私有制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私有制(精选8篇)

私有制 篇1

摘要:

在维护财产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将资本的租金变为国家的税收DD本质上属于资本的社会化连续租赁方式,从而实现资本或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操作上,首先股份公司应作为企业的法定存在形式。在此基础上,以公司股份的市价总值为税基,按全社会统一的税率进行征税。税率具有客观性。

关键词:公有制,私有制,资本,效率,公平,垄断

--------------------------------------------------------------------------------

每个人得到的应该等于他所创造的。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个人利益只能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不能凭借垄断甚至特权而坐享其成。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认同他人利益,才会体现出真诚与友爱,才会全身心地从事于社会的进步事业。从而使社会体现出和谐,使经济体现出效率。公平与效率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不应该是某些人纷乱虚妄的主观情绪。经济效率也不应该与生产效率相混淆。在合理的制度与操作机制下,公平与效率应该具有量化的客观标准。

官僚特权所造成的不公平远过于资本垄断。这是对金钱利益直接的强占豪取,甚至不需要任何资本转换过程的掩饰,当然更不以社会财富的创造为前提。不仅如此,特权的存在会引发人们的不正当竞争行为DD在中国还有个专用名词叫“挂靠”。出现为谋取或维护特权利益而行贿受贿、损公肥私等丑恶现象。这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无为浪费,更严重的恶果是人性的扭曲与社会公德的沦丧。

社会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的边际收益,绝非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让某种投资的规模达到追加的单位投入与由此增加的产出相等,则此时的边际收益率必然为零。那么与其如此,不如将部分资源转投到边际收益率更高,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项目上。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本创新的空间却相对是无限的。就劳动创造而言,资本的边际收益率越高,说明资源的使用效率越高。

私人对资本的所有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资源从低边际收益率向高边际收益率流动。当某些人的利益来源,逐渐从资本创新演变为资本垄断,他们也就逐渐从开明的创新者蜕化为保守的垄断者。垄断者掌握了资金,也就掌握了资源。既得的垄断地位,决定他们的资源投向,更具改良性而非革命性。正因为如此,那些对现存资本具有毁灭作用的高新技术,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大多不能得到及时的实施。

自然资源的无偿使用以至环境恶化,市场价格的非确定性以至经济不定期的膨胀与崩溃,等等诸多无效率现象,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公平的资本私人所有制。

私有制社会的不公平,决不在于私人能够占有那些纯粹是自己劳动创造的,或以此等价交换的`他人劳动创造的产品。创造归创造者所有,天经地义。这是道德与正义的准绳,法律与秩序的基础。是保证经济增长乃至社会存续的最基本的原则。个人财产无论多少,无论是消费性的或是生产性的,只要不是用作剥削他人利益的资本,就神圣而不可侵犯!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设想过于天真了。

经济史实表明,私人资本的数额差别,自身具有正反馈作用,可以不断加大这一差别。在私有制社会里,贫富的两极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见,公有制理念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其实,共产主义者之所以憎恶私有制而主张公有制,正是因为那些在现有科学水平下社会还无法扩大供给DD甚至根本不可能扩大供给的耐久

私有制 篇2

1.核心概念界定。 ( 1) 私有制。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公社的瓦解和剩余产品的出现而产生, 是产生剥削与阶级的基础。私有制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奴隶主私有制、封建主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三个阶段。恩格斯曾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到:“私有制不是一向就有的;在中世纪末期, 产生了一种手工工场工业那样的新的生产方式,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超越了当时封建和行会所有制的范围, 于是这种已经超越旧的所有制关系的工场手工业便产生了新的所有制形式—私有制”。 (2) 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私有制是所有制中的一种形式, 而私有财产是指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 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二者从字面意思上便可以区分出来, 所有制体现的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不包括对生活资料的占有, 而私有财产则既包括对生产资料、也包括对生活资料的占有。 (3) 私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的经济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是指各种社会经济成分中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在我国现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商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由上可以看出, 私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并不等同于非公有制经济。

2.“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的源起。 (1) 问题的提出。19世纪,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私有制的看法上也体现了一定的继承性。例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的积累, 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同时在对立的另一极, 是贫困的积累。因此《共产党宣言》中写到:“从这个意义上说,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 (2) 认识的差别。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否定私有制, 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 在对私有制的批判方面:前者仅从道德的角度抨击私有制, 而后者还从历史的角度肯定过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其次, 在消灭私有制的条件方面:前者主张无条件的消灭私有制, 而后者却主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消灭私有制, 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 不能一下子消灭私有制, “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 很可能就要来临的资产阶级革命, 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 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后, 才能废除私有制”;再其次, 在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方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 私有制之所以应被公有制替代这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愿望, 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即生产的社会化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 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是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

二、“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的现实回应

1.私有制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 (1949-1956) :过渡时期的短暂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这一时期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这一阶段, 我国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集体或合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第二阶段 (1957-1978) : 改造时期的逐步消灭。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理想, 建国初期, 由于我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又急于建成社会主义, 结果使本来安排较长时间基本完成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只用了3 年就完成了。其结果是严重脱离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 脱离了国情, 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三阶段 (1978-今) :改革时期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 私有制经济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逐步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到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 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不是一项权宜之计, 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1999 年3月,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十五大的上述内容固定下来。这就使私有制经济由原来的民间自发推动变成政府的自觉发展, 使私有制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2.私有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首先, 私有制的存在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邓小平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人的探讨, 从而总结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所以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消灭贫穷, 而不是消灭私有制。其次, 私有制的存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公有制经济创造了一个充满挑战的竞争环境, 推动了公有制经济走出国门, 走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外资, 引进技术人才, 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和途径。再其次, 私有制的存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私有制的存在为解决社会就业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根据卢梭的观点, 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是一切罪恶的开端, 但反观目前中国的现实, 通过简单地消灭私有制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过早地消灭私有制, 消灭市场上存在的重要主体, 势必会打击工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致使大量工人失业, 市场运行单一, 会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平等也就毫无意义了。

三、“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的当代解读

1.辩证看待当前私有制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消灭私有制”思想使得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胆战心惊, 使得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倍受鼓舞。需要指出的是,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把“消灭私有制”定位在“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而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

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 我们既要坚持消灭私有制的奋斗方向不动摇, 又要理性地把消灭私有制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 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算是真正把握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真谛。

2.私有制面临的发展困境。 首先, 从私有制自身来看, 仍然存在许多缺陷。第一, 管理水平低下。对于私营企业的管理来说, 大多数是一种原始的粗放状态, 缺乏完善的组织机制和管理体系。员工工作较为散漫, 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因而效益也不太高。第二, 管理者素质不高。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或是事业单位, 私营企业主的素质偏低, 缺乏良好的管理经验和企业发展规划。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犯雇员合法权益行为等。第三, 企业规模小。虽然小规模的优势是灵活性好, 不容易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小规模的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大, 科技含量低, 也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总体实力较弱, 很难长远的立足于弱肉强食的经济市场。第四, 设备陈旧, 更新换代慢。在21世纪的今天, 科技信息无疑成为了主导, 要打好这一场科技战, 必须讲求创新, 讲究跟新换代,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 从客观条件而言, 也存在制约私有制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例如, 人们思想解放的程度, 在传统的观念中, 总是将私有制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对其采取抵制的态度,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私有制的发展, 因而缺乏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思想环境。

3.展望私有制的未来命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绝不会出现的”。

土地私有制不适合中国 篇3

田岛教授站在一个外国人的立场,坦率地表明了自己对中国农业改革的个人的看法:中国应该在坚持公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的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在农村的投入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现在中国的有些政策不是把农民从农村解放出来,反而是把农民限制在农村。”田岛俊雄教授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着独特的视角。

作为日本知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田岛教授非常关注中国“三农”问题。在“禽流感”尚未远去的时候,田岛俊雄来到了中国。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将要去中国的农村对此做相关调查。当记者征询他对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农业政策的看法时,田岛教授表示很赞同中央一号文件,同时对中国农村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很坦率地告诉记者:“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积聚在农村的人、财、物都有些过剩,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是鼓励农民离农、离土、离乡,进城安家落户。实际上中国政府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如果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提高农业收入,就等于说是鼓励农民继续留在农村,维持小规模农业经营,其实是阻碍了农村的结构调整。”

东亚农业失败的教训

20世纪90年代,田岛教授曾经在中国各地进行了长时间的农村调查,随后出版了《中国农业的结构与变动》一书。他在中文版的序言中说:“在对中国农业、农村进行调查时的强烈感受是,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在发展历史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我不希望看到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失败再在中国重演。”

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土地属于农户或地主私有,在传统的家族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农业的集约经营。农业流通,也基本上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然而,经过战时和战后的制度改革,这种框架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所有和经营相统一的单一的“自耕农”体制,而且延至今日。政府干预大米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成为东亚农业的共同制度前提。

战后日本所实行的农业保护制度,刺激着水稻及部分奶牛、畜产品、果树等的生产,基本上呈现生产过剩。为此,日本、中国台湾等不得不通过支付补贴来限制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对小麦、大豆以及玉米等饲料作物未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从而引起生产大幅度缩小,加大了对进口的依赖。

另外,由于对水稻优厚保护,一部分专业农户在向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蔬菜、畜牧、奶牛、果树等发展的同时,也生产水稻,致使价格不利的小麦、杂粮、油菜等出现衰退。田岛教授认为,这些农户维持零散的水稻经营,以及对于耕地的占用将会引起土地价格上升,妨碍了耕地的流转和有效利用,也妨碍了宏观结构的改善。也就是说,农户微观上的“合理”经营决策,阻碍了宏观的结构调整,从而招致耕地利用的粗放化和农产品供给的下降。

田岛教授很痛心地说,将本来可以集约化利用的耕地粗放化,这种状况不论是从国民经济上来说,还是从地球环境来看,都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即使可以对耕地的转作他用加以限制,却也无法用非经济的方式强制耕地利用率的提高。

田岛教授进一步指出,这一点正是引起国际关注的中国粮食长效供给的问题之关键所在。在劳动力市场发达的中国大城市近郊和沿海的农村,已经出现了土地利用的粗放化,而内陆地区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

在公有制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田岛教授认为,中国农业保护难以实施,一方面加速了这种土地粗放化倾向,另一方面又促成了耕地流转的契机。

他为中国粮食的长效供给开出的良方就是:“在已发生土地利用粗放化的地区,对在集体所有下的耕地征收使用费,并非‘摊派’而是以‘地租’的形式适当地加以征收,则可以促进耕地的集约利用。对属于社会集团所有的耕地,进行合理配置,如建立规模经营的农场,较之农民土地所有来得更为容易。而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在集体土地所有的框架下,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尝试。”

所以,田岛教授很明确地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土地利用合理化,实现规模经营,中国要坚持公有制,同时应该征收适当的地租。”

他同时认为,中国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应该是鼓励土地转包,鼓励机械化经营,应当对购买大型机械实行贴息贷款等方式来加快这一进程。田岛还认为,中国粮食自给与进口的比率应该由国内外价格差距和政府的食品安全观来决定。国外价格低,中国应该多一点进口粮食。粮食价格低,对宏观经济发展很有利。在和平的格局下,中国应该多进口粮食,从而推动农村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离开农村。所以,他赞成城市郊区农地有计划地划入或用于非农业用途。谁负担最高土地使用费,就优先安排谁。但作为社区合作组织,土地费收入应该用于社区的公共事业。

“现在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已经很高了,而且很多龙头企业是农民自己办起来的,很不简单”,田岛教授说,“中国现在已经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与日本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有其比较优势,中国的管理方式很好,核心凝聚力强,而且有很强的执行力;另外劳动力成本低,也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山东等产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农民,来实现中国农村的产业化。”

中国应采用累进性所得税

田岛教授呼吁政府取消各种阻碍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取消各种对城市居民的优惠和保护政策。

他说,一个国家要想拥有充足的转移支付,实现公平税赋下的财政支出,例如义务教育等,首先要加强中央财政。

他认为,要增加税收,实现收入公平化,中国应该全面取消不公平的农业税,而采用累进性所得税。通过财政调整、转移支付、转向资金的方法来实现人均财政支出公平化。

为了让记者更加明白税收在转移支付中的作用,他详细分析了自己的收入与税费支出结构。

田岛教授告诉记者,在他的年薪中,税费就占了1/3以上。“我每年要交的国税大约占收入的10%,地税占10%,另外还有5%的消费税。这样算下来,我的直接税就是收入的1/4。另外,在日本,社会保障体系是覆盖全民的。所以,我每年要交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的长期保险和短期保险合计占收入的20%。这样算下来,我每年的可支配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3左右。”

在日本,农民与个体户几乎是不交税的,公务员和大企业职工纳税是最重的。因为政府能够很清楚地掌握他们的收入,而个体户的收入却是相对隐蔽的,政府不容易掌握。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篇4

(一)恩格斯在《起源》这本书描绘了家庭的发展过程,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在血缘家庭中,每一辈人是一个婚姻集团,比如一辈人中的男女都互为夫妻,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经过自然选择,在智力和体力上血缘家庭不如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进而淘汰了近亲结婚,也就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妇女占氏族的主导地位。

对偶制家庭是群婚发展到专偶制家庭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财富逐渐集中于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为此,形成了专偶制家庭。

在专偶制家庭中,男子要养家糊口,没时间处理家务,因此男子需要一个贤内助,而女子地位低,难以养活自己,因此需要一个丈夫,双方或多方组建了家庭,形式有一夫一妻或多妻,当然也有特例,如西藏的多夫一妻。

在恩格斯看来,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社会延续。男性统治,以父系然后以父权制的形式,仅仅是在有财产的男子与无财产的妇女间阶级分裂的结果。“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只有妇女对男子经济依赖的消失,才会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

可知,生产力(经济地位)决定婚姻制度;其次婚姻并不是一直存在且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比如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它们是群婚,是开放的,是自由恋爱;最后,婚姻并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恋爱,而是涉及到经济利益等很多约束,所以婚姻并不自由。

我认为未来的两性关系是开放性(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有保持伴侣关系的意愿,但又不受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方同意保持恋爱关系或伴侣关系,同时也能有与第三者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由。)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封闭式的。

开放性关系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之前的阶段,特点是:开放性关系与其它关系并存、爱情不纯粹、受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下的开放性关系,特点是:纯粹的爱情、无外因影响。

理由如下

首先

婚姻不是一直都有,也不会一直存在,《共产宣言》“消灭家庭”,消灭家庭是因为家庭不自由。你不能选择你的家庭,但却必须为这个家庭付出义务,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不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的想法是取消婚姻,大家不必为彼此负责,子女由社会统一教育,不由个人管理。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就可以充分自由,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一方不愿意,就不再有关系,这就像现在的自由恋爱关系。

其次

自古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也有开放的。未来男子不再必要女子来做家务,女子也不必要依赖男子生存,双方没有必须结合的必要。

最后

维持婚姻的并不完全是爱情,更多是经济利益。当下很多妻子和二奶小三争,也无非是害怕丈夫的财产被瓜分而已。过去我们强调在一段恋爱中,婚姻中要身体和精神的忠诚,但是几十年来,现实一次次告诉人们,这基本上不可能。

相反,在开放性关系中,维持关系以爱情为绝对主导。()第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伴侣关系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双方的全部需求了。简单来说,伴侣对伴侣关系的需求分成三个大类:物质,精神,性。单一的伴侣很难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令伴侣关系产生矛盾,导致伴侣分开。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自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在经过了大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之后,社会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关系模型:开放式关系。原理很简单,一位伴侣很难同时满足三类需求,但是满足单一需求却简单的多。

需要强调的是,开放性关系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和坦诚。否则就会出现压迫。《共产党宣言》中揭露了如今的婚姻家庭是资本主义公妻制,"家庭是必然会消亡的,既然家庭(还包括国家)必定消亡,人类注定要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自由联合体,那么再强调封闭关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二)王旖萱

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探析了人类历史的起源,专业性较强,文字稍显枯燥,尝试很多次都读不下来,今天耐着性子读下来,在阅读中始终从唯物史观视角进行理解,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人类发展至今,文字可考的不过五千年。关于史前史的著作越来越多,但能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分析史前史,恩格斯这本小册子当属经典。唯物主义总是能自觉地从当时的生产力、生活资料、生产工具等方面来判断、审视人类生存史上每一寸艰难的前进。因此,唯物主义者,如作者恩格斯,在文中随处可以发现其对于史前发展的客观评价与崇敬之情。

是的,从最初的语言(蒙昧时代低级阶段主要成就),到以鱼类为食物及火的使用(蒙昧时代中极阶段标志)、再到弓箭的发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的标志,从制陶术的开始(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标志)、到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种植(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开始,且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东西两个大陆发展进程开始分化)、再到铁矿石的冶炼、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仅限于东半球),恩格斯在此根据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中描绘了这幅人类经过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达到文明时代的开端的发展图景。

而其中蕴含着的最重要的讯息是:它们(以上所有划时代的进步)都是直接从生产中得来的。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神造,也不仅仅是传说,它们都是先人经历漫长的生存探索和难以想象的艰辛实践才创造出来的。对,我想强调的是,这是创造,一如我们今天任何一项惊天动地的发明和变革。甚至,它们对于彼时的史前人类的意义超过了今天多数伟大创新对于我们当代人的意义。历史没有捷径,生存从来不易,人类从始至终都在做一个命题: To be or not to be.尊重历史,尊重每一位曾经为了生存而奋斗不息的先人,尊重每一次历史的重大突破、人类的小小进步。

本月还尝试读了两本哲学书,一本康德的小册子——《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未读下来;一本托马斯。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十讲》,正在阅读。另外,听了一场不错的儒学讲座《儒学的价值系统与当代挑战》。以上这些读或未读下来的,都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东西方之间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行为选择的差异,更清晰地感受到人类的发生、发展、走向独特、包容与融合。总得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十一月,除了阅读哲学专业书外,我计划阅读一本与和君第六次大课以及本月跬步阅读小组主题相关的书籍,根据预习书单,暂定《一本书读通金融史》。阅读时间至少每日抽出一小时,安排在一天闲时尽早的时候,并花半小时回顾、思考、写读书笔记。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朴素小记,纪念在跬步读书小组十月的成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三)从起源中审视未来

魏灏

看完本书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科学的分析了人类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首先,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作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氏族在蒙昧时代中产生,伴随的是群婚制。氏族内部没有统治和奴役,这是它的伟大之处也是它的局限性。在这个时代,人类还要为食物的匮乏而殚精竭虑。人口是极其稀少的,甚至说人口的增多是一种负担,两性之间的分工是自然纯粹产生的:男子出外打猎,女子从事家庭起居。财产是共有的,也因为如此,妇女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在家中的地位比男性要高。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兴起,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众分离出来,男子能够提供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女子还是局限在家庭内部,慢慢的男性的地位提升,形成了第一次的社会大分工。野蛮时代伴随的婚姻制度是对偶婚制。

然而,也因为畜牧业的发展,食物出现了剩余,这就出现了交换的可能。同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同时兴起,产生了对劳动力的极大需求,这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主人和奴隶。阶级也就慢慢产生了。男子在财产方面的极大控制权进一步提高了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女子因为在家庭中的早期优势,后面反而无法脱身慢慢成为了男子的财产。也由此,对偶婚制慢慢的逐步过渡到了一夫一妻制。可以说剩余财产的急速膨胀是社会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商人,作为第三次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也同期产生。作为一个连接者慢慢的在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货币,这个神奇的社会资源分配中介也应运而生。但是商业文明辉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周期性的商业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另外,国家也并非是特立独行,她是伴随着财产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阶段而必然产生的,她有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作为一个社会工具(公共权力),既可能帮助社会生产力提升,也有可能变成社会发展的阻碍,那么以生产者为基础发展的自由平等的自由联合体就有可能成为在国家之后的新的工具。

那么这也产生了另一个设想: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是否有可能复活?但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复活,而是更加富足,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更高形式上的复活?

本书即便历经百年,却对现代社会还是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私有制 篇5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简要背景

这本书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 各国工人运为、社会主义运功正普遍展开,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与革命等重大问题上跟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激烈论战的情况下写成的。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恩格斯之所以能在马克思近世一年后, 只用两个月就使战友的遗愿付诸实现,。一方面是他与马克思几十年间共同研究的结果, 另一方面则是他对原始社会问题长期关注和研究的结晶。早在1845-1846年间,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第一章《费尔巴哈》中, 首次一起探讨了所有制问题, 指出“ 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言制” , 研究了私有制在原始公有制中产生的情况,、国家出现的条件、“ 两种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内涵等。后来他们也经常交流有关原始公止问题的研究心得。恩格斯十分热悉希腊、罗马的经典, 有关西欧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历史材料, 以及巴霍芬、泰勒、麦克伦南、拉伯克、吉罗一特龙等原始文化研究者的学术情况, 特别是他独自先后写出了《反杜林论》、《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翟中的作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德国古代的历史和语一言》、《马尔克》等论著,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人类起源、氏族组织、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私有制的发展、国家的记生及其阶级实质等重大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恩格斯能自如地充分利用摩尔根的《古代生会》和马克思的有关摘要, 最终得以完成《起源》一书的坚实基础

三、主要内容

1.史前文明。在这一部分中恩格斯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朋友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为他正名指出摩尔根是一名先驱者是伟大的!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恩格斯将史前文明阶段又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中人们起初过着类似于动物一般的生活靠着野果猎物过活,但是慢慢地人类开始学会使用火“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一种自然力,从而将人与野兽分开”这是恩格斯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人类开始逐渐学会利用火使用火抗争自然。人类开始脱离动物,慢慢有了现代人类的一些特征并且出现了类似于村落的集合。之后人类进入了野蛮时代,如何划分人了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恩格斯提出的分界线是当人类学会制陶时便意味着人类从蒙昧时代进入了野蛮时代。在野蛮时代中人类进步更加的明显:学会驯养动物种植粮食,游牧,建造类似于房屋的居住地,甚至学会了金属的冶炼。而在文明时期人类出现了类似于现代的部落,人们开始大规模的养殖种植冶炼。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蒙昧时代是人类获取现成天然物为主的时期而野蛮时代是学会靠人力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而文明时期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

2.家庭发展的历史。恩格斯提出了两个概念:家庭制度和亲属制度。家庭从原来原始社会最简单的组成形式,到后来的群婚家庭和对偶家庭,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然而亲属制度只是确立了家庭的形式以后家庭成员之间随着确立的亲属关系,从而确立的制度。恩格斯提出了家庭的四个发展阶段:血缘家庭普纳鲁亚家庭对偶家庭专偶家庭,血缘家庭是家庭的第一阶段它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关系,但对于同辈之前却没有清晰地划分。普纳鲁亚家庭则是清晰了兄妹之间的关系,而对偶家庭则是男人有一个主妻女人也有一个主夫但是还是可以与他人发生关系。专偶家庭则是规定了一夫一妻。这也是文明时代的一种表现。

3.氏族制度和私有制,根据恩格斯的说法氏族是直到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为止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在国家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原始制度的发展规律。在氏族制中财产是可以相互继承的是以氏族为单位,每一个氏族中的成员都有资格继承氏族中其他成员的财产,然而家庭的形成父子继承的出现慢慢打破了这一格局,财产变的私有制不再是氏族制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4. 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认为人类缺失保障单个人新获得的财富不受氏族制度的共产制传统的侵犯的一个权威机构,而国家就扮演了这样一个机构,这也正是国家由来的原因。通过了解国家的产生,可以知道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不知道何为国家的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革,当这种变革发生了质变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相互对立的阶级,社会无法在没有统治地情况下同时产生多个阶级,而国家产生的意义就是使得多个阶级共存。这就是国家的起源。

四、典型观点

1.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论述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2.阐述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3.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五、评论体会

非公有制党建 篇6

更需要加强和创新党建工作

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公有制企业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竞争意识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其综合实力较弱、自我监管能力较差。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和引导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这个角度上讲,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创建党组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全国各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创建党组织已经成了一种潮流,但是并非所有地方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部分地方对非公有企业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比较死板,机制不够灵活,使非公有制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帮扶和监管,甚至出现了一些投机行为,比如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党员的发展中只把自己人列为重点发展对象等。相比之下,一些地区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不但对非公有制企业起到了帮扶和监管作用,而且对其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一,明确责任体系,创新党建工作体制,没有完善的工作体制必然导致一些工作的漏洞,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必须要完善从上到下的责任与管理体系,以及从下到上的执行与反馈模式。这是保证党建工作按照规定有条不紊地开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派驻指导人员,加强指导和监管。非公有制企业的主要精力必定放在盈利上,对党建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经验,党委应该派驻相关人员专门负责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指导工作,该人员主要负责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帮助、核查和监督企业发展党员,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同时也应该做好企业党员和普通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对企业党员的教育和培训。

第三,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抓好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实用技能的培训,把党员培育成企业骨干成员,把企业骨干成员吸纳到组织中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私有制 篇7

1.1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追求自由逐利的本性

资本主义私有制, 顾名思义就是资本与私有制结合的经济制度。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无限增殖的资本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二是代表资本的资本家必须使资本无限增殖。这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两大自由化特点:一是生产目的的自由化, 资本家必然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 自私自利地赚钱;二是生产活动的自由化, 资本家必然追求自主的逐利行径, 自由自在地敛财。这些内容特点充分反映出资本家私有制的本性就是自由逐利, 这与奴隶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不同:从生产目的看, 前者主要追逐的是无限的货币资本, 不必受物质财富增长的限制;后两者主要追逐的是有限的物质财富, 要受到物质财富增长的限制。从生产活动看, 前者可以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定制度下, 奔走于国内外通过自由争夺从事剥削;后两者只能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专制制度下, 受制于国王和皇帝分封范围内从事剥削。

马克思早就深刻揭示过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逐利的贪婪本性, 他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 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并引用前人精辟的话来生动刻画资本的本性:“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 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 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 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 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也充分显露了以上自由逐利的本性: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残酷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高额的相对剩余价值占有、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导的世界上掠夺性的新老殖民主义、灾难性的两次世界大战、破坏性的连绵局部战争等等都足以证明。

1.2自由主义必然伴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自由逐利的本性, 必然要求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正因为如此, 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必然伴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存在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称为古典自由主义。14-16世纪的欧洲是教会神权禁锢和封建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严重阻碍着新兴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新兴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孕育了自由主义思想。随后, 在一次又一次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中, 自由主义思想得到了不断完善。其核心内容是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只有拥有私有财产的人才有自由、功利的自然权利;反之, 没有财产的人就没有自由、功利的自然权利。这与我国剥削阶级宣扬的生死由命, 富贵在天的思想如出一辙。

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理论, 作为神权和君权理论的对立物, 对于反对封建等级和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由于这一理论虽然标榜的是一般人的权利, 而实际代表的却是资产阶级的特权, 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利益相违背, 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当时, 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导致的社会事实是:财产私有化、赚钱最大化、经营市场化、竞争自由化、对内剥削契约化、对外掠夺殖民化。

马克思曾深刻揭示过古典自由主义的虚伪和实质, 指出“自由这一人权的实际应用就是私有财产这一人权。……私有财产这项人权就是任意地、和别人无关地、不受社会束缚地使用和处理自己财产的权利;这项权利就是自私自利的权利。……这种自由使每个人不是把别人看作自己自由的实现, 而是看作自己自由的限制。”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 源源流入宗主国, 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欧洲的隐蔽的雇佣工人奴隶制, 需要以新大陆的赤裸裸的奴隶制作为基础。……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逐利本性的新表现

2.1新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翻版

由于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逐利的本性的必然要求, 它就不仅伴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 它还必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新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翻版, 本质上都具有喜欢自由放任、害怕监管约束的特点。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 有其深刻的经济与政治原因。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公有制的建立和计划经济的实施, 标志着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一球两制”格局, 也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挑战和否定。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出现了早期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新”在反对新出现的国家干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认为这些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而对于反映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及其自由化本性的一系列主张却顽固坚持。1944年, 其代表人物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发表的《通往奴役之路》明确主张, 人类理性能力的局限使得人们根据某种理性目标或蓝图而构建制度的能力是低下的和不可信的;必须对中央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必须回归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然而, 早期的新自由主义生不逢时, 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遇到了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因自由竞争而导致的最严重经济危机, 以及1939-1945年资本主义列强因自由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后果是:不仅使世界各国和人民受到巨大灾难, 也使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普遍重创, 还使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极度冷落。

2.2新自由主义在美国和英国勃兴并向全球推广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 新自由主义又在美国和英国勃兴, 也有其深刻的经济与政治原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频繁发生, 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彻底暴露了新老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严重弊端。于是, 20世纪40年代一种主张以扩大政府支出创造需求和通过政府干预推动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1933年美国被迫采用凯恩斯主义实施“罗斯福新政”, 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 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 使凯恩斯主义上升为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主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长达30年,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给资本主义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及其自由逐利的本性, 又孕育了资本主义新的矛盾激化因素, 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以“滞胀”, 即高通胀、高失业、低增长、低消费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 新自由主义趁机重新抬头。20世纪80年代, 伴随着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相继上台后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践和推广, 使新自由主义占据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与此同时, 新自由主义也开始向世界推广。20世纪70-80年代, 世界殖民体系虽然已经土崩瓦解了, 但是, 政治上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经济未完全独立的境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尽早摆脱危机, 使其过剩资本自由出入于发展中国家, 迫切需要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于是, 1989年, 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系统提出了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 如政府采取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金融和贸易实行自由化、消除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等等。这些政策主张得到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并在全球推广, 给国际垄断资本的膨胀发展和疯狂逐利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 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这样一来, 在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的主导下, 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和全球经济运行都回归到了并且大大膨胀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国内外自由逐利的本性。

3新自由主义泛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新危机

3.1新自由主义膨胀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逐利的本性

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包括众多学派的理论体系, 其共同点主要是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 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和倡导在国内外自由敛财上升到了一个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高度, 大力宣扬“六化”:一是经济资源私有化, 宣扬私有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基础, 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 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造。二是经济利益最大化, 宣扬无限增殖的资本与私有制结合的经济制度, 激励资本人格化的代表资本家使资本无限增殖, 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三是经济活动自由化, 宣扬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理性经济人”, 自由选择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原则, 人们应当自由地拥有私人财产, 自由地交易、自由地就业和自由地消费。四是经济调节市场化, 宣扬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万能的调节机制, 市场的自动调节能够自发形成规约经济运作的市场秩序, 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惟一途径。五是国家干预最小化, 宣扬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守夜巡警”, 政府计划经济、调节分配, 扼杀了“理性经济人”自由, 不仅总是效率不高, 而且更容易产生腐败, 应该尽可能由私人活动取代公共行为。六是全球经济资本化, 宣扬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 由他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和实施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规则。

3.2新自由主义必然激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和危机

对于目前这场由美国引发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例如:透支消费、金融创新、违规操作、评级失信、监管缺位、政策失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等, 然而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其深层的根本原因就是新自由主义泛滥, 膨胀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逐利的本性, 导致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6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过: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的历史, 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 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 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 即生产过剩的瘟疫。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 生活资料太多, 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 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 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 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 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 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私有制 篇8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分析了私有制的起源和产生,并多次论述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提出,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异化劳动也会消失,实现劳动的解放,共产主义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一、异化劳动及其四个规定

1.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又称“劳动异化”,它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提出的哲学经济学范畴,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学说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使用异化劳动概念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其本身的关系。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作出了四个规定:

(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已经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由此,外化便发展为异化。

(二)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首先对劳动者说来,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2]正因为劳动者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被迫的、为别人所支配,所以他生产出的产品必然与自己相对立。

3.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結论由以上两个规定推导出,既然劳动的异化是劳动活动、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而劳动又是人的类本质,那么,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因而,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的本质与人自身相异化了。

4.人与人相异化。“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工人同资本家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二、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

关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重点,尽管争论良久,却也是无疾而终。笔者认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了的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3]这就是说,一方面,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如果没有异化劳动,也就没有私有财产。另一方面,私有制又是异化劳动得以实现的手段。

2.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是同一历史过程。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不仅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同时,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也是发生于同一个历史过程的,这表现为,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互为因果。在《手稿》时期马克思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是本质主义的和逻辑的方式,一种是历史的和经验的方式。所用的方式不同,所得出来的结论也有所不同。

3.异化劳动产生私有制——从逻辑和本质主义的分析方式去考量。马克思指出,“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这说明,异化劳动这种独特的人对自然和他人的关系产生出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关系;同时,一旦私有财产发展到资本主义阶,二者之间的关系被尖锐地显现出来。

4.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从历史和经验的分析的方式去考量。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积累扩大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工人的人数;反过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扩大分工;而分工又增加资本的积累。”[4]这段话集中揭示异化劳动出现的原因,它强调资本的积累和分工的扩大使得异化劳动情况加剧,劳动成为“机器般的劳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是,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二者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方面。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和产生,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这一关系,同时提出,私有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异化劳动也会消失,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上一篇:经典心灵鸡汤励志微信个性签名下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