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森林覆盖率仅为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水土流失严重,中上游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5 000 t/(km2・a)以上.黄河含砂量居世界之最,多年平均含砂量达33 kg/m3,由于水资源量的逐年减少和需求量的逐年增大,引起了土地沙漠化,沙尘暴以及黄河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拟从水量充沛的长江、澜沧江、怒江流域调部分水量进入黄河,总调水量170亿m3.其中用于农、林、牧业方面的灌溉水量占总调水量的55%,可以有效地增加植被和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壤沙漠化;能够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黄河水质;同时还可以增加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长度,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性.
作 者:李永乐 佘小光 LI Yong-le SHE Xiao-guang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刊 名:水土保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年,卷(期):200519(4)分类号:X171.1 S157.1关键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
中线工程, 顾名思义, 是在中部地区进行调水的工程: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扩容的江汉丹江口水库调水, 从南到北依次经过南阳、郑州、焦作、新乡、安阳、邯郸、石家庄等20余座城市, 最后到达首都北京。中线干渠全长1277km, 调水规模可达130亿m3, 可解决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沿线城市的供水问题。中线工程将于2014年6月份进行全线充水实验, 确保能在今年10月份通水。调水工程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但是它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问题。
1.1 积极影响
首先, 调水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改变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特别在汛期, 容易出现南涝北旱的状况, 而调水工程则有效地解决了北方地区缺水的问题。中线工程将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引入河北、北京等地区, 重点解决了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 兼顾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其中, 沿线经过的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 农业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量比较大, 加上河南省位于黄土高原地形区, 气候相对比较干燥, 水资源比较欠缺, 因此, 南水北调工程正好缓解了这一难题, 有利于提高河南省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次, 调过去的水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当地因气候等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的问题, 有益于北方地区补回地下水, 保护了湿地。据统计, 一期工程通水后, 增加林地面积9.83万hm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30.32亿元;湿地面积4530hm2, 生态环境效益价值7.26亿元。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 先治污后通水, 先环保后用水”的“三线三后”原则, 加快沿线水污染的治理工作的推进。另一方面, 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北方农业的发展, 调水工程无疑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工程建设期间, 在工程沿线地区积极建立天然保护林、重点地区保护带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 有效带动当地绿化、生态和绿色农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了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有效遏制了总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最后, 北方地区常年干旱, 通过调水可以灌溉植物, 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能有效降低土地沙漠化, 提高了空气质量, 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对局部气候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 中线沿线地区超采地下水的现象比较严重, 容易引起土质疏松, 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调水工程则为当地带来充沛的水资源, 地下水开采也将得到相应缓解。
总而言之, 调水工程对改变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消极影响
中线工程的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 调水工程需要挖掘渠道, 新挖掘的渠道构架不是很稳定, 庞大的工程建设会破坏当地的地质结构, 改变了沟谷的原生地貌, 增加了沟谷斜坡的不稳定性, 若是遭遇强降雨, 不稳定地段可能产生重力侵蚀, 而这些都将成为引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物质源, 从而容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
(2) 调水工程跨度相当大, 由南至北, 短期内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动。中线地区地下水位比较浅, 排水系统比较差, 而调水工程有可能破坏河床湖泊等灌溉系统, 部分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进而破坏当地的农林业发展。
(3) 工程施工会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系统生物量损失。施工过程中, 短期内会对湿地产生破坏, 会改变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 野生生物生存环境被迫坏, 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 扩挖和疏浚工程会对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造成一定的破坏, 总体来说, 工程施工会对整个自然环境承受力和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造成负面影响。
(4) 污染加重, 环境质量下降。一方面, 调水工程需要占领一定的土地, 这就涉及到房屋的拆迁等问题, 北方气候干燥, 在拆房屋等过程中, 扬尘等会影响当地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 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 这些工业废水主要来自湖内引渠淤泥排放场、混凝土拌和及养护、车辆和施工机械清洗等, 工业废水一般含有不易溶于水的有毒有害物质, 一旦这些工业废水不经有效处理, 将会对周边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生物易滋生传染疾病等等。在排水系统较差的地区, 污水更是难以排放, 污水治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 缓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
2.1 大力开展生态林建设
我们知道, 大面积植树造林, 加强生态防护林的建设有助于扩大植被覆盖率, 不仅可以加固土地, 防止工程建设中引发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还可以提高空气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因此, 国家在进行南水北调的工程建设中, 应该加强对现有森林植被的保护, 严格落实“采育结合”的方针, 加强人工造林的力度,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区的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 要尽可能减少树木的采伐, 积极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 提高整体生态环境的质量。
2.2 严格控制污染指标, 加强污染治理
2.2.1 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 减少污染源
水源污染的原因之一就是农耕地区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引起的, 这些农药化肥会随着雨水流入河道, 这样会使人们生活可饮用水大大减少;此外, 部分地区土壤比较贫瘠, 土壤有机物含量低, 不容易吸附污染物和有毒性物质。因此, 调水沿线地区应该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 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采用先进的技术, 对农村废弃物、污染物进行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使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减少水源污染, 提高生态环境。
2.2.2 严格控制工业生产污水排放指标
通过对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分析, 各种污染物质的构成中, COD类含量最高, 沿线水污染源也主要以工业污染为主。很多工厂污染防治技术比较低, 对排放的污水不能进行有效处理, 很多废水排放均没有达标。数据表明, 重污染的造纸、化工、酿造, 以及制药等行业的COD排放量占工业企业总排放量的72.6%, 严重影响了水源水质。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控制工业生产污水排放指标, 严格控制流域水体总量控制, 加强水体水质的检测, 积极建立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减少工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
2.3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绿色经济
(1) 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了维持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调水工程沿线地区的农业生产沿用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缺水地区, 过度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 使地质结构变得疏松, 甚至造成地质塌陷的情况, 同时, 过度使用农药化肥, 造成水质污染。因此, 沿线地区应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合理开采低下水, 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 节约水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实现农业“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高产出”的“三低两高”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2) 大力推进水源区生态工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水源区生态工业的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进行工业布局,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积极发展集约型工业。加强对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整治, 积极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加强水源区沿江城镇带和工业带的建设, 以科技为依托, 注重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在狠抓经济效益的同时, 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国家应该将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有效保证沿线水源质量。积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和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行补偿。此外, 国家相关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和相关政策, 从重查处违规生产的工业企业, 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从法律制度层面加大对南水北调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3 结语
从1952年毛主席提出了“南方水多, 北方水少, 如有可能, 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拉开了南水北调大幕开始到现在, 历经了60多年的努力, 我们慢慢在实现“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宏愿。南水北调工程, 一项伟大的工程,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当然在短期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但是要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 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必定实现南北水源共享, 东西经济齐飞的宏愿。
摘要:指出了受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的影响, 我国南北地区供水严重不平衡, 北方地区严重缺水, 为此, 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这样一项巨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有效调节了南北水源差异, 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也给调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主要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其区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了解决措施, 并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郑佳, 窦艳兵, 邵景力, 等.南水北调供水前后北京西郊地区地下水流场趋势预测研究[J].工程勘察, 2009 (5) .
[2]谢兴勇, 钱新, 张玉超, 等.引江济巢对巢湖的水环境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 2009 (8) .
[3]赵敏, 常玉苗.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水利经济, 2009 (1) .
[4]马芳冰, 王烜.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 (10) .
关键词:南水北调,战略环评,生态环境
1研究背景
京津华北平原地区缺水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水资源供需矛盾愈来愈尖锐, 尤其是大中城市缺水十分严重。缺水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而且, 也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下水严重超采、地面下沉、地表水源枯竭、水质严重污染, 干旱化等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为保证城市供水, 大量挤占农业用水, 造成大面积干旱, 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 而激化了地区争水矛盾, 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 向北方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所处的黄淮海平原供水, 横跨汉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的调水工程。丹江口水库按最终规模完建后, 正常蓄水位由157 m提高到170 m, 相应库容290.5亿m3, 经水库调节和工程调度, 一期工程可向北方调水95亿m3。由于调水后丹江口水库下泄过程的变化, 将对汉江中下游生活、生产环境及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为此建设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改扩建汉江沿岸部分引水闸站、整治汉江局部航道等4项工程, 以减少或消除因调水对汉江中下游产生的不利影响。总干渠渠首从河南陶岔至北京团城湖, 全长1 273.35 km, 主要采用明渠输水。
中线工程规模巨大, 影响范围广, 工程在带来巨大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将给汉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中线工程的建设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应按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开展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而且还应从政策、计划和规划更高层次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在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战略环境影响研究工作。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战略环境评价是在以往研究和评价基础上, 按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要求, 主要对推荐的工程方案从战略层次进一步评价工程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 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性、宏观性的影响, 以及工程应重点关注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该评价有别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是从规划的层面、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与评价, 评价重点是全面分析工程规划方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工程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到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等重要的层次。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3.1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3.1.1促进经济增长
中线工程建设投入巨大, 静态总投资约1 400亿元。根据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 中线工程投资期间对我国GDP增长率贡献平均每年约0.137个百分点。水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中线工程的工业及城市生活供水效益为447.93亿元;2010-2020年间因供水效益对全国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0.114个百分点。
3.1.2优化资源配置
中线工程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于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配, 促进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 促进宏观经济的提高。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南水北调工程宏观影响系列研究报告》的研究表明, 从水作为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来看, 1999年京、津、冀、豫、鄂五省市单方水产出依次为52.59、57.36、20.50、20.20、10.58元 (2000年不变价) 。主要受水区京、津、冀三省市水要素的产出率远远高于水源区的湖北、河南两省。中线工程将南方多余的水调往北方受水区, 将提高水要素的产出率, 节约稀缺的水资源。
3.1.3促进宏观经济协调发展
京、津华北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区域内土地、矿产资源较丰富, 但由于水资源短缺, 很多具有开发价值和前景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中线工程实施后, 可基本缓解京津华北主要城市用水紧张状态, 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将发生重新组合, 闲置的生产设备也可以充分利用, 要素产出率将得到较大提高,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新增长点的形成, 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因此, 中线工程建设, 对于缩小我国经济存在的内陆与沿海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3.2社会发展影响研究
3.2.1受水区水安全与社会稳定
3.2.1.1 增进受水区水安全
由于水资源高度紧张, 受水区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目前, 受水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达64.0%。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预测本区2020年水平年一般年份需水657亿m3, 缺水354亿m3, 中等干旱年需水754亿m3, 缺水484亿m3。中线工程实施后, 可以有效缓解受水区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提高受水区水安全保证度, 避免水资源紧张与水质恶化引起的社会危机。
3.2.1.2 缓解受水区用水矛盾
京、津、冀、豫部分地区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工业、城市生活大量挤占农业用水, 造成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争水矛盾。有些省市边界河道上、下游, 左右岸之间争水事端时有发生。从化解社会矛盾的角度而言, 中线工程有利于缓解北方受水区用水矛盾, 消除北方地区由于水恐慌产生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 中线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受水区社会稳定。
3.2.2城市化进程
中线工程建成后, 将向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130余座大小城市供水, 基本解决这些城市的生产与生活用水问题。调水后, 受水城市水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城市发展的水瓶颈制约得到极大缓解。京、津华北地区的城市将会进一步扩张, 促使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使人口从农村不断流向城镇和城市。当第二产业及人口的聚集程度达到第三产业大规模发展的“门坎条件”后, 也将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城市化进一步在三次产业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成长、发展起来。从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推动受水区城市化进程具有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3.2.3社会公平
3.2.3.1 扩大就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建设期间和运行期都会带来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中线工程静态总投资约1400亿元, 投资及乘数效应带动的GDP值为1856.95亿元。据有关统计, 每增加5~10万元投资, 可创造一个就业机会。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期内, 估算可增加约110-220万个就业机会, 平均每年创造的就业机会在14-27万之间。
中线工程调水后, 2010-2020年间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0.114个百分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研所估计, 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可以提供1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由此估算中线工程因供水在2010-2020年间平均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为10万个左右。
3.2.3.2 消除贫困
中线工程调水后, 增加受水区的干旱地区农业与生态用水, 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 提高农田产出率, 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另外, 调水后, 具有北方特色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就会在竞争中显示出优势, 有利于吸纳更多农业人口就业, 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 从而增加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的机会。
3.2.4居民生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为北方地区提供优质的水源, 对改善受水区城乡人民生活环境, 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作用。首先, 增加城市生活、工业用水, 有利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市规划治理和绿化美化, 改善居住条件与卫生条件;其次, 增加农业灌溉,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避免有害物质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富集, 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群健康;第三, 改善受水区饮用水水质, 有利于防止氟斑牙、氟骨病的发生, 减少传染病的流行。此外, 中线工程的防洪减灾效应, 可以抑制或减少汉江中下游分洪区因洪水泛滥所诱发的传染病的流行, 特别是可以减少洪水引发的钉螺扩散机会, 遏制血吸虫蔓延。
3.3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3.3.1水环境保护与输水安全
丹江口水库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Ⅰ-Ⅱ类标准,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理想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作为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其水质状况对总干渠水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 应做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统筹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根据总量控制规划及库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需要, 制定丹江口库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库区及上游地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保证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
中线工程调水后, 对汉江中下游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汉江中下游河段环境容量的损失主要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坝下至高石碑河段, 其中襄樊环境容量的损失量最大。高石碑以下河段, 由于有引江济汉工程调水的补给, 环境容量损失较少。兴隆以下河段由于引江济汉工程流量增加幅度较大, 对于改善汉江下游水环境质量, 控制和减小“水华”对汉江水体的影响,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可减少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不利影响, 改善中下游的生态环境。
中线工程采用明渠输水、全线立交工程方案, 避免了交叉河流污染物对总干渠水质的污染, 有利于总干渠水质保护。采用管道输水的地段有利于避免外来污染对水质的影响。输水总干渠采取北调水与当地水联合调度, 并设置节制闸分段控制以及渠岸保护工程, 设置绿化地带等, 可以确保输水安全。
3.3.2生态完整性与敏感生态问题
3.3.2.1 生态完整性评价
丹江口库区、汉江中下游及输水干线工程区区域生态系统生物本底生产力属于水平较低的等级。丹江口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会使库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 自然体系生产力下降7.7 g/m2·a, 对区域生态完整性有一定的影响;汉江中下游工程对流域自然体系的生产力影响较小;输水干线工程建设使区域自然体系生产力下降77 g/m2·a, 但水量调入后, 受水区区域自然生产力会较大幅度增加。中线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可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3.3.2.2 敏感生态问题
(1) 陆生生物。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蓄水将淹没用材林1.68万亩。水库淹没的植被类型有21个, 树种287种, 会对库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受淹没的群落和植物均属于分布比较广泛的群落和物种, 可通过在淹没线上大量恢复植被的方式补偿, 这种损失是区域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库区受淹没影响的珍稀植物有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一种, 省级保护植物有岩杉树和狭叶佩兰2种, 呈零星分布, 数量相对较少, 水库淹没不会造成灭绝。库区古大树种有3棵将直接受淹没影响。
(2) 水生生物。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 有利于浮游生物及各类水生生物栖息繁衍。由于水位抬高, 流速减缓, 水库淹没后郧县产卵场将完全消失, 前房产卵场将上移并缩小, 对产漂流性卵的鱼类的影响较大;但对水库产粘性卵鱼类繁殖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丹江口水库加坝调水后, 水文情势发生变化, 水库下泄水温降低, 现有产卵场会部分消失或规模变小, 丹江口至襄樊段的产卵场 (庙滩、襄樊) 可能消失。兴隆枢纽水库蓄水对库尾马良鱼类产卵场将产生一定影响, 马良鱼类产卵场鱼类繁殖数量将减少;兴隆枢纽坝下江段经济鱼类组成不会明显变化, 坝下产漂流性卵鱼类的数量将维持现状。兴隆枢纽大坝建筑物阻隔, 对河道水生生物的连通性和物种延续性产生负面影响, 但工程设计设置了大坝过鱼设施, 有利对减缓大坝阻隔鱼类资源的影响。
3.4移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丹江口库区土地资源已基本开发, 环境容量有限。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又将淹没大量土地, 使有限的土地容量更加紧张。库区5县仅能安置6.46万人, 占24%;出县外迁安置20.34万人, 占76%。
移民安置将对移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外迁安置后, 由于生活习惯、生产适应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 会对当地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为此, 对外迁安置移民要特别注意妥善安排生产、生活与就业, 以减少社会的压力和对环境的影响。
移民安置、城 (集) 镇迁建、专项设施重建大规模开发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必须予以重视。建设活动将引起森林资源的减少和植被覆盖率的降低, 如果处理不当, 将使区域生态系统恶化, 降低土地生产力和移民生活水平。
根据多年来大型工程移民的经验, 移民安置的指导思想已发生新的变化, 在开发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并由开发性移民逐步向可持续移民方向转变。工程建设和大量资金投入, 将为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整治带来难得的机遇。移民安置区可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逐步实现移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跨流域调水解决京津华北平原地区缺水状况, 实现我国南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战略举措。从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研究和评价, 工程建设对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推荐阅读: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10-27
南水北调工程考试资料12-24
南水北调工程验收管理规定02-21
南水北调的论文07-18
我看南水北调精神12-02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06-12
政治生活。案例--南水北调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