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的习俗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过小年的习俗(精选10篇)

过小年的习俗 篇1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小年,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过小年的习俗 篇2

20小年是哪天?年2月11号,星期三。这一天是乙未年(羊年)戊寅月戊午日,数九的六九的第七天。

对于2015年小年是哪天我是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好奇,其他的它的时间能尽快开的到达,而好奇的是小年的习俗都有哪些,下面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祭灶王

祭灶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南方过小年有哪些习俗 篇3

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

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过大年

小学五年级作文:过小年习俗 篇4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2022北方小年的习俗 篇5

北方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般要吃饺子,因为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人们煮好饺子端端正正摆在供台上,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2、粘糕

山东部分地区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甜味糕点,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讲好事。

3、麻糖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不管是哪种麻糖,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事报告给上天。

4、关东糖

关东糖,又叫灶王糖,一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风味特殊的糖制品。关东糖又香又酥,粘性大,主要是祭灶用。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烤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这样他到玉帝那里就不能讲坏话了。

5、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这首民谣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糖瓜跟关东糖的做法相似,只是关东糖是长条型的,拉成扁圆型就是糖瓜,吃起来香酥脆甜,粘性很大。

6、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腊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习俗。人们用麦芽糖把炒玉米粘起来冰冻成一块一块的,口感脆甜香酥。

7、面花

山东半岛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蒸枣花馍、团圆饼、寿桃等面食,蒸出来的这些面食又叫面花。

8、火烧

河南漯河、平顶山一带小年夜这天不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火烧吃。火烧又叫烧饼,与小年几乎划等号,当地人讲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

北方小年有什么讲究

一、女不祭灶

民间有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时候不能出门赏月,而女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不要参与祭灶。

二、祭灶全家到

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三、小年禁忌杀生

有部分农村地方禁忌,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传统小年,小年这天不要杀生,不要屠宰,动物也是生灵,别在小年里动了煞气。

四、馒头不送人

地方习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适宜送人。

五、小年禁忌捣蒜

地方风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捣蒜,据老辈人讲,如果小年里捣蒜,会将新年里的运气捣跑了。

六、小年不借东西

在有些地方农村,忌讳小年这天别人来借东西,也忌讳去别人家借东西,因为小年和大年初一一样重要,借与被借,都有不好的寓意。

七、小年忌讳讨债

民间认为,小年这天不能讨债,否则就有一年里天天都在讨债的路上的寓意。

八、小年禁忌赊欠

小年的习俗作文1500字 篇6

这个事情很清楚,但说起来却非常复杂。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

那么,腊月23或24原本是什么节呢?为什么不统一呢?

先告诉大家,这一天是祭灶日,又是除尘日。清朝以前这个时间全国各地是统一的,都是腊月24。为什么后来出现腊月23和24两个日期,变得不统一了呢?

这始于清朝。据说雍正年间,皇帝在腊月23这一天都要到坤宁宫祭祀天地神,为了省事,顺带就把灶王爷也提前拜了。因为皇帝是天子,所以并不把灶王爷看在眼里。以后王族、贝勒也仿效,提前于腊月23祭灶,24则给府内的差役们放假,让其各自回到家中去祭灶,似乎是体恤下人的意思。一直到民国后,仍有“官三、民四、龟五”之说,就是表示官家和老百姓祭灶有腊月23和24之别;“龟廿五”则是指妓院祭灶要到腊月25,要迟于官民。后来,据说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人平等了,大家也就都随了皇帝,沾沾“贵气”,改在腊月23这一天祭灶了。

但是,由于下列几个方面的原因,全国各地并没有统一从腊月24变为腊月23,有的变了,有的没有变,形成两个日子同时并存的局面。

1、从腊月24变为23并不是官方的命令和强迫,有些人自然不想沾什么“贵气”,有些地方由于比较闭塞还不知道有这个变化,有些人可能身为平民怕没有资格变过来,反正最后的结果是有的变了、有的没有变。

2、任何风俗的.流行都有一个过程,由于这个变化是从北方的皇宫开始的,由北向南扩展并渐次衰弱,所以我们发现,南方多是24(没变),北方多是23(已变)。

3、现在发现存在反常的现象:北方一些地方为24(北京、河南、山西),南方一些地方为23(两湖);有的地方则两者同时存在(安徽凤阳),这与移民迁徙有关

爸爸妈妈看后高兴地决定:我们家以后每年过小年时两天都要过,那就是23日过河南的,24日过安徽的,这样我们家都要比别人家要多过一个。哈哈,我倒是乐在其中了,因为我最喜欢热闹。

嘿嘿,我的举动竟然让爸爸妈妈能这们做,太让我感到意外了,为什么我们过大年,还要过小年呢?我又接着搜索起来:

本来,要过的“年”只有一个,就是大年三十,并没有什么大小之别。但在大年三十前后,各地还有一些其它的庆祝或纪念活动,由于这些活动的时间和“过年”的时间比较靠近,老百姓便将这些活动的日期称作“小年”。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小年”原本并不是什么“年”,而是具有其它特别意义的日子,日期也各不相同:老上海一些地方为腊月29,西北一些地方为腊月初八,南方一些地方为正月15(不叫元宵节),全国大多数地方则为腊月23或24。当然,也有不少地方根本就没有“小年”这一说。

…… ……

“强强,你的博文完成了吗?快点加入我们的打扫行列吧?”

“好的,妈妈,马上就好,今天我的房间、楼梯和阳台的卫生,我全包了。。。。。。”

小年习俗作文 篇7

妈妈一下班回到家就开始忙起来,和面、倒油、切葱花,准备着烙祭灶火烧。这是我们这里过小年的习俗喔,妈妈一边烙馍,一边给我讲着祭灶的来历,还说“十八干粮有数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灶王爷准备十八个火烧,有咸的,有甜的,还有灶糖,送给灶王爷上天路上的干粮,灶王爷吃了灶糖,就会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让玉帝对人间充满希望,保平安。其实,这一切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妈妈做的食物,味道闻起来总是那么清香可口,要不是这个是有用的东西,我自己都想拿着这个吃去了,当然,我们是不会吃这个的,因为这个是要给灶王爷的嘛。

等妈妈烙好馍,爸爸放起了鞭炮,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妈妈把灶王像点燃了,灶王爷上天禀报玉帝了。俗话说“过了祭灶,新年就要到”,送走了灶王爷,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到了。

北方小年习俗 篇8

1、扫尘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尘日”。

2、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自然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

3、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4、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5、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6、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7、吃糖瓜、饴糖、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8、吃火烧

小年祭灶习俗作文 篇9

祭完灶王后,奶奶拿出准备好的一副对联递给我,打开一看,这对联还别有一意趣:“子鼠携疫一同去,丑牛笑迎春风来。”我兴冲冲地捧着对联跑到了门口,却又纳闷了:按照现代,应该是上联左边,下联右边,可按古代从右往左的读法,应该是上联右边,下联左边。那上联和下联,应该分别贴左边还是右边呢?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应该按照现代的方式,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对了,再告诉你贴对联的秘诀: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字音是三、四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字音则是一、二声。懂了么”?我顿时恍然大悟。

这时,我远远的看见奶奶拿着一把大剪刀在红纸上转来转去,不知道做什么大文章。于是,我凑近了一看,原来奶奶正在剪窗花呀!只见奶奶先把红纸对折,再画上自己想要的图案,把不需要的部分小心地镂空、剪掉,最后再轻轻地打开,一个十分漂亮的窗花就完成了。看着那栩栩如生的老牛,我不由得会心一笑。

小年祭灶习俗作文 篇10

祭灶的风俗据说是从夏朝开始,灶神是管理各家灶火的神仙,每年年底,灶神都要把一户人家一年的生活向玉帝汇报的。灶神图像挂起来了,他头带官帽,脸上有三搓小胡须,样子显得很喜庆。灶神很喜欢吃甜食,祭灶的时候,要上供很多糖给灶神,是为了灶神在玉帝面前讲甜言蜜语,如果他想讲坏话时,就会被糖粘住了嘴。这就是俗话说的“吃人家的嘴软”吗?

祭灶开始了,爷爷奶奶穿戴整洁,到了厨房就开始忙碌起来。这个时候,小孩子也是要参加。爷爷从袋子里拿出一些糕点递给奶奶,这糕点是奶白奶白的,看起来很好吃。但是我们不能吃,等到祭灶完才能吃。奶奶拿了一个碟子,把糕点依次放上去。奶奶的手巧,过了一会儿,这个碟子里的糕点堆得像金字塔一样整齐。碟子放着四种水果苹果,橙子,橘子,梨和四种糕点桂花糕,糯米糕,橘子糕,还有一些小饼干,一块块的糖。爷爷奶奶端起装有祭品的碟子放到餐桌上,又拿起椅子上的蜡烛,放到餐桌上点着。这个时候,气氛显得很肃穆,我们小孩子都不敢说笑了。

爷爷整理了一下衣服,跪在早已摆在地上的垫子上,双手合拢,一脸虔诚地膜拜着,嘴里还念念有词:“老天……保佑我们一家人……幸福美满……”奶奶和大人们膜拜后,我们小孩子也要一起膜拜的。我膜拜的时候,眼睛看着糕点,心里想着:我一定要把它们吃完。

上一篇:论家庭教育素质教育下一篇:关于疫情的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