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法律法规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饮用水法律法规(精选7篇)

饮用水法律法规 篇1

饮用水安全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水利工作“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汪恕诚部长在今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也提出,“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目前,水利、发展改革、建设、环保等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正在结合各自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由于饮用水安全问题缺乏专项法规规范,散见在相关法律中的具体制度未能很好衔接协调甚至相互冲突,不同部门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职能交叉,布置任务重叠等问题,工作效率和效益都有待提高。笔者结合饮用水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待与读者商榷:

一、饮用水安全相关问题概述

(一)饮用水安全的内涵

目前,国内关于饮用水安全还没有明确定义。较为规范的说法有2004年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被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由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组成,四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为饮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关于城市饮用水安全,笔者认为与之稍有不同,一般来说除了水质、水量以外,管网覆盖率、管网停水率,水压等也是重要评价指标。无论怎样表述,饮用水的功能和水资源自身的属性都决定了水量保证和水质达标是饮用水安全的两项基本要求。

(二)饮用水安全的法律依据及现实需要

《水法》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饮用水安全。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五十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条件”。

而从现实需要来看,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一项广为认可的基本人权。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血吸虫病区约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相当一部分城市水源污染严重,威胁到饮水水质。

饮用水安全问题近年来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与权益委员会2002年11月将饮水权确认为一项基本权益。联合国千年宣言(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8次全体会议通过)提出:在2015年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2003年世界水论坛部长级会议首要议题就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强调了水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作用。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建设和谐社会,关注人权,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方面,刻不容缓。

(三)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具体来讲,饮用水安全涉及到从水源、水厂、配水管网到二次供水设施等多个环节,涉及到供水管理、污染源控制、水资源保护、水源涵养等多项工作,与之相对应,水利、环保、建设、卫生、农业、林业、质检等多个政府部门都负有重要职责。现结合法律法规和“三定”等对主要部门的职能分析如下:

水利部门:按照《水法》、《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利部“三定”的规定,水利部门是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水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同时协同环保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包含饮用水源在内的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负责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控制,负责水库、调水等水源工程、供水工程建设和乡镇供水的行业管理和指导。

水利部门统筹考虑城乡饮水安全,统筹考虑应急需要与长远需求,统筹考虑水量水质,因此,饮用水安全工作应该是水利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

环保部门:按照《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特别是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从饮用水安全角度分析,主要负责饮用水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

建设部门:按照《城市供水条例》和建设部“三定”规定,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因此,建设部从行业管理的角度,通过对供水企业的管理,负责城市供水安全。

卫生部门:卫生部门主要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从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人体健康的角度,负责生活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并且对集中式供水发放卫生许可证。

(四)几组基本概念辨析探讨

1、水源和水源地。水源和水源地意义差别不大,在有关材料中也往往通用。笔者认为,水源地一般是指水源所在的区域,包括其周边的部分陆域。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城市供水条例》等法规的规定来看,都使用水源一词。

2、水源管理和水源工程管理。水源管理和水源工程管理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笔者认为,水源工程管理,可以属于不同的部门,如隶属城建部门、水利部门甚至供水企业自身等,不带有政府职能;但是水源作为水资源中具有供水功能的一部分,并不例外,由水利部门按照《水法》等的规定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因此,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管理工作。

3、饮用水水源区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区是指提供饮用水水源的水域。水功能区划是《水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按照水利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的规定,饮用水源区属于水功能二级区的七种类型之一,在水功能一级区开发利用区中划定的。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是为了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的水域和陆域。按照有关规定,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

从范围上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一部分陆域而饮用水水源区不包括;另外,一级保护区由于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般位于饮用水源区内,而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则有可能超越饮用水水源区自身的地理范围,如处于饮用水源区的上游。

二、饮用水安全主要工作内容的探讨

饮用水安全问题,不仅取决于饮用水源的安全,还取决于供水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水处理工艺等。目前,除有机污染物消除技术外,原水处理工艺基本成熟,只要水源地水质合格、水量能够保证,加上严格的处理工艺运行控制和管网输配水质控制,同时注重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其供水质量的保证一般来讲没有问题。因此,饮用水安全的核心问题还在于饮用水源安全。

(一)饮用水源水量安全保障

首先,要解决好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问题。《水法》第九条规定:“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另外,在水功能区划中,重要河流的源头河段一般被划定为保护区。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如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等工程,以涵养水源、防止水源枯竭。

在保障饮用水源水量方面,《水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这就确立了包括饮用水在内的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优先次序”。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引水、蓄水等供水工程的建设就成为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已兴建大中小型水库8.5万座,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5800亿立方米。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还加大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使57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困难,使农村供水工作由饮水解困型向饮水安全型转变,另外,还启动“南水北调”、“西水东调”(辽河流域)等众多调水工程,开展了“引黄济津”、“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晋冀向京集中输水”等应急调水和补水工作,确保供水安全。

在供水水源确定和提高供水保证率方面,按照有关要求,应当科学确定供水水源次序,城市用水要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当地水、后过境水;逐步采取“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方式;建立枯水期及连续枯水期应急管理制度,编制供水应急预案,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

(二)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保障

解决水质安全问题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其中污染源控制是水质安全的核心任务。除了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本底水质不合格外,污染型水质安全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还是加强污染源的控制。

目前,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的方面主要措施是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水污染防治法》及《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水,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设置的排污口,限期拆除或者限期治理;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并禁止超标排放污染物,禁止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环保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部门应当按照《水法》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水利部第22号令)的要求,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现状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治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同时加大对 另外,在重要饮用水源的上游和周边城镇,要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保证正常运行,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由于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危机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因素,还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努力控制农用化学物质污染,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同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拦截面源污染物。

除此以外,保护好饮用水源水质还需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手段,如建设内源治理工程、生态隔离带工程、河道曝气、前置库等。水利部门应当发挥行业优势,完善基建程序,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这些非传统水利项目的建设力度。

三、现行法律规定不足之处的分析

(一)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

目前,饮用水安全还没有专项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只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规定》(国家环保局、水利部等五部委1989年联合颁布),《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建设部1999年颁布并于2004年7月修正)、《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部、卫生部1996年联合颁布)等部门规章。这些规章效力层次较低,规定的基本又是饮用水安全的某一领域,缺乏统筹与协调,其中五部委联合规章已经颁布十几年而未作修改,很多规定也已经不符合现实要求。

《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相关的具体制度,但是存在一定的冲突之处。《水法》第三十三条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与《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制度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而不是“可以”划定,是一种法律义务;二是《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水源保护区制度仅适用地表水源(《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补充规定了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制度),而《水法》则扩大到所有饮用水源,包括地下水源地;三是《水法》对排污行为规定得更为严格,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而《水污染防治法》只是对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保护规定得较为严格;四是除防止水体污染外,还要防止水源枯竭。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适用《水法》的有关规定。但是《水法》中关于该项制度的规定又较为笼统,缺少操作性。

(二)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严重

在出厂水水质管理问题上,主要是卫生部门和建设部门负责。两者管理角度和方式都不同,卫生部门从防治传染病,加强卫生监管的角度,负责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而建设部门作为供水企业的行业主管和资质管理单位,负责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的管理对象是一致的,职责往往难以分清,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建设部门负责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这与卫生监督工作就很难区分。

在饮用水源保护问题上,主要是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负责,从职能分析比较来看,饮用水源保护对象凸现的是水的资源功能,而不是环境功能,应当由水利部门牵头,但在现行规定和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环保部门牵头负责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双方在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区划、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中都有所交叉或冲突。

至于供水和水源水质监测工作,以上四部门和供水企业都有各自监测队伍,从总体上看,在监测能力和力量不足的同时又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和浪费。

(三)饮用水水质规范不统一

1985年发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是国家制定的关于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强制性标准,由城市统一供给和自备水源供给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均应符合该标准。该《标准》自发布以来一直未作修订,其控制指标的内容也十分有限,检测项目仅有35项,其中有机污染物仅有2项,农药仅有2项,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化合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未列入检测标准之内,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卫生部作为该标准的编制单位,近年来也多次组织修订,但是因为协调意见不统一,没能作为国家标准发布。2001年6月卫生部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包含检测标准96条,其中62个项目(大多为有机污染物)属于非常规检验项目,不具有强制性。2005年建设部也发布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于6月1日开始执行,包含检测标准101条。国家标准、卫生部的“部门规范”以及建设部的“行业标准”目前都有效,但是规范的对象相同,供水单位面对内容不一致之处将无所适从。

(四)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

针对饮用水安全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目前,法律法规上还没有明确规定其资金来源渠道。水资源费、排污费、水利工程水费等的使用范围,都没有明确规定直接用于饮用水安全。对于政府投资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也没有形成法定的投入机制。另外,关于跨流域调水对调出区的影响、供水功能转变(如将农村灌溉功能转变为城市饮用功能)后对原供水对象的影响、重要饮用水源地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的代价等问题,也没有建立法定的补偿机制。周边水域新建、改建、扩大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力度。

四、加强饮用水安全法律保障的建议

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既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饮用水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尽快出台《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拟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部门联合规章)上升为行政法规。笔者认为,该《规定》适用范围主要是污染防治,但是饮用水安全问题包括并超越了水污染防治的范畴,也就是说即使污染防治工作做好了,饮用水源也未必安全,另外,还涉及到水量保护问题。因此,建议国务院指定水利部牵头组织国务院相关部门,起草《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尽快整合有关制度,水质水量统筹考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进一步规范和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重视水源安全的应急处置,明确资金渠道,确立补偿机制,推进公众参与,加大对违反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违法成本。

(二)尽快扭转多头管理的体制

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客观需要出发,要进一步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将建设部门指导城市供水、节水职能和对污水处理厂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给水利(水务)部门,由其对水源、供水、节水、排水、治污和回用等进行一体化管理。水利(水务)部门应当统筹考虑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水源工程的建设、饮用水源的保护以及对供水企业的水质管理和行业指导等,并牵头组建统一的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和组织信息发布工作,在饮用水安全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

另外,卫生、环保部门应当配合水利(水务)部门做好饮用水安全工作,卫生部门工作职责应当界定在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管网和出厂水以及相关产品、人员的卫生监管上,而环保部门则主要负责工业污染源的监控,同时会同农业部门做好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三)尽快统一水质规范

我国现行的国家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要求,也不符合当前原水的实际状况,有关部门要参照国际先进水质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欧盟(EC)的《饮用水水质指令》以及美国环保局(USEPA)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等),结合近年来水质变化特点,抓紧修改或重新制定《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国家标准),并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和《城市供水水质标准》的有关内容纳入其中,进行整合归并。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水源条件差异很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该标准也可以分级实施。

(四)加快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强调与《水法》的衔接与协调,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含流域管理机构)和公众的作用,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争取出台《节水法》,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将社会需水量控制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限度内,同时防止用水浪费,降低供水投资,减少污水排放,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另外,针对跨流域调水还应当专门立法,按照“三先三后”(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合理确定调水规模和水量配置,同时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饮用水法律法规 篇2

水是生命之源, 饮用水安全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挑战。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问题, 特别是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因为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据2012年6月27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底, 中国农村合计还有2.98亿人口以及11.4万所农村学校, 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在现有的2.98亿饮水不安全的农村人口中, 水质不达标的人口占56.2%, 水量不足、方便程度不达标的人口占43.8%, 农村饮用水已到了危险的时刻。那么是什么导致农村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呢?据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农村供水设施仍较为薄弱, 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复杂、人口居住分散, 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受益比例还不高, 即使已建立52万多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 其中就有90%是单村供水工程, 如此导致农村饮用水水源复杂, 规模小、分布广, 再加上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染问题突出, 而相关法制又不健全, 导致各项保护措施难以落实, 从而使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 本文主要从相关法制完善的角度来探讨其解决途径。

二、我国农村饮用水保护立法现状分析

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 我国农村饮用水法制现状不健全是主要原因, 体现在以下几点:

1.饮水安全方面立法不足, 缺少专门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内容。目前涉及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法》等, 但所规定的内容原则性太强, 不具有可操作性, 且内容大多是针对城市饮用水安全的保护, 对农村饮用水规定太少, 即使有些许规定, 也都是针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所作的规定, 而非集中式饮用水的监督、水源地选择监测及保障几乎没有相应立法, 从以上所列相关调查我们也知道农村还存在很多非集中式供水的情况, 从而使农村饮用水得不到相应的法律保障。

2.在饮用水保护方面缺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配套法规。现有的保护饮用水的法规大多注重点源污染对水源的破坏 (“点源污染”即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 指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 由排放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 , 而实际上在农村由于科学发展管理理念及生活方式落后, 如:不当使用农药化肥, 不当处理农膜秸秆、大量人畜粪便及废弃物不做无害化地随意堆放等这些面源污染也是导致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其实, 与点源污染比较起来, 面源污染对饮用水源污染更大, 因为它的时空范围更广、成分更复杂、后果更难以控制。所以在饮用水保护方面缺失对农村面源污染的规制显然是一大缺陷。

3.农村饮用水保护由于缺乏经济保障导致监测手段落后。由于农村水源基础差, 集中式供水设施较少且制水工艺落后, 另外还存在很多分散式供水情况, 点多面广从而使水质监测工作较困难。再加上, 农村普遍存在水费过低基本上不及成本价,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致使大多农村涉水执法部门资金、人员缺乏, 监测、监管能力薄弱, 执法监控手段落后。监测手段的不完善成了众多污染型企业规避法律、逃避监管的可乘之机———城市工业的转移, 很多污染型企业、小作坊式工厂纷纷将排污口设在农村地区, 工作环境恶劣且缺少防护措施, 而且从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可以看出污染型企业普遍存在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 如此种种都更加重了农村饮用水源的不安全。

4.农村饮用水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我国目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对于农村饮用水源地监测涉及水利、环保、卫生、城建多部门, 但没有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农村饮用水环境治理的范围广且复杂, 而按照现行的监管体系, 有关部门容易各自为政, 无法形成相互衔接的综合管理系统。再加上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能力建设不足, 人员队伍、执法手段、资金都很缺乏, 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从而更使有关职能部门在监管或执法时往往力不从心。何况在农村大多存在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情况, 这些都使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环保工作实施困难。

三、国外有关饮用水保护的法律规定

饮用水源保护是一个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值得借鉴的美国饮用水的法律保障情况。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制定了饮用水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饮用水法》最初是于1974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的, 其目的是通过对公共饮用水供水系统的规范管理, 以确保公众的健康。《安全饮用水法》应用于美国的每个公共供水系统, 保证这些供水系统供水安全的责任是由美国联邦环保局、各州、部落、水系统和公众一起来分担的。美国联邦环保局建立了基于保证人体健康的国家饮用水标准以防止饮用水中自然的和人为的污染, 且非常注重水源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改进水系统的筹资和公众信息, 这些都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这些有关统一有效的监管体制、统一的饮用水安全立法、基于人体健康标准设立的饮用水安全标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广泛的公众参与制度等规定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四、完善我国农村饮用水法律保障的建议

针对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 借鉴他国较成熟的安全饮用水法律调控的经验,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完善国家的饮用水安全法律法规, 关注农村饮用水安全专门法规的建设。

鉴于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村饮用水安全专门法规。作为一项专门法律, 立法范围应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水源污染防治、饮用水设施建设、生饮用水及水源监测、监控及其质量标准 (基于人体健康标准设立) 等。同时还应在其中确立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 明确执法主体, 明确公民依法维护相关权益的规定等。另外还应在立法中建立当出现饮用水异常情况时的应急机制, 使相关部门敢于履行职责, 使广大农民能及时规避事故风险, 保障安全。

2. 农村饮用水保护应注重防治点源和面源污染相结合。

针对前面所提出的农村饮用水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控制农药、化肥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 控制养殖畜禽粪便的排放, 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的管理, 同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农民对面源污染的认识, 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施肥等, 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另外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 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产业, 对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 提高违法成本, 加大违法排污造成饮用水污染的有关个人和单位的惩治力度, 从而减少面源污染对农村饮用水的威胁。

3. 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经济机制。

如前所述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加上传统的守旧思维方式, 导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公共领域缺乏保障, 特别是资金及资源投入不足;与此同时, 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农民对政府支持及公共财政扶持有较大依赖性, 因此为了给农村饮用水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政府应建立有利于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经济机制, 如多利用经济激励机制,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专项资金, 采取生态补偿手段等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资金筹措力度。有了资金保障的支持, 就要加强对饮用水监测的投入, 加强对取水、制水、供水实施全过程管理, 使各地方政府及时掌握饮用水水质状况, 并定期检查, 改善水质。

4. 强化农村饮用水安全的行政监管。

强化农村饮用水行政监管是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我国县级以下政府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本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的基本法律职责。我国应提高基层环境保护机构的监管能力, 制定环保行政部门与水利、农业、卫生等行政部门相配合的有效措施, 对农村饮用水给予倾斜式保护, 与此同时我国也应借鉴美国安全饮用水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在公众中广泛宣传有关饮用水源保护知识和保护的意义, 加大信息公开的同时积极发挥农村基层群众的作用, 动员各种社会资源, 形成有效的社会公共治理机制, 加大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广度和深度。

结语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仍十分严峻,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强关于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调控, 才能使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保障广大农民的安全与健康。

参考文献

[1].蓝楠.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条例制定的最新动态探微.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9年

[2].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2月28日

[3].金瑞林, 汪劲, 王灿发.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浅议饮用水源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篇3

关键词:饮用水源;管理体制;纠纷解决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24-03

一、问题的提出——“青草沙”水质危机

“青草沙”,是位于长江口崇明岛和长兴岛之间的优质水源地,目前已成为上海市内接近50%人口的自来水来源地,亦是上海逐渐摆脱对黄浦江上游水依赖的重要工程。上海的黄浦江虽被誉为“母亲河”,但早已被水质恶化的阴影所笼罩。而被称为“百年战略”的青草沙水库,在其建成的第三年就引起了水务系统人士对其水质恶化的担忧。有专家学者提出,长江口水质目前氮、磷含量偏高,青草沙水库存在富营养化。如果“青草沙”一旦遭受水质污染,那么,人口众多的上海则不得不采取海水淡化等高成本方式取水[1]。“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是水”、“照现在这样对待它,它只能成为被人们所糟蹋的肮脏的奴仆。”[2]从青草沙水质危机中不难看出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可淡水饮用水源所面临的危机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饮用水源的法律体系,从而维护我们的生存之根本。

二、我国饮用水源的现状

(一)饮用水源的界定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要想对饮用水源做出界定,就必须区分水源、水资源及饮用水源的概念[3]。目前许多学者,对三者之间的概念很少做区分,有时甚至是交叉使用。对于水源,《英国大百科全书》称“水源为自然界全部所有形态的水体。”《中国百科大辞典》认为“水源是地球表面可供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域、水能资源。”因此,水源主要是指水的来源,既包括可以利用的水,也包括不可以利用的水。水资源则是指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显而易见,水资源的显著特点就是实际利用价值,对于那些不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水,则不属于水资源。而对于饮用水源的定义,学者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赞同这一观点:饮用水源是指可供人们饮用的,并逐年可更新的水源,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所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的储藏量和动态水量[3]。饮用水源的显著特点是可供人饮用,对人身体健康无害的淡水资源。综上,水源涵义最广、水资源次之、饮用水源最后。

(二)我国饮用水源现状

1.我国饮用水源不足

饮用水源十分重要且特殊,但由于饮用水源在时间、空间上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缺水。①对于我国来说,北方地区旱季多、河流少,淡水资源相对不足;而南方地区,雨季多、河流多,淡水资源相对充足。据调查,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 218亿立方米,其中,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地下水资源量2 45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30%;南方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6%)地下水资源量5 76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70%。从总体上看,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②由此也可得知,我国饮用水源储量明显不足。

2.我国饮用水源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环保事业起步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因此对饮用水源的污染比较严重。在我国,对于饮用水源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污水。以2009年1月全国地表水水质为例,地表水水质月报的范围是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共七大水系213条河流的418个国控断面和太湖、滇池、巢湖等28个(座)重点湖库的264个点位(断面),其中,在该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监测了七大水系(含国界河流)183条河流的376个断面。其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4%,Ⅳ、Ⅴ类占25%,劣Ⅴ类占21%。总体上呈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①由于饮用水源污染严重,使得我国的饮用水供求关系更加紧张。

三、我国饮用水源法律体系的不足

(一)饮用水源立法的不足

法律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是纠纷解决的重要手段。我国饮用水源的法律法规数量少,对其进行调控主要有《宪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以及一些国务院部门做出的标准②等。此外,对于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更是不足,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为了获得单位面积上粮食的高产量,许多农民不得不求助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而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极易造成饮用水源的污染。这些农药、化肥等,正如杀虫剂一般,是死神的特效药,是“杀生剂”[4]。

(二)对法律责任规定的不足

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对于环境行政机关来说,许多法律法规未规定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在违法作出行政行为的情况下应负的法律责任,如违规批准排污许可证,而多是规定了补救措施,这不利于对环境行政机关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其次,对于公民、企业来说,根据审批许可证的审批范围,砍伐了水资源保护区的森林后,需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任务,但对于森林砍伐后生态效益的丧失却缺乏相关责任的承担,或者说更新造林的补偿远不能弥补森林的含蓄水源[5]等生态效益,此时,行政机关的执法不力更是缺少应该承担责任的规定。此外,对于第三人导致饮用水污染后追究责任应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第85条解决还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8条来解决,学术界尚存在分歧。

(三)对公众环境权益保护的不足

公众的环境权益主要包括公众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及诉讼权利[6]。据此,公众有权要求水质监测机构公布饮用水源的质量、价格、监测力度、监测方法等。此外,对于侵犯公民饮用水源权益的行为,还有权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由于饮用水源具有公有性,如果对饮用水源不进行有效地保护,不引入第三方环境保护公益组织的力量,放宽民事诉讼的立案资格,允许第三方主体提起公益诉讼,就容易陷入公有地的悲剧。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但立法机关却拒绝了环境公益诉讼的草案,只是在诉讼的主体资格有所扩大。③

(四)饮用水源管理体制的不足

首先,我国《水法》第12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资源行政部门负责水资源的全国统一管理,而对于重要的江河湖泊设立流域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存在着七大江河的流域管理机构。④对于此种体制,不免令人质疑,流域之间与区域机构之间没有服从关系,他们之间的权力配置如何设置与分配?[7]其次,对于饮用水源的管理权力相对分散,涉及的行政部门较多,如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矿产部门等,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出现交叉、无序管理等,如对于地下水源,是否归于矿产部门管理就存在理论争议。⑤

(五)饮用水源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侵权,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中国环境立法最早规定“无过失责任制”是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8]。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源环境纠纷日益复杂化,除了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外,对于饮用水源纠纷的处理还需要统一的综合治理机构,这尤其以跨行政区域饮用水源的纠纷最为典型。由于跨行政区域的水流可以把一个地方的污染转移到其他地方,如果没有综合决策和管理政策,就容易产生区域间的饮用水源纠纷[9]。因此,在跨区域的水污染中,急需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机构,以便能顺利地解决饮用水污染纠纷。

四、我国饮用水源法律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饮用水法律体系

1.制定《流域管理综合法》

每一条河流因其水文特征、流域特征等,都可以单独立法。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也应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的法律法规。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和完善以河流流域为单元的饮用水源统一管理体制”,而我国现存的流域管理法律数量少、效力低、内容散乱,如《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松辽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办法》等,多属于行政条例、规章,因此应制定一部综合性的流域管理法,成为我国重要的江河湖泊流域立法的指导,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我国流域立法的无规划和盲目。

2.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纵观国外关于饮用水源保护的立法,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制度、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制度、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等[10]。而我国对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明显不够,由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多处于农村,当地居民的利益如果得不到保障,就很容易产生污染饮用水源的行为。此外,农村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低,容易产生污染饮用水源的现象,如固体废物垃圾、农药、化肥污染等,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区,需要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法律,以及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居民补偿、搬迁等费用[11]。

3.明确规定违反饮用水源法律的责任

明确规定违反饮用水源法律的责任,如,当第三人导致饮用水污染后,公民可以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第85条,即“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也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8条,即“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虽然,根据《立法法》第85条之规定,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但显然应依据《侵权责任法》为依据,更有利于公民的权利保护。此外,对于环境法律责任的科处,还要考虑环境的生态效益,从而防止环境损害的进一步扩大。

(二)完善饮用水源的协调纠纷调解机制

1.建立跨行政区域纠纷协调解决机制

我国淡水资源储量的充足与否受制于江河湖泊。由于这些江河湖泊多处于省际、市际、县际等交界处,且我国行政主管机关的强势、流域管理机关的弱势,因此容易引发不同区域间对饮用水源的权力、利益的争夺,为此应建立跨行政区域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以流域管理机关为主,各相关政府参与的协调纠纷解决机制,实行预警和紧急处置制度,促进信息交换和情报交流,使我国目前流域行政管理系统化。当然这涉及纠纷解决机制的行政主体的地位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饮用水源纠纷,笔者认为,这一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置应归属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如果省际,则归属于国务院;如果市际,则归属于省级政府;如果县际,则归属于市政府。如目前上海已建成的青草沙、黄浦江上游、陈行及东风西沙四大水源地,其源头皆来自江苏管辖内的太湖和流经江苏的长江口,为了保护好上海水源,则可成立一个由水利部为主体、上海和江苏地方政府为辅助的协调纠纷解决委员会。

2.选择性环境纠纷解决方式的引入

选择性环境纠纷解决方式,又称替代性环境纠纷解决方式(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ADR方式),是一种非司法诉讼的环境纠纷处理方式。美国是ADR现代制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20世纪以后,美国成立了众多的ADR机构,包括各种法院、美国仲裁协会、近邻司法中心、全国纠纷解决中心和司法仲裁协调机构[12]。现阶段,虽然我国在处理饮用水源纠纷时,也引用了此种制度,如行政机关的裁决行为,但都局限于行政机关这一主体,因此我们可将有能力、有资历的仲裁机构、事业单位引入,从而使这一制度适用范围扩大,更具有灵活性和可行性。此外,我们还应该将ADR方式这一处理结果与诉讼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其发挥真正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水源保护奖惩制度

在我国目前的饮用水源法律体系中,《水法》等法律文件大多为禁止性规定,而缺少鼓励性规定,在强调对破坏饮用水源者的惩罚力度时,缺少对遵守保护饮用水源者的奖励力度,因此不能形成“奖惩有度”的社会激励机制。环境保护奖励制度,是指法律形式规定的,对环境保护有显著成绩和贡献者给予的赞许和鼓励[13]。对于对饮用水源保护、利用有贡献的公民、企业和公益事业单位,可以适当地进行物质或者荣誉奖励;对于对饮用水源保护有所作为的行政机关,可以作为年末行政机关单位人员的考核标准,充分调动他们在保护饮用水源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上海水源地存污染隐患供水寿命或缩至10年[EB/OL].http:

//sn.ifeng.com/huanbaopindao/yaowen/detail_2012_08/24/30

4969_0.shtml,[2012-08-27].

[2]芭芭拉·沃德,等.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95.

[3]蓝楠.饮用水源保护法律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7-8.

[4]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3.

[5]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3.

[6]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134.

[7]吕忠梅.环境资源法视野下的新《水法》[C].2003年环境资源法学年会论文集,2003:92~101.

[8]金瑞林.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环境科学,1997,(3).

[9]王灿发.我国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的政策和立法分析[C].2003年环境资源法学年会论文集,2003:39.

[10]蓝楠.饮用水源保护法律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35.

[11]合肥两大水水源保护区内首批村民昨起搬迁[EB/OL].http:

//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8/25/17077514_0.shtml,[2012-08-28].

[12]蔡守秋.从我国环保部门处理环境民事纠纷的性质谈高效环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J].政法论坛,2003,(5).

[13]王灿发.论我国环境法中的环境保护奖励制度[J].环境保护,1994,(2).

饮用水 篇4

東北網9月26日電 據人民網援引當代生活報報道,據《金陵晚報》9月24日報道,『江蘇省飲用水誠信放心50強生產企業表彰會』9月23日下午舉行,全省只有27家飲用水生產企業獲此榮譽———50強空缺23家。另據該省質監局監督處耿維民處長表示,今年4月-7月的監督抽查結果顯示,864家飲用水生產企業的864個批次桶裝飲用水,抽樣合格率僅為61.1%。

我真的搞不清江蘇省的有關機構和部門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評比與表彰活動———在全省飲用水的質量普遍存在嚴重問題的情況下,不僅要進行表彰、評比,而且事先就設定了評出『50強』的計劃,顯然有些盲目。

飲用水的質量非同小可,因為今天使用飲用水的單位和家庭所佔比例極高,關系到無數老百姓的健康。所以,作為行業協會也好,作為有關質量監督和管理部門也罷,理應嚴格把關,加強質量管理,對消費者的健康負責。那麼該怎樣加強監督與管理?那就是深入企業生產第一線,把質量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消滅在進入消費領域之前。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評比與表彰也不失為樹立榜樣、促進企業加強管理的方法之一。但鑒於這樣的評比對企業來說是有備而來的,所以,評比的結果未必能夠反映企業生產和管理的常態。或者更直白地說,即便是那些最後進入50強———不,應該是27強———的企業,它們在參與評選時的產品質量可能確實不錯,可其平時生產的產品質量就真的一定過關嗎?江蘇全省眼下的產生飲用水的廠家有多少家?我們不知道。但一個縣級市通常都有10-20家的情況告訴我們,應該不下千家。在這麼多的生產企業中,報名參加這次評比的只有60家左右,讓人感嘆;而就是這60家左右,最後也只有27家企業入選———其餘的都在質量或者衛生環境上存在問題,這是不是在向我們昭示該省的飲用水的生產質量問題是相當突出的呢?既然如此,還要搞評比,評比又一定要設定50強,以期讓參評的企業覺得入選的幾率極高而吸引其參加,是不是讓人覺得有些可笑?無論是行業協會,還是有關職能部門,都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工作的重點應該是提高飲用水質量,而不是為少數企業頒獎。桶装饮用水质量抽验公告

为加强我市桶装饮用水质量监管,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别对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桶装饮用水的质量情况进行了抽检,对生产经营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依法进行查处。现将本次抽检不合格的产品情况予以公告。

海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二一二年九月十九日

不合格桶装饮用水产品情况(生产环节)

序号 受检产品名称 企业名称 商标 规格 生产日期或批号 判定结果 不合格项目饮用纯净水 海宁市白浪泉纯净水有限公司 白浪泉 18.5L/桶 2012.7.2 不合格 霉菌、酵母饮用纯净水 海宁市丁桥银河饮用水厂 银河 17L/桶 2012.6.30 不合格 菌落总数、霉菌、酵母饮用纯净水 海宁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新世纪饮用水分公司 / 17.5L/桶 2012.7.11 不合格 霉菌、酵母饮用纯净水 海宁市盐官碧泉纯净水厂 梦潭 17.5L/桶 2012.7.11 不合格 霉菌、酵母

不合格桶装饮用水产品情况(流通环节)

序号 受检产品名称 标称生产单位 标称商标 规格 生产日期 判定结果 不合格项目 采样地点名望饮用纯净水 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银河饮用水厂 名望 17L/桶 2012年5月20日 不合格 电导率 海宁市海洲街道梅园路313-315号莫干山天涧山泉饮用天然水 德清县天涧山泉水厂 天涧山泉 16.5L/桶 2012年5月18日 不合格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海宁市海洲街道梅园路313-315号千岛湖饮用天然水 淳安千岛湖明达饮品有限公司 千岛湖明珠 17.5L/桶 2012年5月17日 不合格 菌落总数 海宁市海洲街道张店村5组13号白浪泉饮用纯净水 海宁市白浪泉纯净水有限公司 白浪泉 17L/桶 2012年5月20日 不合格 菌落总数 海宁市海洲街道张店村5组13号金义矿物质水 杭州圣沃特饮用水有限公司 金义 18.9L/桶 2012年5月19日 不合格 菌落总数 黄湾镇中市(原农机厂门市部内)金义饮用纯净水 杭州圣沃特饮用水有限公司 金义 18.9L/桶 2012年5月23日 不合格 菌落总数、电导率 黄湾镇中市(原农机厂门市部内)来源原农机厂门市部内)确保桶装饮用水质量 质监约请企业讲“规矩”

开栏语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质量强国”这一热点话题引起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全国质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家强,则质量必须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好字当头,质量第一。”坚持以质取胜,这在全社会已然达成共识。而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质监部门的依法监管。为此,本报特开辟“坚持以质取胜,打造法治质监”专栏,见证质监人捍卫质量、助推发展的点点滴滴。

本报讯(涂康林 记者 罗刚 文/图)为进一步规范桶装饮用水企业的生产行为,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桶装饮用水企业生产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东坡质监局于3月4日组织东坡区内9家矿泉水生产公司召开桶装饮用水专项整治工作会,就开展桶装饮用水生产质量安全专项检查进行了部署。

在确保桶装饮用水质量、收入的前提下,会议就如何进行专项整治提了四点要求: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帮扶指导,对企业整治结果实施奖惩制度,对整治成效明显的企业要“树标杆”,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要秉公办事,体现整治验收的公开、公平、公正,验收评审团将由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及9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负责人和品管人员组成,逐个逐项地进行考核评比,让每个企业在客观公正中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存在的差距,找准改进的方法和切入点,以此推动桶装饮用水企业生产质量的整体提高;三是坚持全面整治与规范治理相结合,依法查处一批无证违法生产经营的桶装水黑窝点,取缔一批通过集中整治后仍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着力打造一批东坡区饮用水产品质量稳定、管理规范、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好的生产示范企业,力争2011年桶装饮用水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齐抓共管的社会监管氛围,确保全区饮用水企业健康发展。

桶装饮用水质量必须先过“标签关”

2011-8-26

据悉,山东省质监局于近日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食品及相关产品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在潍坊被查出不合格的57个产品中,有26个产品因标签不规范使得产品未达标准,其中桶装水饮用水(以下简称桶装水)和酒类占大多数。产品标签是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对于夏季大量消费的桶装水产品,其标签如何标注才算规范?公共服务单位提供的免费桶装水是否需要标注标签?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桶装水?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入市桶装水标签有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桶装水种类繁多。据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介绍,桶装水一般包括桶装矿泉水、桶装纯净水、桶装矿物质水、桶装蒸馏水及桶装天然净水等。另外,目前市场上还有富氧水、电解水等。

标签是桶装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注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04)规定,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不得与包装物(容器)分离。食品名称是清晰地标示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

称,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上应标示配料清单(单一配料的食品除外)。另外,国内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不包括进口预包装食品)应标示企业执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经备案的企业标准的代号和顺序号。《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 17324-2003)规定,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GB 7718的规定,除标注商品名称外,还应标注纯净水字样,非蒸馏工艺生产的纯净水不能标注为蒸馏水。

有多年执法经验的北京市东城区质监局工作人员桑月琪说,无QS标志、无执行标准号、无配料表、无生产商及地址等是一些桶装水标签常见的问题。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一些桶装水确实存在标签标注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

北京市桶装饮用水销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袁军表示,除了标注QS标志外,市场上流通的桶装水标签必须标注出品商、水源地、生产商、产品标准号、生产许可证编号等。该协会宣传部主任孙海涛也表示,包括桶装水在内的产品一旦进入流通环节,售卖给消费者,如果产品标签不合格,就意味着产品质量不合格。周思然说,一些产品对标签有特殊的要求,企业和消费者都容易忽视这一点。比如天然矿泉水,除了要标明天然矿泉水水源点名称外,还应标注产品达标的界限指标、溶解性总固体及主要阳离子的含量范围,纯净水也应该标注“饮用纯净水”等字样。

据了解,桶装水的标签标注位置没有硬性规定,可以标注在桶身的商标上,也可以标注在桶装水的塑封上。

免费桶装水要喝得明白

市场上流通的桶装水必须按标准标注标签,一些公共服务单位,如图书馆、体育馆、学校等免费提供的供公众饮用的桶装水,标签的标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近日,记者在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注意到,国图北区提供的一些桶装水桶身没有标签,仅从外包装上看,无法判断这桶水的生产地,也不清楚是什么品牌。带着疑惑,记者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拨打了国图读者监督投诉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国图自己有水厂,手续齐全,有相应的卫生许可证及检验标准。水厂生产内部用的桶装水,不对外销售,只免费向读者及工作人员提供。

袁军表示,公共服务单位提供的桶装水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位委托桶装水生产企业生产供应水;另一种是公共服务单位自己申请生产资质加工生产桶

装水。对于第一种情况,桶装水的标签标注要求和市场上流通的桶装水要求一致。而国图属于后一种情况,公共服务单位自己生产的桶装水,原则上可以不标注标签。但是单位必须具备相关的生产资质,包括取水证及食品生产许可证等。

早在2005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就颁布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该《细则》规定,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的生产条件,按规定程序获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孙海涛说,遇到像国图这样的情况,消费者有知情权。如有疑问,消费者可以向公共服务单位索要桶装水的生产标准及检测报告,公共服务单位也有义务提供相关材料。如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

相关链接

饮用水知识讲座 篇5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70%是水,人的生命需要水来维系,我们必须拥有洁净的水源,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今天我们进行相关知识讲座,为大家介绍饮用水源保护知识,希望大家共同参与到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中来。

(一)饮用水源保护原则是什么?

饮用水水源实行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行政区域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予以保护,对在饮用水水源保护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怎样?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确定饮用水备用水源,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保障应急状态下的饮用水供应。

经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告。

提出保护区划定和调整方案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标志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图形标志标准。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应当设置隔离设施,实行封闭式管理。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破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志和隔离设施。

(三)违反《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的行为是否会负法律责任?

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研究 篇6

1 我国在管理饮用水水源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1.1 主要负责部门权利和责任不清

当前, 主要由水利、海事、卫生、交通、环保等一些相关部门对我国的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管理, 可见, 这种管理模式是多龙头的。地下和地表水的水源地的管理权分别由水利和地矿部门负责, 作为供应水企业, 他们多数隶属于建设部、有此隶属于水利部, 而监督饮用水的部门为卫生部。由此可见, 我国在饮用水水源方面的监管体制不顺畅, 责权不明确, 有缺位也有越位。这些单位根据不同的监测方法、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去监测相同的内容, 这既浪费了资源, 同时也重复建设和监测的缺位。由于同一个水源地因监测方的不同而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数据, 这样使结果缺少统一性和权威性。

1.2 没有贯彻执行相关水域的统一管理

在《水污染防治法》中, 明确规定了“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 在《水法》中, 也明确规定了“统一管理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 但是到了现在为止, 在我国还是没能建立起来专门针对水环境的管理机构或是防止水污染的管制机构。这样, 在保护饮用水水源中很难使用合理且有效果的监督管理权力, 当地的饮用水也得不到相应的保护。可见, 在我当今国情下是急需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进行补充和反思的,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体制。

2 我国对水质监测的方法

至今为止, 在我国也已经出台了许多涉及饮用水水质监测方面的法规和执行的标准。例如比较权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等。这些具有权威的法规和标准在制定我国水质监测方法的同时也制定了相适合的监测标准, 如在水源地样品的采集技术、监测频率、监测断面的布设方法;也制定了饮用水水源地的一些相关监测项目及相关的分析方法。另外, 我们也可以看出, 还没有统一制定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方法, 现有的监测技术不全面也不具体。比如, 还没有制定出与小城镇技术经济和水源特点相应的监测项目, 对于分散式和农村的水源地监测标准仍是未知, 这也直接使得农村和城镇的饮用水水源没有科学、规范的指导, 同时也制定不出合理的保障方法和评价的标准。以上种种直接严重地影响了水源地的水质。

根据我国水利部门和卫生部门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 在我国目前的一些农村, 饮用水符合“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仅占66%, 剩下的34%是根本没有达到相应标准的。由此可见, 如果想使居民得到安全的饮用水保障, 就一定先将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好。又由于各地区的地形、气候等的特殊性, 要因地制宜, 切合实际地将符合地区实际的饮用水水质技术监测标准制定出来。

3 如何评价我国的水质安全

目前, 有5项集中式的水源地检测标准是新增加的, 是在原有24项必须检测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增的这些标准主要是指简单的指标因子、单级或单目标的环境系统和确定性的系统评价的假定的基础上对水质的类别所做的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下面的原因:

3.1 原来的检测水质质量的技术方法很落后, 测出的数据根本

没有办法从中来获得充分的有效信息, 而我国有一部分省、市根本不具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在特定的项目当中的所有指标监测能力的。

3.2 当前, 我国尚没有通用的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评价体系。

我国现在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是:污染指数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数学法、单因子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等。但以上的评价方法都各有利弊:

3.2.1 污染指数法优点是:可以直接通达感观来判断综合的水质能否达到功能区的目标。缺点是:不能判断出来综合水质的类别。

3.2.2 BP人工神经网络法的优点是:

能允许有大量的可供调节的参数, 运算比较快, 同时具有全息联想、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的能力。缺点是:对协同性比较差的样本进行评价时, 结果容易出现均化的现象。

3.2.3 模糊评价法优点是:

可以体现在水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是较符合客观规律, 有一定合理性的。缺点是:在评判结果中, 易出现失真、失效、均化和跳跃的现象, 不能准确判断水质的类别、结果没有可比性, 评价过程复杂而且可操作性较差。

3.2.4 单因子评价法的特点是:评价结论显现得太过于保护。因为它是以最差的水质指标所属的类别作为综合水质的类别的。

3.2.5 灰色系统评价法虽然简单, 且具有可比性的优点, 但却存在分辨率低的问题。

由此可见, 由于不同的水质检测评价方法, 可以导致同一水样出现不同结论的现象。水质安全一般是包括水质的类别与水质的风险的, 但我国当前只注重了水质类别方面的评价, 对水质的风险方面却恰恰忽视了。

4 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相关建议

4.1 相关部门尽快建立水源保护的责任机制

水源地所在政府部门应将当地水源保护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权责明晰才能更好的使工作开展下去。因此, 涉及水源保护机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使当地的水源得到真正的保护。

4.2 建立水污染防治机构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水污染防治成熟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特殊地域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将建立起的水污染防治机构内部细分化, 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检验人员, 能在发生水污染的第一时间内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3 统一饮用水水质技术监测标准和评价体系

将我国出台的一系列饮用水检测标准整合成1-3个全国通用型的水质技术监测标准和评价体系, 使饮用水在使用前有统一的检测, 在使用后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南北通用的监测标准和评价体系有利于水资源的整合, 既节约了成本,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我国的饮用水水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5 结束语

我国在对饮用水水源的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现象。所以, 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 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结合国外先进国家的优秀经验, 这样才能使水质的评价与风险的评价真正结合起来, 使最终的结果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蓝楠.国外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能源环境保护.2007 (5) :58-62.[1]蓝楠.国外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能源环境保护.2007 (5) :58-62.

[2]郭陶, 王如洁, 牛红义.当前我国饮用水源地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法律规范化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 (9) :24.[2]郭陶, 王如洁, 牛红义.当前我国饮用水源地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法律规范化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 (9) :24.

饮用水分体质 篇7

净水:经活性碳等过滤的饮用水,在过滤有害物质的同时会对矿物质等有益元素进行保留,但过滤芯必须保持干净、定期更换,才能保证水的“体质”稳定。

矿泉水:采自地下深层流经岩石的地下水并经过一定处理的饮用水,以含有一定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显著特征,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益。

矿泉水优劣辨别

商标上印有水中的离子含量,一般钙高钠低的搭配为上品,另外还标注了镁、钾、硫酸根等微量元素含量的为最佳。

矿物质水:矿物质饮品不是矿泉水,矿物质是人工添加的,在配比上有难度,营养价值不如意。

山泉水:山泉水也不是矿泉水,因国家尚无相关标准,“体质”并不稳定

富氧水:富氧水为人工充氧,水中氧的溶解是有饱和度的,并非越多越好。

蒸馏水:水在煮至100摄氏度沸点后,在高温杀菌的同时,一些沸点小于100摄氏度的有害物质也会留存下来,如沸点为70摄氏度的四氯化碳就无法过滤掉。

“安全并不是唯一标准,人们在选择长期的饮用水时更应该注重其是否有益于人体健康”,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牛晓英认为,“不含有害物质的纯水很干净,饮用尽管安全但长期饮用对人体并无益”。评判水的“体质”健康与否更重要的是,水的硬度是否偏弱碱性,其中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有量以及水分子的大小。

尽管专家一致认为矿泉水是饮用水之冠,但围绕着矿泉水却有众多疑问。如“为什么矿泉水喝起来有股怪味”、“为什么用矿泉水泡茶会发红”……面对众多的疑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朱惠刚教授解释,不同水源采来的矿泉水“体质”也有差异。

上一篇:个人参加远程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