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2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孝经》P48《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教学目标】
学习《孝经》中文句的朗读,明白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的道理;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诸侯章第三》
1.吟诵《孝经》诸侯章第三 2.指名用自己的话文句的意思。3.指明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学习新知
幻灯片出示: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带拼音)
1.四人小组自由朗读,组内正音。2.指名朗读,师正音。3.强调难读字词读音:德行 4.各种方式朗读。
(1)全班齐读,读准字音。(2)听录音范读,划分节奏。
(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韵味。
(三)整体认知
1.结合注释,说说你对文句的理解。
(1)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
(2)法服: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古代服装的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规定。
(3)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4)德行: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2.师简单解释文句意思: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3.说说:读了文句,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汇报。)
4.师小结道理: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5.在理解文句基础上,各种方式读:(1)师范读(吟读),生学习吟读。
(2)各种方式吟读:分组读、男女读、分列读、四人小组读等。(3)全班配乐吟读。
(四)拓展。
1.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有哪些说话、行为不合礼法规范? 2.自己有这样的行为或者看见别人有这样的不良行为,你会怎样做?(五)小结: 我们要做个遵纪守法、懂文明、知礼仪的好孩子。(六)熟读成诵:在读诗文,尝试背诵。(七)板书: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
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
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江泽民同志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2.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进一步掌握在写作时为文章加上更具内涵的题目。
3.抓住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写作人物对话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江主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指读板书)。
(出示:从 中,我感受到了江主席热爱古典文学。) 指名回答。
二、品文嚼字板块——感悟关怀
1.这节课,我们再接着交流,从哪里能感受到江主席关怀青年一代?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用横线画出)
哪些关键词让你感受到这种关怀的温暖?(用圆圈圈出)
2.指名汇报,师相机评价:
1994年年底,……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师追问:寒的是什么?暖的是什么?
江主席来了!……向同学们致意。
3.指名读、齐读:
师:刚一见面,一股春风而至,就给人一种春风般的温暖,一股(生接:暖流涌上心头)。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江主席问王辉:……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王辉已经熟读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了,为何江主席还建议要背诵呢?指名说。
师:江主席为什么要自己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呢?指名说,相机板书:言传身教。
师:江主席就是要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同学们学好祖国文化,这更是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接着,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此事古难全。
师:他为何忽然停下来,让王辉接着背呢?指名说。
师: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高瞻远瞩,不由得让我们读者心潮澎湃,于是乎,我们心中也会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然后满意地离开了阅览室。
师:他满意的是什么?指名说。
师:江山代有人才出,祖国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所以,江主席的心里也会涌动一股(生接:暖流)。
4.分角色来读一读课文的3~7小节。
三、紧抓提示语板块——走进说者的内心世界
1.出示: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语气)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心情)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又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动作)
总结:通过这些提示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甚至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2.请为这则报道加上提示语。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认真听说话者的语气。
(出示文字,播放视频。)
温家宝总理来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 ,
对救援人员说:“食品运输要快,孩子们已经没吃的了。”旁边传来了一个小女孩的痛哭声,温总理 ,
说:“不哭,马上就给你送吃的来了。”旁边一位群众 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过东西了……”温总理 说:“一会儿给你送饼干来,一会儿就有。”
师总结:温总理的到来让灾区人民心中不由地也涌起一股——(生接:暖流)。
四、妙加题目板块——让题目更具内涵
1.让学生交流对课题“暖流”的理解。
2.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起题目呢?(屏幕出示)
1.概括中心思想或说明道理的,如,《师恩难忘》。
2.直接用事物的名字或出现道具的名字,如,《莫高窟》。
3.概括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的,如,《军神》。
4.摘取文中重要话语的,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诗词或书的题目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学生举例子)
4.师总结。
备课教师:刘长英
备课时间:2012年2月9日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和尊敬之情。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语言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流程:
一、继续体会鲁迅形象
1.复习导入:
上堂课我们研究了鲁迅的三次外貌描写,归纳了外貌描写的方法,体现的鲁迅的性格特点,现在我们再读课文,鲁迅先生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从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中好好体会。速读课文,做旁批。
讨论明确: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
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谦逊;
微笑,点头——平易近人,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2.文中哪个句子直接概括了作者心中鲁迅的形象? 明确:“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 引导学生体会五个称呼的含义:“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劳动人民;“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鲁迅热忱指导广大命青年;“战士”表示顽强战斗。
二、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思想感情。
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课文中有许多歌颂鲁迅先生,表达作者崇敬、爱戴鲁迅先生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请同学们从文中挑选出一处,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批注。
示例:“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摸――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正直”“慈祥”“严肃”“慈爱”充满了尊敬、爱戴的感情。
学生细读课文,独立思考作好批注——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展示,教师精讲点拨,明确: 如(1)“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结巴巴”可以看出“我”的心情异常地兴奋激动。“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是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出“我”对鲁迅先生的爱护。
(2)“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从“赫然”中可以体会到“我”心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所以一看到“鲁迅译”三个字便觉得特别鲜明醒目。从“像得了保证似的”可以体会到“我”对鲁迅的无比信赖。
(3)“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五个称呼饱含作者的尊敬、热爱、讴歌、赞美之情。
(4)最后一段表现了自己抑制不住的悲痛和激动之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
三、理解写作手法:
1.课文以“一面”为题,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你是如何理解“以小见大”的?
独立思考,同桌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精讲点拨明确: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作者将与鲁迅的“一面”之缘和平时对鲁迅的了解结合起来写,再通过在“一面”中无偿赠书和仔细观察后的肖像描写,将所见之“小”与鲁迅人格之“大”联系起来,表现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对旧社会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四、总结
1.主题思想: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作者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情景,赞扬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思念,并决心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进。2.写作特点:(1)题材典型,以小见大。
(2)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3)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师说》教案
课题:师说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法:讲授、诵读、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思想、作品;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说”的有关文体常识;
3、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4、翻译第一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课文翻译
难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义不同、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特殊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本单元话题“擦拭理性的目光”导入。概要介绍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对理性思考的重视。
二、讲授新课
(一)题解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本文标题“师说”,“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著有《昌黎先生集》。
(三)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dòu)
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
老聃(dān)蟠(pán)苌弘(cháng)近谀(yú)作师说以贻(yí)之
(五)学生自读课文
(六)课文翻译(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今义不同,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某方面有专门学问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这是一个判断句。②所以,古今义不同,古义,即课文中的蔚志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16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意思,用来----的。今义为-----的原因。③受,通“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之,指知识和道理。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动词,有疑惑。第二个惑,是名词,疑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闻,懂得。固,本来。先乎吾,比我早。从而,跟从并且。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师,学习,动词。道,道理。
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卑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无,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一个判断句。
(七)教师领读课文一遍。
(八)学生自己翻译一遍,有问题的提出来,教师答疑。
三、学生练习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惑而不从师
④吾从而师之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划分正确的是: ①②③⑥/④/⑤
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吾从而师之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划分正确的是:①/②③/④⑤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它,指知识和道理
③代词,他
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无兄弟之亲
⑧藏之名山
⑨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⑩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属于判断句的有:①⑩ 属于省略句的有:⑧
属于倒装句的有:②③④⑤⑥⑦ 属于被动句的有:⑨
四、课堂小结,学法指导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标准:信、达、雅
方法:增、删、调、留、换
五、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文第二段
要求:熟读,自己先翻译一遍,不会的作好标记,小组内展开讨论。
六、布置作业
第2课时
一、继续翻译课文剩余部分。蔚志升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16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一)第二段
1、学生先读此段一遍。
2、学生借助注解自己翻译,教师作订正、补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第一个愚,亦然。愚人。其皆出于此乎:其,大概,表推测。
于其身也,则耻师也:于,对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惑矣:糊涂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倒装句的一种。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或师焉,或不焉:有的从师,有的却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小,大,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学,古今义不同。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人,这类人。这些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关于“其”的翻译,这里要陈述一下翻译为“难道”的理由。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古今义不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不拘于时,学于余: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第一个于,被。第二个于,向。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践行古人从师之道。
二、再读课文一遍。
三、学生自己消化一下刚才翻译的内容。从中找出一词多义、古今义不同、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结合所学,记忆之。
四、背诵全文。
五、课堂练习与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2018 年 月 日
星期 一
主备人 吴金荣
课题:少年有梦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从小怀抱梦想,树立目标,用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去实现创新进取的人生。
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梦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梦想。
难点:如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情景导入: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已的梦想,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少年有梦”的学习。听音乐《梦想起航》
二、自主预习1.什么是梦想? 2.少年梦想有什么特点? 3.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有梦就有希望
1、名人故事引入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2、师生讨论。
教师小结:
(1)有时“梦想”是不切实际的,虽然美好,但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的。可是,现实中有很多事情的发生就是从梦想开始的。你们猜:“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能实现吗?(2)梦想为“莱特兄弟”飞翔成功起到什么作用?(可以对照课本9--10页)生:.......教师小结: 师展示课件:
(1)实现了。因为兄弟俩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此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美国的莱特兄弟。
(2)它能够让莱特兄弟坚持飞翔的正确方向不动摇、不断的激发莱特兄弟飞翔的热情和勇气,激励着莱特兄弟激发自己的潜能,一又一次的进步和发展。欣赏:杨利伟、刘翔的图片 教师小结:
我们共同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我们个人的梦与与祖国的梦、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让我们一起携手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与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的机会。欣赏:杨利伟、刘翔的图片
探究二:努力就有改变
梦想不能仅是一张小小的纸片,我们更不能让梦想只是一个梦而已,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师展示课件:《莱特兄弟的真实故事》
莱特兄弟自幼对飞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先是伏在山坳里观察老鹰是怎么飞的,然后把它一步一步画下来。按照老鹰飞翔的样子,兄弟俩在1900年10月,终于制成了他们的第一架飞机---滑翔机。1896年莱特兄弟从发明家兰莱,飞行失事牺牲中深受影响,仔细研究兰莱飞机的部件,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他们又开始了自己新的试验,这次他们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的木头轨道,把飞机放在上面,弟弟维尔伯坐上去,发动飞机。飞机在轨道上滑行后,就嗖地一下升上天空了。“啊,终于成功啦!”话音还没落,飞机突然坠落下来。“到底什么原因呢?”兄弟俩又开始思考起来。他们试着把轨道从斜坡上拿下来,放在平地上,再次试飞。这回飞机一下子飞到三米多高,而且能水平向前飞。飞机飞行了30米左右后,稳稳地落到地上。莱特兄弟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他们抱在 一起,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莱特兄弟从收到爸爸的怪礼物到研制飞机成功总共用了26年,失败了无数次,试飞的时候,莱特兄弟也多次摔伤。看来,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成功的呀。
莱特兄弟终于圆梦了,他们的法宝是什么?
生:是坚持不懈、是执着追求、是梦想、是不断的努力进取..........师总结:是不懈的努力。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从头再来的勇气,对坚定信念和美好的不懈追求。
1、努力,需要立志。早理智,立大志,立长志。把自己的志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2、努力需要坚持。只要坚持,多大的绊脚石也会变成垫脚石。
3、努力需要方法。方法对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想法。
改变自己就是改变自己的缺点,改变自己就改变自己落后的一面!面对未来的人生我们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勇气,还要有努力改变自己的决心,具备了这些,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一个有活力的人生!
(1)上了中学,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没有?
(2)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期待答案提示:此活动两问,可以让学生据实回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答案不统一。
四、课堂小结
一、教材分析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已经在环保、医疗、工农业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微生物相关的各项技术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微生物培养技术。本专题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基本技术,以增进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动手动脑做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进行微生物的培养。②过程与方法。尝试进行倒平板和平板划线等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动脑做科学的乐趣,体会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四、教学准备
①课前4天~6天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通过自己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发现在具体操作时会遇到哪些问题。②编写教案、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视频。③准备2组学生,课前进行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制备,并拍摄学生视频。④将学生制备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将培养皿干热灭菌,并培养大肠杆菌,将菌液分装。⑤准备75%左右的酒精等相关实验用品。
五、教法和学法
学生观看制备培养基视频,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体验亲自动手接种大肠杆菌的乐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物展示被污染的培养基,师生共同回顾获得纯净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入侵。
知新:传统发酵技术中所用的微生物来自于自然界,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这节课,我们将会尝试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
(2)学生汇报培养基的制备,领悟培养基制备要点。学生结合自身课前所做实验的录像,讲解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醒大家值得注意的事项等。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包括计算、称量、熔化、灭菌、倒平板等五步;牛肉膏、蛋白胨易吸潮,称量要迅速并及时盖盖;琼脂易糊底,加热时要不断搅拌;不同微生物适宜的PH不同,要调节培养基的PH等。
追问:配置培养基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学生交流、表达后,教师进行点评。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③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
(3)学生尝试进行倒平板操作,体验无菌操作要点。为使学生初步了解倒平板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教师首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演示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再由学生亲自尝试该操作,以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在巡查学生实验过程中,用手机或相机对学生的规范和不规范操作进行抓拍,通过投影将照片展示于大屏幕,以便对实验点评。
学生结合操作,讨论下列问题:①倒平板过程中,你有哪些无菌操作?②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③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提示:因琼脂在44℃就凝固,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要迅速。
实验结果与评价:①是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了无菌操作。操作中,部分学生并不能熟练地用左手打开皿盖右手倒培养基,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学生打开皿盖,另一位学生倒培养基;个别学生因不理解平板为何要倒置,在培养基未完全凝固时就把平板倒置。②制作好的培养基要放在恒温箱内,在37℃环境下培养24h,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若无杂菌生长,即可用于纯化大肠杆菌。提示:因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上一步只是向学生作说明,课堂中并不操作。
(4)学生尝试纯化大肠杆菌,熟悉无菌操作要点。教师展示课前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的照片和实物,指出菌落就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大肠杆菌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的菌落为深紫黑色、光滑、湿润、带有金属光泽。教师介绍接种大肠杆菌的4种方法,并说明任何一种接种方法的核心都是防止杂菌污染。
提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板划线操作,教师可在课前播放平板划线操作的视频。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交代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取菌液之前及取菌液之后,装菌液的试管口都要通过酒精灯的火焰;划线时最后一个划线区域不能触及第一个划线区域等。
学生结合操作,讨论下列问题:①共灼烧接种环多少次?每一次灼烧的目的是什么?②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③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实验结果与评价:①是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了无菌操作。操作中,部分学生将皿盖打开进行划线操作;个别学生不能及时将棉塞塞上;部分学生未将接种环冷却就进行接种操作。②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内,在37℃环境下培养24h、48h,观察并记录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数量、位置等。大肠杆菌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培养24h和48h后的菌落大小不同,但是菌落分布位置相同。(这一步在课后完成。)
追问:如果你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菌落,你能分析出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吗?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5)学生观看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录像,进一步体验无菌操作。
提示:不管是通过何种方法接种大肠杆菌,都要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h和48h后,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
特别提醒:实验后,所有用过的培养基、培养液等都需要统一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再丢弃,否则将会造成环境污染。
教师讲解菌种的保存: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对于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二、课标解读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从课标要求看,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以下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对各功能区进行区位分析;②能够运用实例,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图,以指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各功能区空间布局,并进行合理化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形成及区位条件。
(2)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各功能区布局位置及区位条件。
(2)通过小的拍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社会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
2.影响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列表对比、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教师:(图片导入)用课件展示西安市景观图,感受西安市这座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国际化大都市。
学生:判读图片是西安市的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利用西安市的例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
教师:展示“西安市主城区用地规划图(2008年-2020年)”。
学生:读出西安市土地利用状况及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居住用地。
设计意图:用事实说话,增加对土地利用状况的理解,为功能区的提出做铺垫。
2.城市功能区
教师:展示“北京市地图”,并显示四个不同的功能区,指出除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基本功能区外,还存在其他功能区,如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等。
学生:判断功能区的类型,并指出城市基本功能区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教师:以西安市为例,选取商业区(钟楼东大街、西大街附近的商厦)、工业区(城市外围的三星、高新、西郊庆安集团、东郊西光集团)、住宅区(中高级的万科和曲江公馆、低级的棚户区)。
学生:体会西安三个基本功能区分布的位置,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北京和西安的土地利用体会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分布的位置,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教师:展示假设情况:“假如10年后你是一名公司的老板,决定进军西安市发展,现有三种合理方案可供选择:投资商场、木材加工厂、房地产,思考这些活动在城市分布的合适位置,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分析主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
学生:(小组讨论)情景体验:分为三个大组,每组讨论一个方案。
设计意图: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当老板的情境中体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及布局原则。
师生:总结: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知识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
教师:展示假设情况:“某城市市中心附近有小块废地,现在政府打算将该片地出售,起价300万”,引导进行简单的拍卖活动,让学生思考导致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经济,提出“地租”一词。
学生:角色体验:三个大组分别以商场老板、木材加工厂老板、房地产老板进行简单拍卖活动,从活动中思考导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设计意图:利用现场小型拍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地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地租的因素有距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通达度。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教师:展示“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市中心为O点,向外辐射依次为A、B,OA为商业区,AB为住宅区,B以外为工业区),引导学生思考距市中心距离的远近如何影响各功能区的分布。
学生:读图分析:
a.商业、住宅、工业付租能力与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关系?
b.如果由各类付租能力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A点内部区域最有可能为哪一类功能区?AB之间呢?B以外区域呢?
教师:展示“地租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图”,形象展示交通的通达度如何影响地租的水平,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租与交通之间的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交通通达度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市中心——地租最高峰,道路交汇处——地租次高峰。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图形的阅读展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因素,通过动画的方式一层层向学生展示,训练学生读图和理解能力。
(2)其他因素
师生:共同分析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如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
七、课后作业
助学目标:
1、说出可被当作生物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知道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的依据。
2、能说出动物和植物的几大类群。助学重点:
尝试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根据一定的特征给动物和植物分类。助学难点:
能说出可被当作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助学课时:1课时 助学过程:
1、自助互助
(1)目前采用的生物分类系统主要有几个阶层,从大到小依次为什么?什么是最大的分类单位,什么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生物分类等级从大到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数量有什么变化?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是增多还是减少?
(3)给动物的分类中,根据脊椎的有无将动物分几大类?各有什么特征? 有脊椎动物有哪些?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4)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能否把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2、自助展示
(1)7个阶层,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生物分类等级从大到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数量越来越少,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是增多。
(3)可以分为2大类: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椎。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原生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4)有种子的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藻类植物。
从简单到复杂排列依次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补助、互助 植物的简介 植物之最
(1)陆地上最长的植物(2)最高的树
(3)中国最高大的阔叶林乔木——望天树和擎天树(4)最矮的树(5)最粗的树(6)体积最大的树(7)树冠最大的树(8)最高的树篱(9)比钢铁还要硬的树(10)最不怕烧的树
4、概括总结:(1)给动物分类: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2)给植物分类: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5、巩固联系 生物补充系统
第3节 生物检索表
助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查阅生物检索表的方法。助学重点:
尝试根据生物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助学难点: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编制分类检索表。助学课时:1课时 助学过程:
1、自助互助
(1)请大家自己摸索去查阅桃和猫是属于哪一类生物,谈谈你是如何进行检索的?
(2)试着给农贸市场的生物分类,最后说说各组对各种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自助展示:
3、补助
二歧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方法 怎么编制简单的二歧检索表
4、概括总结
(1)尝试检索;学会检索表的使用(2)给农贸市场的生物分类
(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再去探究解题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例4时,引导学生发现解题关键:一是根据情境图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二是在解形如3x+4=40这类方程的过程中,把3x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稍复杂的方程转化成简单的方程去解答。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应用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是在传统学习方式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本教学设计在新授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抓住“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这个关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引导,注重知识间的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运算定律,把形如a(x±b)=c的方程转化成简单的方程并求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引出课题 1.解方程。(口答)4x=52 x÷1.2=5 x+3.7=10 x-56=44 2.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方程的内容。[板书课题:解方程(二)] 设计意图:由于解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方法与解形如x±a=b、ax=b的方程的方法类似,因此在教学新知前,组织学生复习、回忆解形如x±a=b、ax=b的方程的方法,目的是为自主探究本节课的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4(1)课件出示教材69页例4情境图及相关内容。
(学生先独立观察图意,思考如何列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2)学生根据图意列方程。(板书:3x+4=40)(3)组织学生讨论解法。
师:这个方程应该怎样解?说明理由。
预设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4,得出3x=36,再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3,就能得出x=12。
生2:可以先把3x看成一个整体,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4,得出3x=36,然后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3,得出x=12。
„„
(4)明确解法。(师边讲解边板书)3x+4=40 解:3x+4-4=40-4 3x=36 3x÷3=36÷3 x=12(5)指导检验。
将x=12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边是否等于方程右边。
检验:方程左边=3x+4=3×12+4=40=方程右边,所以x=12是这个方程的解。2.教学例5。
(1)课件出示教材69页例5,解方程2(x-16)=8。(2)组织学生讨论解法。
师:这个方程应该怎样解?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先把x-16看成一个整体,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出x-16=4,再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16,最后得出x=20。
生2:也可以这样想:根据乘法分配律,2(x-16)=8也就是2x-32=8,把2x看成一个整体,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32,得出2x=40,再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最后得出x=20。
„„
(3)明确解法,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4 2(x-16)=8 解:2(x-16)÷2=8÷2 x-16=4 x-16+16=4+16 x=20 也可以这样解:
2(x-16)=8 解:2x-32=8 2x-32+32=8+32 2x=40 x=20(4)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检验:把x=20代入原方程,方程左边=2×(20-16)=2×4=8=方程右边,所以x=20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解方程时可以把含有x的算式看成一个整体或运用运算定律来解,从而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把稍复杂的方程转化成简单的方程去求解,体现了迁移的数学思想。
⊙巩固练习
1.给下面的方程选出正确的解。(在正确的解的下面划线)(1)6x+9=15(x=1,x=3)(2)8x-4×6=16(x=8,x=5)
2.下面的方程解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1)4x-4=4×6 解:3x=24
改正:
x=8(2)5x+0.5×3=8.5 解:5x+1.5=8.5 5x=8.5+1.5
改正:
5x=10 x=2 / 4 3.教材69页“做一做”
1、2题。⊙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71页9、10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二)例4 3x+4=40 解:3x+4-4=40-4
3x=36 x=12
例5 2(x-16)解:2(x-16)÷2=8 2(x-16)÷2=8÷2
x-16=4
x-16+16=4+16
x=20 2(x-16)=8 解:2x-32=8 2x-32+32=8+32
2x=40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各种精妙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形象。2.能够理解童话的寓意,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3.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教学难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改写文章。
三、教学策略
根据童话作品体裁的特点及时间所限,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总结受骗人的相同的心理,感悟人物性格特征。2.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通过想象激励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由理解性学习上升到创造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阅读童话三方法: 读童话,知情节;抓角色,品语言;明是非,辨美丑。(一)感知课文,自拟题目
初步感知文章主题后,请思考,为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 的皇帝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探究文章主题。(二)品读文章,探究主题
1.“皇帝的新装”在情节结构上起到了线索作用,而贯穿这个离奇而生动故事始终的主线则是“新装”的奇怪特性,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主线进行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描写“新装”的特性,你认为“皇帝的新装”“新”在哪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2.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分析人物形象。
/ 4
【设计意图】分析用笔的精妙和童话夸张和想象的特点。例如1: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我的老天爷!”;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例如2: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都经历了惊、怕、赞的过程。不同:
(1)写老大臣一再写眼睛睁得怎样大,写其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语言突出衰朽的特点。
(2)写官员没有动作描写,写其心理活运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3)写皇帝心理用了反问,既写其恐惧,又突出骄横。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认识任务的主要性格特征。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提示主题。
3.成年人对于“新装”的评价是一致的,而唯独一个小孩子语出惊人,你认为他所说的话和前面情节中的哪一句话相呼应,请找出来。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因为只有未涉人世、纯洁天真的儿童,才能童言无忌地直言真实,说出真相,表现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和信心,也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无私无畏,天真无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孩子的童真,通过对关键句的理解,探究文章主题。
4.文中的若干人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位,为什么?
/ 4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个体感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5.皇帝的游行如同一场可笑的闹剧,皇帝的新装如同一个讽刺的笑话,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那么,安徒生想要借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 童话以骗开始,又以骗结束,以至演出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看似荒诞无稽,而骗局却成功施展,一方面在于两个骗子毒辣地利用了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可以检验是否称职或愚蠢的奇怪特性,更主要的在于从皇帝到大臣,到满京城的人自欺欺人的心理本质。
无情揭露当时社会的丑陋,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和愚蠢,以及自欺欺人的丑行。揭示了人们在受世俗影响后虚伪懦弱的性格特点。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诚实而正直的心。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组员交换意见,学生思维进行碰撞。
6.作为一个升入初中的孩子,你对这篇童话的主题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试着从不同人物的生存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学习旨在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有意义的生活。(三)小结,回答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这件新装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3.本文主要描写了几个人物? 4.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5.作者主要运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6.皇帝、大臣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7.小孩子为什么敢说出事情的真相?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小结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四)创设情境、想象写作
作家对故事撰写的描写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的笔法,改写这篇童话故事。体现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任选其中之一进行训练、交流。)
/ 4
(1)有一天,皇帝听到了忠实大臣的真话„„(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2)老大臣眼里斥责了两个骗子,两个骗子„„(想象一下骗子会说什么)(3)游行大典前夜,皇帝来试新装。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选择一题,发挥想象,写到习作本上。
【设计意图】想象力的训练会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设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好机会,此环节是想象力训练的进一步强化,将口头表达内容形成文字,更具问题的挑战性,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再提高过程。(五)反思与小结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一方面系统地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表现,以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六)布置作业
皇帝佯装不知被蒙骗,想惩治不忠诚的人,你认为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孝经第2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中庸》第2课时教案09-12
元素教案第2课时09-21
空竹教案.第2、3课时09-19
细胞器第2课时教案11-08
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示范教案07-11
四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第2课时教案07-2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合并同类项(第2课时)教案10-04
六年级数学第2课时06-14
女娲补天第2课时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