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孟子》

《孟子》 篇1

孟子其人

孟子 (约前372-前289年) , 名轲。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 后来家道衰微, 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今山东邹城) 。孟子三岁丧父, 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孟母教子甚严, “孟母三迁”“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三字经》里有“昔孟母, 择邻处”之说, 《增广贤文》中有“能师孟母三迁教, 定卜燕山五桂芳”之文。当今有些学者提出将孟母生日 (四月初二) 作为中国的母亲节。

孟子为孔子之孙子思门人的学生。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 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争夺地盘, 吞并他国, 没有人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孟子年老之后效法孔子隐退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流传后世的有《孟子》七篇, 即《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尤其是他提出的“民本”思想成为影响后世的一束光芒。

孟子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 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 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 (1071年) , 《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 (1330年) ,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提出了许多流传千古、影响后世的名言。如:“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是由孟子的思想发展而来。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 就必须“制民恒产”, 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 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 薄税敛”, 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 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 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 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 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 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 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 国人可以杀之。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武王伐纣, 他认为杀得对, 说:“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民本效应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 提出了许多影响后世的思想, 最具特色的当属民本思想。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敢于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不亚于哥白尼的日心说, 不仅需要智慧, 而且需要勇气。孟子的民本思想穿越了2000多年的时空, 今天仍然放射着历史光芒, 在世界管理发展史上, 人本管理取代了把人当作机器的泰勒式科学管理。以人为本是我国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孟子的民本思想已经形成民本效应, 影响越来越深广。

民本效应是指, 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把群众的利益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代启迪

由孟子“民本思想”演绎而来的“民本效应”已成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管理法宝, 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管理智慧。

一是要确立正确发展理念。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 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 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盈利性经济组织。“企”字始于人, 也止于人。企业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 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 做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理念。偏离民本思想, 损害员工利益的企业都会短寿早逝。

二是要依靠员工共渡难关。

由于受到经济周期、政策调整、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 企业难免面临危机, 遭遇困境。企业在遇到危机和遭遇困境时, 有的企业习惯采取大幅裁员以降低成本, 这种方法虽可解一时之危, 却会带来长久之困。我国许多企业在遇到危机和困难时依靠员工抱团取暖, 共渡难关。比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应对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时, 做到“停产不裁员, 欠薪不减薪, 歇岗不失业。”积极开展销售劳动竞赛活动, 巩固老客户, 开拓新市场, 团结员工共渡难关。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出困境, 企稳向好。事实证明, 紧紧依靠员工是企业战胜困难的法宝。

三是要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今年富士康连续发生了13起员工自杀事件, 富士康的股价因此大跌, 给富士康的无形资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据媒体报道, 把人当机器的状况仍然在富士康上演。富士康的员工没有感情交流, 同一宿舍的员工互相不知道姓名, 以“屌毛”互称;上下班刷卡, 用餐排队稍有不当就会遭到保安的侮辱甚至殴打;员工每天紧张、简单、重复地操作, 并且担心出现次品遭到重罚, 有的员工羡慕因受伤可以公休的员工, 希望自己受伤得到公休。如此等等不难看出, 这家位列世界500强利润丰厚的公司与他们当年提出的“以坚定及无私的理念贯彻谋求员工、客户、策略伙伴、社会大众及经营层的共同利益之高标准”的企业文化相去甚远。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当代企业应当从孟子民本效应上汲取智慧, 吸取富士康的教训, 植入健康基因, 以仁爱之心, 关爱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员工的权益, 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维护员工的尊严, 营造和谐企业氛围。

四是要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孟子论仁政(上) 篇2

这样一种推广仁义道德的施政过程,其另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的“推恩”,是“推己及人”的过程。所以在《孟子》中我们会读到这样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说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对于尊敬长者、爱护幼儿这样一种情感推广到天下,并使其成为一种良风美俗,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实质上就是从“亲亲”而发展到“仁民”。

为什么孟子要提倡“施仁政”?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孟子的仁政思想用以矫正当时各国的统治者专以欺诈诡谲之术求取富强的弊端。其二,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为新的统一的王朝建立提供理论上的准备。历经长久社会动荡后人心思定,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新的王朝的呼声越来越高。孟子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反观当时的各国,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们试图借助于强暴的手段,特别是战争的手段,达到天下重新定于一尊的政治格局。

针对这样的情况,孟子提倡仁政思想主张要以德行仁,提出“制民之产”,恢复井田制,把这一些措施作为统治者治理国事民生的基本前提,并由此确认他们能否担当起重新统一天下的重任。

孟子甚至预见,一个新的王朝即将诞生,如何免于桀纣那样的命运?孟子提出一定要施仁政,行王道。

面对动荡的战国时期,如何施行仁政?孟子举例:春秋时期,子产在郑国当政,他看到有的人赤足涉水而过,就用自己的车子帮他们渡河。但孟子认为子产是“惠而不知为政”,“仁政”不是小恩小惠,像子产这样一个作为在郑国的当政者,要把一国的大事管好,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

孟子认为,“仁政”必须要从确定“经界”开始。所谓“经界”,简单说来就是划分一块块土地的界线,实际上就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块耕作的土地,从事生产,以供生活之需。让老百姓有“制民之产”,孟子深刻地指出,没有一定的财产也就没有恒心,百姓不会甘心于生活无着落的处境,这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还强调了要统治者减轻对于老百姓的剥削,对于当时通常征收的诸如布缕、粟米与力役三种赋税,要各以其时,不能并而取之,否则老百姓就会不堪忍受。孟子曾直指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说他“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百姓却是“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他曾告诫齐宣王,一定要让百姓有基本的财产,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即便在灾荒之年,也不至于流离死亡。进而再驱使他们为善,安分守己。

再读《孟子》感悟 篇3

国学大师钱穆在《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里写道:“我想举的第一部书是《论语》。倘使要找一部比《论语》更重要,可以用来了解中国文化,又是人人可读的,我想这不容易,在中国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读《论语》。既然要读《论语》,便连带要读《孟子》。讲孔子讲得最好的,莫过于孟子。读了《论语》有不懂,再读孟子,容易帮我们懂孔子。”

小时候,耳濡目染的便是“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的故事,因此更喜欢读《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致力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思想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他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民心向背关乎国家的治乱兴亡,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也因此,《汉书》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形成了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形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一方面他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认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孟子的另一个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孟子一方面主张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孟子》七篇,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历史文化中。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我固执地认为,那个以秦人言秦事“为民请命”的家乡先贤苟好善之名便是出自于《告子章句下·好善足以治天下》。苟好善(1585-1639),字若诚,别号海来,醴泉(今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仪门村苟家人,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潞安府长治县令,严明执法,勤政爱民,“察有不便于民者,身先罢除之”。1628年以“丁父忧去任”,百姓遮道攀留,车滞不得发,后仍立祠祀之。服满改令南阳。1634年由知县擢升为御史,有《恤民疏》,言:“秦民不可终弃”;又奏《缓征疏》,痛切苛捐杂税太多,大声疾呼:“竭泽而渔,非不得鱼,将无鱼。”1639年出知济南府,抗清兵侵袭,壮烈殉国,明室赠太仆寺卿。

《诗经》《孟子》经典名句 篇4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译文】桃树翠绿繁茂,桃花开得非常灿烂。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译文】漂亮的脸笑的美啊,美丽的眼黑白多分明啊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译文】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的人,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思:语气词

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 郑风·风雨》)

【译文】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雄鸡啼叫声声不停。既已见到意中人,心中怎能不欢喜!云:语气词,不译。胡:疑问代词,怎么。

6、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译文】芦苇密密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的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7、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文】这个文雅的君子,他的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匪:同“斐”,有文采

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经·国风·卫风·木瓜》)【译文】你赠送我鲜美的桃子,我就用美玉报答。

9、呦呦(yōu)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呜》)

【译文】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译文】做人如果没有道德, 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1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舝(辖)》)

【译文】指道德崇高。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止: 语气词。(行:《现汉》中读xíng,苏教版《史记·孔子世家》中读háng)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呜》)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现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文】颤颤抖抖心恐惧,好像走近深渊怕坠落,好像踩在薄冰上怕陷没。临:来到。履:踩,走。

14、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

【译文】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15、靡不有初,鲜(xiǎn)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文】事情没有不有开始的,但很少能到终了。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

16、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伴侣。

1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文】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萧:蒿的一种。

1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文】你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牵挂的心。

1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译文】生死离合,我与你说过。执握你的双手,与你一起老去。契阔:离合,聚散。成说:即已经说定、约定之意。

2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译文】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欢聚一块,说说笑笑,多么快乐啊。你的誓言说得真实可信。没有想到你却违背了誓言。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宴:欢聚。晏晏:欢乐之状。信誓:表示真诚的誓言。旦旦:明白确实的样子。

2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译文】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孟子》经典名句15例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得到的话,我便丢掉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5、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故事 篇5

一.事半功倍 原文: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注释:

万乘:万辆兵车,比喻国家之大。行:施行。悦:喜爱。解:解救。

倒悬:身体倒置,头部朝下。事:指做事。半:指一半。功:指功效。倍:指一倍。

齐国人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没有超过纵横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那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的。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饥饿的人什么都吃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点评:救民于水火之中,是一个国家国君的责任。仁政是世人所向往、众望所归的事情。在一个充满正义、仁爱的国家里,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

二.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原文: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译文:

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七丈二尺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注释:

有为者:有所作为的人,成功的人。辟若:好像。掘:挖。

九轫:轫,古代一种长度单位,九轫是指很深。犹:仍然。弃井:不能用的井。

有一日,孟子看到一个人在挖井,已经挖了七丈二尺,可又停下来不想挖了。孟子问他:“老兄,你怎么不继续挖了?说不定再往下挖一点,底下就会有水了。”这个人说:“我已经挖了这么深,也没看见有水,这里一定没有水。”孟子听了就鼓励他说:“继续挖啊,不要放弃。你已经挖了这么深,在往下挖一点就会有水涌上来的。”可是那个人听也不听,扭头便走。他心里还是那个念头:这儿一定没水。于是便扛着锹去另一个地方掘井了。孟子看了摇摇头感叹地说:“掘到七丈深,离水泉涌流只有一步之遥了,就这样放弃了,多可惜呀?”

评点:

掘井人没有专一的目标,做事情也不能够持之以恒,总是三心二意,半途而废。这就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就像掘井一样,若不到泉水涌流出来便放弃不做了,就永远不会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第二课时

三.五十步笑百步 原文: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

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呢?

注释:

填然:咚咚敲鼓的样子。鼓:敲鼓。

接:(打仗的双方在大战场上)相遇。曳:拖着。兵:指兵器。止:停止。笑:嘲笑。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中国有很多诸侯的王国。这些国家都采取合纵连横的计策,和远方的国家交朋友而去进攻离自己近的国家。战争年年都有,这可苦坏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到了这种情况,就决定去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有一天,孟子来到梁国,见到喜欢打仗的梁惠王。梁惠王听说过孟子很有才能,就对孟子说:“我尽心尽力的治理我的国家,又用心爱护我的百姓,为什么却不见这里的百姓增多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这么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给您作个比喻吧!打仗时战鼓咚咚,两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一场惨烈的厮杀开始了。厮杀的结果,打败的一方弃盔丢甲,鬼哭狼嚎,飞奔着逃命。有一个兵士跑得很慢,只跑了五十步,往回看到敌人不再追赶自己了,就停了下来。他往前看,发现有一个士兵已经跑了一百步远。于是就嘲笑他说:‘你真是贪生怕死啊!’,这个士兵这么做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护你的百姓,可你喜欢打仗,战争会让百姓遭殃。这与只跑了五十步的那个人是同样道理呀。”

点评:

这个故事是说那些爱嘲笑别人的人,以小失败去嘲笑大失败的人,两个人都失败了,虽然程度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即使小朋友取得了一点成绩,我们也不应该骄傲和嘲笑别人的。

四.王顾左右而言他 原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注释: 顾:看。言:说

有一天,孟子对齐国的国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个臣下要去楚国,将他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他的一个朋友照料。等这个人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孩子在挨饿受冻,他应当怎样对待这个朋友呢?”国王回答说:“应该和这个朋友断交。”孟子接着又说:“做官的人管理不好自己的属下,应该怎么办呢?”国王回答说:“应该把他撤职,不让他当官。”孟子说:“那如果国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百姓不能幸福快乐的生活怎么办呢?”这个国王听到这话,不敢正对孟子,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扭过头去看他左右的侍从,说起别的事来了。

评点:

故事里的齐国国王在面对孟子的提问时,开始还能回答得井井有条。但后来却被孟子问到无法回答了,不敢看孟子。这是因为他没有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也不能说自己不当国王了,所以陷入了尴尬之中。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做好,不要等到老师或者别人问起来,觉得不好意思。

第三课时

五.人性之善,犹水就下 原文: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

译文:

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注释: 善:善良。犹:好像。就:靠近,接近。

婴儿一生下来,哇哇啼哭,这个小生命是没有坏心思的,也不懂得如何做坏事。人的本性就像是一天湍急的流水,虽然流水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从西方开了缺口便向西流,水诚然是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但是它有向上或向下的定向。婴儿也是这样的,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跳起来,可以高过额角。激水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但这不是流水的本性,而是形势使它做出改变的的。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如果受到坏人的影响,也是可以使他做坏事的,人的本性也是有可能改变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评点: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坏人坏事,千万不要以那些人和事为榜样,去做与自己善良的本性不符合的事情。

六.慎汝所与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孟子•离娄下》

译文:

逢蒙向羿学射箭,完全学会了羿的技术,他想到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杀害了羿。孟子知道了,说:“这件事羿也有过错。”

注释:

逢蒙,羿的学生,后背叛羿,帮助有穷国的相寒浞杀死了羿。羿,传说是古代有穷国的国君,以善射闻名。尽:完全。道:技艺。惟:只有。愈:超过。罪:过错。

一个叫逢蒙的人向神射手羿学习射箭,当逢蒙完全学会了羿的技术后,他想到天下只有羿比自己强,于是就趁羿不注意,杀害了他。孟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这件事羿也有过错。”公明仪说:“羿怎么会有过错呢?他好像没有错”孟子说:“过错小一点罢了,不能说没有过错。当初,郑国派一个将军子濯孺子去侵犯卫国,卫国就派另一个将军庾公之斯去追击他。子濯孺子在路上发现自己被追杀,就担忧地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又问给他驾车的车夫:‘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人说:‘是那个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听说这样,高兴地说:‘我能活了!’驾车的不能理解,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能活了,这是为什么啊? ’子濯孺子解释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我知道,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所以,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不久,果然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旧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习射箭,我实在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国君交付我来追击你,我不敢不照办。’说完,他便抽出箭来,用力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评点:

逢蒙学会了羿的技术却用来对付自己的老师羿,庾公之斯知道自己追杀的人正是自己老师的老师,他就网开一面。正派的人要用正派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才是真正君子的作为啊。

第四课时

七.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原文:

故义理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译文:

所以理义使得我心里高兴,正和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样。

注释: 故:所以。悦:使人高兴。犹:好像。

刍豢:古时指牛羊猪狗一类的动物。口:口味。

环境是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在丰收的年头,少年子弟多半懒惰,而在灾荒年头,少年子弟多半强暴,这不是天生资质不同,而是因为环境造成的。拿大麦来打比方吧,播种,耕地,如果土地是一样的,种植时间一样,便会蓬勃地生长,最晚到夏至的时候都会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也是由于土地的肥沃或者贫瘠的差别,雨水的多少,人力的勤劳或懒惰的缘故。所以一切同类的十五,都大体相同,圣人也是我们的同类。古时有一个叫龙子的人曾经说过,不看清脚的样子去编草鞋,我知道不会变成筐子。这是因为各人的脚大体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古时一个叫易牙的人就摸准了这一嗜好。如果人人对于味道的喜好不同,为什么当时天下的人都追随着易牙的口味呢?耳朵也是一样的,一讲到声音,天下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就说明了天下人的听觉大体相同。眼睛也是如此,一讲到子都,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他美丽。不认为子都是美的,那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容色,有相同的美感。谈到心,就独独没有相同之处了吗?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早就懂得了我们内心相同的理义。所以理义让我心里高兴,正好像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样。

评点:

发现别人什么事做错了,要想让别人愉快地改正错误,就要能讲得清楚道理,这样做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做。这样别人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八.爱人者人恒爱之 原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 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注释: 爱:爱护。恒:永远。敬:尊敬。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德保存在心里,把礼貌保存在心里。有仁德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如有一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你,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够仁德的地方和没有礼貌的地方,要不他怎么会用这种态度冲着我来呢?经过反省后做到有仁德了,反省后做到有礼貌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是没有一时的担心。君子对于不仁的事是不做的,不合礼节的事也不会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点评:

做一个优秀的人就要时刻的爱护别人,尊敬别人。这样别人才能关爱自己,和尊重自己。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五课时

九.独乐乐与众乐乐 原文: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译文: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这两件事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注释:

乐:欣赏音乐。乐:高兴。孰:哪一个。少:少数人。众:多数人。

古时候,有一个叫庄暴的人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不知道用什么话回答。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听了,回答说:“如果齐王真的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好了吧。”

后来有一天,孟子被齐王接见,孟子就向齐王说:“您曾经把自己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了,是真的吗?”齐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爱好古代的高雅的音乐,只是爱好世俗流行的音乐。”孟子说:“只要您真的很爱音乐,这样齐国就治理得很好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齐王面露疑色,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反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这两件事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听了很满意,说:“请让我给您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您不肯和百姓一起欢乐啊。如果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弹奏钟、鼓、箫、笛的声音,都高兴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如果现在您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高兴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同样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您能和百姓一起欢乐,那天下就能统一了。”

点评:

作为一国的君王,要和自己国家的子民一起分享快乐,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赖和拥护。每个人都如此,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一起分享,这样别人才会把你当成好朋友。

十.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像鲁班那样手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注释:

离娄: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人,视力特别好,能在百步之外看见很细小的东西。公输子:即公输班,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有名的木匠。师旷:春秋时候晋国有名的音乐家。

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律、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就是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

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个音。

尧舜:传说中古代有名的君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古时候画一个方形,要用矩这种工具,要画一个圆形,要用规这种工具。没有规、矩,方形就不会是方的,圆形也不会是圆的。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这样它才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它才能正常运转。可以说,规矩无时无刻不在参与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准则或习惯。没有规矩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试想想,在今天,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绿灯,那么世界上的交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行人和车辆就会没有次序的穿行,人车争道,事故频繁,交通瘫痪。世界将变得非常可怕。

点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规矩,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交头接耳,要听老师和父母的话,这些都是懂规矩的表现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六课时

十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

译文: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忍受饥饿,使他的身子感到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到干扰、被打乱,以此来震动他的心理、坚强他的性格,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注释: 故:所以。降:降临

任:任务、担子。是:这个。苦:使„„受苦。劳:使„„疲劳。饿:使„„挨饿。空:白白地。乏:使„„困乏。行:做事。拂:违背,不顺。

忍:通“韧”,使„„变得坚韧。曾益:曾通“增”,增加。

传说,古代的君王舜在田野中兴起,商代的贤者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被人提拔出来,另一个贤臣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人发现受到提拔,齐国的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楚国的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市场所提拔出来重用。所以,上天要把一个重大的担子交付给一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忍受饥饿,使他的身子感到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到干扰、被打乱,通过这些痛苦磨难,来震动他的心理、坚强他的性格,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个人可能会犯些错误,但是犯了错误还能够改正;那些心灵遭受到痛苦磨难的人,思虑往往有时被阻塞,但只有这样才能奋发有为;这些痛苦在脸上显示,在言语中流露,最后才能被别人了解。如果在一个国家里,国内没有能严格执法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国君的能臣,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从这里,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点评:

自古英才多磨难,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舒适的环境、优异的生活条件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不思进取。而在挫折和不幸,让人更容易成长。

十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章句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有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暴虐的人,怎么可能使鲜血横流,连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 尽:完全。书:指《尚书》。

《武成》:《尚书》的篇名。

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一页。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在春秋时候的秦国,有一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就是辨别出马的优劣,不管什么样的马,经他一眼,就能分出。因此,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有一天,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然看见一匹拉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前去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大了。这匹老马拉着车十分艰难,孙阳觉得这匹宝马良驹实在太委屈了,它本是应该在疆场上奔跑,发挥着更大作用,但现在却只能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真是太可惜了!孙阳想到这些,不禁难过得落下泪来。

回去之后,这个伯乐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就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做《相马经》。

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上所说的,还不如没有这本书。可笑的是伯乐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拿着书到处找好马。他按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中,对伯乐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这个伯乐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这么笨,他幽默地说:“儿子啊,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还不能用来拉车。”

点评:

《孟子》譬喻特征刍议 篇6

一、运用:显和隐、简和繁、博和约, 灵活施用

1. 显和隐

显:明显;隐:隐曲, 所以“显和隐”即明显之喻和隐曲之喻。二者的区别在于被比的事物有没有被说出, 被说出的, 即明显之喻, 没有被说出的, 即隐曲之喻。反观现在的比喻, 在修辞学里分为三类:一是明喻;二是暗喻;三是借喻。把现在的比喻和孟子的譬喻相比较, 可知:“显”即现在的明喻和暗喻, “隐”即现在的借喻。也可以说, 明、暗、喻三种类型的比喻, 在孟子的论辩中都被广泛而巧妙地运用。

(1) 明喻

如:“……当今之时, 万乘之国行仁政, 民之悦之, 犹解倒悬也……”[1] (《公孙丑上一》)

本句以“人在倒悬之态下被解救”比“施行仁政的大国的征伐带给被讨伐国百姓的喜悦”。因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俱全, 所以为明喻。

再如: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 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于人, 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 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 若刺褐夫;无严诸侯, 恶声至, 必反之。” (《公孙丑上二》)

本节中有两个譬喻, 一是“思以一豪挫于人, 若挞之于市朝”, 二是“视刺万乘之君, 若刺褐夫”。前者以“在大庭广众下受鞭打”喻“北宫黝受辱后的激烈反应”, 后者以“刺杀大国君主如同刺杀卑贱人”喻“北宫黝的勇敢”。二者都是明喻。

(2) 暗喻

如:曰:“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 (《梁惠王上四》)

句中“此”指代前文, 为本体, “率兽而食人”为喻体, 而比喻词缺失。所以是暗喻。

再如: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 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告子下十一》)

此句有两喻, 都是暗喻。“禹以四海为壑”, “四海”为本体, “壑”为喻体, “为”替换了比喻词;“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邻国”为本体, “壑”为喻体, 同样, “为”替代比喻词。

(3) 借喻

如:“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 如火益热, 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下十》)

句中“避水火”为借喻, 因为“深重的苦难”这一本体和比喻词被同时隐去, 而直接以“水火”代替本体。

2. 简和繁

“简”即简单, “繁”即复杂, 所以“简”和“繁”即简单之喻和复杂之喻。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情节存在。如果只是以简单的物象或事象作比, 就是简单之喻;而如果是以有情节的故事作比, 就是复杂之喻。孟子善用简单之喻和复杂之喻。

(1) 简单之喻

《孟子》中的譬喻, 大多浅近简短, 如“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也” (《离娄上九》) , 以简单的物象“水”、“兽”作比, 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 “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上七》) , 以“缘木求鱼”生动形象地揭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 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的目的, 是何其荒唐可笑。还有对齐宣王“不为”与“不能”之问, 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等。所以说, 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 在《孟子》中得以大量运用。

(2) 复杂之喻

《孟子》中还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情节, 有的还有简练的细节及人物行动、心理描写, 甚至生动的对话。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 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梁惠王上三》)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场战争, 以战鼓擂响为开端, 以双方刀枪相交为发展, 以一方丢盔弃甲溃败为结局, 可谓情节完整。另外, 尤其为人称道的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如“填然鼓之”和“弃甲曳兵而走”, 分别以“咚咚”和“丢下盔甲倒拖兵器”描写鼓声和走态, 分外传神。当然, 寓言是为了譬喻说理, 这则寓言主要是用来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 但他跟其他的国君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 都是喜爱战争, 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如“五十步笑百步”这样的复杂之喻, 还有“揠苗助长” (《公孙丑上二》) 、“齐人乞墦” (《离娄下三十三》) 、“奕秋诲奕” (《告子上九》) 等。

3. 博与约

约:一个比喻, 即用一事物比另一事物;博:多个比喻, 即用多个事物比一个事物。孟子能熟练运用二者。

(1) 约喻

《孟子》中只采用一个比喻的地方有很多, 如“民望之, 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梁惠王下十一》) , 即以“久旱盼望甘霖”比“百姓对仁政的企望之情”;“诛其君而吊其民, 若时雨降” (《梁惠王下十一》) , 是以“久旱逢雨”喻“百姓对商汤到来的喜悦”。又如“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 犹御也” (万章下四) , 以“拦路抢劫”喻“诸侯对百姓的搜刮”。

(2) 博喻

因为博喻总是有两个以上的喻体, 所以依据喻体之间的关系, 可以把孟子的博喻分成两类:

(1) 喻体之间为并列关系的博喻

如:“……然则一羽不举,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 (《梁惠王上七》)

这里一连用了两个并列的喻体, 即“一根羽毛都拿不起, 只是不肯用力的缘故;一车子柴火都看不见, 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缘故”。这称作反复设喻。孟子通过反复设喻, 形象地指出统治阶级不施恩是导致百姓得不到安定生活的原因。

(2) 喻体之间为对比关系的博喻

此类博喻值得注意的是, 两个喻体一般为一个反喻, 一个正喻, 二者一正一反, 对比强烈, 使意思更明确, 形象更鲜明。如:

“……故王之不王, 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 是折枝之类也。” (《梁惠王上七》)

这里“王不行仁政”是本体, “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是一个喻体, “是折枝之类”也是一个喻体。这两个喻体:一个反喻, 一个正喻;一个否定, 一个肯定。这称作正反设喻, 经过两相对照, 从正反两个方面鼓励齐宣王“推恩”而“王天下”。

二、表达效果:讽刺辛辣而不失幽默

譬喻, 本是一种说理手段, 因为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 可以更容易地阐明道理, 使对方接受。但譬喻的化抽象道理为具体形象的方式, 无形中, 也使其成为一种加强文章形象化的手段。综观《孟子》之文, 可以发现:对那些原本就谬误愚蠢的人与事, 一经孟子用譬喻加以形象化, 就更显出其荒谬可笑, 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喜剧色彩和讽刺意味, 同时使讽刺变得幽默轻松而易于被讽刺者接受[2]。如以“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上三》) 的譬喻讽喻梁惠王其“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 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也就是所谓的“天下乌鸦一般黑”, 使人忍俊不禁。又如“彭更问曰章” (《滕文公下四》) , 当彭更强辩应根据动机分给食物时, 孟子打比方说:“有人于此, 毁瓦画墁, 其志将以求食也, 则子食之乎?”孟子的批评是很深刻的, 但因为出之于精妙的比喻, 所以既突出了彭更的荒谬, 又增加了文章幽默的情趣。对那些怕死却又喜欢干不仁义的事的人, 孟子以“是犹恶醉而强酒” (《离娄上三》) 为喻:这就好比害怕喝醉却硬要喝酒一样, 何其荒谬可笑。

当然, 最精彩的还是《离娄下》中的一段: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其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 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 施从良人之所之,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 之祭者, 乞其余;不足, 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 告其妾, 曰:“良人者, 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 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从外来, 骄其妻妾。

这是个寓言式的故事, 也是一幕辛辣的讽刺剧。全部内容包括五段情节:一是齐人对妻子的夸口;二是妻子的怀疑和妻妾商议;三是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揭示;四是妻妾的羞愧和哭骂;五是“良人”无耻的得意的丑相。此篇文字虽短, 只有二百余字, 但写得精练, 情节有起伏, 人物有性格。尤其是“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和“乞其余, 不足, 又顾而之他”, 以及“与其妾讪其良人, 而相泣于中庭”和“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从外来, 骄其妻妾”的相互叠加, 不仅显示出齐人的内在品格的丑陋与外貌的庄严自足的强烈反差, 从而达到美学上的滑稽效果, 达到尖锐讽刺的目的。尽管“齐人”是作者有意编造的, 但“齐人”这一虚构的形象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孟子其实是借“齐人”鞭挞那些为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的人们, 讽刺污浊的社会现实, 此篇可谓已达尖锐幽默的极致。

综上所述, 《孟子》中譬喻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运用和表达效果这两个方面, 分别是:显和隐、简和繁、博和约的灵活运用;讽刺辛辣而不失幽默的表达效果。

摘要:孟子在辩论中不仅爱用譬喻, 更善用譬喻。其譬喻特征主要体现在运用和表达效果两方面, 分别是:显和隐、简和繁、博和约的灵活运用;讽刺辛辣而不失幽默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孟子,譬喻特征,运用,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31.文中所引孟子文章皆出于此, 不再一一加注.

孟子论为官 篇7

孟子原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后因家族衰落,其先辈迁居至邹国。孟子幼年丧父,全赖母亲艰辛抚育。孟母的严格教养,使孟子一心向学。他在十五六岁时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三十多岁便学有所成,在邹、鲁一带聚徒讲学,门生达数百人。孟子曾效法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列国,这期间他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诸侯,但其政治主张多不被接受,于是退隐家乡,著书兴学,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主张德治,提出了“仁政”“王道”等政治思想。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即使有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那样好的视力,公输般(又称鲁班,春秋时著名的巧匠)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那样好的辨音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将其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强调“以民为本”“为政以德”,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所乘的车去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这件事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他并不懂得如何从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一个一个地去帮助百姓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一个一个地讨人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这与孟子的思想正相符合。从政者当以大局为重,与其事必躬亲地解决一桩桩小问题,不如利用好手中的权力,一劳永逸地解决大问题,使百姓再无后顾之忧。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有自然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疲倦地乐善好施,这是自然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养自然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自然的爵位,其目的是要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抛弃了自然的爵位,这可真是太糊涂了,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的。

所谓天爵,就是高尚的品德;所谓人爵,就是高级的官职。在孟子看来,天爵和人爵的和谐统一是最理想的状态。当一个人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又有适合的官职,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相反,如果得人爵,而弃天爵,官升了,道德良知、党纪国法、公德心没有了,则“终亦必亡而已矣”。

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告子下》)

君子如果不講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这体现了大国政府的高度政治清醒和责任担当。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百姓不会失望。古时的人,得志,施恩于百姓;不得志,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已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是根本。无论穷与达,只要严保道德操守,如此则会安详自得而不至迷失。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人民和政事。凡是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必定会为自己带来灾祸。

上一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下一篇:字词复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