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阳节的来历(精选15篇)

重阳节的来历 篇1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重阳节的来历 篇2

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的主要内容是靠语义的明确来表现的, 但是, 语义的明确决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积极作用的, 过分的明确, 是繁琐、冗长、重点不突出、平淡无味、不吸引人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某些情况下, 语义的适当模糊是语义明确的必然的、必要的补充。模糊的语义运用得当, 能起到以下一些积极的作用:

语义的模糊有助于语言的简洁、流畅。在新闻报道中, 适当地使语义模糊, 可以使叙述简洁、概括性较强。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哥根说:“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 相反, 倒是件好事, 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 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 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否则, 不必要的“明确”反而会把主要意思掩盖了。选用一些模糊的词语, 使语义模糊恰当地发挥作用, 语言反而显得简洁、明快。如:运用了一些模糊语言“持久战”、“昨晚”等, 使语义适当模糊, 从而达到了语言简洁、流畅, 便于阅读的效果。

语义模糊有助于语言的生动。使用模

出版物中, “九州”误为“九洲”, “五洲”误为“五州”, 是常有的事。漫步街头, 九洲商厦、九洲公司, 更是随处可见。甚至有一家出版社, 曾以“九洲”命名。可见, 州、洲不分已成为汉字使用中的一种常见病。

“州”是象形字, 字形由一个“川”字和三个小点组成。“川”字代表水;三个小点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是一个小圈, 到小篆中化为三个小圈, 后来再由圈变点, 代表高出水面的土地。《说文解字》释“州”:“水中可居者曰州。”这是“州”字的本义。

“九州”一词是怎么来的呢?“禹分九州”是一个流传很久的传说, 说是大禹治水后, 把中国分成了九部分, 其实这一传说并不可靠。远古时代, 初民择水而居, 我们的祖先想来最初聚居在九块陆地上, 这些陆地被水包围着, 故统称为“九州”。从此以后, “九州”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九州”的名称, 历来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中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氏》中有幽州、并州

糊语言, 恰当地使语义模糊, 在新闻报道中使语言生动、活泼, 富于情趣。如经调查, 原来该矿为重新“开张”, 请当地乡长吃了顿饭, 并奉上5000元现金, 乡长“仗义”, 允许其照常生产。目前, 这位乡长正在等待当地司法机关的处理。

在文中, 记者用了一些模糊词语。倘若要一一描述出“该矿”如何请“乡长”“吃饭”, 如何“奉上现金”, 乡长“仗义”的话语和举止表情, 一定会繁琐啰嗦, 而这些模糊词语的使用已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使语言更生动活泼。

语义的模糊有助于语言的灵活, 使语言留有余地。在新闻报道中, 时间、地点、数字往往要交代清楚, 但是有时模糊些反而更好, 可以避免语言的绝对化。如“清理腐败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煤炭行业, 铁矿等其他矿山行业也会面临同样命运”。在这句话中, “其他”等模糊语言的运用造成适当的语义模糊, 使这条新闻恰切地表述了诸多矿山行业被清理整顿的事实。由于这条报道的主旨和着眼点都不需要表明被清理整顿的具体矿山行业, 所以, 语义的适当模糊, 不仅没有影响此新闻主旨的表达, 反而使新闻报道的语言避免了绝对化。

而无徐州、梁州。这些州本是以水文为标志的地理区划名称;秦、汉统一中国以后,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行了郡县制, 则成了行政区划名称。今天不少地名中的“州”字, 无疑是历史上行政区划的遗存。

既然“州”字已移作他用, 于是人们又创造了一个“洲”字, 专指水中的陆地。“洲”是“州”的后起字。这个“洲”字指称的对象可大可小, 大的如欧洲、亚洲, 小的如鹦鹉洲、橘子洲, 它们或者被海水包围, 或者被江水、河水包围。《诗经》的用字变化, 也许可以看出州、洲的演变过程。“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这里的“洲”字在最初的版本中作“州”, 指水中的沙滩, 《说文解字》“州”字字头下引的便是“在河之州”;“洲”字出现以后, 逐渐以“洲”代“州”, 现在《诗经》的通行版本均为“在河之洲”。

在州、洲已经明确分工的今天, “九州”写为“九洲”, “五洲”写为“五州”, 是错误的。

(摘自《咬文嚼字》2008年合订本

一般说来, 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靠语义的明确性来表现的, 多年来, 新闻工作者都坚持“新闻语言必须准确”的原则, 认为“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在新闻报道中, 适当地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并不会影响新闻事实的表述。同时文学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造成语义的模糊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但是我们必须强调, 语义的明确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语义的模糊则是语义明确必然和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张乔:《模糊语义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彭京宜:《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4.叶蜚声、徐铿通:《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胡明阳:《语言学概论》, 语文出版社, 2000年版。

(作者为天津商业大学讲师)

月份的来历 篇3

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护神,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要眺望未来。人们认为选择他的名字作为除旧迎新的第一个月月名,很有意义。英语January,便是由他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变而来的。

February每年2月初,罗马人民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

March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做是一年的开始。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英语3月March,便是由这位战神的名字演变而来的。

April罗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鲜花初绽的美好季节。英文4月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

May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罗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

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 篇4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的来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重阳节的习俗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2022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篇5

重阳节的来历是战国时期,出自《吕氏春秋》之中的《季秋纪》。在古代插吴茱萸也很流行,所以也叫山茱萸节,山茱萸可入药酿酒,养生祛病。吴茱萸、菊花簪多见于唐代。山茱萸香味浓郁,具有驱虫祛湿、祛风消积、治疗寒热的作用。

吃重阳糕的习俗与爬山有关。和饼作为节日食品,原本是为了庆祝秋粮丰收,享受品尝新食物。后来,人们有了爬上去吃蛋糕,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吉祥寓意。在北方,吃重阳糕特别受欢迎。

重阳节以来就有赏菊的习俗,所以在古代也叫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花月,节日举行菊花大会,全市人民参加会议赏菊。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饮赏菊写诗成为时尚。在汉族古老的习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饮酒祈福的吉祥酒。

纸风筝放飞是徽州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徽州民间重阳节的特点是放纸鸢。除了流传于徽州的民歌中的叙述之外,这一研究在《光绪徽州府志》中也有描述。9月9日是中秋时节,秋高气爽,人们登顶远望,吹口哨唱歌,锻炼筋骨。因此,是人们登上重阳最合适的时机。

重阳节的意义

我国的重阳节的意义有很多,除了传统的祭祖外,还代表着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感恩敬老的意思。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般有登高赏秋的习俗,在近些年来重阳节还有着敬老的习俗和含义在里面。

重阳节的祝福语

1、重阳佳节来相聚,亲朋好友在一起,情人恋人笑欢语,你我短信传祝福。让我们为明天美好的前程相聚吧!相聚重阳,相守未来,重阳快乐!

2、莫道重阳秋风凉,果实累累喜洋洋;莫道重阳雨霏霏,红叶挂满心头醉;莫道重阳夕阳红,阅尽风霜霞光美;莫道重阳话凄凉,登高远眺思绪飞!祝重阳节快乐!

3、菊花飘香,秋风清凉,高望远,开心舒畅,遍插茱萸,互祝健康,重阳佳节,兄弟同堂,故人重逢,畅抒心房,亲情友情,随秋高扬,共度重阳,同庆安康。

4、重阳佳节到来,愿你心里幸福暖洋洋,开心笑声随风扬,美好心情任传扬,夫妻恩爱似鸳鸯,友情爱情齐荡漾,事业身体皆无恙,喜庆多多胜骄阳。

重阳节还有什么别称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篇6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九九重阳节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九九重阳节的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话说节日起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相关文章推荐:

1.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文章

2.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诗句

3.九九重阳节座谈会

4.九九重阳节讲话稿

5.关于九九重阳节的作文500

6.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7.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8.重阳节是几月几日日

9.离退休干部九九重阳节讲话稿

说说你姓名的来历 篇7

每一个姓名都有它的来历和独特的含义,其中包含了父母长辈的期许和愿望,那么,你的姓名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位小朋友的姓名缘起吧!

我跟爸爸姓,姓陈,名雨婷,就是妈妈去医院的时候,天空还下着蒙蒙的细雨。到了医院,妈妈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雨还没有停,但等到我生下来的时候,雨竟然奇迹般地停了。正当爸爸和妈妈绞尽脑汁为我起名的时候,就一瞬间,爸爸两手指着我说道:“就叫雨停吧!”妈妈希望我长得亭亭玉立,所以就采用了女字旁的“婷”了。但我却没有如她的意,一点儿也不“亭亭玉立”。我的小名有两个,一个是雨婷,另一个是婷婷。关于这个嘛,还有过一段“争吵史”呢。

我生下来以后,大名起好了,就差小名了。爸爸妈妈想用“雨婷”做小名,可爷爷奶奶不同意,他们想用“婷婷”做小名。他们吵哇吵,也没吵出个结果。最后达成协议,就拿自己喜欢的叫,但不知为什么,爸爸和妈妈居然也叫起了我“婷婷”。

——陈雨婷《说名道姓》

我的大名叫林妍,小名叫宝宝。这两个名字都是妈妈给我起的,因为妈妈希望我做一个纯洁、美丽的孩子,所以就取名为林妍。

我的命运可能比别的孩子差一些,我是被妈妈给“洗”下来的。我时常问妈妈:“为什么我叫林妍,不叫其他的名字呢?”妈妈说:“‘林’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成片的树木或竹子,而‘妍’字在字典里则是美丽的意思。我想让你像男孩儿那样强壮,也要像女孩儿那样美丽动人,所以,就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林妍《说名道姓》

(特别鸣谢: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包逢祺老师)

延伸阅读:

容易读错的姓氏:

万俟,读音为mòqí,常有人误读为wànsì。

区,读音为ōu,常有人误读为qū。

仇,读音为qiú, 常有人误读为chóu。

盖,读音为gě,常有人误读为gài。

查,本读chá,但作为姓氏时读zhā。武侠小说家金庸的本名便是查良镛。

教,指传授、教授之意时读jiāo,但作为姓氏时读jiào。

任,本读rèn,但作为姓氏时读rén。姓氏名人有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

曾,本读céng,但作为姓氏时读zēng。姓氏名人有清代名臣曾国藩。

缪,本读móu,但作为姓氏时读miào。姓氏名人有明代医学家缪希雍。

单,本读dān,但作为姓氏时读shàn。姓氏名人有中国档案学家单士魁。

水果名称的来历 篇8

生活中,许多小朋友常把“哈密瓜”误写成“哈蜜瓜”,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哈密瓜中的“哈密”是地名。那么“哈密瓜”是否只产于新疆哈密,别的地方都不产呢?

万事通:

从名字上看,哈密瓜似乎只应产于哈密。其实,新疆能种此瓜之地不少,而且味道都不错。但最早获得“哈密瓜”名称的新疆甜瓜却产自鄯善。传说,乾隆皇帝吃了新疆进贡的甜瓜后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瓜?”那些人不知其名,只知是哈密王进贡来的,信口答道:“这是哈密瓜。”哈密瓜遂由此得名,迄今未变。据说,乾隆吃的那个瓜产自鄯善,原是鄯善进贡给哈密王的。鄯善哈密瓜品质优异,因此鄯善被称为“中国哈密瓜之乡”。

丫丫:

樱桃,色彩艳丽,味道鲜美,不但百姓喜食,画家也喜欢将它入画。你知道为什么叫“樱桃”吗?

万事通:

櫻桃又名樱珠,其果形似桃,圆润如珠。“樱”其实是“璎”的改写,“璎”的意思是像玉的石头。

丫丫:

从美国引进的葡萄叫“提子”。提子跟我们熟悉的葡萄相比,水分较少而肉质较硬,似乎是有些不同,但是美国葡萄毕竟还是葡萄,为什么偏要叫它“提子”呢?

万事通:

“提子”来自广东话。粤语中称葡萄为“菩提子”,“提子”是简称。菩提子本是菩提树的果实,常用来做佛珠,跟葡萄无关。因为两者形状相似,就把葡萄叫菩提子了。

丫丫:

脐橙是近年来从海外引进的新品种。它果大色艳,滋味鲜美,在全国拥有很大的市场。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脐橙”吗?

万事通:

重阳节有什么来历 篇9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有个青年叫恒景,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糕的由来与传承

重阳糕有一则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重阳节赏菊是为哪般?

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又为人们所赞赏为凌霜不屈的对象且又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自古有说法,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所以赏菊也正是应了那时候的风景。

插茱萸又是怎么一回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没错这里的茱萸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茱萸!

节日来历_“万圣节”的来历 篇10

20xx年万圣节是11月1日星期五,10月31日是万圣夜,有些地区也常把万圣夜成为万圣节。万圣节又称鬼节,它是西方历史最悠久的节日之一。据说,早在公元前,住在英伦三岛、爱尔兰、法国一带的凯尔特人每逢10月31日都要为残废和黑暗之神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天晚上,他们准备了许多美味佳肴,让善良的鬼来吃,还在旷野的山丘上燃气篝火,让明亮的火焰招来善良、驱走恶魔,据记载这是鬼节最早的形式。 后来鬼节又与基督教相结合,成为圣徒们的一个传统节日,并改称为万圣节,时间定为每年的11月1日。以后,这一节日逐渐从欧洲传入北美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地区。

在万圣节这一天,无论大人或是小孩,都可尽其所能的作怪,而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大部分的家庭会在院子里摆上几棵南瓜或是和真人一般高的稻草人,并且在窗户上装饰小小的南瓜灯或是挂上一副骷髅;有些人也会在门前上方挂些蜘蛛网。爱热闹或是有年轻人在家的家庭则会举办化妆舞会,或是将家里装饰成鬼屋。

万圣节是西方仅次于圣诞节和感恩节的第三大节日。当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他们有的披上漆黑的长衫,骑着魔扫,扮成女巫;有的裹上白床单假扮成鬼怪;有的戴上画有骷髅旗的帽子扮成海盗;不少孩子手中还提有一盏用南瓜做成的杰克灯。

其余不想出门凑热闹的大人们,就必须准备一大推糖果和零食等这群爱搞恶作剧的小孩上门,如果有人不用糖果、零钱宽带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会在你家门口上涂上颜料或是把人的脸画花。

1.万圣节的来历

2.万圣节的来历与习俗

3.万圣节英语的来历

4.关于万圣节的来历介绍

5.万圣节的来历中文版

6.有关万圣节的来历

7.关于万圣节的来历

8.关于万圣节的来历说明

9.万圣节的来历和风俗

经方的来历 篇11

很多人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方子都是张仲景自己创立的,但是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后世有神化张仲景的倾向。从宋代开始,张仲景的地位不断升高,后来的医家,有的敢反驳其他的人,但是绝对不敢说张仲景半个字,这是中医里面的规矩,比如黄元御,这位有些自傲,其他的医家一概不看在眼里,从古至今所有的医家他都讽刺,用词辛辣,甚至可以说是骂了,但是,他却对张仲景不敢说半个不字,而且还处处以张仲景的诠释者自居,这也说明张仲景的医圣地位。

可是实际情况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方子,其实不都是张仲景自己创立的,这方子自有它的来源,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就是为了普天下的大众,他记录这些方子,就是为了救人的,没有神化自己的意思,医学必须客观,我们必须要有这种精神,然后发展下去。

这事儿是这样的,当年王道士盗挖敦煌藏经洞的时候,弄出了很多的珍贵典籍,但是这位都卖给外国人了,其中自己也私藏了一些,当时河南有位医生,去兰州探望朋友,顺便去敦煌,遇到了王道士,这位王道士就对他说,我这里有个中医的卷子,你要不要,五十块大洋可以买走。这位医生一看,确实是好东西,于是就买下来了,带回家了。

这本书,叫《辅行诀》,现在也叫《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本子上说是梁代陶弘景写的。于是这位医生回家天天读这本书,让子孙天天背诵,而且用书里的方子治病,效果奇好。

这样一代代传下来,后来遇到了“文革”,这本书被毁了。这家的传人张大昌先生,曾经在老农民家里看到拿这本经卷剪做鞋样呢,当时因为自己被批,所以都不敢要回来。“文革”以后,张大昌先生根据记忆,把这本书默写下来(因为以前天天背诵),寄给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当时经过王雪苔、马继兴等专家一看,根据避讳的字,断定这不是伪造的书,至少应该是宋以前的书,打那个时候开始,不断地有学者开始研究,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钱超尘等老先生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以前不甚清晰的中医发展线索。

我们知道,《神农本草经》采录了三百六十味药,以应周天之数,陶弘景在书里面说:“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这些方子,才真的叫经方,其中一百二十首为上品,是补益养生用的,中品一百二十首,是治病去疾用的,下品一百二十首,是杀虫避邪治疗痈疽等用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方子我们大部分都看不到了,我们中国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宝贝,但是我们都给丢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张仲景为我们留下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方,当然,其中有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张仲景从其他地方收录来的方子。

陶弘景在书里面说:张仲景就是根据《伊尹经法》里面的方子,写了《伤寒论》。这个说法,和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里面说的:“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即《伊尹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的说法是一致的,说明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说的,自己是博采众方写成的《伤寒论》是真实的,张仲景用了很多古方,其中应该以《伊尹汤液》里面的方子为主。人家张仲景很谦虚,这个序言里面自己都写清楚了,我引用了什么书。

那么,《伊尹汤液》里面的方子,原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有大阳旦汤、小阳旦汤、大阴旦汤、小阴旦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小白虎汤、大白虎汤、小朱鸟汤、大朱鸟汤、小玄武汤、大玄武汤等方子。可以看出来,这些方子,有很浓重的道家色彩,我们现在说,道教是汉代出现的,但是,道家的思想,却出现得很早,尤其是青龙,白虎等形象,在一些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就出现了,所以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些文化内容,而最早的中医方剂,是和这些内容紧密相连的,我甚至认为,道教的出现会早于汉代,其中很多内容,很早就出现了。

在《伊尹汤液》中,这些方子并不是按照太阳、阳明、少阳等六经来排列的,比如,小阳旦汤就是张仲景写的桂枝汤,《辅行诀》里面记载,是“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方”,这个“天行”就是传染病的意思,说明那个时候,对外邪称呼类似于“传染病”,并没有“伤寒”等这样的分类,这本书里面还有若干处“天行热病”的称呼,这好像意味着,当时对温病已经很重视了,后来因为张仲景给改成了治疗伤寒的内容,所以导致很长的时间里面,中医认为外邪就是寒邪,其实不知道,在中医出现的最早阶段,就有说天行热病了。而这个天行热病,很可能出现的比伤寒还早呢。

张仲景用六经的方式来归纳方剂,对中医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小小的遗憾是,我们无法看到之前中医的样子了。所以说,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的来历,总觉得还有挖掘的余地,有更多宝贝留在了地下,什么时候挖掘出来了,都会令我们想法大为改观。经方也是在发展的,也有它自己的来历,我们现在研究经方,要结合它最初的样子来研究,其实最早的方子和张仲景记录的,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辅行诀》里面叫“大阴旦汤”,陶弘景说是“扶阴之方”,里面就多了一味芍药,我认为在很多时候,这样用是合理的,所以在用小柴胡汤的时候,我会根据病情,加入生地、何首乌,为的就是养阴,效果比较好。

“唇亡齿寒”的来历 篇12

春秋时候, 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 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 (guó) 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 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 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 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 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 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虢国灭了, 虞国也不能独存, 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 顿时心花怒放, 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 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 赶快阻止道:“不行, 不行, 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 有事可以彼此帮助, 万一虢国灭了, 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 没有嘴唇, 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 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 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 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 晋国军队借道虞国, 消灭了虢国, 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 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 相互依存。

名字的来历 篇13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的以出生地为名的、有的以爸妈姓开头组合为名的、还有以出生日子为名的,真是应有尽有。

我姓李,爸爸为我起这个名字可费了好大的劲儿。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爷爷查字典费尽心思起了好几个名字让爸爸挑选,如:李浩然、李天罡、李事成等。结果,爸爸都不满意,一个也没采用。为此,爷爷生了好长时间的闷气。而爸爸呢,自有他的主意,因为爸爸很喜欢男孩,我出生后,当他得知终于梦想成真,就觉得非常理想,因此给我起名叫‘李想’,是“理想”的谐音。后来,又觉得“翔”比“想”字的意义更好,就起名叫“李翔”。爸爸希望我长大后有所作为,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

对联的来历 篇14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则不仅是为了贴、挂、装饰庭堂楼舍,而是融汇到了人们整个生活之中。游玩时,交往中,餐桌上,乃至文人相会,都把对对联当做一种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甚至把它当做文明的对话,也有的把它当做发泄感情的工具。总之,历史上曾有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对对联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长工骂地主的故事。一位穷秀才无奈只好给地主打工,一个久旱不雨的暑伏天,老地主硬是让长工去锄田,说什么旱锄田,涝浇园,旱田越锄越劲旱,长工秀才只好头顶烈日去锄田,老地主不放心地坐在地头上监工,干活的秀才汗流浃背,渴如吞火,只好恳请东家给点水喝。东家没表示给水,反而顺口出一副对联:

天上下雨不下水,下雨才能变成水,下雨变水多费事,天上不如就下水。

长工秀才听了东家的联语,放下锄头,对答如流地对出了下联:

财主吃饭不拉屎,吃饭才能变成屎,吃饭变屎多费事,财主不如就吃屎。

那个监工的老地主一听觉得自己受到了凌辱,一气之下带着水甩袖而去,长工秀才随机去附近山泉喝水去了。

还传说,古时候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上被强盗抢劫,饥寒交迫,只得乞讨。到了一户财主门前,那财主看他这副穷相,即出一上联云:“棕树剥皮成光棍。”

书生知道财主有意讽刺他,即对下联道:“花椒开口见黑心”。生动形象地道出财主的黑心肠。

据说袁世凯自称皇帝后,下令举国欢庆,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当庆”、“情狂”,都是当地吵丧时的哀乐声。这副对联巧妙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袁世凯的蔑视。

还传说一光棍汉贴春联的故事。人家过年男女老幼阖家欢乐,贴春联,放鞭炮。自己过年也得像过年样,尤其贴对子不能免俗,因此,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有酒、有肉、有豆腐

无儿、无女、无妻室

横批是:一人过年。

说明了贴对子的习俗,非常普遍,尤其贴春联,几乎达到村规民约的程度。一到小年腊月二十三,天天有日程安排,二十三糖瓜沾(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准备肉(杀猪宰羊);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全都有;三十儿,擀煮饽饽皮儿。

这个二十四,写大字,就指的是买大红纸写对子,因为一个村坊里写大家的很少,尤其能写对子的更是无几,必须早准备,早请先生把对子写好,三十儿再贴。京西都是三十儿上午贴对子,大概全国也如此。因为三十儿是阖家团圆之日,就已经是过大年了。大年三十儿贴对子,更有除旧迎新的意义。

春联不仅贴在大门二门上,大柁的立柱上贴上抬头见喜,出门的迎面墙上贴上出门见喜,进门的影壁上贴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个小福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合都有固定的.联语。

猪圈的门口贴上: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骡马成群

牲口鞍子的鞍桥子上贴上:

日行千里路

夜走八百程 鞍子的迎风上贴上:“一路平安”,相当对联的横批。以上这些对联,都是固定场所联,几乎家家通用,是个大氛围的民俗。

趣谈对联,谈古论今。历史上的好对联,多如牛毛;有名联家层出不穷;脍炙人口的对联故事,如雨后春笋。只是个别的过俗,俗得不堪入耳,更不能登高雅之堂。

当今,一个崭新的先进文化的时代,对联文化仍是一朵绚丽的鲜花,在文化艺坛上盛开不败。

为了摄取对联文化的营养,我走访了京西的几个山村和门城镇的大街小巷。看得出,确有不少对联出自联家之手。

如一个鞋店的门联:

前程远大脚跟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某肉店的门联:

听凭拣肥挑廋做到无争无悔

绝不短斤缺两保证又正又公

某药店门联:

三更到来三更卖

半夜敲门半夜开

某理发店门联:

虽是毫末技艺

却为顶上功夫

以上这些行业性对联,表达了经营宗旨,体现了经营特色,对于繁荣市场,扩大商品销售,提高服务质量,装饰店铺门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便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这些民众文化,也绝对是俗而不俗。

在集联的旅途中,也确看到了联中的玉中之瑕或叫美中不足。给我一个不大好的印象:内容太单调,文化内涵太浮浅,有的真是驴唇不对马嘴。

说及内容单调,大部分对联不是“财”,就是“福”,含“财”字的对联最高,几乎过半,不是财源广进就是财运亨通。也许这是时代的一个特征,人们把钱看得过重。但劝君莫要忘记,钱是人挣的,只要人活得健康,勤恳,尤其堂堂正正,生财有道,不悉财源没有。如像有的高官,已是厚禄,但还是贪心不足,竟敢受贿几百万上千万人民币,用人民的血汗中饱私囊,到头来,弄个身败名裂而告终。如果他的卧室里早挂上这样一幅对联。并以之为座佑铭,他和他的家人都会跟他幸福一生。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银

此联充分说明了为官惠民,为官清廉的重要性,告诫属官务守清廉,不义之财莫取分文。

内容单调与卖对联的有关。看到的对联大都是印刷品。一个地区的千家万户,都买一两个商贩的对联,内容肯定是单调的,甚至是相同的。买的对联贴在你的门上,不一定门当户对,不一定附合你的口味,不一定能激励你奋发进取,还是自撰自书为妙。如果一个单位,一个村庄,注重培养一两个书写对联的能手,我们民族的对联文化,将会又是一个崛起的时代。

我还目睹了这样一副对联:

迎新春吉祥如意

心想事成好运来

横批是:前程似锦

这哪里叫对联,只不过随便说了三句好听的话凑在一起,纯粹是风马牛不相及,既连不上也对不上。是卖错了?是买错了?还是贴错了?反正是错了,错得让人纳闷儿。这样的错如出在一个不识字的家庭还有情可原,可它偏偏出在一个处级干部家的门上。这样的对联不如不贴省得留给后人当笑话。

还有的上下联颠倒,横批与对联不附,更谈不上横批是上下联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总之,平庸之作甚至拙劣的联语随处可见,不过,这都是灿烂文化的美中不足。

24式太极拳和定步推手的来历 篇15

2014年4月, 《武当》杂志刊登了唐才良先生的《谈谈太极拳的统一问题》一文。文中提到了老前辈濮冰如指出的24式太极拳移动脚跟的问题。杨式太极拳以脚跟为轴, 脚跟是不该随便移动的。杨式太极拳拳理的最高要求即是“根基在脚”, 这是不争的事实, 说的在理, 强调的有说服力。

褚桂亭先辈谈到, 杨澄甫宗师当年对初学太极拳的学员, 要求他们周身放松, 身正体顺, 目光平视前方, 步稳, 含齿颈上顶, 自然呼吸, 用意不用力, 对身体功架及脚跟虚实变换的要求非常严格。

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 李天骥从北京专程来到上海找褚桂亭老师习学杨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剑。当年, 褚师语重心长地说:“天骥啊!你现在掌管国家武术, 你有权将中国的太极拳活步推手向外国驻中国领事馆宣传推广, 用中国的太极拳推手, 压倒西方的交谊舞, 若外国人对中国活步推手有了兴趣, 再向他们传授中国的太极拳定步推手。中国武术门派众多, 各说各式, 你不易领导, 只有杨式太极拳的定步推手, 双腿长功力快, 简单易学, 便于管理, 可以逐步争取打入世界奥委会……”李天骥回北京后便指导武术界改编成24式太极拳和32式太极剑。

1960年夏, 李天骥带孙存周来上海人民公园请褚桂亭先辈传授杨式太极刀。褚师说:“我忘了……”孙存周一看下不了台, 又转请褚师走几圈八卦步, 褚师说:“走不动了……”后来, 二人请褚师共进午餐, 褚师说:“我今天有事……”待李孙二人离去, 我请老师去延安中路“洪长兴”吃羊肉水饺, 叫了二两白酒。饮酒间, 我问褚师, 为啥不给他俩面子?褚师说:“天骥不像话。他学了我的杨式太极拳和太极剑, 回去改编成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 我当时对他讲的活步推手却只字不提……”

根据恩师褚桂亭生前的指点与教导, 1985年和1986年, 我两次走访北京赵飞霞师姑。1928年春, 上海举办全国武术打擂选拔赛, 为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选拔人才, 但却没有女子报名。赵飞霞当时年方二八, 她女扮男装, 一举打败男性小广东, “女拳王”威震全国武坛。自1929年到1937年, 赵飞霞一直担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女班长, 门长是王子平老师。

1912年, 中国的形意拳, 应邀在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 李存义任会长。1914年, 李存义会长的得意弟子郝恩光代表当时的军阀国府, 应邀赴日本传授形意拳及中国功夫。三年后, 他回国探亲, 日本人以往返路费相赠, 希望郝恩光能尽快返回日本任教。当时, 中国东北一带匪患猖獗, 军阀邀约郝恩光出任骑兵团团长, 开赴东北三省剿匪。在剿匪中, 郝恩光右小腿迎面骨受伤。由于伤口感染化脓, 两年不能封口, 最终毒气攻心, 不治身亡。

新中国成立后, 北京成立了武术组织, 在1914年档案中查到了郝恩光赴日授拳的有关资料, 经赵飞霞证实, 郝家俊是郝恩光之子。郝家俊是李存义的徒孙, 亦是杨澄甫、李景林两位武坛大师的高足。1928年春在上海, 1929年秋在杭州, 两次全国打擂比武, 郝家俊都跻身前16名。北京体委找到郝家俊, 请他出山从事武术工作。他当时正在天津传授太极、形意和推手, 因与学员之间的感情颇深, 不愿脱身, 便把北京体委的职位让给了李天骥。天骥与恩光同为河北省白洋淀同村人, 李称郝为师叔。

上海市体育宫的顾留馨主任, 为弘扬杨式传统武术及定步推手, 于1958年请褚桂亭老师在上海各大公园指导100多位武术教练, 义务传授杨式太极拳及定步推手, 历时三个月之久。

1981年7月25日 ~28日, 上海举办首届定步推手比赛, 顾留馨担任总裁判长。甲乙抽签分出上下手, 甲乙双方右脚在前, 先推三圈掤捋挤按手法, 然后甲方向乙方进攻, 每场三分钟, 分出胜负, 互换场地。甲乙双方都以左脚在前, 互推手三分钟, 决出胜负, 不准使用勾、挂、绊、挑之腿法。现改进为比赛时运动员赤脚, 穿短裤短袖衫。

上一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下一篇:买东西周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