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学生会学生权益中心工作计划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学生会学生权益中心工作计划(精选12篇)

校学生会学生权益中心工作计划 篇1

2. 监督学生组织活动,预防、避免发生学生组织、商家侵犯同学正当合法权益的事件。

3. 开展加强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同学养成良好的作风和习惯,塑造师大学子的优秀形象。

4. 开展普法活动,提供必要的法律维权信息,努力提高广大同学的法制意识,从而自觉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

5. 配合学生会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权益中心是校学生会直属部门之一,坚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以“敢于为同学说话,甘于为同学服务”为工作原则。

九月:配合校学生会,做好迎新工作

九月初,为新生报道时间。届时,本中心将积极做好学生会分配下来的任务,与学生会其他部门配合,相互协作,提高人性化的服务,保证迎新工作有序进行,做到学生、家长方方面面都满意,为新生家长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十月:做好纳新工作,完善部门内部建设

十月份,本中心将根据学生会的纳新要求,从权益中心的人员需求和工作安排出发,为本中心的工作开展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十月份本中心的工作重心为完善部门内部建设,通过部门会议,努力作好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并开展中心成员上岗前培训,使中心成员对中心工作形成一个初步了解,明白本中心的工作机制。

十一月:配合校学生会,做好迎新晚会的筹备工作

十一月份,将迎来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本中心将积极做好学生会分配下来的任务,与学生会其他部门配合,相互协作,为迎新晚会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十二月:12・4普法宣传活动

12月4日为法制宣传日。本中心将在当天举办大型普法宣传活动,给广大同学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加强广大同学维权意识,从行为上指导在校大学生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引导大学生以正确合理有效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权利,真正让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感受我们的校园文化。开展此工作的同时,也将打响本中心的知名度,使师大更多的在校大学生知道、了解本中心的职能和作用,扩大权益中心在校的知名度和影响。争取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月:配合校学生会,做好元旦游园活动

元旦游园活动为本校学生会特色活动之一,届时,本中心将积极配合校学生会,开展好此项活动。

除此之外,本中心还将继承中心传统,开展好中心特色活动。

一.调研活动:

本着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本中心还将继续做好调研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校园内存在的各项问题,做好同学与学校间的传话筒。这也将拉近本中心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同学们对本中心的了解、信任与支持,同时也将增强本中心成员的责任感。

二.维权热线:

为了便于同学保护自身权利,方便同学们投诉各种侵权行为,本中心将继续开通维权热线,热线号码为xxx。接听维权热线,接待来访同学,可以为解决同学的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三.维权信箱、邮箱

本中心设立维权邮箱:xxx@xx.com、两个维权信箱于学校新区百草园食堂门口和嘉树园食堂门口,每周一次派专门人员开启邮箱、信箱,对投诉来信进行分类并作好相应记录。在每周的例会中,主任安排组织中心成员调查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并将其反馈至有关部门,督促其完善处理。

四.宣传栏

本中心宣传栏将定期更新,及时反映中心的工作情况并分期为同学们制作维权小帖士。

五.网络建设

在中心博客、网络专栏上也将定期更新中心工作情况与维权信息。

校学生会学生权益中心工作计划 篇2

1. 1 高校大学生权益

1. 1. 1 大学生维权的内涵

2006年第1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刊登文章指出, 大学生维权主要指大学生个人或相应的组织,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依据我国法律以及政策规定, 通过法定程序, 借助司法或其他力量,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及时清除已有的侵害。

1. 1. 2 大学生维权的特征

首先, 大学生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的维权起步较晚, 规范性较差, 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程序作保障, 从制度上说基本处于空白。就整体而言, 维权意识比较淡薄。另外, 校内维权组织过少, 即使有也层次较低、作用不大。如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等, 虽是天然的大学生维权组织, 也开展了一些维权活动, 但层次较低, 仅局限于代表学生向学校反映一些有关学习、管理及后勤服务的问题, 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维权职能。大学生整体维权意识较为淡薄, 维权活动极不普遍。

1. 2 新媒体时代

1. 2. 1 新媒体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1. 2. 2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的出现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 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其次, 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 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2 新媒体时期高校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现状 分析

2. 1 从工作内容维度: 高校大学生权益维护

目前江西省内, 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法律教育咨询机构和学生社团, 而且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高校法律咨询室的功能定位上呈现单一性, 目前各高校成立的相关机构和学生社团普遍存在功能定位单一的问题。部分高校成立的法律咨询机构把功能仅仅定位于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 解决实际问题, 或者仅仅作为缓解校内矛盾的工具而没有从根本上为学生增强法律意识, 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提供可行的方案, 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而实用的法律咨询服务。

通过在全国部分高校的走访研究中, 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权益维护机构所处理的学生问题大多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基础生存问题。而事实上, 随着网络信息的高度发达, 同学们的信息资料安全问题、文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网上财产保护问题却在近阶段不断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因此, 高校下一步的维权工作的内容亟待转型, 走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

2. 2 从工作手段维度: 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2. 2. 1 新媒体在工作中运用的现状

2012年以前, 江西省各高校关于新媒体运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普及范围窄、运用频率少、组织程度低等。绝大多数的新媒体运用仅局限于个人、集体、班级等小群体的兴趣爱好, 并没有制度化、系统化, 显得新媒体在工作中地位的无关紧要。

2012年, 团中央发出《关于推动形成共青团新媒体和文化工作系统化格局的通知》, 要求各省级团委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形成新媒体和文化工作较为完整的、系统化的工作格局, 进一步促进全团引导青年工作由“内容供应”向“产品供应”全面转变。

因此江西省各高校团委迅速组织各级团工委、分团委, 建设了以微博为主的新媒体体系, 形成了以个人、班级、学院、学校相互联系的完整网络; 并且将传统的工作平台逐渐转向新媒体平台, 把宣传、活动等工作内容与新媒体结合, 使得传统工作模式和新媒体模式良好地结合, 新媒体体系完整化、系统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 2. 2 新媒体对学生工作传统模式的影响

根据新媒体的信息时效性、内容丰富性、传递自由性等特点, 新媒体确实为学生工作传统模式带来了挑战与契机。

以维权工作为例, 新媒体对维权在解决问题、宣传、活动等方面工作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以微博最为明显。微博是时下大学生表达情感、交友互动的重要平台, 高校微博体系的建立弥补了信息传递延时、宣传方式单一、监督手段匮乏、活动形式简单等问题。在宣传工作中, 日常的海报、画报、字报、稿件等宣传方式逐渐由微博占据一席之地。微博发布信息及时、迅速, 并且达到互动效果。在活动工作中, 微博上开展的互动, 微博投票等活动更具有号召力、新颖性与便捷性, 一改传统实际活动的单一性、低效性与消耗性。在解决问题与监督工作中, 微博提供了维权的新途径, 通过网络舆论的投诉与监督, 使得学生反映的问题更快得到解决与回复, 使得学生工作更加透明化、高效化。

2. 3 从工作对象维度: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征对权益 维护工作的影响

信息沟通方式由传统向新媒体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信息沟通方式已经不断从传统向新媒体转变。网络无所不在, 从QQ、博客、人人, 到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来看, 我们的维权工作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的维权途径例如电话热线, 维权信箱等终将被淘汰。要想使维权工作得到新的发展, 我们必须投其所好, 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不需要为吃穿用度操心, 他们更关心的是自我的实现和心理上的健康乃至未来的计划等。由此, 我们的维权内容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的维护到心理健康、政治权利、未来工作机会以及人格健全等的维护的转变已成为必然。

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差别较大, 因此维权方法更应该多样化, 因人而异, 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3 关于利用新媒体改进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的 思考

进一步拓展宣传阵地, 加强法制意识, 培养法制观念

在21世纪,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如果不利用如今的新媒体媒介对我们的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进行宣传, 势必会造成一种“工作在做, 却无人知晓”的尴尬情况。

首先, 利用新媒体拓展权益维护工作宣传阵地。

如今, 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倾向于基于PC、智能手机平台等的交友聊天软件, 例如微博、QQ、空间、人人等。要将权益维护工作做到同学们的生活之中, 就必须了解同学们的喜好。我们可以将维权宣传的信息结合如今热门的网络热词, 通过基于PC和智能手机等各种接收平台传达给大家, 让大家在接收信息时不由于语言乏味而产生的厌倦感。但是, 其中还要面临的一些难题就是: 如何掌握学生用得最多的媒体平台, 平台覆盖面如何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还有待我们继续去解决。

其次, 在已建立起来的媒体宣传平台体系下, 我们如何将其利用好。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做得比较成功的传播体系, 努力将我们的大学生新媒体维权体系做大且多元化。例如: 在发布有关江西财经大学学生维权信息的同时, 我们可以在其中加入如天气预报信息、考试信息、学校自习教室发布 (指的是哪座教学楼自习座位较多) 等信息, 据维权中心调研所知, 目前江西财经大学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关于学校网站同学们也缺乏关注的热情, 这样做不失为一举两得。

3. 2 提高效率改进权益维护渠道和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 和透明度

在大学生维权中心全体成员的努力下, 维权中心的工作程序, 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中没有了问题, 没有了可以提升的空间。

如何利用新媒体将维权中心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 随着新媒体普及的今天,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信息收集的渠道也就多了起来, 所以, 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人口相传, 层层上报”的工作流程, 在此, 江西财经大学校维权中心也正在利用的一些媒体资源, 如邮箱、空间、飞信等信息收集渠道。如何利用这些更加优化我们的程序, 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3. 3 健全工作和监督机制, 提高工作质量

目前, 大部分的维权工作和监督机制存在较多的缺陷, 使得维权的相关工作不能顺利地开展, 工作质量不能提高。

在健全工作机制方面, 首先, 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制度, 成立申诉处理委员会。该申诉平台分为实物平台和网络虚拟平台, 学生申诉制度要做到程序合法, 有法可依, 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做到形式上和处理结果上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确保分析问题、解决纠纷时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合法性, 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申诉平台; 其次, 建立教育仲裁制度。当学生与学校发生纠纷时, 依法向专门设置的教育仲裁机构申请, 由教育仲裁机构委员会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调节、裁决一系列的活动; 最后, 合理的运用微博, 创新工作机制, 进行“微博维权”。发挥“微博维权”的平台作用, 在维权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虚实结合”的维权方式, 并且在创新过程中, 不能忽视传统维权渠道的疏通, 将创新型与传统型相结合更有助于大学生有效地维权。利用“微博维权”, 还应注意需加强学校与公众媒体的 互动联系。促进学校维权与公众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机制, 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能促进网络媒体的自身发展, 同时又能更有力地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健全监督机制方面, 首先, 应建立维权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机制, 在工作中, 使维权的内部成员互相监督, 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 应设有一名专业的指导老师, 指导维权工作的开展, 监督维权工作的进程, 使维权工作更具有专业性; 再次, 建立维权工作反馈制度, 成立反馈信息收集小组, 建立投诉信箱, 让所有学生参与维权工作的监督工作, 从而使维权工作更加的符合学生们的要求; 最后, 将维权的日常工作公布在公开网站上, 通过网络这种新媒体, 利用社会大众对维权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在工作中不断地健全工作和监督机制, 提高工作质量, 是更好地进行维权工作必不可缺的。

参考文献

[1]王大贤.大学生权益意识的产生及其引导[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2]邹东升.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偏失与匡正[J].当代青年研究, 2005 (1) .

[3]张哲, 李海雄.浅谈高校学生维权工作[J].教育研究, 2006 (2) .

[4]陈华洲, 廖扬眉.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 .

[5]吕媛媛.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维权中的功能与运行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5) .

保障学生权益 促进校企合作 篇3

然而,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国家大力推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关于职业学校学生第三年顶岗实习期间所面临的劳动保护、人身伤害等安全问题,缺少相关政策予以保障,难以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针对这种情况,2007年6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其中,对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赔偿,提出了“依据《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的明确规定。然而,具体分析《学生伤害事故办法》,会发现它是针对学生的学校教学活动而制定,没有具体设计学生在企业实习活动中的劳动保护、事故处理等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责任问题。

2008年9月,由教育部职成司主办、英硕保险经纪公司承办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教育、保险领域的专家及工作者共同为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献计献策。

2009年初,英硕保险经纪公司在北京市开展了实习责任保险认识情况调研,并走访39所职业学校,充分把握市场脉搏,紧扣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9年12月2日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期联合下发《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教职成〔2009〕13号),将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并要求中职实习的学生人人参保、应保尽保。

值得一提的是,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将由英硕(北京)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相关保险公司支持下设立国家和省市两级保险基金,作为全国性和地域性保险赔付而引发的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这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产品推广的一个特色。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不仅要保障出险后的安置赔偿,更要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前的风险教育。为此,在此险种开发与设计的同时,计划由经纪公司协调参保公司,结合相关行业、企业近年来发生的工伤时间案例,结合职业教育招生、就业量大的专业,分行业开发以案例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和教材,对参保学校学生进行宣讲,并在相关网站向社会公布,提高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有效规避与专业岗位相关风险的能力,提高学校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社会各界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政策保障的关注程度。

现在推出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是责任险的一种,与以往学校的平险、校方责任险相比,其保障、范围,以及性质均有自己的特色。“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是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因意外导致的身故或残疾,以及由此引起的医疗费用。相对于目前学校的学平险和校方责任保险的保险对象来说,“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对实习学生负有赔偿责任的职业学校,它承担的是学校因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意外伤害而应承担的赔偿责任,针对性更强,保险给付对象是投保学校。在责任的认定问题上,英硕保险经纪公司承担着协调双方关系的责任。这一险种紧扣有关法律条文,包括实习前的风险教育、实习间的往返交通、伤病和工伤等内容,覆盖了学生实习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家长、学校和接受实习生的企业等多方负责任明确,将会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供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和企业在安排学生及管理方面的后顾之忧。

校学生会学生权益中心工作计划 篇4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本学期,我们要继续发扬维权部的优良传统,服务同学,维护学生权益。为更好的开展本学期的工作,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常规工作

1、会议方面

准时参加校团委会学生会所召开的各类会议,不迟到,不早退,会上积极发言,会后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另外,我部门计划于每月初开展一次系统会议,内容主要是对上个月工作的总结,进一步认识工作方面的不足;对表现优秀的院系进行表彰,加强各院系维权部的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我部门的共同进步;对本月的工作进行部署,广泛征集各位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工作顺利举行提供保障。我部门将在每个月下旬按时召开一次部长会议,主要了解各院系的工作进展状况,督促各院系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

2、食堂方面

每个月我部门成员以及各院系将会开展二次对于食堂的不定期检查,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并且时刻关注食堂菜价的涨幅,将相关资料交合食堂负责人,并与其沟通协商,将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及时公布,让学校师生安心舒适的就餐。

3、失物招领

在本学期中,我部门将继续坚持失物招领的工作,使得同学们能够及时将拾到的物品交到失物招领处,并让失主能够及时得到失物,同时,我部门将按照失物准则运行,让同学们及时了解我们失物招领的改革情况,明白如果才能更快的与我们联系,并且找到失物。争取把我们的工作开展的更好。

4、与相关部门联系联系

本学期,我部门将继续与食堂、水电管理中心和后勤处等保持联系,将同学们的意见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处,使同学们的权益能够得到维护,也使我部门的工作能够更有效率的实施。同时,我们也将与相关部门及时合作,推出对学生有益的活动。

二、 活动方面

1、食堂不定期检查

本学期,我们将会每月进行两次的食堂不定期检查,在检查中,我部门成员以及各院系成员会全心全意的把工作进行到底,因为,这并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老师,同学们负责,我也相信,通过我们的`检查,食堂将会对食堂工作更加的尽心尽力,学生们也能够有个更加舒适的饮食环境。同时,在检查完后,我们也将对其进行总结,让团委老师能够及时知道我们的工作,也能够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2、食堂文明岗哨

本学期,我们将建立和完善食堂文明岗哨制度。我们将会有干部定时定点值班,及时有效的收集同学意见、监督食堂的饭菜质量和服务态度等。

3、厨艺大赛

厨艺大赛是我们部门的特色活动,我们希望能在今年的厨艺大赛注入新的元素,扩大宣传力度,增加其影响力。我部门将会积极的组织厨艺大赛,并号召广大师生参与其中,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将活动办得更好更出色。

4、校长信箱

本学期我们安装了校长信箱,目前已在运行。同学们能有这样一个平台来投信,反映情况或好的意见。我们将及时收集来信,及时反馈,将信转达给校长,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为建设美好城院加油。

5、配合工作

我们部门将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协助其他部门搞好辩论赛、礼仪小姐选拔大赛和“挑战杯”等等。我们将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团结互助,共同奋斗。

三、其它方面

1、对于学生学生的物品被盗等问题,应定期提醒每位同学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财产,必要时,可以开展“如何保护个人财产”等讨论话题并做好维权知识宣传,进行一系列完善维护学生利益的工作。

2、为加强学生会内部交流,建议学生会进行些篮球赛、秋游或聚餐等活动。加强内部之间的联系,增强凝聚力。

在本学期中,我部门成员都将会坚守岗位,同心协力,真真正正的维护到学校师生的权益,把我部门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加的落在实处。

学生会权益部学期计划 篇5

学 期 计 划

学生会权益中心

2012.9

新的学期,权益中心将继续秉持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满足广大同学需求的精品活动。本学期,权益中心计划如下:

一、做好迎新生工作

1、为方便12级新生顺利完成报到和尽快熟悉大学校园,校总会将在新生报到期间组织开展细致周全的迎新工作,努力做到“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届时,全总会将开展全总会开展寄存包服务、爱心伞免费借出(写清学院、专业、姓名)、指路、校园地图分发(外联拉赞助)、权益中心开通12680热线、为同学提供免费矿泉水(条幅进行宣传)。

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12级新生顺利完成报到,尽快熟悉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让他们尽快走入新的集体,感受新家庭的温暖。此外,也为了让新生家长对我校充满信心,放心的把新生留在我校。同时,借此活动展现校总会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以及我们的风采与魅力,为以后纳新工作吸引人才。

2、军训期间,权益中心将分发新生入学须知活动,方便新生尽快融入新的校园环境;与食堂、浴池商谈延长打卡和关闭时间,以保证新生在军训期间能够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12680开通丢失证件、卡等咨询服务,同学们可以拨打权益热线,了解证件及卡丢失后的补办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12680热线平台进行失物招领。

二、做好爱心伞活动的相关工作

1、爱心伞活动是权益中心的特色活动,但是在上学期爱心伞活

动中,爱心伞损失严重。中心计划在本学期召开分院学生会权益部会议,由各分院权益部走寝收回爱心伞。

2、由于爱心伞活动深受广大同学的好评,每逢雨天爱心伞常常供不应求,本学期权益中心将与外联部联系,由外联部拉赞助,制作200把爱心伞,以方便同学使用。

三、启动诚信小站活动

经过上一学期的筹划和准备,本学期权益中心将于新生军训后正式启动运营。诚信小站是权益中心继爱心伞、12680热线等精品活动后推出的又一品牌活动,通过在校园内设立自取自买的文具售卖点,以达到方便同学学习生活、构建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的目的。

四、拓展维权宣传新渠道

本学期,权益中心将继续加强在人人网、权益之声大板的宣传工作,丰富主页和大板内容,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同时,中心在本学期将开通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使网上平台多元化。

五、积极筹办学代会

本学期将迎来四年一度的学生代表大会,这也是权益中心本学期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心将积极筹备会议相关工作,同时配合学生会其他部门,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会权益部工作总结 篇6

首先简单罗列一下我部在今年参加或举办的活动。参加了迎新大会,演讲比赛,学生会趣味运动会,冬季长跑,雪墨杯,学生手册知识竞赛,茶话会,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举办了学生手册知识竞赛的活动。

我们一次次的参加活动,帮助其他部门共同办好一个又一个活动,每次活动的圆满落幕我们都很开心,因为我们付出的努力换回了最美丽的回报,每一次活动我们都努力去学习一些好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但在活动中学会了技能而且还获得了成长,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增强了我们团结的力量,培养了责任心。

通过参见参加的这些活动我们看到到了其他部门举办的优秀活动,也学到了其他部门举办活动的成功经验。当然在其他部门热火朝天的举办活动的时候,我们部也没有闲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我们自己的活动。

在我们大家共同行动和思想一致想要办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活动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学生手册知识竞赛终于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活动开展的很顺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明白看别人活动办的又好又简单并不一定自己就能办的好,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看问题,运用自己的特长办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活动。

校学生会学生权益中心工作计划 篇7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性需求,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专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首先提出, 他提倡给学生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强调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 (不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 提示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一基本原则 (不排斥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检核) 。这一教育理念有效促进了教学观念的改变, 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更加以服务学生为根本, 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展开, 为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开阔了工作思路, 指明了新的方向。

1. 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思维习惯、自控力、理解力都存在着明显差别, 只有进行全面的了解, 在他们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在他们懈怠时给予鞭策;在他们颓废时给予鼓励,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辅导员的关心爱护, 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对学习生活的热爱度, 对自身发展不足的清晰认识。

2. 教育学生, 德育同步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 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生的成人成才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切教育管理手段都是外因, 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只能起到外在的促进作用, 学生才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和发展主体。只有当学生把辅导员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机时, 教育才能获得最大的成效。

3.服务学生, 以人为本

辅导员的工作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 要善于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需求, 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各项事务的发展近况, 为迅速就业提供招聘信息, 健全班级内部的信息网络。

在校园网络化的今天, 大学生作为最多的网民群体,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给学生管理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学生从受教育的客体转变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和谐理念。这种转变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的同时, 也开拓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教育载体。

1.利用校园手机报传播信息

手机报是我们常见的利用手机短信发布新闻信息的平台, 以手机为载体, 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播各种信息的传播平台。手机报可以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利用这一平台, 及时发布通知、公告, 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信息, 协助辅导员完成教育和管理工作;可以及时报道校园感人事迹, 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可以发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宣传稿件, 活跃校园气氛,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等等。校园手机报作为辅导员统传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延伸, 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工作的好方法。

2. 利用聊天软件发布信息

聊天软件几乎是大学生手机上必备的两个软件, 在虚拟的网络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聊天软件对辅导员和学生一对一单独交流提供了真实性, 同时为辅导员同时和多位学生进行单独交流提供平台, 为学生吐露真实想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学生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辅导员提问咨询。辅导员的日常事务和班级的管理可以在网上轻松地实现, 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 利用社会性网络服务建立联系

社会性网络服务是提供建立人与人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通过每个人真实的人际关系, 满足各类用户对社交、资讯、学习、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隐私性、自主性、便捷性、即时性的特点。辅导员可以主动以实名加入大学生常用的社交网络, 引导学生合理应用朋友圈, 帮助学生扩大朋友圈, 以此来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工作模式, 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新的难度和挑战, 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 了解当代新生事物的发展, 跟上学生的脚步, 并利用长期以来积淀的宝贵经验, 改正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工作方法,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是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组织者, 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协调者。本文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工作重点, 利用当代网络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 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理念。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平等和谐,网络导向性

参考文献

[1]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4) .

[2]周亚军.以学生为本理念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2 (7) .

[3]卜田, 赵洪娥.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8 (6) .

[4]范跃新.浅谈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之困及解困之道[J].艺术科技, 2014 (3) .

女大学生就业权权益保护 篇8

陈奇苗(1987-),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专业:法律硕士(法学),研究方向:法理学。

指导教师简介:

淡乐蓉: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的的逐年增加,其中女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生理特点的限制和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了种种的弊端,本文笔者通过对一个特定的毕业女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难;歧视;立法对策

一、有关调研对象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选择所调研毕业女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笔者选择的调研对象是黄河科技学院2011年不同专业的毕业女大学生,该学院是河南省的一所三本院校,在全国和全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开设的专业比较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的比较齐全,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也相对较高。所以,笔者就从中选择了法学专业、经济学专业、会计专业三个专业的2011年的毕业女大学生,针对每个专业各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问卷数分别为40,33,41。

(二)所调研毕业女大学生的就业的基本情形

笔者选择所调研的这三个专业的2011年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女大学生中,调研结果如下:

(1)法学专业:笔者针对自己本科时所在的法学专业的女同学进行了实地的调研。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40名法学专业的女同学中,2011年毕业后,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只有四人;在地市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行业的人数有六人,月工资在1000元到1500元左右,主要從事基本的文书工作,由于经验缺乏,代理的诉讼案件比较少;考取公务员的人数有三人,月工资不到2000元;在地市银行工作的有两人,月工资3000元左右;考取三支一扶的一人,在镇民政所工作,月工资不到2000元;考取地市级事业单位的有五人,月工资不到2000元;在大城市进入私营企业工作的有七人,月工资2000-3000元;其中三人自主创业,做服装和化妆品,竞争压力很大,月盈利5000-10000元左右;剩余的九人,在商场和超市从事收银、播音和销售等,工资不到2000元。

(2)经济学专业:笔者针对本校2011年经济学专业33名调查对象的答卷显示,在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20人之多,月工资达到1500-2000元左右,主要从事的基础的业务,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相关性;考取事业单位的有两人,月工资不到2000元,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考取研究生的有三人,其中一人为211院校,就读的本专业;有八人从事销售,月工资不到2000元,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联。

(3)会计专业:笔者选择了41名2011年毕业的本专业的女大学生进行调研。发现,有约80%的女性毕业生从事该行业,工资待遇也可以;有约10%的女大学生从事销售行业,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工资待遇一般;剩余的10%的人考取事业单位,工资也基本满足生活需要。

二、 所调研对象女大学生的特点

女大学生作为当前受过高等教育的重要的社会群体,是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

(1)生理特征:女性由于自身生理特征,有生理周期,特别是结婚后要怀孕、生育、哺乳、要休产假,更要承担照顾孩子和老人的责任;退休年龄也比男性早;身体比较瘦弱,力量小。(2)性格特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细心,认真,交际能力较弱,心理承受力较弱等。(3)就业特征:容易遭受性别歧视,就业的岗位层次较低,工资待遇较少等。

三、所调研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1)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太大,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应聘就业的岗位比较少,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择业需要。(2)国家的就业渠道比较单一化,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受极大的限制。(3)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因为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女性自身特点的限制,用人单位常常不愿接受女性。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1)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很多专业不适应社会的需要。(2)所开设的课程单一,仅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是空白。(3)学校对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就业指导,学校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的指导,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一种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4)缺乏对女大学生的专门的教育和引导,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她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知,这样才能使她们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自身原因:(1)大多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遇到事情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2)不太注重内在综合素质的提升。(3)择业的观念和求职态度不正确,期望太高,又怕失败。

(四)立法方面的原因:国家缺乏专门对大学生就业和人才保护的法律,也缺乏对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的规范。

四、解决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1)政府要实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使就业多元化,鼓励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大学生到艰苦或者偏远的地方就业。(2)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的错误观念,特别是用人单位应该改变偏见。(3)充分利用社会妇联,为毕业女大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还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女性的合法就业权益。

(二)教育和学校方面:(1)教育方面,要调整教育机制,改革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和开设的课程,并且进行立法保护,增强高校教师的水平,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以及内在素质的培养,使得他们心理更加健全。(2)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的设置,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学有所用,更不至于浪费教育资源。(3)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是她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并引导学生增强法律保护的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学校针对女大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使得现代女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

(三)自身方面:(1)女大学生应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组织,不断的增强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2)调整自己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3)增强法律意识,学法懂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立法方面:(1)尽快出台大学生就业法和人才保护法,特别是对女大学生就业要有专门的立法保护,使得大学生就业法制化和规范化。(2)完善有关高等教育方面对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改善教育体制,并予以立法保护,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3)完善对用人单位招聘方面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厉杜绝和惩处性别歧视等不平等的待遇。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国家要尽快增强相关立法的保护,更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各个行业树立正确的观念,女大学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学校也要适时调整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等等,再加上家庭的引导,相信在当前法制社会的进程下,女大学生就业的中国梦将不久就会实现。(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指导教师:淡乐蓉

参考文献:

[1] 田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5月第5期

[2] 刘璞:《论女性就业歧视现状及其保护》,载于《前沿》2010年第23期

学生会权益部学期工作总结 篇9

现就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积极做好活动的通知和传达工作,活动的每次前期通知,在得知系里的消息和主席团的计划在第一时间内告知各部门,按计划实施;

2.做好大型活动的前期的计划安排,运动会及系大型比赛在会场安排及各班级的人员安排通知上做好安排,确保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行;

3.每周的卫生检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在第一时间及时有效的向系里及后勤工作人员上报;并且及时对有关班级提出要求,使其加以注意和改进!并且很好的协助后勤人员为学生们解决生活问题

4.配合其他部门工作,在需要协助的地方加以协助!使得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展现给大家一个团结的集体!5.评估期间教室,宿舍卫生的检查是本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评估期间的院领导及管理工作的一大重点!

6.双周周二的打扫操场卫生顺利开展

7.做好与住宿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其所需!

这是我部本学期的大致工作,可能在实施上还有要提高的地方,我部各成员一年的时间真的学会了很多的东西,知道合作、协调、沟通、理解!

针对本部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由于分南北校区上课,所以在周三检查教室卫生时有部分班级总是谎称上课,不配合检查卫生!

二.见于大多数班级生活委员不称职,检查工作有难度,开会批评通知依旧解决不了问题!

三.部分班级卫生不搞,生活委员也不到,最为突出的有08营销

四.周四宿舍卫生检查时,学生会成员不按时到,检查卫生人数较少,检查既没质量也没效率

五.宿舍检查中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但是得不到及时解决,致使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产生质疑

六.内部有个别人不认真干工作,在下学期需要进一步对本部人员进行调节!

下学期除了人员的调整,以及本部日常工作的开展,希望能够为举办第一杰男生届。扎扎实实为同学们做好服务工作.

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真真维护好学生们的权益!

学生会生活与权益部工作总结 篇10

——任洪运

武汉理工大学第十届运动会在大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结束了,理学院今年的战绩颇为辉煌,优秀啦啦队、道德风尚奖、男子团体第六名、女子团体第三名、教职工第七名,作为理学院的一员我很为之骄傲。但在这些优秀成绩取得的背后我不得不肯定全体理学院学生会的成员的辛勤付出,作为生活部副部长的我,更是深有体会。可是这次的运动会也让我发现了我们部门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情况的出现甚至是让我对我们这个部门产生了担忧。下面我详细的谈一下就我而言发现的问题。

首先,说一下在我们三个部长身上体现出来的问题。在这次运动会的后勤保障工作中,无论是在前期准备工作还是在活动的进行中,我们的工作都出现了好多的纰漏。我觉得主要是前期安排工作时细化的不够到位,有些细节问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第一点,我觉得是在前期部门开会布置任务是时没有和干事强调自己任务的重要性,导致在11月2日下午通知3:30分集合清点物资时,竟然有一名干事回家,还有一名干事乘车去了武汉大学。虽然最后清点物资时尽快的赶了回来,但是这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三个部长的足够的重视。在培养和教育干事这一方面,今后要加强对他们的对这方面的教育。

第二点,我觉得我们三个部长在给干事分配工作上也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11月1日上午我们三个部长都去打太极拳,不在后勤点,那么对于这一时间段的工作安排没有细化到位,导致这一时间段的生活部的工作有些混乱。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基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我们在接线来的工作中可以尽早的培养一到两名总做能力强,办事细致的,对于生活部工作有着极高热情的干事,让他完全熟悉生活部的工作流程,防止这一问题的再次出现。

第三点,我们对于物品的记录上太大概化,比如说在运动员需要钉鞋时,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钉鞋到底有没有适合他穿的,每一次几乎都是全翻遍了,到最后有的甚至还找不到合适的。我觉得在今后的物资统计过程中,像那些有号码的东西,我们都要细化统计,做好分类放置,以便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再谈一下我在我们生活部的干事们身上发现的问题: 第一点,不够守时。当然不是所有的,大部分的干事做的还是很好的,只有极个别的人,他们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其实在每一次部门开会布置任务时我们三个部长都会强调这一问题,每次开例会是我们的干事表现的还是不错的。但就这一次而言干事们还是体现出了这一问题存在。

第二点,责任感不强。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前面我也提到了,不管是回家也好,跑去武大也好,这一问题的出现应该说是我们在今后安排工作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也是必须和干事强调的。此外在这次活动中有干事玩忽职守,在值班过程中跑去看比赛,导致号码布在最后清点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在之后的部门总结会上对某些干事提出警告,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加强教育,正确的引导他们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点,活动结束后又有出现了抱怨的情况。对于这些干事我以后会重点观察并适时以合适的方式指出他的问题,如果以后此情况还没有改变,那就只能向主席团申请劝其退出学生会。因为这些干事会对部门里的其他干事会起到不好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校运会中对于我们部门发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订单培养方式中学生权益的保护 篇11

关键词:订单培养;学生权益;学生权益保护

订单培养、学生权益保护的内涵

订单式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已被许多高职院校采用。订单培养方式是针对市场和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学习和实习,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直接将高校与用人单位连接起来,使两者密切合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受益。

通过订单培养,学生可以获得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指导,有利于学校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订单培养可以拓宽学校的研究视野,实现企业管理层与高校的交流与互访,学校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解决企业实际运作中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订单培养可以直接安排学生就业,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订单培养虽然有诸多的优势,但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提出质疑。如学生的知识结构狭窄、单一,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信息不畅,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的供给不是在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上完成,“订单”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遇”;订单企业不一定是优质企业;“订单”规模受到企业规模、所属行业背景、专业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质疑有的是对学校的课程培养、校企联系的效果提出疑问;有的是对用人单位的规模、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环境等表示怀疑。这些质疑能对订单培养过程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使大家在关注订单培养给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的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关注订单培养的主体——学生。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教学条件、社会服务、勤工俭学、获得公正评价、申诉、诉讼,参加社团及文体活动,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订单生的权利体现在“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上,不能因为学生在订单企业实习而任意压缩或削减课程,不能因为学生退出订单培养计划而在课程成绩或思想品德方面受到歧视等。订单生的权益保护内容不仅包括教学服务、公正评价、社会服务等方面,还应包括他们在实习单位工作时的权益。订单生的权益保护是一个涉及保护学生在校期间合法权益和校外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全方位的过程。

订单生权益保护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订单培养中学生权益保护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订单沟通机制的限制,造成相互不了解;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就业率,引导过多的学生参加订单班以及有些用人单位安排订单生从事基层无技术性的工作等。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具体阐述缺失原因:

学生自身方面。订单班一般由入校学习一二年后的学生组成。有的学校甚至在学生进校前就将其确定为某个企业的订单班学生。学生对于订单班的课程设置、教学、师资、实习条件、工作岗位等通常只有初步的认识。因此,盲目选择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期间,遇到不公平待遇、不公正现象,往往不知如何申诉只能忍气吞声。

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通常只专注于开展校内活动,对于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关注不够,校园内的一些权益法规讲座也不能惠及这些学生。另外,学生在用人单位维权活动由于受到工作性质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也难以开展。

学校是保护订单生权益的主要机构,学校也是负责开发订单项目,选拔学生、联系订单单位的机构。学校对于订单生的前期动员、在校学习、校外实习等都负有重大责任。学校通常能够比较便利地保护校内订单学生的权益,但对于校外学生的实习,由于受到人力和设备等条件制约,教师或学校领导通常只是象征性地视察和看望,很难真正保护他们的权益。

家长由于对订单培养的认识与理解有限,信息渠道不畅,只能间接了解订单生的实习效果、实习单位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情况;部分家长甚至认为订单生不用为就业发愁,因而盲目鼓励学生参加订单班。此外,家长对于订单班的长期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参与和监督,对子女权益的保护存在滞后性。

订单生权益保护的策略

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两个地方生活、学习,学生权益保护既要倚靠学校,又要依托社会监督,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此,应从学生的自我保护、学生团体的保护、家长的保护、政府劳动部门的保护等五个方面研究如何加强和完善对学生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学生的自我保护学生作为订单培养的主体,是订单的受益者,学生要想充分实现这种权益,就要充分了解订单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程序,然后在考虑自身兴趣和能力的情况下,选择是否进入“订单班”学习。订单培养不能只是在形式上征求学生意见,不能一进入订单班就签订就业定向协议,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鉴别和选择的过程。要鼓励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了解订单课程的培养计划,实地考察企业发展情况、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订单培养的优点,从而真心实意地加入订单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以及在用人单位实习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护自我权益,遇到不公平或不合理的现象要敢于进行合理、合法的斗争,积极争取应得权益。另外,学生也要主动了解投诉的渠道和途径,加强与学校、家长的沟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利益团体的保护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相关团体是学生权益保护的重要机构,但现有的学生团体通常没有设置保护校外实习学生和兼职学生的专门机构。部分学校虽然设置了该机构,但由于受到人力和工作范围等因素制约,很难起到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学生团体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这部分学生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尽可能为校外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学生团体可以通过组织“订单班”往届学生讨论会,与新生探讨订单班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毕业待遇等方面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订单培养”的认识,了解订单培养的真实情况。学校可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演讲、交流,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和人力资源发展情况,实时跟踪用人单位对订单生的意见反馈,并将掌握的信息及时与学生沟通,加强彼此的了解。还要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通过校友帮助订单班的学生了解当地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并在能力范围内帮助订单学生处理生活上或工作上的问题。

学校的保护作用在学生进入订单班前,学校应充分告知学生订单项目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实施计划和用人单位的实训计划。培养过程中,要不断监督订单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调与沟通,要求企业派出业务骨干来校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期间,学校应配备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负责订单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督促用人单位给实习生提供具有一定管理、技术含量的实训岗位,并安排教师具体指导。

引入家长监督机制家长的参与能够提高订单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订单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有条件的高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家长座谈会,倾听家长的意见。此外,学校可以倡议家长组成“家长常务会议”等临时组织,专门负责与学校、用人单位进行联系,相互了解,共同解决学生在订单培养中遇到的紧急和重大问题。

政府劳动部门的监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司法解释都对劳动者的年龄、学历、是否纳入就业保障范围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校学生或实习生不具备“劳动者的条件”。因此,实习阶段的订单学生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不具备工伤保险赔偿的主体资格。订单实习生作为一种“半正式”的员工,属于学校管理和政府劳动部门监管的盲点,学校想管,但是能力、精力有限;政府劳动部门能管,但无明确的法规可依。因此,政府劳动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严禁实习单位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严禁让实习生从事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的不适合青年学生的工作。同时,订单学生实习时,要与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约定工作时间、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及支付方式等,以此作为发生矛盾纠纷后仲裁介入处理时的依据。

总之,全方位地保护学生权益是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不管是订单学生还是普通学生,他们的权益一样值得我们保护。

参考文献:

[1]施祝斌.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4).

[2]杨惠贞.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M].高教探索,2005,(4)

[4]刘晓欢,郭沙,彭振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

作者简介:

校学生会学生权益中心工作计划 篇12

2002年, 重庆邮电学院学生李静因与男朋友的不慎性行为导致宫外孕, 经校医院治疗后, 迎来的是学校根据相关管理规定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11月当事学生向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行政起诉书和民事赔偿诉状。

2005年, 牡丹江医学院开除了该校学生王洪杰, 事情起因是该生在读期间结婚并生育, 校方认为学生的行为符合教育部“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形, 违反了学校“同居即可开除”的相关管理制度。

……

以上是大学生与高校发生冲突的典型案例, 在教育法制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典型案例不过是大学生权益维护的缩影。其实大学生跟学校的冲突历史, 基本也跟大学教育出现的历史一样长。可以说, 大学发展的历史也是大学生维护权益的历史。在当今社会变迁加剧、各种利益盘根交错的大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在读期间, 既要跟高校内部的教师、学生发生关系, 同时也要跟校外的社会各界发生关系。在这些过程当中, 都不免会发生各种权益的争执问题。由此表现出来的法律现象也颇为复杂, 因此涉及的法律则是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甚至刑法等都有。所以, 大学生权益维护问题是个系统庞杂的工程, 并非单一的点或面可以解决。但本文并不准备对大学生权益维护做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单只选取其中的一方面作为讨论的着眼点。前文所示的三个案例, 分析起来, 皆有一个共同点:学生被处分皆因违反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所致。故本文就将学生管理制度作为讨论对象, 在该视域内, 讨论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实现路径问题。

学生管理制度, 从国家层面的宏观层次来看, 可以大到一系列与学生身份相关的对全国学生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由国家立法机关、国务院、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等制定的各种法律、条例、准则等, 如《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中观层次则包括地方政府或者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制定的该类规范性文件。若从微观层面看, 则具体可指由学校根据全国性、地方性的相关法律法规精神, 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并经过一系列规范程序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在籍学生言行、学业标准、褒扬先进、经济扶助、权益救济等的规范性文件。

由上述微观层面的学生管理制度含义看, 我们大致可以将学生管理制度分为以下六类:

1) 规范学生行为类。主要作用在于规范学生日常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行为、言语、思想等方面的标准。如《××大学学生校园行为规范》等。

2) 学业标准类。主要作用在于规定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要求, 以及毕业并获得相关证书的标准。如《××大学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实施办法》等。

3) 褒扬先进类。主要作用在于奖励学生在学业、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行为。如《××大学学生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等。

4) 经济扶助类。主要作用在于落实国家的助学政策,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如《××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暂行办法》等。

5) 政策扶持类。主要作用在于落实国家的创业就业政策, 为有创业意愿和特殊就业需求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政策扶持。如《××大学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

6) 权益救济类。主要作用在于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 给予相应的救济。如《××大学学生听证制度实施办法》等。

按照侵益性管理行为和授益性管理行为的理论, 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教育管理行为大致分为侵益性行为和授益性行为两种。[1]而上述六类也基本可以归在这两大类行为中。学生与高校纷争的起因多有不同, 但最终指向的始终是权益, 因此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权益问题。权益问题存在社会方方面面, 具体到大学生权益, 我们可以理解为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 以及要求他人相应不作出或作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2]

从大学生权益的内涵, 我们可以延伸出大学生权益维护是学生个人主观努力与高校客观保障共同作用的结果。故, 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出发, 尝试开掘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几条路径。

1) 课程路径。这里的课程包含应三类:大学生公民教育课程、学生管理制度课程、和大学生权益维护课程。这三类课程由前至后呈逐渐递进的关系。

大学应该有公民意识教育课程一席之地。所谓公民意识, 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体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 以及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 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3]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前秘书长徐秀玉曾把公民意识分为五层次:一是人民当家作主观念, 二是权利义务观念, 三是平等观念, 四是法治观念, 五是人民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观念。因此, 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4]根据徐秀玉的说法, 大学生的在校公民意识可以细化表述为:一是每个学生都是学校主人翁观念, 二是学生与学校互有权利和义务观念, 三是学生和学校本质上是平等观念, 四是学生要努力学习法律和学生管理制度, 加强遵法守纪观念, 五是学校没有资格随便剥夺学生财产观念。因此, 笔者认为称职的学生首先是个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公民, 其次才是按规定完成学业, 灵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学生。作为一个个体, 合格公民是“成人”, 称职学生是“成才”。

由此可见, 作为合格公民的大学生, 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其应拥有的基础性素质。基础素质的质量则直接影响个体的素质, 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影响到整个群体的素质。因此, 没有理由不重视公民教育的问题。

比照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 公民教育是其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 到中等教育阶段已经很好地完成, 而根本不需要在高等教育中才重视起来。但是考察我国的公民教育, 则情况大不一样。虽然我国从小学到高中, 一直连续开设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为名称的课程, 甚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初中就有以“公民”作为名字的该类课程教科书。但是我国的公民教育课程, 实则是“中国特色化”的公民教育课程, 其课程内容的切入深度、广度和方向与世界主流有相当的差异, 基本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这般教育的结果, 基本造就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我国国民公民意识的整体低下。针对此状况, 著名学者李慎之就曾断言“千差距、万差距, 缺乏公民意识, 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5]数年前, 学者杨东平编撰过面向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教材《新公民读本》, 并作为试点推广过, 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同行专家以及关心此项事业的热心人士也给予高度评价。但是最终因为多有涉及“敏感”问题而被相关部门叫停。公民教育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从我国现实的思想环境角度不难理解公民教育的艰难。但是如果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需要立场需要世界观的统一, 需要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话, 那么高等教育则应该允许自由思考空间的存在。高校, 是人类思想汇集之地, 是自由精神集散之地。再者, 既然我们的基础教育如此缺乏公民教育, 那么从这两个角度讲, 高校理应更多承担起公民教育的责任。这既是高校历史角色的体现之一, 又是公民教育的补缺者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拓荒者!冀望其中有担当有专长的学者践行!

因此在大学重新拾起公民教育, 其实质不过是在回头做最简单却极其重要的基础夯实工程!

在公民教育的基础上, 高校应把学生管理制度课程作为一个努力的方向。

若不细究课程一词的准确内涵, 那么学生管理制度课程在高校中开设得其实是相当普遍的, 通常新生入学教育、班级班会、主题教育等均可视为广义上的学生管理制度课程。但是从现实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的掌握情况来看, 上述所举三类形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入学教育更多时候是形式大于内容, 大于实质, 虽然该环节通常也被多数高校列入学生的必修环节,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该环节是典型的“赠送学分”环节;辅导员制度的存在, 本身就屡被诸多教育学者诟病, 则由其自身主导的班会或由高校思想政治主管部门授意其主导的主题教育更是容易被学生理解为是训话、洗脑而产生相当程度的抵触情绪, 加之没有学分, 因此这种形式的课程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因此, 正式开设学生管理制度课程就显得颇有必要。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时, 在严格控制总学时总学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面对各方面的课程和学分诉求的前提下, 欲占用学分学时, 专门独立开设该门课程则略显唐突。故, 作为一种过渡, 可尝试在“两课”中的法律基础课中添加该内容的课程教学。待时机成熟或者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时再独立出来, 赋以单独的学分学时, 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 纳入必修课程教学计划内。由此, 课程地位提高了, 学生才有足够的压力去学习去面对这门课程, 因为他们清楚如果该门课程没有通过, 后续的各种荣誉评选乃至毕业、学位证书的颁发则直接受其影响。

再有, 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开设大学生权益维护课程。这种课程应比学生管理制度课程层次略高, 应侧重学生在面对权益受损失时, 特别是那些已有权益自觉的学生的救济提供理论支持。因此, 在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这门课程, 供学生选修则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

基于此思想的指导, 目前笔者已经在所工作的高校中连续第三学期开设此门课程, 供学校各年级学生开放选修。在该门课程的介绍中, 笔者特别强调“数年从事教学、行政服务工作, 对其中的规章制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与任课教师、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辅导员等不同的层面频繁接触到学生的各种诉求。有鉴于此, 本课尤其关注学生以教育权为核心的校内权益的救济。”

2) 质量路径。这个主要解决学生管理制度的质量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崇尚个性自由的群体, 因此给他们合理的自由, 同时给他们合理的限制与惩罚, 让他们在“戴着脚镣的跳舞中享受自由”。而高校正是需要用自身的主观努力为学生营造客观的高质量的权益维护环境, 充分保障他们的这种自由。

如果有注意各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 可以很容易发现其中与上位法诸多抵触或者与法的精神实质相违背的地方。如笔者所工作的高校, 其《学生校园行为规范》第1条第2款如此规定:“不成立和参与非法组织 (包括同乡会) ”。据此条款理解, 同乡会的性质与非法组织相当。众所周之, 高等学校中的同乡会, 不过就是一个来自相同地方的学生平时一起聚会、联谊的纽带, 起着结识朋友、互相照顾的作用而已, 根本不像社会上工商业界中流行的同乡会那样充满众多的经济利益关系, 其性质与理工科的实验小组没有什么区别, 甚至根本没有实验小组运转时有明确分工、责任那样来得正式。也根本不会像正式意义上的组织那样, 有明确的组织架构、运作条款等。再者, 即便学生想把同乡会正式化社会化, 只要他们符合相关条件, 到民政部门登记也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合法组织的, 并且学生只要合法加入已经民政部门登记备案合法存在的同乡会也是完全可以的, 学校根本没有任何资格禁止。但是在本条款中, 校方一开始就把同乡会定性为与非法组织同类, 而禁止学生成立和参与。虽然学校不希望学生拉帮结派现象的用心可以理解, 但是明显不符合法律精神的做法却是无法认可的。这是人治思想在学生管理制度中的典型体现。

根据上文对微观层面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定义, 我们可以知道,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其实施过程跟全国人大、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各级政府等制定法律法规、部门条款的过程一样, 本质上可理解为一种法律活动, 是以法为基本活动内容并严格按照法的特性进行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理, 从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容来看, 也是纷繁复杂, 与之相关的法律几乎涵盖了我国法律分类的所有类型。如规范学生学位获取标准的则天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学生申请教育行政复议方面的事务则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校园治安管理方面的规定则势必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法律事务的多样化。

另外角度, 从目前学生与学校因为管理所引发的诉讼来看, 则有复杂化的倾向。复杂性已经不仅体现在宽度上, 而且还有向深度发展的趋势。如2003年区先生诉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案, 就是一种典型的因为案件涉及很多种问题而在宽度上显现复杂性的案件。该案件宽度上的复杂之处在于,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的学业证书诉讼案件, 而是还包含有经济损失赔偿, 名誉恢复等诉求, 在整个案件过程中集中有3个焦点:发放毕业证书是否属于民事行为;原告与被告之间是否为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本案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6]

综上, 学校法律事务的多样化、复杂化正如整个社会的行业发展一样, 想要在某一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领域做得好做得高效率, 就必然要求分工。而分工的结果就势必导致事务的专业化。因此学校法律事务已经很难让非法律专业人士的一般性教育管理人员胜任, 而要求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有专门性法律人才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 在高等学校学校内部设立法制办公室类型的机构则显得相当有必要。这个机构重要职能之一就在于会同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 (如学生处、教务处) 全程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完善, 从起点上过程中确保学生管理制度的质量。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制度才有可能从源头上起到确实维护学生权益的作用。

3) 传播路径。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一方面, 安排一定量的课时学习学生管理制度也是一方面, 还需要充实更多的渠道来传播学生管理制度, 让学生了解、接触这些管理制度, 从点到线到面全方位立体化, 在总体上营造一种学生管理制度随处可得的氛围。

(1) 网络媒介。虽然高校通常在新生入学时都会给学生发放“学生管理制度汇编”之类的纸质书籍, 但是纸质书籍存在短时间内无法更新、补充, 不便于随时获取的缺陷。因此, 为方便学生获取学生管理制度, 校方应该在学校的内部网站以及利用各大门户网站的网络共享功能发布。学校为完善各项规定, 经常会修改相关条款, 因此同时还应该随时注意版本的更新问题, 确保公布的是最新的有效版本。

(2) 橱窗标语类媒介。高校是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阵地, 各类为配合宣传的工具、物品都比较丰富。这个应该充分利用。但现实中这些工具的效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 常见的标志牌被用作宣传诸如高校职能、教育方针之类空洞的内容, 悬挂在墙壁上的众多名人名言都是该校前身师专时代的思维产物, 其层次定位根本与转型后成为多科性本科学校的身份不相符。笔者认为, 这些橱窗、标语、名人名言等媒介, 应该多加学生管理制度的宣传。因此如果能够将重要的学生管理制度条文写在陈列在或者张贴在这些媒介场合中, 那么无疑就丰富了这些媒介的内涵。

4) 监督路径。这个路径要探讨的是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问题。若仅有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制度, 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到处打折扣, 人人都有不同的执行标准或者参杂人情关系成分, 那么这些制度就是一张废纸, 对身处其中的学生起不到正确的引领作用。对学生的正面表现进行肯定是权益维护的一种, 对学生的违规或者不合理倾向适时加以警告或者惩戒让他们能够及时警醒依然是维护学生权益的一种方式。因此, 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监督也是大学生权益维护的一种重要路径。

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碰到诸多此类型案例:学生考试作弊, 按相关管理规定, 是要呈送学生处进行处分的, 手续有专人办理, 但是材料到了这些专人手中后就停止了向上的传递。传递停止原因多种, 但其中二级院系态度不够硬、办事人员同情心泛滥是重要因素。近三年来, 尽管每学期考试都有学生因作弊被抓, 但是真正呈送到校级层面发文处理的, 却没有一例。此类现象若在学生中广为传开的话, 势必让人怀疑学校学生管理的公正性。所以有效的监督实施很重要。这个有效实施, 很大程度依赖于校级层面有没有足够的决心去支持下面的人去真正执行落实学生管理制度。

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学生的各种违规情况视若无睹, 一是对学生的违规严重处理。前一种是让学生在践踏学生管理制度。这种状况在当前高校中相当普遍, 对后续的学生管理即为不利。另一种是教师尽心尽力, 包括在课程学习、考试监考中严格要求学生, 对于学习极端不努力、考试违纪的学生绝不姑息。但是教师的认真并没有换来校方的真心支持, 校方畏惧学生一旦经不起精神打击出现意外而对教师的认真不冷不热。长期下去, 教师管理学生的信心必将受挫。

因此, 整个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 学校上层自身的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学校真正认真对待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 做好全程的监督工作, 并建立支持教师从严治教的制度, 解除教师面临的诸如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后顾之忧, 才有可能真正让学生管理制度发挥正常作用, 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

西谚有云: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告诉我们大学生权益维护问题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向;西谚又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告诉我们大学生权益维护问题是一个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问题, 是一个需要专注与努力才能达成的事情。多种方式共同作用, 多个群体协同努力, 大学生的权益维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在不断的教育变革中稳妥处理高校内部的各种矛盾。

摘要:学生与高校纷争的三个典型实例引出了大学生权益维护的问题, 并引起对学生管理制度角度的讨论。在学生管理制度分为六类的基础上, 探讨从学生管理制度角度维护大学生权益的四个实现路径:课程、质量、传播、监督。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大学生权益维护,公民教育

参考文献

[1]学生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及救济途径研究课题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164.

[2]学生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及救济途径研究课题组.学生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29.

[3]李龙, 周刚志.论公民意识的法治价值[J].浙江社会科学, 2001 (01) :67.

[4]金艳.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其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08) :33.

[5]李慎之.李慎之断言:缺乏公民意识, 是中国与先进国家的最大差距[J].商业经济与管理, 1999 (05) :75.

上一篇:巨野一中高考喜报下一篇:教学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