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路上(精选12篇)
不知不觉间,我在教育岗位上已经有十个春秋了,有学习有反思,有进步有掌声。一直在反思,作为一位教师,究竟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课堂,到底该如何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
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一、“人”的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免除恐惧。”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
素质教育是面向教育本源的回归,新课程改革也倡导我们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给学生以人性的课堂和“全人”的教育。其实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其教育理念都是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由此,教育应首先关注的是人,是人的情感、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而不是其他。做教师,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自省的精神。真正有魅力的教育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引导他们通过自己努力去拼搏,唤起其自信心去得到成功的体验,追求个人价值。所以,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励学生自觉地寻找学习方法,体会成功的快乐。因此,不断激发起学生的希望,才能体现教育的无穷魅力。
XX的作业是一大问题,从接手这个班开始,我为她做过多次工作,帮助她想过多种方法,直到现在她也无法做到按时完成作业。我也曾一度对她失望,认为不可救药了,可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却让我因这个想法而惭愧。
那天XX自己来办公室找我:“老师,我也要做水滴训练!”我颇感意外。水滴训练取“水滴石穿”之意,每天需要认真完成几个有针对性的题目,并且一定要改错。因为我的要求是只要参加就必须坚持下来,而且有三次不交就取消训练资格,所以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她现在选择参与水滴训练,其实并不明智。但我瞬间决定下来,让她参加,因为能够让XX主动参与学习,这本身就值得鼓励。更重要的是,我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进一步了解她的学习状况,寻找能影响到她的突破口。
隔天的数学课结束之后,班长昊X追着告诉我一件她觉得不可思议的事:“老师,昨天晚上我和XX一起做作业,我问她跟哪个老师最好,她竟然说是数学老师!怎么可能呢?她经常不完成作业啊!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说:“你这个问题我也很难回答,要不,你再问问她?”昊X却继续问我:“老师,你是不是从来没打过她没批评过她?”我说:“是啊!”回答完后,我却忽然怔住了。对啊,也许只是因为这个,XX才会那么说吧!我突然明白XX为什么也要参加水滴训练了!只是因为她对我的信任,只是因为她觉得这样才是为我这个老师做些什么。粗暴可以使学生屈服,却唤醒不了学生的内心,只有宽容与耐心才能召唤学生内心的柔软,照亮他们的人生。
XX教会我,宽容与耐心并不容易,它是坚持,更是智慧。
二、专业为师
班长昊X很喜欢跟我聊天,他们中午排练情景剧时邀请我去看,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下其他同学,好让他们专心排练。昊X来时,我正看着本书,昊X无心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老师,你都当老师了,怎么还这么喜欢读书啊!”原来,在孩子的眼里,教师都是不读书的。
教师不读书、少读书在很多人心目中不是一个惭愧的事实,对此不想做过多的评判。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生命状态;对别人来说,却未必如此,因此不必苛求。可是,如果所有的教师都只看教学参考(甚至教学参考也不看),没有自我的思索和判断,那么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岂不是一个模子,上课的技术再华丽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这样的模式下成长的下一代,又怎么会有自我的认识和发现?对于教育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吗?
很久以前,一名教师站在人群中,不难一眼认出,腹有诗书气自华啊。那时,教师,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是文明与高尚的符号。而今,很少有教师安静地读书,认真地教书,高尚地做人,为人师表者,泯然众人矣!排除社会的因素,仔细想想,难道没有我们为师者自身的原因吗?
现在,很多教师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家长会上如果仅说学生的成绩,讲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已经不被有见识的家长看好了。教师要赢得家长的支持,必须让自己的观点打动家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校协作的合力。
当前的网络社会,即使在学生面前,教师也无法担当知识代言人的角色了。对社会、家长、子女教育问题的解读,其实正在考量着教师的专业地位。
……
教育人始终在寻找教育之道,但教育之道的找寻很难,我们走過了太多曲折之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人成为更完善的人;而灿烂的生命到了每一个人的手里或者到了不同的学校却有了天壤之别。当众多的人一起奔向片面的极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的魔盒里的时候,不觉得痛,反而振振有词。此时,仿佛传来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
审视我们当前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自私的、冷漠的。其实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教育的原点是关注人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在教育的丛林中迷失了方向,执着地追求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的人数,甚至不惜以牺牲学生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去进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
教育本应是生命成长的催化剂和助推器,若反过来成为生命前进的障碍,那就是疏远生命、异化生命、放逐生命。
回首十年新课改,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就。但毋庸讳言,中国教育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如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课业的减负始终无法找到解决的根本路径,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年来我们教育实践在大踏步前行的时候,来不及回头望望与静下心来想想,于是,不经意间已同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失去了教育原点处最单纯的美好。
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就说:中国最大的问题,出在教育上。至今,中国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教育。改革开放30余年,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严峻考验。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万恶之源,必须依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重要的是要找回精神武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寻找教育回家的道路,回到教育的人文本质和育人本质上来。深思我们教育的路径、心态、理想……否则可能面临着自己生命的深度迷失,更别说一代人几代人的民族前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听起来好像有点悲壮,但的确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
2014年,是中国又一个新的甲午年。历史上,甲午年对中国来说,都是关系国运兴衰的重要历史节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已是国人的共识。新甲午年中国教育将走向何方?
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教育改革由试水期进入深水区。改革的路径已经明确,改革的方向愈发清晰。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改革的层面上,才是真正进入到了深水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来办事情,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去搞教育,而不能凭感觉摸着石头过河。
生物学家说,飞蛾在作蛹时翅膀萎缩不发达;出茧时必须经过一番痛苦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方能流到翅膀去,两只翅膀才能有力的在空中飞翔。有一个人恰巧看见树上一只虫茧开始活动了。整个早晨他在旁边观察,蛾在里面奋力挣脱,似乎再也没有可能出来了。最后他的耐心用尽,就用一把小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了一个小洞,让它出来可以稍微容易些。果然,没一会蛾很容易地爬出来,可是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他的帮助反而成了祸根,那只蛾非但不能飞向空中,呈现它的美丽,反而很痛苦的爬了一会就死去了。
教师的教学,不能越俎代庖,学生能自己做的事,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反观现实教学,我们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当然这也很重要),不知不觉中充当“拿剪刀的人”(不是只剪一个小洞,而是完全剪开),以至出现了“告诉教学”,学生获得了知识,却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个性品格。而个性品质的培养,也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是教育中最核心的要素。
课堂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观念能否转变,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与败,而课堂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新课改的强大冲击波下,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遭遇到自身知识的断代和老化问题;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缺乏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欠缺对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面对新课程,广大教师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重视。
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任何的等待、观望、排斥、困惑、恐惧,都是无济于事的。与其“带着缭铐跳舞”,不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教师只有经历凤凰涅槃般的“痛”,才能“助力”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成功,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教育更是如此,教育若是一味只“关心脚下的事情”,就很容易在浮躁和急功近利中迷失了自我,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误区中不能自拔。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已经忘记了为何要出发?”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想想当时出发的目的,回到课改的原点,回到教育释放人自由心灵的原点。
在西安高新第四小学的校园里,有一动一静两个最美的画面,“动”即每天的晨练和大课间活动,师生们有组织的进行体育锻炼;“静”即每天中午午饭后20分钟的阅读时间,大家都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书中,安安静静的没有一丝声音。
现任西安高新第四小学校长的马东,从2011年12月27日任职以来,一直带领四小团队,以“为幸福人生奠基”为核心办学理念,着力培养“身心素质高,思想境界高,学法水平高”的三高学子,坚持新教育特色发展,扎实推进新教育特色课程研究、开发与实践,取得了瞩目的成果。近几年,高新四小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版画教育基地学校、西安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陕西省足球特色学校、陕西省影子校长培训基地、西安市青少年书法教育基地等;连年荣获“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等殊荣。
竞聘上任只为教育理想
2011年是马东个人事业的一个转折年,这一年,他通过竞聘上岗成为西安高新四小的校长,这也是他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新起点。
早在1992年,刚参加工作仅仅三年的马东,就凭借自己的出色工作和过硬的专业素养,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西安交大附小的副校长。因为对高新区这片热土的向往以及对家庭的关爱,1998年,他在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毅然辞职,来到了当时还是一片荒凉的高新区,做了高新一小的一名普通教师。
“来到高新区的学校之后,深刻的感受到处处彰显着的独特气息,这里是民办体制,学校的发展生存完全取决于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美誉度决定了是否能够吸引优质的生源和优秀的师资。所以,在高新区的教育机制里,无论是学科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干劲都很足,每一个岗位上都能感受到积极自主、勤奋肯干的作风。”面对新环境,马东信心十足,适应也非常快。在一小工作的三年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兼任副班主任,他都干劲十足。
马东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视,作为副班主任的他经常带着学生在早晨、课间一起锻炼。很快他所带班级学生的体质增强,班级体育成绩名列前茅,参与体育比赛也是无人能敌。他个人在这方面的积极举措,得到了当时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不仅如此,马东带的毕业班成绩也非常突出,在当年的民办学校小升初考试中还夺得了“状元”。马东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异表现深得学校领导、广大学生家长,特别是孩子们的认可。2011年,高新二小建校的时候,马东被择优选聘到新学校,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这一工作就是10年,从数学教师、教导主任,直至成为学校教学副校长。
2011年,随着高新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地域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社会公众对于优秀学校和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更强烈。
“当初的高新四小本身是高新三小的一个分校,高新区民办学校理事会为了让学校有更好的发展,决定正式成立高新四小,并为高新四小选聘优秀校长。因为我一直做副职,符合聘任条件,更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非常想通过一所学校实现自己心目中的教育梦。带着这种强烈的冲动,我在看到通知之后就报名了。”
当时的优秀应聘者众多,竞争也十分激烈,马东在其中是最年轻的一位,但由于在高新开发区工作时间比较长,而且兼具了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工作的双重经验,他成功“胜出”,来到了高新四小,踌躇满志地开始了实现教育理想的奋斗历程。
新教育再创新特色,“为幸福人生奠基”
高新四小虽是2007年建校,但之前一直作为三小的分校。建校之初,学校周边人口密度小,学校发展比较缓慢。“我去的时候学校招生还需要对外发通告,学校的新教育实验也刚刚起步,还在摸索中。到四小之后,要把这个学校往哪里带,如何按照我心目中的教育去做,还要先研究,看看学校的底子、土壤是怎样的,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马东大量阅读新教育专业书籍,上网浏览教育在线的各类专贴,了解新教育是朱永新老师引领的有教育情怀的“一群忘我工作的疯子”对教育返璞归真的追求,他记住了许新海、卢志文、李镇西、干国祥、魏志渊,也了解了海门、桥西、萧山。在这样的学习了解中潜移默化,新教育深深地植根在了马东的教育情怀之中。在他的带领下,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正式确定了高新四小未来发展的主导思想――深化新教育实验研究,走新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从第二年开始,在马东校长引领下,学校依托新教育实验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具有高新四小特色的儿童课程框架,成立课程项目组,实行项目化管理。目前共设有构筑理想课堂、晨诵、师生共读、读写绘、缔造完美教室、教师专业发展、童话剧、打造卓越口才、学生暮省、习字等共计11个新教育实验项目小组。结合高新四小的教师团队现状,马东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学校每年挤出专项资金为全体教师购置专业书籍,以项目组为平台,以多种形式推进教师专业阅读。以学校名师工作室和项目组为依托,专注于新教育儿童课程的研发和实践,由核心成员带动各年级各组老师,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全面形成高新四小“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氛围,2013年开始,马东将关注点放在了打造具有新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上来。学校拿出资金,按计划、分阶段实施了学校新教育各阶段课程文化体系,确立了以儿童课程、教师“三专”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新教育宣传专题。现在的高新四小,从儿童课程、“三专”发展、新教育特色活动到学校新教育办学思想、学校最新五年发展规划、新教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等各个层面,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新教育发展的烙印,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已经屹立于三秦大地。
在马东校长的引领下,学校以“晨诵?午读?暮省”的方式将阅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给每一个孩子打上了乐观与向上、爱心与责任、诚实与朴素、专注与宁静、理想与勇气、自由与想象的独特底色。
“这几年我们也在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那就是将阅读活动不断升华。”2012年,马东提出了童话节的思路,以童话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编成剧本,再演出来。经过探索与实践,高新四小逐渐形成了以“一首诗?一本书?一部剧”为具体操作模式的儿童课程架构,即:每天晨诵一首诗,每月共读一本书,每年排演一部童话剧。
依托高新四小新教育实验有序推进的大背景,2015年5月,以《幸福蜜药》命名的高新四小专题画册印制完成,全方位、个性化的展示了高新四小“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高新四小自编自导本色出演的微电影《幸福蜜药》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2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得广泛好评,这也是陕西省唯一入围并获奖的作品。
在高新四小的历程中,马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深刻影响了学校的发展道路。其一是要继续走新教育发展的路子,形成高新四小的发展特色。第二是确定了高新四小“身心素质高,思想境界高,学法水平高”的育人目标。他说:“我把身心素质摆在第一位。回忆刚到四小时,一个简单的升旗仪式,不到20分钟时间,先后就有20多个学生因为身体不适被同学搀扶走,这一情景对我的冲击很大。我当时下定决心,一定要先让学生有个好身体。”此后,马东高度重视体育健康工作。几年来,坚持组织了趣味亲子运动会、春季田径运动会、越野赛,每年举办校园足球联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广大体育特长生提供发展的平台。
“我希望高新四小毕业的孩子,每个老师都能给他留点白,让孩子们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之后中学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好储备,给孩子留下更多潜力和更多的上升空间。”马东说。
6月28日上午,笔者来到2012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的现场。在展会上,笔者发现有一些优秀作品是出自残疾人学生之手。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下,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残疾人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师资的引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发展特殊教育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特殊教育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学生的心理教育、社会的态度、师资的匮乏、就业的难度,都是发展特殊教育的问题所在。”来自陕西省城市经济学校的副校长何晓莉这样对笔者说。
何晓莉介绍,特殊教育针对残疾人使用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难度和特殊教育发展的曲折性。
何晓莉认为,特殊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残疾儿童走出心理障碍,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愿意或者加倍地努力学习,这不仅需要老师有一定的方法,更需要有极强的耐心。特殊教育老师不好当,也没有太多的人愿意或者能够坚持下去,这就导致特殊教育师资缺乏。
另外,特殊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难。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技能不行,有些时候更多的是企业用人的偏见。很多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不愿意招收残疾人,因为企业会传统地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不可能胜任工作。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这个学期根据学校的安排阅读了部分书籍,其中郑洁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也能在书中找到我要的答案。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在我们的意识中,教书匠总是板着脸、苛刻严厉、毫无生气的那种,有时在我心情不好、对学生训话时也总是板着脸,这样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书匠吗?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
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其明天;不只关注其智力,更关注其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
其实爱是相互的,我们教师也需要爱,在学生的关爱下也是倍感幸福的。还曾记得,在教师节时,我们班的五十几名学生,有的学生是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来鲜花、水果,有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有的带来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心祝福„„回想起孩子们关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做一名教师真好。这也就是郑杰老师所说“相互取暖”吧,知道别人很冷,知道别人的处境,才会设法给别人一点温暖,自己在给别人温暖时也会受着别人的温暖。
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考试,我们只能积极应对。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得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我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的教育,令我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教书匠是不管什么新课改的,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讲完,指导学生将课后练习做对就行,是顾不了其它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会感到做教师真累。但我们真正参与课改,不要认为课程改革仅仅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仅仅是学校领导的事。如果我们都能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心情,我想我们的教学就不会这么累,学生学的也不会那么苦。然而,从我们的现实情况来看,似乎有点儿本末倒置,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其次才是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至于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回忆上学期我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父母的心》,如果从知识、能力目标达成度来说成功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教学是吃力的、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很投入尽兴的。是什么原因呢?现在想想就是忽视学生的情感。其实,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激情中体验教学,在宁静中思考教学,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学的本质美,才更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教学效果。
幽默是爱心与智慧的结晶,数学课整体上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如果上课时有点儿幽默感,这样的老师,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能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如果能在有趣中不知不觉地引导教学,那么,教学的效果一定是好的。
你、我怎么知晓自己的可爱之处呢?不妨像郑杰老师所说的那样:“去问问孩子们,不必一本正经地做什么调查试卷的,只要去看看他们的表情和眼睛,他们欣喜的表情和欣赏的眼光都会告诉你的。”
教书匠只管教书,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而作为教师,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何况,不好的心境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呀。我们何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名和谐教师呢。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我们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相信心会越来越年轻、笑容会越来越灿烂!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郑杰老师说“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啊,“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教师应该学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用于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方式。教师大多是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和谐教师”。年轻的特级教师贲有林,正因为每天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才编辑了62篇几十万字的教育随笔集。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甘于“有限作为”。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效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心理等都是慢慢生长和发育的,教师应该给予持久的关注和等待,要悦纳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的过程,反对“立竿见影”。我们在学生身上取得的显性“成绩”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强力和果断在学生身上“打造”出什么,“催生”出什么。甚至有时候,我们的“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有位诗人说过:“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 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座金矿,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开发它;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个巨人,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唤醒他。”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怎样才能唤醒学生身上的巨人?又怎样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要求,为达成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的目标, 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首先必须是学习者 (陶行知语)”。教师要持续地学习,具备足够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健康的心理,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真正成为学生课堂的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发挥特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
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们,努力吧!
这包括,在义务教育领域,学校被分为重点校、重点班;在高中教育阶段,有超级校、示范校、星级校;在高等教育领域,等级划分到达顶峰,高校被分为985高校、211院校;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高职高专……学校在招生录取时依次排序。这种人为制造的分类、等级,带来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中高考焦虑随着高中资源、大学资源的增加反而越来越严重,这是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错位所致。政府发展教育,第一位的责任是保障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至于学校办出特色,那是学校自己的事。从教育公平出发,政府必须进行发展教育的战略调整。
首先,政府应该把更多的教育投入投向公共基础教育领域,而不是高等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其次,政府部门要努力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和平等竞争。政府部门要做的是给予每个学校、每类教育一样的发展环境,不能让公办教育高民办教育一等、普通教育高职业教育一等。
在过去两年中,我国政府通过实行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增加了农村生进重点学校的机会,这是可喜的进步。但问题在于,一本重点院校在我国的整体招生比例只有8.5%,更多的学生会到二本、三本、高职高专院校就学。如果大家都认为只有进一本院校才有希望,那么谁会选择二本、三本、高职高专院校呢?这样的教育出路何在?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取消高考录取的一本、二本、三本批次,让每个学校平等竞争,这才是政府部门应该做的。而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推进高校自主办学、自主招生。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依笔者之见,政府部门应该立足教育公平来思考自身的责任,推进教育改革。如果政府只负责保障投入,给每所学校营造平等空间,而将办学权、评价权下放给学校和社会机构,那么,这些改革都将顺利进行,为每个孩子创造多元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主持词
童年,本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代;童年,也是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玩耍的年代;童年,更是应该坐在教室里畅游知识海洋的年代。然而,这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有些孩子来说,却成了一种奢望。他们的家庭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中,他们交不起学费……小小的他们眼睛里飘荡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忧伤,脸上写满了不尽的贫穷与无奈,也承受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负担。
幸好,爱无处不在,我们相信,善良之花依然将在世间绽放;我们相信,美丽的天使将再次在凡尘降临……
有这样一批人,在得知情况后,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放弃外出旅游的打算,放弃陪父母家人的机会,俯下身子,走村入户到群众家里,和贫困群众一起交心谈心,既为贫困群众送去爱与希望,也为群众指明方向的灯,在创业途中拔掉贫困的穷根。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和希望的赞歌。
大爱使然,感动你我,金钱有数目,爱心无终点。这爱,让他们感受到关怀温暖,这爱,让他们重燃希望,这爱,让灰暗和无奈又有了生机勃勃!爱的奉献,爱的回声,爱的蔓延必然会结下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果实,这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果实会成为一个个回报社会最美的礼物!
一天的校园生活结束时,就是放学回家。但是即是在放学的路上,我也能遇上许多五花八门的事儿。
初秋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又下起了牛毛细雨。因为有许多同学的家都在一个小区,所以大家放学时常常会结伴而行,互相打闹着回了家。记得去年的`时候,夏天刚刚过去,但仍有数不胜数的小虫子在空中杂乱地飞舞,我不得不用饭包赶走这些“讨厌”的小虫子。放学的时候,我与小文结伴而行。我俩刚说着话,“啊!怎么这么多小虫子黏在衣服上!”小文喊道。我低下头一看,有许多但绿色的小点出现在我黑色的衣服上。为了尽快地处理掉,我俩呼啸帮忙拿掉这些小不点儿。我正专心致志地帮小文赶虫子,我忽然感觉不远处有个黑影一闪。我连忙抬起头,四处寻找那个“黑衣人”。“怎么啦?”小文问道。我便告诉了她刚才有个黑影闪了过去。小文不相信,于是我只好继续跟她解说。我的话说到一半,有感觉有个黑影在窜来窜去。我和小文鼓起勇气向前走去,这才发现是同班同学小朱。小朱见我们“发现”了他,立马跑到十字路口那儿。我们都以为他只是闹着玩,就没有多说。可我们走到小区大门口时,又发觉有黑影在窜来窜去,又是小朱,他躲在一根水泥柱下,见我们不走了,他也不走了。“小朱,你别躲在柱子后面。你光明正大的走出来,别闹了!”我向小朱说道。这下,他更“躲”着我们不见,跑到小区另一头的西大门去了。日复一日,每天放学都有小朱在背后跟着,但是同学们都不喜欢小朱的行为。我这才发觉,小朱平日里并没有什么朋友,听同学们的谈话、看同学们打闹,虽然他不能参与其中,但也从中获得了一份快乐。
——也因为爱,所以我在教育路上自由飞翔!
1996年8月,我大专毕业,告别了我的学生时代。迎着灿烂的阳光,踏着温馨的乡间小路,怀着满心的喜悦,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在那丰饶富足的涴市小镇,我开始了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师生涯。
与教学齐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觉得,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引导孩子形成一种语文智慧,让孩子们的思想、言谈举止、气质风度都达到一种高雅的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觉得,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提高孩子们的语言品位为目的,真正让孩子们知识丰富、内心丰盈,从而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知识处理问题。
而这一切,都需要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引导。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不敢对自己有丝毫的松懈,总是不断地加强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
记得最初伴随我的语文教学杂志是《中学语文》,每期杂志一来,我都会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一篇文章,我都会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做好批注细细品味。后来一直伴随我至今的《语文教学通讯》,也是那样让我留恋沉迷,犹如老友相伴左右。我会选择我需要的内容去探究,并将它们适时地运用于我的教学实践。可以说,它们是我教学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时间怎样流逝,它们都一直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关注着我。因为是它们引导、见证着我的成长,我会将它们永远珍藏。
此外我还不断地汲取文学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学校简陋图书室里有限的文学书籍,我都和它们有过亲密接触。我特别喜欢走进那些名人名家的生活,近距离地聆听他们的心声,触摸他们的思想。我认为,只有心灵的充盈才会让我的教学锦上添花。
在中国教育推陈出新的改革过程中,我把教学的引领方向定位在“生活语文”上,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参与语文的学习,把握生活中的“语文三关”:一是练字关,让学生牢记“字如其人”;二是字词关,语文的学习在于字词的积累与运用;三是写作关,在写作中回归语文,回归生活。
除此之外,我还不断地积累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教育随笔,并让我的学生参加国家级“十五”科研课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指导的学生有数十篇作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我的许多论文也在省级刊物上刊登或者获得国家级奖项,随笔也一一见诸报端。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得到了学生、家长、同行和领导的认可。
学校管理,以爱与创新的名义
走上小学校长的岗位,我深知,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来激励和引领教师,让他们在阳光管理下自由飞翔。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法则。对于班主任来说,他们的班级管理理念是:捧着一颗心,带着一份爱,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因为我们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介入而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我关注班主任工作的细节,讲究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让班主任以最温和柔软的方式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取得他们的信任;以最智慧有效的方法解决每个孩子的问题,赢得他们的认同。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合理引导和疏通,把我们的耐心和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合作创新教育、爱国爱家教育……在有意和无意间促成孩子们的自我塑造。
创新才能发展,我们在创新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理念。所以我关注教师创新发展,也尽力为教师创新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环境。一方面我克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全力保障“学校三室”——电脑室、电教室、远程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深入课堂,了解学生与教师现状,加强校本研修,指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对教师进行电脑培训,支持教师外出学习研讨,与兄弟学校教师交流。
教师的创新发展,就是学生的创新发展,就是学校的创新发展,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呢?我将和我的教师一起在教育路上自由飞翔。
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思想的传承,心灵的雕琢,智慧的升华。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与教育管理工作中,我真切感受到:如果孩子们是花,那么我们就是雨露,滴滴水珠滋润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如果孩子们是树,那么我们就是太阳,缕缕阳光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我们虽然在乎凡地工作,但是我们并不是在平庸地生活,我们是在播撤希望的种子,收获明天的辉煌。
一、“微信家访”凝聚“微力量”
新接一个班,我喜欢首先给每位家长写一封“微信”:“尊敬的家长,您好,我是您孩子的数学老师刘小莉,非常感谢您过去对学校、班级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拜托您继续给予孩子、给予我帮助、理解、支持,恳请您对于我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感谢273班全体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每天能与孩子交流数学学习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我,从而让我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曾XX、刘XX、王XX、丁X、吕X等同学的家长,每天坚持将孩子的进步、困惑、不足写在作业本上,让我全方面地了解学生,及时给予心理或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感谢你们!”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因素,两者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形成学校与家庭的统一战线。我坚持采用每日一“微信”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感受到了我的真心诚意,正所谓“以诚待人,以心换心”,最终我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架起了一座座家长与教师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二、“微信评语”提质“微课堂”
每天我坚持利用家校平台给家长发“微信”,反馈学生在课堂、在学校的表现:“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的积极,尤其是以下同学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杨X、曾XX、杨X……”
“感谢家长们的支持与鼓励,今天的数学课堂,同学们异常活跃,特别是以下几位同学能大胆上黑板做题,他们板书工整、图形规范、思路清晰:任XX、肖XX、张X……希望明天的课堂,能有更多的同学能更自信、更大方地展示自己,请家长们多多表扬、鼓励、肯定自己的孩子。谢谢!”
“家长您好:从昨天作业批阅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作业完成较为理想,均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尤其是以下同学:唐X、刘XX、张X、张XX、屈XX、甘X,他们的作业不仅书写工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能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这将极大地锻炼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创新思维,希望所有同学向他们学习。”
群发的信息,我都会以鼓励、表扬为主,肯定居多;但表现不够好的同学,我则会采取单独信息沟通的方式,及时地将孩子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告知家长。如:“尊敬的XX家长,今天的作业批改中,我注意到您孩子近几日的作业字迹潦草,甚至还有极个别题目根本没有动笔,孩子的作业是否在家独立完成?期待与您共同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欢迎您来电或者来校面谈,谢谢。”
诸如这样个性化的“微信评语”的好处在于:保护学生的尊严,个性化点评学生学习情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了“提质课堂”的目的。
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通过我多年来的实践,我发现“微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能让家校及时地互通有无,从而让教师与家长互相配合,和谐施教。这样充分发挥家校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
学生的作业、试卷批阅,我也喜欢这种“纸质微信”的方式,对他们的作业、考试成绩进行及时的点评。
“小敏,今天的作业完成很好哦,不仅书写漂亮、格式规范,而且只错了一个小题,不错不错,继续努力!”
“今天作业中错误的题目通过老师的讲评,会做了吗?其实老师发现你只要再认真一些、再努力一些,一定可以更优秀!老师相信你,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好吗?”
当然,试卷讲评之后,我也会拜托家长、要求学生回复一封“微信”给我。内容主要是分析原因,树立后阶段努力的方向,确定目标,或是对于老师教学的一些建议。
如,我也经常收到家长给予我的建议:“刘老师,非常感谢您成为我孩子的数学老师,听孩子回来说,班上同学都特别喜欢上您的数学课,您要求严格但却不失幽默。这次考试小芳考得不是很理想,她也很着急,主要是对于二次函数应用这一题型,她总是无法从生活中建立对应的二次函数问题,您能再就此种题型进行讲解、指导吗?”
“刘老师,孩子回来和我们聊天有讲到,上您的数学课特别刺激:有小组竞争、有个人夺旗,极大地调动了班上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也有少数同学反映有点跟不上了,能否稍微调慢一点上课节奏?谢谢您的理解。”
当然以这种方式开展作业批阅、试卷讲评,花的时间是很多的,但效果特别好。因为它能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与方向;它能让每位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了解自己孩子近期学习存在的问题;它能让每位学生通过老师的鼓励,清楚而又有尊严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信心与努力的方向。
而且这种“微信”类似于“传统书信”,白纸黑字传递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情况,更是与学生、家长的一种特殊情谊。它不像印刷体那样冰冷无情,也不像电波那样转瞬即逝,它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它是亘古不变的。至今,我仍保留着许多家长、学生写给我的“微信”,一份“微信”便是一种心情、便有一个故事,它带给我许多快乐而美好的回忆。
曾经有一个班的家长,一年下来,通过手机、信纸给我写了几十封“微信”,或是交流孩子教育问题,或是请求给予帮助:“刘老师,李XX进入初三后,在他自己的努力和您的帮助下,数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希望中考数学能够得B,但他的基础不牢固,尤其是回家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还很不够,他听您的话,请刘老师多帮我鼓励、督促他。”“刘老师,昨天周五放学后,李XX和同学到网吧上网去了,十一点多才回家。以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我打过他。这次,我没有打他,我认为他长大了。但我不知道该跟他说些什么,请刘老师帮我跟他讲讲道理,谢谢您。”
三、“微信谈话”传递“微情感”
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我也会利用一封封的微信传递“微情感”,没想到有时竟能发挥大作用,解决“大问题”。对于内向的小敏,我曾经多次悄悄地在她作业本里或书包里放上一封封“微信”:“喜欢你的淡定、喜欢你的单纯。上次小梅受伤了,你默默地陪着她去看校医,这说明你也有一颗火热的心,不是吗?”“今天数学课,你听得好认真,请你上黑板做题,这次你也很给力、做得很好,谢谢你。如果下节课,不仅能让我再次看到你专注的眼神,还能看到你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就更好了!我相信你,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小敏在我的“穷追猛打”下,终于愿意敞开心扉。
“刘老师,我从来认为自己是一个白痴、‘蛋白质’,昨天晚上我看校刊竟然又挨我爸骂了,他认为我只有看语文数学书才是在做正事,我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我对朋友真心,可他们似乎也只是随便敷衍我。有几次我想过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只有你,一直坚持和我说真心话,尊重我、理解我。上次你竟然拉着我的手,微笑着和我说话,说什么我忘记了,但那种感觉,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想告诉你,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教给我们知识的老师,而是懂我们、尊重我们的朋友。我开始喜欢你,喜欢你的信,喜欢你的笑,永远记得。”
那些夹在书本里或作业本里的一封封“微信”,就这样也传递着我们师生之间微妙的情感。没想到,有时还发挥着动人心魄的作用。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笔者认为,“微信”除了给生活带来便捷以外,应该更加有助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有时“微信”很密,像育苗的春雨;有时“微信”很细,像花下的春泥。“微信”紧紧连着学生、家长和我,让大家变得温暖而幸福。
【在教育的路上】推荐阅读:
学习教育永远在路上10-28
读朱永新《走在教育的路上》有感10-20
在梦想的路上作文09-19
上学路上教育电影中学生观后感07-19
青春奔跑在路上的作文06-28
在路上400字的作文07-05
行走在冬天的路上作文12-10
幸福在路上――我的成长故事06-28
行走在什么的路上中考作文07-23
奋斗在梦想的路上哲理美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