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文环境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主体提纲:
1.对人文环境进行概念上的鉴定,对人文环境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对人文环境与当地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分析目前青岩古镇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回顾。发现人文环境滞后是问题的根源。
3.通过分析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改革的案例,吸收他们改革中的成功经验。认为人文环境优化对青岩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当地旅游业的振兴离不开人文环境的优化。
我们通过以下数据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全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以来年平均以百万人次和亿元速度增长, 现已成为湖南省旅游经济高速增长地区。2009年, 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60.31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50.66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4.36%和31.78%, 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20.7%。通过几年来的实践, 湘西旅游业呈现出了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正逐步地、全方位地实现集自然景观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二、历史纵向比较
(一) 经济结构转变
结合湘西苗族地区的情况来看, 想要在经济上有突破, 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 必须重视第三产业, 依靠第三产业, 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当地经济结构实现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可以通过此数据可知2006年起, 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0%, 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产业结构 (本文中主要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 , 收入分配等。这几年来, 苗寨景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例如:据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可知, 2008年, 苗寨景区周边社区矮寨镇全年接待省内外游客26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490万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44%;全镇共有旅游个体户297户, 旅游从业人员达590余人。
(二) 城市化进程加快
湘西苗族地区在它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农业部门随着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过剩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工业部门的一部分劳动力也会随着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一些产业的下落而相对过剩, 工业越现代化, 其过剩的劳动力也会越多。剩余的劳动力人口必然也必须转入第三产业。
湘西苗族地区的城市化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当地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是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 是湘西苗族地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现象。在当地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之前, 城市化进程是相当缓慢的。在湘西苗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 旅游业发展对其作用显而易见, 逐步解决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问题, 如贫困和就业问题。
(三) 文化形态多样化
湘西苗族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 从原来的相对闭塞的环境转型成对外开放的、与外界相连的旅游中心, 使自己民族的特色让更多人了解, 在与其他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中, 不仅不会丧失本民族特色, 而且还能融合其他先进、优秀的文化, 实现文化上的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 如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 形式多样性、内涵丰富性、参与广泛性。在现有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先进、优秀的文化, 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产生更加具有先进性的, 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这是原来的闭塞环境下所不能想象的。
(四) 其他方面
1. 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
在湘西苗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不断完善铁路网络, 快速发展高铁, 提高公路等级和密度, 发展航空事业, 支撑各具特色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2. 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湘西苗族地区加紧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资产良好、管理科学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 支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提升发展潜力, 用市场化的理念解决工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湘西苗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湘西苗族地区旅游业是其农村第三产业的支柱, 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源泉, 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产业。
四、结论
结合本文分析可知:旅游业已真正成为湘西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其社会转型中的影响巨大, 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都将是其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通过分析探讨, 提出湘西苗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 提升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基础保障等旅游服务设施的硬件质量。
(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核,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湘西
苗族文化。如湘西苗族的民俗节庆是很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产生融文化于旅游与游客, 融旅游与游客于文化的共生现象。
(三)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潜力、生态状况
等条件, 创建宽松的政策环境, 加快其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
(四) 湘西苗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在保持和
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 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当前各种需要;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护系统的同时, 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其实质是使苗族旅游经济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以协调和平衡彼此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湘西州2009年旅游收入占全州GDP五分之一》, http://people.hnce.com.cn/c/2010-03-31/67870.shtm.l
[2]王昌海、吴云超、温亚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收入农户间分配实证研究——以湘西州苗寨景区德夯村为例》, 《林业经济问题》2011年2月版, 第31卷第1期
[3]杨立华:《吉首统计年鉴》, 吉首市统计局, 第94-99页
[4]周天勇:《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扩张第三产业》, 《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5]李虹:《论PPT旅游发展战略对西部扶贫的现实意义——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第一期, 第12~15页
[6]刘霞、谷遇春:《湘西苗族传统节日的旅游开发研究》
[7]邹坦永:《农村第三产业的特征及发展思路——以河南省为例》, 《当代经济》, 2011年2月 (上)
关键词:哈达铺镇;红色文化;发展现状;影响
近年来,由于红色旅游业的兴起,许多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也是游客众多,本文将以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红色文化为例进行调研研究,调研问卷以宕昌县哈达铺镇成年人为调研对象,以发放、填写问卷,访谈交流为调研方法进行调研,进而得出结果。本文将从描述哈达铺镇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两方面展开。
红色文化记录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传承着伟大的革命精神,但与此同时许多红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一些地区年轻的居民甚至都对当地的文化不甚了解。为了解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让哈达铺镇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本文基于问卷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哈达铺镇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并试图通过问卷加访谈的形式得出红色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问卷发放与回收数量统计:发放数量160份,回收数量160份,有效数量158份,问卷有效率高达98.75%。
一、哈达铺镇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问卷调研结果
通过对所回收问卷的统计和整理以及对参观调研所发现问题的深入分析,对当地政府对红色旅文化的宣传状况及当地群众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有了总体的掌握,对哈达铺镇红色文化发展现状的调研反馈结果如下:
1.在本次调研中,关于“对哈达铺镇的红色文化了解情况”这一问题中,有51.2%的被调查者对哈达铺镇的红色文化了解一点;31%的人比较了解;5%的人表示并没有听说过,但有11%的人非常了解哈达铺镇的红色文化。可见有一半以上的人对哈达铺镇的红色文化都了解一点,说明红色文化对当地人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2.就如何了解到哈达铺镇的红色文化而言,48%的人通过长辈教授了解到哈达铺镇的红色文化;通过网上学习了解的人占3%;3.7%的人通过长辈教授和上网学习两种途径进行了解;5%的人根本没有通过任何途径了解到哈达铺镇的红色文化;其余人通过媒体宣传和自己看书等方式了解。大多数人通过长辈教授的方式了解到红色文化,反映出红色文化对当地人民群众的影响,也从侧面可看出当地政府还需加强宣传力度。
3.您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来宣传哈达铺红色文化知识?
46%的人希望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来宣传哈达铺红色文化;30%的人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宣传,18%的人希望通过互联网来宣传,6%的人希望通过书籍来宣传哈达铺红色文化。由此可见,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一类的媒体宣传方式比较受人们的欢迎,而学校教育与阅读书籍等方式受欢迎的程度较低。
4.关于当前红色文化知识的宣传程度也有一定的反映。
44%的人选择了在身边经常能感受到红色文化,28%的人选择了有时能感受到红色文化,20%的人选择了偶尔能感受到红色文化,8%的人选择了在身边没有感受到红色文化。由此可见,尽管绝大部分的人能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红色文化,但还是有极少量的调查者感受不到红色文化,这可能与他们的年龄大小、受教育程度、长期生活所在环境等因素有关。此外,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能否进行科学的开发与保护,与当地对其的宣传力度是密切相关的。调查显示,43.7%的人认为宣传力度很大,有53.8%的人觉得宣传力度一般,还有2.5%的人认为并不了解,没有从未听说的人。可见,当地对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是值得肯定的,但还需加强。
5.宣传红色文化对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否可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91%的人选择了宣传红色文化可以对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起潜移默化的作用,4%的人选择了宣传红色文化不可以对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起潜移默化的作用,5%的人选择了不知道。由此可见,91%的人对于红色文化在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的作用还是比较认同的,仅有少量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或不知道态度。
6.在调查过程中,队员们就红色文化是否能够真正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调查,29.7%的人对红色文化在哈达铺镇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满意,53.8%对此比较满意,17.7%的人认为所起的作用一般,3.7%的人表示不满意。可看出有将近84%的人对红色文化在哈达铺镇经济发展与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因此可推论红色文化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是能够起到带动作用的,而且深入人心,得到了绝大部分人们的认可。
7.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红色文化旅游正在兴起,可是越来越多的红色文化遗产也遭到破坏。于是我们就“如果哈达铺镇红色文化渐渐消亡,您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74%的人认为应该挽救,5.7%的人认为应顺其自然,19.6%的人觉得遗憾惋惜,还有0.6%的人觉得与自己无关。由此可看出,大多数人都希望红色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只有少数人选择红色文化渐渐消亡与自己无关,这少数人的选择结果可能与他们的文化程度,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有关。
(二)分析结果,得出哈达铺镇红色文化发展现状
在本次调研中,关于“红色文化遗产的宣傳情况”这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也是能反映当地红色文化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调查结果显示,97.5%的人认为宣传铁军精神是必要的,有一半以上的人对哈达铺镇的红色文化了解一点并且认为近几年哈达铺镇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一般,44%的人觉得身边经常有红色文化气息,可见,当地政府对红色文化知识的宣传工作仍需加强,在当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普及、深化。在宣传方式这方面,有48%的人是通过长辈教授了解到有关红色文化知识的,而在“您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来宣传哈达铺镇的红色文化知识”这一问题中,46%的人都希望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来了解。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传播媒介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宣传时应该充分利用它们,既方便快捷又能够使人们容易接受,可见当地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在“你认为大量宣传红色文化对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吗”91%的人认为大量宣传红色文化对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支持将红色文化知识列入中小学考试范围。因此,可看出红色文化知识为大众所接受,应进行普及。
城环1001王小莉041005084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旅游业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国际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旅游
水质、大气、土壤、生物、植被、野生动物状况等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能够对旅游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规划,将有助于维护和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状况。能够保护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旅游的发展还能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多多,但是,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旅游业的影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旅游业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人为因素加剧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队旅游景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环境的影响;恶化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进入旅游区的旅游者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就会加大当地设施的负担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草地沙化,珍稀动植物保护不力,垃圾处理,大气污染的排放问题;不当开发旅游资源,造成人为破坏,大兴土木,滥造人工景点,盲目加宽景区道路,导致林木严重砍伐,山体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景观严重破坏。
发达的交通网为旅游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由于能源的消耗而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出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量,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间接引发海啸、干旱、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目前,有科学家研究发现,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全球变暖,两级(尤其是北极)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若长此以往,低海拔地区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而往往那些低海拔、临海的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自然环境良好,是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一旦被淹没,那么造成的损失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有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旅游业消耗能源428.30PJ,占中国能源总消耗量的0.51%;排放二氧化碳51.34Mt,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0.86%。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排放、低碳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应该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初步估算》,吴普、石培华
2.《游客涉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张宏梅、陆林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源泉,是一个发源于远古、拥有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它适应了一定时期经济生产方式,因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经济的繁荣。
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儒家的个人消费观是“宁俭勿奢,惠而不费”,他们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宁俭勿奢,惠而不费”是君子的美德。老子的“圣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即建议人们生活简单,反对追求感官享乐。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也反对“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目前,节俭的消费观在我国中老年人市场上尤为显现。我国中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一向重积聚轻消费,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 90.8%,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84.9%,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97.5%,显然,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总是处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争得“面子”的压力之下。Ho(1977)指出,东方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作业。Redding和 Ng(1983)也认为“面子”是解释中国等东亚国家人们消费行为的关键。通过奢侈品消费,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强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中国很多人购买和消费奢侈品是为了其外在可视的象征意义,这种购买是一种显示自我价值的极端形式(Dubois & Duquesne,1983)。面子消费观在我国青年人市场上可见一斑。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年轻人花在高档服装、手表、汽车消费上的钱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消费品最能够在公共场合突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些也往往成为区分阶层的标志性符号 (吴晓青,2008)。更有一些年轻人,为求面子,不知节制,经常出入歌舞厅、咖啡屋、酒吧,以牺牲环境、挥霍资源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显然,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
1.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二是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絮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
2.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废瓶、废纸、罐头盒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这种废气不止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西南与中南地区的酸雨危害面积大,已经使一些地区的树木枯死,环境质量下降。
3.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或乱建滥造旅游措施,而使得一些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或独特、协调的自然、人文景观遭受破坏。因游人乱刻乱画,随意触摸文物,随意丢弃废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文物古迹的破坏,更是不胜枚举。如在故宫的宫墙、石板走道、各类门栏上,在泰山的摩崖石刻上,在古老长城的城墙、城楼上,都留有游客不文明的印迹。
4.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各旅游区多放弃传统文化的社会、精神意义及艺术含义,随意改变其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使传统文化粗糙、简单地舞台化、商品化。传统民俗、庆典活动等再也不按特定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由“旅游需求”随时随地举行,仿佛其存在基础是旅游者需求而非当地的社会生活。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制作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批量生产,并逐渐走向粗制滥造,失去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
5.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旅游供给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就旅游供给一方而言,旅游作为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碴)和布局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为主。
(2)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旅游需求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的涌人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趁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旅游污染环境的途径可以看出旅游作为污染源存在着不同于一般污染源的特殊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总是需要开发自然资源。许多开发活动对环境是具有破坏作用的,而健康有序的旅游活动,可以实现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的破坏。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开展(1)、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如合理规划、健康发展的旅游业可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达到减轻污染排放的目的。有的农业地区退耕还林,退木还草,退田还湖,转向发展旅游,一方面使当地农民获得同等或更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2)、提高目的地环境质量
显然,旅游业的开发基础之一就是拥有优美、高质的环境,任何旅游者都不希望前往个生态环境很糟糕的地方旅游。旅游者内心深处对纯净的空气和水质、优美的环境和生态、绿色的森林和大地的向往客观上督促旅游开发经营者规范其旅游开发方式,提供高环境质量的绿色旅游产品。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如在旅游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养花种草等,都意味着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上升。(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旅游的发展既能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道路、通信、用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又可以促进当地休闲娱乐、景区景点、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地方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地方人居环境得以改善。(4)、保护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
良好的环境、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文物古迹,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提高他们的满意程度,许多风景区、野生动物区和历史文化古迹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在目前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国家拿出大量的财力进行旅游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旅游接待地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还有很大困难。旅游业收入丰厚,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可以筹措到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又可以投入到旅游环境建设中,从而使风景区环境优化,野生动物区收到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5)、美化目的地人居生活环境发展旅游业客观上还见推进目的地土地绿化和环境净化,最终达到美化人居环境的功效。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促进植树造林、开发园艺项目或设计建设生态化建筑,目的地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也能得到有力的控制。例如南京夫子庙景区,有著名的秦淮河,明清时期的“金陵四十八景”多数都反映了十里秦淮“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历史文化。许多年来秦淮河水质低劣、污染严重、两岸民居破旧,有负盛名。近年来该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重视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实施污水截流、河道整治、生态护砌、两岸民居改造等工程,谋求秦淮河的绿化、净化和美化,河岸的南京市民重新体验了秦淮碧水带来的美好生活环境。
2、强化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同时旅游业的良好运行也促进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各方的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环境是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旅游开发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是目的地民众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体会到良好的环境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后,目的地民众的环保意识会空前增强。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环境感到厌倦后对陌生环境的一种向往。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目的地良好的环境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美化环境与提高生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树立环保意识,注重环境保护。事实上,近年来流行与世界各地的生态旅游使旅游者有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然环境是美的源泉,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从而在感受自然、得到审美愉悦过程中,更加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约束自己的旅游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在规划和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也不断意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也会采取种种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在旅游规划中事先就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并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理念逐渐得以树立和贯彻。
(三)针对旅游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1.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适应从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区的污染工厂要坚决搬迁,旅游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等。
(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若旅游区山青水不秀,则应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则要治山。在治山时,还要根据山地的环境特征,该种树则种树,该种草则种草,该栽花则栽花,使这些树、草、花能有维护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有据旅游观赏价值。(3)、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
关键词:水电站,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1 驮娘江水电站概况
驮娘江是西江一级支流郁江上段, 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那伦乡听弄村, 由南向北流, 流入西林县境的土黄村那屯后, 折转自西向东流, 贯穿西林县腹地, 流经土黄、平用、八达、普合、大河、顶蚌、那劳、洞坚, 在那劳乡的弄南屯附近出县境流入田林县的定安镇。经田林县福达、八渡两乡后与西洋江汇合后称为剥隘河, 至百色与澄碧河汇合后称之为右江。驮娘江是右江主源, 河长261.5公里, 其中西林县境内长122.5公里, 田林境内42.5公里, 云南省境内长96.5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驮娘江水能理论蕴藏量非常丰富。目前, 驮娘江西林、田林段共有水电站16座, 总装机容量14.07万千瓦。其中, 2003年前建成的水电站共6座, 装机容量1.29万千瓦;2003年后建成的水电站共10座, 装机容量12.78万千瓦。已建成的16座水电站中引水式电站9座, 河床坝后式7座。
2 水电站开发对当地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可以起到防洪抗旱减灾的作用。驮娘江洪水多发生于5~8月, 主要由台风和西南季风气候形成的暴雨所致, 调查历时最大洪水1150立方米每秒。5年一遇洪峰流量为596立方米每秒, 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150立方米每秒, 5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700立方米每秒。驮娘江梯级电站均有库容, 其中威后水电站是继驮娘江土黄和八达两座水电站后14个梯级电站的第一级水电站, 装机容量3.2万千瓦, 最大坝高77米, 水库的总库容1.33亿立方米, 兴利库容1.09亿立方米, 属大型 (二) 等工程。威后水库在梯级水电站中起着龙头调节作用, 水库可在洪水期调蓄上游洪水、在干旱时放水调节下游流域, 从而对驮娘江流域起到很大的防洪抗旱减灾作用。
其次, 促进当地地方经济发展。西林属于百色市欠发达的县份, 工矿企业少。梯级电站的建成, 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7亿元。梯级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为5.89亿千瓦时, 年均可上交税费1300万元, 提供300多人就业, 极大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再次, 提高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保障率。梯级电站形成的水库均有一定的库容, 丰水期电站每日发电, 河流不会产生断流现象。枯水季节, 通过威后龙头水库调节, 下游河道流量增加, 不论在各库区内或在河道取水, 只有更能保障, 不可能减少了。相反, 若没有这些梯级电站的蓄水, 在特干旱季节, 河流天然来水少甚至干枯, 沿河工农业用水和群众生活用水将无法得到保障。
最后, 促进渔业生产。驮娘江河道坡降大、河道窄、水深较浅, 鱼类自然生长总量上较小。梯级电站建设形成的水库, 水面宽、水深, 对鱼类自然生长和人工养殖均有利, 将会对西林县的渔业生产起到很大作用。
2.1.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 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水能资源作为可再生能源, 是清洁能源, 绿色能源。以驮娘江梯级电站每年5.8亿千瓦时水电替代燃煤火力发电, 相当于每年减少消耗19多万吨标准煤,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多万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35多万吨。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 水能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大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其次, 改善沿河水质。驮娘江属山区天然河道, 威后等梯级电站水库建成后, 形成高阔的水面, 库区上游流速减缓引起水流携带能力降低, 并使其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泥沙在库区沉降, 特别是威后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 水体在库区停留时间较长, 水体经过水库的自净作用, 部分污染物将被沉淀和降解。河流水质将会日益得到提高。此外, 在枯水期河流来水量很少, 通过威后水库调节, 可増大下游河道流量, 从而增强了下游河道纳污能力。最后, 驮娘江形成了多处湖库景观。驮娘江流域梯级电站建设前并没有特色景观, 梯级电站建成后, 其库区的形成, 给驮娘江流域增色不少。如:威后电站库区形成很大的人工湖, 湖面直到县城。斗皇水电站库区与移民新村相结合, 打造出西林县具有休闲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景点。2012年、2013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国“驮娘江杯”野外钓鱼大赛。
2.2 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河流梯级电站开发, 导致水土等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 虽然运行时间越长, 影响会越来越少, 但破坏已然形成。其次, 修建水库大坝, 对系统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天然鱼类, 回流受到限制, 水温、水深及营养物质等生长条件变化, 不利生长。再次, 由于蓄水时库底清理不彻底, 植物腐烂对水质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最后, 驮娘江西林、田林河段历年上只能通过木排放阀, 修建水库大坝后已隔断, 但现在交通已很便利, 已没有放阀了。虽然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函[1998]5号批复中西林八达至田林瓦村段有航运要求。但水利厅在驮娘江河段规划报告批复前请示区人民政府及征求交通厅的意见为:“暂不变更调整驮娘江西林八达至田林瓦村段的航道等级, ……待条件成熟后统一建设。”
3 水电站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3.1 水电站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电站建成后, 适逢2009年至今驮娘江流域连续干旱, 在枯水期河流天然来水很少甚至干枯 (未建电站的县城河段一样存在, 目前还在断流状态, 历史罕见) , 而作为龙头水库的威后水库, 由于业主原因, 至今还未通过上级部门主持的蓄水验收, 不能正常蓄水, 还没有起到对下游流量的调节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下游河道水少的主要原因。其次, 电站业主存在光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社会、生态效益, 没有严格按照取水许可和审批的水资源论证的要求, 毎日下放最小河流生态流量, 导致引水式电站的脱水河段河流干枯。最后, 由于电网调度原因, 大多数是各电站白天蓄水, 在用电高峰的夜晚发电, 导致河流断流。
3.2 问题改进建议
首先,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 严格按照取水许可和审批的水资源论证的要求, 监督业主每日下放最小河流生态流量。其次, 针对梯级电站大坝建设对河流鱼类交流繁殖的影响, 建议电站业主或水产部门采取增殖放流的方式, 每年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到驮娘江各河段。再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21条“开发、利用水资源, 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的规定, 驮娘江梯级水电站必须首先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后方可进行蓄水发电。特干旱季节, 还必需服从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水调度。最后, 按当前市场转让价, 水电站毎千瓦转让费为1.4万元, 西林至田林驮娘江流域16座水电站, 共装机14.07万千瓦。若要炸毁所有水电站, 光赔偿业主就要19.70亿元, 而炸大坝和废碴运离河道费用难以计量。因此, 现阶段炸毁电站是不切实际的, 唯有加强管理, 繁衍鱼种, 改善生态环境才符合西林目前的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陈启慧, 陈芸芸, 颜衍, 等.水电站日调节对河流生境条件影响的生态水文评价方法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3, 44 (9) :35-38.
[2]付影.龙河水电站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 41 (7) :230-231.
[3]侯燕梅, 许文年, 夏振尧, 等.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扰动边坡生态修复人工调控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3 (9) :37-39.
[4]肖志豪, 张垚, 王敏, 等.皂市水电站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3, 35 (2) :120-124.
[5]赵广臣.浅谈大型水电站建设施工区生态的影响及恢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25) :252.
[6]钟殿, 仲星.中国水电实现快速增长近5年累计增容101吉瓦[J].广西电业.2013 (7) :11-12.
[7]周露怡, 付永胜.四川省天全锅浪跷水电站工程对天全河水生生态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3 (18) :144.
1 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
土壤采样点的布设:综合考虑煤矸石所在地的地形 (三面环山, 一面向田) 和气象等条件, 结合采样布点原则;确定一条以煤矸石山脚为起点延伸到农田的采样线, 自矸石山脚起每20m布设一个采样点, 共取七个土样品。另外, 于矸石堆上方向山顶设一个背景土样采取点。取样时, 采集0~20cm耕作层土壤作为土样, 由于量较大, 采用四分法弃取留下1~2kg作为实验样品, 编号并装入牛皮纸袋。
土壤样品的制备:1) 于阴凉通风处将土壤分别平摊于牛皮纸上, 去除石块、残根等杂物后自然风干。2) 风干后的土样进行研磨, 直至全量土样过1mm孔径的尼龙筛。3) 过筛后的土样分别混匀, 再次采用四分法将每种土样分为两份, 一份用于p H值的测定;另一份使用玛瑙研钵磨细, 直至土样全量过0.3mm孔径尼龙筛。4) 将过0.3mm孔径尼龙筛后的土样各自混匀, 封装于瓶中, 编号并放置于阴凉干燥处, 以备重金属元素测定用。
2 实验结果
实验中, 首先测定了各土样的p H值, 并通过国标测定法[4], 对每个土样中Pb、Zn、Fe、Cu、Cd、Mn、Cr、Hg含量进行测定。考虑实验试剂对测定的影响, 对实验结果进行空白实验值的扣除。整理得各土样重金属浓度值, 详见表1。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制得各重金属元素相对煤矸石堆距离的变化趋势图, 详见图1、图2和图3:
综上, 煤矸石堆周围土壤环境中各重金属浓度整体变化趋势为:随与煤矸石堆距离的加大, 重金属含量逐渐减小。
3 评价
该煤矿的矸石堆周围为农田, 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二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各重金属元素进行评价。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
Pi——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环境质量指数;
Ci——为污染物i的实测质量分数 (mg·kg-1) ;
Si——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 (mg·kg-1) [5]。
4 煤矸石的污染与利用的展望
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 而煤矸石的利用技术发展并不成熟, 造成煤矸石的大量囤积, 导致了对周围的土壤、水体等环境的污染。若对这一现象不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话, 生态将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最终严重后果将反作用于人类。
近几年, 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响应国家节能、节地、环保的政策, 煤矸石各方面的开发应用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 但在应用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的污染。须开发有效的综合利用措施, 对有害物的排放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理。另外, 开发新型无有害物质排放的煤矸石利用方法, 如制备非烧结煤矸石砖,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利用煤矸石过程中采用大颗粒或较粗颗粒, 减少磨细而产生的噪音和粉尘污染等。另外在煤矸石的基础研究开发和技术开发上加大力度, 加强煤矸石有效的综合利用, 以达到真正的节地、节能、环保的要求, 从而解决煤矸石的污染问题。
5 结论建议
对重庆某煤矿长期堆放煤矸石周围土壤进行布点取样, 并对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 最后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 煤矸石堆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在平面上与矸石山堆距离总体上成负相关 (Zu除外) ;
2) 煤矸石堆周围土壤中已检测出Pb、Zn、Cu、Cr、Cd、Hg等重金属元素, 且Pb、Zn、Cu、Cr、Cd、Hg的检出率均为100%;
3) 煤矸石堆周围各采样点重金属Pb、Zn、Cu均未超标, 而Cd、Cr严重超标, 最高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二级标准7倍。重金属元素Hg于2、3、4号采样点处检测超标。
4) 开发新型无污染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毕银丽, 吴福勇, 全文智.菌根与豆科植物组合在煤矿区废弃物的生态效应[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6, 35 (3) :329-335.
[2]马超, 康建荣, 何万龙.煤矸石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J].煤矿环境保护, 2000, 6 (14) :71-73.
[3]张士权, 李皓, 胡君艳, 等.煤矸石对环境的危害及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8) .
[4]冯新斌, 洪业汤, 倪建宇, 等.煤中潜在毒害元素分布的多元分析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矿物学报, 1999, 19 (1) .
【浅谈人文环境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推荐阅读:
渔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07-2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09-30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06-07
地理《亚洲人文环境》教案05-26
环境对风电机组的影响11-05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07-07
试论会计专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07-12
卷烟企业异味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07-23
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