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综述

2025-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综述(精选8篇)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综述 篇1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它包括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科研资料的汇集,建立空间数据库,成矿信息提取,信息的综合,成矿理论的应用,预测远景区的圈定和优化,以及远景区内潜在资源量的估算。

由于地学数据复杂多样,其自身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地学自身具有多个分支学科、地学数据具有跨学科、多领域的性质;②类型多样,取样方法手段各异;③地学数据自身跨时间和空间;④地学数据具有层次性;⑤地学数据来源多样性;这些特征构成了地学数据的庞杂性和复杂关系。鉴于此,现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必须汇集多源地学信息,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取各种信息,相互补充和相互验证,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评价精度。

目前,建立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的空间数据库,对成矿信息模型进行全面探索、对多源的地学信息综合分析、对不同类别的成矿信息做有机综合分析,应用当代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地质方法按信息论的方法对找矿靶区优选和综合评价,提出矿区外围的找矿方向,已经是当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发展方向。1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过程

国内外已经发展和应用了许多方法和技术进行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研究。我国赵鹏大(2001)、朱裕生(1998)等将国内外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和应用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试验探索阶段

该阶段大体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主要特点是将概率统计及多元统计等定量方法用于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将评价对象或地区划分为等面积的网格单元或不规则的地质体单元,再根据已知有矿地区划分出“模型单元”,用于与“未知单元”进行“相似类比”(赵鹏大,2001)。

年代初,M.Allais 较有代表性地提出了资源评价的概念,认为单元中矿床数服从泊松分布,以及在足够大的区域内,某种矿产资源量的分布大致相当于该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些资源评价专家根据许多矿床呈集中产出等特点提出利用负二项分布拟合单元内矿床数的分布。Dewigs 提出了元素含量的分异模型,并先后发展了资源量估算的二项分布和对数二项分布模型,Brinck 借用了 Dewigs 的思想,利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作为资源评价的基本概率统计模式,并正式运用于较大区域的资源总量估算。这些资源分布的研究方法属单变量研究范畴,都没有充分利用控矿标志等地质资料。

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使用多元分析方法进行综合信息处理和资源评价,JoneJ.Griffiths(1962)利用判别函数建立了矿产资源评价的判别模型。D.P.Harris 等(1965)提出地质条件同矿床价值关系的统计模型,即贝叶斯准则下的多组判别模型。Blondel 和 Callot等(1961)提出了大区域内矿产资源的总合式资源评价理论,Griffths(1966,1967)通过堪萨斯的单位区域价值评价认为单位区域价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即单位区域价值就是该分布的期望值,后来 Labovitz 和 Griffiths 等人将单位区域价值法研究开发成一套计算机程序系统。

除单位区域价值法外,人们还着重探索了资源数量的丰度模型。Agterberg 通过品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定,提出了一元丰度模型,并设计了根据高于边界品位的截尾分布及该元素的丰度值来恢复其整个分布形态的方法,据此估算资源总量。

年代以来,矿产资源评价领域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有美国 Harris 的主观概率法和贝叶斯推理决策模型即专家系统,加拿大 Agterberg 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英国 Brinck的丰度估计法。美国地质调查局 Singer 和 Botbol 等也开始使用和发展多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矿产资源评价。比较引人注目的成果是 Harris 开始考虑资源评价的经济问题,他建立了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地质统计学分析及计算机模拟模型,并发展了一套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的贝叶斯意义下的推理决策模型,这里充分运用了专家经验,即建立了专家系统。将主观经验和客观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所谓的“主观概率法”,把资源定量估算同勘探成本等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独特的资源—经济综合评价系统。

Agterberg(1972)等利用和发展了许多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决资源评价问题,利用多元分析方法预测了阿毕提毕地区 Cu 和 Zn 的潜力,利用概率指标提取有利地质标志等,并在研究地质变量关系时使用了两步最小二乘模型。Brinck 利用丰度法计算了世界铀资源并指出了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其可预测性,还研究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长期价格趋势的预测问题。

在此期间,还有许多学者发展了其它评价方法。如 Hubbert(1969)使用时率法估算了美国(除阿拉斯加外)的石油年产量和最终产量。Lasky 于 1950 年就发展了累积吨位-品位法,来估计低品位的斑岩铜矿资源,后来得到 Musgrove 和 Agterberg 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最近被 Cargill 用于定量估计资源潜力的研究。至 70 年代末,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 98 项计划推出了 6 种标准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这标志着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己步入较成熟的实用阶段。1.2、全面发展阶段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至 90 年代初,矿产预测工作在全世界发展起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地质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外研究开发了多套矿产预测评价实用软件平台,原苏联利用计算机技术在 14 个矿区开展立体填图、立体预测(朱裕生,肖克炎等,1998,2000)。

在我国开展一轮、二轮成矿远景区划、10 个矿种的总量预测等工作中完成矿产预测项目 400 余项、比例尺从 1:150 万至 1:1 万均有,矿种涉及煤、铁、铬、锰、金、银、铜、铅和非金属矿产 54 个,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朱裕生,肖克炎等,1998,2000)。

随着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找矿技术的广泛与成熟应用,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矿产资源预测评价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无论从理论、方法学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其代表性成果有:①80 年代加拿大学者 F.R.Agterberg 以及美国学者 Duda 研制的矿产资源预测专家系统;②美国 Harris 和 Mecammon等发展的一套矿产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体系;③Harris 等(1993)根据相对例外原理提出了应用“一致性地质单元”代替传统的“网格单元”的内蕴样品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④Gorelov(1990)强调用地球物理信息定量圈定地质异常的作用,并利用重磁场组合异常指数研究矿田地质结构异常,圈定找矿可行地段,从而开辟了应用“非相似类比”法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新途径;⑤D.A.Singer 等(1975)在美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三步式”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到 1993 年进一步发展成为“三部式”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等。1.3、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

该阶段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至今仍在继续发展,主要特征是矿产预测中应用高新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采集多源地学信息,从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作全面实行数字化、数据库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克服原有矿产预测评价数据分散、保存方法落后、操作原始、要求不统一、利用率低的多种弊病。

现在已经不是某一部门、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局部应用信息技术问题,而恰恰相反,要求在地质调查的全过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赵鹏大,2001)。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近来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向综合化、模式化、定量化、可视化、动态化、系统化转移(肖斌,潘懋等,2001)。应用矿床地质数据和矿床自身的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及遥感特征,阐明矿床的定位条件,建立矿床的三维立体模型,实现矿床的三维可视化成为当前发展的新趋势。

肖克炎等(2000,2003)指出应用当代的先进技术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多源地学信息处理技术和三维立体模拟技术建立矿床的可视化程度较高的立体模型,将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结合起来,开拓矿床勘查新途径,创立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矿产勘查中应用的新实例,结合矿床地质研究,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成矿信息提取和三维 GIS 技术应用是当代成矿预测的前沿课题。

目前,我国已经将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和技术方法列入“数字国土工程”,并将其工作任务列入地质调查的中长期计划。我国己初步完成矿产资源评价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处理,在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这一领域中不仅与世界同步进入数字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还在三维可视化领域开拓了新的探索途径。

在美国,矿产定量预测及评价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其特点是研究面广。在矿种上,既研究油气资源,也研究金属、非金属等固体矿产;在理论与方法上,既有综合分析性研究,也有个别技术及数学模型的研究,特别突出的是矿产资源评价与国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问题统筹兼顾,Singer(1993)提出的“三部式”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法在这些方面已经获得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在俄罗斯,“预测普查组合”法资源定量预测及评价具有较大影响。该方法要求在地质勘查的每个阶段都将所要寻找的“对象”、这些对象或目标所具有的一套“标志”和为查明这些标志所采用的一套“方法”有机地、系统地加以组合,即根据地质勘查工作的不同阶段,按“对象-标志-方法”三要素进行系统找矿评价工程。

在我国,先后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对地质勘探找矿起到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例如: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赵鹏大等,1976,1990);“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赵鹏大等,2001);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预测(程裕淇、陈毓川等,1979);区域成矿学理论(翟裕生, 1999);成矿系统及演化理论(翟裕生,1996,1999,2004);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及找矿理论(涂光炽,1988);矿产资源综合信息定量评价方法(王世称,1990);边缘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孙启祯,1981);地球化学块体及地球气深穿透理论与方法(谢学锦,1995);“三源”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曾庆丰,1986;季克俭等,1989,1999);金属成矿省“景-场-相-床”等级体制成矿预测理论以及“双控论”与“合理域”相结合的矿产勘查评价模式(裴荣富,1994);基于 GIS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系统(肖克炎等,1999);还有,“地慢热柱控矿理论”、“同位成矿理论”、“生物成矿理论”,等等;均不同程度地在指导找矿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概述

随着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呈现出许许多多的评价方法,但不同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特点及不同的要求。现在国内外常用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以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的矿床统计预测方法

Agterberg(1974)指出矿床统计预测是把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地质数学信息和概念加以综合,并用计算机进行综合评价的工作。由此可见,它以总结成矿规律为基础,以数学为工具(主要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

我国赵鹏大(1994,1998,2000)等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在定量预测方面开展的大量工作基础上,系统总结出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准则和方法。将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概括为相似—类比理论、求异理论、定量组合控矿理论。其中相似—类比理论是矿床预测的基础,要求详细了解国内外已知各类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床特征和找矿标志;求异理论是矿床预测的核心,要求在相似类比的基础上发现不同层次、不同尺度水平、不同类型的异常;定量组合控矿理论是矿床预测的依据,要求掌握一切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因素及其表征。

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准则可以归纳为综合预测准则、尺度水平对等准则、矿床值分布律准则、定量预测准则、评价准则和发现率分析准则。它的基本步骤为:①划分单元;②确定预测目标;③控制单元的选择;④变量的取值、变换、构置及其选择;⑤预测方法的合理选用;⑥远景区的分级与选择;⑦精度评价;⑧靶区验证。

根据预测的目的、范围、比例尺、内容、方式及成果的不同,可把矿床统计预测分为矿产资源总量预测和潜力评价、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矿床及矿体定量预测。2.2、“三联式”成矿预测及定量评价方法

“三联式”成矿预测及定量评价方法是我国赵鹏大院士(2001)倡导并提出的,以地质异常分析为基础,以成矿多样性分析与矿床谱系研究为指导,将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三方面定量化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矿产预测及定量评价的切入点,是实现“数字找矿”的创新探索。“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模型如图1。

图 1 “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模型(赵鹏大,2001)(1)地质异常与成矿预测

“三联式”成矿预测以圈定各类地质异常为基础,以识别、揭示、提取和圈定新型的、隐式的和深层次的成矿地质信息——各种类型和尺度的致矿地质异常及与其相匹配的物探、化探、遥感矿致异常为主要内容。

“三联式”成矿预测中,地质异常的识别与圈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质异常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极值理论。极值分析是在超常大(或小)水平上量化过程的随机性状,并估计比任何已观测水平更为极端事件的概率。极值分析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推断模型未知参数的统计方法,可作如下表示:Mn=max{X1,X2,„,Xn}。其中:X1,X2,„,Xn 为n 次观测获取的参数值;当 n 趋于无穷大时,可以近似估计 Mn 的性状。

极值分析是从已观测水平向未观测水平的外推模型。极值分析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是:①估计方法;②不确性定量化;③模型诊断;④信息的最充分利用。在观测数量足够大时,可以估计最有利成矿的地质异常。

地质异常成矿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学中的混合总体筛分理论和方法。若有成矿作用发生,地区空间数据往往包含有受区域因素控制的背景数据总体及受局部成矿作用控制的叠加数据总体,这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不同成因数值的混合总体;通过各种筛分法,可以将混合总体分解为代表成矿作用的高值总体和代表地质背景的低值总体两部分(或更多组成部分)。高值总体往往对应致矿地质异常。

对地球演化过程中各种作用力的分析及各种地质过程的查明是很困难的,而且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常常是多解的。但反映为地质异常的各种地质极值特征是在野外和室内理论研究中可以捕捉到的,可以通过直观比较和定量分析而识别。

Alseniyev 认为,成矿作用属于物质高度聚集状态形成的过程,这种状态的共同特征就是“成层化”,成层是聚集状态存在的方式,因为它可以平衡两种相反趋势作用(吸引-排斥,带入-带出,聚集-贫化,„„),结果是形成垂直于主作用力方向的构造-物质及能量层。

致矿地质异常有不同层次和属性特征。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的基本步骤为:①预测单元划分与地质体数字化、定量化;②地质背景场划分与地质异常识别;③地质异常提取;④地质异常分析研究。

致矿地质异常的主要研究内容为:①地质异常成因及时空演化;②不同地质异常的时空匹配;③地质异常与成矿关系;④地质异常成矿优异度综合值计算。通过最后一步,建立起矿产值与各种致矿地质异常及物、化、遥异常间的函数联系。这里所谓矿产值不一定是指实际矿产储量、品位或矿产价值,而是一种可能反映成矿概率大小或成矿优劣的“成矿优异度综合值”,对每个单元计算出此综合值后,即可根据某一阈值圈定出找矿有利地段或成矿预测靶区。

(2)成矿多样性与成矿预测

“三联式”成矿预测以分析成矿多样性为目标,不仅以预测和发现已知矿床类型和矿产资源为目的,而且将可能利用的非传统矿产资源纳入分析内容。不同地区成矿多样性分析还是比较评价不同地区含矿丰度的重要指标,是确定主要勘查对象、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的主要依据。

因为控制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和以它们为载体的致矿地质异常多种多样,各因素的异常强度和广度也各异,以及地质异常组合的多样性、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等,决定了成矿的多样性。成矿多样性分析不仅在明确区域勘查对象、选择勘查目标、提高综合勘查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是确定勘探手段、评价方法、开发工艺和利用方向的重要依据。

成矿多样性具有多尺度、多方面的表现,因此,成矿多样性分析要与成矿预测研究工作的尺度水平相对应。

(3)矿床谱系与成矿预测

“三联式”成矿预测以研究区域矿床谱系为依据,把作为预测对象的矿床放到预测地区的地质成矿时空及成因演化系统中去考察,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无序地预测各类矿产资源。矿床谱系是区域成矿有序性、成套性和规律性的反映,根据不同地区矿床产出的有序度、成套度可以评价研究区的资源潜力。

矿床谱系也可从多尺度、多方面与多方法进行研究和表征。在以往的定性地学研究中,人们也十分关注对不同类型矿床(矿产)之间在时、空、因等方面的相关规律研究,它是指导找矿预测的重要依据。对成矿规律的数字化、定量化研究是数字找矿和定量成矿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的难点所在。2.3、模糊数学方法

模糊数学理论是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 Zadeh L A 教授(1965)创立的。地质学中,模糊概念存在于如成矿远景区与非成矿远景区,成矿有利与成矿不利等诸多情况下,因而可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模糊数学方法中,隶属函数(魏俊浩,1992)、模糊综合评判(张俊福,邓本让,1988)、模糊模式识别(王鸿儒,刘文滨等,1990)、模糊聚类、模糊控制等均可用于矿床预测和定量评价。对未知单元作出是否成矿、成矿级别及隶属程度等方面的预测。李建威等(1995)将具体步骤归纳为: ①选择标准单元,构制控矿因素数据矩阵;②作单因素隶属函数;③建立各标准单元的模糊关系矩阵;④求各因素权重的模糊集,进而求得各预测单元对各成矿级别的综合隶属度,然后便可对未知单元进行预测。2.4、分形几何方法

分形理论是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布罗特(Mandelbrot)于 1973 年提出来的,被认为是非线形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分形研究的对象是没有特征尺度但却有自相似结构的几何形体。

分形理论是较早被用来研究地质现象的方法,目前在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可以找到它的应用。就矿产预测来说,分形理论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应用:①矿床值(矿点数、矿石量、金属量及品位等)数据的分形特征;②控矿地质因素的分形结构及其找矿意义;③成矿预测图的分形插值。2.5、模式识别方法(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模式识别方法是将多维空间信息降维到低维空间信息的一种信息加工技术。将数学地质和模式识别方法结合起来,开展地球化学模式识别的系列研究,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模式识别成矿预测技术(徐驰,邓少汉,1991;王碧权,陈祖荫,1989;李建威,1995)。2.6、基于 GIS 多源信息综合评价方法 20 世纪 60 年代加拿大学者 Tomlison 首先提出 GIS 理论方法,并且于 1962 年领导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 GIS 系统。而后,为了适应人工进行专题图件叠加的需求,70 年代产生了 SYMAP GIS 软件。

年代以后,GIS 技术日趋成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开始利用 GIS 进行矿产资源评价,如美国在纳贝斯地区利用 GIS 开展多金属矿产资源评价,澳大利亚地调局Wyborn 等人基于 GIS平台开发出从成矿系统出发的成因概念模型 GIS 评价系统,Bonham-Carter 开发出 GIS 多源信息综合评价系统等。

在我国,80 年代中期原地质矿产部就开始应用 GIS 进行矿产资源预测。1986 年,由原地质矿产部遥感中心主持,原长春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原地质矿产部遥感所等单位参加,开展了“遥感图像与其它地学数据综合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系统研究了地质勘查数字图像处理与综合的主要技术环节,并开发了多种图像软件包,在安徽铜陵、湖南香花岭以及新疆哈密等地区开展了不同矿种的矿产资源评价应用试验。

“八五”期间,原地质矿产部所属中国地质大学、物化探所、北京计算中心、成都理工学院等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进行过应用 GIS 技术的综合成矿预测研究。

有色金属地质部门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也实施了多源地学信息处理、GIS 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评价中的应用等项目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效。原地质矿产部启动了 3 个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发的 MAPGIS平台上进行矿产预测研究的项目。研究内容包括空间分析方法、数据库建设以及开发用于矿产资源预测的专用系统。

GIS 是利用计算机分析研究地学空间数据信息的一种技术,它通过计算机中建立的数据库将各种地物要素(包括空间分布和属性)进行数字存储,采用各种分析处理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基于 GIS 多源信息综合评价方法是借助于 GIS 技术,将同一区域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下进行处理,以提取和突出有用信息,并阐述各种信息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复合、叠合、综合和拟合等多源信息处理方法,进行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

除了上述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和评价方法之外,还有如邓聚龙(1982)提出的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王世称(1990)的综合信息预测评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BP 模型以及遗传算法等。还有一些学者对原有的某些评价方法又进行了新的改进和发展,如谈小生(1993)的“C-D 因子分析法”,该法既适用定量变量,也适用于定性变量,二者同时存在时也适用;程乾生(1994)提出了一种新的样品聚类方法—差异序列法;纪宏金(1993)等吸取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主要优点后,提出了对应聚类分析法,等等。3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发展趋势

进入 21 世纪,一方面是人类对矿产需求(包括资源量和种类)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已知矿产资源短缺和找矿难度不断增大。因此,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近些年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呈现如下几方面发展态势:

(1)成矿理论推陈出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以地质成矿理论研究为指导的,现代成矿理论的更新发展,超大型矿床、矿集区与全球背景的研究倍受关注,成矿系统、流体作用和成矿动力学研究正在成为研究热点。相应地,矿产预测评价理论从一般的单一性的“成矿理论模式化成矿预测”向普适性系统性的模式化预测发展,从简单的标志性预测向系统性的综合的“地质条件组合控矿”理论预测发展。

(2)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体系向多学科、多技术、多方法、多信息集成与定位定量方向发展。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一项资料、方法和人员等高度综合的研究工作,尤其起关键作用的是资料的高度综合。随着找矿难度的不断增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逐渐向地-物-化-遥-数及“3S”等多学科、多技术方法联合攻关,多信息有机集成,以及定位-定量预测方向发展。研究尺度,也在中小比例尺区域性矿产预测基础上,逐渐加强开展大比例尺矿产预测与综合评价,要求预测评价成果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更直接、更具体。地质找矿工作已由直接找矿阶段转为以间接推断和科学预测为主的“理论找矿、综合找矿、立体找矿、定量找矿、智能找矿”(赵鹏大,池顺都等,2001)方向发展。

(3)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目标向整体性和系统性方向发展。

矿产预测评价的整体观、系统观,要求局部性预测评价与区域性预测评价相结合、浅部评价与深部预测相结合、优势资源与非优势资源评价相结合。对研究区域及资源体空间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矿产资源潜力以及优势与劣势资源之间关联性的系统预测评价,是当今系统勘查、组合开发、综合利用研究的重要基础与发展方向。

(4)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矿业市场、矿业经济环境保护的联体评价渐趋密切。天然矿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否成为资源能否开发利用,能否获取经济效益,则取决于资源、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等众多因素。它们直接决定着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战略部署。只有把立足于地质资源的“顺向预测评价”与立足于市场经济的“逆向预测评价”有机地结合,才能制定科学的研究目标、明确预测评价的主体技术路线、促进地球矿物质的资源化进程。并且,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资源-技术-经济-环境联体评价已进入议程。参考文献: [1]Singer,D.A.资源定量评价发展方向展望.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26(2):152~156 [2]蔡煌东,宫家文,甘骏人等.含矿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矿产与地质,1993,7(3):214~218 [3]李建威.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综述.地质科技情报,1995,14(4):57~64 [4]陈建平.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学科发展动态.地质科技情报,1999,18(3):47~40 [5]陈毓川.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6]成金华.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7]申维,赵鹏大.分形统计模型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地质科学,1998,33(2):234~243 [8]肖克炎,王勇毅,薛群威.中国铜矿数字矿床模型评价系统的开发.矿床地质,2003,22(4):425~429.[9]肖克炎,张晓华,宋国耀,等.应用 GIS 技术研制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地球科学,1999,24(5):525~528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综述 篇2

人力资源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会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管理部门改善竞争力提供最好的机会[1]。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柔性和人性化管理,于是人们习惯用定性方式解决问题。[2]但人务资源管理(HRM)中的许多决策,如雇佣决策、员工报酬、绩效考评方法的选择等关键问题须辅以定量的分析,才能使决策科学化。

1 国内外关于HRM定量方法的研究

1.1 职位分析的定量方法

(1)职位分析问卷法(the Position Analysis Questionnaire,PAQ)。该方法为分析一系列广泛职位而开发,为确定任职资格、制定薪酬标准提供量化依据。将岗位按工作元素分析并“按照PAQ给出的计分标准”可确定职务在各要素上的得分(戴昌钧,傅磊,2003)[3]。

(2)职能工作分析方法(Functional Job Analysis,FJA)。其主要分析方向集中于工作本身,是一种以工作为导向的工作分析方法。对工作内容的描述非常全面FJA的分析结果可以应用到其他HRM职能中,如培训和绩效评估等(付亚和,2004)[4]。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操作比较复杂,而且难以把握。

(3)管理岗位描述问卷法(Management Position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MPDQ)。该方法是W·W·Tornow和P·R·Pinto在1976年提出的,与PAQ方法非常类似。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本身的条件和结果,后者集中了解员工工作行为,包括208个用来描述管理人员工作的问题,分13个类别,管理人员自己评分。

1.2 HR规划的定量方法

(1)HR需求预测方法:(1)趋势分析法,“主要根据企业历史人员数据来分析它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并依此来预测企业在未来某一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量”(张芳,何薇,2005)[5]。此方法实用性较强,缺点在于过于简单,只能预测HR需求的大概走势,未能提供有关HR质量的数据;(2)比率分析法,是根据已确定的各类人员之间、人员与设备之间、人员与产量之间的各种科学的比例关系,来预测人力资源需求的一种短期需求预测方法。该方法假设因素的比例关系不变,从而使得预测的准确性低;(3)回归分析法,是“找出与HR需求高度相关的变量(历史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表示这种关系,得出一个回归方程,再用此方程预测未来HR需求的一种方法”(江卫东,2002)[6];(4)计算机模拟预测法,是“HR需求预测中最复杂也是最精确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电脑模拟的虚拟环境中,对组织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复杂动态进行分析,得到未来需求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赵曙明,2002)[7]。

(2)HR供给预测方法:(1)马尔科夫链预测分析,markov转换矩阵法由马尔科夫首次提出,该方法“基本思想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的人事变动趋势”(赵曙明,2002);(2)相关矩阵法,是运用一种结构化表格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并将预测结构标在表上的常用方法,该表格简明易懂;(3)目标规划法,是一种结合马尔科夫分析和线性规划的综合方法,指出员工在预定目标下为最大化其所得,是如何进行分配的。

1.3 人员招聘及测评的定量方法

(1)情景模拟法。

该方法是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被试在模拟的情景中表现自己的才干,由评价员在旁边观察并根据测评要素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情景模拟法在人才选拔测评中对其程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规范性处理,并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方法被广泛采用[8]。

(2)数据包络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我国最早由由魏权龄于1988年将DEA方法系统地介绍进来[9]。孙王杰,潘淑霞(2007)[10]实证分析得出,DEA方法科引入企业招聘流程中,以辅助招聘部门进行人才选拔,且此方法引入到多目标决策问题中,克服了当前很多决策方法主观性强的弱点,其评价更加全面、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3)优劣系数法。

黄岳钧(2006)[11]认为,“所谓劣系数是通过对比两方案的优极差与劣极差来计算的。由于优系数只反映优的应聘者,而不反映应聘者优的程度,劣系数只反映应聘者劣的程度,而不反映劣的应聘者,因而在进行招聘决策时应综合考虑优、劣系数。优劣系数法是根据优劣系数逐步淘汰不理想的应聘者,在招聘过程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4)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它是通过对评价因素、权重系数、判断标准、模糊关系合成运算,最终达到模糊的测评对象相对清晰化的目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较适用于评价定性指标,它可以将评价中用模糊语言描述的定性属性定量化,减少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5)人工神经网络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神经网络模型工作机理是通过学习来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9]。黄岳钧(2006)[11]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按照科学的数据选择参数构建网络模型,它即可获取数据中的专家经验数据,对应聘者的各项素质评价指标进行判断,给出较为客观合理的结果”。

1.4 绩效评估方法

(1)图尺度评估法。

吴向前(2007)[12]认为,“图尺度评价法是用示意图表示评价档次(尺度)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或评价档次的含义、评语等”。该法实用且开发成本低,为许多组织所采用,但由于尺度清晰,评估者为节省时间会减短对员工实绩的考虑;为避免类似问题,大多组织采用混合标准尺度法(江卫东,2002)[6]。

(2)关键绩效指标法。

该方法是以企业年度目标为依据,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特征的分析,据此确定反映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一定期限内综合业绩的关键性量化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绩效考核[13]。

(3)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

该方法是一种将同一职务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典型行为进行评分度量,建立一个锚定评分表,以此为依据,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测评级分的考评办法[13]。

(4)欧德伟法。

现行确定被考核人的基准分(如70分),在一系列加分或减分的项目指导下,考评人进行加减评定,最后得出具体考核得分的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可以将其与工作计划、目标及工作规范结合起来使用,以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评等工作。

(5)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该方法首先被应用于美国国防部“应急计划”的研究,现广泛运用于人员招聘(蔡翾,2007)[14]、绩效评估(樊宏,2004)[15]等人力资源管理中。

(6)关联矩阵法。

该方法主要是用矩阵形式来表示个替代方案有关评价指标及其重要度与方案关于具体指标的价值评定量之间的关系。它使人们容易接受对复杂系统问题的评价思维过程数学化,通过将多目标问题分解为两指标的重要度对比,使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过程简化、清晰。

1.5 薪酬管理(主要谈工作评价)的定量方法

(1)因素比较法。

该方法操作繁复且带很大主观性,所以应用不普遍。

(2)点数法。

该方法是通过将需要考虑的薪酬要素点数化,各要素中得到的点数的综合就是一项工作的相对价值评价。点数法可靠性及稳定性高,易于接受,不足的是开发过程复杂,成本高。

(3)海氏法。

该方法特别适用于管理工作评价,采用三个薪酬要素为:专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责任。海氏法与点数法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

2 结论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考虑,没有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场合,没有一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能盲目地采用所谓最流行和通用的方法[1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使用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1)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可复制性”问题。

即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不同的组织(企业)间加以复制并获得良好的效应。这是问题研究的基点。如果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没有办法移植到其他组织(企业),研究就失去了意义。

(2)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上定性有余,定量不足。

我国当前所研究出的管理方法虽简便可行,但一般静态考核多、动态考核少;主观印象多、客观衡量少;定性多、定量少;对定量方法研究仍不多,且运用这些方法碰到困难不少,总体来看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综述 篇3

关键词:GIS;矿产资源;数据;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建模和表达的计算机系统,是集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

G1S是用于输入、存储、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自3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GIS(OGIS)面世以来,受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以及地学领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信息技术需求的牵引,GIS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相关的地学领域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是GIS技术的传统应用领域,在矿产资源评价领域中真正开始使用GIS技术是在上世纪80年代。

1.GIS功能的应用

GIS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矿产资源评价中有七种功能:①多源地学信息的综合管理功能。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通过数字化进入GIS系统后,这些空间数据就可以长期保存起来,这就保障了矿产资源评价可以动态地、经常性地开展。②多源地学信息的空间查询功能。该功能可以方便地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库的条件查询和交互查询,解决了信息提取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③空间信息叠加分析。该功能是GIS最突出的功能,许多矿产资源评价系统模型的设计都是以此功能为基础的。④缓冲区分析。该功能可以用来分析构造线两侧不同宽度范围内的矿点分布及相关关系等。⑤空间实体统计。⑥可视化工具。⑦输出高质量的GIS图件。

GIS作为成矿分析的辅助工具,其可以解决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信息提取。目前矿产资源评价信息资料越来越多,综合性越来越强,难度也越来越大,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信息需要进行深层次研究,如何有效地、快捷地把矿致异常、非矿致异常区分开,如何衡量一个地质作用的复杂程度等,这就可以在GIS平台上构筑相应的模型,进行成矿信息的条件提取。

信息的综合分析。矿产资源评价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信息的综合分析,即如何从地质图件中圈定“5P'’地段,如何确定各证据权,并利用这些证据因子进行矿产预测,这就可以利用GIS建立适当的模型,进行成矿信息的叠加、综合。

2.数据集成是GIS应用的关键

GIS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应用GIS技术成功地进行地质矿产资源评价预测,取决于对预测区成矿的接近实际的认识、所掌握的数据的种类与质量、所建数据库是否灵活有效、空间分析方法的使用是否合理等。

数据是GIS的粮食,缺乏足够的粮食或发霉变质的粮食是做不出好饭来的。因此在应用GIS技术进行综合分析之前,必须根据评价的要求采用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投影交换、格式转换等。应用GIS进行矿产资源评价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与所建的数据库质量成正比。如果是建立区域综合地学信息系统,就要存储地质图上的全部信息。如果单纯为资源评价,地质图在数字化前要进行简化。空间信息的综合分析方法是决定GIS应用水平的关键。矿产资源预测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家对预测区的认识即预测模型。

3.GIS应用中取得的新进展

GIS在国外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1982年USGS建立了矿产资源评价计划CUSMAP的GIS原型系统,用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除外)的矿产资源评价。1988年澳大利亚成立了GIS技术和应用专家组成的自然资源信息中心(NRIC)。GIS不仅在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巴西在矿产资源评价中应用GIS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在2000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巴西发表了14篇有关的论文。

我国应用GIS进行矿产资源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由地矿部遥感中心主持,长春地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矿部矿床所等单位参加,开展了“遥感图像与其他地学数据综合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上世纪90年代后,GIS矿产资源评价研究得到了足够的重视。1995年4月,地调局在川西扬子地台西缘部分地区4个1:20万图幅立项开展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试验研究。1998年5月,该项目按预期目标完成了任务,建立了目标图层综合的数学模型,在ARC/INFO上开发了证据加权法软件模块。这些工作的完成,使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由试验、研究阶段开始向实际评价工作深入。

“九五”期间,赵鹏大教授总结出GIS技术应用于地质异常圈定和成矿预测,可进行区域“成矿可能地段”分析、组合异常的“找矿可行地段”分析、组合异常的“找矿有利地段”分析、多源信息的“潜在资源地段分析”以及多源信息的“远景矿体地段”分析:苏红旗等运用GIS技术研制出了证据权重法矿产预测系统(EWM):池顺都利用GIS对云南元江地区大红山群铜矿床进行了预测;曹瑜、胡光道等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叠加分析、拓扑分析、空间集合分析等)对各种地质信息进行组合、匹配、叠加、筛选、融合以达到各有利地段的圈定。唐宾研究了GIS支持下的地质信息数据的特征和成矿预测的操作过程。地矿部以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评价中的成矿信息提取及评价方法模型,开发相应的资源评价系统为目的,开展了重点科技项目“基于GIS的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系统”的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以肖克炎博士为首的课题组在MAPGIS软件平台上开发了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地质遥感地质研究所开发了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分析系统(MORPAS)。武警黄金指挥部白万成等研制成功了用于区域找矿靶区预测的GIS专家系统(DPIS)。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开展了GIS应用于安徽东部地区金矿资源评价的研究。陈石羡利用MAPGIS对鄂东南地区铁矿资源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理论、技术、逻辑、效果来看,以GIS为主要工具的矿产资源预测方法的确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地质学家的重视,成为地质学家不可缺少的工具,与成矿预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GIS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国内外的实践证明,GIS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成矿预测的方法体系,极大地提高了预测效率和水平,简化了预测过程。

锅炉的定性定量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篇4

锅炉的定性定量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本文对锅炉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危险性作了定性、定量评价,最后在分析评价和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作 者:宋文华 苗欣 王世英 王家乐 Song Wenhua Miao Xin Wang Shiying Wang Jiale  作者单位:宋文华,苗欣,Song Wenhua,Miao Xin(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

王世英,王家乐,Wang Shiying,Wang Jiale(天津市华腾理工安全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刊 名:安全 英文刊名:SAFETY 年,卷(期): 28(9) 分类号:X9 关键词:锅炉   安全   评价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综述 篇5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备考知识点:培训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

培训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法只能对培训活动和受训人员的表现做出原则的、大致的、趋向性的判断,而定量评估法能对培训作用的大小、受训人员行为方式改变的程度及企业收益多少给出数据解释,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来发现与阐述行为规律。从定量分析中得到启发,然后以描述来说明结论,这在行为学中是常见的处理方法。

企业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成果主要是硬性指标,如成本收益分析、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废品减少、质量改进、成本节约、利润增加等。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对培训师、培训场地、培训教材等主要环节的。如检查培训目标与工作任务的匹配度,评价学员在工作中对培训内容的应用情况,了解学员偏爱学习方法,了解学员对培训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的态度等。

问卷调查的步骤如下:

1、明确你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什么信息。

2、设计问卷:

(1)问卷的顺序。一份完整的问卷按顺序依次应包含问卷名称、问卷说明、问卷题目、致谢和署名(有时可增加附函,如对回答者的奖励等)。其中问卷题目的顺序对回答的内容和回答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问卷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从一般问题到具体问题,从不熟悉的问题到不太熟悉的问题,将同类问题放到一起,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安排问题的顺序。

(2)问卷的表达方式。问卷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前者能鼓励回答者说出重要的观点,但是分析问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后者有若干备选答案,便于回答和分析。当问卷设计者无法确定答案的范围时才采用开放式问题。

(3)问卷的实际内容。问卷的实际内容就是问题,问题应紧紧围绕评估目的展开,问题的表述必须清晰明确,问卷中不能带情感暗示。

(4)问题的形式。问题的形式主要有二选

一、多选

一、量表。

3、测试问卷。在问卷全面实施进行一次测试,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

4、正式开展调查。

5、进行资料分析,编写调查信息报告。

二、访谈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职业培训教育网 010-82333888(24小时)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

访谈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如了解学员对培训方案和学习方法的反应,了解受训者对培训目标、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的看法,检查受训者将培训内容在工作中应用的程度,了解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因素,了解受训者对培训的感觉和态度,帮助受训者设立个人发展目标,比较组织战略和培训之间的一致性,为下一步的问卷调查做准备等。

访谈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你要采集的信息。

2、设计访谈方案。访谈方案是评估人员在访谈中要提问问题的清单,与调查问卷的设计类似。

3、测试访谈方案。在访谈实施前进行依次测试,可以对访谈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还可以提高访谈者的访谈技能。

4、全面实施。

5、进行资料分析,编写调查信息报告。

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的原理相同、步骤相似,不同的是,问卷调查法更适用于调查面广、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调查;访谈法更适用于调查面窄、以开放式问题为主的调查。与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相似的方法还有电话调查法,又称电话访谈,是一种非面对面的访谈,它更适用于调查面广、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并重的调查。

三、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评估者在培训结束以后亲自到受训者所在地工作岗位上,通过仔细观察记录培训对象在工作中的业绩进行比较,以此来衡量培训对受训者所起到的效果。

这种方法由于要花很多时间,并不能大范围使用,一般只是针对一此投资大、培训效果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项目。

四、座谈法

将受训者召集到一起开讨论会,让每一个员工讲述自己通过培训学会了什么,是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的,以及他是否需要进一步帮助,需要什么帮助等问题,从中获取关于培训效果的信息。

讨论会不要在培训一结束时就举行,而就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以后进行(如一个月后),因为培训的效果需要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过早的评估可能很难得到有效的信息。

五、内省法

内省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eorge Kelly)研究出来的一种方法,是他的个性形成理论的一部分。内省法能使个人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观念,让个人可以用一面“镜子”照出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职业培训教育网 010-82333888(24小时)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

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它能够预测调查对象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可以评估改变学员态度的培训的效果。内省法的步骤如下:

(一)准备工作

1、确定分析主题。内省法的分析主题应与培训目标相关,如好的销售员与坏的销售员的差别是什么?

2、准备6张大约50毫米×50毫米的小纸片或卡片。

3、制作一份内省法打分表。仍以销售人员为例,参见表3-20。

4、根据主题选择6名人员,要求对每个人员有充分的了解,能够详细地说出他们每个人的工作表现。

(1)6名人员归好工作水平不一样,将其分为三组:最有能力的两个人一组;比较有能力的两个人一组;最没能力的两个人一组。

(2)每张卡片上写一个人的名字,将卡片顺序打乱,并用A—F这6个字母对卡片进行编号。注意要求填写假名或代号,否则影响评估结果。

(二)全面实施阶段

1、内省法打分表中每一行都有有3个星号,每一行的星号在A、B、C 三栏,从来张卡片中挑出编有A、B、C的卡片。

2、将卡片A、B、C放在一起,考虑这三个人所做的与内省法有关的事情,找出其中两人共有的行为,该行为把他们和第三个人区分开,将该行为描述出来,填入第一行左喧第一个格,比如说“主动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找出第一流个人与另外两个人在行为上的区别,将这一区别描述出来,填写入第一行右边最后一格,如“逃避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

3、将卡片A、B、C放回。

4、集资对每一行重复第1到3步的过程,直到结束。

(三)排序计分阶段

1、对内省法打分表的第一行进行编号排序。将6张卡片在面前摆开,6人中与左边第一格描述最接近的编号1,与右边最后一格描述第二接近的编号5;依次类推,直到第一行编号完毕,将编号填入内省法打分表第一行相应的方格中。

2、依次对内省法打分表的其他行进行编号排序,方法同第一行。

3、对内省法打分表的最后一行进行编号排名。将测评者主观认为最有效的编号1,主观认为最无效的编号6;主观认为第二有效的编号2,主观认为第二无效的编号5;依次直至编号完毕,将编号填入内省法打分表最后一行相应的方格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职业培训教育网 010-82333888(24小时)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

4、将最后一行的编号与第一行进行对比,在每一栏内将较小的数字从较大的数字中减去,把所有的差加起来,将总数圈起来,写在右边最后一个方格里空白的位置。

5、依次将最后一行的编号与其他各行进行对比,重复上一步,直至完成。

6、看画圈的分数列,若有高分,即12分及以上的数,则表明:该行左侧的行为对整体效果排序不重要,或该行为是消极行为,应作如下处理:

(1)将该行的排名反过来:1变成6,2变成5,3变成4等;(2)将该行与最后一行重新进行对比计算,方法同第4点。

这样可以把差的供不应求数降低到较低水平。

7、看画圈的分数列,把得了4分及以上的行为舍弃掉,剩余的行为是测评者认为与整体排序效果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现了测评者自己的主观看法。

应注意的是,内省法的结果 的结果评估的测评者自己的观念变化,而不是参与测评人员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应在培训前后分别测评一次,根据测评结果的差异就可以知道受训者培训前后观念的变化。

六、笔试法

笔试法用于了解学员已掌握的知识,它能在培训期间向学员反馈有关信息,考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等。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培训目标。

2、起草测试题目。测验题目的形式主要有回忆型题目和识别型题目。前者是学员凭记忆就可回答的问题,包括问答题和简答题等形式;后者是要求学员从提示的答案选项中选出确答案的问题,包括判断题和多项选择题等形式。

3、选择、排列测试题目。

4、为学员准备考试说明。

5、准备记分卡。

6、进行测验。

7、分析测验结果。

七、操作性测验

操作性测验是指通过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观察和评价来进行评估测验的方法,它可应用于整个培训过程,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能加强学习效果,鼓励学员在工作中应用培训内容;能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职业培训教育网 010-82333888(24小时)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 代码:DL)

培训师和学员了解教学效果。当培训由一些相互独立的单元组成时,在培训前对学员进行操作性测验,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学员应当接受的培训项目。

在进行操作性测验时,应注意达到以下要求:

1、在确定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之前,设计操作性测验,并起草评分方案。

2、对测验中要表演的动作应进行规定,包括动作、相关条件、生产定额等的规定。

3、对测验进行标准化管理。

4、根据需要尽可能合测验环境与工作环境相似。

5、测验过程中,依次只能测一步。

6、让测验、任务过程与最终产品挂钩。

7、为学员编写说明书,清楚指出在测验中他们应完成的事项。

8、应对教师和受训学员样本进行预测试。

八、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指观察者选择观察方法,设计并利用观察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评估的方法。它能够向学员当场反馈学习进展,考核培训后学员的能力,测量和评价学员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其基本步骤如下:

1、描述和解释培训项目计划开发的特定技能,也就是观察的对象。

2、将上一步所说的技能分解为若干行为,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和分类,并明确某一类行为与培训目标的关系。

3、练习上一步所说的行为分类。

4、被观察者开始工作,观察人员记录其真实行为。

5、将观察结果汇总,反馈给被观察人员及其主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综述 篇6

——4.2.2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一、教研室活动开展情况及效果,鼓励教师参与教改的措施及教师教改成果情况;

各教研室都制订了本学期教研活动计划,许多教研室的活动对形式和内容作了认真考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常规教学教研活动如:新学期教研室工作计划讨论、中期教学交流及检查、下学期课程安排和教材选用、期末考试相关事宜与学期总结、教师说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有内容不一的各类研讨会如:如何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能力培养组织课堂教学、专业改革与发展研讨、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结合问题、讨论课程设置和基础主干课程重点讲授内容及其它等;还有其他特色鲜明的教研活动如:‚教师说育人‛、‚导师说培养‛、教师技能之朗诵比赛、‚我如何做好‘组织课堂教学’‛等。

大部分教研室活动能按计划如期举行。参加人数多,气氛活跃,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指南。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有独特的见解,有创造的需要,作为老师,要正视学生的这种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巩固给出更广阔的天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教研室活动中多次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应提倡勇于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风气,使课堂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不要让他们成为毫无表情的机器人,成为标准化的模具。

三、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措施与成效,教师授课方式多样化描述;

(一)全面进行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整合全体教研室教师资源,整合教学力量,使教师成为懂得教育规律、运用教学规律的现代研究型的教师。进一步充实了教学梯队。

积极开展教师的相互听课与评课,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加强了本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了教研室整体专业技术水平。

(二)完善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

1.在近几年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精细的动画展现,教师很容易讲清楚这些过程,节省了许多时间,并在课堂内留给学生充分的理解、记忆时间,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显著提高了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建立教师与学生的网上联系,通过网络平台,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又方便实用,提高了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效率与兴趣。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实现了教学途径多元化的趋向发展

本系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如下:(1)强化重点内容与知识点的教学。

(2)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有效方法。(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4)开展教师的教学交流与互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5)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式学习。

(四)吸收新版教材的优秀内容,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与教学思想在不断进步,我们也不断吸收新版教材的优秀内容,力求使学生获得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在原来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围绕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结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新的修订,并相应调整了实践与实习内容。

(五)全面补充了教学资源

我系创办以来,在教学过程中都保留了原来的优秀内容,同时致力于全面补充和刷新教学资源。主要的方面有:

1.纸介材料,包括:课程教材及配套实验教材、授课教案、教学大纲、教育科研项目及成果、教改教研论文、教学表彰、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理论课的课程设计、实验教学设计、教师资料、教师指导手册等。2.媒介材料,包括电子资源和网上资源:电子授课教案、电子教学大纲、学生评教材料、参考文献目录、教师资料等。

3.学生辅助资源,包括:学习参考书,包括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教案、教师手册等。

(六)加强了实习实训条件和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各专业实验教学和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活动的管理,并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考核。

强调实际操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通过到实习基地实习,以及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促使学生提高操作技能,有效增强毕业生就业择业的竞争信心和竞争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说明(体现考核方式科学多样)。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单单要懂得知识,更要掌握技能。所以,单一的考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我系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情况,精心设置相关的实践考核内容,并予以一定的分数比值,从而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综述 篇7

1 以定量评价方法对篮球战术基础配合进行分析的优势作用

在对篮球战术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则需要以明确战术评价的入手点为基础, 进而结合篮球运动项目所具有的特点与获得比赛胜利所呈现出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各种制胜因素的具体分析, 传统评价方法下一般是从时间、空间、配合、技术以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而以定量评价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可从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际等相结合的方式来落实, 进而借助这一评价结果, 促使相应的篮球教练能够明确整个篮球队中各个运动员自身的战术配合质量, 并明确相应的问题, 以不断提升训练的质量。在当前的篮球运动中, 要想不断提升我国篮球队的综合能力水准, 则就需要确保相应的运动员能够具备战术基础配合的能力, 明确相应的方法, 在定量评价的方式下, 确保在定位相应理论依据的基础上, 将各个训练时间段内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以在展现出相应训练成果的基础上, 为实现定量化训练并提升相应训练效果提供保障。同时, 对于教练员而言, 通过有针对性训练的实施, 能够以完善的训练方案为指导, 提升训练质量, 为提升篮球队的战术基础配合能力, 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水准以打出高水平的比赛, 进而赢得比赛奠定基础。

对于当前我国篮球运动而言, 一直以来都与欧美国家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决定篮球比赛胜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但是归根结底主要是由篮球运动员自身的体能素质、技能水平以及整体战术配合等因素决定的, 其中的某一环节存在不足, 将会对整个比赛的胜负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从战术基础配合角度出发, 只有立足于整体角度, 分别对运动员在战术基础配合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 才能够为充分发挥出战略基础配合在篮球比赛中的优势, 掌握住比赛的主动权, 在有限的时间内占据优势地位, 进而才能够以战术的合理布局以及个人技能水平的充分发挥来赢得比赛。同时这也意味着当前在针对篮球运动队伍培养的过程中, 相应的教练人员要抓住战术基础配合的关键, 找到提升战术基础配合质量的点, 进而才能够科学地落实训练内容, 为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篮球运动的实力、能够早日具备与欧美篮球运动员相抗衡的力量奠定基础。

2 研究方法

在实际开展这一研究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第一, 文献资料法。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 查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包括图书馆文献、知网文献等;第二, 观察与访谈法。在研究的过程中, 总共观看了近20场篮球比赛视频, 同时, 采访了篮球教练近10名, 针对观看篮球比赛视频做了相应的记录, 并针对访谈的开展制定了相应的问题, 对教练给出的答案进行了记录;第三, 以特尔菲法来定位战术内涵所呈现出的特征, 并以统计法来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第四, 以逻辑分析法对所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 为教练员更好地明确战术基础配合训练的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并以实验法来对相应的定性评价结果进行多次的验证, 以证明该方法的可靠性。

3 定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统计项目、表格与相应符号的定位

结合篮球比赛所呈现出的特点, 在实际进行战术基础配合定量评价的过程中, 体现运动员该项技能水平的信息内容总共有18项, 而基于战术内涵特征下, 针对对运动员该项技能的评价, 是以优秀、较优秀、良好、较差以及差这几种评价标准进行定位的, 并且具备相应的分值结果。其中, 在相应的记录符号上, 需要以相应符号系统的编制为基础, 并将其存储到计算机数据库之中, 为实现观察统计奠定基础。而组合符号主要是由相应配合反馈、内涵特征构成的, 将反馈信息总共18项信息按照从a到r进行排序, 而在进行战术配合的观察与评价时要将信息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战术内涵所呈现出的特征为:时间性、空间性、配合性、规则性、技术性、应变性以及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 实现对评分值域的设置, 标准为从5到1之间。

3.2 追踪统计

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 则是以锁定某个运动员为基础, 在明确统计目标的基础上, 在实际极性打比赛的过程中, 针对这一目标来实现相应的追踪统计, 在此过程中, 因比赛进行的速度较快, 为了实现快速的现场记录, 则可以以相应的符号来代替;在此基础上, 在每一回合下, 对运动员进攻防守的实际配合情况来记录信息, 同时, 在此过程中要至少记录一个组合符号;在实际比赛中, 针对进攻与防守转换的过程中, 相应的记录方法则是要以该项运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与规律为出发点, 针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实际动作的正确、规范与否做出科学评价, 然后落实记录, 进而实现对运动员自身战术基础配合能力水准的有效分析, 为实现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提升奠定科学的数据基础。

3.3 数据处理

在进行调查数据处理的过程中, 因采用的是追踪统计的方式, 是针对现场比赛的观看来实现记录的, 所以在此过程中会借助人工手段来实现对数据的处理, 而基于这一方法, 难以避免地会产生人为错误, 所以要想提高数据处理的质量, 就要求相应的人员做到:第一, 能够对代表符号实现深刻地掌握, 并要明确相应评价标准尺度, 在此基础上, 针对相应的统计人员, 要组建相应的工作队伍, 并且确保相应的人员在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然后再将每个人的统计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后求出相应的平均值。第二, 以综合分析法来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在实际对战术基础配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则需要将一系列影响因素完善融入其中, 并落实相应的定性评价, 在此基础上将相应数据放到一起, 实现综合性的评价分析。因此, 在实际落实综合评价的过程中, 首要基础便是在完善搜集客观数据信息的基础上, 做出相应的定性评价, 进而通过综合性评价来明确篮球队在战术配合上所呈现出的不足, 实现相应训练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设计。在具体开展综合分析的过程中, 首先要针对所选定的目标运动员, 明确其在赛场中的位置与职责, 进而定位这一位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在分析这一内容之后, 从整体出发, 针对全队战术的结构与要求作出具体性的分析。同时要针对影响比赛成绩较大的动作进行信息搜集, 通过该相应信息的整理与归纳, 实现定性分析后以定量分析来给出相应的评价意见。

3.4 验证分析与实际应用案例

基于定量分析方法, 为了验证这一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 选取CBA与NBA20场比赛进行临场统计分析, 在搜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 不断优化处理过程与结果, 并将相应的分析结果与专业教练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 选取某一篮球比赛赛事为案例, 同样以该方法进行分析, 相应的分析结果如下:第一, 针对每个篮球队所采用的战术, 求出了其内涵特征的平均值;第二, 对篮球队战术基础配合下相应的内涵Q型进行了聚类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 将相应得分较为接近的配合形式归类到一起, 作为统一等级的战术基础配合形式, 原因在于相应的战术配合下所产生的结果大致是一致的, 在操作的过程中总共分成了4类。在此基础上, 以RSR评价法来实现对战术内涵的评价, 在选择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总共选取了4个篮球队, 比赛场数为12场, 将相应内涵特征进行带入后, 通过计算来进行汇总, 得出的结果为:采用定量法对篮球战术基础配合进行分析, 能够实现对运动员整体比赛能力的有效判定, 并且能够为教练及时发现个体战术与技能运用上所存在的不足提供科学依据, 这就为后期落实训练工作时, 实现有针对性训练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进而为训练的有效开展与高质量落实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该文的研究表明, 针对篮球战术基础配合质量评价这一内容, 可采用定量评价法进行评价, 在实际验证的过程中也表明采用这一评价方法, 能够为明确篮球运动战术配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 进而才能够促使相应的教练员及时明确训练的突破口, 为实现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提升篮球队伍整体战术部署与作战能力奠定基础, 进而才能够为中国篮球队逐渐具备与欧美篮球队相抗衡的力量、创造出属于中国篮球比赛的辉煌战绩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实, 马杰, 柳学林, 等.用定量评价方法诊断中国男子篮球队与世界强队战术基础配合的运用效果[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5) :66-70.

[2]谭朕斌.篮球教学中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战术意识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的初步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62-66.

[3]梁启普.世界高水平篮球队比赛掩护配合的运用[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4]唐欣.篮球进攻基础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 2013.

[5]谭朕斌.篮球战术意识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3) :18-20.

[6]管仁利.篮球战术“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 :128-130.

LECD半定量评价法 篇8

LEC评价法

(Likelihood Exposure Consequenc

e)

这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

L(Likelihood)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Exposur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Consequence)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取得这3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3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3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 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表1 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不可能 0.1

表2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连续暴露 10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6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几次暴露 1 非常罕见暴露 0.5

分数值

表3

C为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

大灾难,10人以上死亡 100 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灾难,3~9人死亡或 40 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严重,1~2人死亡或多人重伤 15 或造成一定财产损失 较重,一人重伤致残或 7 造成较小财产损失

几人轻伤或造成较小财产损失 3

轻伤,需要治疗救护,1 不造成财产损失。

上一篇:《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下一篇:卖花的小女孩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