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年味散文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过年年味散文

过年年味散文 篇1

过年的年味散文一:

微风,悠然划过窗台,停靠在窗外的松树上休憩。眼前,忽然一亮。没注意什么时候医院里到处挂满了红红的灯笼。蓦然惊觉,是呀,就要过年了。今天已经腊月二十八,还有两天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将为新的一年叩开新的希望。

久居闹市,早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按部就班。年关已近,却总在怀疑是不是真的要过年了。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只有在路上看见那些红红的福字,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才不得不相信,是真的要过年了。

其实,内心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年味。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但那时候的岁月,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记住,去回忆,去眷恋。

小时候,年味是一卷泛黄的刺绣。朴素的针脚,蜿蜒着儿时的快乐与童真。

那时候,一进腊月门,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喜气与忙碌萦绕在耳边身畔。一场雪后,大片大片的阳光照耀在屋檐上。空气里到处洋溢着一种叫做吉祥的气氛。寒冷的北风,好像渐渐疲倦,偶尔会停靠在窗外的石榴树上休憩,广袤的平原一片寂静。

街道两旁,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福字,开始陆续走进千家万户,就等除夕那天,用来装饰来年那个红红的希望。每当这时,父亲和母亲都会开始忙碌各自的分工。

父亲会把平时乱七八糟堆在院里的柴火,仔细的用砍刀或者斧头裁成一段一段,整齐的摆放在某个墙角,等母亲用来生火烹煮。然后,就会把一些黄米用清水淘洗,捞出沥干,等晾的半干就开始把黄米里面的小石头或者沙子挑选干净,拿去邻村的大石磨上磨成米粉,用来做年糕。最喜欢妈妈做的年糕,放一点糖,粘粘的,香香的,甜甜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香,现在想想还是意犹未尽。

通常,我做的活就是擦玻璃,不一会就可以让一整个窗户明亮的一尘不染。偶尔,母亲也会让我帮着做一些小活,譬如烧火,或者喂猪,平时母亲都不用我,只有到了忙不过来的时候才会叫上我。

日子,不觉到了腊月二十一,父亲和母亲就开始扫尘。这可真是个累活,因有的大物件一年没动过,就需要挪开或者搬到院子里,等把屋子里扫好了再搬进去。从早晨一直忙到晚上,钻进暖暖的被窝,闻着阳光的味道,虽然累点却感觉真的很幸福。

忙着,说着,笑着,不觉又到了该我过生日的时候。我的生日是腊月二十六,不知为什么,母亲总会把做馒头这一件大事情放在这一天。印象中,在娘家时好像每个生日都是与馒头有关。

每当这一天,便会有邻家的婶婶大娘过来,帮着母亲蒸馒头,因为是摆供要用的东西,所以母亲从来不让我们小孩子插手。

好像她们早就做好了分工,拉呱一会就开始做各人的工作。通常,都是最有劲的那一个和面,因为面需要比平常硬一些才可以站住形。剩下的几个人就开始轮流把和好的面从一遍揉到两遍到三遍甚至四遍。慢慢的,一块看似粗糙的面被母亲他们雕琢成了一个个白白的泛着光的大桃子。这些大桃子一般差不多就是两斤或者两斤二两。为了准确一些,我还看到婶婶把揉好的面团都称了一下。呵,她们的手可真准,一般都分得八九不离十。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一直是母亲他们的话题。其实,那时候真的不懂是什么含义。现在终于明白了,面越揉越白越劲道越好吃,至于“打到的媳妇”在现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我想应该不会有这种现象了。爱还爱不够,怎么舍得打呢。

等面桃子在他们手里转了好几遍,母亲便会下炕去烧水。她要将炕烧热,这可不是为了再暖和一些,她是为了让炕热了以后便于做好的馒头起发得快一些。

馒头在母亲们的手里越揉越白,圆圆的头顶泛着淡淡的青光,不久就成了一个个小圆柱体。为了让做好的馒头起发得快一些,母亲总会准备一床干净的被子折叠成上下两层,中间再放上包袱。那些小柱子,就像一个个小娃娃一样被母亲们放在了暖暖的被窝里。

屋子里渐渐热气腾腾,因为炕比较热嘛,那些成型的馒头在被窝里开始发热,冒出热气。就这样,轻声笑着,做着,揉着,就像一场盛大的聚会。忽然就会感觉有种暖暖的东西在心间漾开,我体味到了淡淡烟火里的快乐与简单的幸福。

馒头,在母亲们的说笑中做好蒸熟了。如果时间充裕,母亲就会直接蒸年糕。最喜欢吃年糕,粘粘的,蘸一口糖,又香又甜,不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那时,虽然不曾刻意为我过过生日,我却永远记得母亲和婶婶大娘们忙碌的身影,还有那蒸好的馒头浑圆浑圆的像一座座小山,洁白,剔透。

时光如水,淡淡如烟。现在回想起母亲们做得大馒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知道,那里面不仅有劳动的艰辛,更有一份他们对来年的敬重与希望。

结婚后,生日都是在婆婆家过。虽然再也看不到母亲们忙碌的热闹劲,却依然可以感受到母亲一样的温暖。婆婆再忙,也会和公公准备好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着,笑着,生日就在其乐融融的一顿晚宴中度过。感恩十几年以来,婆婆始终如一让我在浓浓的亲情里感受她不曾说出口的爱意。

生活,浓墨淡彩。总认为过年,是属于一岁中最浓的那一笔,隐匿着盛大的狂欢。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一直重复着相同的习俗。腊八,辞灶,除夕,守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渐远的岁月里拥有了更多的智慧与精彩,我们也越来越知道珍惜珍惜这种平淡而深远的幸福。

从初一开始,一直是忙碌的样子。这一拨客人走啦,下一拨又接上。就这样在忙碌中,不觉已经到了初八。依然有零星的鞭炮声不时入耳。年华又添一岁,时光依旧如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就!

过年的年味散文二:

未养辞旧悄然去,申猴踏雪迎春来,普天同庆佳节日,张灯结彩庆丰年。

过完了二十三小年,年的味道渐渐的浓了起来。购物备年货成了最有趣的也是最忙碌的事情,每天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陆陆续续不间断的去供销点购货。心里真有些对年的期盼,因为年才能和儿女们团聚。我跟老公每天合计着买哪种水果,买几样蔬菜。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口味购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期盼的心变得急切,每天看着新闻里播放春运的实况,看着奔驰的列车和那拥挤的人群,我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流动的人群,寻觅着儿女们的身影。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面对着这些年货,儿时记忆中的年味缓缓盛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带着飘香的回忆溢满心间。一切似乎很久远了,再没有曾经的期盼与渴望,没有了曾经的欣喜与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早已失去了对年的热情,只留下一份对逝去岁月的感怀和深深的眷恋。

记得儿时,那个时代物资匮乏,过年成了最幸福的一件事。也正因为那个时代的贫穷,才有了今天让我们难忘的那份简单而真实的快乐!也有那份年的味道令我们记忆犹新!

每每一放寒假,一群同伴聚在一起,扳着手指热切的期待年的到来。快乐的总把民间的谚语挂在嘴上:“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打扫土,二十六刨猪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发面,二十九蒸馒头,三十下晚坐一宿,初一初二拜年走。”盼年的喜悦和幸福感总绽放孩子们的脸上。

因为只有过年晚上,才能吃上一顿不掺玉米面的饺子。才能穿上一件或用哥姐们旧衣服改制的新衣服,一根新头绳是年的奖赏,心里美滋滋的。同伴们互相彰显着自己的美丽,年的富有。一张张笑脸透着无限的天真与快乐,像一个个美丽的天使,将节日的喜悦传遍千家万户,传遍农家的每一个角落。

过年的气氛浓浓的,不但扫去了一年的灰尘,还把墙壁装点一新。满屋的年画会让你目不暇接,爱不释手。曾记得,大我四岁的二哥最喜欢年画了,买年画的钱几乎都是他早起捡粪时捡拾破鞋、绳头等卖所得的钱买来的。那些古老的年画,有讲究的四扇屏,令人耳目一新。可是不等出正月就恋恋不舍的把画收藏起来了,留着下年再贴。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过着,心里积存着对年的渴望和对画的爱恋。虽然那时的生活贫困拮据,但在人们的意识心态里对年的欲望特别的强烈,都尽可能的完善自己改变一下生活 的面貌。不但从每个人的身上,或从屋内到院里,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一张张大红福字,预示着福来到,一张张挂钱象征着明年的财源滚滚,一幅幅对联无不透着年的吉祥与喜庆。

厨房里,母亲忙碌的身影,热气腾腾的饭菜不断飘来浓浓的肉香,怎能不令幼小的我们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就能吃上向往已久香喷喷的饭菜。又白又大的上供祭祖宗的馒头,令我们望眼欲穿,只有玉米面与白面掺半的馒头,或豆沙包才准许我们吃。那吃一口也感觉非常好吃,软软的,透着淡淡的香甜。至今想起来,那香甜的滋味依旧在心头缭绕。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当中,永远的成为了一种怀念!

过年的夜晚,更是令人怀念,幼小的我总跟在二哥的身后,接神送神成了我俩兄妹的专职任务。燃放鞭炮时更是热闹非凡,父亲张罗着,两个兄长忙活着,在院子里笼着一堆火,围着火堆放鞭炮。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瞬间整个院子像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照亮了院子里每一个角落,照亮了我们幸福快乐的容颜一张一张的笑脸。在欢笑伴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我们渴望着长大,向往着美好的明天!然而,那种欣喜与期待,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终究成了今天的回忆。回首儿时的守岁,那一盆冰冷的黑秋梨和那单一的熟葵花籽,无不令人心里头略过淡淡的苦涩,淡淡的哀思。

经历了人生的春夏秋冬,回首走过人生的坎坷的每一段路程,风风雨雨几十年、岁月赋予了我们一份淡定与从容。生命不可以重来,时光不可能倒流,无论是憧憬也好,无奈也罢,年都会把每个人推向未来。如同大自然的季节轮回,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顺应规律。岁月的沉淀,也逐渐让我们对年有了更深的体会更深的感触!儿时的年味,在岁月的流逝中,深深的烙在我们的脑海里,飘在记忆中。终究让我们懂得,令我们难忘的其实是儿时纯真的岁月,那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天真时光!

静静的聆听着岁月的过往,轻轻的将所有的日子翻过,新的日历开始了新一年的篇章。突然感叹,岁月竟然如此匆匆!昨天,已然成为了回忆!

又是一年春节至,网上购物开始忙碌,女儿儿子为了献上她们一份孝心和挚诚的爱,在网上为我物色了一件羽绒大衣和羊毛衫。色彩样式孩子们互相商量着,互相传递着信息一遍遍筛选着,把一份份浓浓的爱在心里传递着。大街上人潮涌动,供销点拥挤不堪,各种商品都成了节日的畅销货。人来车往的说笑声,孩子们三俩成群的嬉闹声,以及道路上堵车的鸣笛声,无不提醒着年走近的脚步。红红的灯笼,吉祥如意的对联,各种各样的年画,处处洋溢着年到来的喜庆。越是如此,越是感触“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越是如此,越是感触“新春佳节至,更添一分思念”。

于是,年便成了一张张握在手里的车票,无论天南地北,雪雨风霜,回家过年成了每个人迫不及待的心愿;年也就成了手里的大包小包,车后备箱里的小超市;年也就成了电话里亲朋好友一条条的新春祝福短信;年也就成了母亲的期盼,孩子的渴望,亲人的相聚;为了团圆,为了那份凝聚在心里的情与爱!岁月改变的是容颜,却永远改变不了亲情的渴望,改变不了年这个传统节日在每个人心中的根深蒂固!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根!

让我们在岁月的回首中静静的守望;让我们静静的守望中,默默的祝福;让我们在一家人团聚中感受着亲情的温暖,让爱在凝聚中升华,让祝福传递着情谊;让我们在逝去的养年的终点,点亮猴年新的希望,踏上新的征程轻松起航,努力新的明天!让我们在浓郁的年味中,看江山如画,听岁月如歌,品挚爱的真情!

过年的年味散文三:

今早,睁开惺忪的双眼,看见几个文友在群里说腊八节快乐。我感到十分的惊讶,因为我感觉时间过得没这么快。有点不相信的我,翻开日历一看,今天果真是腊八节。我激动地说道:“哇塞,就快过年了!”

【一】买年货

朋友,在我们这里,过了腊八节,大家就开始买卖年货了。记得小时候,喝完腊八粥后,大家都在家里筹算过年要买一些什么东西,具体多少,把它们一一列到本子上。翌日一大早,村民们就纷纷起床,洗簌过后,拿着蛇皮袋子和扁担,到马路上坐拖拉机前往集市。

在此时父母也会带上我去买年货。拖拉机上,大人们兴奋之中唱一两首歌曲,我们这些小孩子有时也跟着唱,大家都嘻嘻哈哈的,一路走去,十分热闹。

到达集市,下了拖拉机后,我们便分道扬镳,各自买各家需要的年货。而我家进集市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买新衣裳。此时的父母也会大方起来,只要是我觉得满意的一两件新衣服,母亲都会费尽七嘴八舌跟卖衣服的老板讲价。但最终不管是讲到多少价格都会给我买下。

买完衣服后,父母带着我买家里过年吃的东西,如:苹果、脐橙、瓜子、糖、葡萄干、红枣等等。

回家时,大家买的都是大袋小袋的。拖拉机里,有时很难挤上去了,还有很多人硬挤上去。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拖拉机基本上看不到了,许多人家里有小车、摩托车、面包车这些,出行十分方便。集市里的年货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二】爆米花

以前腊月二十的样子,外村的人就会推着爆米花机来我们村的门楼坪里,进行爆米花。小时的我们看着爆米花机的师傅到来,心中兴奋不已,便会围拢到他的旁边,看他拆装爆米花机。

有些大人们看到自家的小孩在旁边围观,便会急忙回家,拿一个蛇皮袋和一些玉米,来这里进行爆米花。每次爆米花的师傅拿着玉米,把它们倒到爆米花机的里面,然后把盖子封住,在下面点燃一堆篝火。把爆米花机在火中不断地翻滚,我们在一旁嬉笑着说道:“爆米花师傅,爆米花师傅,等下爆米花烤熟了,分我一个。”爆米花的师傅,每次都直摇头。我们看着他摇头,着急地问道:“你能不能晚一点才回家,今天我爸妈有点事去了,他们回来后一定会弄玉米来你这里爆爆米花的。”爆米花师傅每次都笑笑,有时回答:“今天家里有点事,我可能会早一点回家。”我们听了,又急忙地问道:“那,那明天还会来这里爆爆米花吗?”爆米花师傅每次看着我们笑笑,便急忙点头。

当爆米花快要出炉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爆米花师傅叫我们捂住耳朵,“一,二,三。”然后爆米花机噗的一声,爆米花就从机子里出来,我们看了,急忙走上前去,有些掉在地上的,我们便捡着吹一下,然后塞进嘴里,吃起来有丝丝甜味。

近些年来,村里变富裕了,村民们都变懒了,不种玉米了,爆米花的师傅也不来了。去年回家过年时,我在集市上遇到爆米花师傅,向他问爆米花机的事,他说十几年没用,机器全生锈了,坏了,前几天当废品卖了。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哎!看来此生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爆米花了!

【三】杀年猪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四开始,大家就开始杀年猪了。小时候,谁家先决定杀年猪,就跟大伙们说。我们这群小孩子就提前到杀年猪的人的家里,给他家挑水的挑水、生火烧水的生火的烧水;而大人们呢,就把一把把杀猪刀磨得锋利,然后找一张结实的板凳,给杀猪时用。

等我们的水烧得沸腾时,十几个大人,便走进猪栏里,一个大人用锋利的铁钩把猪的嘴巴勾住,往猪栏外拉。其余的大人们分别抓住猪的脚,往猪栏外推。此时的猪发出嚎叫的声音。胆小的我们听了,急忙找一个可以看到杀猪的旮旯里躲起来,偷偷地看一下猪嚎叫的地方。

当猪被拉出猪栏后,大人们会把猪弄到板凳上。对杀猪有点熟悉的人便会拿着杀猪刀,给猪一刀,猪血哗哗地流出来,猪的主人便会拿一个干净的脸盆在下面装着猪血。当猪血流得差不多的时候,猪也死了。这时的我们才敢从旮旯里出来。

出来后便舀热水给大人们,他们便用热水烫猪。我们在一旁观看。当猪毛全部都被刮完时,用一些冷水把猪洗净,然后给猪开肠破肚。猪的主人家便会把一些猪肉进行切割,弄一些用来煮。村里的一些妇女们也会来进行帮忙,我们习惯在旁边洗菜、切菜这些。

当饭菜煮好时,杀猪的这户人家便会把全村的人都叫到他家来吃饭。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坐在桌子旁边,小孩字们拿着饮料和一次性杯子喝饮料,边吃饭边聊天,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就这样,今天你家杀年猪,大家来帮你家,在你家一起吃饭;明天他家杀年猪去帮他家,在他家一起吃饭。一直要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无话不谈,非常的和谐。

不过现在这种和谐的气氛没有了,因为大家不进行杀年猪了。有的人家养的肥猪,怕杀猪时全村人来他家吃饭,划不来。过年前也要把家里发肥猪卖掉,到集市里买二三十斤猪肉回家过年。

【四】问年债

我个人觉得,问年债是一件最让人厌烦的事。因为它会影响过年的心情,对这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很小的时候,因当时父亲办了一个养猪场,借了很多人的钱。正当第一猪快要出栏的时候,猪患了五号病。父亲急忙买一些药来医治,但最终猪还是一一死去了,导致我家没钱还债。

记得大年三十的下午,有几个人来敲我家的大门,我放开门后,只见他们铁青着脸,手上提着一个账本。还未等我说话,他们就走进大厅,来到父亲的面前,向他要钱,父亲结结巴巴地说:“兄弟,对不住了,我养猪场的猪都患病死了,没有钱还你们的债务。”几个债主听了,顿时皱起眉头,语气有点重地问道:“你想什么时候还钱?”父亲回:“兄弟,过完年还你们的钱。”几个债主把桌子一拍道:“这是你说的,到时候没有钱,我们就住你家了。”父亲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只点了点头。弄得全家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当然,这还不算什么的,记得十年前,村里的亮根因平时借了隔壁村的修平三百块钱。修平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坐在亮根家,催他家还钱。亮根说暂时没有钱,十五天后一定全部都还清,但修平根本就听不进去,说没有钱今天晚上就要死在他家。亮根听到他这样说,向左邻右舍借钱,大伙都说过年,借钱不吉利,都不借给他。

等着有点不耐烦的修平,把亮根的凳子狠狠地摔了一下,大声说道:“不管怎样,今天你得给我还钱!”亮根气得也大声说道:“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我不要你的狗命,实在没有钱,就把你家过年的猪肉来做抵债。”修平脸红耳赤地说道。说完,扛着亮根家桌子上一块五十斤重的猪肉,回家去了。弄得亮根家连团圆饭都没有吃,春节招待客人的菜都没有肉。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大家的口袋也鼓了,问年债这种事,基本上看不到了。

【五】走亲戚

在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是给爷爷奶奶拜年,正月初二是给外公外婆拜年,正月初三以上就没有规定了。

对于走亲戚,以前给我的印象就是挑着担子,嘻嘻哈哈去的,兴高采烈地回的。但最近几年,很多人对走亲戚产生了厌烦感。我亦是如此,除了初一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到外婆家拜年外,其他的亲戚家,我都是让父亲带着两个弟弟去的。因为我感觉现在的走亲戚,不像是十几年前那样了。

别的先不说,先说一下我们村的小王家,他家以前亲戚众多,初一到初十都有许多亲戚到来。但最近几年亲戚只有几个了,原因是小王家跟亲戚家都算得很“周到”。记得前年小王家到他亲戚小李家拜年,提了一箱苹果去,两人没聊几句话,吃完早餐就回来了。而小李家到小王家拜年,带了四个小孩,挑了一担东西来。结果在小王家吃住了四天,弄得他们都断绝了亲戚关系,成了“老死不相往来”。

还有与我年龄一样大的徵鑫,他一直跟着他外公外婆,他爸妈很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去年年初二他的奶奶气汹汹地走到他外婆家,直接把徵鑫数落了一顿。徵鑫一气之下,把八年前跟父母一起去亲戚家,亲戚是怎么样对自己的事说了一遍。很多人听了,都对他家的亲戚感到心寒。

【六】斗地主

年初六、七,大部分人家的亲戚都走完了,大家呆在家里没有事做,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打牌”,而在我们这里的打牌当中,斗地主是大家玩得最多的。

记得去年,我在房间里做作业有点烦的时候,走出门逛了逛,结果发现路上没有一个人。我敲了一家人的门进去,发现里面全在斗地主。

当我走到他们的旁边,看完他们打完一手牌,出钱的时候,我呆了,有的人竟然出了一百多元。想想他们平时省吃俭用的,此时却如此“大方”。

更令我意外的是,旮旯的桌子边有几个小孩子拿着压岁钱和红包钱,在斗小地主。我回想了一下以前的这个时候都是在门楼坪舞龙或做年灯的,不禁感叹:已不是以前的年味了。

【七】看“夜故事”

“夜故事”是我们湘南宜章的国宝。听老一辈的人讲,几十年前在我们村里都会举行。只是后来扮演夜故事的人没有水平与技术,人们看着乏味,便取消了。但在如今的县城元宵节的时候,这夜故事还是很流行的。

每年的元宵节前一天,我便和几个相好的朋友坐着大巴车前往县城。刚进县城,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为翌日晚上的“夜故事”做准备。

翌日,街头巷尾都粘贴着或悬挂着一些图画和横幅,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夜幕降临时分,大家纷纷走到大街小巷上,而我们也会挤进前列。当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变黑时,夜故事也开始了。

过年年味散文 篇2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完元宵,看完花灯,这个年就算是真的过完了,人们的生活也回到了正常轨道。

但是,这个年却不会给大多数人带来什么可供回味的东西。

每年7天春节长假结束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往往就是“这个年过得没什么意思,年味太淡了!”而大多数人见面连过年时最应该说的“过年好”也省了。

其实,就是在长假里,和亲友聚会时,包括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年味淡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成为大多数人的同感呢?

“年味”究竟是什么“味”?

而以前的过年不是这样的。

还记得小时候过年,那时真的要忙活一阵的。刚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置办各种年货,除了吃的,还有每个人的新衣裳,然后就是炸制各种炸货,蒸馒头、枣卷子、枣山等,预备上供的供品等等,要一直忙到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之前,才算告一段落。吃完年夜饭,全家人还要一起包水饺。孩子们这时已经在院里、街上燃放炮仗了。从大年初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前,都会跟着大人去所有的亲戚家、朋友家、邻居家拜年。当然,拿到压岁钱也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事。

过年的日子里,穿新衣,看扭秧歌、踩高跷的,走亲戚串门子,亲朋友邻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互道“过年好”,那种年味是散发在每个角落里,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得到。

现在过年,挨家挨户的拜年被电话、短信 、QQ、微博、 微信等代 替了,贴春联、窗花的几乎没有了,就连置办年货、拾掇屋子、准备大年里的吃食的也少了。有人说,因为现在衣食无忧,没有了从前过年的那股盼头儿,所以年味淡了。甚至有人评论说,像过年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确实,年味淡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以前过年盼顿好吃的,有个新衣裳穿,有糖吃,可是现在呢,过年和平常都一样,衣服随时想买都行,过年那种物质满足感消失了。再就是当下的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也造成了人们对于过年本身的依赖感和期盼感的减弱。

过年要回家,回家干什么?

过年,对中国人而言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为了能同家人一起过年,中国人可以不远千里、不畏严寒,不顾舟车劳顿、吃苦花钱,都要回到家,与家人团聚。于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成为中国一年中最为独特的全民迁移奇观。但是,在这种奇观的背后,我们现在感受最深的只剩下了团圆中的聚会、吃饭、送礼,似乎过年只剩下了这些。虽然这些项目是过年的最大特性,但也不能否认,“年”本身所能带来的那种令人心中可以产生的温暖感、历史感的独特味道似乎越来越淡。

大年初一,去济南的老民居最集中的曲水亭街区域转一圈,想寻找一些济南的年味,结果也是失望而归。

曲水亭街、辘轳把子街、起凤桥街、芙蓉街……几条老街拾掇得很干净,但却缺少人气,以前那种初一大早各家各户相互走街串户拜年的景象没有见到,很多黑漆大门紧闭,路上没几个行人,让人感觉这里老济南的那种年味也是所剩无几。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过年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须,那么过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不是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了归程。过年,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的理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在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当代人对年的盛情无处安放,所以感觉年味淡了

过年的几天里,大多数的电视台都不停地嚷嚷着这里“年味真足”,那里“年味浓厚”,但是仔细看看介绍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各个公园。确实,很多公园都准备了各种活动,让市民感受所谓的“年味”,但是那张“小小的门票”,不知又挡住了多少市民的脚步。在这些地方,年味只是少部分人的独享之乐。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静下心想一想,中国人对“年”的感情并没有淡薄,淡化的只是今天不再适用的传统年俗方式;我们担心的也不是“年”本身,而是满含着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年文化”会丢失。“我们说年味淡了,并为此着急,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旧日年俗的淡薄。”

从古到今,年俗一直在变,有的产生了,有的消亡了。就拿年画来说,并非上下五千年一直都有。中国汉代就发明了纸,但到了明朝以后年画才全面兴起,这说明社会有需求了,才产生相应的节俗。“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缺少新的过年的载体。过去的一些载体不适用了,但我们还没有找到适用的,对年的盛情没有地方安放,所以渐渐有年味淡了之感。但我们也不要轻视传统的力量。旧的年俗并没有消亡,旧的文化也没有被简单丢弃。我们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保留了很多传统表现,比如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等等。我们缺少过年的新载体,春晚算一个,但远不够。其实,对传统方式进行一些再创造,依然能够适应今天的新要求,依然能找回那种难忘的年味。”

也许,我们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的同时,不如放慢生活的节奏,花一些时间去品味年的味道;去用一些过去的或新兴的形式去重新搭建年俗,让传统文化有所发展,跟上物质生活的发展速度。在许多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的今天,每个人都应做点什么,千万别让我们自以为傲、普天同庆的“过年”的那种独特年味继续淡下去了!

过年了,父母要什么样的“年味” 篇3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对如何过春节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酒店里的年夜饭取代了家里的热灶台、拜年电话突破了千山万水的阻隔、外出旅游代替了年初一的“出行”……很多人开始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而过年“万家团聚”的传统观念带来的交通压力、经济压力……又引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春节”的意义。其实 “春节”联系亲情的象征意义早就远远高于了过春节的形式。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春节不仅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一家团圆的好日子,老人们早早的就备好了香肠、腊肉和糖果等年货,封好了红包,就掰着指头数日子,等与儿孙们团聚,一家人度过一个热闹、祥和的春节。然而,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子女工作忙回不了家,经济状况不好没脸回家,不敬不孝不肯回家,孤寡老人等不到回家的人……在喜庆热闹的背后,总有那么一些老人躲在冷清的房子里害怕听到邻居家里欢聚的笑声,害怕看到年夜里绚烂的烟火。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采写了几个家庭过春节的方式,希望透过这几个家庭过年的故事,与大家一起讨论老年人在节庆时的真实心理诉求。

盼望儿孙齐聚笑声满堂

谢秀娟(居住地:广州, 72岁,退休干部)

知道两个儿子每到年三十的下午都会携着妻儿陆续到家,我和老伴刚进腊月就开始准备了。买年货,买桔树、菊花,给儿子、媳妇、孙子们装好压岁钱红包,给孙子们准备他们喜欢的零食,给孩子们的房间换上喜庆的床品……因为准备的时间长,每天准备一点,我和老伴也不会感觉到累。两个儿子因为工作关系常年在外奔波忙碌,平时来看我们的时间不多,而且都是匆匆来匆匆走,两年前小儿子还举家去了新加坡。虽然为儿子有出息骄傲,但毕竟我们年纪大了,孩子不在身边心里的失落感是很强烈的。平时他们工作忙,我们也不想影响他们的工作,所以对他们不能常常回家,我们也是很理解的。春节就成了我们全家团聚的时候了,所以特别盼望过年。

考虑到平时儿子们都在外忙碌,我们家都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来过春节。今年,儿子和媳妇提议不自己做年夜饭,提前在酒楼里定好了。我们老两口坚持让酒楼把菜送到家里来,一家人在家里吃年夜饭说说笑笑的想吃多久就多久,不像在酒店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约束。我们喜欢家里热热闹闹的才像过年。

年初一早上,儿子会带着媳妇和孙子给我们老两口敬茶、磕头,我们给他们发压岁钱,这是我们家庭里很郑重的一项仪式。我们老两口都觉得一些传统的年俗是不能省略的,这样做不是为了增加我们做父母的威严,而是想通过这样的程序让孩子们重温童年的感觉,让他们暂时卸下社会的角色做回“孩子”!人年纪越大对物质的要求越少,情感需求却越强。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起以前好了不止一百倍,我们内心最盼望的还是儿子们能多回家看看,尤其是春节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饭聊天,才有我们老两口心里浓浓的“年味”啊,只可惜春节一年只有一次,和他们相聚的时间太少太少!

谢健(男、39岁 ,外企管理人员 )

我到新加坡工作两年了,虽然经常出差回广州可以顺便看望父母,但春节对于中国人,对于整个华人圈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我和家人的观念里,春节一家人吃团圆饭、守岁、发压岁钱这些传统的项目都是春节里不能取消的重要形式。我们兄弟二人,都因为工作关系长期四处奔波,平时陪父母的时间很少,所以不管我们多忙都要在春节前安排好工作,保证在除夕和年初一带着妻儿陪父母过。现在物质生活那么好,每年我们都会根据不同的气候特征给父母安排一些旅游,所以每到春节我们家还是选择传统的过节方式,聚在父母家中陪父母聊天,一面回忆过去春节的一些趣事,同时也总结自己一年的生活状况、工作成绩,说说新年的计划。对过去艰苦生活的回忆,就像一部温情的电影让我们更珍惜亲情。谈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让父母对我们生活的常态有所了解,让他们不要对常年在外奔忙的我们有太多的担心。

在春节这样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我们一定要满足父母“合家团聚”的这种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漂泊的时间长了,一年到头也希望有两三天时间能卸下工作好好享受家庭的温馨,“年味”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家的味道。

编者语:“磕头发压岁钱”这样的场景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谢阿姨一家一直保留着这个传统的程序,只是为了让常年奔波忙于事业的儿子在这项传统的年俗仪式中重温童年的乐趣。我想谢阿姨夫妇的良苦用心会让很多的孩子和父母感动。的确,不管孩子多大,不管身居何等要职,不管年薪几许……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孩子,都让父母牵挂。春节,谢阿姨眼里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儿孙欢聚、笑声满堂。

不想给儿女增加经济压力

张莲英(居住地:贵州天柱,52岁,事业单位职工)

孩子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孩子的父亲就离婚了,我一个人带着女儿和儿子生活。每到过年我们母子三人自己动手打扫卫生,做一些小饰品把家里装饰得喜庆温馨些。除夕夜我都会做一大桌孩子们喜欢吃的菜,一边看联欢晚会一边吃饭;年初一上午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爬山捡材(财),下午我们就在家里等来拜年的亲戚们。几乎每年都这样,虽然简单平淡但我们觉得特别的开心。

去年女儿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过年回家的时候除了给家里置办了很多年货,给我和儿子买了新衣服,还给各家亲戚都买了礼品。女儿读书的时候这些亲戚们没少支持我们,现在她工作了自然也要懂得回报别人。但我们家的亲戚特别多,这样一来孩子的经济压力很大。年不能不过,但也不能让过年成为女儿的负担。我还是希望能像以前一样我们母子三人在一起过一个简单而快乐的春节,对于亲戚的恩情我想还会有很多的回报方式。今年春节,我早早就给女儿说好了,让她不要回家,我带着她弟弟到省城和她一起过年,一方面能减轻女儿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一下省城过新年的氛围。

腊月二十八和儿子就到了省城,我们三人去大超市买了很多年货,又动手把女儿的出租屋打扫干净装饰一新,有了家的感觉。年三十我照例做了一大桌孩子们爱吃的菜,还多加了一个香辣虾,在我们小县城可买不到新鲜活虾。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前,我和女儿逐个打电话回去给亲戚们拜年,他们还很羡慕我,说我女儿出息了能把妈妈接到省城过年。

年初一早上,女儿带着我和他弟弟去逛公园,晚上到新区看花灯……省城里过春节比我们县城里热闹多了,丝毫没有让我们感觉到身在异地他乡的孤单。今年春节,这样的安排既让我体会到了省城过年的氛围,又不让女儿承受太大的经济压力,亲戚们也都能理解,明年我还是会选择这样的方式过春节。

周洁(女,23岁,事业单位文秘)

还在读书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喜欢和妈妈、弟弟一起动手装饰家,每次看着被我们装饰得喜庆温馨的房子,心里都有种想哭的冲动。除夕夜一边吃着妈妈做的菜,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成了我们家不变的习惯,看到特别搞笑的小品,弟弟常常笑得饭喷得满桌都是……年初一早上,我们三个人一起去爬山,我和弟弟一路追打着在上山的路上疯闹,惹得妈妈一边笑一边叮嘱我们小心;中午开始陆续有好多亲戚来拜年了,我和弟弟最开心的是收压岁钱。我们把每年的压岁钱攒下来,基本上就够了一年的学费。考上大学以后,拿到的红包明显就比弟弟的厚了很多,我知道亲戚们在用这样的方式支持着我们,心里特别的感激。每次亲戚们走后,妈妈也都会对我们说:“你们姐弟要知道感恩,以后有出息了要懂得回报对我们家好的人。”

也因为惦记着这句话,去年春节回家,已经工作了,我觉得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给家里置办了年货,给妈妈、弟弟买了新衣服,给每家亲戚带了礼物。可这样下来,不仅年终奖全花光了,还连同这一年攒下来的积蓄也花光了,春节回来还向同事借了一点钱,才坚持到发工资。今年底年,我就开始为过年回家买礼物的事犯愁,妈妈打电话来说想感受省城怎么过春节的,春节上来过,一下子让我轻松了很多。今年,我们三人又像以前一样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虽然是在狭小的出租屋里,但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们三个人的“年味”一点都没有减少。

编者语:一句“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为了不让春节走亲戚成为刚参加工作女儿的经济负担,张阿姨带着儿子到省城女儿的出租屋过春节。母女三人自己动手把女儿的出租屋装饰一新,再自己动手做一桌美味,这样便是一个简单而温馨的春节。其实只要心底有爱——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在哪里过春节都能收获一份快乐!

儿女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

杨文华(居住地:湖南永州,68岁,农民)

进入腊月,我们农村就开始杀猪宰鱼做腊肉腊鱼,这些是我们这里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有的。去年和前年,在外面打工的儿子媳妇为了节约钱,没有回家过年,我们两老心里空空的也没有心思过年,到镇上随便买了一点成品的腊肉,年三十的时候做给两个留在家里的小孙孙吃。前两年的年过得和没过一样。今年,儿子媳妇打电话说要回来过年,我们老两口可开心了。腊月初九,请村里几个年青人帮我们宰了家里最大的一头猪,全部做成腊肉,自家做的腊肉好吃又能久放,本想等过完年儿子媳妇回工厂就给他们多带些。

这两层楼的新房是我们家前年才建起的,建房子的钱都是儿子媳妇到外面打工攒下来的。我和老太婆还特地去镇上,买了对联、年画把家里的门窗都贴上,看起来像过年的样子些,让两年多才回家一次的儿子媳妇觉得我们能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好。我们家就这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嫁到外地,所以我们特别希望儿子能留在身边,但是就靠种那几亩地,可能我们一辈子都住不上这样好的房子。村里出去的年轻人很多,村里的老人和我们一样都习惯了这样的日子。

儿子和媳妇腊月二十九到家,大包小包带的都是给我们两老和孩子们买的新衣服、新鞋子,还有好些我们见都没见过的营养品和糖果。他们还带回来一台电脑,村委会办公室里也有,听说可以在上面卖我们的农产品。儿子告诉我们,他这次过完年不急着回去,想在老家考察考察发展养殖业,有了电脑以后农村和大城市的距离就拉近了,只要找准方向,想致富比去打工容易多了。我和老伴不太明白他讲的话,但是我们知道只要他能回家呆在我们身边就是天大的好事。

年初一大清早,儿子早早起床放鞭炮,开“财门”。我们老两口和小孙孙都换上了新衣服,新鞋子。孙子们装上糖果,拿着玩具高高兴兴出门去找村里的小孩玩。我们在孩子的新衣服里给每人放了一张新二十元。想到小孙儿们发现钱后一定高兴得跳起来,我和老太婆也乐了起来。真希望儿子能找到适合的项目,以后过年我们就可以年年这样开心了。

杨光(33岁,男,返乡农民工)

我和媳妇在沿海一带打工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了,这十年的春节有一半以上都是在打工地和工友们随便拼凑着过的。去年,没回家的工友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大家都在喝酒前打电话回家拜年,因为怕喝了酒控制不住感情,惹得家中的父母担心,自己也难受。我们每人做一两个小菜,摆一大桌,一边吃一边聊,话题总是离不开在老家和亲人过节的情形,也知道这个时候家中的父母会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吃不下饭,过不好年。几杯酒下肚,几个婆娘先哭了起来,我们几个男人也忍不住落泪。春节了,谁心里头不想着家里的父母、孩子啊?城里再繁华终归不是我们的家,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像我们这样的农民工能在大城市里安下家的能有几个?大家都是拼命干活,省吃俭用攒钱回老家建房子,再省些钱回老家找适合的项目做点小生意就是最理想的生活了。

有两年多没回家了,看到父母比前些年老了很多,心里都很酸。屋里屋外被两个老人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贴上了红彤彤的对联、年画,廊道上挂满腊肉、香肠、腊鱼……我们知道,父母盼我们回家盼了好几年了。这两年手里有攒下一些钱,我和媳妇商量着准备回家搞养殖,这样才能照顾好父母和孩子。

编者语:为了改变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一辈子都过不上好日子的状况,上个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出现一股浩浩荡荡的民工潮,这些年青的农民们离开黄土地,去寻找脱贫致富的法宝。大量的资金跟随他们流向了农村,新的生活方式也跟随他们进入农民家庭,但也从此开始出现大批“空巢老人”,在家里一天天数着孩子离家的日子和回来的日子。特别是春节,老人们最希望在外打工的孩子能回家团聚,在这些老人眼中最大的财富不是儿女们带回来积蓄,而是儿女们健康平安的归来。

全家团聚就是过年

魏秋菊(现居地:吉林九台、 退休职工)

因为工作的关系,女儿去了远隔千里的城市,一年也就能在过年的时候回来一趟。所以,每到年关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急切地数着日子,开始倒计时。但是因为路途遥远,看着女儿来回折腾的疲惫,也觉得不忍心。有的时候想干脆跟她讲,不要回来了,以后工作不忙抽空回来吧。可是,又怕这一说,我们见面又不知道会是何年何月。

做父母的不在乎哪天过年,只要孩子们回来了,我们心情也就跟着好了起来,恨不得把对孩子一年的思念全部在这几天补偿回来。当然,我的补偿方式就是天天做她喜欢吃的东西,看她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就觉得很开心。

在孩子要回去的前两天,我就开始给她准备行李:女儿喜欢吃的零食,分给同事的特产……装了满满两大箱我还嫌不够,恨不得能把女儿这一年需要的东西都给她准备好。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的,孩子们都是在外边忙着各自的事业,没有时间经常回家。就算是过年,也会有赶不回来的情况。对我来说,只要是孩子们回来了,就是过年,管它是哪天。过年不就是图个团圆嘛!

墨予(女、 媒体工作者)

一进腊月,我就开始了每年一次千里迢迢回家的准备。在网上一次又一次的看机票,打电话和家里商量是坐飞机还是赶火车,采购带给亲朋好友的礼物,抓紧时间做好手头上的工作……当一切准备就绪,临近过年的时候,我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从祖国的大西南到遥远的东北,仿佛有一根线在牵扯着我的神经,即使要经过很多的困难和周折,即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的味道越来越淡漠,即使瞬间从温暖如春的季节过度到冰天雪地的寒冷,依然阻挡不了我回家的脚步,平复不了对家、对亲人的眷恋、奔赴家里的情绪。

因为我知道在遥远的家里,有亲人的等候,有父母的牵挂。回家过年,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和家人的团聚,感受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存在。

儿时,是一天一天的数日子,盼望着过年,经常会问父母“还有几天过年呢”。虽然对日子的概念很模糊,但是只要看到妈妈办置年货、打扫房间、给我们买新衣服,内心深处就知道,“年”就要来了,于是满心的欢呼雀跃,却又要在内心强迫自己忍耐。过年了就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漂亮的新衣服和压岁钱。那时对新年的渴望,纯粹是物质上的。

现在我依然盼望过年,但是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过年就可以回家了。

东北,还算是年味儿比较浓的地方,许多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像看冰灯、扭秧歌、冻豆包等,还可以看到。不过,更多的是越来越现代的娱乐形式。过年,在我家里,也只是大家围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就算是除夕夜,我们都是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饭,吃完了想休息的就休息,想看电视的看电视,想聊天的聊天。辛苦一年了,难得有放松的机会,没有人会刻意的制造氛围。连续几天吃着老妈做的不重样的饭菜,即使体重秤上的数字一个劲地飙升,内心还是很温馨、很幸福。

编者语:魏阿姨给女儿收拾的行李“装了满满两大箱我还嫌不够,恨不得能把女儿这一年需要的东西都给她准备好”,这一举一动真实的表露出了“儿(女)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怀。过春节母亲最盼望的是女儿回家,吃上母亲做的饭,躺在睡了十几年的房间……不刻意营造过年的氛围,让孩子以最轻松的状态好好休息几天。

七嘴八舌话“过年”

熊亮(81岁)

我是一个独居老人,儿女早逝,平时就是靠低保金和左邻右舍接济过日子,大家对我都很照顾,辖区民警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常常来帮我打扫卫生,送米送油,生病了都是这些孩子轮流照顾我。今年过年,辖区派出所的民警商量决定,从年三十到年初七不当班的警员轮流把老人接到家里过节,我真的很感谢他们。以前虽然大家都会给我送很多年货,但是我最羡慕的还是别人家里的欢声笑语,今年过年我又有了家的感觉。

黄细妹(60岁)

老伴平时在广州帮女儿带孩子,儿子在贵阳的工作很忙,我留在贵阳帮儿子操持家务。老头子基本上都是过年才和女儿女婿一起回贵阳,所以我们老两口这四五年来都是聚少离多。虽然儿女们都很孝顺,对我们两老也很关心,但毕竟儿女的感情还是取代不了老夫老妻之间的嘘寒问暖。现在我们年纪也还不算大,身体也还硬朗,但广州那边的夏天让在“爽爽贵阳”呆惯了的我们很难适应,我还真替老头子担心。平时不管是我们俩谁闹个头疼脑热的,相互都很牵挂,但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工作我们都没有把这个担心告诉孩子。我希望孙女快些长大,我们老夫妻能团聚,相互有个照应。

李明(66岁)

很多老年人最盼望的是儿女回家,特别是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可我和老伴最怕的就是节庆儿女回家,大大小小十几口人的饭菜要准备,还要备齐各种零嘴、水果。给孙子的压岁钱也年年见涨,年三十好容易把一大桌菜端上桌,我和老伴已经累得没有了胃口,孩子们风卷残云般吃完饭,该拿的拿了,拍拍屁股就走,又只剩下我和老伴打扫残局。今年刚过初一,我和老伴都相继进了医院。早知道这样,孩子们不如不回来的好。虽然我和老伴都是退休干部,但前些年三个儿子相继买房、结婚、生孩子,我们的积蓄也花了个精光,现在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体力上都经不起折腾了。我们老年人,说不喜欢孩子回家都是假的,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带着“心”回家,而不是带着“嘴”回家。

李文霞(90岁)

我在敬老院住了七八年,每年春节院里都会给我们这些老人准备新衣服和很多好吃的,年三十晚上院里还会给我们准备很多我们老年人喜欢的大秧歌、二人转,看得我们都乐呵呵的。今年的三十夜,院长、工作人员,还有一些陌生人都在院里陪我们吃年夜饭,还给我们发“压岁钱”,院长说,现在关心我们这些老人的好心人越来越多,这些红包还有我们穿的新衣服都是这些好心人送来的。

过年年味作文 篇4

我家也不例外,先是妈妈参加年货达人比赛并获得了大奖,然后是爸爸单位里举行团拜会,我抽到了一等奖,一只我好盼望的手机。然后呢我家也挂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爸爸还大老远的去买了很多烟花和鞭炮:什么“聚宝盆”呀,“恭喜发财”呀开门炮呀……我和爸爸还准备为家人带来一道好菜“金玉满堂煲”准备拿红包喽!

年三十傍晚,家家户户都在忙活着准备年 夜 饭,夜空中不时绽放出绚烂的烟花: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礼炮,百子炮……鞭炮声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

在这么热闹的场景下,我家可别有一番年味,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着,我和爷爷一起去河边放生鲤鱼,和妈妈爸爸一起到楼下放鞭炮……随着炮竹声一阵阵地响起,爸爸叫到“开饭啦”我们一家一下子围到了桌前。好菜一道接着一道,浓浓的`香,直往鼻子里灌:白斩鸡、清蒸黄鱼、红烧肉,红烧牛肉,各种海鲜,还有一道我特意DIY的“金玉满堂煲”……我夹了一只鸡腿,“吧唧吧唧”地嚼了起来。嗯,真好吃!我沉浸在美食的幸福中,接着爸爸端上了一个好大的盘子,上面趴着八只大大的螃蟹,红红的背油光滑亮,似乎在招呼我们,我看得口水直流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过了一会儿,今天的主角上场啦!那就是“金玉满堂煲”:金黄的蟹肉,大红的枸杞,碧绿的剑兰,纯洁的百合……寓意着来年全家百年好合,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嗝——”我吃饱了,坐在椅子上,等待那一个激动的时刻……不用说也知道,当然就是发红包喽!爸爸笑咪咪的来到我跟前,递给我一个大红包,爷爷递给我一个大红包,外婆递给我一个大红包,妈妈也递给我一个大红包,还特意买了兔年金条送我,20xx年是我的生肖年呢!喜的我心花怒放。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来到了!这一年我们会更好!在噼噼啪啪的炮竹声中,在彼此真挚的祝福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过年的年味儿作文 篇5

一大早,家人都开始了快乐又繁忙的生活。你瞧,“家伟,你贴歪了”“什么贴歪了,你拿三角尺子量一下,这可是标准的90度。”我和姐姐正在窗前边贴对联边争论。“快点,一会儿还要去打年货呢。”父亲开始催促了。“我知道了,马上就来。”我不耐烦的说。

街上真是人山人海呀,我们在超市左挑右选,瓜子仁、杏仁``````哈哈哈,都是我爱吃的,我抱着一堆零食蹦蹦跳跳的去找父亲母亲了。姐姐也不示弱,她拿着虾仁和牛排不停的往篮子里放。

最受大家喜爱的年夜饭终于开始了,母亲的手艺一向好,老远我们就闻到香味了,看着一桌子的满汉全席,我们口水直下三千尺。哈哈哈,父亲说,等一下再吃,先去放一下鞭炮。随后,我们在烟花中快乐的品尝着美味。

年初一最有趣的就是拜年了。我们一家人拿着礼物,开始奔走。外面四处都是热闹的`鞭炮声,人们脸上都是动人的微笑。三叔家到了,一进门便收到三叔的大红包,我乐得笑开了花。便高兴的说:“三叔新年好。”这孩子真是越来越懂事, 三叔笑眯眯的夸我。

小学生写过年的作文:年味 篇6

大年三十那一天,我们一家早早地起了床,就是为了晚上那一顿美味的佳肴。爷爷去买鱼;奶奶炸芋头和扣肉;爸爸杀鸡;妈妈和我一起淘米。一顿午饭后,我开始分工了。“爸爸妈妈去洗菜,爷爷切菜,我和奶奶做菜。开始吧!”我严肃地说。“好的!保证完成任务。”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爸爸妈妈“哗哗哗”地洗着菜;爷爷“咚咚咚”地切着菜;我和奶奶“唰唰唰”地炒着菜……大家在其乐融融地分工合作,沉浸在欢乐中。我们看见爷爷奶奶露出喜悦的笑容,爸爸妈妈和我面面相觑,顿时心里明白了很多。

我们做了很多菜,有:扣肉、清蒸鱼、猪肚炖鸡汤等。我最喜欢的一个菜是清蒸鱼。它是这么做的:先把鱼的内脏、神经、牙齿去掉。把它切成一块块的。放入葱、姜、料酒等东西去腥,腌制五分钟。之后用开水大火蒸八分钟。一道清蒸鱼就做好了。

大家准备了一道道丰盛和美味的佳肴,互相送出了新年祝福,愿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年味,就是年的味道,自古以来一直留传下来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年味,我的年。

小作者:陈馨仪

指导老师:唐萍

上一篇:云南采风报告免费下一篇:描写环境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