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化解的调查报告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开展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化解的调查报告(共9篇)

关于开展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化解的调查报告 篇1

韶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根据省联社《关于开展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化解调查的通知》,我行领导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对我行不良贷款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研究对策,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5年5月底,我行各项贷款余额为32.50亿元,比年初增长1.25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14095万元,其中账面不良贷款2631万元,隐性不良贷款11464万元。账面不良贷款占比0.81%,比年初减少516万元和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1334万元,占比0.4%,比年初减少451万元;可疑类贷款1289万元,占比0.3%,比年初减少65万元;损失类贷款余额为8万元,比年初下降0万元。

二、存量不良及隐性不良贷款分年压降情况分析 2015年底预计我行贷款余额为365000万元,不良贷款余额为8095万元。2015年预计压降不良贷款6000万元。

2015年底不良贷款余额约为8095万元,其中金额较大的贷款有韶关明德投资有限公司 3550万元、韶关市北江建筑工程公司第七工区1710万元、胡初红600万元。

2016年预计贷款余额为415000万元,压降不良贷款3500万元,余额约为5100万元,不良贷款占比1.2%。

2017年预计贷款余额为465000万元,压降不良贷款 1

2300万元,余额约为2800万元,不良贷款占比0.6%。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对现有的岗位责任制度进行梳理,对每项业务、每个工作环节都要明确责任,严格细化,制定出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制度来。目前我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仍然缺少一种执力和服从精神,对新推出的业务品种,要本着制度先行的原则,确保每项业务的开展都能做到有章可依。在此基础上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生风险造成损失的,要追究有关稽核和风险审查人员的连带责任。

(二)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合理处置抵贷资产,积极活化不良资产。

1、严把信贷质量关。建立审贷分离的信贷制度,要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基础上,量化责任人应承担的经济及法律责任,以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

2、分解任务,加大对不良信贷资产清收的考核力度。采取灵活办法,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些难缠户;依靠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多策并举拔掉一些钉子户、赖债户。在清收的过程中建立清收不良资产责任制,将责任、任务和奖惩措施落实到每个员工。

3、加强考核力度,严格追究责任。根据年初下发的《翁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5年贷后管理考核办法》,对加强

贷后管理,对各环节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三)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1、联合纪检、公安、法院、工商等职能等部门,净化辖区内的金融秩序。对变相融资、诈骗集资、违法经营的害群之马,从严从快惩处,严厉打击恣意逃废债务的行为,对恶意逃债、赖债者,一经起诉到法院要一追到底,执行到位。

2、农商银行应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保密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严防内部犯罪和内外勾结犯罪。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新形象。

(四)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切实维护农商银行的合法权益。

目前,处置不良资产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诉诸法律,把不良资产的经营、盘活置于法律保护之下,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损失,防止一些不法分子恶意逃废农商银行债务。

1、我行将高度重视,积极维权。农商银行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主题,积极鼓呼、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争取党政及职能部门的支持。

2、加大金融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加强对全社会的金融法制教育,普及全民金融法律意识,提高每个公民的金融法制观念,同时加强对农商银行有关人员法律、法规知识 的培训,真正做到贷款操作规范化,贷款管理法制化,贷款清收依法化。

3、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对那些有钱不还,故意拖欠农商银行贷款的赖账户以及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我行债务的逃废户,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捍卫我行的权益。重点选择一批不良贷款户提起诉讼,实行依法收贷,同时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协调各级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公平、公正、合理地解决社企债务纠纷。

关于开展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化解的调查报告 篇2

消费信贷, 是指金融或商业等机构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调剂资金余缺的信贷行为和信用关系。消费信贷不仅是一种信贷行为或放贷业务, 而且是一种信用关系, 它不仅包括贷款信贷, 而且包括销售信贷等多种形式。

二、住房贷款的风险类型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其他当事人不按照协议履行合同而导致贷款不能按期收回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借款人风险和开发商风险。

借款人个人收入、素质、行为、信誉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 下岗分流压力加大, 借款人未来收入难以预测。

开发商风险是指由于不能按时完工、挪用贷款、虚假按揭、重复抵押、项目周边环境发生变化等造成的风险。由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因素, 致使开发项目周边环境发生大的变化, 影响居住和经营, 造成纠纷或经营不善, 出现贷款偿还风险。

(二)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变化给银行带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临的风险。针对个人住房贷而言, 当资金市场出现利率攀升时, 由于按照目前规定,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必须到次年初才能调整, 在未调整期间, 银行利息收人减少, 导致效益下降。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如外汇住房按揭贷款发放后, 由于利率变化有可能使银行在货币兑换中以及因存、贷款货币匹配不当而遭受汇率损失, 从而导致信用风险激增, 影响信贷资产安全。

(三) 贷款法律风险

贷款法律风险是指在具体的贷款过程中, 因操作行为出现文书违法或法律瑕疵而使整个贷款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直接或间接导致贷款损失的风险。

三、住房贷款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 借款人风险的控制措施

1、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贷前审查

调查借款申请人的品德是为分析其偿债意愿。如果借款申请人具有还债能力, 但其人品质恶劣, 道德水平低, 银行就很难指望他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如果借款申请人借款的目的是为了诈骗, 那么无论其表现出多强的偿债能力, 银行肯定遭受损失。因此, 对借款申请人偿债意愿即个人品格的了解是住房消费贷款信用分析的重要一环。

2、签定回购或债权转让条款, 防止借款人因善意或恶意停止还款的风险

住房抵押贷款办理抵押登记后, 虽然银行合法拥有抵押物.但由于目前处理抵押物来实现债权的过程耗时耗力以及其它不可预侧的因素, 银行在与开发商签署按揭合作协议时, 必须列明回购或债权转让条款, 在借款人无力还款时, 由开发商代为还款, 便于银行在实际操作时能够处于主动地位。个人住房贷款必须以自住为原则, 对贷款购房用于经营或进行投资、投机的, 要从严审查贷款。贷款的对象必须是其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合法收人的自然人。

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个人信用制度。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信用经济。当前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个人信用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社会保险、个人银行联户和收人来源、个人可支配的用于抵押的资产等信息组成的。建立一个全社会共享、公正的个人资信咨询网络, 是防范借款人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 开发商风险的控制措施

对开发商项目的严格审查是防范开发商风险的关健。银行要对开发商提供资料的充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等进行审查;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资信状况、经营业绩、技术力量、盈利能力、纳税记录、担保能力等进行重点调查。同时, 银行必须对开发商和按揭楼盘进行实地考察, 对按揭楼盘的地理位置、工程进度和质量、完工风险、市场有效需求、价格定位、售楼前景、销售状况、按揭额度等进行综合评定和评价。

当银行拥有条件优越且具备竞争力的抵押物, 在非常时期才能迅速变现, 抵偿债务, 这是抵御开发商风险的关健。在成熟的房地产市场, 住房贷款一般为现房抵押贷款。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住房贷款主要为期房按揭方式, 因此, 银行发放贷款时, 必须密切关注按揭贷款项目的工程进度, 信贷资金的到位必须视工程进度发放。为防止开发商假按揭套取银行现金, 对开发商关系人购买开发商房产的, 必须从严控制, 严格审查。

四、鼓励消费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强立法

消费信贷需要法律规范和调整。用消费信贷法律对消费信贷予以调整, 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通行作法。用法律手段调控消费信贷, 是非常必要的:第一, 这是充分发挥消费信贷正态社会效应、限制其负面效应的需要。第二, 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显志著:《消费信用立法初论》, 《财经理论与实践》, 1997年第1期。

关于开展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化解的调查报告 篇3

工作书面调查的报告

资兴市地处湖南省东南部,全市辖27个乡镇、1个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行政村266个,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全市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2万亩,其中水田18万亩。为切实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干部个人垫交农业税款调查工作,根据省厅要求,我办就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工作有关材料的通知及时传达到各个乡镇,现就各乡镇上报乡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工作材料及我办了解掌握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债务初步摸底统计情况

截止目前,根据各乡镇按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尾欠数和乡村干部个人垫交数填报的统计数据,全市农业两税尾欠数为320.98万元,其中农业税尾欠数为311.18万元,农业特产税尾欠数为9.80万元,涉及的行政村数177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6.54%;乡村干部个人垫交数为255.20万元,其中垫交农业税为248.49万元,垫交农业特产税为6.71万元。

二、债务认定甄别方法

审核认定债务是确保乡村干部垫交农业税款债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一环,债务认定甄别方法的确立是审核认定债务的有效途径,化债认定工作主要是市、乡、村三级加强领导,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严明工作纪律,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信息交流平台作用,才能确保债务审核认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债务认定甄别方法主要是对会计事项、会计凭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审核认定以及对会计计量的准确性核实确定的方法。首先,就是凭据确认法,即对确实存在垫交税款事实,会计凭证、会计记录完备,借贷手续齐全的或对确实存在垫交税款事实,因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无记录、无可核查的,或因采取简易办法未订立书面借据的以及因年久已失、非正常原因毁损的,还有因乡村干部垫交税款后,应配合相关部门工作未给予的或债务人全家外出以及意外死亡的,未及时与欠税农户签字认可的且债务证据能够补齐的,经公示程序无异议后,要进行债务确认;对于不存在垫交税款事实的或债务演变成运转嫁的,一律不予确认。其次,就是询问清审法,即对提供的凭据进行确认后,村级要成立村主要干部、民主理财小组及村民代表组成的清查小组,对本村欠税农户以及乡村干部个人垫税情况进行逐户、逐笔核查登记,并整理相关的对应票据,分别由债务人和债权人确认债务债权情况;乡镇级一定要高度重视,落实专人,对债务严格进行审核确认,同时,各乡镇、村要加大宣传工作,对审计后债务在对应的乡镇、村等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市级要成立由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地税、农业、审计、监察、金融等部门参加,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统一口径,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制度办法,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指导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对乡镇上报的债务进行逐笔清理核实原始单据,严格审计,剔除不实债务,对有异议的债务,要重新调查核实,对没有异议的债务,要进行锁定。第三,就是抽查审核法,即对债务锁定之后,组织必要的审计抽查。

三、化债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带来的影响

(一)化债工作对其他农业税费尾欠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清理化债工作确实能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一大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维护乡村干部的切身利益,加强和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调动乡村干部工作热情性和主动性,增强和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化债工作势必会使一些非欠税户心理不平衡,产生一些老实户吃亏、赖账户占便宜的想法,增加追缴尾欠税款难度,降低乡村干部在群众心目当中的威信和信誉,容易引发干群关系紧张,激化矛盾,影响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稳定。

(二)当前化债工作当中普遍遇到的困难和难点主要有:

一是各乡镇上报的债务摸底统计数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底数不清,责任不明,影响了债务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影响了化债工作的进度;二是开展清理化债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由于各级财政压力大,工作经费不足,清理化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三是一些欠税农户不理解、不配合化债工作,当心自己上当受骗,怕乡村干部又在打什么主意,致使化债工作进展缓慢;四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化债政策具有宏观性指导意义,按本地当时的实际情况来操作,困难比较大;五是地方财政压力大,基层经济基础薄弱,化债资金筹措门路又不多,化债资金缺口大,化债偿还工作压力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1、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清理化解乡村干部个人垫交农业税款债务宣传工作,及时把中央的化债传达到基层,使群众真正理解政策,避免出现不稳定因素。

2、尽快成立市级清理化债工作领导机构,逐步组织实施乡村干部个人垫交农业税款债务工作。

3、积极向省综改办汇报,争取化债工作的主动性,按要求做好乡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工作有关情况书面调查,结合本地实际工作,并认真对国务院综改办起草的清理化解债务的指导性意见提出修改意见和政策建议,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召开各部门化债工作座谈会,加强各县市区化债信息交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债务认定甄别方法和做法。

5、建议省级将化债规则、化债计划、分担比例尽早下达到各县市,以便于各地根据工作计划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早安排、早部署、早实施。

6、建议在不与国家宏观化债政策相违背的前提下,可否结合本地当时实际情况,自行出台债务认定具体操作办法。

7、建议债务化解工作与农业税款清欠工作一并进行,确保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8、建议化债资金的筹措可从欠税农户享受的惠农补贴资金中集中捆绑使用,以减轻各县市区财政资金配套压力。

五、对国务院《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

1、认定债务的原则太严格。

2、对尾欠户不能免除农业税尾欠,要加大清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

资兴市农村综合改革办

借名贷款风险化解之我见 篇4

四平城区联社孙志远借名贷款是指实际需求贷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程序在金融部门获得贷款,从而采取借他人名义在金融部门获取的贷款。在农户贷款中,因为农村亲属屯邻等“熟人社会”现象,基于面子问题和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双重影响,农户借名贷款现象在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这些“借名贷款”一旦实际用款人丧失偿债能力,就会形成贷款风险。当前,通过“三项整治”活动,各金融机构已经从源头贷前调查阶段开始对借名贷款进行了制度性控制。对于化解借名贷款带来的风险,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供同仁参考。

一是要判断借款人是否有实际偿还能力。在同一辖区内,汇总实际用款人借款余额,综合判断实际用款人经营项目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如果有实际偿还能力,应以实际用款人作为借款主体,重新落实债务。如果有部分偿还能力,建议以原借款人为借款主体,实际用款人作为保证人,重新落实债务或以实际用款人作为借款主体,原借款人作为保证人,重新落实债务。如果已丧失代偿能力,建议起诉借款人,保证单位债权。如果借款人同意承接实际用款人债务的,可

以视其还款能力,给予其相应贷款政策。

二是要调整贷款方式,降低贷款风险。借名贷款实际上是透支农户信用的行为,一旦我们要求农户提供财产抵押时,往往会规避一些借名贷款。因此,对于已经发现的借名贷款,我们可以要求实际用款人已直补资金、住房及宅基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大型农机具或其他有效抵质押财产等担保方式,改变原信用贷款结构,从而降低贷款风险。

关于开展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化解的调查报告 篇5

根据营业部《关于开展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发展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支行的实际情况,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个人信用贷款的办理需要营业部批准,我支行目前未得到这一批准。在工作中也遇到客户前来我支行咨询个人信用贷款业务,但这类客户不多,需求也不是很强烈。

二、个人信用贷款现状

个人信用贷款是一种不需要抵押,凭借客户自身信用获取小额资金融通的金融产品,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信用贷款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信用贷款创造了个人提前消费、提前享受的可能性,为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搞好家庭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渠道。

三、个人信用贷款的难点

1、我行的个人信用贷款门槛高

通过调查了解,我行的个人信用贷款的门槛很高,客户职业要求很高,对于一些非正规单位的客户贷款难度很大,同时授信额度小,很难满足高中端客户贷款需求。

2、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未健全,存在很大的风险

我国固有的信用体制和国民的信用思想很难达到真正

意义上的“不计后果”的贷款,可能因各种内外部因素造成客户违约,致使银行机构遭受很大的损失。

四、发展个人信用贷款的措施

1、尽快建立适合我行信用贷款的征信体系

对于信用贷款客户,要有一套适合的征信体系,对于申请信用贷款的条件、额度、能否审批,让客户“一目了然”,这样使客户经理在营销有尺度,有方向。

2、加强业务人员培训,防止道德风险

加强信用贷款营销人员、贷中审批人员业务培训,防止道德风险的出现。一些客户经理为了能及时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利用自己对银行内容政策的了解,指导客户提供不符合其真实信息的材料,从而达到为不合格客户获取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后果很严重。

3、建立信用贷款贷后管理体系

如何有效化解高校贷款风险 篇6

教育部、财政部曾于2004年7月联名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 提出把高校扩招率控制在5%以内, 并遵循“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 共同组织开发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控制评价模型”, 作为有效的技术手段来确定高校的贷款规模和风险指数, 各商业银行目前普遍用该模型作为对高校贷款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的工具。与此同时, 教育主管部门严格规范了贷款报批的程序, 部属院校由教育部审批, 地方院校由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本文根据上述精神, 就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谈些看法。

一、用土地置换资金还贷存在法律问题

贷款已到期的高校因无力支付巨额本息, 只能求助于当地政府。目前, 地方政府出台措施解决高校还贷问题, 谈得最多的是用高校的土地置换资金来偿还贷款。全国高校用土地置换来筹措资金的始于浙江省, 2000年浙江中医学院首先进行了试验, 将原校舍不足5公顷的土地置换给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 两年后一个占地27公顷、投资2亿多元的新校舍便已建成。在高校和地方政府看来, 土地置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于是诸多高校纷纷仿效。以河南省为例, 河南高校首次采用土地置换方式筹措建校资金是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2005年3月把原校舍100多亩土地以1.35亿元的价钱出让给郑州新长城房地产有限公司。2005年下半年, 河南省政府要求已经批准建设新校区而且规划占地面积达到学校事业核定规模需要的高校, 或者建设新校区时已经将老校区进行置换的高校, 原则上都进行老校区的土地置换。

看来, 高校用土地置换资金来偿还贷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高校用通过土地置换获得的资金来偿还贷款的做法是否可行呢?它在法律上站得住脚吗?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应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1) 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2) 持有国有土地使用证; (3) 具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合法的产权证明; (4) 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置换的核心问题不是有没有经过地方政府的批准, 而是有没有经过法律的“批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关键的问题:第一, 高校土地置换是否补交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第二, 高校不属于“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的范畴, 而属于非营利组织, 高校按现行法律并不具备转让划拨土地的条件, 高校迁出后停止使用的土地不能用于置换, 而只能按照法律的规定, 由市、县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其划拨的土地使用权。

高校无偿使用的土地属于国有, 并不是高校的自有资产, 高校置换土地, 实际上是用公共财政对高校进行补贴的另一种形式, 地方政府将无偿收回的高校土地出让所得补贴给原来的高校使用, 而这部分出让所得本来应该属于全体纳税人, 可见土地置换意味着仍然是由纳税人在替高校还债。

二、“债转股”、“债转拨”模式解决高校债务的可行性

1. 债转股。

债转股又称债权股权化, 是债权人为了实现债权清偿最大化, 将债权转变为对债务人的股权控制。根据有关统计, 2007年高校负债约2 500亿元, 与十年前4家国有商业银行近两万亿元的国有企业贷款坏账相比, 约占10%, 虽然并未有明确迹象表明这2 500亿元已成为坏账, 但部分高校已经出现了现金短缺、无法偿还高额负债的迹象。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 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高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 且高校的资产基本为非经营性资产, 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其资产为经营性资产。若将“债转股”模式用于解决高校负债问题, 完全套用国有企业的操作方式是行不通的。如果撇开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个环节, 直接将国有银行债权转为国有银行对高校的股权, 那么高校的资本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银行将成为高校的一大股东, 势必给高校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 诸如公办高等教育规模的改变、高等教育会计核算体系的改变、高等教育投资者的多元化等等。

2. 债转拨。

债转拨即将银行债权转为政府对高校的拨款, 通俗地讲就是债务豁免, 增加高校的国家投入资本金。这样做的理由是:首先, 高校出现高额负债与国家几十年来对高校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过多, 以致高校基础设施落后、学科发展缓慢、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关。可以说负债行为是市场双方互相选择和博弈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讲, 债转拨实际上是弥补了政府所欠下的教育投入。其次, 债转拨豁免了高校的巨额债务, 能使高校轻装上阵, 专心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

不论是“债转股”还是“债转拨”, 均不失为解决高校负债的新思路, 对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增强高校竞争力均有好处, 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 二者同样存在弊端, “债转股”是将债权的硬约束转为股权的软约束, “债转拨”是将负债的硬约束转为没有约束, 不能有效避免再度发生高额负债, 由此极易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风险: (1) 争相要求“债转股”、“债转拨”, 享受一次免费的午餐; (2) 降低了对高校法人的约束力度, 债务的存在不仅使高校时刻面临着还本付息压力, 而且迫使高校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若实施上述政策, 便不利于对高校管理层的约束, 同时还会强化高校法人的赖账心理, 即认为负债不论多少、时间多长, 最终还是由政府“埋单”。

三、发行教育国债还贷的可行性

2007年5月,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团前往重庆、湖北进行专题调查, 通过对30多所高校的调研, 在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一份关于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该报告警示, 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 500亿元, 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 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该报告建议应尽快对高校贷款实行贴息政策, 由中央、地方和高校各自承担2%左右的利率负担, 同时由国家发行1 000亿元的教育国债, 这样, 中西部义务教育的欠债和高校的合理贷款就可得到基本解决。教育国债是国家为支持教育发展、筹集教育资金而发行的国债, 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利用国债资金支持教育发展。至2002年, 国家已累计安排教育国债资金108.2亿元, 计划建设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项目9 300多个, 总建筑面积约2 200万平方米, 拉动总投入280多亿元。这些国债教育资金主要用在了高校扩招、西部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和高校筒子楼改造上。

发行教育国债用于偿还高校负债, 确实有一定的创新性, 但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呢?首先, 在今天的中国, 政府决策日益公开化、民主化, 社会各界民众对高校在近些年出现的诸如乱收费、各种腐败、管理混乱等问题多有诟病, 甚至产生了某种怨恨, 因此用发行教育国债偿还高校贷款, 势必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其次, 运用这种方式, 政府不仅要出还贷款的钱, 而且要承担国债利息, 一切成本最终由纳税人来“埋单”。再次, 报告中所说的“高校的合理贷款”如何界定存在难度, 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尚没有明确的标准。

高校形成负债的原因很多, 从宏观层面看, 其实质是在高等教育转型期政府的教育政策不配套所造成的。从微观层面看, 它是银校双方市场选择的结果。简单地讲, 高额负债是高校自身原因造成的, 一些高校管理者没有把做大做强理解为揽聘“大师”、培养“大家”, 而是理解成了圈地盖楼、大肆扩招、大搞建设, 只关注扩张规模, 而忽视财务管理和制度约束, 以致负债后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简单地用发行教育国债来解决负债问题, 同样会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风险, 不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还会影响到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

四、对策思考

1. 从行政主导向依法办学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应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理念, 合法解决高校贷款问题, 帮助高校建立、完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同时, 加大抽查力度, 定期审查确定高校贷款最高警戒线, 并予以通报。对贷款余额超过警戒线的高校, 要制定具体还贷方案并停止贷款。要完善高校贷款控制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校贷款法人的还贷意识和责任, 将贷款管理作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审批放贷时应充分评估申请高校的生源、财务收支、声誉、偿债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确定贷款发放的方式与规模, 防止过度发放贷款, 规避学校财务支付困难、影响贷款资金正常回收的风险。

2. 鼓励高校多渠道、合法筹集还贷资金。

应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育资源应是多渠道的, 配置效果应是优化的。它不光来自政府 (中央和地方) , 也应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资助。教育与科研应为社会服务, 同时要与国内外社会团体、民间教育和高科技企业合作, 并不断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方面实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阶段, 国家可以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 缓解各高校由于贷款付出的高额利息而承受的压力, 同时又不致因为政府一时拿出太多的教育投入而负担过重。

3. 完善商业银行发放教育贷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目前, 商业银行发放高校贷款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限制因素, 教育信贷政策仍为信用贷款。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调整教育信贷政策, 制定对非教育设施和老校区资产用于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 以进一步拓宽和规范银行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面临高额贷款难以偿还的风险, 探讨了用土地置换、债转股、债转拨和发行教育国债等办法来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贷款,偿还风险,化解办法

参考文献

[1].徐四星等.谈高校贷款风险化解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创新.财会月刊 (中旬) , 2009;3

[2].介新.普通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松德.高校贷款风险与政府监控.事业财会, 2004;3

关于开展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化解的调查报告 篇7

关于组织开展学校及周边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工作情况汇报

为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及周边的良好秩序,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文明校园,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根据云综治校园周边办[2013]3号、曲教安[2013]3号文件精神,我校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治安管理、安全教育工作,全面彻底排查和整治周边突出的治安问题和矛盾纠纷。现就贯彻落实会泽县综治委关于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对学校及周边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处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治安管理排查整治工作;健全学校治安管理排查整治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校利用教职工例会、班主任工作会、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广播等,广泛开展治安教育工作。在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治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近期学校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联合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进行彻底排查和化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三、全面排查,及时整改

(一)排查情况

我校对学校及周边治安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安全工作“三查”、“三落实”制度,每学期在期初、期中和期末均要组织各处室、相关人员进行拉网式排查。每周由值周领导负责,值周教师、校卫队值班教师配合进行常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2013年9月中旬,我校组织总务处、政教处、教务处对学校周围,校园内部治安保卫进行了安全排查。排查情况如下:

1、校园门口公路狭窄,家长接送孩子的车辆拥堵,存在安全隐患。

2,校外施工单位较多,重型车辆经常过往,学生上下学时应时刻保障安全。

3、放学时,校门口接送学生的家长太多,造成管理困难,有家长趁机进入校园。

4、校内设有廉租房,住户人员、车辆对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

5、由于是新建学校,存在着教学楼走道上用胶贴的挡水小瓷砖易掉落,消防栓不牢固的现象。

6、放学时,学校楼道拥挤,特别晚餐时,就餐较拥挤。

(二)整改措施

1、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治理

(1)提高门卫、校卫队的责任意识,加强校园内外巡查力度。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出入校登记制度。

(2)加强与社区片警的联系,协助片警打击校园周边抢盗团伙。

(3)在校门口设有警示标志和减速带。

(4)上下学时段,校卫队,政教处每天设有专人巡查。(5)教育学生不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不到其他学校逗留玩耍。

2、交通安全措施

(1)未满12岁的学生不得骑车上学,鼓励学生走路上学,既锻炼了身体,也有利于学生安全。

(2)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告家长书等形式告知学生家长,接送学生的车辆一律停放在中医院附近,尽量保持下学时段道路畅通。

(3)与交警部门联系为学生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车辆。

3、校内治安问题的整治措施(1)成立钟屏中学廉租房委员会,对廉租房住户进行管理。制定廉租房住户“六不准”等规范化管理方案,指定车辆的停放位置、住户的行走路线;制定车辆进出准许证,以加强对廉租房的管理,确保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

(2)学校每月定期对每班划分好了的区域的公共设施、财产进行检查,并纳入班级月考核。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公共财产,减少其损坏并造成安全事故。

(3)政教处设置专人每天课间、休息时间,定点、定时对学生进行督察,严禁学生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杜绝了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4、校园拥挤踩踏防控措施

(1)学校出台了《钟屏中学学生课间上下楼梯及走动规定》。

(2)政教处、校卫队、门卫对学生上下学行走路线加大督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学生课间行为,并纳入班级月考核。

(3)完善学校集会制度,学生集会一律按规定路线有序进出会场。

(4)为解决晚上就餐的拥堵,初一年级5:10放学,初二、三年级5:20放学,错开用餐高峰。

5、食品安全预防措施

(1)利用晨会、例会、班会、校讯通平台、校园广播等,教育学生不购买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无生产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无食品检验报告的三无食品。

(2)食堂食品安全卫生,严格督查,严格把关。设置专人肖莉负责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的管理,以及食品采购、储存、销售等各环节食品安全的规范管理。

支行关于开展合规风险评估报告 篇8

根据总行的通知精神我行立即展开对本单位的信贷业务、对公存款业务及其他各项业务操作等案件风险高发环节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现将评估结果汇报如下:

(一)全面排查信贷领域的风险评估

(1)经排查我行核销贷款44笔,金额共计2008869.76元,均符合总行贷}款核销条件,不良贷款分类真实、准确,没有存在人为调整资产质量形态。按照《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规定进行不良贷款的核销,确属不能收回的贷款,呆账认定真实准确,且提供了详实,有效的证明材料;臵换贷款共计13笔,共计512000元,我行社未存在员工、亲属贷款、借名、假名、冒名贷款或其他违规形成的不良贷款;已臵换和核销的不良贷款均按照“账销、案存、权在”的原则进行管理,建立了专门的台账,并在综合业务系统设立了专门的账户进行管理、核算。臵换、核销呆账的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保管。我行已将臵换、核销贷款纳入不良贷款责任清收范围,对已臵换、核销的呆账,贷款表外应收利息以及核销后应计利息等继续催收,有些臵换.核销贷款采取债权保全措施,我行将继续加大清收盘活的力度,努力降低损失。已臵换,核销贷款的清收变现所得处得处理符合规章制度规定,不存在任何违规行为,未将清收变现所得作为当期利润用于分红,未私设“小金库”进行瓜分,或其他违规现象。

(2)经全面自查我支行抵质押贷款,其从贷前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到贷后管理等各环节的操作都是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未存在违规现象,抵押贷款均在相关部门办理了合法有效的抵押登记手续,产权明晰、无争议,评估价值均纳入表外核算,权证由我行专人负责保管,抵押率符合总行规定。我支行抵押贷款均经核实没有低价高估情况。无抵押物被转移,挪用、处臵、调换、逃废债务等现象,未存在贷款本息未结清和未提供有效抵押方式的情况下,提前办理注销抵押登记手续。抵押贷款资产质量良好。质押贷款,贷款手续齐全,出质人主体合法,我行对质押物单位定期存单进行了相关冻结、登记手续,质押物价值均纳入表外核算,质押物由我行专人负责保管,质押率符合总行规定。

(3)、至检查日我支行存量贷款中,未发现借名、假名、冒名贷款。

(4)对此次排查出来的问题贷款,进行了责任认定,落实限期清收责任人。我行严格按照“三项整治活动方案”和“不良贷款真实性排查”工作的要求,要求负责人签订承诺书。

(二)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的风险评估

(1)制度执行不到位。

一、对重要环节和重点业务控制不足,风险和隐患难以排除,如业务熟悉程度不够,偶有办理业务错误的现象,在办理对公业务时,核对印鉴章不够及时,在审核票据,进账单等凭证不够严密,存在要素不全的现象。柜员临时离开柜台,有时不能做到临时签退,印章、现金、重要空白凭证、柜员卡不能做到人走

台清。每日营业终了,现金库存存在连续三日超限额。

二、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监控不力,案件隐患时刻存在,如针对大额,可疑交易补录信息有时不够及时。对反洗钱的制度和岗位职责不熟悉,对客户大额交易的信息掌握的不够全面,针对一些可疑交易的现象识别能力不强。

三、账户管理及有效对账不足,部分账户开户的手续不够齐全,一些企业客户年检资料收集不全,甚至有的资料已经过期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对一些对公客户对账单回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对账面不够全面,及时,即便有的进行对账也是流于形式。

(2)员工岗位职责定位不清,员工的每个岗位职责,分工不够全面,如:对公资料,对私资料分工管理的人没有设臵A、B角,存在某位员工不在时业务不能办理的现象。部分职责和业务不能落实到人,如存在遇到问题时,员工因分工不明确而相互推诿,常常因此业务无人办理的,资料无人管理等,从而导致业务混乱等现象。自身内控监督制度不健全,如因业务扩展的需要,人员紧张,部分新员工刚刚进来,业务不熟悉,导致偶有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针对自身监督力度不够强,以及对新员工业务培训和制度学习不够彻底。

针对我行此次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强化我行内控风险管理能力,主要采取的措施:

1、全面梳理和整合各项会计规章制度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针对会计规章制度多的情况,要从管理、监督、操作三个层面将柜面业务流程从繁多的制度中提炼出来对各项业务环节标明注意事项和进行风险提示,认真执行各项制度。

2、加强监管力度,分工要全面,明确,对各项业务操作要做到责任到人,相互提示,监督。

3、针对不熟悉的业务加强学习,尤其是新进员工业务流程学习,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员工的业务素质。

以上是我行此次合规风险评估报告,不足之处请总行予以指正。

****支行

关于开展不良贷款风险控制及化解的调查报告 篇9

一、高校贷款成因及其风险问题

1. 政府投入教育经费不足。

我国公办高校的建设都是由政府投入的, 政府投入不足是造成高校过多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 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学生学费收入、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据统计, 1999年高校扩招后, 我国高校投入不断增加, 甚至达到惊人的数字。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2010年“两会”上提到, 他在2009年调查中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高校银行贷款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 其中近2000亿元是地方高校贷款, 每年高校负担银行利息130亿元。实际上, 高校贷款不止这个数字, 《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中早就提到了这个数据。另外, 据有关方面统计, 在高校各种资金来源中, 政府投入比例很小, 部属高校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占51%, 而省属高校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仅占30%, 有的甚至不足20%, 并且其比例逐年减少。其它学费收入、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和其它融资等收入, 在学校全部经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更小。高校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 向银行贷款成为必然性。银行也利用高校信用度较高的优势, 为高校打开贷款大门, 源源不断地向高校注入资金。

2. 高校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 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化, 扩招产生的后果是, 一方面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带动师资增多, 另一方面是相应的设施要配套, 如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饭堂、操场、运动设备等都必须增加。为保证教学质量, 高校必须在短期内投入大量资金, 向银行贷款, 以寻求高速发展。

3. 高校建设追求高规模。

为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有的高校盲目追求高规模。首先是加强教学设施建设。高校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张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 有的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多功能教室、豪华学生公寓、购置进口设备、发展重点实验室、改建豪华校门, 甚至连食堂都安装观光电梯, 奢华之风一时在一些高校愈演愈烈。由于缺乏成本核算, 投入与产出没成正比, 导致很多资源白白浪费;其次是想方设法扩建新校区。主要原因是为满足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硬件的需要, 通过取得当地政府支持, 想方设法购置土地, 扩建新校区, 增加校园面积, 扩大招生规模, 增加学生人数, 以达到本科评估要求。

4. 贷款使用缺乏监督。

许多高校根本不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盲目扩大向银行贷款规模, 缺乏贷款风险意识, 造成财务风险加大;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部门对贷款管理不引起重视, 管理工作积极性不强。内控制度不严, 内审工作能力局限。群众监督不透明, 信息不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与监督往往走形式主义, 银行对贷款使用进度、使用途径及偿还能力测试监督不力。造成高校贷款出现不良现象发生, 甚至恶性循环, 如出现资金挪用或他用, 腐败案件增多, 有的地区高校发生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有的学校领导因受贿罪被判刑。

5. 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为了偿还高额贷款及利息, 高校几乎必须要把学生学费全部用来偿还银行贷款, 高校所需的正常的教育经费的确困难。如基本设施建设, 高校日常管理中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实验室、教学楼等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又如挽留优秀的教师, 或者招聘吸引学科带头人, 或者教师继续学习与培训等都需要资金;还有高校激励机制难以实施, 教师福利过低, 难以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发挥教师潜能作用, 甚至科研和调查工作也没法开展。高额的银行贷款, 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造成高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影响教学质量。

二、高校贷款问题化解的策略

1. 树立正确贷款理念, 增强贷款风险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级政府对高校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已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求, 高校向银行贷款成为一个重要渠道, 并且贷款规模越来越大, 负债办学成为普遍现象。如何确保高校贷款良性循环, 首要问题必须树立科学的贷款理念。一是强化贷款风险意识。高校贷款一般特点是金额大、期限长、贷款利息负担重、财务风险大。高校要科学规划, 适度贷款, 树立贷款风险防范意识, 规避贷款风险;二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高校贷款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 高校的领导层应树立投资意识, 增强经济效益观念, 在效益中求生存和发展;三是树立诚信贷款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高校校长是高校的法定代表人, 对偿还贷款负有法律责任, 要坚持“谁贷款, 谁负责”的原则, 增强法制观念、市场资源观念, 做到诚信贷款。

2. 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 是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的保证。 (1) 完善贷款管理制度。贷款风险管理一个重要问题是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必须遵循“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原则, 不能超越财力可能安排预算, 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合理安排贷款规模。高校应根据我国政府财力情况, 结合学校实际, 科学测算学校的贷款偿还能力, 核定合理贷款规模。 (2) 设立贷款预警额度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同样要考虑融资成本、筹资结构、资金的时间价值, 以及偿还能力。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贷款额度。针对收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 据此判定贷款上限额度, 并设置预警指标, 当出现风险警报时, 高校应认真分析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3) 预算执行制度。高校各级部门要控制经费支出。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范围以内节约使用, 经费使用及审批实行多层次控制。各项经费申请单位负责人、校领导、财务部门等必须对各项开支环节分别负责。 (4) 建立准备金制度。高校保证按期偿还贷款, 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根据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安排偿债准备金。 (5) 财务人员培训制度。财务部门专门人员, 要强化贷款资金管理, 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 保证建设项目的完整, 避免资金占用, 避免不招标行为。财务人员应牢固树立依法理财思想, 明确责任, 规范管理, 努力形成有效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防范财务风险的机制。同时, 要加强对新的会计制度的学习,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3. 加大贷款风险监管力度, 规范贷款资金科学运作。

加强高校贷款资金监督是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资金安全完整, 规范资金运作行为, 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 化解高校贷款风险, 必须政府、高校、银行三方面协调管理, 加以监控。 (1) 高校监督方面。成立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贷款项目的论证、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 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建立财务信息平台。让广大师生能及时了解学校的财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财务透明, 同时信息需求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取有关信息, 实现实时决策、动态监督等。 (2) 政府监督方面。政府对高校贷款的监督是指导性监督, 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贷款规模增长过快的情况, 加以规范指导, 控制高校贷款过度扩张。一是委托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贷款申请进行严格审核, 全面调查了解高校经济状况, 科学测算高校还贷能力, 对新增贷款必要必可行性进行认真审核, 严格控制贷款规模, 坚决杜绝盲目贷款现象;二是加强对银行指导, 增强银行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 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从源头得到控制资金使用, 严格按企业贷款规定的方式对高校贷款, 避免银行对高校代款诚信度过高的估计;三是采取随机调查方法对贷款使用进度进行实时监督, 加强规划审批和贷款使用效果审计和监督。 (3) 银行监督方面。银行监督应按企业性质进行全程化管理, 即贷款“前、中、后”管理。强化贷前评估, 控制放贷规模。规范贷中操作, 按建设进度安排资金使用。严格贷后贷款资金的使用, 建立高校的信用体系。

4. 完善政府财政预算,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高校的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入为主, 作为政府必须负起建设高校发展的重任, 保障高校发展所需教育资金,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完善现有政策法规。政府要从立法角度上保证高校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地增长。早在1993年, 国家在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本世纪末达到4%。”但据有关方面统计,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很少超过3%, 目标没有达到。更明显的是, 我国高等教育方面投入中此项财政性经费只占GDP的0.6%左右。当前, 很多发展中国家已超过1%, 主要发达国家平均为1.7%。因此, 我国政府要从立法角度确保实现这个目标, 并且做到教育经费每年都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 为教育经费投入提供法律保障。同时, 要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责任, 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报告中明确高校教育经费, 确保教育经费到位;政府要建立贷款贴息专项基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 调整政府支出结构, 建立高校贷款贴息基金项目, 安排高校贷款贴息, 减轻高校支付贷款利息负担, 以减少高校贷款财务风险。

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中央政府负责部属高校经费, 地方政府负责省属高校经费, 这已是国家对教育经费划分负责的规定, 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山边贫穷地区财力有限, 政府投入资金困难, 因此, 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要给予一定资金的支持,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政统筹能力较弱, 加大扶持力度, 缓解地方财政和高校财务压力, 确保地方高校均衡发展, 或者实行转移支付办法, 给予贫困地区高校提供发展机会。

政府主动消化部分贷款。政府应给予部分贷款规模过大, 负债过重, 财务风险过大的高校参照国有企业消化债务的办法, 政府出资解决偿还贷款, 消化部分债务, 让高校减少历史包袱, 轻装上阵, 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5. 扩宽筹集资金渠道, 促进高校持续发展。

从我国当前或今后一定时期来看, 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是有限的, 高校可根据我国国情, 参照国外一些高校筹资办法, 结合本校实际, 采取多种措施筹集高校发展教育经费。

利用银行贷款。用银行贷款来发展高校, 在一定时期仍然是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只要把握贷款规模, 加强贷款风险防范, 将起很大作用。

发行教育债券。高校发行教育债券有如下的特点, 筹资规模大, 筹资成本低, 资金使用方便, 债务面大并且分散等优点。筹集资金用途广, 可以还债、科研、设施, 也可以用教师福利发放等, 灵活机动。而且教育债券风险相对较小, 社会效益较大, 民众容易接受和欢迎。外国发达国家很多高校都采取发行教育债券方式筹集教育发展资金, 都取得很好效果, 我国高校也应尝试。

适当调整学费。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使受教育者通过缴纳一定的学杂费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 提高学生学费收费标准。另外, 高校可以通过创收手段争取学费, 如MBA、EMBA、MPA和JM等专业硕士生, 收费比较高一点。同时, 国家通过奖助学金、银行贷款等措施,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设立教育基金。充分利用高校社会资源条件, 建立健全社会捐赠基金会和学友捐赠基金会。基金会对高校运转将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据有关方面证实, 外国著名高校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的经费主要来自社会各界捐赠, 就连亚洲的日本, 社会捐赠都占学校经费15%, 而我国的社会捐赠占高校总经费比例3%左右, 很明显我国还没很好发挥社会力量来支持高校发展。高校要发挥社会团体捐赠和个人捐赠的作用, 在用好指定性捐赠资金的情况下, 灵活使用非指定捐赠资金, 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校园环境建设, 引进科研设备, 开展社会调查, 解决教师福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困难问题。

积极服务社会。高校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 建立大学与企业产学研一体的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和贡献来获得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经费支持, 包括纵向经费来源, 即各级政府科研投入。横向研究课题, 主要来自企业, 提高发展能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开发新产品, 承担企业科研课题, 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并做好科研成果转让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提供社会服务, 举办成人教育培训班, 为企业和商业机构提供咨询, 增加收入。

鼓励社会投资。通过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校投资, 加强高校后勤建设, 如饭堂、宿舍等, 解决高校扩招带来严重不足问题;充分利用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闲置的土地使用价值, 通过集资方式, 建设商品房, 专供高校教师使用, 既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吸引高层人才,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又能盘活资产, 增加收入。

6. 合理制定财税法规, 营造良好筹资环境。

完善财税政策。2009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124号) 作了规定, 企业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 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政府对企业和个人捐赠税收减免问题还是不够优惠, 而且申报条件高, 程序复杂, 手续繁琐, 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积极性。政府应通过制定税收政策, 规定企业和个人可以直接向高校捐赠, 并在税收上得到相应的全免税优惠, 给捐赠者创造良好环境。

制定教育债券发行程序。政府应给予高校办学自主权, 让高校承担相应的责任, 积极为高校提供发行教育债券筹资环境。同时, 制定有关教育债券发行的法规, 规定发行程序, 以及高校信用等级评定的有关办法, 为高校开辟融资渠道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殷伟伟.高校贷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8 (5)

[2].何远祯等.加强高校贷款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9)

[3].陈玲.高校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事业财会, 2007 (2)

[4].高爽.高校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 2008 (10)

[5].郭国庆等.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成因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6].张莉.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政府作为探析[J].事业财会, 2006 (6)

[7].杨柳.银行对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J].浙江金融, 2007 (12)

[8].魏东玲.对高校贷款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8 (1)

上一篇:最后一天军训的心得体会怎么下一篇:合同诈骗犯罪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