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精选9篇)
如果说诗词是世界文化史的瑰宝,那么我想说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是独树其中的一枝奇葩。
从他改用日本诗人的孩儿立志出乡关那时可见他在诗词歌赋方面的天赋,和他那不拘泥于现状,满怀的雄心壮志。都说诗人感情是敏感的,此话不错,他们的作品基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比较敏感的神经。同样毛泽东的文学作品和他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战役让他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国内政界的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国民党在国际国内政治对共产党的打压,让他这位革命领导人任何决定必须有前瞻性,同时必须兼顾到各种细节。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最底层,吃不饱穿不暖,这些都深深的刻在他的心里,所以这些都导致他的诗的宽泛性,不仅有征战诗,咏怀诗,当然还包括情诗(自古英雄爱美人)。
对于他的诗,很多是自己喜欢的。记得高中时学的他的第一首写于一九二五年的 诗是《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当时心中气势磅礴,荡气回肠,仿佛眼前真的呈现了这样的画面:秋末独自一个人站在江边,看着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对面岸边万亩橘林,树叶为附和秋天都变红了,红叶随着山上的梯度而显现层次感,碧水之上百舟竞逐,鱼儿在水底自由游荡,万物种种都在寂寞的秋天竞相的展现自己的自由。眼前的这些景象尽收诗人眼底,不免感叹天地的辽阔,同时产生了究竟是谁主宰了这一切的兴衰成败疑问?同时在这时,往事亦历历在目。还记得那懵懂年少的岁月,当时风流倜傥,稚气未脱,当时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地主财阀根本没放在眼中,不知哪天自己也会成为独当一面,名垂青史的豪杰。一九二五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工人兄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罢工之潮愈演愈烈只时,同时也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残酷镇压共产党人时,同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蛮横无理,和反动政府共同无情压榨和剥削底层劳动人民之时。可以说我党是在内外交困的夹缝中间艰难成长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还能发出“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言壮语。让我不得不对他乐观的革命态度钦佩之至。后来随着自己知识的增加,看到诗人的这种乐观主义态度在他的大多数的诗词中均有体现,《渔家傲》的“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西江月 井冈山》的“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伟人心怀是博大的,同时也是细腻的。这些在毛泽东结识了自己老师的爱女杨开慧并与其完婚之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自己是比较喜欢毛泽东一九二零年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 赠杨开慧》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说来爱情就是那么奇妙,爱之前,今宵有酒今宵醉,无牵又无挂。爱之后,心,薄如蝉翼,细如沙。身在两地,心似煎,惟愿爱人伴身边。这首诗作于毛泽东与第一位夫人杨
开慧完婚后第一次别离,试想两个人的爱慕之意因为共同的交集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同时婚姻的殿堂把二人的爱情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就在缠绵未满,如胶似漆,只叹春宵短时,忽然两人要分居两地,此时好似把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给劈成两半,两半全都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只盼再次融为一体。所以此时是人写出此时心情我们自然也就能心领神会:
外面圆月高悬,屋内浪子难眠。
心牵远方佳人,未知一切何如,思此处,愁似江水波涛翻。
漫漫长夜心如煎,天难明,披衣窗前乡处探。
明知心念空自恋,泪,空自流。
苍天无知,但愿,但愿,佳人将吾念。
期盼————团圆
思恋之情溢于言表,贯穿始终。是人对于爱人的真情可照日月。令我这个局外人,羡慕之至。但是老天好象就是故意捉弄人,甚至可以说是他老人家孤独惯了,就是看不惯人间的美满。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也是,好景不长,毛泽东也为革命事业,离开妻儿,转战各地,后来噩耗传来,敌军抓获杨开慧逼她和毛泽东断绝关系,但她断然拒绝,最后慷慨就义。闻讯毛泽东入狱晴天霹雳,顿时天与地倾斜了。但是由于革命事务太多不容他思虑太多。直到1933年夏,一天晚上,李淑一在梦中见到丈夫衣带褴褛,血渍斑斑,不禁大哭而醒,于是连夜写下了《菩萨蛮?惊梦》一词.1957年,李淑一把这首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做下了这首《蝶恋花 答李淑一 》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当世上那个最亲近的人突然从这个世上消失时,留下的那个人的生命也随之带走了。留下的只有躯壳”虽然对诗人来说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杨的牺牲对诗人的打击也是巨大的。“清晨醒来,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感受不到你的气息和那深情的吻。未来前途渺茫,我彷徨,不知如何前行,没有你,我不知所措。我痛恨,我诅咒,老天不该把你从我的身边抢走。他难道不知否,你是我的唯一和所有,让我何所有?天地失了横,生活无了味,只剩泪洗面,老天睁睁眼,把她送眼前。我宁愿,千世来换,宁愿----”诗人能做什么,只能把对爱人的思念化作革命动力,泪往肚里咽,痛苦,孤独自承担,影自怜。
诗人的情感也是细腻的,同样的伤痛还要用同样的解药来疗。后来随着另一份情缘的来临,这种痛渐渐的淡去,只剩少许思念,留心间。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课程,认知
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成立于1996年, 伊春职业学院作为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挂靠单位, 中文系作为其研究基地, 多年来为这项神圣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是全院值得骄傲与欣慰的地方。笔者是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 院中文系教师, 除在毛诗方面深入研究, 发表多篇论文外, 还荣幸地承担校内专题课《毛泽东诗词鉴赏与研究》的教学工作。下面就谈谈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几点认知。
一、毛泽东诗词鉴赏与研究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 “过分依赖外在的变革动力, 不足以保障变革具有的深度和广度。真正的变革必须涉及价值观念等抽象层面之学校文化的转变。”[1]建设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 我觉得开设《毛泽东诗词鉴赏与研究》课程尤为必要。古今中外的诗人就其自身特质和阅历是无法与毛泽东相比的。毛泽东乃大军统帅、开国领袖、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诗人, 其诗人气质与至尊之气和英雄情怀相映成辉, 达到千古难得的崇高美的和谐统一。毛泽东诗词中的胸襟与豪气无人能比。教学中可从毛泽东诗词的侧面切入, 多角度观察他的丰富人生和博大胸怀, 并以此纪念这位无论历史如何变迁, 都不能泯灭其伟大功绩和才华的中国一代伟人;可通过精细分析毛泽东诗词精选,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特别是通过本课的学习, 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认真思考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 不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滋养我们的浩然正气, 塑造我们非凡的人格魅力。以上就是构建积极、健康学校文化中《毛泽东诗词鉴赏与研究》课程的重要作用和面临的重中之重的大问题。所以, 我更感到无限光荣和责任在肩。
二、如何从独特的视点把毛泽东诗词带进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灵魂视野
(一) 将毛诗意象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做对比, 深入领会毛泽东诗词博大、高远、伟大心灵的崇高美。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对秋雨、秋声、秋叶等的诗句大都体现一个“悲”字。“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总之, 在很多诗人笔下, 秋天是寂寥、萧瑟、愁煞人的。翻阅毛泽东诗词, 我觉得他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 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 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中“秋”的意象, 巍峨、博大、壮阔, 这从美学上讲, 是崇高美的外化, 远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 俯瞰:“鱼翔浅底”, 作者以短短几句诗, 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虽万类之众多, 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 面对广阔无垠的天地, 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 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里, 可与辛弃疾一首著名的词《水龙吟》相对比, 也是写秋天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随即笔锋一转, 写青山“献愁供恨”, 最后是杜鹃啼血, “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烈士悲秋, 惟此为最, 令人不忍卒读。稼轩词豪而含悲, 豪而含恨;毛泽东词则豪气干云, 豪情贯日, 盖时代和际遇使然。
古有重阳登高赏菊的风俗。在历代诗文中, 重阳节大都与菊花相联, 而身逢乱世, 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 如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于军中写重阳:“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但毛泽东却言“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黄花, 即菊花。“季秋之月:……菊有黄华 (花) 。” (《吕氏春秋·季秋纪》) 他笔下的“黄花”是指开放在战地上的金黄色的野菊花。1929年秋, 红四军歼灭土著军阀势力, 解放上杭。所以, 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 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 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 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 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 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 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 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这一句既歌颂了革命战争, 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熔诗情画意于一炉, 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以及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教学中, 通过将毛诗意象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相对比, 以达到思维的深刻性。它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 有的诗, 仅就语言表层理解, “诗味不多” (毛泽东语) , 但如果以史解诗, 借诗读史, 将得到更为深刻的感受。
如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如果仅从词的语言表层来理解, 浅显的很, 初中文化就能明白大意, 更何况大学生?但如果我们以史解诗, 借诗读史, 就会得到更为深刻的感受。
这是1928年秋天, 毛泽东获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喜讯后, 诗兴骤起, 欣然命笔, 写下的一首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和历史意义的史诗。井冈山, 中国革命的摇篮。它位于江西西南罗霄山脉的中部, 山高林密, 地形复杂, 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它最大的优势, 就是易守难攻。况且, 地处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 最容易求得生存, 发展壮大队伍。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由此开始。1928年8月30日, 是决定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生死存亡的日子。湘赣两省的敌人调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红军主力尚未返回, 在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 黄洋界保卫战开始了。敌军集结在黄洋界哨口下面, 红军31团1营的两个连在此驻守, 且弹药很少, 每人才3至5发子弹。所以, 当时的31团团长朱云卿和党代表何挺颖决定用计谋取胜:竹钉阵;树木障;壕沟堑;石头战;“疑兵”势。在前线指挥黄洋界保卫战的是时任红4军第31团副团长兼第1营营长的陈毅安。从上午到下午, 红军的枪弹所剩无几, 大家只好用乱石作武器, 不断地往山下滚石头。关键时刻, 陈毅安决定试一试。他们准备了三发炮弹, 陈毅安在军校时就对大炮课程深有研究, 他来发炮。第一、二发, 是哑炮;这最后一发, 陈毅安掉转方向, 直指敌军指挥所。奇迹出现了, 突然一声巨响, 震得红军和敌人目瞪口呆, 更没有想到的是, 这发炮弹不偏不倚, 居然直接命中了敌军的指挥所。这简直是神话!敌人被这一声巨响震得一片大乱, 还以为红军的主力已到, 因为在红军的四个团中, 只有战斗力最强的28团才有迫击炮。红军及百姓扮的“疑兵”, 趁势欢呼, 猛喊猛打。敌军趁夜色仓皇逃跑, 井冈山就这样保住了。后来, 毛泽东率部回到井冈山, 得知黄洋界大捷后, 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并把那轰鸣的炮声记入了他名垂青史的杰作。黄洋界保卫战“充分表明了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红色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表明毛泽东将部队拉上井冈山, 是一个正确的选择。”[2]
加拿大教育家迈克尔·富兰认为: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必然要求一个宏观、整体的视野。[3]一般中文教师, 只注重文本表面意义的生成, 仅仅从文学性上鉴赏与研究毛泽东诗词, 是远远不够的。以史解诗, 借诗读史, 给学生一个宏观、整体的背景视野, 有助于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识毛泽东诗词。
(三) 注重毛泽东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在中国人眼里, “山”受到特别的重视, 华夏的祖先们甚至对它顶礼膜拜。在毛主席诗词中, 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这是基于中华千年沉淀下来的如同“歌于斯, 哭于斯, 聚国于斯”《檀弓》的这样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山水钟灵毓秀, 源远流长, 是“祖国”这一伟大概念的具体化, 是古老的中国成长壮大及其精神、气魄、智慧、力量的最古老而又最新颖的见证。也正因为如此, 毛泽东在《沁原春·雪》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哲理性的情思与雄浑的格调交相辉映, 从而使词作闪射出魅力的光彩, 大大升华了读者的审美意识。”美国学者特里尔在他的著作中认为:“长征结束时, 毛甚至把层峦叠嶂的山峰看做是中国革命的象征, 世界和平就在山的另一边。”[4]特里尔隐约地感到毛泽东如同神话夸父逐日中的巨人, 正在阔步迈过群山, 走向世界。“也正是有了这种思想境界、这种气魄,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进入八年抗日战争, 并取得伟大的胜利。”[5]在我国诗史上, 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 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 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 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德国思想家尼采认为, 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本质上也必然是一个诗人。这个论断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印证。作为政治家, 毛泽东把他的诗意哲学在实践中尽情自如挥洒, 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作为诗人, 同时又将独特的人生哲学浓缩于诗词创作中, 为后人留下数十首想像丰富、气魄宏大、寓哲理思想美的华彩诗章。学者朱向前认为, 今天年轻人从毛泽东诗词作为切入点进入中国传统文化, 是大有裨益的。现在有一些人提出读经活动, 国学等等, 还是有针对性的。但是古今结合得比较好的, 毛泽东诗词算一个, 他完成了一个转换, 即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 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 形式是古典的, 内容是现代的。[6]毛泽东曾给臧克家写过信说, “中国古典诗词不光我们老年人喜欢, 你们中年人也喜欢, 中国古典诗词要改造, 要发展, 一万年也打不倒”, 这是他的自信心所在。面对全球化的语境, 朱先生提出“四不”主义:走向世界不是走向西方;中华文化不必妄自菲薄;世界文学不能缺少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固步自封。[7]在当今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 我们学习毛泽东诗词有着特殊的意义。
《毛泽东诗词鉴赏与研究》课程的探讨仍在继续。衷心希望, 通过自己的努力, 能够从一个特定侧面展示毛泽东诗词鉴赏与研究的勃勃生机, 有助于毛泽东诗词品读与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太圣:《在实践场域中发现学校变革能力》, 《教育发展研究》, 2007, (4) :1。
[2][5]史一帆:《激扬文字:告诉你一个诗人的毛泽东》, 解放军出版社。
[3]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9。
[4]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3。
分离的痛苦,古人早有深切体会。所谓“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梁江淹《别赋》),皆以生离为人生最悲伤的感情经验。而对琴瑟和谐却劳燕分飞的夫妻、情侣而言,其离悲别恨往往较“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唐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的朋友之别更甚。这种哀痛悲凄的情感,在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有着极为生动的描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将男女双方的悲痛之情、眷恋之意、相思之苦,写得深刻具体、细致入微,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贺新郎》无疑受柳永《雨霖铃》启发,有类似的构思,也是把情爱之深与离别之痛交织在一起写,缠绵悱恻,哀婉深沉。首句“挥手从兹去”,抒发沉结悲凄之情。后两句“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则以递进的结构更深一层地表现相别时几乎禁受不住的内心的哀伤痛苦。悲肠百结,热泪盈眶,不忍离别,却不得不别。“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的情态描写,自然使人想到柳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绘声绘色。两者皆神形兼备,集中而又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和难以表述的特殊感情,都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但又同中有异。《雨霖铃》是以动作、神态、声色表现“执手”人难分难舍的感情宣泄,而《贺新郎》则从“挥手”切入,运用特写镜头,将笔墨集中在眉眼的情感传达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克制:悲眉锁双眼,泪中有别恨,却强忍泪水,深怕引起对方更深的痛楚。此句文字高度浓缩简约而涵蕴更为深广稠密,文情并茂,语意两工。就风格而言,柳词委曲缠绵,韵味深长,纯是柔情,毛词虽亦柔婉缱绻,深情毕现,却柔中有刚。前者是旧时代的落魄才子、薄命佳人为命运所迫,无奈而别的悲吟哀叹,而后者却是革命伴侣献身崇高事业,甘愿忍痛相别的深情流露。两首词的思想境界与格调不啻是霄壤之别。
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说上片前五句在结构上和内容层次上层层推进的话,那么“知误会前翻书语”一句,则是在写情之后,宕开笔触叙事,语调相对纡缓,节奏作一顿挫。目的是以事见情,欲扬故抑,在纡缓中暗蓄升腾之势,使结构波浪起伏式地展开。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举案齐眉的恩爱夫妻,也难免因一时不合而产生龃龉隔阂。但只要相互谅解体贴,一切嫌隙猜度都将涣然冰释。词人坚信这一点,因为他们是革命的伴侣,彼此最为知己,于是下文乃有“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之辞,“算”有点数、计算、比较之意,用在这里,愈显出双方情之深、意之笃,超过其他种.种的社会关系。正由于情深意笃,故分别之痛苦愈深。这种心灵的折磨与痛楚往往难以用言语表述,但作者却独出机杼地以“人有病,天知否”的诘问语气抒发叹慨,与上两句相互映衬,构成跌宕起伏之势。离人心中的千般情愫、万种凄苦,老天爷你知道吗?你体验过吗?你医治得了吗?问而不答,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这一咏叹,使抒情主人公怨慕凄恻又无以言表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凸显出来,把“泪眼描将易,悲肠写出难”(唐薛媛《写真寄外》)的情状表现得委婉、真挚、深沉,含不尽之意,造成摇人心旌、回肠荡气的巨大感染力。
下片开头三句写离人上路时的所见所感,缘情布景,融情入景。这是一个寒冻肃杀的冬晨,浓霜满地,残月在天,水塘倒映一钩月影。“常恐寒节至,凝气结为霜”(晋傅玄《杂诗》)。以霜景融悲衬悲,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几乎触目可见。像“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诗经·小雅·正月》)、“夜郎迁客带霜寒”(唐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一类诗句,都着意渲染出冷落萧瑟的氛围,以烘托人物孤寂凄苦的心境。“今朝霜重东门路”,东门路是离别路,踏霜人是断肠人,情与景合。“横塘”但映“半天残月”,残月不是团圆之象,月残人分,此情此景,自然又让人想到《雨霖铃》词中纯用白描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柳词是虚拟别后情景,而这里的“照横塘半天残月”则是实景,把主人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凄婉忧伤之情,更加深切、形象地抒发出来。“凄清如许”的万端感慨,为下面痛陈别情的“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作了铺垫。触景凄切,悲绪又添几重,更蓦地传来凄厉惊心的汽笛声,火车启动,能不令人悲肠寸断、悲恸欲绝?劳燕分飞,音容远隔,天涯孤旅,两地相思,悲难消,恨未了。这愁丝恨缕岂能割断?但又必须忍痛割断。因为革命的形势与任务,要求革命者为事业作出必要的个人牺牲。“凭割断”一句,以理智克制感情,似夔门束逼江水,为结尾四句的大江出峡般的豪情奔涌蓄势。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示所预赏想的未来的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笔力千钧,气势磅礴。这两句因情设景,显示了抒情主人公从悲戚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彻底砸烂旧世界的宏大理想抱负,成为全篇格调由沉郁转向高昂的关键,同时也为词的结尾提供了辽阔高浑的背景。作者热切地期待着在将来的斗争中与志同道合的伴侣重新相会,双双展翅,翱翔云天。“重比翼,和云翥”两句,写出了忠贞的爱情,也写出了豪迈的激情;有美好的憧憬,也有庄严的盟誓;是衷肠的倾诉,也是热忱的激励;既有气势,又见性情,笔饱墨酣,刚柔相济,闪耀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熠熠光辉,使作品的主题和意境得到了升华。
每每提及毛泽东,“伟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仿佛三个标签,将人们的对他的看法限定于政要元首;看罢《毛泽东诗词鉴赏》,撇去毛泽东伟人的光辉,洗去他军事奇才的铅华,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简简单单,有血有肉的诗人。
你也许读过《沁园春·雪》那句掷地有声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钦佩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你也许读过《卜算子·咏梅》那句不卑不亢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感慨那坚贞美丽,傲岸挺拔的情操;你也许读过《长征》那句快意淋漓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赞叹那不惧艰险,苦中作乐的洒脱——能将诗词演绎得如此灵动,如此飘逸也许并非难事,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更像是一部历史,不仅记录了他自己的成长,也见证着新中国饱经磨难的孕育过程。
早在毛泽东少年时,就曾借用改写西乡隆盛的诗向父亲表明自己宏伟的志愿——“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抱着这样的志向,毛泽东开始了革命之路。追随着时间的线索,你可以在他的诗词中见证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胜利,挫败,步步为营——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开始,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渐形成燎原之势,读后感《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一九三零年,红军广昌会师,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得出行军的细节,到达广昌,也并非仅仅是路过——“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此后不久,就开始了反第一次大“围剿”。“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声势之浩大,战争之惨烈,以致于“不周山下红旗乱”。
曾有人把杜甫的诗称作“诗史”,因“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如此说来,毛泽东的诗何尝不是对那一段历史风烟的祭奠?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毛泽东的诗词常是豪言壮志,乐观积极的,有时也不乏对战友的称赞,还有戏谑国民党军的讽刺。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般亲切,这般自豪,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感情可见一斑;而在罗荣桓离世后,他更是怀着万分的悲痛写下“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在这样的诗句中,再没有战场上的浴血厮杀,有的只是他那一颗朴实铿锵的心,有的只是他与朋友,同志之间的情。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抄寄毛泽东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这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来信,勾起了他内心世界难以平息的情感波澜,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在爱妻杨开慧谢世二十七年后,六十四岁的毛泽东动笔写下这首《蝶恋花》,情真意切,细腻温婉处,再没有了曾经的豪迈;也许有人不屑这缠绵缱绻,儿女情长,可正是这样一种凡人的情感,使毛泽东从被神化的光环下走了出来,复归到一个有血有肉,有伤有痛的凡人。
也许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逆境重重,风云变幻,经历过“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改天换地,他终究是一个凡人,一个有爱有恨,会哭会笑,一个对家乡故土深深眷恋的游子。“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年轻气盛的往昔,红旗翻飞的曾经,故地重游,他依然怀抱着最初的梦想,无怨无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却感慨“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沧海桑田。
诗人从春天随风飘舞的杨花柳絮获得灵感,然后赋予英魂,让革命英烈飘然至神仙境界,吴刚献酒,嫦娥~献舞,演出了“万里青天在为烈士的忠魂起舞”的神奇乐章。
当得知人间已经推翻了国*党反动派的大好消息时,“热泪飞洒犹如倾盆大雨。”形象而满怀激情地表现了英烈的激动之情,使英烈终于感到心灵得到了美好的告慰。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革命终于成功的不胜感慨的情怀,毛泽东将他对杨开慧的夫妻情感融于他那气象万千的事业,感天地而泣鬼神。这一浪漫主义的夸大手法把现实主义的主题衬托得自然生动、深刻动人。这真可以说是古今绝唱。”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涉及面极广, 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生, 也充分展现了他以诗言志的豪迈情怀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人的雄才伟略” (熊德米, 2005:66) 。因此, 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政治性都很强, 毛泽东诗词也是记录中国民主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史诗。
“有人将翻译比作是‘戴着镣铐跳舞’, 那么诗歌翻译则是‘戴着双重镣铐跳舞’” (郑诗鼎, 1999:107) , 所以一直以来译诗的人比较少, 而翻译毛泽东诗词的人则是少之又少。国内对毛泽东诗词的关注则是从1957年开始的。在当年《诗刊》第一期上登出了毛泽东的18首旧体诗后,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时致力于将中国文学介绍到国外的英文刊物《中国文学》的负责人———叶君健希望尽快发表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本。于是, 外文出版社的英文组负责翻译了这18首毛泽东诗词, 并将其发表于1958年《中国文学》第三期上。现在的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 (英汉对照) 就是“毛泽东诗词翻译委员会”译的。再后来就有黄龙的《毛主席诗词英译》、辜正坤的《毛泽东诗词》 (英汉对照韵译) 、许渊冲的《毛泽东诗词选》 (英汉对照) 。笔者主要对外文版和黄译版的译文进行比较。
2.毛泽东诗词中意象“山”
翻开毛泽东诗词, 几乎处处是山, 满眼是山。这些山无不神采飞扬、仪态万千。毛泽东诗词中提到山的就有四十多处, 其中三十四首直接写到山:南有“颠连直接东溟”的“会昌城外高峰”, 北有“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的秦晋高原, 东有“魏武挥鞭”的碣石山, 西有“横空出世”的昆仑山。这些山, 既有祖国的名山, 如庐山、衡山、武夷山、九嶷山、六盘山, 又有名不见传的关山、苍山和“头上高山”;既有特指的有名有实的山, 又有泛指的“绿水青山”和“万水千山”;既有现实中的山, 又有神话传说中的不周山、仙山。那么译者又是怎样翻译这些山的呢?下面来看一下外文版和黄译版中的毛泽东诗词中的“山”。
2.1外文版和黄译版中译出的毛泽东诗词中的“山”
(1)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指点江山。 (《沁园春·长沙》)
“I see thousand hills crimsoned through
By their serried woods deep-dyed;
Pointing to our mountains and rivers.” (外文版)
“Behold!Myriad hills are tinged with crimson hue.
Pointing to our mountain and river.” (黄译版)
(2)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西江月·井冈山》)
“Below the hills fly our flags and banners,
Above the hilltops sound our bugles and drums.” (外文版)
“Banners and colors below the hills are in sight all around,
On the hilltops drums and horns mutually resound.” (黄译版)
(3)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元旦》)
“Whither are we bound today?
Straight to the foot of the Wuyi Mountain.
To the mountain,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Red flags stream in the wind in a blaze of glory.” (外文版)
“Whither today?Right toward the foot of Wuyi Mountain.
Near the foot of mountain and near the foot of mountain,
Red banners unfurl with the wind, presenting a picturesque scene.” (黄译版)
(4)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Crags loom above our heads,
We cross the great pass, red flags waving in the wind.” (《外文版》)
“The lofty mountains tower overhead,
Across the great pass flutter the red banner wind-spread.” (《黄译版》)
(5)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The very clouds foam atop White Cloud Mountain,
As its base the roar of battle quickens.” (外文版)
“Clouds would bristle up with the summit of Mt.White Cloud,
And at the foot of Mt.White Cloud the urgent shouts burst aloud.” (黄译版)
(6)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大柏地》)
“The sun returns slanting after the rain,
And hill and pass grow a deeper blue.
Now adorn hill and pass,
And make them doubly fair.” (外文版)
“The declining sun peers following a rainy fit,
And in successive spells the pass and hill turn blue.
Serving for this pass and hill as a decoration,
And further beautifying their today’s complexion.” (黄译版)
(7)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浪淘沙·北戴河》)
“Nearly two thousand years ago,
Wielding his whip, the Emperor Wu and Wei,
Rode eastward to Jieshi;his poem survives.” (外文版)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have elapsed the whip, wending his way,
East to Jieshi with his poems still remaining.” (黄译版)
2.2外文版和黄译版中毛泽东诗词中“山”的译文比较
以上为笔者摘录的毛泽东诗词中的少量的有关意象“山”的句子, 并将外文版和黄译版译文摘于其后。两个版本的译法有些是一致的, 也有些是不同的, 对此笔者均提出了自己的拙见。
2.2.1外文版和黄译版中毛泽东诗词中“山”的相同的译文
在外文版和黄译版中对毛泽东诗词中“山”也有一些译法是相同的。
在例 (1) 中, 外文版将“万山”直接译为“thousand hills”, 而在黄译版中将“万山”译为“Myriad hills”, 两句都用了“hills”, 在外文版中将“江山”译为“mountains and rivers”, 黄译版译为“mountain and river”, 用的是单数形式。《牛津高阶英语 (第六版) 》中mountain被解释为:“n.a very high hill often with rocks near the top;hill:n.an area of land that is higher than the land around it, but not as high as a mountain.”而此处“万山”应指群山, 主要是“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 相对来讲并不高” (陈国民, 1997:13) , 所以译者们都用了“hills”, 而非“mountains”, 此处笔者认为两个译本中的意思把握得非常准确。就“江山”来讲, 笔者认为用复数也比较好一些, 因为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无限多, 用复数较恰当。例 (2) 中两个版本也都将“山”译为“hills”, 应和上面所讲一样, 且将“山头”都译为“hilltops”这些译法, 笔者也认为准确、忠实地表达了原文, 真正遵从了“信”“达”“雅”的原则。
2.2.2外文版和黄译版中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有异议的译文
在外文版和黄译版中对毛泽东诗词中“山”也有一些译法是不同的, 以下句子为例。
在例 (4) 中“头上高山”外文版将“高山”译为“crags”, 而黄译版为“lofty mountains”, 哪种译法更为贴切逼真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该诗写于1930年2月, “此时正值‘朱毛’在打破了蒋介石组织的‘三省会剿’后率领红四方面军、红六方面军向吉安进军, 途经广昌所作” (陈国民, 1997:37) 。这里四面群山环抱, 地势险要。作者想此时大军正穿行于群山峻岭之中, 而眼前这段路就应该是像大山伸出了胳膊, 人们在他的胳膊下穿行, 抬头就看到悬崖峭壁, 所以用“crags”能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当时行军时那种困难的环境。而且“crags”音节少, 符合诗简洁、明快的特点。
在例 (6) 中出现了两次“关山”, 而外文版和黄版也都将他们译为“hill and pass”, 笔者认为这种译法不可取。因为关山是山名, 在大柏地西南六七里 (陈国民, 1997:56) , 所以应该将关山当专有名词看待, 译为Guanshan, 而不是“hill and pass”, 或者说如果作者有泛指这一带山的意思, 译为“hills”则足矣。再看例 (10) 中有“东临碣石有遗篇”, 此处碣石也应为山名。因此, 笔者认为此处应将碣石译全, 译为Mount Jieshi或Jieshishan, 这样读者就不会产生误解。
3.结语
笔者在仔细分析了毛泽东诗词的内容、风格、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之后, 从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意象这个方面对毛泽东诗词的外文版和黄译版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 也加进了笔者少数的拙见。毛泽东诗词中的山的确令人眼花缭乱。外文版和黄译版译者都将“山”理解得很透彻, 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就像笔者在正文中指出的对同一个山却有两种版本的译法, 以及在这两个版本中就对于关山和碣石山的翻译并不是很完美。可见翻译正如杜甫所讲“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要想真正译出尽善尽美的作品, 广大译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Cudden, J.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Chatham:W&U Mackey Limited, 1979.
[2]Hornby, A.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Liu, James.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4]陈国民.毛泽东诗词百首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
[5]黄龙.毛主席诗词英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1980.
[6]李正栓, 杨丽.毛泽东诗词中的数词及其英译[M].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
[7]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8]《毛泽东诗词》翻译组.毛泽东诗词 (英汉对照) [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9.
[9][美]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0]王俊华.英译毛泽东诗词的意义传译比较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4) .
[11]许钧.翻译思考录[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一】
2.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
4.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6.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 昆仑》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8.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10.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1.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水调歌头•游泳 》
12.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
1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16.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17.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20.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2.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2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比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就必须了解诗人毛泽东。毛泽东是政治家, 又是诗人,所以,他的诗词必定会打上政治的色彩,并且包含着个人的抱负。1935年底,刚刚在陕北落下脚的中国红军,依然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 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战场,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毛泽东在清涧筹划红军渡河时,正值初春二月,黄土高原不仅冰冻未化,反而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们壮壮行色。看着这一切, 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苗一样,在毛泽东的胸中燃烧起来,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反华逆流如狂风恶浪般冲击着稚嫩的新中国,共和国的领导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借梅花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形象,抒发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必将取胜的革命豪情。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诗中对造成人民贫困的繁重租税提出了指责,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读辛弃疾的《破阵子》,就必须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朝廷,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在任期间,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20年。这首词是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词中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通过营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抒写了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从全词来看,壮烈的理想和悲凉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他都没有忘怀,这也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毛泽东诗词鉴赏】推荐阅读:
毛泽东诗词赏析07-15
毛泽东诗词练习07-27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100字)作文05-27
毛泽东10-15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05-27
毛泽东传学习心得10-13
对毛泽东的看法10-20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10-23
毛泽东党委工作方法11-23
向伟大领袖毛泽东致敬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