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反义词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醒的反义词(精选7篇)

清醒的反义词 篇1

面对大增的GDP, 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如今, 很多人都在为生计奔波, 但还是存不下钱。据广东2010年“社会温度计”调查报告显示, 无论是工资涨速慢, 还是贫富差距, 都成为了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受访居民普遍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物价上涨太快、房价高、看病贵、家庭经济负担重, 而这些都是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偏低而衍生出的问题。

在GDP位于世界前列, 但人均收入却位于世界后列的背景下, 中国政府正采取一系列措施, 让富裕的东部城市与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分享财富, 努力缩小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

中国的GDP增长大多是外延式增长。如今投资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 拉动一个GDP需要的投资增量数倍于改革之初。中国GDP增长是数量型经济体占主导的结果, 在转向质量型经济体过程中, 必须有代表经济质量的数据来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实际上, 中国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贫富差距扩大为代价的, 为此支付了高昂的成本。某些地方两位数以上的GDP增长, 如果扣除这些成本, 则经济增长将下降一半以上。

强调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高昂成本与制度转型的困难, 不仅可让我们少一些由片面数据所养成的虚妄的傲慢, 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是有利的, 还可以彰显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未来, 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先者, 还应以中西方文明的结合, 向全球展示中国具有为全球文明提供全新动力的能力。

清醒的混沌 篇2

近年广受关注的圣保罗设计师罗德里格·阿尔梅达(Rodrigo Almeida)自学成才,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设计中难见严谨与平庸,对他而言,将不同工艺、材料巧妙混合便是设计的乐趣所在。如同他出生在融合非洲、葡萄牙和土著巴伊亚等民族文化的国家,阿尔梅达借助设计赋予“混搭”一词全新的定义。而使他真正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他使用并结合的每种元素与材料都非盲目为之,而是“事出有因”。

阿尔梅达的全新系列“你我之间(Between Us)”可以充分体现其“融合”这一理念是如何进化而来的。“谈话沙发(the conversation sofa)”是此系列的三件作品之一,它采用Christian Lacroix面料与抛光技术,由阿尔梅达与该品牌的创意总监萨夏·瓦尔克霍夫(Sacha Walckhoff)共同设计。其灵感来源非常庞杂,从理性的现代主义、不规则的巴洛克到德国理性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和毕加索等等。系列中黑色皮面长椅的两个座位可转换为躺椅或者餐桌座椅。“这就像一种十分怪诞的混沌,在不同外力下创造出多层空间,”阿尔梅达表示,“但是我想要的是融合、交汇,也就是混合。”

在阿尔梅达的这些作品中,感觉通常比形式更重要。但恰恰是这种情感,使得这些作品在造型上独具一格。此外,出人意料的选材也使得他作品中的主体部分熠熠生辉,譬如阿尔梅达会将制作运动鞋的面料用以制作沙发;将建筑使用的绳索、玛瑙石或者牛百叶运用在座椅上。尽管他从未念过设计专业,却被认为是巴西过去10年中复兴了艺术与设计的“创意浪潮”的先锋代表。虽非科班出身,阿尔梅达具备熟练的木工和编织技艺,他偏爱可塑性强的材料,它们往往更易于多种形式的表达和制作方式,譬如切割、粘贴、捆绑、敲击、堆叠或拼接等。在今年四月米兰家居展期间的个展中,阿尔梅达力图展现巴西富饶的土地,“大西洋森林沙发(Atlantic Forest Sofa)”的灵感就源于巴西丛林中那茂密的华盖。“我喜欢这种设计,当我注视它的时候,它会带我进入一段历史或文化,”阿尔梅达坦言,“若不能如此,这件物品便是不完整的。”

令人清醒的句子 篇3

2、错的人就是错的人,从来不会因为你能忍,或者能多熬点时间就变成对的人。

3、很多事,很多人,在产生距离的时候,才能看得更清楚。

4、放弃你的那一刻,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5、跑下去,天自己会亮。——New balance

6、枯萎的花能做成干花,人堕落了,就难救赎了。

7、别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有;别灰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没有。

8、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去啊

9、哪有什么天生如此,只是我们天天坚持。——keep

10、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Newblance

11、喜欢这种东西,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网易云音乐评论

12、去发光,而不是被照亮。

13、世界上有一种专门拆散亲子关系的怪物,叫做长大。

14、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父母一直在对这个世界低声下气,我们只是踩着父母的肩见识了繁华。

15、实际上有些事,只有你一个人在遗憾。

16、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中的麻烦是免费还包邮的。——《花儿与少年》

17、人们常说你走错路了,但其实你只是在走自己的路。

18、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太过清醒就成了一种罪恶。

19、山鸟与鱼不同路,再见容易再见难。

20、喜欢就表白,不爱就离开。

21、无效社交摧毁有趣灵魂。

22、所谓得体,就是有些话不必说尽,有些事不必做尽。

23、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伤心的理由,没有沉沦的借口。

24、好听的话别当真,难听的话别走心

25、分享的乐趣在于回应。

26、你的努力里,藏着父母暮年的安稳,孩子未来的底气。

27、浪漫人间缀满鲜花,人间才赖以鲜花续命,人赋予了鲜花的美丽。

28、失败不是告诉你你没出息,而是在提醒你你真的该努力了。

29、让安全感和快乐来源于自己,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安全感和快乐。

30、减少没必要的倾诉和表达欲。

31、当下每一次想要努力的念头,都有可能是未来的你在向现在的你求救。

32、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

33、感情最好的结果,就是感觉不到感情的存在

34、人可以说谎但细节不会爱是积累不爱也是

35、实际上,有些事情只有你一个人在遗憾。

36、去吹吹风吧,能清醒的话,感冒也没关系。

37、所谓人生就是听不完的谎言,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经历不完的酸甜苦辣。

38、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计较的多少,伤心与否,取决于我们在意多少。

39、所有的爱都可以生生掐掉只要你足够勇敢和失望

40、伟大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不去拼。

41、自我感动式付出既危险又愚蠢

42、生活并不是每天都有新鲜感,安稳比什么都重要。

43、成年以后的关系里,舒服变成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44、要及时清醒,也要事事甘心。

45、人在饿的时候会选择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在寂寞的时候会选择不爱的人,这就是现实。

46、让你哭的从不是文案,而是相似的经历,是久久憋在心里的委屈,是你不被爱的事实。

47、酒,两个人分着喝就会觉得更暖。——吉乃川《东京新潟物语》

48、人们所说的永远仅仅是形容当下的炽热

49、一个人对你好,你才会挥霍,一个人对你不好,你才会珍惜。

50、这世上,除了自己,都是别人。

51、有句不好听的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不断自我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52、所有的不依不饶,都是画地为牢

53、真正的对手,是你最想赢的那个。

54、每一个想骂你的人,他都是你草船借来的箭,你就等东风一吹的时候再说吧!

55、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56、如果你在人生中遇到了困难,与其停下来不动,还不如多走几步

57、在最黑暗的那段人生,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深渊。没有那个人,我就做那个人。——中岛美嘉

58、脚踏实地是一切负面情绪的良药。——杨熹文

59、怀念是惩罚,惩罚念旧的人。

60、人生别无选择,并不是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

61、旧账重提是因为它从未被妥善解决。

62、世界从不平等,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

63、很多焦虑感不是这件事的难度带来的,而是因为想逃避而带来的。

64、主动妥协的人不配幸运。——钉钉

65、人生充满了各种破事,说的最多的就是没事。

66、爱情的游戏,是谁伤的深,朋友的关系,是谁忘的彻底。

67、人是不会愧疚的,遇见更好的,谁还会记得你

68、我把所有人都喝趴下。就是为了和你说句悄悄话。——江小白

69、以前想要很多很多爱,现在只想睡个好觉。

70、有时候,就算你像个温顺的猫,他都嫌你掉毛。

71、大众都走的路,再认真也成不了风格。——Jeep

72、我们都各自发光,不必吹灭别人的灯。

73、把期望降低,所有的遇见都是礼物。

74、那些伤害还在但不值得我浪费时间去计较

75、跳出你厌恶的圈子,摆脱你周围的傻子,这就是努力的原因。

76、答非所问,其实已经是答了

77、让你等太久的人,最后都不会选择你。

78、世界上所有事都可以努力唯独爱情不行

79、故事要美必须藏着真话,所以有故事的人在讲故事时都很坦然。

80、不是现实支撑了你的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你的现实。——北大宣传片

81、不加区别的温柔,有时候只是一种软弱。

82、看透后,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

83、自我感动式付出,既危险又愚蠢。

84、我用执着烧死了所有的幼稚和任性,那片荒野慢慢长出了理智冷漠和清醒。

85、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但谁都可以从现在开始。

86、日出东方却落于西,人海相识却散于席,有聚终有散。

87、我不怕变成自己所厌恶的人,我怕过得还不如他们。

88、我们这种人,连洗发水的牌子都不愿意换。天天一样才最可贵,熟悉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况且,早已发觉,全世界最爱的人,原来是自己。

89、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聊错了对象。——陌陌

90、失去分享的欲望,便是散场的开始。

91、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让你醍醐灌顶。真正叫你醍醐灌顶的只能是一段经历,而那句话只是火药仓库内划燃的一根火柴。

92、这个世界不怕好话、坏话、废话,就怕实话。

93、多去争取一些别人抢不走的东西比如知识比如思维比如快乐

莫言的清醒阅读答案 篇4

2.文章从莫言获奖感言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观点,同时作不事实论据,论证了文章观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举例作用的`把握。在议论文中,引用故事、诗句、名人事例往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论题或者论点,同时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

3.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应该清醒为与理智地对待荣誉与奖励的观点。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根据题意。两段话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且居里夫人的例子是从正面进行论证的,牛顿的例子是从反面进行论证的。完成时,可用运用了举例(事实)论证、证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的句式回答。

让人清醒的句子 篇5

2、想念的时候,一笔一划认真的写着你的名字,写着写着就哭了。

3、我们的`爱,就像来不及许愿的流星,再怎么美丽,也只能是曾经。

4、“太要强了我哽咽一万次也不会告诉你.”

5、你忘了吗?那时候你作,你阴阳怪气好几个月,你甩开伸来的手一万次,因为那时候,有个人永远兜着你,给你台阶下。

6、在这薄情的世界你想拿深情留住什么

7、你说天塌下来你会陪我可你又如何同感我寂寞

8、沉在海底吧放不下也没办法了

9、不以爱之名束缚任何人或许一个人走会浪漫些

10、我差一点就要碰到星星了,只是后来天亮了。

11、隔墙有只耳朵,嘲笑你有多难过。

12、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13、短短一生,爱什么都不为过,放弃什么都没错

14、太喜欢你了以至于都忘记隔着屏幕为你流了多少眼泪你稍微对我好我就擦干眼泪继续爱你

15、恋爱要跟印度人谈,他们画的饼会飞。

16、如果你我注定不会有明天,我也不会太过埋怨。曾经与你美好的相遇,已是我生命的安慰。我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随缘而来,随缘而去。

17、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18、你说的天花乱坠确实很动听,但自始至终你都没敢看一眼我的眼睛。

19、见不到的日子要按年算了

清醒的反义词 篇6

暴力作为人性恶的最好的载体,在余华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一九八六年》中一个被迫害致疯者对中国古代酷刑的种种实施;《河边的错误》中对疯子嗜杀本能的描写,凶杀似乎成了游戏;《往事与刑罚》中被刑罚专家津津乐道的酷刑;《祖先》、《死亡游戏》中对被杀过程的详细描述;《现实一种》中对兄弟残杀、医生肢解尸体的细致描绘;《古典爱情》中宰杀“菜人”的情景组成了余华小说中最为血腥而残酷的暴力奇观,无不令人心惊胆寒。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就是在对暴力与死亡的极端的书写中凸显出来的。

在余华笔下,暴力与死亡密不可分,他非常善于描写死亡的过程,如同他在《内心之死》中描述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如何营造死亡来临时的恐怖一样:“陀斯妥耶夫斯基以中断的方式延长了暴力的过程,当斧头直砍下去时,他还让我们仔细观察了这个即将遭受致命一击的头部,从而使砍下的斧头增加了惊恐的力量……陀斯妥耶夫斯基噩梦般的叙述几乎都是由近景和特写组成的,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余华也常常以令人恐怖的方式描述着暴力过程与死亡:

那个十来岁的男孩从里面蹿出来,他手里高举着一把亮闪闪的镰刀。他扑过来时镰刀也挥了下来,镰刀砍进了我的腹部。那过程十分简单,镰刀像是砍穿一张纸一样砍穿了我的皮肤,然后就砍断了我的盲肠。接着镰刀拔了出去,镰刀拔出去时不仅仅划断了我的直肠,而且还在我腹部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于是里面的肠子一涌而出……。我死了(《死亡叙述》)。

余华就像一个嗜血的艺术家,站在死亡者的身边,细细地鉴赏着走进死亡的每一个细节,于是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死亡场景。在余华的大部分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以死亡为最后的归宿。有人曾对余华的暴力与死亡作品作过统计,大量关于死亡的叙述几乎涵盖到死亡的各种形态与各个层面,贯穿于余华所有时期的文本,成了余华小说的不变的主题,余华曾说:“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1]这种迷恋只能说是一种形式因素,并非他写作的终极目标,因为余华曾经说过,他所追求的是他自己心目中的真实,“我开始意识到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事实上是一种真假杂乱、鱼目混珠。”[2]或许在他的心目中,暴力与死亡本来就是一种血淋淋的真实存在。因此,暴力与死亡其实是余华凝视人类生存状态的镜子。董小玉说:“先锋作家的审丑观,带有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特质。当然作家笔下的这些人物,我们不必将他们看做现实的再现,很显然,这是作家们以高度的变形、夸张的手法对人的生存处境的一种理解,并按其想象的方法来构建的。在这种丑恶肮脏的人世风景的描绘中,体现出作者对人的生存处境的看法,透露出作者对存在的荒诞感。”[3]通过描述特定境遇下人的内在暴力本能的迸发以至残杀与毁灭,余华以一种极端的手法让我们直面人类的生存状态,让人们认识到人的暴力本能这内在之魔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以引起高度的反思与警醒。“在他看来,人的欲望所驱动的暴力,以及现实世界的混乱,并未得到认真的审视。他坚持以一个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语言和结构的独创性发现出来,来建立对于‘真实’的信仰与探索。”[4]可见暴力书写的出发点在于对被掩盖与虚饰的世界真相的揭示。

余华笔下暴力是人类本性中攻击性的体现,它来自人性自身的隐恶和欲望。《现实一种》中暴力的起源是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并摔死了自己的堂弟。他只是个孩子,可他已经学会用暴力来获取快乐———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异常激动”,“他就这样不断地去卡堂弟的喉咙又不断松手,他一次次享受那爆破似的哭声。”他最初“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一个耳光”这个动作,看起来是无意识的,其实是孩子对成人世界的模仿,因为“他看到父亲经常这样揍母亲”。接着他抱着堂弟到屋外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沉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并没有注意堂弟摔下去后会怎样,而是感到“轻松自在”。年幼的皮皮已无师自通地学会以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就这样,暴力的旋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接下来的暴力与死亡就在复仇的欲望下展开,山岗山峰兄弟在这种欲望面前不作任何理性追问,而一味随着复仇欲望的指使实施着阴谋诡计,血腥的死亡便如同屠宰场重复着杀人的行动。《一九八六年》中的历史教师,其身份暗示着他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者和传播者,当“文革”的暴力扑面袭来,引起他对历史上种种酷刑的联想,长期的的焦虑使他终于人格分裂走向疯狂,这只是小说的起点,疯狂以后的历史教师反抗社会捍卫个人的愿望不但没有熄灭而且更加强烈,他的思维继续奔波在现实暴力与古代酷刑之间,于是在他的感觉中,所有的东西都成为刑具,都是受刑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刑罚来命名,世界成了无边的刑场。他想要主持一场末日的审判,将一个民族几千年来所受的迫害与凌辱揭露出来,将人性的丑恶与社会的刑场性质揭露出来。他不仅是审判者还是施刑者,想要以消灭一切的巨大气魄来结束这非人的世界。以反抗的对象来作为反抗的手段便落入了以暴抗暴的循环,这使我们一一回味起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时刻暴刑的残酷执行。历史教师在对暴力的复制过程中体验到施刑者的快感,从而更深地证明着他所反抗的历史暴力因其根植于人对权力的本能渴望而拥有永久存在的合理性。

人们在罪恶欲望的控制下变成了异类,毫不怜惜地实施着一个又一个暴行。它不但是难以根除的人类本性,也是一种历史的方式与动力。在余华笔下,现实与历史都是暴力与死亡的发生地,因为历史本就是昨天的现实,正如赵毅恒所说:“它是一种历史提纯,一种总结方式。”余华把暴力与死亡看做是从古至今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余华对暴力与死亡的嗜好渗透在他的一切作品中。其《鲜血梅花》本是对古代武侠小说的戏仿,《古典爱情》则戏拟了古典言情小说,即使在这类戏仿古典的作品中,余华也把复仇、杀人、吃人等等欲望展示得淋漓尽致。在余华的眼里,现实是暴力与死亡,历史是暴力与死亡,整个世界都是暴力与死亡的集聚地。

余华的暴力描写不仅指涉人性欲望和历史暴力,而且指涉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刽子手的特性存在于每一个现代人的胚胎中”[5]。人的暴力欲望构成社会制度的权力结构,所以不只是那些显性的暴力残害了人的生存,社会意识和权力结构中包含着被遮掩而又无处不在的暴力更根本地威胁着人的生存。在《现实一种》中最后山岗的尸体被解剖的场面,令人心悸地看到,科学外衣所掩盖的仍是触目惊心的暴力,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这种暴力是被制度认可因而是合法化的暴力。《河边的错误》也暗示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隐形的残暴无所不在。疯子被强迫接受电疗并差点送命,这种强迫电疗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行为,这种暴力的背后是强大的科学话语的支持,因而其权威性便不容质疑。而最后,科学话语对马哲的宣判意味着马哲杀人和疯子杀人不再有任何区别。这些使我们看到余华对暴力的思考纳入到对人潜意识的权力欲望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批判性反思。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广才在家里的权力的获得,靠的也是暴力,以至家中没有人敢反抗他。甚至连小孩都知道,该如何通过暴力来获得权力。当孙光平用镰刀划破了弟弟孙光林的脑袋,为了逃避父亲的惩罚,孙光平又强行划破另一个弟弟孙光明的脸,然后同他一起诬告孙光林,结果受到惩罚的不仅不是施暴的哥哥孙光平,反而是受害者孙光林也就是“我”。耳濡目染中的恃强凌弱在步入成年后必然会以对暴力的施用来获得权力实现反抗,比如“我”在作业本上记下了复仇的记号,而“我”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多次用威胁的方式(这是另一种性质的暴力)打败了国庆和王立强,“那个年龄的我已懂得了只有不择手段才能达到目的……我用恶的方式,得到的却是另一种美好。”是暴力征用了权力,而权力又反过来证明了暴力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于是一个人性的囚牢就在暴力和权力的交织中建立了起来。余华笔下的人物多数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所以暴力的发生决不是一些个案,它其实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之中,即使是暴力的批判者,也未必能够幸免,因为我们看到余华在进行这种暴力叙事时,多少有津津乐道和过于迷恋之嫌,甚至还多少有了话语暴力的迹象。由此可知,肉体暴力的实质,最终一定指向它背后的精神暴力。应该说余华是清醒而深刻的,是他将人置于本能和形而下的层面进行关照并通过对肉体暴力的残酷书写,极端地揭示出人和世界的黑暗景象。

暴力的书写是为了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先锋作家对常理的拆解立场很容易使余华走向对立于经验世界的另一极端,而将一般普遍的荒谬处境推衍为极度的生存形态,因而也自然地凸显出残酷化的特征,这里有西方作家的影响。福克纳说:“有时候,人需要被提醒罪恶的存在,需要去改正、去变革。他们不应该永远只记得善与美。”[6]这句话为余华作品中的残酷的暴力书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摘要: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是在对暴力与死亡极端的书写中凸显出来的,暴力作为人性恶的最好的载体,在余华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余华小说也使我们从血淋淋的肉体暴力中看到了隐蔽而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暴力,对残酷的暴力图景的极端的书写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真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对生存状态的思索与探询。

关键词:暴力欲望,生存意识,余华

参考文献

[1]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2]余华.虚伪的作品,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余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29.

[3]董小玉.先锋文学创作中的审丑现象[J].文艺研究,2000,(6).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44.

[5]陀斯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2.

清醒的思想者 篇7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作为小说家成熟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先驱们无不大胆而无情地攻击封建传统文化。鲁迅也以他独特的文化洞察力攻击和揭露封建传统文化。他关注的是几千年封建传统礼教对中国愚弱国民的精神奴役。狂人是鲁迅笔下精雕细琢的人物形象,其思想必定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某些方面。历来对狂人的形象也存在不少争议,我认为狂人作为受封建迫害而导致精神失常的知识分子,其发狂后的话语必定体现其发狂前思想的某些方面。本文就试图从狂人的话语去分析其思想清醒、理性、深刻的一面。

一、狂人之“狂”

从狂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研究狂人发狂的原因,无疑是理解狂人思想内涵的重要一环,也是理解狂人理性精神的关键因素。鲁迅笔下的狂人生活在清朝末年,此时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中国传统社会乃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封建宗法制社会。在家族宗法制社会,还形成了一个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礼教系统。两千多年来,封建礼教形成森严的网络,一直规范着人的思想,制约着人的行动。无数的事实表明,以长者、尊者为家长的家族宗法制,犹如无形的绳索,禁锢着人的精神,束缚着人的个性。不过,当历史的步伐迈入近代,欧风美雨飘洒在神州大地,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猛烈碰撞与交融,才使这种“从来如此”的状况有所改变。鲁迅笔下的狂人,就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在他身上交织着中西两种文化因素。

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在狂人的心灵里折射出洞察“仁义道德”本质的睿智光芒,复活着诅咒封建黑暗势力的愤怒,沉淀了反封建斗争的叛逆思想。为了驱散这股笼罩在华夏大地的令人恐怖窒息的封建思想阴霾,狂人与之进行毫不妥协地斗争,在反抗封建压迫,追求民主、人道精神中表现出深广忧愤。笔者认为,“廿年以前,把古九先生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九先生很不高兴。”这叙述是有所指的。《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由此上溯“廿年”即是一八九八,戊戌变法正是这一年。“把古九先生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用的是象征手法,正是象征狂人亲身参加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正是狂人发狂前革命的实际行动,体现了狂人对封建历史文化的逆反心理,表现了狂人蔑视传统,睥睨偶像,力抗时俗的英勇斗争精神。为此狂人得罪了象征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古久先生、赵贵翁之流。后来,由于西方科学文化思想的影响熏陶和实际革命斗争的磨难挫折,狂人对家族宗法制的压迫和封建礼教束缚而造成的痛苦与日俱增。于是,他认真思考传统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探索一条通往“容不得吃人的人”的社会道路,渴望变革现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狂人若仅仅是一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缺乏人道精神的个性主义者,或者仅仅是一个脱离个性主义战斗精神支持的温情软弱的人道主义者,都势必导致向封建思想势力的妥协,那就无所谓迫害致狂。而难能可贵的是,在狂人的身上既具有反封建内质,也具有人道思想。他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社会的改革,其思想比谁都清醒,其抗争比谁都坚毅,因此更遭到封建势力的注意。他们既怕他,又随时随地想加害于他。在封建势力的包围和迫害下,狂人防不胜防,终于因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导致精神分裂。从此,狂人观察生活,认识社会,都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脱离了常态。

病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一般精神病患者发病后,并未停止思维活动。而且刺激患者发狂的原因,往往会成为他思想活动的中心,并朝着偏执方向发展,使得神智更加错乱不清。如果说狂人在发狂前由于封建势力的沉重压迫,有些话不敢明白地说出来,那么发狂之后就会把长期积淀在潜意识层的心思,毫无顾忌地讲出来。狂人是一个被封建制度迫害成的“迫害狂”,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宗法礼教残酷迫害而引起的神经错乱。正因如此,当他发狂后才能对遭到的迫害记忆犹新。所以,狂人在日记中所表述的某些思想,可以看作是他发狂前思想的一种反映。从狂人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对现实、对历史、对自我都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其思想有着振聋发聩的理性力量。

二、狂人之不狂——认识本体文化“吃人”的罪恶

狂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和现实有着透辟的研究。首先,狂人的目光透过礼教的“仁义道德”外衣,发现延续了几千年的家族宗法制社会历史,原来是极其野蛮残忍的人吃人历史,一语双关地道破封建社会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并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以敏锐的感觉,战栗而清醒的声音,指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毒害人民的本质,“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者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其惊人的透析力与概括力,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狂人的逻辑思维有着高度的深刻性与概括性。在狂人心目中,外部世界是一个变形的吃人世界:不仅“易子而食”,而且还“食肉寝皮”;不仅大人吃人,而且小孩也吃人;不仅“自己想吃人”,而且“又怕被别人吃了”;不仅吃别人,而且在家族中也吃自己的儿女和手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吃人”和“被吃”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里,无论男女,不管老幼,大家都浑浑噩噩,辗转吃人场中,或有意或无意,参与吃人和自己被吃。这正是最沉痛、最发人深省的悲剧。

狂人不仅展现了“吃人”社会的罪恶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吃人”者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封建社会不仅是一个“吃人”的问题,更可恶的是,“吃人”者还要将被“吃”者给予一种罪名,使他们的罪恶行径得以堂而皇之,仿佛是做了好事一般。“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直接杀了怕有祸祟,所以大家联络,布满罗网,逼我自找。”这样他们“既偿了心愿,”“又没有杀人的罪名”,一举两得。狂人以敏锐的眼光,揭示了腐朽的道德观念,是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它从精神上屠杀广大群众,要比真正吃人的肉体,严重千百万倍,但人们却很少发现这手段的残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吃人者手段的狡猾——“逼我自戕”。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这一狂人所思索出的真知灼见,无疑使小说充满着深切的哲理意味。

“吃人”是狂人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最反人性、最野蛮、最残忍和最充满血腥气息的本质的感悟和最触目惊心的发现。鲁迅曾鲜明的指出:“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个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通过象征主义的丰富意蕴,我们可以鲜明地感觉到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在痛苦思索,大胆的反省和义无反顾的呐喊疾呼,可一切又不着痕迹地统一于狂人的完整形象之中。

三、狂人之清醒——自我审判:自身的罪恶

狂人虽然毅然决然地撕破了中国社会“仁义道德”的假面,揭露出其“吃人”的本质,而迥异于赵贵翁、大哥等人,但他也毕竟生于斯,长于斯,与这“吃人”的社会,与那些“吃人的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狂人最终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仍是这“吃人”传统的一部分,自己从根本上无法完全割断与这“吃人”社会的血脉联系,便自觉地走上了自我反省的道路。如果狂人只是停留在对社会对历史的批判而缺乏对自身的反省,那么狂人的思想就要打些折扣了。然而狂人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醒悟到自己也吃过人:“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在震惊、惭愧中笼上一层挥之不去的淡淡的绝望的阴影,同时又标志着大彻大悟的觉醒。

当狂人发现了满纸“仁义道德”的字缝里,写着“吃人”两个字之后,狂人觉悟道:“吃人的是我的哥哥”。紧接着他由吃人者亲哥哥,想到自己:“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想到自己被人吃了仍旧改变不了自己与“吃人”者的兄弟关系:“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在这里,狂人把自己的被吃与“吃人”的人联系在一起,强调了自己同“吃人”者的血缘关系,含蓄地指出了由“吃人”的哥哥给自己带来的罪恶。接下来,狂人反省出自己类似于“原罪”的罪恶。“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轮到我自己”。狂人的反省,深刻地道出了自己的罪孽,并由此设计着他的反抗道路。这种从个体心灵出发,由个人行为的担当来赎罪的方式,开辟了一条自醒、自责、自救的道路。

狂人是个“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更是革命初期勇猛无畏的“精神界之战士”。自我批判,正是狂人与同时代其他觉醒的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所在,“五四”前夕,许多“精神界之战士”,思想进步,行为激进,在反封建斗争中扛大旗,流血汗,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可是他们很难做到与狂人一样能够无情地审判自己,因此其思想的局限也就无法达到狂人的高度。而狂人却能清醒认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勇敢地挑起历史因袭的重担,背负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与光阴偕逝、消亡,“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因此,狂人把自我放在历史的审判台进行灵魂的拷问正是小说动人心魄之处,也是狂人思想灵魂的崇高伟大之处。自我罪感使狂人具有了灵魂的深度和丰富的表现力,无疑在小说文本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只有从狂人表现出的自我罪感的角度,才能恰当而准确地解释清楚狂人忧愤的深广。这是狂人自我反省的痛苦结晶,也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的体现。

四、狂人是斗士——要推翻封建主义、呼唤人道主义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者愚弄广大人民的主要统治手段;而人们一向把“仁义道德”规范视作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奉为万古不变的永恒信条。这种残酷虚伪的“吃人”伦理,一旦成为因循守旧的社会习惯心理,人们自然不敢越雷池一步,惟恐稍有“越轨”,便成众矢之的,宁愿沦为被“吃”者,也万万不愿背上“逆子贰臣”或不贞不烈的千古罪名。恪守伦理规范早已成为民族的心理定势。人们恪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定势,对“吃人”现象已司空见惯,因而人肉筵席延续了几千年。

然而在狂人这里思维定势发生了变化。狂人一旦发现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便对家族宗法制与封建礼教存在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疑问。狂人看待历史把握现实的这一崭新的视角,使他对中国的社会历史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使他跳出了因循的思维模式,常人所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进入了新的思维层次,从而萌生了一种新的思维定势。新的思维定势使狂人认识到产生“吃人”现象的原因,在于人身上残存着的兽性和野蛮性,狂人主张现代人类剔除兽性和野蛮性,净化为不吃人的“真的人”。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思想承传着人类原始兽性和野蛮性,其阴暗处烙着血淋淋的“吃人”印记,只是狡猾的统治阶级美其名曰“仁义道德”,而国民蒙蔽受害其中。狂人之主张,其实质就是要推翻封建主义,建立一个真正的“人国”。他预感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显然,新的思维定势增进了狂人对未来社会的信心。

从这种希望出发,狂人努力打破大哥、古久先生、赵贵翁、陈老五、老头子乃至于赵家的狗所构织成的“吃人关系网”,探索一条通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社会的道路,期待着没有吃过人的“真的人”出现。为了拯救这一类人的灵魂,狂人以规劝大哥为手段,把他那脆弱的救世精神和朴素的人道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狂人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残忍下去,他想规劝恶势力能改邪归正。这些发自内心的呼声,昭示了狂人对健全人性的向往,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当然,由于“吃人”的势力很强大,“吃人”的弊习很深,要想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可诅咒的时代,根本改造“吃人”社会,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远非狂人所能办到的。狂人虽然“狂”了一阵子,却不可能完成“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的使命,更不可能将理想变成现实。于是他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救救孩子”的呼吁。然而,狂人在“觉得‘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之后,又怀疑这样的经验,“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于是选择了“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小说开篇介绍,狂人“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我认为所谓候补,就是狂人等待派遣的机会去做行将崩溃的清王朝的官,伺机图谋东山再起,要“作绝望的抗战”。其实狂人这“绝望”之背后就是清醒,清醒地面对现实,打破一切自欺欺人的神话,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狂人的最后行动,并非对封建余孽势力的妥协,而正是一种清醒地面对现实的战斗精神。可见,狂人形象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思想是否健全成熟,也不在于他的反抗是否成功,而在于他经过西方文化思想的初步启蒙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真反思,最先认清了历史的本质,看到了国民劣根性,并且揭示出启蒙的艰难和“立人”的不易。

综上所述,狂人虽是受封建迫害而导致发狂的知识分子,其狂态狂语之下却蕴涵着理性的思索,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狂人以前无古人的反叛精神,站在时代的前列,纵横驰骋,冲锋陷阵,负戟独战多数,用震撼人心的呐喊揭穿了几千年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使封建统治者伪装的皮毛下面露出肮脏的灵魂。狂人内心充满自我忏悔和赎罪意识,并且超越自我,具有群体生存悲剧的忧患感知,并由此升华出拯救群众的强烈使命感,因此,狂人是一位清醒的思想者。

上一篇:坚持 作文指导下一篇:写童年的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