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的读书体会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给老师的建议》的读书体会(精选13篇)

《给老师的建议》的读书体会 篇1

利用暑假时间,粗粗浏览了一下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翻开书,才读了十几页,便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是我教育迷途中的一座“航标”!

一书列举了100个教育的事例,每个事例都很生动,更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或长或短,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从这本中还了解到,苏霍姆林的教育思想异常丰富,能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深广。他说:“如果有人问我,在我的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对儿童的爱”。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因为,在他看来只有爱儿童,才能信任和了解做儿童,才能把心灵献给他们,才能把教育工作纳入儿童茁壮成长的轨迹。他说:“如果跟孩子没有友谊,跟孩子思想上没有同一性,这种教育如在黑暗中徘徊。他又指出:智慧只能用智慧去培养,善良的心只能用善良去培养,对祖国的忠诚只能用积极为祖国服务的行为去培养。”

《给老师的建议》的读书体会 篇2

记得刚开学, 班主任说您是一个严肃的老师, 让我们上课听讲。可第一节课, 您说了句“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耶!”让我们笑了半天。我们发现, 您原来是个幽默的人, 也不见得有多严厉呀!

可现在, 您正马着脸, 给我们讲题, 似乎很不乐意。

还记得有一次下了课间操, 回到教室, 发现您早已到教室, 坐在椅子上等着我们。您还和我们交谈。您的笑靥如阳光下的花般灿烂;如大海中的鱼般欢快;如小溪中的水般澄澈。眼神也是那么和蔼, 让人想到了“慈母”一词。

可现在, 我们眼睛盯着黑板, 却不敢直视您的眼睛。因为怕看见您眼神中的那一丝冷漠。

记得一天中午, 阳光明媚。在路上, 我们看见了您。那桃红色的衣服与碧绿的草地、鲜艳的海棠花融为一体, 您就如花之仙子, 和那柔美的花一起舞蹈。您享受着大自然给予您的一切, 您享受着这午日的阳光, 您享受着您的生活。

可那次, 我好失望。晚自习, 一道我想了很久却没想出来的题, 我问您, 您说忙, 等有时间再说。

您又在批评同学了, 说着说着, 转身便走出了教室。为何, 又是一次?您已不是第一次在上课时愤然离开教室。留下的是我们的诧异, 我们的不解, 我们的失望。

曾经那个和我们在一起的老师, 曾经那个享受大自然美丽的老师, 曾经那个满脸和蔼的老师哪去了?老师, 回来, 那个快乐、灿烂、美丽的老师回来吧!闹情绪伤身体, 也许您有很多的困难, 我们不知道。但是老师, 我们爱您。爱您的和蔼, 您的善解, 您的不苟。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老师, 那个通情达理的老师, 您回来吧!我们和您在一起呢!您的困难, 我们一起克服。

老师, 多变的心情会影响健康, 保重!

您的学生:叶静文读

学校:四川省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导师:童启福

点评:都言老师对学生用心良苦, 在这篇文章中读者却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良苦用心。文章开门见山, 开篇即提出了对老师变幻无常的心情的担忧。文中则是对曾经那个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的老师的回忆。结尾处的声声呼唤, 情真意切, 感动人心。读罢此文, 老师心中怎能不泛起圈圈涟漪? (飘絮)

书香

陈安然

午后悠闲时光, 总爱捧一本散发着浓浓墨香的书。一炷檀香, 一杯香茗, 一心静对一世, 一人独品一章, 折一身瘦骨, 踩雨后彩虹, 细品那些唯美的、华丽的、朴实的、淡雅的、细小的文字, 漫游文海, 寄身佳作之林, 书是我心中退守的城堡, 是我心之所属, 情之所依。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书中我随杜甫来到泰山, 感受泰山的雄浑;“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书中我随李白来到庐山瀑布, 感受庐山瀑布的壮阔;沈从文的《边城》中那个清新迷人的湘西小镇, 虎儿草是否又长了一寸?

书, 让我感受古人情操之美!

“岂余身之惮怏兮, 恐皇舆之败绩”, 是屈原的爱国情怀;“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是李清照的哀婉惆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是杜甫心中装着的民间疾苦。是书, 让时间穿越千年, 让我回到遥远的时代, 敲响那一扇扇远古的心扉, 细听他们的情感, 忍不住为之欢笑, 时而又为之哭泣。

书, 让我感受人文精神之美!

也许, 心灵的虹桥永远承受不住命运的乖蹇, 也许满载希望的帆船在茫茫的大海触礁, 搁浅。但望望心中的天, 方知威武如曹操, 在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苏轼月下访友, 看庭中藻荇交横, 积水空明, 尚有时不自来的叹息!身处乱世, 毛泽东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于是撑一枝长篙, 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载满一船收获的星辉, 那揉碎在浮藻间的, 沉淀着的彩虹似的梦岂可就此罢手?追逐梦想的道路本来艰辛却又富有挑战!

书, 让我于无助落魄中获得力量!

当物质世界的发展步伐越来越紧促, 当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 不妨到书柜中去寻找那一本本被尘封的泛黄的书吧!让我们的心静静地沉淀, 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书本的魅力!

书是我心中所属, 情之所依, 我仿佛为书而生, 书是我明媚的阳光, 是我剪不断的牵挂, 是我的理想, 我的追求, 我的未来!那书中的美丽自然, 美丽的人文情怀及书给我的力量, 则是我爱书的理由!

染一身书香, 情系书香。踏遍山川, 赏遍人文风景, 心中载满爱的力量, 勇者无畏!约三五好友, 看锦绣花枝, 听莺歌鸟语, 且将诗酒猖狂!读

学校: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峡高中;导师:杨秀琴

《给老师的建议》的读书体会 篇3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好老师;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的主要目的是教会教师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要自己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包括专业技能和思想方面,如了解本学科最复杂的问题、前沿问题和最流行的教育理念等。书中不止一次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最终实现有价值的学习劳动和自我提升。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阅读方面需要不遗余力,充满耐心、恒心和毅力,始终做学生的领航人和支持者。书中重点描述了许多学困生的情况,他们最大的症结在于不会阅读,不会思考。

本书在家庭教育和德育教育方面的观点,与笔者曾有的思考不谋而合。作者认为,家庭教育的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教育真正的完善和和谐发展。通过举例子,作者向我们阐明了很多学习困难现象的形成都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善造成的,如果早期的家庭教育没有及时教会儿童积极认识世界,学会以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世界,那么儿童进入学校以后要养成这种思考的习惯就要比别的孩子难得多。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是无形但又深刻的。笔者读出了这样一层关系,儿童的社会关系(笔者理解为成长环境)决定了儿童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获得应有的智力训练,即学会观察和发现世界,获得求知欲和养成爱钻研的习惯等,最终决定了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这里的社会关系,是由儿童的家庭实现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学素养重要性的他们开办了“家长学校”,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创举和大胆的突破。

关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观点同时也启示我们,教师要多积极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我国不少家长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交给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由教师和孩子自己解决。所幸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家长配合教育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不少家长在这强迫陪同的要求下不得不陪着孩子学习,但是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家长大部分只是迫于学校和教师的压力被动为孩子学习做出时间方面的让步和牺牲,至于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是少之又少。虽然,这种家庭教育环境的缺乏有着深刻社会根源,农村缺乏一定家庭教育的经济基础和智力基础,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什么都不能做。

同时,本书还认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教会他们不仅将自己看成学生,还应将自己看成社会的一员,家庭的一员。学习不是终极目的,学会生活,将来成为幸福快乐的社会公民才是最重要的。这使我联想起2011江苏高考英语的作文,要求学生思考为家长减负做些什么。学生不能一直只知道将学习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同时错误地认为家庭和社会需要无理由地为自己的学习付出,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应该逐渐学会承担些家庭的责任。做一个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比仅仅做一个好学生更为重要。学生将来生活的世界需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要让学生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时候能够快速适应,而不至于痛苦挣扎,就要从中学开始给予学生机会了解这一事实。学校在学术方面可以“象牙塔”,但是学校同样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是契合的。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而且认为可以将大学作为这一理念传达和实践的主阵地。大学生即将进入社會,大学是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或者可以说是学校和社会的一个缓冲阶段。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社交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当一个人走到这个阶段,心理上已经进一步成熟,自我意识充分觉醒,对未来理想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和描绘。这时候的学生应该能够逐渐认识到,学校生活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却又是不可与其他方面的生活完全隔离开来的人生阶段。如果只有学习没有生活,将来回顾人生,会发现这段时间是不完整的。

本书最重要的,也是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做有思考的阅读。最好是可以让学生有空余时间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建立一些思考园地。但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空余时间是一个奢侈品。为了取得高考的胜利,各科的学习和作业占满了学生的各部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又不影响学习的效率对高中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就英语来说,将课内练习中、试卷中涉及的阅读理解文章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特别是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一些与他们学习、生活、兴趣紧密联系的文章。这个想法来自于笔者的一次教学实习实践。在一堂阅读课上,当笔者在讲解文章细节时,讲到学生感兴趣的而又不是很了解的某些细节时,学生的眼睛里出现了兴奋激动的光芒,脸上浮现出了充满惊喜的笑容。可见,学生是渴望了解新知识、探索未知领域的精彩的。但是时间和学业的压力让他们无暇他顾,只能埋头课本。发现这一事实以后,每次备课时我遇都会精心准备,将最精炼又最恰当的内容补充讲解,并在时间安排充裕的情况下带领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并教给他们阅读方法让他们学会思考。

最后,教师应该有的耐心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自我培养。耐心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支持,更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任和坚持。教师遇到学困生是难免的,唯有耐心和不断鼓励才能成就对方。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应该纵容任何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学生交往打磨学生的素质,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磨炼自己的品质。耐心并不是任何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练习中不断培养起来的。想要把教师作为一项事业,就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来训练自己的耐心。

“想要做一个好老师”是一句质朴的话,但承载着责任,更是一种承诺。刚成为教师的时候,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大多数人充满了遐想的同时也充满了热情。教师到底应该管多少,管到什么程度。以过来人的观点,我认为,希望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最后往往会无奈地发现,贪多求全经常碰壁,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会招致学生的误解。在这个时候,很多教师一定会质疑自己并同时产生心理挫败感。甚至会问自己:“我这样做是为他们着想,难道错了吗?”在不断尝试和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后会发现,当初那些自以为是的一腔热情是幼稚的,对学生既要教育又要放手。一个教师能够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幸运的,但有时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平常的心态,这样才能成为拥有成就感的教师。

此外,教师要有梦想和先进理念的引领。做个充满梦想的教师能够引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踏实,同时也能够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越早树立梦想就越能够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平等爱每一个学生,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爱那些成绩优良的学生,也要爱那些有缺点的顽皮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将他们身上的缺点一点点改变,有时候更能体现教育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伯乐”,也才能让每个学生成为教师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贵人”。

教师对于付出的爱要不求回报,即使是没有理想的结果,仍然不能放弃。关于幸福,世界上有几千种定义,其中有一种就是付出艰辛努力后收获的满足和自我认同。教师也需要这种幸福。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必须以做一个好教师为前提,不断付出,也许在某一刻,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笑容、一个拥抱就能让幸福环绕自己许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铁芳.试论教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4).

[4]陈余丹.《给教師的建议》读后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3(8).

[5]李玉.研读教育经典 提高教学水平——研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收获与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2).

[6]李小玲.品味教育经典——读《给教师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05(2).

[7]方小燕.《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

[8]纳梅.阅读的重要性——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3(3).

[9]于敏.也来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一点感想[J].新课程学习(上),2011(4).

[10]陈柳蓉.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待后进生——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J].考试周刊,2013(63).

[11]邹利敏.平凡的语句,不平凡的思想——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J].内蒙古教育,2008(6).

[12]奚光蕾.《给教师的建议》——教师的心灵鸡汤[J].青年文学家,2013(29).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篇4

最近翻阅了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其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一节给我的感触颇深。

我们班的后进生较多,他们对学习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身上存在着很大的惰性。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因为能力有限和缺乏经验,那些后进生让我大伤脑筋。有好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自信心,我尝试了很多方法,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努力去转变他们,可是效果甚微,个别学生常需要我追着要作业,为此我很困惑。因为不够有耐心,在语重心长的说服教育之后,仍不见他们好转,我甚至会做出些过激的行为,对他们怒吼一番,大肆教育一通。我知道这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来感化他们。而当我读了这节后我有了些感悟。

每个做教师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无论班级基础如何,总会有个别学生行为存在偏差,往往我们把这些称为后进生。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深入理解和研究他们的内心世界,坚持说服教育启发自觉。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

一、增加情感投资

一个好的教师不会让一个学生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不会让一个学生从自己的眼神中谈到冷漠,失望和不屑不顾。以前我班一位同学,提起他,任科教师都直摇头,说他作业拖拉字迹潦草、成绩落后、喜欢打闹。“朽木不可雕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作业一反常态。字迹比较工整,问他原因,他低声说:“我想进步。”于是,我及时抓住了他的这一“闪光点”,在班上大加表扬。一段时间后,奇迹出现了,他不仅作业工整,而且也很少和同学打闹,数学单元小测验竟考到九十分。这件小事,像是给班集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全班同学震动很大,他们从小邵同学身上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一颗颗自卑自弃,冷冰冰的心被激起了新的活力和热情,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放宽表扬与奖励

能欣赏和接纳“差”学生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对学生来说,表扬总比批评好。对好学生,可以毫不犹豫地表扬奖励,面对后进生,表扬的话语往往很难说出口。作为教师,就应该珍惜难得的进步,让后进生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班一位同学的`书写很差,我找他谈了几次,曾对他许诺。如果下次作业得“优良”,就奖励他。他一听就来劲了,后来很认真地做了作业,书写明显比以前进步。不再歪歪扭扭,我特地在全班面前大大地夸奖了他,并实现诺言,。从这回起,他的书写认真了,成绩也有所提高了。其实,与好学生相比,他的字仍然算不上好。可对他而言,他已经尽力了,只要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还怕学不好吗?

三、注重维护自尊心

自尊乃人之天性。后进生同样有自己的自尊心,只不过后进生的缺点比较突出,往往是缺点掩盖了自尊心,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后进生没有自尊心,当后进生受到委屈时,同样会感到伤心流泪、甚至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这正是他们维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得从他们的自尊出发,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核心。为此,在教育学生时,我首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冷落歧视后进生,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一旦他们切实感到老师在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自觉接受帮助,从而达到转化目的。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篇5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要有个性。学生喜爱人性化教师。什么是人性化?人性化就是他的行为都符合人的特性。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反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虽然目前已经禁止了体罚,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进步,老式教育的4件宝:吓唬、激将、督促、冷漠,严重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学生成绩才会好起来。做一个现代化的老师,绝不在追求物质性的“现代时尚”,而是用理性“照亮”自己的人性,并让自己的人性焕发夺目的光彩。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领导者。教师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者,而更是班级这一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好教师的许多特质,特别是一些非权力特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领袖、偶像和领导。领导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管理者的工作仅仅控制人的行为,而领导还将引导学生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强化手段来控制人,领导则可以进入学生内心,使之自觉追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体会 篇6

说起我的读书体会,我很惭愧,坦白的说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读者,因为我对读书的热望和渴求并不是很强烈。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则食之无味;二日不读书则寝之不安;三日不读书对镜则觉面目可憎。我没有这样,我五日不读书照样轻松快乐地去逛街。实在惭愧得很。但是,我要一周不读书的话,我就会感到空虚、无助、茫然。所以,我还勉强算是一个读书人,为了不辱没这个称号,我总是要在工作之余挤出点时间来读书。

在与书亲密接触的日子里,我发现读书的好处。这一点和培根的见解不谋而合:孤独寂寞时,读书可以消遣娱乐、陶冶情操;高谈阔论时,读书可以妙语连珠、凭添华彩;为人处事时,读书可以让人知书明理、人情练达。这为我这个好表现的人提供了很充分的读书动力。读《论语》给我很大的启发,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君子了。读书人最向往的就是与君子接近或成为君子,正因为此,我读书的理由变得更为理性了。

有时我常想,这辈子做教师的选择对不对呢?就这么辛苦下去、平凡下去吗?作为教师我一直向往成为一名教育家,教育专家。我知道这个目标很高,离我很远,但我也决不能放弃追求,甘心做一个教书匠。我努力去了解教育专家们成长的历程。学习魏书生时我了解到:他曾经是一名工人,却150次打报告要求作老师,这是何等地执着。他是一名语文老师,用20课时教完200课时的内容成绩却好的出奇,这是何等地智慧。他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担任中学班主任、中学语文教师、市级的在任教育局局长,这是何等的境界。虽然他只有初中毕业的文化,但是数十年来如一日地忘我地求知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李镇西为“全国十杰教师”,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说:可能是我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自己有这样一个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有几间屋子和走廊从地板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空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他还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教师打开世界之窗的书,就可称学校。我呢,书是不能有人家多了。但我是正儿八经的师范学校毕业的,虽然现在被合并了。但他是正规的有着悠久历史的留下过很多骄傲的高校啊,魏书生和苏霍姆林斯基都是初中毕业。可是人家在30岁以前做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30岁时已经是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魏书生30岁时已经在盘锦市很有名气,辽宁教育发表多篇文章了,我30岁时还在每天和学生斗,斗不过就揍,揍不服就找家长,悲哀呀!我觉得我的教育之路的第一个十年荒废了,过去的留不住,尽管去了,要来的已经来了,尽管来着 真的有点匆匆的感觉,我和他们俩有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相同点就是热爱教育立志从教。有时候常鼓励自己,“板凳要坐十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朝着一个主攻方向,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也必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念和超然气度将他走完,相信未来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有时候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己打击自己:我能向魏书生老师那样12点之前不睡觉一直在读书吗?我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每天记录教育现象,集体研究讨论分析试验吗?即便是我能了,我具备库姆斯研究的一名卓越的教师,所需要具备的1000多个素质能力吗?幽默,冷静,勤奋,宽容等,这几条自己都欠缺懒惰,易冲动,暴躁,敏感,所以成为名师的想法永远成为我精神上的原动力,我努力的方向。而面对现实我需要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进步。

假期中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和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受到不小的启发,今天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二、关于写教育日记

魏书生老师称写日记为道德长跑,他写了210万字的日记。他说是日记是我们记住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觉得写教育日记更有利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改造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认识社会问题的水平;也可以宣泄烦恼,积累材料,更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写教育日记专门记录教育某人的经历、阶段和发现教育问题,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他自己的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也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其实我们写教育日记,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坚持。大家知道金庸吧,他在香港办报,身为报社大老板每天坚持亲自写1000字连载小说,千字评论,并且一写就是20年,写出了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九十条特别提了怎样写教学教育日记。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教师通知孩子们:如果星期六遇到好天气,我们就到树林里去参观。星期六到了,天气晴朗,可是大家并没有到树林里去,我看见孩子们眼睛里含着泪花,孩子们不止想去游玩一次,而且对即将到来的欢乐抱着一种欢欣鼓舞的心情。女教师对儿童的这种心情采取了冷酷的态度。为什么要给孩子带来痛苦呢?他们不仅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而且失去了对真话的信任。必须像爱护珍贵的火花一样爱护儿童兴致勃勃的心情。另外一个例子:科里亚的分数不好,班主任决定采取一次强有力的手段,在星期六他把科里亚叫到黑板跟前,强迫他讲一讲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这个孩子性格孤僻。他脸色苍白,站在黑板前一语不发,教师为了发起这次谈话而很不高兴,后来了解到,克里亚的家庭情况很不顺利,父亲和母亲不断地吵架,有时候,弄得孩子整夜睡不着觉。一个教育者需要多么有洞察力和同情心才不至于在不小心的时候触痛学生痛苦的心,并且给他加上新的伤害。在苏霍姆林斯角的日记里所记的东西是他对自己一天工作的总结。在记事本里另外分出一栏,记那些带有一般性结论的概括,这种记录不是很多,不是每天都有而在周末的时候,通盘思考一遍,从大量事实当中抽象出来着重研究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概括的途径就是这样,从初步的观察和简短的记录到全体教师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工作,再到深入的钻研学生的头脑和意识里发生的过程的实质。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精辟的论断,被教育界誉为教育真理: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他说:三十年的教育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呢?就是有一天他在听七年级的文学阅读课,听了两个学生的朗读。他们朗读的很单调,毫无表情,很紧张也很费劲,对于朗读的人来说,那些词好像是复杂的迷宫,每时每刻都碰到障碍。他就在教学日记本上写道: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朗读呢,他们是怎样领会所读东西的意思的呢?之后他和文学老师花了一年的时间想方设法来改善这些学生们的朗读技巧,但毫无收获,于是断定不会阅读的情况是早在三四年级就扎了根。接下来,他和许多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会阅读并不是智力发展上的不正常情况的后果,而相反是不会阅读阻碍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他们对三百多个在小学没有训练出良好阅读技能的少年和成年者的脑力劳动情况进行观察,他们想在他们身上像在小学的完善学习的正常条件下那样培养出这种技能,但是没有一例取得成功。全体教师都开始特别注重阅读技能的培养,因为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阅读不单纯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这又涉及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家长的素养问题,于是他们就又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家长的教育活动。

三 关于时间问题

一个笑话里说:一中学语文教师英年早逝,死后办丧事时,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做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一位熟悉的朋友扯起嗓子喊到那个老师,快来批作文,话音刚落,那老师应声倒下,再无反应。太辛苦了当老师,鬼都畏惧这个差使。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

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因为我时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在忙,工作疲惫不见成果,突发事件五花八门,从早晨到校没写作业的上课说话的课间打闹的中间逃课的需要过问的事情应有尽有,这之余还要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偶尔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学校工作等等,很是有点应接不暇,还哪里有时间,紧的都没缝,我忙的真有点像去见鬼了,一点时间都没有啊。每每自己承受不住工作压力时情绪异常,暴躁,敏感,抱怨,情绪低落渴望放假:回到家经常起争执闹矛盾,弄得很不和谐。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沉浸在书里,一切都变得清新了舒适了。

是啊!这段话让我领悟了一点教育技巧的奥秘。书中说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当问他这节课准备多长时间时,他说一辈子,但对这节课只是15分钟。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看来我们可以不必累死,安排好时间,多读好书,就会神游其间享受快乐。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真切的盼望若干年以后,我所教的语文教科书在我的眼里看起来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

四 怎样模仿名家

第三十九条教给学生用左右手都会工作这条让我想到魏书生老师对她的学生有个要求:用左手写钢楷。大概是师承于此,99年学习魏书生时,我模仿了这个做法。一开始,学生很感兴趣,但久而久之,就练练停停,最终不了了之。到今天学习苏霍莫林斯基,我才了解到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是有它的科学理论基础的。苏氏认为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他多年的经验证明:最精细、最聪明的劳动动作,不仅是右手的,而且是左手的功劳。借助双手的创造性劳动活动而领会和理解了的相互作用,会给思维活动带来一种新的质,也就是人能够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相互联系的现象的链条。把他们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双手的活动,尤其左手的训练会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因素逐年地发展,就会不断产生新的构思和具有发明创造精神。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我模仿的行为不能持之以恒;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做基础我了解到了,为什么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如果能够让我看到在执行这种理论时所产生的效果,坚持这么做真的就像每日洗脸和梳头一样自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学习别人经验》一章节中说:“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像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阅读后,我恍然大悟,之所以不能持之以恒,不正是在我的头脑中还缺少左手写钢楷好处的理论基础和坚定的信念吗?

五 如何面对后进生

在教育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后进生”,可以说,每个班主任、任课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班的后进生太多,因为那样不但影响教学质量,还让自己的头很疼。不知道在影片《千里走单骑》

中那个不听抚养他的村委会主任等大人的话,坚决不到监狱里去看他爸爸的杨杨的行为算不算差生呢?后来我仔细一想,他只不过是不听话而已,倘若一个学生学习好,虽然不听话点,我们也不会把他放到“后进”的行列里的。我们所为的“后进”很大程度是成绩的“后进”。无论苏霍姆林斯基还是魏书生,他们都能接受学习成绩“后进”的学生,而且还在保护他们自尊、自信方面格外地用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记得一名叫做斯捷帕的同学,有一次踏进教室,他发现班级的花被折断了,知道是斯捷帕,他就大声的斥责并竭力使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他安排学生轮流看护这些花,却不让这个孩子参与。不久这个孩 子变得话少了,不淘气了,一次偶然苏霍姆利斯基叫他去摘花,结果斯捷帕苦笑后留下眼泪,跑着回家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责罚有时是不自觉地对学生的一种疏远。吸取教训,少责罚,对物质而作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的的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自尊心最敏感的的角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成长的背景不同,智力发育也不一样。我们自然也不能用一种教育模式令所有孩子接受的知识都处在一个平面上。他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实施了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如他在《阅读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中写道:对于那些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的学生,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还介绍道:有一位姓特卡琴科的优秀数学教师,她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她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数学的。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予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结合自己的工作谈齐鹏)。

六、教师的思维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长时间地听刻板利用教案上课和灵活驾驭课堂的教师的课对比出来,他们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前者是目中无人,考虑的是知识填鸭式的传授;后者则考虑到鸭子的嘴有多大,嗓子有多宽,能吃啥,爱吃啥,把食物加工成固体还是液体形式,以及到胃里后有没有消化。关于思维素养一个重要特征的论述中他指出: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看出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东西的,以及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在一些课上,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还有另一种课。教师始终关注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教材。他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他不但思考自己讲的东西,还思考学生理解的东西。同时还想着自己的行为能收到怎样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

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如果教师死抱住一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教案,那么他是什么也做不好的。

七、教师的知识素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都有一个现成的经验: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一桶水。为什么非要有一桶水,如果我有一杯,便给学生一杯,会出现怎样尴尬的场面呢!这是否影响小学的质量呢?毋庸置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老师的讲述。在讲授中要求信息的准确、清晰,否则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和编辑过程中就会发生紊乱。另外教师类似背台词式、不能融会贯通的卡壳现象会使学生很紧张,因为他们会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来感受教师的紧张,而不是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记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一节题为《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公开课时,写下了这样一段精彩描述: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的领导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自己也变成了学生。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大家猜猜这位历史老师究竟用多长时间来备的课呢?那位历史教师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大家都已深深感觉到知识的积累,简直就是教师生命活力的源泉。而这种积累正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八、智慧的老师会指导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妙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死人。苏霍姆林斯基非常不赞成学生只读教科书,他认为思维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非必修书籍的阅读。要让学生思考,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思考者。只有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引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其次,他建议学校不要只把学习局限在教师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就是在教师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让学生能够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炼。在课堂里对少年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我们叙述事实,而让学生去分析它们和进行概括。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少年感觉到思维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情感的时期。所以在备课当中,我们要充分地考虑采用什么形式能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

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细细想来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词的准确在于含蓄地给了差生一个称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且不说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我们非得给他们画上一条线,再打上一个印,末了还起个好听的名字。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

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唯考试和成绩论,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语文数学考高分就一定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人一个发展的空间。尽管这是一份梦想,但我依然坚持。

他说我们要让儿童从小理解并感悟到世界上还有些卑劣和丑恶的东西,要让年龄尚小的他们不只是只晓得“这种事是卑劣的、丑恶的”就够了,还要让他因为卑劣的、丑恶的事就近在身旁,使他们于生活实践中逐步养成把对卑劣、丑恶的东西的愤慨和厌恶的情感逐步进行迁移的行为。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的。经常性地提出保证和诺言而又常于忘记,会使一个人的心灵变得麻木不仁,说了谎还不能自知。我国清末的学者龚自珍也曾提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的确,羞耻心是潘多拉盒子的一把锁。这把锁如果不是在儿童处于人生的朦胧期就及早地予以锁牢或一旦使之锈蚀,还有什么邪恶不会出现呢?

给“留守家长”的三条心理建议 篇7

一、调整心态, 曲径能通幽

心态, 通俗的讲是指人的心理状态, 受现代社会观念的冲击, 许多家长养成了互相攀比的坏习惯, 攀比吃穿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给孩子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不惜一切代价, 城里的学校条件好, 就在附近置房安家, 买不起房子的就买辆车, 安排专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实在不行的, 就让年迈的爷爷奶奶挤公交车接送, 总之是全家总动员。而那些留在原校就读的要么自身条件的限制要么其他方面的原因, 未达成的家长心里就逐渐产生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的让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班级有一位男生经常不写家庭作业, 每次老师家访的时候, 他的家长都会勃然大怒, 继而破口大骂。第二天, 该生家庭作业照旧未做, 再请家长的时候, 他们会说:“我也拿他没有办法, 他能上就上, 不能上就算了。”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老鹰常嫉妒别的老鹰飞得比它高、比它远。于是它对猎人说:“我希望你能帮我把在天空飞的那只老鹰射下来。”把它身上大部分羽毛都拔光了, 猎人转过身来抓住它并把它杀了。家长们应该从这个故事里受到启发。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其次, 换个角度看问题, 孩子成绩的好坏, 并不能简单用聪明和笨联系起来。有的孩子是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例如, 孩子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家长可以督促他, 甚至是陪他一起做, 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促使其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权威所产生的教育力量、精神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最后,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潜力, 只是这种潜能未发挥出来。这种能力是潜藏在人体内的, 表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 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潜力。作为家长不能过早地给学生的前途画上句号, 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摆正心态, 曲径能通幽。摆正位置才能静观八方风雨, 任凭世事变幻了, 了解自身实力, 洞悉外在变化, 静待时机, 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二、培养习惯, 学会赏识

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有一名男同学, 脑子很聪明, 只是自控能力较差, 离开了外力他就不能完成作业了。为此, 我多次找其家长, 而他总是找一堆理由, 说他工作太忙, 每天很晚才回家, 而且每次问孩子都说作业已经写完了。我又问他:“你为什么不检查他的作业呢?”他说“我也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像他的做法是对孩子的极端不负责任, 如果他能抽空陪孩子做作业或按时检查他的作业。待孩子习惯养成后, 再慢慢放手让孩子自觉学习。卡尔·威特用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将自己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十九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他认为, 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即使仅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 也能成为非凡的人。赏识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它能给孩子自信心和动力, 而这也恰恰是很多父母吝于给孩子的。古人云:“爱之深, 责之切。”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子女成才, 正因为如此, 父母对子女的言行规范得最多, 责备得也最多。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有一种永不满足的高目标的追求。这种过多的责备实际上扼杀了孩子乐观的天性, 减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自信, 甚至浇灭了孩子智慧的火花。有很多孩子在无休止的责备声中渐渐消沉, 成绩每况愈下, 心里是一片灰暗的天空。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 人由蒙昧到觉悟, 由混沌到开化, 有快慢迟早之分。做家长的决不能因孩子暂时的不觉悟, 不开窍就丧失信心, 不闻不问, 或者批评埋怨。当孩子有了一点成绩, 或者有了良好的行为,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吝啬一个愉悦的微笑, 几句鼓励的话, 不要怕孩子因此而骄傲。学会赏识孩子, 这是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都必须深切关注和潜心琢磨的课题。

三、善于沟通, 学会尊重

家长们大都注重孩子吃的好不好, 穿的怎样, 极少像朋友一样与孩子聊天, 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 孩子在学习有困难时也极少寻求家长帮助。有位学生英语成绩很差, 他的家长问我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我帮他分析了原因并且建议每天让孩子记忆单词。他听的头头是道, 满口答应回家后照做。坚持几天后, 孩子的成绩又恢复原样了。逢人就讲孩子的成绩太差, 甚至还当着孩子的面责骂他, 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有位家长因为孩子经常不写作业而对我说:“老师, 这死小孩我也管不了他了, 他再不写你就使劲打, 只要不打死我就不来找你。”有一次我开玩笑地说:“万一被我打死了呢?”她当时面红耳赤, 哑口无言。多么愚蠢的家长, 她将孩子当成什么了呢?她又将老师当成什么了呢?小孩子也有自尊。我们应该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 把他们当成成年人一样来看待, 有的家长聊天时挂在嘴边话语就是:“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差, 在这样的学校还想怎样啊!”就是他们不经意的话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同时也为他们逃避学习找了一个好借口。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是正确的, 但严格的前提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一个本来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孩子, 一个本来坚强好学的孩子, 一旦失去了自尊心, 就会很快成为一个懦夫、一个无赖。如果父母始终把孩子当坏人看待, 那他就有成为坏人的可能性, 在父母的压力下孩子就会渐渐失去做人的信心, 没有了信心, 他们的自尊心就不复存在。所以, 留守家长在孩子考试不理想时应该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 找出症结所在, 鼓励孩子迎头赶上。如果不体谅孩子内心的痛苦, 一味地指责、讽刺, 孩子的自卑感会越来越严重, 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作为家长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 决不许采用打击的态度。凡应受嘉奖和表扬的, 就给予孩子嘉奖和表扬, 孩子做好了一定要表扬, 培养其自信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8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会抱着电视看个没完没了,或闷头大睡,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教师不读书,就会越来越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静下来一想,觉得大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从教10于年来,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面对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经不够用了。那么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牢记大师的建议:书籍是教师的第一至爱。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强调指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那么从大师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读了大师的这些建议后,我对班里的同学进行了分析,觉得确实是这样的。

拿到一篇文章后一般能够流利读下来的同学都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我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种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多布置阅读文章的作业,给同学们多讲讲故事,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辅导,将从阅读方面下手,进行新的尝试,从“根“上解决他们贫困的原因。阅读是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让阅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所有所有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不是抱怨与痛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与成功。读到这些,审视自我,深感渺小,我们距离苏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样的遥远。是的,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们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是我们饯行的又有多少呢?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我想,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篇9

阅读此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作为新教师的我,这种错误也没有避免,我总是认为一堂好课是否精彩,要看这节课是不是“花哨”,看情景导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在读大学时,平时的试讲活动,我们都想方设法地设计情景导入,意在让这节课与众不同。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多媒体运用如果不恰当,反而会起到不好的作用。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学生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读了这条建议后,我以后的课堂要避免让学生过于兴奋,不要刻意地使课堂过于活跃,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很好地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多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所以,读书吧!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要把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实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师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新教师更应该读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那么这个过程就少不了读书,读书使人进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那么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呢,首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读懂读透,把小学五个年级的英语书本通读一遍,了解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点,这样不管教那个年级,教师都可以游刃有余,并对整个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要多读关于学生真实案例的书籍,教师不光只会教书,而且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中遇到突发情况,能够运用教育机智灵活地处理。最后教师还应多读世界名著,培养读书人的气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涵养。

读书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篇10

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正是张敏老师提到的。就在刚才,我还迷茫头疼。而现在,我应该谢谢张老师,她给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一个好的评价体系真的很重要。来双语以前,他们告诉我,双语的老师就一个字,累。在双语工作到现在两个半月,整天忙忙碌碌,成功减肥十八斤,我的体会就是忙、累、压力大。我也经常跟朋友、办公室抱怨。看着周围的老教师从容的处理着每天不断的事情,而我则手忙脚乱。

在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条建议之前,我看完题目先想了想作者会说些什么:挤时间?把全部的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然而,我想的都不对,在这一条建议中,作者只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刚才李老师提到的用一生的时间去准备一节课,去准备每一节课,这也是我读完这一条建议之后最大的收获。作者推荐的准备的方法就是读书。联想到这次我们的读书活动,我才明白,读书对于一个老师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作为一个新老师,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稀缺。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方面的知识孩子都比我知道的多。另外,如果想走入学生的内心,也应该读一些孩子读的书,我觉得这样我们可以把握孩子的爱好,投其所好,然后正确引导。由此可见,老师必须要博学,而读书正是博学的捷径。所以,我想,以后应该借此机会多读书、读好书。现在,我明白了,他们的从容也是来自长期的积累,包括教学经验、学识含量等方面。

在读完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一条建议后,我很疑惑,为什么我们的时间安排和书中所提到的差距这么大,作者既然说“家庭作业放在什么时候来完成呢?应当让学生早睡早起,把家庭作业放在早晨上学以前的时间里完成”,既然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呢?

《给老师的建议》的读书体会 篇11

全书共分七辑,“这样管好一个班”、“与学生相处有艺术”、“做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一个学生,一个世界”、“借助家长的力量”、“换个思路做德育”、“做个够专业的班主任”。生动、真实、充满教育意义的德育案例其中所蕴含了先进的德育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有效的教育实践,为我以后走上班主任的岗位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有效措施。其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辑“这样管好一个班”及第二辑“与学生相处有艺术”的一些建议。

第一辑“这样管好一个班”:

对于班主任来说,想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从学生入手,审度自己的处事原则。在管理班级方面,下面几点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班主任要做好起点工作

书中提到的“王老师”责任心很强,但是却一直做不好班主任工作,问题的关键是在没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就制定工作计划与目标,阻碍学生的发展。仔细一看,王老师的做法并不少见。从王老师的案例可以得知:班主任建立在责任心基础之上的是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不要使得自己的管理方式形成定势,使自己的工作受到局限。同时也不要过早的为班级定位。

二、不要在班内设置“探头”

很多时候班主任为了方便了解学生动态,会叫班上几个同学随时报告班内情况给班主任听。短时间内会有一定的效果,时间一长问题就会出来:同学间相互猜疑,师生矛盾激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三、不要迁怒到整个班

文中提到了三个常见的画面:画面一是班主任检查家庭作业,发现几个学生未完成作业而迁怒全班;画面二是班主任检查卫生,发现卫生状况差而迁怒全班;画面三是班主任因为课室吵闹罚全班抄书。的确,班主任往往会因为几个学生而迁怒到整个班,把个别问题全面化。迁怒的后果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来说,由于批评的面比较广而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让集体受到了伤害,使全班同学产生消极的心理。因此,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有针对性,不能一篙子打死一船人,理性分析事件本身,同时也要给学生以积极的期待。

第二辑“与学生相处有艺术”:

书中“和学生相处有艺术”一节内容让我感触很大。“艺术”毕竟是个抽象的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与学生友好地相处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学成效及师生关系的发展。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他们往往会因为与某个老师关系好而先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开端。在这一辑中,我看到了许多与学生相处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下面几点建议是我印象较为深刻的:

一、要善于“笼络人心”

对于刚接手新班的老师来说,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地“笼络人心”,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尊重你。当与学生的关系处好了,后面的教学及管理就能顺利地进行。笼络学生的方法大致有这些:

1、学生无助时多关心。

2、多表扬少批评。

3、树立自身威信。

4、多关注学生个体。

二、给批评“变脸”

当学生表现不好时,老师难免会批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老师总是空洞地说教,厉声叱骂。越是这样的批评,学生越会产生逆反心理。然而,在批评学生时,多采用迂回战术,用建议的方法更能让学生接受,同时也能维护学生的尊严。

三、冷静几分钟,再处理问题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老师都请千万不要在自己生气时处理问题。给自己几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为学生找点借口,找找自己的问题,什么事都会有妥善的处理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比惩罚更重要。”

《给老师的建议》的读书体会 篇12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这本书是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天津市班主任研究会副理事长张万祥先生主编的。整本书分成7个章节,“这样管好一个班”,“与学生相处的艺术”,“做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一个学生,一个世界”,“借助家长的力量”,“换个思路做德育”,“做个够专业的班主任”。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班主任们精湛的教育艺术。每读完一个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孩子的爱,他们对教育的热爱,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如何做好班主任,做好班主任具备哪些条件,做一个怎样的班主任,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又有值得借鉴的具体做法;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际的指导,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做为一名班主任,应当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孟子有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小学生所特有的模仿行为,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是学习、模仿的对象。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人,因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所以,班主任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在教育学生时,应用爱贯穿始终,爱中有方法、爱中有智慧。当学生有过错时,教师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度量,要千方百计多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要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对于心理和生理上比较特殊的孩子,更是要宽容,努力寻求适合他们的教育,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我尝试了在微信、qq上给学生和家长发充满温情的短信息,通过这一手段及时给学生把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师生情感,在创建班级和谐氛围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家长和学生对于老师的用心良苦非常感动,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感情,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好转,班级纪律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 篇13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精选范文1

作文问题是我们语文老师心中的痛。不得不来关注,回避她就是回避我们的语文教育生活。我从事语文教学20xx年,对于作文的认识经历了从惧怕到茫然到摸索到从容到本真的不断求索的过程。那还是说说我们心中的痛吧!!痛定思痛,趟出路来,继续前进。

自己和学生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到头来,学生的作文成绩还是平平。我想,这里面有一个考场作文和性情作文的区别问题。考场作文,在现今阶段还是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唯一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写出规范考场作文的能力(这还是我说的行动上要妥协的例子)。性情作文,就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就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只可惜在现阶段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上是不受欢迎的。实际上我们语文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培养学生的性情作文上了,学生确实是才思敏捷、思如泉涌、措万物于笔端,但你不要忘了这一切都不是规范的考场作文,这样的作文是不会得高分的。

痛定思痛,在最初的阶段,要扎扎实实培养学生规范考场作文的能力。每周一篇作文写作,每周一篇周记练习,每周几篇阅读摘抄,一对一地面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还是收效甚微。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我想这里面有一个输入和输出的问题。学生不读书,材料来源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如此多的作文训练,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写出来,这也就是无源之水必定枯竭的问题。

痛定思痛,在低年级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读书涵养,要和学生一起读书,必要的时候,还要一起背书。我一直对美丽的文字充满感激,我常常将这种感激与学生一起分享:(下面的文字,是我和我的每一届学生背诵的)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可能我们存在这样的认识:既然是考场作文,当然是规范下的大一统了。你有没有想过,作为阅卷者,你也会对100多份千篇一律的文章"呕吐"的。那么,如何做才能百花齐放。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从政治的言语中逃离出来,让学生从不由自主地集体话语中突围出来书写带着个人标签的文字。当然,这还是在规范的指引下:

将学生的作文细细翻阅,逐个分析。

你要看你学生的作文是不是还是儿女情长的喋喋不休,校园颓废情感文学的絮语;

是不是还是科幻魔法的大比拼,星球大战的虚无世界;

是不是还是环保批判小河污水,教育批判减负的空洞的叫嚷;

是不是还是课本的翻版和摘抄;

是不是还是别人的语言、别人思想的落脚地;

是不是还是某种莫名情绪的乱无章法的表达;

是不是还是杂草丛生一看生厌的潦草表达;

是不是还有所谓人云亦云的"道德文章"而无半点的个人情感。

如果,我们学生的作文就是上面所列举的类型。那么我们教师必须引导他们改变。要彻头彻尾地改变。取而代之的是:

为人生的写作要的是深度和思考;

为生活写作要的是情真意切和娓娓道来;

为人文的写作要的是独特的思维和角度。

这种改变必然是锥心的痛,刮骨的痛,但我们可以告慰的是我们的学生如果冲破自己给自己筑起的壁垒,迎接他们的必将是广阔的原野和快乐的旅行。 作文主要的目的在于考察写作者的自由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储备情况。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受那些华美语言的影响,而忽略了文章思想的传达!那么,不妨教给我们的学生:

写作的原则:别人无,我独有;别人有,我精细(细节);想别人不敢想;新奇独特见解独到而符合常规。

别人笔下的学生情感琐碎的描述,我不写,我的选择是将视角转到人生、社会,尤其是有价值,有思想的人生,痛苦的人生,挣扎的人生,无助的人生,卑微而伟大的人生,独一无二的人生,诗意的人生;社会:我们可以去抒发真善美,

那些阳光奋进的东西,但是下面的东西,你也不能不关注这些,还是那句鲁迅的老话:中国不需要温文尔雅的士大夫,我们需要的是披枪的斗士;也许你关注的东西,理解的有些肤浅或者有些不理智,说那是以后的事情,那是大人的事情。但是,也许到了那时你有了想法,也会有了顾虑,等一等再说的念头,事不关己的想法,会限制了你的思想和手脚。青春的年纪要的是挥斥方酋、书生意气,要的是敢打敢拼。那么就拿起你的笔吧,为你的青春留下一段思考的清泉,沉思的文字,一段值得骄傲的思想足迹。

那么师生一起来关注下面的世界吧:

我们看起来风平浪静,幸福无比的家庭,其实,在生活的里层还有眼泪,巨大的痛苦和悲伤,双亲的冷战和隔代的障碍,毕竟张爱玲说过:"人生,是一披爬满虱子的华丽长袍"。

我们看到的美丽世界;高楼、霓虹灯、别墅、华灯初上、歌舞升平,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是,世界的构成是多角度的,下面的世界你接触了没有:患病无钱医治的母亲在家无望的等待;某河流域两岸的农民罹患癌症的人数盘升;失学儿童那双无助期待的双哞;城市街头身穿破衣烂衫的乞讨者;下岗的姐妹兄弟在小摊面前陪着笑脸待客——————这一切是真实的,是理所当然关注的人生和社会。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惧欢颜",同样是我们的期待。我们快乐成长的同时,围绕着我们的不仅是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生活的围绕。毕竟,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生旅途的长短在于我们思想以及精神的含量和储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仅是父母的叮咛和教师教诲,还有那些故去先人的炳照千秋的精神和价值,还有新时代榜样支持他们的`心灵世界,我们应该感知到屈原、李白、杜甫、孔子、老舍、等等在某一个角落注视着我们,让我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是啊,也许还太早,也许看起来过于深沉,但是我们毕竟被鲁迅的:"完美的苍蝇永远是苍蝇,满是伤口的战士永远是战士。"的话语滋养过。我们在摒弃了父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古训"后,积极地伸开双手拥抱这个世界的同时,不要忘了人心的险恶,多一双明辩的双眸,走稳脚下的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谁不能陪谁一辈子,当你现在所要依靠的所有,一一在你的世界里消失的时候,也希望你能够坚定地在这个世界走下去。

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我把它作为了上面文字的题目,目的在于:让我们语文教师明白,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生活的折射。

"小学"只有与"大学"相统一,语文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大学"只有以"小学"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和融合之得到发展的。

"小学"与"大学"的圆融

崔老师把语文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种形式,我是赞同的。从90年代的过分强调工具性而讳言人文性到突出人文熏陶忽略工具性,语文教育终于再回归到落实人文熏陶与语言训练的统一的大道上。何为"小学",何为"大学",崔老师的定义也是基本全面的:"通过感悟,亲近作者思想,体味作者情感,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大学’。识记字词,掌握语法,熟悉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是‘小学’。"我想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崔老师所讲的有所补充。

"小学"不可丢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我们在为一些年轻教师在考试的压力之下所作出的要扎扎实实地夯实语言文字基础而担忧的同时,必须明确:语文,就是要乘着语言文字飞翔!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但是,丢掉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素养便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都不敢在语文课堂上讲基础知识,阅读教学时都不敢归纳中心、分段。其实,阅读教学只有以本为本,才是根本。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能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不能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的理解。当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位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只需要读懂文章内容,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景、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思想,再进一步有所感有所悟就可以了。而课堂阅读教学,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习作,以及做这些的方法与习惯。课文是编者为学生精心挑选的"范文",它承载着这么多任务,因此,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它真正的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祖国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头)的能力。课文是源头,让学生在清澈的源头中打下扎实的基础,是语文老师的职责。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我们所给予孩子的,就是帮他们发现语言这件表达世界外衣的美丽,喜欢它,并让它逐渐成为手中日趋熟练的理解和表达工具。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小学"还有它母语的特点:一是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生活处处时时都可以学习母语;三是应该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大学"不可少

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准,造成了人文价值的失落,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语文教学低效多耗等问题。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五条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这样,在课程目标中准确而恰当地落实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的定位,也保证了语文课程思想性的地位。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包括三层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三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长期以来,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即使在很多优秀的课例当中,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下,是教师对学习主体的漠视,是教师自我风采的展示!课堂气氛较以往变得喧嚣热闹了,以为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程的挖掘,而这种抛开语言文字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是虚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表现。所谓"小学"与"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了"小学"又哪来"大学"?语文是融合了"小学"与"大学"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不可丢掉"小学",亦不可舍去"大学"。 "小学"与"大学"的圆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也就是,在"小学"与"大学"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

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小学"只有与"大学"相统一,语文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大学"只有以"小学"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和融合之得到发展的。

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小学",后一个维度体现"大学"。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小学"与"大学"统一的体现。因此,我们不可以将"小学"与"大学"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同一堂课,"小学"与"大学"也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共生共存的。

具体到操作层面上来讲: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小学"与"大学"相融合,何谓两者圆融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小学"与"大学",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问题都应当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精选范文2

初踏讲台,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想成为一个好老师,但事实是,在经历了最初七年左右的调整磨合和适应发展期后,教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原发展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小部分人通过再学习、再创造,教学水平得到升华,教学效果出现第二个上升期,逐步成为所谓"学者型"教师,这个比例不高,大约15%;而大部分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先后开始下降,虽然下降的速度与幅度不同,但一直是平平的"教书匠",比例在85%左右。于是,天天进课堂,却难以对教学做出深刻的理解与独创性的探索;天天面对学生,却难以走进学生心灵,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天天面对教材,却难以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很好地解决,这成了大多数教师的真实写照。看到过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踌躇满志地要在三尺讲台挥洒青春实现教育理想的时候,被开学仅两个月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一棒打闷,于是,痛定思痛,立志要狠抓双基,扎扎实实地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我担心年轻的你即将走上的是一条自认为不是弯路的弯路。担心年轻的你仅仅是一个专注于应试的好老师,仅仅是学校考核意义上的好老师。

为什么有些老师沉溺于在"自我陶醉"似的讲课无法自拔;为什么,为什么有些老师热衷于课上天花乱坠的旁征博引难道回归语文,就仅仅是语言文字?难道做一个好老师,就一定奔着考试的常胜冠军努力奋斗?

诚然,在这个教育被异化了的时代,教育,被赋予了太多与之并无多大干系的社会的烙印,涂抹了太多功利的色彩。但是,如果你还心存那份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对教师职业的许多期待,对语文的些许眷恋,对学生深切的期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育的专家。

也不要忘记了,在张扬你的个性同时,一定要遵循教育的共性。换言之,在你无拘无束地邀领你的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天地遨游的同时,你还必须有一双坚实的翅膀。这翅膀,就是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倡的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飞扬。

打造精品课堂,夯实语文双基,注重能力培养,彰显学生个性语文老师,你要做的还很多。语文老师,你很累,做个好的语文老师,其实很难。

上一篇:10我的求职计划书下一篇:大学与大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