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的特征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自由主义的特征(精选8篇)

新自由主义的特征 篇1

现实主义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即忠实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生。

第二,就构思艺术形象的原则而言,其创作原则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面貌,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的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事物。

第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表现上,较多地采用写实的方法,追求细节的真实,对生活进行精细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逼真感重再现,追求客观性、真实性,具有现实精神。

新自由主义的特征 篇2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新特征,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一般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资本主义, 也是人类历史上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众所周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 当代资本主义的具体制度不断更新, 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 缓和了危机、矛盾, 促进了社会相对稳定, 实现了新的发展。就当代资本主义所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 值得我们去研究, 揭示其内在的本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一) 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马克思曾形容他所看到的资本主义时候说:“资产阶级仿佛用法术呼唤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使它在建立统治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在二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又大大超过了它以前所创造生产力的总和, 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新的飞跃,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 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这种调整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进一步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稳定、经常性的调节, 成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新变化:

1.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当代资产主义可以划分为:垄断资产阶级、食利者阶层、经营管理者阶层、工人阶级。而在工人阶级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相对减少,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 脑力劳动者增加;白领工人越来越多, 蓝领工人越来越少;“知识工人”的比例越来越大, “技术工人”的比例越来越小。

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宏观经济调节机制。

二战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行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采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调节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控。二战以后, 凯恩斯主义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 国家干预经济的运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一些弊端, 避免了由于高度自由的市场所带来的经济危机, 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相对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

3.更加复杂化的所有制形式。

当代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需要, 也对所有制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这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社会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其中最明显的是出现了股权分散化, 使个人拥有公司股票的人数激增, 出现了所谓“全民持股”的现象这种资本拥有的社会化和分散化,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社会化大生产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给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划分带来了一些困难, 同时也对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增加了一些困难。所有制形式是一个制度的经济基础,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在形式上改变了所有制, 但并没有改变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 仍然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三) 相应调整了上层建筑

伴随着民众觉悟的提高和对权利要求的增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对上层建筑做相应的调整, 在有些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让步, 特别是在发展和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方面,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阶级矛盾, 最终降低无产阶级对抗的力量。

1.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府从原来的“警察”角色向“社会管理者”角色转变, 政府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权力机构越来越多的是履行其社会职能。如对社会经济和社会再分配的干预和调节, 对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等。

2.公民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公民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较为广泛地个人政治法律行为或通过团体政党集体政治法律行为来获得相应的权力。如通过投票、竞选、罢工、请愿、游行等行为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3.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已建立和完善了以资本主义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法律体系, 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都已经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体系, 并且执行的非常规范,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从而树立起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和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本主义在法律体系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特征的本质

(一)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没有改变

这一点从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结论中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马克思早就指出, 在股份制度内已经存在着社会生产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财产的旧形式的对立面;但是, 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 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恩格斯指出“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 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 资本家的国家, 理想的总资本家”。总之, 资本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垄断形式, 都没有最终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成果私人占有性, 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本质。

(二) 工人阶级并没有改变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

战后,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所谓的福利制度与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措施, 只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垄断资本为防止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出现工人阶级革命而被迫做出的一种妥协让步, 同时也是为调动工人阶级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而不得不采取的举措。这些措施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更不会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奴役的雇佣地位。西方福利制度在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最终目的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破坏进行保护, 换句话说:“永远的保护私有财产不容侵犯”。

(三) 频繁经济危机的出现

战后,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呈现出了日益强烈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滞胀时期、90年代日本、美国的经济衰退时期等等。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逐步转向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和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辅助性的干预的经济运行机制,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经济理论为依托,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行改良, 企图消除资本主义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但由于这些理论存在着自身难于克服的缺陷, 使得当代资本主义政府的希望一次次化为泡影。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这些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因此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种种手段和政策根本就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只能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演变成一次次的经济危机。换句话来讲,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进经济运行机制所采用的各种措施, 只是改变经济危机的频率与表现形态。最终并不能消除危机的爆发。反而使得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变得更加频繁复杂, 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更加难于预料。

三、结论

虽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后一直没有停止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进, 甚至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也做了一些实质性的修改, 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与不断演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一些现实性的或潜在性的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发展国有经济、工人持股、股份社会化、福利制度、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等措施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行调整, 希望缓解各种矛盾, 以此来挽救资本主义。表面看来似乎是由于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 以及管理革命等要求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其实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有其内在的原因, 那就是调整和缓解由这些方面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维护其统治的需要。我们不能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无论资产阶级采取何种调整手段,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 从而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最终并不会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靳辉明, 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2]温敏.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3]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5, (2) .

美国“新帝国主义”的当前特征 篇3

一 “新帝国主义”已经从美国的精英 思潮演变成国家行为的指南,将在今后相 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其国内外政策,因此“帝 国化”倾向是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认识美 国、处理与美国关系的一把钥匙。9.11之 后,美国在国际上传统的霸权方式不但没 有改变,反而因恐怖袭击“激起了更为强烈 的统治世界的欲望”,最终形成了目前奉行 的以单边主义为核心的“新帝国大战略”; 捍卫单极霸权,以自己的好恶划定恐怖主 义,然后对其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随意裁 决和处理他国主权,无视乃至废弃国际公 约、国际组织和国际准则。美国提出“邪恶 轴心”国家及扩大的“邪恶轴心”国家,就是 按自己的霸权要求先将世界划分为“前现 代国家”、“现代国家”和“后现代国家”,再 进一步从“前现代国家”和“现代国家”中选 定所谓“失败国家”、“流氓国家”、“危险国 家”,最后不顾国际准则的约束和世界范围 内的强烈反对,随心所欲地制造种种莫须 有的罪名对这些目标进行先发制人的攻 击,这是典型的“新帝国主义”政策的产物。 可以说,“新帝国主义”是导致二战以来所建立的世界秩序濒临瓦解、国际关系陷入全面混乱的重要根源。, ’

二 “新帝国主义”虽经精心包装并打出全球化、人权高于主权等一系列新的旗号,但其本质上与传统的帝国主义一脉相承:在国际政治中谋求绝对的鞘权,在经济上通过不公正、不合理的经贸体系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在文化上不遗余力地推行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而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所依托的则是其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近年来一再宜称自己“在实力的各个领域——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技术和文化方面都具有主导地位,有能力在全球各个角落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因此“已是罗马帝国以来人类最后的惟一帝国”。为显示自己是古罗马帝国“和平与正义”梦想的继承者和光复者,当今美国才打出了“人权高于主权”、作“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等高尚的旗号,这个被其领导人反复强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的美利坚帝国,不再用“强权即公理”之类赤裸裸的告白予取予求,取而代之的是民主、9-由、人权、全球化等等。

但美国的“新帝国主义”只是帝国主义最新的表现形式而已。正像古罗马帝国宜称自已是宇宙的统治者而把帝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一概称为“野蛮民族”一样,今天美国致力于构建的“新美利坚帝国”或“新罗马帝国”,也是将世界纳入自己的霸权目标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不论“前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和“后现代国家”的区分,还是“失败国家”、“流氓国家”、“邪恶轴心”国家及扩大的“邪恶轴心”国家的分类,“新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本质与资本主义早期的大英帝国;拿破仑帝国并无二致。、

三 美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面临改革和调整的艰巨压力,否则很可能像日本经济那样陷入长期低迷。但因改革会触犯大资本、,大企业的利益而难以进行,所以当前美国政府力图“祸水外引”,通过战争转嫁危机或国内关注的视线,。这是“新帝国主义”重要的经济特征。美国经济通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跃进,以高新科技为基础,以网络、信息、电信业等为龙头的新经济急剧膨胀,但也随之形成了以局内人内部交易为核心、股票期权为工具的资本集团利益攫取机制,在其经济发展中潜伏下了严重的危机,因安然、世界通讯等企业的会计丑闻接二连三地败露,这些危机在2002年焊发,曾在二十世纪末被视为成功样板的美国企业模式,因其监督机制的失灵而陷入深刻的危机。随着泡沫经济时期种种危害和恶果的暴露,美国企业到了自新图存的关头,但为保护大资本、大商业的既得利益,美国政府无意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改革。道琼斯、纳斯达克等美国金融市场的主要指标急剧缩水跌落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一再下降,失业率则节节攀升,面对一筹莫展的经济局面,此时美国政界要人公开宣称,“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当炸弹狂风暴雨般地倾泻到巴格达时,华尔街的金融人气将重新飙升”(if history is a gutae,rockets、rain-ing down on Baebdsd could spark a rallyon Wall Street),这是通、过战争赤裸裸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帝国主义做法。

四 美国式企业制度暴露出根本的缺陷。美国企业制度的核心基石之一是政企分开(separation of corporation and state),但实际上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公司国家”(corporate state),即大公司控制和操纵各种主要权力的国家。由此,关于其经济制度的一系列最初设想都在实践中走到了反面:如本来设想投资者是企业的主人,实际上今天的上市公司名义上虽是公共公司,但由于股民数量庞大导致股权极其分散,普通的持股人或投资大众巳根本无法控制他所拥有的财富,企业的一切权力和利益实际上都被CEO和极少数高层管理者掌握。美国绿党领袖~2000年总统大选候选人之一纳德尔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大型工商业利益团体g 步步将持股者的控制权成功地“分离”了出去,管理权最终被转移到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手中,甚至董事会都变成了橡皮图章。投资者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管理权。而由于欺诈性的会计手段,虚报的利润收益以、及自我操控的内部交易,即使许多投资大户也越来越难以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情况。又如,在设计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企业本来被假定为自负盈亏、自生自灭的经济实体,但如今这种规律只对小企业依然有效,而巨型公司和企业都有政府作为他们全天候的保护神,从2002年全美暴露出的企业丑闻的整体情况看,如果真正让企业做到自生自灭,那会有更多的企业走向末路。为防止一连串更严重的社会效应,政府在关键时刻充当了这些濒临破产企业的后盾。这种做法对于克服危机,在短时间或个别情况下也许可行,但由于已变成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安排,政府就成为保护大资本利益的工具,政企分离蜕变为官商勾结。

五 一些重要的制度走向了设计者初衷的反面。,美国式资本主义建立法律与秩序的框架,本意是借此保障正当的经济活动,依法制止和惩罚伤害、违约、欺诈和弱肉强食的行为;但在大型企业和工商利益实施的各种利诱面前,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就可以用特种权利、豁免、通关、解除管制、减负、退税等形式而予以绿灯放行。即使大资本因过分猖狂被抓个正着,所受到的惩罚也往往是轻描淡写,美国式资本主义动辄讲平等竞争,但是通过游说集团不惜重金的捐助活动,大资本往往能争取到非常可观的政府补贴、资助,或明显倾斜的政策扶持,或被政府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注入大量研究与发展基金,而那些有同样条件的小企业或团体却根本与此无缘。纳德尔说,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理念,至此完全走样,现在的政府是一个大资本所有、被大资本控制;为大资本服务的政府。

六 美国国内的宗教和文化冲突危机加剧。,9,11后美国国内针对伊斯兰教特别是阿拉伯裔美国穆斯林的歧视日益升级,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势力,将对美国社会及其对外政策形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美国国会领袖公然将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领土称为“犹太和撒马利亚”为例,美国基督教极右组织无条件支持以色列、攻击伊斯兰教的呼声越来越强大。从一个方面来说,保守的基督徒和传统的犹太教徒以对“上帝预育”共同信仰的名义站到—起,这似乎是一种过去所没有的团结。但另一方面,当在保守的“基督教联盟”的集会上,,反穆斯林言论甚嚣尘,上——竟至于到了公开把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称为产恐怖主义者”的程度——无疑又在使这个社会走向分化。长期来看,保守的基督徒和传统的犹太教徒这种炙手可热的“结盟”为美国社会埋下了严重危机的伏笔。这种危险已经引起了其他西方国家一些有识之士的警惕。2002年在伦敦和纽约出版的一本新书名为《原教旨主义的冲突:十字军东征、圣战与现代化》,作者就尖锐地指出极端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与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没有两样,他们在冠冕堂皇的宗教教义的包装下,最后带给人类的不是和平与和解,而是冲突和流血。从“邪恶轴心”和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再到美国不顾一切地要发起对伊拉克的攻击,已经显现出宗教原教旨主义为美国“新帝国主义”政策推波助澜所造成的巨大恶果。

七 美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尖锐的分歧预示着二战以来的国际秩序开始走向解体。联合国、北约、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现存国际体系本来都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但美国为了谋求自身绝对的一极霸权、建立不容挑战的“新美利坚帝国”,越来越不能接受任何国际约束,对于美国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欧洲主要国家的反美情绪不断激化,战后西方世界的合作体系面临分化和重组。德国、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与美国的分歧实际上是双方利益及“世界观”的分歧,即对于“世界秩序”看法之间的冲突:法德等国认为,除非自己首先遭到了攻击,否则民主国家不能对别国发动攻击;而美国的看法是民主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可以对别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美国人因此认为,欧洲仍然停留在“传统世界”,所以拉姆斯菲尔德最近指斥法德两国代表“老欧洲”。而欧洲人则认为,先发制人的“布什主义”的可怕之处,恰恰在于它摧毁了现有的世界秩序的法制与规则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美国的做法,国际舞台将陷入极度混乱。美国人将目前与欧洲的巨大分歧形象地概括为:“布什总统提出的‘邪恶轴心’是伊朗、伊拉克和北朝鲜,而欧洲人心目中的,c邪恶轴心’却是拉姆斯菲尔德、切尼和赖斯”。

八‘美国无视阿拉伯世界的感情和强烈反对,坚持对伊拉克实行先发制人的武力打击,将引发更多的恐怖主义袭击的危机,从而使美国更加倚重军事力量进行报复,双方关系因此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威胁世界和平。由于坚持武力入侵伊拉克和在巴以冲突中向以色列“一边倒”,美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关系急转直下,以往美国的盟友开始变成美国的反对者,以往的中间力量被美国列为敌对目标,而以往的敌人则更加不共戴天,必欲除之而后快。总之,美国在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一时间似乎只剩下了反对者、敌人和死敌,惟一始终不渝的盟友就是以色列,而恰恰又因为美国公开与以色列站到一边,进一步促使阿拉伯世界的各派力量走到一起,出现了伊斯兰文明与犹太—基督教文明之间“文明冲突”的可怕迹象。

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查马斯·约翰逊(Chalmels John8。n)在《对美利坚帝国的报复》一书中,就美国与阿拉伯国家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关系预言:如令美国处于极为危险的状态,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认为,对抗美国强大军事力量的惟一手段就是展开面向平民的恐怖活动。他认为,在伊斯兰国家采取的军事行动只能在美国本土招致越来越多的恐怖事件,、这种恐怖行为是对美国的报复(blowl,ack),“现在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美国武装力量的进一步强大,急剧膨胀的军费、高度发达的科技使美国在军事力量上无人可与对抗,同美国进行战争无异于自杀,因此对抗美国的惟一手段就是袭击其平民。”因此,“只要美国不改变其对外政策,针对美国的恐怖行为就会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只要是美国人,不管是谁,不管在哪里,国内还是国外,都会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以想见的事情就是美国国内逐渐加强警察手段,美国军方正一步步地支配美国,成为一个军事化的帝国”。

九 美国目前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极右状态,但由于美国政府精心的舆论操控和对9,11之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的引导,其现行的“新帝国主义”的对外政策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很多支持,这种“民意”状况也日益推动美国在谋求绝对霸权方面走向“帝国化”的极端。9.11之后,“要么与美国站在一起,要么与恐怖主义站在一起”非友即敌的“布什主义”甚嚣尘上,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任何批评动辄被冠以“反美”、“仇美”或美国的“背叛者”,受到冷落、抵制甚至制裁,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也都被攻击为“不爱国”、“叛国者”等等,国会几位著名的资深议员也因此受到围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附和战争的声音才被认为是美国利益的维护者。所以主战的布什政府的民意调查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因经济持续走低,布什的执政能力开始受到质疑,而且也遇到了多次全国性反战示威的冲击,但在“反恐”压倒一切的舆论氛围中,布什的战争政策还是受到了多数国民的支持,加之反伊斯兰文明的宗教情绪的煽动,这种“民意”基础仍是美国政府强化战争准备的重要动力。布什政府中的关键人物,如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副国务卿博尔顿等“新保守主义”势力,就一再主张应利用9·11之后的民族情绪,抓住“单极时刻”的机遇,以其难以匹敌的军事实力捍卫和巩固美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惟一帝国的地位。

十 美国目前的经济低迷状况将持续下去,对伊动武及打击“邪恶轴心”国家的军事行动扩大化,也很难挽救美国经济,甚至会适得其反,使其陷入长期衰退的泥潭;在国际上将因其极端的单边主义做法而日益成为“孤独的帝国”,而且也难以消除新的更大的恐怖主义威胁。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可能因其“新帝国主义”政策而走向衰落。如查马斯·约翰逊说:“美国将难以避免重蹈十多年前苏联的覆辙,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崩溃。如今的美国在以下方面与十年前的苏联极为相似:国内经济矛盾重重;过度膨胀的帝国主义和军事强权使其过多介入别国事务;同时看不到对上述倾向进行改革的可,能。”美国另一位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查尔斯,库普臣(Charles Kupehan)也认为:“问题不是美国霸权正在走向衰落,而是美国能否找到一条体面地衰落下去、对全球及其自身破坏最小的道路”。

浅析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篇4

摘要: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印象派艺术家的活动虽然属于19世纪的范畴,但是他们所探寻的这种新语言、新风格,却意味着同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形式与风格的决裂,并为19世纪以“现代派”面目出现的各种艺术做好了准备,因此,印象派很自然地成为连接两个世纪的纽带。德彪西和拉威尔等音乐家的音乐是在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德彪西独创的风格被西方音乐史概括为印象主义音乐,并称他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关键词:德彪西 拉威尔 印象派 印象主义产生的背景因素及风格特征

一.从德彪西的作品看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代表作《牧神午后》、《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木偶的步态舞》

1.《牧神午后》 :在听每首曲子之前,我都会想象一下作曲家会用什么样的乐器表现曲子,脑海中会出现一个画面,并且用一个故事自己来编写一下剧情,在听曲子的过程当中也会跟着音乐想象画面。乐曲开始的部分,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仿佛是画布上刻画的十分分明的线条,它显然是表现了诗人马拉美笔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调。在听第一遍的时候能感受到大自然空灵的美妙。在听第二遍的时候能听到一串串流水般的竖琴声,听着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圆号和木管中去。乐队的色彩纤丽而细腻弦乐分声部奏出轻轻颤动的震音。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意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中。而这首曲子正好体现了印象派的音乐注重的是和声的色彩变化,强调朦胧感的效果。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午后》启发而写的。而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就是表现意像中的景色,就像莫奈的日出印象,表现的是一种朦胧的美。在音乐上德彪西就把具象的诗篇抽象化,写出了梦境一般的飘逸,空幻的音乐。

2.《大海》 :没听音乐之前我心中的大海是辽阔无边,安静悠远的一个场景,很多歌曲中也描绘了大海的景象和我对大海的向往。在听了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感受到了大海的变幻无穷。乐曲的开始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详。中间高潮部分描绘了大海的苏醒。最后部分又描绘了大海的变化。在《大海》中体现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印象用音乐加以客观描述,给人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感受。从内容上讲音乐虽然是作曲家本人的主观体现,但描绘了一定的具体内容从音乐自身的音效来说,印象派利用了不同于浪漫主义的特殊音效组合,着重了音效的表现效果,这种音效的美则符合“自律论”的观点。印象派大师德彪西在对《大海》的创作上表现了一种朦胧之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月光》 :(对比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来分析。“简单”是我对月光主旋律的第一印象。完全是对画面的描写,而没有任何玄技的色彩。朴实无华,却仍然美不胜收。

《月光》是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在音乐作品中,《月光》让人最先想到的是贝多芬的作品,然而这却是历史与他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贝氏原作并无月光这一标题但雷尔斯塔勃因乐曲第一乐章而想到了卢塞恩湖上的月光,所以才定名为“月光”。德彪西的月光原属《贝加莫组曲》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于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如果说贝多芬的月光使书写一种月光下的心情,那德彪西的月光则更像是在描写那月色的纯白。旋律可以说是音乐的灵魂。德彪西在旋律上的朴实无华是他值得称道的一大特点。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可称是名副其实的“音画”.人们对王维的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借用这一评价,德彪西的作品可以当之无愧的称“曲中有画,画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这一步又谈何容易:曲是流动的,画是凝固的瞬景。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作为其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并将之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朦胧,有多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和画的重构。代表作中最典型的体现这一方式的便是《月光》。也正因为《月光》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以至于到今天,现代派的作曲家仍未能写出广为流传的描绘月光的作品。

如果说“静”是贝多芬月光的最大特点的话,那么“动”便是德彪西月光的精髓所在。在他的音乐里,月光如水般倾泄,缓缓流淌,充盈整个房间。德彪西的音符是有些离散的,打散了旋律然而散而不乱,像是溢出的水银在地板或是台阶上走走停停。每一个音符,都给你充分的想象空间。对于这首印象派的名曲,笔者所能诉诸于笔端的,无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体“印象”:所谓“月光”,对于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视之景致的意识印象,又有内心之思绪的波澜起伏。

4.《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刚看到曲名时让人联想到优雅,美丽,青春的少女。音乐也应该是悠扬的青春的。听了后是灵动的钢琴曲,德彪西运用钢琴音响色彩调色板上的一切手段,创造了新颖独特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系列别有情致的音乐形象,扩展了“前奏曲”的表现领域。乐曲一开始就呈现出清新而优美的具有五声调式特点的主题,流畅的旋律和着轻松的的三拍子节奏微微起伏,温柔宁静中透出少女那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微笑。在四度、五度并行的和弦组成的调式和声形成的和谐气氛中,这一抒情的主题进一步发展和再现,最后在清新柔美的气氛中结束。整首作品短小精致,细腻入微,委婉动人,汇集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突出特点。通过具有东方色彩的五声音调,刻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形象。主题旋律线条清晰,富于歌唱性,音乐轻柔,飘逸,朦胧,是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这首曲子很抒情,给人的感受也很舒服。这就是印象主义的意向法,由音乐使人能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

5.《木偶的步态舞》﹕音乐通过成人的眼光描绘了儿童天真烂漫的天地,这是德彪西相对通俗的一首作品。是德彪西为自己第二个妻子艾玛·巴尔达克所生的女儿巧巧创作的,表示父亲对女儿的真切爱意。

这是一首管弦乐合奏曲,音乐时而炽热奔放,时而温存柔弱,时而夸张模仿,时而诙谐幽默,顽皮的音乐表现木偶的步态,我们能够感受到此时木偶很快乐,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包括“优美”、“愉悦”在内的你能想到的一切情绪体验,但“顽皮”应是音乐总体的情绪。乐曲写一个木偶跳舞的滑稽形象。这个木偶外形怪诞,皮肤是黑色的,眼睛是红色的,蓬头垢面。在作曲家想像中,它是一个美洲黑人木偶。所以选用美洲黑人糕饼舞音乐的节奏,切分音和带断音的八分音符为其特点。糕饼舞是当时美洲黑人最爱跳的一种舞蹈。闲暇时,他们经常举行舞蹈比赛,谁的舞姿好,就奖以糕饼,因此得名。儿童的音乐更加富有童真和亲情。

二.从拉威尔的作品看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代表作:《西班牙狂想曲》、《鹅妈妈》组曲

这首曲子,很奔放的风格,嘹亮的小号像一个斗牛士一样伴着强烈的节奏紧张地闯入,而后又回到了由英国管的独自吹出的引起回忆的曲调。谈到西班牙音乐,我们就会想到节奏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使宫廷音乐也是如此。“夜的前奏曲”以朦胧的雾霭和若隐若现的弦乐下行音型的吟咏开场,最后在渐弱的温柔的 单簧管独奏中结束。突然整个管弦乐队强力的爆发冲破了云雾。最为与众不同的是管弦乐队先与单簧管、后与大管风趣的二重奏。在末乐章,每一个小节的节拍与速度都表现出节奏是至高的。只有在中间插入的慢乐段,作曲家才得以表现他旋律性的手法,再次在蹒跚的节奏下由英国管和单簧管营造出阴郁的气氛。我们 可以感觉到地中海北岸寒冷的西北风以不受约束的活力渐渐地变得温暖了。华美2.《鹅妈妈》﹕拉威尔在1909年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鹅妈妈》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在这套组曲中并么样光彩夺目的乐句或令人头晕目眩的进行,也没有1.《西班牙狂想曲》 :这是典型的西班牙式舞曲,一听前奏就让人记住了 的弦乐、打击乐、强有力的铜管、响板和节奏热情精力充沛的集成曲布满了画面。复杂的和弦堆积与豪华表现。为了便于作者的“小朋友们”得以首次当众演奏这组“童话”音乐,这些乐曲的织体清晰、透明,演奏起来也不困难,但是其中生动的想象和无尽的新意,典雅的画面和朴实的叙述,复杂的和声语言和精细入微的色调变化,不但在儿童听众中、而且在成人听众中也唤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应。三.德彪西,拉威尔诠释的印象主义

德彪西的世界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词,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色彩玩着光与影的游戏。

德彪西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作曲家。作为印象派的创始人,他在浪漫主义向印象派的过渡时期起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更是德彪西代表作中的力作。我最早认识德彪西就是通过月光,相信像我这样结识德彪西的不在少数。可以说,这首力作已经成为了与作者的名字具有相同地位的名片式的作品。初听《月光》已经是高中时期,当初只觉得此曲如画,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零星散乱而又不失章法的旋律,将月光婆娑,万籁俱静的场面描摹的淋漓尽致。听的人很难把握其标准的速度和节拍。音乐之间可以感受到节奏的进行,但若真的静下心来仔细寻找每一个拍点,他们却又无影无踪了。不得不让人感叹德彪西对复合拍炉火纯青的运用,摇摆中的平衡,零乱中的稳定让人充分的领略了不对称的美感。德彪西的音乐表现为旋律简短零碎,结构自由模糊,和声色彩斑斓,织体纤细精巧,配器细腻透明,力度层次渐变,音色丰富多变等特点.他打破了西欧几百年来的传统模式,创造了一种朦胧、飘逸、空幻、透明、幽静、纤细、优美、雅致的音乐音响,他的音乐给后代作曲家以启示,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拉威尔的印象主义更偏向于古典风格,对于音乐的描述不注重音乐的外部而注重音乐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更加注重真挚的情感。拉威尔同样也追求乐思的自由,但他几乎留在古典主义艺术的框架内,同古典传统保持联系。拉威尔的音乐都有明亮的色彩并且更加注重演奏的效果。拉威尔的钢琴创作逐渐摆脱印象主义的束缚回归古典主义,并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和弦丰富了古典主义印象。四.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结合本专业)

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篇5

摘 要: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洋溢着火焰般的激情,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构建起古代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征

一、浪漫主义的含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二、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上述这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登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已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著名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迭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难的艰险。接着又以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等苍凉气氛,烘托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殷蹯称赞这首诗“奇之又奇”,并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凋”(《河岳英灵集》)。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白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入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累累落落,莫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指的正是这类诗篇。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入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寄东鲁二稚之》),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他又善于拟人化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个性,为抒写感情服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有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青天有月来是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简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四)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通人的语言,有助于展现其浪漫主义激情。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句子,一切统一于自然,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就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如《子夜无歌》“长夜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又如《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用极其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这一切对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都很有帮助。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

“文如其人”,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一)时代的孕育

李白身处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盛唐时期,此时的唐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繁荣昌盛、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不仅是唐朝的高峰,同时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国势之强,曾令“四夷皆服,万国朝拜”。这样的社会背景,激发了整个民族的自信心,激发了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李白的诗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博大的胸襟,浪漫的情怀,雄浑、深远的“盛唐气象”。

在中国思想史上,唐朝是一个兼容并存,活跃开放的时代。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李白才敢冲破旧的藩篱,无拘无束的宣泄内心的情感。唐王朝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在天宝、开元年间,大量的外国人及周边各少数民族汇集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出现“胡化”,引起世人担忧。然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为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李白自幼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李白的眼界,开阔了李白的胸襟,这对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二)漫游山河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

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好游名山大川。在其六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诗风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他在漫游中饱览了祖国的壮美河山,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和磅礴,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的诗歌富有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长大胆的手法,他还善用神话传说,使得他的诗具有非常浓郁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除此之外,李白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帝王的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在求仙访道中,他又深受道家思想的的影响,崇尚自由,蔑视权贵。为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李白在其诗歌创作上必然会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三)李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萌芽是远古时代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传说。战国时代的屈原创造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第一个高峰;庄子的许多幻想绮丽的寓言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也有重要贡献;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的部分作品和当时进步文人的某些诗篇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传说,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有所丰富。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继承了历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其中,屈原的诗歌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他的影响较大。

李白继承了屈原诗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名诗篇。在这些诗篇中,神话传说的熔铸,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和对现实的高度关注,都是和屈原的诗篇一脉相承。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也借鉴颇多,他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进展,李白则熔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波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特点,深得乐府民歌韵味。这种语言更突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许多成就,并和他纯任天心、追求自由个性和气质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四、李白诗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其影响

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推向高峰,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鄙视尘俗,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扩大了浪漫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他还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李白的诗歌,“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广大。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这是对当时李杜的总结性评论,从中可以充分看出李白对唐代后起诗人的广泛影响。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代的高启、杨慎,以及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李白的影响。陆游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充分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具有不朽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3]葛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篇6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它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它是社会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统一;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

程的统一。这样来认识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等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平等友爱、融洽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丰富,可以多视角、多方面进行阐述。从认识论看,把握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下面,我就其中的活力、公正、有序、安定等四个问题,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

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的构成大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主体的活力,表现为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二是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条件的控制和改善,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等等。三是社会生产、生活运行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并发挥其功能。这三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统一构成社会得以生存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各个方面。首先在经济上要有发展活力,这是最主要的。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广大人民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和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在政治上要有活力,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在文化上要有活力,培育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上。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意义十分深远。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全社会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总之,从政策上支持、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为社会成员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就会造成一种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和谐。做到这一点,就能较好地协调和处理复杂的社会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还需要说明的是,社会活力既包括社会成员的个体活力,也包括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又受后者的影响和制约。二者彼此包容,共同促进。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就要在使每个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执政党整合社会的功能,营造和形成全社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小平同志还有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极为重要的战略构想,就是从20世纪末开始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公正、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他在1992年南方

谈话中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993年,小平同志再一次提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4倍,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高点。行业之间,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比由1978年的1.38倍扩大到现在的4.6倍以上。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原因很复杂,但其中很多是不公平分配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二是一些农民、工人为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从道理上讲,社会发展和改革代价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一部分失地或无地农民和下岗的国企职工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这个代价。三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从未遇到而又绕不开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差别上。由此带来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以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一些地方的群体性事件中,群众以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利益诉求。

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公平问题要做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对一些敏感问题,既要克服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官僚主义,又要防止进行人为炒作,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真正公平“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平的实现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有以下特点:一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前提取决于社会可供分配的产品;二是分配以劳动为依据,实行按劳分配;三是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机会应当是公平的,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社会都应为他们发挥才干提供平等的条件,即“各尽所能”;四是社会成员分配之前必须作必要的扣除(马克思论述了要作六项扣除),扣除下来的劳动产品用于再分配;五是社会分配的结果往往是不公平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分配的尺度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家庭状况等不尽相同,分配结果事实上很难做到公平。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只能是相对的公平。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象征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 篇7

斯特恩在《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中也说道:一个演员只要登上舞台模仿他周围的世界, 他就离象征主义不远了。因为展示生活的本身就是对现实再形成的行动。他认为:戏剧自身的存在意味着他对象征性表演手法具有一种永恒的需要 (1) 。

“象征主义”的首次使用是在诗歌领域, 1886年马拉美及法国象征主义运动在《费加罗报》发表宣言之后。这些诗人着眼于描绘非理性的梦境和幻想, 用象征的手段把心灵的感受纳入一种感性的形式, 这一观念被戏剧直接地运用了。梅特林克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中清晰的给出了象征主义戏剧的使命:“我希望看到舞台上表演某种生活场面, 由各个环节连接, 追溯到生活本源和它的神秘性, 这是日常事务使我既无力量, 有没有机会看到的。我到那里去, 本来是希望我能得到有关我卑微的日常生活中的优美、壮观与真挚的一瞬间的揭示, 使我能看到一直和我同处一室, 但却应为我所知的存在, 力量, 或上帝”。 (2)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梅特林克的戏剧旨在使人接近真正的生命, 而他有强烈的信仰的乐观的把美和真理共举。

在象征主义戏剧的美学形成中, 剧作家们将浓厚的诗意带入了戏剧的创作, 为戏剧找到了一个充满了幻想的世界, 并且为了在舞台上建立起世界探寻着新的表现方法。当梅特林克等剧作家将象征手法贯彻在全剧的构思、场景设计、人物、情节进展上时, 他们其实已经通过直觉敏锐地感觉到了人的“异化”, 尝试着寻找一种与之对应的新的语言工具, 埋下了“反戏剧”的种子。

一、梦境营造, 走向心灵

斯特恩认为要精确的确定现代意义上的象征派戏剧的起源是不可能的, 因为它是一种更为古老的浪漫派哲学思潮的余响。然而, 试图建立音乐式戏剧的瓦格纳曾经说过:“它 (戏剧) 完全是一位艺术家个人看法的表达, 这位艺术家沉溺于创作想的工作, 在他遇到障碍并在越过障碍时便会总结出理论或找到了了解事物本质的方法。”这段话在实际上奠定了现代主义戏剧强调艺术家及其精英文化的个人自我的理论基础 (1) 。

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后期的作品很明显的就带有了这种转向, 当他写作《野鸭》、《大建筑师》等被称为向象征主义过渡的作品时, 揉入了很多的自传色彩, 忽视现实主义的情节和人物特点, 人物对话中蕴含的另一层次的对话深化了悲剧性, 神秘色彩笼罩在剧作之上, 这让梅特林克激动不已, 他试图寻找易卜生添加进去的“诗人的秘密”, 试图找到那些人物是怎样在不多的对话后释放了自己的灵魂。他这样说道:我相信, 希尔达和索尔尼斯是戏剧中第一批这样的人物, 他们在一个瞬间感觉到他们是生活在灵魂的氛围中。倏忽出现的一闪, 暴露了他们在真的生活中的位置。

象征主义戏剧把“生活在灵魂的氛围中”当做“真的生活”。于是开始直接描述现代人所面临的一个毫无根基, 不可捉摸的陌生的世界。尼采曾经引用《纽伦堡的名歌手》中一段话:

世界上一切有名的诗,

只不过是我们的梦所揭示的真理。

道出现代主义的作家们意识到了外在环境和自身的脱离, 他们试图寻找自己生活的真实土壤, 从而解构了环境的真实感。

二、表现形式

象征主义戏剧对后来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表现形式是从诗歌而来, 象征主义戏剧的剧作家将诗歌的观念带入了戏剧, 在描绘梦境和幻想, 用象征的手段把心灵的感受纳入一种感性的形式。这种感性的形式也可以称作将飘忽不定模糊不清的感受“实体化”。

象征, 是建立起一件具体事物和抽象的感受之间的联系。

当戏剧走入心灵, 必然会遭遇心灵体验中难以诉诸笔端, 难以用理性分析或是说明的感受, 也许甚至是剧作家自己未曾想清楚的正处在思考和探索中的未成形的东西。用象征物将其实体化, 就把这种模糊性转移到了观众的审美。

因为象征主义戏剧把象征从细节和局部推向了全局、整体, 场景和道具都变成了戏剧主题的组成部分, 在舞台上的一切的决定或者辅助决定了戏剧的氛围和主旨, 成为了无声的实体化的语言。象征主义学派的导演克雷提出了“总体戏剧”, 和阿庇亚都把戏剧看作是由“行动、台词、诗行、色彩、节奏”等各种要素组成的, 他们对观众的眼、耳各自产生自己的感染力。所以在导演的时候, 他们进行二度创作, 将剧本带给他们的思想冲击作为基础, 为舞台设计提供着种种可能性, 而这些可能性因为产生自对剧本的思考, 也成了戏剧的实体化的语言。而这种语言的出现使得戏剧摆脱了刻板的模仿自然的藩篱。

三、陌生化

当象征主义戏剧在舞台上用人物的傀儡表演着梦境般的世界时, 其实已经把诗歌中的“陌生化”概念视觉化了。

诗人在构思和用词上往往会追求出奇制胜, 让读者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愉悦, 而这种愉悦产生自“惊奇感”,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说过:“艺术关照, 宗教观照乃至科学研究一般都起于惊奇感。人如果没有惊奇感, 他就还是处于蒙昧状态, 对事物不发生兴趣, 没有什么事物是为他而存在的, 因为他还不能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及其中事物分别开来。” (3)

于是与布莱希特要求演员和角色间离, 用陌生化的手段唤醒人的理智不同, 象征主义戏剧用“实体化”的语言营造一个梦境却是希望能在感官上打动观众, 让观众在难以理解远离生活的艺术形式中体会到类似于诗歌的审美乐趣。

四、美学效应

黑格尔曾经把戏剧体诗定义为史诗原则和抒情诗原则的统一, 而象征主义戏剧, 走向心灵否定了行动, 从根本上说是属于抒情诗戏剧的, “是主体凭它的独立的内心活动自己站出来表现自己。”虽然取消了行动性的戏剧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 正如同左拉所说, 更何况象征主义更进一步把自然主义的行动性都取消了, 而诗人们精心雕琢的细节又难以被文化层次参差的观众所识别, 叶芝在意识到和格里高利夫人合办的“人民戏院”无法满足他的个人要求后宣称, 他需要的是五十个左右在一家大客厅里具有相同思想的人。

象征主义戏剧的演出效果是存在缺憾的, 斯特恩认为象征主义戏剧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音乐而不是话剧。但它贡献了一种很值得借鉴的努力, 脱离了观众对象的作者的间离。

当我们说到间离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布莱希特, 但实际上布莱希特所建立的间离系统是针对剧场和观众的, 他关注的是作为对象的作品的效应, 他的“史诗剧”理论, 他的“教育剧”和“辩证戏剧”理论, 指向的核心往往最终是观众。

而象征主义戏剧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尝试, 剧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将内心的情感用象征物表现, 营造出从实际生活中剥离出来的一个抽象的梦幻世界。

布莱希特对间离是这样定义的:间离是一种瞬间的心理景象, 它指的是主体因自身或对象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效果。这种效果使对象从自身的局限中抽离出来, 融入环境 (事件) 的各种框式, 各种结构, 在某种逻辑或情感意义上成为环境 (事件) 的一部分。对象因在交叉的各种结构中获得了各自的坐标点, 又因这种自我延伸而诞生了无数崭新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如此新颖, 如此复杂, 以至于对于主体来说便显得陌生。这和象征的产生有很大的共通之处, 象征物因为被人为地赋予了意义而超越了它的本体, 因为这种处理意义产生了延伸, 复杂而多义。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存在就是使人有可能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艺术的目的就是将事物被感知的感觉从事物已知的感觉中剥离出来。”, 他详尽地阐释了“陌生化”, 但是他的目的似乎和布莱希特有根本性的不同, 他是要把生活还原, 而布莱希特却导向了超越和批判。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造成“陌生化”效果的是直觉, 必须从一个形象诞生, 而理性恰恰是其反对的方式。这和象征主义的戏剧倒是符合, 由此可以看出他和布莱希特间离运用的区别, 在于前者是诉诸情感, 而后者企图超越情感诉诸理性。布莱希特理想中的间离被阿尔都塞描绘成:迫使观众进入到这种表面的间离状态和‘异己’状态之中, 使观众成为仅仅起着能动的和活生生的批判作用的间离状态本身。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传统意在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而布莱希特却试图打破这种情感的共鸣, 导向理性思考, 这种强加的思考导向未必能够成功, 观众群体的观演过程中也未必能产生他所期待的新颖复杂的新意义。而象征主义戏剧中, 戏剧诉诸感官情感, 并不是诉诸情感的戏剧就不会引起反思和理性思索的乐趣, 只不过会有一定程度的滞后。通过使人在一种超越了生活层面的体验中获得了情感经历或灵魂震颤, 而又由于象征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观众可以睁开眼睛打量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英]斯特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刘国彬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2]、[比利时]梅特林克《日常生活中的悲剧》

[3]、[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4]、《易卜生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论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特征 篇8

一、渲染气氛

在当代电影的发展过程当中,音乐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影片的整体上的感情基调,从而在增加视觉感受上的效果以外又能增加音乐播放过程的感染性。电影音乐的独特艺术功能也将电影艺术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发展契机,这就说明了电影音乐是最能表达出思想感情和人们内心细微变化的艺术元素,是任何艺术所不能替代的。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有能力为影片烘托出所需的情感氛围和诠释影片画面的。国际上著名的影视评论家明斯特贝格有句至理名言:“假如我们能够认真探究一下音乐,这样我们就能够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许多的影视片中采用大量的背景音乐来渲染影片的故事情境,像许多经典的恐怖片整部都是靠着背景音乐来渲染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像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希区柯克,大师拍摄的影片大都采用音乐背景来渲染烘托出悬疑恐怖的影片气氛,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在当代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经典的形象:当心爱的人死去,这时伴随着悲伤的音乐,通过音乐让观众融入画面当中,仿佛自己就是画面中的一员,让人印象深刻。又如在好人出场或者胜利的时刻播放欢快的音乐也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这是当代电影在发展过程中,音乐所起到的基本作用。

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电影音乐由最初的只是想掩盖剧场杂音而诞生的电影艺术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这一艺术特点充分反映在渲染影片的情绪上,正是这一电影音乐的基本功能造就了其在影片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其中电影音乐的抒情是最能够充分激起影片高潮的,能够深刻反映出特定时期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交融,电影音乐艺术的出现弥补了无声影片无法生动客观表现出影片所需的情感流入和交融,电影音乐已经是影片成功与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起伏不定往往都是靠电影音乐来渲染和表达的,能够在影片中起到让观众跟随电影音乐的起伏不定而进入影片的情感世界从而打动观众引起对影片所表达的内涵产生共鸣。

例如我们在观看著名的抗美援朝影片《上甘岭》中,我们的民族英雄王成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拼着最后的力气对着话机喊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向我开炮、向我开炮……”这时背景音乐适时响起曾激起了多少国人的潸然泪下和对侵略者的愤怒,电影音乐深刻地刻画出了我们民族英雄在危难之时的民族精神。此外,我国著名的影视片《铁道游击队》其著名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美国著名的电影《魂断蓝桥》插曲《友谊地久天长》,再如美国电影《北非谍影》的著名插曲《卡萨布兰卡》,这都无一不是证明了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离不开电影音乐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三、体现并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

在上面的介绍过程当中,电影音乐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其实人物的内心变化基调和电影主题思想是一脉相连的,这种关联性为塑造人物的形象做了良好的铺垫。《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当中,在主人公因为家庭的原因而离婚,这时的小主人公的处境非常凄凉,在这种情节发展的同时,电影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不但直接体现了当时的主人公凄凉的境地,而且通过歌曲直接表明家庭和睦的这一主题,使小主人公赢得当时观众的同情。直到今天一提到这首歌曲的时候,电影的主题思想直接体现在观众的心中。所以在这部电影中随着电影音乐的播放,观众的感情被迁移着飘动,最终指向电影的主题。这正是当代科学技术的使用情况下,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良好融合,也确定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当时的影坛地位。

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在电影当中随着电影音乐的播放,电影故事由此展开,伴随悠扬婉转的音乐,体现了一种爱情的缠绵;通过紧张刺激的音乐展现电影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在电影音乐的烘托下使电影情节高潮起伏、扣人心弦,使我们在场的观众有身临其境、如痴如醉的感觉。例如在当代经典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音乐,可以说将此作用体现到了极致,带给我们那不能忘怀的一幕幕。其中影片中最经典的永远让人忘不了的那一幕,杰克拉着罗丝的手,在纷繁熙攘的人群中肆无忌惮地快速穿行。这时,欢快得如跳舞的黄鹂的音乐声明朗地响起,推动着情节越来越轻松自然。可能是在情殇中大伤元气,罗丝已经很久没有尝试过如此兴奋刺激了,一种像小鸟挣脱了牢笼般地飞奔着,此时的她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在杰克的拉动下享受着飞的感觉,在轻快的奔跑中放肆开怀地爽朗大笑。这些情节都是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而展开的,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具有很好的烘托作用。

电影艺术因为有了音乐艺术的补充而日趋完美,电影有了音乐语言后使得影片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音乐和影片画面形成了独特的影片审美效果,因为有了艺术上的创新使得音乐在电影中有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崭新的艺术诠释。在当代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电影音乐的突出作用,才使得有许多的当代经典影片深入人心。影视片中有了音乐艺术的加盟,给了电影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多元化艺术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在当代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部经典的电影必定有经典的音乐为其烘托。电影音乐对当代电影的突出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所以我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要学会研究电影音乐,因为是电影音乐推动了电影的高速发展。电影也给了音乐全新的艺术诠释和艺术魅力。

上一篇:烧结车间各岗位职责下一篇:教师进城选调考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