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复习思考题(共8篇)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三级预防(第3页)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
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
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
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
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P10
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
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
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
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
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左右的C段紫
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
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
1.混凝沉淀2.过滤3.氯化消毒
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 mg/L,管网
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P49
9.水体富营养化(由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的,可致赤潮),水俣病(由甲基汞所致的,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10.职业病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第73页)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75页)
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
12.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依据)(第76页)
当职业性的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
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
统称为职业病。
特点:(1)病因明确。(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
具有群体性发病的特征。(4)“三早预防”预后较好。(6)可以预防或减少。
诊断依据:患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主要)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临床
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13.矽肺(第115页)
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病例约占尘肺总病例的一半,是尘肺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15.蛋白质评价(第149页)
1.蛋白质含量:评定一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应以含量为基础。
2.蛋白质消化率:是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在人体内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公式为:
①蛋白质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摄入氮②蛋白质的表
观消化率(%)=摄入氮—粪氮/摄入氮
3.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利用率表示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和程度。①氨基
酸评分: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氨基酸模式,氨基酸模式是
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氨基酸评分=被测蛋白质每克氮(或蛋
白质)中氨基酸(mg)/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
量(mg)②生物价: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消化吸收后在机体利用的程度,生物
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储留氮/吸收氮
16.糖类(定义、分类、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第152页)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按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寡糖(棉籽糖、木苏糖)。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1)增强肠道功能,促进排便;2)降低血浆胆固醇;3)降低血糖;4)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
17.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可致夜盲症,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缺乏可致脚气病,维生素C
又称抗坏血酸缺乏可致坏血病。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易引起中毒。
18.食物中毒(第184页)
食物中毒是指是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机型亚急性疾病。
特点: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爆发;2)中毒变现类似;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传染疾病的最大区别)。
19.合理营养是指通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的正常
生理需要并达到互相之间的平衡。称为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
20.心身疾病是由明显社会、心理因素诱发而导致的身体疾病。
21.发育匀称度评价:1.体型指数:(1)身高坐高指数(2)身高胸围指数2.营养指数:BMI
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一般认为大于24 kg/ m2为超重,大于26 kg/ m2为肥胖。(第200页)
二、医学统计方法
1.怎样描述资料?(集中趋势的描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离散趋势的描述:变异系数、标准差,各指标的适用情况)(第239 244页)
A.算术均数简称为均数,用μ、X分别表示总体均数和样本均数。它适合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
B.几何均数,用于描述一组资料数据经对数转换后呈现为对称分布或正态分布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其数据特点是观察值呈倍数关系变化。
C.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值即为中位数,记为M。它适用于呈明显正负偏态分布的资料。
D.变异系数(CV),CV=标准差/平均数=S/ X,它适用于比较若干组资料的变异度以及比较多组均数相差较大资料的变异度。
E.标准差 用σ和s表示总体与样本标准差。它可描述变量值的离散程度,衡量均数的代表性。
2.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前者是干预群体,后者是干预个体(患者)
3.疾病的三间分布,是疾病在人、地、时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对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综合描述,分析其在人群、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获得有关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资料,从而查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提出有效防制对策。(第356页)
4.发病指标:(1)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分子不同,即发病率的分子为“某人群某年某病新发病例,患病率的分子是特定时间某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第345、346页)(2)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分母不同,即死亡率的分母是同时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病死率的分母是同时期患该病人数。(第346、347页)
5.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归纳、整理后,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特征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假设)的一种方法。
6.病倒对照研究(优、缺点)(第379页)
(一)优点:①病例对照研究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②工作量相对小,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时间较短。③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或者适合罕见病的研究。④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⑤易在医院中进行,对象较好控制,出结果快。
(二)缺点:①容易产生信息偏倚,特别是回忆偏倚。②不能计算暴露人群的发病率③不能计算相对危害度RR,只能计算优势比或者比值比OR来进行估计。④由于是由结果寻找原因,不能直接下因果关系的结论。⑤证据力度较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弱。
7.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分别是对现在、过去、将来的情况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8.统计计算:
(一)单样本t检验(详细参阅第254页)
方法: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计算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做出推断结论
(二)卡方检验即X2检验(第283),资料整理与分析的OR值(376页)。重点在两者的组合题(376页)。
校正X2值的计算公式为:X2=(Iad – b cI – n/2)2 n /(a+b)(a+c)(b+d)(c+d)
1 复习按时间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纵向复习阶段。突出重点, 顾及全面, 狠抓基础, 强化基础知识。此阶段可采用树枝分解法、归纳整理法、电教回顾法、图形复习法、歌诀助记法等。
第二阶段:横向复习阶段。横向对比、同中求异, 着眼于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可选用列表鉴别法、知识竞赛法等。
第三阶段:综合复习阶段。综合分析, 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选用设疑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病案分析法等。
2 复习常用的10种方法
2.1 树枝分解法
山有脉络, 水有源流, 知识有体系。树枝分解法就是将章节内容按知识体系以树枝方式由整到零、由粗及细, 将枝叶分解开来。其优点是脉络清晰, 逻辑性强, 一目了然。如外科学中“心肺复苏”一节的要点见图1。
2.2 列表鉴别法
列表复习可突出知识点, 简明扼要, 着眼于知识的异同, 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知识点、突出重点和概括取舍的能力, 如诊断学第五节“咯血与呕血”一课中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见表1。
2.3 实践操作法
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即培养其动手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复习时应突出实践教学, 加强技能训练, 使学生感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 这既是对理论教学的总结和升华, 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全面检验与锻炼。如医学专业课诊断学在复习时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进行体格检查如心肺叩诊、听诊等练习。
2.4 病案分析法
联系实际列举临床案例, 引导学生探究复习。遴选典型病案让学生仔细阅读, 捕捉知识点, 认真思考, 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药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及临床课等课程进行复习时均可采用。
2.5 设疑讨论法
思源于疑。教师设疑置问、制造悬念, 有利于激起学生探索与研究的热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展互动交流。教师因势利导, 巧妙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中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 学生情绪跌宕起伏, 思维或聚或散, 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复习效果。
2.6 归纳整理法
对单元或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使学生系统地总结回顾, 牢固掌握所学的零散知识。如常见急腹症、消化道出血、运动系统检查等均可采用此法复习。
2.7 知识竞赛法
采用知识竞赛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动脑思考、展示才能的机会, 使其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此法可面向全体学生, 以增强学生的复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
2.8 电教回顾法
结合复习内容优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 灵活地展示所学知识。如复习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等课程中的某些章节时可运用此法。
2.9 图形复习法
对有些知识在复习时应尽可能地运用挂图、模型或让学生动手画图注文。此法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直观,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学生印象深, 复习效果好。如原发性肝癌的肉眼观大体分3型, 可画图示意 (见图2) 。
2.10 歌诀助记法
学生学习医学知识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记忆信息量太大。学生常常是记得快又忘得快。歌诀助记法可称得上是记忆技巧中的一大法宝, 具有简明、准确、顺口的特点。早年医学导师创作了大量耳熟能详、令人终生难忘的歌诀,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学生复习时可针对记忆难点自编歌诀助记。如梅尼埃病:梅尼埃是内耳病, 膜迷积水因未定。突发眩晕耳鸣聋, 头重脚轻不平衡。一般治疗先静卧, 低盐饮食限水量。镇定脱水抗组胺, 自主神经调节药。肠梗阻:阵阵腹痛伴肠鸣, 金属铃叮见肠型。恶心呕吐腹膨胀, 排便排气全停止。甲亢:面红颈粗高代谢, 怕热心慌肌无力。特殊检查碘摄取, T3、T4代谢率。溶血反应:头胀痛、面潮红, 心前压迫腰背痛。寒战发热恶心吐, 呼吸急促血压降。急性阑尾炎:恶心呕吐肠紊乱, 转移腹痛是特点。麦氏点不敢按, 中粒升高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油腻晚餐半夜病, 持续腹痛阵发重。右肩右背常放散, 恶心呕吐少寒战。胆区紧张又压痛, 墨菲氏征为阳性。
近年来, 笔者根据中职医学专业课教材的特点, 结合学生特点, 运用“三段十法”指导学生对专业课进行复习, 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摘要:复习方法 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复习课教学效率的高低。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中职医学专业课的有效复习方法 总结为“三段十法”, 即时间上划分为3个阶段, 常用方法 有10种。
一、弄清几个关键术语的意思
“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相遇”等术语,这些词语是相遇问题中的关键术语,也是理解题意的重点词语,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其本质。在一次次演示过程中,老师问学生:“你们从活动中感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进行理智的分析,从而搞清楚这种“相遇问题”的本质,即两人面对面行驶,速度不一样(一快一慢),所走的路程不一样(一多一少),但是走的时间一样(遇到即停),他們走的路程和与两地的距离一样。这样,今后无论条件和问题怎样变化,学生都能很好地分析,正确地列式。
二、掌握数量关系式
新课标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必要的公式、定理、数量关系是必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因此,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关系式:(甲速度+乙速度)×相遇时间=相距路程;相距路程÷(甲速度+乙速度)=相遇时间。然后强调,在遇到相遇问题的问题解答的时候,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对照公式,就能顺利地列式解答。
三、掌握理解题意的方法
相遇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复习时要在学生掌握时间、速度、路程三者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复习。如,甲、乙两城相距1090千米,从甲城开往乙城的普通客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2小时后,快车从乙城开往甲城,每小时行120千米,快车开出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这道题虽然也是求相遇时间,但是出发的时间不同,就不能直接用公式列式解答。因此,教学时就要让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句:“2小时后,快车从乙城开往甲城”等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快车和普通客车行驶的时间相同吗?快车和慢车同时行驶的路程是不是1090千米?通过学生的理解,逐步画出线段图,然后通过线段图,让学生直观地找出两车共同行驶的路程:1090-70×2=950千米,最后再根据相遇问题的关系式列式解答:950÷(120+70)=950÷190=5(小时)。因此,解决复杂的相遇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
四、加强不同题型的对比练习
学生的知识建构,不但要精讲,而且要巧练。练习时我们要尽量地杜绝题海战术,要采用“试一试”“练一练”“考考你”“智力陷阱”等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试一试”安排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题,如,(1)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行80千米,乙每小行90千米,经过3.5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客轮、货轮从武汉和上海两地同时出发,相对开出,货轮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轮的速度是货轮的1.2倍,两地相距862.4千米。请问几小时两船可以相遇?(3)甲、乙两车从相距450千米的两地同时开出,3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85千米,那么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安排同时出发,相背而行的题,如:(1)小李、小刚两人同时从学校出发向反方向走去。小李每分钟走60米,小刚每分钟走70米,6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工厂出发,相背而行,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3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150千米?
“考考你”安排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不相遇的题,如,(1)甲、乙两站间的铁路长880千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4小时后两列火车还相距多少千米?(2)师徒两人共同加工53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46个,徒弟每小时加工34个,加工几小时后还剩50个?
院前急救 医院急诊 危重病监护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及观念 急诊 救人治病 的 原则
逻辑反应因果关系,急诊发展过程理念要求强调 救人治病,即把抢救生命作为第一目标,和“治病救人”不同,治病救人意味着首先要明确诊断,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急诊工作中患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急性症状,因为病情多变复杂,往往一时间难以诊断明确,如病情危急时重点应放在抢救生命、稳定病情上。急症抢救有很强的时限性,要尽可能减少院前或医院救治的时间延误。黄金时间更要强调从致伤发病起计算时间,缩小时间窗。只有生命体征稳定才能赢取确定诊断和针对病因治疗的时机,要在医疗制度和抢救流程上规定救命优先的原则,可以说急诊救治真正反映一个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也折射出一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的文明程度。
特点 综合分析 注重功能 逆向思维 时限紧迫 心肺复苏的机制
脑 心脏等很容易受缺血损害,4~6分钟大脑不可逆性损害,骤停前期、骤停期、复苏期(心泵理论和胸泵理论)及复苏后期
新的急救指南的与旧的的急救指南的不同点(1)顺序为C A B D
(2)生命链增加了第五环——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3)按压每分钟至少100次,成人胸骨按下至少5cm(4)不推荐常规使用阿托品
(5)建议在围停搏期为插管患者持续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进行定量分析。应用包括确认气管插管位置以及根据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值监护心肺复苏质量和检测是否恢复自主循环
电除颤的电压用多少焦耳
单相360J,双相150J或200J 心肺复苏的药物、盐水 静脉、气管和骨髓给药
①血管加压药 肾上腺素 1MG,每隔3~5分钟可重复一次,还有血管加压素 ②阿托品
③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 无反应型VF.T;利多卡因 代替胺碘酮;镁剂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④碳酸氢钠
心脏猝死的概念
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心脏骤停不治是心脏猝死最常见的死因。休克的概念 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症。
辅助检查如CVP、PAWP、CO.4~8L/min <2提示心功不全,CI2.5~4.1L/minm²<1.3伴周围循环血量不足提示为心源性休克。
休克的治疗原则稳定生命体征,保持重要器官的微循环灌注和改善细胞代谢,并在此前提下进行病因治疗。药物 血管活性药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过敏性休克首选)、间羟胺;其他糖皮质激素、纳洛酮
各型休克的特点及急救 低血容量 补液 ;心源性 抗心失和强心药 血管活性药糖皮质激素 心肌保护药 限制补液量; 感染性 液体疗法和控制感染 糖皮质激素 纠正酸碱和水电解质失衡 改善细胞代谢和防治并发症;过敏性 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 升压药和脱敏药 吸氧 补液等 有效循环血量的概念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SIRS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体温 >38或<36 心率 >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32mmhg 白细胞计数大于12或<4X10九次方每升 MODS的概念
原发性MODS 是指严重创伤和大量多次输血等明确的生理打击直接作用的结果,器官功能障碍由打击本身造成,损伤早期出现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发病过程SIRS未起主导作用。休克 复苏 高代谢状态和器官功能衰竭
二次打击的机制
机体受严重损害因素打击,激发防御反应,若反应过度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损伤细胞组织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启动了MODS。缺血再灌注和SIRS,两次打击所致的炎症反应失控时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脓毒症的概念
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或循环衰竭。
低钠血症 <135 大量胃肠液丢失,大量饮水输液稀释和心肾功能不好,药物及抗利尿激素过多疾病等原因
补钠量 142 –患者血钠 X体重 X0.6 低钾血症 <3.5 摄入不足及排出过多,分布异常及缺镁 心电图致T波低平,ST段下降和QT延长和特征性U波 补钾 口服 见尿补钾 速度<40 禁忌静脉快速推注 高血钾 肾功不足及代谢性酸中毒 对称 T波高峰 心室颤动或停止
大于6就透析葡萄糖酸钙和胰岛素β2受体激动剂碳酸氢钠及血液净化 急性中毒吸收、代谢、排出,中毒机制。胃肠 呼吸道 皮肤 等途径吸收,肝脏代谢和肾脏排出
中毒机制 局部腐蚀和刺激,缺氧和麻醉、抑制酶活力和干扰细胞代谢及受体竞争 有机磷中毒
急诊处理原则 ①清除毒物 立即脱离中毒现场和清洗污染皮肤毛发;洗胃 敌百虫禁忌碳酸氢钠,对硫磷禁忌高锰酸钾;导泻 硫酸镁;血液净化治疗 ②特效解毒药 原则 早期足量联合重复 胆碱酯酶复活剂 氯或碘解磷定
抗胆碱药 阿托品 阻断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M受体的作用,改善M样症状和中枢呼吸抑制
长托宁 对M2受体不明显作用,优势 较强的抗M作用改善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过多,抗N作用解除肌纤维纤颤症状,中枢和外周双重抗胆碱效应,不引起心动过速和半衰期长及每次用量小不易中毒
治疗措施(血液净化治疗的适应症 血液透析 小于500D水溶性强;血液灌流500~40000D,水溶脂溶均可;血浆置换 溶血性毒物)反跳
中间型综合征
氨基甲酸酯类中毒的治疗要点 应用阿托品但忌用胆碱酯酶复活剂 了解各种老鼠药的中毒机制及治疗药物 溴鼠隆 广泛出血 用VK1 毒鼠强 癫痫痉挛 抗惊厥治疗 地西泮等 氟乙酰胺 昏迷 乙酰胺 磷化锌 蒜臭味 硫酸铜 多发伤
遭受一个致病因素,同时造成两个或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 多发伤的救治原则
①生命支持 呼吸道的管理 心肺复苏 抗休克治疗
②急救 颅脑损伤降颅压 失血为主快速补液 各部位损伤视为整体处理 ③进一步处理 颅脑损伤防治脑疝 胸腹部损伤和四肢骨盆脊柱损伤的处理 ④多发伤手术处理顺及一期手术治疗(胸腹颅脑四肢泌尿系统)⑤营养支持
⑥预防感染 彻底清除和预防院内感染 复合伤
同时或相继遭受两种或以上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损伤,病情更复杂更严重。了解灾害流程 现场急救、分检与运送 和院内急救 损伤控制原则 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嗜睡、昏睡、昏迷)
昏迷的急诊处理 呼吸道通畅和吸氧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急诊查常规血气肝肾功能 降颅压 控制高血压和过高体温 预防感染和控制癫痫发作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给予脑代谢促进剂及促醒药物 稳定病情后送入ICU病房确诊和治疗 格拉斯昏迷量表
睁眼反应4分 语言5分 动作 6分
我国脑死亡 脑干反射消失 深昏迷和自主呼吸停止,脑电图和观察12小时无变化
WHO的脑死亡标准 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反射活动,无自主活动,必须依靠持续的人工机械维持呼吸,脑电图长时间静息
了解脑出血 基底节 豆纹动脉
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中老年
呼吸困难的表现 吸气性和呼气性、混合性 和潮式呼吸间停呼吸
治疗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CO2潴留,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为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 哮喘诊断
反复发作的病史,突发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双肺弥漫哮鸣音 排除气胸和急性左心衰,重度 治疗无效,缺氧加重心率变快烦躁不安等
治疗原则 ①迅速控制哮喘 给氧 控制哮喘症状 沙丁胺醇和抗胆碱药②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吸入 抗胆碱能药物 和胃肠道外使用β能肾上腺素 茶碱类 心衰的急诊处理 体位 坐位,改善氧供减轻心肌缺血,建立静脉通道和注射吗啡,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和硝普钠),氨茶碱,正性肌力药,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其他主动脉内球囊反博 吗啡 颅内出血,神志障碍和慢性肺部疾病忌用,纳洛酮解除呼吸抑制
洋地黄 房颤伴室率增快,重度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律忌用,不可先强心后利尿 肺栓塞病因:血栓或其他如空气、羊水和脂肪、寄生虫等。临床特点 ①猝死型 肺动脉主干
②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两个肺叶以上肺血管 ③急性心源性休克型 血管堵塞50%以上 ④肺梗死型 外周肺血管堵塞
⑤不可解释的呼吸困难型 常见,梗死面积较小
诊断要点 危险因素 临表 突发呼困、胸痛和咯血、晕厥,D二聚体,<500ug/L基本排除急性肺栓塞,肺动脉造影最准确
处理原则 绝对卧床休息和吗啡镇静,抗休克及纠正心律失常等 溶栓和抗凝治疗
溶栓的适应证 两个以上肺叶大面积肺梗死;PE伴休克;原有肺心病次大块PE致循环衰竭;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无右心室运动障碍和循环血流障碍者不主张溶栓,主要并发症 颅内出血。ARDS与ALI诊断标准有什么不同,了解治疗 氧合指数PAO2/FIO2≤200为ARDS,≤300就是ALI;治疗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可能的名词解释 心脏猝死的概念
是指未能预料的发生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的心脏原因死亡。心跳骤停未治是主要死因。有效循环血量的概念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MODS的概念,原发性MODS 多种疾病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器官不能维持自身正常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包括早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到晚期的MOF。脓毒症的概念
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或循环衰竭。复合伤的概念
两种或以上致伤因素导致的同时或相继作用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反跳
急性有机磷中毒口服者经抢救临床症状好转后达稳定期几天到一周左右病情突然恶化,再次出现胆碱能危象甚至昏迷肺水肿猝死。中间型综合征
急性有机磷中毒引起的,介于胆碱能危象和迟发型多发性神经病之间发生的一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症
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
少数危重中毒症状者症状消失后2~3周发生感觉和运动型多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为肢体末梢烧灼感、麻木感和下肢肌无力肌萎缩等,多是由于毒物的重吸收和停药过快等。老师确认了的大题
1、有机磷中毒
胆碱酯酶抑制导致乙酰胆碱的蓄积,轻 M样50~70%,中M、N样30~50%,重M、N样和脑水肿和肺水肿、呼衰等 <30%。
清除毒物 脱离现场和洗胃、导泻、硫酸镁;特效解毒药早期足量联合重复 ①清除毒物 立即脱离中毒现场和清洗污染皮肤毛发;洗胃 敌百虫禁忌碳酸氢钠,对硫磷禁忌高锰酸钾;导泻 硫酸镁;血液净化治疗 ②特效解毒药 原则 早期足量联合重复 胆碱酯酶复活剂 氯或碘解磷定
抗胆碱药 阿托品 阻断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M受体的作用,改善M样症状和中枢呼吸抑制
长托宁 对M2受体不明显作用,优势 较强的抗M作用改善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过多,抗N作用解除肌纤维纤颤症状,中枢和外周双重抗胆碱效应,不引起心动过速和半衰期长及每次用量小不易中毒——6点 治疗措施(血液净化治疗的适应症 血液透析 小于500D水溶性强;血液灌流500~40000D,水溶脂溶均可;血浆置换 溶血性毒物)
2、肺栓塞
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
临床特点 猝死型 主干阻塞;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型 两个肺叶以上;急性心源性休克 50%以上肺血管阻塞;肺梗死型外周肺血管阻塞;不可解释的呼吸困难 诊断 危险因素 临表 血浆D二聚体 肺动脉造影
3、新的急救指南的与旧的的急救指南的不同点
顺序CABD;增加心跳骤停后治疗为第五环;不推荐常规使用阿托品;成人心肺复苏频率至少达到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建议在围停搏期为插管患者持续使用CO2波形图进行定量分析,可检查插管深度和根据呼气末CO2值观察心肺复苏效果和检测是否有自主呼吸
4、论述题第一张绪论出
救人治病 逻辑决定因果关系,救人治病强调把抢救生命当做第一目标,而治病救人要求医生必须先明确诊断再采取救治措施,但是急诊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急性症状,病情重且多变,往往难以立即明确诊断,故应先采取救治措施稳定病人生命体征,才能赢得更多确定诊断和针对病因治疗的时间,因此要在医疗制度和救治过程上规定生命优先的原则,急诊救治反应一个医院的综合治疗水平,也反映了社会对生命尊重的文明程度。可能的大题
5、多发伤概念 一种致伤因素导致的两处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
多发伤的救治原则 生命支持 管理呼吸道的通畅 心肺复苏 休克液体复苏,急救,进一步治疗,手术顺序和一期手术,营养支持和防治感染
6、休克
7、钠、钾异常的病因、治疗
8、心衰的急诊处理
体位 坐位,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吗啡 呼吸抑制,利尿剂,强心剂 洋地黄,血管扩张药,氨茶碱和主动脉球囊反博器,血流动力学检测等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法医学的任务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为侦察提供线索; B、为认定犯罪提供证据; C、为正确处理民事纠纷提供科学证据;D、为是否采取强制措施提供依据
2、死者右下腹部发现尸绿斑,一般在死后()小时。A.10小时 B.3天 C.6小时 D.24-48小时
3、颈静脉内膜裂伤,一般发生在()。
A.溺死 B.缢死 C.勒死 D.中毒死
4、哪种死因形成口鼻腔外蕈形成泡沫。()
A.勒死 B.缢死 C.掐死 D.溺死
5、下列哪一项属于保存型尸体现象()A白骨化 B 尸僵 C 皮革样化 D 尸蜡
6、根据以下尸体现象的程度:尸僵开始缓解,角膜混浊加重,瞳孔可辨,腹部出现尸绿,口鼻眼蝇卵或蛆出现,其死亡时间为()A 12-15小时 B 24小时左右 C 2-3天 D 3-4天
7、以下哪一尸体现象在推断死亡时间上意义不大()A 尸温测定 B 角膜混浊程度 C尸斑 D 尸体痉挛
8、根据尸温、尸斑、尸僵等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有意义()A 尸体腐败发生以前 B 腐败发生以后数周 C 腐败发生以后数月 D 尸体低温保存
9、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定射入口的依据()A皮肤创口中心组织缺损 B创口周围皮肤外翻 C挫伤轮 D擦拭轮
10、下列哪项不能鉴别切创和砍创()A创口位置 B创腔 C创角 D创缘
11、下列哪项不是溺死的形态学变化()A 尸斑浅淡 B 皮肤树枝状纹 C 手中抓有异物 D 皮肤膨胀脱落
12、某女被发现死于自己家中,现场有搏斗、**迹象,尸体体表检查见颈部两有圆形、新月形的皮肤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颜面、双手及背部体表处见散在的点片状表皮剥脱,其余无明显异常。根据以上叙述,应高度怀疑那种致死原因()
A 缢死 B 扼死 C 勒死 D 意外灾害死
13、机械性窒息尸体外表征象表现应除外下列哪项()A.塔雕氏斑 B.尸斑明显而广泛
C.颜面部淤血发绀 D.眼结膜和颜面部皮肤瘀点性出血
14、以下哪项不是认定生前缢死的特点()
A全身血液呈暗红色流动性 B缢沟由表皮剥脱,边缘散在点状出血
C内脏淤血明显,肺出血水肿 D眼结膜、粘膜及脏器浆膜下瘀点性出血
15、自缢死者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但是除外()
A现场安静,无搏斗痕迹 B尸体体表和手足常无损伤
C尸体呈悬吊姿势,足尖不一定呈下垂状态 D尸体具有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主要征象
16、下列哪项不是勒死的特点()
A索沟位置常在甲状软骨或其下方的水平线上 B索沟方向呈环状平行状 C索沟多不闭锁常有中断现象 D索沟深度均匀结扣处有压痕
17、下列哪项不是性窒息的特点()
A死者所在地常是隐蔽而僻静之地 B多见老年 C四肢可见奇异绳套 D多有自淫症
18、烧死的生活反应包括以下四种,但除外()A皮肤二度烧伤,伴边缘充血 B闭眼征候 C肺内细支气管碳末吸入沉积 D肠壁破裂,内脏脱出
19、下列哪项电流通路对人体危害最大()A 左下肢-右下肢 B 右下肢-左下肢 C 左上肢-右下肢 D 左上肢-右上肢 20、以下哪项不是电击死案件的尸检所见()A 电流斑 B皮肤烧伤 C 电击纹 D塔雕氏斑
21、用手指压迫尸斑部位,尸斑颜色不消退,说明死后经过多小时()A.4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8小时
22、尸斑的颜色取决于()。
A.血液浓度 B.尸体停放时间 C.血红蛋白氧合状态 D.环境条件
23、死后尸体细胞组织自溶是由于()A.温度的高低 B.组织的各种水解酶作用 C.蛋白质的分解 D.水分的蒸发
24、浆膜及粘膜下有溢血点,常见于()。A.机械性窒息 B.急性传染病 C.血友病 D.败血病
25、舌骨骨折发生率较高的是()。
A.勒死 B.缢死 C.溺死 D.扼死
26、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与烧伤性血肿的主要区别是()A.外伤性血肿有颅骨骨折 B.烧伤性血肿体积大 C.烧伤性血肿有气泡 D.外伤性血肿与硬脑膜紧密粘连
27、以下哪些尸体中不能见到手脚皮肤呈手套或袜套状脱落()A 高度腐败的尸体 B 溺死的尸体 C 死后抛入水中的尸体 D 烧死的尸体
28、电流通过完整皮肤时,在接触处产生的焦耳热及电解作用所造成的特殊皮肤损伤称()
A、电流斑 B、电烧伤 C、电击纹 D、电流出口
29、猝死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一般为()
A、12小时 B、6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30、下列哪项不属于钝器作用方式()A棍棒打击人体头部 B盲人撞击电线柱 C高坠 D 子弹射入人体
二、多项选择题
31、现场分析的任务是()
A、判断事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B、鉴别证据的真实性与证明力; C、确定赔偿金额; D、决定是否立案侦察;
32、鉴定人对案件中某些专业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时,所接受指派和聘请的机关是()
A、侦查机关;B、律师;C、当事人;D、司法机关;
33、我国古代宋元时期,著名的法医检验著作是()
A、《疑狱录》;B、《洗冤集录》;C、《平冤录》D、《无冤录》;
34、枪弹创按外弹道中有障碍物分为()
A、弹皮创;B、直射枪弹创;C、反跳弹创D、障碍物碎片创;
35、下列哪几项属于尸体剖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
B合法性
C针对性
D科学性
36、下列哪几项属于研究个人识别的内容()
A 性别 B 年龄 C损伤程度
D职业,无名尸的颅相重合,颅骨复容等。
37、下列哪几项属于法医学的研究对象()
A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B尸体检查和尸体剖验
C活体检查
D物证检查和文证审查
38、下列哪几项属于皮下出血与尸斑的鉴别要点()
A镶边挫伤带
B 边界是否清楚
C 压之是否退色
D 切开有无滴状物流出
39、下列哪几项属于尸体现象的法医学意义()
A确证死亡
B推断致伤物
C推断死亡时间
D提示死亡原因
40、下列哪几项属于坠落伤的特征()
A创口可检出金属碎屑
B体表损伤轻于体内损伤
C着力处的远隔部位可见严重损
D广泛严重损伤都是一次性巨大暴力所致
41、下列有关他杀切创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
A切口多位于颈部
B常有试切创
C切创刀口方向零乱
D重伤多
42、性窒息的特点具有下列哪几种()
A 是性心理及性行为变态者的自杀方式
B 死者所在场所常是隐蔽而僻静之处
C 窒息方式多样,如缢吊或头面部罩塑料袋等
D性窒息者绳套奇特复杂,常被误认为他杀
43、下列关于法医物证提取的一般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有()
A先固定后提取
B检材均应足量、直接提取
C分别提取,单独包装
D注意提取对照检材
44、下列关于法医物证提取方法正确的有()
A小载体的血痕:整件提取
B凶器上血痕:尽量整件提取
C身体上附着的血痕:局部提取 D地面上血痕:刮取
45、骨骼的个人识别内容有()
A骨骼的性别鉴别
B骨骼的年龄鉴定
C骨骼的血型和DNA检验
D颅骨复容
三、案例分析
死者,女性,24岁,已婚,山东农民,其夫系北京××研究所工人,冬季来京探亲夫妻团聚,一天中午其夫回宿舍叫她一起去吃午饭时,发现她尚未起床,已死在被窝里,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现场勘查:
室内陈设整齐,安装有取暖蜂窝煤炉及风斗,通风条件好,炉内煤炭已燃尽自然熄灰。据调查,其死前一天小俩口白天出去逛北海公园,晚上在交通口影院看电影,深夜12点以前在地安门某餐馆吃完夜宵,一起回到住处睡觉,未发现反常情况及被害迹象。但由于其死的太突然,出人意料,有被害可疑,群众反映较大。但其丈夫却坚决不同意尸体解剖检查。
尸体检验: 死者身长160厘米,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尸僵已不明显。尸斑呈紫红色。主要分布在尸体背、腰部未受压处。头发黑色,尸表未发现任何伤痕,颈部未发现扼勒痕,仅见其两眼球睑结合膜有少量细小出血点。解剖检查仅见:心、肺浆膜下可见少数散在的小出血点,各内脏淤血,心及大血管内血液不凝固,颈项部皮下未见出血,颈前深部舌骨,甲状软骨周围的肌肉组织内有散在的灶状新鲜出血。抽心血化验,CO定性阴性。胃内容物约500克,主要为米饭、肉类,外形较完整,十二指肠内可见食物残渣。问:
(1)死者死因是什么?为什么?
(2)死者死亡性质是什么?为什么?
3)死亡距最后进餐的时间是多少?
细胞水肿的本质及病变
全身营养不良时组织发生萎缩的顺序
病理性萎缩的类型及临床实例。
坏死细胞的三大核标志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的好发器官
鳞状上皮化生的好发部位
易发生干、湿性坏疽的器官分别是哪些?
组织再生能力的比较。
充血、淤血时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肝脂变及槟榔肝的病变
心力衰竭细胞
机化
淤血、充血的发生部位
血栓形成的促进条件
栓塞、栓子的概念
静脉血栓脱落后栓子运行的途径
虎斑心
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的常见部位
常见的四种血栓及其构成成分。
血肿、积血
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炎症的变质
炎症灶中中性粒、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炎症的中心环节
各种渗出性炎的临床实例
浆液性炎渗出物质及临床实例
金葡菌及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病灶各有何特点
窦道、瘘管
肉芽组织与肉芽肿的区别
肿瘤实质、间质的概念
良恶性肿瘤的异型性特点
诊断恶性肿瘤的组织学依据是什么?
熟悉习惯用名命名的一些恶性肿瘤
原位癌的主要病变特征
良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癌、肉瘤
粥样斑块的构成成分
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改变。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瓣膜病变有哪些表?
大叶性肺炎的病变
小叶性肺炎的病变范围及病变性质
风湿性心包炎的病变特点
慢支炎咳嗽咳痰的病变基础。
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好发部位
肺心病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病变主要发生在哪些血管?
高血压晚期容易引起哪些器官的病变?
门脉性肝硬化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门脉高压症的表现有哪些?
菌痢在肠壁引起的病变特点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特征性病变是什么?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毒性甲状腺肿的代谢变化特点
乳腺癌的好发部位
葡萄胎的特征
各类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毛玻璃样肝细胞
肝硬化时蜘蛛痣、肝掌的发生原因
各种临床类型的肝炎发生时,肝组织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结核杆菌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炎症性质及感染部位
糖尿病的主要标志
简答题:
肿瘤的主要转移途径。
肿瘤异型性与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
炎症的局部、全身表现。
淤血的结局。
炎细胞的作用。
常见化生的类型。
小叶性肺炎的结局与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的结局与并发症。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什么是恶病质?
炎症介质有哪些作用?
坏疽的常见类型。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有哪些主要表现?
继发性肺结核有哪些临床类型?
关键词:高效,重点,考点,习题
在上数学复习课的时候,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弱化, 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显现.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 是为了不教.”高效的数学复习课对学生来说, 能从“保姆式”讲解中独立出来, 发展自己的思维;对教师来说, 可以有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针对性辅导, 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也能减轻自己的教学任务.下面主要谈谈提升复习课效率的几点体会.
一、切实了解学生总体学习情况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战场如此, 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和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 更好的备好学案.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具有开放性, 但也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散思维, 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原因是这样可以精简所教内容, 做到不至于什么都讲, 以致分不清主次, 学生大多会觉得很累, 难以把握重点知识, 影响学习成绩的提升, 从而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要明确重点、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重点、难点, 复习课也不例外.但高效的复习课并不像一般老师那样只要把知识点说一下紧接着做一些题目就可以了.这样教师也许会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呈现出来, 但是下课后, 你若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他们不一定能说出来, 因为他们不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是十五分钟左右, 讲得太多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更会折扣学生吸收、接纳知识的效率.我们听课过程中会发现,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上课的开始阶段还不错, 可慢慢地就偏离了方向, 脱离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厘清重点、难点, 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学时间, 也为学生有效地接纳知识奠定基础.
三、要选准考点
复习课并不是单单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认清该节课的知识与前后章节的知识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以及哪些知识是常考的.有些知识明确规定是不考的, 只需让学生了解.我们发现初三、高三的老师经常做一些中考题、高考题, 除了提高解题技能外, 最终的目的恐怕是想了解哪些知识是考点, 然后把常考的知识渗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初三、高三都选择有经验的教师, 主要是他们能把课上好,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把中考、高考要考的或常考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消化.因此复习课要达到高效的目的, 选准考点也是不可少的环节.
四、要选好习题
做题是复习课必备的条件, 选什么类型的题目、难度系数为多大的题目是讲好习题课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 切忌所选题目不能太难, 如果太难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也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可能会使本来基础还不错的学生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选题也不能太简单, 若太简单学生会误认为什么都会, 出现不认真学习的现象, 这样不但学习没有进步反而会越学越下降, 同时太简单也不利学生潜能的挖掘.因此选题要慎重.另外要注意的是题目的布置要呈阶梯性, 先易后难, 易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比如说:有些人是计算型的, 他们遇到题目喜欢在纸上动笔计算;而有些人是思考型的, 空间想象、记忆能力很强, 遇到题目喜欢看看想想等等.一个班整体上也有一个班的学习习惯, 比如说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看看就记住, 这样在讲课时, 有些题目只要让学生看看, 然后分析一下引导他们说出思路, 说出解题过程, 然后教师稍加板书, 对于所用到的知识点稍加叙述就行了.如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记的话, 那么在讲题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题目一定要写出解题过程, 对于用到的知识点做个板书, 加深学生的印象.了解一个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习惯是上好一节复习课的必要条件, 为学生有效吸收新知识奠定基础.
六、所选题目要归类
复习课的选题都是为了反映知识点的运用, 有些题目同时反映好几个知识点的运用.比如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时, 有些题目只反映等腰三角形边的知识, 如两边相等、三线合一;有些题目只反映等腰三角形角的知识, 如两角相等;有些题目同时反映等腰三角形边、角的知识.此时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归类, 这样做的好处是: (1) 学生更清楚知识点的具体运用, 也可更好地理解解题的方法, 遇到类似的题目学生会知道这样去考虑. (2) 教师能更好地梳理知识, 为有效课堂提供有利条件.
七、教学过程要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教师的职责是构建一个能促使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的学习条件,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作为教学组织者, 教师的作用是支持、培育、对话、发现学生的真正兴趣, 支持学生并追随学生的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整个课堂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整个教学中就要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多多思考:学生怎么想的、怎么分析的?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问题出现在哪里?
总之, 上好一节数学复习课并不容易,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要以学生为主体, 了解学生接受、吸收知识的程度, 消化知识的效果.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各自的差异, 然后认真改进, 作为教师会越做越好, 复习课也会充满数学的灵气和魅力.
参考文献
一、为什么要上好复习课?
我们中学历史老师,即肩负着普及基础历史知识,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重担,又要为学生顺利通过中考,以及为大部分学生迎接高考做好铺垫的责任。这既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的精益求精,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和教育修养;又要在面临中考时,勇于解决历史中考前的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自主能动性又相对较弱,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开卷考试认识上的尖锐矛盾等一系列困难。另外,通过对中考命题思路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安徽省中考历史命题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和人类所面临与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多数题目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或取课本之外的材料。这就是中考复习工作难上加难。当工作有难度时,我们就应该相信兵家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深入研究学生、研究考纲与教材、研究中考命题方向,掌握科学的历史学科复习方法,不断提高历史学科复习效率就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如何上好复习课?
要上好复习课,除了要常规性的做好深入研究学生、研究考纲与教材、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等准备工作外,有一套完整的复习方案和对每堂课的细致要求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把近年来的尝试略述,敬请指正。
(一)提前拟定复习计划,三轮复习靶向明确。
每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半个月后,就将进入全面复习阶段。首先我就让每名同学了解初三历史复习的基本时间安排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以2013年中考为例):
一轮复习(2013年3月~4月底)重“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二轮复习(2013 年5月)重“专题”,关注方法与能力的提升。三轮复习(2013年6月)重“训练”,强化考前模拟训练及基础知识的回扣。所以,我们可以把三轮复习各概括为一个词:一轮重“基础”,二轮重“方法”,三轮重“策略”。
(二)关注提升每轮复习效果的方法,高效实现复习目标。
1.一轮复习,理、背、讲、练四结合,把“死”的知识点夯实。
我们常对学生说历史学习是“先死后活”,它的意思就是只有有了扎实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做根基,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在初中历史《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中也强调“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思维展开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命题,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我们纵观全国历年中考试卷,无一例外的突出对学生基本历史素养的评价,注重对历史核心内容的考查,重点考查新课标中规定的重要的历史基础知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坚持立足考纲,根据中考考点范围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抓好理、背、讲、练四步的紧密结合,即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背诵;并做到精讲多练,着重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如“新文化运动”这个概念所包含的民主与科学、新文学与旧文学等,都是历史基础知识,引起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视,并加深对它的理解。在这一阶段课堂练习也是以选择题为主,并辅以课前5分钟的抽查或听写,切实抓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二轮复习,专题归类,初步形成各类史观,让历史变“活”。
经过系统、全面的第一步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是对知识的“点”的掌握,是死的知识。为了把知识学活,由点到面,第二步的主要任务是专题的梳理归类,比较对照,辨其异同,“纵横”串联知识,形成知识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活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有其前因后果,总是和同时代、同地域的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类似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比较更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也充分体现了专题复习的价值。比如2012年安徽省中考试卷第二题组合列举第11小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_______开办;同年,创办安庆的_______,开创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2)1986年,_______的颁布,推动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题目难度不大,命题也充分体现考纲的指导意义。专题复习就是对知识的整合联系、比较归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了解掌握之后,实现触类旁通,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知识网络,让史实回归到历史中去,从而实现“死”的知识点“活”进历史,帮助学生形成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及唯物史观。所以,我们在复习教学中,既要把握常规性的大专题,又要善于捕捉和时事联系紧密、考纲中渗透体现的小专题。
3.三轮复习,强化训练,回归课本,活学活用。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熟悉中考题型,通过强化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2011年安徽省中考试卷第二大题组合列举第12小题:绘画不仅展现了美的历史,也反映了历史的美。
(1)安徽籍画家李公麟以其独特的“_____”画法而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
(2)著名画家______创作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愚公移山》、《群马》等。
(3)______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创作了富含人文主义精神的画作《蒙娜丽莎》。
题目以“绘画”入眼,分别考察了和绘画有关的“画法”、“画家”及“创作时期”,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独具。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就出现了把李公麟的“画法”答成他的代表作《五马图》,把达芬奇所处的“时期”答成他的国籍意大利等现象。看似简单的一道列举题却成为了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拦路虎。所以我们在三轮复习过程中,就可以用历年中考中的各类经典题型为例,来训练提升学生答题能力。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我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从教师角度来看,往往认为学生存在着“审题不清”、“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等情况。实际上,从学生角度出发,所谓“审题不清”其实是学生不知道题目所言何事何人,当然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所谓“答题不全面”实际上也是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答,哪些该答哪些不该答,自然会出现“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层面上还是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因此,在三轮复习中既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无谓失分的现象;又要善于在训练后让学生感悟到活用、用活知识,愿意也必须学会回归书本,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点的掌握。
如此看来,复习不是一堂课,复习更不是几道题。复习是让知识由繁杂变简明,由零散变系统,由具体变立体,帮助学生实现让教材由多变少、让知识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目标。完整的复习过程会让知识系统化,不是一般的知识数量堆积,而是完成知识内在的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从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锻炼与提升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等能力,从而实现提高中考复习效率和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双重任务。
当然,思路如此,但是每年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内心的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中考的复习还是千变万化,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历史教师能够有一个更大的平台,相互交流,互相协作,取长补短,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预防医学复习思考题】推荐阅读:
预防医学考试作业10-27
预防医学学习感悟12-10
预防医学专业简历01-13
预防医学练习题07-25
预防医学.doc题目10-12
预防医学现状和问题10-19
预防医学考试试题12-09
预防医学专业英文简历表格10-21
预防医学spss软件总结12-12
医学生求职简历-预防医学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