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谈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精选9篇)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 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重点论述了怎样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作 者:徐晖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教育学院,吉林白城,137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420 关键词:物理   激发   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 篇2

一、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本质

许多学科的研究与发展都要以数为基础, 各学科、各领域与数学的紧密结合, 促进了它们的长期发展。数学是提高人类逻辑能力的最佳工具, 通过学习数学, 人类不仅在提升自身的素养, 而且在生活和事物中受益终生。

数学知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直接应用和交流的工具之一, 比如对数的概念和运算, 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 与信息的处理, 统计与概率等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调查中常用的, 当人们进行多种方案的规划和优化时, 时常用到函数方程等, 因此数学知识和数学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应用科学的基础便是数学, 而应用科学是高新技术的更多基础, 现代的数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技术的重要支柱之一,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定量化, 而定量化的标志正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总之,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 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 推理和证明。更有研究过程中令人着迷的探索与创造, 数学已经从一门科学演变为一门技术和科学, 一种语言和思维方式、一种方法和艺术、一种工具和载体。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对数学本质的阐述。

二、教师应科学地理解数学课程

一个数学教师只有对数学有科学的理解, 才能为数学课堂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 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科学理解, 应该基于课程目标的把握和课程功能的定位两个层面:

1. 课程目标的把握

(1)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 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学科, 学习中的问题, 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3)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

2. 定位课程功能

(1) 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仍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但所学知识应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 而不是知识越多越好, 题目越繁越难越好。另外, 数学知识范畴中特别强调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 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如何加强知识形成的过程。

(2) 通过数学学习, 不仅要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会用数学方法去思考, 解决问题。

(3) 数学课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也要承担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任务。所谓创新, 只要学生在他学过的知识范围、现在的知识水平下, 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新的方法都属于创新, 都应予以表扬鼓励。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应对数学本质正确的认识, 对数学课程有科学的理解, 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与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得到建议和指导。

三、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合理的把握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系统组成的。在做教材分析时, 只有认真研究学科的基本结构, 才能了解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教学本质。学科中的具体知识与解题方法既是学科基本结构的衍生, 又是学科基本结构的再现。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 是对开门课程及其章节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有助于对学科的知识、观念、方法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 有助于对课程、章节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 篇3

【关键词】数学 教学 策略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6-01

在我们平时每一堂数学课的教学中,对于同一课题,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我校数学教研组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新策略。

一、确立目标的策略。

确立目标的策略就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细化、筛选,列出每次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的目标。

①总体目标的确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要注意:教育与教养结合;学识与学力结合;主体与主導结合;教法与学法结合;苦学与乐学结合;ⅵ课内与课外结合。

②分类目标的确立,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分类、分层、有序的教学目标,照顾差异进行教学:将教学目标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课堂训练分类要求;作业布置分类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分类要求。如关于不等式的解法与证明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的策略。

(1)创设情境的策略,即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的策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力求将所有的数学问题放在一定的生活或工作情景中,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使知识探究的过程变成活学活用的过程,学生所学新知识则在反复迁移中巩固、提高并不断深化。

(2)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情境的教学策略:

①问题情境教学策略:根据教材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采取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

②游戏情境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③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策略:围绕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参与,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

(3)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首先教师要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

①要以自己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激励学生孜孜以求的精神,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起学生内在的旧知与学习新知的矛盾,有目的地制造一种强烈认识情感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心理状态。

②教师应当在理智闪光的同时给予情感投入,采取与学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的情感基调,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感情、精神、能力、想象、语言、技巧的感染,与学生产生情感调谐效应。

③在教学中应增加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促进学生思维相互启发,让同龄人之间更多地交流经验,使学生心理上有满足感。如教材每章的图、文、符号并茂的引言。

三、引导探究的策略。

(1)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评价者。教师在创设情境之后,应充分运用这个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引导探究的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来探究新知,使学生在自探互研中自主创新学习的策略。

(2)学生的好奇心是其参与探究活动的基本心理特征,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探究的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使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首先必须尽量缩小学生探究的范围,这样能使学生更明确方向,容易着手收集相关资料,从一开始就进人问题实质。其次,考虑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情况,它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教师在准备问题时必须注意问题难度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再次,要考虑学生动机,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的目的。

②给学生充分探究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在体验和创新过程中学习。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等等,都要给予鼓励。

教师完全不必也不能去干涉学生探究活动,除非学生的活动完全偏离了学习的方向,纯粹是别出心裁寻开心,或是调皮捣蛋中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忙于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在心里记下学生发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学生诸如微笑等支持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和氛围。

当学生陷入混乱和无谓的争论时,教师立强调指出自己已经注意到的互相矛盾的发现,既不粗暴地加以干涉,也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而应当机立断,采取一定方法把研讨引向正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收集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释。上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时可做。

四、作业布置的策略。

(1)作业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然而对作业的研究远远不够。目前学生的作业负担极其繁重,作业内容极其枯燥,作业形式极其机械,作业效率极其低下,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机织成部分,是学生超越自我、表现自我的一个平台,是教学各环节中最具活力的一项。

(2) 作业布置的策略有:

①尝试作业 :也可以看作预习作业。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学习内容,完成一定的练习。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培养钻研精神。

②自选作业 :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并具有挑战性的习题,避免因作业一刀切而导致优生的时间浪费或后进生的难以企及。

③实习作业:也可以看作研究性作业。学生选择一个数学应用专题,如旅游投资收益、银行利率等作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集体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总结学习小组的研究结论或对所研究的难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作业有时跨越几个学科,是一种最具创新色彩的作业。

④发展性作业:是在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完成一些加深、拓宽的练习,促进优生挑战困难,在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

五、教学评价的策略。

传统教育以选拔性评价为唯一标准,考分与升学率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高中数学课程建立了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策略为: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建立了多元化的目标评价,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例如,过程性评价关注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等过程的评价,关注对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 篇4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为其营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自由探索的空间;关注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率;关注语文学习的社会性,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和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宽容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嗄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像“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23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①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去,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③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④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例如,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知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时,就会有困惑,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中有了收获,常常会有表达、参与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常常是组织学生课堂参与的极好时机。

四、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有研究者曾讲:“由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上,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这种为新知学习服务的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①向课外开放。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如语文课学习了《黄继光》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书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等。②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放,可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向美术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等等。另外,体育课中趣味游戏、自然常识中奇妙实验,音乐课中精彩舞蹈,班队课中快乐活动等又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③向社会开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火热的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去学习。要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看VCD、上网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 篇5

昆钢实验学校 徐刚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体育”改成了“体育与健康”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新时期中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必然要求。是对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如何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明确指出,“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的新思想,这标志着中学体育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个对体育教育有着无比热爱和执着的教师,面对体育教育的改革该如何应对呢?现谈一谈我自己使用新课程后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们把教学只看成是教师的教,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只研究教法;或者过分强调教法,而不研究、不重视学生的学法。什么是教学呢?“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按照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教学科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得到发展,并形成一定的优良品德。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这就充分说明了其实学生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以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弘扬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从教师施教的对象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创新地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削弱、更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反而是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同时,对教师提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积极地参与、自觉的学习态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核心

新教材的设计,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自觉的学习态度。在进行教学时,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教育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选材适当,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师生的合作和默契,同伴之间的团结合作、和谐与民主都是很重要的。怎样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呢?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课程的趣味性,将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比如设计一个体育游戏,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在与对手的斗志斗勇,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的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快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与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运动的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兴趣和爱好不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爱好,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不能只考虑兴趣和爱好的培养,要进行责任感的教育和规定必要的纪律,这样才能真正地唤起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自觉的学习态度。

3、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精神

新的教育观要否定和批判“应试教育”、选拔教育、英才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不是竞技训练课,必须在设定教育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时,面向全体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生看成是主体,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就要善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活动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不断地挑战自我,迎接挑战,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强化学生的毅力,形成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和优良的习惯。

二、更新教师教学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1、教师由传授者更新为促进者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育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意味着课堂上师生要相互信任,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变成良师益友。新课改革中,原有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成了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的听和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想,及时掌握课堂的各种情况,做好下一步指导准备;教学组织方式力求合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合作精神,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帮助,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知和完善。

2、教师由管理者更新为组织者、引导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高人一等,对学生发号施令,实施管教,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更多的是组织、引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驱使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多动脑、勤练习。体育教学工作是围绕学生进行的但又不是无目的、无秩序的放任自流,体育课堂更多的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去组织引导,确保教学工作有效运作。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及内容都做了人性化的处理。教师可在深刻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自由取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都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已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领导者、操纵者,而只能与学生“平等交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更新教师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益

1、更新原有的课堂掌控方式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一般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掌控方式,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因而,这种掌控方式是维持式的,动技能占绝大优势,几乎不存在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而新课标中教学内容的不确定这一变化,要求教师更多的采用非结构的“开放式”的掌控方式,特别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因而,运动技能比例较少,师生互动产生的新内容较多。

2、摆正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固定地讲解、示范,机械地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把学生的体育活动只理解为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模仿其动作。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之中的主体,教师是引导性主体而学生的主体性表面为发展性。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方法和步骤,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感受运动的喜悦。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是一个良好的决策者。

3、更新课程资源的拥有途径

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大多受教材内容所限定,教师给学生教什么,各个年级的教材里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体育新课程标准》在这一点上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对传统的资源进行移植、创新,改革外,还要对能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外资源加以开发,整合和利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 篇6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课程文化共建转变;管理内容向全过程、全方位开放性

转变;管理主体从领导、权威垄断向多元参与和家社校共同参与转变;管理方法向灵活性、多样化转变。当然, 开放性必然给我们的操作带来新的挑战, 有很多新矛盾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解决。教学管理要有规而无定规, 有法而无定法 (不应有僵化、一成不变、束缚人创造性的东西) , 这需要所有参与管理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既有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 提出总体设计构想的一般思路, 又允许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各班学生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教案写法也不强求统一;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既有共性的要求, 又允许在发展性评价中有灵活的做法。总之, 创新的观念应贯穿于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制度和人文相结合, 实现教研组精致化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要使学校教学质量获得跨越式发展, 首先必须向教研组的精致化管理要成效。实践表明, 落实教研组的精致化管理通常体现在“人治”、“法治”和“文治”三层。“人治”的管理, 主要靠教研组长的人格力量来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 没有具体的标准, 往往难以形成被管理者所认同的主动行为。“制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对被管理者进行统一尺度的约束和规范, 其效果常常是被动地接受。要将制度与人文完美结合, 无情制度有情管理, 把管理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通过“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教研组组长和成员的集体智慧, 形成和谐的学习研究型教研制度文化,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强化创新意识, 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是知识创新水平, 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 学校教学工作要参与激烈的竞争, 并且要取得竞争的胜利, 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管理工作的创新, 主要表现在意识和管理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意识创新。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变化, 管理工作者就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是管理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进行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 必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 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我们必须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 勇于实践, 勇于开拓创新, 去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四、发挥好教学奖励的激励作用,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教学奖励是教学评价后的激励措施, 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奖励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于它的正确性。正确性的体现是明确的目的性, 鲜明的导向性, 强烈的激励性。奖励应依据三项原则进行: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性。奖励是为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校要把奖励的项目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部位和环节。其次是鲜明的导向性。奖励向薄弱环节倾斜, 引导去解决教学上落后的部分, 使全面工作平衡发展。如个别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中坚力量, 中小学可加大这方面的奖励面。第三是强烈的激励性。奖励的目的是激励, 但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达到这个目的, 如奖励上的平均主义就是白花钱而得不到效果。使奖励产生强烈激励性的办法就是敢于重奖, 拉开距离。不要怕有刺激性, 有刺激才能有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关注, 不仅要求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而且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呼声逐渐高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一些企业也产生了参与教育的愿望, 逐步形成了诸如投资取向、风险意识、利润导向、契约原则的企业教育理念, 这无疑为改革官僚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社区教育的开展, 学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学校与社区休戚相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立足和服务于社区。所有这些不仅锻炼了学校管理者的校本管理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参与校本管理的主体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理念将给教育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曲正伟.中小学管理.2005, 3

[2]胡百良.基础教育参考.2005, 2转

[3]周艳丽, 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教育与职业》, 2007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导入新课 篇7

一、新课的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创建“愤”、“悱”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会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2、营造“启”、“发”氛围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把新课的导入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启发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发展旧知识,获得新知识。

3、产生“愉”、“悦”情感

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醉,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己熟悉的自然、社会及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有利于后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1、实例导入法

即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人,体现教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课中,笔者可提出:“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的宽度吗?”“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这些问题既联系实际,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新课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2、生活情境导入法

新课的导人,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九年级(上)《游戏公平吗》一课时,笔者问:“同学们,你们在公共场所见过转盘之类的游戏吗?”“有谁玩过这种游戏?谁能说一说胜负的情况和体会?”学生回答:“有一次,我花10元钱转5次转盘,无论怎样努力都拿不了大奖,最后只得到一串钥匙链,心里很难过。”“我和几个同学也玩过,每人都转了好几次,可是都不走运,大家都抱怨运气不好。”教师马上提出:“这堂课我们做一个转盘游戏,没玩过的同学借此机会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学生对这种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3、直观活动导入

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直观活动导人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通过学生眼、手、脑协同活动,激发学生直观思维。这种方法充分体现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转向“引导活动”的新课程理念。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取出三根,经过拼一拼,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地导入新课题。

4、问题导入法

根据学生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导人,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处,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就能较快地受到启发,并活跃起来。再通过巧妙的释疑,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如在学“有理数乘方”一节时,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张厚度为0.5毫米的报纸对折50次,其厚度大概是多少?”大多数学生不会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几米厚。这时笔者提示说:“如果把对折50次以后的报纸放到地面上,另一头的高度就远远超过了月球。”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笔者点出本节课的主题,以悬念成功地导入新课。

5、直接导入法

即开门见山,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点明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如讲“平方差公式”时,大多数学生不难以多项式乘法推出该公式,因此,就不必牵强附会地设计复杂的导入,可以直接点明要讲的公式,并写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出公式。

6、故事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该节课有关的趣味事例,如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需释疑的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笔者先讲一个故事:唐朝一个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这名官员就把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个候选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该问题吗?学生被故事吸引,更为故事情节所激动,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7、以旧引新导入法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知识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自然地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如“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课,笔者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并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如(z+3)(z+2)=x2+5x+6,(x-1)(x+2)=x2+x-2。笔者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整式积的形式。就是我们这节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导人法为新授内容奠定了基础。

8、类比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知识问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教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利用类比导入新课,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笔者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新课导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素质及教师个性等来运用最佳的导入方法。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有艺术魅力;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要设法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迅速投入,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 篇8

一、树立和坚持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开放性,因此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必然要坚持开放的观念。主要应体现几个方面:管理目标从“分数主义”向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课程文化共建转变;管理内容向全过程、全方位开放性转变;管理主体从领导、权威垄断向多元参与和家社校共同参与转变;管理方法向灵活性、多样化转变。当然,开放性必然给我们的操作带来新的挑战,有很多新矛盾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解决。教学管理要有规而无定规,有法而无定法(不应有僵化、一成不变、束缚人创造性的东西),这需要所有参与管理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既有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出总体设计构想的一般思路,又允许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各班学生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案写法也不强求统一;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既有共性的要求,又允许在发展性评价中有灵活的做法。总之,创新的观念应贯穿于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制度和人文相结合,实现教研组精致化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要使学校教学质量获得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向教研组的精致化管理要成效。实践表明,落实教研组的精致化管理通常体现在“人治”、“法治”和“文治”三层。 “人治”的管理,主要靠教研组长的人格力量来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标准,往往难以形成被管理者所认同的主动行为。“制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对被管理者进行统一尺度的约束和规范,其效果常常是被动地接受。要将制度与人文完美结合,无情制度有情管理,把管理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通过“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教研组组长和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和谐的学习研究型教研制度文化,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强化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是知识创新水平,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校教学工作要参与激烈的竞争,并且要取得竞争的胜利,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管理工作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意识和管理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意识创新。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变化,管理工作者就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是管理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进行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去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四、发挥好教学奖励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教学奖励是教学评价后的激励措施,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奖励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于它的正确性。正确性的体现是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导向性,强烈的激励性。奖励应依据三项原则进行: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性。奖励是为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把奖励的项目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部位和环节。其次是鲜明的导向性。奖励向薄弱环节倾斜,引导去解决教学上落后的部分,使全面工作平衡发展。如个别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中坚力量,中小学可加大这方面的奖励面。第三是强烈的激励性。奖励的目的是激励,但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达到这个目的,如奖励上的平均主义就是白花钱而得不到效果。使奖励产生强烈激励性的办法就是敢于重奖,拉开距离。不要怕有刺激性,有刺激才能有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关注,不仅要求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呼声逐渐高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些企业也产生了参与教育的愿望,逐步形成了诸如投资取向、风险意识、利润导向、契约原则的企业教育理念,这无疑为改革官僚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社区教育的开展,学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学校与社区休戚相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立足和服务于社区。所有这些不仅锻炼了学校管理者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各界参与校本管理的主体意识。教学管理革新理念将给教育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曲正伟.中小学管理.2005,3

[2]胡百良.基础教育参考.2005,2转

[3]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教育与职业》,2007

[4]李永忠、李坊银,鉴往知来革故鼎新——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尝试,《江西教育》,2007, (11)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五里街中心小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谈 篇9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 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 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 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 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到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 从教师方面, 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 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名学生的数学需要, 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名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 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 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 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 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 一种主动学习, 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 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 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 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 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 从而想学、乐学, 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 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 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 我注重引导, 通过“思考———问题———点拨”的形式,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既掌握数学知识, 又学会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知识的兴趣

操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要求,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学习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学生愉快的操作不仅可以丰富感性知识, 激发兴趣, 也加深了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我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首先, 引导学生操作, 把读书、操作、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并说出它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通过动手操作, 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何关系?这样,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维, 让学生发现和概括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也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 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习氛围,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 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 鼓励学生不懂就问, 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 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 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 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 真正做到爱学生, 尊重学生, 接纳学生, 满足学生.

四、自我激励, 自我评价

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 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 自卑感较强, 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强化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追寻这种体验.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 每当收到学生交上来的用不同的解法做的方程作业时, 教师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学习成绩受到肯定, 学生的信心大大增强, 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也增加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最清楚什么样的学习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最清楚自己想知道什么, 也最清楚自己糊涂和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指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的过程是否合理有效, 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 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 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上一篇:小孩满月酒祝福语下一篇: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