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责任观(共8篇)
5月日组织全矿人员观看《安全警示片》,并结合电视有关消息有感而发:
牵动人心的山西王家岭“3.28”透水事件,在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去以后,科学高效的救援和被困人员笃定耐心的坚持形成合力,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奇迹见证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命营救理念,正是这理念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执著的求生意志和强劲的生命力。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奇迹、生命的感动、让一切都黯然失色
惨痛的教训迫切要求各煤矿管理者必须以创建和完善“科技型”矿井和“一流的质量标准化矿井,一流的稳产、高效矿井,一流的信息、数字化矿井和一流的现代文化文明煤矿”为目标,通过各方面努力,坚决杜绝各类煤矿事故的发生,创建煤矿安全生产新格局,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新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转变经营理念
煤矿经营管理要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要从理念抓起,新理念才有新境界。要充分利用煤矿自身优势、制订发展目标、细划发展步骤、统筹发展规划,不断创新思路和创新观念。坚持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进行开放性思维,提高思维过程的开放度和兼容量,彻底使企业摆脱“故步自封”的狭隘局面,创造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一些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模式,寻找出一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可行的新路子。坚持科技兴矿,加强校企合作
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构成要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不断加大技术引进和装备投入力度,加大对矿井提升、通风、供电、排水等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力推进,对井上、下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技术改造。全面深化升级全矿井的质量标准水平,进一步改善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形成生态型、园林式、科技型、本质安全型现代化的质量标准化矿井。3 搞好质量标准化建设
除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外,要从本矿实际出发,用从严从细的管理方针来建设标准化矿井。对每个工程、每项工作都要制定出质量标准要求,保证各项工作有标准、件件事情有要求。对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必须实事求是,做到工作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凭老经验办事,要时时处处严要求从严从细抓达标,不断巩固“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效益”的成果;对工程质量的检查,要做到班班验收、周周检查、旬旬复核,并随时随地进行实地抽查,真正做到对照标准不含糊,执行制度不迁就,彻底杜绝徇私、不合格现象的发生,确保所有工程质量的“精、优、细”。落实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现场面貌变化、提高职工素质素养、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行“七化”,即:所有设备责任化、所
有空间洁净化、所有物体体积化、各项工作标准化、员工行为制度化、工作现场标准化、经营管理人性化。在具体工作中,制订个人、班组、集体、违章、绩效、质量第一系列考核制度,严格认真地狠抓对照落实,促使煤矿安全经营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快速过渡,逐步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覆盖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有力地保证安全生产有序进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理念渗透是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要抓住各级干部这个重点,积极培育文化管理意识,倡导“事在人为”的工作理念引导各级干部带头践行企业文化理念,创新思维、改进方法。大力倡导推进煤矿发展的“三大法宝”(争取政策支持、打造团队精神、发挥全员作用)、“三大忌讳”(赌博、吸毒、违章违纪)、“三大加强”(技术队伍、机电队伍、营销队伍)、“三个珍惜”(珍惜员工生命、珍惜稀有资源、珍惜本企业的每一个岗位)、“三自精神”(自我压力、自我创新、自我争先)和“三大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并以此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引领他们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起到好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学习型员工”、“学习型区队”、“节约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不断引导员工与企业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此外,通过场区悬挂企业文化展板、安全文化展板等理念渗透形式,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煤矿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思路看待一切工作,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企业的第一要务。首先要遵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导方针,建成安全健康型高产高效矿井,加强安全管理,确保职工和矿山的安全是煤矿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将管理和环保并重,建立绿色、环保型煤炭能源基地,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开采煤炭资源,不挑肥拣瘦,尽力减少资源的丢失和浪费。最后,要以人为本,把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切实让广大职工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给大家带来的实惠,实现矿井跨越式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
一、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内涵
徐碧红、叶卫良、刘立东等认为, 大学生安全责任观, 就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对于自身安全责任的认识及履行安全责任的态度。大学生的安全责任观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 大学生对自身的安全责任观。对自身的安全责任观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心理等的安全负责的态度。第二, 大学生对家庭的安全责任观。家庭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 其成员对家庭负责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第三, 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安全责任观。广泛承认对他人的责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 社会高度发展, 大学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 不能无视他人的安全, 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忽视他人安全的基础之上。
二、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现状。
徐碧红、叶卫良、刘立东等依据相关调查认为, 大学生的安全责任观淡漠。具体表现为: (1) 主动防范意识淡薄。根据分析, 学生公寓发生的诸如盗窃等常发安全事件, 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主动防范意识淡薄。离开寝室不锁门、随意存放现金等贵重物品的现象普遍存在。 (2) 从众心理比较明显。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学校明令禁止的行为都是清楚的, 知道在寝室不能使用大功率电器, 但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效仿部分主观故意而使用违章电器的学生, 导致该类违章现象广泛存在, 严重影响安全。 (3) 责任感、责任观淡漠。大学生作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对人, 其对自己的角色大多定位于被管理者, 并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管理, 缺少责任感、责任观。
2. 大学生安全责任观淡漠的原因分析。
(1) 缺乏明确而具体的安全责任观教育体系。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比较重视, 缺少对安全责任观教育的明确定位, 有关安全责任、安全责任观等概念和内容只散见于国家相关的文件中, 未被纳入教学课堂。 (2) 教育方法的形式化、简单化。大多数学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入学安全教育、形势政策课中的安全法制教育内容上, 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形式刻板, 缺乏生动性, 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 达不到培养安全责任的目的。
三、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对策
1. 建立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教育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是以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 是把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 建立完整的高校安全文化的教育体系, 从精神引导、规范约束、物质保障三个层面培养大学生的安全责任观。 (1) 确立大学生安全行为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导向。大学生安全责任观既要体现国家总的安全理念, 又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具体说来, 其宏观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谐的理念影响师生的观念、道德、情感、态度、品行, 培养正确的安全哲学、安全伦理、安全价值取向, 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 从而为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提高社会平安文化的整体水平做出贡献。微观指导思想是以“安全第一, 生命至上”为理念, 以实现人身安全为目标, 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有科学的认识。和谐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氛围, “和谐”是大学生安全责任的价值观导向。所谓和谐文化, 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价值取向, 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4]。和谐促进安全, 安全是和谐的基础, 安全意识、安全思想、安全理念、安全措施是保障和谐的重要文化力量。和谐文化在校园里具体表现在学校的管理、教育和服务方式、方法上要以人为本;政策制定上要多沟通、多听取意见;安全教育上要从人的思想、心理、成长环境等深层次寻找切入点, 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学校要把重视师生安全、珍爱师生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 要把安全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服务活动中, 并逐步形成主动的、系统的、科学的安全观, 最终实现把和谐作为安全责任的价值观导向。 (2) 健全安全行为规范和管理体系。安全行为规范是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生活中应遵守的安全行为准则或行为模式。安全行为规范是培养安全责任观的关键, 其是否全面、科学决定了培养安全责任观的成效, 也直接反作用于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成效。安全行为管理体系集中体现为安全指导思想、安全保障设施、安全行为规范对领导和师生的要求, 以及经济手段的激励与强化。具体来说, 高校安全行为的管理体系包括:安全指导思想、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行政手段、安全保卫职能部门。 (3) 完善安全行为的物质保障。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校园里保证安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没有物质保障的切实作用, 安全行为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将成为毫无作用、不值得相信的一纸空文。从硬件上来说, 物质保障是指校园及周边的所有设施、服务必须满足安全保障, 配有必要的技防设备;从软件上来说, 是指高校平安文化建设需要配备完整的安全管理人员、充足的经费保障和平安文化宣传教育的阵地和平台。
2. 丰富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载体。
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文化教育体系, 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意识, 是一种指导思想, 其本身的功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 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 教育渗透。要把平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安全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编写适合学校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 把安全教育课设为必修课, 或设置安全教育系列科目作为选修课。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并将参加各种应急演练、安全技能竞赛及其他保卫工作实践等作为实践考核内容。 (2) 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平安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延, 指所有与安全价值观、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相关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或结果。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师生的基本人文素质, 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 从而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尊重他人的生命。在这种意义上, 人文素质既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安全, 实现了教育价值和生命价值的统一。因此, 高校平安文化与校园文化具有一致性。学校既要科学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又要创新安全主题的文化活动, 真正把平安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社会平安文化。要充分利用社会平安文化, 实现“警校共建”校园平安文化。校园平安文化是社会平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平安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 校园平安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的政法、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校地合作”关系, 既要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和谐理念, 又要共享维护社会和谐的安全宣传教育资源。
建立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 克服了传统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局限, 从文化的层面、从源头上引导大学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培养正确的安全责任观, 从而确立长效的校园安全机制, 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摘要:大学生正确的安全责任观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石, 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生力军。目前, 大学生安全责任观普遍呈现淡漠意识。我们要建立完整的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确立从精神引导、规范约束、物质保障三个层面培养大学生的安全责任观的指导思想, 通过教育渗透、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平安文化等载体, 实现培养大学生安全责任观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责任观,和谐,渗透
参考文献
[1]玉新中.从哲学角度探析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7) :70.
[2]王才领, 徐骏.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378.
社会责任理念不仅代表着时代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代表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这个新要求和新观念实质上就是关于企业发展为了谁,企业发展要靠谁,企业如何负责任地发展,以及如何衡量负责任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只有回答好了这一系列问题,才能将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观,进而形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观,亦即企业社会责任观。在阅读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企业公民)报告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只经过短时间发展的中国企业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企业发展为了谁?是为股东还是为利益相关方,抑或是为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企业不同的回答可以说表达出了企业发展不同的最终目的。中国大唐集团在其2006年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就提出“提供清洁电力,点亮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理念,表明了公司作为一个发电集团,其基本职责是提供清洁电力,但其根本目的则是通过清洁电力来为世界创造更美好生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其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提出“放飞神剑,收获和平”的企业社会责任观,非常好地道出了作为一个中国军工企业的根本目的,那就是为了维护中国和平,促进世界和平的本质存在。
企业发展要靠谁?这个问题其实从每份报告都有一个利益相关方表即可获得答案。因为企业之所以要将企业的理念、行为和结果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一方面是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和检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同和支持,来实现企业长期的可持续运营。
企业如何负责任地发展?“点石成金,造福人类”是中铝公司201 O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观,事实上也就清晰地指出,公司通过负责任的决策(“点”)和在尊重人权等七个方面负责任的行动(“成”)来实现对各种人、财、物资源(“石”)的有效利用,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价值(“金”),进而达到服务全球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目的。
如何衡量企业的负责任发展?中国五矿集团在其2007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其“珍惜有限,创造无限”的可持续发展观,明确指出“创造无限”就是为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本质,就是用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重新思考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靠什么而存在,企业如何去存在,以及如何衡量企业的存在,上述企业不但形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有些企业还将其融入到企业使命、企业宗旨,进而上升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
责
任
书
观风海镇教辅站
二0一一年三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禁毒委员会禁毒工作规划》、《贵州省禁毒人民战争实施方案》和《贵州省禁毒工作领导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根据《贵州省禁毒工作考核评估办法》《贵州省吸毒人员重点整治县、(市、区)摘帽标准》和《关于开展毒情重点乡镇重点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镇毒清和禁毒工作实际,特制定观风海镇学校 2011 年禁毒工作责任书。
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禁毒工作的领导
(一)禁毒工作要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调研、有分析、有部署、有检查,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严格考评,兑现奖惩,真正形成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面综合治理的禁毒工作格局。
(二)各学校校长要认真履行禁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加强对禁毒工作的领导,禁毒小组成员是禁毒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禁毒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层层落实禁毒工作责任制。
(三)各校要建立禁毒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研究禁毒工作措施。
(四)各校禁毒工作人员要对学校毒情心中有数;要针对本地毒情,重点整治。
(五)各校禁毒机构健全,人员落实,要建立相应的禁毒小组,禁毒小组人员不少于 2 名。
二、抓好禁吸戒毒,遏制毒品的危害
(一)对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和外流贩毒人员打击处理的人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现有吸毒教师或学生实行分类帮教,帮教建档率100 %,阶段性戒断巩固率40%以上。
(二)严格实行吸毒成瘾一律强制戒毒,复吸一律送劳教戒毒的规定,完成年初下达的收戒任务数。
(三)现有吸毒人员列管建档率达100%。
(四)吸毒嫌疑人员的尿样检测由公安禁毒部门负责,尿检率
%,纳入学校帮教对象的吸毒人员尿检工作由禁毒小组组织实施,第一年尿检不少于6次,第二年不少于4次,第三年不少于2次,尿检率不低于60%。
(五)新滋生吸毒人员不超过登记在册吸毒人数的5%。
(六)及时查清本地吸毒人员外出去向,失控失管人员不超过登记在册数的 20%。
三、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坚决遏制毒品来源
(一)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机构,做好情报信息收集和上报工作。
(二)各校要充分发挥警务室的作用,加大打击零包贩毒力度。
四、落实重点整治工作措施
排除本校重点整治区域,相对集中人、财、物,并加大整治力度,落实相应的领导机构及人员,量化目标,兑现奖惩。
五、加大禁毒宣传和毒品预防教育的力度
(一)各校要坚持经常性的禁毒宣传,群众对禁毒工作满意率不低于80%。
(二)各中小学要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在小学五年级至九年级开设毒品预防与艾滋病的专题教育课程,检查测试及格率95%以上,基本实现“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的目标。
(三)加强学校的宣传教育,强化监督管理。校园禁任明确,学校师生不涉毒,禁毒知识测试及格率达95 % ;学校要有醒目的禁毒警示牌并签订禁毒责任书。
六、全面推进创建“无毒校园”工作
以整治毒情严重为重点,综合整治毒品问题,推动创建“无毒校园”工作。
七、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凡完成目标的,通报表扬,成绩突出的,并给予奖励。凡本未完成禁毒责任目标的,按照《贵州省禁毒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
法》第五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观风海镇教辅站(章)学校
站长(签字):校长(签字):
有些人因对交通知识的淡薄,没有想到交通事故的严重性,而让那悲剧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而一些人却是知法犯法。
在影片中,一辆无牌又严重超载的的大卡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当我看这影片时,面对着残酷的触目惊心的局面时,实在令人痛心疾首。那残酷的车祸使美好的家庭家破人亡。在车祸面前,很多人都是无辜的——生活在童话里的孩子;正逢青春的青年;支撑着整个家的人……
每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无不让家人揪心的痛。他们怎忍心看着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怎忍心看着儿女离去?他们怎忍心看着亲人从“人间蒸发”?他们终日以泪洗面,他们可能还幻想这是一场梦!他们多么“愚昧”他们的爱却多么伟大!
那些粗心大意的驾驶员啊!生死只有一念之差。想想那一幕幕可以避免的吧,让我们明白了安全存在心中,生命才能把握在手中啊!
本周,我们学校展示出交通安全图展,让我们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在展出的图片中,一幅幅相片都令人触目惊心,其中有一些照片让人看了都不寒而栗——
第一幅照片中,一辆自行车被一辆大货车碾得变了形,活象一个麻花。而这辆破烂不堪的自行车的主人早已躺在冰冷的马路上,一动不动了。他浑身上下都被擦伤了,地上满是红艳艳的鲜血。瞧,一个正旺盛的生命因交通事故而悄悄离开了人世。这受害者的家属不知该流多少泪,心会被撕得多碎。
在第二幅图片中,这一个人早被大货车碾得手脚变形,头发散乱,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永远闭上眼睛,结束了一生宝贵的生命,这使得他家少了一根顶梁柱,让他的家有点摇摇欲坠的危机,这真令我感到伤心。
第三幅图中,更是令人惨不忍睹。被撞的人浑身的衣服让可恶的大货车碾得破烂不堪,身体每一处地方都是鲜血,鞋子飞出去老远,而他也像刚才几幅照片里的人一样,永远躺在这条“杀人”的马路上,离开人世,离开自己的亲人,离开还有许多自己没有达成的愿望……
……
约纳斯的责任伦理风险观, 是从哲学伦理的层面关注技术负面作用给人类未来生存所带来的风险。约纳斯指出, “现代技术已经具有超越一切已知的甚至曾经梦想的人类力量。它是一种超越物质、超越人类生命以及超越人本身的力量, 并以加速度的步伐持续增长”[1]。技术在带给人类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留下了毁灭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的风险, 人成为技术的对象, 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未来的种族存那次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不论人类愿意与否, 都被卷入技术的冒险和风险中了”[2]。因此, 约纳斯提出 “为了人类的自律、尊严, 为了我们自己能够支配我们自己, 而不让机器支配我们,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应对技术时代的风险”。本文研究的目的, 试图通过对约纳斯 “责任伦理”风险观理论内涵的研究, 窥探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希望对解决技术时代的风险问题有所启示。
1“责任伦理” 风险观的基础
1. 1 技术时代的特点
约纳斯认为, 传统技术容易被人理解为人造工具的使用或生活所需要的设备, 其工具属性和操作方法通常比较固定, 并且倾向于被认可的目的和恰当手段的一种 “彼此相适应的静态平衡”。工具、技术和目的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最佳的理想状态。而现代技术却不同, 现代技术除了具有原来的工具属性之外, 技术的巨大隐蔽潜能也发挥出来, 技术在某种 “诱因”的引导下, 可以向任何方向不断前进, 处于一种强制的运动状态, 并且永不停息。这种 “诱因”源于技术 “进步”的内驱力。约纳斯本人认为 “进步”不是现代技术学的一个意识形态的装饰, 也不单纯是一种由现代技术学提供的、如我们所愿能够做出的选择, 而是技术本身的一种动力, 这一动力超越了我们的意志。
1. 2 技术时代引发的风险
1. 2. 1 自然危机。约纳斯认为, 自从人类出现后, 便开始了对自然的无休止的征服过程, 毁坏的自然和人类的文明是齐头并进的。但是在前技术时代, 人类虽然对自然曾经一次次的入侵, 但那都是表层和轻微的, 没有触及自然的本性。但是到了技术时代, 人类的活动被无形的卷入到技术的强制运动中, 技术本身无限 “进步”的目标成为人类的目标, 人类为了自己, 运用现代技术, 使人的权利范围得到了空前的膨胀, 非人的自然领域遭到人类 “智慧”的劫难式的入侵, 自然失去了诗意和神灵庇护, “安吉涅特”史诗团只是个开始, 随后接着的是对自然的无限制的掠夺和剥削, 自然终于从原来的 “持存物”[3]变成了现代资源匮乏、大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综合体。
1. 2. 2 人类生存危机。人类生存除了受到自然危机的影响外, 还受到了军备竞赛、原子弹等核武器的战争威胁, 又受到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纳米科技、基因工程、计算机领域等现代高科技带来风险的考验, 人类未来能否持续存在, 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约纳斯在这里以生物技术的 “成功”为例, 来论证技术 “进步”可能给人带来的生存灾难: 生物技术成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人口的膨胀, 超过了地域平均可承载的范围, 影响到了全球的代谢平衡[4]。
1. 3 责任伦理及形而上学基础
技术能力的恐怖潜能, 危机到了人类的持续生存, 因此约纳斯提出, “决不可拿人类的未来存在去冒险, 人类在世界上的生存是当务之急”的形而上学律令, 这是绝对命令, 不可动摇。作为一个道德律令——— “现在人类技术行为的决定原则要为后人实际生存的义务考虑”[5]。这与传统的及时伦理只坚持狭义范围内的人际交往是不同的。新的义务要求, 需要新的原则以便适用, 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开辟了一个全新层面的道德意义, “没有先例的标准和准则的传统道德, 这使约纳斯在20 世纪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 3. 1 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把自然界、地球上的生命体都囊括到义务的范围之内。约纳斯指出, 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及新近揭露的所有大量的物种受到了人的过度侵袭, 易受伤害的状况应该受到关注。这些关注是那些自身就具有目的的东西, 所有的有机体都该获得的。人对人类的顾念和伦理敬重的特有权力, 伴随着人对其他所有别的生命的一种几乎垄断式的权利的获得, 完全被击得粉碎。地球的权利很重要, 人再也不能只想着他自己。
1. 3. 2 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还是一种关注未来的伦理学。 “人类未来在世界上存在”始终是第一的并且是毫无疑问的, 这个义务是确保其它义务的前提。约纳斯援引了康德的绝对命令作比较, “规则可以让您行动准则作为普遍原则的规律。” “可以”在这里援引的理由是理性能够符合自身。由于存在一个人类代理机构的共同体, 它可以想象成没有自我矛盾的一般做法的共同体。道德在这里不是道德自身, 而是符合一个逻辑。“我能够将”或 “我不能够将”表达的是逻辑的兼容和不兼容, 不是道义上的应该或不应该。但是, 没有自我矛盾的思想, 人类将走向结束。在思想上如果没有矛盾, 那么后代人将用不幸甚至死亡为现在人的幸福埋单。反过来说, 就是为了将来人的幸福, 现代人将用不幸甚至部分灭绝来买单。牺牲将来为现在还不如牺牲现在为将来, 不同的是, 一种情况是生命继续而另一种是生命终结。但是生命应该继续, 不管分配的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甚至不幸超过幸福、不道德超过道德。因此, 约纳斯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 不能从自我规则中逃出, 人类的未来的命运最终搁浅只能是形而上学。
2“责任伦理” 风险观的伦理原则
2. 1 风险何以是伦理学的对象
约纳斯认为技术时代的风险, 不同于前技术时代的风险, 它已经危机到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和人类未来的种族存在, 而导致风险如此灾难性的后果, 主要因为现代技术较之传统技术具有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使现代技术处于一种 “座架”式发展状态, 人类成为技术的人, 人类的技术行为空前的膨胀和无节制发展, 才给自然和人类未来的存在带来了风险。而技术行为又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所有的人类行为都该受到道德检验, ( 人类行为可以干好事, 也可以做坏事, 人类的技术行为可能重视伦理规范也可能伤害它。很明显技术作为飞速增长的人类行为属于这种普遍真理) , 因此伦理要对技术风险说点什么, 或者现代技术要受到伦理学的评估。
2. 2 传统伦理应对风险的局限
2. 2. 1 传统伦理应对的技术风险在大自然非人领域伦理上是中立的, 非人行为并不构成真正伦理方面的意义。传统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 人类的技术行为还没有涉足大自然等非人领域, 即使自然面临破坏风险, 也是片刻和偶然的, 破坏不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
2. 2. 2 传统伦理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局限性, 关注的是近距离的人类技术行为带来的风险。传统伦理学规范人类技术行为时, 主张 “爱邻居就像爱你自己, 不要把你的同胞当成手段而是目的, 教你的孩子忠诚老实”等。关注的对象是邻居、同胞、孩子等同时代的人, 不涉及为未来人类—子孙后代的考虑, 没有把未来人类放到自己伦理规范范围之内。2. 2. 3 传统伦理关注此时此地人类技术行为带来的风险, 不考虑长远未来的风险。在传统伦理学中, 人类的善良观念是建立在先天性、稳定性的基础之上的, 不是后天的, 当这种观念转化成现实的实践领域时, 需要一种与之适应的短暂的道德知识, 即, 人类主体活动的开始以及结束, 判断善恶行为的标准是短暂的社会情境, 而不是长久未来的考虑。只要出发点是正确的, 就可以不对技术行为的后果负责任, 无论是善还是恶。“人类力量有限性没有也不需要长远的预测”。
2. 3 责任伦理规避技术时代的风险
约纳斯的责任律令是, “决不可拿自然和人类的未来去冒险, 要对自然和未来的人类承担责任”。
2. 3. 1 对自然负责。约纳斯指出, 对自然负责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考虑。“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 一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考虑”。基于第一种原因, 约纳斯认为, 自然环境能影响人类的命运, 所以考虑对自然负责。因为现代技术具有累积的特性, 随之发展和蔓延会影响到其发挥作用的环境, 甚至可以毁灭掉其生存的基础。基于第二种原因, 约纳斯认为, 自然向我们提出了责任要求, 不仅因为是为了人类生存的长远目标, 同时也是因为自然有其自己的目的要求, 自然有其自己生存的权利。而在传统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的观念, 都没有把自然的目的考虑进去, 从来都没有给自然以权力 “反对我们把自然看做值得尊敬的东西, 漠视自然, 把自然视为没有权力的附属品”。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观念以重新的思考。充分尊重自然的完整性, 不要伤害它, 保护它。
2. 3. 2 对人类的未来负责。由于伴随技术每一次重大新的进步, 我们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把压力遗留给后代, 后代最后不得不对此埋单。为了未来人类的长远生存, 避免过度发展技术可能给子孙后代带来的风险威胁, 约纳斯提出要先设立一个公认自明的责任律令, 作为第一责任律令 “人在世界中必须存在”, 还要制定这样的普遍公理: “让千秋万代拥有这样一个环境, 在其中适于居住并有一个无愧于人的称呼的人类居住。”
2. 3. 3 约纳斯还提出了与现时代人类活动相适应的律令: “如此行动, 以便你的行为后果不毁坏未来人的生活环境; 或者如此行动, 不要损害未来人生活的可能性; 或者在你的行为对象中, 现在的选择应该把人类未来的整体考虑进去。”约纳斯的这个责任律令是把人类的行为与未来人的整体命运连接起来, 虽然不考虑个人的选择, 但是却有力的规定了不可以拿人类未来去冒险。“我们没有权利为了当前的美好生活而危及子孙后代的命运。”
3“责任伦理” 风险观规避风险途径
3. 1 发展预测科学
预测科学, 一言以蔽之就是有关 “技术给人类和地球可预测的未来带来风险的科学”, 它 “着手假设性的预测, 预测人们在技术时代希望什么或害怕什么———即促进什么和预防什么”的科学。预测科学具有不确定性, 有好有坏, 也可能由好变坏, 也可能由坏变好, 还可能好坏相掺”。面对这种状况, 约纳斯指出, “优先预凶”的风险原则。“优先预凶”简单来说, 就是运用预测科学预测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 借此激发人的忧患意识, 从而使人类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 适度的使用技术, 争取把对未来的风险灾难降低到最低点。为什么要“优先预凶”? 约纳斯说:“只有我们知道事物处于危险之中, 我们才能认识到危险之中的事物”。因为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 人类的异化现象更加严重, 人类的形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正是这种异化现象帮助我们窥视出人类的存在中哪些是该被重视, 哪些是该受到保护的。所以, “我们需要研究关于人类的凶兆问题, 通过对这些反面凶兆的研究, 然后产生畏惧感, 来保护人类真正好的形象”。因此, 也就是只有我们知道人类处于危险中时, 我们才知道危险之中的人类本身。 “恶”比 “善”在预测科学中更起作用。
3. 1. 1 要培养一种理性的想象。想象不良技术行为可能带来恶的风险后果, 威胁人类的恶已经存在, 那么我们人类就该想办法把它找出来, 以便在自己的意识和内心中植入忧患意识, 通过这种对不良风险后果的忧患, 进而指导我们今后的行为, 适度应用技术, 尽量减小恶的风险发生。由于, 这种恶在原来的时代没有发生过, 是新技术时代的产物, 因此, 我们要有目的的指导, 培养理性的想象, 而不是盲目胡乱的想象。
3. 1. 2 激发一种适合理性想象的情感。因为想象之中的恶, 似乎看上去没有那么紧迫, 好像离我们很远, 很难像威胁我们亲人的危险一样, 能激发我们的恐惧, 并且想象出来的恐惧感很少能自动出现。因此, 约纳斯说要培养人们对这类刺激的敏感度。具体怎么培养呢? “应该尽量有目的的得到这种反应”。约纳斯以霍布斯的恐惧为例, 霍布斯的恐惧是采用 “病理学的恐惧”, 极端的恶代替至善, 这种极端的恶是暴死, 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惧感, 很容易激发人类自我保全的心理和行为。而想象中的未来的人类和自然的安危不会影响我们现在的人类, 因此, 现在人类的感情没有那么强烈。因此, “我们不能像霍布斯那样采取 “病理学”的角度, 而应该采取一种精神刺激, 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恐惧”。培养一种对待未来的态度 “这种态度教化我们的灵魂, 使我们一想到未来子孙的存在的灾难就自觉战栗”。
3. 2 审慎态度
所谓审慎的态度, 是指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过度的使用会带来的风险, 合理适度的发展科学技术。约纳斯预测了两种技术时代, 可能带来的风险: 原子弹对人类及生物的一次性毁灭的风险, 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慢慢的走向灭绝的灾难性风险。
约纳斯说原子弹最能体现现代技术的运用最高的程度, 但是让人觉得安慰的是, 原子弹等类似一次性的毁灭战争的风险, 来自于人类的主观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原子弹来运用战争, 也可以不选择, 甚至我们能通过相应的国际组织废除原子弹等核高端武器, 可见原子弹的使用上人的主观还是占有决定作用的。最让人类感到担忧的是潜藏在技术文明内部无意识的人类面临的风险, 如今技术以几何形式的累积式发展, 这种无限制的发展伴随着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太空垃圾等危害, 通过相关组织的估计计算, 如果这样在无限制的发展下去, 人类的可存在时间会缩短、空点会萎缩。约那斯认为如果试图规避这种风险, 可能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 这种损害可能要废除伴随着工业社会人类已经习惯和引以自豪的生活方式, 人类认为利益的东西现在可能都要重新被认识、重新给予定位和选择。接着约纳斯给予这种潜在威胁的一种图景: “一切黑暗当中最黑暗的部分莫过于一种灾难导致另一种灾难的可能性, 在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大毁灭的灾难中, 对全部的人类来说有无问题变成了生死的问题, 人人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 绝望的人类将彼此互相争斗, 为的就是争夺日益减少的资源, 甚至最后被迫使用核武器战争。一些比较弱小贫困的国家会率先使用原子弹, 即使我们不会受到 ‘大爆炸’的威胁, 这种灾难性的启示也能通过偶尔几次而预知了。”
3. 3 建立社会主义自我克制的政府
约纳斯认为, 要真正规避技术时代的风险问题, 光靠个人的伦理责任还不够, 还要依靠社会政治机构, 依靠公共政府的实践力量, 努力建立全球性的责任政府, 推行节制紧缩的政策, “政策上实施的强大社会纪律才能约束人们当下的利益服从未来人类的长远需要。”政策上有了约束了, 对技术时代风险的规避才会有效力。
社会主义自我克制的政府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 实行责任伦理风险观的原则, 让人类为了确保未来的美好, 对现代技术行为产生恐惧, 过着节制和紧缩的生活, 避免未来技术风险可能带来的灾难。 “把人类的未来交给一个广泛传播正确思想, 同时促进公共理想主义, 自动的使自己的后代和其它国家的后代过着克制、节俭的生活, 这是最好的事情, 并且这样的社会在伦理道德领域和实践领域更加值得追求”, 但是要能实现这样的社会, 需要给这种政府赋予两层含义, 一层节制, 另一层更加崇高, 在这种崇高信念的引导下, 实施紧缩政策, 规避未来的风险。
同时约纳斯也认识到建立这样的理想政府, 也并非简单的事情, 统治阶层需要超长的智慧, 需要有思想并且忠诚的精英阶层, 并且这样的阶层还要经过努力争取到绝对的权利。这样紧缩的政策一旦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就会把这种政策贯彻执行下来, 并且容易被人接受, 因而 “节制的政策、责任的理念”就很容易付诸实施了。
通过以上研究, 约纳斯的责任伦理风险观既有理论原则、方法, 又有应用实践的途径, 希望对解决技术时代的风险问题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JONAS H.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M].Chicago:U niversity of chi2cago Press, 1984
[2]约纳斯.技术、医学与伦理学—责任伦理的实践[M].张荣, 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出版, 2008
[3]孙周兴.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4]陈爽.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问题与本质归宿[D].苏州大学, 2009
关键词:企业责任观 演变 市场逻辑
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形态下,企业的责任观是不同的:在卖方经济形态下,企业更多地倾向于持“企业本位责任观”,在其经营活动中更多地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漠视社会利益;而在买方经济形态下,企业则会倾向于持“社会本位责任观”,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自觉关注和维护社会利益。随着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的演进,企业责任观也有一个由“企业本位责任观”向“社会本位责任观”演变的趋势。这是因为,在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演进的过程中,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力量对比及消费者的优势需要都发生了变化。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构成了企业责任观演变的主导市场逻辑。
一、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的演进通过改变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力量对比而推动企业责任观的演变
在卖方经济形态下,商品供不应求,市场实际交易量取决于卖方的有效供给量。依据“木桶原理”,市场的短边约束也来自于卖方。此时,作为卖方的企业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市场与经济秩序中起支配作用;而经济短缺所导致的需求饥渴使得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几乎没有选择和讨价还价的余地,在市场与经济秩序中也当然“人微言轻”,处于被动和接受的地位,难以节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这一时期政府在增加供给和讲求经营伦理这两个问题的权衡中更偏重于前者(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问题上“先发展后治理”的政策即是这一权衡结果的注脚),因而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济人”的本性就会凸现出来,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会凭借其经济与市场主导者和支配者的地位,侵蚀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而将其本应承担的社会义务与责任抛诸一边,尽可能地内化收益、外化成本,以达到最大化其利润空间的目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是这一阶段企业普遍的经营方式,以铺摊子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战略也成为这一阶段企业普遍的战略模式,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也是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的突出行为特征。这样,资源遭掠夺式开采和低效率浪费式使用、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也便是意料之中的必然结果了。如20世纪60年代左右西方国家经济在获得高速发展、企业在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就产生了生活质量下降、环境状况恶化、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等严重的社会弊病,而我国在20世纪80、90年代亦同样是如此。
随着买方经济的形成和不断深化,商品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市场实际交易量取决于买方的实际有效需求量。按照“木桶原理”,市场的短边约束转而来自于买方。此时,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市场与经济秩序中起支配作用,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具有愈来愈强大的市场约束作用,消费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愈来愈高,从而对企业的市场约束力也愈来愈大。同时,以政府为代表的社会利益压力集团在增加供给和经营伦理这两个问题的权衡中转而愈来愈偏重于后者,并通过一系列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监管,从而对企业的社会约束力也愈来愈大。如西方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爆发大规模的消费者权益运动(Consumer Movement),直接针对当时因企业的企业本位经营而引致的诸如环境污染、产品安全等社会问题。这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消费者权益运动直接推动了政府的相关立法。如因消费者权益运动,1962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提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议案,在该议案中,他提出了消费者的四项基本权利:即安全权(the right to safety )、知情权(the right to be informed)、选择权(the right to choose)及诉求权(the right to be heard)。这一提案就是著名的“消费者权益法案”(Consumers'Bill of Rights)。其后一系列相关立法陆续出台,如1967年的肉食安全法(the Wholesome Meat Act)、1968年的辐射控制法(the Radiation Control for Health and Safety Act)、1972年的净水法(the Clean Water Act)以及1976年的有毒物质控制法(the Toxic Substance Act)等等。1971年6月,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又在《商事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了十分广泛而明确的规定。消费者权益运动以及政府的相关立法与政策标志着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市场力量对比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必然会迫使企业在追求其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及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企业责任观开始向社会责任观方向转化。
二、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的演进通过提升消费者优势需要的层次而推动企业责任观的演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优势需要就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焦点,相应地,消费者优势需要的变化就是企业经营战略转变的根本依据。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形态下,消费者的优势需要是不同的,从而企业的经营战略模式也是不同的。
在卖方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力水平较低,供给相对匮乏,需求饥渴将消费者的优势需要定位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上,表现为对商品的基本使用价值需求强烈,而对商品的“质量”(如技术含量、文化艺术含量、花色品种或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对诸如生态和环境方面的需求则尚无暇顾及或处于休眠状态。与消费者的这种优势需要相适应,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便也定位于主要提供商品使用价值本身上,而不必费心于产品的质量与其他附加价值,也无须顾及生产经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而企业竞争力也体现为企业能否在平均时间和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多于与快于竞争对手向市场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本身,企业产品的市场扩张能力也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生产的数量扩张能力。为此,以资源的高投入推动高产出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外延式经营发展模式就成为这一阶段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在这一阶段关注和提供消费者优势需要之外的东西,既“不合时宜”,更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本性。
随着买方经济的形成与不断深化,商品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供给充裕,消费者基本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按照马斯洛“满足——上升”的需要演进规律,消费者的优势需要便转移上升到享受与发展的需要上,表现为对商品的“质量”日益重视,对商品的技术含量、文化艺术含量以及花色品种、个性化及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强烈。与消费者优势需要的这一变化相适应,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也逐渐由单纯提供商品使用价值本身转移到注重产品质量的改进与提升,注重产品的技术与文化附加价值的创造等方面,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流程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和内涵式发展模式,尽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注重通过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过程向消费者提供低价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满意,并获得竞争优势。这些内容与特点正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所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两个方面在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演进的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共同推动着企业责任观的演变。在西方企业经营史中,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前,企业的道德方案就像蜂鸟一样难得见到,而且十分脆弱,难以存在。然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幸福》杂志排名前500家的大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通过制定成文的行动宪章来规范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先姑且不论其是否落实在经营行动上,至少表明这些企业已有了相应的责任观念)。这也充分印证了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李贤沛教授关于“市场经济有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过程”的观点。
三、结论与启示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究竟是持“企业本位责任观”,还是持“社会本位责任观”,与其所处的市场经济形态密切相关。随着买方经济的形成与不断深化,企业的责任观总体上有一个由“企业本位责任观”向“社会本位责任观”演变的趋势,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将逐渐增强。这也同时启示我们,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消费者的优势需要层次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企业营造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外部压力环境,进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提升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意识。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5JA630012。同时受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O.C.Ferrell,John Fraedrich,Business Ethics: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Cases,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4.
[2] Thomas Donaldson.给公司增补道德标准[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7).
[3] 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企业价值观的整合观点[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殷格非,于志宏,崔生祥.责任竞争力: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