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简短教学反思(精选9篇)
我们的小语界同仁也日益意识到:传递知识不再是教学的目的,真正的教学应是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充分地、最完善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已把人文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语文教学的人文化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学生、教师与文本真真切切的对话获得将是无穷无尽的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
如教完《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递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在辩论中,已不仅仅再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指导、帮助、服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人身份主动投入到辩论中去。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一、注重朗读,以读促悟
教学中我运用了齐读、个人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理解父亲第一次评价花生的段落,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花生品质,我也让学生通过对比读,读桃子、石榴、苹果时,语调高扬,读花生时语调沉稳,学生也因此理解了花生品格,所以说出了很多赞扬花生的四字成语。读“我”对花生理解部分,我让学生抓重点词读,使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我”的那句话的内涵。
二、观察比较,学法指引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个“播种”一词,学生读的时候字音有误,我指引他们观察比较,通过词语结构和词义明白读音。分析父亲第一次评价时,我先撇开课文,通过图片观察比较,总结出花生和三种水果的特征。本文最突出的两个写作方法是详略分明和借物喻人。我也分别通过横向比较,观察本文段与段的区别,得出详略分明的特点,在通过纵向比较,结合前面学的《梅花魂》一文,总结出借物喻人的特点。
三、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对于“有用的人”的理解,学生结合实际谈了不少的个人理解,最精彩的还是对于原因的解释让我有些意外,因为后面坐着一、二十位老师听课,我担心学生紧张,说不出太多所以然来,举出几种身份的人物就不错了,没想到学生说的正是我想拓展的,所以我觉得联系实际这个部分使主题得到深化,情感也得到升华。
四、巧用多媒体,分层教学
课堂伊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谜语,设置悬念,学生踊跃猜谜语,调动了课堂气氛。讲授过程中,通过幻灯片出示重点段落,又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质疑,提出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也有自问自答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利用图片比照的方式分析课文,让学生自己总结,避免了教师一言堂。
本周我的听课内容比较少,不过,还是和往常一样,我批改作业的量比较大,因为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是个什么事情都做的很细的老师,因此她的作业相比其他同年级的老师就比较多。怎么说呢,改了这么多作业,当看着学生错的太多时,有时候真为他着急,或许这算是进入当老师的状态了吧。特别是作文,记得最开始,一次大作文,我几乎要花整整两个下午的时间来批改,甚至有时候还会带回学校批改,一是班上50多个人,数量有些多,二是因为四年级作文刚进入中段,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还不好,能把一篇作文写通顺就不错了,改了几次大作文后,已经能有耐心去批改那些语句不通顺的作文了,现在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现在更能根据他们每个人的作文水平适当的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了。
除了批改作业,必须得谈谈的就是,自己在本周三上的一节课《落花生》,说实话,自己在上这节课之前还有些担心,因为之前大伟老师说他上过一节《落花生》,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这篇课文最难处理的便是理解父亲希望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父亲谈做人是这样写的: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说实话,在这里处理起来总觉得有些困难,在现代社会,说做不伟大的人确实是有些不实际,因而,我尽量把学生往做“有用”的人,而不仅仅是做一个“体面、伟大”的人方面引导,或者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谦虚、踏实、不张扬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只是外表光鲜亮丽的人。
确定了这一主题之后,想了很久,才想出应该从哪里找突破点。那就是抓住“有用”,尽量不让学生去过多的讨论是不是要做一个“伟大、体面”的人,因为许地山写这篇文章是有很强的时代背景的,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下,他们很可能就只凭字面理解,得出“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绝不做一个伟大、体面的人”,去跟他们讲时代背景又显得较深。在这个问题上,自己确实花了很大心思,去想怎样才能不让学生走偏。或许是因为自己想的有些多,因而,这堂课上下来,没有出现走偏现象。在这一点上,自己感到有些欣慰。为自己,也为学生。
但是,上课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落花生》时,我也出了许多问题,因为当时老师是要求我一节课上完,而我用了一节半的时间来上,上完之后看得失,分析原因,主要就在于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当然也有第一次上单元新课的原因,下面我就具体说说自己上这篇课文的得失。
一、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少不了的便是学习生字词,在上生字词时我采取的是先齐读再重点强调字音然后再开火车读,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老师建议的是我应该先让学生自读、再开火车读,从学生读的过程发现问题,再集中强调学生易错的字音,最后让学生齐读。虽然只是把顺序变换了一下,但确实效果就会好很多。另外在讲生字词时,老师建议我在学习学生容易写错的生字的时候,可以采取“书空”的方式,让学生跟着自己一笔一划写。虽然是四年级,但是在一些写错频率极高的生字上仍需要“书空”。还有去掉拼音读时,也建议我先让学生自读,再开火车读,再齐读。
二、生字学完之后,就要初步感知课文,划分课文层次。在这一环节,感觉自己做的还不错,老师也说处理的比较好。面对学生分的层次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时,能较为灵活的处理,就是在表达时稍显��嗦,老师建议语言尽可能简洁。
三、划分层次之后就涉及到对重点词语的讲解和课文的分析,这里我分了两个方面分析:
(一)在讲词语时,老师建议讲词语一定要让把词语带到课文里面让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词语意思,并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用这个词造句,一定要出示一些范例句子,让学生齐读之后尝试着自己造句,在上这一环节时,我在引导学生朗读这一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甚至是有些时候,忘了让他们齐读感受句子。
(二)在分析课文时,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还不够强,当学生的答案和自己设计的答案偏差有些大时,感觉自己在引导这一方面还有些欠缺。不过还好,这堂课上几乎在引导方面没遇上什么大问题,只是在面对学生的思维有些超前时,自己的应变能力不够强,怎么说呢,如果一堂课有学生走偏,教师就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引导的不到位,相反,如果一堂课上,原先以为学生会走偏,却到最后未走偏,甚至是进程拉的有些快时,教师就得想想是不是自己讲的太浅,深度不够。恰巧,这次上课我就属于后者,在上本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时候,学生不但没有走偏,甚至在我认为难理解的地方,对他们只需稍作引导,学生就能说出我想要的答案,有时候,会想是不是自己讲太浅了?反而是在我认为不怎么困难的“借物喻人”上,引导的稍显困难。
四、评价表扬要有针对性,要具体化。感觉自己在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出适当反馈这一方面还很欠缺,老师建议自己反馈时应有针对性,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句“嗯,真棒,真不错”,于是我就在听课的时候特别注意记录了老师的一些评价语。比如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可以用树立榜样的方式让其他学生立刻进入状态,可以说“小明读课文的时候非常认真,老师喜欢这样的孩子”,“小刚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知道用笔在书本上勾画字词,真棒!”,在让学生读生字时,可以这样表扬学生,“你把某某生字的字音读的非常准,真棒!”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回答错了,可以说“没关系,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是个勇敢的孩子!”在学生回答的答案和自己设计的有差别时,可以说“你真是个有想法的孩子!但是.....”,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说“眼睛最明亮的的孩子看着老师或看着大屏幕”,总之,表扬和反馈都尽量有针对性,能具体化。
一言以蔽之,这堂课上下来,有得有失,得在自己考虑的比较多,所以在第二课时,也就是在分析课文时特别是在把握重点这一方面,感觉还比较顺利,学生也没有走偏。或许是吸取了上次上的作文课《我喜欢的工艺品――》没有抓住重点的教训吧。失在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度不强,自己在基础知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讲的不够深入,感觉自己在重点分析上还欠缺深度。
虽然总结了这么多,但是我知道,一节课上下来始终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不求自己一定要将这些问题攻克,那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避免过失。
zhàyóu fēnfù máotǐng shíliukěguǐ shípǐn xiānhóngnènlǚ
( )( )( ) ( )( )( )( )
kāipìàimùfēibiànmáizàizhàyóupiányi
()()()()()
二、给粗体字选择读音,在序号上打“√”
价格便宜(① biàn ② pián) 一块空地(① kōng ② kng)
三、选字、选词填空
慕 幕 暮
1、( )色降临 开( ) 羡( ) 爱( )
辟 僻 避 劈
2、躲( ) 偏( ) 开( ) ( )柴
价 阶
3、石() ( )钱 ( )格 ( )梯
分辩 分辨
4、⑴ 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 )出来它有没有果实。
一、顺序观察让写字教学得心应手
古人云:“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微,则下笔随人意。 ”长期的写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不好字的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有些学生不读帖,拿起笔就临写,有些学生观察范字不认真,一眼看过,眼没有看清范字的精微之处,手自然临不好字。 可见深入仔细地观察范字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大量的观察范字的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课堂回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边读边看,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 出示:)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比较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大小比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还有什么特点?
生:“ 歇”字左边宽,右边窄,其余的字全部是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写左窄右宽的字。 同学们,根据左窄右宽的字左右两部分的高度,你能把它们分别归到这三类当中吗?
( 出示 :)
生:( 观察归类) 左高右低的字有“ 恍”,左低右高的字有“ 姥、 叨、醒、滋”,高度相等的字有“ 炊,杖”。
师:同学们,看完结构,我们来看偏旁和笔画:以“ 滋”为例,看看左面三点水的笔画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第二个点画比第一个点画的位置偏左一点,点画和提画之间有呼应。
师生总结形态特点:三点水要想写漂亮,三个笔画的起笔连起来像一个小圆弧。
师:第一笔撇折位置在哪?
生:左上格中心点位置偏右下一点点起笔。( 师边讲解边范写, 生书空)
师:这是左低右高的字,右面部分“ 兹”的第一笔“ 点”写在什么地方?
生:比三点水的起笔“ 点”要略低一些。
师:观察笔画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生1:起笔的定 位很关键 ,它决定着 整个字在 田字格中 的位置。
生2:第一笔的位置确定了,后面的笔画,可以以第一笔作为参照找位置。
生3: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决定着笔画的形态,所以要看准笔画位置。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观察的有序性:
1.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要求学生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观察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观察左右两部分的高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观察,( 宏观上,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微观上, 又有左高右低,左低右高。) 此次观察,使学生对字的结构有整体准确地把握,做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为学生进一步观察、 临写做好了铺垫。
很多学生在临写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但写出来的字不是胖了,就是瘦了,或大或小,究其原因,是对范字的结构观察不到位造成的。“ 书画同源”,画家往往是先通过观察分析,画出物象的轮廓, 然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刻画, 宋代的著名画家文同画竹尚且要做到 “ 胸有成竹 ”,学生下笔之前更应该对字形结构有整体上的把握 。 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可以用上方形的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字的整体结构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大,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 这两部分总是在宽窄高低中求平衡。 以此类推,上下结构的字形分析要点是“ 比比宽窄,中心对正”,包围结构的字由外部和内部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摆好了,整个字就美观了。
2.先结构后笔画
当学生把握了一个字的结构后, 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偏旁和笔画。 通过对偏旁和笔画的位置观察, 学生的观察有了落脚点,树立了学生书写汉字的“ 位置意识”。 所谓“ 位置意识”指:整个字的起笔定位、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定位。 有了“ 位置意识”,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对照、比较,找出不足、纠正不足,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 格 ”是外围界限 ,而“ 局 ”正好就是指外围之内的各个局部的安排。即在“ 格”内的布局,就是各个笔画,各个部件的总体安排。笔画定位即利用“ 田”字格或米字格,九宫格里的线确定笔画位置。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要想把字写正,不歪斜,就要充分利用横竖中线。 横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横写平,关注竖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田字格时,要想到田字格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要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如要想写好三点水,就要联系偏旁形态观察到三点水像个小圆弧,这样学生脱离了田字格,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会牢记于心
二、标准练习让写字教学目标明晰
在系统细致的观察之后,描红、仿影、临写是教材提供学生练习写字的三种有效形式。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有效练习达到独立书写的目的。
1.描仿: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
描红仿影,是用笔对着范字的红色深浅阴影一点一画地去描, 要求描写的字的笔迹与范字的笔画完全重合。 通过描红仿影可以让学生对所描红字的妙处体会得既真切又细腻, 是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对初学写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描红前,教师要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边书空边体会。“ 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是对描红仿影的基本要求。 每个笔画一笔写成,不要回描,描红后立即仿影检测和巩固描红的效果。 这一过程,教师的引导要侧重于让学生明白:描红不是机械地描摹笔画,边描边思。 描红的过程是体会运笔的过程,一边描写一边体会字的简洁结构,每个笔画的位置和形态。 仿影时,要求提高,要做到笔画到位,线条流畅。
2.临写:心手一致,手笔一致
临写,就是照着范字依样画“ 葫芦”,要求笔画写得像,并注意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有了观察做基础、描红做练习,学生在临写生字时,就多了许多亲切感。“ 起笔定位,笔画的形态,位置意识, 运笔方法”等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在临写时,在通过写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检验自己是否学得有所进步,检验自己写字时是否掌握了写字的用笔方法。 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要有进步,向“ 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努力!
3.独立书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繁琐的“ 法”的讲解灌输只能换来学生的无趣和厌烦,它真正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 法”的润泽,精彩纷呈的“ 美”的启迪和发自内心的“ 趣”的培养。 把生字写正确、端正、美观,只是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的目标,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此类结构的字有何共性的特点。
【 课堂回放】
师:通过观察、描红、临写、你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结构上有什么规律? ( 出示:)
教师用直尺沿着左偏旁的右侧笔画画竖直线。
师生交流:左偏旁的右侧笔画收在一条竖直线上。
师生总结: 因为要使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 布白均匀,结构美观,就要求左偏旁的笔画,遵循“ 收右放左”的规律。
生:对呀,左偏旁收右放左,是为了给右半部让位,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既匀称又美观。
这一规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汉字当中竟然存在这么神奇的规律! 在临写其他左窄右宽的字的时候,学生得心应手。叶老曾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使学生写好汉字,交给他们写字方法最重要。 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每一个具体字的认识和练习上, 而应当注意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让写字教学长足发展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指出 :“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水平”,是各个学段书法教育评价的共同目标,所有评价方法都要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个目标来衡量评价方法的优劣。 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持之以恒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写字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用名人勤练书法、持之以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拍照片的方法,展示学生正确的坐姿、握姿;用小组比赛,评选“ 写字之星”“ 小小书家”的方式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热情。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 “ 同位之间交换作业 ,在你认为最满意的生字上画上一个红圈圈 。 ”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来,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评价中逐步提高写字修养。 观察学生的书写,会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字迹由生硬变得流畅,笔画逐步舒展,位置也把握得更加准确。 因为学生在看、练、评的过程中,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字的认识,不断巩固自己对字的形态的把握。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深入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提高书写水平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线条为媒介的艺术。 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绚丽多姿的空间, 在行笔时又好像飘动的音符, 有高低黑白,有抑扬顿挫,极具欣赏价值。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能够恰当地品评作品,也是提高写字水平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学生临写时, 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 及时反馈学生的书写情况, 在对照中观察,在评价中完善,评一评佳作好字,评一评败笔,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纠正和引导,如:“ 笔画不能粘连”“ 左右开张”“ 中间空灵”。这样的评价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书法知识的渗透,审美观念的引导引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促进其书写水平的提高。
国彩学校 林秀云
《窃读记》讲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女孩的故事。“我”“窃读”的经历一波三折,“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更是入木三分,是篇美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通常要用两三节课才能将本文学透。用一课时学习本文,并能重点突出,对我是个挑战。再三斟酌后,我决定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揣摩人物复杂的心理。”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能否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环节非常重要。经过多次思量,我遵循最有效的就是最好的原则,毅然抛弃本自认为很美的导入,而是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当你第一次看到“窃读记”这个课题,你会产生哪些联想?结果证明:这个猜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为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顺利完成学习重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儿童喜欢看漫画卡通,电视等,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本课,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我适时引导他们讲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二实验读书的行列。争做二实验最好的小学生。今天我讲的第四课《我的长生果》。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这是篇略读课文,我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不能讲得太多,词语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应该少而精。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这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才不甘落后,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活动,学习
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对于这些化纤来的孩子来说,上了一堂生动的体验课。
本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
限的怀念和热爱。
第一,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混呀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我自己倾情融入到了课文所描述的绵绵的思乡情境中,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爱恋,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乡”的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欲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
把课文读懂。
第三,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在交流的伊始,学生就谈到结束句:“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应暂缓展开引导,待到交流尾声,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鲸》 教学反思
五年级 林秀云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研究讨论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讲读第三、四段时,先出示了尝试题让学生讨论,自己分析解答,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扶放教学法:
课文第四段中的几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先总后分的写法。因此,我在讲读第4自然段时,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读段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则利用半扶半放的方法,那么第6、7自然段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3、练习作业法:
根据课后作业题的要求,我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画出鲸睡觉的样子。这样通过作业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鲸》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介绍“鲸”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的说明文。课文很简单,学生能很快地掌握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该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一、查资料,探索鲸的世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鲸的相关资料,对鲸的各个方面有充分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他们的资料已充分证明鲸是哺乳动物,很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让他们进一步交流并用一句话把他们资料中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告诉给大家。孩子们的汇报面之广已远远超出课文内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不同种类,并通过图片说明须鲸与虎鲸的区别。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史祖,并对鲸的史祖的生活状况展开讨论„„
二、巧板书,理清文章线索
然后我板书了课题《鲸》。板书时我把题故意写成两条“鱼”的形状,带孩子们进入海洋世界。课题《鲸》也写得很大,经观察孩子们说出鲸的一大特点──“大”。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关键。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们迅速在课文中找出鲸的其他特点并上台板书。不一会“鲸的演变”、“鲸的种类”、“鲸的食物”、“鲸的呼吸”等就出现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读书,自读自悟
接着同学们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找出各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第一个孩子说他喜欢学习“鲸的睡眠”部分,因为他喜欢睡觉。
于是喜欢睡觉的孩子都和他一起朗读这一部分。学习“鲸的演变”这一部分时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了鲸的生活痕迹:从陆地到浅海再到海洋。
学习“鲸的食物”这一部分时我让女孩子读须鲸部分,男孩子读齿鲸部分,这样突出了须鲸的温柔,齿鲸的凶猛。学习“鲸的呼吸”时我出示了两个剪纸:一个是又粗又直的纸条,另一个是又细又高的,“聪明的渔夫”──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了鲸喷出的水柱并由此学会辨别鲸的种类。
在教学此部分时我穿插让学生说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想象发挥
最后我让孩子们选一个自然段用笔画出他们喜欢的鲸的样子,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哪个自然段,是鲸的哪个特点。孩子们都画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画的是“鲸睡觉、“鲸呼吸”、“鲸的种类”。对于比较难于用画表示的“鲸是哺乳动物”,有个孩子先画了个大大的鲸,然后在它身下画了个小小的鲸,非常形象。在画“鲸的食物”时,有的孩子在鲸的前面画了许多慌忙逃命的小鱼小虾,画面生动有趣。
本课后的作业是写一篇《我是某某鲸》的小作文,作文中要说明鲸的相关特点。
五、反思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前充分查阅了资料,所以我本以为他们难以理解的部分如“鲸是哺乳动物”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看孩子们的画也知道他们已经学懂了这篇课文。教学中有些不足之处:如在学文与找写作方法部分有些脱节,留给孩子们画的时间也不够,对较难画的段落没有充分指导。
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就能让各种类型的课文变得生动并容易学习。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
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在上课前,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性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通过看课文动画,加深了学生对松鼠的影印象,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明白了文章是从外形、生活习性这两方面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习松鼠外形的美丽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松鼠的美丽。如果能够对照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它的外形的美丽可爱,可能会效果更佳。在学习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内容时通过观看了松鼠活动情景的动画,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松鼠的可爱。在学习松鼠搭窝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复述塔窝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口斗表达那能力。学习最后一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把知道的踊跃表达,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总之,我觉得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比如抓重点词语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真正感受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学向更高层次的攀升,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
如教《落花生》就根据作者决心做个落花生式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决心等内容,让学生议论学后自己有什么想法,应该怎样做人。学生表示要做落花生
式的人。
学生有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表现在他的思想中,成为行为的动力,对实际行动起调节和促进作用,学生会自主活动,人人参与,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所以我还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仔细的体会,并仔细观察图,利用这一具体的形象来体会抽象的东西,经过实践,同学们的反应不错,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所以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反思
1、能及时调整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把第一次教学时由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在第二次教学时调整为将“阅读提示”中的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自读自悟。
2、能将以前“预习”的课题研究的做法延用到现在,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交流预习的内容,节省了时间。
3、能找准读写结合点,针对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来设计练笔,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思想上的认识。让学生写一件同样能体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道理的事情。学生能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举一反三,想到了做数学题时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羽毛球掉在电风扇上钩不到时,打开电风扇的开关,羽毛球就被吹下来了这样的事情,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改进,就会阻碍我的成长:
1、不会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好的写法。如,本文选材恰当,详略得当,我在教学中没有针对课文的表达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围绕文章的题目或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写事,也没有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两个相同的事例时,要一个详写,一个略写,这样才详略得当。
2、交流练笔时指导不到位。如,在本次练笔交流时,有的学生能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举一反三,想到了做数学题时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羽毛球掉在电风扇上钩不到时,打开电风扇的开关,羽毛球就被吹下来了这样的事情,把对本课的思想认识拓宽到在学习上,生活小事上的认识,虽然事情小,但却同样体现了这个道理,更有说服力,当时我就没有及时的表扬这些学生选材好,让学生明白写作文时越是小事越能让人信服。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教学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第二学段每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既有学科内的像“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也有跨学科的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保护绿色家园”“走进大自然”。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课外活动,课内展示。进入第三学段,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就是这样的一个教学单元。
翻开这一组,我们会发现它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也与近几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面貌迥然而异。它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作补充。这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上是一种突破。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了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成了我们急需探讨的课题。本文试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谈谈怎样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凸现三个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我们首先要把握它的特征。我以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活动化
“活动”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学论中的“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对一个可能使他使出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使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也不可能单独起源于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活动。现代教育十分重视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主张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格。
儿童具有好“动”的天性。综合性学习可以发挥儿童好动的特点,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动成为学习的过程。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不是采用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讲、听、读、练的方式,而是通过猜字谜,搜集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文字材料(如歇后语、诗词、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对祖国文字的感情。这种“活动”是学生喜爱的,有的本身就是游戏;活动中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只读书本上已有的结论;在活动中每个学生亲历和体验,而不是只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拿“调查街头错别字”来说,它的“课堂”首先是在街头,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有的字学生自己也拿不准,需要去查字典或请教家长、老师,然后才能统计数据,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学生还要通过走访、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向商店或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我们的意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课堂里听讲、回答问题、做练习的学生来说,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对教师来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尝试。
(二)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在《遨游汉字王国》中,教材的提示是:“我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十分强调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
《遨游汉字王国》是任务驱动型的综合性学习。尽管教材规定了活动的任务和范围,教师也要安排布置活动,但学生必须通过自觉主动的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具体的活动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这组教材中,“有趣的汉字”板块建议开展猜字谜等3项活动,“我爱你,汉字”板块建议开展社会用字调查等4项活动,限于教学时间和当地的教育资源,不可能每个小组全部都去做。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小组同学一起商量在每个板块中选择一两项去做,以及怎样开展,用什么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等,都由小组同学自主决定。“自主性”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恰当的选择。学会选择,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综合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
这样简单生动的文章,怎样设计才能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从而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呢?课前备课时,我反复研读教材,最终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定位为:设计思路清晰、简单明了,紧紧抓住一个“奇”字,让学生在“读”中晓“奇”,在“议”中悟“奇”,从种种“奇”中感悟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刷子李”是一“奇”人时,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品味——“衣着奇”、“效果奇”、“动作奇”各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课上学生找得非常认真,画出体现“衣着奇”的语句有:“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胶较上了劲。”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不仅仅感受到了“刷子李”的奇特之处,还感受到了作者幽默的语言,学起来更加带劲了。
不仅如此,在设计本课时,还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这一问题既是对文章的回顾,又是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总结,无形中还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当然在关注弱势学生方面做的还不够扎实,以至于个别学生上完课之后还不能流畅地将文章朗读下来,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仍需改进。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反思1
《新型玻璃》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说明文。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人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对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都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如开篇先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可以自动报警,为下文介绍这种玻璃的作用埋下了伏笔。再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说夹丝玻璃即使破碎,碎片仍粘在一起,课文用“藕断丝连”加以形容,使人易于理解。作者还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
在介绍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它说成是“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加以印证,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确立了本课的重点: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此外,我还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在教学本课前,首先,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观察现实生活中新型玻璃的广泛应用,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为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我先告知学生这堂课将要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前提是先学好《新型玻璃》这篇课文。初读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如轻声读、默读、同桌对读等)通读课文,读熟课文,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思考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自己练习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填写在表格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之后全班同学共同进行交流。
在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后,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首先让学生画出介绍每种新型玻璃特点、用途的重点词句,认真加以揣摩,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说一说喜欢的原因,仔细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最后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前5个自然段,探究这5个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每段的开头有什么作用,从而感悟作者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独具匠心。
最后,在学生熟读精思,基本消化、吸收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后,便组织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将自己发明的产品介绍给大家,重点讲明它的特点和用途。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反思2
《新型玻璃》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将继续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二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了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这篇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做到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能提高其语文素质呢?我在设计时,主要体现学生的“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内化语言,学习并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课前,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其中有一幅“玻璃摩天大厦”图。一上课,学生就被眼前的玻璃大厦给吸引住了。这时,我让学生观察这栋大厦的外观特点,学生兴趣浓厚,语言表达富有个性。由此,教师导入新课,水到渠成,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做到了“课伊始,趣已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备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读,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可课堂教学效果却没有预期的理想?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现就教学实施情况,做以下分析:
(一)教师缺乏教育机智,不善于调整教学
在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填入表格时,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到的效果是低微的。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此,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我一时慌了手脚,对学生的问题缺乏有效性的点拨,造成“高耗低效”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教育机智,没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二)学情分析错误,造成课堂低效
在备课时,我认为学生通过预习,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理解并掌握,于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教,而不是考虑学生怎么学。课前,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没有深入了解,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的预习并不充分,否则,在填写表格这一环节时,就不会耗费长时间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将作为一个重点,使预习真正做到扎实、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鉴于此,教师在布置学生的预习时,可提出明确的预习任务,比如在预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完成以下几个要求:1、熟读课文,不懂的字词要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2、了解课文讲了哪些新型玻璃?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3、收集课外介绍的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预习目标明确后,学生才能有争对性地学习,自学能力也能得到提高。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已经知道要怎样来预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预习提纲进行预习。
(三)心情影响学情
上课结束后,一个同事对我说:“你怎么搞的,平时谈话风声的你怎么在课堂上一脸严肃?”“是啊,我这是怎么了?”我试问着自己。另一个同事说:“昨天你到我们班上课多好啊,笑容可亲切了,我们班学生都被你收服了,还嚷着让你再来上呢。”是的,我这是怎么了?我在心里再次问自己!
开学一个多月了,我接这个班级也有一个多月了。回想这一个多月来,除了开学第一天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我的笑容始终挂着,那种笑很甜,很美。直到今天,我对学生笑过几次?笑容还那么甜美吗?哦,那第一节课应该是我笑得最灿烂的,也是学生学得最开心的`一堂课。学生在周记上表达了对我这个新班主任的接纳、认可,甚至还道出了希望成为我特别关注的对象……也许是因为新接班,对这个新的班级寄予了一个班主任新的希望、新的企盼,所以我以最佳的心态走进了这个大家庭。然而,随着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在我面前展露无疑,我渐渐收起了笑容,更多的是板着面孔的说教。在我的“苦口婆心”下,学生似乎收敛了一些。然而,我却发现课堂上听不到学生的个性话语言,看不到那曾熟悉的为某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我着急,我无奈。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一个板着面孔上课的老师怎么可能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怎么可能让思想放射出耀人的火花?怎么可能让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反思3
1、课文简说。
《新型玻璃》是人教片仅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紧扣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人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更多的新型玻璃。
2、教学目标。
a,正确,流利 ,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b,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 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c,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课题组的课题)(教研专题)。
3、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初步学会运用简单的说明方法。
5.教学措施与方法以及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教研小专题以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采运了以下教学方法。
(1)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课前,我首先深挖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了解现实生活中新型玻璃的广泛应用,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我自己也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比如: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练习的设计等,课件虽然简单,但针对性很强,每进行一个教学环节时,当展示出相应的课件时,学生便一目了然,通过课件学生很快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更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避免了没有章法的教学现象,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而有序的进行。
(2)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在认识第一种新型玻璃时,我着重利用课前设计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在这个环节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用途,我又采用了“朗读“和”自述“的方式,朗读既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借机检查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采用“自述”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充当新型玻璃的角色,以第一人称进行自我介绍,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高科技产品在先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采用“自述”的目的之二就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才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目的之三就是让学生从小树立自我推荐的意识,从而使自己有用武之地。当进行到这个环节时,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自述的方式也不同,大部分同学语言诙谐幽默,自述的内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情丰富,动作大方,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出乎了老师得意料,可见孩子的潜能是深不可测的,只要教学方法恰当了,学生的潜能是毫无保留的被挖掘出来的。还有在学生“自述”的过程中,我以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表达和倾听,使说与听互动,讲与评结合,从而促使了学生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效率有所提高,给课堂增添了色彩。
不过(当然)每讲完这样的课时,总会留下许多遗憾。比如:第一,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由于心理素质不过关,所以倒至自己怯场,紧张,一紧张,个人的思维首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自己的教学机智也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自身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不能被充分的利用起来,更不能轻松自如的驾驭教材,驾驭学生,课堂上时不时的.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教学思路不太清晰的现象,一句话很想一次就说的清楚、明白,但说了好几遍都没有说清楚的现象,板书时,手抖得厉害等现象,课下总使自己有一种尴尬而无耐的感觉。所以,在此,我要感谢学校有关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因为通过本次活动,至少找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学习了同行的教学优点,和教学经验。
第二.设计的教学内容,有一部分没有进行,下课时间就到了,这说明课前备课时,有些细节自己考虑不周密,比如:板书,完全可以制作成课件,学生交流完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以动画的形式,把板书一步一步展示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大大节省了时间,在节省下来的时间里,还能搞点其他内容,比如,认时说明方法,感悟运用有关说明方法的好处:让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心中的绮思妙想等,虽然现在不太强调完整的课堂教学,但是人和人的想法和看法都是不同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反思4
《新型玻璃》这一课是属于说明类的文章。本课内容浅显易懂,前五段结构基本相同。所以我采用质疑课题导入新课。在新课之始就与学生一起梳理出本堂课需探讨的重要问题: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和用途?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学习”,在交流、表达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欣赏各种玻璃制品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让他们也来设计新型玻璃。
如何才能达到以读代讲、以说代练的效果呢?
一、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热情地参与话题。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后,让学生当推销员、推销新型玻璃;扮演新型玻璃,进行“玻璃自述”;当装修设计师,为不同的房子选择设计各自需求的新型玻璃。这样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学生便有了更为广阔的练习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以读代讲、以说代练的效果。
整堂课上,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只是口语表达效果不理想,仍存在着表达不完整、不条理等问题,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加这方面的训练与指导。
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反思5
我的这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玻璃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开产品发布会和聘请推销员的环节,更使同学激动不已,学生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反思6
开学一个多月了,我对学生渐渐地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小学课堂教学慢慢积累着经验,也在实践中摸索着如何备好课、讲好课、站好讲台的方法。今天,迎来的是我在科组老师面前的第一次公开课,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新型玻璃》的第二课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主要解决两个目标:一是了解其余四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其中第二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由于在第一课时已经通过学习“夹丝网防盗玻璃”时总结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是“读—段落,画—句子(特点、作用),讲—自述(第一人称介绍)”,顺应下来在本课让学生运用这学法学习其他四种新型玻璃,小组讨论中完成表格,以期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至于第二个教学目标则通过让学生读一读喜欢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老师则相机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表达方法,以此解决重难点。最后让学生以“新型玻璃发布会”的形式仿照课文介绍自己新发明的新型玻璃,要求学生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反思7
《新型玻璃》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为了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开展有趣的互动活动,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一:我是小小推销员
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段落结构基本相同。于是我采用精讲第一自然段“夹丝网防盗玻璃”,先引导学生总结这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其中所用的说明方法。之后我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对其他四种新型玻璃进行自主学习,边读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出描写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句子——归纳说明方法”等步骤学习后面的四个段落。在学生对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后,我开展了”我是小小推销员”活动,让学生推销课文中的五种新型玻璃,既使他们掌握说明的语言,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思维能力能得到发展,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
活动二:我是小小发明家
为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所学知识去表达,交流,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在拓展学习阶段,我启发学生打开想像的翅膀,开展“我是小小发明家”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的.世界中放飞自己的想像,发挥创新的潜能。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还能设计出哪些更有创意的新型玻璃?”这时,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大家议论纷纷,设计出了许多种新型玻璃,我不得不赞叹学生的奇思妙想真是大胆、新奇。他们就像破土而出的嫩芽,只要用心浇灌,每天都有新的惊喜带给你。
五年级语文上册《新型玻璃》教学反思8
在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教学时,我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
1、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请大家各自读课文,边读边把这些玻璃的名称画下来:
(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
2、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
3、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小组合作填好表格后再请学生上台填表。
4、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下面是学生用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的一些片断:
师:同学们,为了迎接3.15消费者权益日,我们镇的某某市场举办了一个新型玻璃大展销活动。玻璃家族的成员听了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到我们这儿,想找一个合适自己的地方去施展本领,为人民服务。可是,在展销会上,他们怎样才能各显神通,说出自己的本领和特点,吸引前来参观购买的顾客把他们带回去呢?玻璃娃娃们一时想不出好主意,急坏了!
请你们给自己最感兴趣的玻璃娃娃出出主意,帮他们介绍自己,好吗?请喜欢同一种新型玻璃的人合为一组并选出一个小队长,负责选派发言人。
(五种新型玻璃共分五组。)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介绍,互相补充,推选出一名最佳代表上台示范介绍。)
生:《吃音玻璃自述》。大家好!我叫吃音玻璃,我虽然不像夹丝网防盗玻璃那样能防盗,不像夹丝玻璃那么坚硬,不像变色玻璃那样能调节室内光线,不像吸热玻璃那样夏天能够把强光挡在外面,冬天把温暖留在房间里,但我也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能吃掉噪音。如果你们把我装在窗上,街上的噪音是8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24分贝了。我是消灭噪音的能手!
师:谢谢吃音玻璃的介绍,你们觉得他的介绍怎么样?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1:我觉得他的介绍很精彩。尤其是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住别人的耳朵听下去。他还把吃音玻璃与其它几种玻璃进行比较,令人一下子听懂了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师:你真会倾听,这也是老师想说的。
生2:他的介绍能抓住顾客的心理,特别能打动顾客的心。比如:但我也有一种特殊本领,就是能吃掉噪音。你们把我装在窗上,如果街上的噪音是8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24分贝了。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听了他的介绍,恨不得马上把吃音玻璃买回去,因为我家附近很吵,有时吵得根本无法睡觉。
师:说得好!能结合自己听后的感受和生活实际来说话。其实老师昨天晚上也睡不好,附近的工地晚上十一点还在施工,老师也想马上把吃音玻璃买回去。现在我们一起去买吧!
(生大笑。)
生3:他说话很亲切又有礼貌,值得大家学习。
师:我想你肯定也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指名其他4组代表上台介绍,再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优秀学生的示范介绍带动后进生,评议时深入交流和指导介绍方法,有利于集体交流,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同时,组与组之间的示范介绍是一种竞争,有益于组内的团结合作与交流。
师:你们想的主意太棒了!顾客们听了玻璃娃娃们的介绍,对新型玻璃一定会非常感兴趣,相信他们能接到不少订单,在展销会上大获成功!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认识到,要想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做到:
一、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热情地参与话题。我创设了生动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如3.15消费者权益日,同学们在展销会上帮助玻璃娃娃介绍自己;优秀学生声情并茂的示范介绍;玻璃娃娃与顾客之间的可能对话等情境,很快就启迪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进入玻璃娃娃的角色。后来,我还成功创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第一人称创造性介绍的情景,做到以境促思,以思促说。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1、师生互动: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
2、生生互动:
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具体说来有:小组内
【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简短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06-07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7-2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集09-19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11-1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2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06-25
《折纸》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15
数学五年级上册《数的世界》教学反思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