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保护(通用8篇)
东钱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东钱湖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
第十四条 东钱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东钱湖生态保护需要,确定湖泊的最低水位线,设置最低水位线标志。
东钱湖水位接近最低水位线时,应当采取限制取水等措施。
第十五条 湖区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清理湖面漂浮物,保持湖面清洁;组织东钱湖清淤疏浚,保持东钱湖清淤量和淤积量基本平衡。
第十六条 在东钱湖水域内,有关管理部门可以设置必要的设施阻止外来污染,但不得影响防洪安全和通航安全。
第十七条 在东钱湖水域设置畜禽禁养区,畜禽禁养区内禁止从事任何形式的畜禽养殖活动。
东钱湖水域内禁止网箱养殖,禁止珍珠养殖。
第十八条 在东钱湖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执行《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各项规定。
第十九条 在东钱湖水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随地吐痰、便溺;
(二)丢抛烟蒂、瓜皮、果壳、纸屑等废弃物;
(三)向水域倾倒渣土、泥浆;
(四)侵占、填埋水域;
(五)在指定区域外洗澡、游泳;
(六)清洗机动车辆;
县住建局:负责县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对城市黑臭水体进行排查,预评估,拟定黑臭水体清单;拟定并向社会公布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公布黑臭体清单;牵头组织编制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合同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和各责任单位做好整治工作经费预算。
县环保局:盘责湄水河、城中河.四安河河道整治责任范围内相关工作。配合黑臭水体识别评估,负责对黑臭水体进行检测,并进行黑臭水体分级;进行污染源和环境条件调查,大力整治企业、养殖单位环保不达标行为,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县财政局:做好城区黑臭水体整治资金保障工作。
县规划局:明确城市建成区详细区域范围,参与整治方案论证审查及相关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四安河流域城区段河道清淤及河面、河岸、水面垃圾清理等整治工作,配合黑臭水体识别评估,提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相关资料。
县城管局:负责湄水河城区段、城中河河道清淤、河道周边和封闭水体垃圾清运、整治,严厉打击随意倾倒垃圾行为。负责城市道路管网疏浚和积水地段整治相关工作,完成办公室临时交办的任务。
县农业局: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
县畜牧水产局: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
县统计局:负责组织城区黑臭水体问卷调差,参与黑臭水体识别评估和绩效考核相关工作。
县城建投:负责完善辖区内城市污水管网,实施城市河道截圬,负责责任区域内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
县经开区:配合做好辖区内城市黑臭水体排查;负责完善辖区内城市污水管网,实施城市河道截污,负责辖区内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永丰镇、经开新区配合做好辖区内城市黑点臭水体排查;负责社区环境整治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由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成立双峰县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其主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负责统筹协调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负责整治工作中重大问题绝策,负责重点、突出问题的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公室(简称县水体整治办),负责县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城市黑臭永依排查、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整治方案,协调监管工程实施,组织验收监测评估工作,协调整治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二)密切协作配合。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项重要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切实履责,形成合力,推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顺利展开。
(三)严格工作标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严格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与《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等相关标准执行。
(四)加强经费保障。县政府统筹安排整治工作专项经费,支持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方案编制,工程实施,监测评估及日常养护等工作。
(五)确保整治效果。通过本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要逐步控制与消除我县建成区黑臭水体,改善水体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六、其他事项
为加快推进县城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委托双峰县规划设计院进行摸底排查工作,编制整治方案。
养殖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
现今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为虽然大规模的发展,但同时伴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成熟,养殖水体的污染现象日趋严重.本文以养殖水体的污染为主要对象,分别对养殖水体中的主要有害物质及生物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作 者:胡彬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北碚,400716刊 名:绿色大世界英文刊名:GREEN LARGE WORLD年,卷(期):“”(9)分类号:X5关键词:养殖水体污染 生物防治
姓名:张素芬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110205223 湖泊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的水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日趋加快,已严重影响水体水质和水环境,导致湖泊自身调节功能的减退,水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富营养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三、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富营养化防治是十分复杂而又耗资巨大的难题,因为:
(1)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N、P营养元素的来源有天然源和人为源、外源和内源以及点源和非点源之分。
(2)营养物去除难,至今无单一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彻底去除污水中的N和P,投资通常较高的常规二级生化处理法只能去除30P 的去除能力还能提高。
3)对分层的湖库水层进行人工混合 :采用曝气混合将水体内浮游植物输送到光照微弱的深水层,导致生物内源呼吸速率超过光合作用速率。而且,混合分层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生存,特别对大型水蚤有好处,能促使浮游植物的减少。由于人工混合导致水质较浑浊,亦能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通过浮游动物吞食藻类,进而控制其生长。
3.5 管理控制
环境是社会的,资源是社会的,因此富营养化的控制也是社会的,社会的事情要依靠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因此管理是富营养化控制的重要环节。
(1)明确氮磷负荷制是防止富营养化的中心环节,科学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水质标准。
[
(2)对湖泊、水库应实施磷负荷总量控制。首先:应测算湖泊、水库水域的氮磷容量,再通过调研及监测弄清内外源氮磷负荷总量,然后据此制定营养物逐年削减量计划,削减量应分配到各污染源。
(3)加强湖泊、水库水质的监测、监督、预测和评价工作。(4)制定相应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成立统一的保护机构。
总之,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湖库功能的发挥和有效作用,造成经济上、环境上的巨大损失,但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认真控制污染、强化环境意识、认真管理,水体富营养化是能够控制的。
四、蓝藻的治理 1.物理方法:
物理除藻方法大体可分为工程除藻和直接物理除藻。⑴工程除藻
主要是采用引水换水、底泥疏浚、围隔拦截等工程。
①引水换水 用“以清释污”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可以使水体富营养化关键性水质指标总磷和有机物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等有所下降。但对于蓄水量较大的水域,补水量太小起不到净化效果,而提高补水量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所以“引水释污”只是起到一个“治标不治本”暂缓效果,对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采用“引水释污”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③围隔拦截 只能限制蓝藻繁殖面积扩大,达不到治理蓝藻的效果。⑵直接物理除藻
直接物理法除藻主要指机械清除、吸附、曝气和气浮、磁聚除藻、超声波和电磁波除藻、遮光、过滤、人工打捞等多种方法。
①人工打捞 人工打捞收获藻类是控制蓝藻总量最直接的方式,能有效减轻局部水华灾害,在收获藻类的同时起到输出营养物的作用,减轻藻体死亡分解引起的藻毒素污染。由于人工打捞收集手段落后,时间有限,导致效率低、费用高。
②机械除藻 机械除藻是将藻类从湖泊中移出的一种机械方式,一般应用在蓝藻富集区(借助风向、风力等将蓝藻围栏集中在某一区域),采用固定式除藻设施和除藻船对区域内湖水进行循环处理,有效清除浮藻层,为化学或生物除藻等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可以作为辅助措施。
③其他方法 目前的其他物理除藻方法也都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不能大规模除藻等弊端,离实际应用还存在差距。例如用活性炭吸附,对藻类、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很好,但水中的有机物会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活性,在大面积范围内使用很难回收再生,处理成本就很高。深水曝气虽然能使湖底层水体中NH3、TP 浓度下降, 溶解氧(DO)浓度上升, 但叶绿素a含量却没有明显变化。磁聚除藻、超声波和电磁波除藻只适合水厂中小规模除藻,推广困难,不能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和藻类污染问题。
2.化学方法:
目前,常用的杀藻剂主要有硫酸铜、高锰酸盐、硫酸铝、高铁酸盐复合药剂、液氯、ClO2、O3 和H2O2 等。利用化学杀藻剂除藻无疑是一种效果显著、见效快的有效途径,但这仅仅也是一种治标方法,必须慎重使用。一是用化学杀藻剂除藻后的蓝藻尸体仍留在水体中,并不断释放藻毒素;二是化学杀藻剂本身往往都存在毒副作用,造成二次污染,对水体生物影响很大,使用化学药剂后的河道不利于生物恢复;三是使用化学杀藻剂仅能在短时间内对水体中藻类有控制作用,由于不能彻底杀灭,时隔不久又死灰复燃,有时甚至变本加厉,对水体将是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说,运用化学方法治理河道是“饮鸩止渴”。国家已经限制化学方法在河道治理中的使用。
3.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治理蓝藻原理:
利用Eama-11蓝藻生物抑制剂快速抑制蓝藻的生长繁殖。它是从自然环境里筛选出来的对蓝藻生长有抑制效果的微生物经过驯化培养而成。极易溶解在水中,能快速扩散到蓝藻细胞表面,并渗透到细胞内部破坏细胞功能性蛋白基团,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细胞正常代谢终止,最终控制蓝藻生长。
特点1——高效抑制
抑制蓝藻生长能力很强,针对已经暴发蓝藻水华的水体,该生物制剂对蓝藻具有90%以上的抑制效果。
特点2——施工简便,原位治理
邦源环保采用生物法治理河道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大量人力进行打捞蓝藻,即无需将蓝藻转移出水体,即可在水体内通过生化反应消解蓝藻及藻毒素。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特点3——产品绿色、环保、无公害
①生物产品不燃、不挥发、绿色、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
②配伍性好,该抑制剂由于无毒副作用,因此,可与其它生物制剂配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③生物降解性极佳,该抑制剂在水体中抑制蓝藻生长以后,不会有残留。4.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复合菌修复湖泊水体性能研究
摘要:通过投加复合菌强化湖泊水体生物自净能力,并对其修复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投加复合菌4 d后出现修复效果,20d修复效果达到最佳状态,CODMn,TN,TP,Chl-a都大幅下降;最佳投菌量为150mg/L,投菌周期为40d.作 者:王宗华 WANG Zong-hua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期 刊:环境科技 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23(5) 分类号:X7 关键词:优势菌 景观水体 富营养化 修复 周期★ 基于遥感的武昌湖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决策部署,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整体布局、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逐步整治全镇农村黑臭水体,打造强富美 XX 镇。
二、基本原则 1 1、明确目标,整体规划。科学识别黑臭水体及其形成机理与变化特征,结合污染源、水系分布和补水来源等情况,合理制定我镇黑臭水体的整治目标、总体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2、因地制宜,标本兼治。针对水体黑臭成因、区域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应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消除黑臭水体,改善人居环境质量。3、生态改善,长效保持。多渠道开辟补水水源,改善水动力条件,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实现农村水环境持续改善。4、部门联动,政策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协作,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水体日常监测维护管理机制。
三、治理目标 以“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重点对全镇所有河道的黑臭水体,村庄周边及内部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治理,在完成黑臭水体排查工作,确定黑臭水体清单和总体整治计划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农村黑臭水体大治理,实现“黑水”变“清水”、“臭水”变“活水”,完善管理治理体制,公共水域得到美化,展现农村新面貌。
四、工作步骤 1 1、排查识别。镇环保部门、农口、水管站配合,制定XX 镇黑臭水体排查表,由水管站、各村开展逐一排查。确定全镇黑臭水体名单、黑臭程度和黑臭水体治理计划表。、制定方案。镇环保部门、农口、水管站配合,根据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要求各村、各单位根据各区域黑臭水体污染源和环境条件调查等情况,逐一编制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
3、工程实施。按属地原则,各村、水管站对全镇各黑臭水体实施整治。完成镇区及部分河道清淤,2020 年完成市水管局确定的河道清淤工作。4、长效管理。根据属地原则,通过建立日常清捞、养护等制度,明确每一水体水质管理的责任单位,落实相关管理措施,并接受公众监督,确保黑臭水体整治效果。
五、治理措施 1 1、调整摸底,建立台账。镇政府是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辖区内的河道、坑塘、沟渠进行一次拉网式摸底排查,逐一建立黑臭水体台帐,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各责任单位要根据黑臭水体、污染源和环境条件调查等情况逐一编制黑臭水体整治方案。2、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充分考虑农村不同区位条件、经济条件、村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等因素,科学确定治理方式和技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模式;暂无能力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要合理建设污水排放沟渠,解决生活污水乱排放的问题。
“每年有近7亿吨城市生活污水直排湘江水域,每年汇入湘江的农药、化肥量分别为700吨和2.2万吨左右……”昨日,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发布《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调查报告》指出,近十多年来,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直接影响到了湘江沿江城市供水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制约流域内“三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在长、潭、衡、株等城市,水污染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现状
1.原生水质好下游污染重
保护湘江,直接关系到全流域3000多万人民的生存和生活。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湘江水系原生水质良好,矿化度低,硬度小。就整体而言,虽然湘江干流两岸有293个排污口,但仍不失是一条好河。目前,干流中上游河段水质,除衡阳市水口山工业区的松柏断面污染较重外,其余江段水质较好。但干流下游水质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株洲、湘潭、长沙城市江段污染较重。
2.饮水安全基本有保障
,湖南环保部门在湘江流域共布置33个监测断面(其中干流20个断面,支流13个断面),符合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的有22个,占66.7%;超过三类水质标准的为11个,占33.3%(均未考虑粪大肠菌群这一因素)。
但是,省环保监测中心通过对湘江干流主要断面与水质评价情况对比,结果发现衡阳、株洲、湘潭、长沙4个城市所辖区域在湘江干流上所设的监测断面的水质近7年来多数都没有稳定达到三类水的要求,常出现四、五类水,甚至低于五类。不过,由于我省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开展较早,各地普遍采取了保护措施,因此,据环保部门监测,20湘江流域各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质达标率均在90%以上,基本保证了湘江沿岸各市饮用水源的安全。
3.生活污水是污染“祸首”
调查组将湘江流域8个地级市至年的废水排放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一方面,湘江流域国家控制的8种污染物中,汞、镉、铅、六价铬、砷、石油类、氰化物等物质的年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在逐年增加,至2003年,沿江八市的生活污水总量已超过工业废水总量。
二、问题
污染防治六大难题
1)工业污染总量维持较高水平
目前,湘江流域大部分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初步达标,单位废水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有较大削减,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据统计,湘江流域COD、总汞、总镉、总铅、石油类、氰化物和挥发酚的排放量仍然分别高达11.16万吨、1.85吨、18.58吨、124.68吨、861.81吨、75.93吨和18.31吨。尤其是枯水季节,在流量小、流速慢,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能力差的情况下,保证湘江水质的`难度更大。
2)每年7亿吨污水直排湘江
2003年湘江流域8个地级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就达8亿吨,而流域内仅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7座,总处理规模虽已达61.7万吨/日,但实际年处理量仅为处理能力的41.9%,以致每年有近7亿吨城市生活污水直排湘江水域。
目前,湘江流域已建成的真正无害化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只有长沙黑麋峰垃圾处理场、衡阳吉兴垃圾填埋场、岳阳花果畈垃圾处理场三座。
3)农业面源加剧湘江污染
据初步统计,湘江流域每年使用农药4万吨左右,化肥220万吨左右。每年经雨水冲冼带入径流,辗转汇入湘江的农药、化肥量分别为700吨和2.2万吨左右。畜禽养殖污染比重也不断上升。因此,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导致湘江有机污染负荷逐年提高的重要原因。
4)重点环保项目建设不力
20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湘江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中列出了前应完成的27个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但到目前为止,上述项目只完成1项,在建14项,处于前期工作的9项,还有3项仍处在规划阶段。
5)部分地区管理失控
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区新建项目特别是开发区存在环境管理失控现象。有的所谓开发区成了环保部门执法的禁区,上了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
6)矿山开采影响严重
目前,郴州境内属湘江水系的东河、西河、郴江河和属珠江水系的杨家河、玉带河、甘溪河全都遭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当地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另外,目前湘江流域已形成小水电开发热潮,而这些项目许多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缺乏全面规划和严格论证,存在生态安全隐患。
三、建议
1.四大重拳整治湘江污染
实行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对于湘江流域水污染的防治,调查组建议,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建议省政府实行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及时协调解决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把流域出境断面水质改善情况列入市县环境保护责任书,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核,对水污染防治不力,辖区水环境状况没有明显改善的,实行责任追究。
进一步促进公众参与调查组建议,省人大常委会修订《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就污染物总量控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环境保护管理,湘江枯水期水污染事故预防,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违法追究以及加大不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等方面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同时,流域内各级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促进公众参与,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改进湘江水环境信息发布制度,重大水污染事故公开制度,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建议对流域内省属大型企业实行企业法人环保违法引咎辞职、免职制度。
2.环保设施建设营运市场化
调查组建议,要督促郴州、湘潭和永州市加快配套管网建设,娄底和衡阳市要加快污水处理厂筹建,推进全省公用环保设施建设和营运市场化。
建议省政府在即将制定和实施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把衡阳水口山工业区、郴州鲤鱼江工业区、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湘潭竹阜港化工小区、湘乡市工业区作为重点,加快这些地区污染治理步伐。
3.解决四大重点问题
“加强湘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当前4大问题建议省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分别负责,拿出解决方案。”调查组建议。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 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整治任务十分艰巨。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特编制本指南。
本指南的主要内包括:总则、城市黑臭水体定义、识别与分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
本指南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组织编制。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苏州科技学院。
本指南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特编制本指南。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城市建成区内的水体。主要用于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城市黑臭水体的排查与识别、整治方案的制定及与实施、整治效果评估与考核、长效机制建立与政策保障等工作。1.3 工作目标
2015 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
2017 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2020 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 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1.4 基本原则
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点、水体特征、人文社会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兼顾近远期目标,提出适合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指导性原则。
(1)明确目标,整体规划。科学识别黑臭水体及其形成机理与变化特征,结合污染源、水系分布和补水来源等情况,合理制定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目标、总体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
(2)因地制宜,标本兼治。针对城市水体黑臭成因、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应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消除黑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3)生态改善,长效保持。多渠道科学开辟补水水源,改善水动力条件,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实现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
(4)部门联动,政策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部门协作,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多渠道融资,健全城市水体日常维护管理机制。
(5)强化监管,公众参与。强化全过程监管,建立水体水质监测、预警应对机制;开辟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公开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
1.5 工作流程
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流程如图1 所示。首先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对辖区内的水体黑臭状况进行逐一排查,并向社会公布排查结果,接受公众评议。根据排查和公众评议结果,确定黑臭水体名单和总体整治计划(含整治计划),并建立长效机制。根据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委托专业机构针对各黑臭水体逐一编制整治方案,按规定程序开展论证和工程实施,同期委托第三方机构按评估方案全过程跟踪实施进展,适时开展公众评议,并由地方政府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对各黑臭水体的整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地方政府根据所公布黑臭水体名单、总体整治计划及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每季度或每半年)公布水体整治效果,并根据所建立的长效机制,开展水体日常维护与监管工作。
图1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流程
第二章城市黑臭水体定义、识别与分级 2.1 城市黑臭水体定义
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2.2 城市黑臭水体识别
根据以往掌握的水体污染和投诉情况,城市政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专门机构)应对所有城市水体的黑臭情况进行预评估,将结果列于表1 中并予以公示。
表1城市水体黑臭状况预评估结果
对于可能存在争议、预评估结果为无黑臭的城市水体,主管部门可委托专业机构对城市水体周边社区居民、商户或随机人群开展调查问卷,进一步判别水体黑臭状况。原则上每个水体的调查问卷有效数量不少于100 份,如认为有“黑”或“臭”问题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则应认定该水体为“黑臭水体”。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手机二维码形式完成公众调查。公众调查问卷可参考附1。
根据城市黑臭水体识别结果,提出城市黑臭水体的初步名单。2.3 城市黑臭水体分级与判定
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将黑臭水体细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水质检测与分级结果可为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制定和整治效果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2.3.1 分级标准与测定方法
城市黑臭水体分级的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3-N),分级标准见表2,相关指标测定方法见表3。
注:相关指标分析方法参见《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2.3.2 布点与测定频率
水体黑臭程度分级判定时,原则上可沿黑臭水体每200~600 m 间距设置检测点,但每个水体的检测点不少于3个。取样点一般设置于水面下0.5m 处,水深不足0.5m 时,应设置在水深的1/2处。原则上间隔1~ 7 日检测1次,至少检测3次以上。
2.3.3 黑臭水体级别判定
某检测点4项理化指标中,1项指标60%以上数据或不少于2项指标30%以上数据达到“重度黑臭”级别的,该检测点应认定为“重度黑臭”,否则可认定为“轻度黑臭”。
连续3个以上检测点认定为“重度黑臭”的,检测点之间的区域应认定为“重度黑臭”;水体60%以上的检测点被认定为“重度黑臭”的,整个水体应认定为“重度黑臭”。
2.4 城市黑臭水体清单编制 根据黑臭水体识别和分级结果,综合考虑整治工作难易程度,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清单(见表4),绘制黑臭水体分布图,分析其在城市建成区内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状况,为城市黑臭水体总体整治计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持。
黑臭水体清单包括水体名称、起始边界、类型、面积/长度、所在区域、黑臭级别、水质现状、整治责任主体及具体责任人、达标期限等。城市黑臭水体清单参考格式见表4。
第三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 3.1 整治方案编制流程
在系统分析城市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法,初步确定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路线,预估所需的工程措施、工程量和实施周期,预测水体整治效果,形成黑臭水体整治方案。整治方案编制流程见图2。
图2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流程
3.2 污染源调查 3.2.1 点源调查
点源是指以点源形式进入城市水体的各种污染源,主要包括排放口直排污废水、合流制管道雨季溢流、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非常规水源补水等。
调查内容包括污染物来源、排放口位置、污染物类型、排放浓度及排放量,以及上述指标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
3.2.2 面源调查
面源是指以非点源(分散源)形式进入城市水体的各种污染源,主要包括各类降水所携带的污染负荷、城乡结合部地区分散式畜禽养殖废水的污染等,通常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变化特征。
调查内容包括城市降雨、冰雪融水的污染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城市下垫面特征,畜禽养殖类型及其污染治理情况等。3.2.3 内源调查
内源主要是指城市水体底泥中所含有的污染物以及水体中各种漂浮物、悬浮物、岸边垃圾、未清理的水生植物或水华藻类等所形成的腐败物。
调查内容包括水体底泥厚度、颜色、嗅味及主要污染物特征;岸边垃圾、水生植物及其腐败情况等。
3.2.4 其他污染源
其他污染源主要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超标、工业企业事故性排放、秋季落叶等,通常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污染源。
秋季落叶问题在北方地区较为明显,落叶进入水体后将逐渐腐烂并沉入水底,可能形成黑臭底泥。
需关注雨污水管网错接所造成的污染问题。3.3 环境条件调查 3.3.1 周边环境特征
黑臭水体周边环境特征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整治方案中有关工程实施的可操作性,主要包括黑臭水体周边建筑群特征、城市道路和交通情况、水体沿岸其他基础设施情况等。
3.3.2 水文条件
黑臭水体水文条件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整治技术的选择和工程量预测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水体的位置、边界范围、水面大小、水位和水深、流速及流量,以及与周边水系的连通关系等。
3.3.3 水体岸线硬化状况
水体岸线硬化状况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水体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制定、工程量预测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硬化岸线和河湖床的面积、硬化厚度、硬化类型等。
3.3.4 其他 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包括黑臭发生时段、持续时间、百姓投诉情况、影响居民人数等,同时可选择性调查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总磷、水温、pH、表观污染指数(SPI,参考指标,见附3)等指标。
3.4 整治技术选择
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
各地应结合黑臭水体污染源和环境条件调查结果,系统分析黑臭水体污染成因,合理确定水体整治和长效保持技术路线。相关技术的选择原则、适用范围、技术要点和限制因素见本指南第四章。
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应体现系统性、长效性,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整治工程的全面实施,综合考虑城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另外,需考虑对已黑臭水体本身的净化,原则上整治工程实施后的补水(含原黑臭水体)水质应满足本指南“无黑臭”的水质指标要求。选用清淤疏浚技术,应安全处理处置底泥,防止二次污染。
3.5 整治工程量预测
根据选定的整治技术和环境条件调查结果,以及水体在城市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城市交通等情况,兼顾城市绿化、道路恢复和清淤底泥的处理处置,合理确定整治工程量和实施周期,预测整治工程成本。
考虑到水体和污染物的流动特性,黑臭水体上游污染可能对整治工作影响较大,制定整治方案和开展工程量预测时,应考虑适当向黑臭水体上游污染区延伸。
3.6 整治效果预测
结合城市水体的水质水量特征、水环境容量及水体自净能力,对整治工程实施后的水体黑臭状况进行预测。
对于黑臭已经基本消除,但生态自净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市水体,应强化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确保整治工程长效运行。
第四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 4.1 技术选择原则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的选择应遵循“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等原则:
(1)适用性:地域特征及水体的环境条件将直接影响黑臭水体治理的难度和工程量,需要根据水体黑臭程度、污染原因和整治阶段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的技术方法及组合。
(2)综合性:城市黑臭水体通常具有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其整治技术也应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需系统考虑不同技术措施的组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实现黑臭水体的整治。
(3)经济性:对拟选择的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4)长效性:黑臭水体通常具有季节性、易复发等特点,因此整治方案既要满足近期消除黑臭的目标,也要兼顾远期水质进一步改善和水质稳定达标。
(5)安全性:审慎采取投加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等治理技术,强化技术安全性评估,避免对水环境和水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和二次污染;采用曝气增氧等措施要防范气溶胶所引发的公众健康风险和噪音扰民等问题。
4.2 控源截污技术 4.2.1 截污纳管
适用范围:从源头控制污水向城市水体排放,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沿岸污水排放口、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排放口、合流制污水系统沿岸排放口等永久性工程治理。
技术要点:截污纳管是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通过沿河沿湖铺设污水截流管线,并合理设置提升(输运)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对老旧城区的雨污合流制管网,应沿河岸或湖岸布置溢流控制装置。无法沿河沿湖截流污染源的,可考虑就地处理(见本指南4.5.3)等工程措施。严禁将城区截流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下游。实际应用中,应考虑溢流装置排出口和接纳水体水位的标高,并设置止回装置,防止暴雨时倒灌。限制因素:工程量和一次性投资大,工程实施难度大,周期长;截污将导致河道水量变小,流速降低,需要采取必要的补水措施。截污纳管后污水如果进入污水处理厂,将对现有城市污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造成较大运行压力,否则需要设置旁路处理(见本指南4.5.4)。
4.2.2 面源控制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城市初期雨水、冰雪融水、畜禽养殖污水、地表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
技术要点:可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各种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初期雨水控制与净化技术、地表固体废弃物收集技术、土壤与绿化肥分流失控制技术,以及生态护岸与隔离(阻断)技术;畜禽养殖面源控制主要可采用粪尿分类、雨污分离、固体粪便堆肥处理利用、污水就地处理后农地回用等技术。
限制因素:工程量大,影响范围广;雨水径流量及径流污染控制需要水体汇水区域整体实施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等综合措施,系统性强,工期较长;工程实施经常受当地城市交通、用地类型控制、城市市容管理能力等因素制约。
4.3 内源治理技术 4.3.1 垃圾清理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沿岸垃圾临时堆放点清理。技术要点:城市水体沿岸垃圾清理是污染控制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临时堆放点的清理属于一次性工程措施,应一次清理到位。
限制因素:城市水体沿岸垃圾存放历史较长的地区,垃圾清运不彻底可能加速水体污染。
4.3.2 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城市水体水生植物和岸带植物的季节性收割、季节性落叶及水面漂浮物的清理。
技术要点:水生植物、岸带植物和落叶等属于季节性的水体内源污染物,需在干枯腐烂前清理;水面漂浮物主要包括各种落叶、塑料袋、其他生活垃圾等,需要长期清捞维护。
限制因素:季节性生物残体和水面漂浮物清理的成本较高,监管和维护难度大。4.3.3 清淤疏浚
适用范围:一般而言适用于所有黑臭水体,尤其是重度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物的清理,快速降低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负荷,避免其他治理措施实施后,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
技术要点:包括机械清淤和水力清淤等方式,工程中需考虑城市水体原有黑臭水的存储和净化措施。清淤前,需做好底泥污染调查,明确疏浚范围和疏浚深度;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底泥清淤季节;清淤工作不得影响水生生物生长;清淤后回水水质应满足“无黑臭”的指标要求。
限制因素:需合理控制疏浚深度,过深容易破坏河底水生生态,过浅不能彻底清除底泥污染物;高温季节疏浚后容易导致形成黑色块状漂泥;底泥运输和处理处置难度较大,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需要按规定安全处理处置。
4.4 生态修复技术 4.4.1 岸带修复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已有硬化河岸(湖岸)的生态修复,属于城市水体污染治理的长效措施。
技术要点: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对原有硬化河岸(湖岸)进行改造,通过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需进行植物收割的,应选定合适的季节。
限制因素:工程量较大,工程垃圾处理处置成本较高;可能减少水体的亲水区,降雨或潮湿季节,岸带危险性可能增加;生态岸带植物的收割和处理处置成本较高、维护量较大。
4.4.2 生态净化
适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水体水质的长效保持,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系统构建,持续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
技术要点:主要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与植物的气候适应性,尽量采用净化效果好的本地物种,并关注其在水体中的空间布局与搭配;需进行植物收割的,应选定合适的季节。限制因素:应用生态净化技术要以有效控制外源和内源污染物为前提,生态净化措施不得与水体的其他功能冲突;生态净化措施对严重污染河道的改善效果不显著;植物的收割和处理处置成本较高。
4.4.3 人工增氧
适用范围:作为阶段性措施,主要适用于整治后城市水体的水质保持,具有水体复氧功能,可有效提升局部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并加大区域水体流动性。
技术要点:主要采用跌水、喷泉、射流,以及其他各类曝气形式有效提升水体的溶解氧水平;通过合理设计,实现人工增氧的同时,辅助提升水体流动性能;射流和喷泉的水柱喷射高度不宜超过1米,否则容易形成气溶胶或水雾,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限制因素:重度黑臭水体不应采取射流和喷泉式人工增氧措施;人工增氧设施不得影响水体行洪或其他功能;需要持续运行维护,消耗电能。
4.5 其他治理措施 4.5.1 活水循环
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缓流河道水体或坑塘区域的污染治理与水质保持,可有效提高水体的流动性。
技术要点:通过设置提升泵站、水系合理连通、利用风力或太阳能等方式,实现水体流动;非雨季时可利用水体周边的雨水泵站或雨水管道作为回水系统;应关注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以降低循环出水对河床或湖底的冲刷。
限制因素:部分工程需要铺设输水渠,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工程实施难度大,需要持续运行维护;河湖水系连通应进行生态风险评价,避免盲目性。
4.5.2 清水补给
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缺水水体的水量补充,或滞流、缓流水体的水动力改善,可有效提高水体的流动性。
技术要点:利用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清洁地表水等作为城市水体的补充水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强化城市降雨径流的滞蓄和净化;清洁地表水的开发和利用需关注水量的动态平衡,避免影响或破坏周边水体功能;再生水补水应采取适宜的深度净化措施,以满足补水水质要求。
限制因素:再生水补源往往需要铺设管道;需加强补给水水质监测,明确补水费用分担机制;不提倡采取远距离外调水的方式实施清水补给。
4.5.3 就地处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短期内无法实现截污纳管的污水排放口,以及无替换或补充水源的黑臭水体,通过选用适宜的污废水处理装置,对污废水和黑臭水体进行就地分散处理,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也可用于突发性水体黑臭事件的应急处理。
技术要点:采用物理、化学或生化处理方法,选用占地面积小,简便易行,运行成本较低的装置,达到快速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的目的;临时性治理措施需考虑后期绿化或道路恢复,长期治理措施需考虑与周边景观的有效融合。
限制因素:市场良莠不齐,技术选择难度大;需要费用支持和专业的运行维护;部分化学药剂对水生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
4.5.4 旁路治理
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无法实现全面截污的重度黑臭水体,或无外源补水的封闭水体的水质净化,也可用于突发性水体黑臭事件的应急处理。
技术要点:在水体周边区域设置适宜的处理设施,从污染最严重的区段抽取河水,经处理设施净化后,排放至另一端,实现水体的净化和循环流动;临时性治理措施需考虑后期绿化或道路恢复,长期治理措施需考虑与周边景观的有效融合。
限制因素:需要费用支持和专业的运行维护。第五章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 5.1 评估程序
城市人民政府应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制定期间,遴选评估机构。评估机构或相关监测单位需对治理工程实施前的基本情况做摸底调查,并全程跟踪工程实施进展情况,为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工程实施单位应于工程完工后1个月内向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交工程竣工报告。城市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于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完工后向评估机构下达评估通知,评估机构需在连续6个月的整治效果跟踪基础上,完成评估工作,评估结论应向社会公示。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工作,应报上级住房城乡建设、环保等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
5.2 评估方法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主要采取第三方机构评价法或专家评议法。
第三方机构评价法是指由具有工程咨询或环境影响评价乙级以上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组织对整治工程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关评估报告的方法。
专家评议法是指由地方人民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进行集中评议,并出具专家评议结论意见的方法。
评估专家实行利益规避原则,参与相应黑臭水体整治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人员、工程实施单位人员、监测机构人员均不得作为评估专家。
5.3 评估内容与技术要求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依据应包括公众调查评议材料、专业机构检测报告、工程实施影像材料、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等。其中,公众调查评议结果是判断地方政府是否完成黑臭整治目标的主要依据,其他专业评估结果可为整治工作绩效考核、政府购买服务支付服务费等提供技术支撑。
5.3.1 公众调查评议材料
加强公众参与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评估中的作用。城市人民政府可委托专业调查公司或第三方评估机构,采取公众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黑臭水体影响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商户等,进行水体整治前后的效果调查。专业调查公司或第三方评估机构应系统总结公众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总结报告,作为整治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手机二维码等形式完成公众调查。
原则上每个水体的调查问卷有效数量不少于100份,如90%以上的问卷对黑臭水体工程整治效果答复“非常满意”或“满意”,则认定该水体达到整治目标。公众调查表可参考附2编制,应尽量简单易懂。5.3.2 专业机构监测报告
具有计量认证资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一般可选择黑臭水体治理前等级判定的检测单位)可根据地方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委托,于工程实施前后按照本指南表2所列理化指标进行整治效果评估,还可考虑选用其他参考评价指标(如SPI等),开展辅助评估。
第三方监测机构可按每200~ 600 m 间距设置检测点,但每个水体的检测点不少于3个(取样深度同本指南2.3.2)。每1~2 周取样1次,连续测定6个月,取多个监测点各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评估依据。第三方监测机构应系统整理黑臭水体整治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作为第三方评估或专家评议的主要依据。
5.3.3 工程实施记录及影像材料
工程实施单位或有关部门应系统整理水体整治工程实施记录及水体整治前后的相关影像材料,作为第三方评估或专家评议的重要辅助材料。
5.3.4 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城市人民政府应制定长效管理方案,明确水体养护单位及其职责、绩效评估机制、养护经费来源、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应重视公众参与在黑臭水体长效保持方面的作用,将公众参与和监督作为长效监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 6.1 责任主体与职责分工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负责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指导和监督,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抽查工作,建立全国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定期公布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和抽查核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6.1.1 省级政府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水务)部门会同环保、水利和农业部门负责本辖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不定期组织对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黑臭水体名单及整治工作情况(可参照表
5、表6内容),接受公众监督。按规定通过信息系统每季度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相关情况,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并抄送环保部、水利部和农业部。
6.1.2 城市人民政府
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市域内黑臭水体的排查、总体整治计划和具体整治方案的制定,以及整治效果的跟踪评估。涉及跨界水体的,由相关城市协商开展治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整治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市政、水务、市容、城管、园林等)、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建立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应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具体办法,确定考核评估机构,或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过程监管和效益评估。
在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维护、保持和长效管理过程中,实行“河湖长制”,明确每一水体水质管理的责任人,落实相关管理措施。原则上河湖长应由城市水体所在地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等担任。
城市人民政府应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和公众举报平台,定期发布本地区黑臭水体名单(可参考表4)、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可参考表6);在城市黑臭水体周边的居民区、主要商业区公开整治工作时限、整治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公布联系和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
【水体保护】推荐阅读:
水体污染论文10-09
水体污染修复技术06-10
中国水体污染现状01-09
黑臭水体整治方案06-07
黑臭水体排查情况汇报10-18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01-20
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作文12-14
保护黄河保护长江倡议书01-10
如何理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与分级保护07-03
保护环境保护湿地资源共建和谐家园征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