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编办(精选8篇)
来源:安全监管总局网站 作者:* 日期:2010-12-13 页面功能【字体:放大 缩小】
【打印】【投稿】【评论】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 中央编办〔2010〕104号文件精神 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安健〔2010〕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10年10月8日,经中央编委领导同志同意,中央编办印发了《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2010〕104号,以下简称《通知》),调整完善了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分工,明确了职业卫生监管“防、治、保”(即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诊断治疗、职业病人社会保障)三个环节分别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的指导原则,确立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职业卫生预防环节依法实施监管的主体地位。为全面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调整完善职业卫生监管职责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通知》对职业卫生监管职责作出调整,是继2003年原国家安全监管局承担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责、2008年国务院批准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设立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之后,完善职业卫生监管体制、加强职业卫生工作所采取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大职业卫生监管力度、坚决遏制职业病高发势头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做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的迫切需要。同时,这次职责调整也是安全生产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寄托了社会各界对职业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期望。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职责调整的重要意义,认真分析职业卫生工作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尽快调整理顺职责,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和队伍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调整和理顺职业卫生监管职责作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做好职责调整工作。要主动向政府有关领导同志汇报《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提出调整完善职责、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建议意见。要加强与机构编制部门及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达成共识,调整明确本地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形成责权匹配、上下一致、运转有效的职业卫生监管机制;对尚未划转职业卫生监管职能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顺应形势,将职业卫生监管职能调整到位。
要努力健全完善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和队伍。根据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部门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建设,健全职业卫生监管体系,落实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安全监管部门已经独立设置职业健康(卫生)监管内设机构的,要根据职责调整新增加的职能,配齐配强监管人员;尚未独立设置内设机构的,要根据职责调整和本地区的实际,争取独立设置机构,充实熟悉业务的人员。
三、认真履职,加大职业卫生监管执法力度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在继续做好职业危害申报、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和粉尘、高毒物品危害专项治理等工作的基础上,要重点围绕这次职能调整中新增加的职责进行认真研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认真抓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及监督检查工作。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是控制职业危害产生的源头,必须强化监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尽快制定发布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要求做好建设项目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要加强与卫生部门的合作,确保此项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建设项目审批联动机制。要加强执法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严格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及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的要求,防止建设项目“带病”生产和运行。二是督促用人单位做好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要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做好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时的健康检查,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如实、无偿向职工提供。
三是积极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等信息汇总和分析工作。要建立用人单位职业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汇总和分析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等信息,掌握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总体状况,为评估监管执法效果、制定法规政策、确定执法计划、改进行政执法办法措施等提供信息支撑和依据。
四是认真做好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颁发管理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尽快发布《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实施办法》,各地区要认真贯彻执行,按照分级、属地管理原则,确定对使用高毒物品用人单位实施许可的发证范围,健全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申请、审查、发放等工作程序,切实把好源头监管关。
四、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开展监管执法提供有力支持 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技术性和专业性强,必须构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对卫生部门已审批的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机构实行备案制,继续发挥其作用。要巩固和扩大2008年启动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专业中心建设”项目的成果,依托4个国家级和32个省级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验实验室,积极发挥其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的优势,直接服务于职业卫生监管执法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科研和事业单位、与有条件的中介机构联合开发建设等有效途径,切实加强职业危害检测中心和实验室建设,配备先进齐全的职业危害检测检验仪器、设备、装备,充实业务精通的技术人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也将充分发挥职业健康协会的作用,积极协调卫生部门,建立相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证管理机构,逐步规范中介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各省级安全监管部门也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相关中介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归口管理。用2至3年的时间,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体系,为职业卫生监管执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五、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等新闻媒体,认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增强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控观念,提高劳动者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职业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要全面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对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二是加强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和强化用人单位管理层的守法观念和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意识。三是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工作,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普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使其掌握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增强其防护意识和能力。
六、密切协调与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2010年10月12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安监总办[2010]170号) 。通知要求: (一) 深刻领会《国办通知》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 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 细化责任分工, 强化责任落实。 (三) 强化配套制度建设, 统筹协调推进。
各单位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和《国办通知》为中心, 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和重点行业 (领域) 专项整治, 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监总厅应急〔2009〕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中央企业: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培训、演练和修订等环节进行了规范,对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加强宣传贯彻工作
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办法》,全面理解其主要内容。要结合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和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编制相关宣传资料,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办法》及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全社会和生产经营单位对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为深化应急预案管理奠定工作基础。
二、加强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各单位要按照《办法》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安监总应急〔2007〕34号)要求,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班,有重点地分类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应急预案专题培训,指导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要将《办法》和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列入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班课程,尽可能扩大应急预案培训范围,普及应急管理知识。
三、加强工作组织协调,确保《办法》贯彻实施
应急预案管理涉及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和重大危险源,量大面广,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本单位(部门)应急预案进行一次评估,补充制定或修订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要结合本地区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单位分布情况,充分发挥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积极性,有重点、分步骤地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编制质量,实行应急预案备案管理。要将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和国有企业以及在册重大危险源的应急预案管理作为2009年工作重点,努力实现上述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率100%的工作目标。
四、制定相关配套文件,规范管理工作程序
各省(区、市)安全监管局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尽快制定《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应急预案管理部门业务分工和职责,规范本地区应急预案备案范围和工作程序。要认真贯彻执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评审工作。
五、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办法》有效实施
各省(区、市)安全监管局要总结《办法》贯彻实施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推广典型经验、交流各地区好的做法,带动本地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对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湖北、广东、重庆等7个省(市)安全监管局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进行重点督导,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指导7省(市)制订《办法》贯彻实施方案,定期总结《办法》贯彻实施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六、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完善预案体系建设
各单位要结合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和全国“安全生产月”开展的应急预案演练周活动,制订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和具体工作方案,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要指导重点和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应急预案综合演练或专项演练,加强应急预案衔接,提高应急能力。要结合本地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演练,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公众,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七、建立预案数据库,推动预案持续改进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通过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全面掌握分析本地区应急预案管理情况,指导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现应急预案动态化管理。
各中央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办法》贯彻实施意见或方案,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近年来企业发展情况,对总部及所属企业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在年底前将修订后的总部及所属单位预案报有关部门备案。
各单位要结合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推进安全生产“三项建设”,推动《办法》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对各地贯彻执行情况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查。请各省(区、市)安全监管局、各中央企业于2009年12月前将《办法》贯彻落实情况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十三日
【发布文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61号 【发布日期】2015-09-10 【生效日期】2015-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的公
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61号
为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02次常务会议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财税〔2015〕99号)等规定,现就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有关实施问题公告如下:
一、自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无论采取查账征收还是核定征收方式,均可以享受财税〔2015〕99号文件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下简称减半征税政策)。
二、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自行申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汇算清缴时,小型微利企业通过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资产总额、从业人数、所属行业、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等栏次履行备案手续。
三、企业预缴时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查账征收企业。上一纳税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分别按照以下情况处理: 1.按照实际利润预缴企业所得税的,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不超过30万元(含,下同)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2.按照上一纳税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额预缴企业所得税的,预缴时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二)定率征收企业。上一纳税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预缴时累计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三)定额征收企业。根据优惠政策规定需要调减定额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按照程序调整,依照原办法征收。
(四)上一纳税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企业。预缴时预计当年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五)本新成立小型微利企业,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的,可以享受减半征税政策。
四、企业预缴时享受了减半征税政策,但汇算清缴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按照规定补缴税款。
五、小型微利企业2015年第4季度预缴和2015汇算清缴的新老政策衔接问题,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下列两种情形,全额适用减半征税政策:
1.全年累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万元(含)的小型微利企业;
2.2015年10月1日(含,下同)之后成立,全年累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
(二)2015年10月1日之前成立,全年累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大于20万元但不超过3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分段计算2015年10月1日之前和10月1日之后的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并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1.10月1日之前的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简称减低税率政策);10月1日之后的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适用减半征税政策。
2.根据财税〔2015〕99号文件规定,小型微利企业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的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按照2015年10月1日之后的经营月份数占其2015经营月份数的比例计算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10月1日至12月31日利润额或应纳税所得额=全年累计实际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2015年10月1日之后经营月份数÷2015经营月份数)
3.2015新成立企业的起始经营月份,按照税务登记日期所在月份计算。
六、本公告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2015年9月10日
津交委安„2005‟233号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交通邮电系统各单位: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要认真抓好学习教育活动
—1—
各单位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搞好宣讲,并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今年以来,交通邮电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不断加大管理力度,高质量地完成好今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和市政府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当前正值冬季,又即将迎来元旦、春节,这期间历来是交通运输的繁忙季节,同时也是生产安全事故易发期、多发期。为此,国家各主管部门和市政府及市交委都专门召开会议和下发文件,对今冬明春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部署。系统各单位尤其是道路运输、水上交通和危险品运输等重点单位,要站在为国家分忧、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特别是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急动员,周密部署,坚持不断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并以此为契机,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对查出的各种安全隐患,要科学分析原因,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坚决防止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认真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目标
各单位要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建立和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认真做好生产安全事故的预警防范和处置工作。与此同时,在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奋斗目标,并列入本单位“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各单位贯彻落实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市交委安监处。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安全落实领导指示通知
(共印32份)
抄送:交通部安委会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厅二处。
市安委会办公室,委内各行业管理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 (局) , 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 (林业) 集团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2]1号, 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 对2012年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提出了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对完善林业政策、增加林业投入、全面开创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 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深刻领会, 深入研究, 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落实好林业重点工程政策措施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 统筹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问题;逐步提高防护林造林投资中央补助标准, 加强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抓紧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 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 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协调, 认真落实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 抓紧编制上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省级实施方案, 指导编制好县 (局) 级实施方案。。
落实好森林管护、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后备资源培育任务, 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水平。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为做好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处理、提高工程建设补助标准提供坚实的基础。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 加快推进剥离森工企业办社会职能, 妥善解决重点国有林区两级管理费问题
(二) 认真组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各项建设项目, 加强补植补造, 加快发展林业特色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作用。
继续做好退耕还林阶段验收, 加快退耕地林权证核发, 加强工程效益监测。认真落实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任务, 有关重点地区要做好退耕地造林的准备工作。
(三) 及时下达营造林生产和投资计划, 大力推进三北、沿海、长江、太行山、珠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
建设任务安排要进一步突出重点, 优化布局, 搞好与面上造林任务的衔接。要协调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 创新工程建设机制, 鼓励、引导、带动社会力量参与重点工程建设。
(四) 进一步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资金, 制订试点方案, 尽快启动并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加快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 认真总结一期工程的成效和经验, 巩固一期建设成果。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充分发挥林业在石漠化治理中的突出作用, 注重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做好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的相关准备工作。创新防沙治沙机制, 研究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的相关政策措施, 加快防沙治沙步伐。
二、落实好林业财政补贴政策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强林惠林富民的政策密集出台, 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 要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 新增补贴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探索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研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探索国家级公益林赎买机制, 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 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农业等部门的协调, 着力完善林业财政补贴政策体系,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增加林业投入。
(一) 继续做好中央财政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试点工作, 编制好试点方案, 及时分解落实任务与资金。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确保试点成功。对试点任务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验收,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效, 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实施补贴政策打下坚实基础。
(二) 探索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进一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 探索拓宽补偿基金来源渠道。
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位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 积极研究政府赎买或与国有林进行置换的政策。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落实资金投入, 支持发展国际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
(三) 落实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林机具购置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 补助对象涵盖了林业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中包括了种子采摘机、采种升降机、采种工具、球果脱粒机、种子清洗机、种子去翅机、种子冷藏机、原盘整地机、深耕犁、液压翻转犁、树木移栽机、修枝剪 (锯) 、自动立式整枝机、树木修剪机、割灌机、灭虫布撤器及灭虫药包、性诱剂诱捕器、有害生物防控专用车 (含喷药车、监测车) 等18种林机具, 补贴对象覆盖了农牧民、国有林场职工和林业生产经营组织等。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 协调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机具补助资金。
三、落实好林业金融扶持政策
金融资本大规模向林业流动, 是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促进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条件。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要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增加贷款贴息规模;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银行、保险等方面的协调, 落实好金融扶持政策。
(一) 加快制订《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打通金融资本大规模进入林业的渠道。
积极引导银行参与发放林权抵押贷款, 设立林业中长期、低息贷款。大力推行农民森林资产登记及林权信息化管理, 逐步实现林权抵押贷款免评估、快捷化, 方便农民群众, 降低贷款成本, 提高贷款效率。研究林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相关办法, 促进林业科技专利技术转化运用。
(二) 加大林业贷款贴息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强《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和《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政策宣传, 让林业经营主体知悉和享受到相关政策。组织做好贴息贷款落实工作, 对林权抵押贷款、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木本油料林、工业原料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对符合政策规定的项目积极落实贴息资金。
(三) 切实做好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
2012年中央财政森林保险补贴区域将扩大至全国, 各地可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开展, 在符合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工作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将按规定给予保费补贴支持。已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省区市, 可协调省级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森林保险实施方案, 抓紧向财政部和我局申报。已经开展试点的省区, 要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完善保险机制, 提高保险保障水平。要加强政策宣传, 让农民深入了解森林保险政策和参保的好处, 不断扩大森林保险面积, 推动森林保险健康顺利进行。
四、落实好林业科技投入和扶持政策
提升林业功能, 增加产品供给, 关键在科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 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所提高;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加强基层林业服务机构建设。这些重大政策都涵盖了林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 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扶持力度。
(一) 争取各级财政进一步增加林业科技投入。
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生态站网、质检机构、新品种测试基地、生物遗传资源保存库、知识产权信息和预警体系等科技条件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投资力度, 进一步增加运行经费。增加林业科技财政投入, 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加快林业标准化、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推广运用。运用市场投融资机制, 广泛吸引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 逐步形成多元化林业科技投入体系。
(二) 加强林业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
加强林业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的研究, 引导林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林木良种繁育、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林业生物医药、林业信息化、林业新材料、碳汇、木本粮油、野生动植物繁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认真遴选、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充分发挥项目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林业收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 健全林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加强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乡镇林业工作站的建设和经费保障, 切实将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改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条件, 加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员技术培训, 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提高科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 积极引导科技人员深入乡村从事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重点加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推广示范林等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能力。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重大作用, 主动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扩大推广面和实施成效。
(四) 加快林业标准化建设, 推进林业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加强林业标准制修订和实施, 重点开展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营、湿地保护、荒漠化监测、林产加工与装备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开展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探索不同区域标准化示范有效模式。
五、落实好林业改革扶持政策
改革是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 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扎实推进林业改革。
(一)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尚未完成改革任务的地方要加快推进, 确保如期实现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目标。已经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地方要认真开展“回头看”, 切实落实农民家庭林地承包政策, 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继续探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全面落实强林惠林富民的各项补贴政策, 切实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 规范林权交易, 加快林权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广林权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加强林权档案管理和纠纷调处, 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二) 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试点省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 细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措施, 认真测算改革成本, 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抓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2010-2020年) 》的重大机遇, 积极研究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
六、落实好林业产业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是兴林富民、壮大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支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竹藤等林业产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落实好林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 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等林业特色产业。
2011年中央财政整合和统筹财政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统筹整合了林木良种、造林、科技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土保持、林业贷款贴息等财政资金42亿元。2012年, 中央财政将继续整合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各有关省区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争取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中央财政年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已达90亿元, 支持范围涵盖了林业产业,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准备好项目, 主动向财政部门申报, 争取扩大用于林业产业的份额。同时, 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设立林下经济开发、木本油料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二) 落实林业小型微型企业税费等扶持政策。
加强政策宣传和协调, 使林业小型微型企业享受到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免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扶持政策。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林场和家庭林场实行税费扶持政策, 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协调, 积极争取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林场和家庭林场, 比照实行小型微型企业有关税费扶持政策。
(三) 落实好林业初加工产品免征所得税、林业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已经明确, 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已由过去的一年一申请改为长期执行, 退税比例为80%。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 积极协调, 切实把这项政策落实到位。
七、落实好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政策
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改善林区民生、提升林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省级发展改革、水利、能源电力、交通、广电等部门协调, 切实将林区 (场) 饮水、电网改造、道路、广播电视等纳入相关规划和年度建设投资计划, 积极争取增加林业投资份额。
(一) 加快改善林区饮水条件。
林区饮水安全已纳入待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2011-2015年) 》,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跟踪落实林业投资。
(二) 加快国有林区 (场) 电网改造。
国有林区 (场) 电网改造作为农村电网改造重点任务, 正在编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十二五”规划, 河北、山西、内蒙古、广西以及内蒙古森工集团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011年投资计划中落实中央投资1.4亿元, 其他省区林业主管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 加大投资争取力度。
(三) 加强林区道路建设。
林区道路中的部分林区外联公路和林区中有村镇节点的道路已纳入《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011年全国23个省区已落实中央投资 (车辆购置税) 11.7亿元。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 争取扩大林区道路年度投资规模。
(四) 扩大林区广播电视覆盖面。
国有林区 (场) 尚未通广播电视网络的48.8万户职工家庭, 已全部纳入《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其中处于盲区、需要采用卫星直播方式的8万户, 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每户补助120元;其余40.8万户,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6]79号) 要求, 所需资金由省、市两级政府负责解决。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发展改革、广电部门协调, 将政策落实到户。
(五) 加快林业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 国家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配套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专项投资, 2012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近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2]12号) , 对符合条件的国有林区企业棚户区改造资金补助支出,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管好用好林业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落实好林业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
八、落实好林业扶贫开发政策
林业在扶贫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要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按照《纲要》, 到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 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纲要》精神, 把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新一轮扶贫开发作出新的贡献。
(一) 组织编制林业扶贫规划。
我局2012年将组织编制全国林业扶贫规划和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 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配合。贫困地区林业主管部门要配合当地发展改革部门编制好相关扶贫规划, 争取在扶贫规划中充分体现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规划和当地林业的优势和特色, 组织好林业扶贫项目, 争取林业投资, 并积极争取扶贫开发资金用于林业建设。
(二) 加快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
以林业重点工程和现有财政补贴政策为依托, 加大对贫困地区造林绿化、林业特色产业、自然保护区内居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投入力度, 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将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经济林产业、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优势产业, 实现在兴林中脱贫、在兴林中富民。
(三) 加快国有贫困林场脱贫致富步伐。
要将国有贫困林场纳入地方扶贫范围,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国有贫困林场的投入。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 改善贫困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支持发展投入少、见效快、风险小的产业项目, 增强贫困林场和职工自我发展能力。
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将本通知转发到各地 (市) 、县林业部门。
1.开展师德提升工程活动,深化队伍建设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心校有关文件,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
行为。通过评选“师德标兵”、“十大孝星”、“感动日照好老师”等活动,加强了师德建设。
2.严格落实《教职工考核办法》,严格执行有关纪律制度。
3.深刻领会教师评聘推荐改革方案,认真部署,周密安排,使教师评聘推荐工作顺利完成。
4.狠抓学生的安全管理,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师生平安。
一、组织《食品安全法》学习培训,为依法监管打好基础
武夷山工商局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学习宣传月”活动。组织《食品安全法》和《条例》学习培训,详细解读《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背景及主要内容,为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做好准备;开食品经营企业座谈会,让食品经营者了解《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和工商机关的监管职责,熟悉掌握《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经营者应具备的条件和经营者应依法遵守的基本制度,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切实增强食品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行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进学校活动;开展《食品安全法》进农村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在广大农村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切实增强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举行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在食品经营场所或人群聚集地设立《食品安全法》宣传咨询台,通过现场宣传、散发《食品安全法》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教育和宣传,共发放食品安全法手册1000余本,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单1500余份。
二、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着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武夷山工商局坚持以规范食品监管行为为核心点,严格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制定下发《关于印发〈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工商食字[2009]64号)及《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体系。
建立领导机制,强力组织保障。武夷山工商局建立了局长亲自挂帅,分管局长靠前指挥,市场合同股牵头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机制。实行段片长责任制。确定工商所所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人员为直接责任人,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基层工商所。与4个基层工商所所长,23个段片长签定了目标责任状,实行了“所管片、片管段、段管人”的责任制管理,增强了监管主动性,监管效果更加明显。
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武夷山工商局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从严把食品入市关开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章制度。
(1)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在食品市场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工作基础上,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准入”,即: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和商品准入。市场主体准入主要是严把登记审核关,严格食品经营户的前置手续,严厉查处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确保食品经营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商品准入就是要求食品经营者在购进商品时,向批发企业、个体户索要“四证一票”,即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卫生许可证复印件、食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复印件和进货发票,保证食品来路合法,并建起登记台帐和档案。同时,做到“五个不得购进”,即对不能提供相应票证的供货商食品不得购进、不标注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的食品不得购进、超过保质期以及变质失效的食品不得购进、不符合《产品质量法》《食品通用标准》等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外在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不得购进、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和包装标识的食品不得购进,不准上架出售,并随时接受工商部门的巡回检查。
(2)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为切实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市场安全监管工作,武夷山工商局要求各工商所认真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和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等项制度。对因工作不落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工商所,取消其评优、评先的资格。
(3)实施社会监督制度。依托现有的12315消费维权联络站、点的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组织站点联络员进行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其担负起食品安全联络员的责任。同时充分发挥12315投诉服务台的作用,拓宽食品安全监督渠道。
三、多措并举,重拳出击,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执法力度
武夷山工商局针对食品季节性、节日性、区域性消费的特点,全面开展了2009年元旦、春节食品市场、“五一”黄金周、端午节、“六一”儿童节食品市场、添加剂市场以及农村食品市场整治行动。一是认真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治行动。武夷山工商局上下坚持以市场巡查为抓手,以建立农村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为保障,以农村食品质量监测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年活动。截止目前,在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69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1台次,集中力量检查食品经营户322户次。二是以元旦、春节等节日为重点,开展节日期间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对节日期间销售量较大的食品进行重点检查,依法查处销售“三无”食品、冒牌食品、仿冒食品、过期变质食品以及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劣质食品等违法行为。节日期间,武夷山工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289人次、执法车辆26台次,检查经营户423户次,查处取缔无照经营户5户,下架销毁问题食品约91公斤,受理消费者举报投诉8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00元。三是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摸底调查、企业自查自纠整改、集中清理整顿,共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60人次,车辆48台次,检查食品单位555户次,确定整治重点地区12个、整治重点单位12个。抽取白酒等13个批次食品送武夷山工商局景区工商所食品安全检查室检测,抽取8批次60个蔬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抽检合格率98%。
四、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
巩固食品安全电子化监管“全覆盖、全运行”工作成果,深入推广食品批发企业电子台账软件的管理运用。在2008年推行食品批发经营电子化监管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电子台账“全覆盖、全运行”工作。截止目前,武夷山工商局共为78户食品批发企业安装了电子台账软件并实行电子打单,倒查辖区内192户食品零售商所进的食品均有相应的电子单据。自开展食品批发经营电子化监管“全覆盖、全运行”工作以来,武夷山工商局共立案查处各类食品安全案件13件,罚没1.5057万元。食品批发经营户电子台账“全覆盖、全运行”的任务,为食品安全的长效监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推广运用“商管系统”,做好食品批发企业、超市数据直报点数据录入和指导工作。运用“商管系统”单机版开展食杂店巡查,对不落实食品进货台账管理制度的经营户进行查处。目前,武夷山工商局通过“商管系统”共采集上传食品信息数据369条,巡查日志884条,通过“商管系统”发现并查办食品安全案件2起。
启用“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食品流通监督管理系统”,实现食品安全全方位监管。根据省、市局相关文件的精神,对基层工商所人员开展了该系统的培训指导工作。今年7月,武夷山工商局已正式启用“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食品流通监督管理系统1.0版”,督促辖区食品批发经营户、总代理企业及生产企业做好备案申请和电子数据的上传工作,工商所进行预包装食品流通备案数据的抽查和审核,每周对小食杂店、集贸市场等食品经销单位进行巡查。目前,运用“备案子系统”受理预包装食品一级批发经营户备案登记1户,运用“巡查子系统”导入零售商数据752条,对122户零售商巡查132次,抽查商品1245个。
严抓培训指导,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武夷山工商局加强对各工商所及辖区内大型市场、超市负责检测的人员的食品安全检测培训工作,要求各工商所按照市局《关于持续抓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基础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制订了食品检测计划,按照计划对辖区内市场、超市开展抽检工作,并做好检测台账。
五、下半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思路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编办】推荐阅读: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05-27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10-06
关于贯彻落实县春运安全工作会精神的汇报09-14
财政部 安全生产监管总局10-09
春节期间安全工作贯彻落实情况汇报05-31
国家税务总局文件-北京国家税务局09-10
国家安监总局第8号令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