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城关一小 孙浩莉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全文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但是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但是对于恐龙的印象很多学生早已通过玩具、电视、网络等方面接触过,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印象。因此,学生学习本课的好奇心会比较浓厚。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扫除了字词障碍,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现结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好的方面

1.目标的定位及课题的提炼

结合《课程标准》对中段“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复述文章的大意,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的课后第二题,我将本篇课文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抓住表示时间的词及描写恐龙特点的关键词句,理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能有条理地复述,继续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特点,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针对目标的定位和课题的提炼还是比较精准的。2.教学策略和目标的落实

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提示引导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圈出时间顺序的词,初步理清段落的介绍的顺序,理清作者介绍演变过程的脉络。随后,通过引导抓住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出第一种恐龙和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中恐龙的特点,借助表格先由学生自己填写庞大恐龙家族的特点,再放手让学生自学介绍“猎食性恐龙”的部分,整个过程由扶到半扶,再到全放。学生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明白演变过程。在指导学生练习有条理的复述时,我主要按照先是镂空关键词,再依次减少文本中介绍恐龙特点关键词,最后以白板的形式出现,复述训练有铺垫,有过程,这一目标较好的落实了。

二、不足之处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够,而且30分钟的课超时5分钟,显得前松后紧。

2.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教学新知的主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比如:教学重点段的时候,应该抓住关键词“形态各异”,以此为突破口来进行设计,后面的教学就能实现轻松的放手,也能节省出时间。另外,课后的资料袋的运用,这应该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放在第二课时教学完了去了解,为时过晚,显得不够妥当。

3.对学生的放手还不够。虽然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借助表格理清恐龙的特点,但是在后面的第五自然段介绍科学家心愿的部分,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就能明白,完全可以“以读代讲”,无需精细。

4.语言的锤炼不能做到信手拈来。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衔接的不够紧密。

三、改进措施

1.关于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拖时,节节课都能在40分钟之内,甚至是30分钟之内结束新课的教学。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及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的能力,要坚持做到:精准,避免走弯路。

3.从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锤炼自己的语言,也可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语言,实现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信手拈来,恰如其分。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确认

结合文本的特点和“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 对于本课的课程内容, 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 从语言及表达角度审视文本, 不难发现, 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比如:

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根据这一假说, 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据此, 我们认为, 引导学生揣摩、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是语文课程内容。

其次, 课文在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时, 叙述思路清晰, 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这又是文本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是,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课文内容, 不是语文课程内容, 引领学生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才是语文课程内容。也就是说, 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手段、是凭借, 借助这个“凭借”, 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才是目的所在。

再次, 不管作者是否承认, 每篇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倾向, 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就本文而言, 字里行间透露出古生物学家从事研究的执著和艰辛。比如:

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不过, 结合“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我们认为,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不是语文课程内容, 而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描写表现出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是语文课程内容。

最后, 从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考虑, 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激起学生热爱科学, 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也是语文课程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 通过朗读、批注, 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 推想课文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描写表现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艰辛。

4.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课堂再现

我们认为, 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力图展示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 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在于有多少新奇, 要从“有效”角度审视教学策略选择的正确与否。

生字词教学是每篇课文的必需内容, 此文就不再赘述。

1. 朗读、批注: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

【课堂再现】

(出示: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请同学们反复地读一读这句话, 读着, 读着, 你会发现这句话有几个词不可或缺, 缺了它, 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是哪几个词?

生:“一支”和“漫长的”。

师:为什么?

生:如果少了“一支”这个词, 给人的感觉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而“漫长的”表示经历的时间很长, 不是一朝一夕就变成鸟儿的。

师:据老师查找相关资料, 从恐龙演化成鸟儿, 整整经历了9500万年。真可谓是——— (漫长的时间) 。

师: (对发言的同学说) 那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吗?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在中生代时期——— (生读)

师:你看, “一支”能缺吗? (不能) “漫长”能缺吗? (不能) 可见作者的用词准确呀! (板书:用词准确)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边读边找, 你能找到类似的不可或缺的词语吗?找到后, 圈起来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默读, 着重围绕“很可能”“应该”“大约”“有羽毛印痕”“其中”等词进行批注、交流、讨论、朗读。)

2. 推想词语意思: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描写表现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的。

古生物学家们为验证这一假说, 为寻找一块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学家历经140多年, 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直到20世纪末期, 才在我国辽西发现了这样的化石, 科学家们欣喜若狂, 真可谓是“点睛”之笔。这样, 科学精神就可以借助“点睛之笔”和“欣喜若狂”进行理解, 体会。

【课堂再现】

(出示:20世纪末期,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1) 什么是欣喜若狂?

(2) 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体会古生物学家们艰辛的探索之路。

(出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 什么是点睛之笔?启发:如果你是一位古生物学家, 如果要证明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 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2) 为什么说点睛之笔呢?

3. 填空、复述:感受文本叙述的条理性。

教学中, 可通过填空形式的练习, 提取信息, 梳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形成提纲, 让学生对照提纲进行复述, 降低复述的难度。

【课堂再现】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并试着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出示表格)

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如果能脱离课文, 离开刚才填写好的练习纸,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那你就更厉害了。谁愿意先来试一试?

生: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最终学会了主动飞行。 (该生思路清晰, 讲得非常有条理。)

4. 开展综合性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篇3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们在研究大量的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所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课文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课文语言生动准确,条理清晰,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读“凌、绘、捷”等7个生字,会写“恐、鸽、敏、崭、裔、钝”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能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能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感悟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习

1.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相关词句的意思。课文至少读三遍以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诵读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

认读生字:钝 凌 盈 裔 崭 敏 捷

读准词语:迟钝 敏捷 笨重 轻盈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赫胥黎 骨骼 繁衍 茹毛饮血 毋庸置疑

理解词语意思: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 凌空翱翔 五彩斑斓 繁衍 茹毛饮血 毋庸置疑

读通句子并理解意思:①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②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什么是“中生代时期”?什么是“点睛”之笔?这两句话之间有何联系?)

2.查阅有关恐龙及其演变过程的相关资料,摘录与本文有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多读几遍,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二、课中学习

1.前学检测。

(1)指名学生朗读下列词语。

凌空 轻盈 崭新 敏捷 繁衍 毋庸置疑

(2)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高兴得要发狂了。(欣喜若狂)

②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③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毛饮血)

④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毋庸置疑)

(3)比较认读。分别请两组同学轮读下面两组词语,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4)指名读课文的有关句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技巧得以提升。

2.细读深思。

学习活动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两个问题。

(1)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假说?有什么证据?

(2)“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指的是什么?什么是“点睛”之笔?“点睛”之笔指的是哪一笔?为什么说它是点睛之笔?边思考边做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包括所思所想和所做的批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最后集体交流,提炼感悟。

(通过交流、启发,让学生明白:“点睛”之笔指的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辽西的发现之所以被称为“点睛”之笔,是因为科学家们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没找到有力的证据。辽西的发现无疑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所以说它是“点睛”之笔。)

教师总结,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这项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科学家们的付出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学习活动二: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完成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在括号中填空)

第一代恐龙—庞大家族—其中一支(猎食性恐龙)—飞向蓝天(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身体(逐渐变小)—体表(长出羽毛)—转移到(树上生存)—在树木间(跳跃、降落)—具备(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先自己说,再说给组里的同学听,最后推荐代表上台展示说。每组指名说给全班同学听,选出一个“最佳解说员”。

学习活动三:对比辨析,领悟语言的准确性。

出示以下两组句子,通过研读,让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本领。

第一组:

①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②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①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②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然后让学生再找出相类似的句子读一读,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准确,学习锤炼语言。

3.谈话交流,升华情感。

(1)交流:科学家们经过漫长的探索帮我们了解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一切凝聚了他们的心血,这样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你知道还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吗?

(2)小结: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外星人、飞碟等,都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希望你们能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长大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课后学习

1.阅读《恐龙灭绝之谜》(附后)。

阅读提示:

(1)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搞明白。

(3)思考:文中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还可能会是些其他什么原因呢?上网查阅。

2.古猿又是怎样演化成人的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举办展览做准备。

附:

恐龙灭绝之谜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灭绝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在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其他生物的身上。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甚至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灭绝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因此,到目前为止恐龙灭绝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这些恐龙灭绝有可能是气候变迁、陨星撞击或是互相残杀等。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教案 篇4

孙集乡杨八士小学 李孝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自主的环境中理解“漫长”、“一支”、“欣喜若狂”、“点睛之笔”的意思。

2、学习一、二自然段,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恐龙和鸟类的相似之处,感受文本语言的严谨。

3、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生动。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看恐龙图片,说对恐龙的印象。

2、师:恐龙虽然早已灭绝,但是它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

3、板书课题: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4、学生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出示阅读要求:①读准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文中有大量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读准这些词。③思考刚才的问题。

2、学生带着问题,按要求读课文。

3、出示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迟钝 凶猛 笨重 茹毛饮血 树栖 轻盈 凌空翱翔 敏捷 五彩斑斓

4、学生领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比读。

5、观察词语,说说有什么发现?

6、带着不同的语气读词语。(男生读描写恐龙的词语,女生读描写鸟类的词语。)

7、学生简单说说刚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8、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课文第一自然段对于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有总结性句子。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说找到的总结性句子。

2、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

3、学生自读句子,并跟同桌交流:明白了什么?

4、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句子。

5、提问:漫长的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

6、出示中生代的图片,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7、师介绍图片,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种类多,那时候也是恐龙时代。

8、猜一猜:从中生代时期到现在有多长时间?

9、师出示查到的资料:经过7000万年,恐龙的一支演化成凌空翱翔的鸟儿。

10、学生读句子,问他们惊讶的原因。

11、再读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理解漫长)

12、师:在这句话中还要读出一个词,是什么?(一支,学生解释,理解。)学生齐读

13、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恐龙的句子,女生读鸟类的句子,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科学家凭什么说恐龙演化成了鸟儿?

2、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3、师:读懂了吗?(读懂了)那我就先来考考你。

4、出示排序题:①发现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②没有找到相关化石。

③发现恐龙和鸟类的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④提出亲缘关系的假说。

5、发现恐龙和鸟类的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到底是怎样的呢?

6、学生阅读资料袋,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7、刚才仅仅从资料袋看见了化石,想不想再看看?(想)

8、出示化石图片。看后有什么想说的?

9、师:今天我们想看到化石很简单,可当时科学家为了找这个证据,可是千辛万苦。

10、好好读读第二自然段,努力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读着读着,你体验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11、师:读完后有什么样的心情?

12、师: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仰视这些科学家。我们来了解首次提出这一观点的科学家。

13、出示科学家赫胥黎的照片和资料。

14、师:对科学家怀着崇敬的态度,读完课文同学们都说高兴。在这段文字中找到形容高兴的词语。

15、出示句子: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16、生解释“欣喜若狂”。

17、科学家们为何“狂”?(理解找的时间长、首次)

18、师:如果找不到这个证据,那科学家提出来的观点只能是假说。科学家经历经两个世纪的寻找,可能去过高山、平原、海底、湖泊,甚至都去过沙漠寻找。请同学们再读句子理解科学家寻找的艰辛,和找到证据的开心。

五、小结设疑

1、师:是的。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3、提问:有不理解的地方吗?(“点睛”之笔)

4、师:到底“点睛” 之笔展现了如何迷人的画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 篇5

教什么?《飞向蓝天的恐龙》为典型的科普说明文,教师能挑战这类文章上公开课,精神可嘉。很显然,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

难能可贵的是,苏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即教什么)有十分清楚的意识,教师关注到了知识背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并设计了比较句子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发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表达的准确与科学。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恐龙非常感兴趣,对恐龙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恐龙的演变过程并不一定了解,因此应在课前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五.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六.课型与教学方法:

新授课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八、课时安排: 2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了解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出示恐龙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板书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设计意图:从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⑵ 书写字: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五彩斑斓:灿烂多彩。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生字词的方法解决本课的字词关,为下面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

四、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作业设计 默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⑵ 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⑶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2、探究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3、学习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并且联系课文来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部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四、总结全文

课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作者说明简洁、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此启迪下,将思绪放飞蓝天,去探索大自然以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作业设计 复述课文

六、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篇7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钝 凌。

⑵ 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采用逐步分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好像、仿佛的意思)

⑵ 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 老师问:

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 老师问:

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 学生讨论: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

(教学这一部分必须注意:恐龙进化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并不是所有恐龙都在向鸟儿进化;有较多内容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推断。 )

3、学习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三、反馈全文,学生质疑

1、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2、质疑并解答,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释疑。

四、总结全文

飞向蓝天的恐龙优秀教学设计 篇8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同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身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同学探究意识,培养同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天性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听说过恐龙这种动物,喜欢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3、板书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4、读题、解题:

是指恐龙中体轻的一支逐步有陆地生存转向空中,最终演化成鸟儿。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指名逐段读,想:

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局部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

⑴读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屏:

分小组读、男、女生读。

⑵猜词语竞赛,出示字屏:

颜色多,绚烂多彩──五彩斑斓在空中回旋地飞──飞翔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空中──凌空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局部──点睛之笔。

⑶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局部词语,如:

(恐龙的)笨重、愚钝……;(鸟儿的)轻灵、敏捷、飞翔……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⑴先自身读。

⑵再讨论。

⑶汇报:

①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3、用自身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指名带读生字词,听写局部生字。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理清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自读一自然段,画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

⑵ “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的是谁?归纳二者在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点。

⑶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师: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

2、默读第二段,考虑中外科学家的不同发现,并小组交流:

⑴媒体出示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副古生物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⑵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

⑶指导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在钻研过程中的心情。在读中感悟欣喜若狂的含义。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局部,并画出自身认为写的好语句多读几遍。说说这局部介绍的是什么?

(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指名读三、四段,小组讨论:

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飞向蓝天的?

3、完成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族

恐龙的演化过程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说明的角度

4、考虑:

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再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班上交流:

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8、练习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考虑:

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是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包括的信息?

2、理解:

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里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要证明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只能依赖于对化石的采集。假如能把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全部以化石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就毫无疑问地说,鸟儿是恐龙进化而来。

3、齐读最后一段。

五、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六、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优缺点 篇9

1.教学效果(思效)。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教学。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交流,分组朗读。体会作者从生活习性、外形特点、性格特点上来描写,小组讨论之后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报,得出结论:一些猎食性的恐龙因为躲避敌人的伤害逐渐演化成了鸟类。其次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分几个步骤来完成。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从图上说说恐龙演变成鸟类的经过,这只是一个自我认识的阶段,没有科学语言的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从书中寻找句子,出示一个箭头表示的填空,明白恐龙演化的每一步。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既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句,又落实了教学的重点,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教学收获(思得)。

学习这篇课文,体会科学家的研究从猜测到证实这当中的困难和欣喜,让孩子们去深入地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老师应该为学生补充课外的材料,教了这节课,我觉得语文课文的教学还是要大量的地充课外阅读资料,让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和信息尽量地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书面资料。

3.不足之处(思失)。

在词语教学环节,节奏还应该再紧凑些,为后面的精读环节留下更多的时间。教学设计中有些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不能很快领悟,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花的时间就比较长,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提问还需揣摩。此外,学生读课文没有读出感情,对恐龙化石的发现将信将疑,这需要学生去多看看课外书,了解一下恐龙具体形状、习性及演变的过程等,因为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对恐龙演变成鸟类一事非常感兴趣,所以我鼓励学生多去看看有关恐龙的书籍,增加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4.改进措施(思改)。

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案 篇10

目标分析:

1、体会科普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2、感受科学家的辛苦研究的过程。

3、读准凶猛、笨重、迟钝、凌空、不仅、顿时、描绘、鸽子等词语。区分顿钝的写法,明白凌空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科学家的辛苦研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科普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辨析导入

1、出示恐龙和鸟的图片,说起恐龙,说起鸟类,你想到了什么?

2、科学家告诉我们,齐读出示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你读懂科学家的话了吗?一位朋友转述了科学家的话,我们一块来看一看。你认为有什么不妥吗? 出示: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学生发现一支漫长的不能少,谈为什么。

瞧,科学家用词多准确啊!科学家们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文字表达中,都严格遵循着认真、准确的原则。真值得我们学习。

3、今天,我们也要遵循这个原则一块跟着科学家们探索恐龙世界的一个秘密。(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大声朗读全文,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出示词语:

凶猛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轻灵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敏捷 轻盈

师:读着这两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两者的不同。

出示二者似乎毫不相干, 结合这些词语你能说说,恐龙和鸟在哪些方面二者似乎毫不相干?

三、细读课文

1、刚才我们说到科学家们得到一个推论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记录科学家研究的.过程:(板书)

早在19世纪 引起注意

之后 研究大量化石

提出假说

3、围绕假说,质疑理解。

(1)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假说?出示句子: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理解血缘关系和后裔的区别,从很可能体会用词准确。

(2)为什么这个假说在科学界立不住脚?到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话。

(3)这种还未得到证实,未找到证据的理论就叫假说

4、继续交流:记录科学家研究的过程(板书)

20世纪末期 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这次发现意义重大,科学家们更是欣喜若狂,你能理解科学家的心情吗?如果你是科学家,面对这次重大发现,你想说些什么?

5、交流,创设情境,师引读:

师: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终于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

师:几代科学家们风餐露宿,上山入地,多少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寻找这样的一块化石,如同大海捞针。

师:这枚小小的化石带人们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大大加快了科学家们研究的步伐。

6、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本来指什么?点睛之笔在文中又指什么?

7、看了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在这漫长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生活上的困难,有技术上的困难,有资金上的困难,但他们从没有放弃过。而今他们的研究有了这么重大的突破,你想对科学家们说些什么?请你写下来。

四、小结提升,质疑引出下节课内容。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目睹了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的过程,还领略了他们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我们再来看看这凝聚了科学家心血的研究成果吧,齐读第二段。

2、如果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今天来到我们的课堂,你想向他了解什么?

小结: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下节课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实录 篇11

生:……

师:(指导说话,握手)

检查自学,学会字词

师:一起来学习一课书,课题是什么?

生读课题。

师:读了几遍,有些字词已经会读了,也了解了

出示词,请生读第一排

师:“血”在成语中出现都读第四声,懂了吗?

生:懂了

师:“茹毛饮血”是什么意思?

生1:“饮”是喝

生2:“茹”是吃

师:“茹毛”不是吃毛,吃什么?

生:带皮毛一起吃。

师:茹毛饮血是最原始的吃的方法

生齐读

一生读第二排

师:读得很准确,再读(生读词)

一生读第四排

师:后裔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后代

师:“演化”是什么意思

请生齐读第五排

师:点睛之笔是重要

师:毋庸质疑是什么意思

生:不用怀疑了

师:对,就是铁定的事实,不用再怀疑了

顿时 数十吨

师:放在一起,不是意思有联系,而是……

生:字形相似

师:拿起笔把这两个字写一遍,也可以连词写,写完坐好(学生写字)

认识恐龙,梳理背诵

师:课题是飞向蓝天的恐龙 (师写恐龙)

师:打开书比较课题与正文中“恐”字形,(学生比较)

师:我们写横折弯钩,再写一个“恐”。看到恐龙两字,瞬间想起那些恐龙的?

生介绍,老师作适当点评(老师也不知道,请你来说)

师:能说这么多,看来恐龙不是一种,而是……

生:庞大的家族

师板书

师:恐龙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形态各异(板书)读这两词

生读

师:都是什么形态,愿意看吗?

生:愿意

屏幕展示,学生观图说恐龙名称

师:迅速浏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生:四个自然段

师:课文中用一句话描绘了形态各异的恐龙,找到这句话。

生读,数千年以后,…………以植物为食

师:这里概括几类?(六类)

屏幕出示 生读

师:课文为什么把六类分成三组,把书扣起来,谁与谁可以合成一类?

像他们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身长几十米,重数十吨

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

有些恐龙 ,有些恐龙则 。(分类填空)

生1(回答一组)

师:写什么的。

生:行走

生:把……

师:这两句都写什么

生:大小轻重

生:……

师:性情习性不同

生:……

出示第一类

生读

师:谁体会到了“则”字?

生:不一样

师:对,不一样,就用这个“则”字强调。

出示第二类,生读

师:比较不同,会用“则”强调,也可以用自己的语气,语调来强调

生读

老师读第三组

师:下面我继续读,能不看屏幕读。

生不看屏幕读(学生基本已经背下来)

师:反思是怎么背的,这就是会学习

生:分清楚三类

生:主要讲什么,然后再背

师:熟读成诵,理解关系

读,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

师:为什么用“繁衍”而不用“演化”

生:演化是一种形态

师:繁殖衍生,所以这里用“繁衍”再读。生读。

发掘“假说”,了解“特点” [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语文实录XXJXSJ.CN]

师:(板书科普文章)科普文章语言要准确,条理要清楚,还要生动,这就是科普文章的特点

师:浏览全文,能把全文概括成一句话

全文讲了一个假说

生:恐龙变成鸟类

师:把课文读薄薄了,这就是概括能力,读文章要有这种能力

师:这种假说在课文中出现了四种形式?浏览全文,找出来

生: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

师:什么是“一支”

生:是一个种类

生:提出,鸟类不仅……

师:“一种小型恐龙”,“一种”这样说就准确了。

生:原本不会飞……鸟类

师:说得行不行,是一部分变了吗?这句话对不对?

生:不对

师:等一下咱们再研究

生: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

生读四句话

师:板书“一支”,科普说明文用词要准确,不准确就是错误的

请生读第一句假说前的话

师:猜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生:人们觉得没有什么意思

师:这样开头吸引注意力,要生动

师:提出假说是第一自然段,介绍假说的是第几个自然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一边读,一边给课文分层

生:分四层

师:读第一层,用一句话概括意思

生读,读出停顿,李老师逐句教会学生停顿生齐读

生:第一种恐龙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生读第二层

生:数千年后,它的后代繁衍出庞大的家族……

生读第三层

师:抓住最关键的内容来概括

生: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化,越来越像鸟类……

屏幕出示,他们慢慢能够飞行(树栖起源说奔跑起源说)

师:都有什么变化呢,(出示)对鸟类飞行有什么作用?

生:拍打

生:骨骼中空,身体轻盈,飞起来轻一点

……

师:把“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放在课文中,指的是谁?

生:猎食性恐龙

师:全文“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成立吗?放到文中去体会严谨。

出示关于鸟类起源说,请一生读,老师作简单解说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这些假说,第三自然段承接上面,启发下文

生:过渡段,生齐读过渡段

请生起立读第五自然段

师:全文围绕“假说”这种假说课文陈述了四遍。哪一个可以省?自己读。

师:省第四处,把第五自然段改造一下。

师:把书合上,看资料--侯连海坚持说:鸟类不起源于恐龙。

再次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回到课文中,与“无庸质疑”矛盾吗?

生:矛盾

师:不矛盾,读书要参考其他人的意见。只代表了个人的意见。

师:课文学到这里,有问题吗?(生提问题,教师与学生再次交流解答)

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篇12

一、确定目标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能有条理地复述。

2.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二)目标制定依据

1、基于课标的描述和理解

课标对于中段阅读明确指出:能复述文章大意,力求具体生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准确的语言。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基于教材的解读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这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3、基于学情的分析

“恐龙”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未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 ◆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重要学习环节。 ◆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教学设计应以重点段(3、4自然段)的学习为主。

(三)学习重难点

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能有条理地复述。

(四)教法、学法

1、通过教师引读、对比朗读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

2、通过课件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辅助,让学生直观感受恐龙的演变过程,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3、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课后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二、落实目标

(一)口语交际

今天,我们人类是地球的主宰。那么,两亿年前,同学们可知道,谁才是这个美丽地球的主人?这样引出[恐龙]。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多少?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了解的恐龙知识。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索恐龙的奥秘。[这样引出并板书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出示学习目标:(主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做到学有可依。)

(四)理解演化过程

1、出示学习表格,六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生抓关键词来填表格,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能促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不仅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也大概了解了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

(1)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

(这一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图片让学生清楚认识第一种恐龙的特点。)

(2)接着介绍了: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这一环节是学习难点,主要借助课件、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将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将语文课堂与科学世界有机结合起来。)

(五)激发探索、升华情感

我采用谈话法:科学家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来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你是不是也希望早一天在电视、电影中看到“恐龙飞向蓝天”呢?[鼓励学生关心科学、钻研科学、献身科学。]

我接着追问:20世纪还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呢?哪些未解之谜呢?学生们纷纷给出答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并指出解决科学难题需要人们不断的探索、努力的钻研。需要用智慧去认知世界并改变世界。

三、检测目标

1、创设情境:自然博物馆需要招聘一位恐龙讲解员,谁愿意应聘呢?通过这样的拓展说话训练,来复述课文内容。

上一篇: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下一篇:我身边的好人初一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