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精选11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篇1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营造氛围 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一、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氛围

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可以从师生互爱、生生互爱、人格平等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师生互爱。师生间沟通的渠道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爱。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

二是生生互爱。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而小组间的各成员是异质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相互影响,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闲着玩,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

三是人格平等。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关系平等,教师才会融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之中,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才敢把老师当做朋友,坦露直言。因此,人格平等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学习的共同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注重发挥教师作用

小组合作不是放羊式教学,不是学生随意讨论、随意发言,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合作。

一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汇报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三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会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更有利于促进教学。

三、注重把握几个环节

要切实做到合作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收集。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掌握用什么工具,并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二是表达。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三是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不轻易放弃一个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权威。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注重教学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一是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二是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篇2

由于小学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 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他们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所以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常常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问题。例如, 有的教师刻意凸显合作学习形式, 忽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的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 学生主体参与率较低, 往往出现启而不发、各唱各调、好学生一言堂等现象;有的教师用合作学习完全替代教师的教授, 导致学生学得肤浅;有时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 学生还没进入角色, 时间就到了;有时教师设计的话题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 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降低了讨论的热情和效率;有时小组讨论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教师难以掌控课堂局面……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那么,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呢, 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小组合作

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合作的欲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去。例如, 在教授《克的认识》一课时, 当学生用天平测量出各种较轻的物体重量时, 我创设了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一袋牛奶的重量 (210克) 。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天平的左盘, 天平仍不能平衡时, 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 (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199克) ——“砝码不够, 怎么办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的图钉当砝码, 有的小组利用称出的桃子当砝码, 有的小组用橡皮、黄豆当砝码……各个小组同伴各抒己见, 讨论激烈, 他们最终测出了这袋牛奶的重量, 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得到很好体现。

二、教师积极引导, 推进小组合作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在做好学情调查的基础上, 及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在学习小组生生交流讨论时, 教师要深入其中, 听听学生交流的内容, 看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遇到哪些困难, 并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在课堂小结时, 抛出这些问题, 引导各组学生发表意见, 自行解决。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教师要及时指导, 但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应该帮助学生归纳出解题的思路, 让学生按解题思路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如果在组内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组长可以把问题展示在展板上, 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 帮助解决。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流过程是学生思维火花发生碰撞的过程, 经过思维的碰撞, 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还要善于总结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单独谈话等方式, 总结成功的经验, 反思不足。同时,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反思, 养成学习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三、发挥学生特长, 优化小组合作

在课堂上, 学生个体展示是亮点和高潮, 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教师都要设定重要篇幅, 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学习品质的塑造。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 一种是由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后者有利于教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 展示方法要灵活, 不能教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思维特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发挥个性特长, 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 所有学生才能积极参加讨论, 激荡学生思维, 才能让学生在多样性的独立思维基础上交流发展求异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可采取互相帮扶的策略。帮扶从广义上来讲, 主要包括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优生与优生间的互助及优生和优生间的相互激励。要想实现学生间的帮扶和激励, 就必须在小组建设时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编排。例如, 若以8人一组的话, 中间四人一般是优生, 或者是两位优生和两位次优生, 小组的两端分别安排中等生或后进生。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利于中间两位优生或次优生间的互助, 也有利于优生对两边成绩较差学生的帮助, 从而实现一对一的帮扶。不过, 这种组合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有全面的了解, 尤其是一对一的同学, 教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尽量相似, 因为性格相似的人更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与合作。

四、重视教师引导, 评价小组合作

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 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引导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 但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要讲究艺术。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回巡视,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或异常现象, 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适时引导, 帮助解决问题, 或纠正异常行为。例如, 小组在进行实验活动时, 常常因为互相等待而浪费时间, 教师就要及时提醒与引导:在记录员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时, 操作员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次操作, 而无需等记录员完成记录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教师应积极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 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 (学生要通过从装有不同颜色乒乓球的袋子里多次摸球、记录颜色, 最终推测出袋子里有哪些颜色的乒乓球) , 有一个小组得出结论后, 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有些无所事事, 于是我十分“疑惑”地说:“真的是这样吗?让我看看!”在我证实了他们的推测之后, 我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你们怎么这么厉害?你们是怎么知道结果的?”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我的赞美声中被调动起来, 很快又一次投入到小组讨论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入校时,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可以采取的形式有“摘星星”“插红旗”等。当学生渐渐熟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偶尔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教师角色对其他同学的成果或表现进行评价。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进一步深化, 评价工作应该更多地交给学生来完成, 尤其要加强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可以让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学习总结, 然后教师再作综合点评。这样做, 在初期可能会花费一些时间, 但如果长期坚持, 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篇3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的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这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2.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如在总复习时出示:“用50克盐配成浓度为1∶25的盐水,需水多少克?”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当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思考 篇4

(昆明市禄劝县一中初中部

云南昆明

651 5 00)

关键词:数学

小组合作

教学思考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个人教学实践,本文就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及创作学习方式和方法进 行探讨,着重论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小组学习问题的条件以及合作学习中应处理的几个关系,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 一,由于在为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 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 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 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 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流于形式,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 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 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 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有些小 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如此种种,究其原因,导致 这种低效的合作学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教师对小组 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本人就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作以下探 讨,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对合作性学习进行过探索,如当学生们做 作业时,让他们坐在一起互相交谈;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并让那些 先完成的学生去帮助那些未完成的同学等。然而,这些并不是合作性 学习的核心。简单地把学生分小组学习和在学生中形成合作有本质的 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 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合作学习的本质意义,我认为应 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 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怎样完成任 务以及评价的标准(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 样等)。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 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 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 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理 解,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合作学习期 间教师要在小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 表现,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关注学困生。要让学习他们多思考、多 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 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尝试更多、更深的知识。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汇报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 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 难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 解决办法。

二、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 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由每个组中的 小组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 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汇报员负责写学习报告 材料,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 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 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否则,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 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要多少,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有定的基础,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 一定条件,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方式的局限,使 他们丧失合作学习的意义,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数 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也不多,大部分教学要把 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要根据课前 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而 合作学习就大可不必要。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 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 些思考交流发言的机会。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小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 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教学的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 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 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 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 循环。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 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 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 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 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体 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 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 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当学生发现用学过的计 算法则无法解决眼前的问题时,会促使学生寻找新的计算方法。因为 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2、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己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 断。如教学分式加减运算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加减运算的法则猜 测分式加减的运算法则,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 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必 须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畅所欲言,激起学生质凝问题,发展学生的思 维。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 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如在教学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时,让学生亲自测 量自己桌子的长度,结果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它们都近似于有效数字。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 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 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 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 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想办法解决 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 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形成,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 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有充分独立 学习的时间和空闻,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 的看法,通过争议,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 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 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如,教学“世界新生儿图”一课时,教师提出问 题后,让学生独立地观察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 是否会用面积表示新生儿数这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后,再组织学生小 组合作,寻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收集数据,并制作统计 图形象地表示数据,然后让学生汇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 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7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大家都很明确,但 是,不能仅注重形式,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 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 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 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目标要求。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 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 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 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是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动、互助的学习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人 人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人,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 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再像传 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 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 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空留给了学生,使他们 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 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 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 间的平等对话,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 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 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而学生 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 作乐事,当作自己的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 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元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也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 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由原来 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但学习活动没有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 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 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一一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军(197 3一),男(彝族),云南禄劝人,中学二 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通讯地点:云南省昆明市禄劝一中初中部

邮编:651 500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篇5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有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随笔 篇6

一、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解题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成绩较好的同学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只善于思考,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小组分工不明确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责任心,没有组织协调者,谁想发言就发言,你一言我一言语各抒己见,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无从谈起。

三、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安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四、小组合作内容没有挑战性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或为公开课装饰门面,以为有了新的学习方式,不依据教学内容,环境条件和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一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某教室在一节“异分母加减法”课上,教师在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这样一个没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它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无需依赖别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做出判断,就不用进行小组合作。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这种方式的单一,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五、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违背合作学习的初衷,笔者经过反复的实践,并结合我校实际,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组科学,搭配合理

我所执教的班级有53人,在与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商讨研究下,采取了7人一组分组方法,若人数太多会致使部分同学没时间发言,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小组成员搭配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不同成绩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并随成绩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使各小组公平竞争;“组内异质”不仅指各组成员间学生成绩差异,更要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使小组分组时合理混合搭配。以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力争最大限度发挥小组作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益。

2、分工明确,感受合作过程,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时机,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积极探索,对话互动,谈论交流,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式学习,交流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分组分责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及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后取的优异成绩,体验学习快乐情感,形成良性学习循环,另外每组设置一个中心发言人,负责整理总结本组各成员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绩,阶段性进步及收获结果以便及时向老师和全班做出总结性汇报。还有,在小组刚刚成立之时,老师应加强对各组长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其小组合作学习时避免乱糟糟,杂乱无序,使其稳健发展,如时间充分可安排几个组在教师“手把手”式指导,使组员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从而使小组合作交流更有效,更有操作性。

3、难度适宜 不流于形式

我们所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活动开始时,教师可适当设置相应的学习梯度台阶,先轻松的而又经过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体验,稳定住小组的集体性,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要注意台阶过多的问题,减少台阶,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4、科学评价,体现公平

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考虑成绩好的学生、又要照顾成绩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既要提结果,更要提过程,比如开始是怎样个人持有不同观点,怎样应观点不同而争辩,最后如何形成统一意见。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评定小组成绩,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从而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体精神。为了体现评价公平合理,对同一问题应由每个组成绩相当的同学回答,避免组间竞争,应评比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结果。

5、重视过程 激励充分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帮助别人,学会使别人得到帮助。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合作学习的过程出发,考虑如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强化训练、巩固,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因内容调整而使教案为动态的“教案”,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新方法。对学生的一丁点成绩,一丁点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内容要设计的少而精,给学生以足够的交流时间。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紧要使用,更要结合我们的学生实际选择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 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 “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 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模式

1.二人的小组合作学习

当教学目标不那么难的时候, 就可以实行两人组的小组模式, 这种情况下, 组内两个人多是同桌, 这样可以更加的充分利用时间, 由于彼此距离很近, 平时接触最多, 本来就比较了解, 所以交流起来也更加容易。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加深学习的印象, 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进行提问、检测, 使得学习更加的有竞争性, 彼此相互鼓励进步。这样也方便教师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教师可以及时进行单独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性。

2.四个人的小组学习模式

还有一种模式, 就是四个人的小组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在当教学目标较难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前后桌的学生分为一组, 引导学生明确教学任务、教学要求。这样的分组, 增加每组的人数, 但不涉及重新摆放桌椅的问题, 节省了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在四个人一组的时候, 教师可以安排每个学生轮流做组长, 这样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 增强学生交流、管理、组织等能力, 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步骤及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

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 要有思考价值。

2.在合作中归纳

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 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 同时, 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 以待与他人合作解决。

3.互质解惑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 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 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 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4.交流内化

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 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 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 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 自由竞争, 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知识。同时, 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

5.反思回顾

进行总结性回顾, 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 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 并不断调整学法, 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也利于学生适应小组交流的操作的要点。

四、提升初中数学小组教学模式实效性的方式

1.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建设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教师科学的指引下, 使得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见, 同时也要考虑整个团队的知识水平, 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不能强强组合, 也不能以老师为主体。

2.营造讨论氛围, 激发学习的实效性

在分组讨论的时候, 教师要适当的放手, 引导学生去自主的讨论, 遇见问题的时候, 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问题,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自主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充分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合理地采用合作模式

要设置合理的合作模式, 需要有下面的这些条件: (1) 个人操作起来有些困难。 (2)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 (3) 在难题独自一人难以解决的时候。

这种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对于未来的教学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模式可以充分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初中数学这一教学过程中, 可以用这样的小组讨论模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需要注意提升这一模式的实效性, 要合理地运用这一模式, 使其充分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教育方式的发展, 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合作讨论, 这样的方式虽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但是依然存在着问题, 那就是不够重视小组讨论的时效性, 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很多学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 但是小组成立之后, 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质性的讨论, 就会被教师安排进行下一项内容, 或者是由于时间原因, 整体的安排不是很好。有时, 讨论不能按照主题进行, 这些问题都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模式的时效性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 对这一模式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方式,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但尊惠.初中数学合作式教学的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篇8

【关键词】 高中教学 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45-01

0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合作、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互助学习

它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互补学习

在这样的合作小组中,可充分发挥合作互补性的特点,使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实现所有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探究或讨论的问题一般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才能进行,而不是肤浅的表面上的合作作探讨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互动学习

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系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三、教师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1.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

3.规则不明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4.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觉得……”、“我认为……”、“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学生方面

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9

四川省江安县怡乐镇中心小学校

姜远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形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集小组成员的思想和智慧来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笔者作为本校县级科研课题“小学生合作学习研究”课题主持人,也有幸听了课改实验区、县的许多优质课,深感“纲要”和“课标”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越来越被更多的教师接受和采用。有的用得精当,我深感佩服。但其中不乏有对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性了解,仅仅是“为合作而合作”的现象,导致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散乱无序,甚至教学效率低下。要避免这种“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实施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小学生合作学习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学习必须精心组织。

小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这种分组是对空间

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在分组时有时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组合,有时还可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我们的每种组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学生的个性灵活运用。

二、选择好内容,创设和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小学生课堂合作学习,不能把他作为一种时髦的东西用来点缀教学,也不能把它当成万能的方法滥用。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和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而知识内容密集的部分,则更需要老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教师作慎重的考虑。

①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学生们单凭个人力量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凭借群策群力解决,这个时候利于开展合作学习。

②在解决问题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单个难以思考全面、考虑完整时可以集小组力量合作完成。比如我们在三年级乙班的数学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关于租车的较开放的问题;三乙班51人去竹海春游,可以供出租的车有两种:大车可乘8人,租金每辆300元;小车可乘4人,租金每辆200元。要求每小组给出3种以上租车方案,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说出理由。由于这个问题较开放,单凭学生个人力量难以给出3种以上租车方案,而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③合作的内容还可以选择需要操作来探索规律、法则时开展,或学生个人操作难于完成,需要小组合作操作时开展。比如在小

学自然教学中教学串、并联电路时,学生个人操作起来就有很大困难,而且也不具备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组实验器材的条件,这时开展小组合共同操作,合作探究,效果就比较好。

三、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

在我们的尝试课、研究课,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常发现有的课堂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而且课堂气氛也闹闹热热,但给人的感觉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思量,但凡这些课都是由于学生合作意识差,合作技能较低,甚至连起码的学会倾听都做不到,等致学生小组交流时各说各的,看起来热闹,其实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开展小学生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甚至可以这样讲,小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根据需要,在组内设几个岗位。比如在4人小组中: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汇报员:集合组内讨论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监督员:监督组内成员参与合作交流,并可以进行打分,协助组长搞好本组纪律。

当然,各组岗位和设置,可以视小组人数而增减。同时,实行岗位轮岗制。

虽然各小组进行了职责分工,但并不意味着组长就已经具有组长的合作技能,汇报员也不一定就已经具有会表达的技能。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它技能一样,离不开

后天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合作技能的培训总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①在小组活动中,应尽最大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小组合作技能对于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②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每种合作技能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培养,教师不要一下子对学生抱过高的期望,希望你的学生同时学会所有的技能。要知道,合作技能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对合作技能的训练,可以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随着一种技能成熟之后,再逐步加大训练力量和技能学习的数量。

A、学会倾听。倾听是小组合作的基础,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没有倾听,就无从表达与讨论。倾听除了要倾听教师的讲解,组员间还要互相倾听,这是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借鉴了我国学者陈燕硕士学位论文《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中的合作《七字决》要求“听取发言要专心,注视对方动脑筋。”

B、学会表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学生个人能力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思敢说,做到“说明紧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借鉴)《七字决》。

C、学会讨论。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经过讨论,才能达成小组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中的“支持”、“说服”“建议”、“协调”、“帮助”、“自控”与“反思”等基本技能在实践中的训练与提高尤为重要。

③作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境。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

生学会某一合作技能,比如对组员表达感谢和组员应答感谢的技能,还专门安排了合作技能练习课。有时是将某项技能训练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一同进行,就是在小组合作中有意识地训练其中某项合作的技能。

④要及时反馈技能训练的信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提高与精确的过程。老师有责任而且应该指导学生向训练者反馈训练的情况,即告知其技能训练的情况,以便使学生在技能练习时能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重点训练,提高训练的效率。

四、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而不是“形式化”,“合作时间”的安排也很关键。然而在教学和研究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担心时间不够,结果刚开始的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刚进入角色,便草草收场,让学生汇报,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当然结果也就成了“导”不明,“演”不精。合作学习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堂课甚至几堂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究、互动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争辩。但不管怎样,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有交流的尝试。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课堂合作延伸到课外合作,给学生创造合作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探究。只有做到了课内合作向课外合作的延伸,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五、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评价,巩固合作。

在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汇报交流后,教师要及时引导评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论文 篇10

一、案例

《圆柱体侧面积》 教学观察:

场景观察

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小学教室,正前方是三尺讲台,讲台上放着一个圆柱 体模型;学生每两个人一张课桌,分成四组,每组有六到七张课桌,学生都面朝黑板坐,每人桌上有一个自制的圆柱体,剪刀,数学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的座位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教室后大概有七张椅子,供听课老师坐。

教学行为

(第一次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导入部分老师复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在新授部分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有的学生很认真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都停止,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生对话

师:怎么办?

生: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剪高;垂直剪……

师:为什么剪高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因为底面周长乘高 师追问:底面周长乘高是求的什么呢?

生:是曲面的面积

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底面周长乘高就是曲面的面积?

生:剪开是长方形。

场景观察

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生有讲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找,师追问怎么找?生回答垂直,沿着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

教学行为

(第二次四人小组讨论)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先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了一下四个问题:

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

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

3、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 四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对话

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 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师指名一生演示)

师:谁再来一边演示一边说呢?一生先指了指长方形的长,再指着圆柱的底面绕了一圈。(师再次演示)

师:第二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是高呢?

生:因为是沿着高剪的。

师: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我们知道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面积,那公式可以怎么写呢?

生:圆柱侧面积=底面面积×高(师板书)

师:是不是每次都要把侧面积展开?

生:不要,只要知道底面面积和高就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圆柱体的侧面积(板书)

教学行为

(第三次小组合作)教学了圆柱侧面积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同桌说说怎样求圆柱侧面积的推导过程。交流后请一女生说。

谈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有了一些认识和提高: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处理好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4、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所以,小学教育方法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為此,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被提上日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老师所讲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里,笔者主要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现状、必要性以及学习方法作出简要研究。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之下,首先弄清楚学习的目标,然后成员之间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更加适合现代教学,也更能够给小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益处。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目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不足

在课堂上,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一节课后,老师常常觉得实际效果比不上预期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全面,这就导致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成绩好的学生常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轻松自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也就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的准备不太充分

拥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为高效率的学习增加砝码。而充分的准备就在于学生是否提前认真预习了教材,对书本上的知识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是否已经做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才无法让自己在学习上得到充分提高。

4.教师的参与度不高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也没有积极参与到其中,这就使学生缺乏一定的监督而造成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不重视,而且老师也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信心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显得很胆怯,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比不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能够更大胆地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有利于让他们公平地参与学习,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增加交流,搞好师生关系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要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请教老师。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好的建议,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仅要通过发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通过倾听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观点告诉老师,但是在发言后不再听取别的同学的意见,这就不利于学生积极和小组成员合作。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2.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之中,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老师要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积极纠正他们的不足,才能让学生高效学习。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专心致志,积极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季秋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3).

[2]马腾飞.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J].学周刊,2012(33).

[3]顾丽丽.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J].天津市科技院学报,2013(2).

[4]李晓玲.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上一篇: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政治组总结下一篇:温水镇中学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