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必修二试题(精选5篇)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H4和Cl2在光
照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最多可能有四种
B.CH3CH2OH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
C.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D.从乙烯出发可经先加成后氧化制得乙醛
2.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
A.甲烷
B.苯
C.尿素
D.乙醇
3.《本草纲目》对民间的酿酒工艺载有:“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粮食酿酒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B.可用NaOH检验乙酸中含有的酒精
C.上述文中描述的内容涉及蒸馏操作
D.75%的酒精可用于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4.把①蔗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蛋白质、⑤油脂,在硫酸存在下分别进行水解,最后产物只有一种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④和⑤
D.③
5.下列关于化石燃料及其使用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的气化是指将固态煤粉碎成气态煤,使煤燃烧时能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完全燃烧
B.天然气除可用作清洁能源外,还可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等
C.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和石油催化裂化得到的汽油其成分不相同
D.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和苯就是分别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
6.1mol某烷烃完全燃烧,需要8mol氧气,这种烷烃的化学式是
A.C5H12
B.C4H10
C.C3H8
D.C6H14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锌比铜的还原性强
B.证明一水合氨是弱碱
C.制备乙酸乙酯
D.苯萃取碘水中碘单质
8.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8
g苯含有C=C双键的数目为3NA
B.标准状况下,22.4
LCC14所含分子总数为NA
C.0.1 mol的14C中,含有0.8NA个中子
D.100
g17%的H2O2溶液含氧原子总数为NA
9.下列物质中,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都能褪色的是()
A.丙烯
B.苯
C.乙烷
D.硝酸
10.苯与甲苯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芳香烃
B.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等物质的量的苯和甲苯完全反应消耗等量的氢气
D.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且完全燃烧时生成的产物种类相同
11.实验室用新鲜动物脂肪5g、95%的乙醇、热饱和食盐水和40%氢氧化钠溶液制备肥皂,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滤纸在托盘天平上称量5.0g动物脂肪
B.为检验皂化反应进行程度,取几滴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有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
C.可用分液法分离反应后的混合物得到高级脂肪酸钠
D.在油脂完全反应后需加入热饱和食盐水,有利于高级脂肪酸钠析出
1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但不能用于电器起火
B.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HCO3溶液解毒
C.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D.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属于同系物
B.完全燃烧某有机物,生成CO2
和
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该有机物只可能是烯烃或环烷烃
C.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D.符合通式CnH2n-2(n≥3)的有机物一定是炔烃
14.常温常压下,10mL某气态烃在80mL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测得气体体积为70mL,则此烃为()
A.一定是甲烷
B.一定是乙炔
C.可能是甲烷、也可能是乙烯
D.可能是乙烯,也可能是乙烷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碳酸氢钠溶液,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AlO2—结合氢离子能力比CO32-强
B
将硫酸酸化的双氧水滴入硝酸亚铁溶液中,溶液黄色
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
C
浓硫酸与乙醇共热产生气体Y,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紫色褪去
气体Y为纯净的乙烯
D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速率稀硝酸银溶液,生成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某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共a
L,完全燃烧需要的氧气的体积也为a
L,则原混合气体中,甲烷和氢气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_。
17.最近研制成一种新型聚乳酸酯,能取代苯乙烯塑料,以消除“白色污染”,净化环境,它的单体结构简式为_____。
18.有四种无色液态物质:己烯、己烷、苯和甲苯。符合下列各题要求的分别是:
⑴不能与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但在溴化铁作用下能与液溴反应的是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⑵能与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是________。
⑶不与溴水反应但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物质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9.A、B、C、D、E、F、G均为常见的有机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已知:①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催熟作用;②醛基在氧气中易被氧化成羧基。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中官能团名称分别是___和___。
(2)在F的众多同系物中:最简单的同系物其空间构型为___;含5个碳原子的同系物其同分异构体有___种,其中一氯代物种类最少的同系物的结构简式为___。
(3)反应⑥和⑦均可得到G,要制备得到较纯净的G,应该选用反应_____。
(4)反应①﹣⑦属取代反应的有___;反应④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四、实验题
20.为探究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甲用下图装置Ⅰ进行如下实验:
将一定量的苯和溴放在烧瓶中,同时加入少量铁屑做催化剂,3~5分钟后发现滴有AgNO3的锥形瓶中有浅黄色的沉淀生成,即证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1)装置Ⅰ中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瓶中生成的红褐色油状液滴的成分是________,要想得到纯净的产物,可用NaOH溶液试剂洗涤。洗涤后分离粗产品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
(4)甲做实验时,乙观察到烧瓶中液体沸腾并有红棕色气体从导管中逸出,提出必须先除去红棕色气体,才能验证锥形瓶中的产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Ⅱ,并用下列某些试剂完成该实验。
可选用的试剂是:苯;液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四氯化碳。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1.目前,化学家们已合成了一系列有机物:
联苯
联三苯
联四苯
联m苯
根据这一系列有机物的规律,试回答:
(1)写出联苯的化学式(用m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该系列有机物中,其中含碳量最高的化合物碳含量百分率约为__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若联苯中C—C能自由旋转,那么联苯的二氯取代物有______种
22.将0.1mol有机化合物A与标准状况下5.6L氧气混合,一定条件下二者完全反应,只得到CO、CO2和H2O三种产物,将全部产物依次通入足量的浓硫酸和碱石灰中,浓硫酸增重5.4g,碱石灰增重4.4g,剩余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机化合物A的分子式___(要求写出推理过程)。
(2)若有机化合物A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请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A
6.A
7.A
8.C
9.A
10.B
11.D
12.D
13.C
14.C
15.A
16.1:2
17.18.苯
己烯
19.碳碳双键
羟基
正四面体
C(CH3)4
⑦
④⑥
催化剂、吸水剂
2CH3CH2OH+O22CH3CHO+2H2O
20.Ag++Br-AgBr↓
冷凝回流、导气
与Br2
分液漏斗
反应放热,液溴挥发Br2+H2OHBr+HBrO,HBr+AgNO3AgBr+HNO3
防止倒吸
CCl4或
21.C6mH4m+2
94.7%
22.C2H6O
一、转变观念, 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习题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看来, 很多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没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如不重视实践性习题的使用, 不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掌握, 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认为这些既费时间又与考试无关。因此, 我们的习题教学改革的重点不是理论创新, 而是习惯、观念的转变, 要改的是旧的习惯和传统的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只要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我们就要尽力创造条件, 努力去做, 条件不足、时间不够, 也要有所取舍地去做。
例如, 我们在学习化学1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之前, 就把教材“交流·研讨”中的两个问题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了, 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忆并整理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课堂上又先后通过“观察·思考”中思考题和“活动·探究”之后的“交流·研讨”中习题的解答, 让学生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性质, 落实第1课时教学的知识重点, 同时强化学生体验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之后第2课时, 在介绍研究物质性质基本程序的基础上, 对研究案例先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中的问题:“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 你认为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你希望通过哪些实验验证你的预测?”来设计方案, 然后参考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进行氯气部分性质的探究。
在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基础上, 把实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放到第三课时, 课前完全由学生自己分组合作完成该实验探究的方案设计, 课堂上经过交流、讨论、评价后, 实施其中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进行一次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接着, 利用教材正文最后“概括·整合”栏目中的习题梳理本节知识重点、难点, 进一步反思、体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方法和程序的应用以及探究物质变化奥秘中的乐趣。最后, 还把本节“练习与活动”中的习题3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也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实现了对钠的化合物性质的拓展, 以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及基本程序应用的强化。这一节教学中各种习题的运用是非常典型的落实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的实例, 教材给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习题系统, 像这样用下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有了,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都有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受到这种熏陶, 对于他们以后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高效学习方法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与某些教师那种抛开过程与方法, 放弃活动与探究, 一味罗列钠和氯气性质知识的做法相比, 我们学生的收获要大得多, 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实际上做起来, 并没有像某些教师想象的那么难, 那么费时间。关键是看我们观念的转变, 要时时刻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习题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而不是仅仅盯着他们纯化学知识的增长, 那么所做出的努力和所用的时间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学会规划与开发
跟传统教材不同, 鲁科版必修教材给教师留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习题编制上更是作出了充分的改进, 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并形成了一种习题系统。但那只是一种建议或模式, 至于如何去使用, 就看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其他条件如何作出整体规划, 如何去科学合理地开发, 进行选择、调整、补充, 甚至包括进行必要的铺垫。也就是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使大部分教师都具有选择使用教材习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我们在讲硫的转化一节时, 我们就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提供的习题资源整体设计好, 第1课时的习题着重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事实可以设置这样的习题引出硫单质性质的学习: (1) 古代的科学家发现某地区的沙地是由硫磺和沙子组成的, 于是想把沙子和硫磺分离开, 你想他们会怎么做? (2) 炼丹家在炼丹时意外地发现硫单质能处理汞, 这是为什么?说明硫单质有什么性质? (3) 冬天取暖, 煤炭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你知道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第2课时的习题着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在方法的训练上。但其中的“活动·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首先将不同价态指定到具体物质, 而且是相邻价态的物质, 让学生课前预习并尝试设计二氧化硫与硫单质和二氧化硫与硫酸的转化实验方案, 课堂上活动探究之前再展开充分的交流, 最后择优实施。而且有二氧化硫放出的实验, 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尾气处理, 另一方面用演示实验代替。
第3课时是酸雨问题, 正好可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材“交流·研讨”中的两个题目就可以用。
最后用“练习与活动”中的习题5对本节的学习进行综合与诊断: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你对硫元素家族有了哪些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都是硫元素中核心成员,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 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SO2%%%SO3%%%H2SO4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它们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 除它们之外, 对于硫元素家族的成员, 你还知道哪些?列举3例。
4. 你对硫元素家族的哪种物质感兴趣?请查找资料, 写一个关于该物质的小短文, 谈谈你对它的认识。
这样先整体规划设计好了, 再根据设计去挖掘、选择教材中相应的习题资源甚至适当做出补充, 既不被教材所束缚, 又能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既能条理清晰、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又能实现三维目标的分步直至全面落实。学生每节课通过设置不同的习题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教师也不会再出现这也想要那也不想丢的、以知识为本“以多取胜”的习题教学思路了。
三、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反思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也就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其实教材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以用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栏目和课后习题。平时的教学中, 教材的“交流·研讨”、“概括·整合”、“活动·探究”栏目中的题目我们经常会拿出来, 或稍加选择和修改就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探究的问题情景, 还有课后习题中的实践性习题也大都是直接使用的。如探究钠、氯气的性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探究氯、溴和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等等。讨论物质的分类;讨论物质的性质和应用;讨论对概念、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讨论实验的成败等等。
通过我们师生、生生间民主平等、开放、灵活的交流、讨论、合作, 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巩固, 以及对新知识形成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体验活动,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们每学习完一节新知识后, 都会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概括·整合”中的题目或课后习题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如想一想自己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与原有知识具有什么联系?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碰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通过什么方式克服了困难?是否有更好的途径?
通过这种反思过程, 使学生不断产生反省的认知体验, 随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向。
四、注重习题与教学的融合
传统上的习题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 就是跟新授课的教学严格分家, 只有几节内容或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的习题课上进行的才是习题教学, 不是用一种整合的思路去处理习题与教学, 没有将习题与教学有机融合起来。而使用新教材之后,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做到了习题与教学的融合, 这源于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以问题解决为教材的编写核心”的思想。教材提供了丰富的问题资源贯穿于正文前后,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改编, 有时也会自己编制习题,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穿插习题教学, 通过习题的解决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 有关化学1第2章第3节第3课时“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
上课前, 我们将教材“活动·探究”中习题给学生作预习题:在铁单质和铁的化合物中, 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哪些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以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为例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课上, 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后, 实施探究活动。探究结束后, 通过“活动·探究”后面的归纳整理习题“1.总结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2.用图示的方法, 总结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写出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并指出每个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落实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巩固应用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再通过教材“迁移·应用”中习题“利用铁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例如, 利用氯化铁溶液腐蚀铜箔制造印刷线路板, 在硫酸亚铁溶液里加铁钉或铁粉防止溶液里的亚铁离子被氧化等。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请分析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学生巩固并应用获得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知识。结课时利用教材“概括·整合”中习题“4.铁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 铁及其化合物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通过实例说明不同价态的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并归纳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引导学生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整合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
课后, 通过“练习与活动”习题4. (1) 、 (2) 、 (3) 进一步强化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习题4. (4) 进一步强化落实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高就是在这样一系列问题解决、习题解答的系统中逐步实现的, 习题与教学成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平时, 我们经常会把教材当中这些本身就具有很好的习题功能的活动栏目如“交流·研讨”、“概括·整合”、“活动·探究”、“迁移·应用‘等等中的问题, 甚至课后的部分习题, 在课堂上作为习题训练或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讲解。这样既增强了教学效果, 又节省了习题教学的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 学习的结果、过程和方法得到及时的反思与调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适时有效的培养, 教学目标因此得到更好的实现。
五、注重习题评价的多元化
若要真正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 实现学生的发展, 只注重习题解答的结论是不行的, 还要注重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价, 将结论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也就是对习题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在习题教学中, 我们会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双基水平、创造能力和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如“你 (们) 的想法很不错, 很有深度”、“你 (们) 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或“你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是太好, 有欠缺, 需要继续努力”、“你很认真, 要是思路再放开一些就更好了”、“你 (们) 看哪种方案更好”、“你 (们) 还有更好的其他的方法吗”等等, 而不再仅仅是过去简单的“对, 很好”、“错了, 怎么这样想呢”。
平时我们习题的批改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针对答案的正误进行总的评判, 打个甲、乙、丙、丁或优、良、差就可以了, 而是像批改作文那样对各方面有针对性地给出评判,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 更注重的是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造能力。有时还会利用网络展示学生作业或作品, 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宣讲自己的论文、报告, 并互相进行点评, 给学生以交流、探讨的空间, 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领会, 并进行新的尝试。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更强的指导性。
我们一般会通过纸笔测验, 强化对学生化学知识技能的训练, 有时还会尝试运用表现评定的方法, 突出对实验探究、开放活动习题的解决能力的考查;运用观察法、成长档案袋法强化习题解决的过程性评定。
六、注重实施求实, 方式多种
在使用新教材的习题时, 必须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学校的现状、教师的水平出发求实效, 采取多种方式, 抓住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基础不动摇, 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布置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 无论课上、课下都会有意识地改变以往要求学生必须全部独立完成的做法, 将教材中的习题分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和合作完成部分。如一般基础型、知识与技能类等题目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查阅资料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而活动探究、讨论、交流、实验设计等类题目就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 在小组中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较复杂的实践型习题;对调查报告和写小论文类型的习题, 就让组内的学生转换分工角色, 轮流执笔完成书面报告。有的习题要放到课前预习, 有的又要放到课堂上, 还有的就要放到课后, 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形式, 这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总之,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 提高教学效果, 为学生的发展铺路搭桥。
在教学实践中, 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以上习题教学策略的实施是有成效的,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师生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关注自己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前提下, 逐步向“基于问题”的学习过渡,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和反思学习意识有比较明显的增强;通过对习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更好地领会和贯彻了教材习题的编写意图, 使教材习题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 习题的教学功能也得到了较以往更充分的发挥。
摘要:与以往相比, 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习题的类型、特点均已发生了诸多变化, 习题不再局限于学习完有关知识之后再去安排设置, 而是随机地穿插或渗透在正文及各种活动栏目中, 从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 以讨论、思考、实践调查、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形式或以简答、填空、匹配等书面形式来及时加强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理解和应用,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习题系统, 因此习题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教学功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学生初步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学生要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学生初步探究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做好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讲述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欢迎来到仓颉中学学习!
[引言] 恭喜大家经过中考的选拔,进入高一年级的学习,现在,大家都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希望大家能够不放弃自己,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度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自己旅游时的照片)[问题和思考] 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师生交流与讨论]
1、溶洞里的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
2、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由于溶洞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遇到含有谁的 氢氧化钙溶液,相当于澄清石灰水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时有碳酸钙沉淀生成。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非常对,但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又溶解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这就会使溶洞中的钟乳石的形貌发生变化,所以,溶洞形状的变化就是由于溶洞中含有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室里的化学知识。
[思考]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与化学化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回答:
1、黏结剂可以让不同物体黏结在一起。
2、摩丝、发胶、啫哩水等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
3、修正液对人体有害。
4、房屋装修后产生有害气体。
5、汽车尾气产生空气污染等等。[交流与谈论]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以及上面的介绍,你对化学科学有了哪些认识?你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语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化学? 结论:化学科学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她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电脑展示] 丰收的粮食、石油化工产品,漂亮的衣服、各类化妆品、电脑光碟、手提电脑、飞机等等。
[阅读与讲述]课本第2-3页内容 [板书]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情景三:远古的地球、先民们生火取食、古代炼金场面、我国出土的青铜器;化学史上有名的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电脑提示] 化学的发展简史。见附录一《化学发展简史》。强调以下: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交流与谈论]
1、二十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
2、我国化学家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贡献。
[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3—4页内容:化学的形成和发展。(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科学的成就)
[板书]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情景四:由硅原子排列的两个汉字----中国,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神州五号返回舱。
[师生交流与思考] 现代化学研究是否已经到了极点了?现代化学的地位及化学研究有那些领域?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认识,你认为应如何比较恰当来定义化学科学的内涵。[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5—6页 [结论及板书]
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思考]化学科学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你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哪些问题感兴趣? [电脑展示] 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的一些产品和职业,如:新型药物、导电塑料、新型建筑材 料、药物研制人员、化学科研人员、化学教师、化工厂工人、质检人员、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医生等。
[师生交流与思考]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分钟演讲)[师生交流与思考] 高中阶段,我们将学习哪些化学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呢?我们将走过怎样的化学学习历程呢? [电脑展示和讲述] 高中新教材体系架构。《化学必修一》、《化学必修二》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化学实验能力。[板书]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必修模块:
化学一
化学二
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且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相信大家一定特别想学好化学,也一定能学好化学,实现你的心中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关键作用。【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高中化学的新概念,从院子和分子的层面去研究物质。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实用性 高中化学的模块分布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必修模块:
化学一
化学二
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作业】
教材第8页习题(填书上)【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
本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
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他们不知道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排布的。学生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离子键、共价键)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图片,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题。
【知识与技能】
A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以及核素在医疗、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思考、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
1、等量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总结: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Z)+ 中子数(N)==质量数(A)
2、原子的表示: A ZX(二).核素
1、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2、核素: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3、同位素:研究对象是原子
荐上教版
九
年
级
化
学
教
案
全
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教
学
设
计
范
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知道能量的定义,知道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能量;
2、知道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是因为物体具有能量;
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知道转化中总能量守恒。
(二)能力目标
1、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运动,解决有关能量的问题;
2、知道功和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功和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学会从功能角度去探索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2、知道能量的转化用做功来量度。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问题中如何得到能量的转化情况,并用做功来定量地反映这种转化。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举例法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CAI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初中我们学过能量守恒定律,同学们回忆一下该定律的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新课教学 1、能的概念
(1)、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把四幅图对比在同一幅画面上。①流动的河水冲走小石块; ②飞行的子弹穿过木板;
③自由下落的重物在地上砸了一个坑; ④压缩的弹簧把物体弹出去。
(2)、分析概括图片中流动的河水、飞行的子弹、下落的重物、压缩的弹簧都各自对物体做了功。
(3)、总结: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具有能。(板书)(4)、同学们结合生活,举些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张紧的弓能够做功,所以它具有能; 电动机通电后能够做功,它具有能。打夯机能做功,它具有能; 流动的空气能做功,它具有能。
(5)、结合学生所举例子总结: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例如:有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流动的空气具有动能等。
(6)、①演示:把弹簧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挂一物体,用力向下拉物体,使弹簧伸长后释放,物体将向上运动。
②分析:拉下物体,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松手释放后,弹簧缩短,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具有了动能,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即把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③总结: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转化过程中守恒。(7)、用多媒体展示几种现象,学生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①水冲击水轮发电机发电。机械能—电能; ②太阳出来,照耀森林。太阳能—生物能。③傍晚,电灯亮了。电能—光能(内能)
过渡引言:上边我们分析了几个能量转化过程,并且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做功,那么,功和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2、功和能的关系
(1)、用多媒体展示下边几个过程
①人拉重物在光滑水平面上由静止而运动;
②在水力发电厂中,水流冲击水轮机,带动水轮机转动; ③火车在铁路上前进。(2)、师生共同分析
①中人对重物做功的过程中,人的生物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②在水力发电厂中,水流对水轮机的冲击,带动水轮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转动而做功,水流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③火车前进而做功,把油和煤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又把内能转化为火车的机械能。在上述过程中,发生了能量转化,且都伴随着做功过程并板书。
八、巩固训练
关于功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功就是能,功可以转化为能; B、做功越大,物体的能越多;
C、能量转化中,做的功越多,能量转化越多; D、功是物体能量的量度。
九、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并且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功和能的观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十、布置作业
十一、板书设计
功和能
1、能量是表示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的大小的物理量;
2、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3、功和能的联系: ①功和能都是标量; ②功和能的国际单位都是焦; ③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功的过程量,能是状态量。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试题】推荐阅读:
鲁科版必修二乙醇教案01-20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10-26
鲁科版必修1电解质06-07
高中化学必修二题10-15
高中化学教案必修二03-03
化学人教版必修二教案03-07
高一化学必修二有机物02-28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5-28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05-31
高一化学必修2有机化合物测试题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