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公开课-教案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峡-公开课-教案(共12篇)

三峡-公开课-教案 篇1

主讲人:吴翠芹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滚滚东逝的长江犹如一条艺术的长廊,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无不激发着诗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峡吧。多媒体显示《三峡》图片,播放歌曲《三峡情》。目睹了三峡美景,倾听了三峡之声,我们一起再从语言文字中来品味三峡之美。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

一读一译一品味 读:熟读课文 译:准确翻译课文 品:品美景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简介:

首先我们了解作者郦道元,同学们看大屏幕: 名:郦道元,字善长。时:北魏。

地:北魏范阳涿州人。评:地理学家,散文家。

作:《水经注》。叙述了长江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请同学们今后尝试用这种名时地评作的顺序去介绍作者。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

(3)请学生注音、划分节奏。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给这些字注上音,并给句子划上节奏。)

(4)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⑸学生齐读,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我们一起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感知课文:(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多媒体显示:

1、请同学们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检测。多媒体显示:

3、质疑解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3、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个问题:课文中三峡的山水有怎样的特点?你能用“三峡的 美,我从 看到了”句式写一写吗?(5分钟)

三峡美不美?美在哪?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峡

请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总结板书,●板书设计:多媒体显示

贯穿写作手法:

1、写景状物抓住特点。

2、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动静结合手法:素湍绿潭,湍潭一静一动。,4、语言凝练: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妙语传神。

5、情景交融:良多趣味,直抒胸臆。体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作者在写景状物中寄托了自己目睹三峡四季不同景色的感情,有激动,有恬静,也有凄清,景中含情。

五、拓展延伸:古今三峡对比:古时的三峡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再来看今天的三峡,请同学们看:

多媒体显示:

问题:从这段材料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教师总结:郦道元用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利用三峡水流急和落差大的特点,建成三峡大坝,造福了三峡人民,所以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人定胜天!我们要做自然的主人,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所以三峡不仅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更有造福人类的人文之美。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余秋雨的《三峡》,肯定受益匪浅!

五、指导背诵。(有时间进行)

(最后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多媒体显示:

三峡-公开课-教案 篇2

所谓选课是指精选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研素养的课, 因此, 其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引领性、前瞻性, 是交流、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那么, 选课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呢?综合参与讨论教师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

(一) 选取自己擅长的课

教师对这类课的理解最深刻, 挖掘起来会更有深度。

(二) 选取容易组织与展示的课

如, 前滚翻比较容易组织与展示, 而长跑则难以组织与展示, 所以相比较而言宜选前滚翻, 而不选长跑课。

(三)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教育性,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二、设计是基础

要想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在教案设计时必须要统观全局, 做到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学法;还要备场地器材、备组织。在此, 笔者将参与教师提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设计观点整合如下:

(一) 备教材

1. 研究教材重点和难点。

在备教材时, 可以设计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和难点, 以加速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

2. 研究教材的先后顺序。

教材的安排要旧, 因为精力充沛时更易掌握新技术;要先灵敏速度后力量耐力, 以有效发展小肌群;要先负荷大后负荷小, 以促进身心的快速恢复;应将易引发兴奋的内容置后, 以促进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上下肢练习要合理搭配,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备学生

1. 备学情。

要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安排教学内容, 如, 如果学生的篮球水平比较高, 可安排行进间运球, 反之则安排原地运球。

2. 备人数。

备学生时, 要了解学生的总人数, 以及男女生的人数, 以便安排练习的队形和进行分组。

3. 备班级特点。

授课班级的特点是活跃型、沉默型, 还是调皮型, 对此, 教师要进行认真了解,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 备教法、学法

1. 设置教学情境。

应设置一个大的情境, 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常用教学情景包括故事情境、游戏和比赛情境等。

2. 教学语言要适当。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如, 儿童化的语言无疑能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幽默性的语言是初中生快乐的催化剂。

(四) 组织教学

1. 各环节衔接要自然。

教材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 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如, 当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教材里兴奋不已时, 教师可以设计几句导语, 引导他们顺利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

2. 队形调动要准确。

应注意队伍的调动方式, 如, 可借助游戏法调动队形, 以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避免混乱现象发生。

(五) 场地器材

1. 提前做好准备。要妥善安排场地器材, 场地规划要做到简单易行。

2. 器材摆放要合理。器材摆放要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练习, 否则, 指挥上往往会顾此失彼。

三、编写是关键

(一) 写文字教案

表格式教案的最大优点是简洁明了、层次清楚, 但是, 由于表格自身的限制, 需要教师抓住重点进行书写, 很多的细节难于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因此, 书写公开课教案时, 建议写纯文字教案。

(二) 注意事项

三峡建设资金为何难以公开? 篇3

2010年4月19日,等待了近三个月的任星辉终于收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中院”)不予受理的裁定书。

任星辉于1月26日向一中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财政部,认为财政部拒绝向任星辉提供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相关政府信息的行为,违反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一中院的裁定书认为,任星辉所诉不符合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裁定不予受理。

在收到一中院不予受理的裁定后,任星辉于4月21日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要求撤销该裁定,指令一中院受理该案。

扑朔迷离的三峡建设资金

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的任星辉,现于北京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参与“三峡观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研究网”的建设,该网站关注有关三峡工程的争议。

为筹集三峡工程建设资金,1992年国务院决定,全国(除西藏和国家扶贫的贫困地区的农业排灌用电以外)每千瓦时征收三厘钱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工程建设,在财政上列收列支,专款专用,由各省、市、自治区电力局(电管局)负责随电费一起征收。

十几年来,全国用电量每千瓦时加收的数额几经调整,受益地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有所增加,最高达每千瓦时1.24分。也就是说,从1992年开始,每人购买每度电要至少贡献给三峡工程三厘钱。

三峡基金只是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一部分。三峡工程建设资金包括国家拨付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及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现已更名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筹集的用于三峡工程的各种资金。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资金来源有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国外出口信贷及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建设期电站发电收入及股权分红等。

任星辉在研究三峡建设资金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得到的数据出现了相互冲突的情况。

2009年9月13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新闻。新闻说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卢纯在重庆介绍,“截至2009年6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

9月底,同一个网站上发布了另外一条新闻。新闻说9月27日,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截至今年8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约1514.68亿元,预计最终投资不超过1800亿元,比估算的动态总投资节省200多亿元。”

“这两条新闻对比读,让人啼笑皆非,既然截至6月底累计投资已经是1849亿了,怎么到两个月之后的8月底,累计投资又变成1514.68亿,又多‘节省’了300多亿?”任星辉说。

公开信息何其艰难

“三峡建设资金应当属于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之列。”任星辉说。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于1992年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批准兴建,属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

另外,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而设立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从用电消费中附加收取。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据《中国三峡建设年鉴(2009)》,截至2008年底,三峡总公司累计筹集工程建设资金2042.30亿元,其中三峡基金1070.96亿元。三峡基金占整个建设资金的一半以上。

虽然公开三峡建设资金有法可依,但是除了财政部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公开了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的收支数据外,没有任何主动公开三峡基金的行动。

于是,任星辉依《政府信息公开条约》先后向财政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长江三峡集团、国资委和国家电网提出了要求公开三峡建设资金的申请。

匪夷所思的答复

财政部是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部门。2009年10月12日,任星辉向财政部提交了《财政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以及身份证复印件。在申请表“所需信息的用途”一栏,任星辉填的是“科研”。

11月16日上午,财政部的答复书中,除告知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收支数据已公开,可以登录财政部网站浏览外,对于任星辉申请的其它信息,拒绝公开,理由是:“根据您提交的申请材料,您所需申请获取的其他信息与您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直接关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四条规定,对于您申请获取的其他信息本机关不予提供。”

在向财政部申请的次日,任星辉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和长江三峡集团提交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和身份证复印件。三峡建委是1993年国务院专门成立的“国务院领导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的高层次决策机构”,同时三峡建委办公室亦为三峡资金的使用单位。

10月30日,任星辉拿到了三峡建委的复函。关于每年为工程筹措资金和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的问题,复函称:“根据工作职责,这两个问题不属于我办的管理范围。建议向财政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咨询。”

11月3日,任星辉收到了三峡集团的书面答复。该答复书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办公室名义发出,由一位工作人员签名。答复书称:“我们认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不是行政单位也不属于公共企事业单位,不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无义务向阁下提供上述信息。”

然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了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

“我国法律对于何为公共企事业单位认定模糊,而且没有关于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具体规定,三峡集团不公开我没有任何途径可以申请救济。”任星辉说。

在美国,政府非税收入项目需经法定程序确定,而且纳入预算管理。每项政府非税收人的项目和标准、控制与开征,要通过议会或选民投票来决定。每项政府非税收人都在相关利益人及其代言人——议员们进行辩论的基础上经过相应的立法程序设立,使单纯的部门行为乃至长官意志受到有效抑制。

三峡基金属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理应同其他预算项目一同接受代议机关的审议,同时向社会公开。由于我国预算不公开不透明,社会公众无法从预算报告中获得具体信息,无法进行监督。而寄希望于全国人大的对预算的审查来监督三峡基金,也显然不现实。这正是三峡工程投资备受非议的制度性原因。

《三峡》优质课教案 篇4

执教者:王永涛单 位: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乡初级中学

《三峡》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选编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6课,是本单元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之一,体现了本单元的单元特色。该文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简单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并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澈明丽,秋季的凄凉肃杀。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2.把握文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三峡景物特点。

2.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诵读法: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悟,在读中赏。2.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成长。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些特殊用法的文言词汇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导致在理解文意上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同时对课文中某些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至于朗读的指导、品析语言等重点环节,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生,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宽阔,对三峡的了解不多,因而在课前老师应提醒学生收集三峡的相关资料,以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参与学习交流。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准备好教学资源(PPT课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在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小组,给学生讲清楚课前预习目标。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学习,老师辅助学生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学生活动以诵读与讨论为主,读中释义,读中品味,论中释疑,论中赏析,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与讨论,使其对文本的理解由浅显逐步走向深入,感受三峡美丽多姿的山水风光,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能力以及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诗歌,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图片1),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三峡)

自古以来,三峡就被喻为长江的珠冠。文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没有哪一方山水胜景,能像三峡这样把历朝历代的文化宗师巨匠深深吸引,使这里在千百年中,一直有星光闪耀的人物不顾山高水险,在这里流连高歌,休憩沉思。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独特的魅力。

二、诵华章,释文意

1、找学生试读课文,师生共同检查学生课前是否将文字障碍扫除。

2、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自己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注意句子停顿、语气、语调等。

3、学生自由朗读。

4、译读课文

师:要想把文章读得声情并茂,首先得理解文章的意思,课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结合本组讨论记录汇报交流情况(若有本组未理解的地方,先主动请某个小组帮助解决),其他小组加以评价。

1、小组朗读代表先朗读本组在字词句翻译方面的收获,在小组发言代表做交流汇报,其他小组点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可请其他小组帮忙。

3、老师提问重点字词、句子,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师预设(书下没注释的重点词句):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曦:日光)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古义,即使 今义,连词 虽然;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疾:快)(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的确)

(4)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运用互文修辞手法)(5)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属:连接;引:延长;空谷: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转:通“啭”婉转发声;绝:消失)

三、赏美景,悟情感

1、学生分段诵读,边读边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概况三峡山水的特点,领略三峡四季之美,体会作者融入其中的情感。师生共同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暴涨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天:凄凉萧瑟,凄美。

2.学生分小组质疑,教师搜集整理,并展示有代表性的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现象? 2)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想到什么?

4)你怎样理解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四、赏奇文,品雅言,学生畅所欲言,你认为作者对三峡四季之景中,哪个季节的描绘最精彩,为什么?(教师引导:可以从描写,修辞,色彩,观察视角,准确精炼的语言等方面入手)

五、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小结课文内容: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同时表达了对山河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课外拓展延伸、多角度了解三峡

1、如果你是导游,请你结合本课作者描写的三峡景物特点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

2、三峡之美丽风光,历来是文人墨客的写作题材,请同学们收集关于三峡的诗词,并诵读。

我们常常说到历史典故,关于三峡的典故也不少,请同学们收集关于三峡的典故(白帝城托孤、神女峰)

布置作业: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板书设计:

山 高峻美

三峡 夏----奔放美 水 春冬--清幽美

三峡-公开课-教案 篇5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乡愁》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想爱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调动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共有的主题。并能迁移模仿,掌握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初级形式和方法。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导入语: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

每一个游子心中最重的行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家身影,解读情怀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三、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合作朗读、自由读,不断体会诗歌内容。

3、听范读,加深体会。

四、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全体同学)

2、3、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A)组同学 再读1—4节,加深体会。

五、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B组同学)从哪些

词语可以看出来?(C组同学)

2、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意象)中?(A组同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体同学)(教师小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

4、再读感知

六、布置作业:

1、搜集诗词中关于写“思乡”、“愁”的诗句

学校“公开课”不是“表演课” 篇7

在一片叫好声中, 笔者反生疑云:据笔者所知, 本市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 相反超过70人的大班额学校还为数不少。而这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 却只有区区40名学生参加, 其余的学生到哪里去了呢?

班上一位同学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 原来, 为了准备这节公开课, 执教老师早在一周之前就从该班挑选了40名同学 (学习成绩和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 进行预演, 其余相对较差的同学, 则由班主任安排在宿舍里上自习。

笔者不禁要问:这节差生缺席的“公开课”, 值得我们为之叫好吗?抛弃了差生, 这节“公开课”究竟还有多少意义?

当然, 一堂“公开课”毕竟不是普通的课堂, 为了展示某种教学模式, 推广某种教学经验, 对“公开课”作一些精心的准备, 本亦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完美形式, 而把差生隐藏起来, 剥夺差生上课的权利, 这种歧视差生和无视教育公平的做法欠妥。

不让差生参加“公开课”, 暴露了当下教育教学中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 教育观念偏执落后, 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只关注优秀生, 而忽视差生;其二, 课堂教学不重实际, 不讲实效, 盲目追求形式, 套用模式。

小班公开课体育优质课教案 篇8

1、跟着老师模仿小手操,感受手的不同活动方式

2、学会四散跑。

3、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摇太阳》音乐一段、录音机、幼儿三轮车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小手

1、师:小朋友,老师今天要请你们猜个谜语,你们听好了。

五个兄弟心连心,

我们各个都爱它,

洗脸、穿衣、解纽扣,

样样事情都会做。(手)

教师伸出手:对了,老师今天就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大手跟小手的游戏,把你们的小手都伸出来。

教师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小眼睛看好了,老师的大手要出发了哦!你们的小手在哪里?

小手,小手,摆一摆

小手,小手,点点头

小手,小手,跳跳跳

小手,小手,抓一抓

最后一句,教师把手伸向幼儿:哦!大灰狼了,要吃你们的小手来咯!促使幼儿四散跑。

教师把手藏到背后:小手,小手,藏起来

哦!大灰狼跑掉了,小手,小手快回来幼儿再回到老师身边。

2、教师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小手操。

3、休息,玩开小汽车的游戏。

排队,回教室,洗手喝水。

教学反馈:

教案 说课 公开课 篇9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课文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全文以对话叙述为主,条理清晰,围绕“自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故事的情节发展与小骆驼的情感变化交织描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因小红马的嘲笑,小骆驼感到很委屈,接着在妈妈带其到沙漠走一趟时,由起初的担忧到后来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感到由衷的自豪。外表虽然不好看,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却是其它动物所不能比拟的,文中,骆驼妈妈正借此,引导小骆驼通过沙漠之行,发现自己的用处,悟出:外表好不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用处。使文章表面内容浅显,却又意味深长。

二、目标定位

课文中生动,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课文中所描绘的沙漠景象毕竟离我们较远,对沙漠的了解很少,有的也只是从电视画面或课外书籍上了解到一些。据以上分析,基于对新课标教学要求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四方面: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4、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2)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较到位地感悟文章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在步步推移的比一比,看一看,读一读,问一问等学习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联系生活,紧扣题眼,理解“自豪”

1、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自豪”吗?你曾经为什么事感到过自豪?

2、在此基础上,过渡: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跟“自豪”有关系,板书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此时此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指谁?因为什么事而感到自豪?为什么说“应该”、“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首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自豪”,再对课题提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呈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初识“自豪”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散”;结合课文,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铺天盖地”、“委屈”等。

2、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过程中,对于文中难读的长句子相机指导学生读准、读通,注意停顿等,如本文中的第一段,从而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随后,再组织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课题中的“我”是指小骆驼,小骆驼为自己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特殊用处而感到自豪。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正音和辨析字形,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能读顺读懂课文,为后面的精读课文作好铺垫。)

接下来,我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学习活动三: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较,体验“委屈”

1、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吗?

出示填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小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不美的外形特点。

(2)观察小红马的神态,抓住“喷着响鼻”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

2、想象:假如你是小骆驼,对小红马的嘲笑,你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读,读出小红马“喷着响鼻”瞧不起的态度,嘲笑的语气以及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

4、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对比、情景想象,快速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由小红马的神情感悟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这为学生后来的情感投入铺设了桥梁。只有入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更深地领悟课文内容。)

过渡: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了解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吗?

(4)交流,点击课件——沙漠词语: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读好这些词语: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5)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这一环节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进行了融合,在看、读、说等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以朗读做为语言积累的路径,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小结并过渡: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2、引导质疑(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个问题

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这一环节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这里,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已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3、走进沙漠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3、4小节中,下面我们同桌两人自己学习3、4自然段。先读读课文3、4节,看看哪对同桌完成地最快。

(1)交流前提示,你们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点击骆驼相应部位,出现文字)

A、驼峰: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板书:贮存养料)

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B、脚掌: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比较句子: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就拔不出来了。

联系我们对沙漠的了解,你觉得哪句话更能表现这种情景呢? 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抽读、评读、齐读。

C、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点击课件——风声,感受风铺天盖地。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板书:挡住风沙

D、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这一环节中,扣住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语文双基,交流分享重点学习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层次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体会“自豪”之情。突破本课的学习重点。)

第三步:再扣课题,领悟道理

1、再次引读第五自然段:沙漠之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直指课题,这里以小骆驼的想法作为了题目,让学生说说小骆驼因为什么事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这一环节,将学生自己积累的知识转换为比较简洁的文字,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明白课题的意用意,并且是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有一个简要回溯,为他们运用语言做好铺垫。)

过渡: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得这么难看,还照什么镜子?”如果你是小骆驼,你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行续编。

第四步:拓展思维,发展语言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虽然外表不美,但是却很有用,也是值得自豪的。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鼓励学生说自己积累的话,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课本上的语言,进行表达说积累的话。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学生语言就比较规范,言语质量就相应提高。进一步领悟深刻哲理,点名题意)

第四个学习活动:拓展表达,回归生活,强化“自豪”

1、其实,小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沙漠之舟》这篇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再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选择文章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比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我感到自豪的是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2、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现在请你说说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如: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能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这一环节中,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己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我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是: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又大又厚)→防止陷沙 睫毛(双层)→遮挡风沙

给公开课减负 篇10

但当下绝大多数的公开课,都偏离了公开课的原始目的与意义。如今上一节公开课,每所学校都会选最“冒尖”的、最“拿得出手”的教师。而上课之前,也会经历过无数次的“磨课”。磨什么?磨教学环节是否顺畅,磨文本阅读是否深入细致,磨教材挖掘是否到位。为了准备好这一节课,学校及教师自己不知要付出多少精力。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能让执教教师准备好一节公开课,会给予很多的“照顾”———需要准备课件,学校指派专人去做,不达完美不罢休;没时间备课,学校安排专人代课,准备好了再上课;要班级试上,学校出面安排班级,指哪个用哪个;没人指导,学校外出寻找专家,打磨到位才算数……

这样的公开课,或经过层层的包装,已经不具备原生态;或经过过度磨课,也不具备研究性。当然,经过这些工序的打磨,这些公开课再也找不到其鲜明的个性了。剩下的,只是执教教师按部就班进行“表演”就可以了。

其实,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当今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公开课太多不应该有的负担。

一次,我的一位朋友要执教一节县级公开课。准备好了教学设计后,朋友便交给学校领导过目。谁知这位领导看过以后并不满意,说这节课代表的是学校的水平,而朋友的设计“太过于普通”,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是“穿别人穿过的鞋”。于是,领导要求教研组集体帮她拿出一份教学设计,交给朋友去上。

拿到新的教学设计后,朋友感觉实在没法上了。因为与自己的个人风格相差太大。应朋友的请求我也看了一遍修改过的教案,感觉有些地方的处理确实比以往好,挺有新意的,但同时感觉设计中还有些地方的处理并不太合理,还不如原设计。但朋友的领导感觉修改过的设计就是好,要求朋友要完全按这份教学设计来,没办法,朋友只得一遍又一遍地记忆教学设计,包括过渡语,包括课堂评价等。

最终,上完这堂课后朋友哭了,说自己完全成了木偶,上了自己最失败的一节课,因为整节课中,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这节课,成了朋友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她一个难以解开的结。面对领导,她感到很无奈。

我也曾问过朋友: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愿意去上这样一节课?朋友无奈地说,因为一线的教师,能够有机会跳出学校这个圈子,去更大范围内上一节课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如果不珍惜这次机会,不尽量迎合领导的意图,不想尽办法去展现自己的实力,以后可能会再也没有上公开课的机会了。而在领导看来,能够上好公开课的都是好教师,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时都会优先。因此,即便承受着这么大的精神压力,但她仍然只得迎合领导意图。这使我不由得想到另一件事。我市的三个县曾举行过一次大规划的市级公开课活动,共有十几位教师站在这市级公开课的讲台上。这三个县执教教师的课堂风格,县与县之间是那么不相同,但县内的教师之间又是那么相似。以至于几节课上下来,底下听课的教师便可以准确地说出上课的是哪个县的选手。越往后听,越让人感觉这不是执教教师在上课,而是教研员之间在赛课一般。

《氓》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引领学生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和赋 比 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赋、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体味法、启发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来学习《卫风氓》。

二、范读课文

三、诵读指导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读时以“二二”为节拍。

四、学生初读课文,校准字音

五、考查重点字音

六、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①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通“脱”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③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于”通“吁”

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涕泣,古义:眼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词类活用:黄,变黄(名词作动词)

二三:经常改变(数次作动词)

七、学生精读课文并就疑难字词质疑,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讨论。

八、请学生串译课文。

九、概括诗歌具体内容

作为叙事诗我们必须先鉴赏其情节,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然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人物性格和形象。

明确:

一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 男女恋人的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三 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四 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五 补叙多年的苦楚处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 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概括的故事大意。(学生复述)

二、请同学概括一下这个恋爱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第一至第二章:恋爱——热情

幸福

第三至第五章:婚变——怨恨

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 刚烈

坚强

三、朗读全诗,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1)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一句话。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眼:怨

(2)全诗的主要情感是一个“怨”字,这种深深的怨恨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位女子是如何从相恋到被遗弃的,从中感受一下这种深深的怨恨如何慢慢地产生。①恋爱阶段男女双方的表现是怎样的? 氓:嗤嗤,抱布贸丝,谋,怒

女:送,乘,望,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总的感受:甜蜜

②婚后男子,女子的表现如何?她为何被弃?

女子婚后表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也不爽”(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男子婚后表现: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通过对比,把男子负心背义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突出,从而更突出了女子的怨恨和控诉。对比的手法:氓之蚩蚩——至于暴矣

信誓旦旦——反是不思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③面对被遗弃的现状,女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躬自悼矣,老使我怨,亦已焉哉。毅然离开,并对负心的丈夫提出控诉。

(3)结合以上的分析,大家讨论下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恋爱时,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结婚后,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女子; 被遗弃后,是一个坚强、刚烈的女子。

探讨:大家认为造成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

提供几种说法,供大家参考:

①、士之变心说

②、伦理道德说

③、社会制度说

④、年老色衰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4)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了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赋、比、兴)

(1)为什么作者能把女子的怨恨之情写得如此深刻,整个文章的主题如此鲜明,文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赋,铺陈直叙,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触物兴词

(2)让学生找找诗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赋、比、兴手法。

明确:第1、2、5、节是用“赋”的写法,直接叙写了恋爱的经过和劳苦的婚后生活。

第3、4节用了“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的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比)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斑鸠贪食就会昏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若迷恋则容易上当受骗。(比)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比)

第三四这两章以抒情为主,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兴)思考:为什么用桑叶来打比方?

明确:桑树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

第6节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痛苦使我恨一切背信弃义之人。(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既是兴,又是比。

运用比兴手法的好处:生动形象,不会单调乏味。

五、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六、小结:

《桥》公开课教案 篇12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重点。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以教材为载体,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老师教学中训练的重点。本教学设计力图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真真正正的学习到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表达独特的感受,在交流中升华自我情感。

二、教材分析

《桥》 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 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甚至牺牲了自己儿子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也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4)对比的手法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注重篇章结构的渗透,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四、教学重难点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山一般的伟大形象(镇定如山、威望如山、大爱如山、父爱如山),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五、教学准备

1、洪水发生时的音像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谁能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感受险情,导入新课

1、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一场洪水当中,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课件出示5个句子)

2、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一起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预设:体会“一群”与“一匹”的不同,朗读感悟。(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预设:把“窜”字换一换,你会换成哪个字?从“窜”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用简笔画在课题下画上水】

3、师小结:短句可以渲染紧张的气氛,要读得快而有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洪水势不可当的形象更生动。

4、洪水到底有多么可怕?看,(学生欣赏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可怕;来得太快了;难以逃生„„)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吧。(师生合作读)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转眼间)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一瞬间)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刹那间)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紧接着)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最后)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人们的慌乱

1、面对这势不可当,来势汹汹的洪水,乡亲们有什么反应?【板书:乡亲们】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学生从“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拥去”体会村民的惊慌失措。

【板书:惊慌、疯了】

四、品读人物

1、洪水势不可当,村民们惊慌失措,时间万分紧迫!但此时此刻,有一个人不一样? 谁?【板书:老汉】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老汉外貌的词语。

2、什么是“清瘦”?

3、但是这一段中有句话却说老汉“像一座山”?“山”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一个清瘦的老汉,像一座山。这本身就是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请大家想着山的特征,看看老汉的举动,再次走进课文,看从课文哪些内容中能读出老汉像一座山?默读课文的第7到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细心体会,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抓住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侧面描写来体会。)交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设:

(1)威望如山:村民心中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通过学生研读老汉在生死攸关时刻的冷静指挥,指导学生联系“拥戴”理解。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2)沉稳、镇定如山。威严如山.教学预设:

抓住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的生动描写,如指导读好“沙哑地喊”“冷冷地说”“吼道”的语言描写,“站”(他是怎样的站着?如果让你在 “站”字前加一个词,你会加哪个词?)

“盯”(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犀利的目光、严肃的目光、威严的目光、冷静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就像大山一样沉着镇定!我们带上自己的体会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冲”“揪”的动作以及“凶得像只豹子“的神态描写,体会老汉临危不乱,镇静指挥,因无私无畏而自然而生的威严。【板书:站、盯】(3)大爱如山。

村民们要过桥了,请你按顺序给他们排排队。谁站前面?谁站后面?“小伙子”排在哪?他怎么站到后面去的?

你如何知道他们是父子?看,我们的作者不愧是大文学家,他巧设悬疑,不动声色的告知了人物的身份,又一次展示了独特的写作技巧。

这一段(15自然段)中的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吼、冲、揪、凶得像只豹子)指导朗读。体会大爱如山。

五、感受父爱缱绻

1、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汉在全村命悬一线之际,他忠于职守,可谓仰不愧天。在紧急关头,老汉作出的生死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对于儿子的态度,我觉得有一点不近亲情。你难道没有感觉到父亲的绝情吗?

生:我觉得他还是爱他的儿子的,大概因为当时的情况紧急,老汉作为老支书,儿子又是个党员,他只能这样做。

生:我从“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快走。”和“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这两句话读出了他们面临生死时,都先想着对方,看出父子情深。

2、这时再读这一个“吼”字,他为什么要吼?从吼声了你听出了什么?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生:我听出了对儿子的爱。

生:还吼出了对儿子的担心,因为老汉想让自己的儿子赶快逃生,不要再管自己。

3、同样是一个凶巴巴的“吼”字,第一次吼是对群众的大爱,对儿子的气愤;第二次吼,吼出了父爱的深沉。原来作者将对比的手法隐藏在了此处,藏得真深啊,你还能在文中找出这个写作手法吗?谁能把大作家的秘密都挖掘出来。

4、桥轰的一声,塌了,当儿子被洪水吞没的时候,“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大家想象一下,老汉可能会喊什么?(我听出来了,这是一个父亲痛失爱子的呼喊,是一种心存愧意而又无悔的呼喊。只是那一瞬间,老汉什么都来不及喊了,就只剩下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5、那是一个父亲痛失爱子的绝望而伤心的喊,那是一种心存愧意而又无悔的喊。可是,只在那一瞬间,老汉什么都来不及想,也来不及喊,就只剩下这——(出示:“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学生齐读。

6、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亲情的字眼,送回到文章中去,你会看到一座闪烁着人性至美的高山!

六、拓展升华

1、引读24——27段,【板书:边读边擦掉板书中的洪水】泪眼朦胧之中,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再也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

2、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把群众送过了这座窄窄的木桥,此时我们再来看课题,我想你一定明白“桥”作为课题的真正含义。如果让你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前加上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为什么?【板书:点名让学生自己在课题前写】

3、后来,一座新桥横跨在小河两岸,宽阔、平坦,桥头有一块无字碑,人们聚集在桥头,商量着碑上该写„„(请同学们帮他们写一写石碑的内容吧!)

板书设计:

乡亲们:惊慌、疯了„„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老 汉:站、盯„„ Qingzhuhu xiangyi Foreign

上一篇:救生员实践报告下一篇:十八大报告八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