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条例学习体会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修订条例学习体会(共8篇)

新修订条例学习体会 篇1

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7万余字的《条例》内容为全党列出了百余条纪律底线,同时也把中共党员工作生活中的“负面清单”清晰列出。作为一名党员,为了能更好的贯彻党在新时期的精神,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我系统认真的学习了《条例》,有以下体会:

一、要加强重视、提高认识

《条例》是关于党的纪律和纪律处分方面的一部重要的党的法规。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党章和宪法、法律,结合党的建设的实践,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回答了党的纪律和纪律处分方面一系列重大问题。它的修订实施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举措。它的修订实施,是在党长期执政和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实现依规管党治党、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要深入学习、坚定理想

搞好政治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贯彻执行新《条例》、增强拒腐防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要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主动接受政治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打牢思想基础,筑严思想防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勤政、廉洁。

三、要牢记宗旨、严于律己

学习《条例》,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条例》精神实质,重点在于规范和约束我们的行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时刻用党的纪律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规范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学习上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工作上要兢兢业业,积极向上,不求名利,坚持一切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在生活上要甘为清贫,自觉摈弃贪图享受、唯金钱至上论,自觉抵制腐败歪风邪气,管住自己的嘴和手,管住自己、管住家人和身边的人。要自觉增强党性观念,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讲政治、讲学习、讲大局、讲贡献、讲风格、讲原则、讲团结、讲正派,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平平淡淡做人。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的系列路线、政策和方针,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为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实现突破发展贡献力量。

新修订条例学习体会 篇2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在法之必行”[1]。中外法律实践表明,如果制定好法律而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仅仅做些表面文章,那么制定再多再好的法律也是无济于事。2012年《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实施以来,广东自主创新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求发生新的变化,自主创新工作实践中也有新举措、新探索,并且近年来国家层面以及国内部分发达省市的法律政策不断修改完善,旧《条例》规定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广东自主创新工作的需求,因此,研究修订《条例》具有显著的现实必要性。

2016年3月31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决定》(第53号公告)。总的来看,新《条例》尊重科技创新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正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修订目的明确,修订内容重点突出、实操性强,是立足广东科技创新发展实际需求作出的明确规定,可以确保广东自主创新活动及管理体制顺畅运行,有效提升广东自主创新水平。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新《条例》的重要性,学习分析新《条例》的着力点或主要亮点,进而研究提出落实措施,促使新《条例》在施行过程中落到实处,不走样、不变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对贯彻实施新《条例》重要性的思考

2.1 认清新《条例》制定出台的新形势

近年来,国家上位法对科技创新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特别是在2016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深刻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国家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明确提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3]。

同时,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确立创新驱动发展为广东省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2015年、2016年连续2年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大会。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别是持续贯穿的经济下行压力,“十三五”时期更好实现“双中高”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双支撑”作用,必须要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有效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但同时也应看到,广东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与自身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新业态新载体发展、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支撑等方面存在的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创新政策法规保障。

总的来说,广东近年来自主创新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很多好的做法经验,此次《条例》的修订,可以说是条件成熟,不仅是与国家上位法相衔接的需要,而且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有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既是对依法治国方针的落实,又是对广东自主创新发展的一大促进。

2.2 把握新《条例》制定出台的重大意义

新《条例》有针对性地修订出台,充分反映了广东新时期新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非常符合发展实际,对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筑创新型经济格局、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份建设步伐意义重大。

(1)有利于激发广东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人才是创新之本,离开了人才,一切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然而,在现有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明显“重物轻人”现象,可用于人力资源的项目费偏少,制度限制也较多,大大降低了项目科研骨干主动申请科研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2012年,《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首次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对人力资源成本费给予松绑,但从这几年实际操作来看,人力资源成本费的占比还是偏低;同时,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在落实上述规定时还是瞻前顾后,思想保守。这次新《条例》取得重大制度突破,人力资源成本费标准显著提高,尊重了科技创新活动中人力资源的劳动价值,对于激发广东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广东经济发展总量长年高居国内各省、区、市之首,但作为如此大规模的经济体却缺乏自主的、可靠的技术支撑体系,置身其中的众多创新主体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东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掌握充分主动权。新《条例》出台,将有利于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引导和保障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激活自身潜能,发挥核心优势,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与活力,快速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切实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

(3)有利于构筑广东创新型经济格局。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广东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要求广东必须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全面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使广东省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省,支撑广东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启示[5]。新《条例》的出台,将助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建设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必将有利于广东从供给侧发力,有效解决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不高的问题,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广东早日形成创新型经济格局注入内生动力。

(4)有利于加快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步伐。广东开展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快速成为创新型经济强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必须持续创新体制机制,率先构建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政策环境。这样就必须要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新《条例》出台,是广东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广东找到更多实施创新驱动的抓手,实现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新突破,形成合力,推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生动局面。

3 新《条例》制定的现实需要思考

新《条例》一方面将国家的上位法最新管理规定在广东范围进一步深入落实,另一方面将广东本省自主创新实践中一些成熟有效的经验做法和政策措施,上升至地方性法规予以明确固化,条文内容明确清晰、实操性强,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自主创新活动的需求,可以有效规范和促进广东自主创新活动。此外,新《条例》也可以有效缩小与国内一些兄弟省、区、市在一些重点科技创新政策方面的政策差距。本文基于新《条例》的5大主要亮点,分析总结新《条例》制定的现实需要。

3.1 提高科技项目人力资源成本费占比

目前,国家层面对于科研项目经费中的人力资源成本费占比尚无明确规定,广东于2012年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此作了探索性规定,在全国引起极大关注,对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和潜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从近年来实践情况看,原《条例》所规定的项目经费中人力资源成本费占比仍然偏低,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都迫切希望提高人力资源成本费占比。当前,一些兄弟省、区、市也对人力资源成本费占比作了明确规定,该占比已经有显著提高。比如,重庆市《关于加强市科技计划项目人力资源费管理的通知》(渝科委发〔2013〕62号)规定:“人力资源费预算编制实行总额控制、分类预算和据实编制,按照不超过科技计划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扣除设施设备费后的30%核定,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研究项目和软件开发项目最高不超过60%。”[6]

为此,新《条例》规定利用广东本省财政性资金设立的自主创新项目,承担项目人员的人力资源成本费可从项目经费中支出,最高不超过项目经费40%,其中,软科学研究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软件开发类项目的人力资源成本费最高不超过60%。同时,新《条例》也明确人力资源成本费包括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组成员、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的人力资源成本费,以及为提高科研绩效而安排的支出[7]。新《条例》规定了人力资源成本费的具体内容和支出范围,尊重科技创新活动中人力资源的劳动价值,改变长期以来科研投入“重物轻人”的现象,使得广东省科研计划项目中人力资源成本费支出有据可循,从而保障了人力资源成本费的有效落实。

3.2 提高职务创新成果转化奖励和报酬比例下限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发达国家已基本建立了较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法律法规,如美国1980年出台《拜杜法案》,法国1982年出台《法国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针与规划法》。2015年8月,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发挥了促进作用。该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规定、也未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及数额的,按照不同标准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2016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发〔2016〕16号)中规定,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时,按照不同规定执行。当前,全国近20个省、区、市纷纷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法规,近年各地更是争先恐后地相继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新政策,如“南京九条”、“武汉黄金十条”等。目前,广东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立法,急需解决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为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务院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比例的规定有效衔接,新《条例》专门增加一款,明确高等院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可以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完成和转化职务创新成果的奖励、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时限。为提高科技人员完成和转化职务创新成果的积极性,新《条例》在尊重单位规定和与科技人员协议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后科技人员的奖励报酬比例的基础上,规定奖励比例下限可达60%;同时打破绩效工资总额限制,规定国家设立的高等院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对完成、转化职务创新成果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支出,但是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7]。新《条例》关于提高职务创新成果转化奖励的规定与国家上位法保持一致而不冲突,明确规定了职务创新成果转化在不同形式下收益的奖励分配比例,不仅直接有利于促进职务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实施,同时能够极大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潜力,扩大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科技人员的自主权。

3.3 加大力度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

新型科研机构是近年来广东进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与探索的新标杆,已成为广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重要抓手。目前,广东全省被认定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已达126家,其中75%由国内各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然而,当前广东新型研发机构普遍存在政策支持不足、辐射带动力不高、持续发展机制有待完善等重要瓶颈问题。根据2015年广东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意见》中的规定,“新型研发机构将在政府项目承担、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建设用地、投融资等方面享受国有科研机构待遇”。之后,广东省科技厅等10部门颁布的《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粤科产学研字〔2015〕69号)更是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新《条例》规定了地方政府培育和扶持新型研发机构的职责,并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义、扶持方式以及时限给予了明确,是将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具体实践中成熟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至地方性法规予以明确固化,这为政府规范管理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直接依据。新《条例》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市场化运作、从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还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一系列政策福利,规定新型研发机构在职称评审、项目承担、用地建设、引进人才、机构投融资等方面与国有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享受同等待遇[7]。新《条例》专门就培育和扶持新型研发机构作了明确规定,这不仅完全符合广东目前自主创新发展的新态势,而且也有利于集聚更多社会创新资源来促进自主创新工作。

3.4 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市场化

2014年,我国国务院制定《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制定《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粤府函〔2015〕347号),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目前,广东正在积极开展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的试点省建设工作,安排1 000万元专项项目经费支持试点工作,已遴选一批供、需方试点单位,由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13家供方试点单位承担,着力积累符合广东地区特色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经验;同时,探索建设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已于2015年9月上线,采用电子商务的成熟模式将线上交易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因此,广东将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基本信息直接提交给共享服务平台更加适宜。此外,广东也鼓励以社会资金购置、建设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基本信息提交给共享服务平台。

新《条例》不断规范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运行机制,鼓励以社会资金购置、建设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所在单位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同时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或者国有资本购置、建设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的,可按成本补偿和非盈利性原则收取运行费,并可根据人力成本收取服务费[7]。新《条例》关于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市场化的规定明确清晰,不仅将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服务收益的管理权限下放给管理单位,并对具体的信息报送和公布、服务收益等程序进行了明确。可见,新《条例》对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用,节约自主创新成本,保障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5 允许财政性自主创新资金项目调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

自主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受各种不可预期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按照活动实施之前制定的方案或目标执行,预期成果可达性和风险可控性不能完全确定。目前,广东财政性自主创新资金资助项目普遍存在着调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非常困难、制度限制“偏死”或“偏紧”的情况。

新《条例》专门增加规定,明确在财政性自主创新资金资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项目承担者应当及时提出申请,报项目立项部门批准[7]。这项规定,不仅促进需要调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的财政性自主创新资金资助项目能及时调整,保证财政性资金有效利用,而且可以有效避免项目承担者调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的随意性,必须按照程序提出申请和报批准,避免财政性资金被随意滥用。新《条例》这项新规定,不仅有利于营造科研创新活动的宽松环境,而且充分考虑了财政性自主创新资金项目的规范性和公平性问题,对各级立项管理部门对财政性自主创新资金项目调整管理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

总体看,新《条例》修订的内容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相适应,相关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冲突,所确立的主要制度和行为规范是合法的、可行的。新《条例》深入突出了政府的有关引导和规范责任,完善了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进一步鼓励了社会大众创新创业,具有极强的实操性,必将有利于促进广东自主创新工作、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

4 贯彻落实新《条例》的措施建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就在于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严格执法。因此,新《条例》实施后,要取得预期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必须深入抓好贯彻落实工作。为此,建议重点做好3个方面工作。

4.1 加强全省组织领导工作

(1)明确工作职责。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新《条例》贯彻到实处、取得实效的保证和关键所在,可快速凝聚起落实新《条例》的强大合力。而加强组织领导工作,首先就是要明确和落实有关工作职责。为此,建议广东各地市、县政府要认真认识贯彻新《条例》的重要性,将贯彻落实新《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根据新《条例》的规定,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研究确定自主创新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发挥自主创新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自主创新规划,同时制定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保障自主创新经费持续稳定增长[8]。

(2)强化配合协调。新《条例》修订出台后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某些规定需要多部门配合协调管理,比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等,需要多个部门协同统一,不然不利于激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各级各部门也必须清楚意识到自主创新促进工作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主管部门一家的工作。建议广东各地市、各部门切实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加强工作协调,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凝聚工作合力,对新《条例》贯彻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负责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

(3)开展监测考核。自主创新监测数据是制定自主创新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也是对广东科技、发改、经信、财政、教育等部门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不仅有利于加强有关部门、责任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和本身责任心,也有利于增加社会公众对广东省自主创新工作的认知能力。为此,根据新《条例》相关规定,建议由省科技厅会同省统计局,共同制定完善广东全省自主创新统计制度,对自主创新活动、能力、水平和绩效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分析评价,并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的主要统计指标。广东省政府同时制定全省的自主创新考核长效政策,定期对全省各地级市、县人民政府促进自主创新工作绩效进行考核。

4.2 制修订新《条例》相关配套措施

如果法律文本笼统抽象,缺乏相应制度、人员和经费给予有力的配套支撑,法律也必将会难以落实。加强新《条例》配套制度建设是确保新《条例》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的必要保障和有益补充。建议广东各地、各部门在全面落实新《条例》理念和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新《条例》的有关制度规定,及时制修订相关配套措施,保障各项配套措施的衔接,确保新《条例》落到实处。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比如广州市、深圳市)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做好相关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工作。在制修定相关配套措施过程中,重点要把握3个方面:

(1)突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法律的精髓,就是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权,对公民,法不禁止皆自由;对管理者,法不授权不得为[9]。在制修订新《条例》相关配套措施的过程中,建议要将保障科研人员利益贯穿于始终,逐渐地将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行政事项审批、创新资源调配转变至协调统筹、引导服务上来,围绕市场发展方向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建立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特别是新《条例》重视创新型人才建设与服务工作,规定各地市要为创新型人才在企业设立、项目申报、科研条件保障和出入境、户口或者居住证办理、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8],因此,广东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新《条例》规定的程序、时限等要求,细化工作细则、办事指南,为创新型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突出权责一致。权责一致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而且也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机关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否则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新《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针对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研究确定自主创新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自主创新促进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等权力[8]。因此,广东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制修订既符合实际,又与新《条例》紧密衔接的配套措施,坚持权与责的有机统一;同时,要把好政策关,配套措施起草完成后要组织严格的论证,做好合法与合理性审查,不要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

(3)突出严格执法。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完整链条[10]。当有法可依的问题总体上解决时,执法就成为整个法治建设链条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有法而不去严格执法,法律就会成为“纸老虎”和“稻草人”,失去了其应有效力。新《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对自主创新全链条的监管制度,对以财政性资金进行重大技术装备引进、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财政性自主创新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行为进行规范,强化了政府的监管职责和相关方面的法律义务,明确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因此,广东各级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规范执法,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能搞“关系执法”、“态度执法”、“人情执法”,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3 做好新《条例》学习宣传工作

(1)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能力。领导干部是自主创新促进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作出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带头敬畏法律、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的重要指示。“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自身带头学习新《条例》,做到先学一步、高出一筹,就可以以上率下,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法、守法、用法,提升新《条例》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为此,建议由广东省科技厅和各级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学习、宣传和培训计划,分步骤、分层级进行宣讲,通过专题学习、集中培训和专题讲座等各种有效方式,下大力气组织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新《条例》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重点。各级政府负责同志要主动学、带头学,全面掌握新《条例》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能力。

(2)开展科技管理人员和和科研人员培训。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是自主创新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习贯彻新《条例》有利于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引导科研人员享受新法规政策“红利”、规避可能的政策风险。为此,建议广东以提高科技管理能力、服务科研人员为重点,通过举办集中培训班、全省巡回宣讲等方式,广泛组织全省各级科技管理人员、各单位科研人员,特别是一线业务科室人员、企事业单位科研骨干系统学习新《条例》,全面掌握新《条例》的各项具体规定。全省各级科技管理人员要将新《条例》的学习和新修订的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贯彻落实新《条例》,必须要着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人人关心自主创新、人人支持自主创新、人人注重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议广东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开设法制专栏、专版、专题节目,充分发挥各类网站、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提高宣传活动的覆盖面、影响力。深入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科技园区等单位开展集中宣传、精准宣传,形成政府关注、企业关切、公众知晓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创造自主创新工作全民参与、社会共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6:7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05-20)[2016-05-22].http://politics.people.com.cn

[4]任采文.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J].中国人才,2014(17):4-5

[5]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N].南方日报,2015-09-14(2)

[6]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加强市科技计划项目人力资源费管理的通知[A/OL].(2013-07-18)[2015-12-20].http://wkj.cq.gov.cn

[7]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决定[N].南方日报,2016-04-02(2)

[8]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决定(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3号公告[EB/OL].(2016-03-31)[2016-04-01].http://www.rd.gd.cn

[9]易军.“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私法精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4(4):121-143

房产税条例需修订更新 篇3

围绕房产税征收的说法有很多,焦点集中在征收房产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各方对此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包括有,以此来:1、打压楼价;2、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3、进行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包括理顺现有税制的关系;4、为地方政府找到一个新的长期稳定税源等。

上述若干说法,主要来自一些舆论想当然式的随意解读。征收房产税的作用假如将会如此美妙与理想,则完全犯不着让国家住建部三令五申的一再强调楼市调控的“四不”政策(调控政策方向不改变、态度不动摇、力度不放松、调控绝不反复)了。

欲说还休的房产税,其实一直都处在各方激辩不已的混沌期。包括为何要征收房产税、其目的与作用如何等在内?竟无人可以给出权威答案。而大多媒体所曝出国税部门的动向是,房产税似乎明天就要落地(不含沪渝两市)。尽管国税总局近期对此有过澄清。

虽然各方都在探讨,其实也是在各说各话,并无有效的“交集”。反正话题足够热,大家对此都有十二分的热情与口水。开征房产税将要推低楼价?这是坚持开征该税一方的最大硬道理,有激进者甚至将其比作推低楼市的“原子弹”,威力无比。但这种太过夸张的假设并无事实依据和数据来支撑。

上海去年在全国率先试点房产税。有指当地征收对象为,本市居民新购房且属于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本市居民新购房,税率暂定为0.6%。上海的数据是,去年当地征收房产税73.6亿元;今年一季度征得30.6亿,上半年房产税收入达67.3亿元,快要接近去年全年的数额。

征税之后的作用和效果呢?根据有关的报道,上海是一线城市,在今年春夏季的全国楼市普遍回暖中,当地房价是创出新高的,且上海当地的楼市调控政策并无任何放松、包括变相放松。即在当地内外部条件均并无任何明显变异之下,这就很难解释征收房产税对于抑制、以及推低楼价,有何因果及必然联系。

因为在当地并无有效放松限购、限贷等政策,能够购房者只能是那些符合上述严格“双限”条件之下的刚需们,仅由刚需的购买力就能够推高楼价,这可以有很多解释。比如:

一、当地的保障房迟迟未有大批完工及上市。而绝大多数刚需都不够资格申购保障房。

二、内房的新房单位供应无法满足刚需们的旺盛需求;

三、楼市未来将要继续向上的预期,依然未被监管当局扭转过来。因为有该预期的存在、包括多数买家都认同这种上涨预期,也是推高楼价的动力之一。

还有房产税条例的更新问题。该条例是在1986年9月由国务院发布,其合法合规性应该不存在障碍。但当时的旧版条例是针对属于“经营性”的房产才征税,故现在国内的商业性地产,还有住宅单位、商铺和写字楼的经营性出租,就应该征收房产税。

而从去年初开始在上海和重庆进行征税试点之后,包括近期盛传的开征试点将要扩大至其他省市,这显然就不再是指当年的“经营性”房产,而是要针对民众“自用”的、“非经营性”的房产征收房产税,包括对某些富有民众所拥有的即便是数十套、甚至更多的房产征税。

新修订条例学习体会 篇4

渠东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杨林勇

近期,我学习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规范所有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基础性法规,为全体党员划出了不可触碰的“红线”和“底线”。抓好《条例》的学习贯彻落实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近期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学习《条例》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对《条例》进行两次修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度和决心。这次修订的《条例》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明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突出党纪特色,对各级党组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纪律要求,使全面从严治党的螺栓越拧越紧。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经得起任何腐败诱惑的执政党,才能有资格、有能力保证政权稳固、国家长治久安;也只有这样的执政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切实增强拒腐防变意识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防腐拒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系统的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主动接受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例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切实做到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整改,自觉增强党性观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党员要警钟长鸣,时刻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牢记“一个思想”,“两个坚决维护”,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防微杜渐,从一切小事做起。

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学习成果体现在各项工作中

一是全覆盖抓好学习,让《条例》内化于心。结合区纪委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工作方案要求,努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领导班子带头学习,把学习《条例》纳入机关干部学习规划中,加强集中学习教育。通过学习补牢精神之“钙”,正确理解“纪律”与“法律”的关系,自觉筑牢遵规守纪的思想防线。

二是全过程建制度,让《条例》外化于行。一方面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敬畏纪律,带头遵守纪律,带头维护纪律,带头接受监督,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完善人、财、物、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三是全身心担责任,协助党工委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作为办事处纪工委书记,要把个人摆在办事处发展大局中,履行好纪工委监督责任,协助党工委认真落实好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细化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监督责任清单,督促班子成员自觉承担起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与各项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确保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履行到位。将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作为干部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学习《条例》,我认识到,我虽然在之前的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做到自觉廉洁从政,坚持带头表率,但与区委、区政府、区纪委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个别问题上有所松懈和忽视,对党规党纪的学习还不深入,自我要求还不够严格,工作方面还不够深入细致。下一步我将继续带领党员干部,按照“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要求,在强化自己的同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切实加强干部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办事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心得体会

西街办事处纪工委书记 刘静

自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进行了认真学习。作为办事处纪工委书记,工作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执纪、监督、问责的重任。新常态下,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干部队伍的行动自觉,是纪工委书记的第一责任也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些,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勤学善思,提升业务素养

在日常工作中,我通过集中读原文、逐条逐句学、分析实际、撰写心得等方式,深入钻研《条例》,并从工作实际出发,对全面规范自身行为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使得自己更进一步的坚定了信念,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正确方向,做到观点鲜明,纪律严格,切实增强了自身遵守政治纪律、清正廉洁、敢于担当、从廉尚实的自觉性和执行力。

在以后我更要注重从不同角度向不同层面学习,通过向书本学、向先进学和向实践学等方式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改进工作,将积累的学习经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地推动本地工作开展,并及时总结,逐渐探索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点的工作方法。使自己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业务技能,顺利推进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

二、爱岗敬业,树立责任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白了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做好纪检工作,是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基层纪检干部,()我们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感,正确执行反腐倡廉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提高依纪依法履职的能力,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智慧、才华、能力以至全部生命都投入到纪检监察事业中去,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敢于斗争、敢于碰硬,不畏权势,正义凛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党纪党规为准绳,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事,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做到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决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决不乱用职权,力求改变思想僵化、行动迟缓、被动拖拉及不务实、不敢得罪人等现象,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

三、联系实际,规范工作思路

当前,随着经济、科技迅猛发展,腐败分子犯罪手段更隐蔽、更高明,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就难以胜任纪检监察工作。通过这次深入细致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纪检监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政治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作为纪检监察工作者要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必须自觉地加强自身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要怀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对案件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案件立案到审理的每一个阶段,必须注意从不同案件的客观实际出发去研究、分析,并作出正确判断。

同时,也要把《条例》融入各科室各项工作中去,严格落实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初步核实、监督问责的各项要求,切实规范审查程序,落实安全文明办案五项制度,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中,进一步规范谈话函询的审批、报备等程序,推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持续找差距、补短板,坚持贯彻稳数量、提质量、优结构、保安全的要求,为推动我办事处纪律审查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新修订条例学习体会 篇5

———五论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政工条例》

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政工条例》,就要在继承发扬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使之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使命任务要求相适应、与官兵思想实际相符合。

政治工作的活力来自于改进创新,政治工作的威力有赖于改进创新。我军之所以始终能够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很重要的在于政治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前我军建设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使命任务的新拓展和官兵成分的新特点,对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变化,按照《政工条例》要求不断改进创新,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改进创新政治工作,应当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用观念更新引领工作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实践上的突破。惟有从时代发展大潮和社会变革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源头活水,强化开放意识,树立新的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政治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当前,尤其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确立系统集成的理念,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各项政治工作;确立开放借鉴的理念,盘活用好各种教育资源;确立质量效益的理念,坚持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成本与效益的有机统一;确立依法办事的理念,严格按照法规制度指导开展政治工作。

新修订条例学习体会 篇6

就新修订《干部任用条例》的一些具体操作程序、需要把握和注意的环节等内容,一起探讨、学习和交流。有讲得不妥或者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新修订《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5大程序 --动议(理由)--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考察(结合职位需求、任职资格条件,全面了解确定的考察对象)

--讨论决定(上会研究)--任职

★与原来程序相比,修订后的《条例》在章节上新增了“动议”一章,拆分了“酝酿”章节,使酝酿贯穿于各个环节的始终。

二、每个程序的具体操作

每个程序中,都有一些具体要求和需要我们把握的问题。下面,就每个程序分别进行交流、探讨。

(一)动议

就是一个谁来议、议什么、怎样议的问题。新修订的《条例》在程序设置上落实了党组织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议”的方式、范围,都作了原则规定。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来“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干部工作规矩来“议”,“议”的内容是选拔任用的职位、具体条件、方式方法、程序时间、工作需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等。

(4)范围:既可以有具体岗位,也可以只提出方向和原则。

2、收集有关方面信息和建议,进行分析研判:一方面结合年度考核、平时掌握的情况,对所管理的领导班子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干部的工作状态、敬业精神等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结合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以空缺岗位职责为基础和依据,对拟任职建议人选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实现人岗相适目标。(这一项工作可以提前做,我们的做法是:每年度考核结束后,先对下一年度县级领导班子及县级干部的年龄结构进行梳理(到龄退休的,申请提前退休的以及班子需要调整的),对照领导职数,整理出可配备的领导岗位,然后对各县市、地直各单位年底干部分类推荐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县市委、地直单位党委(党组)书面推荐意见,分系统、分类别梳理后备干部(乡镇党政正职、政法系统〈必须符合法官、检察官法任职资格〉、可进党政班子和人大、政协班子的;以及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

3、提出干部选拔作用工作初步建议。在提出后备干部培养方向的基础上,对照空缺岗位进行比对,按每个职位差额提出拟任建议人选〈拟任人选的理由要充分〉;

4、向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报告初步建议。征得同意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沟通和协商。(今年4月,我们的做法是:建议方案报地委主要领导同意后,分别就相关职位配备征求地区分管领导意见,将征求到不同的意见,报地委主要领导进行酝酿,形成工作方案)。

(二)民主推荐

民主推荐是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新条例区分了领

★在这里,如何理解“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有效”的问题。这方面,应当根据民主推荐的不同情况来把握。一是对非定向推荐的,推荐结果在一年内有效。二是对具体职位进行的定向推荐的,推荐结果在确定该职位考察对象时一年内有效,如果拟任职位变了,原推荐结果一般不再有效。

★如何做到不唯票,在运用推荐结果时,要防止简单地以得票多少“划线取人”,其中要注意三点:一是对于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由于客观原因群众不够了解、不够熟悉的人选,如果班子配备确实需要,即使民主推荐票数不是最高但却是相对集中比较高的,也可以作为考察对象。二是对于那些不踏踏实实工作,却热衷于拉关系、拉票、拉拉扯扯的人,一经查实,即使民主推荐得票数较多,也不能作为考察对象。三是要为那些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和那些不事张扬、踏实干事的干部主持公道。

对于推荐票数相对集中如何把握,应当分单位、分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比如,某个人在本单位的推荐票、推荐率很高,但不是排名靠前的,另外单位的某一个人虽然推荐票不高,但是排名靠前。这两种情况,如何把握?要根据单位的选人用人风气及干部的一贯表现来确定。

(三)考察

1、考察对象的确定

新条例规定:个别提拔任职,由党委(党组)研究确定考察对象。还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1)群众公认度不高的。

(2)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中有被确定为基本称职以下等次

考察对象一般应当多于拟任职务人数。

2、考察对象确定后,组织开展考察工作。一般包括5个环节。

(1)考察准备。需制定考察方案,抽调人员组成考察组,并对考察组成员进行培训,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要与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进行沟通,征求意见,并确定正式考察的具体时间;

(2)进点考察。时间确定以后,考察组到被考察单位开展考察,首先要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干部考察预告(考察对象公示),一般以书面预告为主;

(3)综合运用考察方法开展考察。主要采取与单位领导和干部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对考察对象民主测评、实地走访、查阅干部档案和工作资料、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民意调查、专项调查、延伸考察(一般要做)。

★新条例新增考察内容:

①突出考察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深入了解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行为操守等方面的情况。

②注重考察工作实绩,深入了解履行岗位职责、推动和服务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考察县市、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当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社

★考察环节关键是把好“用人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如何做到考实考准,还要进行思考。考察期间对于一些反映出来的问题,还要专门组织专项调查核实,形成书面材料与考察情况一并汇报。

(四)讨论决定

1、修订的新条例,将原条例酝酿章节内容放在讨论决定章节内。

(1)拟任人选在讨论决定或决定呈报前,应当根据职位和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酝酿。工作部门领导成员拟任人选,应当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应当征求党委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

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主管方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意见,进行酝酿。征求意见一般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协管方自收到主管方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正职的任免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协调,副职的任免由主管方决定。

这里所说的酝酿环节,一般是指在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后进行的。经书记办公会对初步调整方案进行充分酝酿协商形成一致意见以后,根据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委托组织部长或副部长分别分别征求相关领导的意见(在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地区一般按照领导分管部门分别进行征求)。其中涉及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的,应当征求党委统战

位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

党委讨论决定后,涉及到由人大、政府任免的干部事项,应当及时向人大、政府提名,由其研究讨论决定。

★需要报上级党委(党组)征求意见,进行审批的拟提拔任职的干部,必须呈报党委(党组)的请示并附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本人档案和党委(党组)会议纪要、讨论记录、民主推荐材料。需要报上级备案的干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目前,地区层面干部双重管理的部门有:政法委、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纪检委、监察局、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审计局、环保局、人防办、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

涉及这些班子干部调整配备的,班子成员无论提任,还是平职交流,都要征求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其中涉及到公示的,必须待上级主管部门正式回复意见之后再进行公示。

(四)任职

讨论研究决定无异议的,对拟任职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组织部门应当制定拟任干部任前谈话方案,按照规定安排专人进行干部任职前谈话,谈话结束后,宣布任职。

对《条例》修订的几点建议 篇7

一、原《条例》的修订应注意其条款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其条款、规定应符合《行政许可法》、《公司法》的规定, 不应违背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在各级政府机关及多数企业的设备主管部门的设置还不够清晰, 职责尚待完善, 如何执行“草案”第七章中法律责任的条款, 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建议在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一实际情况, 以提高其可操作性。

“草案”一旦通过并实施, 在国有企业中的执行毋庸置疑, 但对其他各种经济性质的企业 (如民营、合资、独资、股份、合作等) 是否会出现什么问题, 还需要进行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原《条例》的修订应从资产、有形资本的角度出发, 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或指导意见。

设备是企业, 尤其是制造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的固定资产, 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更是企业的有形资本。经考察, 当前我国多数民营制造企业没有将设备提高到资产、资本的高度来管理, 不论是基础管理、前期管理, 还是使用管理、维修管理都是无序或放任管理, 更谈不上经济管理, 很难与国内外实施科学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的同行竞争。短期行为较严重, 设备主管部门撤销, 管理人员大幅度裁减, 无人管理或疏于管理, 凡此种种已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 建议“草案”应从资产、有形资本的角度对企业设备寿命周期内的管理提出新的、先进的、科学的指导意见。例如:从全员设备管理、全面生产设备管理的内涵出发, 提出一些相关的要求;从维修策略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相关的要求等。

三、设备的使用应坚持安全性、可靠性、节能性、环保性的原则。

目前, 有的制造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无视国家技术标准中的严格规定, 将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保证环保的器件和模块摘除, 以换取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 这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在国家标准体系中有很多设备制造、安全、环保、节能等标准, “草案”中应对设备制造企业提出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采购设备的企业要严格把好“标准关”, 以堵住这些漏洞。

新修订条例学习体会 篇8

我受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委托,现就《浙江省集体合同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修订的必要性

1998年10月,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集体合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施行,对于维护企业和职工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省以建立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化、规范化,取得明显成效。据省总工会统计,至2009年底,全省签订企业与职工工资专项集体合同67321个,涉及企业职工541万人;签订区域性、行业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3615个,涉及企业职工188万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集体合同的订立主体、集体合同的内容、集体合同的签订程序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随着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全面开展,现行条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下推进集体合同工作的需要。亟待补充、修改和完善。2000年以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多个有关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的部委规章,中华全国总工会、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关于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文件,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规范。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集体合同的签订、履行也作了比劳动法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精神,进一步规范我省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对现行条例进行相应的修订是必要的。

二、修订的过程

2009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将修订《浙江省集体合同条例》列入2009年立法计划一类项目,内务司法委员会与省总工会成立了条例修订起草小组,经认真研究后,形成修订草案,印发到有关部门、11个设区的市人大和部分企业征求意见。同时,先后到宁波、金华、衢州等市进行调研。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和修改工作。2009年10月底,为与相关立法工作相衔接,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要求,修订草案将提请2010年9月的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2010年8月,内务司法委员会再次将修订草案稿印发省有关部门和11个设区的市人大征求意见,并与省总工会一起到杭州、嘉兴和外省进行了调研。针对几个争议问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门论证。经反复修改,形成了现在的修订草案。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派员提前介入修改工作。9月9日,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召开会议,对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条例框架结构。与现行条例相比,修订草案增加和补充了集体协商、专项集体合同、区域性与行业性集体合同、法律责任等内容,因此对现行条例的框架结构作了一定的调整。修订草案参照了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章及外省近年出台的有关集体合同法规的通常分章方法,结合我省实际,分为总则,集体协商,综合性、专项集体合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的审查、监督与争议处理,法律责任及附则共八章四十七条。

(二)关于适用范围。为了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相衔接,修订草案第二条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与本单位劳动者一方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签订、履行集体合同,适用本条例。”同时,根据我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际情况,在附则中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适用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一方与用人单位进行集体协商,签订、履行集体合同;用人单位分支机构经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同意,与本分支机构的劳动者一方进行集体协商,签订、履行集体合同,依照本条例执行(修订草案第四十六条)。

(三)关于集体协商。集体协商制度是集体合同制度的基础保证。近年来,我省在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方面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2008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对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修订草案根据有关部委规章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省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的实践,对集体协商的启动、协商代表的产生、协商的形式、协商代表的保护等作了具体的规定(修订草案第二章)。考虑到目前使用大量派遣劳动者的单位比较多,被派遣劳动者基本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集体合同中有较多的内容涉及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为此修订草案规定:“被派遣劳动者占用工单位劳动者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集体协商会议召开时应当有被派遣者代表列席会议,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保障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修订草案第九条第五款)

(四)关于综合性、专项集体合同。修订草案规定,集体协商双方应当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签订综合性集体合同或者专项集体合同(修订草案第十六条)。从目前我省情况看。签订专项集体合同较多的主要有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劳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修订草案作了相应规定(修订草案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

实行工资集体协商,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据调查显示,当前企业职工收入分配中存在生产一线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大、工资分配不透明等问题。为了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稳定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修订草案规定,集体协商双方应当每年就职工年度工资水平、年度工资调整办法和年度工资总收入进行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同时规定,在满足本单位利润率增长等条件的情况下,劳动者一方可以在集体协商中提出增长工资的要求,至于工资是否一定会增长,则要看协商情况确定(修订草案第十八条)。

(五)关于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实践证明,针对小企业职工流动性较大、工会力量薄弱的特点,在小企业或者同行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对维护职工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修订草案对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约束范围、合同内容、签订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修订草案第四章)。

(六)关于集体合同的监督。加强集体合同的监督。是增强集体合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修订草案规定,集体合同应当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由后者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予以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书(修订草案第三十一条至第三十四条)。修订草案进而规定了集体合同双方的内部相互监督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外部监督形式,并规定了集体合同双方发生争议的处理方式(修订草案第三十五条至第四十一条)。另外,修订草案保留了现行条例有关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的程序的规定(修订草案第五章)。

(七)关于法律责任。为了保证集体合同的有效履行,推进全省依法建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修订草案规定用人单位有不按规定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六种情形之一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修订草案第四十二条)。同时,对用人单位打击报复协商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工会工作人员在集体协商中损害协商双方权益等情形,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修订草案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

上一篇:水体污染论文下一篇:校园的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