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有文化的成语(精选5篇)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雄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经明行修: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八斗之才: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八斗: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栋梁之材:栋:脊檩,正梁。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出将入相: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南州冠冕: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指才识出众的人。
后起之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超群绝伦: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盖世无双: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龙跃凤鸣: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锦心绣口: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铁中铮铮: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一世之雄: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一柱擎天: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
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扫眉才子:扫眉:妇女画眉毛。旧指有才华的女子。
不栉进士: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升堂入室:升:登上;堂:厅堂;室:内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咏絮之才:人们形容才女的专用词。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后世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
七步成诗:才思敏捷,反应很快。取自典故曹植做《七步诗》。
风华绝代: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沉稳、刚毅、执着、豁达、豪放、爽朗、乐观、粗犷、坚韧、威严、大胆、果断、博大、深沉等,具有特殊的力度感。
(二)女性的性气质
女性的气质是妇女最优秀人品的集中体现,即是道德上的纯洁、情操上的高尚的最高体现。
把ADSL总线插在你路由器WAN口,然后 在IE里输入192.168.0.1(一般是这个),配置路由器和ADSL帐号密码...把电脑的网线连接LAN口,自动就可以上网.....记得,一定要配置路由器和在里面输入帐号密码
如果两个人分手之后做了朋友„„那说明我从来没有爱过你
如果两个人分手之后依旧可以做朋友做的事„„那说明我想让你记住我
如果两个人分手之后我们在彼此的世界消失了„„那说明我真的爱你
如果两个人分手之后我不再见你并大声说我恨你„„那说明我不舍得离开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随时都可能碰到一些仅从语言的角度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如在一些成语中经常会含有一些数字张德鑫,1996),这在中外都一样,而在中国,则更是显现着华夏文化的博大深邃。许嘉璐先生在《关于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应分为“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其中,“在传统哲学中贯穿着的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等辩证哲理等等,就应当归到深层文化里”。毫不夸张地说,在从一到十这些普通的数目字中,就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深层文化”的内容。对于数字的认识以及赋予这些数字的深邃的内涵,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哲学、社会等问题)的思考。这些内容正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留学生理解不到这一点,怎么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呢?
数目字到底蕴含了哪些文化内容呢?张清常先生在《汉语的15个数词》一文中列举了15个数词的多种多样的含义,非常精细。然而,简单的数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指向呢?汉代人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给了本质性的回答。在这部书中,许慎完全没有从数学或词义学的角度对数目字进行解释,而是将这十个数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放在《周易》的阴阳对立以及汉代所流行的“天人感应”“五行五方”的哲学理念之下给予诠释②。许慎用数目的“奇数”和“偶数”分别对应“阳”和“阴”,并将数目的增长与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相比对,这就将数目及其排列顺序与“阴阳”之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无论是解释世间万物的生成发展,还是阐述人世间的轮回演变,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体系,数目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为地负载上许多特殊含义,致使它们表现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并充满了哲学色彩的文化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与《周易》所代表的哲学体系一脉相承,而且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们对于宇宙、社会以及世间万物的生成演变的理性认识。我们认为,《说文解字》对数目字的独特处理,是这些简单的数目得以在汉语中呈现出种种特殊含义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一直贯穿在从古至今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将这些内容带进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这就是数目字进入到某些成语后表现出特殊含义的根本原因。留学生们要想真正搞懂这些嵌有数目字的成语的含义,必须首先搞明白这些数目字的深层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的特色。当然,作为教师,“己之昏昏”是无法“使人昭昭”的,要帮助留学生理解这些意义,我们就不仅要知其然,而且必须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以“一”“三”“九”为例,具体分析并解释蕴藏在数字中的文化指向及其由来。
二 “一”代表“整体”与“初始”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含有“一”的成语,如“一帆风顺”“一路平安”等等,留学生们往往会按照数字去理解其中的“一”,因而造成误解和困惑。众所周知,这里面的“一”所表示的并不是数学概念:“一帆风顺”是“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③的意思;“一碧万顷”是“形容辽阔的水面或天空,碧绿或碧蓝无际”的意思。类似的成语还有不少,如:“一力承当”是说“竭尽全力把责任承担起来”;“一无所有”是说“什么都没有”;“一应俱全”中的“一应”指“所有的一切”;“一路平安”中的“一路”指“整个旅途”;“一表人才”中的“一表”指某人的整体形象……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成语中的“一”表示的是全部、整体的意思。
此外,我们将一些意义相同但用字不同的、两两相对的成语进行对比,也可以证明“一”具有“全部”的意思。如“一心一意”与“全心全意”,“一片至诚”与“诚心诚意”,“一腔热血”与“满腔热血”,“一座皆惊”与“举座皆惊”,“一无忌惮”与“全无忌惮”……这些成语有时也给学生们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一”为什么与另一个成语在相对位置上所用的、表示“全部”之义的“全”“满”“举”等词意义相同呢?
还有一些含有“一”的成语,学生们也往往理解得不够准确。如将“一见如故”理解为“见一次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将“一挥而就”理解为“写一下就写成了”等等,这同样是将“一”理解为简单的数字。其实这些成语中的“一”表示的是“起始”之义:“一见”是“初次见面”,“一挥”是“一动笔”……这些“一”都表示它后面所带的动作行为的“起始”。
很明显,造成留学生们理解上困难的是“一”所具有的这些深层含义。“一”的这些含义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
《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很令人费解:“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是因为在许慎眼中,“一”不仅是一个数目,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万物之起源。所谓“太极”,即《周易》所讲的“混沌之气”,是天地划分之前的世界,也是《老子》所谓的“道”。“道”就是“天道”。“化”就是变化。这就是说,“一”就是“化成万物”之前的整体世界,它既代表“阳”,也可以代表将阴与阳分开的界线。因此,“一”就是万物的起点,它自然可以表示开始的意思。
“一”是开始,“一”也就是整体,因为在先人们看来,世界在起始阶段是一个整体。这正是华夏民族对万物渊源的解释。“一”象征着万物的初始阶段,也象征着大千世界在初始阶段的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状况。这就是它作为一个词可以表示“整体”“起始”等含义的根本原因,词语所具有的意义指向正是哲学思维在语言上的体现。由此而形成的许许多多含有“一”而“一”并不只是简单数字的成语,也正是这种体现的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古代,“一”的这些意义表现在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帝王初即位称为“一元”,初征为“一征”,清晨为“一早”,满座为“一座”,终生为“一世”,异口同声又谓“一口”,心无杂念又谓“一心”,普遍概括为“一切”,同其志向为“一志”,已成定制为“一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词语中的“一”或表示初始,或表示全部,都不是简单的数目。可见,“一”的这些意义由来已久,并在汉语的不断发展中一直保留着,以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已经将这些意义作为义项列在“一”字之下了:
④表示整个;全:~冬|~路平安
⑦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他在前面~站,再也不说什么。
⑨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这就说明“整体”义和“起始”义已经是多义词“一”的固定义项,在其词义系统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了。那么,在成语中“一”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指向就十分自然了。我们只需将这些情况向学生们简单地解释清楚,准确理解成语中的“一”就不成问题了。
三 “三”代表“众多”与“有成”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三”往往并不准确地指称数字“3”,而是表示“众多”之义,如“三令五申”“狡兔三窟”“三缄其口”“三纸无驴”……这已经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我们还看到,“三”在一些成语中又不表示众多,恰恰相反,它们表示“不多”“少”的意思,如“三户亡秦”“三言两语”“三年之艾”等,这就更增加了留学生们学习的困难。
细究起来,在许多成语中,“三”还表达着种种互有关联但又不尽相同的含义。如在“三朋四友”“三亲六故”“三教九流”中,它强调的是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意思;在“三思而行”“三番五次”中,它强调的是不止一次、反复重复的意思;在“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中,它又强调不专一、有变化的意思……这些成语中的“三”虽然并不强调数目之“多”,但其含义又都与数目之“多”不无关系。然而,在“三长两短”“推三阻四”“丢三落四”“不三不四”等成语中,它却与数目没有太多的联系了。对于同在成语中的“三”的这些差异,留学生们确实不太容易分得清。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三”作为一个普通的数目字,为什么进入到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就往往不再表示准确的数目,而是作为一种象征,表示某种状态或某种动作行为的特点呢?这些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同“一”一样,作为整个数字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表示数目之外,“三”也被人为地加上了哲学色彩,承担着在它的位置上所对应的种种概念。因此,它就具有了这些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牾的含义。其实这些含义互有联系,它们均来自一个源头。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找到答案。
许慎对“三”的解释是“数名”,而且进一步解释说“成数也”。所谓“数名”,并不是“数目之名”,而是指“易数”,这一点在段玉裁的注释中说得十分清楚:
陈奂曰:“数者,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也。“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谓“易数”,是指《周易》所说的“数”,也就是说解中的“成数”。我们知道,《周易》的卦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组成,三爻合成一“卦”,也就是说,合成一卦的最基本的数字是“三”。④这自然与数学中排列组合的原则相关,但我们的祖先又把这一概念与万物的产生与生命的繁衍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达到“三”,才算是“完成”,才可能发生变化;有了变化,才可能产生世间万物,世界也才可能“完整”。这种指向就意味着抽象的“多”,“三”之所以表示“众多”之义正源于此,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之道”。
这种“数成于三”的观点并不只见于《说文》。在清人汪中所撰写的《释三九》中也有类似的阐述:“一奇二耦,一二不可为数,二乘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显然,这里的“三”不仅仅是“多”,它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成”,而万物繁衍的基本条件就是“成”。这样,数字“三”就被赋予了一种抽象的理念,始终活跃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因为“三”具有抽象的指向,所以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三”的踪影,对于这一点,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有一段十分具体的描述:“古代象征国家社稷的鼎有三足,汉族的始祖称为‘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最早的朝代称‘三代’(夏、商、周),官位有‘三公’(太师、太保、太宰),军有‘三军’(古为中、上、下三军),教有‘三教’(儒、道、佛三教),祭祀有‘三牲’(牛、羊、猪),节日有‘三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礼教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除此之外,在“三省吾身”“事不过三”“三生有幸”等成语中,“三”也只是泛指“多”。
古代的人们这么青睐“三”,自然与它所表示的“多”与“成”这种抽象的概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三”又可以在不同的成语中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因为“多”,才可能互不相同,因此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如“三教九流”);同样是因为“多”,它才可以描述不止一次、反复重复的动作行为(如“三番五次”);而“不专一”“具有变化”等意义也同样基于“多”。至于它在“三言两语”中又表示“少”,那是因为“三”毕竟是个“数”,在最基本的十个个位数中,它偏于“少”的一方,于是,它也就具备了表示抽象的“数量少”的可能性。“三”在“三长两短”等成语中所表示的虚指义,我们认为是意义的进一步虚化。从准确的数目到抽象的“多”或“少”,再到“数”的概念进一步模糊,只表示一种与“多”相关的状况,一直虚化到表示一种代指,这正是词汇语法化的必经途径。
“三”的这些特殊而复杂的指向使它在汉语中具有了独特的地位,这也就是中国人重视“三”,并用它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成语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成语中的“三”所能表示的多种含义正是源于人为地赋予在它身上的各种指向。讲明白这一点,对于留学生们理解这些成语肯定大有帮助。
四 “九”代表“尊贵”与“久远”
在日常教授的成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九”的踪影,有表示“众多”之义的“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也有表示帝王之尊的“九五之尊”“九五之位”;在一些与古代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和与帝王相关的文化古迹上,我们更是常常看到“九”,有关天庭与地府的描述以及典籍上记载的帝王的服饰、宫殿的结构等等,无不与“九”有关。带领留学生们参观故宫,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中国的皇帝为什么这样喜欢“九”?“九”不是普通的数字吗?
我们应该告诉他们,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九”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人们崇拜“九”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点:
第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黄帝内经.素问》)作为阳数的最大值,在个位数中,它所表示的数量最多,因此,就常常用来表示“众多”、甚至达到极限之义,这是很自然的。汪中在《释三九》中这样归纳:“三者数之成也,积而至十,则复归于一。十不可以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于是先王之制礼,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以三为之节……三之不能尽者,则以九为之节。”这就是说,“九”是基数中的“极限”。
正因为“九”有这样的特点,在汉语中就产生了许多与“九”有关的概念。如:上有“九天”,下有“九泉”,国土有“九州”,四周有“九夷”,人伦有“九族”,官位有“九品”……在这些概念中,我们确实可以数出每个“九”的具体指向,但不容置疑的是,之所以要以“九”为限,是因为“九”在这里不仅仅指数目,更表示“众多”“极限”等抽象内涵。在成语中就更是如此了:“九牛一毛”以喻极大数目中的极少数,“九牛二虎”比喻非常大的气力,“九回肠断”形容胸间充满了郁闷和痛苦,“九死不悔”形容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毫不动摇……这些“九”显然就与具体的数量无关了,它已经被虚化,在这些成语中只起到一种极言其多的比况作用。
第二,因为“九”是阳数的最大值,而“阳”又是君权与男性的象征。在《周易》中,作为阳爻的标记⑤,“九”除了可以表示“众多”之外,还往往象征一种最高、最强的状况,因而被置于“至高”“独尊”的地位。由此,人们就经常将“九”与人君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教纲纪等联系在一起。如《楚辞·九辩·序》写道:“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管子·五行》也指出:“天道有九制。”
在古代的中国,“九”就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众多事物,几乎都冠以“九”:天子之旗饰九斿,城池设九门,大道有九条,路宽为九轨,政权的标志为“九鼎”,朝聘的礼仪为“九仪”,天子祭天一年九次,“九五之尊”是对人君的尊称,“九五之位”指帝王的尊位,就连宫殿的高度、台阶的层数、紫禁城大门上的门钉以及故宫内房间数量也都是取“九”或是以“九”为基数成倍增长……这种对“九”的崇拜,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正如前文所述,在基数中,“九”是最高数,如果再增加,就到了“十”。在古人看来,这就等于又回到了原点,完成了一个轮回。所以“九”又象征着事物发展到极点,即将发生轮回演变的理念。“九九归一”这个成语虽是珠算的口诀,但也暗含有“九”的这种指向。
“九”的这些深层含义也完全可以从许慎的说解中体会出来:“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在这里,许慎不仅把“九”与“阴阳”联系起来,而且根据“声近义通”的原则,用与之声音相近的“究”来解释“九”,指明“九”与“究”有着共同的语源,在意义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究”,就是“究尽”“穷尽”的意思。“九”是最大的奇数,这就意味着已经到了极点,即到了“穷尽”的地步。“穷尽”就要产生变化,正像《易·系辞下》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说,一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便会“穷尽”,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变”,有变化才会“通”,“通”才可能“久远”。这正是古人对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一种思辨性的总结,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辩证思想。“九”被用来表示这样一种辩证观点,它所象征的由“变异”带来的“久远”之义也是它之所以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九”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众多”“至尊”以及“久远”之义,因此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讲清楚这些,也就很容易向留学生们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在选择电话号码、汽车牌号时,很愿意选择“九”这个数字了。
当然,我们在回答留学生的问题时,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一一讲给他们听,但是,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就更难让学生们明白了。
五 余 论
对嵌有“一、三、九”等数字的成语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即使是相同的数字,在成语中所具有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如何帮助留学生们确定某一个数字在具体的成语中所表示的含义呢?我们认为,这必须联系到该成语中其他的组成成分。
以“三”为例,在“三纲五常”中,“三纲”就是具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因此,这里的“三”就是具体的数字“3”。在“三心二意”中,“心”和“意”是不可能用数字去统计的,所以,“三”不可能表示具体的数目;又由于该成语用于描述人的意志不坚定,因此这里的“三”表示的是不专一、有变化的意思。同样,在“三亲六故”“三番五次”等成语中,“三”都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前者紧接名词,说明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人或物;后者紧接量词,就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三”在与较大的数字相对使用、构成成语时,大多表示“多”或与“多”相关的含义,在与“二”相对使用时,就可能表示“少”的意思。这应该源于它和“二”本身都是较小的数字。
前文还提到,在“三长两短”“推三阻四”“丢三落四”“不三不四”等成语中,“三”已经与数目没有太多的联系了。这也可以从去掉数字后的实词的意义中分析出来:“长短”为一对反义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它与成语“三长两短”所表示的含义基本相同;“推”和“阻”、“丢”和“落”虽然没有构成复合词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但已经有作为复合词使用的例句⑥,“推阻”与“推三阻四”的含义大体相当;而“丢落”就是丢失的意思,与“丢三落四”虽有一定差异,但彼此相关。即使不把它们看作复合词,作为两个意义相近的单音节词,它们各自的含义与成语的整体含义也是或大同小异,或彼此关联。第四个成语与前三个不同,这是一个“不A不B”的连用形式,一般是对两种动作或状态的否定,也可以表达“既不像这、又不像那”的意思,因此有人指出(黄岳州,1980),数字在这里只起到一种代指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这”“那”。可见,“三”同样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向。
嵌有“一”和“九”的成语的意义指向同样如此,此处不再赘言。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教的首先是语言,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汉语这样一种古老的语言,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发生与演变,教授这种语言而全然不涉及到文化的因素,是根本不可能的。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分析了嵌在成语中的“一”“三”“九”的深刻蕴含及其产生原因,从中我们体会到,有关汉语的许多本质特点都是与文化分不开的,教授语言的同时必定会牵扯到文化问题,不了解蕴含在汉语中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汉语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并讲解出某种语言结构的真正含义,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教好这种语言。
摘要: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本文以含有数字“一”“三”“九”的成语为例,阐述这些数字在成语中所具有的非数目概念上的含义,并分析了这些意义的由来。本文指出:这些数字所表达出的超出数学概念的意义,有的来自历史典故,但更多的来自数目本身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中所富有的内涵。只有明白了这些数目字在汉语中的种种指向,才能真正理解这些仅从语言角度难以理解的成语。
关键词:数字,文化内涵,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66.
[3]黄岳洲.成语中数词所表示的抽象义[J].中国语文,1980,(6).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汪中.释三九[A].皇清经解[C].上海点石斋石印本.
[6]许嘉璐.关于文化[A].未了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7]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8]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19、亲痛仇快:做事不要使自己人痛心,使敌人高兴。指某种举坳只利于敌人,不利于自己。
20、满面春风: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21、欢呼雀跃: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22、大快人心:使人们心里非常痛快。多指坏人受到惩处。
23、手舞足蹈:手和脚都舞动起来。形容高兴到极点的样子。
24、喜眉笑眼: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25、自得其乐:自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6、受宠若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27、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28、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29、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30、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31、打情骂俏:情:风情;俏:俏皮、风趣。指男女调情。
32、拍手称快:形容正义得到伸张或公愤得到消除时高兴的样子。
33、喜形于色: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34、喜逐颜开: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
2、大快人心:使人们心里十分痛快。多指坏人受到惩处。
3、受宠若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4、打情骂俏:情:风情;俏:俏皮风趣。指男女调情。
5、忽忽不乐: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貌。
6、拍手称快:形容正义得到伸张或公愤得到消除时高兴的样貌。
7、皆大欢喜:大家都很欢喜。
8、欣喜若狂:欣喜得像发了狂。形容高兴到极点。
9、眉飞色舞:形容十分喜悦或得意的神态。
10、欢天喜地:形容十分高兴。
11、横眉吐气:犹言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貌。
12、喜逐颜开: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
13、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
14、亲痛仇快:做事不要使自我人痛心,使敌人高兴。指某种举坳只利于敌人,不利于自我。
15、满面春风:形容心境喜悦,满脸笑容。
16、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17、喜不自胜:喜欢得自我都经受不起。形容喜欢到了极点。
18、欢呼雀跃: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十分欢乐。
19、眼笑眉飞:形容极度高兴。
20、喜眉笑眼: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貌。
21、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22、欢欣鼓舞:形容十分高兴,精神振奋。
23、手舞足蹈:手和脚都舞动起来。形容高兴到极点的样貌。
24、抚掌大笑:抚:拍。拍手大笑。形容十分高兴。
25、心花怒放:心里乐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高兴到极点。
26、笑逐颜开:眉开眼笑。形容十分高兴。
27、眉欢眼笑:形容十分兴奋高兴
28、喜形于色:喜悦表此刻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29、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活泼,开朗,稳重,美丽,大方,有智慧,有毅力,勇敢,自信,坚强,理智,冷静,有活力,有干劲,浪漫,和谐,团结,善良,有气质,有才华,漂亮,可爱,羞涩,细致,耐心,热情,认真
善良,刻苦,勤奋,有诚信,乐于助人,大方,无私,宽容,自信,乐观,不服输,坚强,勇敢,开朗,同情心,认真,理智,耐心,谦虚
正直 乐观 善良 大方 宽容 热心
勤劳 自信 坚强 谦虚 忠实 坦诚
稳重 成熟 认真 温柔 善解人意。。
描写人物相貌的词语:
膀大腰圆、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鹤发童颜、眉清目秀、美若天仙、貌美如花、貌若潘安、仙风道骨、端庄秀丽、骨瘦如柴、文质彬彬、满脸横肉、气度不凡
正义 老实 憨厚 单纯 真诚 伟大 老练
万民称颂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忠心耿耿 兢兢业业 冰魂雪魄 不同流俗 高风亮节
高节清风 高情远致 高人雅士 高山仰止 厚德载物 怀瑾握瑜 敬老尊贤 积善成德 敬贤礼士 麟凤龟龙 澧兰沅芷 兰心蕙性 兰芝常生 涅而不缁
从人的性格品质角度讲:
勤劳 勇敢 善良 贤惠 老实 诚实 忠厚 热情 好客 斯文
文质彬彬 外向 开朗 豪放 爽朗 爽快 爽直 豪爽 直爽
温柔 谦虚 自信 坚强 廉洁 耿直 憨厚 谨慎 严谨 仔细
严于律已 宽以待人 朴素 乐观 足智多谋 多谋善断 勤奋
宽宏大量 好学上进 知难而上 执著 知恩图报
美丽 幽默 活泼 顽强 刚强 实在
郁闷 孤癖 小器 粗俗 庸俗 自命不凡 骄傲 铺张 奢侈
马虎 放荡 悲观 愚蠢 头脑简单 言而无信 心口不一
居心叵测 胸无大志 目光短浅 懒惰 懦弱 急躁 拈轻怕重
见异思迁 目无尊长 不拘小节 不修边幅 华而不实 寡言
丑陋 狡猾 奸诈 虚伪 轻浮 飘浮 贪得无厌
形容人的相貌的成语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倾国倾城 美如冠玉 眉目如画 出水芙蓉 如花似玉 虎背熊腰 心宽体胖 衣冠楚楚 国色天香 眉清目秀 鹤发童颜 亭亭玉立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容光焕发 冰肌玉骨 如花似玉 婀娜多姿国色天香 花容月貌 明目皓齿 淡扫峨眉 清艳脱俗 香肌玉肤 仪态万端 婉风流转 美撼凡尘 聘婷秀雅 娥娜翩跹 俏丽多姿
风姿卓越 顾盼流转 清丝纠缠 举步轻摇 明艳不可方物
形容人的·品格·的成语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力挽狂澜 风流倜傥 正人君子 赞声不绝 内心赞许 击掌叫绝 传诵不绝 高风亮节 叹为观止 万民称颂 光明磊落 歌功颂德 文质彬彬 堂堂正正 忠心耿耿 兢兢业业 善解人意 开朗乐观 真诚热情 心地善良 谦恭有礼 彬彬有礼 虚怀若谷 严于律己 雍容大度 热情洋溢 从容自若 诚挚 温厚 谦让 勤恳 耿直 顽强 刚毅 心灵手巧 助人为乐
好学不倦 兢兢业业 锲而不舍 能言善辩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百折不挠
不耻下问
相貌堂堂 一表人才 俊逸非凡 秀外慧中 冰清玉洁 眉清目秀 冰雪聪明 颇具才干 聪慧 聪颖 机灵 机敏 足智多谋 勤俭朴素
描写人物的成语
一、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二、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呆若木鸡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五、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六、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胸无点墨
头重脚轻
手足轻深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手疾眼快
耳闻目睹
头破血流
眉清目秀
袖手傍观
口出不逊
手无缚鸡之力
七、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八、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
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嬉皮笑脸
九、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形容人有文化的成语】推荐阅读:
形容人态度不好的成语11-13
形容人的英文单词05-30
形容人外貌的好词好句09-09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征07-01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07-06
汉语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探讨07-27
有文化底蕴的作文10-02
怎样做一个有文化的人09-13
医院文化的标语有哪些12-01
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有哪些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