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阅读教学反思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期阅读教学反思(共12篇)

学期阅读教学反思 篇1

送课下乡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9月21日,星期三,跟随学校领导去了泗水县的一座山里的小学石门村小学送课下乡。

在接到“送课下乡”的任务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完成这次任务。“送课下乡”的目的在于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与沟通,让我们为农村地区教师送去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有了这次任务的目的,我心里就有底了。

我选择了《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作为本次下乡授课的课文。因为小柳树和小枣树在农村是非常平常可见的植物,农村的`孩子对它们应该更熟悉。本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极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对于所授课的学生又是山里的孩子,识字较少,生性比较腼腆,我就降低了对孩子们课堂上的要求。

在课堂上,孩子们读书较为困难,大部分学生不能将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甚至不能将生字词读准确,我在课堂上随机改变了原先的课堂设计,教孩子们如何朗读,如何在朗读中悟出道理。如,在朗读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小柳树说这番话时得意、骄傲的神态,再结合自己得意时的表现,加上动作、神态来读一读,这样一番体会,学生能够读得有很大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来读懂课文。其中,我又是从三方面进行引导:一是从柳树和枣树的生长特点分析他们的不同;二是从两者的性格特点来理解不同;三是通过小柳树的前后表现不同来体会。在进行这三方面的引导中,我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并教学生把成语用到课文中.,如“小柳树有所短,小枣树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等等.

学期阅读教学反思 篇2

一、听说游戏、活动占主要地位, 缺少阅读训练

多种多样的听说游戏层出不穷, 诸如猜物, 接力, 传话, 听指令做动作, 合作表演等, 均能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听说能力, 但关于阅读方面的活动由于比较沉闷而难于开展, 教师一般不选择这样的活动.而且, 英语的教学原则提倡少用母语, 这样学生对于比较难理解的新句型只能猜其含义, 课堂中难以得到明显的确切的理解, 回家后大部分学生不会继续钻研和查阅, 这样本来印象就不太深刻的新句型的确切用法和准确的含义久而久之就被遗忘了.所以, 尽管是一个单元中的主要句型, 学生也不太肯定它们的实际意思和用法.针对这种现象, 我在日常教学中, 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情景性的阅读练习, 如, 一些故事阅读后的问答练习, 对话句子的排列, 短篇阅读理解等.同时, 经常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成绩好的学生把对话的中文意思翻译一遍, 或把句型意思板书给学生, 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翻译对话的意思, 写在书本上, 不懂的在小组内讨论或者问同学和老师.这样, 帮助了一些对语言不够敏感, 上课时不太专心的学生, 使他们对新知的困惑得到较好的解决.

二、过分依赖电教媒体, 教学重点句型只成瞬间记忆

现代媒体的运用的确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甚至有些老师整节课都不用板书一个字, 教学的重点句型在屏幕中一闪而过.然而, 屏幕上大量的有关图片和信息只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和活动, 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理解, 学生却不太清楚.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把本节课的主要句型或难以理解的句型板书在黑板上, 让其长时间地停留在学生的视线中, 时刻提醒学生这是我们要把握的重点.有些句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时, 我们还要板书句型的中文意思.先进的设备我们要很好地利用, 但传统有效的板书, 我们也不能抛弃.只有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三、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课外阅读训练

教学过程中, 翻开书朗读或阅读, 像蜻蜓点水般只作为课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 一两分钟的朗读便是体现了这节课中读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在看书朗读时连读到哪一句都不知道, 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该翻到哪一页.作为英语老师, 我们有义务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课前的预习和查阅为新知的学习提供基础, 课后的朗读和背诵能较好地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 语音知识的传授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教会他们记忆单词的方法, 让他们能见其形, 发其音,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最后, 结合本节课的一些阅读练习和课后一些有趣的水平相当的故事阅读, 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学期阅读教学反思 篇3

阅读教学须以“真正的阅读”为先

我们想从了解并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人手,来调整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也就是“怎么读就怎么教”。这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个人阅读的着眼点是什么?于是我们曾在校内分别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73个受访学生中有82.19%的人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者,每年阅读课外书低于12本的有58.90%,普遍阅读时间少,阅读范围窄;36.99%不预习或基本不预习,预习的学生中能够动笔的数据低得令人尴尬。阅读的质与量都远远达不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比例,这样缺乏文学积累的课内语文阅读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思考,阅读教学本该有的作用被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虚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这一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式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阅读教学的现状中主要有三个不合理的方面。第一,“怎么教就怎么读”的思想指导下对于阅读初感不尊重。如果没有预读而在课堂上讨论感受或不顾学生的预读感受而直接灌输老师的理解,讨论就是伪的,阅读教学就是架空的。第二,在应试环境下对于教材功能的认识偏误。教材在教学者手中没有合理地起到指导培养的工具作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考试制度的影响。第三,在应试环境下对于学习背景的忽略。在应试体制下,学校教学课程以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有效”地遏制了。

抛开“真正的阅读”,忽视阅读习惯,而去直接“品味”“体悟”文章,对学生的阅读不仅毫无益处,还会因为阅读教学形式大于内容而使学生对本该是出自人的内在需求的阅读产生厌恶之情,从而破坏人在阅读方面的饥饿感。当下课内阅读的文章在考试中的体现形式为基础知识的识记、文中语句的解析、文章的宏旨、文章语言表达技巧的迁移等。毕竟阅读的内容重点还是在课内的教材上,而且并没有说明教材的哪一篇课文考哪一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得面面俱到。学生不堪重负,教师尽管也觉得不堪,但是考试要求使老师难以从这种“面面俱到”中放开,看似不断地研讨、变革,却实在是在原处停滞。

策略调整须从“怎么读”入手

阅读教学要尊重规律,引导学生充分预读。教学的规定动作与规定内容在长期的应试教学中积累得越来越“厚重”,学生还是按着标准化的阅读“指导”,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一次又一次身不由己的阅读活动。这当然跟应试教学有主要关系,同时也跟我们忽略了人的认知规律有重要的关系——做个普通匠人当然比做导师容易多了。顺其自然,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抓手,也应该是教育的根本。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教育类似农业而绝非工业,也与此观点一致。

课堂讨论前充分投入的预读能为师生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注入充足的活水。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诫我们:“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然不会把“自然”作为放任的借口,而是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与构建起来的。而这种阅读并不是可以强制进行的,首先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兴趣来自了解事物本质的强烈愿望,刺激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在动力,燃烧阅读的热情,是实现真正阅读的必由之路。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阅读者。阅读的饥饿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达到扑到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的境界,一定是经历了大量的、种类丰富的阅读,并且从中获得了生活的感悟。一位教师,千遍言传不如一遍身教。一位语文老师,与其无数次地要求学生阅读,不如告诉学生我读过什么、我正在读什么。现身说法也许是最有效的引导教育。

须培养独立阅读与“细心咬嚼”的品质

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并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在此基础上的提问、讨论等引导手段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引导。放松的、投入的阅读,能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极大的愉悦,并能使他们对阅读的内容形成极其深刻的记忆。在此过程中的独立阅读不仅是指学生独自阅读,还有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独立人格的体现,也是阅读最富有价值的部分。教师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所应做的就是尊重与保护。在教学手段的变革实践方面,我们要把重心向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移动。

一堂课上不可能处处“细心咬嚼”,如何协调时间呢?有些内容在上课时是根本不用讲的,对讲授或讨论的内容必须作合理的筛选。课本中有一篇曾卓对鲁藜创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在教学的开始,我这样对同学们说:“我们怎么来学习这样的课文?如果看一部电影,比如《哈7》,我们会形成自己的评价,也许是好看,也许仅是觉得音响不错;比如《盗梦空间》,我们也许会对某些情节产生疑问。这时候我们就产生了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我们可能到网上去查看别人的影评。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阅读这一课。”于是,课堂阅读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了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成效,在短期内尤其是在局部用劲是很难有显著的体现的。经过一个学期,学生的阅读速度确实有所提升了,理解力也似乎因为更多的课外阅读而有所增强,然而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证明,考试的结果依然“正常”。我们选择了6名考试成绩不等的学生进行采访,询问阅读教学方式变化后的感受。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一旦美好的文学作品成为考试的工具,就会失去自己的阅读感受。唯有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保持甚至增强阅读的饥饿感,才能使学生养成稳定持久的“细心咬嚼”的品质。

顺其自然,重视阅读习惯的作用,围绕充分细致的阅读展开有价值的讨论,是我所认为的阅读教学的正道。我期待能够通过整个社会的深入改革,让学生和老师拥有一个真正人本的阅读教学环境。这个问题也就是我基于阅读习惯进行阅读教学研究取得收获的同时所遇到的瓶颈。

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4

一、从备课上: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选资料中的每一道习题,在选题时做到认真斟酌、审题,所选择的习题力求接近考试的题型,而且尽量不选择重题。在进行专题复习的同时注重回归教材。我把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在复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进行重点的讲解。

二、从辅导学生方面:对于前二十名的学生,每套题都做到对他们进行面批,有不懂的地方当面辅导,选择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进行练习训练,和各科老师密切配合,力争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成绩。上课时还是要顾全所有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帮他们进行引导分析,提高解题能力。虽然离期末只有20多天的时间了,但是我们也绝不可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三、教师间的协作: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只靠其中一两科的成绩提高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我们各科老师之间统一了辅导学生的计划,进行有计划的对学生分科辅导,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学期教学反思二 篇5

学期教学反思(二)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回顾这一段时间的音乐课教学,下面两个方面体会较深。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重视程度和音乐课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学生学业的加重,音乐课在他们的.眼中是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地方较偏一些的学校也会有选择的对音乐课进行缩减,并且对音乐课的质量要求不高,听听音乐看看视频就算是一节音乐课,直接反应就是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匮乏程度很深,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了解甚少。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各个学校重视起来音乐课,至少要追求音乐课的质量。同时也要求我们音乐老师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一个反思,到底我们有没有在有限的音乐课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最多的音乐知识,有没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有没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音乐的内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反思了以下两点,(一)抛开客观因素,从自身找原因。 首先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首先要考虑不是学校给我们安排了怎样的音乐课时间,或者是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硬件设施条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为什么没有把该掌握的知识掌握到自己的手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大限度补救这个情况? 1.主观原因入手。从了解学生情况之后,应该最快速度想出解决办法,而不是自暴自弃,大家都无所谓个人就无所谓。 2.学习往届教学大纲,结合现下学习大纲进行教学。学生们有很多之前就应该掌握的知识并没有掌握,但我们又不可能从头儿开始讲授音乐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教学大纲,在每节课讲授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涉及到之前的知识。(二)强化课堂设计,提高课堂利用率。 1.课堂教学设计要紧凑,有趣。我们应该认真准备每一节课,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要充实课堂,要以学生为主题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是有意思的,是可以学到东西的,这样他们就会愿意去学。 2.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学生学习音乐并不是要用来考试,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让他们能够欣赏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总之,只有我们自己足够重视自己学科,自己的学科才会被重视,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学期教学反思总结 篇6

一、思想品德方面:

我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水平。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热爱我的学生。忠诚与党的教育事业,严格遵守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心地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校园负责,对领导负责。虚心向校园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工作:

全面贯彻有效教学思想方针,强实推进落实有效教学,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计划和教学资料,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负荷由小到大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在整个体育教学,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在游戏中锻炼、在锻炼中嬉戏。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中有效的完成一节课的资料训练。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挖掘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使他们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审视自己,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群众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勇敢顽强的进取精神。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教科研与教学业绩:

我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取,用心撰写论文,努力提升自己,在苏州大学认真进修体育硕士课程,并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在扬中市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我校荣获一等奖。

四、校园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求实干,讲方法,提效率,多总结,善于自我批评、自我反思。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组织每一天的课间操,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大小型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意识。

五、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校园工作中,有时自己的教学方法、工作方法还不是很成熟,教学工作经验积累匮乏。所以今后更要用心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指导和教训,及时总结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断的再学习。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7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情感状态还是不固定的, 他们认为有趣的就会去学习, 认为没意思的就会弃之不理。他们在感受课程的时候, 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 这是因为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通过小学生的面部表情和音调的高低准确判断出学生的心思, 利用感情的纽带去感受学生情感变化, 从而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我通过借鉴许多教师的教学经验, 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 认为想要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善于挖掘语文阅读的优势, 创造语言文字训练的情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 要注重课堂气氛的培养, 因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方案时要多思考, 对于学生的阅读多设计出吸引人的地方, 开拓学生思维。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 不仅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还要大胆创新, 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 启发学生阅读能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该协调建立一种平等、开放、和谐、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开放阅读空间, 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 发挥最大潜力去参与阅读, 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

二、互动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阅读课就是小学生的口语课,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让小学生大胆地读出来。读得好的学生, 教师要表扬;读得不好的学生, 教师要鼓励, 以期待继续努力。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积极与学生互动。实施互动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带动课堂气氛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其实, 阅读并不是读出来就完事了, 读懂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做到朗读、默读和背诵, 还要让学生读懂句子, 读懂段落, 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阅读的真谛, 那么他们就没有真正学会阅读, 没有真正领悟阅读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教师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情境, 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的了解课文主旨, 有助于学生了解写作意图。因此, 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前要充分做好备课, 使学生在设定好的氛围下阅读课文, 既欣赏到语文的文化底蕴, 又能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三、引导参与,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学生服务, 给小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的空间,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 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学生参与度高了, 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才能真正体现语文阅读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挥, 将小学生引入到语文的海洋中, 让其体会在语文大海中遨游的畅快。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不敢创新, 恐怕一旦创新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自始至终都是教学考什么教什么, 对学生的阅读过问的不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把学生当做一个装知识的瓶子, 迟早会有一天瓶子被弄碎。教师讲究方法的讲解和做题训练, 会扼杀学生的阅读需求, 遏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甚至使小学生厌恶上语文课。

四、转换方式, 挖掘学生的潜力

语文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知识。小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不稳定, 而大声朗读有助于其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转换教学方式,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为学生着想,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也就是说, 反复的阅读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另外, 通过阅读, 小学生积累到更多的词汇和文字材料, 有利于促使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阅读。小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因为他们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 教师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统筹兼顾, 把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阅读的形式有多样性, 如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读、默读、背诵等等。反复读可增加学生与字和词见面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字音和字义,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语文语感, 强化了记忆, 使学生阅读越来越流畅, 越来越放松。教师把阅读安排在课堂上,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每节课的课文, 教师都要让学生掌握好。对于重点的课文, 教师应让学生加强学习, 并全面兼顾到所有课文。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讲透, 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 读出收获来。解读环节是阅读课的核心,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 进行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 不要教师一直讲, 学生被动的听, 而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 语文课更加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使小学生更加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学期阅读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

一 、简介

1.相关概念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类文明的外化形式,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对于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兴趣。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语文教学实践中知道,我国的语文可以分为小學语文、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听说读写是一直贯穿各个阶段的教学基本准则,但不同的阶段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却有不同。小学语文的侧重点是听和读。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正确的指导小学生阅读是帮助他们进入课本的重要手段。

所谓阅读,就是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它是阅读方式的一种,也是小学阶段阅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但是阅读,并不是单纯的读,阅读也有阅读的技巧。所谓阅读的技巧,正是指阅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这种设计和处理。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2.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得到思想的熏陶,还能帮助情感的传递。《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恰当地、充分地运用阅读手段,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想和陶冶情操。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一直很主张阅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深刻领会课文的意义、气韵、节奏上进行阅读,是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会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可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指导,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

二、阅读指导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进而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1.以通篇理解为基础

阅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就是需要理解课文。先默读就是先对课文进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进行阅读,才能读出课文的精髓,读出课文的内在含义。

2.以勤加练习为手段

在学生阅读的时候,会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能帮助学生在事后教师的讲解中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反之,学生自身没有阅读课文,而只是听教师讲解,对于课文的理解就没有这么深刻。而练习就是锻炼阅读最好的方法。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勤加练习,这不仅能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3.以读出感情为目标

阅读并不是单纯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而是需要有感情地去阅读。但声情并茂的阅读不是随便就可以读出来的,需要学生对课文有足够的理解,并且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读出感情。教师就应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时刻提醒学生以读出感情为目标。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还不是很成熟,不同地方、不同教师有属于自身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他们都没有抓住小学语文的核心——重视阅读这一环节。具体我们可以从下面看出:

1.重视教师能力的考核

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而不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检测。学校纷纷出台推门听课制度、周课评优制度,争相开展公开教学活动、示范观摩活动,虽然教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但是过度重视可能就会进入“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尴尬境地。

2.以应试教育为主

从我国现在的语文教学来看,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语言发展的其他活动开展,比如:阅读。小学二年级便要求学生写周记写随笔,便指导学生看《西游记》、《红楼梦》,便帮助学生到《未来作家》《少年文艺》等去投稿,这些强加的任务,使学生对阅读与写作产生厌烦的念头。教师忽略了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阅读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提升阅读写作等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阅读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教师到底怎么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阅读进行指导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语境出发,理解句子意思,带动学生融入角色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需要先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在阅读之前先让学生对课本进行了解,这就是我们平时所指导的预习。小学生由于处在对事物外观的理解上,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等来渲染课文情景,激发他们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春晓》一文的教授中,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找一些有关春天景象的图片,同时还可以带一些春天的美丽花朵,将这些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就会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阅读,并留足阅读时间

有些教师虽然也知道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往往为了讲解课文内容,而将学生阅读时间“挤掉”了。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让很多学生虽然当时理解了课文,但课后很快忘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在学生阅读的时候,会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能帮助学生在事后教师的讲解中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反之,学生自身没有阅读课文,而只是听教师讲解,对于课文的理解就没有这么深刻。另外,教师应该每周抽出一到两堂课,以游戏或者其他有趣的方式来指导学生阅读,这不仅能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课后自觉地练习阅读。例如,一年级下册《看电视》一文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人物喜好的电视节目,再谈谈自己家庭成员中相同身份的人喜好的电视节目,了解他们的不同,这样,学生们不仅对文本进行了自主阅读,也将文本与生活相联系,增添了阅读的兴趣。

3.加强榜样作用,用范读、领读和引读等多种方法

课文也有难易之分,对于有些较难理解,生词较多的段落,教师应该视情况适当的做范读。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尤其是在阅读优美的课文时,声情并茂地阅读会将学生带入一个境地,师生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领读、引读等方法。在明白了怎么阅读之后,教师还应该及时让学生养成这种阅读的好习惯。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语文,接触阅读,这时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就是受益终生的。

4.加强对字音字词的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中华名族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有着较为复杂的结构,且一字多音。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分辨。对于多音字和词不能光看外形,而要结合字意。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力求读准每一个字词,这也是为正确地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所以从小培养很重要。例如,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学生的对字音的自我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字音的纠正,让学生明白字音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

5.讲究阅读指导技巧,在点评中促进学生阅读

对于课文的理解,是需要知识来累积的;而对于课文的表达,则是需要靠阅读技巧。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投入感情,运用阅读技巧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才能更深层次的表达出课文内在的含义。将阅读形式和课文内容完美结合,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做到自然朴实,以声传情,不可矫揉造作。例如,在《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大家最喜欢兰兰的这张画着小手的图画,帮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关爱。只有做到理解文本,才能情动于中。

参考文献:

[1]汤质良;小语讲读课文教学概说[J];湖南教育;1980年10期

[2]闫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两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山西省浑源县永安镇土桥铺学校 张淑琴;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N];科学导报;2005年

[4]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陈延军;如何教学生朗读[N];光明日报;2005年

[5]潘艷;朗读中的向日葵效应——小论低年级朗读教学若干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罗振娟;电教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潘艳;朗读中的向日葵效应——小论低年级朗读教学若干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肖书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N];郴州日报;2006年

教师学期教学反思 篇9

也有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比如说喜欢语文的学生九班的就比十班的多,十班的语文较好的很多还只是停留在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上,上升到喜欢热爱程度的的同学人数明显比九班少。而害怕语文的学生十班的明显比九班多,尤其是害怕作文,喜欢看书的人生也比九班少,这一切都有待我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改进。我计划下学期要在十班加大鼓动的力度,力争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看书。

让学生热爱语文的途径是让学生热爱文学,向学生展示文学的魅力,这个工作需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老师除了要向学生推荐好的文学作品以外还要带着他们一起赏析,在赏析中帮助学生领略文学的魅力。下学期计划压缩课文教学的时间,加大优秀文学作品的品读时间。

2015上学期教学反思 篇10

——情动于乐 乐在于教

杨井镇学校 白润芬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后一章27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经典感言“教师不仅要会教,更要乐教”。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热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又作用于教师的热情。教师的“乐教”,学生“乐学”,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成为“教与学”的最佳点,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以突出音乐审美为中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注重合作小组的建立与评价,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做了一个全新的注解。那么营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应该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个极重要条件。而这恰恰又是我们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簿弱环节和追求目标。这样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教育与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与发展的关系为核心,以师生人际心理沟通关系为基础,以民主管理关系为调控手段,以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尊师爱生的伦理关系为外在标志的一个有机的关系体系。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变“尊师”、“爱生”的单向行为为民主和谐、互尊互爱、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我觉得课堂氛围的问题,它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众多环节,需要对新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并在教师自已的观念上发生根本的转变。

一、走出迷茫,认清教学目标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什么是我们的目标呢?就是采用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乐和歌唱,培养他们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这种渴望将持续终生。音乐既不是通过智力的、理性的途径来学习,也不能用类似代数符号或是与儿童无关的文字书写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是为他们铺设知觉体验的道路。要知道,一次单纯的体验能够使年轻的心灵通向音乐,直至终生。”

以上是音乐教育的宏观目标,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我们,对于一节课内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一节音乐课的优劣。音乐教育家曹理老师,曾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秀课观摩课现场点评时不只一次修改老师的教学目标。有些教学目标定的太宽泛,有些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太吻合。看到这种状况我认为小学的音乐教育确有改革的必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曾在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这样的教学,需要学生高度的集中注意,学得比较累,学音乐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会渐渐降低;能力目标提高的同时,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却明显下降。一次我听一节高年级欣赏教学,教师滔滔不绝地以一个教授的面孔,像背诵似的认真地讲着音乐的名称、作者、背景、内容、结构,学生呆呆地听着弄不懂的词语,理解不了的故事……渐渐地走了神。“还差10分钟就下课了,我们听一听主要片断吧!”学生的小梦想,被老师的话打断了。“太好了!可下课了。”这就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从时间比例安排上看,违反了音乐是以听为主的原则。这就是音乐教学中的非音乐倾向,也正是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一大症结。这些多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设计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举个例子,大家比较熟悉的,歌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回忆江南美景的诗《忆江南》,本堂课教学目标我是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来设计的:

(1)知识目标:能用优美、明朗的歌声,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唱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2)能力目标:能专注聆听歌曲,乐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音乐,唱好歌曲中的一字多音。

(3)情感目标:感受江南诗情画意的美景,激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尤其可以灵活运用音乐课本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让我们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增浓。另外,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对于教学改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善于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的成果,掌握最新教育理念,不断自我更新教育观念。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就是制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不至于,我们初三毕业的学生特长加试唱出的歌还是“太阳当空照”

二、视学生为朋友,让学生放飞心情 音乐是什么?是艺术,是听的艺术。艺术不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传统的音乐教育必须改革,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应该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例如低年级的唱游课,都是在“听听”、“唱唱”、“玩玩”、“创创”中轻松愉快的进行的。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已不再是老师一个表演的舞台。老师需要费神的地方是在上课前精心设计、组织课堂上的活动。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老师只是起着引导游戏正常进行,让学生从游戏中得到收获的作用。让“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应用”的教学思想融汇贯通地应用到我们音乐教学实践中来。为此,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音乐游戏、角色扮演,用学生自已的想象,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教师应该从教导、监督的角色转变成为活动和游戏中的“合作伙伴”,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服务。整个的教学过程也完全摆脱了强制与被动的枷锁,从而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如《小树叶》是首情感丰富的拟人化歌曲。我在执教歌曲处理部分,通过琴声首先让学生感悟了二段速度的变化表现树叶飘零的不舍和期盼来年春天归来的乐观,以此作感情线索,学生情不自禁的做起了动作,尤其“春天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学生双手张开高高举起,斗腕、翻腕,全班五十双小手全部在动的时候,站在讲台的老师,伴随那童趣的声音,心不颤抖?能不体验到音乐美吗!? 如我在《树叶儿飘飘》这课,充分创造给学生聆听的机会:学生能说出这首歌曲很柔美;我听到了秋天的声音;听了这首歌我心里很安静„„并且学生在学唱《秋天红艳艳》这首歌时,很快就能比较出,《树叶儿飘飘》的音乐情绪是柔美抒情,《秋天红艳艳》的音乐情绪是欢快活泼。音乐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它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它的过程。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带着愉悦的体验离开音乐教室。好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体验情感,吸取知识,培养情操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到达成功的目的地。

三、用“心”去体验音乐的美,让课堂“活而不乱”

大家可能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在教唱完一首歌后,我们经常会让学生为音乐编配动作、配上打击乐或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歌曲伴奏等等。往往这个时候,教室里就会闹哄哄乱成一团,如果你是上课的老师,看到这样的场面,还会有好心情去完成下面的教学环节吗?如果只是一堂课的话,我想也许还能坚持一下,但如果每次都这样,你还能坚持吗?我想是不能的。那么,我们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做到“活而不乱”呢? 音乐课的灵魂就是围绕着主题对音乐的审美体验。通过聆听,唤起情感,引发想象与联想。学生的“好动”往往是他们内心情感不加修饰的自然而直接的流露。作为音乐老师,不但不该怕它,倒是应该珍爱它。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深深地沉进到音乐的主题中去,做到内心的感受与外部的行动和谐统一。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创造。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交融,与音乐互动,使学生的体验不断升华。在这样的音乐课上,尽管全体师生都可以“玩”得忘乎所以,但绝不会脱离主题,失去控制。如在五年级上欣赏《爱的罗曼斯》我先让学生跟着音乐唱起来,大大鼓励他们创作。学生情绪高涨,我借此时机,让他们进一步的去聆听体会这首西班牙民歌的优美纯朴的美,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的笔,去画了自己心中的春色。在这春意盎然的意境中,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流淌的旋律,美的色彩,造成美的意境,抒发心中的美感,学生能不唱出美的音色,取得美的效果吗?

四、重视教学反思,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应该说学海无涯,攀登也是永无止境的。“路应该在脚下延伸”,我们不可忽略了去总结、认识自己一步一步艰难的闯过来的路,去仔细的审视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踩出来的每一个脚印。可以说每一点滴的经验,每个细微的成功和进步都是由老师和同学共同创造出来的。因此,第一,与课前备课同等重要的是不能忽视课后的回顾小结。第二,在课内外要特别留意学生的反应。例如,我在上《小雨沙沙》一课,事先安排了学生人手一个自制沙球,以模拟下小雨的声音,并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上半节效果不错,下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却还是停留在自制沙球上,上得很吃力。课后,有老师告诉我,学生喜欢沙球,就干脆利用沙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统统玩个遍。在以后的平行班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进了调整,获得较好的效果。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觉得反思自己的工作,难度主要在“深度”上。要相当的深度,就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总之,教学反思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有效措施。教师只有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才能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达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的理想境界。

初中英语教学之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11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1.词汇教学没有为阅读教学打好基础

词汇是阅读的开始,如果没有好好掌握词汇,那么阅读就无法正常进行,词汇就是阅读的开始。词汇的理解依靠语境来表现,如果我们在阅读时对词汇一个个进行翻译,那么很容易理解错误。

2.初中英语教学缺少文化现象

学习英语就是用英文来学习外国的文化现象。因此,很多的英语阅读都是外国文化现象的体现。但是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到外国文化现象的教学。所以学生在做阅读时,一遇到某个文化现象便是很陌生的,甚至是不理解的。

二、改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出现问题的办法

英语阅读里面包括了新的单词、旧的单词、文化现象等等,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过的生词、积累新的生词以及理解相关的英语文化现象。可是,初中生学习英语阅读时,却是困难重重。要改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词汇、文化现象等方面问题的不理解,就需要进行以下的办法:

1.巧建情境,巧记词汇

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应该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另外在词汇教学时,教师除了教词汇的读音、词性,还要将词义放在情境里面学习,使学生更好地记忆词汇。

2.将文化因素渗入到阅读教学中

英语阅读是一个跟文化因素联系很紧密的一部分,英语阅读文章中的很多内容、句子、例子等等都包含一定的文化知识。比如说“You are a lucky dog”,可以翻译为“你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在外国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很忠诚地对待人类,所以一般认为狗是好的。但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跟外国的看法刚好相反,那么在翻译时也就容易出错了。所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必要将文化因素渗入其中。

初中英语阅讀教学直接地影响到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质量,教师应该要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探索新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林琦云.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闽南师范大学,2013.

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12

英语在中国存在了几十年, 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积累了自己的经验。

董洁指出, 外语教学多沿用传统模式, 应采用支架式教学的方式。宋文风指出, 由于教师不善于运用网络扩充学生的阅读知识, 建议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网络作用。张岩指出, 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会对阅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建议学生主动拓展文化背景知识。涂敏锐提出, 教师应提供学生使用阅读策略的环境。王海霞指出,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自主有效地解决阅读学习中的问题。

从以上总结的部分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 上述总结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非常有意义, 但很多研究还缺乏进一步验证, 而且方法较为单一, 没有将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

2. 现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新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对比

现存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 思路陈旧, 主要沉陷于语法和句法的学习; (2)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处于被动和孤立状态; (3) 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应并且充足的文化背景。

新视野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 (1)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并不断做出调整; (2) 从整体理解文章, 有意识地运用词块理解语篇。 (3) 学生处于主动合作学习的状态。

3. 实验

(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高一下学期的两个班级, 每班均有60人, 入学前进行了分班测试, 两个班级的英语水平相差不大, 英语阅读水平较为相似。我们将两个班级分为A班和B班, 其中A班为对比班, B班为实验班。实验中所用到的测试卷从学校题库中随机抽取产生。

(2) 实验过程。实验前, 我们对A班和B班进行了前测, 两个班级英语阅读水平相当。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我们对B班进行了英语阅读的培训, 教师为学生提供英语阅读策略、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讲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课前阅读牛津书虫系列的书籍, 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后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多阅读相关国家的文化书籍。学生每天都会进行两篇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的练习, 两班均会进行月考。我们以期末的阅读理解成绩作为检验本次英语阅读理解训练有无成效的一个依据。

(3) 实验结果。在期末阅读理解中, 有4篇阅读理解, 共20个单项选择题, A班平均正确率为12个, B班平均正确率为14个。A班每位学生阅读理解部分得分差距较大, 且低分较多。B班每位学生之间的阅读理解部分得分差距较小, 中高级别分数的同学较多。在实验的过程中, B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学生善于分享自己的策略经验, 有合作学习倾向, 文化内容了解较多, 喜欢在课下阅读英语书籍。A班氛围较沉闷, 学生只是一味地沉浸于机械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 不善于总结和合作, 课下没有自主阅读和学习相关文化知识的意识。

4. 总结

新视野下高中英语阅读方法需要考虑几个要素?支架式教学, 网络资源, 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策略, 合作学习, 创设情境, 词块理论等。

现存方法与新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方法相比, 高中生实际学习效果如何?第一, 课堂教学方法较为灵活多样。第二, 学生的自主权得到释放, 英语阅读的兴趣得到激发。第三, 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正确率, 还有相关阅读策略。

摘要:本文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存的一些问题着手, 探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主要解决, 现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是什么?新视野下高中英语阅读方法需要考虑几个要素?现存方法与新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方法相比, 高中生实际学习效果如何等问题。主要采取实验法、对比法等, 将实验对象分为A、B班, 进行高中英语阅读培训及测试。一学期后, 采用新视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B班, 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明显优于A班。本次实验可以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并促使其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新视野下的阅读教学,现存的阅读教学,英语阅读训练

参考文献

[1]董洁.支架式教学模式与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宋文风.网络资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3.

[3]张岩.文化背景知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调查[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泽稷网校 2017年呼和浩特中级会计职称报名时间下一篇:年级学生自主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