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业务指引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租赁业务指引(共8篇)

租赁业务指引 篇1

第一章 一般规定

1-1 目的和依据

租赁是房屋所有权人实现房屋增值的重要方法。特别是产权商铺、产权酒店等商业模式的兴起,租赁这一法律行为越来越多的被房屋无所有者和使用者利用。为依法维护出租人、承租人和有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依据《合同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提供房屋租赁业务指引。

1-2 定义

本指引商品房租赁是指出租人将房屋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3适用范围

公有房屋租赁、城镇廉租住房、旅馆业的客房出租和房屋场地经营中的柜台出租不适用本操作指引。

第二章 出租人与出租房屋

2-1 出租人

出租人应当是拥有房屋所有权的个人、法人、其他组织以及依法代管房屋的代管人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人。

2-2 可以出租的房屋

出租的房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租房屋的所有权应当已进行依法登记并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

(二)已竣工但暂时还未取得房地产权证的房屋,有下列之一权属证明的也可出租:

(1)集体土地上的居住房屋,持有《宅基地使用证》;非居住房屋,持有用地批文和批准建房文件;

(2)单位或者个人购买的商品房,持有商品房预售合同或者商品房买卖合同,以及付款凭证;

(3)单位建造的房屋(除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商品房外),持有土地使用权依法登记的房地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竣工验收合格证明;

(4)单位建造的构筑物、地下建筑物,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和竣工验收合格证明;

(5)单位建造的临时建筑,持有临时使用土地批准文件、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临时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三)依法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在建商品房。

2-3 房屋共有人和共有房屋出租

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有的房屋需要出租的,应当具有其他共有人同意出租的书面证明。2-4同意出租证明应当明确表示同意房屋出租、授权其中一人或数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并愿意受租赁合同的约束。

各所有权人也可以通过在租赁合同文本上共同签字的方式表示同意出租

2-5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不得出租:

(1)未依法登记取得房地产权证书或者无其他合法权属证明的;

(2)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权利的;

(3)共有的房屋,未经全体共有人书面同意的;

(5)

(6)

(7)

(8)属于违法建筑的;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被鉴定为危险房屋的;已抵押,未经抵押权人同意的;不符合公安、环保、卫生等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

(9)改变房屋用途,依法须经有关部门批准而未经批准的;

(10)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出租的其他情形。

2-6 律师办理房屋租赁业务首先要按照上述内容进行审核和尽职调查:

(一)审核出租人是否具有出租资格:

(1)出租人是否与出租房屋权证上的名称一致;

(2)共有房屋出租的,是否有其他共有人同意出租的证明;

(3)委托出租的,房屋所有人是否与出租房屋所有权权证上的名称一致,受托人与房屋所有人是否有委托出租合同;

(4)代理出租的,房屋所有人(委托人)是否与出租房屋权证上的名称一致,代理人是否有房屋所有人的委托代理出租的授权证明;

(二)审核房屋是否具备出租条件和有无禁止出租的情形。

(三)对前两项内容进行尽职调查,核实是否与当事人陈述和提供的文件资料一致。

第三章 租赁合同

3-1 确认出租人、承租人的主体身份

在出租人和出租房屋符合资格与条件后,签署租赁合同前,律师要核对原件、确认双方当事人的主体身份:

个人审核身份证或护照、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企业、其他组织审核登记注册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签约代表的授权委托证明,若是境外企业、其他组织,前述证明还应经公正或认证。

3-2委托出租

委托他人出租房屋的,房屋所有人应当出具授权委托书,并与受托人签订房屋出租委托合同。3-3代理出租

代理人代理出租,应当向承租人出具房屋所有人委托代理出租的授权证明,代收租金的,应当由相关的委托文件。

3-4租赁合同

律师应当提示租赁当事人可使用租赁合同示范文本,也可参照示范文本自行拟订合同条款。自拟合同不得含有免除提供方法定责任、加重对方责任及排除对方权利的内容,自拟合同应具备以下主要内容

(1)租赁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

(2)房屋座落地点、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

(3)房屋用途;

(4)房屋交付日期;

(5)租赁期限;

(6)租金数额、支付方式和期限;

(7)房屋使用要求和维修责任;

(8)房屋返还时的状态;

(9)转租的约定;

(10)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条件;

(11)违约责任;

(13)租赁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3-5 律师应当审查租赁合同关键条款

(1)审查租赁面积的计算方法、调查核实其是否和房地产权证上登记面积或法定检测部门检测面积一致。

(2)审查房屋交付时的状况,特别是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是否具体明确及能否拆除、改建或增设和租赁期满交还时的要求。

(3)审查租赁合同约定的房屋用途是否和政府批准的规划用途一致。若不一致,须由出租人或出租人委托承租人报规划部门批准。

(4)房屋租赁期限不得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租赁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年限及不得超过二十年,审查租赁合同有无违反此规定。

(5)审查和明确租金和有关费用的范围,租金是否包含管理费、空调水电费等;审查租赁保证金约定是否合理及租赁期满后租赁保证金的处理。

(6)若出租人同意承租人对房屋进行装修,要注意审查装修的有关约定:装修的内容和要求、承租人对装修公司及其工人的管理、装修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装修发生的水电等费用承担与支付、装修过程中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协调、装修期内是否免租或一定期限内免租等。

(7)维修责任:若当事人没有另外约定,出租房屋的养护、自然或第三人造成的损坏或故障,其维修责任在于出租人;若因承租人使用不当或过错造成的损坏或故障,则承租人须承担维修责任或维修费用。

(8)若是经营性房屋租赁,律师要合理提示当事人是否投保公众责任险或第三者责任险。

第四章 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

4-1 未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

律师应特别提示承租人,其房屋租赁合同未经房地产登记机构登记备案,不得对抗第三人,其优先继续承租权、优先购买权、买卖不破租赁权等都无法得到完全保护。

4-2 登记应提交的材料

租赁当事人在签订租赁合同后的15日内应持下列材料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1)《北京市房地产登记申请书》(原件);

(2)当事人身份证明或单位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

(3)委托书(原件)及代理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房地产权利人为自然人的,委托书需公证:a、在香港申办的公正文书须经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加章转递确认;b、台湾同胞持台湾地区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文书须经北京市公证员协会核对,并出具确认当事人的正本与海基会寄送的副本核对一致的证明;c、在境外的中国公民、华侨、外籍华人、外国人提供的公证文书须经该国外交部或其授权的机构和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4)房屋租赁合同,包括房屋出租转租、承租权转让或交换、预租合同等(原件);

(5)向外来人员出租房屋的,还应提交房屋租赁治安管理证件(复印件);

(6)房地产权证、其他权属证明(原件)。

4-3 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和费用

符合条件和规定的,房地产登记机构自受理登记申请后即时将相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并即时向当事人出具登记备案证明。

租赁合同登记备案的费用目前为每件50元。

4-4 律师代办租赁登记备案

律师代办租赁登记备案手续,要取得并向房地产登记机构出具当事人的委托书。律师要认真审核上述材料是否齐全、真实,并在租赁合同签署后15日内及时办理。律师对原件要妥善

保管,办理完毕要及时归还当事人,以免丢失承担责任。

第五节 商品房预租

5-1 商品房预租定义

商品房预租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新建商品房未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取得房地产权证前,在符合地方法规或有关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要求的情况下,与承租人签订商品房租赁预约协议,并向承租人收取一定数额的预收款的行为。

5-2 预租的出租人的限定

律师应合理提示委托人,预租的出租人必须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而不能为个人或其他单位。5-3 预租的条件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租商品房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应当符合商品房预售的条件,并依法取得市或者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核发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5-4 预租合同的特别内容

在合同内容上,预租商品房合同除了应具备一般房屋租赁合同的基本内容外,还应当载明下列内容:(1)预租房屋的交付使用日期;(2)预付款的金额、支付期限;(3)其他有关预租事项。其中交付使用日期应在商品房竣工并取得房地产权证后;

5-5 预租合同的登记备案

在登记备案上,双方当事人签订预租合同后,在15日内持预租合同和有关材料办理预租合同登记备案(此登记备案应为预告登记性质),签署预租商品房使用交接书后再办理登记备案,领取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

5-6 预租与预售的冲突

律师应合理提示委托人预租存在的限制情况,即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将已经预售的商品房预租;商品房预购人不得将预购的商品房预租:商品房未经初始登记、取得房地产权证前,承租人不得将预租的商品房转租、房屋承租权转让或者承租权交换。

第六节 商品房先租后售

6-1 先租后售的定义

商品房(含存量房屋)先租后售是指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投资建造、并已取得《房地产权证》的商品房及房屋所有权人拥有的存量产权房屋,采取先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再根据合同约定出售给该承租人的一种交易行为。

6-2 先租后售登记备案的问题

律师应合理提示委托人商品房先租后售合同目前在登记备案上存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但可以租赁合同名义登记备案,在租赁合同中双方平等自愿对先租后售的有关事宜作出约定。6-3 先租后售房屋的限定

先租后售的房屋应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投资建造并已取得《房地产权证》的商品房或房屋所有权人拥有的存量产权房屋。

6-4 律师要注意审查先租后售的租赁合同中是否具备如下特别约定:

(1)买卖该房屋的时限、价格;

(2)约定的买卖价格与实际成交时支付价款的计算方式;

(3)出租人解除与承租人购房约定的条件;

(4)在合同约定的有效期限内,出租房屋需设定抵押的,房屋业主应当事先取得承租人书面同意;

(5)在租赁期间,未经承租人书面同意放弃购房权利的,房屋业主不得将该房屋另行出售给他人;未征得房屋业主的书面同意,承租人不得将该房屋先租后售的权利转让他人;

(6)承租人要购买该物业,必须在租赁期限届满前与房屋业主签订商品房出售合同,并在出售合同中载明出售前承租人已租赁的时间、缴付的租金、该房屋出租时约定的买卖价和实

际成交时支付价款的计算等内容。

(7)按以前先租后售的操作,在出售合同登记时,需提交承租人已交付租金的发票、房屋业主出租该房屋的纳税凭证。因此,要约定房屋业主取得租金收入应开具租金发票并按规定纳税,以维护双方可能会得到的合法权益或免除的义务。

第七章 商品房售后包租

7-1 售后包租的定义

售后包租,按建设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界定,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在一定期限内承租或者代为出租买受人所购该企业商品房的方式销售商品房的行为。

7-2 售后包租登记备案的问题

律师应合理提示委托人售后包租目前是存在限制的,其合同在登记备案上也存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有可能无法获得登记备案。

7-3 售后包租的限制

律师应合理提示当事人售后包租的房屋必须是已竣工的商品房,未竣工的商品房不得售后包租或变相售后包租。

7-4 律师审核售后包租合同中应注意的特别事项是:

(1)所定的租金回报不要高于市场上同类房屋正常出租业务所得的平均利润,且应有相应的担保,以免涉嫌非法融资。

(2)该房屋买卖价格、包租期间的租金回报或价格折减金额、出租与转租的约定、包租年限以及售后包租有关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应具体明确;

(3)代理出租的,包租人未经买受人的书面同意不得擅自将售后包租的该房屋再转包租;包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包租合同约定的终止日期。

第八章 房屋转租、房屋承租权转让或交换

8-1 房屋转租的定义

房屋转租,是指承租人在租赁期间将其承租房屋的部分或者全部再出租的行为。8-2 律师要合理提示伪托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不得转租:

(1)承租人拖欠租金的;

(2)承租人在承租房屋内擅自搭建的;

(3)预租的商品房。

8-3 转租的前提条件

律师办理房屋转租业务,首先要审查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约定可以转租的,承租人可以按照租赁合同的约定转租房屋。房屋租赁合同未约定可以转租的,承租人转租房屋应当征得出租人书面同意。

8-4 转租合同与租赁合同的关系

律师要提示委托人,房屋转租期间,租赁合同发生变更,影响转租合同履行的,转租合同应当随之变更;租赁合同解除的,转租合同随之解除。

8-5 转租期限的限制

在转租期限上,律师要注意转租合同的终止日期不得超过租赁合同规定的终止日期,除非出租人与转租双方另有协商约定。

8-6 除非出租人与转租当事人另有约定,房屋转租期间,承租人应当继续履行租赁合同。8-

7、房屋转租合同的登记备案

转租双方当事人应在签订房屋转租合同后15日内持下列材料向房地产登记机构办理房屋转租合同的登记备案,领取转租合同登记备案证明:

(1)出租人同意转租的书面意见或者经登记备案的租赁合同;

(2)租赁合同的登记备案证明;

(3)转租合同;

(4)转租的承租人个人身份证明或者企业、其他组织的登记注册证明。

8-8 房屋承租权转让或交换的定义

房屋承租权转让是指在房屋租赁期限内,承租人将其在房屋租赁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一并转移给第三人,由第三人取代原承租人的地位,继续履行房屋租赁合同的行为。

房屋承租权交换是指在房屋租赁期间,承租人将其承租的房屋与第三人承租的房屋交换使用,并各自履行交换对方房屋租赁合同的行为。

8-9 房屋承租权转让或交换的条件

律师要提示当事人,房屋承租权转让或者交换,承租人须征得出租人的书面同意。8-10 房屋承租权转让或者房屋承租权交换的办理程序是:

(一)承租人事先征得出租人的书面同意;

(二)承租人与房屋承租权的受让人或者房屋承租权的交换人签订“房屋承租权转让合同”或者“房屋承租权交换合同”;

(三)出租人与房屋承租权的受让人或者房屋承租权的交换人签订“租赁主体变更合同”,变更房屋承租人,继续履行原租赁合同。

(四)双方当事人在“租赁主体变更合同”签订后的15日内,应当持下列材料向原租赁合同登记备案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办理合同的变更登记备案,领取登记备案证明:

(1)房屋承租权受让人或者房屋承租权的交换人的个人身份证明或者企业、其他组织的登记注册证明;

(2)房屋承租权转让合同或者房屋承租权交换合同;

(3)房屋租赁主体变更合同;

(4)租赁合同登记备案的证明。

第九章 租赁合同的解除

9-1不定期租赁的当事人可以随时终止租赁关系,但出租人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书面通知承租人。

9-2 出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1)出租人未按时交付房屋的,承租人可以催告出租人在合理期限内交付,逾期仍未交付的;

(2)出租人交付的房屋不符合租赁合同约定,致使不能实现租赁目的的;

(3)交付的房屋危及承租人安全的;

(4)对房屋租赁期限没有约定,依照法律规定仍不能确定的。

9-3承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1)对房屋租赁期限没有约定,依照法律规定仍不能确定的;

(2)承租人未征得出租人同意改变房屋用途,致使房屋损坏的;

(3)承租人逾期不支付租金累计超过六个月或约定的期限的;

(4)承租人造成房屋主体结构损坏的;

租赁业务指引 篇2

第一条为了促进企业合理采购, 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规范采购行为, 防范采购风险,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采购, 是指购买物资 (或接受劳务) 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企业采购业务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 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 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 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 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二) 供应商选择不当, 采购方式不合理, 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 授权审批不规范, 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 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三) 采购验收不规范, 付款审核不严, 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第四条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 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 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 统筹安排采购计划, 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 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 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第二章购买

第五条企业的采购业务应当集中, 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 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 降低采购成本, 堵塞管理漏洞。企业应当对办理采购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重要和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 应当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 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

企业除小额零星物资或服务外, 不得安排同一机构办理采购业务全过程。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采购申请制度, 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 确定归口管理部门, 授予相应的请购权, 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门的请购部门, 对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进行审核, 并进行归类汇总, 统筹安排企业的采购计划。

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 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 并根据市场变化提出合理采购申请。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 应先履行预算调整程序, 由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后, 再行办理请购手续。

第七条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 确定合格供应商清单, 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 对供应商提供物资或劳务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

进行实时管理和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企业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调查。

第八条企业应当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计划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大宗采购应当采用招标方式, 合理确定招投标的范围、标准、实施程序和评标规则;一般物资或劳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询价或定向采购的方式并签订合同协议;小额零星物资或劳务等的采购可以采用直接购买等方式。

第九条企业应当建立采购物资定价机制, 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谈判采购、询比价采购等多种方式合理确定采购价格, 最大限度地减小市场变化对企业采购价格的影响。

大宗采购等应当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采购价格, 其他商品或劳务的采购, 应当根据市场行情制定最高采购限价, 并对最高采购限价适时调整。

第十条企业应当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拟订采购合同, 准确描述合同条款,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按照规定权限签订采购合同。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建设进度和采购物资特性, 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 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 确定检验方式, 由专门的验收机构或验收人员对采购项目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相关内容进行验收, 出具验收证明。涉及大宗和新、特物资采购的, 还应进行专业测试。

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 负责验收的机构或人员应当立即向企业有权管理的相关机构报告, 相关机构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加强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管理, 依据采购合同中确定的主要条款跟踪合同履行情况, 对有可能影响生产或工程进度的异常情况, 应出具书面报告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企业应当做好采购业务各环节的记录, 实行全过程的采购登记制度或信息化管理, 确保采购过程的可追溯性。

第三章付款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 完善付款流程, 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力, 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 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办理付款。

企业在付款过程中, 应当严格审查采购发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发现虚假发票的, 应查明原因, 及时报告处理。

企业应当重视采购付款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 发现异常情况的, 应当拒绝付款, 避免出现资金损失和信用受损。

企业应当合理选择付款方式, 并严格遵循合同规定, 防范付款方式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 保证资金安全。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 应当定期进行追踪核查, 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情况, 发现有疑问的预付款项, 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 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请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通知、验收证明、入库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支付等情况, 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

企业应当指定专人通过函证等方式, 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

租赁业务指引 篇3

突破波罗的海航运公会的难题

自20世纪50年代融资租赁首次在美国出现以来,这种以融物方式实现融资目的的交易方式,已成为全球市场资本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条件下的普遍运作方式。由飞机、汽车等运输工具融资租赁起步,近年来,船舶融资租赁势头迅猛。作为新型的市场交易模式,船舶融资租赁融传统的买卖、租赁和信贷与现代金融于一体,以资金为纽带,将金融、贸易、航运等要素市场串联在一起,大大拓宽了航运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更成为金融危机以来航运产业的常态。

2013年,中国融资租赁取得了重大突破,企业数量突破1 000家,达到1 026家,比年初的560家增加466家,增长83.2%;注册资金突破3 000亿元人民币,达到了3 060亿元,比上年底的1 890亿元增加1 170亿元,增幅为61.9%;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突破了2万亿元,达到21 000亿元,比上年底15 500亿元增加约5 500亿元,增长幅度为35.5%。

在全球航运与造船市场的重心东移、我国船队规模与造船总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一大批外资、航商、投资机构纷纷将目光瞄准庞大的中国船舶和航运融资租赁市场。据了解,至5月底,上海自贸区融资租赁企业已增至400多家,注册资本突破了300亿元人民币,其中涉及船舶及海洋钻井等大型设备的成交项目呈持续上升之势。

凭借高端航运服务的软实力,航运业权威组织、海事法律或仲裁机构,往往是航运法规、标准合同、运行规则的制定者以及适用的法律或仲裁方。“船舶融资租赁合同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经济合同之一。”海仲上海分会秘书长蔡鸿达认为,标准船舶融资租赁合同是融资租赁行业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亟须规范的文本,其所涉船舶融资租赁业务,交易结构复杂,涉及船舶建造、船舶买卖、船舶保险、船舶营运、贷款融资等诸多交易环节,交易文本复杂和繁多。

据了解,正是由于船舶融资租赁的跨界交易,合同文本更牵涉金融、贸易、航运等要素,且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繁杂,波罗的海航运公会曾经尝试制定BIMCO版的船舶融资租赁合同,几经努力终未能成功。由海仲上海分会牵头制定的“上海格式”标准船舶融资租赁合同,先后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国银租赁、交银租赁、远东租赁、招银租赁等行业实务操作者积极参与,出台前后得到了法律专家、租赁公司的高度评价。

“两大首创”引领船舶融资租赁

“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后,融资租赁成了最热门的行业之一。”上海海事大学法学博士郑蕾认为,虽然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的法律环境尚不成熟,但2003年以来,融资租赁业备受监管呵护,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几大支柱性制度建设包括监管、税收、法律、登记制度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标准船舶融资租赁合同(上海格式)”以两大“首创”填补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空白,将载入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发展历史。首创一,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规范船舶融资租赁专业合同文本。首创二,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融资租赁航运业务通过海事仲裁解决合同纠纷问题,并在规范的合同文本中进行标准化和格式化的设定。

作为编制标准船舶融资租赁合同(上海格式)的主要领衔者,郑蕾分析认为,合同文本具有的实用性、指引性和可操作性特色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在制定中充分考虑船舶作为特殊租赁物的特点和航运的特殊风险及实务操作,考虑到海商法等特别法及海事主管部门的规章与要求的适用。第二,充分考虑到融资租赁合同区别于一般光租或其他经营性租赁的融资属性,力求较为合理地规范和平衡船舶融资租赁各方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第三,充分研究和考虑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内容和精神,坚持约定优先原则,对双方的违约责任和救济制定了相应的条款,以确保条款遵守现行法规,合法有效。第四,针对实务中经常出现的出租人回收船舶未销售时无法确定价值的难题,创新性地增加了约定,即协商优先,协商无法确定的共同委托一家评估机构,无法对评估机构达成一致的,以双方各自委托的评估机构评估出的价值的平均值为准。第五,借鉴国际通用贷款合同和租赁合同文本,在内容上符合国际惯例和实务操作,在格式和文字上符合中文合同文本的习惯。

标准船舶融资租赁合同的制定不仅可以为交易各方提供完善的交易文本,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船舶融资租赁的立法和配套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格式的发布不但填补了上海自贸区的空白,更是为自贸区提供了规范的、可以复制的创新经验,还为自贸区的金融制度体制改革和融资租赁资产交易提供了基础,意义非凡!”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认为,海仲把握市场动向,融合航运与金融,顺势而为,顶层设计独具慧眼。

迎接船舶融资租赁大时代

截至目前,全球通过融资租赁解决船舶、飞机等大型交通工具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60%以上,融资租赁已经成为国际上发达国家大宗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成为全球现代服务业中的“朝阳产业”。而随着我国融资租赁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船舶融资租赁的大时代即将到来。

“从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的金融环境来看,通过融资租赁的模式解决海上运输设备、设施购置和建设,盘活企业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将会是高端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周禹鹏如是说。而在法律专家看来,船舶作为一种运输工具,是一种特殊的动产,这使得与船舶和航运有关的法律问题需要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制,有别于一般机器设备的融资租赁。实务中还应当充分认识船舶融资租赁交易的融资属性,而不能仅将其作为一般的船舶经营性租赁(如光船租赁)来对待。

“合同文本的格式化和标准化规范不仅是企业维护自身权益、防范经营风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也是一旦遇到合同纠纷,仲裁机构或法院评判是非、保护守法人的最重要的依据。”中国国际商会租赁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融资租赁法》立法顾问俞开琪表示,规范合同文本、建立交易规则,就如世界杯足球赛建立统一的赛场规则和裁判规则一样,否则,各吹各的哨,各踢各的球,那不就乱套了?

从目前我国融资租赁经济纠纷解决的角度看,几乎90%以上都是通过法律诉讼、法院判决得以解决的。“在所有的租赁项目中,租赁公司的资金大都是通过银行获得,租赁公司是贷款主体,是第一还款人,法律诉讼和判决需要漫长的时间,往往是官司赢了,租赁公司的信用也坏了,项目也完了。”俞开琪强调,通过仲裁解决经济纠纷可以一裁终决。况且融资租赁合同纠纷近50%都是欠租逾期问题,通过仲裁很容易分清责任,做出裁决,将大大有利于融资租赁官司维权。

2015年授信政策指引(租赁) 篇4

一、全国行业发展形势

2014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在经历上一年的政策波动后,仍呈现较快发展势头, 机构数量仍在快速增长,行业规模继续扩大,截止到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公司达到2202家,比上年底的1026家增加1176家。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达到32000亿,比上年底增长11000亿。

二、公司全年总体运营情况

从业务选择上看,本年

23笔业务,涉及企业15笔,其中光谷区域IT制造业投放近3亿元;地方基建项目投放2.5亿元;其他制造业投放1.7亿元;其他行业(包括建筑建材、传媒、农业等)投放1.6亿元。从主要项目来看,基本围绕地方基建和光谷区域制造业,这与去年初制定的指引思路基本吻合,也充分体现了光谷租赁作为地方国有租赁公司,在光谷区域和地方建设上实现了部分突破。但从业务结构上,单笔超过亿元项目4个,金额5.3亿元,相对租赁注册资本金来说,单笔项目集中度风险较高,从租赁余额看,目前超过10亿元,负债额 亿元。从上述两方面来说,公司持续扩大租赁规模过程中,资本的瓶颈已经凸显。

从融资渠道上看,通过近2年市场运作,光谷租赁在银行融资渠道上取得一定突破,但从湖北区域总体上看,银行保理仍然是租赁公司唯一融资渠道,且本地银行对第三方租赁公司的认同度仍然不高,造成公司融资渠道单一化,对银行依赖度太高。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将一直是公司需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从方式上来说,如何实现资产转 让、保理买断,可能是目前公司能够释放出资产规模,减少资金占用,为新项目腾挪空间的可行方式。

三、2015年公司授信业务总体思路

未来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加剧,信贷管控压力不断上升,2015年公司应顺应市场变化,积极主动,以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为指导原则,继续坚持“促发展、稳投放、优配置、防风险”的授信思路,发挥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整合集团各种金融资源,在推进公司整体集团化发展基础上,发挥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与与集团各业务板块的协调配合,发挥租赁公司“长期、稳定”特点,一方面利用集团优势,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中长期融资租赁业务,选择和服务好集团内资质较好、负债比例低、拥有一定优质资产的企业和行业。另一方面,应努力拓展和渗透大型企业和基建设施类行业,在本地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租赁杠杆效益,提升本地整体投资和营商环境。

一是促进租赁业务稳步增长 2014年下半年来,经济下行,企业财务杠杆高企,各地信贷风险事件频发,虽然整个租赁行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从相关网站收集到的信息,2014年,租赁发生的法律诉讼案件也增长较快。在国内整个融资环境复杂状况下,租赁作为社会融资体系一部分,必然也受影响。但是根据集团公司要求,租赁规模、本地市场占有率、本地市场影响力是集团对租赁公司短期内一贯的要求。因此,公司在业务规模上应继续保持突破,加大拓展优势行业和优质客户项目类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融资需求,利用融资租赁中长期融资业务优势适度开展有政府背景的基础建设项目的回租、直租 业务,特别是园区建设、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燃气、热力、通信、供电等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建设项目。另一方面,结合集团客户特性和集团担保业务平台的选择,重点拓展本地区先进制造业、建筑业、医疗产业、新兴产业,这类客户应以中小型客户为主。

二是加强租赁业务结构化布局 从公司存量项目上看,存量金额超过10亿,从客户选择上目前公司三个项目为地方基建项目,金额合计3亿元,大型先进制造业2个,金额2.8亿元,其他项目基本为中小企业。整个布局保持哑铃型结构。

2015年,公司应继续保持对本地区基建设施项目投入和渗透,这类项目金额大,由于一般涉及国有企业,在后续保理环节较好衔接,但是由于企业较强势,且要求费率低,整个盈利空间有限,而资金成本优势公司也不具备,因此在项目营销和拓展上,应本着拓展市场影响、微利营销的策略,以在短期内提升公司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应加强对项目调研和深入分析,落实资金来源,优化筹资方案。

另一方面,作为地方国有第三方租赁公司,服务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公司重点发展方向,也是公司区别金融租赁公司的特质之一。从集团角度考虑,目前集团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其他业态也积累了大量的中小客户,而且对于地方中小客户状况、地方形势较为了解,相对拓展成本较低,开展较快,而且中小企业议价空间较大,盈利有保障,相对公司资本金较小状况,公司在垫付投放资金,转卖给银行或其他投资者上,较为灵活。因此,中小企业租赁业务也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板块。行业选择上,租赁对行业聚焦是最为显著的,除却客户和业务的选择,从行业上,大型项目应结合本地区、本区域特征,以当地基建和当地高端制造业为主。其他中小企业行业主要应集中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建筑行业。

三是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坚持敏感、主动策略

2014年整个金融市场风险频发,预计2015年这种趋势将延续,租赁作为中长期融资一部分,经济周期波动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在整个金融环境复杂,整个经济下行趋势下,我们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路,强化风险意识。公司所有员工应保持高度责任感和敏感性,主动监督、追踪、分析、预警项目风险。

四、信贷结构指引

(一)期限选择

租赁业务主要以中长期业务(1年-3年)为主,加强企业融资用途管理,加强授信期内操作过程的管理。原则上不开展长期租赁业务(5年及以上,主要是资金提供方对长期项目的选择偏好意愿不强)。

(二)集中度选择

公司目前业务分为大型基建和制造类和中小企业类租赁项目,大型基建和制造类需要资金量大,费率低;中小企业类项目融资资金相对较小,费率相对较高。由于公司注册资本金相对较低,原则上,两者所占份额比例应控制在6:4左右,以控制单一租赁业务集中性较高,项目出现问题时,造成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

(三)租赁物及担保方式选择 对于设备直租类项目,加强对设备价值、二手市场变现能力分析判断,辅以对企业总体信用风险分析,资金还款来源分析,有效选择租赁物、担保方式。

对于售后回租类项目,应严格按照项目融资管理模式,借鉴担保公司“六性原则”项目调查要求,加强对企业资金用途分析,结合企业实际还款来源以及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还款方式和期限。并对企业担保方式也要借鉴担保贷款模式,加强对担保方式评估、分析。

五、授信业务政策指引细则

根据公司不同类型的客户和未来持续发展需要,公司

2015年授信政策具体包括以下三类:

(一)积极支持类

1.积极支持区域内有政府背景的基础建设业务,特别是园区建设、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燃气、热力、通信、供电等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建设项目,开展回租和直租业务。

2.积极支持区域内大型装备制造业,包括激光加工装备、机床设备、智能机械装备、汽车装备及配套等产业。

(二)稳健支持类

1.稳健支持以高效节能、清洁能源技术与装备、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为重点的节能环保行业。

2.稳健支持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为主的高新技术业。3.稳健支持文化传媒等新型服务也业。

(三)审慎类

1、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

涉及能源、造纸、铁合金、电石、钢铁(炼钢、炼铁)、建材(平板玻璃、其他玻璃、水泥)、纺织(制革、印染、化纤)、风电设备、造船等行业,公司应审慎支持,区别对待。

对以上行业内企业实行的原则:(1)对行业内环保达标、技术先进、规模大、效益好、在行业兼并重组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龙头企业可给予适度支持。(2)对行业排名中下游、未来前景不明朗的企业应审慎评估风险,逐步退出存量授信。(3)对未通过土地、投资管理及环评等审查的项目、资本金未足额到位的项目等不同性质的违规项目应禁止授信。(4)对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规定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淘汰名录的项目,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授信。

2、对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应审慎投放

① 申请人资产状况不合理,制造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商贸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80%。

② 申请人对外担保数额较大,超过企业净资产60%。③ 新增贷款后,企业贷款销售比超过50%的。④ 贷款资金使用于国家限制生产、经营和投资领域。⑤ 项目贷款自有资本金低于30%的企业。⑥ 申请人提供资料存在重大隐瞒、虚假的。⑦ 申请人及其实际控制人存在逾期贷款。

⑧ 申请人存在工商、税务、海关、劳动等主管部门行政处罚记录的。

⑨ 申请人关联企业较多,关联交易金额较大,缺乏控制的。

(四)禁止及退出类行业

1、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企业;

2、生产技术不成熟、尚入于试验阶段、标准没有统一的高科技产品或处于市场导入阶段的产品生产企业;

3、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企业;

4、存在严重出资不实的企业;

5、娱乐、休闲行业的相关企业。

四、其他

融资担保业务尽职调查指引 篇5

融资担保业务尽职调查指引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融资担保业务尽职调查工作,促进安徽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持续发展,依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公司治理指引》、《安徽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安徽实际,制定本尽职调查指引。

第二条尽职调查是指担保业务人员通过现场调研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地获取、核实、分析担保申请人及反担保措施的相关情况,揭示和评估担保业务潜在风险,为担保决策提供依据的行为。

第三条尽职调查采取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现场调查是指通过现场会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调查;非现场调查是指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通讯方式和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调查和委托其他第三方进行调查。

第四条尽职调查应当遵循全面、客观、谨慎、高效的原则。全面是指调查范围要能涵盖申请人和反担保措施的所有重要方面;客观是指对于客户提供的信息,或调查人员的个人判断,要尽可能提供可信的书面依据;谨慎是指不能片面听取客户的口头介绍或承诺,对异常情况要仔细核查,对没有确切依据的数据要保守估计。高效是指调查应该做好准备、突出重点,对一般性问题可以采取抽查推断的方式。

第二章尽职调查准备

第 条在进行现场调查前,项目经理应当对客户提供资料的完备性进行审核,及时要求客户补充相关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做形式上的审查。

第 条对于在现场调查前可以解决的问题,应当通过电话沟通、传真等方式及时解决。第 条现场调查前项目经理应当撰写调查提纲,确定调查重点,并与企业沟通,确定现场调查时间和相关安排。

第三章现场调查

第 条现场调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的观察、现场资料的查阅、主要经营人员的访谈等。

(一)考察生产现场;

(二)考察企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三)对企业财务的核实及调查;

(四)现场访谈(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技术或生产负责人、一线生产工作人员等)。

第四章调查重点问题及资料

第 条 调查重点问题及需要索取、审核的资料:

(一)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1.企业的历史演变情况

2.企业管理和业务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

3.企业各分、子公司、参股公司的基本情况

(二)企业重要事项调查

1.调查企业是否披露有关的诉讼、仲裁及行政处罚事项以及这些事项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2.调查企业重大合同及其内容。

3.调查企业重大投资事项。

4.调查企业资产抵押、质押和担保情况。

(三)企业行业及生产经营情况调查

1.企业所处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情况,所处地位及竞争力。

(四)企业财务、资产状况调查

1.调查企业是否有明确的资金使用计划,贷款资金总量确定的依据,资金投向是否可行。

2.资产状况调查,重点指流动资产调查。

3.长期投资调查。了解企业长期投资的状况及构成,分析其是否存在风险及对企业的影响。

4.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调查。了解企业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的状况、构成,取得相关权属证明文件、批准文件。

5.无形资产调查。

6.负债及权益状况调查。

(1)负债情况调查。取得短期借款明细表和长期借款明细表,核对相应的银行贷款卡记录;了解大额应付帐款、其他应付款的内容、帐龄。

(2)权益情况调查。了解并核实权益的构成及其真实、准确性。

7.盈利情况调查

主要是销售收入、成本及费用调查。

了解和核实企业各期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的构成及真实性和合理性。了解产品销售采用的主要结算方式,了解企业主要产品价格、单位成本、销售数量、毛利率的变化情况;取得大额销售合同并核查其执行情况,抽查销售业务的原始凭证(发票,送货单据),确定销售收入是否真实。

在财务和资产状况调查中要关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风险点:

(1)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风险。

(2)短期偿债压力较大的风险。

(3)应收帐款较高且易发生坏帐的风险。

(4)存货较高且易发生损失的风险。

(5)主营业务收入下滑的风险。

(6)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7)对外投资收益不确定或对外投资失控的风险。

(8)资产评估增值过高的风险。

第五章调查资料的整理、使用

第 条项目经理应对尽职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剔除不可靠、不准确及与调查目的无关的资料,使调查资料成为有序的、可靠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第 条项目经理应在尽职调查报告中叙述调查的方式和依据,充分阐述和利用调查资料。对重要数据、重要问题如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是否真实或合理都应有明确的判断。对重大而又无法核实的数据或问题,也应明确提出并评估其对项目风险影响程度。

第 条项目经理根据调查报告,作出项目意见

第六章对尽职调查人员的基本要求

第 条尽职调查人员应当加强对宏观政策、行业情况、财会、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研究,提高从宏观方面到微观方面把握企业风险的能力,使尽职调查真正成为集团公司担保业务风险控制的最可靠基础。

第 条尽职调查人员应当熟悉本指引,在尽职调查时对照执行,尽量做到全面、细致,防

租赁业务指引 篇6

中国证监会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来源:机构监管部

第一条 为积极推动证券行业创新发展,提高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指导证券公司合法合规开展业务(产品)创新活动并有效防控风险,在总结分析证券行业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创新,是指证券公司为提高竞争能力、满足客户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探索推出现行监管规则未予明确的创新型业务(产品)的行为。

第三条 监管部门(机构监管部、各证监局)应当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工作氛围,支持证券公司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鼓励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

(一)合理区分证券公司创新失误与违规行为。对于创新中出现的失误和风险,如该创新事项已经监管部门同意,证券公司不存在故意违法违规行为且及时报告、迅速纠正,主动完善创新方案,并平稳有效消除不良后果的,监管部门不予追究。

(二)根据创新试点的不同阶段和进展情况,适时调整降低初期确定的、高于常规业务的风险控制指标要求,在充分发挥风险监控作用的前提下,适应证券公司创新需要。

(三)在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中合理设计考核证券公司创新能力的指标,通过考核证券公司创新业务(产品)的竞争性、成长性和业绩等要素综合考察证券公司创新能力。

(四)积极研究探索创新的保护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对先行先试并取得成功的创新业务(产品)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期后再向行业推广;证券公司创新方案在向行业推广前属于商业秘密,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证券公司允许不得泄漏方案的具体内容。

(五)支持相关自律机构对证券公司创新进行评价,奖励积极探索、合规创新、对证券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证券公司及个人。

(六)鼓励证券公司建立促进创新的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第四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最近两年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规定。

(二)具备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与合规管理制度。

(三)最近两年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最近一年未被采取重大监管措施和自律纪律处分措施。

(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最近一年未发生重大事故。

(五)其他必要的审慎性监管要求。

第五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合法合规。创新应当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创新方案应当取得监管部门的认可,不存在与现行法律相抵触或以创新名义逃避监管、进行恶性竞争的情形。

(二)市场有需求。创新应当以客户为导向,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发挥证券公司市场中介功能,服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

(三)公司有能力。创新应当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资本实力、经营能力、专业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合规管理、团队建设、技术条件满足创新的需要。

(四)内控有配套。创新应当有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业务规则、流程、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制度务实、合理。

(五)风险可控制。在创新业务开展前,应当对风险进行充分论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

(六)客户权益有保护。创新应当加强客户适当性管理,选择有风险认知和承担能力的客户,对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

(七)外部监管有保障。开展创新应当与监管部门保持畅通有效的沟通,及时主动处理并报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监测、评估工作。第六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建立健全并持续落实以下内部管理制度,确保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

(一)明确创新业务(产品)的目标客户,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识别、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与其真实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切实维护客户资产安全;认真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向客户充分揭示与创新产品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建立有效的创新业务投诉处理机制,及时高效地解决客户投诉事项,定期汇总分析客户投诉情况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二)建立健全完备的业务(产品)创新管理制度,明确创新在立项、设计、论证、决策、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在创新中的职责分工,形成前、中、后台的协调配合和分离制衡机制。

(三)将创新纳入整体风险控制体系,建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对创新风险做到准确识别、实时监测,创新业务(产品)的风险敞口应当始终控制在证券公司净资本和流动性水平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合规管理制度,做到创新过程全覆盖。创新方案形成过程中,应当对各个环节的合规性予以评估和审查;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创新方案应当由合规总监签字;创新业务启动后,应当加强日常运营的合规管理。

(五)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信息隔离墙制度,防范创新业务(产品)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

(六)其他相关内部管理制度。

第七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步骤进行。

(一)方案设计论证。证券公司在制定完善创新方案过程中,应当按照内部程序进行论证,此外还可以提请自律机构进行外部论证。提请外部论证的,可以根据创新业务(产品)的特点自主选择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机构之一组织论证。

证券公司、自律机构可就创新涉及的相关问题以来人、来函等多种形式向机构监管部咨询。机构监管部对创新思路提出否定意见的,原则上应当书面回复。

(二)行业专家评审。证券公司应当将成熟的创新方案报送机构监管部,经自律机构论证的应当同时报送自律机构的论证评估报告。机构监管部收到创新方案后,将委托自律机构组织行业内专家进行评审,出具是否可行的评审意见。

同一创新方案的组织论证和专家评审工作应当由不同的自律机构承担。

(三)监管部门审批(备案)后试点。行业专家评审通过后,属于行政许可范围内的创新,经机构监管部审核出具批复后进行试点;不属于行政许可范围内的创新,证券公司应首先提出方案申请,由机构监管部出具无异议函后进行试点。

(四)试点总结完善。试点期间,试点公司应当对试点情况及时分析、研判,根据试点需要动态调整完善创新方案,涉及重大调整的应当事先商机构监管部认可。试点期满,试点公司应当向机构监管部提交总结报告,并提出后续事项安排建议。

机构监管部应当加强对创新业务(产品)试点工作的跟踪、监测、分析、评判,对于试点取得成效、方案成熟、运行安全的,应当会同相关自律机构制定规则,择机扩大试点或转为常规业务;对于难以判断运行效果的,试点期满应当延长试点期限,继续观察;对于试点中出现重大风险和问题或与试点目的出现较大偏差的,应当及时停止试点,由试点公司妥善了结相关业务。

第八条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机构是证券公司创新的重要组织者和支持平台,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加强自律管理和风险监控的同时,支持、引导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

(一)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的自律管理,对创新试点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制定完善相关业务规则。

(二)根据证券公司的申请做好创新方案论证工作。论证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业务规则、业务流程、合规管理、法律关系、交易结算方式等核心要素,以及风控措施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等。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专家评审工作办法。评审专家的构成应当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专家名单、评审进程、结果应当予以公示。评审工作要公平、公正。

(四)对经行业专家评审的创新方案是否可行出具明确意见。评审的重点应当关注创新主体是否具备条件、与法律法规是否冲突、风险论证是否充分、内部控制是否配套、客户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护、外部监管建议是否适当可行等。

第九条 监管部门应当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和透明度,按照“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的原则,依法对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进行监管,促进证券公司创新规范、有序进行。

(一)机构监管部统筹负责证券公司创新监管工作,包括创新相关事项的咨询,创新方案的委托评审和审批(备案),明确创新试点期间的监管要求和安排,协调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试点总结评估,确定扩大试点或转常规条件、时机,对出现重大风险和问题的创新及时责令终止。

(二)机构监管部通过机构监管综合信息系统向行业和系统内各单位公示方案报送、专家评审、审批(备案)、试点、总结完善等工作进程,做到公开透明。

(三)各证监局具体负责辖区内证券公司创新的日常监管,做好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实时监测风险控制指标达标情况,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四)证券公司开展创新试点,应当根据试点期间的监管要求向机构监管部、住所地证监局、相关自律机构报送有关业务开展情况、风险控制指标数据等信息。

(五)证券公司创新过程中出现重大风险时,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主动向机构监管部、住所地证监局和相关自律机构报告。

(六)证券公司在创新试点业务(产品)终止时,应当做好相关善后处置工作,妥善处理客户安置等后续事项,并将有关处置情况报机构监管部、住所地证监局和相关自律机构。

租赁业务指引 篇7

第一条

为了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减少人为因素,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信息系统, 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第三条

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 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 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 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二) 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 授权管理不当, 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

(三) 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 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 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第四条

企业应当重视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根据内部控制要求, 结合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因素, 制定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 加大投入力度, 有序组织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 优化管理流程, 防范经营风险, 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 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权限,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企业可委托专业机构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工作。

企业负责人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

第二章信息系统的开发

第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提出项目建设方案, 明确建设目标、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经费保障和进度安排等相关内容, 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实施。

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内部各单位提出开发需求和关键控制点, 规范开发流程, 明确系统设计、编程、安装调试、验收、上线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 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开发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发工作。

企业开发信息系统, 可以采取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方式。选定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方式的, 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择优确定供应商或开发单位。

第六条

企业开发信息系统, 应当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 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

企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 应当按照不同业务的控制要求, 通过信息系统中的权限管理功能控制用户的操作权限, 避免将不相容职责的处理权限授予同一用户。

企业应当针对不同数据的输入方式, 考虑对进入系统数据的检查和校验功能。对于必需的后台操作, 应当加强管理, 建立规范的流程制度, 对操作情况进行监控或者审计。

企业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 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 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

第七条

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组织开发单位与内部各单位的日常沟通和协调, 督促开发单位按照建设方案、计划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编程工作, 对配备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检查验收, 组织系统上线运行等。

第八条

企业应当组织独立于开发单位的专业机构对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验收测试, 确保在功能、性能、控制要求和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开发需求。

第九条

企业应当切实做好信息系统上线的各项准备工作, 培训业务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 制定科学的上线计划和新旧系统转换方案, 考虑应急预案, 确保新旧系统顺利切换和平稳衔接。系统上线涉及数据迁移的, 还应制定详细的数据迁移计划。

第三章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第十条

企业应当加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 制定信息系统工作程序、信息管理制度以及各模块子系统的具体操作规范, 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度和操作规范持续稳定运行。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流程, 信息系统变更应当严格遵照管理流程进行操作。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不得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业务性质、重要性程度、涉密情况等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 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 采用相应技术手段保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有序。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的, 应当审查该机构的资质, 并与其签订服务合同和保密协议。

企业应当采取安装安全软件等措施防范信息系统受到病毒等恶意软件的感染和破坏。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用户管理制度, 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权限管理, 定期审阅系统账号, 避免授权不当或存在非授权账号, 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软件技术以及远程访问安全策略等手段, 加强网络安全, 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

企业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涉密或关键数据, 应当采取加密措施, 确保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 明确备份范围、频度、方法、责任人、存放地点、有效性检查等内容。

第十五条

产业指引 篇8

5月10日,《热塑性塑料及其复合材料热封面热粘性能测定》国家标准正式通过专家审查,向全面实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热塑性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热封面,在热封刚结束尚未冷却时的热粘力(即热粘强度)的测试方法,填补了国内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空白。审查会中,来自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国家检验、学术机构的专家对标准文本、试验验证报告等文件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认定该标准草案已具有与国际标准等同的技术水平。

热粘力,是材料热封部分在热封后未冷却测得的剥离力。在实际生产中,包装材料的热粘力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生产线的灌装效率和破袋率。目前,国际上已经拥有了成熟的热粘性能检测的测试标准—ASTM F1921,但国内标准仍处于空白,标准需求极为迫切。

上一篇:食堂岗位职责岗位职责下一篇:即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