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共11篇)

四年级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1

我轻轻地合上《窗边的小豆豆》的最后一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被小豆豆的一桩桩趣事所深深吸引,久久回味。

我认为巴学园之所以吸引小豆豆,是因为首先巴学园的教室很特别,居然是淘汰下来的电车。这太吸引低年级小朋友了!最重要的是小林校长能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话,孩子们一些“奇怪”的想法他都能理解,因此孩子们也爱和他说心里话。为了让孩子们不挑食,他要求大家的午饭里必须有“海里的味道”和“山里的味道”。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学校开展了特殊的野营活动。为了增加残疾儿童的自信心,学校组织了别具一格的运动会。

我想巴学园的生活不正是我们这些低年级小学生所共同向往的吗?

回想在崇文实验学校就读的两个学年,我不禁感叹我不是一直置身于巴学园吗?崇文的理念与巴学园是如此相似,就是让每个孩子在玩中学,因此我们每个崇文的孩子都是快乐的。一二年级的教室就像一个大蒙古包,从二楼到一楼可以坐三色滑梯,校园的长廊连接着童趣园,还有绿色植物隔成的迷宫也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们可以置身音乐厅与航天员叔叔们会面,可以在校园的一角收获成熟的果实,我们可以尽情地在泥工教室玩泥巴,也可以在楼顶上开展我们的科学实验。我们在活动中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谦让,懂得了感恩,加强了团队精神。我们和老师的关系也是和谐的、平等的。科学课上老师会与我们一起趴在地上观察蚂蚁,生活上老师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科技节上很多活动的策划,校长都会倾听我们的建议。

四年级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2

对我而言, 阅读本书后最大的收获在于, 我从中发现了小林校长避免孩子自主逆反的绝招。

孩子的逆反, 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相当头疼的问题, 自主逆反则是其中一个最为常见的类型。在教育学、心理学看来, 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言语和行动, 表现为一种对抗行为, 即不服从或者有意违抗教育者的说服和命令。逆反包括超限逆反、饱和逆反、禁果逆反、信任逆反、自主逆反、评定逆反、情境逆反等类型。其中, 自主逆反是由于教育者教育方式的不当而使受教育者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逆反行为, 教育者的态度傲慢、专横、武断、粗暴等等, 都可能引起自主逆反, 甚至有一些孩子对好言相劝也不予理睬, 只要觉得自主性受到限制, 就会逆反, 偏要对着干, 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因此, 自主逆反是最为普遍、最难避免的一种逆反。

《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 就有一种避免自主逆反的绝招——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他很少严肃地摆出什么规矩来要求孩子们没有选择地接受, 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去判断。

在去温泉旅行的路上, 大家都集合后, 小林校长说道:“怎么样, 都准备好了吗?这回可是又坐火车又坐船呀!大家千万注意不要走丢啦!好, 出发!”没有说“谁不听话就要批评、要惩罚”, 仅仅这几句提醒, 大家上火车后“安静得出奇”, “一个到处乱跑的小朋友也没有, 即使和身旁的同学讲话, 也都是老老实实的”……

有一天夜里, 小林校长让孩子们在寺院里玩“试胆量”游戏, “如果半路上谁害怕了, 尽可以回来, 没关系的”。许多男孩立刻很兴奋地争着要扮“鬼”, 他们先到寺院里埋伏起来了, 其余的孩子们各自结伴从学校出发去寺院, 可是没走多远就因为害怕, 纷纷返回学校了, 这才发现大家都一样。有趣的是不一会儿那些扮“鬼”的孩子们也先后跑回来了, 有的还被路上碰到的同伴吓得哭哭啼啼的!“打从这天夜里以后, 巴学园的学生们再也不怕鬼了。因为这下大家都知道了:那鬼自己也吓得胆战心惊呢!”小林校长没有直接用“你们不要迷信, 不要怕鬼”之类生硬的道理教导孩子们, 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扮演“鬼”的角色, 在游戏中自主发挥, 当大家最后全都战战兢兢地回到学校里, 才“觉得这事怪有意思的, 同时又因为恐惧心理已一扫而光, 便哈哈地笑了起来”。这样, 在刺激的游戏中, 大家快乐地、自然地懂得了不再怕鬼, 这是比任何说教都有效的。

有一次小豆豆又犯了上完厕所低头往下看的怪毛病, 使得自己心爱的钱包掉到了学校的厕所里。她去勤杂工堆放杂物的小屋里扛出了一把洒水用的勺子, 绕到学校后面的掏粪口开始打捞, 听到上课铃声也顾不得回去。这时小林校长刚巧路过, 就问她在干什么, 她一边继续探头下去挖, 一边回答“钱包掉下去了”, 小林校长只说了一句“是吗”, 就背着双手像平时散步似的走开了。换了是别人, 看到这样的场景, 多半是要生气地训斥她并且要求立即住手、回去上课的, 可是小林校长只是这么轻轻地应了一句!过了一会, 她掏出来的粪便已经堆成了小山, 小林校长“又路过这里” (其实很可能他原本就没有走远, 虽没有禁止小豆豆的荒唐行为, 却一直在附近默默地注视) , 他“把脸靠近小豆豆的面颊, 以朋友般的口气说:‘干完了要把它们都送回原处去哟!’”小豆豆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 他就又走了。小豆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钱包, 但已经“心满意足”了, “校长看到自己的行为不但没生气, 反而对自己充满了信任, 完全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有正常人格的人来对待的”, “自从这件事发生了以后, 小豆豆上厕所时绝不再往下看了, 而且从内心里认为校长是最可信任的人, 也比以前更加喜欢校长了”。试想一下, 如果小林校长采取的是勒令停止的态度, 那么对小豆豆这样一个之前因为严重扰乱纪律、“无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学的孩子, 会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良效吗?

当然, 不可否认, 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孩子们来说, 给予他们自主, 是有一定风险的, 如果尺度把握不当, 放任自流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 这个尺度究竟应该如何把握?

要确保孩子的生活环境稳定, 能够提供言行举止的模范, 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氛围。小林校长无疑是孩子们的光辉榜样, 巴学园也正是这样一个利于成长的摇篮——“巴学园的学生们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什么‘走路时要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 什么‘在电车里要肃静’, 或者什么‘吃剩下的食物不要随便乱扔’啦, 等等。一些良好的品德和作风, 比如:见到比自己小或者体弱的人就推推撞撞, 甚至欺负人家, 这是可耻的;看到不整洁的地方就要自觉地随手打扫干净, 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等等, 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渗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中去的。尽管如此, 有的事细想起来还是不可思议的, 就拿小豆豆来说吧, 几个月前还因上课时和化妆广告宣传员讲话而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 而自从来到巴学园的那天起, 她也能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学习了”。

当然孩子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环境, 还有另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好是一个方面, 同时要求家庭环境要跟学校环境和谐一致。比如小林校长总是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去学校, 因为在学校里他们可以尽情玩耍, 对衣服的磨损是不可避免的。家长们对此也许会难以认可, 这样孩子们在学校与回到家里的环境就会形成落差, 而发生冲突时家庭环境往往具有更高的决定力量——“就连信任校长、把孩子放手交给校长的小豆豆的爸爸妈妈偶尔也在心里嘀咕过:‘不要紧吧?’更何况那些早就对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持半信半疑观点的家长了, 他们之中有的仅以目前的事实就企图做出结论, 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再把孩子放在这里不管, 可就不得了啦!’持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终于给孩子办理了转学手续”, “上一个班里就有一个男孩……最后还是被父母领着走出了校门。他一次又一次地回过头来向大家挥着手, 依依不舍地走了出去”……是的, 小林校长的开拓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对小豆豆, 毫无疑问是显著的, 但是我们也很遗憾地承认,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

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 都可以归为外部环境, 就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也就是内部环境来说, 要确定孩子已经具备自主意识, 能够判断行为的好坏, 能够领会大人对自己的信任。当我们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唤起他们自主意识的种子, 而他们的判断力并没有成长到足以理解外部环境尚无法提供给他们这样的自主, 那么这种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落差就很可能会催生严重的自主逆反。

小豆豆非常幸运, 爸爸妈妈给她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小林校长及其巴学园更给她建立了成长的乐园, 使她纯真活泼的天性得以健康发展, 即给予充分自主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和谐共融, 相互促进, 于是这样一个刚上一年级就因“无法管教”而被要求退学的孩子, 最终成为日本著名电视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四年级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3

曾经,有一个女孩兴奋地向大人高呼:“妈妈,快看,直立的河!”其实,在小女孩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瀑布。

其实,那个女孩就是我。

第一次看《窗边的小豆豆》,我就把小豆豆当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当时的我就如小豆豆的影子一样,对什么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和别人做不同的事,还常常闯祸。与小豆豆不同的事,我闯的祸并没有引起大的轰动。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也就成了个平凡的女孩。

她是一个因淘气一年级就被勒令退学的孩子。可谁也没有想到,十几年后的她竟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作家,主持人兼联合国亲善大使。这就是那个怪女孩:黑柳彻子。

也许有人会认为她只是运气好,也许吧,因为她选择了巴学园。在巴学园的这段时光,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巴学园让小豆豆释放了她的纯美。

没有被世俗观念感染的孩子是最纯的,她们会毫无顾忌地根据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她们做的事很奇怪,但对于孩子们来说,那就是她们的生活,她们可以从中获取信息,满足她们的好奇心。

记得我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要保护鸟类,于是用一些泥土搭了一个鸟窝,放在顶楼的的阳台上。我呢,经常跑到那里查看,总希望鸟妈妈能带着它的孩子到这里来安家。某一天,我竟发现鸟窝消失了。我认为这是被鸟儿们叼走了,我兴奋地疾步跑到家人身边,兴高采烈地告诉家人。没想到,竟是被母亲扔掉了。于是,我哇哇大哭……

并不是所有的怪孩子都是不正常的,关键是大人们怎样看。在巴学园,老师们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身体上的残疾、性格上的古怪而冷淡他。巴学园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孩子的缺点,放大孩子们的优点。即使是小小的运动会都有每个孩子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这样在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四年级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4

那里我才五岁,我老缠着妈妈给我抓一只小鸟。妈妈为了尽快摆脱这件事,就连连点头说:“好好好,每天只知道要小鸟,明天放学的时候给‘大人’抓一只。”听妈妈说完后,我手舞足蹈起来,一整天都是我的欢声笑语,但妈妈的头快炸了。

第二天放学后,我充满了高兴劲回了家。到家后,我立刻问妈妈小鸟在哪儿?妈妈一脸失落地说:“对不起宝贝,今天我没有抓到你心中的小鸟,只抓到了一根小鸟的毛儿。”听完后,我的高兴劲一瞬间就没了。忽然,我想到 了老师说要爱护小鸟,小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对一脸失落的妈妈说:“没事,我不想要小鸟了,小鸟是我们的朋友。”妈妈半信半疑,又问了一句:“当真?”我连连点头。妈妈顷刻间年轻了十几岁,抱着我一起手舞足蹈,一晚上都是她的欢声笑语,把我的头快开炸了。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5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昨晚,晚饭后,我重读《朗读手册》,55过来翻,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特别推荐》时,指着其中的《窗边的小豆豆》说:“妈妈,我要看《窗边的小豆豆》”我说:“哦?真的么?”他说:“真的。”我就当真去我的书架上拿,他在一旁很不满意地问:“为什么放在那个书架上啊?”我笑:“因为它是我的书呀。”我取下来,翻了几页,问他说:“你看,全是字,没有图。你确定要看么。”他认真地说:“你读给我听。”我同意了,读给他听,先读了第一篇——“第一次来车站”,和往常听别的故事一样,他很安静地和我一起看着书,听着,看我的手指习惯性地划过书上一行行的字,第一篇读完了,我仍将信将疑地问他:“还要继续读吗?”他盯着书,没抬头,回答我说:“要。再读一个。”我便又给他读了第二篇——“窗边的小豆豆”,这一篇比较长,读到小豆豆学校里那个盖子可以往上提着开开合合的书桌时,我用沙发旁边碰巧盖子也可以往上提的角柜给他做了个演示,我说:“小豆豆学校的课桌的盖子,就和我们家这个柜子的盖子有点象。”他听了,也试着提了提,然后笑。等我讲到:“老师的声音像是喊出来的:‘她是为了和来来往往的宣传艺人打招呼!”时,他说:“好了。妈妈。今天就先读到这里吧。”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6

是否已经忘了童年的味道呢?

是否还记得小时侯因为走神或上课说小话而被老师罚站?

是不是还记得一脸倔强的自己因为乱吃药而被家长责怪呢?

这些都是童年时候的旧事了吧?已经被我淡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窗边的小豆豆》却带着我看别人的童年的时候悄悄地提醒了我。

《窗边的小豆豆》,是由一位日本女作家写的。

文中的巴学园是一所学校,一所专门收所谓的“特别学生“的学校。小豆豆是个在一般人眼中名副其实的“坏学生”,文章第一篇就讲了小豆豆的妈妈和老师的见面,老师说小豆豆在上课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不停地拉抽屉,就是对屋檐下的小燕子打招呼,要么就是站起来对窗外的宣传艺人打招呼,然后请他们表演,好不容易等艺人表演完一曲,也已经下课了。这么一来,老师还能讲课么?老师说呀说。一大堆的事例,妈妈也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再麻烦同学打扰老师了。最终妈妈领着豆豆到了另一所学校,她没有告诉豆豆她是被退学了的,因为她怕打击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接着,精彩的巴学院生活才开始。。。

我觉得书中不仅是作者对自己在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而是在提倡和介绍一种教育制度。

豆豆的校长,规定一个班的孩子不能超过三十个。还注重全面地培养孩子,聘用老师也不用一定的学历,而只要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可用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巴学院的老师,譬如说巴学院有一次请了一位农民来为学生们当老师,教导学生们如何除草,插秧。

而巴学院最妙之处是教导学生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也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爱人,爱己” 可是校长真正地实现了这一点。

而如何尊重自己,爱自己呢?那就是通过实现别人对孩子的尊重,让他自己赢得信心,和自尊,那么自重也就在心中建立起来了。所以在这里,还是请家长和老师们注意一下,怎么样培养孩子自重,及自信心。而且对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要给予特别爱护,这种爱护不是溺爱,而是适当地用一些方法帮他跨越一些自己因为身体缺陷而无法完成的任务。在书中有一个得了侏儒症的孩子,校长为了他举办了学校的“小型运动会”。在他根本无法跳过比自己高很多的木马时候在背后暗暗地帮了他一把,使他得到了自信。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赞叹。这么一来,培养了残疾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补偿———自尊和自信。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后来这个男孩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他也有完美的婚姻还在一家公司担任了专门融洽同事们人际关系的职位。

诸如此类的例子,多不胜数。

其实天下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和坏家长。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样的,只是某些孩子生性好动(比如小豆豆)和一些孩子比较大咧咧。但是不管他们因此犯了错误还是怎么样,都不可以妄下“坏学生”的定论。他们都需要尊重。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先尊重学生,尝试从他们的那个角度想一下这件事情,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跟他们平等地交谈,解开他们的心结,然后再教导。而巴学院就是这样,比如说,巴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的时候听她讲了四个小时话,不打断,知道她想停的时候才停。这就是尊重。有了尊重才能够沟通。而现在很多教育者和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教育者对孩子们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心。这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7

巴学园,希望萌芽的地方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窗边的小豆豆》是黑柳彻子怀念她的小学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和怀念巴学园所写的一本书,书中记录了小豆豆在巴学园的一段难忘的成长经历,里面有欢笑,有泪水,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温暖的回忆。

小豆豆是个独特的有个性的淘气的一年级学生,从小就是一颗令学校老师头疼的“怪味豆”。在原来的学校里,无论小豆豆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如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站在窗边朝路上的宣传艺人大喊,跟燕子说话等。因此小豆豆被退学了,她转到了一所新学校:巴学园,在这个学校里,小豆豆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大家眼中的好孩子。这离不开小林宗作先生的耐心、平等地教导,对于学生们来说,校长更像是他们的朋友。

校长先生怀着理想、爱心和梦想,进行了年复一年的研究,终于在1937年创办了巴学园。巴学园,是一个独特的小学学校:校门是两棵矮矮的活的树构成的,树上还长着绿色的叶子;教室是六辆不再跑动的电车,一个年级刚好一辆;围墙是各种各样的树木;整个学校只有五十几个人······校长先生也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很多教学方法独特而备受欢迎,以至于学生在放学的时候不想回家,回家了又盼着第二天赶紧到来。

小林校长是何等的有耐心啊!还记得小豆豆刚转学校和校长先生的讲话,校长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校长像小豆豆一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而这个过程,整整四个小时。小豆豆很开心,因为刚上一年级的她居然能够一个人说四个小时的话,更让她高兴的是,从来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过。第一次见面,小豆豆就觉得和校长先生在一起很安心,非常温暖,想“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

小林校长还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学生们的午饭是从家里带来的,不过带什么午饭,校长是有规定的。校长先生会拜托家长们:“请让他们带来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山的味道是指蔬菜啦,肉啦(大致区分一下,凡长在陆地上的都归入“山的味道”里面);海的味道则是指鱼啦,红烧海味什么的。总之盒饭的菜里一定要有海里和山上出产的东西。校长先生还说,尽管要有海里和山上出产的东西,但千万“不要勉强”、“不要太奢侈”,山味用“红烧牛蒡丝和煎鸡蛋”,海味用“干鲣鱼”就可以了,还有更简单的海味和山味的例子,那就是“紫菜和梅子干”。不过,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妈妈一时很忙,做这做那应付不过来,孩子的盒饭里只有海味或者只有山味。这时候怎么办呢?一点儿也不用担心。因为,在过来看盒饭的校长先生身后,跟着校长夫人,夫人系着白色围裙,两只手里各拿着一个锅。每当校长先生看到没有带够菜的孩子,就说:海,或者说:山,校长夫人就会从锅里取出“海的味道”或“山的味道”。吃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属于海味,什么是属于山味”,而且没有一个孩子会有“谁的菜高级,谁的才寒酸”这样的想法,大家都不偏食。只要盒饭具备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这两样,孩子们就会非常高兴,笑着闹着,吵吵嚷嚷。

此外,校长先生还想出了很多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巴学园成为孩子心目中快乐的摇篮。如:“巴学园”的教育方法:每天从自己喜欢的课程开始学起;“巴学园”的运动会:能够 1

10学前教育本科 纪婉娜 201024031111

自己策划稀奇古怪的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巴学园”的活动: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在大自然中学习地理和自然的知识,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巴学园”里的一切新鲜动人的场景多么令人羡慕。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或许,有许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异想天开,它对爱心、耐心、想象力等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的要求,但我觉得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作者丝毫不采用理性化的语言,因为这样会失去童趣。在字里行间流露孩子的思想和那种单纯直白的语言,给予读者更为深刻的启迪和感触。

校长先生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正因为校长这样的教育方针,在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时,小林校长能够心平气和地只说了句:“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这种对学生的信任也使得校长先生成为一位“可以真心信赖的人”。

虽然在最后巴学园因为战争的原因被毁了,但校长先生的精神和爱却一直留在孩子们的心中。面对着燃烧中的巴学园,校长先生用平静地语气对着身边的儿子说:“噢,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小林先生对孩子的爱,以及他对教育的热情,比正在吞噬着学校的火焰还要巨大,还要炽热。先生心中仍然充满了信念和力量。

巴学园,是孩子们播种希望的沃土。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因为患了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还是身高不再长大了的还是行为怪癖的,每个孩子都友好的相处,没有嘲笑,没有鄙视。在这里,孩子们是快乐的,每个孩子在完成当天任务之后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人会去制止你,也没有人因为你的行为跟别人不同而受到呵斥与责骂,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会被欣赏。在这里,孩子和老师、校长是没有隔膜的,老师、校长会放低姿态跟孩子讲话,一切为了孩子,而孩子也能够体谅老师、校长的不容易,并尊重老师、校长。在这里,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发展,每天都能够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开始,每天都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且每次都能够得到校长、老师和父母的支持。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8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宗作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并喜欢的好孩子。

小豆豆从一个淘气的孩子变成一个乖巧又聪明的好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总是少不了一个人,那就是给了小豆豆第二次希望的小林宗作校长。为什么说小林宗作校长给了小豆豆第二次希望呢?因为自从小豆豆被退学后,许多学校都不愿意接受她,但只有小林宗作校长收下了小豆豆,他一直鼓励着小豆豆,让小豆豆感受到了校长先生对她的爱。小豆豆在巴学园度过的日子很快乐,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巴学园却毁在了敌人的手里,在巴学园被烧毁的那一瞬间,站在不远处的校长先生对他的儿子说:“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校长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他的这句话和巴学园都包涵着校长先生对孩子们的热爱,在自己性命都难保的情况下,他还是在想着教孩子们读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为了孩子们他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可以看出来他对“孩子”这个词是多么的重视,是谁都无法代替的,是谁也达不到他那种伟大的思想境界。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可以回到过去,一定要去看看那位小林宗作校长。

作为一个孩子,我可以感觉到,我们时刻被爱呵护着,那是香也是甜,更是一种富含着浓浓爱的滋味。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荡漾着这种爱的味道,它就藏在所有老师的心里,每位老师都像小林宗作校长爱着小豆豆那样爱着我们。我已经体会到了这种滋味,它告诉我不要辜负老师、家长、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到,因为我们的身体里富含着老师对我们的爱。它会促使着我们向前走,走吧、走吧、走吧!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9

这次终于有机会补了这一课,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元旦长假中,陪着张开断断续续地读完。感受比《淘气的埃米尔》、《神秘城堡》要“深度”一些,“温柔”一些。当然比琳琅满目的跨年晚会要有意思的多。苦等刘德华“献歌”的时候,还是小豆豆陪着我,让我开心、感动,从跨到。

《窗边的小豆豆》一开头就很吸引人,一个妈妈领着“问题女孩”去新学校。妈妈忐忑不安,担心新学校能否接受女儿;女儿是新奇开心,路上还和售票员叔叔开着玩笑。还没进学校,小豆豆就喜欢上了学校,两颗大树拱成的大门一下子就勾住了小豆豆的“魂”,教室是电车车厢改装的。说实话,这样的学校我也肯定喜欢的。

半夜等候电车车厢到来也是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幕,让我想起自己小学时类似的趣事。

当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张开一回家说要写小豆豆的读书笔记,“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这是我想到趣事和题目。女儿也定定地看着我,“我也想写这个。”我俩不禁相对莞尔。

第一眼看到这个章节小标题,很是疑惑不解,后面就焕然大悟了。对小林校长的佩服也油然而生,既敬佩他化复杂为简练的能力,更感叹他的用心、细心和爱心,对学生“食为先”的关注。

四年级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10

书中主人公小豆豆,是那颗令学校老师头疼的“怪味豆”,但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包容她、疼爱她的妈妈,在她被退学后,都没有责备她,而是积极帮她寻找新学校。

这位妈妈让我喜欢,对待孩子不是非打即骂的“虎妈”教育,而是尽力去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用十足地耐心去等待孩子成长。真希望,我们的父母也能读一读这本书,用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巴学园”是一所我也向往的校园,那里的教室是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那里的校长和蔼可亲、可以听小豆豆说四个小时话而不厌烦。那里有大家带去的“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那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那里可以在礼堂支帐篷“露营”……在这里上学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书中小林老师说过“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读《窗边的豆豆》有感 篇11

上课时,会把课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她还把橡皮拿出来擦一下,然后放回去,过了一会儿,又拿出来擦一下,又放回去,反反复复弄了“好几百次”。老师实在忍不住了,罚她站在窗户旁边。小豆豆又和窗外的宣传艺人打招呼。

老师气坏了,就让她退学。但后来却碰到了一个让她终生难忘的小林宗作校长,这个小林校长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让这个调皮的小孩子顿时喜欢上了他。也是小林先生他那坚持不懈的耐心和对学生真挚的关爱,深深触动到了小豆豆的心灵深处,最终决定选择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向小林先生一样的老师。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读出了只要善良对人就会迎来成功和幸福。

上一篇:幼儿园故事教案下一篇:个人简历表格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