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苏轼)
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 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 你们猜, 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
生:是西湖。
师:又曾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 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
生:明月。
师:是啊, 西湖又成了他心中的那轮明月。而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 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 他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 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 他眼中的西湖就像———
生:一幅画。
师:几千年来, 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而在九百多年前, 有一位名叫苏轼的诗人, 他对西湖更是醉心。你听说过苏轼吗?
生:苏堤就是为苏轼而建的, 而且…… (太激动, 一下子说不出来了)
师:苏堤是苏轼建造的哦。
生:我知道苏轼还有一个名字叫苏东坡, 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
师:同学们吃过东坡肉吗? (一阵哄笑)
生:我还知道有一个纪念馆。
师:是的, 苏东坡纪念馆, 去过吗?
生:去过。
生:我还知道苏轼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是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中, 来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又像是什么呢?
二、印象西湖
师:《饮湖上初晴后雨》, 老师写诗题, 请同学们举起手来, 和老师一块儿写, 好吗? (边板书边说) “饮”是前鼻音, 我们一同读一读。 (生边读边书空)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在西湖上一开始是晴天, 后来下起雨了。
生:我知道他们在西湖上。
生:他们还在饮酒。
师: (指着板书) 是啊, 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 赏着美景, 起初是晴的, 后来下起了雨, 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吧!请大家读读这首诗, 自由读、反复读, 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读, 师巡视)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一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很温柔, 真好听。特别是“潋滟”读得很标准, 谁也来读读?
(随机请三位学生读, 再齐读)
师:这个“妆”是个翘舌音, 谁能来读? (请生读)
师:你读得可真投入, 读诗啊就要这样, 不仅要读出节奏, 更要读出它的味道, 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读, 行吗?老师读一、三句, 你们读二、四句, 可以吗?
(师生按要求合作读)
师:那我们换换读读好吗?你们读一、三句, 我读二、四句, 行吗? (师生再次合作读)
师:同学们, 苏轼笔下的西湖, 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是第三句。
师:哦, 是那“西子”, 是吗? (生点头)
生:山色空蒙。
师:你觉得“山色空蒙”很妙, 是吗? (生点头)
生:老师, 我喜欢“淡妆浓抹”。
师:觉得这看上去就非常舒服, 是吗?
三、走近西子
师:西湖给每个人的印象都是不同的, 还记得吗, 有人说西湖像一面———
生:镜子。
师:有人说西湖就像一轮亮晶晶的———
生:明月。
师:还有人说西湖就像一幅———
生:图画。
师:可是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
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哦!诗中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西湖比西子) 你知道西子吗?
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书上写着。
师:啊, 书上看到的。同学们, 从这册开始, 你们的书上就出现了注释 (和学生一起看语文书) , 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生:她的名字又叫“西拖”。 (学生笑声一片, 教师马上帮他更正———西施)
师:你们都知道了, 西子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要听吗?
生:要听!
师: (缓缓地) 西施,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而且是之首。传说每次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 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的惊艳容貌, 都不好意思地沉入江底。西施美吗?太美了, 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 (板书:?) 那就让我们坐着画舫, 一同去欣赏西湖吧!
四、晴雨西湖
生 (齐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 什么叫“潋滟”?
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 “潋滟”两个字, 它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跟水有关, 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生:水波一荡一荡。
生:肯定是很美丽的, 因为有个“艳”字。
师:是啊, 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 “潋滟”让我们看到了水波荡漾的样子, 你在哪里见过这水光潋滟的画面?
生:西湖上。
生:在我家边上的池塘里。
师:嗯, 不过西湖比这池塘可要大很多倍哦!
生:在上午, 阳光照着西湖时, 我看到了像水晶一样的湖面。
师:像水晶一样, 那是怎样的漂亮啊!
(师点击课件, 生发出赞叹)
师:同学们, 阳光照耀着水面, 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生:像明晃晃的镜子。
生:像一颗颗星星。
生:像撒了一湖面的水晶宝石。
生:像银河落九天。
师:同学们, 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 难怪苏轼会说———
生: (接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冯老师在读的时候, 查了查字典, 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 我选择了三种, 你们看看“方”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
生:第二种———正好, 恰恰。
师:啊, 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 你能给“方”换个词吗?
生:晴正好。
生:晴刚好。
生:晴恰好。
师:大家真能干, 不过你们读读, 会发现这些词读起来味道都是不一样的。水面那么美丽多姿, 你能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
师: (生朗读诗的第一句) 好深情的一位苏轼啊!
师: (生慢慢地读第一句) 嗯, 一字一顿!
师: (生摇头晃脑地读) 好投入的苏轼啊!
师: (生充满深情地读) 老师的眼前真的觉得阳光明媚啊!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再深情一点。 (生再次齐读第一句)
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 在阳光下, 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时, 忽然, 雨雾迷蒙, 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生接读诗的第二句)
师:你眼前的山是怎样的?
生:像被雾气笼罩了。
生:像披上了一层轻纱。
师:好浪漫哦!
生:感觉朦朦胧胧的。
师:哦, 那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是吗?雨中的西湖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来, 看看吧! (播放课件, 随着音乐, 教师轻声描绘) 瞧!山变了———房子变了———树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如果此时, 你就是苏轼, 喝着杯中的酒, 赏着西湖的美景,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西湖上雾蒙蒙。
生:好模糊, 就像摄影时对焦没对准。 (笑声)
师:呵呵, 这么专业的术语都出来了。
生:看到了柳树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
师:嗯, 好诗意啊。
生:房子朦胧了。
师:是啊, 房子朦胧了, 眼前的一切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 像走进了———
生:像走进了仙境一样。
师:你就是那位仙人! (笑声)
生:像是走进了神秘的世界。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 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读)
师: (生朗读第二句, “山色”读音有误) 太激动、太深情了, 是“山色”。
师: (生朗读第二句) 好温柔。
师: (生大声朗读第二句) 雨细细地下着, 周围是这么安静, 你忍心大声地去惊扰西湖吗? (生重读, 声音马上轻了下来)
(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
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 现在却是———
生:山色空蒙。
师:一天之中, 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 同学们, 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 仿佛汇成了一幅画, 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那么美, 那么妙。愿意读一读吗, 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 (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 感觉是那么柔柔的, 要是第一句再读响亮一点, 会让别人觉得阳光更灿烂!……
(全班齐读)
师:来, 让我们再一同来回味这曼妙的西湖吧!我看, 水光潋滟是景———
生: (愣了一小会儿, 接说) 我看, 山色空蒙也是景。
师:我看, 晴是景。
生 (接说) :我看, 雨也是景。
师:我看, 晴方好。
生 (接说) :我看, 雨亦奇。
师:我看, 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 (接说) :我看, 山色空蒙雨亦奇。
五、西子西湖
师: (自言自语) 晴天的西湖是那样娇媚, 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温柔, 像谁呢?
生: (小声) 西子。
师: (继续自言自语) 像谁呢?
生: (齐答) 西子。
师: (作恍然大悟状) 欲把西湖比———
生:西子。
师生 (齐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 都那么美丽, 西湖也是———
生: (齐读) 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 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 (播放课件, 教师随着音乐讲述) 柳枝儿为西湖化着妆。看,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接背) 。下雪啦, 一片银装素裹。美吗?难怪说, 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说, 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
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妆。
师:如果说, 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
生:夏天 (秋天) 的西湖是浓抹。
师:如果说, 月亮为西湖化淡妆, 那么———
生:太阳为西湖化浓妆。
师:如果说, 荷花为西湖化浓妆;那么———
生:荷叶 (柳叶、枫叶) 为西湖化淡妆。
师:如果说, 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 那就用你的笔, 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
(生练笔, 教师随机指导)
生:我说, 雨天的西湖是淡妆, 看!所有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轻纱;我还想说, 夏天的西湖是浓妆, 看!荷花在西湖里怒放呢。
师:好一个“怒放”, 让我们看到了夏天是那么娇艳。
生:我说, 春天的柳树为西湖化淡妆, 看!柳树在春风里随风舞动着;我还想说, 秋天的枫树为西湖抹浓彩, 看!她为西湖穿上了金黄色的外衣。
师:多别致的外衣啊!
生:我说, 柳树为西湖化淡妆, 看!柳枝在春风的陪伴下随风飘动;我还想说, 湖水为西湖抹浓彩, 看!湖水清澈见底, 里面的小鱼游得多开心啊。
师:同学们, 让我们为这位未来的女诗人鼓鼓掌吧!
(学生们手越举越高, 欲罢不能)
师:看来同学们很想展示自己的作品, 那就同桌互相欣赏吧! (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西湖美吗?
生:美!
师:能和西子去比吗?
生:能!
师: (将“?”擦去, 改成“!”) 难怪苏轼会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
生: (接读)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情系西湖
师:苏轼像我们一样, 就这么看着, 从早到晚, 从日出到黄昏, 从春到冬。在杭州的这三年里, 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 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 来, 一同看看! (出示拓展资料: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 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 并筑堤防洪, 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 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师: (朗读拓展资料) 看到这, 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
生:苏轼, 你真是杭州的功臣啊!
师:过奖!过奖!那是鄙人应该做的。
生:谢谢你, 苏轼!要不是你, 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
师:惭愧!惭愧!为杭州做得实在是太少啊!
生:老师, 建造“三潭印月”怎么是在保护西湖呢?
师:你真会思考!当年有很多渔民喜欢在西湖里打鱼、挖莲藕, 破坏了生态, 于是苏轼就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 建造了“三潭印月”, 既防止有人破坏生态, 又美化西湖。同学们, 苏轼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 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
(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好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美, 的确是美, 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 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艾青的眼中, 月宫里的明镜———
生: (接读) 不幸失落人间。
师:在周起渭的眼中, 若把西湖比明月———
生: (接读) 湖心亭似广寒宫。
师:在白居易的眼中, 湖上春来似图画———
生: (接读) 乱峰围绕水平铺。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
生: (齐读)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成功就是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互文。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上半句省落“雨亦奇”,下半句省落“晴方好”。全句意思是说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妙。不能理解为:西湖的水只是天晴好看,西湖的山只是下雨美妙。
对偶。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由于“水光潋滟”与“山色空濛”,“晴方好”与“雨亦奇”,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对仗工整,创造出神秘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的神往之情。
1、 运用“题目扩展法”概况诗文主要内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感受西湖的自然之美。
4、 抓住关键语句,诵读、想象、对比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谈话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们知道这“苏杭”指的是哪里?
生:“苏杭”指的是“苏州杭州”。
师:这杭州,要数哪里最美?
生:杭州要数西湖最美。
师:你对西湖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西湖十景,有一景叫“苏堤春晓”这苏堤是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修建的。
师:你了解苏轼吗?谁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大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生:我们学过的古诗《题西林壁》作者就是苏轼。
生:我喜欢他的《水调歌头》。
生:我会背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生:我喜欢他那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期间,常和朋友黄庭坚还有佛印和尚在西湖上荡舟、饮酒、赋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赞颂西湖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2、解题
师:你如何理解诗题?
生:苏轼和朋友在湖上饮酒。
生: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师:你能连起来把诗题解释一下嘛?
生:苏轼和朋友在湖上饮酒,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板书 晴 雨)
二、初读诗句
1、 自由轻生读诗文内容。要求:把诗句读通顺,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 课件出示“潋滟 亦 空蒙 淡妆”
3、 齐读这些词。
4、 回忆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 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 查资料 熟读称诵)
5、 师补充:还有对比和想象法。
6小组合作,自学古诗。(师巡视)
三、品读诗文
1、 说“晴”
师:诗人如何描写晴天时的西湖,说说你的理解。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我觉得“潋滟”一词用得好,这个词写出了平静的湖面上波光荡漾的样子。
师:从“潋滟”这一词,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波光粼粼
生:波光闪烁
生:浮光跃金
……
师:这种学习方法很好,谁还能从不同的词汇体会到不同的内涵?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我觉得诗中的这个“好”字用得非常恰当,道出了西湖风光的无限美好的状态。
师板书( 好)
生:我也能想象得到:那天阳光明媚,湖面上风平浪静,白帆点点,阳光照耀在湖面上波光闪烁的样子。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你们还能想到什么?
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曾说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想在那西湖边上一定还会有红艳艳的荷花和碧绿的荷叶,相交辉印竞相开放。
生: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钱塘湖春行》中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我想在西湖岸上还会有一行行翠绿的依依杨柳。
生:《钱塘湖春行》中也提到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我想在那蓝天碧水间,还会有快活的小燕子在飞来飞去,这幅画面才会更加灵动。才能显示出晴天西湖风景的曼妙多姿。
师:因此,诗人由衷的赞颂……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2、 解“雨”
师:面对这样的画面,多么令人沉醉,令人流连忘返啊。如果你就在湖上荡舟,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 开心 愉悦 ……
师:可是,天却忽然阴了,并下起了绵绵细雨。自古以来这雨总是让人产生“忧愁”“阴郁”的情感,难道这雨也是那“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雨?
生:不是。
师:那是怎么样的雨?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这又是怎样的雨呢?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从“空蒙”一词感觉到,天忽然阴了,并下起了绵绵细雨,远处的群山在雨雾之中若隐若现,有如仙山飘渺,真是奇妙无比。
生:苏轼的那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提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夏日的暴雨,来得急去得快。通过对比更让我体会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板书 奇)
生:是啊,我觉得那雨如针如绵如烟如雾,西湖在烟雨的衬托下有如仙境一般。
生:我觉得无论是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是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都无法与这“山色空蒙雨亦奇”相比,这雨是西湖的雨。
师:对呀,无论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还是他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都无法与这“山色空蒙雨亦奇”相比,这雨是西湖的雨。因此诗人怎么不感慨……
生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面对此番美景,纵然你学富五车,妙笔生花,也写不尽其中的.韵味。可在诗人心中却早已胸有成竹。
3、品“相宜”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就是春秋末期越过的美女西施,她和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合成四大美女,素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称。传说,西施在没有选入王宫之前,是一名浣纱女。有一天,她在溪边浣纱,倩影倒影在溪水里,鱼儿看见了竟然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后人称赞美女总是说“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可见西施的美貌与妖娆。后来人们把西湖也叫西子湖,可见这首诗对后世人的影响。
生:听了老师的故事,我明白了,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姑娘,是说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阴雨绵绵西湖都是无与伦比,美轮美奂的。师:所以,诗人说…… (板书 西子 总相宜)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有感情朗读整首诗。
四、写西湖。
1、此番美景真是令人沉醉其中,意犹未尽,相信你一定心潮澎湃,才思泉涌。那么就拿起你的笔,写出心中的感受,写出西湖的美。你喜欢哪一句,就写哪一句。
2、练笔。
3、朗读欣赏。指生读完后,问他写的是哪一句。其他学生读诗。
五、总结升华。
1、师:苏轼能写出这么华美的诗篇,不仅因为诗人才华横溢,更是因为诗人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我也相信你更热爱西湖,说说你的感想。
生:学了这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我更想去西湖了,放假了我一定让爷爷带我去。
生:我很喜欢苏轼的诗,经过学习我对他更加佩服了,我一定要多背他的诗词。
生:我自豪我们的祖国有如此伟大的诗人,有如此壮丽的河山,等我长大了,一定到全国各地去看看。
师:最后让我们合上书,轻轻地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晴 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子 (总相宜)
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
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
一、教材分析智乐园教育网提供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二、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
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第三步:
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4、全班交流思考的结果。(说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同时重复强调,让生加深印象。)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三、学习古诗。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
1).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2、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第三步: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是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教棍儿、音乐播放器:《春江花月夜》(可惜没有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
说说你眼中的西湖。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西湖有十大胜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白蛇和许仙的神话故事就与断桥有关)等。西湖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游览,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赞美西湖这一人间仙境。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就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二、理解诗的题目
生读题目,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
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和朋友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三、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搜集了那些有关苏轼的材料,请展示一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呆了三年多,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苏轼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当初苏轼被贬,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后来,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东坡肉”。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杭州旅游时,可以亲自品尝一下东坡肉这道美味。
四、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你通过朗读这首诗,认为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当苏轼和朋友正在饮酒时,到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1、重点指导难读字。
潋滟、蒙(多音字,本课读二声)亦(人云亦云、不亦乐乎)、欲、妆
自由试读,指名读,组词。
2、七言诗如何加停顿?试着加上,读一读。
指名试,生齐读。
3、大家会正确读诗了,想不想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意思?
怎样理解诗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看下面的注释;问老师;查资料;多读几遍,其义自见。)
师:其实呀,还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反复诵读来理解,好,同学们,就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反复读读,来理解诗的意思吧。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苏轼饮酒的画面;太阳高照,波光粼粼;有山有水;西湖;雨;雾气升腾;)
你从哪句诗里读出来的?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太阳照在水面上,水面像金子般闪动。)想象湖水很美的画面。
为什么会这么美啊?
(因为是晴天。湖面好像是一块翡翠,像金子般耀眼。)师板书:晴方好。
师:穿越水面,你还看到什么?
生:小鱼在晒太阳。
生:青蛙在唱歌。
师:这么美的景色都融在诗的第一句中,女同学来试试。/男同学也来试。
师:晴天的西湖这么美,苏轼跟朋友们一起饮酒作诗,多么开心!可是,忽然之间,变天了!
师范读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也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雨天的西湖的景色有何特点?
(想象画面:雨下到西湖里,像珍珠一样。)
师:怪不得,我们的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二句。板书:雨亦奇
读了这句诗,你认为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受到下雨的影响?(还是很开心)
出示挂图,欣赏雨中的西湖美景。
晴天的西湖很美,雨天的西湖也很美。再读诗歌前两句。(前两句是写景)
诗人泛舟西湖,一天之中饱览了西湖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心情无比激动,写下了这千古绝句。
再读读后两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诗人把西湖和西施相比。
你了解西施吗?(她是越国的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有沉鱼之美)
此时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比作明亮的镜子;比作一块翡翠)。
师:那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因为西湖无论晴天或雨天都很美,跟西施一样都是天生丽质,所以西湖也被叫作西子湖。把西湖比作西施,给西湖增加了动感和活力。板书:总相宜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流下了永恒的画卷。自古以来,苏轼的这首诗成为人们赞美西湖美景的典范之作,是对西湖美景的最全面的评价。咱们一起来试着背诵吧!
个人背,齐背。
五、加深理解,拓展
1、师:此时此刻,加入咱们正乘坐画舫在西湖上游览,你最想说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丽的画面)
晴天的西湖,太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正好展示着西湖的美丽;下雨了,山中云雾迷蒙,景致也很奇妙。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2、其实,还有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小黑板)大家来试读一下:(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伴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总共5首,其一咱们背过: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你还能引用哪首诗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
咱们曾经背过的一首古诗就是写西湖荷花的,还记得吗?
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布置作业
1、这位诗人是谁?
板书:苏轼
2、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师:重要的文学常识一定要常记心间,老师这里对苏轼的资料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大家一起来读读。
3、苏轼写了不只一首赞美西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其中一首——(书空)与老师一起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齐读两遍题目)
三、诵读古诗,读出节奏
1、放声自读,读通顺,读准确。
a、认读生字:亦:也的意思 妆:右边女字,因为女人爱化妆。扩词
b、指名读,正音。
2、读节奏
四、讲读古诗,读韵味。
师:读准了,也读出节奏了,可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怎么样就能读出西湖的美,读出诗的神韵了呢?
生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这首诗,从题目开始。
1、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默读,讨论:那作者会如何描写这晴、雨两种不同的景呢?
板书:晴、雨
3、晴、雨天的西湖美在哪里呢?作者喜欢这两种风景吗?
相机板书:水光潋滟 方好
山色空蒙 亦奇
相机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潋滟”、“空蒙”并适时指导感情读。
4、不论晴、雨,西湖都是那样的美丽动人,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家书空,与老师一起把这两句诗写下来好吗?
a、作者把西湖比作什么?
b、西子是谁?为什么这样比喻呢?
西子,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后我们不断读课外书,还可以认识唐朝的`贵妃杨玉环,西汉的王昭君以及汉末,《三国演义》里出现过的美女貂婵。想要了解她们,就去看书吧,书会告诉你一切的!
对照图片了解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如此凝练的语言,简单的四句话,却生动地写出了西湖之美,怎一个妙字了得。
c、如此美的西湖,如此妙的诗歌,当然要用最动听的声音读出来,让我们再次齐读。(读好为止)
五、背诵古诗,升华感情。
1、让我们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
2、有的孩子在上课之前就已经能把诗背下来了,会主动学习,及时积累,真是好样的!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妙的诗来呢?
师:是啊,正因为作者爱西湖,爱大自然,才能把西湖写得如此美,如果我们也能用心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有一天,我们也能写出美妙的诗歌分享给大家。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
师:都去过了哪里呢? 生:„„
师:1.哇,这个地方听说风景优美,董老师也好想去啊!你真幸福!2.这个地方,董老师也去过了,那里的确值得一去啊!3.哇,这个地方,我今年就计划要去啦!
看到这么多同学想说,老师也很激动,也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去过的地方。我攀登过巍峨的黄山,游览过风景秀丽的北海公园,但是最让我留恋的,却是那杭州的西湖。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的就是那名扬中外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春天,桥边垂柳飘拂,桥下碧波荡漾 柳浪闻莺:这里柳丝飘舞,莺声婉转清丽。
曲院风荷:夏天,荷叶田田,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花港观鱼:这里五色鱼在水中嬉戏,游人频频光顾。南屏晚钟:这里晨钟暮鼓,余音绕梁。
平湖秋月:傍晚这里景色宜人,人们常常在此泛舟赏月。
双峰插云:这里南高峰与北高峰遥相对峙,插入云霄,气势非凡。断桥残雪:冬天的时候,西湖银装素裹,这是人们赏雪的最佳去处。雷峰夕照:夕阳西下,雷峰塔与湖面交相辉映,分外妖娆。
三潭映月:“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这成了西湖著名的标志。师:同学们,美吧?古往今来,多少游人在这留恋忘返,多少诗人在这如痴如醉,从而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件)
2.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
师:你读的很准确,但是如果注意节奏就更好了。这个题目的节奏是一二二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谁再来读读? 生:„„
师:哇,你读的真好!不仅读的准确,而且读出节奏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
师:读的真好!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师:哦,你知道了诗人在湖上,这湖就是杭州西湖。生:开始是晴朗的天气,后来下起了蒙蒙细雨。师: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初晴后雨。
师:那“初”就是开始的意思,“后”就是后来的意思,对吧? 生:对
师:诗人在湖上干什么呢? 生:欣赏风景。
师:除了欣赏风景,诗人还在干什么?课题中有一个字作了回答,哪个字? 生:饮。
师:是啊!诗人在湖上一边“饮”,一边欣赏风景。我们平时说的饮用水是用来喝的,饮水,饮茶,就是喝水、喝茶。那这里的“饮”,也是喝的意思,我们可以说是饮茶,更可以说是饮酒。因为饮酒赋诗正是古代诗人们在欣赏美景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刚才读了课题我们知道,诗人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杭州晴天时的西湖和雨天时的西湖,那这位诗人到底是谁呀? 生:苏轼
师:老师来跟大家一起认识苏轼吧。(出示课件)
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大画家。他博学多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和西湖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曾担任过杭州的通判。任职期间,苏轼经常游历西湖,先后写了大量赞美西湖的诗作。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苏轼走进西湖。
自由读诗,看自读小贴士,看看有哪些词语不懂的,哪些词比较难读,多读几遍,同时注意前后鼻音。
师:出示潋滟-水光潋滟 亦-雨亦奇 妆-淡妆浓抹 生读
师:谁能说说,水光潋滟是什么样的景色?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
生: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学生:波光闪闪 学生:银光闪闪 学生:亮亮晶晶
师:出示妆。——淡妆浓抹 你们知道妆怎么组词吗? 生:化妆。
师:什么在化妆? 生:人
师:化妆的时候,有时候是淡妆,有时候要求是浓妆。所以我们说淡妆浓抹。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苏轼笔下的西湖吧。指名读诗,然后全班读诗。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整齐,真流利,如果能注意一下节奏,那就更好听了。现在,老师已经帮你们把这首诗标上了节奏,谁来根据节奏读一读?指名读 生:„„
师:读。全班一起来跟着节奏,随着音乐读一遍吧。(播放音乐)生:„„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放佛看到了什么?(3个回答)生:„„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宋朝诗人苏轼一起去欣赏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播放音乐)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西湖的山是怎样的山,西湖的水又是怎样的水呢?大家跟着音乐轻轻地读。
生:读
师:谁来说说,哪些诗句写了初晴?哪些又写了后雨呢? 生:„„ 师: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晴天的西湖,谁来读? 生:„„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晴天的西湖啊? 生:晴方好。师:
板书:晴方好。方有三种解释,你们知道这里的“方”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方的解释: 生:刚刚,恰好
师:你还明白了什么?
学生:晴天的水面,粼粼的波光,作者写的是晴天
老师:你还解释了潋滟,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就好像 学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师:噢,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波光粼粼 师:多好的词啊 生:银光闪烁 生:晶莹剔透
师: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对吗? 生:对
师:你们积累的词可真不少啊。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碧空万里的西湖边,放眼望去,你除了看到水光潋滟,还会看见哪些美景?
学生:我会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 学生:湖水很清澈
师:是啊,蓝天绿水,多么清澈啊 学生:我看见了青山秀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啊,还有吗 学生:我看见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 师:是啊,湖面上还有小船划过呢 学生:湖面上碧水连天
学生:一个乌龟壳在水面浮着
师:湖面清得让你都能看见乌龟壳啦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苏轼深深地陶醉了,他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念道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说得真好。我们来看画面(投影出示波光粼粼画面)。让这些画面带着我们走进西湖。阳光下,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说——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强调了“好”字)
师:当阳光普照的时候,西湖水面波光荡漾,你想说„„(继续指名读、齐读)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当夕阳西下,湖面半江瑟瑟半江红,你想说„„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听得出,你们陶醉在这片水光之中了。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吟诵„„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当你沉醉在水光潋滟中时,不知不觉,湖面上飘起了蒙蒙细雨。你跟着苏轼看到了雨中的西湖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我们听到了,苏轼面对雨中西湖的山山水水,轻吟一句——(生接)生:山色空蒙雨亦奇(反复)
师:空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蒙蒙细雨不停地飞扬着,湖面上烟雨迷茫。(出示空蒙)
当雨丝轻落湖面,荡起点点涟漪,我们听到了,苏轼在吟诵: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放眼远眺,远处的山在雨中笼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空蒙飘缈,若隐若现,我们不禁要和苏轼一起吟诵: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是啊,一切变得空蒙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谁再来读读雨中西湖的美景?(生反复读)
师:听你们刚才的朗读,我再次感到西湖雨景也是奇妙得很哪!我们将两行连起来,感受西湖的晴晴雨雨吧!(生读,齐读。)
师: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这使作者联想到住在西湖附近的西子。你知道“西子”吗? 生:西子就是西施
生: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师: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西施呢?西施到底有多美呢? 生:(齐读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是呀,西施天生丽质,婀娜多姿。这是浓妆的西施(出示画面)。这是淡妆的西施。
不管是素面朝天,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的美。(出示总相宜:总是相适宜的)而西湖呢?晴天美的恰如其分,雨天美的奇妙。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齐读三、四句。
师: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让我们发出赞美吧!
生:读三四句。出示课件。
师:你们已经把自己对西湖的理解融入了诵读之中了。现在我们试着背背看。让我们趴在桌面上,会背的闭上眼睛,不会背的看屏幕,让我们一起赞美这时晴时雨的西湖吧。生:背诵
第五部分:知识拓展。
师:苏轼赞誉西湖的诗不仅仅只这一首,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件,诗作)全班齐读。
师: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再去搜集一些,完成今天的课后作业。第六部分:课后作业。
1、搜集两到三首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用今天学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并背诵下来。
2、搜集相关风光图片和文字介绍做成图片集或手抄报。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要读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根据三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陈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课前谈话:
1. 同学们,听说大家特别喜欢玩,尤其喜欢游山玩水,是吗?咱们湖州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师最喜欢湖州的莲花庄,尤其喜欢荷塘里挨挨挤挤的荷叶。谁能像老师一样向大家介绍你的最爱?
2. 就是这迷人的江南风景,让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一边走走看看停停,一边与朋友一起饮酒作诗。仿佛这江南水乡就是他们的故乡。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有一天,东坡居士(苏轼)与自己的众友们来到了美丽的西湖上京游玩。
到达了西湖之后,太阳当空照耀,波光粼粼的水面格外美,但突然,晴朗的天空之中下起了蒙蒙的小雨,东坡居士感到十分的扫兴,可是,他突然发现西湖雨中的景色也格外美,远处下起了迷雾,青山若隐若现,荷花在雨中开放,便当即创作了《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于是便有了这个千古佳句,美丽的诗句让读者流连忘返。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苏轼)】推荐阅读: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带拼音版及意思01-24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资料10-24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2-13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苏轼11-20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点评教学案例反思05-27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06-16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03-16
饮湖上初晴后雨练习10-21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10-26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