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的读后感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最好的老师的读后感(精选11篇)

做最好的老师的读后感 篇1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这是《做最好的教师》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可以做到更好。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起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怎样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从成为老师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寻标准,但一直都没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读到李镇西老师所写的“‘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句话时,顿时豁然开朗。“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李镇西老师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教育学生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实在太远了。身为初中的老师,由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搞得自己很累、很烦,总是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但面对同样的问题李老师却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所以不如就学李老师这样想:多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比如整日整洁的教室、节日时温馨的祝福、课外活动矫健的身姿、艺术节上精彩的演出;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学点东西,无论这些东西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益处就好,而不是仅仅注重他们的考试成绩;尽量和他们成为朋友,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者”,让学生阳奉阴违、避而远之。这样每天生活在一个令人有所希望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在这本书的全部文章中《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个章节给我的触动最大。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摆出“师道尊严”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反思后我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总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从今以后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感受颇多也受益匪浅。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最后,我想引用附录中的一段话: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做最好的老师的读后感 篇2

关键词:导师制,思维独立,导师选择

实现“中国梦”, 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责无旁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随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天, 无论是理论界、学术界, 还是各高等院校, 导师制的研究、实施都呈现出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从目前实施情况看, 本科生导师制成效显著, 但暴露出一些问题, 部分高校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导师制的真正作用。究其原因, 除了学校特别是一些新升本院校的教师 (导师) 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了解不够;教师 (导师) 缺乏责任心, 师生之间的交流少等来自教师本身的因素外, 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一、导师制实施流于形式, 源于对导师制的生存与发展文化脉络理解的匮乏。

就渊源而言, 导师制是绅士文化下孕育的独特产物, 它与公司文化是不相兼容的。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 高等教育在迅速市场化———尽管它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还不高, 公司文化正日益渗透到我国高校中, 功利主义不断占据大学生的心灵, 商业色彩不断填充大学生的头脑。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环境下, 导师制很难发挥出真正的效用。除个别坚持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尚可维持导师制外, 其他各层次、各类型院校实施导师制是存在问题的。马丁·特罗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指出, 大众化阶段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质变, 精英阶段的导师制只能存在仍坚守精英理念的大学中。由此可见, 导师制的失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附生的现象, 根源在于文化的不适, 而不单纯是导师的懈怠。这要求学校根据校情大力改造导师制, 重新确定导师制的工作性质和目标, 不能一味照搬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目前, 有些高校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但尚需努力。

二、对导师角色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书院的影响, 更兼近代中国大学以前的辉煌, 现代学子对导师有一种过高得近乎不切实际、刻板的良好印象和无限期待。导师往往被描述或想象成真理的化身、道德的榜样和社会的良知。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学子从师受业, 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间尝思之, 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 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 是从游也, 从流既久, 其濡染观摩之效, 自不求而至, 不为而成。”在梅贻琦看来, 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和谐的“从游”关系。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通论》中提出, 中国的学术传统由三大系统组成:第一系统是“人统”, 其系统中心是人, 即中国人所说的“学者所以学做人也”。第二系统是“事统”, 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第三系统是“学统”, 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 “为学问而学问”也。实际上, 钱先生的这一见解不仅是传统中国人对导师角色的认识, 而且与绅士文化下的导师制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说,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做人”、“为学问而学问”, 正是英国绅士文化下导师制的精髓所在。正是这个原因, 部分学者倾向于拿英国的导师制和中国的书院制做比较。换言之, 我们对导师的理解仍停留在绅士文化下对导师制的认识。然而现实情况是, 在公司文化的浸染下, 导师日益成为“知识工作者”和“专业生产雇员”。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反差, 必然引起人心理的失衡和不满。这种失衡和不满, 自然而然会引来对导师的指责与诟骂。然而, 文化变迁给导师制带来的变迁是导师不能承受之重。因此, 重新定义导师角色的时机渐趋成熟, 应该把导师从圣坛上解放下来。

三、对导师制精髓的理解与吸取不够。

在许多高校, 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 都简单地把导师理解为生活指导、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 往往单方面注重学生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 导师制的精髓在于导师的引导能力, 导师不仅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更要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如牛津大学教授David Palfrey·man编写的《牛津导师制》一书的副标题为“谢谢, 你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因此, 真正领会英国导师制的精神与实质, 跳出当前狭隘、刻板的认识, 并创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中国导师制”, 才是当务之急。那种忽视文化变迁、割断历史、依样画葫芦的做法, 无疑是不可取的。

我在接触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后, 开始被安排担任学生的导师。至今还记得当时给我们安排工作的系副主任说的一句话:“导师制, 就是要求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他特别强调师生的共同成长, 我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2012年6月, 有幸聆听了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宗杰教授的讲座, 在听了吴教授关于英国高校“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做法的介绍之后, 我更感受到在中国、特别在西部地区一些新升本的院校中实施的“导师制”实在有些“四不像”:导师的责任意识和素质水平有待考虑;学生很多时候感受不到来自导师的气息, 有同学甚至说一个学期过去了, 还没有跟自己的导师见过面, 只知道有一个叫什么什么的导师, 但这个导师长什么样却不知道。而学校或系 (部、学院) 似乎没有更好、更有效的管理、考核、评估办法。所以, 我们有必要看看别国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和做法。

吴教授在关于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教育文化 (模式) 即“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介绍中, 总结了这种教学的基本理念如下:1.导师制的灵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2.选择最好的老师做导师 (师生兴趣一致) , 3.课堂只是一种见面制度, 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汇报, 4.要求导师和学生制订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计划 (学生兴趣引导) , 5.强调教师的作用是“诊断”和阅读引导, 6.强调提问甚于答案 (即提问更多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鸣, 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指出, 课堂结束时, 学生不是带着知识, 而是带着需要研读的问题走出去 (他们会去向哪里呢?哪里才能帮他们解决头脑中的疑问或困惑呢?图书馆。) 。

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好像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最好的老师”应该有一些共同特征要求。用最简单的话概括, 就是“德才兼备”, 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理解, 是不是“智商+情商”呢?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 一个人成就的20%取决于智商, 80%取决于情商。“才”相对于“智商”, “德”相对于“情商”。这里的“德”不仅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 还包括“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在现代教育理论中, 如果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指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话, 那么“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就应该对应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热爱教师职业和热爱学生”。最好的老师应该除了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素质”之外,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当然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 。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 应该是一种执著的爱 (意志品质良好) , 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爱 (师生人际关系协调) , 应该是一种充满期待的爱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充满期待) 。这是我理解的最好老师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兰英, 周克勇.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7) .

[2]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9) .

[3]赵吉勇.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 2006 (03) .

做自己最好的老师 篇3

一个动作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感觉到最得力的虚实结构,把握好最顺畅的劲路,形成最优美的架势。

如四十二式太极剑中虚步截剑一式,扭身下截剑后,胯腰胸三个部位扭到什么角度最合适最舒服,该动作有一个扭向右前方的大方向,但多少度最贴切,这些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经过多次的扭转,才可以找出最恰当最确切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太极拳论》中松胯、松腰、敛臀的体现。姿势要想摆得最得力最舒服,外形美观大方,别人是无法给你摆妥当的,只有自己才能找到最好的定位。

杨式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常见一些习练者在转身上步摆臂时往往摇晃不定,就是打拳多年的人也时常出现这个问题。如果仔细琢磨,这里就有着非常精细的技术问题。当你向左、向右扭身摆臂时,脚尖、胸、肩及双臂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运行,扭动小了动作不到位,扭动大了势必向着一个方向倾斜。把握好这个劲路并不在用力的大小,而在于“前去之意必有后撑之力”,即太极原理中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具体地讲就是转身上步时,前摆之臂的肘部要有向手摆动的相反方向的用意;同时提起的膝部也要向转身的相反方向外拉,胯要一合即开。只有掌握了这个极不易察觉的细节,才能保证动作既稳沉又轻灵。具体到肘和膝向外用力多少,胯开多少度为最佳,只有自己在反复的实践中去度量把握才能得出。

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突破口,勇于攻坚,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要气馁。在你几乎绝望时,也可能再坚持一下就会出现奇迹。

在学拳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有些人一点就通,而大多数人要靠自己刻苦钻研才能找到突破。我本人就是一个天赋很差的人,在习练四十二式太极剑时,从分脚点剑到回身点剑一组,练了3年都没有做好。看到很多初学者都能轻而易举做好,我怀疑自己天生平衡能力是否有问题。我请教了很多人,有的说要气沉丹田,有的说桩功功夫不够,还有的说没有放松等等,理论上我都可以,可自己怎么练还是会晃动。但是我没有放弃,我放下其他动作,专练这组动作,把它分解开一段一段做。在反反复复的分解练习中有一天我突然灵光大现,原来问题在于点剑时我的腰胸肩扭转的角度不够,右臂脱离了整体,单一地使强劲向右后用力,且点剑在先,扭胸腰肩在后,前后只差那么一点时间,然而效果就大不一样。这微小的时间之差竟困惑了我3年之久。我触类旁通,独立步平衡的障碍就迎刃而解。

“玉不琢不成器”,要有镂金琢玉的精神,才能把每一个动作练好,把一套拳练好。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篇4

张睿

这个学期,我读了一本名为《做最好的老师》的书,其中有一段话,很经典: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我一个从教多年的老师来说,在思考,究竟怎样做才能做一个最好的老师,学生最欢迎的老师。

看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深有感触的,觉得他像一个神话一样,回到我工作中,我觉得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也会感到很气愤,但是,细想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前辈说的那样,你不要指望学生会和你同步,不要把他们看得太大,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样,一样懂事吗?你期望他们会那么听话,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么到位吗?其实,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师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有时,我们老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扣分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篇5

同时。我不断地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但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

读《做最好的老师》后感 篇6

严菊妹

本学期我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事是李镇西老师写的,读了后感触比较深,书中内容是非常精彩,让人爱不释手。整书中朴朴实实的语言中却让我们大有收获,书中睿智的话语都深深地触动到了我的心田。如今做教师的,毕竟不同于以前的先生,从政策面上讲,做老师的规矩是时常在变的,当然,对于“快乐的”“好的”更是没有一个标准。从教三十余年了,从一名民办教师到如今一名公办教师,经济收入大大增加,怎样做个好教师呢?

从我三十多年工作的经验所得,首先,明确自己的职业特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将教师视为你的终身职业。认真对待你的每一为学生。要坚持阅读。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能能够让你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你不停地思考。对世界保持新鲜感,阅读经典,会在无形中提升你的品位,强化你的人格魄力。要学一点幽默。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谁都不希望自己面前站着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的人,学生更是如此。掌握一点幽默的艺术,既放松孩子的心情,同时也让孩子走近了你。学会原谅自己与别人。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对自己无端地不满意,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汇集到你身上是恶气攻心。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所以,你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原谅与宽容让你生气的人与事。永远不要低估智力差幼儿。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导致了我们眼中低智力的产生。但我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了眼前智力差幼儿。不要用言语去讥讽他们,诱发他们的叛逆精神。不要吝啬赞赏的语言。就是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何况是小孩子呢?所以,你不要永不满足,你要学会发现幼儿的特长与其成功的之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当幼儿正确地回答了你的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好的创意,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你都要用愉悦人心的语气对他给予真诚的赞赏。让孩子得到开心快乐。要爱孩子,你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你相应的责任,你得关注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你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而要让孩子感觉

得到。你拾起幼儿掉在地上的东西,常与幼儿谈话。幼儿教师除了有教育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一颗理解家长的心。幼儿教师要爱孩子,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更要爱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有动力,才会甘愿无私的付出,把工作做好。幼儿教师有她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而且要关注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要照顾好每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在嘴上说的,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心孩子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正确的引导他们,毕竟我们所面对的是孩子,他们是一张张白纸,等待我们用爱心去填写。但是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准备批评你的学生时,你要学会控制你的情绪,千万不要让情绪左右了你的言行。事实上,只有你完全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你才能在面对让你厌恶的学生时,仍能面带微笑;而当你对学生暴跳如雷时,并不能表明你真的控制不了自己,事实上此刻的你也许心静如水。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心理战,好的老师肯定会如此与学生斗智斗勇。在上课方面要努力向上,做老师的心情常常是压抑的,但你应该努力营造快乐的环境,让学生快乐。你也得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窗口,让你每天都快乐,因为快乐的核心就是你自己。只有你真正快乐了,你才不会在这世界上留下太多的遗憾,只有你真正快乐了,你才无愧于你的职业。人们常用“园丁”、“蜡烛”来形容教师的伟大。做一名教师,就应该具备园丁的敬业精神,更应该具有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牺牲精神。老师既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工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尽管这样,我也乐意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默默无闻的耕耘在教育方面要直观引导,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表情,会细心倾听班主任的每一句话,他们对老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老师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的榜样。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幼儿。凡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要求学生讲卫生,不随便乱扔垃圾,自己就做到随手捡拾

垃圾。要求孩子做操规范,自己做操就先要做到认真。让幼儿讲文明守纪律。在上课方面为了让幼儿直观理解,我做了五十多个课件,这样能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做最好的老师的读后感 篇7

《做最好的老师 》这本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 他擅长把理性思考融入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中, 使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及教育情感融汇其中, 读后发人深省, 撼人心魄。 我读完这本书后, 无论在智力活动还是在教育理论上均收获颇多, 现总结最重要的几点。

一、做最好的自己

什么是“最好的自己”呢? 李老师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处, 所谓“做最好的自己”, 其实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 不断超越自己。 这是多么接地气的励志语。 在本学期开学第一天, 我就将它用来激励鼓舞调动我班学生的士气, 收效很好。 现在, 学生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 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定位和标杆, 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 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会汇成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至于什么是最好的老师, 李老师说道, 他还真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有这么多的“头衔”, 他不过就是想做个“最好的老师”而已: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 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 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 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 也就是说, 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这样的标准, 不是为得到领导的表扬, 也不是为了评职称或者得到奖金, 而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埋头耕耘不问收获, 将教育当成了事业而不是养家糊口的职业。 “天天兄弟” 在录制节目时说:“Genuis is the person who repeats the most time.” (译为:天才就是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重复做一件事的人。 ) 李老师在校期间, 能够数三十年如一日, 坚持做好“五个一工程”, 即上好一堂课, 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 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 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 写一篇教育日记。 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又做到了“五个一工程”中的几条呢? 更不要说长此以往了。

二、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李老师指出, 好教师应该有童心和爱心, 他甚至将童心视为师爱之源。 虽然师生之间在年龄上有差距, 但老师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 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 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 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常苦于和学生谈话时没有话题, 也因为每次总是些老掉牙的套话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认为很爱学生, 能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 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但和李老师相比较, 不难看出差距到底有多大。 学生的生日到了, 李老师能笑眯眯地给学生送上一张贺卡;在课余, 与学生一起讨论甚至争论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中东和平的前景或贝克汉姆或周杰伦等众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这种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关爱和亲近, 会使老师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种对学生的爱, 也体现在李老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上。就以班上学生出现的“斗鸡”事件而言, 当李老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讲解之后, 发现学生只是明着不“斗”了, 却由公开转入地下。 于是, 李老师便利用一次到通江河滩郊游的机会, 要求班上的男同学组织一个“敢死队”, 与老师进行“斗鸡”, 通过这样的活动, 老师重新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而我, 在碰到这种违反校级校规的事情时, 只是一味地批评、专横压制或者简单说教。 学生有时表面上服服帖帖, 但暗地里会和老师对着干, 有时甚至会和老师起冲突。 有一次, 我发现有个学习相当不错的同学没有做周末作业, 却在周日晚读时抄袭他人作业。 于是一下火冒三丈, 将一张试卷撕了个粉碎, 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的结果可想而知, 该同学此后变本加厉, 甚至有意拖欠作业, 上课也提不起神来。 读了这本书后, 我主动找该生了解情况, 结果他说是因为周末到省城去看病, 所以没有做, 看到课代表在收作业, 担心老师批评, 所以便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看到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也向他道歉, 承认自己不该如此粗鲁, 并且在一次诚信主题班会上, 告知同学们作业可以迟交, 但绝对不可以抄袭, 这是老师的底线。 同时, 再次当着全班同学向该同学道歉。 从此, 这位同学在上课时便能聚精会神地听课并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 也能按时交作业了。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阅读和写作

常听有人说, 不是我不想写论文或参与课题研究, 主要是实在写不出来。 作为教育专家的李老师, 教科研成果十分显著, 可谓硕果累累。 同为教师, 每天只有24小时, 我真是很惊讶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时间来读这么多的书呢? 在此, 我将李老师在本书中提到他阅读过的部分书籍杂志做一粗略统计, 其中古典类24部;文学类38部;教育类21部;人文类24部;杂志类19种。 李老师在介绍的每类后都有个“等”字, 所以说应该不止这些了。 其实, 从教以来, 他就一直不停地、如饥似渴地在阅读, 他已经养成了“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 睡觉前、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他读书的地方。 可以说, “阅读欲”就是他的“生存欲”。 对李老师来说, 读书、教书、写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在阅读大量书籍的同时, 李老师还能进行思考, 而思考总是让他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 于是, 一部又一部的读书随笔发表出来, 一本又一本的教育专著问世了。 李老师还分享了自己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要日积月累, 不能急功近利。 二是要独立思考, 不能人云亦云。 三是要自然朴实, 不能故作高深。 四是要读写结合, 不能读写分离。 看到这些成果和成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我真是自惭形秽。 从教十几年来, 我总共才读过几本书? 又有几本是深读细究的呢?至于写作, 更是不敢提及。 自己从教的前十年, 基本无任何作品。 只是在近几年, 迫于评职称或其他急需文章的时候, 才匆匆炮制, 所写文章总是没有新意, 究其原因, 主要是所写文章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 而是一味模仿别人的文章, 转述别人的思想。 而且, 很多情况下, 在读书时虽然会有所感动, 有所共鸣, 有所联想, 但仅仅是一时冲动, 并不能及时将这种共鸣记录下来, 更不要说是厚积薄发了。

“文以为种, 教以为耕”, 意为读书是写作和教书的基础, 没有教师广泛的阅读耕耘, 就很难有写的收获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阅读推广人朱永新教授在“阅读改变人生” 的报告中这样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朱永新教授还强调通过营造浓郁的阅读环境与氛围, 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 培养阅读兴趣与良好习惯, 使阅读成为伴随终身总的计生活方式, 从27而0为建设学习11型4社会奠定基66础。 这与李镇西老师的想法和做法不谋而合。摇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 篇8

老板很是纳闷,问他老是拿手中的这只碗去碰别的碗是什么意思?他得意地告诉老板,这是一位长者告诉他的挑碗的诀窍,当一只碗与另一只碗轻轻碰撞时,发出清脆、悦耳声响的,一定是只好碗。老板恍然大悟,拿起一只碗递给他,笑着说:“小伙子,你拿这只碗去试试,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仪的碗”。他半信半疑地依言行事。奇怪!他手里拿着的每一只碗都在轻轻地碰撞下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惊问其详。老板笑着说,道理很简单,你刚才拿来试碗的那只碗本身就是一只次品,你用它试碗那声音必然浑浊,你想得到一只好碗,首先要保证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只好碗……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前提条件是你应该与人为善。你付出了真诚就会得到相应的信任,你献出爱心就会得到尊重。反之,你对别人虚伪、猜忌甚至嫉恨,别人给你的也只能是一堵厚厚的墙和一颗冷漠的心。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只碗,碗里盛着善良、信任、宽容、真诚,也盛着虚伪、狭隘、猜忌、自私……请剔除碗里的杂质,然后微笑着迎接另一只碗的碰撞,并发出你们清脆、爽朗的笑声吧!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撞出最好的别人!

做最好的老师的读后感 篇9

打开书,一页一页地翻阅,细细地品味,总是收获颇多。简单的字眼,诉说着老师与学生之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凝聚着师生之间那纯洁真挚的师生爱,我多么渴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爱”,那是心灵的净土,是人生的享受。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书中说到“大凡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都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自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而干劲冲天,却很少想过其他将遇到的挫折、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前人经验等等”这些说的很符合现在的我,有工作热情、干劲十足,却不曾想过那些未知的事。通过阅读,我明确了自己不应该自以为是,该虚心面对任何一件事,不要总以为自己怎么怎么样,应从实际出发;对于教学规律,应在自己摸索的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发现已有的现成规律,学习怎么驾驭课堂,怎么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教学理论,我只是简单了解一些关于新课改的理论,具体到实际中还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应多读书,大胆尝试到教学中,虚心请教“前人经验”,多听、多看、多读、多学。

“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志向、才干,首先教师应该有能力、志向、才干,这样才能去教育培养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呢?书中说到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而言,阅读量实在有限,另外由于刚毕业,对所教知识体系完整性掌握的不够,专研分析教材能力有限,因此更多的时间用在备课上,而没有时间去看其他书籍。据我了解“老教师”均有看书的好习惯,跟他们聊天时,无论是言语还是话题内容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知识的渊博,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了解国家实事、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更多的是关于的地理的书籍中涉及到的美妙言辞,充满意境的图片,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对于写作,我更感羞愧,如今科技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想要找到什么都能搜集到,所以就很少写过属于自己的作品。

李老师对于写作提出四方面的体会,也是对我们的建议:要日积月累,不要急功近利;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要读写结合,不能读写分离。对于以上四点是提高我们素质的一方面,作为语文老师,我想我们教学基本功是亟需提高的。我们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努力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采用更为合适、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收获更多、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李老师指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通过读书我们已经能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怎样做到素质教育,避开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我们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优良的师德去感化学生,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平等的心去对待学生,当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时,学生就会除去心中老师“高高在上”的想法,与老师成为朋友。人们常说,当学生讨厌一个老师时,他便不愿意学习这科。那么反过来,当我们与学生成为朋友时,学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自然在课堂上会认真学习,达到较好的结果。其次,我们应该起到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必须做到,另外还要一视同仁。最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会茁壮成长,另外我也积极听其他老师的课,努力来填补自己的不足,这是多听。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做最好的老师的读后感 篇10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着一个长长的梦,几经辗转,几经沉浮,时至今日,汇聚成了一个梦——中国梦。在金丝小枣之乡长大的我,从小就爱做梦。上学之后,在我英语老师的影响下,痴痴梦想自己也能当一名人民教师。长大后,带着青春的梦想,真的成为了一名令人羡慕的教师。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激情满怀,活力四射,从那时起“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梦想。教育作为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要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实现中国梦、教师梦,是我的执着追求。

今年教师节之际,我收到了一份最好的礼物——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捧起《做最好的老师 》这本书阅读的时候,犹如一股甘泉涌入心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带给我的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同时给了我更多的启示„„

一、坚持做好自己的“五个一”

拜读中,李镇西老师的“五个一”工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更铭记在心里: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说来惭愧。刚参加工作时,我曾信心满满,激情昂扬,决心教好每一个学生,也渴望成为一位深受学生喜爱、家长爱戴、同事乐道、领导信任的老师,一位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老师,一位能实现自己最高人生价值的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中我浪费的时间太多,走过的弯路太多,没有教育好的学生不少,摸索不到好的教育方法,找不到成功的起点,就这样在原地踏步,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更何谈去追寻名师的足迹!现在我才刚刚认识到我的教育教学是个值得自己奋斗的事业,决心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因此,我在校信通开设了博客。开博初衷就是能记录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方便与学生、家长交流,监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在博客里开通了金话筒——《我语写我心》专栏,让家长、学生和我在这里敞开心扉,自由交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会保守所有的秘密),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我语写我心》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我仿照李镇西老师,制订了符合自己的每天的“五个一”工程:上好每一节英语课,找一个学生聊天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现象对自己的启发,写一篇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日记,读不少于5000字的教育教学类书籍。

平时的我也喜欢写点教育类文章,感受、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动,反思自己的教育现象。但是从没想到这些能给自己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是李老师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为职业奋斗的信念及希望,又重新让我的梦想扬帆远航,是他告诉我们,成功的方法很简单,而且成功之

门就在我们眼前。难道不是吗?相信坚持做好自己的“五个一”,会有很大的进步,正如李老师所说,我们不和别人比,和自己的昨天相比,每天进步一点点,会让自己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历练。

二、用爱启迪智慧,用心润泽心灵

李老师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我们承认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应该充满人情味,是润物无声的无痕教育„„”回想李老师的教育故事中的一幕幕,李老师的育人之道是那么得匠心独具,与众不同,这里面凝聚着他多少心血与智慧呀!唐朝诗人杜甫曾写过如此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也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无痕”教育,教育要像是知时节的春雨,悄无声息地下起来,滋润孩子的心田。要是雷鸣电闪,狂风暴雨,来势凶猛,雨下得倒是挺大,但“雨过地皮湿”,对庄稼的生长没有什么益处。风雨要是太大了,还有可能会伤害庄稼。绵绵春雨,会一点点地渗透到土地里,使庄稼茁壮成长。“无痕”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触动心灵的教育艺术,它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技巧,是用爱启迪智慧,用心润泽心灵的体现。事实上,有时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是一个简单的爱抚,富有深情地望他一眼,看是不着边际的问寒问暖,讲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反其道而行之的榜样力量,不着痕迹的一个暗示„„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荡漾起学生心中的涟漪,用爱启迪智慧,用心润泽心灵,这不就是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吗?

三、给每一株花草开花的权利,静等花开

李老师说:“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让每一孩子都抬起头来!”这句引自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再次从李老师的教育观中以明显的分量占据书之一角时,我觉得它具有振聋发馈的警示作用。李老师也曾有过武断和主观偏见的经历,故此他曾无数次地自责和痛心,他一再告诫我们这些同行“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永远不要说“我永远不会相信你了!”“看来你是教不好的了!”“这是最后一次原谅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别来上学了!”“我没有你这个学生!”„„“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李老师真正做到了让每一孩子都抬起头来,给每一株花草开花的时间,用爱心浇灌花草,静等花开。

李老师的一个个让人回味无穷、发人深思的教育故事,犹如一面面镜子折射着我,让我更多的感受是自责与深省。回顾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一些在我苦口婆心之下仍坚持不交作业的同学被我挖苦过;一些在我多次交流沟通仍课堂“昏睡”的英语乏趣者令我失望过;一些我多次鼓励、启发、诱导仍难以转变的孤僻、内向、偏激等个性问题生我也曾冷落过„„从现在开始我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像李老师一样给每一株花草开花的权利,给每一株花草开花的时间,用爱心浇灌它,静等花开。

感谢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给我提供的这顿精神上的营

做最好的自己 篇11

作为江阴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96钳工班学生,1999年7月毕业后进入本村的一家私营汽车改装厂学习汽车维修。作为一名学徒工,从汽车改造的每一个环节如电焊、气割、修车、电路改装,什么都学,什么都做,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就这样连续工作了2年;之后又做了一年的汽配销售,做营业员,在三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之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7月经朋友介绍,开始关注不锈钢拉丝的产品,由于对该项目没有任何的经验,也不了解这一产品,他创业初期有一丝的害怕,有一丝顾虑,就像人家常说的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懂,但对创业有很大的冲动和浓厚兴趣的他,在父母、亲戚、朋友的鼓励支持下,决定创业。

创业初期是辛苦的,从筹款——建厂房——买设备——招工——原材料——生产——销售,在紧张的一步步实施进行。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不耻下问,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

在这几步中,每一步都有它的难处,但是要数销售最困难,因为前面的困难在经过不懈努力之后,还是可以克服的,但是销售就很难说了。做好了产品要找客户,到哪里去找呢?不知道客户就在电脑上搜索客户资料信息,一家家打电话、发传真联系。联系了100家只要有10﹪的客户回复就已经很好了。大多数的回复都是先试试样,叫他们寄点样品(免费的)。但是只要客户肯试样,当时的他就已经很高兴了。

上一篇:软考网络工程师下午题下一篇:2019国家公务员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