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争议仲裁协议书-仲裁协议书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渔业争议仲裁协议书-仲裁协议书(推荐13篇)

渔业争议仲裁协议书-仲裁协议书 篇1

渔业争议仲裁协议书

甲方:鲁东港渔1619船东

地址及邮编:山东日照市涛雒镇海员村 276800

乙方:鲁东港渔1988船东

地址及邮编:山东日照市盛祥冷藏厂276800

甲乙双方兹达成渔业争议仲裁协议,内容如下:

1、双方一致同意将或与之有关的一切争议提交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按照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关于渔业争议案件的特别规定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2、按照仲裁规则的规定,在渔业专业仲裁员名册中,双方共同选定刘波为独任仲裁员,成立仲裁庭。

3、按照仲裁规则的规定,双方同意由仲裁庭本着方便当事人、利于案件快速公正审理的原则,采取方便灵活的仲裁程序进行仲裁,但应保证双方当事人充分的陈述与答辩权利。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渔业争议仲裁协议书-仲裁协议书 篇2

一、前置条件对双方当事人的效力

仲裁协议是当事人之间为了解决商事争议, 而在争议发生前或在争议发生后所形成的愿意将特定争议交付仲裁方式予以解决的合意, 这种合意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之间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独立于主合同而存在的提交仲裁的协议书。有学者非常精辟的从仲裁协议的成立、仲裁协议的内容、仲裁协议的作用、仲裁协议的效力和仲裁协议的形式五个方面归纳了仲裁协议的法律特征, 指出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 仲裁协议不仅约束仲裁协议的双方当事人, 还主要约束第三人——仲裁协议指定的仲裁机构和仲裁员, 以及被仲裁协议排除了司法管辖权的法院和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法院。而且就仲裁协议的法律性质, 该学者也认为仲裁协议本质上就是契约, 应具有一般合同或契约所具有的法律特征和效力。[2] (p13-23)

当然, 与一般合同或契约相比, 仲裁协议又有其特殊性。仲裁协议规定的并非是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 而是通过规定以仲裁这种形式来确定当事人在争议解决方式上的权利义务, 即当约定的争议事项发生后, 当事人享有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权利, 并承担着不能向法院起诉的义务, 以此最终实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由此可见, 既然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 在提交仲裁前应当经过友好协商, 或直接约定多少天的协商期, 这个仲裁前的条件对双方当事人来说, 按照有约必守, 信守合同的原则, 是具有当然的约束力的。不管是合同中的仲裁条款还是单独的仲裁协议本质上作为契约, 就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

如果一方不协商, 或不遵守协商期, 对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违约行为。与违反一般合同的救济方式相比, 违约方直接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请求, 非违约方能否要求继续协商?同时对于违反仲裁协议中这个前置条件的当事人的仲裁请求, 仲裁庭该如何处理?是否受理呢?按照仲裁理论的通说, 仲裁协议对当事人最主要的法律效力是当事人应通过仲裁而非诉讼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当事人在仲裁协议项下所承担的具体义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当事人因此丧失了就特定争议事项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并同时承担了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义务。若一方当事人违反此项义务向法院起诉, 另一方当事人就有权依据仲裁协议要求法院中止司法诉讼程序, 并将争议交给仲裁机构解决。第二, 由于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已同意将有关争议提交仲裁解决, 并承认仲裁庭所做裁决的约束力, 所以仲裁协议当事人还承担了履行仲裁裁决的义务。在仲裁当事人违反仲裁协议规定的义务、拒不参加仲裁的情况下, 仲裁庭可根据仲裁协议的授权做出缺席裁决, 违反义务当事人仍然要受仲裁裁决的约束。因此, 一方当事人不协商, 或不遵守协商期直接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请求, 仲裁机构处理的依据就是当事人双方的仲裁协议的规定。

二、前置条件对仲裁庭的效力

仲裁庭是否受理当事人的仲裁请求就是看仲裁庭对双方当事人的争议是否具有管辖权。而仲裁庭的管辖权来源于当事人的仲裁协议。“无协议便无仲裁”, 仲裁协议是仲裁活动的“宪法”和“指挥棒”, 是仲裁程序的基石和灵魂。仲裁协议是当事人选择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依据, 同时也是当事人以合意的形式排除诉讼方式解决争议的意思表示。一切仲裁机构在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时, 必须首先审查申请人所提交的仲裁文件中是否包含有仲裁协议, 至少仲裁机构在对初步证据的审查中要确定仲裁协议形式上的有效性。仲裁协议直接赋予了仲裁庭处理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权力, 同时将仲裁庭的权力限制在仲裁协议的范围内。国际条约及各国仲裁法均规定, 如果仲裁裁决的事项超出仲裁协议约定的范围, 有关当事人可以拒绝对该裁决的执行, 而有关法院可以依当事人的请求以仲裁庭越权为由全部或部分撤销该裁决, 或拒绝承认和执行该裁决。如1958年《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第3项规定, 若被申请执行仲裁裁决之一方当事人举证证明“裁决所处理之争议非为交付仲裁之标的, 或不在其条款之列, 或裁决载有关于交付仲裁范围之外事项之决定者”, 缔约国法院可以拒绝承认和执行该裁决。

如前所述, 如果一方不协商, 或不遵守协商期, 对于违反仲裁协议中这个前置条件的当事人的仲裁请求, 仲裁庭是否就完全按照仲裁协议的规定不受理呢?笔者认为, 仲裁作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一种司法外解决当事人争议的机制, 仲裁虽然是当事人合意选择的结果, 仲裁程序形式上起源于仲裁协议, 然而仲裁当事人的行为能力、仲裁协议的形式以及效力、仲裁员的权限、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问题、仲裁的具体进行程序、仲裁裁决的效力以及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 均要受到特定国家法律的规范。内国法如果不承认当事人具有将特定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权利, 如果不赋予仲裁员以审理和裁断争议的权限, 或者不以国家强制力执行仲裁裁决, 那么仲裁活动将无法进行。所以, 一般认为, 国际商事仲裁是兼具契约性和司法性的法律制度, 契约性是基础, 司法性是保障。因此, 仲裁庭基于仲裁协议的授权是要顾及仲裁前的前置条件, 但基于仲裁的司法权性又可做适当自由裁量之行为。

首先仲裁庭应当审查该仲裁协议的效力要件, 仲裁协议效力要件是指使仲裁协议具有约束力或可执行性的要素。无论于法理或实践, 只有全面符合法定效力要件的仲裁协议才是有效的仲裁协议, 法院之外的仲裁庭才能将之作为行使或继续行使管辖权的惟一依据, 由此做成的仲裁裁决才有可能得到法院承认或执行。仲裁协议效力要件的这种重要意义决定着对其规范的法律规则应当适当, 否则, 将会严重妨碍仲裁作为解决当事人之间争议有效工具功能的发挥。

仲裁协议效力要件主要包含以下六个要素:当事人必须具有订立仲裁协议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仲裁协议的对象依法必须具有可仲裁性;仲裁协议应当具备必要内容;仲裁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强制性规则;仲裁协议的形式应当合法;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的意思表示应当真实。在符合这些要件的情况下, 仲裁庭可以认定对该仲裁案件是有管辖权的。同时, 可以给双方当事人一段合理的磋商期进行磋商, 然后再由仲裁庭审理解决。

发生在1991年的“锐夫动力公司案”就涉及到仲裁协议中的前置条件问题, 在该案中双方当事人香港锐夫公司和上海远东公司在合同第14条名为“争议、索赔与仲裁”的仲裁条款中约定: (1) 由于本协议引起的任何争议和索赔, 双方应尽可能地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 (2) 除本协议第12条规定的可以原谅的延误和第13条规定的不可抗力条款所列举的情况外, 任何一方违反协议造成他方损失或根据协议规定可望得到的权利和利益, 受到损害的一方有权自协议规定的履约日起30天内凭必要的书证向造成损害的一方索赔由此而引起的损失。锐夫公司提供的书证应由美国仲裁协会 (AAA) 签署。远东公司书证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CCPIT) 签署。如果一方在证据签署后不接受他方索赔请求, 双方应按以下各款规定, 将争议提交仲裁解决。 (3) 争议发生60天后, 任何一方如果认为争议未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 该方有权提出并要求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 (SCC) 在斯德哥尔摩按该院规章仲裁解决。 (p79) 从第 (3) 款的规定可以看出, 双方当事人约定了60天的协商期, 而在1991年6月锐夫公司向SCC提出仲裁申请后, 远东公司就以锐夫公司未能遵守14条的程序为由, 指出锐夫公司无权提请仲裁, 在SCC受理后又提出对其的管辖权异议。SCC最终依据14条认定对该案享有管辖权并做出了裁决, 该裁决最后也得到了我国法院的承认。无论是SCC还是赵秀文老师都未论及14条中60天磋商期的问题, 当然根据该案的争议发生日 (1990年2月) 到提出仲裁申请 (1991年6月) , 双方协商的时间远远超过了60天, 而且在第 (3) 款中也使用了“认为”这种主观的表述, 这些原因也许是支持SCC做出裁决的主要依据。

三、审查法院对这个前置条件效力的认定

仲裁协议对法院的效力主要表现为排除法院的管辖权。但是鉴于司法监督对仲裁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管辖权的效力并非是绝对的。各国有关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制度对法院的管辖权做了不同程度的保留。其中最主要的保留便是在仲裁协议效力方面的审查和裁判的权力, 而这种司法管辖权的效力是最终的。就前面的问题来说, 如果另一方当事人在仲裁提起阶段、仲裁进行过程中或仲裁裁决做出后任何一个阶段以仲裁庭违反仲裁协议中的前置条件为由, 要求有关法院来审查仲裁庭的管辖权的话, 那么有关审查法院该怎样认定这个前置条件的效力呢?在仲裁提起阶段、仲裁进行过程中, 有关审查法院审查的就是双方当事人的仲裁协议是否满足仲裁协议的效力要件, 这和仲裁庭审查的标准是一致的。如果是在仲裁裁决做出后, 则涉及到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

法院对仲裁裁决实施司法监督的依据在于确保仲裁的合法与公正性。仲裁的基础在于当事人的合意, 非为法定审查理由法院是不应该强加干涉的, 但是如果在仲裁过程中存在着不公正乃至非法因素, 应当事人的要求对仲裁裁决进行适当的司法审查是促使仲裁正确发展的必要手段。

考察各国仲裁立法, 对于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当事人申请法院撤销仲裁裁决;二是当事人申请法院不予承认、执行仲裁裁决。虽然各国的司法制度有所区别, 但是对于保障仲裁的自治性和限制司法的过度干预问题上却颇有共识, 1958年《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以下简称《纽约公约》) 和《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国法院作为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的主体, 对审查的把握尺度方面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具体而言:

(1) 尽量减少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干预。纵观国际公约和主要国家的相关法律, 均将提请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的理由限定在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 而且这些理由主要是针对仲裁的程序问题。这说明, 各国对于仲裁的态度是明确的, 即尽量限制、减少法院对仲裁的影响和干预, 保证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享有充分的自由决定权, 除非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项足以影响公正程序在仲裁过程中顺利进行, 且法院必须根据申请人的申请, 才能介入仲裁。

(2) 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的法定事由被严格的限定。法律规定拒绝承认、执行和撤销仲裁裁决的情形基本一致, 包括仲裁协议无效、仲裁程序不当, 仲裁庭适用的法律不符合当事人的约定等。这些情形显然违背了仲裁作为当事人选择仲裁作为纠纷解决方式的初衷及当事人之间的约定, 必须得到纠正, 但是鉴于制度的限制, 仲裁庭在做出裁决后已经没有权利来纠正以后的问题, 此时必须要由法院来行使司法监督的权力。

就我国的司法实践来说,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处理与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收费及审查期限问题的规定》等文件中, 对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审查期限做出了明确规定, 并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裁定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之前必须逐级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审查决定, 实际上将拒绝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权力统一收归最高司法机关行使,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报告制度”。该制度建立后, 通过各地中、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审查, 大大减少了各地法院可能出现的法律适用错误、执法尺度不一等情况。通过多年的司法审查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并明确了一些基本原则。人民法院在审查是否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时必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忽视, 对参加仲裁程序、接收仲裁文书的回避以及仲裁庭在确定仲裁管辖权、组庭和送达仲裁文书方面的瑕疵。

综上所述, 对于违反仲裁协议中这个前置条件的当事人的仲裁请求, 仲裁庭基于仲裁协议的授权是要顾及仲裁前的前置条件, 但基于仲裁的司法权性又可做适当自由裁量之行为。在给双方当事人一段合理的磋商期进行磋商的情况下, 按照仲裁协议效力要件的构成审查后再由仲裁庭做成裁决。而对此裁决, 审查法院是认可并支持的。

参考文献

[1]万鄂湘.《纽约公约》在中国实施中的八个问题[J].国际经济法学刊, 2009, (4) .

[2]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美国违反渔业协议引争议 篇3

南太平洋国家所处的海域盛产金枪鱼,其每年的金枪鱼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而由瑙鲁等8个地区国家组成的瑙鲁协议成员国的产量又占到地区总产量的一大部分。1987年,美国同南太平洋岛国集体签署了金枪鱼渔业协议。根据该协议,在美国支付一定的入渔费(每年的具体数额由双方通过谈判确定)后,协议签署国允许美国捕鱼船进入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捕捞金枪鱼。同时,与该协议“捆绑销售”的还有美国政府每年2100万美元的官方援助和美国军方对当地海域的“渔业巡航”。

根据协议,美国将在2016年支付6700万美元购买在协议签署国家水域约6000天的作业天数。但在2015年底,美国突然要求修改协议,包括取消购买2000天作业天数,涉及金额约2300万美元。美方给出的毁约理由是,受国际市场金枪鱼价格下跌和生产成本上升影响,美国渔业企业已无力执行金枪鱼入渔协议。同时,美方还要求南太平洋岛国修改按天收费的规定,改由按实际捕捞量收费。对此,负责地区渔业事务的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不得不停止向美国渔船发放捕捞许可证。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谈判,双方基本上以美国提出的要求为基础达成了临时协议。然而,美国国务院已经明确表示,除非修改协议大幅降低入渔费,否则美国将于2017年退出金枪鱼渔业协议。

对于美国擅自违约的行为,相关当事国表示非常愤慨。瑙鲁协议成员国办公室首席执行官阿阔柔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会做任何妥协!美国渔船可以在我们的海域捕鱼,但前提是必须遵守我们制定的管理制度和安排,如果美国渔民不打算遵守按天付费规则,那么他们就应该去别的海域捕鱼。”阿阔柔表示,“一系列事件已经证明,美国船队已经不是令人信任和可靠的商业伙伴,即便没有与美国签订的条约,我们的经济状况也不会变差”。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美国当然不会因为金枪鱼价格下跌就马上退出条约,此举意在向南太平洋国家施压,迫使其大幅修改或重新签署一份对美国更有利的条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发展政策中心副主任马修·多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10年,瑙鲁协议成员国对外国渔船入渔费实行按天收费的规定,且额度不断上涨,目前已经涨到每船每天约1万美元。在原协议框架下,美国捕鱼船已经感到吃力,许多规模较小的船队入不敷出。

仲裁、仲裁协议解读 篇4

当今社会,民商事活动越来越频繁,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得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也越来越便捷。相比之下,解决民商事交易中产生的纠纷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成为当事人无法忽略的成本,如何快捷、经济、有效的解决纠纷成了当事人考虑的重要问题。解决争议的方式有很多种,仲裁作为其中的一种,逐渐以其特有的自由、经济、快捷而有效的优势脱颖而出。然而,启动仲裁必须要有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仲裁协议,就不会有有效的仲裁。可以说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石。

一、仲裁的涵义

在社会民商事生活中,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性权益纠纷,这些纠纷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往往给当事人的经济生活带来不便。但是,通常在矛盾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当事人往往难以自行协商达成妥协而快速、经济的解决争议;如果走司法诉讼的途径,可能程序又过于繁琐,并且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财力,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不合算;若以民间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的结果又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而仲裁这种争议解决方式,比诉讼要自由、快捷以及经济,比民间调解要正式而更有约束力。于是,从自由、快捷、经济而有效的角度出发,许多当事人愿意在争议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约定以仲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国的仲裁制度发展比较滞后,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仲裁法。但是在颁布实施仲裁法的前期,仲裁的实践并没有迅速的发展起来。而是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事交易的频繁发生,以及我国同国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全面展开,仲裁才以其特有的优势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潮流而迅速得到发展。由于仲裁实践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对仲裁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以指导我们的仲裁实践。当前对仲裁定义的阐释多为学理上的定义。有学者给仲裁定义为:“仲裁是利益冲突的双方当事人事先或事后以自愿为基础达成协议,将民商事纠纷交由第三方处理并由其作出对利益冲突的双方当事人均产生约束力的裁判结论的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也有学者对仲裁定义为:“仲裁就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第三者就纠纷居中评判是非,并作出对争议双方均有拘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方法或方式。”我国现行的《仲裁法》没有直接给仲裁作出定义,只是通过规定仲裁的范围和效力间接的对仲裁进行界定,如《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三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综上所述,无论是理论上对仲裁的定义还是法律条文上对仲裁的界定,都强调了仲裁的几个关键点,即:一、当事人要有同意以仲裁方式来解决双方争议的意思表示;二、该意思表示为双方当事人自愿;三、争议的内容必须为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性权益纠纷,即民商事纠纷;四、解决争议的主体为非司法机构的第三方,即仲裁机构;五、仲裁的裁决结果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终局效力。

二、仲裁协议

1、仲裁协议的涵义

目前学术界通行的对仲裁协议定义为:“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特定民商事争议提请仲裁解决的协议”3。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订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仲裁协议是指当事各方同意将他们之间的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特定法律关系上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切或某些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我国《仲裁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仲裁界,在仲裁协议的性质认识上大体是一致的。仲裁协议在仲裁程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启动仲裁程序中起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民商事仲裁的基石。

2、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内容

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内容均存在于有关法律规定中,如我国《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从这一法条中我们解读出“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的两种形式。仲裁条款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在其主合同规定的诸多权利和义务条款后面增加的针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双方同意以仲裁的方式解决的条款。由于仲裁条款通常是作为合同的附属条款而存在的,不可能在合同中占据主要的位置以及占据大量的篇幅,所以其内容规定的比较简单和原则,但甚为经济、方便,因而已成为最常见、最主要的仲裁协议。而“其他书面形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包括以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合同书指的是仲裁合同书,是以单独的仲裁协议形式而存在,即当事人在主合同之外,针对可能产生的争议,单独起草的一份争议解决方案,详细的载明如何具体的以仲裁方式来解决可能发生的纠纷。4 通常内容具体而明确,其效力也容易认定。无论是附在主合同里的仲裁条款还是单独起草的仲裁协议书,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当事人双方在同一份文件上表达了仲裁的意愿,并且在同一份文件上签字表示同意授权其生效并受其约束;二是该仲裁协议的形式均为书面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纸质形式。至于《解释》当中所认可的信件、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仲裁协议的形式,似乎同仲裁条款和仲裁协议书在特征上有着一些区别。以信件的形式来订立仲裁协议从通常习惯上来讲,首先应该是一方当事人去信向对方表达仲裁的意愿,而对方当事人如果同意该提议,则在回信中予以肯定。那么这样一来,关于双方当事人愿意订立仲裁协议的意思表示则分属在两份文件甚至于多份文件中;三是以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的形式订立仲裁协议,其过程也如上述第二类的过程。不仅存在仲裁的意思表示分属多份文件或文档,还存在该意思表示的载体无双方当事人共同签字,故应首先确认双方仲裁意思的真实性和此种仲裁协议的效力。以上各种表现形式均是当事人直接的表达仲裁意愿,不仅如此,当事人甚至可以间接的表达仲裁意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之规定:“合同约定解决争议适用其他合同、文件中的有效仲裁条款的,发生合同争议时,当事人应当按照该仲裁条款提请仲裁。”这是一种典型的仲裁条款的具体内容不由当事人自己约定,而是通过援引的方式而为当事人采用的仲裁协议形式。虽然此形式中的仲裁条款并非当事人自己商定,但是依旧符合前述对仲裁协议的理解,即该仲裁协议确有文件作为载体,能够以有形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当事人愿意援引该仲裁条款必定是对该协议的内容有所了解而愿意受其约束,故司法解释予以认可。我国仲裁协议的四种形式均要求是书面的,这也是受国际仲裁的影响。

仲裁协议的内容,根据《仲裁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关于仲裁协议内容的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项;(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这三项内容是法定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仲裁协议,都应具备这三项内容,当事人自己约定的其他内容亦应符合仲裁法的规定。

一份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既是仲裁庭行使管辖权的依据,又是仲裁程序得以进行以及仲裁裁决得到承认和执行的保障。因此,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3、仲裁协议的特征

仲裁协议的特征:一、仲裁协议是当事人双方启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合意,不论是仲裁条款亦或其他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其行文的字里行间必透出对已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的解决方式,而非一般合同将双方权利义务作为主要内容,且不直接体现经济利益;二、仲裁协议对当事人双方和法院、仲裁庭均有约束力。当事人之间既然签订了仲裁协议,则双方均受其约束,在争议发生后,只能提交仲裁解决。一方如就约定仲裁的争议向法院起诉,法院有义务依法律规定和对方当事人不予受理的异议驳回申请方的申请,同时法院亦不得受理当事人已订有仲裁协议的争议事项。仲裁协议还约束着仲裁庭的仲裁活动,仲裁委必须受理依仲裁协议提出的仲裁申请,在仲裁协议的范围内行使仲裁权。三、仲裁协议自行解决管辖问题,仲裁时的管辖一定是双方事先便在仲裁协议中约定好的。

4、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协议书 篇5

地址:___省___市___路___号

法定代理人:田_____,董事长

被申请人:___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___省___市_____路___号

法定代表人:周___,总经理

申请人___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申请人)与被申请人______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被申请人),

————————

———————

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自愿达成如下和解协议:

————————

———————

五、本协议书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由被申请人送仲裁庭一份。

申请人在本协议书生效后的三日内撤回仲裁申请。

申请人:_____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理人:田_______________

被申请人:_______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周_______________

合同仲裁协议书 篇6

同年5月6日,zz公司与被告yy公司签订了CC960506号销售合同,约定由yy公司销售普通旧机电5000吨给zz公司,每吨348.9美元。

上述两份合同第8条均明确约定:“凡因执行本合约所发生的或与本合约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应提交中国国际经济仲裁委员会,根据该会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

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货物到港后,经商检查明:货物总重量为9586.323吨,“本批货物主要为各类废结构件、废钢管、废齿轮箱、废元钢等”。

zz公司遂以xx公司和yy公司侵权给其造成损失为由提起诉讼。

渔业争议仲裁协议书-仲裁协议书 篇7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 国际商事争端逐渐增多, 国际商事仲裁由于其中立性, 专业性, 保密性的特点成为当事人首选的争端解决方式, 是作为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自然人, 法人, 其他组织根据其达成的协议自愿将具有国际性因素的争议提交给中立的第三方裁决, 双方当事人受其约束的一种争端解决方式。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当事人间自愿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争端的法律依据和先决条件, 是提交仲裁的前提和基础。准据法即是根据冲突规范的指引来确定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中当事人缔约能力, 事项可仲裁性, 仲裁协议形式等问题具体所应当适用的法律。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仲裁程序的逻辑起点, 然而仲裁协议本身的效力问题常常引发当事人的争议, 各国法律对商事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认定不同, 会导致各国法院可能基于仲裁协议无效为由干涉仲裁庭对争议的管辖, 或影响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为了给国际经济贸易营造一个安全稳定, 公平公正的环境, 尽量使不同主体关于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认定趋于一致,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准据法的确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理论问题, 在国际商事仲裁的实践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要件的认定

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直接关系到仲裁庭对特定案件的管辖权, 也关系到依据仲裁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能否得到裁决执行地国家的法院的承认与执行。我们研究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准据法的前提就是确定协议的有效性要件, 即我们应当对仲裁协议哪些要素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探讨, 而这些要素应当是决定仲裁协议是否有效的必备要件。

结合各国立法和实践, 关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要件的必备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仲裁协议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第1项规定, 依据对双方应当适用的法律, 如果当事人处于某种无行为能力的情况之下, 管辖当局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要求, 拒绝承认和执行该裁决。《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欧洲公约》第6条2款规定:在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或有效性作出裁定的时候, 应检查仲裁协议在根据他们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有无行为能力问题上的有效性。根据各国实践, 因为仲裁协议也具有契约属性, 当事人具有缔结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仲裁协议合法有效的前提。

(二) 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

英国1996年《仲裁法》第5条第1款规定:“本部分规定仅适用于仲裁协议为书面形式, 以及任何其他的当事人为本部分之目的而签订的有效的书面协议”;1989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178条规定, “关于仲裁协议的形式, 如果以电报、电传、传真或任何其他通讯方式, 其内容可作为证据的书面形式作成, 仲裁协议应为有效”;法国1997年新《民事诉讼法典》第1443条规定:“仲裁条款应以书面规定于主协议中或者主协议援引的文件中, 否则它是无效的”。虽然各国关于书面形式的具体表述不同, 但绝大多数国家规定仲裁协议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因为书面形式可以证实当事人有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主观愿望。

(三) 仲裁协议内容

仲裁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意思自治是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基石。首先, 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应当真实、一致, 即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 以欺诈、胁迫等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手段迫使一方当事人订立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应当无效。其次, 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还应当明确、肯定, 要符合现代商事仲裁制度“或裁或审”的原则, 不能同时约定可提交仲裁又可提起诉讼, 用语不能含糊不清。

2.仲裁机构

双方当事人协议中的共同约定是仲裁机构管辖权的来源。倘若当事人明确表示了仲裁的意向, 但并未明示仲裁机构的名称, 或者依照常理不能推定其存在, 有关仲裁机构因为无法证明对该争议有仲裁管辖权而有权拒绝受理案件。有些国家出于维护当事人意思自治, 扩大仲裁机构管辖权的目的, 对这一要件已经出现明显宽松迹象, 如英国对于海商案件只要求仲裁协议中出现“伦敦仲裁”, 不用指定具体仲裁机构, 即可认定仲裁协议有效。

3.可仲裁事项

即指仲裁协议的当事人提交仲裁的事项属于法律规定的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范围。各国由于社会公共利益, 风俗习惯, 法律政策的不同, 在其仲裁立法中, 可仲裁事项也不尽一致。《法国民法典》第2060条规定, 对于个人身份及资格问题、有关离婚及分居问题、或涉及公共团体及公共机关以及更概括地对涉及公共秩序的一切方面的争执, 不得提交仲裁。我国《仲裁法》第16条对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从正面进行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第17条从反面的角度规定了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一方采取胁迫手段, 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第18条对上述两条进行了补充:“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 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 仲裁协议无效”。

综上所述, 分析可得我国目前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要件是: (1) 仲裁协议为书面形式; (2) 当事人有行为能力; (3) 意思表示存在且明确真实; (4) 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5) 仲裁事项符合法律规定。

三、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准据法的确定

(一) 准据法的适用范围

任何一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都涉及到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协议形式, 内容等要素, 根据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适用于全部要素, 还是部分要素的标准, 学界通常有2种理论:统一论, 分割论。

1.统一论, 又称同一论或整体论①。主张将一项仲裁协议视为一个整体, 将其所涉及的所有要素统一由一种法律来支配。因为无论从经济还是法律角度,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应当是一个整体, 为了保持其整体协调性, 应当坚持一项仲裁协议只适用于一种法律的原则。

2.分割论, ②即主张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涉及的所有要素进行分割, 使仲裁协议的不同方面分别受不同的法律支配。因为在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中, 当事人行为能力, 协议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属于不同的性质, 应当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

笔者认为, 应当坚持“限制性分割论”, 即把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只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当事人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属人法, 剩余部分是协议的其他有效性要件适用协议的准据法。

统一论太过笼统, 忽略了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各要素的差异性。在实践中, 分割论也是不可取的, 如果将一项仲裁协议的各方面严格区分开, 对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法律, 会遇到很多困难, 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并使一项仲裁协议很难被认定为有效, 而且就当事人的主观意志来说, 是不希望将仲裁协议分解为许多方面而适用不同法律的。

《纽约公约》第5条1款1项:“被请求承认或执行裁决的管辖当局只有在作为裁决执行对象的当事人提出下列有关情况的证明的时候, 才可以根据该当事人的要求, 拒绝承认和执行该裁决:协议的双方当事人, 根据对他们适用的法律, 当时是处于某种无行为能力的情况之下;或者根据双方当事人选定适用的法律, 或在没有这种选定的时候, 根据作出裁决的国家的法律, 下述协议是无效的。”纽约公约的此项规定很明确地承认了“限制性分割论”, 即只考虑当事人和协议两个要素的法律适用问题。

在商事交易中, 双方当事人以效率为目的, 希望合同顺利履行, 即便发生了争端, 也希望通过快捷, 有效, 保密的仲裁方式快速解决, 而不是通过各国的法院来解决争端。随着经济全球化, 现行各国有关国际商事仲裁立法总的趋势是尽量使仲裁协议有效。所以更加注重仲裁条款所反映的当事人选择仲裁作为争端解决方式的真实意思, 尊重当事人对争议解决方法的共同选择, 而不是动辄认定仲裁协议无效。所以“限制性分割论”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的。

(二) 准据法的具体确定

1.当事人行为能力的准据法

按照国际私法中的一般法律适用原则, 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应当适用当事人的属人法。对于自然人来说, 包括国籍国法、住所地法、惯常居所地法。对于法人来说, 主要是指法人的国籍国法。另一方面, 如果根据当事人本国法没有行为能力, 但是根据行为地法为有行为能力, 法院仍然可以认定其为有行为能力。在各国确定仲裁协议当事人行为能力问题的司法实践中, 在对每一个具体案件进行审理时, 由受理案件的法院根据《纽约公约》的相关规定, 对该特定仲裁协议的当事人行为能力应当适用的法律作出认定。

2.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准据法

通过分析比较各国仲裁立法和司法实践, 可以概括总结出2种确定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准据法的规则:

(1) 当事人意思自治规则。仲裁本身就是当事人约定的自愿解决争议的方法, 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又是通过仲裁解决争议的基石。正如英国著名国际贸易法专家所言:“仲裁实质上是解决争议的一种合同制度。当事人同意把他们之间的争议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给作为私人裁判官的仲裁员或仲裁庭解决。作为一项合同安排, 仲裁应当受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支配”。1999年瑞典《仲裁法》48条规定:“如仲裁协议具有国际性因素, 将受制于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法律。如双方当事人未能就此达成一致, 仲裁协议将受当事人约定的正在进行程序的国家的法律约束”。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了该协议的适用法律, 法院和仲裁庭就应当按照当事人约定的适用法律, 决定该仲裁协议的适用法律。

(2) 最密切联系规则。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 仲裁协议大多体现为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当事人专门在该条款中规定仲裁协议应当适用法律的情况, 极为罕见。如果当事人没有在仲裁协议中专门就仲裁协议的适用法律作出约定, 则应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国家的法律。那么在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中, 与该协议有最密切联系国家, 就是仲裁地国。《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第1项规定, 当事人没有指明以何种法律作为确定仲裁协议有效的法律时, 依裁决地所在国的法律。1962年《欧洲公约》公约第6条2款明确规定:“除当事人能力外的其他问题, 应当根据当事人确定的仲裁协议所应依据的法律, 如未确定时, 依裁决地国家的法律”。

如果当事人既没有约定具体法律, 也没约定仲裁地点和仲裁机构时, 法院地法便成为最密切联系原则援引的准据法。《欧洲公约》第6条2款3项:如果没有当事人的仲裁协议所依据的法律, 而在向法院提出问题时, 还不能确定将在哪一国作出裁决, 就根据受理争议的法院的冲突规则所决定的法律。

四、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准据法的国内立法评析

(一)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及其解释的进步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于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于2011年4月1日施行,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调整冲突法问题的法律, 不仅对中国自身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对与我国有着密切民事交往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法律适用法》第18条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准据法问题进行了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 适用仲裁机构所在地法律或仲裁地法律”。此条文深入契合了国际私法的先进理论, 是国际上通行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准据法确定规则的总结:即当事人意思自治规则结合最密切联系原则。同时该法新增加了仲裁机构所在地法这个系属, 在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法律适用和仲裁地均未作出约定时, 针对法律适用的问题适用仲裁机构所在地法, 是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创造性运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在2012年12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3次会议通过, 于2013年1月7日施行。新法解释第14条规定:当事人没有选择涉外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 也没有约定仲裁机构或者仲裁地, 或者约定不明的, 人民法院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认定该仲裁协议的效力。此解释弥补了《法律适用法》中法院地法缺位的漏洞, 明确了法院地法的兜底作用和仲裁协议有效性的最终裁决主体。

(二) 立法的不足与完善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18条存在的问题随着解释的出台而不断完善。本条遗留的缺陷即是仲裁协议准据法适用范围不明确, 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包括当事人行为能力, 仲裁协议形式, 仲裁协议内容, 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统一适用所有要素, 还是按其性质的不同而分割适用。笔者仍然赞成“限制性分割论”的观点, 将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分解成当事人民事行为能力、仲裁协议两个方面, 分别制定法律适用规则。相信这一制度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特征以及我国目前国际商事仲裁的实际情况, 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促进中国涉外仲裁国际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65-78.

[2]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邓瑞平.国际商事仲裁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55-112.

[4][英]艾伦·雷德芬, 马丁·亨特等著.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M].林一飞, 宋连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刘想树.论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2) .

[6]王晓燕.论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有效性[J].商业现代化, 2008, 4:14-15.

[7]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4.

[8]Leonardo D.Graffi.Securing harmonized effects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s under the new york convention[J].Hous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6:691-701.

渔业争议仲裁协议书-仲裁协议书 篇8

关键词: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发展趋势;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03—02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贯穿整个仲裁程序的始终,从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到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带动的国际商事仲裁的日新月异,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也从一个极其抽象理论的命题,逐渐增添了浓重的实践色彩。如何来把握可仲裁性当前的发展趋势、成因以及我国如何来应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被纳入了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研究的视野。

一、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趋势简述

传统观点认为,仲裁的事项只能限于私法领域,但这一观念在后来的一系列判例及立法中被逐步打破。20世纪80年代及此后的二十年,以欧洲为先导,美洲和亚洲紧随其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出现了仲裁法改革的浪潮。变革的结果是仲裁范围在一般意义上的扩大和特殊领域的突破,可仲裁性明显呈扩大化趋势。美国最高法院己指出:除非有国会明确指令,不能以联邦法律规定其客体不可仲裁为理由,拒绝执行适用公约的仲裁协议[1]。

以下三个领域表现的尤其突出:

1.反垄断领域纠纷。美国最初对此的态度是消极的,基于仲裁本身性质特点,似乎不宜处理此类复杂而关系重大的案件。198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 Mitsubishi Corp.V.Solerchnysler—Plymouth,Inc.案中[2],开创性地承认了国际反垄断争议的可仲裁性。在美国司法实践的影响下,不少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反垄断争议的可仲裁性。例如,德国1998年《仲裁程序修订法》取消了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第91条第l款关于反垄断争议可仲裁性的传统限制,因此,合同当事人之间涉及竞争、反垄断的争议现在可以提交仲裁[3]。在荷兰、瑞士和法国,反垄断争议也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1991年,意大利波伦亚上诉法院裁定,有关竞争法的争议可以仲裁[4]。

2.知识产权领域纠纷。商标和专利的争议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权利的许可使用费用及确认权属后单纯的损害赔偿问题;第二类是指因权利有效性的认定和强制许可而引发的争议。对于前一种争议由于不涉及权属的认定,仅仅是费用多少和赔偿额大小的问题,各国一般都允许提交仲裁解决,而后者则长期被大多数国家认为不具可仲裁性。

但形势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了变化。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激增,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往往含有复杂技术性问题,对纠纷的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各国在此问题上也放松了限制。1983年生效的美国法典第35卷第294节规定,关于专利的有效性、专利的实施的争议,当事人可以约定仲裁解决。一些仲裁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瑞士、加拿大等国,认为关于商标的有效性问题也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3.证券纠纷。关于证券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除英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国家一向允许可以提交仲裁解决之外,大多数国家是对其做严格限制的。在美国,证券领域是传统抵制仲裁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1929年股灾之后,国会于1933年制定了《联邦证券法》,规定了法院对证券争议的排他管辖。这与1925年《联邦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冲突,面对着这一立法冲突,法院在1953年的wilko V.swan案[5]中否定了有关证券争议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这在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阻碍了证券仲裁的发展。1974年在Schierk V. Alberto-Culver Co案中[6],联邦法院考虑到如不执行国际协议中的仲裁条款,将会给国际经贸带来损害,从而肯定了国际证券争议的可仲裁性。继此之后,仲裁范围继续向国内证券争议扩张。1989年美国最高法院在Rodriguez de Quijas V.Shearson/American Express,Inc.案[7]中推翻了Wilko案的原则,承认国内证券纠纷案件也是可以仲裁的。至此,美国证券争议,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均具备了可仲裁性。

(二)扩大化趋势的原因分析

1.经济和法律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经贸往来频繁,在跨国贸易中,商事主体为了避免在他国遭遇不可预测的诉讼风险,往往选择仲裁来解决商事活动中产生的纠纷,为了消除外国投资者对本国法律环境的担忧,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增加贸易额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各国纷纷放宽国际商事仲裁的受案范围。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了,争议也随之增多,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不堪“诉讼爆炸”的压力,只得将司法的垄断领域让出一部分由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帮忙分担,从而辅助法院实现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安定的功能。这其中最直接莫过于扩大可仲裁的事项范围,许多传统上不能仲裁的事项,诸如反垄断争议、知识产权争议等等,都被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或实践赋予了可仲裁性。

2.公共政策的严格适用。公共政策与争议的可仲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争议可仲裁性的实质性问题就是一国的公共政策问题。基于前述经济和法律上的原因,各国在立法中往往有所限制地解释公共政策的涵义。

二、我国立法对可仲裁性发展趋势的回应

(一)立法模式的探讨

各国对可仲裁争议事项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三种[8]:其一,概括式,即立法上不具体列举可仲裁或不可仲裁的争议类型,只对仲裁范围作抽象性规定。其二,列举式,即立法上具体列举可仲裁或不可仲裁的争议类型;其三,结合式,即立法上兼采以上两种方式来界定仲裁范围,既采用抽象的语言作出概括性规定,同时又具体列举可仲裁事项或不可仲裁事项。我国《仲裁法》对可仲裁性的立法模式采取的即是肯定性概括与否定性列举相结合的方式。

(二)立法内容的完善

综观我国立法,仲裁规定非常原则性而且不统一,存在很多问题。在可仲裁事项范围的扩大化成为国际潮流之际,有必要对仲裁立法内容予以完善。

1.我国《仲裁法》第2条将可仲裁的争议事项限定在“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内。对于“合同纠纷”容易理解,实践操作也没有问题。但是针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仲裁法语焉不详,也缺乏统一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致使在仲裁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论。首先,“财产”一词虽然是现代民商事法中颇为常见的术语,但其意义究竟为何并没有一致的观点。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争议并不一定与财产有直接联系但是属于公民可以自由处分的争议。例如,民事关系中的侵害公民名誉权、公民隐私权等侵权行为,如果受害方在采取法律行动时仅仅要求停止侵害,不要求损害赔偿,这与财产权益纠纷完全无关,若按照我国《仲裁法》第2条的规定并作严格解释将不能采取仲裁方式解决。因此,应尽快明确“财产”以及“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内涵与外延,以把握可仲裁性的范围,为可仲裁事项范围的扩大奠定基础。

2.我国《仲裁法》第3条规定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也存在不足。这六类不可仲裁事项用列举式排除在可仲裁范围内,但列举却没有穷尽,容易使人产生歧义。这类纠纷实际上涉及人身和财产两类问题,它们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分别处理的。例如,婚姻家庭中的财产问题包括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分担问题,笔者以为这是具有可仲裁性的。

3.我国对特殊争议的可仲裁性问题规定不明确或限制较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4月10日《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对“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商事法律关系”所作的解释,知识产权转让合同产生的争议可以提交仲裁。但是,按照《专利法》和《商标法》的相关规定,有关专利权和商标权的有效性以及侵权而产生的争议,属于行政机关或法院的专属管辖,其争议不可提交仲裁解决。中国是允许将因股票的发行或交易而引起的争议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国家之一。在反托拉斯法或竞争法争议的可仲裁性方面,我国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解决争议上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没有规定仲裁事宜。

在各国都明确承认特殊争议可仲裁性的环境下,我国应顺应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趋势,明确哪些特殊争议可以仲裁解决,哪些特殊争议不可以仲裁解决,以进一步推动仲裁范围的扩大化趋势。

三、结语

随着国际商事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家对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性的限制亦逐步放松,提交仲裁解决的国际商事争议事项的范围逐渐扩大,体现出国家对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性干预的弱化之趋势。

我国在可仲裁性问题上的立法和实践相比国际普遍做法存在不足,有必要对我国《仲裁法》中有关仲裁事项范围及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款作出补充、修改、完善,以顺应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世界潮流。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greements in United States Courts,by Ronald C·Peterson,Dispute Resolution Journal,Feb.2000:53.

[2]Yearbookcommercial Arbitration vi(1986),p555;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27.

[3]See Karl-Heina Bo Chstigel,national Report :Germany Intl. Handbook on comm,Arb’n,Suppl.26,1998:9-10;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71.

[4]See Klaus Peter Berger,International Economic Arbitrati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93,at 193-194;赵健.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75.

[5]Wilko V.Swan 107F.Supp.75(S.D.N.Y1952);何震,方菲.关于美国证券仲裁发展的几个重要判例之评析[J].河北法学,2003,(6):116.

[6]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4.

[7]何震,方菲.关于美国证券仲裁发展的几个重要判例之评析[J].河北法学,2003,(6):117.

仲裁调解协议书 篇9

为促进家庭和谐,保持家庭和睦,防止家庭纠纷,为座落于袁湾24号和xx37号的两套房屋今后的分配归属问题,达成如下协议,以共同遵守:

1、袁湾24为现在居住用房,其土地使用权登记为,该房屋以后有任何变动均与夫妇及夫妇无关。

2、xx37号为现在居住用房,其土地使用登记,该房屋以后有任何变动均与夫妇及夫妇无关。

3、本协议所属房屋,经协商一致,袁湾24号房屋归使用、居住,其所有权归所有,与无关;xx37号房屋归使用、居住,其所有权归xc所有,与无关。

4,父母已无任何经济来源,也没有能力替任何一方还清债务,各自的债务由自己归还,与对方及父母无关。

5、本协议一式三份,见证方执一份,自三方共同签名之日起成立。

签字: 签字:

见证人(签字):

如何起草仲裁协议书 篇10

地址:_______省___市___路___号

法定代表人:王______职务:经理

乙方:_______省___县___路___号

法定代表人:于______职务:经理

当事人双方愿意提请___市仲裁委员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如下争议:……

双方于______年______月签订购销_________合同。合同履行中,因买方对卖方提供的_________的质量等级提出异议,导致双方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双方一致同意选择___市仲裁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及该会仲裁规则,对双方合同中所涉_________的质量等级和双方如何继续履行合同作出裁断。

【相关扩展阅读】

对于拟由中国仲裁机构受理的仲裁案件,必备内容是需要完全具备的。此外,对于拟由境外仲裁机构受理但仲裁地约定为中国的仲裁,仲裁条款中也需要有此类必备内容。但由于目前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不建议约定后者仲裁条款。当事人或律师在起草仲裁条款时,应当根据交易的性质和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安排,既具备必备内容,也考虑任意内容。例如,对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可以在仲裁协议中约定适用简易程序,而无论其金额大小。对于预计会有多份关联合同而当事人需要合并审理的案件,仲裁条款应对合并仲裁的内容作出相应约定。再如多方当事人情形下,是否需要规定特别的指定仲裁员和组成仲裁庭方式,应在起草仲裁协议时综合考虑。另外,尤其是在国际仲裁中,对于仲裁地的约定,既需要特别表明,也要与开庭地区分。在起草有特定需求的仲裁协议时,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意见。

示范仲裁条款

当事人或律师在起草仲裁条款时,如果需要选择国内仲裁机构,可参考各机构的示范条款。以下列举一些仲裁机构的部分示范仲裁条款。无论如何,示范仲裁条款仅供参考,如有必要,需咨询专业人士意见。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应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按照申请仲裁时该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一)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应提交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

(二)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应提交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应提交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进行仲裁。

北京仲裁委员会

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提请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按照其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

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均提请中国广州仲裁委员会按照该会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武汉仲裁委员会

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双方同意提交武汉仲裁委员会,按申请仲裁时该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深圳仲裁委员会

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提请深圳仲裁委员会按照该会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厦门仲裁委员会

渔业争议仲裁协议书-仲裁协议书 篇11

关键词:劳动争议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关系重构

一、引言

关于如何改造现行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关系模式的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在比较和评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之上,作者试图就如何科学合理地改革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的关系模式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二、关于我国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关系改革的多种观点

我国关于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关系改革的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单一机构处理模式论,二是仲裁、诉讼并存模式论。

1.单一机构处理模式论

所谓单一机构处理模式论,即主张劳动争议只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或者只由劳动司法机构处理,而非劳动仲裁与劳动司法并存。在单一机构处理模式论的支持者中,各自的具体观点又有差别。

(1)主张“只裁不审”。有人认为,民事诉讼制度不能适用于劳动争议的处理,其理由是:民事诉讼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引发的争议;而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双方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其主体地位平等,彼此人格独立,意思自治,但是,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劳动者则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必须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劳动关系双方之间的隶属关系明确表现出来。在处理不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争议时,适用处理平等主体之间争议的法律,必然产生矛盾。

(2)对于“只裁不审”制,批评者指出,这种模式虽然能够提高解决劳动争议的效率,同时克服裁审并存情况下可能引起的适用法律上的混乱,但是,它最大的缺陷是在当事人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排除了法院对民事案件的管辖权和当事人在民事权利受侵害的情况下无法寻求司法机关的救济。而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是一种自然权利,除非当事人之间存在协议,否则法律也不能剥夺。而且,随着劳动争议案件的进一步增加,法院的负担也会进一步加重。另外,劳动争议的解决仅仅依靠诉讼程序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对于利益争议,司法没有解决的依据。

(3)主张分阶段实行“只裁不审”、“只审不裁”有人认为,采用单一机构处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解决争议的效力,也有利于克服法律适用上的不统一。该模式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单一的劳动仲裁机构模式,二是单一的司法机构模式。从我国目前劳动争议处理的现有条件来看,现有的劳动仲裁机构独立性不强、权威性不强、缺乏监督机制、资源明显不足,因而不足以支撑单一仲裁模式;现有的劳动司法机构。

2.仲裁、诉讼并存论

所谓仲裁、诉讼并存论,即主张劳动争议应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劳动司法机构处理,既适用仲裁程序又适用诉讼程序,而非仅允许劳动争议仲裁或者仅允许劳动争议诉讼。在仲裁、诉讼并存论的具体倡导者中,不同倡导者的具体观点也存在差异。这种观点根据劳动争议本身的特点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劳动争议,特别是区分了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并据此适用的不同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较之其他观点而言,这是显著的突出之处。不过,根据这种观点,劳动争议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标的额较小的,就只能“一裁终局”;对于权利义务关系复杂、争议标的额较大的,则实行“一裁一审”。然而,如何确定劳动争议权利义务关系是明确还是复杂,这也是一个大难题。另外,对部分案件“一裁一审”,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的冲突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现行“一裁两审”体制的严重弊端。

三、结论

1.关于权利争议

对于权利争议,当事人双方协商、调解不成,或者不愿协商、调解处理的,可以依据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选择劳动争议仲裁;没有仲裁条款或者仲裁协议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简言之,我们建议采“或裁或审”,劳动争议仲裁以当事人的合意为基础。采用这种处理模式,存在明显的优势。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强调劳动争议处理的自愿原则,保障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行使。减少了劳动争议的处理环节,使劳动争议得以及时处理;体现了“司法最终解决”原则,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实现。劳动争议诉讼适用两审终审制。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是实行“一裁终局”还是“两裁终局”,存在争议。“两裁终局”的主张者的主要理由是:“两裁终局”有利于强化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形成有效的仲裁监督机制。通过业务相通的上级仲裁委员会第二次审理,及时发现下级仲裁委员会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关于利益争议

渔业争议仲裁协议书-仲裁协议书 篇12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明确了劳动争议仲裁中终局裁决的适用范围。包括两大类:一是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 不超过北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争议;二是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像劳动报酬就包括计时 (件) 工资以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奖金以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等等。工伤医疗费就包括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化验费、手术费、住院费、药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跨统筹地区就医的食宿费、交通费或者与工伤职业病治疗有关的费用等。

对于属第一大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 如果每项裁决结果所确定的数额均不超过裁决做出时北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 应当按照终局裁决处理。但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同时指出, 上述案件中, “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这个限定的计算方式之于不同的项目也并不相同。对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这三类, 分项计算, 各项均不超出金额限定即适用终局裁决;而对于工伤医疗费, 则按各项之和确定是否未超过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按照目前本市月最低工资标准1720元计算, 12个月金额为20640元。

劳动仲裁协议书 篇13

法定代表人:某某某,董事长

住所地:江苏省某某市人民西路132号

被申请人:昆山市某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住所:江苏省某某市某某镇某某西路

法定代表人:某某某,总经理

申请事项

一、请依法撤销苏州仲裁委员会苏仲裁字第403号裁决;

二、由被申请人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申请的事实与理由

8月5日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份,合同约定由申请人承建被申请人厂房工程,工程款为固定总价240万元。

该工程于6月20日经竣工验收合格。

被申请人仅于208月15日向申请人支付20万元,剩余220万工程款一直未付。

为此,申请人向苏州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主张220元工程款及逾期付款利息。

该案经苏州仲裁委员会仲裁,于10月28日作出裁决,依据被申请人提交的结算凭证书复印件,认为挂靠在申请人名下的徐炳林、徐炳元已与被申请人结算完毕,该二人行为应由被挂靠的单位承担,故被申请人已与申请人结算完毕,由此驳回了申请人的仲裁请求。

申请人认为该仲裁裁决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第五十八条第(三)、(四)、(六)项的规定及《苏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以下简称《仲裁规则》)第五十一条第(三)项的规定:“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规定的”,依法应予以撤销。

一、苏州仲裁委员会在被申请人未提交证据原件的情况下就认定其效力,并据此作出裁决,违反了程序规定,依法应予撤销。

作为认定被申请人是否已向申请人支付工程款及双方是否已经结算并终止合同的证据,被申请人竟然没有提交原件,而仅是从昆山市人民法院复印了另案的卷宗材料来证明其真实性,苏州仲裁委员会也仅凭这些复印件就认定了这些证据的真实合法性,并据此裁决,被申请人已与申请人结算完毕,不存在拖欠工程款一事。

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在昆山市人民法院()昆民二初字第3028号判决书中并未提及,一审法院在判决书中也仅说明被申请人作为该工程的建设方,不应承担承建方所拖欠的材料款支付责任。

被申请人在仲裁过程中提交的证据与昆山市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没有关系,因此,这些证据在法院的庭审笔录及判决书中根本没有体现。

事实上,在仲裁过程中,申请人曾前往昆山市人民法院调阅上述卷宗,发现,被申请人提供给昆山市人民法院的证据均为复印件,因此,在庭审过程中,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质证时指出,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虽然加盖有昆山市人民法院档案室公章,但不能据此就认定被申请人把证据原件提供给了昆山市人民法院,仲裁庭应予核实上述材料是否复印自原件,但遗憾的是,苏州仲裁委员会没有进行核实就仅凭这些复印件就直接认定了这些证据的效力,申请人认为苏州仲裁委员会已经违反的《仲裁法》及《仲裁规则》中规定的“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的规定,违反了法定程序,依法应予撤销。

二、苏州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依法应予撤销。

被申请人提供的上述证据系伪造而来。

首先,仅从被申请人提交的204月2日金澄机械项目部徐炳林、徐炳元与金澄机械厂孙建忠的《结算凭证书》复印件就可以看出,该协议书徐炳林、徐炳元系一人所签,而且,在该结算书中擅自添加了“余额结清,债权债务和金澄机械厂无关”字样。

其次,被申请人提供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书》复印件上的“徐丙元”签字与前述《结算凭证书》中徐炳元签字并非同一人所签,而且,把“炳”字都写成了“丙”。

在被申请人提交的多份收条复印件中,徐炳元的签字与上述也都不一致。

再次,既然,在上述《结算凭证书》中双方余额已结清,怎么又会在5月8日由昆山公正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出具《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书》呢?

综上可知,被申请人提交的证据均系伪造而来。

三、苏州仲裁委员会枉法裁判,因此所作出的裁决依法应予撤销。

在庭审过程中,申请人还提交了如下相关证据:

1、申请人在2008年5月22日进行屋面泼水、淋水、蓄水的试验记录;

2、2008年5月9日---2008年6月13日进行钢结构施工的记录;

3、2008年7月1日被申请人出具的所有工程均为申请人施工的证明;

从上述证据可以看出,双方合同并不存在所谓的终止问题,但苏州仲裁委员会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枉法裁判,从而作出错误的裁决。

综上,申请人认为,苏州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该份裁决已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据此,申请人依法向贵院申请撤销该裁决。

望贵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法支持申请人的请求。

此致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申请人:

上一篇:2024教研室总结下一篇: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理论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