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标准(共8篇)
第一条为指导北京地区等级旅游景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食品卫生)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释解]本条是关于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
一、立法目的是为指导北京地区等级旅游景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等级旅游景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以保证人身、财产安全和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就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随着北京地区等级旅游景区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事故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旅游行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有行业监管职责,有必要不断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因此,对北京地区等级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做出指导性的规范。
二、立法依据
(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等是本《规范》立法的依据。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由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的规定,评定的各类等级旅游景区。
[释解]本条是关于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由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的规定,评定的各类等级旅游景区(国有、集体、私营、中外合资等)的安全管理工作,都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 等级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等级旅游景区安全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项监管三结合的监管模式。
[释解]本条是安全管理工作基本方针和对安全管理监督管理工作体制的规范。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等级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等级旅游景区必须正确处理保证安全与经营效益的关系,在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要保证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各项设备、设施符合安全管理的要求,发现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消除,不能为了赶任务、追效益而置安全于不顾。
(一)“安全第一”体现的是安全优先的原则
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特别是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本《规范》所包含的安全管理条件、要求等条款,都是围绕着安全优先的原则制定的。
(二)“预防为主”就是强调事前预防,防患于未然
安全管理工作不是走过场,不是“亡羊补牢”,而是要防患于未然。要谋事在先,尊重科学,探索规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等级旅游景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安全条件、安全责任制、安全保障措施、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应急救援预案等方面做好工作,将各类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综合治理就是要发动全员积极参与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等级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某个人、某个岗位、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等级旅游景区全体员工的事情。每个从业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意识,严格执行岗位安全责任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违章作业,对危及安全的违章指挥应当拒绝执行。
二、旅游景区安全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项监管三结合的监管模式。
(一)市和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对所辖区域的等级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工作实施行业监督管理。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等。
(二)公安消防、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分别对等级旅游景区的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实施专项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相关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处理,开展应急救援,单独或者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依照专项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等级旅游景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根据本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备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完善安全设施、设备,确保旅游安全。
[释解]本条是确保安全管理基本义务的规范。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规范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指等级旅游景区根据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等级旅游景区经营特点,具体规定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和具体负责人员的规章制度。
二、安全管理机构是指等级旅游景区负责安全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其工作人员都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组织等级旅游景区内部开展安全活动,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本单位事故隐患整改工作,监督安全责任制的落实等。安全管理机构是等级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工作的助手,是等级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织保证。
安全管理人员是指所有从事安全管理人员的总称,既包括安全管理机构的负责人,也包括等级旅游景区主管安全的负责人;既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也指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为一名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等级旅游景区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五条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等级旅游景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和北京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相关规定,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景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安全管理资金的投入,配备必要、有效的安全保障设施;
(四)定期研究本景区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六)负责调查、处理本景区内发生的安全事故;
(七)按规定及时、如实地向有关部门报告各类旅游突发事件;
(八)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职责。
[释解]本条是对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负全责的规范。
一、等级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
主要负责人是指在本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指挥权、决策权的人。即法定代表人或者受法定代表人委托的人。
二、等级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管理应承担的责任
鉴于等级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其必须承担对等级旅游景区安全全面负责的责任。等级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对安全全面负责是对安全管理工作承担主体责任的法律保障,也是安全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第十三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四条、第六条中对法定代表人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做出综合规范。
第六条 等级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旅游、公安、消防、卫生、安全生产、质量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对景区安全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二)建立并完善本景区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三)建立并落实本景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建立本景区的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本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通报有关工作信息;
(五)建立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本景区各类安全隐患,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六)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操作演练,新聘员工应当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七)从事法律、法规规定的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应当经过专业主管部门的培训和考核,取得合格证方可上岗;
(八)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职责。
[释解] 本条是对等级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责规范。
安全管理机构是旅游景区依法设置的专职安全管理的内设机构,其工作人员都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是等级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工作的助手,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其应尽的义务。是法律法规对企业安全要求的执行人,其职责是根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而综合制定的。
第七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安全管理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本单位安全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并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释解]本条是对景区安全日常管理所做的规定。
安全管理例会是指以安全为主要内容定期召开的会议。等级旅游景区要形成定期研究各种安全问题的机制,以定期召开安全会议的形式,听取安全工作汇报,对发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认真组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同时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要及时检查验收,将等级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等级旅游景区内部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八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对本单位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设施,明确责任人员,制定并落实防范和应急措施。
[释解] 本条强调了建立隐患排查制度,是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
事故隐患是指等级旅游景区在生产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引发事故的各种自然或者人为因素。
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制度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引发事故的部位,利用现有条件和科学手段加以控制和预防。
等级旅游景区是区域安全的责任主体,根据各类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分析和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找出容易发生事故的领域和环节,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达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的目的。等级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应当组织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或者事故隐患指定专人负责消除;难以及时消除的,应当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研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免对人身财产造成损害。
第九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游览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游客游览环境的安全。
(一)按照《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的规定和景区规划容量的测算,将游客数量控制在最佳接待容量之内;
(二)完善景区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工作人员规范操作规程;
(三)在景区内重点部位和危险地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四)在节假日、黄金周等重点时期设立景区游客安全疏导缓冲区;
(五)禁止游客在未开发或无安全保障的地域开展旅游活动;
(六)景区护园队等保安人员要加强景区内巡视,禁止游商尾随游客兜售商品,保证景区内良好的游览秩序。
[释解]本条是对景区游览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定的规范。
一、等级旅游景区的经营者,要对本景区的接待能力进行科学的测算,对景区内重点地段、区域的接待能力进行测算,为做好游客的游览、疏导管理,防止发生挤伤踩踏事故提供保障。
二、景区内设施很多,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应当包括:设施档案、操作程序、故障排除方案、使用维保记录等内容。使用和操作这些设施的工作人员要经过培训和考核,管理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三、景区内重点部位是指对景区的安全、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部位,如:变配电室、缆车索道控制室、中控室等。危险地域是指景区内尚未开发或未加设安全设施的地域。对景区内这些地方加强安全管理,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对在这些区域活动的每个人的安全,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安全保证。
四、节假日、黄金周是人们休息旅游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在等级旅游景区游览的客人较多,且相对集中,易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建立缓冲区是减少、防止挤伤踩踏,治安案件发生的重要措施。缓冲区应当建在地域开阔、便于疏散的区域。
五、景区内未开发的地域存在许多安全问题,如:山体滑坡、碎石滚落、残墙倒塌、蹬空坠落、溺水或者因安全防护设施不全,易造成游客跌伤、迷路走失等。因此,在导游图或游客须知中加以标注;在这些地域设置专人或者警示牌,提醒游客,达到制止的目的。
六、在旅游景区经常会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向游客兜售商品或者游览在偏僻地域之机,进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盗窃、抢劫、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加强景区内巡视,对商贩的行为加以限制,是景区游览安全的有效保证,也是符合法律要求的。《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第四章,第四十六条规定:在旅游区(点)内或者周围,不得擅自摆摊、圈地、占点、妨碍旅游者观光、摄影;不得纠缠、诱骗或者胁迫旅游者购买商品、接受有偿服务。
第十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游客提供准确、规范的安全信息。
(一)通过有线广播、安全须知、宣传手册等形式,及时发布地质灾害、天气变化、洪涝汛情、交通路况、治安形势、流行疫情预防等安全警示信息以及游览安全提示信息;
(二)根据消防、用电以及道路交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景区内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采取安全措施;
(三)完善景区的解说系统,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无障碍游览通道;
(四)景区内的施工现场应当设置易于识别的安全提示标志;
(五)非游泳区、非滑冰区、防火区、禁烟区等区域应当设置明显的禁止标志。
[释解]本条是对景区安全信息、安全标识的规范。
一、采取各种便于游客接受的宣传形式,就是为了让游客及时了解有关旅游安全信息,对个人的旅游活动作出决断。
二、大多数等级旅游景区自然景观是主体,自然环境复杂,在消防、用电、交通等专项安全方面易发生事故,而且在这些方面管理起来难度又比较大。如:在目前客观条件和自然条件下,景区内不可能安装自动报警和灭火装置;在电源线路敷设和使用,以及景区内道路开通,都要考虑到自然和谐。因此,就要着重强调这些方面的安全管理,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随时提醒游客注意。
三、解说系统和无障碍游览通道在正常情况下,为各类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于应急指挥和疏散。
四、到景区游览的客人对景区内的任何地方都会有一种好奇心理,而施工现场又是一个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场所,因此,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是非常必要的。如:游客止步、禁止吸烟、防止坠落等。
五、作为等级旅游景区的经营者要对每个前来游览的客人负责,但是由于景区面积比较大,对于易发生危险的场所、区域设置专人值守是很困难的,因此,为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设置明显的禁止标志,所谓明显就是可以让每个游客都能看到并懂得标志的含义。
第十一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安全用电管理制度,严禁违章用电。
(一)景区用电装置和材料应当符合国家规定,配电装置的清扫和检修应当按照《北京地区用电单位电气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景区安装或者移动电器设备,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景区内重点用电设备应当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对该类装置的拆卸和移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释解]本条是对等级旅游景区用电安全的规范
等级旅游景区建立严格的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很有必要,因为景区内用电设备设施较多,游客众多、地形复杂、拉接不便,不加强管理易引发人身、财产损失和重大事故。
一、《北京地区用电单位电气安全工作规程》是电力部门为减少用电事故的发生,正确有效的利用电能,加强用电单位电气设备的安全、安装和运行管理工作而制定的,对用电单位起到了规范、指导作用。因此,各旅游景区都应当按照其规定执行。
二、景区内会因经营需要举办各种活动,或者因设备设施维修、局部装修改造而拉接临时用电线路,为保证临时用电线路的安全,拉接临时线路前必须到景区安全管理部门进行申请,经批准后,由专业电工进行临时线路的安装和拆除。临时线必须使用双重绝缘的橡胶护套线或者塑料护套线,穿越地面应当采取防止踩踏和碾压的防护措施,临时线电源则应当有漏电保护装置。
三、景区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可以有效的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漏电保护装置每月最少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发现漏电保护装置失灵应当立即更新,严禁检修后重复使用。
第十二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游览线路的规划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道路交通条件;运营中的游览工具须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游览工具的驾驶员应当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景区内夜间游览区域应当配备数量充足、功能有效的照明设备。
[释解]本条是对等级旅游景区道路交通安全及夜间游览管理的规范
一、旅游景区内的道路一般曲折、狭窄,因树木、山体、建筑物的遮挡视线较差,因此,建立有序的交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景区在进行道路规划时要注意,路标设置、线路施划、导向标志等要符合的国家规定,不能随心所欲,让游客看不懂。
三、游览工具是指缆车、观光车、客运索道等设备,这些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是安全的保障,也是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四、游览工具的操纵或驾驶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是这些游览工具的特殊性能和景区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否则就无法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
五、景区内环境复杂,大多数游客都是第一次到此游览,当夜幕降临后,特殊的地理环境,就会成为迷宫。所以,配备数量充足、功能有效的照明设备是非常必要的。
第十三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景区的消防安全。
(一)保持消防通道畅通,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定期组织检查;
(二)建立义务消防队伍,定期组织所属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
(三)加强景区内古建筑物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堆存易燃、易爆物品;动火、用电应当按照《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四)有森林资源覆盖的景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专项消防管理;
(五)景区餐饮场所内灭火器材配置点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厨房操作间、燃气调压室等重点部位应当设置可燃气体报警探测器;
(六)景区停车场应当配备专用灭火器材。
[释解]本条是对等级旅游景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范。
等级旅游景区自然景观较多,在季节、气候以及人为条件作用下,易发生火灾;且发生火灾后蔓延速度快、扑救难度较大。所以,加强景区内消防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保留畅通的消防通道,是为了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够使消防车辆迅速到达现场;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就是为了在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扑灭火灾;定期组织检查是为了使消防器材长期保持良好状态,随时可以发挥作用。
二、任何火灾都有初起和逐步发展的过程,当火灾发生时,在场的人员能够及时扑救,就会减少损失。如果报警等待消防队前来扑救,就会拖延时间,加大损失。因此,有关法律法规都要求单位成立义务消防组织,单位要对义务消防队员经常进行消防技能培训和演练,使他们做到平时能防,遇火能救,才能达到真正的防火目的。
三、古建筑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丰富遗产,是旅游景区重要的人文景观。它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文化等多方面的结晶,保护好古建筑,让子孙后代永远都能看到和享受祖先的遗产在等级旅游景区尤为重要。防止火灾就是对古建筑永久性保护的一项措施。禁止在古建筑周围堆存易燃易爆物品,加强对用火用电管理是防火管理重要保证。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第三章明确规定:
第十一条 凡古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必须严格对一切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禁止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堆存柴草、木料等易燃可燃物品。严禁将煤气、液化石油气等引入古建筑物内。
第十二条 禁止利用古建筑当旅店、食堂、招待所或职工宿舍。
禁止在古建筑的主要殿屋进行生产、生活用火。
在厢房、走廊、庭院等处需设置生活用火时,必须有防火安全措施,并报请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和当地公安机关批准。否则一律取缔。
第十三条 在重点要害场所,应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
指定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古建筑,如要点灯、烧纸、焚香时,必须在指定地点,具有防火设施,并有专人看管或采取值班巡查等措施。
第十四条 在古建筑物内安装电灯和其他电器设备,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批准,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
已经引入电源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补办审批手续。凡违反消防安全要求的,必须限期拆除或另行安装。
第十五条 凡与古建筑毗连的其他房屋,应有防火分隔墙或开辟消防通道。
古建筑保护区的通道、出入口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和侵占。
第十六条 古建筑需要修缮时,应由古建筑的管理与使用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制订消防安全措施,严格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并报上级管理部门和当地公安机关批准后,才能开工。在修缮过程中,应有防火人员值班巡逻检查。遇有情况及时处理。
第十七条 为预防雷击引起火灾。在高大的古建筑物上,应视地形地物需要,安装避雷设施,并在每年雷雨季节前进行检测维修,保证完好有效。
第十八条 各古建筑的管理与使用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订消防安全管理的具体办法,明文公布执行。
四、森林是等级旅游景区的重要自然旅游资源,加强森林防火是确保景区正常经营的安全保证。因此,等级旅游景区必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认真履行防火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
(一)规定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关批准;
(二)在林区设置防火设施;
„„。
《森林防火条例》
第十五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禁止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烧荒、烧草场、烧灰积肥、烧田埂、烧秸稞、烧山造林和火烧防火隔离带等生产性用火,必须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单位批准,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
经批准进行生产用火的,要有专人负责,事先开好防火隔离带,准备扑火工具,有组织地在三级风以下的天气用火,严防失火。
„„
第十六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作业和通过林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必须安设防火装置,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严防漏火、喷火和机车闸瓦脱落引起火灾。行驶在林区的旅客列车和公共汽车,司乘人员要对旅客进行防火安全教育,严防旅客丢弃火种
北京市实施《森林防火条例》办法规定:每年11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为重点防火期。每年3月15日至4月15日为防火戒严期。
五、餐饮场所是火灾易发部位,而景区内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也容易造成火灾迅速蔓延。所以,消防器材的配置和摆放距离都要符合国家规定,使之在紧急情况下,便于启用。
厨房操作间、燃气调压室等部位易发生因设备老化或操作不当引起燃气泄漏,继而引发爆炸和火灾,因此,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非常必要。
六、停车场内停放的个别车辆,会因多种原因发生自燃,特别是旅游旺季或夏季,这种现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配备适合扑救车辆火灾的消防器材是非常必要的。
第十四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游览活动的有序进行。
(一)景区内的特种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每日设备运行前,应当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二)景区内各类游乐项目的运营场所应当公示安全须知;对游客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和安全事项说明,并配备相关人员具体指导、帮助游客正确使用游乐设施,严禁超员运营;
(三)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劝阻游客的各种不安全行为;
(四)在景区内开展的攀岩、冲浪、漂流、骑马、拓展、蹦极、速降等特种旅游项目,应当制定内容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提示手册;
(五)景区内的制高点和高层建筑设施应当安装避雷、防雷设备,并在每年雷雨季节之前进行检测和全面维护;
(六)景区应当向参与特种旅游项目的游客推荐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七)景区装置的电视监控系统应当符合公安机关的相关规定。
[释解] 本条是对等级旅游景区特种设备、特种旅游项目安全管理的规范
特种设备是指在景区内使用的客运索道、滑道、缆车、游船及各项大型游乐设施。《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是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安全法规,是景区对特种设备依法管理的依据。
一、景区内的特种设备的选用、安装、运行,直接关系到景区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正常经营。所以,必须要符合国家标准,其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这些要求为特种设备的使用者提供了安全保证。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每日设备运行前,应当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定期维护保养工作等要求就是要把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化,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二、景区有多种游乐项目,许多是游客第一次接触,规范要求从事这些游乐项目的经营者,把安全须知公示于众,对游客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和安全事项说明,并配备相关人员具体指导帮助游客正确使用游乐设施,严禁超员运营;就是为了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三、在景区开展的特种项目活动中,往往都会出现一些游客不顾安全要求为拍照或显示自己的胆量等做出危险动作。因此,规范要求景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注意发现,及时制止。
四、攀岩、冲浪、漂流、骑马、拓展、蹦极、速降等特种旅游项目,危险性较强,需要参与者有很好的驾驭能力和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有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为此,本规范要求项目经营者制定内容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提示手册是很有必要的。
五、我市等级旅游景区多数地处山区,而山区又是夏季雷雨多发地带,为减少雷雨给景区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本规范要求景区安装避雷、防雷设备,并加强管理,使之有效。
六、古语说“百密必有一疏”,再好的设备,再严的措施,也可能有意外发生,而事故发生后,每每为医疗费、赔偿金等问题纠缠不休,如果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就可减轻一部分压力。因此,本规范要求景区向游客推荐投保各种人身意外伤害险。但是,这里强调的是“推荐”,而不是“必须”。
七、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及时处置突发事故,一些景区在一些主要景点、出入口和危险地段,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这些设备安装和使用必须按照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景区内生产和销售食品,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餐具、饮具、酒具等器皿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餐饮场所工作人员应当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
[释解]本条是对等级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一、旅游景区的食品生产经营,直接关系到游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照我国食品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很有必要。因为旅游景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方式一般有三种构成,租赁、承包、合作经营等。旅游景区作为法人,是食品经营所用物业、场所的最终管理者,所以,旅游景区对景区内的食品经营负有监督管理职责。
二、景区内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生产和销售食品
三、餐具、饮具、酒具等器皿是食品生产经营要素,也是直接关系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为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在这些产品选材、加工、制造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规定。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认真执行。
四、餐饮场所工作人员每年要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是保证游客身体健康,防止病从口入的重要措施,也是食品卫生法的规定。
第十六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安全环境监控制度,为游客创造安全的公共环境。景区内环境噪声应当严格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规定,景区讲解员及导游人员不得使用扩音设备进行讲解;空气质量应当严格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规定。在突发疫情期间,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防疫警示等安全防范措施。
[释解]本条是对等级旅游景区环境安全的规范。
一、建立安全环境监测制度,为游客创造安全的公共环境,是等级旅游景区的职责和必然要求,本条特别提出了等级旅游景区的讲解员及导游人员不得使用扩音设备进行讲解,目的就是保障旅游景区内安静、舒适的游览环境。试想如果景区内噪音繁杂,空气污浊,谁还能到那里旅游。因此,规范要求旅游景区要严格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规定。
二、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等级旅游景区是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且游客来自于各个地方,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就会迅速蔓延。因此,在突发疫情期间,要严格遵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大型活动风险管理制度。举办大型活动前严格履行申报审批手续,主动接受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检查,坚持“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进行事前风险评估,制定大型活动的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释解]本条是对等级旅游景区举办大型活动制定的规范
一、大型活动,是指主办者在等级旅游景区内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展览展销、招聘会、庙会、灯会、游园会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加强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等级旅游景区是非常必要的。
二、举办大型活动前,为确保大型活动安全、有序进行,顺利达到举办目的,主办单位要按照《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
《条例》规定: 第十条 大型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办者在举办大型活动的二十个工作日前向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
(一)拟印制、发售票证一千张以上的;
(二)组织参加人数一千以上的;
(三)其他预计参加人数一千以上的。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庆典和纪念性活动不需要申请安全许可。
第十一条 大型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办者应当向市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
(一)举办场所跨区、县的;
(二)举办场所固定座席一万以上的文艺演出、体育竞赛;
(三)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个人、组织参展,并且总展位数在五百个以上的展览、展销。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大型活动,主办方应当向举办所在地区、县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
第十二条 大型活动主办者申请大型活动安全许可时,应当向公安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主办者的法人证明、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或者主办者是自然人的,提交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
(二)有承办者的,提交其法人证明或者身份证明;
(三)场所租赁、借用协议书,大型活动现场平面图;
(四)大型活动使用的证件及门票的样本;
(五)安全风险预测或者评估报告、安全工作方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六)举办日期、时间需要变更的,提交变更方案;
(七)有承办者的,提交主办者和承办者之间签订的安全协议书;
(八)按照规定应当经有关部门事先批准的,提交批准文件;
(九)其他与举办大型活动安全工作相关的证明材料。
三、举办大型活动的安全工作应当遵循“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主办单位承担第一责任,对整体活动的安全负全责;审批单位承担监管责任,依法对大型活动的各个阶段进行监督检查,主办单位要积极予以配合。当旅游景区作为大型活动场地提供者时,也应承当相应的责任。《条例》规定:第七条 大型活动主办者应当履行下列安全职责:
(一)进行安全风险预测或者评估,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建立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确定安全责任人,明确安全措施、岗位职责;
(三)配备与大型活动安全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职保安等专业安全工作人员;
(四)为大型活动的安全工作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
(五)组织实施现场安全工作,开展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除;
(六)对参加大型活动的人员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及时劝阻和制止妨碍大型活动秩序的行为,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七)接受公安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大型活动有承办者的,主办者应当与承办者签订安全协议,就前款内容明确各自的具体职责。承办者应当按照安全协议规定的职责,与主办者共同落实安全工作。
第八条 大型活动场所提供者应当履行下列安全职责:
(一)保证大型活动场所、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消防安全规范,并向主办者提供场所人员核定容量、安全通道、出入口以及供电系统等涉及场所使用安全的资料、证明;
(二)安全出入口和安全通道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并保证畅通;
(三)根据安全要求设立安全缓进通道和必要的安全检查设备、设施;
(四)配备应急广播、照明设施,并确保完好、有效;
(五)对停车设施不得挤占、挪用,并维护安全秩序;
(六)保证安全防范设施与大型活动安全要求相适应。
第九条 公安机关在大型活动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和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规范和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二)制定大型活动安全监督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建立大型活动不良安全信息记录制度,并向社会公示;
(四)审核许可申请材料,实地勘验活动场所;
(五)在大型活动举办前,对活动场所组织专项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的责令改正;
(六)在大型活动举办过程中,对安全工作的落实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的责令改正;
(七)对安全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宣传、教育;
(八)对现场秩序混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紧急情况和其他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处置;
(九)依法查处大型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进行风险评估是举办大型活动前的首要工作,评估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安全管理投入,这里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为活动方案、安全预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条例》规定:第十三条 大型活动安全工作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举办日期、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
(二)安全工作的组织系统;
(三)安全工作人员的数量、岗位职责;
(四)场所建筑和设施的消防安全措施;
(五)车辆停放、疏导措施;
(六)票证的印制、查验等措施;
(七)现场秩序维护、人员疏导措施;
(八)其他与安全工作有关的内容。
第十八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制度,根据各类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突发意外事件后,救援人员能够按照景区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启动救援机制,有效开展救援行动。
根据本景区内易发事故的特点建立消防、用电、交通、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应当包括应急救援组织、危险目标、启动程序、处理与救援程序、紧急处理措施等部分。
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每半年至少演练1次,并做好记录。
[释解]本条是制定各种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规规范。
一、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指先行制定的,用于发生安全事故后抢救人员和设施、减少损失的应急措施方案。应急救援是一项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科学、技术、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是要具备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二、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过程包括:
1、调查研究,掌握等级旅游景区和周边环境的相关情况;
2、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危险性评价,找出重大风险因素;
3、编写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机构,涉及的有关部门应急救援的职责,应急救援组织及其人员,应急设备设施,紧急处置、人员疏散、工程抢险、医疗急救等措施方案,社会支持救助方案,应急救援组织的训练和演习等;
4、针对演练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
5、报有关部门或者人员批准后实施。
三、应急救援工作是在非正常状态下实施的,要做到临危不乱,正常有序地开展工作,预先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演习是十分必要的,每次演习要做好图文记录备查。
第十九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建立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事故发生后,景区应当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及北京市旅游局发布的《北京市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规定》,在第一时间内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释解]本条是发生安全事故后的处理规范
一、事故发生,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级旅游景区还应当按照事故报告的规定,及时、如实向有关部门报告。但要注意的是,报警和报告不同。报警是直接向有关部门求助、求救;而报告除求助、求救外,还有调查、处理等内容,在这里不能混淆。
二、事故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场控制和抢救情况等。为了便于事故调查处理,还应当保护好事故现场,三、所谓第一时间就是根据事故等级,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报告。《北京市旅游安全报告制度规定》第七条,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处理,并按下列程序报告:
(一)发生一般(III级)旅游安全事故,应当在1小时内报告所在区县旅游、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报后应当在1小时内报告市旅游局。
(二)发生较大(II级)旅游安全事故,应当立即报告市旅游、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2小时后再次报告;
(三)发生重大(I级)旅游安全事故,应当立即报告市旅游、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视事故处理情况随时再报。
第二十条 等级旅游景区将经营场所或大型娱乐项目出租或承包的,应当与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等级旅游景区对各承租单位的安全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释解]本条是对出租营业场所安全职责要求的规定。
等级旅游景区将场所或大型娱乐项目出租时,应当与各个承租单位约定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这种约定,通过双方签订专门的安全管理协议的形式确定。通过这种形式要求承组单位做好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并承担相应的主要责任。
等级旅游景区是所用物业、场所、设备的最终管理者,由于各个承租单位与景区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景区在做好自身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各承租单位统一协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 等级旅游景区应当设立医务室,并配备医务人员。
[释解]等级旅游景区一般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复杂,一旦有游客发生不测,需要救治,医务人员很难迅速到达。因此,设立医务室,配备医务人员很有必要,这也是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中规定的。GB/T17775-2003。
第二十二条 非等级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释解]本条是对未取得等级旅游景区资质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要求。
第二十三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二ΟΟ七年九月十五日北京市旅游局发布的《北京市等级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同时废止。
[释解]本条是对本《规范》的实施时效的规范。
附:相关法律依据及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森林防火条例》
《风景名胜区条例》
《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
《北京地区用电单位电气安全工作规程》
《北京市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规定》
《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旅游产业作为旅游目的地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往往能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同时也能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社会动力和文化动力。越来越多的景区、城市、国家正是看到旅游产业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不遗余力的进行旅游宣传和营销,希望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游玩,以旅游消费带动经济。然而,“超载”的旅游目的地往往因为游客过多,所提供旅游质量下降,旅游者旅游满意度降低,学者和业内人士开始思考到底多少的旅游者人数才是最适当的,才能在不保持高满意度的前提下为更多的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对旅游承载力的研究应运而生。
学者Lapage首先提出旅游承载力的概念,期望通过详细的阐述旅游发展容量规模,建立起能解决热点旅游区环境承载力与旅游者数量之间矛盾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当时,旅游者过度流入的现象尚不明显,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尚不突出,Lapage的观点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1977年以后,因旅游者过量涌入产生的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的地为游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过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干扰当地居民正常生活,旅游者和房地居民满意度普遍降低,旅游承载力研究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学者和专家希望通过旅游承载力分析和数量计算,确定最为恰当的旅游人数,在保障提供高满意度的基础上,为更多的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
二、旅游景区旅游承载力内涵与测算标准
关于旅游承载力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早期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崔凤军(1994年)认为旅游承载力是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内过程后的旅游者人数。随着旅游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学者将社会、心理与环境相融合,提出新观点。现在普遍认为旅游承载力是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的最小值。
旅游景区作为微观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其测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测算的依据和标准的角度不同,在对旅游景区旅游承载力进行测算时,可以从日空间容量、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社会心理容量、旅游景区旅游容量等方面进行测算。无论采用何种测算方式,都应坚持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一)容量测算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利用产品为主体,本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持续获得的条件下,能够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原则。对水土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的综合评价。
(二)容量测算要求全面分析旅游景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三)、容量测算应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既要考虑水质、大气、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对旅游相关活动的承载力,又要考虑人文承载力、心理承受力、设施承载力、管理承载力等社会环境容量对旅游相关活动的承载力。
(四)容量测算重点关注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根据不同类型景区的不同需求,结合景区内活动方式的实际情况进行容量测算。
(五)容量测算要同时满足游客的舒适、安全、卫生和方便等旅游需求的原则,计算环境容量和游客数量,按照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游客规模,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对旅游景区旅游承载力测算是复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过程,无论采取哪种核算方式,都需要按照测算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保障测算的准确性,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不损害景区环境利益、干扰当地居民生活、保障旅游者高满意度的基础上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天元.关于旅游承载力理论应用问题的思考[J].旅游管理,2011,03:57-60.
[2]崔凤军,刘家明,李巧玲.旅游承载力指数及其应用研究[J].旅游学刊,1998,03:41-44
【关键词】《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行业标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关于专业教学和课程开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为强化职业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全面发展,本文对高职景区管理专业“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实施有效对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構建“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模式
“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为高职景区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所面向的专业是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景区服务质量的调查、评价和提升管理。该课程是依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质量监控能力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项目设计以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
景区经营管理方面的行业标准有很多,但能跟该门课程进行有效对接的标准主要是《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5-2003)。该标准在全国实施十年有余,极大地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准、管理水平和环境及景观质量,使作为支撑旅游的重要三要素(饭店、旅行社、景区)能够平衡互动的发展,使我国的综合旅游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该标准在“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和实践中被广泛引用、参考。
在“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行业标准为基础,促进景区服务与管理行业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2.实施“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2.1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要求
2.1.1熟悉景区行业的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一种工作标准或职业标准,景区行业标准是对景区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规范性的要求。了解和熟悉行业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现在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掌握行业标准,既要认真学习理论,也要深入景区进行现场了解,掌握和应用行业标准。
2.1.2根据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相关的行业标准
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钟来,融入教学过程中,以行业标准框架架构课程内容教学项目任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要求、行业标准,科学地整合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行程相对独立的若干个以课程内容、行业标准、专业能力、职业技能构成的知识体系。
2.1.3要合理地应用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教学中,应将该课程设计的相关行业标准合理的引入现有教学内容中。行业标准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教学标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说,则是学习标准。
2.2实例
高职景区管理专业“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主要是和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进行对接,先简述一下“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和该标准对接的过程。
该标准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规范和管理指南;对景区具体该为旅游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设施进行了规范;同时,标准还对景区的开发、建设作了明确的指导,对景区应遵循的环境保护准则和国家规定、倡导游客的环保意识作了相关要求。这个标准在制定过程中,直接引用了部分国际标准或标准条文。在教学中,景区服务与环境质量标准可以直接与“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对接,构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过程如下:
教——《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解读。
学——《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学习。
做——对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进行实训。具体为在景区进行景区服务质量调研,找服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照标准,提出提升景区服务质量的对策。
3.实施“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的成果
行业标准与“景区服务质量管理”课程的对接,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以下成果:
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以前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差,现在改为“教、学、做”模式后,参与性更强,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行业标准与实际工作相相联系,动脑动手的地方更多,学习任务更明确,因此学习效果也更好。
二是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更加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行业标准是从业人员的职业标准,应该履行的工作职责,增强了岗位意识;实训中行程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考核。训中,无论是学生对景区服务质量暗访行程的暗访报告,还是为景区量身定做的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方案,都能综合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学生根据实训成果得到的实训成绩,组成学习过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S].教职成[2011]9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3]侯建军,佟景才,鞠颂东,张有根,路勇,曾涛,万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改教改互动[J].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4(1):90-91.
[4]陈后金,侯建军,张有根,张晓冬,杜普选.创新教改,发挥国家教学基地的示范作用[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4(8):30-31.
[5]潘世墨.对深化教学改革若干关系的认识[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1(6):32-36.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xxx旅游区内旅游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安全生产投入和制度、应急预案演练、管理人员培训等旅游安全管理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xxx旅游区旅游安全管理工作。
2总则
旅游安全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消防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要求,切实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
3组织领导机构建设
安全生产工作与景区经营工作同时计划、部署、检查、考核、总结;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要求配备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必需的通讯、交通等设备,保证所有设施设备工作性能完好。
4安全生产投入
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三同时”要求开展工作,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加大安全设施经费投入及时整改存在安全隐患,会议记录详实完整。
5安全生产制度
逐级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每个人与单位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度落实。
6应急预案演练
制定完善旅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每季度进行一次自查,熟练掌握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
7管理人员学习培训
管理人员积极参加旅游、安监、卫生部门组织的培训,定期组织本单位职工进行安全生产、防火(盗)、卫生防疫、应付突发旅游事件能力等知识学习和培训,考勤记录详实。安全设施设备
完善医疗救护设备设施,确保防汛、防火、防盗、紧急救援等设施设备规范有效,特种作业人员、导游人员、医护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有关证件齐全,业务熟练。
9游艺娱乐设施
各类游艺机械、娱乐设施和交通设施完好,有设备安全档案和质监部门的检测证书,有维护保养状态标识及警示标志,无带故障运行,有专人看管。
10安全警示标志
及时做好防洪、防倒塌(防石子滑落)工作,加强对滑道、游乐等设施设备的检查,保证正常使用,确保接待安全。景区内危险道路和地段均设立醒目的警告、警示标志,特殊地段有专人看护。11卫生环境防火
环境卫生、秩序、山体园林防火、文物保护工作分别达到卫生防疫、公安消防和文物保护部门的要求。12旅游旺季安全管理
1、公用电话网、应建有供游客使用的公用电话。数量充足,设置合理。部署有电话报警点,电话旁公示景区救援电话、咨询电话、投诉电话。游客可拨打报警点电话向接警处系统的值班人员求助。
2、无线通讯网、能接收手提电话信号,移动通信方便,线路顺畅。
3、无线宽带网(WLAN)应覆盖有无线宽带网络,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方便的将手机、电脑等终端以无线方式连接上网。
二、景区综合管理
1、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应能全面覆盖景区,同时重要景点、客流集中地段、事故多发地段能够重点监控。监视界面图像能在各种显示设备上显示,并能进行各种操作。视频监控应具备闯入告警等功能。视频监控控制面板能控制画面缩放和镜头转动等,能实现图像的实时远程观看以及3G物联网视频监控等。能支持录像的检索和调看,可自定义录像条件,录像数据存储保留时间应超过15天。
2、人流监控
应包含和实现入口人流计数管理,出口人流计数管理,游客总量实时统计,游客滞留热点地区统计与监控,流量超限自动报警等。
三、景观资源管理 能对自然资源环境进行监测或监控,主要包括:气象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生物监控等。
能对景区内的各类遗产资源、文物资源、建筑景观、博物馆收藏等景观资源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与数字化监测、监控、记录、记载、保护、保存、修缮、维护等,从而便于景观建筑文物数据的查询检索以及面向公众展示。
四、财务管理
应使用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并包含资产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业收入管理、税金管理、利润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财务管理内容以及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审计等财务管理方法。
五、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应包含流程管理,电子邮件,文档管理,公文流转,审批管理,工作日历,人员动态展示,财务结算管理,公告、新闻、通知,个人信息维护,会议管理,考勤管理等内容。
六、经营资源管理
能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形成一套规范的体系。并包含商业资源部署、商铺经营、经营监管、合同管理、物业规范等内容。
七、应急广播
广播应覆盖全景区,并且声音清晰。广播应由景区控制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统一控制,遇灾害或紧急情况时,可立刻转换为紧急广播。
八、应急处置响应系统
应建设有旅游应急预案及应急响应系统。能够根据应急处理预案,对旅游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指挥调度和协调救援服务。能够利用现代通讯和呼叫系统,实现对旅游咨询和投诉事件的及时受理。
九、指挥调度中心
应具备对人员、车辆的指挥调度以及对应急资源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控制等功能。能对监控终端进行控制,获取旅游综合信息和发布旅游资讯信息。
十、电子门票、电子门禁
应采用电子门票形式。售、验票信息能够联网,并能够实现远程查询。应实现售票计算机化。应配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或立式电子门禁,实现对门票的自动识别检票。电子票的购买应支持手机支付或者网上金融支付等方式。
十一、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
1、应建有以服务游客为核心内容的门户网站,且上线正常运营。门户网站应包含:景区基本信息浏览,景区信息查询,旅游线路推荐和行程规划,景区推介服务,交通导航,下载服务,建有官方微博并有链接,提供多语言信息服务等内容与功能。
2、电子商务
景区门票应能实现网上预订、电话预定和网上支付、网上交易。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应能实现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
3、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
运用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三维建模仿真技术、360实景照片或视频等技术建成数字虚拟景区,实现虚拟旅游,增强景区的公共属性。数字虚拟景区应占游客真实游览全部景区面积的较高比例。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平台能在互联网、景区门户网站、景区触摸屏导览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应用。
十二、游客服务和互动体验
1、自助导游
应为游客提供建立在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自助导游系统。自助导游硬件设备能显示景区导游图,支持无线上网,支持全球定位系统,完成自助导游讲解。
2、能提供手机自助导游软件下载,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完成景区地图查询搜索、游览线路规划和线路选择、景点自助讲解等功能。
3、可提供运用基于射频识别、红外、录音播放等技术的自助导游设备服务游客。
4、旅游资讯信息发布
旅游资讯发布方法和形式
景区应设有广告栏或多媒体服务终端机发布旅游资讯,且布放合理,显示醒目。应能在自助导游终端发布旅游资讯。能以短信、彩信等形式向游客的手机中发送信息。旅游资讯发布内容
应包含景区基本情况介绍,景区内实时动态感知信息(温湿度、光照、紫外线、空气质量、水温水质等),景区内智能参考信息(景区景点内游客流量,车流拥挤程度,停车场空余位置等),景区管理部门发布的旅游及时相关信息等内容。
5、游客互动及投诉联动服务平台
景区内应设有触摸屏多媒体终端机。可实现查询旅游相关信息、下载软件、打印路条信息、在线留言投诉以及触摸屏上的虚拟旅游等功能。电话投诉处置系统完善。网络投诉处置系统完善。
6、呼叫服务中心
应能与12301旅游热线平台对接。能提供旅游产品查询,景点介绍,票务预订服务,旅游资讯查询,旅游线路查询,交通线路查询等服务。
7、多媒体展示
景区应建有多媒体展示系统,主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和现代多媒体等多种技术,运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声光电来展示包括景区景观、自然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古文物再现等。
十三、智慧景区建设规划和旅游故事及游戏软件
定稿:
【中山陵欢迎词】
各位游客朋友/嘉宾,大家好,欢迎来到钟山风景区参观游览,我是此行的讲解员***,希望我的讲解能够让您对我们景区留下美好的印象。都说“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接下来我们即将参观的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创立中华民国的平民总统,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
【明孝陵欢迎词】
各位游客朋友/嘉宾,大家好,欢迎来到钟山风景区参观游览,我是此行的讲解员***,希望我的讲解能够让您对我们景区留下美好的印象。接下来我们即将参观的是被誉为明清第一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
【灵谷景区欢迎词】
各位游客朋友/嘉宾,大家好,欢迎来到钟山风景区参观游览,我是此行的讲解员***,希望我的讲解能够让您对我们景区留下美好的印象。接下来我们即将参观的是集明朝、民国两大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灵谷景区。
【梅花山欢迎词】
各位游客朋友/嘉宾,大家好,又到了踏青赏梅的季节,欢迎来到“天下第一梅山”梅花山参观游览,我是此行的讲解员***,希望我的讲解能够让您对我们景区留下美好的印象。
【欢送词】
1 水生植物的分类
水生植物泛指生长在水体环境中的植物。我国水系众多, 水生植物资源丰富, 仅高等水生植物就有300余种。按照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 可以将其分为漂浮型、浮叶型、挺水型及沉水型4种类型。
1.1 漂浮型
包括根系在内的整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 这类植物为漂浮型, 如凤眼莲、槐叶萍、绿萍等。
1.2 浮叶型
根部植于泥中, 仅限于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 如睡莲、芡实等。
1.3 挺水型
即湿生植物, 根部生于泥中, 而叶片和叶柄露出水面, 或生长在湿地上的水生植物, 如荷花、千屈菜、再力花、水葱、香蒲等。
1.4 沉水型
除了少数种类在花期将花部茎叶露出水面, 植物体的所有部位都在水面以下的水生植物, 如水车前、皇冠草、水榕等。
2 水生植物的功能
2.1 生物多样性功能
水生植物品种繁多, 资源丰富, 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为野生动物、水鸟和昆虫提供栖居地, 其通过长期的繁衍, 并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将水体塑造成一个具有很高生物多样性的水生生态环境。
2.2 环境美化功能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将水生植物应用到园林水景之中, 并将其视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如苏州的古典园林。通过水生植物在水体中塑造各类景观, 从而起到环境美化的功能。
3 水生植物在南方风景区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可用于南方公园湖泊、河流的水体美化, 自然河流、池塘岸边的水体美化, 休闲农庄水体美化, 住宅小区水体美化;净化水体, 处理污水, 改善水环境, 平衡水体生态, 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应用于盆栽, 供庭院绿化和观赏。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有着不同的作用, 常见的应用类型有:睡莲、荇菜、菱等浮水花卉;荷花、水葱、千屈菜、菖蒲、芦苇等挺水花卉;水杉、竹类、木芙蓉和落羽杉等滨水乔灌木。如今, 水生植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专类水景园、野趣园的营造。
4 水生植物在南方风景区应用的措施及建议
4.1 水生植物品种的多样化
风景区应选择观赏性高、管理粗放、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 充分利用本土野生水生植物。同时, 引种新优水生植物, 推广试种成功的品种。
4.2 水生植物配置的艺术性
在水生植物配置方面, 应体现水生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态美, 水生植物配置宜高低错落。在植物品种配置方面, 宜形成挺水、沉水相呼应, 水生、陆生相协调的格局, 还应注意与耐水湿的乔灌木以及色叶树种的配置。总之, 水生植物的配置应与环境和谐、自然、舒适。
5 南方风景区中的水生植物应用实例
5.1 园林水景建设
在一些公园、旅游区和风景名胜区, 园林风景建设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 水生植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南方风景区造景有以下几种:
5.1.1 浮叶花卉造景
以浮叶花卉如玉莲、睡莲和萍蓬草等对湖塘水面进行布置, 塑造碧叶连天、花色流光的整体氛围, 达到吸引游人驻足的目的。
5.1.2 挺水花卉造景
将挺水花卉用于风景区水景的造景, 能够营造一种飘逸俊朗的氛围, 让游客在赏心悦目之余感受到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可以运用荷花、芦苇、菖蒲和千屈菜等。
5.2 插花和花艺
在水生植物资源中, 有着丰富的插花材料, 如睡莲、芦苇、荷花、香蒲、再力花和水浮莲等。这类水生植物具有形态优美的特点, 叶、茎与花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从整体上塑造一种淡雅却不失高贵的形象。
5.3 盆栽观赏
一般情况下, 只有少数几种水生植物被用作盆栽, 常见的有荷花、埃及沙草、睡莲、千屈菜、泽泻和风车草等。
6 水生植物在南方风景区的应用案列
6.1 杭州西湖风景区
中国园林中, 水景常构成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水景最为出名的西湖为例, 其通过水生植物塑造了各类景色。花港观鱼红鱼池水景将红鱼池设置为主景, 通过宏大的倒影塑造印象深刻的倒影效果;曲院风荷是通过荷花塑造荷文化氛围;柳浪闻莺万柳塘则很好地应用了色彩对比, 并对水体空间做出了布局, 使得该景远近观赏俱佳;茅乡水情以自然水域为特点, 从整体上营造原野风光。
6.2 苏州园林
在苏州园林中, 很好的应用了山、水、建筑与植物4大元素, 在山水和建筑的周围配置多种植物, 达到相映生辉的效果。苏州园林虽然受限于面积, 但树种搭配十分丰富。植物的种类涵盖了乔灌木、攀援植物、地被植物、水生植物和竹类。其配置是以符合自然山林景观的需要展开的, 在小空间内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这里我想说说千岛湖和花山谜窟的开发,因为去了一趟,感觉很怪,很别扭。作为游人,我对他们的开发很有意见,开发商以为游人都是小孩子,好蒙,容易骗。我看到他们,就像吃面条时吃了苍蝇,有点不吐不快的意思。
千岛湖的开发没有摆脱其他旅游开发的臭毛病,就是媚俗式开发,在这里,我把那些只为了单纯吸引游人眼球而不结合当地情况的没有深度的开发方式称为媚俗式开发。比如说,明明这个岛屿上没有蛇,或者没有这么多蛇,开发商认为,蛇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于是就把这个岛命名为蛇岛,同时从其他地方抓来了很多蛇,有蟒蛇,毒蛇,无毒蛇,把整个岛真的布置成了蛇岛。听说,原来的时候,树枝上、草丛里、小路旁,到处都是蛇。因为发生过咬伤事件,后来就将这些蛇放到了很多水泥池子里。每每到这些池子,游人一下子就围到池子周围,后面看不见的就踮起脚尖,非要看个究竟。而对于这里的自然景观则视而不见。喧宾夺主,这都是开发商的误导带来的弊端。
可怜的是那些蟒蛇,它们就像围脖一样被围在几个女孩的脖子上、身上,一些游人看到这些女孩子都不怕那么粗的蛇,然后就会有很多人争相把蟒蛇拿过来,也围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拍照留念。这样,蟒蛇就随意地从这个人身上被拿到另外一个人身上,然后又换一个人,蛇本来就是好静喜阴的爬行动物,结果,固有的生活习惯被打乱。且游人乐此不疲,对于蟒蛇的感受则不管不顾,毫无疑问,这些蟒蛇的命运凶多吉少。不爱护动物,这也是开发商造成的,开发商要对蟒蛇的遭遇负一多半的责任。
还有一个岛,被一个巨大的铁笼子罩起来,里面放了很多种类的鸟。人们以为,来到这个地方,进到一个全封闭的笼子里,可以和鸟儿们零距离接触,这就是亲近自然了。甚至当他们买了一些鸟粮,鸟可以很听话地飞到他们手上,他们不知有多高兴。而对于这些鸟到底是不是本地的鸟,是从什么地方抓过来的,有多少鸟死在运输的途中,他们就不去过问了。可怜的鸟儿们,就是这样被人们一次次地玩耍。不过,比起那些死在路上的,这些被运到景区的鸟算是幸运的了。还有两只雕,翅膀和尾巴都被拔了毛,这辈子就别想遨游蓝天了。脚上还捆着一条铁链子,人们可以把它们放在自己的手上把玩,以满足他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还有导游的解说词,这也是通病。导游讲的跟风景有关的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来自名人语录,有的来自自己的杜撰。他们的目的就是忽悠。有据可查的不多,大都没有考证,仅借游人一笑而过。这种忽悠人的意义何在呢?他们说的明明是错的,可是还一个劲的说,听了让人哭笑不得。比如说,千岛湖有个叫锁岛的地方(完全是人为景观),导游指着一个巨大的铸铁锁说,这个锁叫幸运锁,投一枚硬币,就可以开启幸运的大门。还真不乏有人把硬币投进去,等着看着锁被一个机关打开,然后哈哈一笑,就呼的一声散了。幸运不去管了,一枚硬币先投进去再说。还有一个叫做幸运桥的景点,导游说,幸运桥上走一遭,幸运跟着你跑。然后很多人就像被施了魔法了一样,纷纷跳上桥,使劲地左右摇摆,有的还放声大叫,千姿百态。过后拍拍晃累了的腿,擦擦额头的汗,不管幸运来没来,掏10元钱过桥费先。导游的解说词也都以讹传讹,居心不正。像这样,不能说开发商没有高明之处,毕竟有很多人投了硬币,跳上了桥。
其实千岛湖真正吸引我的,是淹在水下的淳安古城和这里养育一方的水。当初,为了蓄水,把世代淳安人居住的古城淹在了水下,如果能有机会看看当时的街道和老房子,还有淳安城的城门,将是多么的壮观和神秘。可是,由于技术原因,3~5年内不可能看到水下的古城。听说,水下的古城没有遭受到什么损伤,木头还没有腐烂,甚至有的院门还能够正常的开启和关闭。可惜,看不见。千岛湖的水呢,因为当时多日降雨,水体混浊不堪,也没什么看头,和宣传画里的清澈的水面相差甚远。结果,对我来说,千岛湖一游一无所获,在我印象中,只剩下那条被人把玩的蟒蛇和目光仍然坚毅的雕。
后来,我们去了花山谜窟,本想换个地方,能换个心情。结果,那里的开发更让人匪夷所思。一下子又吃了个苍蝇。还没到景区,两边就是和景区毫无关系的画蛇添足的旅游项目。跑马的,射箭的,套圈的和旅游商品专卖,让人看了就头大。其实,卖这些旅游纪念品的无可厚非,但是,假文物、假古玩、弹弓……这些有什么纪念意义呢?人们买了后,肯定放到桌子上或者玻璃柜里,然后过些日子,因为根本没有地方特色,100%不知道这是从哪个地方买的纪念品了。
其实,花山谜窟值得一看,而且值得研究,那里有很多的不解之谜。目前,共发现大小36个石窟。据考证,这些石窟开掘于1600多年前。最大的一个石窟有40个篮球场那么大,而且室内空间巨大,工程量惊人,没有几百年的时间,开挖不出如此规模的石窟来。而且,从洞里开挖出的石料量也很大,据说,这些石料可以从合肥铺到北京。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从花山谜窟挖出来的石材。这些石料都去了什么地方人们不得而知。更让人充满疑问的是历史资料,这么浩大的工程,肯定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级一级下令,一级一级的执行,且征用劳力,花上若干年的时间,可是,关于花山谜窟的文字记载到目前为止一个字都没有发现。那么这个石库到底是不是从中央里下的命令修建的,如果是,那么为什么没有文字记载?如果不是,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而且能跨越那么多的时间?到现在为止,这个石窟开挖的目的也没有确定,众多的谜团至今无从破解,谜窟更加让人不停地去猜测,无限地遐想。人类又一大谜,花山谜窟确实值得一看。
其实这些地方的核心都很好看,但是,开发错位使游人的感觉大打折扣。如果这么严肃地批评开发商,他们好像也挺委屈的,毕竟,他们是为了游人而考虑的。那说开发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像游人也并不都是君子。像以上这些蹩脚的景区开发,游人和开发商都有责任,都该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