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嘉应学院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础工程嘉应学院(精选5篇)

基础工程嘉应学院 篇1

考核自评报告

根据《广东省关于开展2018本科高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及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资金申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17-2018学年“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制体制改革

(一)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1.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完善

学校继续努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照大学章程实施管理,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一是重新修订了《中共嘉应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嘉应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和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决策程序。

二是制定了《嘉应学院章程》,以章程作为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完善学校规章体系建设。

三是制定了《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嘉应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完善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理念。

四是制定了《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规程》《嘉应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规程》,民主参与制度建设完善并有效实施。

2.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学校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岗位设置与聘任、绩效分配等方面全面实施推进和深化人事管理机制体制的改革。

一是大力实施业已制定的《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省市共建师资队伍规划》、《嘉应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试行方案》、《嘉应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嘉应学院B系列人员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等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

二是不断完善和强化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初步建构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合作、保障有效、平衡开放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机制。

三是继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学校已实施岗位设置与聘任,强化岗位职责与竞争意识,实现了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目前正在实施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四是进一步完善绩效与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在大力实施《嘉应学院高层次人才薪酬分配方案》、《嘉应学院教授、博士津贴实施办法》等薪酬激励政策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对《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3.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凸显成效

一是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学校努力对接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准行业、合作共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对接专业国标和专业认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培养标准,加强技能、职业素养和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的养成。根据人才核心素养和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以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三大类的架构。

三是学校结合发展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将协同育人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四是通过持续实施一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设育人新载体。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的卓越人才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五是通过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效。学校作为广东省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先后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政校企合作,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沟通交流,努力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模式。2012年,与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联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高级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先后与香港盛家商业机构、广东丰乐集团、梅州移动等16家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

六是通过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竞争能力。学校制定了《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实行校内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依靠现有的教学资源,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4.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在2017-2018学年,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科研奖励办法(修订版)》和《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成果突出

我校高度重视资源配置机制的建设,围绕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提高学校资源向教学、科研汇聚的力度和水平,优化调整资源,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是对学校职能部门进行机构调整。2016年将原资产管理处的资产管理职能与原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职能合并形成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实施2年来,对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科学化,特别是提高实验室资源配置效率的效果明显。

二是科学规划资源的整合。新建的文科大楼已投入使用,对全校的机构和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配置,整合提高入场单位资源水平和档次,并按照应用型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配置,有效提高整合了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教师职业技能教学部、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场地调整方案并在2018年9月开始实施。

三是全面推进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了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更好地实现平台设备的开放共享,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共享平台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密切与地方产业的对接,与地方共建实验平台,2017年学校制订了《嘉应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实施。与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与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强对接,整合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共建产学研结合,既服务教学科研,又开展社会服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验平台,使共建实验室成为省市共建高校的重要载体。

四是启动了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已制定了《嘉应学院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初稿》,拟经过学校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后开展进一步的资源汇聚与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

一是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依法治校”的大学治理结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下一步,我校将重点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术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和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大学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与实施的措施步骤。

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考核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分配制度有待完善、各类津贴补贴的发放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下一步,我校将首先在深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着重深化高层次人才引培机制改革。如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专业对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创新引才形式,实施灵活的用人方式,制定和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制度,修订完善《嘉应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推进“放管服”职称评审改革工作等。其次将深化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在改革岗位设置与管理制度、实施非事业编制人员岗位设置与聘用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再者是将进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如修订《嘉应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嘉应学院目标管理津贴实施办法》及各项考核评估方案,制定科学明确的目标体系、严格规范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性激励机制,等等。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教学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质量持续改进能力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有待加强,教学改革运行不畅,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开办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性不足等。在我校2018年3月至6月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以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课程建设改革、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 “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教学成果奖培育、以及制定和实施《嘉应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方面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是在科研机制体制改革方面,仍然存在科研组织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科研创新活力不足、科研评价考核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校将在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进全校创新、创新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科研管理职责等方面着重研究,借鉴国内外大学好的经验做法,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五是在资源配置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学校存在着办学资源不足,学校资源管理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不足,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还不能适应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校宏观规划机构,改革各类资源的计划、论证模式并建立完善项目论证体系,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管理力量,制订激励实验实训教学、大型实验平台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等,通过上述措施,切实强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

二、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共建总体规划,瞄准“申硕”目标,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为突破,以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不断增长,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成长,“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较好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1.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规模基本能够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需要,2017-2018学年校本部专任教师803人,外聘教师240人,折合教师总数923人,折合生师比为20.25:1。学校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8年6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19.93%。在专任教师中,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逐年增加,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

2.发展成效明显,素质不断提升

第一,我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有新的进步。一是通过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等方式,克服区域劣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修订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系列政策,较大幅度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17-2018学年,引进博士等各类人才88人,继续聘请一批院士在内的著名学者和各行业的高级人才为荣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重视教师内部培养,支持和鼓励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申报各层级的人才培养项目。2017-2018学年有4人选“扬帆计划”,有10人入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取得新成效。学校重视教师的分类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和激励政策、新教师培养方案等,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作用,通过开展校内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17-2018学年组织了37名新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组织了240多名教师参加“慕课课程开发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对80多位新教师进行了校本适应性培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问的新问题与策略”培训班;组织了20多名教师参加“勤勉务实: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培训班。修订了《嘉应学院退休、延退、返聘管理规定》,继续发挥退休老教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传、帮、带作用。同时,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本学选拔了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现有在培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对象五批共70人,投入培养经费共630多万元。

第二,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是学校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通过校内培养、企业锻炼、挂职锻炼、“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和专门津贴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77人,占专任教师22%,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2017-2018学年,新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176人,占新聘教师70.37%。与此同时,我校开展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参加专业实践,让教师接触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强化实践技能。一年来,有35位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兼职和实践实习和考察学习。

第三,教师交流访学方面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对外学术交流和访学活动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国(境)外交流合作日渐频繁。我校现有国(境)外教育背景或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连续工作1年以上经历的教师55人,占教师比例6.8%。2017-2018学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4人,承担外语、经济、音乐等教学工作,与中国教师形成一支多元文化的教师队伍。2017-2108学年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讲学等学术活动有近100人次。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的访学进修,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3个月以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有59人,占校本部专任教师7.3%。

3.教师管理制度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度提高

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整体构思和科学规划,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嘉应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嘉应学院选调、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嘉应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及职称评审系列政策等制度,使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推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校一直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制定了《嘉应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全面强化师德建设。2017—2018学年开展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方直卓越教师(教育工作者)、邓振龙基金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评选工作,共评选79人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此外,根据省教育厅安排,2017年9月我校组织开展了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着重开展学习政策法规、先进人物事迹,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举办师德征文等系列活动,效果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然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生师比仍然偏高。生师比为20.25:1,仍高于国家规定比例。虽然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但仍有一定差距,学校将继续通过提高专任教师数量和聘请兼职教师,降低生师比。

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仍存在较大困难。高层次人才竞争激烈,而我校受制于办学层次和区域劣势,导致了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我校已进一步调整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措施,落实任务,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引进和聘用方式,希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

三是教师访学进修、学术交流自我提升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对访学进修、参加培训缺乏主动性,对外交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教师数量偏少。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改善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环境,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推进海外访学进修项目,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国外访学进修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水平的提升。

四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较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将加大力度推进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建设方案的各项措施和任务。

三、人才培养

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等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改革发展的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日趋明确

学校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为梅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学校坚持优化教师教育,巩固基础学科,加强理工学科,发展应用性学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2.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2011计划”,实施“创新强校”工程,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完成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并启动第四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共投入1700多万元的建设经费,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建设格局。汉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专业发展稳步提升,现已形成文、理、工等专业协调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0个,占50.85%,传统师范专业19个,占32.20%),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专业项目22个。2013年以来,学校新增运动训练、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社会工作、物联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学前教育、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0个专业;新增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网络工程、日语、软件工程、工程管理等7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至2018年5月,我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已达51个,专业建设达到新的水平。产品设计、汉语言、环境科学2018年暂停招生。

3.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建立

一方面,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推进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教学质量管理改革,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完善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监控及反馈体系,实现对本科教学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8 年,围绕审核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整改方案,通过落实审核评估整改,力争实现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有成效,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立德树人理念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更加深入人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加有机融合;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对标实施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学校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专业评估方案对19个本科师范专业开展评估,并组织工科类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率先申请2019年IEET专业认证。各专业先按照专业标准和专业认证进行自查自建,组织交流和学习,力争逐批通过认证。

4.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国家、省、校三级项目申报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以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建设全面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实施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获得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84项,省级教改79项,校级教改75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一批成果被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正在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已开展8届校级青年教师竞赛,其中53名教师获得一等奖;80名教师获得二等奖;116名教师获得三等奖。推送8名教师参加省级青年教师竞赛,4名教师获奖,2018年第四届青年教师竞赛,我校获得一等奖1名,优秀奖1名。2017年1人被广东省考试管理中心授予广东省英语、计算机考试考务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5.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我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扬教师教育的优势,大力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

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一是教师教育特色初步凸显,教师教育专业涵盖了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专业。二是定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和“大学生村官战略培养计划”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与16个行业或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设“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65期,成效显著。三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学校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运动训练(足球方向)专业,培养了包括国家女足队员谭茹殷在内的一批优秀运动员、国家级裁判员,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广东大学生运动会女足冠军等一系列殊荣。四是客家文化研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显著。五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共计1000多人次(含集体及个人)获得566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39项,省级奖励427项。学校投入了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获国家级项目130项,省级400项。近五年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总数达到1072人。

6.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学校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智慧校园硬件建设基本完备。经过数字化校园二期建设,学校硬件平台上升一个台阶,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校园网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升级至万兆到楼宇,建设光纤总里程近60公里,出口总带宽升级至5.2G,配合增加的缓存设备部分热门资源建立校内缓存,个人网速基本可达20M。

二是多专网共同运行。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一卡通网络,门禁网络,监控网络五个基础业务网络稳定运行。

三是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在原有20300个有线信息点基础上,增加无线2100个AP,已实现70%的学生从有线往无线平滑过渡。

四是服务器存储资源更新完善。计算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大提升,在增加4台八路服务器后,存储资源扩展为160T,全面承载了数字化校园业务。

五是智慧校园软件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已上线投入使用。实现了业务再造、数据共享,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完成了各类系统架设、二次开发和业务再造,并且完成了各系统业务打通、数据清洗和数据审计的各项工作。智慧校园智能一卡通系统运行良好。已完成身份认证、圈存转账、商务消费、图书借还、门禁管理、智能控电、智能控水等系统建设,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后,学校开源节流效益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校在本科教学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逐步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但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我校还明显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师范”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资源分散,多部门管理协同工作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师范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和整合。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但由于社会需求与招生就业等种种原因,传统基础学科师范专业近些年不同程度地被弱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新师范”“国考”环境下,传统师范教育特色未得到彰显,师范教育未形成合力。面临“国考”,任务重、压力大,形势严峻。“新工科”建设环境下,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足,工科数量不多。学校未能紧跟广东省加强工科建设的发展步伐,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学校发展定位和内涵发展与梅州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度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结合度有待加强。

二是高水平教学项目欠缺,教学改革与建设有待提升。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中投入很大力度,取得长足进步,项目数量和投入资金都有大幅提升,但省级以上项目偏少,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匮乏,包括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奖项目。这是我们今后在创新强校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之处。

三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在实施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项目中,部分教师存在理解不充分、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平衡的问题。

四是专业建设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够。从目前我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缺乏通过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数量欠缺。从专业设置来看,尚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不足的情况。实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学等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布点数、招生数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一些传统的专业缺乏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发展服务的特点。

为促进学校向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将我校建成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本科院校,须从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为此,需要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继续加大“外引内培”的工作力度。采用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引进新的教师资源,以改变现有师资格局,增加师资队伍活力;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积极有效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大力实施“教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千百十培养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和“育苗工程”,逐步构建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同时,深化人事分配、管理等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和稳定各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专业改造。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建设上,加快开展国际或国内权威机构专业认证工作,争取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质专业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增强适应性、提高针对性、加强综合性,以质量为本、以特色取胜。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引导建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引导建构参与单位之间的交换学习机制,鼓励开展人才的协同定向培养。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宽口径设置并加强基础教育,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课程,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转换奠定必备的知识和素质基础。

三是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基础,广泛调研、积极筹划,优化和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各个方面优化教学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加快国际化办学力度,并争取新的突破。加强对全校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全校教师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认识。设立应用型本科人才改革专项基金,通过立项方式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四是全面抓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加快“卓越教师”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步伐,全面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探索实行专业大类培养;完善“4+X”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探索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五是全面落实“质量工程”相关措施。以“质量工程”项目开发与建设为抓手,发挥项目的示范功能。继续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校级和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项目;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的中期检查;完善建设“嘉应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专题网站。

六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习基地数据库建设;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标准,分层建设。

七是着力打造“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行为管理平台”。通过无缝集成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虚拟化安全、运维监控管理、云计算业务流程交付等软件技术,利用高速网络聚合多套超融合设备,实现资源模块化的横向弹性伸缩,形成统一的计算与存储资源池。在此基础上建成我校的人脸识别监控平台、学生校园行为轨迹安全管理平台、教学质量与学生行为大数据平台,从而大大提高学校全天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补短板”项目,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 1.科研体制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我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2018年,我校印发了《嘉应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嘉应学院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管理办法》,正在修订《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和《嘉应学院科研目标管理评估方案(修订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我校学科建设成绩显著。2012年,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第九轮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16年,地理学被批准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客家学(交叉学科)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至此,我校省级重点学科数达到5个,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校进一步强化对已经上报省教育厅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建设力度,做好各项冲一流的准备工作。

3.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创新高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国家级项目,项目经费为38万元。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是刘小松老师的《加权Hilbert空间的若干特征》,项目经费为18万元;张声源老师的《基于NF-κB通路的蒲桃种子酚类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项目经费为2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分别是肖文评教授的《晚清民国时期粤东北客家侨乡民间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杜德栎教授的《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提示:2017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本校共有三项,立项通知书文件时间为20170727,是否计入?—陈明)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16项省级项目,项目经费为108万元。其中,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教育科学重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10万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8项,项目经费为30万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8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6项,项目经费为60万元。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4项厅级项目。其中,2017广东省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3项;2018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项目1项,项目经费为0.5万元。

4.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

我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确立了学校社会服务工作“立地生根、全面开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指导思想,这对学校推动社会服务工作作用明显。

一是在科技服务方面,我校长期坚持政产学研用合作,重视技术转移机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及其他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培育和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千方百计推广教师科技成果,投入保障力度大,措施有力。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与28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签署横向科技合作项目,获横向科技合作经费475.98万元。近几年来,我校先后与近400家单位开展了政产学研合作,并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共46人。同时,我校还与梅州有关部门围绕服务“双转移”和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发展,选定科研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并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各种发展规划。目前,与梅州市有关部门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数量达到100多项,其中,包括承办了市政府主办的一系列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

二是在知识产权创造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学校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在专利申请、软件登记和授权方面。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共获得专利授权29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25件。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获得软件著作权71件。申报数量逐年增大。

当前,我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相互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我校地处“世界客都”梅州市,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具有开展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我校形成了“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中,我校积极整合人才资源,创新搭建科研平台,形成了以客家研究院为主体的客家民俗研究,以文学院(客家学院)为主体的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学研究,以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主体的客家艺术和客家音乐研究,以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人华侨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客商研究院、叶剑英思想研究所为主体的客家经济与社会研究,以客家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客家廉洁文化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了我校文学院(客家学院)曾令存教授刊发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5期“岭南学术”栏目重点推介的近两万字的《返本溯源:作为学科对象的客家研究》一文。对扩大我校客家研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校客家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取得了突破性提升。

我校先后开设了《客家旅游地理》、《客家民俗与文化》等系列客家课程40门,使客家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广为传播。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整合全校人文社科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客家文化研究平台,努力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客家文化的国际交流,积极探索建立客家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加强客家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与梅州市近年文化建设助推梅州经济转型、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战略紧密结合,为梅州建设“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梦里客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是社会服务制度方面越来越完善。为提高教职工参与“产学研”工作的热情,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我校制定并准备出台《嘉应学院科研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奖励标准。同时,我校正制定《嘉应学院横向科技合作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教职工参与横向合作中的收益比例。同时,我校还为科研成绩突出的教职工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一是配备科研秘书。二是减免一定的教学任务。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颇为奏效的措施,我校产学研工作推进顺利,横向合作项目得以稳步增长。

5、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一方面,加强领导,成立负责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由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学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强化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端正风气,杜绝不良学风。我校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4年,其下设的学术规范与道德建设专门委员会肩负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学术评价与咨询功能,2016年12月学校对校级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学术委员会功能不变。

另一方面,制定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相关文件,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提供规范性文件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和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修订完善了《嘉应学院学术道德建设暂行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我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横向合作经费的规模偏小,研发平台的经济效益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二是产学研融合深度有限,相关研究还没能引领梅州市产业行业发展;三是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的推进有待进一步深化;四是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来,我们将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自身基础,利用地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适合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设置对口专业,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始终坚持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并重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的实际,立足于地方需求,从地方特有的资源出发,根据地方的需要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科研平台,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我校科研部门将积极牵头,搭建科研平台,为服务企业提供硬件保证。为研究人员提供财力支持;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和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将社会提供服务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参考因素。同时学校将采取多种灵活的科研方式,为地方提供人才、技术和咨询等服务,利用高科技成果吸引企业投资,为地方创造财富。三是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机制。以创新强校、省市共建、振兴粤东西北高等教育计划为契机,厘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发展思路,我们将紧密联系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实体。增强与当地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行政协调能力和学术沟通能力,使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

为此,我们将在2019年重点规划和建设了如下两大重点平台。其一,重点规划和建设“梅州市功能性新材料(铜箔)研发中心”。该平台主要瞄准梅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及高端制造关键技术开展研发和技术转化,充分发挥多年来产学研合作取得的优势和技术储备。目标是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形成一批行业领先,集成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首先为梅州市的主导产业——铜产业链和电解产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用双面光超薄铜箔、新一代挠性覆铜板、高频信号传输(5G等)用高纯高延展低轮廓铜箔、新一代网状电解铜箔制造技术、高端黄铜拉链表面处理、膜法高锰酸钾的制备等研发和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成套装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未来3-5年内,可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亿以上,并创造1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目前合作的企业主要有:广东超华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嘉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航鑫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卡莱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梅州线路板行业等。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新工科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其二,重点规划和建设“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柚类栽培面积居全球之冠,梅州“金柚”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沙田柚商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逾60万亩、产量70万吨,延伸产值达100多亿元。该平台着眼柚类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需求,重点研究和实施柚类产业规划与生态保障、种苗与品种培育、高品质与标准化生产、养分管理与植保、贮藏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智慧果园与自动化生产、信息传播与文化发掘等七大工程,助力梅州乃至全国柚类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梅州柚类产业发展效益每年增加1000余万元以上,10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服务地方的平台,于今年9月被推送到省教育厅“冲补强”一事一议项目库。

六、综合管理绩效评价

(一)综合管理主要成效

1.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健全

学校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嘉应学院关于建立经济责任加强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嘉应学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嘉应学院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和《嘉应学院工作补助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2017年及时有效公开财务信息,财务检查和审计评价结果良好。

2.财务管理规范,认真落实高校财务管理意见。

学校债务下降快,投入化债资金多,2017年年初贷款余额为6481万元,2017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4062万元,提前还款579万元,2017年较2016年贷款减少2419万元;2017年年末生均负债0.16万元,2016年年末生均负债0.34万元,生均负债下降52.94%。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其他资本性支出11265.72万元,教育事业支出总数为54523.8万元,占教育事业支出比为20.67%。人员经费支出41795.23万元,剔除学生助学金支出2675.44万元以及单位补缴2014-2016年养老保险4014.09万元后为31091.61万元,学校总支出64833.65万元,人员经费占总支出比例为47.96%。

3.部门预算和决算编制水平较高

2007年以来连续多年预决算编制工作获得教育厅的通报表扬,2017年获评2016部门决算和固定资产决算报表工作评为先进单位。

学校预算安排教学经费、决算教学支出符合教育部教学评估要求。学校每年认真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良好。2017年6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3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38.2%,高于平均进度0.1%。2017年9月30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52%,教育厅平均进度是62.5%,低于平均进度10.5%。2017年12月31日学校预算执行进度88.3%,教育厅平均进度是87.7%,高于平均进度0.6%。此外,学校制定创新强校工程项目任务及资金安排计划并及时报送主管部门,资金安排突出重点。严格执行项目预算,预算调整金额占项目预算的比例为0,年末“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支出进度为99.98%。

4.资金安排突出重点,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广东省“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和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建设重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特色项目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目前资金安排重点不够突出,碎片化趋势明显;引导资金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度有待提高。接下来将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资金安排要紧密配合学校重点发展的思路,以申硕为抓手,集中资源办大事,向引进高端人才倾斜,向申硕的重点学科倾斜,向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相联的省市共建项目倾斜,向新工科、服务和带动梅州地方产业的重点项目和实验平台倾斜。

基础工程嘉应学院 篇2

1 地方院校 “日语翻译” 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的大学时代,翻译课就是一门让学生感到枯燥,使教师费脑的课程。翻译教学一直是日语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翻译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理论技巧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气氛易沉闷,枯燥; 教学效果差,学生受益欠佳,容易丧失兴趣。

1. 1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效率低

以嘉应学院为例,日语专业一个年级一个班,大约26人。教学主要方法为课堂灌注法。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和译文的评判者。教师讲授每一章节,通过大量译例讲解阐述某一翻译技巧,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教师批改或进行讲评。学生上课只需记笔记,几乎没有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与教师的互动合作相当有限,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低。此外,由于学生的日语水平相对参差不齐,理解和掌握翻译技巧上效果相差较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对翻译课的兴趣,由本应主动学习变为了被动学习,积极性更加低下。

1. 2 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目前,国内各院校使用的 “日语翻译”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材过于偏重理论,文学作品方面的译例较多,实用型的译例较少。以本校所使用的翻译教材为例,译例和课后练习大多出自文学作品,如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小说、散文等。只有在应用文翻译方面出现了公司企业用语的翻译材料。这导致学生学完一年的翻译课程后接手公司翻译文件时依然感到棘手,无法迅速展开工作。

1. 3 地域劣势明显,见习实习机会少

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距离珠三角的任何城市距离都在300 千米以上。在这个以生态与旅游闻名的城市,日企屈指可数。笔者在梅州工作已有8 年时间,每年能接到的口译或笔译兼职机会平均算起大约2 ~ 3 次而已。学生能得到的与日语相关的兼职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与地处珠三角院校的日语专业学生相比,劣势突出。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实践机会,口语能力与笔头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2“日语翻译” 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翻译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训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如语法、词汇等知识点的掌握,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文化体系的认知能力,指导学生翻译实践活动,从而解决中日两国语言和思维方式差异给学生翻译能力提高造成的障碍,养成良好的交际能力。所以,如何将翻译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以下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日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经验,谈谈 “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2. 1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翻译课程设置为一年,分为 “日译中” 和 “中译日”两部分。“日译中”在第五学期,此时学生的语言水平在日语能力2 级左右,基础知识还不够牢固,因此,课程初期教师应偏重学生掌握语法、词汇等的准确度问题。由于课程为每周2 课时,翻译技巧即理论部分以课件形式概括讲解后,发给学生一篇短文,短文中包含了该课中学生应掌握的理论技巧。教师应当从时事新闻、经贸、旅游或电影对白中选取短文,并且该短文应是学生感兴趣且接近学生生活的译文片段。将加译、简译、倒译等一些原本学生较难掌握的翻译方法穿插其中,重点强调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营造的自然真实的语境,且短文翻译结束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出优秀译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从 “要我学”转变成 “我要学”。

2. 2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坚持 “每天一练”

笔者所在院校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水平一般,有些学生甚至高考语文成绩都不及格。在 “日译汉”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 能够读懂文章意思,但无法用中文来表达; 对继续学习母语缺乏主动性汉语词汇匮乏,表达单调; 中文表达不地道,译文缺乏简洁性。良好的汉语基础是发挥译文优势和提高译文质量的保证,针对这类问题,笔者建议学生一方面要多读中国经典名著及现当代作家的小说及散文作品等,有空余时间甚至可以每天记日记或随笔,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 另一方面更应多读日文文章,从时事新闻入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逐渐过渡到阅读日本现当代小说、散文随笔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日语词汇量并达到增加语感的目的。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后,也可以利用诸如 《人民中国》 这样的杂志,对比其他优秀的译文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教师还应建议学生坚持 “每天一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要求学生在 “日译汉” 学期内,每天翻译朝日新闻等报纸上的如 “天声人语”类的文章,尽管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例如开始时无法迅速读懂文章意思,译文的汉语表达不够精练,甚至有学生抱怨难度过大。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还是得到了很大提高,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也证实了这点。

2. 3 注重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性

中国与日本虽同处亚洲,但两国文化上的差异还是很大。中国人讲话往往是直言不讳,单刀直入,非常爽快。而日本人则喜欢绕圈子,在表达上尽量避免过于直接,明确的表达,喜欢以婉转暧昧的方式达到沟通的目的。在 “汉译日”的课堂教学中此类问题尤其突出。

参考译文: 人老了,上年纪了,最忌怕的是孤独。儿女们整天上班,下班后又忙着照顾小家,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同老人交流。更何况有些事情不便叫儿女做,有些话不便和子女说,他们感到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不能代替老伴之间的那种特殊感情。但实际上,汉语思维习惯中,人们更偏向肯定译法,如参考译文中的 “最忌怕的”和 “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不能代替老伴之间的那种特殊感情”。反译法能够使语言更加精练,是翻译中常用技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这些问题,尽量避免由于文化间的差异而引起翻译上出现的原则性错误。

2. 4 服务于地方的同时尽可能走出地方,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

由于梅州市地处山区,学生能得到的日语相关兼职机会稀少,锻炼翻译能力机会甚少。在仅有的一家日企中,学院每年都派学生去实习交流,尽可能地抓住每次翻译机会; 此外也和梅州市的各大旅行社合作,在有日本人来梅旅游时充当翻译或志愿者角色,增加实际交流机会,但这仍然不能满足专业的实践需求。因此,教师在这一方面应尽量发挥自己的人脉资源及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锻炼机会。如: 介绍学生去企业实习; 在网络做兼职笔译或校译,等等。由于笔者长期在翻译公司兼职,利用这个机会,也给学生创造了不少兼职笔译的机会,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公司专门用语,如化妆品行业、汽车制造业等的社内用语都是通过兼职笔译的机会才使得学生对其有所掌握。除此之外,请日企的专职翻译来校做讲座,与学生交流学习日语的经验,也是一个效果良好的方法。总之,翻译课程一定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给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如若只陷在教科书的内容之中,对学生并无益处。

3 结论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效率低;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地域劣势明显,见习实习机会少。等等问题是像嘉应学院这种地方院校面临的困难。作为在企业对翻译人员要求趋于更实用化和多元化的现阶段,作为指导方的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尝试通过例如: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坚持 “每天一练”; 注重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性; 服务于地方的同时尽可能走出地方,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等等方法来提高 “日语翻译” 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当然,在执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面临各种困难。正因如此,对于这门日语教学中的薄弱又重要的课程,我们还应不断努力,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今后笔者也将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景一.日语翻译中的文化心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S3).

2022年嘉应学院开学时间安排 篇3

新生开学时间:9月12日

非新生开学时间:8月28日

● 嘉应学院学校简介

学校面向15个省(市、区)招生,有普通全日制学生2.8万多人,成教学生近1.1万人。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本科专业5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现有4个校区,本部设在江北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0多亩,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

——历史悠久,特色明显。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至今已有1的办学历史,经历了65年的中专教育、22年的大专教育,升格为本科院校,新增为广东省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列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办学体制由“省市共建”调整为“省属本科高校”;设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与中山大学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具有“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立德树人,薪火相传。学校作为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秉承“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校训,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协同中心”等3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和平台;有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600多个。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其中,培养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国家级足球专业特色人才300多人;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了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等一大批人才;先后与广西民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各类奖项共1730项,其中国家级530项、省级1200项;学生考研成绩喜人,上线人数为2520人,录取人数为1763人;招生形势逐年向好,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引育并举,强化师资。学校坚持引育并举,以人才强校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教职员工1700多人,其中,现有专任教师1259人,其中正高职称136人、副高职称367人、博士236人、硕士823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培对象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拔尖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2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6人、省级扬帆计划4人。聘请了268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荣誉)教授,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和中小学名师进校园协同培养人才。学校加大教师内培及“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实施青年博士、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攻读学位、进修、培训达1000多人次,形成一支素质良好、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

——创新引领,提升内涵。学校以创新为引擎,为彰显内涵、持续发展不断蓄力。现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五华三黄鸡科技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1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0多项;获得横向科研项目179项;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近3000篇,被国际著名自然科学检索系统收录170篇;获得国家专利81项;获得省级政府奖4项;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聚力加速,服务地方。学校扎根梅州办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广东省纪委监委共建广东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委研究室、市委研究室共建“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与梅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梅州市、中山大学等共建“知识产权学院”“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近年来,学校先后选派省市级科技特派员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170多人次,农村科技特派员200多人次,有200多名教师与各类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梅州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承担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做大做强粤东北基础师资教育培训。发挥足球(产业)学院优势,主动服务梅州足球特区建设。

——传扬文化,担当使命。学校以传扬文化为使命,在文化传承中打造发展特色。设立了“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开展了大量干部培训工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作出积极贡献。《客家音乐文化》项目获批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助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客家学院,设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获得首个“全国性客家学研究团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配合梅州市举办了“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承办了“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论坛”等活动;每年召开客家研究专题夏令营,举办客家学论坛,组织师生进行红色文化研学、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活动,举办“苏区精神大讲堂”,传承和弘扬原中央苏区老区精神、优秀客家传统文化。

——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凝聚发展合力。获得广东省“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中心”,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加强与东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以及欧美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学校与国(境)外20多所高校开展了交流合作。近年来,派出73批次管理干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开展学习交流、培训调研及参与学术会议等,派出学生23批次赴国(境)外学习实习;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交往和竞争的应用型人才。

——同心砥砺,继往开来。百年风雨路,奋进新时代。学校正抢抓办学体制调整、广东省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中山大学“组团式”帮扶学校等重大机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以“申硕”为抓手,科学编制和启动实施“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汇聚发展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成为“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返回目录>>>

● 疫情期间开学注意事项

1错高峰这说的开学高峰时间要错开,就像把正常开学的正月十七,一直要散开到整个正月一样。这样的话,就是为了避免拥挤,让整个开学的压力降低,并且前期开学的学生,也有试运行的成分在里面。

2错层次错层次,就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这五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批次的开学。具体来讲,就是将最需要开学的学生,比如说是高三学生以及初三学生先开学,然后是高二高一以及初二初一,然后是小学,最后是幼儿园和大学生。

之所以把幼儿园和大学生排在最后,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幼儿园的身体素质是最弱的,并且防护意识也是最差的。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有些还是重灾区 这个需要全国战疫的全面胜利。

3错区域最后一点就是错区域。目前,全国各个地区的疫情,并不是很一样。湖北省首当其冲,是最重的,然后河南、浙江、广东也比较严峻,其他地区有梯次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开学,也应该是西藏和西北地区,这些感染患者较少的地区先开学,然后是轻灾区、重灾区逐渐普及。

返回目录>>>

● 大学生学习目标

有目标并为之努力的生活才是充实的人生,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有机会走向成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目标,正因为目标的吸引,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有了成功的喜悦,因为目标成就了我们的未来。学习也是这样,有了目标,有了行动计划,我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成功。

经过第一学期,我们初步了解了自己的专业,适应新的生活,了解了大学学习内涵及其外延,开始改变高中固有的学习习惯,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后要再接再厉。因此,我们要制定好下学期的目标:

(一)学好基础知识,认真对待管理学科。学好基础知识,为以后专业的外延打好基础。

(二)在课余时间后,努力完成课后作业,提高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三)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和自己专业有关的的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了解搜集管理学信息的渠道。向老师和一些毕业的人士请教一些相关问题。

(四)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五)课后多复习,按照老师的路子走。

为了实现自己的决策与目标,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做好以下几点:

(一)走好每一步。每一朵笑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或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或是平凡复苏,零星点缀,只要尽力绽放,都会向世界展现出生命的奇迹。

(二)慢慢来。我要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凡是欲速则不达,只有认真走好每一步,才能有所收获。有人说有梦想的人是充实的,而为梦想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人是勇敢的,是更幸福的,我会“慢慢地”对待今后的学习。

(三)对待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一定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要装,摆正态度,因为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态度决定命运。

(四)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我发现在他们眼中,重要的不是梦想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而是享受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充实,他们认为追求梦想是一件幸福的事。

面对失败,端正态度

我要认清自己的缺点,积极去扭转局面,我会直面困难与失败,勇敢卖出每一步,我相信远大的理想会因顽强的意志而实现。只要自己相信自己,自我珍惜,生命一定有价值有意义。

敞心灵,省吾身

孔子说:“吾一日三省吾身。”我做不了圣人,不求一日三省,但至少应该三日一省,做个成功的凡人。我不能做一个闭目塞听者,只有敞开心灵,才能得到更多的智慧。

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借鉴他人经验,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每个细节,才能走好人生中很多不经意的一步,走向成功。

我相信我能把管理学学好,我也相信我有这个能力!

返回目录>>>

● 大一新生大学生活建议

1、大学最重要的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在中国。你如何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见解;在众说纷纭的说法中有自己的看法;甚至在问别人的问题时,你起码自己有过一定程度的思考。起码你的人是独立的,特别是精神上。在中国这种物质化、从众化和世俗化的社会里,你才有比较清晰的定位。

2、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3、“我是谁?”这是一个角色定位和角色认同问题。对“大学生”这一角色,如果模糊不清,就会出现角色错乱,大一、大二就会变成高四、高五;而如果认同不自信,“University”则成为“由你玩四年”,大学人生有可能成为“大混人生”。

4、“我来做什么”、“该怎么做”,这是个主题定位和态度问题。大学的主题是什么?是单纯求学,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修身求学,一心追求真善美?是做单一型人才还是当复合型人才?是被动求学还是主动奋斗?选择不同,最后文凭的含金量决然不同。

5、“我到哪里去”?这是个定向问题。进入大学,前途选择并没有结束。将来是赶快毕业直接工作,还是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将来是进入蓝领、白领还是金领职业层次?不管怎样选择,改变命运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功的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

6、很多事情别人通知你了,要说谢谢,没有通知你,不要责怪,因为那些事你其实应该自己弄清楚。

7、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如果在大学里还把容貌当作重要的东西而过分重视的话,可能不会吃亏,但是早晚会吃亏。可能,很可能,也可以说是一定有可能。

8、千万别迷恋网络游戏。千万!记住我这里用的是千万!!

9、面对不公平的东西,不要抱怨,你的不公平可能恰恰是别人的公平。所以,你不如去努力的奋斗,争取你自己最合适的公平。

10、如果你四年内很少去图书馆的话,你就等于自己浪费了一大笔一大笔财富。所以,经常去那里,随意翻翻,都有收获。

11、男人,你长的可以不帅,但你这个人可以帅,而且,那才是真正得帅。(当然,女人也是同样得道理)所以,不必在穿着打扮上花太多心思。

12、大学可能有真实的爱情,但是记住只是可能。很多时候他们是因为别人都谈恋爱而羡慕或者别的原因而在一起。所以,不必为任何分手而受太大的伤,记住,这里我所说的是太大的伤,真爱,还是值得追求的。

13、尊严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大学里,要懂得利用这个空间锻炼自己,要让自己的尊严有足够大的承受力,要知道,社会是一个最喜欢打碎人的尊严的地方,除了你自己,没人会为你保留它。

14、大学里,你的确要学的有心计,但是记住,永远记住,在社会上要胜利的唯一的方法永远只是一个,那就是实力,永远不用怀疑。

15、大学学的不仅仅是知识,也还有为人处世的本领。大学之前你比较内向,上了大学一定要尽快改变自己,学得性格开朗一点。好好利用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展示或者锻炼,都可以。对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这点,我深有体会。

16、如果你的家庭一般,那么记得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永远别乱花钱。记住,永远。如果你的家庭富足,也要永远记住你用的钱是你爸爸妈妈的血汗钱。

17、朋友,你大学的朋友很可能就是你将来事业的一部分。他们会帮助你。但是你也应该让自己有帮助他们的实力,所以,你要努力,你和你的朋友会一起在将来打造一个可能很辉煌的事业。很好听是吗?但是记住,你们都要努力。

18、要学会做人。对于我们这些经过大浪淘沙走进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知识、方法可以很快掌握,但是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质,高尚的品德却不是朝夕可就的。只有把求知与做人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19、计算机一定学好。对以后的继续学习很重要。千万别不当回事。 如果有电脑,不要用它来看碟,玩游戏,聊天;学点办公软件,平面设计,编程软件,系统操作等实用的东西,那对你以后绝对有用!

20、大学里男生要有风度一些。女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男生来解决,这个时候男生总是充当修理工,电工,木匠的角色,要乐于助人。

21、大学四年是一生当中最宝贵、最好读书的四年。大学相对于高中而言,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很多,最主要的便是靠自学了。大学老师不会管理那么严,自觉性不好的人开始展现他们那玩心。珍惜仅有的4年时间好好学习专业,不要说什么锻炼能力,发展素质教育,上大学后你其实已经发现了只有初中,高中的东西你现用的最多!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22、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让你能够在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理解什么叫做纯洁!为的是走出学校后能够有这样一种明净单纯的回忆!当然爱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爱情。“我爱你“。别对很多人说这句话,在大学里,我的意思是,希望你只对一个人说,这是尊重你爱的人,更是尊重你自己的感情。

23、如果家里还算富有,可以穿NIKE,ADIDAS,有钱没有错!但是没有钱也没有错!毕竟在学校穿的太差,自己心里不自然!建议穿些森马,FEEL100%,贵人鸟特步等比较便宜但也适合学生的牌子!最好在有折扣的时候!建议放弃考虑安踏,李宁!

24、开始关心社会,并且融入其中。大学是个小社会,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是要适应这个环境,你才能更好地驾驭它。在宿舍一定要和宿舍同学相处好,如果连自己一个寝室的同学都相处不好甚至一半人讨厌你的话,那你做人就有问题了。如果可以的话最好竞选班级主要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学会宽容,这一点至关重要,宽待一切,包括老师,同学,和你身边的环境,这样你才能真正快乐起来!

25、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汗水一分成功。快去播撒你希望的种子,辛勤耕耘,翘首以待下一个丰收的秋天!

最后,说了很多,但还有一些要告诉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你:爱护自己,珍惜自己,健康很重要,因为它是革命的根本。

2013年嘉应学院毛概考试复习 篇4

●题型及分值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如ABCD)填写在下表与之对应的题号下(每题2分,共40分)

注意:正确答案序号没填写在表格内的不给分!

说明:此题覆盖范围广,涉及全书各章,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的识记与理解。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题前括号内打“√”,错误的题前括号内打×”(每小题2分,共14分)

说明:此题共7个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对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来源: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和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复习第156789,11 章。

四、材料分析题:(16分)

说明:1段材料,3个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回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善于从材料中发现问答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创立的一系列理论体系,(2)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从预期目标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P102-P104)

答:(l)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不但进行关于社会制度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要进行关于技术方面的有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是结合在一起的;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用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过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室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5.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请体会其讲话精神。(中国梦)(网上的)(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1.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

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255-P256)

答: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 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7.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联系与区别?(网上的)

联系: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虽然有很大区别,但二者并非相互割裂,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前一个时期是后一个时期的基础,没有前一个时期的探索,就不可能有后一个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全面发展;后一个时期是对前一个时期的继承、扬弃和完善,没有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也难以为继。

区别:

一、从党的指导思想上看

改革开放前,党的指导思想存在“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缺乏足够认识,并把阶级斗争当成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虽然指出并纠正了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从经济制度、体制、发展战略和对外联系上看

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90%以上,除公私合营企业的资本家拿定息、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少利息外,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改革开放后,打破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国外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并把公司制、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三、从政治体制上看

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党的一元化领导,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除《婚姻法》等少数几部法律外,基本无法可依。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规定的很多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改革开放后,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改进党的领导,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依法治国的方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四、从文化和社会事业上看

改革开放前,受“左”的思想影响,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设有许多不必要的框框和禁区;加之物质条件所限,人们的衣食住行、业余文化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等都比较简单。尤其“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受到摧残,文化领域更是萧条。改革开放后,贯彻落实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艺、学术空前繁荣,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社会组织形式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社会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都明显增强。

五、从国际关系上看

改革开放前,我们党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认为时代的主要问题是战争与革命。在国家关系上,先是与苏联结盟;中苏关系破裂后,又进行了反对美苏两霸的斗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党认为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并在中美关系已经缓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两国外交关系,以后又恢复了同苏联关系的正常化,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及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

8.如何正确认识党在改革开放前出现的失误和错误?

失误:1.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1956-1966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困难时期;

3.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空前的政治和经济浩劫。

严重失误的原因:

1.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2.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还不够,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

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3.生成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4.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生产力;

5.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9.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网上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问题,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行业垄断问题,工人下岗失业问题,城乡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医疗改革问题等。

(1)科学认识矛盾和问题的性质

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是支流而不是主流。其次,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都是属于体制内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获得解决的。再次,我们还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发展中产生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得到解决。”

(2)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和矛盾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首先要对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有一个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担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同任何伟大变革一样,这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问题。

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然出现矛盾、困难和问题。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要靠我们大胆地探索和试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也有的则可能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工作失误而造成的。

基础工程嘉应学院 篇5

一、预评估工作基本情况

为了检验我校本科教学的质量,更好地推动我校本科教学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6月10日-14日,我校接受了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预评估。在此期间,由省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行10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嘉应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由以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鸣教授为专家组长、陕西长安大学副校长翟振东教授和江苏徐州师范大学副校长王超教授为副组长,专家成员包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沈孝本教授、福建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黄理稳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冯邦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谢幼如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院长刘岩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启买教授等10位省内外评估专家组成。本次预评估工作得到了广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泰岭、高教处胡振敏处长、评估中心许金招主任的亲临指导。梅州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陈卫平副市长参加了预评估开幕式,市政府副秘书长蓝汕兴参加了反馈会。考察期间,专家组认真审阅了《嘉应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嘉应学院自评依据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支撑材料;听取了程飚院长关于嘉应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报告;观看了关于学校发展的专题录像片;考察了IT教学重点实验室及计算机、物理、化学、电子电工等相关实验室、实习基地;考察了客家研究院、图书馆、梅州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体育场馆等主要公共教学设施;考察了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等学生基础生活设施;走访了16个系及计算中心、社科部、大英部、师能室等4个公共教学单位和评建办、党委办、院长办、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处、设备处、科研处、宣传部等11个职能部门;召开了校领导座谈会、中层干部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中老年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5个座谈会;随机抽样考查了100位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20位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10位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15位学生的师范教学基本技能、数学系5位学生的大学物理基本实验技能、化学系8位学生的物理化学实验技能。专家组随机听课34门次;抽查了37门课程的5981份试卷;抽查了331份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对78份进行了认真的评阅。

在上述考察工作的基础上,专家组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

嘉应学院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晰的,学校的发展定位也比较准确。嘉应学院作为一所具有93年办学历史、具有客家优秀文化传统的省市共建普通高校,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不断更新办学观念和办学思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自身发展规律,发扬“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精神,结合地方发展和学校实际,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00年专升本以来,学校取得下列成绩:

1、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

2、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效显著,学校贯彻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认真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努力拓展办学空间,逐步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3、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注重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坚持引进、培养、外聘、返聘四结合方针,坚持感情、事业、待遇、环境和政策留人的原则,采用新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和教师培养制度,“千、百、十”人才工程和青年硕士化工程等举措,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基本上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4、学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学校结合广东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挥师范教育的优势,制定符合学校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加强了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服务意识及业务水平;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及教学研究,建立健全了比较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5、积极推进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基本形成了自立自强、刻苦耐劳、质朴守信的优良学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题外话:这一点专家们感受比较深,吃饭时候,包括听课时,有2位同学,一位是汕尾,1位是揭阳的,专家问为什么不考韩山师院,要来读嘉应学院,是否是是舍近求远?这些学生对专家回答说,不是,他们的父母认为,嘉应学院的学风、校风非常好,他们就奔这来了,来了以后,切实感觉到嘉应学院有良好的氛围,不管是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学校对他们很好,他们愿意到嘉应学院学习。所以,专家们确实为我们学院的良好的学风感到高兴,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敬意。)

6、专家们认为,学校在这几年和长期办学的历史中,初步形成了办学特色的地方,例如,在客家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与同类学校比较起来,确实显示了一些有特色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建议和希望:

1、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着力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

2、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努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学科建设、营造学术氛围,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4、进一步重视技能测试水平的提高。

在这次预评估中,专家认为听课优良率为67.6%,33.4%为中等水平;学生师范生技能共15位学生,其中有2个学生为优,7个为良,6个为中等水平,优秀为13%,良好46%,中等41%;英语30人次,优良率为23.3%,及格率为53.3%,不及格为23.4%,计算机技能测试优良为3%,中等为23%,及格为50%,不及格为24%;大学物理实验5位同学按A、B、C、D、E五个等级来分,A为0,B有1个同学,C有2个同学,D有1个同学,E有1个同学。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各项技能测试的优良率太少,尤其是英语、计算机和实验技能的不及格率较高,技能测试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专家预评估反馈大会上,张厅长认为这次预评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张厅长首先肯定了我们学院发展的成绩,如“九五”期间上本科,“十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他认为嘉应学院本科教学的成绩是明显的,但也要正视不足和困难,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二要大力进行有针对性整改。整改搞好后,我们的评建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通过预评估取得的收获

这次预评估完全按照正式评估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直接指导和梅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次预评估过程中,各个专家深入学校各个场所进行全方位考察和指导,帮助学校总结成绩,发现问题,从总体上来说,这次预评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省教育厅、梅州市政府和学校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评建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和预评估指挥部的统一协助,各系(室)、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这次预评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达到了以下目的:

1、进一步熟悉了评估程序和步骤。在这次预评估中,评建办根据教育部的评估工作程序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预评估工作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所有的程序如从专家考察日程表、路线图到技能测试和各类座谈会的召开都完全按照正式评估的要求进行。通过这次预评估,我们基本上对整个评估程序和过程都有了亲身体验,虽然个别环节有待改进,但总的预评估方案是行之有效的,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认可,也在预评估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预评估的成功。这次预评估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以后的正式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发现了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信心。通过这次预评估,发现了很多我们以前没有注意或不够重视的问题,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通过这次真枪实弹的演练,对我们以后的整改和正式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张厅长和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学校的评建工作效果和本科教学工作成绩,使我们增强了工作信心。

3、凝聚了人心,锻炼了队伍。

在这次预评估中,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都能以学校利益为重,自觉以预评估工作为中心。很多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自始至终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有的连中午都没有回家,买盒饭在办公室吃,随时等待评建办的指令和专家的随机检查。

这次预评估之所以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各个工作组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次预评估中,学校成立了预评估指挥部,由李俊夫书记和程飚院长担任总指挥,副院长邱国锋和院长助理李友文担任副总指挥,统一指挥全校预评估行动。指挥部下成立了接待与会务组、联络协调组、宣传报道组、环境整治与保障组、安全保卫组等五个工作组。各个工作组均能按照评建办制定的预评估方案,各负其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评估任务。各个工作组的同志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12月份的正式评估有极大的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 这次预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以后的整改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预评估,我们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新发现的问题,也有长期存在、久拖不决的问题;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方法问题;既有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也有评估材料中的问题。

1、认识问题。绝大多数系(室)或部门对这次预评估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做好预评估工作。但也有些系(室)或部门对这次预评估还不够重视,认为只是一次演练,抱有侥幸甚至轻视心理。具体体现在工作不仔细,不扎实,致使在这次预评估期间个别系出现教师迟到甚至推迟上课,学生迟到或在课堂上睡觉、接听手机等违纪现象。化学系有一位老师擅自推迟半小时上课,被预评估专家当场发现,在预评估专家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地理系在接到大学英语技能测试名单的通知后,少通知一位学生参加测试。外语系一位青年教师在参加座谈会时迟到;体育系有几位学生上课迟到,其中有两位甚至迟到十多分钟,而且上课时有的学生在打手机,还有一些学生在睡觉。中文系有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个别系的教师和学生在参加座谈会时,发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不考虑学校的整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材料有待进一步完善。我校目前的评估材料盒有173盒。从总数来说,数量偏多(很多学校才100盒左右),而且很多盒子里装的材料内容针对性不强,支撑材料不能很好地说明要支撑的内容。有些部门在准备评估材料时,存在敷衍应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数据不准,论据不充分。有些部门为了图省事,干脆把整本书都放进盒子里,实际上这本书只有其中的一篇文章或一小段文字能真正支撑某个指标。此外,学校自评报告和院长报告应继续完善。

3、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问题。在这次预评估中,有些单位的领导对学校整体情况不了解,导致专家提问时不能够准确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家的印象。在会务与接待上,虽然各个工作组非常努力,但由于经验不足,各个工作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彼此配合不够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4、教学管理和建设问题。在这次预评估中,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执行不够落实,有些该开的基础性实验没有开,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如在专家抽查的某系02级一个班的8份毕业论文里,有6份论文的题目与实际提供的论文题目不相符,专家认为这明显是教务部门管理上的问题所致。此外,还有四项教学经费不足、生师比高和仪器设备值没达标的问题,今后应大力加强整改。

上一篇:《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写西游记读后感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