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务经济(共8篇)

劳务经济 篇1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海兴县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东临渤海,南界山东。由于建县晚,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缓慢,目前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七个乡镇,两个农场,总人口2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人。为加快富民强县步伐,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劳务输出工作力度,输出数量逐年增加,输出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劳务经济成效显著。目前,我县与天津、北京、上海、青岛、大连等大中城市100余家用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先后有组织输出劳务工人5万人,现仍在岗人员3.6万人,我县年劳务收入逾2亿元,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0年以来,海兴县创新了劳务派遣模式,全方位保障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县引税750万元。通过劳务合作,成功引进了投资2000万元的外资项目----进兴(沧州)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几年来,先后被省、市劳动部门评为“流动就业先进单位”、“劳动力市场建设先进单位”、“就业服务先进单位”;2005年以来连续两次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农村就业示范县”;2006年被省政府授予“劳务输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海兴县劳务经济发展到今天,坚持的是科学发展观,讲的是诚信,靠的是“订单式培训、有组织输出、劳务派遣管理、品牌化全程服务”一条龙“海兴模式”,看到的是广大农民不断走上致富路。

一、政府因势利导,为农民外出“淘金”奠定基础

在没有外出流动的准备,没有外出经验,外出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入不可预测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都不敢贸然独自外出。为

1引导人们放下思想包袱,改变农民“宁在家受穷,不出外打工”的旧观念,海兴县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大幅标语等形式,大造劳务输出声势,同时组织乡镇长、各行政村村长去输入地与工人共同体验生活。在县电视台开设“就业金桥”栏目,每天分三个时段循环播放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故事、创业英雄、农民工维权等内容。每年都要召开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对在外工作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对其外出打工家庭发生的变化制作成光盘,在电视台连续播放。政府的推动、舆论的宣导、政策的支持,减轻了人们的顾虑,“在家呆着半年闲,不如出外挣大钱”已经成为海兴县广大农民的共识。

为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海兴县成立了由政府县长担任组长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县实际,确立了“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立足本县劳动力资源优势,依托京、津、港和环渤海经济区,通过加强劳务交流与协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并将劳务输出确定为海兴县“三业富民”重要战略之一。

为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海兴县整合了县、乡、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县就业服务局投资120万元,建起了8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部更新了办公桌椅,添臵了微机、打印机、复印机、空调机、饮水机、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触摸屏以及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化办公设施,优化了办公环境;成立了劳务输出信息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劳务输出信息的采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整合、输出与后期服务;全县七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站,配合县劳务输出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全县197个行政村确定了394个信息员,建立了信息员队伍,从而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就业

服务网络。

二、部门创建“海兴模式”,开辟农民工“安全务工通道” 农民的观念转变了,就业服务体系建好了,怎样提高农民的技能,怎样为农民找到薪资高、待遇好的企业,怎样为他们服好务、维好权是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关键。就业服务局一班人几经探索,创建了“订单式培训、有组织输出、劳务派遣管理、品牌化全程服务”一条龙“海兴模式”。“海兴模式”实施以来,海兴县外出农民工人人都有劳动合同,人人都有社会保险,多年来无一例工资拖欠事件发生。

订单式培训。为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就业服务局按照市场需求,在农民外出打工前开展“订单式”培训。开设了电子电工、计算机、电焊工等专业,每年培训2000人以上。培训工作的实施,贯彻落实了“劳务输出激活就业培训,就业培训促进劳务输出”的指导思想。一是通过培训,务工人员业务技能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得到了提高,用工企业的满意率上升,“海兴劳务”的美誉度提升。2003年在天津开发区组织80家用工企业对各用工基地的调查评比中,海兴县劳务基地排名第一,被评为“优秀劳务基地”。二是务工人员的工资得到了提高,本来能挣到六、七百元,经过培训后,就能拿到上千元。2003年至今,我县为天津中集北洋集装箱有限公司培训并输送了近1000余名电焊工,每月的工资总额高达300多万,平均每人的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三是带动了技工学校的发展。在我市大部分县级劳动技工学校普遍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我县技校与劳务输出工作相得益彰,办得红红火火。

有组织输出。为确保农民工找到薪资高、待遇好的企业,就业服务局从选择用工企业、组织面试、体检到护送员工进厂一包到底。

接到用工“订单”后,就业服务局要对用工单位的厂址厂貌、经济效益、食宿环境、薪资待遇和劳保福利等进行全面考察,选择信誉高、用工规范的企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在协议中重点标明工资、保险、福利待遇等具体事项,坚持把好“进入关”。面试合格后,无论人多人少,无论距离远近,无论刮风下雨,就业服务局坚持派专人把务工人员送达用工企业,妥善安排好食宿,协助办理好相关证件。务工人员经企业培训上岗适应环境后,送工人员方能返回。

劳务派遣管理。为进一步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海兴县自2000年率先探索劳务派遣管理模式。劳务人员进厂后,海兴县劳务输出信息服务中心与劳务人员签定劳动合同,为劳务人员投缴各项社会保险。劳务派遣工作人员每月定期组织召开员工座谈会,了解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及时为员工发放工资;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及时处理员工在厂发生的工伤或意外事故。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劳务派遣工作突飞猛进,派遣企业逐渐增加,派遣人员日益增多,劳务税金逐年上升。截至目前,共与42家用工企业建立了劳务派遣关系,代理劳务人员5068人,累计为我县引税750万元。

品牌化全程服务。一是“跟踪服务包干制”。为使用工企业、务工人员双方满意,就业服务局内部规定:谁输送出去的工人谁负责,月月联系企业,季季回访员工,确保员工稳定率95%以上。二是开设服务热线。就业服务局为用工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开设了“24小时服务热线”,并承诺:外出务工人员若出现工伤、意外事故等紧急情况,无论白天黑夜,就业局人员三小时内必须赶到现场。三是春节期间接送员工返乡。为使外出务工人员按时、顺利返乡,每年春节,就业服务局从腊月二十二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我们都要派专人专车将他们接回,大年初三再把他们送到用工企业。四是成立

维权中心。随着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形势的发展,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海兴县就业服务局与县检察院联合成立了海兴县外出农民工维权中心。务工人员上岗前,维权中心要开展遵纪守法、农民工维权等内容的培训。务工人员上岗后,维权中心跟踪服务到厂,免费提供维权咨询服务。几年来,共上维权课35次,培训人员9000余人。

三、诚信合作引得凤来仪

天津进业轻工制品有限公司是加拿大独资企业。2002年,海兴县就业服务局向该公司输送劳务人员26人。合作过程中,就业服务局的优质服务和海兴籍员工的高素质给公司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天津进业公司逐步中断了与其它几家劳务公司的合作关系,海兴成为该公司唯一一家劳务人员输送单位。2003年,公司的海兴籍劳务人员就由20多人增加至500余人。根据这一情况,就业服务局积极向公司宣传海兴县委、政府土地、金融、税收、劳动力资源优惠政策。2003年11月,该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海兴县城兴建了兴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专门为天津公司生产产品配件。该企业落户后,就业服务局一班人视客户为上帝,竭诚搞好服务,该公司从租赁厂房到办理营业执照,他们都亲自做好全方位服务。2006年该公司再次投资90万美金,征用土地60亩,建设厂房3000平方米,注册了加拿大独资企业进兴(沧州)轻工制品有限公司。目前,已安排就业人员400余人,127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四、转变思路,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以来,通过实行“一条龙”式全程服务,海兴籍务工人员的返乡率远远低于其他地区的返乡人数。但是09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式的回暖,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民工荒”现

象。由于县内人力资源缺乏,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积极改变工作思路,向省外拓展人力资源基地。一方面,我们积极联系县外、省外当地劳动部门,加强合作;另一方面,积极与省外大、中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用工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截至目前,我们通过山东德州市三合人力资源、为天津罗姆半导体、三星移动公司输送人员265人,通过内蒙古新时代职业中专、邯郸政法学校等院校向天津津亚电子、金桥焊材等公司输送人员426人。

回顾近年来的劳务输出历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工作正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难度加大;中介市场日趋混乱、竞争加剧;随着金融危机回暖,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招工难”、“民工荒”现象。针对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今后将与相关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密切合作,积极开拓人力资源新领域,下大力度抓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坚持做到多样化培训、多样化输出。通过规范运作,诚信服务,与用工企业探讨劳务合作新模式,保证员工“招得到、干得好、留得住”,实现人力资源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农民工和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捕捉好的用工信息,做大做强劳务输出工作,壮大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劳务经济 篇2

1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各项保护农民工的政策, 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

增强农民工的全局意识和忧患意识, 树立大经济、大发展的思想, 真正建立起劳务经济促进农业发展, 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作这样的阐述, 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不解, 认为这种讲大道理的做法虚而不实, 不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 仔细考究分析就会发现, 许多农民对农村政策了解得并不够全面, 具体表现为一些农民对承包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的混淆, 导致了不少的纠纷, 有些农民认为自己承包的土地就是自己的家业, 以为自己可以随意处置所承包的土地。如一些农村以宅基地、坟地为由超计划占用承包地的现象十分普遍。还有一些农民注重眼前利益, 宁愿让一些土地延误农时或者撂荒, 也要外出务工挣钱, 由此而造成的土地减少、耕地撂荒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民对政策理解得不透, 没有弄清楚土地资源是国家的公共资源, 没有弄清楚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业, 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无以替代的, 农业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基础, 农民是农业的基础, 高素质的农民无疑是现代农业的瑰宝。高素质农民不是有点文化、懂点技术, 也不是懂点经营、会点管理, 而是有远见, 善谋划, 懂政策, 有技能的新型农民。要培养农民克服传统的小农意识, 树立全局发展、通盘考虑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农业连年丰收的情况下, 要树立防灾防荒的意识, 不要因为一时粮食丰收而轻视粮食生产。要不断开发农民增收的渠道, 在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的前提下, 有计划、有目标地从事劳务输出活动, 千万不可以牺牲农业经济而去发展劳务经济, 农村劳务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况且劳务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的支持,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推动, 如果抛开农业经济去谈劳务经济那是不可靠甚至是危险的, 脱离劳务经济单纯地发展农业经济是缺乏动力和后劲的。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注意以下几条:一是加大农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尽量以喜闻乐见, 易于理解, 便于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农民, 使农民掌握政策的要义和本质;二是扩大教育范畴, 采取多种手段, 传播现代科技知识, 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增强时代感;三是建立统筹考虑, 合理规划的思维方式, 引导农民无论是从事生产, 还是发展经济, 要从长计议, 顾全大局。克服急功近利, 顾此失彼的行为;四是切实树立农业是基础的思想意识, 防止因为一时或者短期的粮食丰产而忘乎所以, 从而放松粮食生产, 把精力放在其他生产上, 甚至弃农从事劳务输出的思想倾向。要合理安排农业劳动力, 让真正剩余的劳动力走出家门从事劳务输出活动, 也使他们在外安心地工作。

2 提高农村培训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提升甘肃劳务输出的层次和水平

农村除高考和参军外的中学毕业生一毕业即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其剩余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既不懂农业生产知识, 也没有农业生产的技能。能否将农村的培训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 或者说找出一个链接点, 既不影响农村学生上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 也不耽误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这部分毕业生掌握农业等其他技能的时机, 这是基于大部分农村中学毕业生的前程考虑的。因为除了高考、参军这个主要通道外, 农村年轻人进城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劳务输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现在进城务工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 除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外, 还必须有一定的技能, 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头脑, 否则就会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 技术掌握在进城务工前后, 其成本和收益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 在中学的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内容, 同时在高考中也有一定的份量, 可能会改变目前这种尴尬境地。对于除高考、参军外的农村毕业生, 在其进入社会之前, 针对某个方面立即进行适应性培训, 注重能力教育, 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技术, 以适应社会需要。此外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前的培训, 要分层次、分门别类地进行实施, 各个门类的培训都有高低层次的区分, 这样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也就会拉开档次, 从而改变甘肃劳务价格偏低的现状, 以此来提高劳务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 多年来各地都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培训办法, 譬如:订单式培训等都有不错的效果。近年全省着力打造的劳务品牌, 就是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成功经验, 一方面要加大保护培训成果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拓宽新的培训渠道。2009年全省计划培训5000名保姆和1000名牛肉拉面师, 按照“统一培训标准、统一鉴定发证、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跟踪管理”的标准, 打造新的品牌, 提高知名度。这些培训经验都值得总结推广, 同时甘肃劳务培训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对甘肃来说, 各项培训资源都比较欠缺, 改变当前培训资源分散、零碎的局面势在必行。各有关部门要打破部门利益、门户之见的狭隘观念, 站在甘肃经济发展的大局, 站在西部大发展的高度, 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尽量得以发挥作用。白银市劳动部门经过探索、研究, 总结出了一套“三整合一跟踪”的培训模式, 即整合部门职能、整合培训机构、整合培训资金, 跟踪服务, 按照“各级政府决策政出一门, 各有关部门对口争取资金, 县区一级捆绑使用”的原则, 鼓励县区一级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项目, 实行统一制定培训规划、统一管理办法、统一审定培训机构、统一检查验收的管理模式, 整合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资金、场地、设施、师资等各类资源, 切实做到步调一致, 有效实施。实践证明符合甘肃实际, 值得其他市县学习推广;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以农村年轻人为主要对象, 积极推行“订单式”培训、项目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形式,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以12个驻外劳务机构为依托, 吸引外地用工单位来甘肃开展定向培训, 协助部分大专院校实施订单培训。从过去“等待培训”转变为“出击培训”, 由单一培训转变为多功能培训。在培训劳务输出项目的同时, 也可以穿插一些农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让受训人群从容地作出是外出务工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身怀技能, 留在农村的也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技术, 实现劳务培训的多功能化。三是因势利导地开展技能鉴定。目前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只能是低档次的运作, 如果按照现有的工种、标准去实施鉴定, 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作法。鉴于农民工技能状况, 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也应该秉持“特事特办”的原则, 为农民工设定一套过渡性的标准, 属农民工技能鉴定专用, 采用有别于一般的技能资格证书。待农民工普遍素质提高, 全面实现城乡统筹之后, 再实行统一标准。这虽为权宜之计, 但也是对农民工的一种保护, 为用人单位负责, 为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护航。既可以督促农民工自觉学习技能, 又为落实农民工的各种待遇提供保证。

3 增强农民工维权意识, 引导其以正确合理的方式维护社会和谐

众所周知,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始终处于一个弱势地位, 其基本权益容易受到伤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些人的意识总潜藏着尊卑贵贱的等级思想, 一般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社会关系简单、背景浅显, 在他们的眼里农民工就是低人一等。许多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一些用人单位在对同一事故的赔付时, 往往作出双重标准, 农民工的命价就低于城镇职工的。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中映射出的是农民工地位低弱。近几年,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农民工的保护, 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从思想深处开始觉醒, 隐约之中开始了自发的维权行为, 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基本权益要从多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唤醒农民工的主人翁意识,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 城市不只是城里人的城市, 农民工也是城市的建设者和主人。同时要教育用工单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农民工, 包容农民工的一些生活习性, 在生活上关心, 工作上帮助, 使农民工消除自卑心理。另一方面, 要积极指导农民工学习掌握有关政策, 指导他们及时签订劳动合同, 理解合同条款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增强维权意识, 了解维权程序和方法, 相信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当遇到侵权事件时, 首先要冷静分析原因, 及时与当地维权部门联系, 如实反映情况。不要动不动就以不恰当的手段要挟公共服务部门, 制造轰动效应。当然对于农民工的过激行为我们也不要一味地责备, 有些公共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也直接促使农民工采取过激行为, 从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 一些公职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对来访群众特别是受侵权侵扰的农民工要耐心说服, 积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指导其采取正确的方式, 通过正当的渠道, 协调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教育农民工树立高度的维权意识, 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保障、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享受公共服务等项工作, 使农民工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的大环境里, 心情舒畅地从事所承担的工作。

4加强社会公众心理疏导,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形成关心农民工、支持农民工的和谐局面

尽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甘肃的劳务输出呈现出巨大的成就, 但社会上对农民工还存在着偏见, 始终没有把他们纳入城市正常秩序的范围内, 一些人在心理上对农民工总存有排斥的情绪, 他们对于农民工在城市的贡献视而不见, 却对于农民工的一些生活小节抓住不放, 反映出一些人对农民工的不理解、不宽容。仔细分析, 城市建设与农民工是紧密相关的两个主体, 缺少巨大的城建项目, 农民工无以立足, 没有农民工的辛勤劳作, 城建的任务难以顺利进行。党和国家对农民工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 因此加大对劳务经济作用的宣传力度, 加强社会公众对进城务工农民工认同的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和不可或缺的。在市民道德规范中, 加进关心农民工的有关内容, 从社会学、心理学、统筹学和经济学的角度上进行引导, 发挥现代媒体的覆盖广、传递快的优势, 正面宣传农民工的作用和社会价值, 正确分析农民工的诉求和愿望, 着力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思想上解除身份、地域的差异, 以构建社会和谐、文化健康、发展有序的社会秩序为目标, 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愉快地生活工作。

5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运作机制, 提高务工就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度

甘肃是劳务输出大省, 近年来, 每年输出人数都超过400万人次, 而组织输出率只有40%左右, 大多数农民工外出还是投亲靠友的方式, 自发输出仍然是甘肃劳务输出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自发输出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信息缺乏的问题, 但却暴露出组织性弱、流动性强、风险性高、有效维权措施难以实施等不足, 也影响了劳务输出的稳定性。有关数据表明, 甘肃外出较稳定的劳务人员比例占输出总数的39.62%;灵活性大流动性强的短期务工人员占到了总数的61.28%。这突出地反映了自主输出稳定性不高的弊端。存在这一问题除了基层劳务机构力量薄弱, 人员编制少, 经费无保障等原因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目前甘肃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主要分布在城镇, 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 民间劳务中介组织规模小, 管理松散, 还不能发挥引导劳务输出主流的作用。因此, 对全省劳务中介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研究制定规范性文件, 统一收费标准, 完善市场运作, 不断壮大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十分必要。实践证明, 劳务输出活动中市场的调节和引导作用是巨大的, 一般来说, 市场需求量大,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踊跃, 反之亦然。人力资源市场在调节、组织、挖掘劳动力资源, 搜集、整理、发布劳务输出信息, 跟踪服务, 保障劳务人员权益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大力培育包括中介组织在内的农村劳动力市场, 在政策、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 向劳动力市场适度倾斜, 鼓励和保护规范劳务经济管理行为, 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采取跟踪服务、巡回管理的方式, 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利用节会人群集中的机会, 通过劳务推介洽谈会、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等平台, 丰富人力资源市场内容,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 掌握劳务输出的流量和流向, 提高劳务输出的稳定率和效率, 为发展全省农村劳务经济打下基础。此外, 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完善工作制度, 实现劳务输出技能化、组织化、稳定化的转变。一方面要发挥已有劳务基地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巩固新疆、北京、广东、上海等比较稳定的劳务基地, 开拓有潜力的新市场;另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思路, 开阔工作视野。这几年由政府出面组织的赴新疆摘棉, 每年输出人数在50万人左右, 规模大, 组织性强, 应该说是一种创新, 是组织输出的一次飞跃, 通过市场导向组织劳务输出, 以从事的工作为统领达到组织输出的目的, 值得总结推广。

6 统筹城乡就业, 拓展就业空间, 鼓励劳务输出带头人返乡创业, 发挥典型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党的“十七大”确定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是新时期促进城乡就业的着力点, 作好回乡创业人员的典型引路工作, 是甘肃劳务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劳务输出带头人需要培养和保护, 更需要教育和引导, 一些有经营创业意识的农民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往往通过劳务输出的渠道走出家门, 开阔眼界, 获得技能, 发现和培养这些人, 发挥其在劳务输出活动中的领头作用, 是返乡创业的基础。要为这些人提供生长的环境, 除了采取“返乡创业之星”评比表彰、开展返乡创业带头人巡回宣讲等活动外, 更重要的是研究建立促进劳务人员返乡创业扶持机制, 研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劳务带头人返乡创业。随着城乡统筹就业力度的不断加强, 城乡就业出现换位现象,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 一些城市人也开始去农村寻找创业机会。城里人下乡这种现象是否也可以纳入劳务经济的范畴可以商榷, 至少这也是新时期就业的新动向, 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可能会有所启示。他们在农村创业, 自然会吸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 势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虽然这种就业趋势已经出现, 但毕竟还是一个新现象, 是否需要从政策层面上有一些保护性的措施, 的确需要深刻分析、探讨。

7 稳步推进境外劳务输出, 拓展劳务输出新领域

探索境外劳务输出一直是甘肃劳务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 境外劳务输出取得较大的发展, 由以前的货郎闯世界, 到现在的成建制境外劳务输出, 由初期的零星流动到目前每年输出数千人以上, 极大地拓宽了劳务输出市场。以考察国外劳务市场、洽谈劳务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日益频繁, 预示着甘肃较大规模的境外劳务输出时代即将开始, 因此研究规范境外劳务输出的有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劳动保障部制定发布的《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 从传递信息的角度规定了从事境外劳务活动中介机构的行为, 但毕竟境外劳务输出活动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具体工作当中要探究关键环节的细节问题, 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出境前的教育和培训, 强调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常识性的工作生活细节, 尽量把问题消除在输出前。

此外还要加强对境外劳务输出组织者的教育和管理, 提高其自身素质, 学习有关国家法律规定、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耐心作好境外劳务输出的一切服务工作, 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 要以高度的责任心, 站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开展相关工作。同时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作与联系, 广泛收集境外用工信息, 积极探索境外输出的合作渠道和方式, 大力开拓中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务市场, 不断开辟劳务输出的新渠道。

现阶段研究劳务经济的发生、发展并不过时, 因为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一些农民对传统农业有了新的观点, 加之新生代农民逐渐成熟, 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理念和对时代的理解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断言, 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容会不断丰富, 劳务经济所占的比例也会不断增大, 同时出现和遇到的问题也会增多, 深入探讨劳务经济是十分必要的。试图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分析甘肃劳务经济, 进行一些探索, 希望通过这种努力对甘肃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更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摘要: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在全国的普遍贯彻实施, 农民工外出就业更有法律保障, 优化了劳务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通过对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剖析后认为, 应该以科学发展观这一新时期的理论成果为指导, 突出实践特色,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本着科学的态度, 客观地分析甘肃劳务经济形势, 科学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回避矛盾, 掩盖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

关键词:劳务经济,劳务输出,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王振中.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张占斌.重农时代:新农村建设机遇[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4]韩俊.破解三农难题——30年农村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5]湖南省统计局.湖南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Z].2007.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7-10.

完善长效机制 推进劳务经济 篇3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劳务经济的发展遭遇寒冬。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应对农民工回流潮,促进劳务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呢?笔者认为,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机制

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是一项富民工程,更是一项德政工程。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机制,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新格局。一要更新管理理念。要把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减轻人口负担,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切实转变过去“重输出,轻服务”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就是管理过程实现的新理念,积极鼓励支持城乡富余劳动力走出去,大力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回来,努力形成培训——输出——回流——创业的良性循环。二要健全管理体系。要把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摆在重要的位置,成立有专人专抓的劳务产业发展领导机构,负责统筹城乡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实现劳务输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跑、有人干。要设立县级劳务输出信息管理中心、乡镇劳务输出管理工作站和村劳务输出办公室,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务输出组织体系,逐步形成“政府领导、相关部门管理、乡镇和村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为城乡劳务输出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三要创新管理模式。要加大政府协调力度,制定劳务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规划以及打造劳务经济大县的近期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加强部门之间的衔接,乡镇、村组之间的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要以县级劳务输出信息管理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务输出管理工作站、村劳务输出办公室和社会中介组织为支撑,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用工信息库,多渠道、全方位提供劳务供求信息,为城乡劳动力转移搭建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

二、要完善劳务输出培训机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必须大力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着力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培训机制。一要整合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优势资源。要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结构,在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坚持从教学设施、培训效果、输出业绩等方面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使之形成以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基础、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剩余劳动力培训网络。要统筹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改造一批培训机构,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立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中介机构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二要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方式。要建立健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提高城乡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实现最佳的培训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有机结合。根据城乡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术专长、求职意向等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进行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前指导。一方面,对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家庭负担较重的劳动力,组织参加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短、平、快”项目的培训;另一方面,多与用人单位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订单培训,重点培训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城市下岗人员以及复员退伍军人等生力军,培训内容以技术含量高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工种和就业准入工种为主。三要打造劳务输出培训品牌。坚持“以培训促进输出,以输出促进培训”的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和城乡劳动者就业需要,依托劳动、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常年性的、专业性的职业培训中心,统筹城乡劳务输出培训资源,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指导或岗前培训,努力培育具有市场潜力的培训品牌。要提高劳务输出培训的针对性,大力开展“订单式”、“校企联办式”等培训,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动作”的方式,做强做大具有市场潜力的培训品牌,充分发挥培训品牌的辐射效应,提高城乡富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增强就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完善务工人员输出服务机制

当前,劳务输出渠道不畅、外出务工人员无序盲目流动、合法权益保护难已严重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必须重点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务工人员输出服务机制。一要畅通输出渠道。要按照“狠抓培训、建立市场、强化服务、广泛覆盖”的原则,大力整合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外出能人、驻外办事处和招商引资机构等一系列劳务输出平台,建设优势资源,建立沿海、县城、乡镇、村组“四位一体”的劳务输出窗口,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方向,调节数量、带动质量,改变由过去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的自发性外出到有组织的输出,推进劳务输出队伍由“游击队”到“集团军”的转化。二要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以城乡劳务输出办事处为依托,在合适的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建立城乡劳务协作关系网络,专门开辟劳务基地和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基地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合同、统一外出、统一工地、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的全程跟踪服务,逐步实现输出一地、巩固一地、拓展一地,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基地。三要构建维权网络。要积极依托省、州、县驻外办事处,加强与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协作,对出现的劳资纠纷,提前介入及早协调,发挥好“监护人”的作用。要按照普遍覆盖的原则,以民工相对集中的深圳、泉州、无锡等城市的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派遣服务机构为依托,充分发挥外出务工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建立劳资纠纷维权联系人制度,切实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维权服务,构建维权网络,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要完善回乡创业引导机制

推进劳务经济产业化必须大力实施“爱乡回流”和“返乡创业”工程,引导他们带回经验、资金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一要营造回乡创业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大量宣传报道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典型事迹,通过开设电视专栏,激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激情和愿望。要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招商引资机构和劳务基地、劳务派遣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外出务工人员发布县内优惠政策、投资方向、投资重点等回乡创业信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家乡建设。二要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要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交流沟通,联络感情,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唤起他们的乡情和亲情;及时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投资方向和资金流向动态,加强信息反馈,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同时,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三要优化回乡创业环境。要完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土地使用、投资融资、税收、科技开发、市场流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排忧解难,使回流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迅速融入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使劳务经济产业化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生力军。

[作者简介] 彭德,男,中共湖南省保靖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劳务经济统计先进事迹 篇4

华亭县劳务工作办公室统计员王丽

王丽同志于2006年开始在华亭县劳务工作办公室担任统计工作,在平凡的统计工作岗位上,她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继刻苦钻研业务,练就了过硬的统计业务能力和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敬业爱岗,务实求真,无私奉献,为本县劳务经济统计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勤钻细研,苦练内功。劳务经济统计是一个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她深知自己的知识差距和努力目标,因而始终勤学苦练。一是自觉地有计划、有系统地刻苦向业务书本学,用理论指导实践。二是虚心向“老统计”请教,不耻下问,求教于同行,不断探索统计工作的新方法、经验和成效,以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三是善于在交流中汲取,她特别珍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机会,涌跃参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思考、探讨业务问题,不断为统计工作夯实基础。

二、敬业求精,执着踏实。在近几年的劳务统计工作中,她孜孜不倦地工作,勤恳耕耘,踏实敬业,练就了严谨求实、照章办事、认真负责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统计数据底子清、情况明。在她手上统计过的数据都要经过再三运算、检查、分析,坚持杜绝统计工作中的误差、漏统、多统现象,按照统计程序严格上报。在她接任统计以来,为了规范运行统计台账,她不断总结探索有效的统计档案管理,按照统计报表的类别,对乡镇各种报表进行了整理,便于核查,又保证了统计工作延续性和运转的规范性。

三、细心严谨,助人为乐。担任统计工作三年来,她一心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与基层统计人员加强联系,打成一片。对每个乡镇的统计人员和统计报表情况了如指掌。乡镇上的统计报表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她及时掌握、了解,有的乡镇统计人员如有岗位变换,她主动与新统计人员联系,及时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统计台帐,耐心为他们讲解分析统计栏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厌其烦,直到让每个统计人员全都明白。

四、实事求是,准确统计。在劳务统计工作中,用她自己的话讲:“统计数据是为了提供决策依据,不能有半点马虎”。她把这份统计工作看作是一份神圣的责任,严把统计数据“入口”质量关和“出口”质量关,确保上报数据“真实、可信”。对乡镇报来的数据有时候还调查了解后,才作分析和统计,对不符合报送条件的报表不讲人情,当场指正,要求再重新报送。通过她扎实、细致的工作,使全县劳务经济统计报表报送及时率、准确率均达到100%,华亭县劳务工作办公室于2009年元旦被评为“全省劳务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发展劳务经济扩大转移就业 篇5

元;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10.95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1万人,全县实现劳务净收入3.0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517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3;今年前五个月,全县累计劳务输出11.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8万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县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一是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推进小组,由一名县处级负责人任组长,每年都召开大型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加强考核。县政府两次派员对全县29个乡镇苏木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查,对已输出人员从业地点、wenmi114.com从事工种、性别、年龄结构进行了分类登记,建立起了全县劳务输出信息库。对其他剩余劳动力也从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方面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劳务输出情况清、底数明。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分别与29个乡镇苏木及就业、团委、妇联、工会签订责任状,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实绩目标考核。三是完善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在县就业局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工会、团委、乡企局成立了职业介绍所。29个乡镇苏木都成了劳务输出办公室,311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目标细化分解,层层明确责任,形成了由政府调控,劳动就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乡镇(苏木)、村具体实施的“打工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劳务输出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县来说,更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县有15万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潜力巨大。尽管受旱灾、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缓慢,但部分农牧民却不愿“背井离乡”,对土地过分依恋。为此,我县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大张县鼓的宣传,在县电视台、敖汉报开辟了劳务输出宣传专栏,劳动就业部门创办了就业信息,印发了上万本外出务工手册,各乡镇苏木利用电视插转台宣传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宣传打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今年,县劳动就业部门还与广播电视部门共同制作推出了“组织领导、脱贫致富、在外创业、回乡发展、打工情景、问题探索”的劳务输出系列报道,逐步转变了农牧民“小富即安”、“宁愿在家受贫,不愿外出打工致富”的观念,全县上下营造了一种“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输出网络一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县就业局组建二个中心,即组建“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输出输入地的劳务合作和信息传递;组建“维权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苏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一名领导主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职专责。各行政村都明确了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代办点的工作,专门负责信息传递和调查统计工作。工会、团委和妇联等团体的中介组织都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宽输出渠道,增加输出总量,发挥了劳务输出主力军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如民委、扶贫、工商、税务、统战、民政、科技、教育等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各乡镇站口和个人依法成立职业中介组织或创办劳务输出经济实体,扩大劳务输出组织范围,扩大与外地劳务输出组织的联系和合作。三是建立驻外劳务联络站。今年,我县将在呼市、沈阳、大连、海拉尔、北京五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联络处,联络处一方面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维护务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向县内反馈务工者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提供劳务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与基地直接达成输出协议或与外商洽谈招商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筹备之中。我们还将在一些用人需求量较大的城市或用人单位设立信息联络点,聘请劳务信息员,形成内外呼应的信息网络,延伸信息触角。

劳务经济工作汇报汇报材料 篇6

关于发展劳务经济有关情况汇报

(2011年3月4日)

滦南县位于唐山市东南部,南临渤海,地处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交融地带,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沿海11县9区之一。全县辖17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594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国土面积1270平方公里,拥有110万亩耕地、71.6公里海岸线,总人口58.3万。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河北省前30强。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奶业十强县、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钢锹之乡。2010年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激情滦南、实力滦南、文化滦南、生态滦南、和谐滦南”的奋斗目标,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统筹城乡发展“三大攻坚”和城西工业聚集区、嘴东工业区、大铁矿、北河新区“四大开发”,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6亿元,完成全部财政收入10.5亿元,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亿元。

滦南县总人口5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8万人。2010年以来,我县通过强力推进“三大攻坚”、“四大开发”,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转移就业平台。2010年全县共谋划实施重点项目610个,计划总投资1893亿元,总投资280亿元的80个项目分四批集中开工,24个项目完工,96个项目在建,吸纳本地

及外地劳动力2.7万人就业。今年以来,我县已确定实施续建及新开工项目160个,总投资692亿元,将有3万余名农村劳动力走出土地,获得工资性收入,有效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同时,我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务工,劳务经济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先后获得河北省农村就业示范县、“农民进城就业无障碍”科学发展模式试验示范点、“劳务输出跟踪服务”科学发展模式试验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一、我县劳务经济基本情况

(一)务工人员日益增多。我县始终坚持“抓劳务、增收入、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从而使劳务经济逐渐发展壮大。2010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5029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0742人,向境外输送农村劳动力137人。我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5.3万人,带动近6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二)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我县先后巩固、开拓了北京、天津、大连、廊坊、唐山、曹妃甸、上海等地劳务市场,得到了首都京唐钢铁公司、中石油渤海油田、富士康科技集团、开滦集团等100多家用人单位的认可并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先后被天津欣阳塑胶公司、天津天海高压容器有限公司、上海航道局、北京富士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确定为优秀合作伙伴,连续7年被命名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工基地。

(三)人员素质显著提高。我县坚持“先培训,后就业”,“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原则,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的要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仅2010年就培训农村劳动力3950人,已逐步形成“电子操作工、天车工、信号指挥工、巷道掘进工”等特色专业,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四)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据初步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1900元以上,劳务收入达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年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以上。外派劳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聚了财力,积累了经验,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劳务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全县劳务经济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劳动、财政、教育、广电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县劳务经济工作。二是建立了以县劳动就业服务局为龙头,以镇、街道办劳动保障事务站为纽带,以村就业联络员为基础的农民就业三级信息网络。三是把劳务输出和农民增收作为重点目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充分调度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先后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意见》和《关

于建立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将农民转移就业工作列入每年“为民办实事”之一,为劳务经济工作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五是成立了滦南县就业促进会,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交流、联系,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为政府与用工企事业和就业人员搭建起联系的桥梁纽带。

(三)大力宣传引导,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切实转变农民就业观念,积极开展“送转移理念下乡、送用工信息下乡、送就业技能下乡”的“三下乡”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务工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全年共出动车辆90余台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0余份,并利用各镇劳动保障站和电视台发布就业信息156条,培训信息30条。组织各镇劳动保障事务站工作人员及部分村干部赴曹妃甸工业区进行参观考察,加深了对用工企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员工生活等方面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对劳务输出工作的认识,调动了劳务输出工作的积极性。全县上下形成了“外派一人,致富全家,带动一片”的致富新观念,为发展劳务经济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按照“走得出、留得住、信誉好、收入高”的输出方针,我县把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务工人员综合素质放在首要位臵。一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的要求,投资2500余万元,兴建起一所多功能、高质量、专业设臵科学合理、现代化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形成以“实训基地”为龙头,县就业培训中心、县英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培训基地为骨干,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体系。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做到五个结合:与企业订单结合、与农业实用科技结合、与大学生村官培训结合、与党员双育工程结合,与农闲时间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储备培训、订单培训、入企培训、入村培训、创业培训。2010年以来,我县劳动部门开展下乡培训7期,培训2000余人;为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开滦集团等企业培训员工1300余名。同时,培训农村党员129名,大学生村官208名。实现了向非农领域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普通工向技术工、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转变。

(四)树立服务品牌,提升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近年来,我县不断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扩大劳务品牌的影响力,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各用人单位的认可。推出的“冀东奔城新人”劳务品牌,于2007年11月先后被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河北省十大劳务品牌”、被中国就业促进会确定为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优秀劳务品牌”。2010年6月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注册。同时,通过劳务品牌建立起的诚信以及劳务品牌宣传片、文化衫、就业服务卡等一系列有效的推介方式,先后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天津天海高压容器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中石油渤海油田、开滦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联系,与沧州、保定、衡水、廊坊、秦皇岛等地的近30家职教中心建立了协作关系,并成为众多企业招工及各县区职介机构进入曹妃甸的桥梁。

(五)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一是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对全县18—55岁的农村劳动力实

行了动态管理,随时了解农村劳动力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工作;规范了务工人员档案,实行派遣员工一人一档;二是建立了以县镇村三级就业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通过电视台就业栏目、发送短信、镇劳动保障协助员、村就业信息员下乡组织宣传等多种途径,传递给全县每一位求职者;三是建立了供需交流平台,将招聘会与“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结合,全年举办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46场,并根据用人单位的订单,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16场,并有效畅通了求职者与企业间的联系,在2011年春天第一场招聘会及春风行动开启仪式上,招聘单位达百家,求职者30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1700多人;四是建立了用工信息平台,在北京、天津、曹妃甸等地区设立了劳务输出办事处,及时了解、掌握、反馈企业用工信息,积极主动与用工企业联系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全年共捕捉用工信息200多条,就业岗位2万多个,(六)搞好跟踪服务,巩固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果。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成立了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推进农民工就业、社保和维权工作。我县通过在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组织入企慰问、定期入企了解情况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规范务工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及时处理务工人员与企业间的矛盾,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进城就业的稳定性。先后建立了滦南县曹妃甸沪航预制厂、范各庄矿和京唐钢铁公司党支部。2010年,共善后处理工亡、工伤案件27起,发放各类补助金达180余万元。

(七)鼓励返乡创业,构建劳务经济滚动发展格局。搭建创业平台,引导返乡创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更高形式。近年来,我县一手抓劳务输出工作,一手抓返乡创业工作。一方面,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落实关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工作重点,认真做好有关服务工作,千方百计激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了全县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两头热”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全县开展创业培训300人,共为210人发放小额贷款633万元,其中2010年为60人发放小额贷款283万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突出抓好培训基地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良好的培训长效运行机制。

2、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加快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方式,逐步完善以县劳动就业服务局为龙头,镇劳动保障所为主体的组织化、网络化输出格局。

3、发展劳务品牌,实行典型带动。从宣传、信息、引导、帮扶、服务等方面做好工作,进一步做强我县“奔城冀东新人”劳务品牌。

4、拓宽输出渠道,强化服务保障。一是进一步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二是抓输出、促创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多元化转移。三是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开辟新的劳务输出对接基地。

5、做好信息发布,积极搭建平台。重点组织好劳务信息发布,开展季节性、灵活性劳务输出。

6、发展外派劳务,拓展国际劳务市场。积极研究探索开拓国际劳务市场的办法,对出国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输出前培训,广辟国际劳务输出渠道。四、三点建议

一是解决企业“用工荒”的问题。鼓励企业放宽年龄限制,针对岗位实际情况招聘不同年龄段人员。

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针对目前企业招工难的现状,建议放宽“阳光工程”人数限制,加大培训资金扶持力度,实现多人培训、多能培训,满足更多企业用工需求。

三是给予出国务工人员贷款支持。出国务工人员,需花费一定的培训、手续费用,制约了大部分有意向出国务工人员外出务工。建议制定对出国务工人员的相关贷款政策,对境外劳务输出予以支持。

劳务经济 篇7

一、定西市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通过政府推动、社会齐动、基地拉动、能人带动的“四动”举措, 定西市劳务输出从小群体到大规模, 从拼体力到靠技能, 从发手册到建工会, 从盖楼房到办厂子, 走出了一条以培训树品牌、以技能占市场、以输出促增收的路子, 劳务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发展态势。2007年, 全市输出劳动力70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19.76亿元。

㈠基地规模进一步提升目前, 全市共建立5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898个, 初步形成了“以新疆、浙江、北京、天津、上海为龙头, 东进西出、南北并举、辐射全国”的格局。

㈡技能培训得到提高通过定点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 加大了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 形成了城区以职业技术教育等专业培训机构为载体、乡村以流动培训为载体的劳动力培训体系。

㈢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发挥各级劳务机构的主渠道作用, 逐步规范并发展壮大以能人带队为主要形式的民间组织, 把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 推动了全市劳务输转工作向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㈣管理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在每次组织输出过程中, 坚持“谁输送、谁负责”的原则, 靠实输出单位管理责任, 形成了输出单位、驻外劳务站、输入地“三位一体”的保障格局。

劳务输出的新变化让定西劳务经济步入了新天地。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 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定西市劳务经济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定西市农村仍有2/3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 农村有富裕劳动力60万人亟待转移。

㈠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一是小城镇发展滞后, 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4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 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 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占18.04%, 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占39.44%, 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占42.52%。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发生转变, “离土离乡”的农民逐年增多。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我国每年春节波澜壮阔的人口大迁移浪潮, 使得我国的运输系统不堪重负, 而且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转移成本。二是城镇化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十年来,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12.81%, 而城镇人口比重只上升了3.22个百分点。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 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作的推进而发展, 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延缓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城镇没有起到和发挥出其应有的吸纳和聚集人口的作用, 还不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

㈡组织化程度低, 转移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由于农村劳动力市场尚不健全, 组织化程度低,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以亲带亲、邻带邻、师傅带徒弟为主, 外加部分农村信息渠道不畅, 农民只能通过亲朋邻里或新闻媒体零星地了解用工信息, 劳动力流动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大, 而且转移劳动力保留着农民身份, 职业稳定性差, 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

㈢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 转移就业处于劣势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弱就弱在素质上。低水平的文化素质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难以进入具有一定科技和技术要求的收入较高层次的产业, 只能从事一些小零售、小餐饮、小批发和劳动强度大, 报酬低的工作, 与外出劳务挣大钱的期望相差很远, 起点处于劣势, 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㈣体制存在缺陷,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虽然近些年来逐步放松了城市面向农民的户籍限制和一些不合理规定, 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农民进城务工或定居还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 也无法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目前一些地区和单位为了腾出岗位, 帮扶城市特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清退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临时用工人员, 使一些农民工失去了就业机会, 城镇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存在的对农民工的歧视还未根除。政策不落实, 体制不完善, 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定西市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劳务输出是一个投资最少, 风险最小, 见效最快的产业, 这个产业如果能做好, 等于创建了一个永不倒闭的企业群。劳务输出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涉及很多方面, 针对定西市劳务经济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还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劳务经济的增长。

㈠积极发展小城镇, 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必然结果, 其重要的标志就是从事农业人口比重小, 从事非农产业人口比重大。从近几年调查的数据看, 定西市已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是小城镇, 其次是大、中城市。因此,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小城镇的建设无论从其有机构成还是从技术含量上都远远低于大城市, 因此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都低于大城市。据有关专家测算, 大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 仅生产方面的投资为1.5万元, 而小城镇只需0.4万元。二是小城镇接近农村, 可以降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综合成本, 可以降低转移的不利风险。三是小城镇的社会环境、居住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同大城市相比更接近于农村, 更适合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四是小城镇是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中心, 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的观念,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降低从事农业人口比重和农村人口基数;另一方面要以农村小城镇建设为载体, 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 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实现多元就业和收入多元化, 加快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步伐。

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完善劳务体系, 加大政府组织的有序输出一是在巩固原有务工基地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同省劳务驻外劳务站的紧密联系, 不断拓展新的劳务基地, 大力促进城乡富余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对外出务工进行层次化、多元化合理配置, 加强跟踪服务, 对务工期间出现的问题、纠纷等及时解决, 确保就业稳定率, 努力实现劳务输出人数、收入的稳定增长。二是要积极发展驻外劳务管理机构, 加强劳务信息搜集和发布, 改进服务模式, 及时调整服务重点, 扩大服务范围, 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向劳动力就业多方位、一体化服务延伸, 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指导, 进一步培训和壮大劳务经济。三是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发达的劳动力市场需要多层次的中介服务, 要在规范现有的各种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机构的基础上, 加快建立健全中介体系, 提高服务质量, 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加大对劳动力的宣传和引导, 转变劳动力转移的观念, 由自发外出劳务变为有组织、有计划输出, 由小群体的外出变为大规模的输出, 由盲目外出变为政府引导的有序输出, 坚持技术性与劳力性、稳定性与季节性相结合, 加大组织输出的力度。同时要积极引导、鼓励、帮助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先进观念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实现“输出人员, 引回人才, 输出劳动力, 引回生产力”的“双赢”目标, 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㈢依托资源优势, 继续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当前,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乡镇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只有乡镇企业发展壮大, 才能更快地推动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一是立足定西实际, 着眼国内市场, 紧紧依托资源优势, 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群体, 消除乡镇企业发展的“空白乡”、“空白村”, 构筑特色经济的加工经营体系, 促进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引导乡镇企业走科技、规模、品牌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子。加大技术投入, 采用新科技、新材料和新工艺, 开发名、优、特、新产品, 不断提高乡镇企业产品档次。三是建立标准化体系,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标准是规范产品质量的一种手段, 质量离不开标准, 没有标准的生产和产品, 不可能有持续稳定的质量。四是突出项目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工作是企业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新的项目, 就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招商引资就不会有新的突破。

㈣整合培训资源, 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 实现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方向转变, 更能有效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一要整合培训资源。建立教育、农牧、劳动等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乡镇负责落实, 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联合培训责任体系;建立以扶贫、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等专项资金为主, 财政补贴、企业订单、社会资助相结合的培训资金筹措体系;建立从外地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术工、已培训合格劳务人员相结合的培训师资体系;建立以现有的劳动力培训基地为主阵地, 覆盖各乡镇, 延伸到社区、村社的劳动力培训网络体系。二要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和专业特点, 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定点与流动相结合, 面上与点上相结合, 市场需求与培训内容相结合等形式积极开展培训。三要注重培训实效。有针对性地以建筑、缝纫、家政、餐饮、保安、电子、计算机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非农职业为重点, 以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和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 围绕技能型劳务需求认真开展技能培训。

㈤统筹城乡发展,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和服务一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用法律和合同来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 发放土地使用许可证, 允许农民凭土地使用许可证进行土地出让、出租、入股、抵押等土地流转活动。同时, 政府也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土地流转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使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民得到合理补偿, 推动农民向小城镇和城市的转移。二是转变农民的耕作方式是实现农村就地转移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引导农民由种植业向畜牧业等多种经营转移, 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在种植业内部由传统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转移。使传统意义的农民变成现代的农业工人,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农民进城落户原则, 简化落户手续。取消对农民在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和歧视政策, 使进城的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四是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消除城乡分割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 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㈥加大管理力度,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有序输出, 规范管理”的原则, 把好用工考察、规范用工合同等关口,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经常性联系, 及时为输出人员排忧解难。要在办理《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登记卡》等证件时提供方便, 坚决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同时, 要严肃查处各类坑害务工人员的问题, 严厉打击黑中介组织、滥用务工人员、恶意拖欠和克扣雇工工资、非法使用童工等违法违规行为, 切实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劳务经济 篇8

劳动力是重要的资源,在全球物质资源优势已不再凸显的情况下,如何发挥涉外劳务的竞争优势,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任务。大力发展外派劳务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部分缓解国内就业市场压力,而且将增加劳务收入,更有助于丰富劳动者经验、增强素质,为中国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和有力保障。

濮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濮阳国际),于1997年经原外经贸部批准,获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短短的十几年间,已先后向日本、新加坡、韩国,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约旦、毛里求斯、尼日利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各类劳务人员1.2万多人,涉及机械、电子,建筑,缝纫,水产、食品、塑料,医护,种植、餐饮、服务等30多个工种,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外经企业和河南省外派劳务状元企业等。

立足本地人力资源市场开发各类出国劳务项目

河南,是中国人口较多省份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濮阳国际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认真组织实施“出国门,富万家的521工程”。针对濮阳地区农村劳动力状况,濮阳国际不断开发适合本地劳动力出国打工的新项目,重点开发了年龄跨度大、文化要求低、收费少、派出快、挣钱多的项目,如赴新加坡、阿联酋建筑工、日本短期蔬菜种植工、约旦制衣工、韩国水产、远洋船员等。

为了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该公司已逐步形成了以外派劳力型劳务为基础向技术型劳务发展的格局。近年来,濮阳国际还积极开发了高层次,技能型,适合大学生出国就业的新项目,如商业销售,物流服务、生产助理等,每年都要选派一批大学生参加境外的一些大型企业的选拔和面试,实现外派劳务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局面。

提高劳务人员素质打造外派劳务品牌

郭循立谈到,出国培训是提高出国劳务人员素质,提高履约率、降低违约率、创建濮阳外派劳务品牌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出国人员的素质,该公司专门成立了培训中心,他们派出的每一位劳务人员,在其出国前都经过系统的、全封闭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语言和技能两方面,培训结束后,要经过严格的考核,通过考核的才能外派出国,对考核通不过者,将继续免费培训,直到通过考核为止。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了“公司+基地”集“选拔一培训一派出”于一体的外派劳务模式。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建立了商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但培养了大批的出国预备人员,而且还拉长了产业链。

自2004年以来,濮阳国际培训中心先后被河南省扶贫办、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商务厅确定为河南省扶贫开发涉外劳务输出培训基地、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基地和河南省外派劳务培训中心。2007年,又被河南省扶贫办、河南省劳动厅、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省团委联合表彰为河南省扶贫开发“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先进基地等。

濮阳国际在努力开发国际劳务市场的同时,狠抓出国培训,着力塑造企业形象,全力打造外派劳务品牌。郭循立说:“我们所经营的商品与普通的商品不一样,我们的商品更具有特殊性,因为我们的商品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既要服务好用人单位,又要服务好外派人员。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开展以提高外派人员素质为核心,注重培养外派人员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精神,赢得了国外客户的普遍认可,同时,也提高了濮阳国际在国際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

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促进涉外经济发展

“走一个富一家、走一批富一乡”,这是出国打工的真实写照。据统计,10年来,濮阳国际已派出出国劳务人员1.2万多名,为该地区带来净收入累计达16亿元。在濮阳已形成了许多出国厂、出国乡,出国村和出国户,不但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还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招商引资,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郭循立对记者说,在濮阳一人多次出国,一家兄弟姐妹同时出国或先后出国的情况比比皆是。

侯永爱,是中原油田职工子女,毕业后选择了出国打工,先后到密可罗尼西亚做了两年服装工,回国后通过濮阳国际合作公司先后到毛里求斯和新加坡打工,连续3次出国,在国外工作了7年,挣回了30多万元,3次出国使她学到了很多东西,目前已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缝纫工教师。

27岁的濮阳县清河头乡农民靳叶少对记者说:“出国打工算致富的捷径。”2000年,他通过濮阳去出国干船员,3年后除了个人开销外还带回了5万多元。今年,他要还去新加坡干建筑,据他估计这次能带回来10多万元。

几年前,濮阳县渠村乡翟庄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李国俊率先去阿联酋出国挣了钱,回国后当上了村支书。为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李国俊与濮阳国际合作公司合作在村里建立了出国咨询报名点,并动员自己的弟弟、女儿、儿子、儿媳先后出国打工。弟弟李汉芝去新加坡干建筑工,4年挣了20万元,回国后到市里创业,投资开办了“程辉轮胎大全”,自己成了小有名气的老板,李国俊的两个女儿及儿媳先后出日本从事水产加工,出国半年每人都挣回了5万元,儿子正在日本研修。

通过濮阳国际外派出去的这些人员,除挣了钱、开拓思路以外,有的还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李风玲,毕业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通过濮阳国际赴新加坡工作,目前,不仅每月有近2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外,还在新加坡上了大学。

郭循立笑着说“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农村,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这么多劳动力如何转移,如何让其发挥作用,我们濮阳国际就有这个责任,利用国际、国内的发展机遇,帮助企业和个人‘走出去。”

上一篇:高中生必备作文下一篇:教师职业发展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