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读后感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精选17篇)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 篇1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天,下午花了两三小时简单看了一下,然后晚上又趴在床上又看了好久。我没有完全的看完,也不可能一次看完、看懂。因为一本好书,没有一定的时间来支出,是不可能会完全看完的,而看懂,需要在生活中花更多的时间去领悟。

仔细的看了目录的精选部分,以及钱文忠写的序言。说心里话,很多的语言都是耐人寻味的,平实的语言中却透露着深刻的哲理。现就其中的几篇说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月是故乡明>文章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写了故乡的水、在古柳下点篝火、捉知了、故乡的月、捡鸭蛋等几个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向往。“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相映成趣。”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场景啊,可见家乡的月亮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后半部分写了作者游历过很多地方,“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却始终比不上“我”心中的月亮。作者住在朗润园,那里“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即便是住在这么美的地方,作者还是见月思乡,仍旧想着家乡芦苇坑里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地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怅惘,有留念,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见月思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思乡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名人,对故乡的思念感情是一样的。“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让人非常的感动。

二、<清塘荷韵>中大量笔墨,作者都着重描写了荷花生长的过程。起初,作者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说明了养荷花的原因,为后文荷花的诞生作了铺垫。下文中作者又记叙了自己播种荷花、盼望荷花出现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这些语句生动的勾画出作者对荷花的盼望和喜爱,语言幽默淳朴。后文中描写了荷花的生长之盛与不同寻常的特点: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我想这几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与煎熬中,早已超凡脱俗,不与那些受帮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过磨难的人或物,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纯洁而无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爱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爱的小波斯猫会见到水中的“白玉盘”,心生趣意,竟纵身一跃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发笑,感到怜爱,同时这也侧面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无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令人沉醉其中……我们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这塘美丽的“季荷”即将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么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多么豁达的作者,我想此时,作者已被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澜不惊,宁静高雅,充满期待……

本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婀娜,寥寥无几,甚至少得可怜,为何我们读来却被深深打动?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驻在每个人的心间,挥之不去,因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荷花,一种坚强毅力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傲美丽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尚纯洁的生灵。荷花它具备了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异彩!

纵观全书,季老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季老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一篇篇文章,有如行云流水,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厚,深感季老的思想厚重,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我们在感叹:大师虽远去,但大师的思想却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们前进的路程。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 篇2

走进三月的校园, 迫不及待地捧着油墨香气犹在的课本,品味状物抒怀的篇章。倔强挺立的白杨树,回响着黄土高原久远的脚步; 暴风雨中海燕的呐喊,至今激荡着人们的情怀;流动的紫藤萝瀑布,带来的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红红的石榴宛然一笑,那才叫风度非凡。

那就让我们走进书海,走进经典,走进缤纷的世界, 大师们会和我们娓娓道来。一草一木都是生命, 只要有一颗能读懂它的心。让寒梅永远充满绿意, 让笛声随风飘荡,让晶莹的雪花除去喧嚣,让古老的龙柏留下神秘,让洁白的茉莉永远芬芳!

一花一世界 篇3

而当代中国职业画家无疑也面临着困境:如何充分吸收传统营养,再从中破茧而出;如何让画在消费时代仍然“气韵生动”,不堕“画师辈”?胡真来先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胡先生尤擅工笔。工笔与写意不同。工笔因其画物入微更容易招致缺乏气韵的垢病,而“气韵生动”恰是“谢赫六法”之第一要义。谢赫以其孤卷传世的《古画品录》,奠定了中国此后画论的基础。连那位拥有点睛之笔的大画家顾恺之也受到他的批评:“深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评价是否中肯,但是可以见出,工笔因其纤毫毕见的表现手法更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即:视觉表现的冲击力远大于心灵上的深层感动。

而胡先生在他三十年的创作中不断思索,不断领悟,以心灵和万物对话,再以精妙的笔法形诸纸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不仅是冲击,而且是感动。以其《鹤舞》为例:水墨和朱红晕染出傍晚朦胧的意境,让人略感压抑,而两只正欲振翅高飞的白鹤恰恰打破了静谧的氛围。白色与背景的反差恰好形成一种张力,让画面陡然生动起来,欲飞未飞的“舞姿”让白鹤的美态妍毕见。倘若在近处欣赏,无论是画面位置,还是构成白鹤的线条,无一不显示出作者纯熟的技法。

又如《白莲图》,胡先生本来就擅画莲。他笔下的莲花虽然各有风姿,但在技法上却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架,即着重于细微处的描摹。如此一来,多的是刚入眼的生动,少的是引人遐思的韵味。《白莲图》正是作者对自我的又一挑战。背景不再放在河塘之中,而是用墨和三青色渲染出一个玄远的背景。作者在以往的创作中一向注重在叶和茎上着力,此次他一改常态,有意模糊对叶和茎的处理,使之与大背景相融合而着意突出白莲。在描绘白莲的时候也采取晕染手法,淡淡的阴影增添了让人回味的神秘意境,使人在欣赏时不但被莲之清韵所感染,而且为莲之朦胧而流连。作者对象的陌生化处理无疑是成功的。

如果说以上两幅画体现了胡先生在传统中对创新的思索与实践,那么《秋韵》则是对传统工笔画最忠诚的捍卫。秋日的池塘已是一派零落,寂寞的莲蓬之上几片带有夏日最后颜色的花瓣摇摇欲坠,荷叶已尽枯黄,两只白鹭眼中竟然也沾染上思人的愁绪。秋日的清冷韵致一贯是骚人墨客笔下的主题。作者为了凸现这种寥落之美,线条中多了几分瘦硬,色彩中多了几分孤寂;但更关键的是作者心随笔运,丝毫没有造作之感。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引唐末名家荆浩的观点:“且善究山水之理者,当守其实。其实不足者,当去其华而华有余。实为质干也,华为华藻也。质干本乎自然,华藻出于人事。实为本也,华为末也。”作者这幅画算得上是去华守实的佳品。

当然,胡先生也有一些作品并不尽如人意,这大约与篇首所谈的大环境有关。这样一些画或许会得到某一个时代的认同,但其生命力终究是有限的。但庆幸的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他始终没有停息对艺术本身的热爱与追求。正因为如此,先生的画才能在卸下华丽外衣之后反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一花一世界 篇4

――题记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的心里是否藏着一个小世界?我的心里就藏着一个世界,它并不奢华,并不宏伟,但是它充满诗意。鸟语花香,二月纸鸢,只为一解清愁;夏夜初至,花前月下,只为一释情怀;秋风送爽,花飘叶落,只为一阅书卷;冬去春来,四季轮回,只为一世轻悠。

初春,清脆鸟鸣响彻天地,唤醒了睡梦中的花木。春风拂面,清流破冰。湖边新柳清扬,似是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之形;桃花轻绽,似是有“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之态。蝶儿破茧,轻颤鳞翅;蜂儿出窝,轻扇薄翼。耳边鸟语,轻嗅花香,我迎着朝阳在草地上奔跑,任由春风拂过,放飞二月纸鸢,放飞心中的梦,放飞初春新愁。

夏夜,清冷的月亮悬挂于空,淡雅的月光普照大地,将白日的温热盖过,只剩一丝清凉。细碎月光,点点星光,清风掠过花田,吹飞了清素淡雅的花瓣,纷纷扬扬,在空中飘飞。我停驻泉边,掬一捧清泉,温一壶清茗,独自品饮。将那夏夜之美定格在月光洒落的昙花田间,定格在花雨缤纷中。

秋至,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夕阳红透了脸,悄悄地,轻轻地,朝着西边隐去。我怀抱泰戈尔的《飞鸟集》,荡漾着秋千,沉陷在书卷中,秋风送来的清爽也不易将我唤醒,只有那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梢散落在书卷上,碎成点点星光。树轻摇曳,花飘叶落。半响,合起书卷,抬头仰望天边,偶见候鸟掠过苍穹,不禁脱口而出:“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尔后,秋千荡漾着一席幽梦,远望着夕阳一点一点的消失在地平线。

冬末,冬雪洗涤大地,梅花在枝头绽放,为这银装素裹的世界添上一抹红,似是一团火,燃烧着内心的热情。我轻踏在白雪上,悠闲度步,看雪飘,赏花开,闻花香,口中呓语:“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遥望雪中新绿,不禁莞尔一笑。

一花一世界作文 篇5

睡莲是很美的,有红有白。它的种子很硬,黑黑的,圆圆的。把种子剪开放水里,几天后它就会长出绿色的小芽来,小芽慢慢长这时就要让它多晒晒太阳,不晒太阳它是不会长叶的。大约一两个月,第一片绿叶就长出来了,像绿绿的一个小圆圈,紫红色的茎从白圈里向外伸了出去,美丽极了。长了叶子就要放点河泥进去,让根固定。第一片叶子长出来后,其它叶子就开始疯长,不久小盆里就长了七八片叶子,看上去很挤,又过了许就终于开花了。莲花的瓣是白色的,花蕊是黄的,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在水面上舞蹈。

桂花

桂花树是很常见的,我们小区就有几棵。树干有像汤碗粗的:也有像瓶盖细的。1~3米高,叶子很密,绿油油的一片,一开花就变黄了,一眼看去一片黄,桂花开的时候树是黄的,风一吹地面也是黄的。桂花也分金桂和红桂,我们这里金桂多,红桂不太常见。每年秋天我们都要采桂花,桂花很好采,每个枝头上密密麻麻的全是桂花,轻轻用手一抓就是一把。采到的桂花要晒干,晒得好的就泡茶,晒得不好的就只能进垃圾桶了。桂花是很香的,离它十来米都能闻到它的香味,想不到这么小的花如此的香。每到金秋十月,整个小区都是香味。

波斯菊

一花一世界作文 篇6

依稀中,我见到了久别的你站在我的面前。满含忧伤的容颜,深锁的眉头下那双深邃的眼睛凝视着我。你言也不言,就这样便让我的双眸一片朦胧。

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是不可救药的执迷不悔?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城堡,是否是那大漠中美丽的海市蜃楼?

或许,很多时候爱情就是这样吧?一个眼神、一句话,就义无反顾地爱了;只需要一个瞬间,一切都已化为永恒……

我是一条来自北极的鱼,连睡觉都睁着眼睛,害怕一觉醒来你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微笑着将我颤抖的手握住,那温厚掌心的温度使我有了暖意。

就这样静静地依偎在你的怀里,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就这样温柔地看着你,一刻也不曾眨眼。而你一半在我眼前,另一半却在我梦中。一如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我世界的斑点,虽清晰可见却又无法掌握……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爱情的傻瓜,就那么傻傻地守着你。因思念而滋生的文字,盛开着溢满柔情而略带伤感的花朵。而你的平安幸福,则是那一寸寸阳光,赋予花朵一丝娇艳的气息。

心,是爱的港湾。在艰难的旅程中,积蓄累世的情感,忆取难忘的瞬间。爱情,曾在这儿驻足,交代一句临终的偈语。此刻,往昔如透明之水。幸与不幸,冷暖自知。

我把对你的思念珍藏在远方,珍藏在季节零碎的风里面。就这样让我的心,迷失在你的城。擦肩而过的美丽足以让我回味一生,就让我把对你的爱珍藏在记忆深处好吗?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 篇7

1928年潘玉良学成归来, 先后在上海美专、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 由于先后举办的五次个人画展, 并在1929年参加“全国首届美展”, 活跃在当时美术界的文人墨客对潘玉良的风格嗤之以鼻, 在现实主义风格主导的20-30年代, 潘玉良所受到的侮辱和排斥可想而知。正逢巴黎的万国艺术展览会, 潘玉良以参展和举办个人画展为由于1937年再度前往巴黎, 离开了水深火热的是非之地。1940年所作的《三色郁金香》, 在笔法上吸取了野兽派的精髓, 背景的大面积色块的涂抹随意, 花朵随风摇摆, 娇艳欲滴。在对叶子的勾勒上“融中西画于一治”, 吸收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线描, 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勾勒, 将叶子招展的姿态跃然于画布, 动感十足。对于色彩的使用上, 潘玉良大胆而用心, 鲜艳的花朵在淡绿色的花瓶映衬下格外耀眼, 那萎败了的一朵, 并不是多出来的一枝可有可无的残花。若是删去, 不仅仅在结构上显得整体倾斜, 而且更使得绽放的花蕾单调乏味。寥寥数笔, 潘玉良看似散漫的涂抹, 仔细分析仍旧让人心悦诚服。

潘玉良个人风格的真正确立, 是在50年代到70年代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代, 潘玉良面对多次申请回国“无肯定答复”, 当得知1959年7月潘赞化的离世消息后, 身处异国他乡, 潘玉良在无尽的煎熬和思乡中度过晚年。晚期的作品中, 在无意间总会透露出淡淡的曲婉哀伤。1959年创作的《白菊花》, 不再像早期作品中欣欣向荣, 而是颓败凋零。白色菊花与黑色花瓶, 蓝色背景, 三者的结合中肃穆静谧, 没有跳跃的色彩, 没有摆动的动感线条, 黑色花瓶的描绘墩重, 给人以沉甸甸的的视觉效果。背景的层层涂抹过程中, 块状的笔触有序的排列, 小心翼翼又似乎无所事事。菊花花瓣的周围闪着星星点点的光辉, 白菊花代表着对亲人的追忆。潘赞化喜欢白菊花, 正如他的品行, 一生两袖清风。内敛的笔法构图, 表现着画家的哀思和忧愁。

综上所述, 在对潘玉良每一时期的静物画单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 面对当时国内国外思想潮起潮落的情况下, 潘玉良吸取了各个门派的技法精粹, 但随着她的创作越来越多, 个人展览的每次举办, 都让她在寻找个人风格上又上了一个台阶。欣慰的是, 她并没有在仿效他人的同时迷失自我, 在50年代, 真正的找到了个人风格。她并没有单纯的接受西方影响, 摒弃中国传统国画, 也并没有像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格派那样一味排斥外来风格。她像是一朵花, 尽情的吸收着各种营养, 绽放着她最爱的色彩。在后期, 她将传统国画的线描应用在作品中, 将国画的意境美和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于创作中。她的静物画风格吸取了印象派的外光技法, 后期接受野兽派, 抽象派风格, 加上对本民族传统技法的感悟, 着色艳丽, 用笔夸张, 没有女画家的温婉, 反而有着超越普遍画家的气势。她懂得色调的互补搭配, 在对花朵的描绘上, 将自己置入花丛中, 仿佛自己就是那朵花瓣, 舒展身体, 迎接曙光。

参考文献

[1]雷志远, 杨新林.《潘玉良的静物艺术创作》.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界》, 2009.5.

[2]李京.《浅析潘玉良绘画风格的演变》.淮南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3.

[3]王宏玲.《试论潘玉良第二次赴法风格的转变》.安徽大学, 硕士论文, 2010.4.

一花一世界 篇8

【摘 要】沈从文是20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小说的领军人物,其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是为现代文坛贡献了“文学的湘西世界”。本文试图从文化的维度来解读以《边城》为代表的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进而点明“边城”的三重概念:地理、时间和文化。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世界 《边城》 文化

20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小说作家群中,沈从文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京派小说到了沈从文手里,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在艺术趣味和审美境界两方面。

在现代文学作家当中,沈从文有着独特的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加之他对文学的执著和热爱,从而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学风格。大约在1928年后,他摆脱了初涉文坛时的稚嫩,其“湘西系列”小说日渐成熟。他借湘西农村原始的、纯朴的民俗民情来表现对中国都市在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性异化现象的憎恶与不满,同时更进一步思索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而这些,在他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达到了高峰。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以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用极富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如诗如梦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外桃源”,字里行间一派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在沈从文其他的作品中(如《长河》、《柏子》、《萧萧》、《三三》等),也同样地表现出了对故乡异乎寻常的眷恋和关注,而由此构建的“文学的湘西世界”,正是他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坛的最大贡献。

这种作家创作和地域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之于鲁镇,哈代之于威塞克斯郡,马尔克斯之于马贡多小镇,等等。也让人进一步联想到以阿城、韩少功为主将的突显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从沈从文的创作思路和写作用意来看,或可将其作品界定为“前寻根小说”。

和其他“京派小说”作家一样,沈从文同样撇弃了单纯的政治、商业或道德的视角,而选取了文化的维度来透视社会的现实形态。他的小说概括起来大致有两套笔墨:一套描绘淳朴原始的湘西农村,一套描写市侩虚诈的都市生活。其实后者是作为前者的反衬而存在的,创作重心还是“湘西”,在他看来,“湘西”虽然闭塞落后,但其中的自然与人性一切皆美,表现在《边城》中,便是小说中风景美与人性美的高度融合,这融合中寄寓了小说家真诚的文化理想。

沈从文“文学的湘西世界”的构述,是通过“湘西人”这一主体来完成的。终其一生,沈从文始终执拗地自称是“乡下人”,20岁的他怀着文学的梦想只身闯荡北京,几乎冻饿而死,郁达夫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一文中就详细地描述过沈从文当年身处绝境的惨状,这样的人生绝境之中,引发乡愁是自然的事,加之故乡的乡情民俗山水草木,使他对尚未完全被物质文明所侵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应该说,湘西的一切已经深深地楔入他的生命里。同样的,作为其抒写生命意识的文学创作当然也就没有理由回避“湘西”这一主题。以《边城》为例,为什么小说取名《边城》?其中表达的不仅仅是“茶峒”这样一个地理概念,意义不仅仅限于边地的一个小城,同时更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文化概念。“边城”是大都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但即便是在湘西,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沈从文即是用昨日之湘西淳古来对照今日湘西的堕落,进而更深层地指喻了整个民族文化的衰落,据此,《边城》结尾处白塔的坍塌完全可以视为一个象征,一种隐喻。因此说,《边城》中所描写的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已几乎不复存在。所以说,《边城》具有浓厚的怀旧色彩和感伤情绪,其温暖的抒情背后隐伏着作者深深的悲剧感。

但对于湘西的描写,沈从文并不囿于对故土风物人情作照相机式的实录,他更沉浸于其中来思索“湘西”的过去和现在,进而将这种思考拓展到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反思当中。沈从文在讴歌赞美湘西农村的风景美和人性美的同时,更以他独特的气质去思考其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去寻找民族文化之根本,以此来重造国民,改变未来。

他的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系列”小说,无非是要人们有所思考,去“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边城》题记),即对“边城”历史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辩与批判。若以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剖析,《边城》之爱情悲剧结构后隐藏着更深的文化结构——作家企图用民族的“伟大过去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切愿望,但白塔的坍塌又暗示了这一愿望在现实面前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苦闷。因此《边城》便具有了深层的“文化—象征”意味,这正是其“湘西系列”小说的文本意义所在:一方面,作家呼唤理想,企求人性的复归;另一方面,作家又看到了现实的不可逆转和传统农业文明必然破产的结局。虽然这种文化理想无从实现,但作家的文化信念永存,就象小说结尾的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我们不应该过多地纠缠于依靠沈从文的文化理想能否真正实现国家重造和民族品德重塑,因为作家毕竟不是政治家,因此其构想不免带有幻想的成分。但沈从文这一思维角度,确有着其独特性,半个世纪后的“文化寻根小说”和沈从文的创作方向不能说没有丝毫的联系。

其实,沈从文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种文化理想前景的暗淡,他不无自嘲地说自己这是一种“乡下人的打算”。也正因为如此,《边城》的背后总有一种忧伤,一份悲凉和几许惆怅,而他所描绘的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总也笼罩似烟似雾,挥之不去的愁绪,这是一种典型的诗人气质——执著而易感伤,热烈而又不免时时寂寞。这种清丽的忧郁和凄婉的怅惘,在《边城》和他的许多小说作品中都体现了出来。

严家炎先生说:“《边城》蕴蓄着较全书字面远为丰富的更深的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整体的象征。不但白塔象征着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它的重修意味着重造人际关系的愿望,而且翠翠/傩送的爱情挫折象征着湘西少数民族人民不能自主地掌握命运的历史悲剧。”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沈从文胸中深怀着的民族忧患意识。

總之,以《边城》为代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既是真实的生活,又是理想化的现实。归根结底,是一个“梦”,是二十世纪文坛一片美丽的森林。

师德征文《一花一世界》 篇9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此语为佛家偈语,它是一个觉者对于宇宙生命的至尊解读。凝神静思之时,我曾不止一次地将其细细参悟。虽然觉者的境界让人无法企及,但很多时候,我分明能够嗅到那阵阵花香,看到那一树绿荫。

我是一名教师,很多时候是站在讲台上看世界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的目光落到哪一个孩子的身上,当我们彼此的眼神相互碰撞的那一刻,我都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枚灿烂的花朵。那是一朵朵猜不出将来会开出什么颜色的花。然而花儿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也只有他自己知道那里有多么的丰富和美丽。我的经验告诉我: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非常渴望老师能够走进并了解他们的小小世界。他们的心灵世界之门是虚掩着的。

也许和许多老师一样,我喜欢把每一届学生的名字以班级为单位记写下来作为我为人师者的一份回忆。我觉得这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不参杂任何私念的精神财富。它将一直伴随我的教师生涯,并不断刷新我的幸福指数。

每天乘通勤车上班,我都习惯坐在靠左边车窗的固定座位上。时间长了,那里已经被认为是我的“专属座席”。喜欢坐在那里,是因为在我的心中总是有一份莫名的悸动:这许多年来,我不曾离开过我的学校,她就像上帝赐给我的礼物——如我所愿,它是一所毗邻大海的学校。每天清晨,当车行驶到望海大桥的时候,我就可以透过车窗欣然地看到学校的教学楼。虽然在熹微的晨光中,她略微显得有些单薄,但亦不失其庄重。这时候,我时常会想起十六年前,我怀揣梦想刚刚来到这里的日子——忘不了与我的第一届学生垦荒植树的情节。如今的校门口两侧,我们师生曾一同亲手栽下的白杨早已蔚然成林,每天目送着我们早去晚归。也正是他们见证了我与这里的孩子们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都要与孩子们一起探讨自己的理想,告诉他们:有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告诉他们男儿要有“刚强”的精神,女子要有“独立”的意志。我一直都感慨这两个掷地有声的词语,它曾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许多多的学子受益终身。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大多是生活在渔民、农民和外来务工的家庭。他们的思想单纯,性格质朴,但对于学习的兴趣却不很高,而且他们更乐于关心如何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对此,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不能简单处理。我必须要调动全部的心思,让他们一定要珍惜年少的大好时光。所以,我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他们受到心灵的触动。所以,我不会放过每一次提问、每一份作业、每一次谈话和每一个交流的眼神。有许多学生都曾对我说过,我有一双会说话的的眼睛,而且这双眼睛还能够看透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是的,课上,我更喜欢用眼神来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上的交流。眼神的暗示作用比横眉立目和声嘶力竭来的更加有效果。很多时候,孩子们都完全能够被我的或赏识、或信任、或督促、或期望、或鼓励的教育方式所打动,并随我一起愉快的走进语文世界。

当然,我觉得一个师者的责任不光是“传到授业解惑”,在很大程度上,他更肩负着对他所有的学生施以心灵关爱的使命。我是一个待人坦诚、宽厚、平易的人,喜欢追求那种严谨认真、正直无私、公正平等的纯美理想。所以,既然自己选择了做教师,我就愿意永远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热切地去爱护我的每一个学生。所以,我的学生哪怕取得的是一点点进步,对我来说都非常值得高兴。曾有学生在作文中提到:“我的语文老师不寻常,她极富人情味。她喜欢笑,似乎生活赋予了她全部的喜事。”是的,相处之后,他们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理解他们成长的苦恼。我也常常教育他们,一个人活着就一定要有骨气,努力之后就绝不后悔;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到底。我认为教师也可以称得上是公众人物,教师的品格形象将直接影响到他的学生。因此,多年以来,我严格地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我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早已深入学生的心中。我在传授知识经验,给予他们鼓励和信任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信任可以创造奇迹,信任可以带来幸福。如果让我评价这许多年的工作感受,我还是觉得自己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我曾经得到过一个大男孩给我的一个拥抱,那是他感动师恩的最朴素的表达。在他踏进高中大门之前,他激动又充满自信地向我保证,他一定能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而在这之前相当的一段时间里,他是一名把学习抛向脑后的学生。我也曾在学生感到情感孤独无助的时候,为他们送去及时的心里抚慰,并从自身的成长历程出发,引导他们走出自己情绪的低谷。让我一直感慨的是,老师一句看似平常的鼓励语言,有时真的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至今,我还能不时地收到已经走进大学校园,抑或走向社会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向我表达的问候。但在这众多的问候中,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忘记这样一句话——“老师,您将是我一生一世享之不完、用之不尽的财富。如果非要给这笔财富加上一个限期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够得到学生如此的感激和赞美,此生足矣!

生命如花,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一朵花呢?他们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们的生命皆馥郁着各自不同的芬芳。在他们没有长出花苞之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以一个欣赏者的角色,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并对他们将来能够开出绚烂多姿的花朵充满信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篇10

一花一叶间,便是一个世界。有烟波浩渺,玉盘青螺。有门庭花落,杨柳依依。有流月初上,日影斜西。有三千繁华,静好岁月。

不曾透过历史的风霜,求追寻,那个马蹄渐远的年代。那一位位如同尘子般,在山间劳作的身影。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晶莹的汗珠冲脸颊滑落,在葛藤间,开出如流苏般的花朵,素若风荷,艳如桃花。鸟鸣于山间,鱼跃于水上。清风拂来阵阵的香,婉转中,只觉乱了心弦。

或许,那时的先人,于山水为邻,白云为伴,饮山涧之朝露,食山中之黍粟,并不知晓自然是多么的重要,那时,天很蓝,水很清,万物各有所乐兮,念孰与天长。我想,只有落花和山月知道,那时的淳朴,那时的自然。

曾几何时,隆隆的机器声划破了夜的岑寂,浓黑的烟囱掩盖了春光,远山深处,传来巨响,千年古木在哀嚎中倒下,他们可曾知道,它见证了多少次江山血染,多少次盛世繁华。藏北雪原,枪声凄厉,藏羚一个又一个的被猎,凄惨的血色,染红了夕阳,化为飞花,散落谁家。他们可曾知道,它在这茫茫的荒原,已游荡千年。

不想去触碰,那个血与火的时代。悲马嘶鸣,落雁凄凉,风雨中,有一个身影,在哭泣,远方,几处枪声传来,它化作了一滴雨珠,还是一朵晶莹的泪花。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真为这个世界感到莫名的悲哀当中那些可悲的人不惜放下一切,去追求他们自以为比命还真贵的东西时,是否,午夜梦回时,脑海中传来会感到心灵最软弱的一角,隐隐镇痛,不久便痛彻心扉。脑海中传来机器的轰鸣,万物的悲号,久久不能散去。因为,他们丢掉了人与万物间,最后一丝温情。

是夜,我独倚斜栏,望着霓虹灯下的歌舞繁华,却不见了,风摇疏竹影千竿,粉墙黛瓦小斜阳。广厦林立,却不见了,鸡鸣树颠,犬吠深巷的世外桃源。望着那亘古不变的圆月,是否它也在独自怅惘,那个变得越发苍凉的月下人间。

多想,穿越千年的历史云河,回到那个朴实无华,却又万物共存的年代。几竿翠竹,或静处山林,做一个循世的隐者,箫声为伴,明月为友,不求富贵,飘然忘尘,山月不知,落花不恋,愿与草木,随遇而安。

幽栖隐兮,吾心所向,人道浮华,与之相违。世俗不问,繁华不恋,携一知己,隐逸山林。断桥吹雪,廿四横笛,燕然残月,临安初雨。素衣翩翩,环佩叮咚,佩剑如兰,心静如水。长词短句,洞箫丝竹,潇洒文字,唯美古风。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潇潇暮雨,古寺晨钟。情之所起,一往而深,若如至此,夫复何求。

然,终究是梦,梦到好处终须醒,晓风干,泪影残,凄凉,谁懂?

沉思中,心绪凄迷。何哉,以我华夏之名,美其社会,美其自然,美美于世,方能和谐共存,光华万世。

远方,我仿佛听见,如水的月色中,虫鸣声声。我仿佛看见,一片片绿林,在山上挺起,有鸟鸣,有蝶舞,有万物和谐,有我们共有的蓝天。

一花一世界 篇11

本案位处充满活力的深圳,大胆的创意设计能给年轻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让业主体验生活环境带来的舒适感。我们通过富有张力的色彩对比,在绿色主调中加入缤纷的红、紫、白、黄等元素,以呈现出国际化的大都会场境;希望在这惊艳的视觉享受中,哪怕是一花一世界,都能媚而不惑。

设计单位 SCD香港郑树芬设计事务所

项目名称 中航天逸二期F1F2户型

项目地址 深圳龙华

项目面积 177m2

本案最抢眼的是餐厅以及客厅的沙发的颜色,一般而言,绿色是较难驾驭的色彩,但设计师擅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现实与浪漫紧密结合,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感。跳跃的色彩在空间中流动,深浅芥末绿、暖意的地砖、白色的橱柜,点缀的红色或紫色的花束……像是绚烂至极的喧闹声,又像是春意满园,绽放灿烂的花语,带来年轻而时尚的生活气息。

从玄关而入,即可望见一整面白色镜饰面柜子,它在体量及色调上与餐厅的酒柜相得益彰;在功能上,其实却是一个巨型的隐形鞋柜。客厅地面由木地板与大理石交织,层次丰富却不杂乱,与屋顶的白色几何形相呼应,营造出明亮而充满个性的公共空间。数码产品的流行让设计师特意弱化了电视主墙的设置,以一组“红柿压树出墙头”的装饰画作为点缀,更显红绿相衬的闹意。餐厅正对面是厨房,半开放式的西厨连贯着中厨区。既能享受吧台品酒的乐趣,又能防止油烟过重时影响客厅,形成了便捷、细化分布的用餐环境。

四房两厅的空间架构,让设计师预设出主卧、女儿房、书房及老人房的规划。主卧一反客餐厅亮眼的色彩选配,设计师以低饱和度且包容性强的蓝色凸显优雅知性。淡蓝色树枝图案墙纸为居室奠定了悠然自适的主调,再加上深蓝色花纹地毯搭配青花瓷瓶,愈显和谐、宁静。主卧另辟有一间超大衣帽间,同时还充分利用墙面的收纳,从玄关一直延续至睡眠区设置有连续性的衣帽柜体,为规整有序的设计技法作了极好的注脚。中性色调的墙体和窗帘也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室内装饰的各种画作和雕塑之美。

在女儿房及主卧之间,有一方小小的阅读空间,明亮的暖性色调为业主及家人的安静学习及阅读创造了极佳的条件。颇富英伦风范的女儿房被精心装饰,红色条纹的床品、别出心裁的四脚椅,辅以英式条纹窗帘、方包床头,展现了设计师擅于将各种不同风格有机结合的功力及品鉴。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 篇12

项目面积:515平方米

设计公司:睿智匯设计

照明设计:睿智匯设计

设计时间:2013年4月

竣工时间:2013年9月

设计:王俊钦

参与设计:许光华、陈丽娜

文稿:魏宏佳

主要材料:黑镜钢、仿古银箔、石材、灰色极岩木饰面、贴膜/夹纱玻璃、皮革等

“一花一世界, 一鸟一天堂”, 一个理想的家居环境是我们渴望的世界, 每个人都期待拥有。本案样板间设计, 将生活形态和美学意识转化为尊贵身份, 赋予了现代豪宅新的内涵。

本案位于中国北部的哈尔滨市, 别墅项目是由顺迈集团重力打造, 定位于精英阶层的顶级别墅项目。为了更好地传达出开发商的最初意愿, 对于在销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的样板间设计显得格外谨慎, 开发商此次请来了台湾著名的睿智匯设计公司担任样板间设计, 在设计中我们看到了设计的艺术感和功能性解决方案, 同时也很好地传达了项目的商业价值。

一花一世界, 一鸟一天堂, 设计师要通过这套样板间传达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用乐观的心态获取快乐, 正如本案样板间所表达的惬意的家居氛围, 此套样板间采用以女性为主的洛可可风格为基本底蕴, 让整个空间从整体到细节都能够透出一股属于女性的优雅华丽、又不失个性的气质。

此套别墅样板间分为地下一层, 地上三层, 设计团队在整栋楼功能布局设计时, 保证了提供给祖孙三代享用的居家需要。一楼功能布局分别有玄关、卫生间、客厅、开放式厨房及用餐区, 其中, 客厅、用餐区、厨房之间做了完全开放的布局设计, 这种无障碍的开阔感受更显大气。客厅吊顶设计利用了向上延伸的弧形面, 以此拉伸了视觉高度, 配合现代气息浓郁的吊灯, 宛如挂在空中的太阳, 照亮空间的每一个角度, 低调又蕴含能量, 增加了生活趣味。用餐区将本案的华贵气质得以提升, 墙面与顶面的灵感源于花瓣, 内容丰富像是容纳了整个世界, 用餐区同样选用了富有现代感的“太阳”吊灯, 更加润色了花瓣的魅力。

地下一层主要以休闲功能为主, 配有女主人偏爱的舞蹈区、瑜伽区、钢琴区、茶水间和部分储物空间等。地面选用脚感较好的实木地板, 墙面的印象派艺术画将会引起你的注意, 它会激发你内心的那股难以压抑的、有时甚至令人惊讶的艺术独到见解。置身于如此高贵典雅, 浪漫舒适的空间中, 体现出人对品质、典雅生活的追求, 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二楼主要功能为双亲房及儿童房, 双亲房设计沉稳又不失活力, 设计师将更衣室与读书空间巧妙结合, 推拉式隔断可以任意转换空间属性。同样为了完善功能性, 设计师将入门处设计成MINI BAR形式, 类似酒店客房中的小型饮品吧。床头背景选用了富有生机感的绿色, 来迎合年迈老人需要的心理状态和轻松家居感受。顶面是选用花卉图腾装扮, 灯光主要采用线性隐藏式灯光和筒灯的配合, 光线柔和, 温馨感从中而至!

三楼是主人卧室和客卧, 主卧分别有更衣室、卫生间、工作区、休闲露台几个功能布局。设计主题为花朵, 顶面的花朵图案配合墙面的床幔, 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惬意而舒适, 高雅而浪漫。主卧布局大胆创意, 将卫生间功能半开放, 其中浴盆完全开放, 而马桶与淋浴间均采用玻璃隔断式放置于两侧, 在开放的同时保证了基本的功能需要。主卧在建筑布局中设有休闲露台, 可以栽培花卉植物, 好友小聚的同时可以观赏园中景色。

描写一花一世界作文 篇13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经历了十几年文化的熏陶,我也逐渐能从小事物中感悟到更多的文化精神。在小城镇长大的我,也曾无数次地接触自然,但那是的感触却是很简单的,只觉得自然很美。随处的小溪,流水叮叮咚咚带来欢愉,在静谧的大自然中不时会带来快乐而自由的音韵。满地的花草,将赤裸裸的大地点缀成万物的舞台,引来蜂围蝶阵,又增添了大自然的色彩。连绵的山峦,或高耸或低平,给予了无数生灵栖息的处所和远眺的高度,都给自然增添了几分独特与险夷。

渐渐长大的我已远离了田野、小溪、树林这些可爱美好的景物。学习任务的慢慢加重,真正能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开始,我很苦恼,不知如何才能再回到儿时那熟悉的自然的怀抱,难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失去童真与幼稚的我注定还要失去更多的东西吗?在学习中,我喜欢上了文学,当阅读达到一定的数量,当知识面达到一定的宽度,我又渐渐地从书籍中感悟到了自然的亲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恬淡的诗句,让我为之倾倒。在文字的牵引下,闭上眼,任思绪飞扬,自己仿佛也来到了这优美的环境里,迈着轻盈的步伐,哼着悦耳的小调,欢快地在这幽静的南山风光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周围很美,就像一幅画,我从来都没见过这样一种奇妙的环境,然而它却如此真实,就在我眼前。朦胧中,我瞧见了那个人,置身于这明黄色的花海中,我看到了他在花海中放声高歌潇洒自在的身影,看到了他在田间辛勤地劳作,看到了他在小屋前衔觞赋诗,挥毫豪迈……轻轻地折几支菊花,在不经意间望见了南山……我也体会到了这种惊喜:我体验到了他那丢弃官场,一人独处的快乐;我明白了他那抛却繁华自逍遥的原因;我懂得了即使没有富足的生活,他也依然可以自给自乐!陶潜,你笔下静谧的南山风光让我永远为之流连!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美文 篇14

风起,音来;缘生,相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谁是谁的风景,谁又为谁停留?

岁月蹉跎了陌路,沿途撒满了风景,谁又在谁的风景里寻觅,而谁又在寻觅中遇见谁?

也许,有时候,不说再见,人已经离开了;也许,有时候,不用开口,事已懂得了;也许,有时候,不需行走,路已变长了;也许,有时候,也只是那个时候。

人生是场旅行,我们走了又停,停了又走,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一路苦行,一路苦修,只为了寻找心中那最美的风景,只为了心中那朵莲花开。在旅途中,我们偶尔会做错了事或走错了路。而我们却又在彷徨思索间,匆匆拾起了脚步,沿路行走,又在旅途中寻觅,在寻觅中追求,在追求中遗落,在遗落中记起或淡忘。

我们总把最美的留在心灵深处;许过的过往,总有一段刻骨铭心,让你心海荡漾,念念不忘;茫茫人海中,总有一张笑颜,是你挥不去的牵念。一抹淡淡的幽怨,胜过人间万千般的温暖,让你不忍离别,久久依恋!一份初见的心动,一种朦胧的甜蜜,氤氲弥漫在幽深的墨色里。在心灵深处,温温的,暖暖的。其实,我们都一样,为别人的故事欢笑着,却为自己的故事哭泣着。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却又在不经意间被别人伤害。而时间却不曾停留,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人,却早已成了彼此的过客。

我们只有把心放平了,把心放轻了,把心简单了,才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置身这个世界,要适应这个世界,只有把心放平了,把心放轻了,把心简单了,才能平静的面对,平静的过好每一天。我们的心简单了,生活也就简单了。

如果,感觉自己此时很辛苦,那么请挺起头,告诉自己:坚持住,我是最棒的,我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命运不相信眼泪,命运不曾袒护任何人,命运要靠自己改变。

面对生活中的不顺心,不如意,我们要学会坚强的微笑。难过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很开心;失落的时候,笑着对自己说,没事的,一切总会过去……因为眼泪快流出来的时候,如果你睁大眼睛,不要眨眼,你就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而心,在泪落时会格外清澈,格外的透明。那么,我们应该学会比以前更快乐,比以前更幸福,即使偶尔的不如意,不顺心,也要让自己微笑着面对。

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和要求都不相同,一个容易满足、懂得知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层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对就越难。越是在底层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从底层跨越的层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强烈。”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期盼,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人最幸福的,并不是终于得到了一束花,而是永远被花包围着。我们只有把心放平了,把心放轻了,把心简单了,才会活的坦然,活的舒畅,活的快乐,活的安静,活的真实,活的自然。

怀着这份从容,面对着我们的人生。人生的终点,不在于山水踏尽时,亦不在于生命结束之后,而是在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那一秒,那一瞬。看淡拥有,你就会懂得:生活中,我们有风雨,有泥泞,有阳光,有花香,风雨过后是彩虹,多姿多彩是好心情,有滋有味才是真人生。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让我们好好珍惜这只有一次的生命吧。

人生从来没有完美,幸福也从来没有捷径,只能靠我们自己用心去经营,用心去浇灌。付出一片真诚,收获一份真情,不计名和利,不在乎得与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好好爱你身边的人,让我们放开心胸,快乐自己,也快乐别人吧。因为只有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处处莲花开,处处莲花香。

佛说,生命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絮语经纶,点卷焚香。悠悠古寺里,总有一抹虔诚,双手合十只为你,守着一叶软香绕指逝。总有一人是你的风景,你是她的驻足。

寻一处宁静,让心去漂泊,找一片安然,让梦去旅行。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把无限放在你的手上,永恒在刹那间收藏。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全住在缘分的尽头。

一花一世界 篇15

撇开对欲望管理的教引,可否对“一花一世界”做个另解,让这句佛语对我们的财富管理也有所指导:一花即是一个个性世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朵花;由于生活目标、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财产状况的不同,每个人或者家庭所应匹配的理财方案都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投资理财的关键是做好资产配置,寄希望于通过投资时机和品种的选择达到稳定的收益是不靠谱的。对于资产配置而言,各个投资品之间的搭配比例,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生活需求,具有非常强的个性特征。每个人的生活目标是不同的,如有的人将着力点放在未来的子女教育上,有的人放在旅游上,有的人急需要安排退休生活,林林总总,而且时点各异,所以,对资产组合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率的要求都不同,这就决定了组合中的货币类、债券类、股权类的相对比例。投资策略中的恒定比例法,就是要求投资者在不同状态下的市场中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资产配置比例。因为这个固定的组合比例对应着你的个性,你不能因为市场的变化而随意改变自己的需求特征,要一以贯之地履行实现生活目标的理财策略。这也是理财与投资的重要区别之一:理财是通过投资组合实现生活目标,投资是仅仅为博得投资收益。这也是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与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职业区别:CFA的职责是把市场上的好产品找出来,告诉我们哪只股票好,哪只股票差;而CFP的职责是告诉我们这些好产品中哪些适合我们,以什么样的比例来搭配。

永远不要忘记,理财是如何让钱为人工作的学问。离开了人这个主体,不考虑人的心理感受,再多的财富都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有何意义呢?很清楚地评估自己的生活需求,核定仅仅对应于自身的资产组合,遇到市场突变,虽然你可能也会面临财富损失,但你绝不会像没有规划的人那样惊慌失措,因为你很清楚这种变化对自己的目标有何影响,也很清楚如何根据现况来调整组合中的相对比例。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散文 篇16

人的生命也如那朵朵鲜花,回想当年时可能就如韦庄的词: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灿烂最快乐的年华!

芸芸众生就如那成片的花海,很少有人去细细察看其中某一朵花的确切样子,去用心体会那朵花在风中摇曳时到底是快乐还是忧伤——除非那朵花是自己特别喜欢的,除非那个人是对自己特别重要的!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 篇17

——溱湖游记

高二11班 朱逸程

上次与溱湖见面,已经时隔三年了。我还依稀记得上次的情景,春寒料峭,柳絮纷飞,苇浪深处,依稀点缀着的莲蓬,时隔三年,再见溱湖。

与溱湖的见面的初见还是在孩提时期,那时的湿地公园刚刚建立,我便与小朋友们来过一次。那时的湿地公园很大,我记得有一个乐园叫乡土乐园。确实与它的名字很像,很有乡土气息,有吊床,跷跷板,迷宫等虽然没有现在的丰富,但却很很纯真,很自然。

这次来溱湖我们抱着复杂的感情,既沉浸昨天得知进行此次溱湖东游的喜悦中,又有对增进同学感情的期待中,因此,十分短暂的车程也仿佛变的那样的漫长。在军旅乐园的钢索木桥上,我们的溱湖冬游正式开始了。

坐在渡船上,感受着湖风带来的丝丝凉意却搀杂着许多沁人心脾的清澈,看着老渔夫划着的小木船,船舷上坐着几只跃跃欲飞的鸬鹚,木桨荡出的涟漪像大树的年轮一样一圈一圈的绽放,我相信:城市中在完美的钢筋铁骨也演绎不出这样平淡的美丽,淡淡的,淡淡的,让沉浸于争名夺利的政客也会变得淡泊名利。溱湖,让蜗居在城市中的我们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气息,溱湖,大自然中的天堂。

登上湖心的小道,我们开始了在芦苇荡中的漫步,一条条石砖小路,路边的旁逸斜出的苔藓,预示着一个冬眠的童话。小河与枫树结扎的木桥,空中的软软的松针,绽放在深秋的天空中,湖面上一株一株的残荷,让我感到震撼。我终于感受到季羡林先生那份对残荷的敬仰:寒风中的残荷,纵然已经枯黄结束生命,但依然傲然于湖面上,这也许就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骄傲吧。

溱湖也是著名的麋鹿保护区。在溱湖里,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麋鹿。麋鹿身形高大,正低着头在湖中喝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溱湖湿地公园确实有它存在的理由,它拯救了许许多多像这样的动物。

在探险乐园,我们进行了探险比赛和别有风味的野餐;在跑马场,我们起着奔驰的骏马;在农家乐,我们踩着水车,推着石磨,感受着农家的气息。

溱湖,动物的乐园,人类的天堂。

上一篇:校长论坛发言稿2下一篇:好的晚安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