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知识问题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生产知识问题(精选8篇)

安全生产知识问题 篇1

《药品安全宣传月》

1、怎样识别伪、劣药品?

(1)看标签:购买整瓶、整盒的药品,要先看标签印刷得是否正规、项目是否齐全。国家规定药品的标签必须印有注册商标、批准文号、药品名称、产品批号、生产企业。其中商标和批准文号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或印刷得不规范,即可视为假药。

(2)看药品:无论针、片、丸、粉和水、酊剂以及药材,凡见有发霉、潮解、结块或有异臭、异味;片剂色泽不一致者,即可视为劣药。标签上都印有有效期,凡超过有效期的药品,也可视为劣药。

(3)看药的真假:游医和地摊药贩以及“卖艺人”,这些人为了赚钱,大都信口开河,或说“奉送”;或说“无效退款”等,实则他们在欺骗人,卖的是假药。街头墙上张贴的广告,吹虚所谓“祖传秘方”、“包治”某某的药,基本上都是假药。求神弄鬼“讨来”的药,不需鉴别,都是假药。

2、价格贵的药品是否更安全有效?

药品的价格取决于研制过程的花费、生产的成本等各种因素,而药品的安全性则取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治病的效果。它们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因此,价格高的药品不一定是更安全有效的药品。

3、小儿感冒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感冒是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治疗小儿感冒的药物较多,但如果使用不当,会事倍功半。小儿应怎样正确服用感冒药呢?

(1)不要急于退热。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热时(39℃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

(2)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常用的抗病毒药有:三氮唑苷、板蓝根冲剂等。

(3)下列情况可考虑合用抗生素: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和肺炎。

无论用何种药物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服药期间多喝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3岁以下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不要口服或注射普热息痛;如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

1、审批上市的医疗器械都是无风险的吗?

答:任何医疗器械产品都具有一定的使用风险,被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只是一个“风险可接受”的产品。所谓“风险可接受”产品是指:对被批准上市产品的使用风险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在现有认识水平下,相对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的产品。

2、何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

3、为什么要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答:任何被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只是一个风险可接受的产品。对医疗器械而言,其上市前评价研究的结果,相对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使用范围来说,仅是用于判断是否能够用于人体的阶段性结论,一些发生率较低的长期效应只有在产品投入市场、大量人群长期使用后才可能被发现。只有通过持续开展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才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不良事件,为管理部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少同类不良事件在不同时间、地点的重复发生。

4、为什么要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答: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情况,及时发现新的、严重的不良事件,以便器械监督部门及时对有关器械加强管理,避免同样的不良事件重复发生,保护更多人的用械安全和身体健康。

5、什么样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该报告?

答:获准上市、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出现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并可能或者已经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重点监测品种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

6、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该由谁来报告?

答:医疗器械的生产单位、经营单位、使用单位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国家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意识到一起严重的不良事件时,向监测部门报告。

7、医疗机构发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如何报告?

答:一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都是在应用中才能发现,医疗机构是医疗器械应用的主要场所,最容易发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要求医疗机构发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必须按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中要求上报。

安全生产知识问题 篇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把知识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两大类,进而追寻知识的成因。长期以来,编码知识的力量得到彰显,隐性知识的权力遭到忽略。

一、科学知识研究的兴起

关于科学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默顿学派进行的规范结构、轨迹行为等研究工作;以贝尔纳为代表的一批英国人则以剑桥大学为中心,以科学为研究对象,来解决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

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都是在默顿开创的研究领域内进行。默顿学派主要致力于开拓科学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创造了一套对科学进行研究的方法,进而研究社会对科学知识结构和发展的影响,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科学的社会建制问题。

与此同时,马克斯·舍勒开创了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知识的传统;之后,卡尔·曼海姆在该领域中居于领导地位。知识社会学主要研究知识或思想过程与社会文化中其他存在因素之间的关联,主张知识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放在社会环境中,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思想,知识是群体和社会协商的产物。

不论是科学社会学还是知识社会学,它们对于科学的载体———科学知识本身的研究,一直还处于空白状态。默顿学派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独特的规范,社会学家不应该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考察,因而一些人将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称为“科学制度的社会学”和“科学家的社会学”。而以曼海姆为首的知识社会学最初也认为社会决定人们的观念,进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内容,但在“当他的魄力面对诸如数学和自然科学这样的,显然具有自主性的主题时,他的努力便失败了”。[1]

在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以巴里·巴恩斯和大卫·布鲁尔为首的“科学元勘小组”,他们提出所谓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声称要用社会学的知识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全面的研究,外界称之为“爱丁堡学派”。

科学知识社会学自从70年代在英国兴起之后,发展相当迅速,逐渐成为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学者们转换视角,在对科学和科学知识进行研究时,把人们通常都忽视的社会因素引入到该研究领域,通过大量应用社会因素分析方法而使其凸显出来,并使得社会因素无所不在,渗透到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实践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从科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评价等不同的角度对科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学审视,并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利益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因素在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且社会因素最终表现为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这些社会利益包括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或信仰上的不同方式的利益。“磋商理论”也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中较有影响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科学活动不存在完全的认识一致,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意见,科学家们是通过磋商,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磋商对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的选择和解释起到直接制约的作用。“行为者—网络理论”是巴黎学派在具体科学活动研究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科学研究的行动者不仅包括直接在实验中从事科研活动的科学家,而且包括实验室以外的其他科学家、企业主、政府官员等与该科学活动有关的不同领域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一个“行动者网络”。该网络把科学家、自然和社会联系到了一起,使自然和社会同样受到人类作用的控制,社会因素在科学事业中扮演的角色得到了凸显。

在知识研究领域,人们通过分类整理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编码知识又可以分为嵌入编码知识和非嵌入编码知识。嵌入编码知识因其只属于特定的群体、领域或民族,只用于具体的各门类科学学科之中,而不能广泛运用。“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如四则运算、勾股弦定律、杠杆原理等一些简单基本的科学知识。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非嵌入而可以在最大多数人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2]由于当前科学的强大势力与影响,许多人试图如自然科学各学科一样,把非嵌入编码知识以某种科学知识形式、科学方法或固定模式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解决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隐性知识“包含有相对客观的部分和主观的部分”,相对客观的部分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那些还没有规范,未经编码的经验知识。现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许多知识都还是隐性知识,而其中主观的部分主要“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主体的理想、价值观、情感和行动之中”。[3]主观的隐性知识由于其存在方式的特殊性而与主体相互捆绑,融为主体的一部分。

二、隐性知识与编码知识的相互关系

根据上文所述的隐性知识的特征描述,人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各种未经编码的经验知识,人们的理想、信念、信仰、民族特征,以及个人的各种独特的体验,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为把部分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创造了条件。所谓编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去除掉相对客观的隐性知识中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以减少隐性知识对主体和其存在背景的依附。所以,编码知识是一种相对客观的知识。

隐性知识与编码知识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且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去除隐性知识中的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通过描述性的语言,或代号组合,就生产出编码知识。因此编码知识来自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编码知识存在的母体。

即使是在实验室中生产出的编码知识,也会受到业已融入为其生产者———科学家一部分的隐性知识所左右。隐性知识随时在影响着编码知识的内容与发展方向,这种影响表现在科学知识社会学领域中不存在制约人类理性活动的客观的合理性标准,科学家的行动和科学知识的评价标准只能来源于属于隐性知识范畴的社会因素。这些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原则、群体心理过程、政治经济利益、社会协商等。在科学史中,有许多科学争论可作为佐证,巴斯德和普歇之间的科学争论便是著名的一例。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曾经因摧毁了自然发生说,而在科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1862年,巴斯德在烧瓶上特意设计了一个S形长颈,这样,纯净的空气可以自由地进出烧瓶,而微生物却被阻挡在外。烧瓶中经过加热煮沸的培养液在冷却后很长时间也不会变质,而一旦没有了S形长颈的阻挡,培养液中就很快充满了微生物而发生变质。巴斯德的实验非常成功,并且摧毁了自然发生说理论。然而,与巴斯德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普歇也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干草浸液实验。普歇把经过水银消毒过的干草浸液器皿放在水银槽中,加热水银槽中的水银,使其沸腾后,穿过水银的就是纯净的空气,而不是普通的空气了。干草浸液中的有机物一遇上纯净的空气后就开始生长。普歇由此得出结论:新的生命是自然发生的。普歇的实验也完全是按科学程序进行,并且巴斯德还重复了该实验,结果也是如此。

这次科学争论的结果,是由巴黎科学委员会最后裁定:巴斯德获胜。但胜利的果实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普歇在实验中发生的错误,而是因为科学委员会中的五个成员有四个成员本身是反对自然发生说理论的。由这次科学争论,我们可得出结论:内化为科学委员会成员一部分的隐性知识主导了在这次科学争论结果的产生。这次科学争论中,由于隐性知识权力的介入,法国巴黎科学委员会不光彩的偏见决定了科学争论的最终结果。否则,如果巴斯德发表了他的重复实验结果,而法国科学委员会不存在社会偏见,普歇就很可能成功获得奖项。这种因隐性知识先入为主地捆绑于编码知识生产的主体而主导科学研究的事例在科学史中大量存在。

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既是一种提升,又失去了一些内涵。同时,对编码知识进行解读,需要其运用主体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在一定的背景中进行,也就是要加入一定的隐性知识,才能够得以完成。

三、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权力

知识编码了之后,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方式存在着,这种存在方式便于人们交流与共享。尤其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冲破了知识壁垒的重重阻碍,使全球各国、各民族、各领域范围内得以共享。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科学家的信念决定着科学知识的内容,隐性知识起主导作用。以“地心说”和“日心说”为例,托勒密所坚持的信念是: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因为托勒密推崇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知识,并且通过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物体的垂直下落等,他也只能得出地心说的结论。而伽利略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知识,是因为他受到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运动的影响,信念上不再受到教会的约束。在此层面上,“物理学家已经忘记了电子是一个理论实体,把它视为一种通常的客观实体,把电子视为理所当然的实在,这种理论实体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相互之间协调的产物,……原子、电子与夸克等和热素与燃素具有同等地位。就这种对象的存在方式,就对维持这种存在状态的实在论模式所采用的技术与设计来说,它们在所有文化中是人类典型的创造物”。[4]

近年来,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从发生学视角出发对科学知识的生产进行分析,着重从内部探讨科学知识形成的实践过程,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在实验室里,科学家通过解释、商谈、相互交流和话语互动等几个方式建构了科学知识,而不是直观地描述客观的外在世界。如上文所述,我们看到了隐性知识的权力的运用与发挥。隐性知识的权力由于其已内化为科学家的完整人格的一部分而不可分割,所以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在知识生产中的权力之争是在科学知识生产的特定与境中进行的。

四、隐性知识与编码知识权力之争背后的反思

知识在编码之后,由于其便于交流与共享,因此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显示出强大的力量,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方法和模式,向各领域渗透,在全世界到处流淌。编码知识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无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

知识编码还给人类社会带来另外一个后果:科学家与各行各业的专家盛行。随着科学各学科与门类的分化,科学家朝着越来越小、越来越精的狭小空间发展。科学家们就像在自己感兴趣的那块领地上各自给自己挖了一口井,越挖越深,到最后,许多专家只能坐在自己掘出的那口井中,看着自己的那片蓝天,独自陶醉,而不见其余。

其实,编码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今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代名词,而隐性知识则对应着人文社科知识。编码知识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若无人文社科知识、宗教信仰、情结等隐性知识发挥作用,人类,以及人类所生存着的地球将会很快陷入困境之中。如果说编码知识是人类前行过程中用来披荆斩棘的一柄利剑,那么,隐形知识就是握着宝剑的那只手。正是这只理性之手,把握着利剑挥动的方向。这就是隐性知识权力之体现。

参考文献

[1]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M].艾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1, 13.

[2]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J].科学文化评论, 2007, (2) :28-37.

[3]吕卫文.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J].科研管理, 2007, (11) :31-35.

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保护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保护 技术保护 制度保护

一、引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准备实施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在运作上,是指企业作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一方面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促进公司内员工进行讨论,加速学习、创造和运用知识,使企业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来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对外部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知识创新,它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无疑会伴随着将一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隐形知识变成文化,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此时公司独特能力就成为可替代能力。同时,员工掌握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极易被其他公司挖墙脚,对公司的竞争造成损失。这就是说,知识创新支付了研究和开发的成本,除了使创新者获得利益之外,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在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受益。这样,人人都想获得好处而不愿支付成本,从而就会影响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

因此,在共享知识使企业、社会获得足够多的创新知识的同时,必需对这些创新活动及产品予以充分合理的保护。没有知识保护,创新者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从事研究。然而,过度的知识保护会限制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同样会阻碍创新产品的诞生,或者使创新产品不被用户了解。所以,只有辩证地对待知识管理与知识保护,才能使知识管理顺利进行。

二、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保护的实现

知识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新的情况学习新的经验,通过新技术提高知识保护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习已经成熟的经验,例如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管理体系、激励和监控制度等来保护现有的知识。

1.加强知识保护的技术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提高,许多企业或个人很容易就可以模仿别人的创新产品、窃取对手的数据资料。因此,知识保护首先应该从技术上加以防范。

为防止竞争对手跟踪仿制自己的创新产品,企业可以提高核心技术产品的专用性,为该产品量身定做一些只符合其自身的参数,而不适合他用,或者是频频出招,进行创新,持续制造新产品。例如,海尔公司在1984年~2005年的21年间,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96大门类1.51万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2005年申报专利高达720项,平均每天申报2.8项专利,每天开发1.8个新产品。这样的新产品开发速度,会让竞争者难于模仿、疲于奔命,有效地起到了知识保护的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储存和计算机网络给企业办公与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对外Internet的广泛使用,如收发邮件、查找资料及Web信息发布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平台。计算机数据存储与处理、计算机网络为企业的管理,运营和统计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快捷。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问题,企业数据、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成为了当今知识保护的重要课题。

2.提高知识保护的法律意识。目前,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知识保护不仅要从技术上加以防范,更应该从根本上规范人的行为,防止窃取他人知识事件的发生,或者加大打击、处理窃取他人知识行为的力度。通过规范人们的知识活动行为,提高人们的素质,或是通过一些相关的法律、伦理,约束人们的知识活动行为,从而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

知识保护的法律方法一般是通过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或法规来实现的。知识产权法是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的一种法律制度。它对社会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鼓励和保护智力创造活动。知识产权法明确保护智力成果的创造者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确立智力成果的创造者的权利主体地位,并对侵犯创造者权益的侵权行为人予以法律制裁;其次,促进智力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知识产权法确定智力成果可以有偿使用和转让,鼓励智力成果的创造者推广应用其成果,确保智力成果传播者的权益,规定智力成果的合理使用和强制使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管理手段保护自己的创新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漠视,还表现为不重视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些不仅可以从一系列企业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中看出,也可以从日益猖獗的盗版侵权案中略窥一二。

3.优化制度保护环境。知识保护涉及人的问题,因此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人和组织依然在知识保护中处于中心位置,所以企业除了使用技术手段、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作为一个组织,需要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既使对外部市场也需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不可能将知识锁在保险箱中,这样知识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要解决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人,以人为本,建立信赖关系;以组织为本,建立制度体系,两者缺一不可。如我们可以从完善雇佣制度入手,制定合理的报酬制度,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建立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等,使知识管理中知识保护得以实现。

总之,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把知识保护提上日程。只有对知识进行可靠、合理的保护,才能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易被模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度的知识保护不利于公司内员工知识的获取,甚至有碍于最佳实务的移转。今天的知识已经无法创造“可维持”的竞争优势,只能维持一时地领先。所以,我们还是要把重心放在知识创新方面,科学地处理好知识管理与知识保护的关系,以使知识能最大地发挥它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杨治华钱军:《知识管理——用知识建设现代企业》.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2]刘学敏:对知识、知识创新和知识保护的经济学思考.财经问题研究,1999(12):7-10

安全生产知识问题 篇4

1、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安全生产“五道防线”指的是:思想防线、自我防线、群众防线、组织防线、制度措施防线。

3、安全工作要做到“四化”:即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科学化。

4、安全工作要做到“四勤”:即勤查、勤干、勤想、勤说。

5、“互保”指的是:互相提醒、互相照顾、互相监护、互相保证。

6、安全工作的“两点一防”指的是:抓好重点危险事项控制点,抓好安全生产薄弱点,防患于未然。

7、“一制三规”是:经济责任制,技术操作规程,设备使用维护规程,安全操作规程。

8、“三个百分之百”是: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地贯彻执行;违规违制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对违规违制者要百分之百地扣奖。

9、对发生的事故坚持哪四项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

(1)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

(2)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

(3)广大职工未受教育不放过。

(4)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10、“三个四不放过”是:即对事故、未遂事故、违规违制都要执行四不放过。

11、以“三铁”反“三违”,“三铁”即:铁心肠、铁面孔、铁手段;“三违”即: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12、两人以上共同工作时,必须有主有从,统一指挥。

13、安全“四从”指的是:从领导做起,从各专业系统做起,从健全落实一制三规严格考核做起,从每个职工做起。

14、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有:查思想、查管理、查制度、查现场、查隐患。

15、职工对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应做到“三会”:会背、会讲、会用。

16、事故具有三个重要特性:因果性;偶然性;潜伏性。

17、事故发生的心理状态有:侥幸心理、冒险心理、思想麻痹。

18、夏季五防指的是:防暑、防汛、防触电、防雷击、防洪。

19、冬季五防指的是:防寒、防冻、防滑、防火、防煤气中毒。

20、安全生产“五同时”指: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时候,要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安全生产知识普及】安全四化管理

现场管理标准化:从规范人的行为和物的可靠性出发,推行现场标准化管理。以岗位标准作业程序规范作业行为,以作业许可制度梳理现场作业程序,以多级安全监护机制保障现场作业安全,以全员预防性设备管理确保物的安全状态,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责任岗位化:以岗位责任落实为核心,明确岗位职责以及HSE职责,通过狠抓HSE指标考核体系建设,形成制度推动、考核推动以及远景拉动三种动力,实现“三突出、三强化”。

安全检查全员化:以激发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为目标,把检查标准、监控技术和反馈途径有机结合,摸索出以“三查一清”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整改和反馈机制,有效促进直线责任在岗位的落实。

安全生产知识问题 篇5

1会看地图。

不要小看这一条~现在城市的地铁线路复杂,方便的同时也给小朋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父母一定要给小孩子讲解清楚所在城市的地铁图。

2候车站在安全线后面。

在地铁站台前面都有一条线,是安全线,一定要站在线后,以免被呼啸而过的地铁带入轨道、发生危险。

3书包抱在胸前。

抱在胸前一是防止小偷从后面偷东西,而是进入地铁时,避免人冲进去了,书包被夹在门外了。

4注意上下车时间。

地铁要注意秩序,先下后上。若车上已经人太多,或者车门关闭的提示铃已经响起时,不要再上车。

5注意周围。

有时在地铁上会出现一些混乱,打架、推挤等。孩子要注意周围的环境情况,及时发现信号,远离是非之地。

6保持镇定。

若发生意外、或者临时停车时,要保持心理镇定。注意收听车厢内的广播信息,抓紧扶手等。

【乘坐出租车须知】

1.不坐非正规的出租车。

非正规的出租车司机可能连驾照都没有,潜在着各种危害。所以了解你所在当地哪些是正规出租车,哪些是黑出租车。

2.上车前要记住车牌号码。

记住车牌号码可通过拍照方式。万一下车后忘记拿东西,这时候可以通过车牌号到出租车公司等查找司机信息,然后找回丢失的东西。

3.记得打表和要票。

上车打的一般都要让司机打表。若你来到一个新的城市,许多出租车司机可能看到你是外地人,不了解情况就会向你漫天要价,其实花费不了那么多。同时,要票是为了报销或日后找到司机信息。

4、尽量不要坐副驾驶位置。

尤其是女士们,副驾驶只有一侧可以下车,假如遇到特殊的情况,起码坐到后排多一个下车的机会,而且司机也不容易靠近你。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乘坐副驾驶位置。

5、发现行驶方向不准确及时交涉。

当你发现司机走的路线和你说的不一样,可再告诉他,看他怎么解释。司机听错了就罢了,若还是按照错误方向走,你可要趁机下车了,这可能暗藏着风险。若只是多走了冤枉路,则应向出租车公司反映。

6、晚上坐出租车把相关信息告诉家人朋友。

晚上坐出租车要当心安全,坐车前查看其车牌信息,上车前或上车后,要及时将坐车时间、地点、车牌号等信息告诉家人朋友,以防万一。

7、不要向司机透露自己的信息。

有些司机,尤其是中青年男司机,看到年轻貌美的女士打的,会主动召唤你上车。上车后可能会问你一些自己信息,住哪、干什么的等等有关你私密的信息,这时候千万不要透露给他,一定要看清状况,实在不行就下车。

【交通安全十问】

1.考考孩子:如果想到马路对面,直接跑过去就行?

爸爸妈妈告诉你:当然不行,横穿马路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才安全。

2.考考孩子:人行横道是绿灯,就可以马上过马路吗?

爸爸妈妈告诉你:不可以。因为会有一些车不遵守红灯停车的交通规则,容易发生交通意外。一定要等两边的车都停下才可以过马路。

3.考考孩子:下车前需要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

爸爸妈妈告诉你:要先左右看看有没有自行车或是摩托车驶来,确保安全后再下车。

4.考考孩子: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从车前面过马路吗?

爸爸妈妈告诉你:不可以。因为汽车挡住了后面车的视线,很容易发生事故。

5.考考孩子:提着东西走在小巷时,用哪只手更安全?

爸爸妈妈告诉你:用远离车道的手提东西更安全。因为车稍不留意就会碰到东西,也会伤到人。

6.考考孩子:小朋友可以在车周围玩耍吗?

爸爸妈妈告诉你:不可以。司机都有视线盲区,即司机看不到的地方。小朋友个子比较小,站在死角区,司机会看不到。

7.考考孩子:乘车时应该从哪边车门上下车?

爸爸妈妈告诉你:要从右侧的车门上下车。如果从左侧的车门上下车,很容易被后面开来的车辆撞到。

8.考考孩子:乘车时,可以让大人抱着自己坐在前排座位吗?

爸爸妈妈告诉你:不可以。这样一旦发生事故,孩子很容易受到冲击。小朋友一定要坐在后排,并系好安全带。年龄小的孩子要坐在安全座椅上。

9.考考孩子:小朋友可以在十字路口的拐角处嬉戏打闹吗?

爸爸妈妈告诉你:不可以。这样很容易被转弯的车辆撞倒,非常危险。

10.考考孩子:过马路时自己的东西掉了,可以中途折返回去捡吗?

爸爸妈妈告诉你:不可以。因为司机可能想不到你又回来了,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如果想要回去,必须先走到马路对面,等下一次人行横道的绿灯亮了再返回。

安全生产知识问题 篇6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是哪一年哪月通过,哪年那月施行?

答:1998年4月29日通过,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2、什么是“三违”?

答: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3、什么叫电力系统?

答:电力系统是由各种类型发电厂中的发电机、各种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及输、配电线路,用户的各类型用电设备组成的统一体。

4、什么叫电力网?

答: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所及输、配电线路的组成部分,称为电力网。

5、触电可分为哪几种情况?

答: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6、触电对人体的伤害与那些因素有关?

答:

1、电压高底;

2、电流大小;

3、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4触电时间长短;5人体状况。

7、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有及种?

答:42V、36V、24V、12V、6V、当电气设备采用了超过24V的安全电压等级时,必须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8、电气工作的“五防”是什么?

答:

1、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

2、防止带电误合接地隔离开关;

3、防止带接地合隔离开关;4防止误拉、误合断路器;5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9、电气设备上工作,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有那些? 答:

1、工作票制度;2工作许可制度;3工作监护制度;4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

10、高压设备上工作分哪三类?

答:

1、全部停电的工作;

2、部分停电的工作;3不停电的工作。

11、电气设备上工作,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有那些?

答:

1、停电;2验电;

3、装设接地线;4悬挂标识牌和装设遮拦。

12、工作票中有哪几项不得涂改?

答:

1、设备的名称和编号;

2、工作地点;

3、接地线装设地点;

4、计划工作时间。

13、电气设备可分为哪几种壮态?

答:运行状态、热备用状态、冷备用状态、检修状态4种。

14、消防安全的“四懂四会”是什么?

答:

1、懂本岗位火灾危险性,会报火警;

2、懂得预防火灾措施,会使用灭火器;

3、懂灭火方法,会扑救最初期火灾;

4、懂疏散逃生方法,会组织疏散逃生。

15、什么是安全生产的“五到位”?

答: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

16、运行工的“三熟”是指那些?

答:熟悉设备和系统运行方式,熟悉操作和事故处理,熟悉本岗位的规程和制度。

17、操作工的“六严格”是什么?

答:严格进行交接班;严格进行巡回检查;严格控制工艺指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规定,做好日志记录。

18、安全“五查”是什么? 答:查思想;查领导;查隐患;查纪律;查制度。

19、今年安全生产周的主题什么?

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20、安全标志可分为哪几类?

答:禁止标志(红色)警告标志(黄色)指令标志(蓝色)提示标志(绿色)。

21、什么叫高处作业?

答:高处作业是指凡是坠落高度基准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

22、事故经济损失是怎样划分的?

答:一般四级;

1、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为一般事故。

2、经济损失大于1万元(含1万元)但小于10万元的事故为较大损失事故;

3、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含10万元)但小于100万元的事故为重大损失事故;

4、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的事故为特大损失事故。

23、“十交五不接”是哪五不接?

答:

1、设备不好不接;

2、工具不全不接;3操作情况交代不清不接;

4、记录不全不接;

5、卫生不好不接;

24、当人被困在着火的楼房内时,若楼梯无法使用如何逃生?

答:

1、可选择没有烟火的一面,利用阳台,漏水管下楼。

2、可用长绳或用窗帘、被单接成结实的长绳,一头拴在坚固物体上,顺绳蹬墙而下。

3、若没有上述能力,则将房门用水浇湿关紧,并将门用湿布条塞严,并想办法开窗向消防队求救。

25、什么叫企业职工伤亡事故? 答: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等事故。

即职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然不在本岗位,但由于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不完全,管理不善所发的人身伤害(轻伤、重伤、死亡)和急性中毒事故。

26、职工工伤保险待遇包括那些内容?

答: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四章的规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工伤医疗待遇;2工伤伤残待遇;3工伤死亡待遇。

27、人身上着火怎么办?

答:

1、脱掉衣服将火扑灭;

2、跳入有水处将火扑灭;3就地躺倒翻滚将火扑灭;

4、旁人用灭火器(CO2灭火器不能用)或用棉被、毛毯将其身体裹住,使火熄灭。5不可惊慌奔跑,因风助火势,火会更大。

28、着火通过烟区如何逃生?

答:

1、辩明方向,用湿布捂口鼻,用衣物护住头面等皮肤外露处。

2、弯腰俯身行走,尽量减少呼吸次数,少吸毒气。

29、什么叫电力生产职工?

答:除了企业职工,还包括停薪留职职工、退休反聘用人员、雇佣借用人员、民工、代训工、实习生以及短期参加劳动人员。30、什么叫电力生产区域?

答:包括电力生产全过程区域及企从事多种经营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区域。

31、安全检查的方法有哪些?

答: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专业性检查;群众性安全检查。

32、企业安全管手段有哪些? 答:行政手段;法制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等。

33、事故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因果性;随机性;潜伏性;和可预防性。

34、劳动安全卫生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答:改善劳动条件;防止职业病。

35、事故管理是什么?

答:就是对事故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处理、统计和档案管理等事故发生后的一系列工作的总体。

36、企业的安全教育制度包括什么?

答:对新工人和换岗工人的三级教育;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上岗持证培训;企业全员的日常安全教育等。

37、安全管理中的四全是什么? 答: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

38、扑救火灾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

39、防止火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什么?

答:有效地管理好可燃物,控制火源、避免火源、可燃物、助燃物三者间的相互作用。40、企业做好放火工作的主要措施有什么?

答:建立放火制度和组织;加强宣传教育与技术部培训;加强放火检查,消除不安全因素;认真落实放火责任制; 配备好适用的足够的灭火器材。

41、工业放火防爆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答:

1、在生产中尽量不用和减少可燃物;用不燃或难燃物代替可燃易燃物。

42、防锅爆炸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加强设备的管理和检查。

43、易燃易爆场所的“四忌”是什么?

答:1;忌动火。2忌穿着化纤原料的服装和钉子鞋;三忌动用非防爆工具、灯具;四忌使用BP机、对讲机、手提电话和普通电话机。

44、预防职业中毒的有效措施有什么? 答:有组织措施、消除毒物;降低毒物浓度。

45、什么叫职业病?

答: 是职业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程度导致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的相应临床症状,这类病称为职业病。

46、各类灭火器的代号是什么? 答:P——代表泡沫灭火剂,F——代表干粉灭火剂,T——代表二氧化碳灭火剂;Y——代表1211灭火剂。

47、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电气绝缘、安全距离;设备及其导体载流量;明显和准确的标志等是保证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

48、对机械伤害的防护要做到什么?

答:要做到“转动有罩、转轴有套、区域有拦”设备有保险和制动装置、防止衣袖、发辩和手持工具被绞入机器。

49、煤矿的“五大灾害”是什么?

答:瓦斯;煤尘;火、水和顶板。50、预防瓦斯爆炸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防止瓦斯积聚,防止引火点燃及防止瓦斯暴炸事故扩大等措施。

51、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是人的不安全因素失误和不安全行为。

52、工会劳动保护检查员有哪些权利?

答、工会劳动检查人员为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应该具有以下权利:

(1)在现场发现有立即发生事故的危险时有全停止做业,采取紧急措施撤离作业人员,并向班组长及有关领导报告险情,防止发生事故。

(2)有权制止任何人的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并将情况及时向有关领导和安全监察部门汇报。(3)对任何人拒绝检查和打击报复行为,有权越级上告,报请领导处理。

53、什么是安全月活动?

答:我国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有国家经委、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共同作出决定,于每年5月开展全国安全月活动。在安全月活动中开展安全卫生宣传教育,表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先先进单位与个人。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要进行教育,严肃处理伤亡事故,开展安全大检查。

54、什么是特种作业?特种作业的范围是什么?

答:对操作着本人,尤其对他人和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因素的作业叫特种作业。包括:电工作业,锅炉司炉,压力容器操作,起重机械作业,爆破作业,金属焊接作业,煤矿井下瓦斯检验,机动车辆驾驶,;轮机操作建筑登高架设作业。

55、什么叫工作时间?

答: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劳动着在一定时间应该劳动的时数。包括劳动着实际工作时间,也包括劳动着在生产和工作前从事必要的准备和结束时间,连续性有害健康工作的间歇时间以及女职工哺乳时间。

56、什么是标准工作日?

答:标准工作日是由法律规定的,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职工实行的工作日。目前我国实行的标准工作日是每日8小时。

57、什么是女职工的特殊保护?

答:由于妇女具有不同于男子的生理特点,所以女职工除享有同男职工共同的劳动保护权利外,还享有特殊的劳动保护

58、女职工特殊保护的内容是什么? 答:

主要包括不得安排妊娠`哺乳的女职工从事严重有毒有害作业和繁重体力劳动,女职工生育和施行节育手术,应按规定给予休假,对女职工的经期、孕期、产期、乳期、更年期要给予保护。|

59、什么是伤亡事故?

答: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60、什么叫损失工作日?

答:损失工作日是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61、什么叫暂时性失能伤害?

答:暂时性失能伤害是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62、什么叫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

答:永久性失能伤害是指伤害及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63、什么叫永久性全失能伤害?

答: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是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64、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如何分类?

答:1)事故类别: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2)伤害程度分类: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重伤,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死亡

3)事故严重程度分类: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的事故。

3)

死亡事故,1、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

2、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含3人)。65、发生窒息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发生窒息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缺氧。产生缺氧的原因:一是在煤矿高沼气矿井或有煤(岩)和沼气(或二氧化碳)突出的矿井中产生大量沼气或二氧化碳聚积,引起氧气含量相对减少:二是在通风不良的盲巷或采空区中二氧化碳、氮气等增加,使氧含量相对下降;三是在封闭的火区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等相对增加,氧含量下降。因此规程中规定对报废的巷道或采空区应加以封闭,对暂时停工的地点也要设置栅栏,以防人员误入。66、在井下为什么不允许带电检修与移动电气设备?

答:因为井下工作场所狭小,空气潮湿,不少地方还有淋水,增加了触电危险性。特别是煤矿存在煤尘瓦斯等有害物质,如果带电作业或带电移动电气设备,容易发生人身触电,或接地、短路,产生的电火花甚至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67、对于那些情况,应当追究当事人或事故肇事者的责任?

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追究其责任:1)违章作业或违章指挥造成事故的;2)玩忽职守,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造事故的;3)发现有立即发生事故的危险情况,不采取防止事故措施,有不及时报告的;4)发生事故后,隐瞒不报,虚报或故意拖延报告的;5)对批评或者制止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68、什么是矿井瓦斯?

答:矿井瓦斯是指从煤层中以及生产过程中涌出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第一类是可燃烧和爆炸的气体,主要是沼气。第二类是窒息性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第三类是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在这些气体中,沼气约占80%——90%,习惯把沼气叫做瓦斯。69、矿井火灾有哪些危害?

答:矿井发生火灾后,火势会随着巷道中的风流迅速蔓延,不易扑灭。在有瓦斯煤层爆炸危险的矿井,还会造成爆炸。如果引燃煤层,就更不容易扑灭,会造成人员伤亡,烧坏设备、巷道、大量煤炭资源被毁被冻结。火灾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会使井下人员中毒死亡。70、怎样抢救被煤石埋压的人?

答:首先,要观察周围顶帮情况,采取措施,防止继续扩大事故。然后,小心地把遇难者身上的石块或煤炭搬开。如果石块较大,无法搬运,可用千斤顶等工具抬起拔开,绝对不可用镐刨或锹锤砸打。如果救出的人有外伤,把他抬到安全地点后,尽快脱掉或剪开他的衣服先止住伤口出血,缠上绷带。如果救出的人受伤较重或有骨折,只要情况允许,必须立即请医生来或及时转送医院。在转送前可先对骨折作临时固定,还可以给他吃点止痛和消炎药。如果是头部和腹部受伤,就不可服药和喝开水。如果救出的人已停止呼吸,就要根据情况判断停止呼吸时间的长短,时间不长,立即让伤着躺平,解开他的衣服和裤带,撬开嘴,取净嘴里的煤渣,用手帕或毛巾拉出舌头,进行人工呼吸抢救。

70、电气事故有哪些种类?

答:从劳动保护的角度看,电气事故主要包括电流伤害事故,电磁场伤害事故、静电事故和某些电路故障。

71、什么是电流伤害事故?

答:电流伤害事故即触电事故,说得准确一些,因是人体触及电流所发生的事故。在高压触电事故中,往往不是人体触及带电体,而是接近带电体至一定程度时,其间击穿放电造成的。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的触电叫电击;电流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对人体的局部伤害叫电伤。电伤也属于触电事故,但与电击比较起来,严重程度要低一些。72、什么是电击事故?

答:电击是触电的人体与带电导体直接接触,电流通过了人的身体,当电流达到一定数值后,就会使肌肉发生痉挛现象,如不能立即脱离电源,最后便会引起呼吸困难、心脏麻痹,以致死亡。73、什么是电伤事故?

答: 电伤是指人体触电后皮肤的局部创伤,有灼伤、烙印和皮肤金属化等。74、触电事故有几种类型?

答:(1)单项触电:单项触电是指人体在地面或其他接地导体上,人体某一部分触及一相带电体的触电事故。大部分触电事故都是单项触电事故。

(2)两项触电:两项触电是指人体两处同时触及两相带电体的触电事故。其危险性一般是比较大的。(3)跨步电压触电:当带电体接地有电流流入地下时,电流在接地点周围土壤中产生电压降。人在接地点周围,两脚之间出现的电压叫跨步电压。当此引起的触电事故叫跨步电压触电。75、什么是感知电流?

答: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电流称为感知电流。人对电流的最初的感觉是轻微麻抖和轻微刺痛。对不同的人,感知电流也不相同成年男性平均感知电流的有效值约为1.1毫安;成年女性约为0.7。感知电流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76、什么是摆脱电流?

答:电流超过感知电流增大时,发热刺痛的感觉增加,当电流增大到一定程度,触电着将因肌肉收缩,发生痉挛而抓紧带电体,不能自行摆脱电流。人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称为摆脱电流。成年男性的平均摆脱电流约为16毫安,女性为10.5毫安。77、如何进行触电急救?

答:其要点是动作迅速,救护得法。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尽快使触电着脱离电源,然后根据触电着的情况,进行响应的救治。人触电后,会出现精神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跳等。如出现昏迷不醒的状态,不应认为是死亡,而应看作假死,并且迅速而持久地进行抢救。一般地说,从触电后1分钟开始救治90%有良好效果,6分钟开始救10%有良好效果;12分钟后救活可能性很小。主要方法是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法。78、什么是保护接地?

答:这是一种技术上的安全措施。就是把故障情况下可能发生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其应用很广。无论动电静电,无论交流直流,无论高低压,环境如何都经常采用这一措施。

79、保护接地的适用范围是哪些?

答:保护接地适用于不接地电网。这种电网中,凡由于绝缘破坏或其他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分,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接地。80、对低压电气设备和保护接地电阻有什么要求?

答:在380V不接地低压系统中,单相接地电流很小,为限制设备漏电时外壳对地电压不超过安全电压,一般要求保护接地电阻R≤4Ω.当配电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容量不超过100千伏安时,由于电网范围较小,单相接地电流更小,可以放宽取R≤10Ω。81、什么是保护接零?

答:就是把电气设备在正常 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零线连接起来,保护接零是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电压380/220伏的三项四线制配电系统中,经常采用的防止意外带电体上事故的安全措施。

82、为什么要对不接地电网进行绝缘监视?

答:在不接地电网中,发生一相接地故障时,其它两相对地电压升高,可能接近线电压。会增加绝缘的负担,增加触电的危险性。而且,一相接地的接地电流很小,线路和设备还能继续工作,故障可能长时间存在,这对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不接地电网中,需要对电网的绝缘进行监视。

83、在不接地系统中如何防止高压窜入低压?

答:当高压电因导线折断或绝缘损坏而窜入低压系统时,整个低压系统的对地电压升高到高压系统的对地电压。为了减轻高压窜入低压的危险,在不接地低压电网中,应当把电网的中性点或一相经击穿保险器接地。正常情况下,击穿保险器处于绝缘状态,系统不接地;当高压窜入低压时,保险器被击穿,故障电流经接地装置流入大地。这个高压系统 的接地短路电流,可能引起高压系统过电流保护装置动作,切除故障,断开电源,起到保证安全的作用。

84、保护接零是怎样起到保护作用的?

答:在三相四线制电网中,当某相带电部分碰连设备外壳时,通过设备外壳形成该相对零线的单相短路,短路电流能促使线路的保护装置迅速动作,从而把故障部分断开电源,消除触电危险。85、什么是重复接地?有什么安全作用?

答:将零线上的一处或多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再次;连接,称为重复接地。重复接地是保护接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安全措施,它有以下的安全作用。(1)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2)减轻零线断线时的触电危险。(3)改善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86、交流电焊机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答:交流电焊机和其他电气设备一样,应采取保护接零(或接地)措施。为了防止高压窜入低压造成危害,交流电焊机二次侧应当接零(或接地)。但必须注意二次侧接焊钳的一端是不许接零(或接地)的,以避免出现危险电流,因此,正确的接法是将工作的一端接零(或接地)。87、带电作业的操作方式有几种?

答:一般来说,带电作业的操作方式有:间接作业、等电位作业(包括沿绝缘子串进入强电场的作业)分相接地作业及全绝缘作业等几种。按作业人员是否直接接触导体来分,可分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两大类。等电位作业绝缘子串上作业,分相作业和人体全绝缘作业,都属于直接作业的范围。

88、什么是等电位作业?有什么优点?

答:就是作业人员借助于各种绝缘工具对地绝缘后,直接接触带电体进行的作业。这时人体与带电体间的电位差等于零,即等电位。由于作业人员与导体等电位进行操作,所以工作方便,操作灵活,而且能解决某些其他作业方法不能做的作业项目,因此等电位作业在带电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89、钢丝绳有哪些损坏方式?如何排除?

答:钢丝绳在使用中易断股断丝、打结磨损,其结果都会导致断绳。因此,如发现断绳断股打结应停止使用;断丝数在一捻节距内超过总丝数的10%,应更换新绳钢丝绳径向磨损40%时,应更换新绳。

90、机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1)工夾具、刀具不坚固,不可靠导致物件飞出;(2)设备有缺陷,防护罩,防护挡板等缺损或被任意拆除;(3)操作现场杂乱,道路不通畅。(4)金属切削飞溅等。

91、机械加工车间常见的防护装置有哪几种类型?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有防护罩、防护挡板栏杆和防护网等。防护罩起隔离外露的旋转部分,如皮带轮、齿轮、链轮、旋转的轴等。防护挡板、防护网有固定和活动两种形式,起隔离遮挡金属切屑飞溅。防护栏杆起防止高空作业人员坠落或划定安全区域。92、机械加工车间一般安全要求有哪些?

答:1)机械设备之间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米。操作人员和设备放置应是背对背或面对背交错摆放。主要通道应有白线标志或警告指示标志。2)工件、毛胚、工具存放整齐,高度不能超过机械的旋转部分。3)工作现场不能长期放置汽油、煤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用后应及时送走。4)及时清理铁屑和棉纱。5)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进入操作岗位,夏季不允许裸身、穿背心、短裤、裙子、高跟鞋、凉鞋等。6)在指定地点吸烟。

93、对操作有旋转的机械设备人员穿戴工作服有何要求?

答:工作服要做到三紧(袖口紧、领口紧、下摆紧);不允许戴手套、围巾;不允许穿凉鞋、高跟鞋;女工发辫不准露出帽外。94、剪板工应遵守哪些安全规定?

答:1)禁止两个人在一部剪床上同时剪切两种工作材料;2)

切勿将手和工具伸入剪板机;3)不准在剪板机上剪切无法压紧的狭窄钢条;4)停机后离合器应放在空档位置。95、何谓水的硬度?软水和硬水如何区分?

答:工业上,通常把每升水含10毫克的氧化钙(或相当于10毫克氧化钙)作为硬度的单位,叫做1度。按硬度大小可把天然水分为几类:硬度在8度以下的水叫做软水;硬度在8——16度之间的叫中等硬水;硬度在16——28度之间叫硬水;硬度大于24度的叫硬水。96、什么是燃烧?

答: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或氧化剂化合反应时发热发光的现象。97、什么是爆炸?分几类?

答:物系发生迅速的变化,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通常把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两类。有的还把核爆炸作为单独一类。98、什么是爆炸极限?

答:可燃气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爆炸性混和物,遇火源会发生爆炸。这个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99、着火源分哪几类?

答:引起火灾爆炸的着火源,有明火、电能火源、化学能火源和灼热物体火源等四类。明火如明火炉灶、气焊的火、煤气炉、喷灯和酒精灯等;电能火源如电焊火花,电闸开关火花和电弧等;化学能火源如氧化、硝化分解和聚合等化学反应;炽热物体火源如电烙铁、灯泡等。100、放火防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答: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原理和方法是消除这三各条件:

(1)控制可燃性物质,防止可燃性气体、蒸气和可燃性粉尘和空气构成爆炸性混合物;(2)清除着火源;(3)隔绝空气,去掉助燃物质如氧气,氯气,氯酸钾,高锰酸钾。101、什么叫动火?

答:在工厂里检修设备和管道,有时需要使用电焊、气焊、气割等器具进行焊补和切割,这种作业俗称动火。

102、为什么烟头能引起火灾?

答:烟头虽小,但烟头的温度很高,据测;烟头表面温度在200-300℃,而中心温度高达700-800℃,而木材的燃点一般在200-300℃,烟头扔到木材或其他易燃物上就会起火、或引燃,不及时发现就会引起火灾。

103、什么是粉尘的爆炸性?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能够发生爆炸的粉尘称为爆炸性粉尘,其爆炸性取决粉尘的性质。粉尘的粒径和比表面积以及湿度等因素。粒径越小、越干燥、越易爆炸。104、个人防护用品有哪些?

答:(1)防护服装;防伤鞋、帽、带、防护服、手套等,(2)呼吸防护器;过滤式呼吸防护器、供气式呼吸防护器。(3)防护面罩和眼镜。(4)防音器、皮肤防护剂。105、什么叫安全绳?什么叫安全带?

答:安全带上保护人体不坠落的系绳叫安全绳。高处作业工人预防坠落伤亡的防护用品,由带子、绳子、和金属配件组成,总称安全带。106、压力容器上通常设哪些安全装置?

答:安全泄压装置、压力表、液面计、温度计、切断阀、减压阀等。107、什么是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它与容器的设计压力有何关系?

答:安全员的开启压力有初始开启压力和全开启压力之分,在安全阀的关闭密封性丧失后,阀瓣开始升起时的介质压力为初始压力。当达到全开启而大量泄放介质时的压力称为全开启压力。通常将初始开启压力称为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全开启压力称为安全阀的排放压力。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低于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108、什么是安全阀的回座压力,其大小如何规定?

答:安全阀开启后,当介质压力下降某一数值时,安全阀关闭,并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性,使容器正常工作,这个压力值称为回座压力。

回座压力是表征安全阀使用品质的一个重要参数。若回座压力过高,在容器压力升高时安全阀开启,泄压后又很快关闭,这将导致阀瓣起跳频繁;反之,如果回座压力过低,将使泄压时介质的泄放量过多。一般要求安全阀回座压力至少为容器工作压力的80%,其上限以不产生阀瓣频繁跳动为宜。

109、安全阀通常分为哪几类?

答:(1)按其整体结构及加载机构的形式可以分为杠杆式、弹簧式和脉冲式三种;(2)按照气体排放的方式可以分为全封闭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三种; 按照阀瓣开启的最大高度与阀孔直径之比可以分为微启式和全启式安全阀两种。

110、安全阀常见的故障有哪些?

答:(1)当介质压力远低于安全阀调定压力值时,气体通过关闭件密封面发生泄漏;(2)安全阀不在调定的规定开启压力下动作;(3)安全阀达不到全开状态。

(4)阀瓣振荡;(5)安全阀不能迅速关闭。111、压力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使用?

答:(1)未经校验合格和无铅封的以及超过校验使用期限的压力表。(2)在使用中发现压力表指示失灵,有限止钉的压力表在无压力作用时指针不能回复到限止钉处。无限止钉的压力表在无压力作用时指针离刻度零位的数值超过压力表精度规定的允许误差值的一半;

(3)压力表表面玻璃破碎或表盘刻度模糊不清。

112、压力容器在进行液压实验时为什么常用水作实验介质?

答:由于水的来源和使用都比较方便,又具有耐压实验的各种性能,所以常用水作为液压实验的介质,故液压实验又称为水压实验。113、液压实验的压力有何要求?

答:压实验的压力必须高于设计压力一定的数值,但超过的程度又不允许太大。一般规定,常温下使用的固定式压力容器,液压实验压力不低于设计压力的1.25倍。对于己于人按钢性失稳而设计的压力容器实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

对于高温下使用的容器而又在常温下进行实验时,必须将液压实验的压力提高。设计温度大于或等于200℃的容器,液压实验压力应取常温下的实验压力再乘以耐压试验系数。114、压力容器是否可以用气体作为耐压试验介质?

答:一般情况下不允许用气体作为耐压试验介质,只有因容器结构或使用不适合做液压试验的容器才能以气体作为试验介质。如容器不允许有微量残留液体;在严寒下,容器内液体可能结冰胀破容器时;或高塔不允许充满液体,否则静压力太大,将造成危险时,用气体作介质的耐压试验称为气压试验。

115、什么是压力容器的气密性试验?它与气压试验是否一样?

答:由于气体的渗透能力比液体强,在容器耐压试验后,以气体作为加压介质并用低于耐压试验的压力对容器的严密性加以验证,此试验称为压力容器的气密性试验。气密性试验是验证容器严密性的重要手段,液体的耐压试验不能代替气密性试验,已经做过气压强度试验并且合格的容器,可不必再作气密性试验。气密性试验与气压试验是目的不同的两种试验。气密性试验是检验压力容器的严密性,气压实验是检验压力容器的耐压强度。气密性试验压力我国规定为设计压力;气压试验压力对低压容器取设计压力的1.2倍,中压容器取设计压力的1.15倍。116、压力容器作气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时,对气体有何要求?

答:作为气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的介质(气体),应为干燥、洁净的空气、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气压试验的气体温度不低于15℃;而气密性试验的温度不低于5℃.但应注意:容器作定期检验时,若容器内有残留易燃气体存在,会导致爆炸时,则不得使用空气作为试验介质。117、如何对压力容器进行液压试验?

答:(1)注满液体,同时将空气排静;(2)在容器温度与液体温度相同时,慢慢升压,当压力升到试验压力后保持10---30分钟,然后将压力降到设计压力,至少保持30分钟;(3)在保压的同时,进行检查,检查焊缝及各连接部位有无泄露,受压部件有无变形或异常现象;(4)卸压和排液。

118、如何对压力容器进行气密性试验?

答:气密性试验的程序是缓慢升压到设计压力后保持30分钟,同时进行检查,气体温度应不低于5℃.119、对带有夹套的容器应如何进行耐压试验?

答:对带有夹套的容器应先进行内筒耐压试验,合格后再组焊夹套,并对夹套作耐压试验。120、不带夹套的外压容器应如何进行耐压试验?

答:不带夹套的外压容器按内压作耐压试验,其试验压力取设计压力的1.5倍。121、压力容器耐压试验后,符合哪些条件为合格?

答:(1)容器焊缝和各部件无渗漏;(2)受压部件无可见的异常变形;(3)返修容器的焊补深度大于9毫米或大于壁厚一半的高强度钢制容器,焊补位置的缺陷按原探伤方法进行复查不超过原定标准;(4)对设计要求作耐压实验残余变形的容器,径向残余变形率不超过0.03%或容积残余变形率不超过10%。

122、压力容器遇有哪些不正常情况应停止运行?

答:(1)容器超温、超压、过冷、严重泄漏,经处理仍然无效;(2)容器的主要受压元件发生裂缝、膨包、变形、泄漏等缺陷,危及安全生产。(3)发生火灾、爆炸或相邻设备管道发生事故,直接威胁到容器的安全运行;(4)安全附件失效,接管端断裂、紧固件损坏,难以保证安全运行;(5)发生安全规章制度不允许的其他情况。

123、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常用的焊接方法有哪些?

答:压力容器常用的焊接方法有手工电弧焊、埋弧焊、电渣焊、气体保护焊、等离子焊。124、压力容器焊接标准对筒体纵、环焊缝对口错边量和棱角度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答:标准对对口错边量要求:纵焊缝的对口错边量应≤壁厚的10%,切不大于3毫米。对于壁厚大于10毫米的等厚对接环焊缝,其对口错边量应≤壁厚的10%加1毫米,且不大于6毫米。对接焊缝的棱角度要求不大于壁厚的10%加2毫米,且不大于5毫米。因为对口错边量或焊缝棱角过大不利于保证焊接质量,而且在使用时会在焊缝区造成过大的附加应力,对容器的安全使用是不利的,尤其对低合金高强度钢制压力容器特别重要。125、焊后为什么要进行热处理?

答:因为容器焊后,壳体上存在着残余应力,这些应力会导致裂纹的产生和发展,加剧应力腐蚀,为了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改善焊接接头区域性能,所以要进行焊后热处理。

126、中等厚度以下的容器焊接坡口常用的有哪几种形式?坡口形式的选择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常用的焊接坡口有齐边坡口、V型坡口、X型破口。选择坡口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能否保证焊透;(2)破口的形式是否易于加工;(3)尽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材料;(4)焊件焊后的变形应尽量小。127、压力容器焊接缺陷一般有哪些?

答:压力容器焊接缺陷类型很多,根据在焊接接头中的位置可分为内部缺陷和外部缺陷两类。外部缺陷位于焊接接头的表面,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就可以看到,具体有焊缝尺寸不符合要求、咬边、焊瘤、弧坑、表面气孔、表面裂纹等。内部缺陷位于焊接接头内部,这些缺陷需用无损探伤方法或破坏性试验才能发现。具体有未焊透、气孔、夹渣、裂纹等。128、压力容器焊缝尺寸不符合要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焊缝表面粗糙、鱼鳞纹不整齐;(2)焊缝宽度太窄或太宽;(3)焊缝加强过低或过高;(4)角焊缝单边或下陷量过大。129、气瓶的结构有何特点?

答:气瓶是一种专作运输气体的贮装容器。它的特点是:(1)因为气瓶要经常搬动,所以它的体积小轻便,容积一般都在30---200升之间;(2)气瓶的高度一般都适中,都在1.5米左右;(3)气瓶一般都是直立放置,为了避免滚动或互相撞击,气瓶的底部都具有立放的支座;(4)气瓶上只有一个接口管,接口管内孔一般是锥形的,而且有内螺纹,以便装设瓶阀。气瓶上还设置保护瓶阀的装置。

130、什么是气瓶的充装量?什么是最高使用温度?

答:充装量对压缩气体来说是指它在最终充装温度下的充装压力。对液化气体来说是指气瓶单位容积内所装气体的重量。最高使用温度是指气瓶在充装气体以后,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131、气瓶的最高工作压力决定于什么?我国《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中规定的气瓶设计压力是多少?

答:气瓶的最高工作压力决定于它的充装量和最高使用温度。我国《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中规定以所装气体在60℃时的压力作为气瓶的设计压力。132、气瓶充装不当会引起哪些事故?

答:气瓶在充装过程中常见的事故是氧气与可燃气体混装和气体充装过量。氧气与可燃气体混装一般是原来充装可燃气体的气瓶,未经过置换、清洗,甚至瓶内还有余气,又来充装氧气;或者将原来充装氧气的气瓶用来充装可燃气体,结果瓶内的可燃气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造成瓶内压力剧烈升高,气瓶破裂爆炸。气体充装过量也会引起气瓶爆炸,充装过量的气瓶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或在烈日下嚗晒,瓶内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很快瓶内空间即被饱和液体所充满,并产生很大压力,最后造成气瓶破裂爆炸。133、使用液化石油气时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答:(1)气瓶不得充满液体,应留出10---15%的气华空间;(2)胶管和衬垫材料应采用耐油性材料;(3)气瓶不得曝晒,火烧和用沸水加热,不得靠近火炉、电线和暖气,须放在室内通风良好处;(4)瓶阀管子不得漏气,注意丝堵、角阀丝扣的磨损,锈蚀,防止脱扣打出;(5)不得倒置,不得自行倒出残液,以防着火;(6)用后关闭全部阀门,防止漏气;(7)使用时先点火后开气;(8)搬运时要小心轻放。

134、气瓶在储存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答:(1)旋转瓶帽,放置整齐,留有通道,妥善固定。气瓶卧放,应防止滚动,头部朝向一方,高压气瓶堆放,不应超过5层;(2)盛装有毒气体的气瓶或所装介质互相接触后能引起燃烧、爆炸的气瓶,必须分室储存,并在附近设有防毒用具或灭火器材;(3)盛装易于起聚合反应气体的气瓶,必须规定储存期限;(4)储存气瓶的仓库,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135、气瓶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答:(1)装在车上的气瓶要妥善地加以固定,防止气瓶跳动或滚动;汽车装运气瓶一般应横向放置,头部朝向一方,装车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2)装卸气瓶应轻装轻卸,防止抛装、滑放或滚动;(3)夏季要有遮阳措施、防止曝晒;(4)易燃品、油脂和沾油物品不得与氧气瓶同车装运;(5)车上禁止烟火,运输可燃、有毒气体气瓶时,车上应备有灭火器材或防毒用具;(6)两种介质相互接触能引起剧烈反应的气体不应同车装运。136、气瓶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答:(1)禁止敲击、碰撞;(2)禁止把气瓶放在烈日下曝晒,靠近火炉或其他高温热源:(3)瓶阀冻结时,禁止用火燃烧;(4)不得用高压蒸汽直接喷吹气瓶;(5)瓶内气体不能用尽,必须留有余气;(6)开阀时要慢慢开启,防止升压过速产生高温;(7)气阀及其他附件禁止沾染油脂,手或手套上以及工具上沾染油脂时不要操作氧气瓶;(8)每种气体要有专用的减压器。氧气和可燃气体的减压器不能互用,瓶阀或减压器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9)不得用电磁起重机搬运气瓶;(10)盛装易起聚合反应气体的气瓶不得置于有放射线的场所;(11)加强维护,保持气瓶的颜色完好,瓶内保持干燥。

137、气瓶阀经常发生哪些故障?怎样排除?

答:气瓶阀在使用时主要故障是漏气或轴转空。漏气的原因主要是压紧螺帽未拧紧或垫圈与轴不密封。排除故障的方法是进行修理或更换垫圈。轴转空的原因主要是套和轴的方棱磨损或传动片断裂。排除故障的方法是进行修理或更换零件。

138、气瓶在使用过程中,为什么都必须留有一定压力的余气?

答:如果气瓶内不留有一定压力的余气,空气或其他气体就会侵入瓶内,气瓶内的气体就不纯了,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如燃烧、爆炸等。所以必须留有一定压力的余气。139、对气瓶的材料有什么要求?

答:气瓶的主体材料必须采用镇静钢,高压气瓶必须采用合金钢或优质碳素钢。焊接气瓶的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制造气瓶的材料必须有质量合格证明书。必要时应对材料进行复验。140、什么是安全生产?

答:安全生产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要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安全生产包括工业、商业、交通、建筑、矿山、农林、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设备的安全,还包括铁路、公路运输及航运、民航安全,水利电力安全,消防、农药、农电安全,以及工业、建筑产品的质量安全(如特种设备、建筑产品、劳动保护用品、安全仪器仪表、电气产品等的质量安全)。141、什么是安全第一?

答:我国在煤炭、电力、航空、交通、铁路、核能等行业明确提出安全第一方针。在工业企业生产中一般提倡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安全第一的含义是指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各企业和主管机关的行政领导同志和各级工会,都要十分重视安全生产,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职工的安全,努力防止事故的发生,绝对不应采取任何粗心大意、漫不经心的恶劣态度。

142、什么是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答: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体现了安全与生产的统一。生产部门对安全生产要坚持“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143、职工劳动保护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什么?

答: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规,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爱护并正确使用防护措施、用品、用具。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操作;险情特别严重时,有权停止作业,采取紧急防范措施,并撤离危险岗位。对漠视职工安全健康的领导者,有权批评、检举、控告。144、什么是安全生产责任制?

答: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层层负责的制度。

145、什么是《三大规程》、《五项规定》?

答:三大规程指《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报告规程》。《五项规定》是指《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内容包括:(1)安全生产责任制;(2)编制劳动保护措施计划;(3)安全生产教育;(4)安全生产定期检查;(5)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146、我国最早提出劳动保护口号是哪一年?在苏区最早发布的劳动保护法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922年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劳动保护口号。1930年6月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公布了《劳动保护法》,主要内容规定了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工资、保障与抚恤、工会、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监察事项。

147、什么是玩忽职守罪?

答:根据刑法第187条规定,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在安全生产方面,在发生重大伤亡,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事故中,国家工作人员所犯玩忽职守罪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官僚主义严重,不履行职责、不执行国家的有关法规和上级指示;滥用职权,违章指挥,强令工人违章作业;对事故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对已发生的事故隐瞒不报,不采取改进措施;对工作人员违章违纪听之任之,不严格管理等。玩忽职守罪亦属于过失犯罪。148、企业安全检查制度是什么?

答:安全检查制度是企业建立的经常性检查与定期检查、专业检查与群众检查相结合的安全检查制度、经常性检查是指安全技术人员和车间、班组干部职工对安全的日查、周查和月查。定期检查是企业组织的定期(如每季度、半年或一年)全面的检查,如防火、防爆、防暑检查等。群众性安全检查是指发动职工群众普遍进行安全检查,并结合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检查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纪律、查领导、查设备、查安全卫生装置、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等。

149、伤亡事故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处理事故时,按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分清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凡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违反劳动纪律或发现危机情况而不采取应有的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应当追究主要责任者的责任。凡因错误指挥,缺乏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职工无章可循,不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教育,设施不按时检修或明知设施有隐患不及时消除,劳动环境不安全又不采取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应当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触犯刑法的,应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50、伤亡事故经济损失包括哪些范围?

答:(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它损失的价值。(2)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善后处理费用: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财产损失价值: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流动资产损失价值。(3)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它损失费用。

151、从那几方面改善作业环境能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

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适当的温度与湿度;(2)合适的采光、照明与色彩;(3)作业场所的合理安排与布置;(4)控制工作场所的振动与噪声;(5)防治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152、桥式起重机有哪些情况不得起吊?

答:(1)无人指挥或指挥信号不明确。(2)行车设备有缺陷或安全装置失灵。(3)超负荷起吊或设备重量不清楚。(4)人站在起吊物上或起吊物上,用吊车挂钩吊人。(5)光线阴暗,视物不清。(6)起吊物有尖锐棱角或斜拉斜拽,没有采取安全措施。(7)行车和高压输电线路未保持应有的安全距离,捆缚不牢或不符合要求。

153、机械设备的哪些部位应装设防护装置和安全装置?

答:在机械设备的传动带、明齿轮接近于地面的联轴节、转动轴、皮带轮、飞轮、砂轮和电锯等危险部分,都要装设防护装置。对压力机、碾压机、压延机、电刨、剪板机等压力机械的旋压部分都要有安全装置。

154、使用电石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使用电石时要注意三个方面:(1)禁止使用火焰或可能引起火星的工具开电石桶。使用铜制工具,含铜量要低于70%。空电石桶在没有安全处理之前,也不能接触明火,更不能直接焊接,否则是很危险的。(2)电石桶倒出的小电石、粉末,不要随便存放,应随时处理掉,最好是集中倒在电石渣坑里,并用水加以处理。(3)防止潮气或水侵入电石桶内,以防电石潮解。155、对锅炉实行监察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答:对锅炉实行监察的主要环节是设计,制造、安装、使用、修理、改造等环节。156、锅炉的分类有哪几种?

答:按用途分为:电站锅炉、工业锅炉、生活锅炉;

按压力分为:低压锅炉、中压锅炉、高压锅炉、亚临界锅炉、超临界锅炉;

按水、火流程分:水管锅炉和锅壳式锅炉;按燃料分为:燃煤锅炉、燃油锅炉、燃气锅炉;按燃烧方式分:层燃锅炉和室燃锅炉。157、锅炉的主要受压元件包括哪些?

答:锅炉的主要受压元件包括:受内压的筒体、封头(管板)、集箱、受热面管和管道,受外压的炉胆,以及拉撑件。

158、锅炉的三大安全附件是什么?各有何作用?

答:锅炉的三大安全附件安全阀、压力表和水位表。安全阀的作用是当锅炉内蒸汽压力超过允许值时,安全阀自动开放,向外排汽,当压力降到规定值时自动关闭。防止锅炉因超压而发生爆炸事故。压力表是用来测量锅炉内蒸汽压力大小的仪表,司炉工人可以用来监视锅炉内蒸汽压力的变化。水位表是用以反映锅筒内水位状况的一次性直读仪表,以便司炉工人监视锅筒内水位的变化。

159、锅炉上采用的自控装置有哪些?

答:锅炉上采用保护自控装置可分三大类:(1)水位显示报警保护装置;(2)压力显示及超压报警保护装置;(3)火焰监视及熄火保护装置。160、集箱上可否采用法兰端盖?

答:不可。《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第二步战略目标条规定:“为了避免水、蒸汽和烟气喷出伤人,锅炉受压元件的人孔盖、手孔盖应采取内闭式,盖的结构应保证衬垫不会吹出;……”。这是因为锅炉停炉时,虽然压力表指示值已降到零,但由于压力表有一定误差,锅炉内仍可能有压力,拆卸外闭式人孔盖、手孔盖时,剩余的蒸汽压力往往将盖打出伤人。法兰端盖和外闭式门盖有同样缺点,所以不应采用。161、防爆泄压装置有哪些?

答:防爆泄压装置有安全阀、止逆阀和爆破片。安全阀是防止高压设备和容器内压力过高产生爆炸。当设备和容器内压力升高超过允许值时,安全阀能自动开启排出气体,降低压力,防止设备和容器爆破;当压力降到规定值以下时,安全阀又自动关闭,恢复设备和容器的正常运行。止逆阀安装在不同系统的管线(或设备)之间,防止气体向相反方向流动,以免高压气体进入低压管线(或设备)内,引起管道(或设备)爆炸。爆破片是设备的薄弱部分,当压力升高,但尚未足以引起设备爆炸的情况下,爆破片先行破裂,使设备泄压,从而防止设备爆破。162、灭火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灭火就是停止物质的燃烧,基本原理是破坏已产生的燃烧条件,其方法如下:(1)隔离法。将燃烧区与可燃物隔开,包括限制、停止可燃物进入燃烧区和将燃烧区的可燃物撤出。(2)冷却法。把水或灭火剂直接喷洒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燃点之下,停止燃烧;或将水或灭火剂喷射在火源附近的可燃物质上,避免形成新的火。(3)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物质稀释空气,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163、寒冷地区的消火栓保养应注意什么?

答:一般应注意以下三点:(1)冬季气温较低,室外消火栓最好是地下式的。原有的地上消火栓应改为地下的,或用稻草、棉花、锯末包扎保温,以免冻结。消火栓管道应埋在地下不冻层。(2)入冬前将消火栓井内垃圾清理干净,充填稻草,消火栓结口出,应加少量润滑油,以防生锈。消火栓井盖四边也抹些润滑油,井沿填块小石子,以防冻住,不好开启。(3)消火栓不得被埋压,周围要保持交通畅通。地下消火栓附近要有明显的标志和开井盖的钥匙。164、一旦发生火灾怎么办?

答:一旦发生火灾,一方面要组织人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和选用适当的灭火工具积极扑救;在密闭的房间内起火,未准备好充足的灭火器材时,不要打开门窗,防止空气流通,扩大火势。另一方面赶快打电话报警,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沉着、冷静,讲清楚着火单位、区县、街道名称、门牌号码、着的什么东西、火势怎样、报警人姓名及使用电话号码。报警完后要派人去街道口迎候消防车,以便及时达到着火地点。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操作现场违章表现范围有哪些?

2、以下五种工种工人上岗除穿戴工作服、工 作鞋外,还应穿戴什么劳动保护用品? 起重工:

电焊工:戴防护面罩、手套 汽焊工:戴护目镜、手套

3、风险削减措施有哪三种?

4、用水救火应注意什么?、(1)不能扑救带电火灾;(2)不能扑救油类火灾;(3)不能扑救遇水起化学反应的火灾

(4)不能扑救赤红的金属;(5)不能扑救精密仪器,贵重文物档案火灾

四、、(1)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2)限制事故的范围和时间;(3)控制事故、降低事故长期和短期的影响

四、问答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10分)

1、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两懂、三会、四记住”的内容?

1两懂:(1)懂防火灭火知识;(2)懂消防器材使用性能。三会:(1)会报警、火警电话119;(2)会使用消防器材;(3)会扑灭初期火灾

四记住:(1)报警一定要说清着火单位、地点、路线;(2)泡沫灭火机千万不能灭电火;(3)徽机和贵重设备着火用1211灭火机;(4)使用二氧化碳不灭火机防冻伤

2、哪些行为为设备操作违章行为?

安全生产知识问题 篇7

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高校在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首屈一指的,高校重视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效率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核心竞争能力,决定着高等教育乃至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第二,高校被誉为知识的工厂,其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日常管理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而开展的;第三,高校竞争的实质是高校拥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丰富的知识资源有助于创造新的科研成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创新学校发展模式;第四,知识管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教育改革建立在对知识的有效利用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持续提高之上,节约知识使用成本、提高知识利用效率是教育改革的不变主题。

二、知识管理背景下高校知识共享的必要性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教师知识共享与管理的意识;搭建教师知识管理和共享的平台,充分开发并合理利用知识资源;进行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知识传授和生产活动;最终实现高校知识资源的深度积累。[1]可见,知识共享既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先导,也是过程和目标,知识共享与交流是知识管理的精髓。

如果知识不能与现有知识相联系并且不为人所有,知识是没有价值的,联系越广、越有效,知识就能得到越多和越好的共享,创造新的知识才成为可能。大学作为知识生产机构,必须通过知识共享机制,不断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交流与共享,使知识资源不断积累和扩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步伐。[2]

三、高校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

1.个人专业发展与组织鼓励知识共享的矛盾

评价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标准是职称、科研奖项和教学成果奖等硬性指标。然而,每一年高校高级职称和各类教研项目、学术奖励的数量是有限的,且竞争十分激烈,教师如果希望晋升职称、获得科研教学奖项,那么必须在学术上或独树一帜,或胜人一筹。因此,教师为了保护个人的学术利益,实现脱颖而出的目的,通常会拒绝主动贡献个人知识进入公共传播领域,而是尽可能地将个人知识私有化,反对个人知识参与共享。然而从组织的角度讲,高校迫切希望教师能够贡献个人知识与组织内其他成员共享,高校会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来积极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共享。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高校鼓励知识共享之间存在的现实问题,使高校知识共享的顺利开展遭遇到较大的阻力。

2.隐性知识的特性限制了知识共享的效率

隐性知识最早由英国哲学家Michael Polanyi提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3]这部分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表征为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直觉等元素,它具有不易被发觉、不易表达、难以传播等特性。通常情况下,即使高校教师愿意把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共享,但由于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不仅是复杂和有难度的,而且需要消耗时间与精力,教师往往不会乐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因此,隐性知识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共享的效率。

3.环境的缺失阻碍了知识共享的持续开展

和谐的组织文化是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平等、自由、开放的人文环境可以促使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到知识共享的活动中,利用组织搭建的知识共享平台畅所欲言,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主动贡献并积极吸纳知识。[4]但如今仍有许多高校不注重知识共享环境的建设,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教师贡献个人知识的积极性并不高涨。

4.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许多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不健全以及个别教师素质较低,较普遍存在着诸如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申请奖项等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流失现象,低水平重复研究、浪费科研经费的现象;貌似自主科研,实则闭门造车的现象等,其结果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产品的效率较低、模仿抄袭事件频发、知识纠纷案件涌现。

四、知识管理背景下解决知识共享障碍的对策

1.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建立激励机制

第一,鼓励教师提出个人职业发展愿景,激发学习兴趣,要求树立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学习观,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知识潜力;第二,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想法,高校管理层不可用权威来限制教师个性的张扬和创新力的发挥,而应形成知识共享的校园文化,培养教师对知识共享的认同感;第三,建立学术成果实名登记制度,对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独有学术观点进行实名登记,在确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优势,保证教师共享知识的同时,其核心竞争力不会被削弱;第四,加强团队协作,为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教师创造共同学习、共同协作的机会,使教师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帮助;第五,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薪酬体系,教师不但在精神上可以得到愉悦的享受,而且在物质上也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高校知识共享的活动中来,热情高涨地创新知识,构建知识共享文化,使教师在共享中享受到知识带给的快乐。

2.搭建平台,为教师知识共享提供技术环境

许多高校都提供了知识共享平台,如教务办公网、教师知识库、教师媒体中心等。教师可以在教务办公网上及时获得讯息、发布消息、上传文件、下载软件等,初步实现教师管理信息和共享知识的目的。教师知识库、教师媒体中心是专为高校教师设计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教师可以下载本专业优秀教师的讲课教案、授课视频、读书心得、教学心得等,也可以上传自己的同类内容供其他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正确、高效地使用知识共享平台,是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高校的知识共享平台是建立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和设计的,能够充分满足教师的大部分知识需求。因此,高校要对知识共享平台加强宣传力度和管理力度,通过校报、校广播站、标语及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鼓励广大教职员工充分利用、积极交流和共享知识。同时,还要认真管理知识共享平台,注意技术创新、数据更新及内容富有特色等,使校园网等知识共享平台日益完善。

3.营造氛围,提高隐性知识转化率

一个能够促进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知识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是高校知识共享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高校的所有教师应该树立一个知识共享的共同愿景——教师之间彼此信任,主动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知识成果,乐于奉献个人知识,高校知识共享氛围的营造,将为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转化提供有利的校园环境。高校教师均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如果高校加强知识共享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则为教师发掘和转化自身的隐性知识创造了条件。除了网络上的交流使教师的隐性知识共享得以充分实现,更要重视、鼓励并积极创设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提倡教学自由、学习自由、 学术自由 ,让教师在自由的环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以便达成隐性知识的共享。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如定期组织校内外的学术报告、课题研究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经验交流等,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的明晰化。还可鼓励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法来刺激隐性知识的挖掘。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创造性的思维,使参与者脑海中的潜意识得以充分显现。高校可成立多个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型组织,定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以探讨的方式,进行充分、非评价性、无偏见的自由畅谈,在解决教学、科研问题的过程中,对已获得的结论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选出最有价值的创造性知识加以开发利用。

摘要:知识管理是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精髓。知识共享的对策是: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搭建知识共享平台;营造知识共享氛围。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共享,高校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巧娣.高校知识管理浅析[J].理论探讨,2006(9).

[2]万幼清.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8).

[3]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M].NY:Doubleday Anchor,1967.

安全生产知识问题 篇8

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倡导通过问题设计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问题解决来实施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由知识传授转到问题解决上来。一节课设计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设计和实施的水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到困惑和难以操作的是学生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甚至不会提“问题”,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唱“独角戏”,这严重地制约了“问题导学”的实施效果。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将学习内容(知识)转化为有效的“问题”。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有以下几点。

第一,依据学习内容的主旨,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

抓住每课内容的主线或灵魂,提出一个能够贯穿主体内容,体现核心要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对本课内容的凝练,能够揭示所学内容的本质,统领学习的方向,升华思维的品质。一般而言,这样的“问题”都是出自所学内容的课题名称或“主线”中。如,在学习中国现代的外交关系时,我们惯用的设计方式是先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然后再依据时间顺序,理清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设计,平庸而乏味,过于重视对史实的掌握,而没有能够从本质上揭示出新中国外交关系的性质及其对外交实践活动的影响。我们知道,外交关系的性质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平等或是不平等。如果我们围绕这个“关节点”进行设计的话,不仅可以抓住外交关系的“要害”,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完全可以从课题的名称——《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中提出这样的“问题”:“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相比近代外交关系的性质,结合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活动,分析外交关系对外交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抓住了课题内容的关键词——“外交关系”,并以此来引领对现代中国外交成就的归因分析,不仅与近代的屈辱外交进行了比较,也彰显出新中国外交政策提出的特定意义,更提升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水平,要远比传统的设计有意义得多。再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名称出发,提出“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本课内容的灵魂所在,能够牵引起全部的学习内容:从激起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说是“伟大”的(抗战力量);从近百年来民族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来说是“伟大”的(抗战结果);从对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贡献来说是“伟大”的(世界贡献)等等。这个“问题”就是引领本课内容的“核心问题”,不仅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致,也有利于对本课内容的深入理解。每课的内容都会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主线”,课题名称或各框题名称上也会浓缩本课内容的“要旨”,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主线”,围绕这些“要旨”,通过整合与分析,提升出一个“核心问题”,这既是分析本课内容的“立意”,也是学生学习的“抓手”和思维的“指向”。

第二,通过比较,管窥细微处,同中求异,提出“细节性的问题”;通过综合,立足整体,异中求同,提出“规律性的问题”

在面对几个类似的知识点时,要引导学生透过表层,深入到细节处进行对比和“追问”,提出“细节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更具体、明确和深刻,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致。如,在学习《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一课时,必然会涉及到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美国代议制的比较,理解二者的不同点。二者都是民主制度,通常情况下,大家的思维只会笼统地停留在中国的民主制度具有“人民性”和“社会主义”的原则,而美国的民主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民主。这样笼统、空洞和表层化的问题是没有什么思维含量的,也自然不会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致,也容易引起误解,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民主的,而美国的政治制度不具民主性。遇到这类情况,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和“追问”,直至“问题”的本质。既然是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就是政治权力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政治权力的产生、组织、行使等方面,可以就此进行“追问”:“在政治权力的产生、组织、行使等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美国的代议制之间有何差别”?从权力的产生来看,中国是选举基础上的民主协商制,美国是民主基础上的竞选制;从权力的组织原则上,中国是民主集中制,美国是民主分权制;从权力的行使来看,中国是权力委托制(委托给“一府两院”具体行使),美国是三权分立制(权利制衡)。这样比较下来,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利于集中各界的智慧,避免权力的纷争和内耗。这样的“问题”立足“同中求异”,直击细节,就是“细节性的问题”和“深化的问题”,要较那些平铺直叙、表层化的“问题”有意义得多。另外,在面对几个类似的知识点时,不仅要透过表层,提出“细节性的问题”,也要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分析演变的趋势和共同特征,提出“规律性的问题”。如果说“细节性的问题”是由大到小,由一般到特殊,那么,“规律性的问题”就是由小到大,由特殊到一般;“细节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规律性的问题”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时,面对雅典三位政治家(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的政治改革时,我们不能仅将目光停留在“分析三人改革措施的不同点”上,也要对其进行综合与提升,“分析三人的改革所要解决的共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又是围绕着哪两个角度进行解决的”?这就是建构在三人具体改革措施基础上的上位“问题”,这是无论其中的哪次改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都要据此(“角度”)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是“异中求同”的“问题”。

第三,立足现成的“结论”,提出质疑性或“若何性”的“问题”endprint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习惯于接受教材中现成的观点或结论,继而机械性地理解和记忆,一方面导致对内容的理解机械化和表层化,另一方面也抑制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在文科课程的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进行适度的质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结论的来源是什么?”或对结论进行否定性的设想和猜测,提出“若何”(“If……what”,“如果不是……,将会怎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极具挑战性,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涉及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两个知识点,教材中呈现了两个结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学生只把着眼点放置在死记硬背这两个“结论”上,将“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与两次工业革命进行一一对应,这样的学习是“伪学习”,这样的“问题”是“伪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两个“结论”入手,对其进行阐释和质疑,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的区别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说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问题”会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国际分工、世界贸易、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形态和技术输出、世界市场范围的拓展、劳动力的国际化等方面,两次工业革命造成的不同影响。对结论来源的探究和质疑,要较简单复述和记忆结论本身有意义得多,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再如,某次调研听课时,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引导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中某个同学提出“如果没有国共两党的这次合作,没有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战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同学们的热烈争论,众说纷纭,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就是“若何性的问题”。“若何性的问题”不是对现有结论的简单推翻和别出心裁的否定,而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无论是质疑性的“问题”,还是“若何性”的“问题”,都要立足于现有的结论或观点进行提出,都要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论证。

第四,在知识和认知思维的困惑处提出“疑惑性问题”

“问题”就是悬念和情境,是一种矛盾、冲突、差距和挑战,是认知结构失衡所带来的探究欲望。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利于培植认知冲突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这种冲突,进行深刻思考和提问。如,在学习《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时,教材中呈现的是雅典建立起比较发达的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度,此时,我们不妨直接抛出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见下图:

这两种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是垂直管理的政治结构,雅典是分散管理的政治结构,面对这种冲突,学生自然会发问:“难道中国从古代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了吗?”“这两种制度到底哪个好呢?”据此,可以激发学生从两种政治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各有优缺点”、“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适切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再如,学习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时,传统的“问题”总是“如何两方面评价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为?”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探究性。因为学生学习的情境没有发生改变,认知结构、学习心理、思维状态没有“失衡”和产生“困惑”,“问题”也自然不会被“激活”。所以,教师要主动地提供出一些这样的“冲突”材料,激起思维疑惑,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我们可以提供下列材料: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二:英国的思想文化影响促进了印度的思想、文化方面的高涨和创造力,这种高涨和创造力通常称为印度复兴:西方的促进因素在印度教徒中间引起了三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全心全意、不加批判地亲西方的、反传统的,西方的一切被认为事实上是优越的、更可取的。第二种反应是完全地拒绝的反应。……应该尽量避免与外国人接触,应该以传统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第三种也是最通常的反应是居于盲目崇拜和彻底拒绝之间的妥协。它接受西方的现世主义和学问的精华,但也试图从内部改革印度教,试图在摆脱印度教的腐朽和粗俗的外壳的同时保持它的基本真理,能面对西方而不失去自己的特点和自尊。这样,印度教对西方的挑战所作出的响应是兜了一个圈子:从拒绝、模仿到批判地再评价和满怀信心地肯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述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马克思主张“文明征服论”,而斯塔夫里阿诺斯主张“文明融合论”,直面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何去何从呢?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提问和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被激发和升华的。一般来说,这种认知冲突的情境,是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和引导的。

在实施“问题导学”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基础,是“激疑”的过程,有效的“问题”能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要结合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习惯于接受教材中现成的观点或结论,继而机械性地理解和记忆,一方面导致对内容的理解机械化和表层化,另一方面也抑制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在文科课程的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进行适度的质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结论的来源是什么?”或对结论进行否定性的设想和猜测,提出“若何”(“If……what”,“如果不是……,将会怎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极具挑战性,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涉及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两个知识点,教材中呈现了两个结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学生只把着眼点放置在死记硬背这两个“结论”上,将“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与两次工业革命进行一一对应,这样的学习是“伪学习”,这样的“问题”是“伪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两个“结论”入手,对其进行阐释和质疑,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的区别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说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问题”会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国际分工、世界贸易、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形态和技术输出、世界市场范围的拓展、劳动力的国际化等方面,两次工业革命造成的不同影响。对结论来源的探究和质疑,要较简单复述和记忆结论本身有意义得多,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再如,某次调研听课时,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引导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中某个同学提出“如果没有国共两党的这次合作,没有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战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同学们的热烈争论,众说纷纭,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就是“若何性的问题”。“若何性的问题”不是对现有结论的简单推翻和别出心裁的否定,而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无论是质疑性的“问题”,还是“若何性”的“问题”,都要立足于现有的结论或观点进行提出,都要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论证。

第四,在知识和认知思维的困惑处提出“疑惑性问题”

“问题”就是悬念和情境,是一种矛盾、冲突、差距和挑战,是认知结构失衡所带来的探究欲望。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利于培植认知冲突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这种冲突,进行深刻思考和提问。如,在学习《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时,教材中呈现的是雅典建立起比较发达的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度,此时,我们不妨直接抛出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见下图:

这两种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是垂直管理的政治结构,雅典是分散管理的政治结构,面对这种冲突,学生自然会发问:“难道中国从古代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了吗?”“这两种制度到底哪个好呢?”据此,可以激发学生从两种政治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各有优缺点”、“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适切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再如,学习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时,传统的“问题”总是“如何两方面评价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为?”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探究性。因为学生学习的情境没有发生改变,认知结构、学习心理、思维状态没有“失衡”和产生“困惑”,“问题”也自然不会被“激活”。所以,教师要主动地提供出一些这样的“冲突”材料,激起思维疑惑,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我们可以提供下列材料: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二:英国的思想文化影响促进了印度的思想、文化方面的高涨和创造力,这种高涨和创造力通常称为印度复兴:西方的促进因素在印度教徒中间引起了三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全心全意、不加批判地亲西方的、反传统的,西方的一切被认为事实上是优越的、更可取的。第二种反应是完全地拒绝的反应。……应该尽量避免与外国人接触,应该以传统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第三种也是最通常的反应是居于盲目崇拜和彻底拒绝之间的妥协。它接受西方的现世主义和学问的精华,但也试图从内部改革印度教,试图在摆脱印度教的腐朽和粗俗的外壳的同时保持它的基本真理,能面对西方而不失去自己的特点和自尊。这样,印度教对西方的挑战所作出的响应是兜了一个圈子:从拒绝、模仿到批判地再评价和满怀信心地肯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述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马克思主张“文明征服论”,而斯塔夫里阿诺斯主张“文明融合论”,直面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何去何从呢?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提问和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被激发和升华的。一般来说,这种认知冲突的情境,是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和引导的。

在实施“问题导学”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基础,是“激疑”的过程,有效的“问题”能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要结合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普遍习惯于接受教材中现成的观点或结论,继而机械性地理解和记忆,一方面导致对内容的理解机械化和表层化,另一方面也抑制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在文科课程的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结论进行适度的质疑,“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结论的来源是什么?”或对结论进行否定性的设想和猜测,提出“若何”(“If……what”,“如果不是……,将会怎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极具挑战性,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涉及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两个知识点,教材中呈现了两个结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学生只把着眼点放置在死记硬背这两个“结论”上,将“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与两次工业革命进行一一对应,这样的学习是“伪学习”,这样的“问题”是“伪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两个“结论”入手,对其进行阐释和质疑,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的区别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说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个“问题”会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国际分工、世界贸易、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形态和技术输出、世界市场范围的拓展、劳动力的国际化等方面,两次工业革命造成的不同影响。对结论来源的探究和质疑,要较简单复述和记忆结论本身有意义得多,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再如,某次调研听课时,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引导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中某个同学提出“如果没有国共两党的这次合作,没有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战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同学们的热烈争论,众说纷纭,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就是“若何性的问题”。“若何性的问题”不是对现有结论的简单推翻和别出心裁的否定,而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无论是质疑性的“问题”,还是“若何性”的“问题”,都要立足于现有的结论或观点进行提出,都要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论证。

第四,在知识和认知思维的困惑处提出“疑惑性问题”

“问题”就是悬念和情境,是一种矛盾、冲突、差距和挑战,是认知结构失衡所带来的探究欲望。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利于培植认知冲突的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这种冲突,进行深刻思考和提问。如,在学习《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时,教材中呈现的是雅典建立起比较发达的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度,此时,我们不妨直接抛出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见下图:

这两种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是垂直管理的政治结构,雅典是分散管理的政治结构,面对这种冲突,学生自然会发问:“难道中国从古代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了吗?”“这两种制度到底哪个好呢?”据此,可以激发学生从两种政治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各有优缺点”、“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适切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再如,学习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时,传统的“问题”总是“如何两方面评价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为?”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探究性。因为学生学习的情境没有发生改变,认知结构、学习心理、思维状态没有“失衡”和产生“困惑”,“问题”也自然不会被“激活”。所以,教师要主动地提供出一些这样的“冲突”材料,激起思维疑惑,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我们可以提供下列材料: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二:英国的思想文化影响促进了印度的思想、文化方面的高涨和创造力,这种高涨和创造力通常称为印度复兴:西方的促进因素在印度教徒中间引起了三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全心全意、不加批判地亲西方的、反传统的,西方的一切被认为事实上是优越的、更可取的。第二种反应是完全地拒绝的反应。……应该尽量避免与外国人接触,应该以传统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第三种也是最通常的反应是居于盲目崇拜和彻底拒绝之间的妥协。它接受西方的现世主义和学问的精华,但也试图从内部改革印度教,试图在摆脱印度教的腐朽和粗俗的外壳的同时保持它的基本真理,能面对西方而不失去自己的特点和自尊。这样,印度教对西方的挑战所作出的响应是兜了一个圈子:从拒绝、模仿到批判地再评价和满怀信心地肯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述材料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马克思主张“文明征服论”,而斯塔夫里阿诺斯主张“文明融合论”,直面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何去何从呢?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提问和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被激发和升华的。一般来说,这种认知冲突的情境,是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和引导的。

在实施“问题导学”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基础,是“激疑”的过程,有效的“问题”能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要结合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上一篇:面对生活初二作文下一篇:2022年秋季学期长大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