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精选6篇)
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公文有约提供)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XX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稿:喜迎端午节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喜迎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18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珍惜我们宽敞明亮的教室,珍惜我们学习的机会。
这是北京市八里庄第三中学初二年级的案例。该案例的教学采用了“双课堂”教学模式。2015年6月18日, 来自广州和北京市区的40余位教师观摩了其中“现实课堂”的教学, 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这节课在贾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展示了“虚拟课堂”中的自主选题与完成的学习成果,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次学习中都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
在“虚拟课堂”中, 贾老师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和特长分成“文艺青年组”和“可爱吃货组”, 搜寻有关传统节日“端午”的故事和习俗, 体味中国传统节日中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在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渊源、习俗及承载的民族精神后, 又引导学生将所感所悟进行创作。同学们在“虚拟课堂”放飞思绪, 大胆创作, 互评互改, 创作热情高涨。最终通过自由而充分的探讨, 涌现出了大量风格和形式不同的作品。
案例亮点
亮点1:虚拟课堂——精彩的引导
网络上关于“端午节”的信息芜杂纷乱, 学生如何甄别筛选出可靠有价值的信息, 其实是有难度的。再者, 该校学生大多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不具备便利的搜索信息的条件。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贾老师在发动同学自主搜集信息的同时, 还预先在“电子书包”提供的“系统教学资源库”中挑选了适合的资源, 如《屈原》电影片断、《屈原投江》动画、话剧《屈原》简介、端午节习俗等, 然后将它们发布在“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平台上。这些生动多样的多媒体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点燃了学生创作与展示的热情。
亮点2:现实课堂———屈原作品诵读
学生通过在虚拟课堂上学习资源, 与同学们热烈讨论之后, 进一步理解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中表现出的诗人的理性思考与强烈情感。在现实课堂上, 学生诵读《天问》、《离骚》的经典选段, 使同学们受到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熏陶, 感受传统文化节日对高尚民族精神传承的意义。
亮点3:佳作欣赏与互评
贾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自己的作品, 朗读之后请其他同学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并陈述理由。每位同学都将自己在虚拟课堂上反复思考、修改的文稿以最佳的文采展示了出来, 也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充分思考, 都提出了较成熟的见解。这种生生间深度的互动使得在现实课堂进行佳作分享与互评环节时, 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真正从语文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亮点4:书法作品展示
贾老师组织学生以中国最传统的形式———书法, 在端午来临之际, 表达对屈原的敬意, 向屈原学习他忠君爱国的民族精神, 与此同时, 也给予学生展示特长的平台, 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已经结束, 然而思考并没有结束。大家看到的是一节展示课, 看到了学生们动情的投入, 可曾知, 这份动情的投入, 是缘何而发呢?
人, 最可怕的, 是在华丽的外表下, 精神的死亡。活着, 不仅仅是肉体的呼吸, 更是思想的流动, 情感的喷薄, 生命的体验。只有用心地思考, 才能体会生命的存在。
从小就喜欢语文, 没有什么理由, 或许只是因为可以在看似短暂喧哗热闹而实际漫长孤独寂寞的青春期里找到一个永远可以放心依靠, 也可以放肆倾诉的沉默的朋友, 她就是, 语文。是的, 原谅我用的是“她”, 而不是“它”, 因为语文, 这个如此熟悉的词语, 在我的眼里, 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存在。她存在于生活里的每个角落, 存在于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张里, 存在于深蓝色墨水笔的笔尖下, 存在于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里, 存在于清丽婉转的歌声中。语文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而这种生命的体验是如此宝贵, 如此难得, 犹如那秋日里甜蜜蜜红彤彤的柿饼上凝结的一层薄薄的晶莹的白霜, 需要有一颗柔软安宁而细腻的心灵才能体味到。
而在这个科技发达、高速运转的社会里, 一切都似乎被加快了, 慢, 似乎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我们走得越来越快, 而心灵却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 快餐文化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时间, 只要有一台电脑, 一个手机, 连接上网络就能查阅到所有需要的资料, 不过也只是节约了时间而已, 就如同那五颜六色的维生素胶囊, 人们无需再慢慢品尝新鲜水果的味道来补充营养, 一口温水就送下一把维生素。我们的生命不再缺乏营养, 然而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的灵魂却逐渐失去了味觉, 生活失去了味道。
所以对于先进的科技设备, 我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刚开始接到电子书包的课题的时候, 实话实说, 我内心并不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 不解甚至是略微排斥的, 先抛却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关不说, 这种教学模式就真的比传统教学模式好吗?如果用传统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干嘛非要换一种形式处理呢?这个小平板能带来什么不同?带着疑惑, 也带着好奇, 我与学生们一起开始了这段学习的旅程。
首先是与小平板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 我和学生们逐渐知道了它的很多功能, 比如可以在线发布作业, 可以上传资料, 可以互动讨论, 可以查阅资料等等, 功能强大。刚拿到手的小平板把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去, 爱不释手, 开始探索怎样使用。学生们学得很快, 很快就掌握了使用方法, 然而刚开始, 学生们新鲜劲儿还挺足, 利用互动讨论聊天啊, 可是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营养”, 依然是比较平乏的内容。
接下来, 又尝试了一些功能, 比如通过拍照的功能展示学生们的作业, 然后通过投鲜花的功能评出最工整最优秀的作业, 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作业, 平时不认真写的同学这下子也不想丢脸, 也想认真写作业了, 这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感觉还有点儿用。还有投票的环节, 平时班里边选优秀班干部, 还得手写投票, 然后唱票。用平板之后, 老师把待选的同学名字输入进去, 学生只要点击, 瞬间就可以生成了投票率柱状图, 快速简洁明了。还有很多功能在教学环节中都可以使用。
但是接下来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一节课里究竟展现那些功能呢?上什么内容呢?此时对于用电子书包上课, 虽然初步接触, 感觉不错, 但是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似乎还是在往传统的课堂里强行塞入这个环节, 感觉有点无奈。
这时候, 在一次其他学校的听评课过程中, 顾德希老师的一席话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他说:我们不要把顺序颠倒了, 我们不是为了使用电子书包而上课, 它是一个工具, 并不是目的。我们的课堂的内容才是重要的, 把这节课上好, 是最终的目的。我开始反思, 我是不是被局限住了, 搞错了内容和工具的关系。这个思维上的结点打开了, 索性, 我就先想选择什么内容是学生们所需要的, 先不想怎么怎么体现使用电子书包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 传承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内容丰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所以初步确定把端午节作为这次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通过电子书包的自主学习, 同学们打开了视野, 获得许多丰富的材料。对于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在课前预习的版块发布了主题:请每位学生做一份有关端午节日的ppt, 为大家介绍端午节, 谈谈你的感悟。上传到互动讨论的版块, 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的动作倒是很快, 利用课余时间很快做好了就传了上来。学生们传来的ppt的确很多, 内容很全面, 版面做得很漂亮, 可是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这些内容如此泛泛而谈, 差不多就是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可以吃什么, 玩什么, 祭奠的是谁, 简简单单的介绍, 大同小异, 随便上百度一搜都可以出来, 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 应该说很大一部分是是鼠标动一动就可以完成的。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学生的感受在哪里?这样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第一步———了解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静下心来, 去探索去体会端午节的精神内涵, 也就是屈原的精神内涵, 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是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 得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先找到突破口深入进去。首先分为两组:
(一) 可爱“吃货”组
可以就你喜欢的端午节的食物展开描写。
(二) 文艺青年组
1.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联系所查阅的资料, 体会屈原的情感, 请你以“屈原自传”为主题进行创作。
2.三字诗, 打油诗。
3.多种方式展示, 可以诵读屈原的作品, 也可以以书法作品展示。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组, 进行自己的创作。
吃货小组的同学们对美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描写, 写完了传到互动讨论上互相评比, 看谁写得生动形象。借助电子书包平台, 我适时地参与其中, 为同学们的赏析送鲜花、盖印章、做赏析示范……通过不断的交流评论, 同学们的创作和赏析渐入佳境。有的同学为别人提出了自己的赏析, 比如有的同学描写包粽子———原句是“然后再放一把糯米把馅都盖住, 现在这个粽子已经变得很饱满了, 然后用粽叶将他们包的紧紧的, 不要露出它的小尾巴哟。”别的同学在电子书包的评论栏里给她写到“把个别的字如:“放”换成“抓”, “盖”换成“遮”, “包”换成“裹”会更好吧?”经过他们的赏析和修改, 越修改越带劲, 描写越发生动了。由于能力有限, 可能他们改的也不是很完善, 但是这个“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的过程, 对孩子们的写作是很有意义的。还有的同学不仅仅写了美食, 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比如“大黄”同学。他平时是一个写作能力比较弱的学生, 基础比较差, 病句错别字比较多, 有点自卑。可是这次他写得很认真, 写的是与姥姥和妈妈一起在端午节包粽子的故事, 不仅仅写出了粽子的美味, 更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亲情。他把这篇作品传到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里, 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有的同学还给他送了鲜花, 这下他找到了自信, 笑容洋溢在他的脸庞, 他跟我说:老师, 我还要继续修改。
文艺青年小组的同学们也不甘落后, 开始创作“屈原自传”、诗歌等。刚开始创作“屈原自传”的同学们最大问题是, 没有办法融入到这个角色中去, 依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 知道但是体会不到屈原的情感内涵。这时候我适时地加以帮助, 或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或补充创作背景, 同学们的思路逐渐打开了, 情感逐渐被带入进去, 有的同学写了文言文版本的, 有的写出的“海燕”版的, 还有的联系现实, 写出了穿越版的。一次次地创作, 一次次地推翻, 一次次地修改, 终于, 他们对屈原的精神把握得更加到位, 充分地融入了进去。
还有的同学对朗诵情有独钟, 反复练习, 饱含深情地朗诵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东君》, 由于生僻字很多, 他们就回家查字典, 用电子书包录下来, 然后传给我听。我再加以指导。对文本从陌生到熟悉, 再到动情地朗诵, 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着。
在展示环节中, 学生们非常踊跃, 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想冷落了哪个孩子, 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时候, 考虑了不同层面的孩子、不同形式的作品。只是想让他们知道, 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就是好的作品。
正如顾老师所说, 这个过程是辛苦的, 但却是值得的。
展示课结束了, 但是学习并没有结束。学生依旧在论坛里创作交流, 有的同学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发到上面, 与大家分享;有的同学把自己写的小诗发到上面, 一起赏析。这不是结束, 而是开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家点评
贾老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 作为教师队伍的新兵, 选择这样一节传统节日的课来开展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组织还是很成功的。这样一个课程内容, 学生首先很感兴趣。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讨论和展示的平台, 又能激发学生想要用心学习, 将自己最好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的心理, 这种良性竞争激励着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这也是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优势体现。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组织引导学生多读多写, 这在本节课体现得就非常不错。比如说有学生用文言文写了《屈原自传》, 就是仿照之前课文《五柳先生传》写的, 这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充分阅读并研究了《五柳先生传》;还有一些学生的文章中引用或借鉴了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的《雷电颂》等, 足以可见学生为了这次写作自发地打开了阅读的视野。学生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平台充分地进行了生生互动, 互动讨论上客观的发帖量和回帖量都可以说明学生习作量增长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是教学, 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通过这节课的成功, 更加可以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 语文课的成功是能够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第二, “在虚拟课堂发动学生, 在现实课堂展示成果”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具备雏形, 老师们可以共同探究探索, 来完善巩固这个模式。
在利用信息化的过程中, 传统教学能够很好进行的环节, 依旧采用原来的方法进行, 要用信息化手段去优化传统教学难以开展的环节。教师也要学会放手, 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要用教师的火来点燃学生的火。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需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让学生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激情持续下去, 让这种教学模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北京四中顾德希
江 南:又是一年端午时,情浓粽飘香。今天我们邀请到青海省教育系统国培省培计划培训主讲教师高长生,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端午。
高长生:端午节在中国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现在我们大家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的就是赛龙舟,生活中常见的就是吃粽子、戴香包,其实端午节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先说说赛龙舟,我们高原地区比较陌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楚国,相传划船是救屈原的演变,表现了百姓对屈原的情感,逐渐演变成为了赛龙舟的纪念日,既有祭祀又有娱乐的目的。后来,苗族也有隆重的龙舟节,预祝五谷丰登,云南的傣族也有这样的活动,纪念一些古代的英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寓意,形式雷同,寓意不同。慢慢地,这些民俗文化也流传到了国外,湖南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现在已经举办了世界级的赛龙舟比赛,在交易会上有六十万群众参与,可谓盛况空前,端午节也成了我们的法定假日。除此之外,端午节要吃粽子,怎么吃,拿什么包,都是因为地区不同,口味不同。
江 南:南方人是咸粽子,北方人吃甜粽子,地域有差异,口味习惯都有差异。
高长生:对,江浙喜欢吃甜的,广东人爱吃咸粽。总之主要的材料就是糯米,除此之外,人们注重养生,慢慢地把一些养生的药材也放在粽子里,这些都有记载,比如把茭白放进去,一家人享用,也要分享给别人一起享用,慢慢演变有板栗的、肉的、枣的,人们追求口感,慢慢对粽子有了一些创造,不光注重口感,还有很好的寓意,甚至更加注重养生,中国人是很智慧的,发挥想象,包含寓意。除了自己吃,还有一个作用——礼品,我们现在在街上看到粽子有礼盒包装,其实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了礼品了。在唐朝,粽子的形状也有了变化,锥形、菱形。后来,粽子开始用蜂蜜蘸着吃,里面开始放果品,又有了变化。到了宋代,吃粽子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有了一些广告宣传的意味。再后来,粽子就有了火腿、胡桃,品种丰富多彩。我们青海以前没有那么多丰富的食材,但是过端午,也得吃粽子,这个民俗流传已久,这个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沉淀,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适应时代,这也是一个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
江 南:未来,我们的粽子也会有更多的花样啊!
高长生:没错,有的朋友可能边听边吃,有的也许垂涎三尺了。那我们接下来说说香囊啊!前两天,我看到红十字医院门口有一个老人把香囊挂在树上,卖香囊。过去科学不发达,大家最开始用香囊来做装饰,最开始装的是朱砂、雄黄等,我们青海用的是一种大山里采集来的香草,用它做香囊。从外形来讲,香囊要用五色丝线做一个锁扣,意思是辟邪、驱邪,形状不同,玲珑可爱。以前,用虎型的香囊比较多,因为大家都觉得虎是万寿之王,后来用蛙类的,寓意是子孙繁盛,现在有十二生肖,越来越有艺术感,有美感。另外,每家每户都要在屋檐上插上柳条,屋子里插上艾草,保佑家人安康,这些习俗就一直沿袭到现在了,尤其是农村的朋友们,更加注重这些习俗。
江 南: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并成为我们中国的四大节日,端午节也有很多特殊的习俗,我们邀请了青海省教育系统国培省培计划培训主讲教师高长生和我们一同追溯端午的溯源。其实咱们的老祖宗还是非常智慧的,香包也好、粽子也好,都是生存的智慧,除了美好的寓意,很有实用价值啊!
高长生:对,比如我们青海,那时候很难吃到大米,那时候不吃糯米,因为头刀韭菜刚长出来,我们就做韭菜盒子,拌凉面,炒点鸡蛋,再喝点小酒,很富有节日的气息。有些地方也相似,比如雄黄酒,我们也喝,给小孩子后背、手心点一点,辟邪的作用。所以和南方相比,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因为我们缺水,划龙舟就比较少,都是呆在家里,但是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和全国相似。
江 南:到了端午,咱们青海人都插沙枣花,和其他地方又不一样,这是不是我们过节的特色?
高长生:对,农村比较多,味道也很香,耐寒、抗病毒,易于生长,所以这个季节沙枣花非常受欢迎。就比如说端午节,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称呼,光称呼就有二十多种。端午又称为端阳,湖北、湖南、四川这些地方还分为小端午、大端午,一般五月初十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时至今日,端午节在我们大家的心中是很重要的。端午这个名字是如何由来的呢?端是开端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初五,慢慢演变成了午这个字,变音变过来的,刚开始更多的体现的是时令,有它的渊源。端阳节的由来是初夏阳气逐渐旺盛,代表着万物复苏、阳气的开端,所以我们才在家里的摆设中体现出这个时节的防虫病的意义。还有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端礼节、菖蒲节,各有各的历史由来,各有各的美好寓意,由此可见,地域不同、认知不同、习俗不同,节日名称也不同,所以古人认为这个节日不是一个好日子,就有了种种求平安、解毒的习俗,冬夏转换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生病,这也是一种曲解,当今社会大家都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节日。端午节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通过今天分享到这个节日的来历,我们能感觉到,古时候大家的健康意识就很强,有家庭平安、身体康健的意愿,所以这是一个医药卫生节,和疾病作斗争的节日。
江 南:这也是传统节日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不光是个节日,还有更多的寓意。
高长生:今天我们再来分享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们还要思考这些文化如何继续传承,不被遗忘。
黎 晶: 又是一年端午节,空气中弥漫着香囊和艾草的气息,家家窗口飘出粽叶的清香。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年年端午,今又端午,“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伟大诗人屈原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那穿越时空的思想和《离骚》等诗篇照亮了中华民族,赋予了我们怀念足够漫长的诗意。古往今来,描写端午的佳句很多,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有“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竞渡,还有“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及精美散文。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一位嘉宾,他就是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刘大伟教授,刘老师,下面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屈原和端午节的一些历史故事吧!
nlc202309081320
刘大伟:好的。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这个节日不仅丰富了我国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事象!从而为我们揭示了独特的节日文化内涵,成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现代诗歌的表达更加直接,容易理解,表达出了节日的思念啊。
黎 晶:请您为我们来说说屈原一生的经历给他的诗歌风格带来了一种怎样的影响呢?
刘大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也是第一位与我们日常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历史上能被人们如此珍重并纪念的人物实在不多。在这不多的人里面,能凭自己的诗歌直接宣明自己的磊落志节而无须依赖史家传述的就更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离骚》就是屈原的精神自传,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开明政治的热切向往,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深刻绝望无不抒发在这首长诗中,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震撼,并景仰其峻洁的人格和不妥协的批判精神。《离骚》的精神力量,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会过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支撑了华夏民族的脊梁激励无数有良知的人抬其头颅,挺其胸膛、不惜一死与黑暗势力抗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统。民间朴素的传说,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到江里喂鱼,这就成就了我们端午习俗的一个重要载体——吃粽子。
黎 晶:既然说到了举世闻名的这篇著作——《离骚》,我们也应该再来回忆一下它啊。
刘大伟: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黎 晶: 从《离骚》中我们能体会到,屈原一生的经历给他创作风格带来的影响。
刘大伟:是的。他其实心目当中对国君的熏陶是非常美的,结果现实差距太大,这也是他非常失望的地方。所以后半段,他不停的抗争,犹豫,在这样的心境中完成了这样一篇巨作。当然,他一直没有离去,它的爱国情怀也感染着无数的人。
黎 晶:在唐宋诗词中歌咏端午的作品美不胜收,许多优秀的篇章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节日里各种五彩缤纷的生活场面,为后世留下了那个时期珍贵的端午风俗民情画卷。其实我们现在更喜欢一些现代诗,很简单、直白,能从诗中体味到更多都市人的节日情愫。
刘大伟:是的。现代诗的起源最初与胡适有关系,那一代的诗人在1918年尝试用白话去写诗,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写诗,写出了八首诗歌发表在《新青年》上,引起了大的震动。但是那时候,感觉诗歌少了一些古典的唯美和含蓄,感觉不美了,所以新诗开始探索,就出现了郭沫若,把诗歌写得雄浑大气,继承了屈原的风格。后来,觉得诗歌每一句都那么长,那么抒情,觉得有点累。接着就提出了三美,创新出了更美的诗派。有了周作人等新月诗派,让诗歌更有规矩。一次又一次把现代诗推向了新的高度。再后来就有了象征主义的。后来出现了大诗人艾青,把诗写得大气磅礴,具有民族精神。所以经过这么多的演变,现代诗也就更能打动我们的精神层面。
黎 晶: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诗歌,对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诗歌最早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嗜好,以后逐渐有了“雅”“俗”之分。但千百年来,无论文人墨客,还是樵夫农民;无论皇宫都市,还是乡野市井,诗歌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今天高度商业化的物质时代,人的整体精神生活被边缘化,诗歌主体性正在迷失。所以,我们要呼唤诗歌,从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以及诗人与民族历史和精神史的关系来看,中国需要诗歌,离开了诗歌,人类的精神生活将会是不完整的。
刘大伟:屈原的诗,得益于《诗经》和楚地民歌,又以他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楚辞。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巧妙运用各种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屈原将自己打造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富于个性的爱国诗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空前完美的艺术风格。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冠绝千古的诗歌,给后世文学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赋、唐诗宋词无不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无不眺望屈原,得其神韵。
黎 晶:每逢端午节,总有不少诗人和学者呼吁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先例。1938年,当时一些诗人曾提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以“效法屈原的精神”,“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并于1941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重庆举办了第一届诗人节庆祝会。当年在民族危亡之时,“诗人节”以纪念屈原为形式高唱抗日之歌,大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设想一下,在端午棕叶飘香、龙舟竞渡之时,各地举办诗歌朗诵演唱会,既吟诵屈原等古人的诗词,又朗诵今人之诗作;既可提高大众诗歌鉴赏水平,又促进当今诗歌创作,就更完美了!
today, i gave the students tell us about qu yuan said: qu yuan, is theminister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ju-yin, he advocated empowerment,strongly linked qi met with strong opposition from the aristocracy, qu yuan wasgreedy removal, were exiled. in exile, wrote a care for the li sao, heaven, ninesongs and other immortal poems, far-reaching (and thus, dragon boat festival,also known as a poet). 278 bc, the qin chu kyoto peak. quyuan see their countryinvaded, , but still can not bear to give up their own motherland, in the may 5,in the pen to write the way for after the death of miluo river bouldering voteto their own lives wrote a magnificent piece of patriotism. legend of qu yuansdeath, chu abnormal grief people have rushed to pay tribute to qu yuan miluoriver. fisherman from the vessel are designated in the river to salvage hisround. a fisherman outof rice ready for qu yuan, eggs and other food, thump,thump, and thrown into the river, the said fish is to eat a lobster crab, itwould not have bent a doctors physical. see below follow the example of peopleone after another. an old doctor was pought into a scene hsiunghuang wine-ri,said that the water dragon drunk beast collapsed, the doctor would not hurt theenemy. later, for the dragon balls in order to avoid the food, people come upwith neem leaves board, color outside the winding wire, developed into a .
which is essential for the activities of the day evolved as follows: eatingdumplings, dragon-boat race, hanging calamus, artemsia argyi, smoked herb,angelica dahurica, hsiunghuang wine to drink. it is said that eating ricedumplings and dragon-boat race is in memory of qu yuan, so after the liberation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ad to be called the poets day to commemorate quyuan. as for hanging calamus, artemsia argyi, smoked herb, angelica dahurica,hsiunghuang wine to drink, it is said to be evil in order to pressure.
主持人的开场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每个场合每个时间段的主持词都各有特色,精彩的文案只有扣住主题思想才能发挥出最大的魅力所在。以下是随笔吧为您整理的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谢谢阅读。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一)男: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 齐: 大家上午好!男:
今天,我们将在古风犹存弥的湖广会馆,举行“中华自有雄魂在”—__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首先,我们对各位领导的出席和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女:
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他们是——(略......)男:
当我们置身在湖广会馆,站在这古老精美的戏台上环顾四周,这组金碧辉煌、充满着民族传统风格的古建筑群,会使我们由衷地对我中华民族的祖先肃然起敬。
女:/ 13
这份敬意,不仅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还来自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和辛勤创造。
男:
是啊,在浩淼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今仍在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它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骄傲。
男: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通过唤起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中华的雄魂如黄钟大吕,再一次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敲响!女:
透过历史的烽烟,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远古走来,从滔滔的汨罗江走来。走到我们中间,走进我们心海...上篇: 屈原祭 1。礼祭仪式: 《祭屈原》 演出单位:
__巴渝艺术团祭文吟诵: __话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__建武 男:/ 13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于公元前339年诞生在长江畔的秭归,他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立志为国为民奉献一生。
女:
他一生忧国忧民而又饱经沧桑,特别是两次政治流放,使他的命运之路更加坎坷崎岖。
男:
灾难、打击、忧愤,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屈原更是如此。
女:
胸怀壮志而又才情横溢的屈原,将一切苦难转化成了不朽的诗篇。一首《离骚》,让长江文化从此有了一座文学艺术的高峰。
男:
从《离骚》的问世,到公元前277年端午节屈原投江,距今已有2300多年,他是中国古代最瑰丽的一首抒情长诗,也是世界诗歌史上最雄奇的诗篇之一。
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让我们穿过时间的洪流,守望过去,回顾历史,领略这首千古绝唱。
2。配乐诗吟诵: 《离骚》(节选)屈原(战国)领诵: __琴伴奏: __/ 13
演出单位: __区地方税务局 男: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
女: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又以纪念屈原投江最为著名。人们一想到屈原必然会想起端午,一到了端午必然会想到屈原。
男:
屈原和端午也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他是传承民俗的节日,也是唯一一个纪念文人的节日。
女:
普天下的黎民百姓,会在这一天以各种方式怀念屈原,祭拜屈原,这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
男: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就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一起感受端午的韵味。
3。木偶戏: 《屈原问渡》 演出单位: __市木偶艺术团 4。端午组诗吟诵(三首):/ 13
《和端午》
张耒有(宋代)演出单位: __老年大学《__。端午》 __(宋代)演出单位: __区大同路实验学校 《竞渡歌》(节录)__(唐代)领诵: __文静演出单位: __区机关干部 男:
悠扬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绚丽多姿的艺术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气拔山河的豪迈情怀。
女:
是的,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
男:
下面,请欣赏改编自明代诗词《午日观竞渡》的古典舞《飞天》。5。__:
《飞天》演出单位: 新嘉华集团/ 13
下篇: 屈原__ 男:
屈原,一个诗人的名字被溶入了江河,一个不屈的灵魂被注入了大海,一个带泪的节日被庄严地写进了历史,写进了一个花团锦簇的季节......女:
求索,对着战火弥漫的原野;求索,面临漫长的茫茫黑夜;求索,直视人生不尽的坎坷,我们的思绪在澎湃,我们的激情在燃烧。
男:
岁月更替,光阴流逝,多少英雄豪杰走上这条漫漫求索之路。学那高风亮节的气度,李白飘逸而来,天生我才;学那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低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那坚贞不屈的性格,闻一多拍案而起,饮弹仆地......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高风亮节、忧国忧民,为后人树立了一座辉煌的精神丰碑!6。经典诵读: 《雷电颂》 __(近代)领诵: __玉沨__敏捷 演出单位:
__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7。__组诗吟诵(三首): 《我的自白书》(__)《__》《有一种死亡叫做高贵》 演出单位:
中国农业银行__渝中支行 8。舞蹈: 《红星闪闪》演出单位: __精一民族小学男:
历经风雨,华夏大地__巨变;女:
歌舞升平,祖国__共此佳节。男:
回望历史,凝结了炎黄子孙多少情思;镌刻了中华儿女几多壮志。女:
今天,让我们慢慢品位这动人的诗篇。男:
今天,让我们仔细聆听着祖国的心跳。合:
今天,让我们共同感受那时代的强音!/ 13
9。经典诵读: 《微笑雕成的花朵》演出单位: __区__小学校 10。配乐诗吟诵: 《__。__》领诵: __陈珂 演出单位: __区第二实验小学男:
《国家》,是一首洋溢着民族精神、充满着爱国大义、交织着深情厚意的动人诗篇。
女:
尽管它的语言异常的简单朴实,但简单中透出纯净,朴实中透出真挚,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读起来分外感人。
男:
《国家》一经问世后,便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在人民大众中广为传颂,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女:
是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一个将国家的生存融入到血液,将百姓的疾苦深入到骨髓的典范。下面,请欣赏群颂《国家》。
11。诵读: 《国家》/ 13
领诵:
重庆电视台电视剧部主任__演出单位: 全体表演单位 男:
浩浩中华,自古雄心犹存,若大鹏展翅,翱翔九天;女:
巍巍华夏,从来浩魂屹立,似擎天巨柱,顶天立地!男:
伟大祖国,一日千里的巨变,多娇的江山更加壮丽;女:
渝中半岛,内陆香港的打造,美丽的山城更加辉煌!男: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 男:
“中华自有雄魂在”——__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马上就要结束啦。
女:
请全场起立,让我们共同高唱《歌唱祖国》。12。全体大合唱:/ 13
《歌唱祖国》演出单位: 全场观众及表演单位 男:
朋友们,“中华自有雄魂在”——__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及来宾的光临,感谢今天为我们带来精彩表演的所有演员。
女: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再见。男: 再见。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二)(一)开场 女: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合: 大家上午好!女: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男:
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女:/ 13
本届经典诵读活动有来自初一到初三师生的6个节目在这里集中展演。男:
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合: 现在开始!(二)串词 女:
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就在这一天,历史赋予了你特殊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下面请欣赏初三年级组教师带来的朗诵《颂屈原》
男:
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朗诵,《颂屈原》表达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是啊,长江黄河像东方巨龙奔腾向海,他们的步伐始终如一,尽管有时激越,有时铿锵;有时徘徊,有时忧伤。但他们一直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一年级学生朗诵《长江之歌》《黄河颂》。
女:
在长江黄河的哺育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我们有请初一年级组教师为大家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男:
经典的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精英,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带给我们启蒙的国学经典呢?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13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二年级学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 男:
《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国学启蒙经典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也是不朽的 篇章,诵读古诗词,如同与古代先贤对话,体味其中的至纯至美。在这里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也有浅笑低回的阴柔之美,请欣赏初二年级组教师经典诗词连诵。
男:
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文化香火的传递者。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重任在肩。
女:
在座的各位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用炽情与信念铸就不朽的民族长城,接下来请欣赏初三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三)结束语 男:
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女:
中华经典的__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男:
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女:
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13
男:
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女:
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__。男:
今天,诵读的师生展示了自己的非凡风采。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女:
同学们,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中学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合:
在我们家,过端午节当然少不了2件事,你们应该也知道那2件事了吧!如果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有答案了,也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的世界吧!
包粽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大早的,太阳公公早早地起来向我们打招呼了,小草喜欢那吵闹声,所有也迫不及待地醒来了。我也有点迫不及待了,看见妈妈在包粽子,我想:包粽子一定很好玩。我马上跑过去,对妈妈说:“我也要包粽子。”妈妈嗯的一声,我们现在就要包粽子咯。要准备糯米、粽叶、肉、花生、绿豆、芝麻等材料。先把粽叶放在锅里滾洗,然后拿出来放在盆子里洗干净,再把糯米洗干净,然后放在锅里炒,肉也要炒,和芝麻混合在一起,花生炒脆,还要把外面的那层簿簿的皮去掉,还要压碎,糯米、绿豆等材料混合在一起,嘻嘻,材料都准备好了。包咯,拿2片粽叶,上下一层,然后向自己的方向一转,就像一个圆锥,先放糯米,然后放肉、花生等,然后在再边上加一片粽叶,再把侧边的粽叶压下去,最后用绳子绑着,ok啦,大功告成,粽子下锅咯!
总算把粽子包完了去看赛龙舟。看见观众水泄不迎,可真热闹啊!观众们为赛者加油,大声地欢呼。看完了赛龙舟,回到家里,闻到一阵阵香味,一定是粽子的香味了,吃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过去了,小草再也听不到那样吵闹的声音了,我可真是怀念端午节的味道啊!
榴花开,箬叶飘香,菜场里那些巧手的老婆婆早已摆好自家包的粽子。看着这些小巧玲珑的粽子,我想起两年前的端午节。
那天,外婆早早地准备好箬叶、糯米和丝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我自告奋勇地说:“我也来包粽子吧!”说着就跑到外婆身边坐下,学着她的样子,拿起一片箬叶轻轻翻转,把它折成圆锥体,放入米,再把多出来的箬叶折过来,盖住米粒,结果一些米粒从里面跑了出来。我连忙又拿了一片箬叶把它裹住,可是米粒一点也不听话,又从另一边跑出来,我只好再拿一片箬叶裹住它??就这样裹来裹去的,我的粽子成了“粽子王”。最后,我用丝线把它紧紧绑住。拎着这个超级肥大的“粽子王”,我满腹不解:“这棱角分明、清香四溢的粽子,是什么人发明的呀!”爸爸告诉我:“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民划船想去救他,可是没捞到他的尸体,只好把大米等投到水里祭奠他。后来用箬叶把米饭裹起来投到水中,做成菱形是为了不让鱼虾啄食。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佩带香囊??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哦,原来端午节还有这样美丽的传说。今天可要多包几个粽子呀!”我说。
【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推荐阅读:
我与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09-24
传统节日端午节八年级作文06-22
传统节日端午节优秀作文01-03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作文1000字01-18
传统节日端午作文300字11-27
传统节日重阳节演讲稿12-20
关于端午节日的演讲稿11-14
端午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06-07
传统节日及法定节日06-12
传统节日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