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
双糖:麦芽糖(G-G),蔗糖(G-F),乳糖(G-Gal)
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氧化供能
2.机体重要的碳源
3.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SGLT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转运。
小肠肠腔
肠粘膜上皮细胞
2.吸收
吸收途径:
肝脏
门静脉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
四、糖的无氧分解
过程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数量:2×2-2=
2ATP
E1
E2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乳
酸
NADH+H+
E3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构调节。
关键酶
调节方式
ATP
ADP
Ø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Ø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G(Gn)
生理意义:
胞液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丙酮酸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乙酰CoA
五、糖的有氧氧化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线粒体
CO2
ADP
[O]
NADH+H+
FADH2
ATP
H2O
TAC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1、反应过程
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丙酮酸
乙酰CoA
NAD+,HSCoA
CO2,NADH
+
H+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总反应式:
③乙酰CoA进入柠檬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概述: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第一个中间产物是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反应部位: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mitochondria)中进行。
涉及反应和物质: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2;在循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有4次脱氢反应,氢的接受体分别为NAD+或FAD,生成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H2。
总反应式:1乙酰CoA
+
3NAD+
+
FAD
+
GDP
+
Pi
+
2H2O
2CO2
+
3(NADH+H+)+
FADH2
+
CoA
+
GTP
特点: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生理意义:1.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同通路。
2.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2、糖有氧氧化生理意义----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H+
+
e
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H2O的同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ATP)
①
酵解途径: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
②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③
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
3、有氧氧化的调节
六、磷酸戊糖途径
有氧氧化的调节特点:
⑴
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
⑵
ATP/ADP或ATP/AMP比值全程调节。该比值升高,所有关键酶均被抑制。
⑶
氧化磷酸化速率影响三羧酸循环。前者速率降低,则后者速率也减慢。
⑷
三羧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三羧酸循环需要多少乙酰CoA,则酵解途径相应产生多少丙酮酸以生成乙酰CoA。
关键酶
1、概念:是指从糖酵解的中间产物6-磷酸-葡萄糖开始形成旁路,通过氧化、基团转移两个阶段生成果糖-6-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从而返回糖酵解的代谢途径,亦称为磷酸戊糖旁路
2、反应部位:胞液
3、反应过程: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
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
4、特点:①脱氢反应以NADP+为受氢体,生成NADPH+H+。
②反应中生成了重要的中间代谢物——5-磷酸核糖。
③葡糖-6-磷酸脱氢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葡糖-6-磷酸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
5、生理意义:
①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核糖
体内合成核苷酸和核酸所需的核糖或脱氧核糖均以5-磷酸核糖的形式提供,这是体内生成5-磷酸核糖的主要途径。
②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合成代谢
羟化反应
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态
以下为流程图:
糖酵解、糖有氧氧化及磷酸戊糖途径的联系
肌肉:肌糖原,180
~
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
肝脏:肝糖原,70
~
100g,维持血糖水平
七、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定义: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
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糖原合成时,葡萄糖先活化,再连接形成直链和支链。
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浆
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
合成定义;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亚细胞定位:胞浆
分解
关键酶
①
糖原合成:糖原合酶
②
糖原分解:糖原磷酸化酶
调节
当糖原合成途径活跃时,分解途径则被抑制,才能有效地合成糖原;反之亦然。(见图二)
八、糖异生
1、概念: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2、反应部位: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3、原料:主要有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4、调节:主要是对2个底物循环的调节
①酵解途径与糖异生途径是方向相反的两条代谢途径。如从丙酮酸进行有效的糖异生,就必须抑制酵解途径,以防止葡萄糖又重新分解成丙酮酸;反之亦然。
②这种协调主要依赖于对这两条途径中的两个底物循环进行调节。第一个底物循环在果糖-6-磷酸与果糖-1,6-二磷酸之间进行,第二个底物循环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丙酮酸之间进行
5、生理意义:
①
维持血糖恒定
空腹或饥饿时,依赖氨基酸、甘油等异生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恒定。
正常成人的脑组织不能利用脂酸,主要依赖葡萄糖供给能量;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骨髓、神经等组织由于代谢活跃,经常进行糖酵解。即使在饥饿状况下,机体也需消耗一定量的糖,以维持生命活动。此时这些糖全部依赖糖异生生成。
②糖异生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③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④骨骼肌中的乳酸在肝中糖异生形成乳酸循环
乳酸循环是一个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为1分子葡萄糖需6分子ATP,其生理意义为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同时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草酰乙酸出入线粒体的方式如下:
糖酵解与糖异生的联系:
乳酸循环过程:
九、葡萄糖的其他代谢产物
1、糖醛酸途径生成葡糖醛酸
2、多元醇途径生成木糖醇、山梨醇等3、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调节血红蛋白运氧
十、血糖及其调节
1、概念: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血糖水平,即血糖浓度。
正常血糖浓度
:3.89~6.11mmol/L2、生理意义:保证重要组织器官的能量供应,特别是某些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器官。
脑组织不能利用脂酸,正常情况下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
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通过糖酵解获能;
骨髓及神经组织代谢活跃,经常利用葡萄糖供能。
3、血糖来源和去路
4、血糖水平的平衡主要受到激素调节
血糖水平保持恒定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协调的结果;也是肝、肌肉、脂肪组织等各器官组织代谢协调的结果.主要调节激素
降低血糖:胰岛素(insulin)
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glucagon)、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主要依靠激素的调节,酶水平的调节是最基本的调节方式和基础。
5、糖代谢障碍导致血糖水平异常
临床上因糖代谢障碍可发生血糖水平紊乱,常见有以下两种类型:
Ø
低血糖
(hypoglycemia)
: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
(1)其危害:低血糖影响脑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头晕、倦怠无力、心悸等,严重时出现昏迷,称为低血糖休克。如不及时给病人静脉补充葡萄糖,可导致死亡。
(2)其原因可能有:
①
胰性(胰岛β-细胞机能亢进、胰岛α-细胞机能低下等);
②
肝性(肝癌、糖原累积病等);
③
内分泌异常(垂体机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等);
④
肿瘤(胃癌等);
⑤
饥饿或不能进食者等。
(3)其治疗措施:①纠正低血糖(糖类饮食、静脉注射或滴注葡萄糖溶液)
②病因治疗(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积极治疗肝病、手术切除胰岛肿瘤、激素治疗)
Ø
高血糖
(hyperglycemia)
:空腹血糖高于7.1mol/L
①
血糖浓度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肾糖阈),则可出现糖尿。
②
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特别是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曲线高于正常范围,主要见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③
高血糖及糖尿的病理和生理原因
a.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主要见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b.血糖正常而出现糖尿,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引起肾对糖的吸收障碍。
c.生理性高血糖和糖尿可因情绪激动而出现。
6、糖尿病
(1)概念:糖尿病是一种因部分或完全胰岛素缺失、或细胞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受体敏感性降低导致的疾病。
(2)临床特征:血糖浓度持续增高,有糖尿,伴有脂类、蛋白质代谢紊乱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3)分型:Ⅰ型(胰岛素依赖型)多发生于青少年,主要与遗传有关,定位于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上的单个基因或基因群,是自身免疫病。
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和肥胖关系密切,可能是由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丢失所致。
(4)并发症:
l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l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病变,AS;微小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肾病、心肌病(广泛灶性坏死)
及神经织;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与自主神经病变;其他眼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黄斑病变等;糖尿病足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分类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
(1)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内因,即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2)在同一反应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外因,即外界条件,主要有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还有像反应颗粒(固体)的大小、光、波等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3. 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图1)
(2)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这是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根本标志.由于v正=v逆,可使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所以一般情况下平衡体系的压强、气体密度、浓度等多种宏观性质也保持不变,这些宏观的特征有时也可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4. 化学平衡的移动
(1)勒沙持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其中包含:①影响平衡的因素只有浓度、压强、温度三种;②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项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项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③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
(2)平衡移动就是一个“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一定条件下的平衡体系,条件改变后,可能发生平衡移动.可总结如下:
(3)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变化:不要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反应物转化率的增大等同起来.具体分析可参考表3.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B)均加倍
(C)均增加1 mol (D)均减小1mol
解析:由于是在容积可变的容器中,所以在“均减半”或“均加培”时,相当于A、B、C三物质的浓度都没有改变,平衡不会移动.同样由于容积可变,“均增加1 mol”时相当于A、C物质的浓度减小,B物质的浓度增大,平衡向右移动;“均减小1 mol”时相当于A、C物质的浓度增大,B物质的浓度减小,平衡向左移动.答案:(C).
例2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解析:考查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能力.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都是这块知识中的基础内容,属于高考的必考内容.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联系起来,让考生判断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可以较好地测试解题者对有关内容的理解水平.对于可逆反应“N2+3H22NH3”,正反应速率可以用H2、N2、NH3三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逆反应速率也可用H2、N2、NH3三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对于同一反应、同一时刻的正反应速率(或逆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时,其大小关系跟化学计量数有关,即有:v正(N2):v正(H2):v正(NH3)=1:3:2或v逆(N2):v逆(H2):v逆(NH3)=1:3:2.所以,当2v正(H2)=3v逆(NH3)时,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解答这道题时,有的考生由于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等概念理解不深,造成判断失误.答案:(B).
例3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A(g)+3B(g)2C(g);△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A)图Ⅰ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B)图Ⅱ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图Ⅱ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D)图Ⅲ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解析:考查观察图像、图像信息的挖掘和转化能力.分析图表、研究实验数据是一种基本能力,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内容是化学学科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像和处理图像信息能力的较好载体,所以化学平衡内容常跟图、表等综合起来命题.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所以平衡时浓度、转化率等都不会因加入催化剂而改变.图Ⅰ中甲、乙两条件下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不同,说明不是同一平衡状态,所以这种情况肯定不是催化剂造成的.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所以图Ⅲ所表示的可能是不同催化剂造成的,而且甲情况下达到平衡的时间短,催化效率高.对于题给反应,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平衡都要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图Ⅱ中两条曲线若表示不同压强条件下所发生的反应,甲条件下压强较低.图Ⅱ中两条曲线若表示不同温度下所发生的反应,甲条件下温度较高.答案:(A)(B).
例4在一条件下,可逆反应2A(气)+B(气)nC(固)+D(气)达平衡.若维持温度不变,增大强压,测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
(B)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判定规律
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主要思路是“三看”: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后看电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
2. 电解有关计算的方法规律
有关电解的计算通常是求电解后某产物质量、气体的体积、某元素的化合价、溶液的pH及物质的量浓度等。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电解方程式或电极反应式列比例求解;二是利用各电极、线路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守恒列等式求解。以电子守恒较为简便,注意运用。
3. 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
(1)金属的防护
①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例如把Ni、Cr等加入普通钢里制成不锈钢。②覆盖保护层:a涂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等;b电镀耐腐蚀的金属(Zn、Sn、Ni、Cr等)。③电化学保护法:多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如在轮船螺旋桨附近的船体上镶嵌活泼金属锌块。另外,可采用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保护方式。如大型水坝的水闸的保护就是让铁闸门和电源负极相连。
(2)电解原理的应用
①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 2NaOH
+H2↑+O2↑②活泼金属Na、Mg、Al的制取,例如,电解熔融的
NaOH制金属Na:2NaOH 4Na+O2↑+2H2O .③金属精炼:如铜的精炼:以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含Cu2+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④电镀: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镀层金属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其特点是阳极本身参与电极反应,电镀过程中相关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二、分析热点问题,把握命题趋向
关于电化学的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
例: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 )
A. 阴极 B. 正极 C. 阳极 D. 负极
解析:電解池的两级分别命名为阴阳极,原电池的两极分别命名为正负极。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其中锌片失电子作原电池的负极。答案:D
2. 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变化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X、Y、Z、M代表四种金属元素,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X溶解,Z极上有氢气放出;若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又知M2+的氧化性强于Y2+。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Z>Y>M B.X>Y>Z>M C.M>Z>X>Y D.X>Z>M>Y
解析: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X溶解说明金属活动性X>Z;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则金属活动性Z>Y;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其单质的金属活动性越弱,则金属活动性Y>M。故答案:A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S+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4Al+3O2==2Al2O3
碳C+O2==CO2
铁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奇妙的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
用途:灭火,温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跟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CO2+H2O=H2CO3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又变为紫色
②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O2)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CO2+2NaOH=Na2CO3+H2O(无明显现象)
③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分别约占空气体积的4/5和1/5。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二、空气中氧气百分含量测定实验
1.实验原理——燃烧法:
利用可燃物——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而无气体生成,因而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进而通过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红磷燃烧停止,慢慢白烟消失,等瓶内恢复到常温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1)红磷燃烧时发黄白光,放热并产生大量的白烟。(2)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水的体积约等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剩余气体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的性质。
三、空气污染及其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和烟尘。
2.危害:
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
②影响作物的生长;
③破坏生态平衡;
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改善环境状况;
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日报质量:空气日报质量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首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2)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氯酸钾--(加入)二氧化锰(并加热)-→氯化钾+氧气(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是基本反应类型
(2)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装药品
(3)定:固定试管
(4)点:点燃酒精灯
(5)收:收集氧气(利用排水法)
(6)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4)试管内的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刚产生气泡不能立即收集。【这时产生的气泡是试管和导管内排出的空气。如果收集,则收集的气体(氧气)不纯】
(6)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的粉末进入导管,使水槽中的水变红】
(7)实验完毕后,要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六、氧气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空气中约含21%的氧气,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第一种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气态空气变为液态。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在-196℃的情况下,液态氮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通常我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第二种制法: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初三化学知识点大全总结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CaCO3+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酒精燃烧C2H5OH+O2—
甲醇燃烧CH3OH+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H2+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CO+O2—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O2—(氧气充足)C+O2—(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H2+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出现
C+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①与水反应:CO2+H2O—(紫色石蕊变红色)
②与碱反应: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
①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CO2+Ca(OH)2—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aO[CaCO3]只能煅烧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HCl—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
H2、O2、CO2:用燃着的木条
[(H2、CO2),(O2、CO2),(CO、CO2)]用石灰水
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3.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三.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兔子→
狼
(1)
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
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说明题)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P37)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对光:升、转、看、调
(3)观察:放、压、降、看、升、看、调
(4)整理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
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
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
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
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
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
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3.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
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
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
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盖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刮、涂、盖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虫装片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2.人体的各项功能都是由细胞或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的。
3.所有的细胞都能显示出生命的各种属性,在它们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细
胞里进行的,细胞内还一直进行着呼吸作用。一切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4.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繁殖。细胞能通过分裂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和生命一样,表现
出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切说明,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细胞壁: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能流动,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植物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系,互相交流营养物质。
(二).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能流动,可以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四.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
有细胞壁和液泡,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没有细胞壁和液泡,也没有叶绿体
(1)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色素等。
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是动、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五、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释放)
(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1.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3.DNA是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4.遗传信息是生命体内每一个细胞中所包含的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DNA分子
中,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三).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第二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1)分裂的过程: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然后质分裂(植物:在原来细胞的中部,逐渐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
细胞的生长表现为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逐渐长大,使细胞体积增大,(植物)生长时先出现很多小液泡,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
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
2.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起来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3.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4.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名称
组成功能
举例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保护、分泌
人的口腔上皮、腺体
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骨组织、血液、肌腱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构成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5.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人体的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人体。
细胞:动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以某种组织为主。
如:心脏、肝脏、脾脏、大脑、肱二头肌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例如: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八大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
三.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绿开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细胞: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疏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如: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2.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2)保护组织: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洋葱鳞片叶表面)
(3)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例:番茄果肉)
(4)
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5)
机械组织:细胞壁增厚。对植物体主要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3.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
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4.生物体结构的层次性:动物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1.单细胞生物: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2.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环境中
3.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获得营养、气体交换、排出废物等各种生命活动
4.生活中的单细胞生物:细菌、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眼虫、变形虫)
单细胞藻类植物(如:衣藻)等
5.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观察草履虫:
(1)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吸取表层的(氧气丰富)培养液一滴,滴在在玻片上
(2)在玻片中的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再盖上盖玻片
(3)草履虫的结构图
(4)草履虫的应激性
6.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鱼类的天然饵料、污水净化(草履虫)、赤潮等。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三无)
苔藓: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蕨类:有根、茎、叶的分化,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1)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
(2)菜豆和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胚乳,贮存营养成分,子叶1片,转运营养物质;
菜豆种子无胚乳,子叶2片,贮存营养。
(3)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无胚乳,例如:蚕豆、花生、大豆、菜豆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有胚乳,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4)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种皮
保护内部结构
和果皮紧贴在一起,保护内部结构
胚乳
无
贮存营养物质
胚
子叶
2片,肥厚,贮存营养物质
1片,不肥厚,转运营养物质
胚芽
发育成茎、叶
胚轴
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
胚根
发育成根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两大类群)
(1)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着的。(油松、侧柏、苏铁等)
(2)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豌豆、荔枝、木瓜等)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是完整的、活的,种子不在休眠状态
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2.种子的萌发的过程:
种子吸水膨胀--
物质变化:子叶或胚乳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并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胚根(突破种皮)→根;胚轴(伸长)→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芽→芽→茎和叶
3.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以后、一段不能萌发的时期。
4.种子的寿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5.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根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
(1)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主要是根的根尖。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扩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细胞体积增加),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细胞数量增加)
根冠: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以上的结构:根毛脱落,吸收功能丧失,导管增多,疏导功能加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于分生区的细胞分裂。
(3)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2.芽的发育过程:
(1)枝条是芽发育成的(2)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幼嫩的茎、叶和
芽组成的,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3)
芽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叶芽按着生位置,分为顶芽和侧芽。
3.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植物的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无机盐
作
用
缺
乏
症
状
例
如
含氮的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人畜的粪尿
含磷的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骨粉
含钾的使茎杆长得粗壮,促进淀粉的形成植株易倒状
草木灰
含硼的促进生殖器官正常发育,有利于开花结实
油菜只开花不结果
三.开花和结果
1、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花的结构:
花柄:连接、支持作用,连接茎和花
花托:着生花的各部分
萼片:保护花的内部结构
花瓣: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
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丝:支持花药
花蕊
柱头:接受花粉
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
花柱:连接子房和柱头
子房
外有子房壁,内有胚珠产生卵细胞
2、传粉和受精
(1)
传粉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2)
受精:胚珠里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1)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放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2)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3)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4)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惟有子房
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5)花萼、花瓣和雄蕊均凋落
花柱和柱头(凋落)
雌蕊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胚珠
受精卵
胚
种子
受精极核
胚乳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植物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姿态
(3)无机盐只有融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和运输
(4)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1)缺少水的地方形成沙漠(2)水相对较多的地方形成草原(3)水分充足的地方形成森林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适合吸水的特点
(1)水分和无机盐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根毛,使根的吸
收面积大大增加,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
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3)
伸长区和成熟区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水分的运输途径
(1)导管:植物体内,由死细胞上下贯通而形成的一根中空的管道。
(2)水分运输的途径:土壤中的水分
→
根毛
→
根内的导管
→
茎和叶的导管
3.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导管在木质部内)和韧皮部(筛管在韧皮部内)之间,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
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木本植物有形成层所以茎可以长的很粗,而草本植物没有,所以
茎不能长粗。
4.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名称
分
布
结
构
特
点
功
能
细
胞
横壁
导管
木质部
由许多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完全消失
由根向上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有筛孔
由叶向下部输送有机物
根、茎、叶中的导管彼此相通,根、茎、叶里的筛管也是彼此相通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使大量的水分散失
(1)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2)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
表皮
表皮细胞:外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的半月形,内有叶绿体):控制气孔(气体进出的门户)的开闭
叶片
叶肉:细胞内含叶绿体,叶绿体内有叶绿素
叶脉:支持作用
运输作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运送有机物
(3)场所: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叶柄和幼嫩的茎上也有少量进行
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根毛
→
根、茎、叶内的导管
→
气孔
(4)
过程:土壤中的水分
根内
叶肉细胞
大气
(5)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植物的蒸腾量: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多数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例如: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从土壤中吸收200千克的水,但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99%的水被蒸腾掉了。
三、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改善气候;保持水土,使地下水得到补充。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暗处理的目的:让叶片内的有机物耗尽
遮光照射:在黑暗处进行,上下两面要同时遮盖,遮光和不遮光处形成对照
(1)
方法步骤
摘下叶片
酒精褪色
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
漂洗干净,滴加碘液
观察结果:叶片见光的部分遇碘变蓝
(2)
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2、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1)
细胞水平: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细胞膜——蛋白质和脂质;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
(2)
器官水平:苹果、梨等果实含有丰富的糖类
(3)
个体水平:构成植物体干重的绝大部分物质是有机物
3、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
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实验:教科书P122-124)
光能、叶绿体
(2)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3)
实质
物质的转化:简单的有机物
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能量的转化:
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
意义:1)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有机物为动植物及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
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
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2.反应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3.场所:植物体内所有的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内)
4.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放出去。
5.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粮食储藏、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6.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外界条件
影响
生产措施
温度
随温度升高而加强,过高又减弱
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保持低温
水分
随植物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
粮食在入仓以前一定要晒干
氧气
在一定浓度内随氧的浓度增加而加强
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含氧量(如充加氮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浓度大时,受到抑制
充加二氧化碳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
7.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的特征,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8.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含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条件
在光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转化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转化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9.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森林覆盖率低;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草场退化、沙化,土地沙漠
化比较严重
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1)
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瘦逐渐变得灵巧。
(2)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二、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
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生殖过程
(1)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
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精子在输卵管内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分化
继续发育 分娩
受精卵
胚泡
胚胎 胎儿
婴儿
卵细胞完成受精 形成组织和器官 怀孕八周左右
在输卵管内发育 在母体子宫内发育40周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时通过胎盘的绒毛与母体进行物质
交流。
三、青春期
1.青春期身体发育:
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大脑
功能特点
心脏
结构、功能完善化
肺功能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性发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2.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 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3、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卫生保健:七年级下册P16
(3)心理卫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很师长密切交流。
四、计划生育
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龄晚2到3年结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到3年生育
少生: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稳定低生育水平
优生: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科学分娩、禁止近亲结婚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能源物质 脂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
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
成血红蛋白)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营养物质
主要作用
蛋白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糖类
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
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在体内储存
维生素
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水
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无机盐
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无机盐的作用: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
含磷的无机盐
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障碍
含锌的无机盐
生长发育不良
维生素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种类
功能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夜盲症
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脚气病
牛肉、肾、谷类种皮、豆类
维生素C
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
坏血病
水果、蔬菜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肝脏、鸡蛋、鱼肝油
二、消化和吸收
1.食物的消化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
(2)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消化道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位于消化道内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3)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肠壁构造(由内向外):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①
最长,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适于消化和吸收;
②
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③
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
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④
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
(4)食物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酶(肠液、胰液)
唾液淀粉酶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唾液淀粉酶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
氨基酸
酶(肠液、胰液)
胆汁(肝脏)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2.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
盐和维生素。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三、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
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3.食品安全:2009年6月1日施行《食品安全法》
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
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道的组成:
呼吸道
鼻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呼吸系统
作用:保证气体顺利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2)结构: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
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
功能:气体交换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
氧气
二氧化碳
外界空气 肺泡
(通过呼吸道完成)
2)体内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氧气
二氧化碳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
血液
条件:毛细血管与肺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结果:静脉血 动脉血
氧气
二氧化碳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
条件: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结果:动脉血
静脉血
三、空气的质量与健康
1)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
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当地空气污染的原因
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血液循环系统
血管
心脏
一、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
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种类
形态特点
正常值
功能
病症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男子平均值:5.0*1012个/升;女子:4.2*1012个/升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贫血
白细胞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4~10*109个/升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发炎
血小板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100~300*109个/升
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
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图片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种类
功能
分布
结构特点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较深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
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房室瓣
动脉瓣
主动脉
肺动脉
左心室
上腔静脉
上腔静脉
图1
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由心肌构成有四个腔:左心房(连接肺静脉)
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连接着主动脉)
右心室(连接肺动脉)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
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
(心房 心室
动脉)
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心房、心室与瓣膜的活动关系:
2)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身体各处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毛细血管
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体循环
肺循环
起点
左心室
右心室
终点
右心房
左心房
血液变化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功能
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联系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
(2)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四、输血与血量
1、血量:占体重的7~8%
2、输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排泄
概念: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区别于: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排尿的通道,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尿道:排出尿液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单位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肾小囊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三、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血液
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过滤,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区别: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代谢废物)、原尿(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和尿液(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葡萄糖)
静脉:
尿素少
静脉血
出球小动脉
动脉血
入球小动脉
动脉血
肾小管
重吸收作用
(尿液)
肾脏
膀胱
肾小球
过滤作用
肾小囊:原尿
四、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 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五、人粪尿的处理
1)人粪尿的价值:作为农家肥。特点是: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
2)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方法:
建沼气池;高温堆肥;建生态厕所
作用:杀死各种病菌、虫卵,分解有机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六、排遗:食物残渣的排出(粪便)
第六章
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色素,中央是瞳孔,通光,虹膜
眼球壁
收缩可调节瞳孔的大小
中膜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晶状体:双凸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内容物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房水
视神经
1)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有感光细胞,成像)→视觉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戴凹透镜
(点拨: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的曲度变小;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的曲度变大。走进暗处:瞳孔会放大,走进亮处:瞳孔会缩小。)
图-6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戴凸透镜
2.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郭: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1)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半规管: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内耳
前庭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
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脊
髓
能对外界的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它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主要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脊神经
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结构
细胞体
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
组成组成轴突 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
髓鞘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神经
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区别于:应激性
2.膝跳反射的实验:P91
扣击部位:膝盖下位的韧带
现象:小腿以膝盖为轴,突然跳起来
感受器: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
效应器: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
神经中枢:脊髓灰质内的膝跳反射中枢
3.反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书P92)
神经节
节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4、反射的类型
类型
区别
非条件反射
简单反射
条件反射
复杂反射
形成生来就有(低级)
后天获得(高级)
参与结构
大脑皮层以下(脑干、脊髓)
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
固定,不消退
暂时,可消退
两者的联系
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四
激素调节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等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岛:位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性腺:睾丸(男性):分泌雄性激素
卵巢(女性):分泌雌性激素
2)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3)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
食物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低血糖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
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草原过度放牧,沙尘暴危害严重
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等
2、环境污染:
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书P108~110)
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破坏(见书P111)
水污染:太湖水滋生大量蓝藻,湖水变臭
类型
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控制措施:书P118)
土壤污染:白色垃圾、工业废渣
噪音污染
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保护森林和植被
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主要类群
结构特点
常见动物
原生动物
单细胞动物,最原始、低等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
腔肠动物
有口无肛门、辐射对称(两个胚层)
体表有刺细胞
水螅、海蜇、海葵、珊瑚虫
扁形动物
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左右对称(三个胚层)
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蛔虫、钩虫、线虫
环节动物
身体呈圆筒形,由相似体节构成,体壁呼吸、真体腔,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沙蚕、蚯蚓、水蛭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包被,运动器官是足
乌贼、鱿鱼、章鱼、鲍鱼、贝类
节肢动物
身体由体节构成并且分部,有外骨骼(蜕皮)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类群,已知有120万种以上
虾、蟹、蜘蛛,蜈蚣、马陆、蜜蜂等昆虫类
甲壳动物
具有甲壳、鳃呼吸
虾、蟹、昆虫
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
蝗虫(头、胸、腹)、蝴蝶
鱼类
终生生活水中,体表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一心房一心室,变温动物。最早出现的水生脊椎动物类群
海马、鲨鱼等鱼类
两栖类
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水、陆,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分泌粘液辅助呼吸,二心房一心室,变态发育,变温动物,由水生向陆生发展的中间过渡类型
大鲵(娃娃鱼)、蝾螈、青蛙、蟾蜍
爬行类
体表覆盖鳞片,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生,心脏2心房1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变温动物,是摆脱水的真正陆生动物
鳄鱼、龟、蜥蜴(避役、变色龙)、壁虎、蛇
鸟类
体表覆盖羽毛,前肢演化为翅,用肺呼吸,心脏两心房两心室,体温恒定,骨中空、双重呼吸,恒温动物
家禽、企鹅、鸵鸟
哺乳类
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为门、犬、臼齿,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脑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胎生、哺乳,是恒温动物。最高等的动物类群。
鲸鱼、蝙蝠、白鳍豚、鸭嘴兽、海象、海狮、海豚等
列表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动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受精方式
发育时期
发育过程
昆虫
蝗虫
有性生殖卵生
体内受精
受精卵→若虫→成虫
不完全变态
家蚕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青蛙
有性生殖卵生
体外受精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变态发育
鸟类
家鸽
有性生殖卵生
体内受精
受精卵→雏鸟→成鸟
没有变态发育
比较说明
①生殖方式相同:有性生殖,卵生
②青蛙两栖类动物的受精方式特殊:体外受精(水中)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2)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3)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4)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5)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6)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7)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形
态:鳃丝呈细丝状
3.观察鳃
颜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腔肠动物:海葵、珊瑚等
4.其他水生动物
软体动物:乌贼、河蚌等
甲壳动物:虾、蟹等
其他水生动物:海豚、龟等
水域环境是水生动物的乐园
5.水域环境的保护
污染物、农药化肥的使用等破坏水域环境
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陆生生活的动物
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发对环境的适应
1.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
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靠近身体前端有一节特别大,颜色较浅,且光滑,指环状,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3、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2)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
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3)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4)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5)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6)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
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例如:蝙蝠、鸭嘴兽、袋鼠鲸、虎、黑猩猩等
三
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类
1)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两翼和尾部生有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2)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3)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充满空气,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龙骨突上;
(4)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有喙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5)心肌发达,血液循环快,血液输送氧、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6)用肺和气囊进行双重呼吸,保证家鸽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
2)鸟类的主要特征: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骨中空,内充空气,心脏分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
2.昆虫
1)观察昆虫的翅辨认昆虫
孵化
2)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
5次蜕皮
受精卵
跳蝻(幼虫,没有翅,不能飞,能跳跃,形态与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
小,生殖器官不成熟,也叫若虫)
成虫(能飞)
不完全变态:卵 若虫 成虫
3)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着生有运动器官-足和翅
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四.水陆两栖的动物
1)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都在水中进行,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受精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2)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
2)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变态发育成成体
成体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
动物的运动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骨
关节面(有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
骨骼
骨连接(能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
关节囊
2.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腔
骨骼肌 肌腹:由肌肉组织组成,能够收缩和舒张
肌键:位于骨骼肌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属于结缔组织。
图-2
关节结构图
关节窝
关节软骨
关节头
关节囊
关节腔
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3.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有一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连结;
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
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5.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调节)、消化系统(提供能量)、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6.动作产生的意义:动物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表现上,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动物行为分为
1)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由
遗传因素决定。
实例:蜜蜂采蜜、蚂蚁作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2)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实例: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3.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三、社会行为
1.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一系列行为。
群体内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来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举例
白蚁群体(无等级制度: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狒狒群体(有等级制度:“首领”雄狒狒、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幼狒狒)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5.探究蚂蚁的通讯
通讯: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1)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
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
(2)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可被植物重新利用;
遗体被分解后,释放二氧化碳、含氮无机盐等也可被重新利用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有益:传粉、传播种子,扩大分布范围
有害:数量过多危害植物
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调查活动:调查目的、材料用具、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2)生物反应器:是指任何提供生物活性环境的制造或工程设备。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最理想的“乳房生物反应器”及开发前景
生物反应器的好处:成本低;设备简单;效率高;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
(3)仿生: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仿生的例子:雷达、飞机、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菌落的大小
观察菌落 菌落的形态
区别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菌落的颜色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菌落
较小
大多数光滑粘稠或干燥粗糙
多为白色
真菌菌落
大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黄等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冷却、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
恒温培养
3.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设计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过程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分布的特点:无处不在二、细菌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菌
19世纪中叶,巴斯德(微生物之父)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大小:个体微小,高倍镜或电镜下可见
形态:单细胞,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形态和结构
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构成,无成形的细胞核;鞭毛、荚膜、芽孢
营养方式:没有叶绿体,异养型,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遇到不良环境,可形成休眠体芽孢,速度很快。
3.细菌结构示意图如下
三、真菌
多细胞个体:蘑菇:食用或者药用
1.各种各样的真菌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观察比较
单细胞个体:酵母菌:酿酒、做面包等
2.主要特征: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3.真菌的繁殖:孢子繁殖
4.真菌的结构
5.菌丝
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营养菌丝:深入营养物质内部的6.青霉和曲霉比较
青霉
曲霉
不同点
孢子形态
扫帚状
放射状
颜色
青绿色
黑色
相同点
多细胞
由菌丝构成孢子生殖
7.蘑菇的结构图
子实体
四、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着参与物质循环
细菌引起人或动物患病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
真菌引起人或动物患病:足癣
2、引起动物或人患病
真菌引起植物患病,小麦叶锈病
生产应用:以菌治虫
3、与动物共生
共生:有些细菌或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
做共生。
真菌与藻类植物共生形成地衣
共生举例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植物共生形成根瘤
肠道内细菌与动物(包括人)共生
五、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发酵现象
发酵原理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发酵技术的应用及其产品(酸奶、泡菜)
甜酒的制作
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食品保存的原理
分析并归纳食品保存的方法
3.细菌、真菌与疾病的防治:抗生素的概念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与胰岛素
4.细菌与真菌与环境的保护:污水处理厂(甲烷菌)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动物病毒(流感病毒)
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病毒的结构很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一、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生物分类法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关系
藻类植物:水绵
无种子(孢子植物)苔藓植物:葫芦藓
植物的分类
蕨类植物:肾蕨
裸子植物:油松
有种子(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玉米(单子叶植物)、向日葵(双子叶植物)
环节动物:蚯蚓
节肢动物:蜜蜂、蜘蛛、蜈蚣、虾、螃蟹
无脊柱(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珊瑚虫、海葵
软体动物:河蚌、田螺
动物的分类
鱼类:鲫鱼
两栖类:青蛙、蟾蜍
有脊柱(脊椎动物)爬行类:壁虎、蜥蜴、龟、鳖、鳄鱼
鸟类:家鸽
哺乳类:家兔、猫、虎
二、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生物的单位(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例:
马:马种、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桃:桃种、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植物界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已知的种类很多
二、理解生物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种间生物基因多样性
种内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成因: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类型: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等三、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
每种具有独特基因库的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是相联系的。生物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基因资源损失,并且必然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将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四、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全世界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速度惊人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我国特有的部分珍惜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生物的栖息地的破还(最终要的原因)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的偷猎和捕杀野生动物)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是天然的基因库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天然实验室
活得自然博物管
实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颁布和完善法律和法规
保护生物圈
生物种类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①保护生物栖息地
②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见本资料的第4页)
2.无性生殖
1)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不久,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
天竺葵、葡萄、月季
2)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接穗
芽接
砧木
枝接
关键:确保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组织培养:
(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体的任何一个活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都有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
(2)组织培养的过程:
人工配置的营养物质
分化出根和芽
移栽
植物组织
愈伤组织
试管苗
植物体
(3)组织培养的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繁殖速度快;可以培育出无病毒的植株;不受季节的影响;易于诱导变异,有利于科研与生产。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活史:卵、幼虫、蛹、成虫
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2.其他昆虫的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例如:蜜蜂、菜粉蝶、蝇、蚊。
2)不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都在水中进行,有性生殖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2.发育过程:受精卵
蝌
蚪
幼
蛙
成蛙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环境被污染不利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四.鸟类的生殖与发育
1.鸟卵的结构:
卵
壳
保护内部结构
卵壳膜
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
卵黄膜
卵细胞
卵黄:提供胚胎发育用的养料
胚盘:含细胞核,胚胎发育的部位
卵黄系带:固定卵细胞
气室:提供空气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求偶
交配
筑巢
产卵
孵卵
育雏(画线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形状。
2.相对性状:遗传学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3.分析资料《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得出结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二.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1、染色体:细胞核内存在的一些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数量: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内的少一半
遗传物质:DNA、RNA
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2.基因经精子或者卵细胞的传递
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22条+x或者y),形成受精卵以后恢复。
三.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1、基因是成对的,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2、当成对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性基因的性状表现出来。
3、禁止近亲结婚原因:产生的后代增加患遗传病的机会。
四.
人的性别遗传
1.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男性为22+xy
女性为:22+xx
2.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五.
生物的变异
1、变异的定义: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根据遗传性分
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的2、类型
不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的根据对生物个体的意义分
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
不利变异: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
3、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培育生物新品种
高产奶牛、高产抗倒伏的水稻、太空椒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起源: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原始大气:没有氧
2、条件
能量:高温、紫外线、雷电
原始海洋:生命的摇篮
二.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植物:原始藻类植物
原始苔藓植物
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种子植物
2.无脊椎动物:
原始的哺乳类
脊椎动物:原始的鱼类
原始的两栖类
原始的爬行类
原始的鸟类
3.生物进化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
生物进化的原因
1、证据:化石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
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
2、原因:人工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地选择而形成的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
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三个基本环节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保护易感者: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
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黏膜
功能:阻挡、杀死、清扫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第二道防线
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功能:溶解、吞噬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产生的,促进白细胞吞噬抗原,或使病原体
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
失去活性
物起作用。
免疫器官:
1)胸腺:产生淋巴细胞和分泌胸腺激素(促使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
2)淋巴结:有吞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3)脾:产生白细胞,内有吞噬细胞,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或异物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3、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百白破: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安全用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法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危害。
2、药物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3、急救:120急救电话
1)人工呼吸:注意保证呼吸道通畅,次数为15-20次/分。
2)胸外心脏挤压:有节律、带有冲击性的用力挤压病人的胸骨下端。
3)出血和出血的护理: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二.
体循环(大循环)∶
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入主动脉,又经动脉各级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然后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壁,借助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经过交换后,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再经过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血液沿着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体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
体循环的途径:动脉血从左心室泵→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在人体的毛细血管或动脉注射,经体循环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1.物质和能量变化的基础:细胞代谢。生殖、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和分化。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2.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是机体代谢和执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原核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4.原核细胞为二分裂。
5.蓝藻:蓝球藻(色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细菌可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一般来讲霉菌都属于真菌,但链霉菌是放线菌,是原核。
原核细胞还有乳酸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6.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7.噬菌体是细菌病毒。
8.植物分生区:细胞质浓,细胞核大,细胞个体小。近似正方体,排列整齐、紧密。核大,质浓,没有液泡,为幼嫩的、不成熟的植物细胞。无叶绿体。
9.HIV破坏T淋巴细胞
10.朊病毒(疯牛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侵染因子)
11.细胞学说的建立将生物界用细胞统一起来,揭示了各种生物之间的共性,揭示了细胞结构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不足之处:未涉及非细胞结构的生命形式;对细胞内部的详细结构功能未认识清楚;未对不同类型的细胞加以界定;来源未揭示清楚;仅
细胞水平;缺乏实践指导
12.细胞学说三要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细胞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有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
13.细胞统一性;遗传密码通用
14.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15.高倍镜观察: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没粗准的事!
1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不是面积的放大倍数。
17.血红蛋白是指红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不属于生命系统。
18.血液属于组织层次。
19.真核藻类:衣藻、小球藻、栅藻、水绵、紫菜、海带
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20.最小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1.联系亲代和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
22.检查染色标本,光线强,未染色标本,光线弱。
23.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是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24.生物体有选择的从非生物界获取组成自身的物质。
25.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菌细胞壁中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26.碳元素在生物界中含量较高,而在非生物界(最多的是O)含量
较少
27.P是组成ATP、膜结构PO43-(!叶绿体膜、基粒)的重要成分,叶绿体中DNA的构成成分。Ca、P(CaCO3)是组成骨骼、牙齿的成分,人体内99%的钙以钙盐的形式沉积在骨组织中。Ca2+调节细胞内物质代谢,是许多酶的激活剂,促进凝血 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少了导致抽搐。Mg是叶绿素的成分,Mg2+对于DNA复制和蛋白质生物合成都是必不可少的。Fe(Fe2+)是血红蛋白的成分。K+和Na+调节渗透压。Zn是构成多种蛋白质分子的必需元素,缺锌 人体免疫缺陷;锌多 顽固性贫血;促进生长素合成。Cu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在生物系统中起着独特的催化剂,参与造血过程和及铁的代谢,参与一些酶的合成和黑色素合成。Co钴对铁的代谢,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的发育成熟等有重要作用。Cr3+是胰岛素参与作用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过程所必需的元素,也是正常胆固醇代谢的必需元素,六价铬如CrO2-4是有毒有害的致癌物。Mn锰是丙酮酸羟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精氨酸酶等的组成成分,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内分泌有影响。Se硒是人体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流行的氟中毒是饮水或食物中高氟所引起的,甲状腺肿是缺碘的缘故。油菜缺B花而不实。
28.细胞内化合物:水85%-90%蛋白质 7%-10%
29.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H 相对含量最多的是O
30.自由水/结合水越大 生物的新陈代谢越旺盛 抗性越小
31.失去结合水的细胞失去生理活性。
32.自由水是各种代谢活动的介质 是良好的溶剂
33.人血浆ph 7.35-7.45
34.血液缓冲对:NaHCO3(KHCO3)/H2CO3NaHPO4
35.人类细胞不能合成8种氨基酸(甲来写一本亮色书),婴儿9种(组氨酸)
36.蛋白质变性后失活不溶于水。
37.有苯环的蛋白质遇硝酸变黄
38.人和动物的肌肉(肌肉蛋白肌球蛋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39.常考的蛋白质:生长激素 抗体 抗毒素 载体 胰岛素凝集素神经递质受体
40.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都是六碳糖 同分异构体
41.大豆种子含类脂很多
42.固醇:维生素D 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糖类和无机盐的代谢 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性激素(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胆固醇
43.糖类合成部位:叶绿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肝脏 肌肉脂质合成部位:内质网
44.还原糖:葡果麦
45.并非所有的糖类是能源物质(核糖 纤维素)
46.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这些修饰包括糖基化、羟基化、酰基化、二硫键形成新生肽链的折叠、组装
47.甲基绿派罗宁 现配现用 混合使用
48.生物体可直接理由的糖类有单糖和二糖
49.糖原是动物的重要储能物质,脂肪是良好储能物质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50.菲林试剂(0.05g/ml):混合加双缩脲(0.01):分开加 先碱后铜
51.花生子叶观察需用酒精洗去浮色
52.形成一个二硫键脱去两个氢
53.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一对蜗牛举办婚礼, 蝴蝶去祝贺, 看见新郎新娘长得一个模样, 分不清哪位是新郎, 哪位是新娘。怕出洋相, 蝴蝶只好含糊的说了声祝它俩幸福, 就飞走了。过了一段时间, 蝴蝶又参加蚯蚓的婚礼, 发现蚯蚓的新郎新娘也长得一模一样, 蝴蝶心里很纳闷, 怎么新郎新娘也是一个模样?这时蝴蝶正好碰见黄鳝, 蝴蝶就喊道:“喂!黄鳝先生!”, 黄鳝纠正道:“不, 现在应该叫我小姐。”蝴蝶摇摇头道:“对不起, 现在应该称你小姐, 以后就要改称你‘女士’了。”黄鳝摇了摇头说“哈哈, 将来应该叫我‘先生’。”蝴蝶这次又闹笑话了, 你知道蝴蝶错在哪儿吗?
原来蜗牛和蚯蚓都是雌雄同体的, 所以结婚时蜗牛和蚯蚓是不分新郎新娘的。黄鳝的性别更特别, 刚出生的小黄鳝都是雌性, 等小黄鳝发育成熟, 产完了卵, 就变成雄黄鳝了, 也就是故事中的“小姐”变成“先生”了。这种雌性、雄性转变过程, 在生物学上称为性逆转。
蜘蛛织网, 除了可以捕捉猎物之外, 还有什么作用呢?原来蜘蛛织网还能够预测天气。如果看见蜘蛛张网, 那么阴雨天气将会转晴;而看见蜘蛛收网的话, 天气将转为阴雨。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 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 当阴雨天气来临时, 由于空气中湿度大, 水汽多, 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 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 便停止放丝而收网。
我们知道很多动物, 例如青蛙、蛇等到了冬天都会进行冬眠, 但是你听说过有动物夏眠吗?自然界很奇妙, 在海洋中就存在这样的动物, 它名叫———海参, 是一种夏眠动物。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海参是以一些小浮游生物为食, 夏天的时候, 由于太阳光比较强烈, 导致上层的海水温度高, 于是海底的小动物都浮上海面进行大量的捕食和繁殖, 导致海参断了食物的来源, 故海参只能进行夏眠。
人会笑, 有些动物会笑, 但是你听说过植物会笑吗?在非洲东部的一个植物园里, 有一种会发出“哈哈”笑声的树。初到植物园的人往往被这笑声所戏弄, 对此迷惑不解, 只听到“哈哈”笑声却看不到发出笑声的人。原来笑声是树发出来的, 因此当地人称这种树叫笑树。笑树是一种小乔木, 能长到七八米高, 树干深褐色, 叶子椭圆形。每个树枝杈间长有一个皮果, 形状像铃铛。皮果内生有许多小滚珠似的皮蕊, 能在果皮里滚动。皮果的壳上长了许多斑点般的小孔, 每当微风吹来, 皮蕊在里面滚动, 就会发出“哈哈”的声响, 很像人的笑声。笑树这种会笑的功能, 被当地的人们巧妙地利用起来, 把它种植在田边, 每当鸟儿飞来的时候, 听到阵阵笑声, 以为是人来了, 不敢降落, 从而保护了农作物不受损害。
【摘要】初三化学里有许多化学概念、知识点等需要记忆背诵,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只会使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本文巧妙地利用谐音记忆、联想记忆等,使学生记住这些化学概念、常用知识点变得简单而快乐。
【关键词】初中化学 谐音记忆 联想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96-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在学习化学时,首先要认识一些实验的常用仪器和药品,学习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室的化学药品有固体,也有液体。当我们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然后把药品放入容器口,最后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可以将这一过程记忆为:“一横二放三慢竖”。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把管口倾斜,再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可以记忆为“一斜二送三直立”。当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常用量筒量出体积。正确的读数应该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错误的采用仰视读数就会偏小,俯视读数就会偏大,可以理解为“仰”的笔画数比“俯”的少,所以“仰小”;“俯”的笔画数比“仰”的多,所以“俯大”,记忆为“仰小俯大”。如果采用这种错误的读数,量取液体实际体积的大小却又恰好相反。
在初中阶段,实验室制取气体有三种。包括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如下: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把药品装进试管;3.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5.收:收集气体;6.离:导管撤离水槽;7.熄:熄灭酒精灯。将这七个步骤的关键字我们可以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记忆就方便多了。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如图1所示。
如何巧妙地记住这些元素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呢?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父母总是在为女儿的幸福操心,并慎重地挑选着中意的女婿。所以可以联想记忆为可: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美(镁)?元素的化合价也很重要,我们需要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我们将化合价按一定规律进行分类,并编写成顺口溜如下:一价氯钠钾银氢,二价氧镁锌钡钙。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零永不变。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碳酸硫酸根。还可以把顺口溜的前两句联想记忆为:某个家庭中有两个女儿,第一个女儿是亲生的,第二个女儿是收养的。因为偏心,家人在出嫁这两个女儿时的心理和待遇自然不一。当决定嫁第一个女儿时,心里一直在盘算哪一家来迎亲比较好,“一嫁女哪家迎亲”?;出家第二个女儿的时候,新娘子的嫁妆少得可怜,竟然连盖的新被子都没有!“二嫁养没新被盖”。化学元素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如图2所示:
先看酸,酸都溶;接下来再看碱,溶碱有五位:钡、钙、钾、铵、钠,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那谁知道北丐洪七公的家安在哪里?因此可以谐音记忆为“北丐家安哪”?最后来看盐。硝酸盐酸硫酸盐,全都溶解看不见,除了典型的沉淀(AgCl和BaSO4),不溶水酸是考点;碳酸盐溶钠钾铵,其余不溶记心间。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05-24
生物八下知识点总结06-11
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11-12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7-08
高二生物知识内容总结10-31
7年级生物知识总结11-25
初二上生物知识点总结11-13
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12-10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01-07
微生物经典知识点总结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