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共8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 篇1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jiã石 澹.dàn 竦.sǒng 峙.zhì 堤.d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次.北固山下 次:停泊。 (2) 客路..

青山外 客路:旅途。 (3) 最爱湖东行不足.. 不足:不够。 (4)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出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观沧海》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7.《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表达作者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钱塘湖春行》一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称谓)。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

4.《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选自《稼轩长短句》。从词的常识看,“西江月”是词牌名。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著称。

5.《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从曲的常识看,“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其作者是元朝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第16课 化石吟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hái骨 猛犸.mǎ 葱茏.lïng 雕.diāo刻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2)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2.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化石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是张锋。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luán 轻盈.yíng 绫.líng纱 粼.lín波 绸.chïu幕 弥.mí漫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2) 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3) 弥漫:充满,布满。 (4)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2.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12

3.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看云识天气》是一篇说明文(体裁),是朱泳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的。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 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3.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第18课 绿色蝈蝈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篝.gōu火 狩.shîu猎 喧嚣.xiāo xī sū 暗哑..yīn yǎ 静谧.mì 螽.zhōng斯 莴苣..wō jù 颚.â喙.huì 2.解释下列词语。

(1)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静谧:安静。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当孩子们围着欢乐的篝火跳跳蹦蹦,当鼓声随着每支烟花的升空而响起时,我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

2.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绿色蝈蝈》一文的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

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椭.tuǒ圆 着.zhuï陆 铁锹.qiāo 月壤.rǎng 海域.yù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2)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阿姆斯特朗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这样评论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 篇2

1.“大泽乡”不在安徽宿州西南

九年级上册, 第182页《陈涉世家》课文下面对“陈涉世家”的注释中有写到:“公元前209年, 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 (现在安徽宿州西南) 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这其中的“大泽乡”应在安徽宿州东南才对。查阅《辞海》 (本文均指1999年版缩印本) 第765页对“大泽乡”的注释、772页对“大泽乡起义”的注释、528页对“陈胜”的注释、878页对“吴广‘的注释中都可看到:”大泽乡’位于今安徽宿州市东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中国百科大辞典》 (总编辑梅益、陈原, 主编王伯恭) 中对“大泽乡”的注释为:“中国古地名。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刘村集。秦末陈涉、吴广起义于此。当地有故台遗址, 相传为起义军向群众宣传的地方, 后人在此建有祠庙, 以作纪念。”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中国历史大辞典》 (编纂委员会主任郑天挺、谭其骧) 中对“大泽乡”的注释也是:“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南。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与此……”

翻阅各版本的安徽宿州市地图, 也同样可看到“大泽乡”位于安徽宿州东南。

2. 德国1949年才分裂为两个国家

八年级上册, 第38页《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有“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一句。课文下面对“西德”的注释为:“1945年德意志帝国战败之后, 分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者一般简称为西德。1990年10月3日, 两国重新统一。”

其实, 德国在1949年才正式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辞海》第975页对“德国”的注释中提到: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战败投降。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 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9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1949年9月合并后的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 苏联占领区内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8月31日两德签订“统一条约”。同年10月3日两国重新统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精粹本) 对“德国”的注释中也提到: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9月, 美、英、法战区合并, 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简称联邦德国) 。同年10月, 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简称民主德国) 。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3.“正德年间”应为1506-1521

八年级上册, 第105页《苏州园林》课文下面对“拙政园”的注释为:“苏州古典园林之一, 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 (1508-1521) , 画家文征明曾参与设计。”

其实, 这明代正德年间应为1506-1521才对。《辞海》第833页对“拙政园”的注释中有:“明正德年间 (1506-1521) 御史王献臣创建。”《辞海》第1648页对“正德”的注释中也有:“明武宗年号 (1506-1521) 。”1999年9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编著的《中国古园林》一书, 其书中对拙政园的描写有: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隅, 始建于明正德年间 (公元1506-1521年) , 园主为明御史王献臣。

具体说,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 即1509年。《咬文嚼字》杂志2007年合订本第11期47页《园林名称十二问》参考答案中写到:“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 (1509年) , 是明代弘治进士王献臣弃官回乡后, 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及元代大宏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逍遥自得……灌园鬻蔬, 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 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打开拙政园网站http://www.szzzy.cn/Release/review.asp?id=1也可查阅同样的注释。

4. 鄞县“要备注”今宁波市鄞州区

八年级上册, 第137页《奇妙的克隆》课文下面对著名学者“童第周”的注释为:“浙江鄞县人, 实验胚胎学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 篇3

一、标点符号不合乎规范

1.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尾误用问号

八(上)第10课余秋雨的《信客》,导引中:“熟读课文,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看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同时看看周围,有没有这种类型的人?”句中的问号使用不合乎规范。本句是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末应该用句号。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在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和第21课《桃花源记》的导引中均有出现。如:“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两句的句末都误用了问号。

2.总括句前面误用逗号

八(上)第26课郦道元的《三峡》,第一段中的“隐天蔽日”与“自非亭午夜分”之间不应该用逗号,而应该用冒号。因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在写“岭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在写“山高”。因为“山高岭连”,所以才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效果。也就是说最后这两句是对前文进行总括的语句,冒号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逗号没此功用。

3.连词前误用顿号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间使用顿号不恰当。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雪后的西湖已成为一片大的冰雪世界,“湖心亭一点”和“余舟一芥”是在大的背景烘托之下出现的小事物,这两个小事物属于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和“与”就不应该同时用。另外本文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天”“云”“山”“水”属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只用了“与”来连接,而没有同时用“、”和“与”来连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文的标点符号出现前后矛盾之处!

二、文言字词解释有误

1.“船底”被解释成“船顶”

八(上)第23课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船背”该如何解释?在课本P180的课下注解⒄中,它的意思为“船的顶部”。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的义项为“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反面”。针对此种义项,有很多人认为船的背面就是船的顶部。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又不经推敲。它的义项中除了“泛指物体的背面”外,还有“反面”之意。船的反面应该是哪里?我认为船的反面不是船的顶部,而应该是船的底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词典》中,“背”的义项为“物体的反面或物体朝后、朝下的一面”,并且后面附着“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这个示例。那么在此文中,这个“背”的义项就应该是“船的反面”或者“船的底部”。按正常的逻辑来判断,船的正面应该是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船身和船顶,而船的反面就是船的底部。除词典上的释义外,我们再结合语境来分析:如果按照“船的顶部”来解释,那么船的顶部应该为船舱的顶部。如果船舱的顶部不算高,在高度上来讲,苏东坡在上面题字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本文中的“中轩敞者为舱”的意思却为“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有“高”和“宽敞”,想必苏轼在上面题字还是比较困难的。除了高度外,还有一句“箬篷覆之”,意思是“用箬竹叶做的船篷”。既然已经有船篷了,就说明船舱的顶部已经雕刻了箬竹叶。把箬竹叶和题名刻在一起, 题名如何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的效果?从美观上来看,古人的文章、画等作品题目落款时往往都会选择左下角,避免冲淡作品的主题。魏学洢在雕刻这幅图景时应该会考虑苏轼的题名放在船的底部更合适,若苏轼题在船舱顶部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所以结合语境来看,“背”应该解释为“底部”。

2.“更定”被解释为“定更”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定”释为“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就目前来看,杭州西湖冬天在晚上六点左右天黑。在崇祯五年即1632年,晚上八点左右就是初更,而“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这说明此时已经天黑。既然已经天黑,如何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景象?特别是在古代野外的夜晚,没有照明的情况下,作者如何能看到“上下一白”的效果?另外,本文中的 “更定”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的“定更”吗?是否是译者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定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旧时晚上八点钟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而在依据最新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古汉语词典》中查到了“更定”,它的义项为“更深夜静”,而且举的例子就是本文中的“是日更定矣”。《古汉语词典》中“更”的义项为“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后起意义)”。《中学文言文多用词典》中“定”的义项为“人声静谧”,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也是此文中的“是日更定矣”。“矣”的义项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综合上面各个义项,先从“人声静谧”入手去分析,虽然深夜比较安静,但是古代晚上还是有打更的人出来打更,有打更的声音和打更人提醒大家防范的喊声。每两小时一次,还无法达到人声静谧,只有当五更都打完了,即到了早上五六点那样才真正的安静下来。再加之“矣”是“了”之意,表完成时态。“更”可以理解为“打更”,“矣”修饰“更”,意为“打更完毕”。那么“更定矣”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打更声结束后,人声静谧”。这时大概是早上五六点,而在杭州冬天日出的时间也刚好是五六点左右。在日出之后,作者出门才有可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象。

3.“郁郁”被解释为“形容草木茂盛”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下注解“郁郁”的意思为“形容草木茂盛”。但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为“香气浓烈的样子”,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恰巧就是本文中的“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我认为应该翻译为“香气浓烈的样子”。按照语境便可分析出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中的“岸”译为“岸上”。“芷”即白芷,香草名,可入药也可做香料,白芷枝叶呈青色。“汀兰”译为“小洲上的兰花”,兰花的枝叶也呈青翠色。由此可判断出,白芷和兰花发出浓烈的香气,呈现出一片青葱翠绿的颜色。所以此两句应该翻译成“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4.“极”被解释为“尽”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意思为“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 从修辞角度分析,应该是对偶句,即“通”与“极”的词性一致,都是动词。课本的课下注解“极” 被解释为“尽”,那么“尽”作为动词时有三个义项:①完,消失;②竭尽;③结束,完成。把这三个义项都带入原句中进行翻译,明显不合语法规范。“极”作为动词时有一个义项是“至,到达”。我认为此处的“极”翻译成“至,到达”或“到,到了”更合适。

三、表意不明

1.小说中的“我”被表述成“作者”

八(上)第8课李森祥的《台阶》的体裁是小说,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在P67导引中的“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父亲的故事的”一句表意不明,易让人产生“作者”就是“我”的误解。此处不妨改成“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文中‘我的父亲的故事的”。

2.并列谓语服务于同一个主语导致语意不明

在八下第25课的导引中,有一处文字“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表意不明,它的表述容易误导读者认为这课中所有的诗词曲都是“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长期被贬异地的悲愤心情,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杜牧的《赤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的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托了词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现出其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综上所述,各首有各自的感情特点,因此导引应在“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和“思亲忧国”的前面各加一个“有的”,这个句子就变成“这些作品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慷慨悲愤,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这样的表述才够准确。

四、对内容分析不当

八(上)《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湖中遇人、饮酒后才“问其姓氏”,人教版参考书对作者的这种行为有如下评论“这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位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我的观点恰恰相反。首先,由“余挐一小舟”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两句可看出,作者是自己划船并且是独自前往,但为什么后文却出现了“舟子”?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孤傲”的意思为孤僻高傲。指对他人的情感、意见或利益的冷漠。由此可看出张岱对身份地位低下的人持冷漠的态度,甚至不把他们当人看。其次,“见余,大喜”意思是“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此处只能看到对方的热情却看不到作者的热情。“拉余同饮”中的“拉”显示出对方主动邀请作者,而不是作者主动上前去交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为“勉强”之意,如果很乐意与对方交朋友,肯定也愿意把酒言欢,为何会有“勉强”之意呢?还有“而别”,意思为“就告别了”。作者就住在西湖附近,住处并不遥远,为什么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呢?由此可见张岱不是性情中人,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关注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及教参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教材依旧有出错现象,这些错误也正在误导着祖国的接班人们。如果教材编者能够治学严谨些,再借鉴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相信教材出错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初中生物知识点人教版 篇4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生物分类法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关系

2.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生物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马:马种、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桃:桃种、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植物界

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种多样性(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每种具有独特基因库的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是相联系的。生物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基因资源损失,并且必然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将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我国特有的部分珍惜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生物的栖息地的破还(最终要的原因)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的偷猎和捕杀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是天然的基因库

天然实验室

活的自然博物管

实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颁布和完善法律和法规。

初二生物必背知识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无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大多寄生生活;

涡虫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肠组成;

血吸虫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虫进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最后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

猪肉绦虫生活史:受精卵在猪体内发育成幼体,感染猪肉,形成“米猪肉”,进而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

3.线性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不分节,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结构简单,生殖能力强;

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部弯曲;

4.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少数寄生;

作用: 蚯蚓可入药,可以分解有机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5.软体动物

主要特征:体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运动器官是足;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等;

乌贼的壳—海螵蛸;鲍鱼的壳—石决明;

6.节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分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代表动物: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蛛形类(蜘蛛);昆虫类(蝗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有气门,是呼吸器官;

二、鱼

水中生活的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1.鱼的尾鳍可以控制前进方向,也可以产生前进动力;鱼的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②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⑤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⑥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⑦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3.观察鳃

形 态:鳃丝呈细丝状

颜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初一生物考点知识

传染病及人体免疫

1、病原体——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3、特点——传染性和流传性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如果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了,所以预防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当人体发病初期表现出来的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对患传染病的动物也应及时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各种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蝇、蚤等,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让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可以提高他们的抗病能力。

5、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看,流行性感冒流行时,流感患者是传染源,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是传播途径周围对该病缺乏抵抗力的人则是易感人群。

6、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第二道防线——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第三道防线—— 组成:免疫器官(脾、淋巴结)、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功能:产生抗体,消除病原体(抗原)

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使抗原清除或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后,身体仍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会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患过水痘、天花的人就不会再患了。

免疫种类形成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遗传而来,人人生来就有对一切病原体都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只有在出生以后,与该病原体经过斗争的人才有,不能遗传对某一中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7、免疫的功能:

1)排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健康。

2)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

3)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8、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体——身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类蛋白质,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特异性结合,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9、计划免疫——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92年前要求12岁以下儿童接受“四苗”,92年后增加一苗。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 篇5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1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30°NS为低纬度;30°60°NS为中纬度;60°90°NS为高纬度。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

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有长有短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15、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1、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2、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3、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

25、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_: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特点

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多变、不稳定

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稳定

29、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一天当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3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洋流因素。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3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 约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_、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东南亚等

○3_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_——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10.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4

一、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_、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3._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_——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初中地理人教版知识点提纲5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见P6-P7)

经度(子午线)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0°—90°(90°N(北极)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写出A、B的坐标(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判断A、B的半球位置(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A在B的 方向(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A在B的 方向(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第三节 地图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线段式-(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积、岛屿最多、水温、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

5.大陆架、大陆坡、海沟

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的大洲是亚洲,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_。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短时间;经常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 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 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气温 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

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暴风骤雨,飞砂走石,风和日丽、阴雨绵绵(天气)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来挂丝(气候)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6图3.6)

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48图3.9空气质量级别和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影响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7月最低;海洋上2月,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3图3.17)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气温在西亚巴士拉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

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相对高度/100×0.6℃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注:日平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和气候特征(见P58图3.23)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少雨)

极地苔原气候(全年少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常年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亚热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区)

热带草原(夏季多雨区)

热带雨林(全年多雨)4.影响气候的因素

⑴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低纬降水多、高纬降水少

⑵海陆:距海近多雨、距海远少雨;距海近温差小、距海远,温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⑷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⑸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水库则风调雨顺旱涝灾害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形成温室效应,冰雪融化、水温上升,引发洪涝灾害

气候也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5.能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气候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 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200mm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增长规律:18世纪前缓慢之后迅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长速度由出生率(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决定。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人口增长;=0人口不增不减;<0人口减少,负增长)

一般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慢,经济落后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出生率=出生婴儿数/总人数 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

4.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达60亿,现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万

5.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一个国家或地取区的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66)

7.人口稀少区:干旱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人口问题: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就有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人口过少导致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人口问题对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过多的国家进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少的国家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城市里有较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较多的发展机会等。过多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病:住房拥挤、交通堵塞、垃圾噪音污染等

1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人类早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深受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大体上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人的肤色和眼色逐渐变深。

12.人种的分布(见P72图4.11)

人种 分布地区 包括人群 特征

白种人 欧北美洲大洋洲 阿拉伯人 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

黄种人 亚洲东部 因纽特人、印第安人 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

黑种人 非洲撒哈拉以南 黑皮肤黑眼珠黑而卷的头发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见P75图4.13)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东南亚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南部

法语 法国以及前殖民地

俄语 俄罗斯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三大宗教(见地图册P30)

宗教 发源地 信奉的神和教主 经典 宗教建筑 分布

_

(第一大)巴勒斯坦 上帝和耶稣 圣经 教堂、十字架 欧美、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第二大)阿拉伯半岛 安拉(真主)和穆罕默德 古兰经 清真寺、星月形标志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第三大)南亚(古印度)释迦牟尼 三藏 佛塔、寺庙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3.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中国的本土宗教为道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这里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2.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或没有聚落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自然资源、交通及经济状况等等(P80)

3.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如:东南亚高架屋、因纽特人冰屋、黄土高原窑洞、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西亚小窗厚墙的村庄等等

4.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但是,随着聚落的发展,传统民居在逐步消失,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呢?如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对四合院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要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5.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已被列入该名录之中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国界是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它是国家主权范围的边界。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如:美国、加拿大以湖泊为界,法国、西班牙以山脉为界,埃及、苏丹以经纬线为界P87

3.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P88

要能在大洲边界线附近找出横跨两大洲的国家。如:埃及跨亚非,土耳其跨亚欧,俄罗斯跨亚欧,巴拿马跨南北美洲,美国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属于大洋州)

4.世界上陆地面积的国家是俄罗斯(170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梵蒂冈(,居前六位的依次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P86了解六国轮廓)

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世界上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巴基斯坦、俄罗斯(欧洲)、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非洲)(其余六国均在亚洲)

6.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也不一样,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

7.世界各国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中国一贯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原则,以求得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8.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例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是欧洲丹麦的属地

9.根据经济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北美、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整个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一部分)。目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10.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经济发展滞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如新加坡、韩国、巴西。在一些领域,有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如印度的软件,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

11.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12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技术,购买本国难以生产的产品,所以合作交流是相互的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组织名称 简称 缩写 总部所在地 性质(了解)

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 WTO 瑞士的日内瓦 经济组织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奥委会 IOC 瑞士的洛桑 体育组织

欧洲联盟 欧盟 EU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政治、经济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 NATO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军事

石油输出国组织 欧佩克 OPEC 奥地利的维也纳 石油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 ASAN 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经济

美洲国家组织 OEA 美国的华盛顿

非洲联盟 非盟 AU 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盟 LAS 埃及的开罗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篇6

1.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动力)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最早发生的英国)

5.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尼纺纱机

6.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煤炭这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7.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9.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世界进一步连成一体)

10.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9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11.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最早走上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道路的国家: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的原因:美洲缺乏劳动力,贩卖黑奴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3“三角贸易”的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4“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英国人。(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

5“三角贸易”持续时间:三百多年

6“三角贸易”的影响:

(1)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造成非洲长期的贫穷、落后。

(2)欧洲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的时间:17世纪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 篇7

关键词:人教版中学语文,导读语,设计,更正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目是按照题目、作者、导读语、正文、课后题、生字生词等内容和顺序来安排的。其中“导读语”安排在作者后面,正文前面,是教材编写者加上去的,不是原著本来就有的。那么,为什么要加上“导读语”,“导读语”又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笔者认为课文正文前面加上“导读语”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思考方向,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有了导读语的帮助,就是没有老师教,学生也能把课文看懂。这样说来,“导读语”的设计是为了“变教本为学本”,为学生能更好地自学服务的。

但教材一些课文前面的“导读语”设计并不是很理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就这些“问题导读语”的不妥之处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导读语里提出的问题和课后题设计的问题雷同

例如《世说新语两则》一课的导读语:“《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魏晋时代早慧儿童的故事,这里选的就是其中著名的两则。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

评议:编者在导读语中设置了一个问题“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目的是引发读者思考。但该课课后题也设计了同样的问题:“《咏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导读语设计的问题和课后题选的问题雷同,同一个问题不能提问两次,所以导读语中的问题应该删去或更换成别的问题。

二、导读语为课后思考题提供了答案

例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导读语“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看,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面对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我想到了什么?”

评议:该导读语交代了“我”的心情变化轨迹,即“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而该课课后题第二题设计的是“从课文中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说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显然导读语中“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就是该问题的答案,这种“在导读语中答,在课后题中问”的设计应该改变。

三、导读语说出了文章的情感主旨,用编者的感受代替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例如《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一课的导读语:“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这两首散文诗,就是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评议:该导读语为读者提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两篇文章的文体都是散文诗,另一个是两篇文章的主旨都是对母爱的歌颂。但细读课文,发现两篇文章不光是写母爱。如其中一篇《金色花》:小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想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让妈妈找不到自己,妈妈嗔怪寻找孩子等一系列细节更多体现的是母子之间的亲昵和孩子对母亲的俏皮与依恋。同时文章的情感主旨是多元的,不同学生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像导读语中“文章是写母爱的”这种先入为主的用“编者的感受”代替“读者的个性体验”的定论式设计显然是违背课改要求的。

导读语概括交代了文章的内容、思路、线索,代替学生完成了重点学习任务,例如《丑小鸭》一课导读语:“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再如《最后一课》一课导读语:“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阿尔萨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评议:两则导读语都从整体上交代了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思路是怎样的。但辨析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是记叙文阅读的主要任务,也是测量是否掌握文章内容的硬性指标,如果在文章前面把这些内容都交代出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肯定大为不利的。

基于上面一些浅见,笔者希望人教版教材在修订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更新课文导读语设计,最好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导读语和上课教师导入语的关系

教材中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自学课文。讲读课文教师上课时都会设计一些导入语。如果讲读课文的导读语和教师导入语一样只是起到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可以不做安排,更有利于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思考。

2. 导读语和课后题的关系

导读语在前,课后题在后,分别是课文学习内容的两端,但不是呼应关系。导读语里提的问题,课后题不应再提,同时导读语不应该是课后题的答案。

3. 导读语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导读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当然是“导”。“导”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学”。如果出现了因“导”碍学,因“导”害学的情况就不如不“导”。要想让“导”助“学”,编者就应该明晰不同课文的“学习重点”,让“导”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 篇8

一、情思:厚深

中国现当代学者散文入编语文教材承担着怎样的责任与使命呢?我们先看看学者散文的特点。学者散文的作者具有较强的学术修养,创作时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表达之中。陈剑晖在《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指出:学者散文群体的思维方式是内敛的,是智慧写作。因此,这类散文的语体特征往往不露声色,寄繁于简,寄浓于淡,情叙合一。初中教材中入选的学者散文往往蕴含着大文化、大民族、大国家、至人性的大情感,传递出作者的时代感悟或至高人文关怀,而非仅仅个人情感的抒怀。文中诗意表达的物象对作者有很深的影响,其在经过人格体悟和理性消化后“曲”性表达,学者散文就有了情感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于是,对于各方面正在建构中的初中生来说,阅读学者散文利于完善思考结构,从感性思考走向理性思考,领悟中国“大智若愚”文化下的作家的真智慧,从价值观上捍卫正义与良知,在灵魂上做一个纯洁的人。因此,如果没有触及到学者散文的厚度与深度,其最大的教学价值也就没有完全挖掘出来。教师对学者散文有了以上认知才会拓展其解读的厚度与宽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以心解心。因此,我们既不能无端拔高这类文本的情感,又不能对其浅尝辄止,教授和学习学者散文,要发扬探究精神。

二、探究:错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微探究中寻找破解学者散文情思表达密码的钥匙。基于初中教材和学情,这类密码级别相对简单,往往藏于文中的某个词句或段落中,探究解锁的过程便是尽量把作者言语表达的“曲”还原为思想的“直”,而内容中物象与情感自身的错位、读者与作者情思的错位等是探究的推动力。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虽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却具有八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特征。《阿长与山海经》的文眼是“敬意”,这个词是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对阿长的特殊情感,然后分析阿长的形象——身份卑微、没有文化,有时有迷信思想。此时,阿长形象与作者“敬意”产生了错位,为什么值得“敬意”呢?阿长对“哥儿”的感情如母亲般至真至诚,做到了“别人不能做,或不会做”的事情,这不就是少年心中的神力吗?《山海经》这本书里包含着阿长对少年鲁迅的真爱,亦有少年鲁迅对阿长的敬佩与感激。像阿长这样的普通人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太多,为什么值得文学家鲁迅多次在作品中提到呢?鲁迅是从阿长对自身一生影响角度来怀念她的。正是这样卑微的阿长给他买来了《山海经》,从而才开启了自己对中国神话的兴趣之门,甚至影响了鲁迅搜集书的习惯,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学,从而成长为中国文学的巨子。多年后苦闷的鲁迅怎能忘记这本意义非同寻常的书,怎能忘记给他买《山海经》的阿长呢?那时的回忆里不仅有温暖,更多的是真诚的感激。让读者思索,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这样的普通人曾悄悄敲打开我们未来路之窗呢?又曾有多少人曾感激或怀念渺小又伟大的他们?

杨绛的《老王》解读密码就是最后一段的中的“愧怍”。“愧怍”一词的含义是什么?词典解释为:惭愧,因有缺点、做错事或没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但是结合文中的事件: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老王生意)“坚决给老王钱”(不占老王便宜)——我给予老王物质上的帮助。②载客三轮取消后,询问他的生计情况——我给予老王精神上的帮助。③女儿给老王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治疗老王的夜盲症——我们一家给予老王生理上的帮助。那个年代,杨绛夫妇给老王做的已经很多,为何还要愧怍?读者的疑惑与作者的情思发生错位。此时,我们往往更多去探究作者详写的事件:老王给杨绛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她在此事上处理不够恰当,但作者在结尾一一否定了这些不恰当是愧怍的原因。再次回到“愧怍”一词所在的原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而不是“我对老王的愧怍”,“几年”、“渐渐”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汇提醒读者,此处的“幸运”与“不幸运”也是一个跟时间或时代相关的词汇,“幸运”与“不幸运”过滤掉了作者对那个荒谬时代的直言批判,包容性地批判了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隐痛。“愧怍”一词与文中的“他蹬,我坐”、“强笑”等词句时时相映,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与批判,这正是像杨绛那样的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杨绛曾言,“我今年100岁了,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们的教材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与传承人类文化,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语言),训练语言思维,而这些基本知识的完成则需要通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来完成,学者散文的教育与教学价值不可替代。因此,教师要慎之又慎地对待教材,挖掘最大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入选教材的每一篇最大化承担语文的使命。

上一篇:现代学徒制案例下一篇:邻里节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