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 篇1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1

今日拜读了季老先生的作品《怀念母亲》、《赋得永久的悔》,被文中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情绪被感染了。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抱终天之恨!”那份刻骨铭心的对母亲的眷恋,那份浓浓的爱母情怀!谁能赐予赎过的机会来冲刷心底积攒多年来的深深的忏悔,给一个补过的机会,好让他多陪陪母亲!但是连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都成了一种奢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感受谁能承受得了呢!

不由得想起了我。多年了,每次回家,妈妈对我们都像小孩子似的,忙前忙后,生怕每餐没有合口的饭菜,嘘寒问暖,千叮咛万嘱咐。每次走时妈妈都会送我们坐上车目送好远,那份不舍之情在那回首的一刹,在那转身低头的瞬间,我便将这一切默默化作眼底的泪,静静地流淌在心底,为心灵取暖,为旅途作伴。每次和妈妈通话,我这边是甜甜的一声“妈”,那头则是妈妈“哎……”的一声回应,接下来是我们母女格格的一阵笑,那声音好美,听起来好舒服,好欣慰,好幸福!即使有了不快也会烟消云散的。和妈妈,我们有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母亲的情是最重的啊1我告诉我的孩子们,将来不管何时何地,千万别忘了我们的母亲。不管我们将来会怎样,发达了抑或清贫,都别忘记她!常回来看看,多尽点孝道!也许她有一天会变得苍老难看,会牙齿脱落,会吁吁叨叨,会稀里糊涂,但,我们,永远也不要嫌弃!是她含辛茹苦生育养育了我们,冷了热了,病了痛了,失意难过,最最关心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一切就是她的全部!快乐着我们的快乐,悲伤着我们的悲伤!试问人世间还有谁会这样理解我们,宽容我们,体谅我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把最美丽的祝愿化作天边的云,托风儿捎给母亲,让雨儿滋润,最深的祝福都成真!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2

见习期间,遇上这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关于母亲,关于那个年代。

一个母亲,毕生没有过过好日子。最好的食物,便是“红色的”。那生硬的高粱,居然是母亲一生的食物。在孩子小的时候,把“好的`”都留给孩子。农村里,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满足的地方,就别提其他的了。等到孩子长大了,却再也难以见到儿子。

季羡林先生在母亲身边只待到6岁,之后便一直在外奋斗、学习。风风雨雨中,他该是多么想念故乡的母亲。但是,为了胸中的理想,他只能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煎熬、想念。季羡林先生说,无论如何都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寒、儿子远离、她又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在儿子离开的长年累月里,她该是多么思念自己的骨肉啊!

不知道有多少日夜,母亲眺望着儿子离开的村口,一遍又一遍地想念,一次又一次地落泪,盼着儿子归来。这岂是一个“心痛”可以概括的感情?但是,这个儿子始终没有回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直到母亲去世,季羡林先生回到家的时候,只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屋子……看到这,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细算人的一生,能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又剩多少呢?父母想要的不是珍贵的礼物,不是名誉地位,只要一个关切的电话,就够了,仅此而已。

在心里找个珍贵的地方,把他们放在那里。好好为之奋斗,记得电话联系,记得常回家看看,记得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记得父母常常在想念我们,记得有时候母亲会因为想念而偷偷抹眼泪,记得母亲也曾一次次朝我们离开的方向眺望,久久,久久地……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3

今天又读了《中国最美的散文集》之《赋得永久的悔》这一篇文章。季羡林先是风趣的挑了一下这个听起来有些八股味道的题目,然后大致的叙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经历(从出生到八十多岁的生平经历过的地方。)原来季羡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离开了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的亲生母亲而去了遥远的地方发扬光大了。

如今的我们大概是都觉得季羡林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了,文学水平提高了,当然也出名了,发财了。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实季羡林的内心也是极为痛苦地!丧母之痛!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季羡林老人家幼年的时候家里是非常穷的!唯一阔的一阵还是在作者还未出生的时候,作者的九叔买了一张奖券竟然也幸运的中奖了!也理所应当的分给了自己的兄弟(季羡林的父亲)一笔钱,可季羡林的父亲却没有拿这笔钱用于投资,却欢欢喜喜的办了一桌宴席!钱便又挥霍完了,季羡林的家里又是变得一贫如洗了。季羡林只在这篇文章里只是写到了关于吃的东西。

儿时的季羡林只在他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出了家庭,所以所知道的儿时的记忆大多都是吃的东西,而对于只有六岁的他来讲,对于母亲的记忆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季羡林大学毕业以前可怜的他只回家了2回,只见到过母亲一次面,且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又离开了。第二次便是回家给母亲奔丧了。

读《赋得永久的悔》有感 篇2

之所以会挑这本书,一方面是奔着季羡林的大名去的,因为他是国宝,是大师,出了很多的书,著作等身;另一方面是因为感觉名字很好。于是选中了,就带了回来。

这是季羡林老师的自选集,选了一些自己的散文。我看了很多,感觉挺好。在我的印象里,知道他是研究中印文化的,知道他主编了《百年美文》,其他的都不知道了。直到这本书才知道他也是个散文家。

他这个散文家,有点返璞归真,呵呵。我认为他的文章很平实,文字也很普通,甚至语言也没有很出众的地方,可是有一点就是真诚,因为真诚,所以有感情,有了善念,有了思想,所以文章读起来很好,常常给人产生共鸣。我上网查了一些他的资料,才知道他实际从17岁就开始写散文,写了80万字左右,顿时感觉这人认真。听说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的确,这本书也是他真诚的化身,化身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书里谈到一些在外国的经历,往往与孩子联系在一块,这说明他一定很和蔼,而且对孩子充满感情。我想有一个可以和孩子交流的人,并且对孩子记忆的人,该是一个怎样的可爱的人?书里也讲了一些生活上的事,老师、喜欢的植物、动物不一而足,处处都是真情,读起来就像自己亲身经历似的。

书的内容并没有全看完,虽然很好,不过,好多带点回忆的感觉,有点忧伤,让我看不下去。我就要还书了,却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我自己一开始就错误的问题。之前,我一直以为书名是《赋得永久的梅》,我还以为是因为他喜欢梅花,或者也喜欢一个可以叫梅的姑娘。因为我有点喜欢梅,虽然没见过真正的梅花。可是,我在一瞬间竟发现书名叫《赋得永久的悔》。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差之千里。我找了一下原因,因为书名是毛笔的字样,所以没有细看,只隐约感觉是个梅字。如今,在我面前的却真真切切,的确是个悔字。他有什么悔的吗?他的声望、他的人品是很难挑出差的啊,为什么还有一生的“悔”?

文中上来就提出了,他的悔是:不该离别故乡,离开母亲。然后回忆了一些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对母亲的记忆,以及自己的伤心。这是我从重新审视了这个题目,我差点真的“悔”在这篇文章。

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他对于母亲的记忆那么少,少的可怜,连我都比他多了好多。他是站在那个年龄段写的这篇文章,我不知道,因为书上没说。然而这句话却被我记下了,永远永远。昨天和母亲在网上视频,因为我妈在我姐家,可是网很卡,通话不行,看视频也不行。然而终究挤出一张照片,在网上,我差点流泪。我对母亲的感情很深,我也写过很多关于她的文章,然而这种情会越久越难舍。

母亲也是快半百的人了,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她的瘦弱的身体总是令我担心。然而,我现在离她很远了,三千里的距离,隔了多少重山多少条河。我离开了,虽然每年寒暑假还是会回去,但还是很担心。我父亲经常会出去干活,母亲就一个在家了,那该是多么孤独的啊。我自己带着梦想来到远方,可是把它丢在很远的地方。

作为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也会在母亲上留下永久的悔,我呢,我的命运何去何从呢?现在还都未知,但我希望我以后能够少悔一点,多和父母亲在一起,和姐姐在一起,我宁可没有别的荣誉,也不愿在亲情留下无尽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600字 篇3

慈母仙逝,亲朋凋零,是一般人都可能遭遇的自然变迁,但事隔多年季羡林先生依然会夜半惊梦、老泪纵横,穿透思念的月色,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文章对于母亲几乎没有正面描叙,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只贯穿于“白的”、“红的”、“黄的”三种食物的讲叙中,烘托于一个朴实、温暖的乡里亲情下。

于是母亲便成了一种落叶归根的乡里情怀;便成了永恒的乡愁;便成了人类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寻根情结。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作者在独自面对心灵时总会生出痛彻心扉的“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如朗月星空,看似稀松平常,细品却有博大的人间真气象。

阅读答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更加勤劳吃苦。

C。 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 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 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2)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3)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1)D2分, E3分,B1分。(A项文中也提到了在拾麦子、吃月饼等时候的欣喜。B项从上下文来看,拾麦子多与母亲给月饼之间没有特别的逻辑关系。C项上文中也曾提到“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说明母亲也吃过“黄的”。)

(2)①因拾麦子而吃到一点“白的”;②中秋节吃到一块月饼;③去二大爷家蹭上一顿“黄的”;④过年在二大爷家吃黄面糕。(答出2点得3分,答出4点地6分。)

(3)①自己吃到月饼却没有注意到母亲;②自己在贫困中好歹能吃到“白的”“黄的”“黄面糕”等等,而母亲却几乎与之无缘;③母亲一辈子受尽苦难,一辈子没有笑过;④本想迎养母亲,不想在自己读大学时母亲就去世了;⑤后悔不该离开母亲去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幸福、尊荣,以致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1点1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

2.《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

3.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4.《赋得永久的悔》原文

5.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6.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7.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8.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9.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10.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

永久的悔-教学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班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抽学生回答。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组织学生讨论。

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四、本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季羡林《永久的悔》阅读答案 篇5

对於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侯,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於地下。④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麽名誉,什麽地位,什麽幸福,什麽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1.简要概括选文回忆了母亲生前的事情:

2.找出第二段中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语句:( )→( )

→“逐渐理解了”→( )→立下誓言→( )(2分)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作者“永久的悔”和复杂的感情的一项是( )(2分)

A.离开家乡,离开母亲,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迎养母亲。

B.深切怀念母亲,觉得对不起母亲,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C.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D.母亲死后,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

4.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句中作者“难解”是因为自己年幼时不懂事,不理解母亲生活的辛酸悲苦,“易解”是指年长后终于明白了因为家境贫困,儿子远离,母亲受尽苦难,所以无从笑起。

B.②句反映了母亲既希望孩子到远方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又牵挂孩子,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和思念。

C.③句表明由于儿子始终不回家,母亲思念过度而含恨离开了人世。

D.④句作者认为回报母亲的爱是至高无上的,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浓厚感情和做儿子未能尽孝的自责心情。

5.你认为你的父母爱你吗?请列举事例谈谈你的感受,并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打算怎样和父母相处呢?(4分)

参考答案:

1. 一直生活在贫困中;日夜思念,盼望儿子归来

2.( “懵懵懂懂” )→( “理解不深刻” )→“逐渐理解了”→( “暗下决心” )→立下誓言→( “ 迎养母亲” )(2分)

3.( C )(2分)

4.( C )(2分)

5.略(4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及阅读答案

2.《永久的悔》季羡林阅读答案

3.《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

4.《赋得永久的悔》原文

5.季羡林《永久的悔》阅读答案

6.季羡林:永久的悔

7.季羡林永久的悔赏析

8.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9.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上一篇:两年大学生活总结下一篇:“服务年”活动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