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广局工作总结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文广局工作总结(精选12篇)

市文广局工作总结 篇1

全面发

展,进一步增强了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一、阵地设施不断强化,综合文化站建设取得突破

市体育馆工程进展顺利,主体结构、混凝土结构、暖通管道安装全部完成,网架、行架施工。文化商务区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年底之前可基本确定,预计明年10月份开工建设。以迎接全国文化先进县、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复查为契机,着力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多次召开全市文化站干部会议,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全面部署全国文化先进县迎检和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积极开展调研,找准制约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瓶颈,及时做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解决了经费保障、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站长待遇等问题,并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及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复查。5月份,会同市委宣传部在观海卫镇大歧山村召开了慈溪市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现场推进会,对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作专题动员部署。为加快推进体育强镇创建工作,专门举办了创强培训班并前往相关镇(街道)进行实地分析指导。截至目前,全市已申报村落文化宫创建单位3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创建单位20个、文化明珠企业创建单位20个,附海镇创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白沙路街道武陵桥村、周巷镇蔡家社区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我市的文化明珠企业创建工作在全省文化工作创新奖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宗汉街道、附海镇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镇,龙山镇徐福村等7个村成功创建省级村级体育俱乐部,慈溪市搏击健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通过浙江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验收。今年已完成健身路径安装42条,篮球场30片,门球场4片,完善了健身路径安装招标工作,70条健身路径正在进行安装招标,对城区100余条健身路径等健身设施进行了检查,维修、更换或撤除72件。

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基层年”活动扎实有效

在今年初,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局结合市“服务品质提升年”活动,提出开展“文化体育服务基层”活动。以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为基础,切实抓好公共文化星光惠民工程,依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网络,全年完成送戏下510场次,送电影下乡4390场,组织开展“相约星光下,文化送百村”、“桥城之夜”广场文艺周周演等综合性文艺演出100场次,实现了“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全市70%的村、社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镇(街道)图书馆实行“一卡通”,为农民群众借阅图书提供了方便。大力开展“农家书屋”创建工作,周巷镇万安庄村等5个图书室被宁波市文广局命名为宁波市首批“农家书屋”称号。广泛开展各类培训,壮大基层文体骨干队伍,先后组织文化站干部、村落文化宫、文化明珠企业文化指导员、文艺骨干举办培训班,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为增强基层体育指导队伍的力量,举办了全市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为推广花式团体操、健身气功等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培训班吸引爱好者达200余人。创新服务方式,率先在龙山镇开展了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市场化运作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两节一晚会”提升档次

市文广局工作总结 篇2

检查结果显示, 各运营企业均从组织保障、客户宣传、危机管理、培训落实、政府协同等方面着力强化了“成都本地网”服务保障机制。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各分公司均成立了由一把手或分管领导牵头的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明确了业务职能和责任归属, 并把“本地网调整”工作纳入1—3月重点工作;启动和逐步开展了立体化宣传, 启动了包括媒体、户外、服务界面、短信群发、外呼等方式在内的立体化宣传;制定了危机应对流程, 并在系统实现和人员培训演练上开始落实。

在各市政府统一部署下, 各地使出浑身解数, 提出“家喻户晓”的宣传目标, 积极寻求各种媒介作为载体进行宣传, 整体宣传效果较好。资阳运营商户外广告较为全面, 海报、公告落地媒体、营业厅, 营业厅DM单、易拉宝、宣传展架摆放齐全;成都地区各运营商公告、海报均张贴在显著位置, 公告、海报均上线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等媒体;乐山、眉山各运营商均张贴了公告、海报, 印制了DM单并上线当地主流媒体, 完成了对乐山地区客户的部分群发, 并对乐山—眉山通信时长超过50分钟的用户开始外呼告知;内江运营商媒体广告、营业厅海报、公告发布到位, 电信公司LED上滚动播出了“本地网调整”有关信息。

各地区运营商积极落实服务措施。电信公司“两地直通”套餐已上线, 移动、联通公司“两地直通”套餐正在加紧落实, 移动公司已开始预约受理;各运营商主营业厅服务人员业务知识总体掌握较为全面, 能熟练回答用户问题;各运营商完成了系统上的业务咨询、业务问答模块, 移动公司专门建立了“客情快报”制度, 客户反映、咨询的热点问题通过10086前台归集并反馈至项目组, 以便迅速做出更新和应对;各运营商内部均建立了周报制度及危机事件快速应对流程、投诉预警流程, 并积极同当地消委会沟通协同, 共同保障客户权益。

市文广局工作总结 篇3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管理培训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管理,规范广播电视播出秩序,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拟对我市各区市县文广局相关负责人及播出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一、培训时间

2013年12月初

二、参加培训人员

各区市县文广局广播电视管理负责人、各播出机构总编室主任、广告部主任

三、培训内容

1、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2、频道频率管理及违规处理办法。

3、广播电视广告、购物节目管理及违规处理办法。

四、培训要求

1、本次培训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由市局传媒处授课,局领导做讲话。

文广局工作总结 篇4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针对我局今年的帮扶工作,局领导十分重视,把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召开局班子会,学习传达了县里相关文件精神,对包村帮扶工作进行全面安排。成立了包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包村帮扶工作。落实了包村帮扶工作职责,制定了包村帮扶工作制度、考核制度,明确了驻村人员职责。及时入村开展工作,把包村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要求驻村工作组不松懈、不懈怠、上台阶、创佳绩,扎实认真地开展工作,确保帮扶工作真正做到“真帮扶、工业滤布见实效”。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帮扶联系农户台账,定期考核,对优秀驻村干部进行奖励,对不负责任、贻误工作的驻村干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二、制定目标、落实措施

一是理清思路,制定方案。戴局长带领班子成员多次深入村,走访群众,了解村情,及时召开村级班子两委会和群众代表会,依据民情,确定了以“种养”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帮助制定了村扶贫帮困发展计划,落实了工作目标和任务,为该村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强化宣传,提高认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到村组、农户,面对面地向广大群众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宣传国家、省市县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宣传扶贫开发惠民政策,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的旧小农观念,增强发展现代农业信心和决心。三是开展走访,结对帮扶。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局班子要求把所包村、农户当作一门“亲戚”去看待、常联系、多走动,深农户家中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强化服务,为民办事。1、局里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5000多元,帮助村里完善了村组图书阅览室。2、帮助村里购置了一套电脑设备,为村里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3、滤布在七月一日在局党委书记饶小鹏的带领下走访慰问了村上的贫困老党员。五是全力配合村里的中心工作,无论是在林业秩序整顿、计划生育大会战和防火、抗洪等中心工作中,工作组的同志和村里干部一起都是深入工作一线。

三、加强组织建设,增强班子活力

文广局工作总结 篇5

一、领导重视,机构落实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将卫生相关工作纳入单位重点工作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以局长、党组书记为组长,电视台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电视台、网络公司、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卫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制定系统卫生工作措施,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形成了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宣传教育

在县卫生局的指导下,我局加强了对爱国卫生、无偿献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改工作、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宣传教育。局机关、系统各直属单位均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有关法规知识,组织开展“5·8”红十字献血宣传活动,并在“6·14”国际献血日悬挂主题标语,向社会宣传无偿献血等工作,对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提高对爱国卫生、无偿献血等工作的认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广播电视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主流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配合县卫生局,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充分进行宣传报道,反映了卫生工作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和新成果;在新开辟的“今日”、“热点聚焦”、“民生信息”等民生类栏目中,加强了对卫生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三、健全管理制度

我局专门制定了严格的爱国卫生、无偿献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改工作、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将爱国卫生、无偿献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改工作、重大传染病防控工工作纳入系统各单位及个人的年终考核。对于完成任务的单位及个人,年终将给予奖励。

四、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市文广局工作总结 篇6

▲2014年3月31日,新整合组建的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新文广”)揭牌。

一、“大文广”——事业一个筐,全都往里装

事业集团源于基层广电媒体,因得到中央高层和国家广电总局认可而在全行业推而广之。国内从1999年成立第一家广电事业集团——无锡广电集团,到2004年广电总局叫停事业集团,五年里共成立了20多家广电集团。其中的上海文广集团不论是改革力度还是资源整合广度,都走在了全行业的前列,可以说是自觉地从主体功能属性、社会角色定位和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蜕变。

(一)“大文广”的事业版图

2000年5月,上海围绕文化体制改革的主线推进综合性改革,由上海市电影局、广播电视局和文化局整合而成的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正式挂牌。2001年4月,成立了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业内俗称为“大文广”(SMEG),整体上是事业单位建制,将传媒领域的传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与新闻网站、移动电视、互动电视、宽频电视等新兴媒体,影视领域的故事片、电视剧、动画片等内容制作、发行、放映产业环节,文化领域的文艺表演团体、体育俱乐部及有关文化基础设施,各自打包纳入事业集团的版图,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以文化广播影视为主业并兼营旅游、宾馆、演出、会展等相关产业的规模化综合型新闻文化传媒集团。2003年8月,上海文广旗下又成立了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CBN),整合了原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原上海东方电台财经频率的经营性资产,成为国内拥有电视、广播、日报、周刊、网站、研究院等多种媒介和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集团。

“大文广”改革是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的。2000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就提出了组建传媒集团的战略性决策;2000年11月17日,广电总局发文明确规定在以宣传为中心的前提下,广播电视“可经营其他相关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传媒集团”;2001年8月,中办、国办发文对组建广电集团的指导思想、原则、体制、融资等作了全面规定,对推动集团化产生了重要作用。当时的事业集团在体制上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仍是局、企合一(如无锡),有的是集团、台合一(如重庆);有的是广播、电视合二为一(如南京),有的是文化与广电合一(如上海、杭州);有的集团是独立的事业法人(如广州),有的集团不是独立法人单位(如宁波);有的集团整体退出了政府序列(如无锡),有的集团却并未将行政职能完整地移交给当地文广局,而是留在集团内部。总体而言,这种事业集团无非是凭借行政力量把传媒、影视、文化等领域的体制内单位及要素资源,统统装进事业集团的“大筐”里,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事业产业二元化结构运行体制。

(二)“大文广”的历史贡献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文化传媒界这一意识形态专属领地,上海的“大文广”改革具有三个里程碑意义:一是从主体层面对我国广电传媒运营的整体构架及制度样式进行框架型设计,在业内固化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模式。组织形式上套用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特大型国企组织、行政层级和制度样式的“标图”,其官方书面文本之思路、逻辑和红头文件、会议的载体形式之庄重均无可挑剔甚至臻于完美。二是从实践层面确认了广电传媒的经济属性、产业属性及其市场主体身份,为日后广电业市场化改革、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理论出台埋下了伏笔。当时在中央政策层面,包括广电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尚未得到正式确认。直到2002年的十六大,中央做出了改革文化体制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才明确了文化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济和产业属性。因此,“大文广”改革的观念、理念和举措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反映出置身于国内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广电传媒自身运转与经济社会接轨中主体意识、市场意识、产业意识的觉醒,其社会角色、主体身份及市场地位也迫切需要得到政策与社会的认同。三是从行政管理层面,试图突破行业和部门的壁垒,为其他省区市的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体育局、文物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多合一”起到了示范与借鉴作用。2013年3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挂牌之前,文化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整合仅局限于一些省和地级市,截至2014年3月,全国共有17个省级的新闻出版局、广电局、版权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了合并,240多个地级市、自治州、盟和林区等完成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电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整合。[1]这种机构合并及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文化制、统一管理。

(三)“大文广”的负面“遗产”

事业集团毕竟是中国广电媒体由传统的宣传单位转变为现代传媒主体的初级形式,在运营中,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2004年12月广电总局叫停了集团化,其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事业集团是由行政力量主导捏合的“物理反应”,而不是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化学反应”。多数广电集团内部的单位、资源只是“大筐装土豆”式的简单归拢,传统广电与影视、文化领域在业务、资源方面并没有融合在一起,集团化没有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二是行政、事业、产业的边界不清晰,关系没理顺,造成事业、产业的深度混营。有的集团负责人身兼多个头衔,党委书记、台长、管委会主任集于一身。三是内部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及领导方式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同程度地患有机关庞大、管理部门“叠床架屋”、人浮于事、管理效能低下等“大机构病”。四是广电主业特征不突出,甚至淹没于文化事业之中。有的集团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盲目涉足非相关领域,造成广电主业荒疏;有的广电集团摊子铺得过大,造成资金链断裂,出现了一些烂尾工程;一些省、市广电与文化、新闻出版职能合并之后,行政监管职能有弱化、虚化的趋向,广电高层也有被“架空”之虞。种种乱象,主要是我国广电喉舌、公共、产业“三位一体”的功能属性、条块分割的“四级办”体制、各地广电体制历史上的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二、“大总台”——广电归位,重新做回“老大”

2009年10月,经广电总局批准,上海广电作为国内首家大型广电传媒集团实现制播分离、整体转企改制的试点,开启了“大总台制”改革,将原来的上海文广集团拆分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东方传媒集团,以上海广播电视台为事业框架,通过资本将各种产业单位纳入其麾下。由“大文广”到“大总台”,既是对上一轮集团化改革路径的纠偏性调整,也是在原事业集团母体上进行的又一次蜕变。

(一)“大总台”的事业架构

2009年9月19日,广电总局对外发布了加快推进广电体制改革的消息,并将这轮改革的方向和主题确定为:整体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稍后出台的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加快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抓好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等要求。有关广播电视台与转企改制单位的体制架构早在2004年12月叫停事业集团时便已明确:今后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将集团改为总台;如果要继续保留事业性质,就一定要把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新的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

2009年10月21日,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东方传媒集团同时揭牌。原文广集团的播出资源和涉及新闻制作的部门,包括节目编审委员会、台总编室、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播出总控、电视新闻中心、广播新闻中心等,都置入上海广播电视台。新成立的东方传媒集团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控股,实行“台属、台控、台管”,囊括了原“大文广”除新闻以外的全部制作资源,其业务包括政策允许制播分离的节目制作和广告经营业务,业内俗称为“小文广”(SMG)。具体说,就是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的影视剧、动画、少儿、综艺、体育、生活、科技、商业资讯数据服务等节目制作部门转制成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第一财经(CBN)借道宁夏卫视登陆卫星,以“擦边球”的形式突破了广播电视不允许跨区域整合的界限。之后的第一财经引资以及SMG旗下新媒体公司上海百视通借壳上市都是改革的深化,为进一步实现引资、上市等资本运作和拓展产业版图打下了基础。

(二)“大总台”的成长价值

应该说,“大总台”与“大文广”相比,在制度设计和组织架构方面进了一大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突出了广电行业的主体性,以广电为核心和主导来统摄改革发展全局,强化了广电传媒在传统媒体和文化领域的领军和主力地位,充分体现了凸显广电主业特征、“守土有责”的主旨。二是将原来的“事业一个筐”变为事业与企业“两个筐”,初步做到了事业与产业分类运营、分类管理。其中事业的筐(“大总台”)用来装新闻制作、频道、频率等公益性业务、资源及资产;企业的筐(“小文广”)用来装所有具有产业属性和可经营性的业务、资源及资产。三是明确了行政、事业、企业的关系及各自定位,做到了局台合一、政事企分离,事业与产业的关系也不再是完全行政化的隶属与管控关系,而是通过资本的纽带来进行控制。上海广播电视台实行事业体制,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文广局实行行政管理;SMG实行企业体制,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控股,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包括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在内的法人治理结构,其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宣传内容的编辑权、各类节目的审查权和播出权,都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把握。四是经营性业务、资产、资源的剥离及转企改制,进一步确认和凸显其产业属性,微观运营层面也推进了制片人制、频道制等微观主体运营方式和用人、分配、绩效考核等改革,使频道、频率、栏目、节目、广告等运营主体更接近于市场主体。

▲整合后的“新文广”涵盖新闻宣传、节目制作、媒体运营、网络传输、现场演艺、文化旅游以及电视购物、版权销售、文化投资等文化传媒产业的多个领域。

(三)“大总台”留下的尾巴

2011年1月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广电总局的转企改制政策又突然收紧,再度强调电台、电视台在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加之前一轮集团化改革的历史包袱,使上海“大总台”改革的步骤又慢了下来,一些后续配套改革举措甚至成了“胡子工程”。在“大总台”实际运营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一是事业与产业分类改革中二者的边界仍未厘清,事业与产业仍处于混营状态。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中并没有做到将产业单元统统划归到市场主体,就连娱乐内容制作和相关活动内容、广告都不在其中,漫长的产业资产划拨至今仍未完成。二是在凸显广电主体性特征的同时,也强化了广电播出垄断,使各级广电形成了以播出平台为核心竞争力的运营模式。至今高层纠结的焦点仍在于:事企分离中频道、频率的核心资源绝对不能进入企业,仿佛只有放在事业体制内才放心,而实际情况则是频道、频率等国家专属资源变成了广播电视台的独有资源,为台内一小部分人掌控、使用和过度经营,不仅成为广播电视台及少数人的牟利工具,也使广播电视台得以占据广电产业链上游,在与社会上的内容制作企业合作博弈中具有绝对话语权,客观上对电视运营转向过度经营频道资源起了不小的作用。三是广电运营放弃了内容为王的理念,忽视了内容主业和本土原创能力的提升。因事转企中的政策、操作偏差,造成了内部关系不顺,原来台内的内容研发制作团队大量流向社会。一些广播电视台在制播分离改革中盲目做“减法”,不仅取消了自制节目,甚至放弃了内容制作力量,而使传媒运营渐趋空壳化或播出机构化。四是SMG的“小巨人”模式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小而全”,各个“小巨人”不仅没有做大,反而在内部竞争中分散了力量,增加了内耗,削弱了SMG的整体竞争力。

三、“新文广”——内涵式增长,完成主体重塑

今年春节刚过,上海广电启动了新一轮改革。3月31日,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俗称“新文广”)正式揭牌。按上海广电掌门人黎瑞刚的说法,这次改革是“大改”。改革的力度及范畴前所未有,甚至已触及到以往的政策“禁忌”。如果说前两轮改革让上海广电从体制、功能和业务上完成了由宣传单位向事业主体及产业主体的蜕变,那么本轮改革则是从核心平台、业务板块和运营机制对传媒主体的革命式重塑。

(一)“新文广”新在哪里?

本轮改革撤销了原“大文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的事业单位建制,将原“小文广”(东方传媒集团)与部分“大文广”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国有独资的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新文广”),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实行一体化运作。原“大文广”旗下的公司分别有三种去向:一是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市管企业独立运营;二是承担政府职能的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上海电影资料馆转交给市文广局主管;三是其他事业单位均划归上海广播电视台,企业单位均划归原大小文广整合后组建的新公司。经过整合的“新文广”的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新闻制作业务,娱乐影视体育少儿等节目制作、广告经营及延伸业务,网络传输及新媒体业务,财经传媒及商业数据服务业务,演艺及现场娱乐业务,文化产业投资业务,广播电视支撑业务等。

其业务和资源板块及架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抓业务和平台整合。围绕影响权重极大的娱乐板块和东方卫视,将分散的品牌和资源汇聚在统一平台下,打造富含内容价值和多平台分发的新型强势平台。2月20日,启动了娱乐板块的改革;3月初,新组建了东方卫视中心,由原来的东方卫视、艺术人文中心、大型活动中心、新娱乐、星尚传媒等单位组成,直属台、集团管理。“新文广”拥有11个广播频率、15个电视频道、15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以及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娱乐内容的研发、生产、播出和经营。二是抓内容产业上游。围绕核心制作人建立责权明晰、激励明确的内容研发、生产体系。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新闻、娱乐、影视、纪录片、体育、财经、IPTV、电视购物等领域开拓,形成了多个业务板块、数十家子公司。三是抓运营机制转换。围绕激发内容创作主体的活力而推进去行政化改革,节目创作团队采取独立制片人模式,通过公开竞聘形成了近20支独立制作人团队,赋予独立制片人以创意自主、项目竞标、团队组建、经费支配、收益分享、资源使用六大权力。围绕节目研发和生产,减少管理层级,缩减管理人员,形成了扁平化的服务协调体系。[2,3]

(二)“新文广”要革谁的命?

与前两轮改革有所不同的是,“新文广”不仅是一次自我革命,也是在文化广电领域寻求政策和体制突破的闯关行动。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角色上,试图突破事业体制的桎梏,打造完全的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完成由传统事业单位向现代传媒企业的蜕变。“新文广”改革中撤销了原“大文广”的事业单位建制,将其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新文广”,对原“小文广”以国有股权划转方式实施整合,这不仅是对“大文广”叠床架屋式的管理构架动刀,更要冲破被大多数广电媒体奉为保护伞和保底线的事业体制“茧壳”,颇有革自己的命的意味。二是业务流程上,以广电品牌内容为核心主业,整合多种平台资源,基本形成了全要素、全媒体、全产业链、多业态的大传媒产业新格局。这等于重新回到了内容为王的路上,不仅有利于凸显广电核心主业及优势,还能居高临下地占据产业链上游,以内容带平台,以原创内容激活全产业链,无疑提纲挈领地拈住了全行业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三是运营机制上,着力于去行政化和解决大机构病,试图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扁平化、实效灵活的现代传媒运行机制。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向深化内部机制改革要红利的内涵式增长之路上,从理念、战略到内部制度保证方面都由经营平台转向内容研发、生产,这对于广电业内打造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的升级版具有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

(三)“新文广”的老难题

“新文广”改革仍须面对一些不容回避的老难题,直接关系到本轮改革的成败。概括起来说,就是能否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事业与产业的关系。主要是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边界如何界定,以及如何平衡好公益属性与产业属性。目前业界一般将可经营性产业理解为:除新闻类节目之外的内容及服务。但广播电视台内部的业务、机构和设施究竟哪些属于公益性事业、哪些属于经营性产业,还处于混沌状态,频道、频率的运营仍然是整体混营,广播电视有线传输和数字电视运营也存在公益与产业相混淆的状况。二是广电主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这次上海广电的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保障喉舌功能和广播电视主业定位不变,各演艺类单位合并而成的演艺中心独立运作,上影集团和东方网两家公司也被拆分出去,使以东方卫视中心为主体的广电主业集中度更高,但在广电主业与其他业务、行业之间如何形成某种良性的竞争关系,对于做大上海文化传媒业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来作为SMG最核心板块的东方卫视收视+广告份额一直排在地方卫视第一阵营之外,令SMG领导层倍感压力。三是内容与平台的关系。究竟是“内容为王”还是“播出平台为王”,这是一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国广电媒体运作越来越重播出、轻内容,从内容制作的低端“淡出”,将主要精力转移到频道运营、品牌定位、形象包装、广告经营上来。此番围绕东方卫视平台和娱乐板块展开的改革,至少在娱乐内容方面,卫视平台价值已开始向品牌内容让渡权重。四是传统业态与新业态的关系。大、小文广的业务板块囊括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各种业态、业务,“新文广”通过本轮整合将打造一个包括上海有线、地面、IPTV、互联网、新媒体等传输渠道在内的立体化、系统化传播平台。如何将广播电视传统业态、业务与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新业态统筹布局和创新,并积极开拓其他新兴的信息传输通道和业务模式,是摆在“新文广”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综上所述,从“大文广”、“大总台”到“新文广”,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广电传媒改革发展的轨迹,也反映出广电媒体的社会角色由宣传单位到事业集团再到企业主体的一次次蜕变。这些年来,上海广电一直立于我国广电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的潮头,除了得益于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和自贸区等独特的地缘优势、资源禀赋,也与它重商传统、契约意识、注重时尚等精神气质有很大关系。上海广电与国内其他大型广电传媒机构相比,无论产业布局、规模实力或观念理念、行事风格、人格气质,都更接近于现代传媒产业“巨头”的范儿,因而其发展潜力和前景为业内外一致看好,此番改革亦被业界寄予“冲关”、“破冰”的厚望,并带动和引发了新一波改革潮。

然而,我国广电业毕竟是特殊的宣传思想阵地,广电体制改革向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改革进程曲折反复,前两轮改革中途就突然出现了“叫停”与“政策收紧”,让改革当事方一度陷入彷徨迷惘。因此,本轮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并进而使广电传媒“巨头”们完成由事业主体向现代传媒企业的脱蛹化蝶,还有一些悬念。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民主法治社会不断完善和新媒体崛起、传统信息媒介格局被打破的大环境之下,广电传媒体制机制改革和主体角色蜕变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虽道路曲折坎坷然前途一片光明,虽时而徘徊犹疑但必须勇往直前,最终一定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于传媒规律和市场规律、能够有效推动和保证广电事业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传媒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注释

1[1]吴纯勇.上海新文广黎叔新难题.财经,2014—04—08.

2[2]陈晶晶.直击上海广电大改革.综艺报,2014(05).

文广局干部作风工作汇报 篇7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若干问题的决定》及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开展集中整治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局积极部署活动的开展,并顺利完成了

第一阶段各项工作。

在第二阶段,我局主要开展了自我查摆、群众评议、公开征求意见、召开民主生活会等“五个一”活动。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家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县文广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文化惠民为己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县文广工作管理有序,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广事业稳步推进,特别是城乡文化广电基础设施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能严格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指示,没有发生违反党的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全系统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村脱贫致富鼓劲呐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和文化氛围;局班子成员做到了严谨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面貌佳、能力素质强,勤奋工作,热情服务,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了及时有效处理,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按照第二阶段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局结合征集和查摆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对照开展集中整治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四个方面十二个问题,我局就干部作风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通过查摆,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局班子及机关工作人员组织学习不够,以会代学的情况较多,班子成员思想观念不够新,创新意识不够强。干部职工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2、在依法行政、规范机关工作、效能建设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少数工作人员工作纪律散漫,遵守机关各项工作制度的自觉性不够,存在迟到早退、上班时间脱岗、串岗等现象,“满、慢、软”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3、少数干部职工工作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执法水平仍有待提高。少数干部职工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大局意识有待加强。

4、部分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要求不高,只求完成任务,不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文广局年度社会包扶工作总结 篇8

今年以来,我局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在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定点包扶沱川乡小沱村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积极谋划,狠抓落实,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一年来包扶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包扶村基本情况

小沱村位于县沱川乡,是个边远山区,人民生活贫困,是“十二五”期间县2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全村有5个村小组,共662户,2673人,其中党员36人,耕地面积1044.299亩(其中水田面积480亩,人均0.18亩),山林面积3991.5亩(其中经济林3941.5亩),村集体年收入4.5万元,村两委人数4人,当地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定点包扶工作。

接到县委关于开展包扶工作的通知后,我局十分重视,严格按照《县县直单位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的要求,及时成立局包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包扶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抽调得力干部组成包扶工作组定点包扶。

(二)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包扶工作组结合小沱村的现实情况,帮助建立村委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发展了一名党员先进分子,从而进一步健全了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三)搞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小沱村农田水沟、渠道淤塞较严重的情况,我局包扶工作组和村委会一起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对全村各条水沟进行全面修补、清淤,对渠道进行维修,并修建灌溉水闸一座,保证了全村重要水渠畅通无阻,群众非常满意。

(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群众的收入水平,一直都是我局包扶工作的重点。因此,我局积极与其他有关部门一道,大力扶持小沱村的经济发展,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一是今年先后有两家茶叶公司落户小沱村:天纯茶叶有限公司和富贵土茶叶有限公司,改变了往年茶叶无人采,今年茶叶抢着摘的局面,使今年茶农茶叶收入较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5月份新建一幢农村合作社办公场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农副产品的销量;三是我局充分利用部门自身优势,与县农技站联系,派人到村进行有关栽种技术培训;四是与有关部门联系,引进良种茶苗,种植面积200亩,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了村民收入。

(五)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我局领导多次到村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并带领包扶工作组开展送温暖、送爱心活动,走访、慰问了部分贫困户、军属及农村老党员、老干部,为他们带去了慰问金和过冬棉被。

(六)协助村委会积极完成当年各项工作任务。

在我局的积极协助下,2013年小沱村农医、农保已全部完成任务;全村计生率达到98%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开学率达98%以上;无群体事件、无刑事犯罪,社会治安稳定。

三、下步包扶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是要继续加强领导,单位“一把手”负总责,要经常深入包扶村调研,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是要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贫困户家庭成员的素质,确保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文广局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 篇9

加强爱卫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单位周一的学习例会集中传达县创卫办相关文件指导精神,动员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文化网、文运盘州等媒体开展爱国卫生宣传,使大家树立爱卫生、爱健康的理念,营造浓烈的爱卫活动氛围,为盘县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明从点滴做起,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在爱卫宣传舆论指导下,积极号召全体职工对办公室和办公区域进行环境整改。对办公室办公用具摆放,资料的堆放进行规范管理和统一摆置。积极组织员工到办公区域打扫卫生,对卫生间、楼道和绿化地带内的塑料、烟头等杂物进行清理。

文广局人才工作宣传月工作总结 篇10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局领导对此次“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高度重视,局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在局机关公开栏里粘贴公示,制定了《宣传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充分利用我局现有的文件、专栏等方法方式宣传文广新系统的优秀人才。宣传他们的为人处事,宣传他们的工作情况,为他们搭建榜样的平台,更好的凝聚人才服务发展的智慧和热情。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以宣传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先进事迹为重点,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网络信息等进行广泛宣传。一是组织召开文化、文物、广电人才座谈会,认真学习人才有关政策,增强人才工作激情和干劲。二是发放人才政策宣传材料。三是利用网络、报刊等宣传文广新系统拔尖人才及业务标兵典型事迹,激发大家学先进、赶先进的积极性。

三、突出重点,建强队伍。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在职干部和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乡镇文化能人的培训培养工作,使广大干部、能人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尽快成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人才。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活动,注重基层文化带头人素质培养,加强文化队伍和文艺骨干培训,全年培训人数达百余人次。同时,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队伍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和发展队伍组织,目前已有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秧歌队等各类组织30余个。

区文广局2012年工作基本思路 篇11

2012年,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分口推进,五线连片”工作部署,围绕建设全省乃至中部城区“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幸福城区”的奋斗目标,全力推进文化惠民建设、文化品牌挖掘、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促进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西湖文化品味

1、开展国家示范项目工程。全面开展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社区文化在线”,代表全市乃至全省承担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经验积累的重要责任,认真履行典型示范的重要使命,为全国同类型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全面完善区、街(镇)、社区三级网络活动场所的文化活动功能数字资源配置,实现文化艺术资源服务“一站式”供给,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和公共文化服务上新水平。

以设立“全国首家新媒体数字文化体验中心”为平台,以全面实行免费开放的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主阵地,以加强社区文化和文化人才队伍体系为纽带,通过“送、引、连”等方式,全面实施“文化菜篮子”工程,把文化艺术送到千家万户,把千家万户引向文化艺术殿堂。开展以“文化惠民送春风 和谐文化兴西湖”为主题的“歌声飘到家门口”、广场舞蹈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引进高雅艺术、专业剧团进驻西湖大舞台,提升西湖大舞台的品质。举办“社区大舞台 居民乐开怀”百场演出进社区活动,加强图书信息化建设,推进图书阅读服务,建立西湖区读者QQ群。通过开展国家级示范项目工程,真正使文化为广大群众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便 1

能享受文化繁荣的成果。

2、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加大艺术精品创作力度,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开展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舞台上展示风采,并产生影响。创作文艺精品节目参加全省及全国文艺展演,全年力争有1—2个作品获得省级以上的奖励,进一步扩大西湖的知名度,提升西湖的影响力。

(1)创作一本丛书。邀请知名专家深入挖掘西湖历史文化底蕴,在广泛调查西湖历史人文景观遗迹基础上, 编著一本阐述西湖岁时节庆、人生礼仪、民间工艺等民风习俗,以及万寿宫仙风神韵、绳金塔风土民俗、古建筑街巷遗迹等西湖历史文化内涵的深根壮脉,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展现“千年南昌看西湖”历史文化魅力的系列丛书。

(2)创作一个精品。围绕西湖特色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作一个具有西湖乃至江西特色的文艺精品,参加2012年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评比和第八届全国“四进社区”评选活动,力争获得好成绩。

3、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继续完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十五分钟”文化景观带,完成新风楼建设并投入使用。重点加快推进“社区市民文化活动基地”项目建设,年底力争完成主体建设,努力将其打造为全区乃至全市标志性的文化综合基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均等、优质的公共文化惠民阵地,为文化大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挖掘历史文化品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着力打造绳金塔景区、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新风楼等“十大”历史文化品牌,大力挖掘和保护好西湖千年历史文化,进一步唱响“千年南昌看西湖”的品牌。增强对历史文

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意识,注重保护、开发历史古迹,挖掘、包装人文资源。重点挖掘以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为代表的红色资源,以绳金塔景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古色资源,以孺子亭公园、黄秋园纪念馆为代表的人文资源,构筑“红色、绿色、古色、人文”资源的综合优势。抢救部分濒临消失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加强对民俗《万寿宫文化》和曲艺《筱贵林南昌谐谑故事》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争将民间音乐《朝阳洲木排号子》和民间美术《宣纸刺绣》申报入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积极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市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确立部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人(单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不断增强生命力。

三、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围绕文化旅游业这棵“常青树”,以举办第三届绳金塔奇石精品博览会、第十一届绳金塔庙会等旅游会展业为平台,以做大做强“金塔旅游风味小吃街”为契机,在发展“红色、古色、生态”游和“商务、休闲、购物”游上取得新突破,使其提供集文化、旅游、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着力培育绳金塔公园等部分文化旅游“主打牌”。另外,配合引进大型演艺娱乐企业,全力做强做大新中原等演艺业,同时对原有的夕阳文化娱乐产业,引导他们进行产品洗牌、产业重组,做强做大做优文化产业。培育和规范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使我区全面形成领先全省的文化旅游产业群。

四、抓好文化市场繁荣,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活动,坚决扫除淫秽色情等有害出版物,重点打击不法打字复印行业。对制售盗版的犯罪分子依法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严厉打击网吧等娱乐经营场所接纳未成年人入内为主的各种违法经营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在净化文化市场的同时,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同时全力配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定期召开的文化经营场所例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生产会议精神。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对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进一步规范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社会监督,严格行政处罚,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全面推行“阳光政务”机制,完善公安、工商、综治等部门联动机制,实现文化市场群防群治,积极探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

五、提高行政服务水平,着力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文化系统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切实做到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完善机关管理制度,抓好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休假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机要保密、档案、工会、计生、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信访接待、老干部及后勤服务等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文化系统的正常运转。

西湖区文化广电旅游新闻出版局

区文广局服务业改革试点总结 篇12

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接区发改局《关于做好2017年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总结工作的通知》,区文广局高度重视,结合业务工作实际,认真进行梳理汇总,现将我局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快发展服务消费

钟山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根据工作职责范围,积极推动我区文化服务消费,2016年1月,在钟山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促进下,久声相声社开办钟山区久声相声剧场,该场所为钟山区个人投资商业性曲艺演艺场所,定期为群众提供付费相声剧目演出,成为市民享受和消费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场所,该剧场获得省、市、区各级领导及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好评。

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文化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文化服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2016年11月下旬拟写《钟山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暂行办法》文稿草案,并于12月2日向全区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现已保政府审批,该办法主要初步规范钟山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事宜,到2020年,达到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明确政

本、韩国、非洲;二是积极组织辖区民族文化企业参加各类培训及文博会,不但拓宽了自己的创意理念,更让他们在实际推介、销售中拓宽了如何保护、开发、利用民族民间艺术的思路。如:支持六盘水明飞陶瓷艺术有限公司把钟山文化元素与陶瓷艺术结合,打造有地方民间艺术特色的陶瓷艺术产品,引导该公司开展陶瓷制作工艺体验教学项目,取得较好成绩;三是积极支持鼓励辖区、个人、社会团体举办相关文艺活动。利用免费提供场地、适当资金补助,相继支持举办了任中苏个人书画展,张声鸣个人摄影展,郭家明个人山水画展等3次大型个人艺术展支持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会区彝族学会等社会团体举办摄影展3次。累计参加人数达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四是认真落实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措施,策划、组织、业务指导、整合资源、优先购买。大力打造“文化钟山”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开展了“文化钟山”群众文艺汇演、“文化钟山”重阳节文艺汇演、“文化钟山”送文化下乡、月照苗族四月等活动,开展活动近百余场次,参与人次2万余人次,受益群众20万余人次。

四、充分发挥和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体育事业发展

在承办赛事的同时,坚持市场导向,选择一些规模大、影响力大、级别高的赛事尝试市场化运作,逐步从政府包办赛事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过渡,与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北京中锐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六盘水市科学探险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老年体协、贵州未来体育经纪有限公司等合作。目前,凉都〃六

(一)我区文体基础设施层次较低,大型公共文体设施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市民多元化消费服务需要。

(二)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仍处发展初级阶段,文体广电产业相关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这些瓶颈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的释放。

(三)随着钟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经营情况得到稳步提升,但由于我区旅游事业刚起步,游客量不稳定,旅游商品需求量不大的影响,导致传统手工艺生产规模小,景区销售未达到常态化,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实施一批重大基础文化实施项目,不断满足和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物质基础条件。

上一篇:听,我哭的声音下一篇:对志愿者工作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