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学龄前儿童增高的运动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助学龄前儿童增高的运动(精选2篇)

有助学龄前儿童增高的运动 篇1

身体仰卧在地毯或床上,用力收腹的同时,两腿、两臂伸直向上翘起,伴随低头伸颈两手尽量靠近两脚,根据自己体能每组做8~12次,3~5组为宜,组间适当休息。

2、摸高:

原地或助跑(三五步)起跳,膝、髋充分挺直,立腰挺胸,两臂上伸用手去触摸吊在空中的物体,物体高度以尽力方可摸到为宜。左、右手各进行5次为一组,组间休息2钟。可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做3~5组。最好在开阔、平坦、软硬适度的场地上练习。

3、拉腰背:

哪些运动可以有助于长高?坐在垫(床)上,两腿前伸,双脚并立,收腹含胸,躯干尽量前屈,低头、伸颈,两臂同时前伸,摸到脚为好。每组做8~12次,3~4组为宜。做时注意由慢到快,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防韧带拉伤。

4、跳远:

有助学龄前儿童增高的运动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2月,在苏州市某区随机抽取1所幼儿园在园学生339名,进行父母自评式问卷调查,3 d后回收问卷共301份,回收率为88.8%。测量对象中男童为163人(54.2%),女童为138人(45.8%)。平均年龄为(4.87±0.84)岁,其中3岁年龄组59人(19.6%),4岁组103人(34.2%),5岁组112人(37.2%), 6岁组27人(8.9%)。受试儿童家庭中母亲受教育年限(从小学算起)为(15.20±5.99)a,父亲受教育年限为(15.93±4.40)a。而儿童所处的家庭结构中, 135人(44.9%)来自核心家庭(指父母与孩子一起住),137人(45.5%)来自直系家庭(指外/祖父母、父母及孩子),5人(1.7%)来自联合家庭(指外/祖父母、父母亲,以及父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孩子住在一起),24人未应答(8.0%)。此外,301名儿童中290人(96.3%)为独生子女,其余11人(4.7%)家中有2个或以上的孩子。

1.2 方法

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之上,了解3~6岁儿童家庭环境的评测工具,最后选定HOME和AHEMD-SR量表为蓝本,将相关条目进行翻译和回译。通过由2名儿童保健学和神经内科专家以及6名研究生参加的专题讨论会,对翻译后条目进行逐条评价,根据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口学差异和国内儿童的环境特点,删减或增加相应条目,并对条目内容进行修改;随后抽取21位学龄前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对条目内容的可解释性进行评价,最后确定了71个初始条目。各条目均以Likert 5级计分法,第62~71条采用逆向得分,其余均采用正向得分。调查内容为儿童一般情况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前期研究中确定的71个初始条目。调查以家长会形式取得家长的口头同意后,由幼儿园所在班级教师发放问卷。

1.3 统计与分析

采用EpiData 3.0录入资料和建立数据库,反向记分条目采用反向赋值处理,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临界比分析、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1)临界比分析是根据测验总分区分出高分组与低分组后,再求高、低分组在每个条目的平均差异;具体方法是将各个条目的总分由高到低排列,总得分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将属于高分组的受试者新增1个变量,赋值为1,低分组新增1个变量,赋值为2。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分组受试者在各条目平均数上的差异。如果某个条目的CR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认为该条目不具备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予以删除。(2)相关分析根据资料分布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将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作为条目是否删除的依据。如果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30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删除该条目。(3)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采用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然后,根据以下4个标准进行条目删除:因子负荷值<0.4;共同度(公因子方差)< 0.2;具有多重负荷,且负荷值比较接近;因子归类不当。

2 结果

2.1 临界比分析

将71个各条目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组间各条目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提示71个条目均具有鉴别度,所以保留全部条目。

2.2 相关分析

根据各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表1),将条目T4,T14,T15,T18,T47,T62~T71(相关系数均<0.3)予以删除,保留56个条目。

注: *P<0.05,**P<0.01。

2.3 探索性因素分析

2.3.1 初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56个条目作探索性因素分析,KMO 检验值为0.891, Bartlett球度检验值为7 812.697 ,相伴概率P<0.01, 提示因子分析模型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碎石图结果(图1),在特征根大于1的12个因子中,确定提取方差贡献率最大的7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1.551%;经最大变异法正交旋转获得因子分析成分矩阵。 根据各自所属的条目,7个因子名称可分别定义为户外运动空间、户内运动空间、精细运动玩具、大运动玩具、空间色彩类玩具、温暖/鼓励、日常生活照顾。各条目所属因子(维度) 的载荷在0.329~0.749之间(表2)。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条目删除标准,删除条目T11,T19,T31,T33,T34,最后保留51个条目。

2.3.2 第2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根据第1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保留的51个条目再次作探索性因素分析,KMO检验值为0.888,Bartlett 球度检验值为7 040.719,相伴概率P<0.01,提示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第2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碎石图结果(图2)仍提取7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3.335%;经最大变异法正交旋转获得因子分析成分矩阵。项目在各所属因子(维度) 的载荷在0.518~0.810之间(表3)。根据各自所属的项目,因子命名同第1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此结果提示51个条目均可保留。

3 讨论

在儿童运动发育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对于家庭环境的探讨不容忽视。国内曾有研究显示,运动协调能力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关联[4]。但是在个体的家庭环境中,可能影响运动发育的因素众多,且部分因素具有一定的“同质或相关性”,需要有效的量化工具对其进行评价,抽取其中的“综合因素”。遗憾的是,目前适合评价儿童运动发育家庭环境的量表较少,HOME量表为家庭环境的一般性评估工具,缺乏对运动发育环境的针对性评估[5];而AHEMD-SR量表仅评价了家庭环境中的活动设施,未对影响较大的家庭养育方式进行测评。此外,国内外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迥异,如本研究所涉及的城市地区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无论家庭物质环境还是父母的养育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有必要建立“本土化”的家庭环境测量工具。近期国内有学者编制了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6],其部分内容涉及了影响儿童运动发育的养育行为,但尚不能全面评价影响儿童运动发育的家庭环境,亟待建立应用性强且具有针对性的量表。 此外,对运动障碍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学龄期才开始并发的职能和心理方面的障碍,这些并发病可延续到成年期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更大的危害[7],所以本研究在学龄前儿童中开展调查,首先建立这一年龄段的量化工具,有利于及早发现家庭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

本研究参照国内外初始条目的收集方法,对参照的蓝本进行翻译和回译,并通过专家和调查对象的评议,使条目的语义和实际内容具有可解释性和代表性,最终建立了71个初始条目,保证了“条目收集”过程的科学和严谨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经典的统计方法对条目进行分析和删减,临界比分析未删除条目,而通过相关分析共删减了15个条目,最后通过2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样本量与探索性分析条目之比大于5∶1,表明此结果较为可靠[8])删除5个条目,将保留的51个条目进行正式的调查和信、效度分析。此外,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户外运动空间、户内运动空间、精细运动玩具、大运动玩具、空间色彩类玩具、温暖/鼓励、日常生活照顾等7个因子,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家庭环境中对儿童运动发育可能造成影响的各个方面,为进一步构建家庭环境与儿童运动技能障碍(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等方面)之间多因-多果的关系模型提供了依据。本文为儿童运动发育障碍系列研究之一,旨在通过预调查结果构建儿童运动发育的家庭环境量表,以此为基础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开展调查,并对该量表的应用性作进一步的评价。

参考文献

[1]TO T,CADARETTE SM,LIU Y.Biological,social,and environmentalcorrelates of preschool development.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2001,27(2):187-200.

[2]TOTSIKAV,SYLVAK.The 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environment Revisited.Child Adoles Ment Health,2004,9(1):25-35.

[3]Rodrigues LPLBA.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AHEMD-SR(Affordances in the home environment for motor development self re-port).Texas:A&MUniversity,2005.

[4]花静,朱庆庆,古桂雄.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运动技能和家庭环境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9):705-707.

[5]VENETSANOUF,KAMBAS A.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pre-schoolers'motor development early.Childhood Educ J,2009,37(4):319-327.

[6]何守森,刘一霞,倪晨曦,等.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的编制及其信度效度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9(2):134-139.

[7]JANZ KE,DAWSONJD,MAHONEY LT.Tacking physical fitness andphysical activity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The muscatine study.Med Sci Sports Exerc,2000,32(6):1250-1257.

【有助学龄前儿童增高的运动】推荐阅读:

学龄前贫困申请范文07-03

有助于长高的方法05-30

早上喝牛奶可以有助于长高吗06-09

上一篇:学校团委副书记工作总结下一篇: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发展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