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作文(精选15篇)

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1

今年暑假,我和朋友来到首都北京,这是我一直向往的神圣之地,更有我想要登上的万里长城。

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的来到长城脚下,远远望去山一座连着一座,连绵起伏,像海浪一样一浪接着一浪。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迫不及待地要登上城。我们三步并做二步,急切地想要爬上好汉峰当一个真正的女汉子。爬了一会儿之后把我们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我在心里喊道:“加油,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我们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往上爬,长城上,有的路是台阶能好走一些,但有的地方是80多度的坡,你只能两脚用力使劲地登住地面,双手紧紧握住栏杆,一步一步往上爬。就这样在我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爬上了好汉峰。当你站在汉好锋向远处眺望,长城像一条长龙一样趴在崇山峻岭上,好像在保护着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的大好山河。长城有宽、有窄,宽的地方同时可以过五六匹马,但窄的地方只能过一个人。你别看长城这么长,这都是古代工人用他们的一双双手,一双双肩膀,把一块块大石头抬上来,千幸万苦建造出这世界有名的八大奇迹之一—万里长城。

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万里长城,不要乱图乱画、随地扔垃圾。这样我们的万里长城才会更美,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好。

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2

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布局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2]。“世界遗产”的得名, 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有人提议在此名目下开展与之有关的国际性合作行动。1965年, 美国的白宫会议建议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 以促进国际社会共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存的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0月17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则使“世界遗产”被公认为一个核心概念。该公约在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时, 反复强调“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从而为世界遗产规定了崇高的品位[3]。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 可列为文化遗产: (1)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4]。20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我国近年来通过对国际上“文化遗产”先进理念的吸纳并结合中国的自身实际情况, 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给予“文化遗产”以科学界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谈到的内容, 暂不涉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列出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的三大标准, 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与中国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息息相关, 其重要价值不容低估, 更不应忽视。截止到2010年8月, 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 列世界第3位[6]。中国的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分布在华夏大地的不同区域, 遍布中国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原以及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 是中华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出来的辉煌文明成就在当今最客观、最真实的反映,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和“见证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它凸显出来的文化品位、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 都非同寻常、意义重大。

因此, 笔者认为把中国的世界遗产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向外国学生进行讲授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将会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真实、更加完整、更加准确地认知、感悟和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导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都必然要依附于某种物质形态, 如现存的古代文化典籍以及古代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群等具体地反映出来。当然, 这其中还包括该民族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语言以及族群的行为表达方式。与此同时, 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外在表现形式, 都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价值追求来决定的。因此, 弄清楚一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以及这个民族所展示出来的历史遗存、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将有利于我们对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向其他民族推介该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也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话题。

1.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

髓, 必须将其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品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与包容以及对自身民族精神的历练浓缩和发扬光大。以“长城”为例, 迄今为止, 凡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包括各国的政要, 北京的长城无疑是一个必看的经典古迹。尽管它带给外国人的视觉惊叹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来清楚表述, 但如果要说到它真正承载和蕴涵的思想精华与文化精髓, 则远不是简单几句话或仅仅只是将其单纯表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那么简单。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长城是自秦汉以来, 中国四方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文化碰撞与交流、融合与共生的历史见证, 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血雨腥风的战火硝烟中铸就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和平共处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2.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视为人类共有共享的全球文化来定位。

当今世界发展总体走向的一大特点, 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一体化与多极化之间进行的博弈, 与这一态势相伴的文化发展则是“冲突与共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的世界文化报告题目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3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形式上看,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载体, 但是,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文明的传统及特色与精华, 则是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共同遗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更为宽泛的世界眼光, 来研究、保护与推介它。可以肯定的是, 从古至今, 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刻,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迁徙、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彼此之间会在不断接触中相互碰撞、交流、借鉴与融合。如印度的佛教, 就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 日渐开始向本土化转变, 并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五台山, 以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河南登封历史建筑群等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合作与认同,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 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把在继承、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和在沟通、交融过程中繁荣世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遗产为媒介恰好能够履行大学的文化使命, 在知识传授、人才培养中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3. 深刻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思想和文化精髓, 必须将其置身于人类文化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去思考。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瑰宝的传承与保护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其次是对全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强调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进一步讲就是, 中华文化如果要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 就必须把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呵护好, 并使之走向世界、惠及后人。文化自觉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它要求我们, 特别是我们的大学首先应当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中心, 在引领、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有所担当。

举凡世界知名大学莫不如此, 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振兴都做过卓越的贡献;举凡世界知名大学同时也都是国际性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使”, 他们共处于一个学校, 进行着实质性的文化交融[7]。从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 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着眼未来, 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媒介, 推进世界文化的传承、创新, 使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驾齐驱, 这是大学为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必然要求。

三、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重视实地考察与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是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途径。

实地考察 (旅游) 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 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如果教师能借助学校所在地域范围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优越条件, 把课堂延伸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体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味, 效果将会十分明显。因此, 教师应鼓励并有序引导留学生利用在中国学习的有限时间, 通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去领悟中国文化精髓, 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汉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

但不可否认, 实地考察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 有必要通过其他现代教学手段, 如用互联网络、电影电视、多媒体动画、专题教学片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学手段的补充, 以弥补实地考察的局限性。

在实地考察 (旅游) 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 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尽管我们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建筑、园林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化, 但在气势恢宏、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体系当中, 它也只占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因此, 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当中, 必须认真研究、科学设计导入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方面, 要考虑中国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避免单纯借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来传授中国文化, 因为这样做既不科学, 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一旦把握不好, 不仅会让留学生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甚至会影响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又要考虑讲授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适用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精华, 在外国留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教师将其作为“活着的历史”及中国文化的精华与亮点设计包装到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当中, 并适时推出来给留学生讲授, 相信一定会使丰富多姿、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扎根于留学生心中, 使他们在掌握好汉语的同时, 主动去了解并喜欢中华文化。

2. 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18世纪的英国学者谢林认为:“从纯历史的角度看, 作为一个国家, 中华帝国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奇迹。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 中国是最古老的帝国。它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立, 显示了其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8]谢林的这番话,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 中华文明的历史最古老、最悠久、最绵长, 并以其五千年延续不断的超稳定发展态势而成为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还曾多次站在了世界文化的巅峰, 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等。与此同时, 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既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又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如中国的儒家, 流行了几千年,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但起着重大作用的并不是只靠当年孔、孟讲过的几句话, 而是由于历代贤哲为了适应他们的新时代所做出的新诠释。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影响了古代社会几百年;宋代有朱熹对儒学又一次新诠释, 又影响了中国社会几百年[9]。

毋庸置疑, 中国文化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至今, 自然会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地在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人身上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如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天人合一、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这些内容, 都是我们在引导留学生科学认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时应当进一步把握好的。

3. 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 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 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0]费老关于“文化自觉”的深入思考, 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文化转型、中国的当代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自信稳步走向世界”的窗口。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也只有理解透、认识清、把握好“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 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舞台上科学传播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体现在历史的维度和现实需求当中的, 需要我们从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大小上去对中国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行不断挖掘、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 并通过对它进行改革创新而促使它成功转型, 变成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文化, 同时变成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来推动世界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一方面, 应主动弄清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时空连接链———即历史的上下承接、不同支流的汇集以及不同时期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要搞清楚中国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即中国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今天的中国人正在进行怎样的文化选择以及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 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另外, 需看明白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即世界文化正在走向多元,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并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全球文化。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自觉”, 也才能确保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能信心十足、游刃有余、科学全面地讲授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综上所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外汉语教学诸多文化因素中可能只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下功夫将其凸显出来的文化和思想精髓不失时机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并不断挖掘出它在促进和完善对外汉语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潜在价值, 相信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巩固和提升高校作为面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化主阵地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阮静,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北京

100081)

参考文献

[1]方彦富.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J].新华文摘, 2009 (23) .

[2]世界文化遗产[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89.htm.

[3]冯天瑜.“世界遗产”——不可再生的瑰宝[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02) .

[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EB/OL].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http://www.wenbao.net/html/whyichan/sjyc/tiaoyue/03.htm.

[5]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 (03) .

[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5/09/content_4524764.htm.

[7]赵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C]//王小梅, 刘国瑞.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27.

[8]何兆武, 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9.

[9]任继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任继愈讲演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274.

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3

我们现在所过的“母亲节”,都是按照美国的”母亲节”来过的。实际上,“母亲节”还有很多,法国、印尼、阿拉伯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没有自己的”母亲节”,这实在是一个缺憾!

全国政协委员凌孜曾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呼吁,将农历四月初二孟子出生的日子设立为“中华母亲节”。

凌孜委员是叶剑英元帅的女儿,她多年来潜心于儒学,研究孔子,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做着不懈的努力,现在是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副会长。

孟母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母亲智慧的爱。因为她知道用什么样的爱才能给孩子打下做人最坚实的基础,给孩子一种成人、做人的教育。孟母对孟子教育的成功使他成为中国的“亚圣”。 孟母用中华传统的美德教育了孟子,使他端正自己的位置,深深地扎下一个怎么做人的根。

中国的教育的根本是孔孟教育,孝是德之本,“教”是什么意思?它是一个“孝”字再加上一个反文,这个“孝”字上面实际上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子”的字形。“教”右边是一个“文”字,意思就是要用文明来进行传承。父亲母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孙子再传下去,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传下去,中国的教育是从“孝”开始的。

古人讲“天下有教术、私有真人才”,只有重教育,才能出人才,人才之成自儿童始,母亲作为我们第一个老师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都应该感谢母亲,对母亲感恩,你才会真正爱世界上所有的人。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4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防守,开始修筑长城,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王开始连接与修缮长城。连接与修缮后,才成就如今的万里长城。

长城主要分布于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在陕西省境内,其长度达1838千米。

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5

我虽然为有幸一睹它的风采,但至少也读过和他有关的故事,在我梦中不知有多少次回归长城,我嫉妒她的美,嫉妒她有如此众多的追随者。但唯一遗憾的是就是她身躯下的冤魂。那是他建筑者的冤魂,成千上万的人被他无情的夺走生命。

一位妇女,她貌美如花,不惜万里从家乡奔赴长城,为的不是冰上她的壮丽,为的只是寻找她爱的人被抓去修长城。自我苦工的爱人,当他得知丈夫已经死去的时候,他已泣不成声跪倒在长城下,几天几夜唉声连连没有见。最终长城伴奏着这哀鸣。倒塌了,这位重情重义的妇女就是孟姜女,正因为长城的修建造成当时多少百姓的妻离子散,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但即然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保护好他们的成果,不让他们白白牺牲,要让世界看见中华民族的。伟大结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对于长城有些人会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语和感叹。但对于我而言,我却只有只言片语。因为更多的还是在内心,那是无以言表的,就像中国的一句后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句话用在我身上是在好不过的。但我的内心的不是苦,而是一种哀的敬佩。

中国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 篇6

关键词:文化遗产,考古,文物保护

0 引言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最古老历史文物的国家中,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文化长河而且从未间断的国家。殷墟的甲骨, 商周的青铜器, 绵延万里的长城, 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 唐墓的壁画, 皖南的民居……这些遗留下来的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 构成了我们这文明古国绚烂而独特的文明景观。

1中国文化遗产现状

中国人的祖先留下的众多多彩灿烂的文化遗产, 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成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这个名族的文化国土, 文物象征着文明的佐证, 传承的载体。然而民族文化的遗脉在面临危机。从圆明园被毁, 丝绸之路大量文物被劫, 众多国宝流失海外, 到今日的各种文物被盗窃, 盗掘, 走私的现象。再一次警示我们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第一要务。面对这些数量大、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 我们值得关注得首先是要对濒临损毁和消失的孤品进抢救。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文化的开发也有突飞猛进的程度, 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 中国文化遗产现状也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思索。遗产本身保留下来已经很不容易, 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加剧了文化的迫害程度, 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许多。所以首先要关注的是文化遗产的现状。

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 往往认为会忽略了对文物的保护, 把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放在了对立的面上, 其实笔者认为大可不必, 运用新技术。目前文物的非法盗掘、走私现象非常严重, 文化犯罪分子已经形成集团化。他们对文物的破坏性很巨大, 谁去取文物、谁去藏文物、谁去销文物, 速度非常快。效率非常高。

2面临的危机

面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的严峻性, 不得不令人担忧。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的出这是一项社会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事业, 但是由与历史的原因, 使得中国国内在宝物遗产的社会基础和专业技术都很薄弱。从历史发展现状我们不难看出, 面对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应对危机。

策略危机。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认识的不完善, 在个人、团体利益的推动下, 政府制动的政策超过了文化遗产开发力度的极限, 出现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丧失, 居民利益受到损坏等结果。

管理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央部门和地方部门在管理历史文化遗产权责不明, 分工不明确, 导致产生的矛盾很多。

规划危机。主要体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 缺乏操作性, 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 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

技术危机。主要体现在对种类甚多的建筑物在维修, 整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的欠缺, 比如出现许多画龙点睛的案例, 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赝品。

在这个既充满生机又有危机的年代里, 不具备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的情况下, 保护文化遗产非常关键。

3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21世纪伊始,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从文革期间的毁灭性破坏, 全盘否定。到现在乱世藏金, 盛世藏宝的普遍共识。有识之士指出, 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 实现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双赢。

从国家角度来看, 我国已经出台了较为完善的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法律政策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做到文物保护有法可依。全国馆藏文物的保护状况调查已经完成了, 对哪些是需要进行抢救的, 哪些是需要预防性保护的都进行了分类工作。每一件文物都记录了保存现状, 如陶瓷类的、纸质的、纺织品类的、金属类的等等。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做了很多努力, 比如说文化遗产管理方面, 有为期四年的强制培训。还有举办各种培训班、办学校。最近在开展中外合资培训方面有一些进展, 比如设立在中国西安的国际古迹理事会。其次是科学技术保护方面, 我们做了两项重大科技的研究, 一项是指南针计划, 另一项是夏商周断代中国文化起源的研究。对文物保护要建立起长效机制, 面对工程建设、环境污染、文物犯罪三大破坏文化遗产的因素来有针对性的加强文物安全的保护, 博物馆的建设使一些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对各个地区的博物馆文物进行风险达标的评审工作对文物破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查出, 每年列一批国家级的文物破坏案件进行查出。

近几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的比较顺利。有世界性的文物保护盛会, 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温家宝总理就曾协同文物局与相关国家签订文物保护双边协议。并形成良好机制, 每当一个考古工作结束之后都会有一个相关的报告产生。

在这个现代化国家, 人们对于后文化遗产的设想与展望的追求越来越明显, 人们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准贯穿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等。首先要关注历史性城市文明的建设思路, 来缓解城市人口、城市规模等相对集中的压力。比如说通过区域规划来缓解保护历史文化城市的压力。从长远的眼光来看,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存之着矛盾的一面, 还有一致性。文化遗产保护的越好, 对观光游览者吸引力才越强, 旅游事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旅游业的猛速发展同样可以促进对遗产的保护。把旅游的一部分收入用于修复与保护文物, 许多相继失传的文物或者文化都以复活并完好的保留, 打造铜器、烧制瓷器、民族服饰等手工业也获得新生而逐渐壮大, 现在一蔓延成一种行业, 供给人们增加收入, 发展民族文化传统。重要的是认清遗产的本质, 合理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完善管理体制。

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是每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应尽的责任。由于把历史文化遗产当作是一种商品, 逐步实现了“商业化, 城市化, 人工化”的生态环境,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而使国内的文化遗产的开发力度超过了一定限度, 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原有的价值。为此, 人们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 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上, 认清遗产本质, 合理遗产的产业布局,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 制定相应法律, 完善管理体制, 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并使中国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胡馨婷.保护传统文化的“箱底”[N].嘉兴日报, 2007-10-13.

[2]杜晓东.文化遗产也要打假[N].中国文化报, 2008-03-23.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篇7

不到长城非好汉,假期我最终登上了八达岭长城。站在长城上向下望去,车辆和行人变得如虫蚁般渺小,向上望去,白云朵朵如棉如絮,仿佛伸手可及,远望长城连绵起伏盘绕在山岭之上,近看脚下是巨大的方砖,方砖十分平整。

一块块紧密的排列着,并略带倾斜的直伸山顶。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我看着巍峨雄伟的长城,它就像是一条盘旋在山岭上的巨龙,随时会腾空飞起,翱翔于天际之间。我仿佛也随它飞入了蔚蓝的天空,感到无比畅快,无比自由。

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建筑,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单看这数不清的石砖,平滑厚重,多年前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肩膀无数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绵延万余里的长城呀!

每当我听到大人们说到“万里长城永不倒”时,就会想到一个感情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范喜良与孟姜女新婚三天时,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这个故事虽使长城略显凄美,但也体现出它的来之不易。

长城是如此的奇特,如此迷人,也吸引了好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友人。我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到了他们被长城深深吸引,深受震撼,大家尽情的跳跃,尽情的欢呼,欢声笑语在城墙上久久回荡。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8

长城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从东向西行经了十个省区市总,总长度超过了大约二点一万千米。当年秦始皇为了修建长城,一共动用了近百万的人。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在古代,在那毫无任何科技的时代是如何建造出这伟大的长城的呢,可真是令人惊讶无比呀!

长城还有一个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从前秦国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名叫孟姜女,而她的丈夫名叫范喜良。一群士兵传进了他们的屋内,强行带走了范喜良,孟姜女十分伤心,一直等着范喜良回家。可是三年过去了,范喜良一直都没有回来。孟姜女只好收拾行李去长城找范喜良。孟姜女走了很多路,终于来到了长城。可在人群中都没有找到他的身影,于是孟姜女就像一些工人打听他,结果才得知范喜良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累死了,他的尸体被埋在了长城的底下。孟姜女十分伤心。坐在地上哭。他的泪水化为的.大河,冲垮了长城,终于在长城下找到了范喜良的尸体。孟姜女背着范喜良的尸体一步一步,走回了家。

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9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发展迅猛。有资料显示,在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10.6%,1977年为17.6%,1999年为30.9%,这50年是中国城市化的初期阶段,虽然增长缓慢,但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十分严重;2000年—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或将达到54.5%[2]。中国的城市面貌将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给中国城市带来新的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必将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新一轮的严峻考验。

2 城市文化遗产的主要破坏因素

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因素有两大部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来自天灾,如台风、暴雨、雷电等造成的损毁和长期的风化腐蚀造成的损毁,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冲突造成的破坏和城市建设导致的破坏。这其中,自然因素和战争因素多为不可控因素和不可抗力造成,并不是主要原因,而城市建设导致的破坏是人为的、主动的、大面积的和长期的破坏,是导致城市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

城市建设导致的破坏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建设性破坏,即因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程项目导致的遗产破坏。20世纪90年代至今,它一直是我国文化遗产破坏的主要因素。在不断高涨的经济建设潮流中,我国许多有价值的古代和近现代文化建筑、历史街区被拆毁,大部分古城失去了其原有的历史风貌[1]。

2)开发性破坏,即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享用中产生的遗产破坏,是新时期中国文物破坏的另一个主因,并可能成为第一主因。盲目过度的旅游开发建设等不断对本属于旅游核心资源的文化遗产,造成毁灭性的破坏[1]。很多所谓的古镇、古街、古城开发项目,严重地破坏了其原有风貌,使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

3)规划性破坏,即在没有确定城市的文化个性和历史脉络就进行规划而导致的遗产破坏[1]。城市的规划在整体上确定了城市的形态和发展方向,一旦整体发展方针出现错误,带来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

3 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现状问题

1)仍将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放在有形遗产的保护上而对无形遗产的保护不够重视。比起有形遗产,无形遗产的保护难度更大,研究保护形势也更为紧迫。文物、古建一旦损毁便难以恢复,然而本就“无形”的文化遗产一旦消失真的是“一砖一瓦”都不会留下了。而且如果文化遗产没有了精神内涵,那么即使其外表再光鲜亮丽那也不过是具空壳而已。

2)研究中尚未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全面的保护研究体系。现在的大量研究都将目光对准城市发展、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等热门方向而缺乏全面细致的研究。在研究中也更多地关注文物建筑本体,而对周边环境的研究不够重视,多为“就事论事”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社会因素、专业因素等的深入研究。

3)在文物保护的前沿技术方面落后发达国家一大截。在保护技术方面,现在的保护研究更重理论而对保护技术方面的投入不够。特别是在木结构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方面,中国不论是技术、设施还是制度都与日本及许多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亟需对设施、制度进行改进,加大对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

4)缺乏完善细致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致使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关注度高的大型项目做得很好,而大量普通古迹和民间文化却因不受重视而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4 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

各个国家因其历史文化、地理气候、土地人口等各种因素的差异从而导致各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问题与矛盾,而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是一样的。

1)中国正好迎来城市化高潮。就如在背景中所介绍的那样,,中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刚刚突破50%的大关,迎来了城市化的高潮。而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城市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的,而这些因素的增长也代表了城市文化遗址保护难度的加大。

2)中国城市化发展规模巨大。钢、水泥等与城市基本建设最密切相关的几大原料的产量都十分巨大,其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据国家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1977年,中国的钢产量是2 400万t,1996年增加到1亿t,2003年增加到2亿t,到2013年达到了7.8亿t,总产量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钢产量的50%以上。1980年,中国的水泥产量为7 986万t,自1985年以后一直位居世界第一,到2013年达24.2亿t,占全球总产量的58.6%[2]。从这些基础建材的产量就可以窥出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迅猛速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

3)中国人口规模巨大。1949年—2015年,中国人口由5.34亿人猛增到14亿人,人口的巨大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生存与发展作为首选目标,在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自然更容易倾向于发展[2]。

4)中国土地资源紧缺。中国是一个山多平原少的国家,国土面积的66%是山地,只有10%是适合居住的平原,而耕地面积也只占国土面积的10%,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2]。同时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地上地下有数不清的文物遗存,全国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达40多万处,且其中大都分布在平原地带与现代居民点重合,很多甚至位于城市中心位置,这大大增加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2]。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中心的土地可谓“寸土寸金”,要在这种情况下“避旧建新”,其难度可想而知。

5 中国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

综合上述所提到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问题与我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思路:

1)提升遗产保护技术,构建更为科学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体系。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与它们的保护技术的差距是巨大的。科技力量是整个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只有拥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保护技术才能为进一步的保护、修复、开发等提供前提条件。

2)由单体文物建筑的保护向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转变。以往的城市文化遗产多是仅保护指定的单个或群组建筑,对其周围的附属文化区域则关注甚微甚至不予保护,使城市文化遗产成为城市中的“孤岛”。如此,其保留历史、传承文化的本来作用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珍贵的文化遗产渐渐变成了供人观赏的“游乐园”。

3)由先规划后保护向先保护后规划转变。在以前,不论是战争还是城市发展造成的破坏,城市总是先破坏后发展的,这也就导致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滞后。要改变这种传统滞后的保护模式,就应该实行“先保护,再规划”的策略,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占得先机。

4)由以物质文化保护为重点向以“物质+精神”为重点的保护思路转变。此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多侧重于现存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今后应侧重于对其深层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以及以文化遗产为载体学习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与价值观。

5)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完善。世界上在文化保护方面走在前沿的国家,均有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在遗产保护方面做到让一切有法可依、有例可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便不会出现如今这种“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了。

6)重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中,要坚持原真性原则。原真性指尽量保持其原本的结构形式和文化内涵,不作随意改动,不造“假古董”。

7)加强教育,提高市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城市里每一位市民的责任[7]。市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城市化进程中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6 结语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应遵循“新旧共存、逐步更新”的原则。一味地保留旧的文化遗产而没有新的发展和完全推倒重建切断城市历史文脉都是不可取的。城市是因为有人在这里生活所以称之为城市,其他的一切,都是服务于居住于其中的居民的。如何延续城市居民的生活是所有建设行为应该遵循的原则。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指活在城市中,不光是要有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还要有生活所需的文化、娱乐、休闲和城市居民们的历史记忆。破坏了城市、破坏了建筑、破坏了街道,那破坏的不仅仅是城市、建筑、街道,而是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城市的味道和那再也找不回来的城市的记忆。因为东西没了,人的记忆会渐渐淡去,当这一代人离去,下一代人出生,这条文脉就是真的断了,而每一条小的文脉的断裂最终将导致整个民族文化、民族记忆发生“断裂”。

今天的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谋求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摘要:介绍了现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分析了中国城市文化遗产的主要破坏因素和保护研究的现状,并针对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提出了适合中国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思路。

关键词:城市化,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文物建筑

参考文献

[1]梅联华.对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1(1):3.

[2]河南科技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组.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4):2-4.

[3]姚士谋,William Chang,朱振国.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5):1-5.

[4]袁玲玲.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1-2.

[5]孙俊桥.走向新文脉主义[D].重庆:重庆大学,2010:163-164.

[6]倪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4.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篇10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

秦兵马俑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它举世无双,是世界的珍贵的历史文物。

秦兵马俑规模巨大,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里面约有八千个兵马俑。将军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类型众多。将军俑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昂首挺胸,显得十分威武。武士俑上身穿着短甲,下身穿着紧扣裤,右手拿着绳子,左手持着弓箭,显得十分威风。

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其精美的艺术珍品,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欣赏。他们有的若有所思,好像正在考虑如何配合,战胜敌军们;有的目光炯炯,好像暗下决心,为秦国殊死拼搏;有的正在紧握着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时刻准备待命出征;有的正在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他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和英雄气概。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2

到了西安,你会想到什么呢?Biangbiang面、钟鼓楼、羊肉馍当然还有兵马俑啦!今天我就去了兵马俑博物馆。

兵马俑都是泥巴、陶片做的吗?当然不是!他们身上原本颜色艳丽,不过因为出土时技术不行,不到一分钟就氧化了,实在可惜!但二号坑出现了奇迹:在一只跪射将军俑背后留着淡淡的红色,保存很不易!

自从出土到今天,没有一个兵马俑神色一模一样,可谓古人的脑洞大开!

所有兵马俑的手都呈空心拳式,为什么会这样呢?考古学家推断,兵马俑的手里应该都拿有兵器,而这些兵器是木头做的,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全部腐化了,如果兵器还存在,我们还能一览秦王朝的兵器呢!

特别的还有兵马俑三号坑,因为这里的兵马俑手里拿着礼仪制度的兵器,所以考古学家推测这儿应该是指挥部。那儿特别小,只有五百二十平方米,在指挥部的正前方还有指挥用的四马一车,给我们呈现了秦王朝完整的指挥部形象。

秦王朝时,兵马俑能做得这样活灵活现,可想当时的科技、艺术的发达。中国作为千年文明古国,当之无愧!我为我是中华子孙而骄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3

放寒假了,爸爸今天休息带我去游玩古南京城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一大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南京城的东郊紫金山,这里埋藏的是一代帝王朱元璋。买完景区门票我就迫不及待要一探神秘。首先映入眼帘是美丽的梅花山鹿,梅花已经含苞待放,有黄色,有粉色,有紫色……五彩缤纷,美丽动人!

通往明孝陵路的两侧是古栈道,栈道两旁花草丛生,前面有石像路,还有几对身披铠甲,屹立笔直的文武大臣,向人们展示着对帝王的忠诚。虽然石像上已经遍布了许多的青苔,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历史气息一直弥漫在空气之中。

栈道的尽头,有一个大大花坛,各种美丽的小花儿绽放于其中,花坛的周围聚集了许多的游客拍照留念。

花坛的正前方就陵墓,我先踏过了前面的金水桥,走过五彩斑斓石台阶,亲手抚摸着古老的建筑,那种感觉似乎让我穿越到了古代,看着帝王站在城墙上指挥着千军万马,颁发政令,士兵们个个嫣然起立眼前的样子,一种俯看众人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

在回家的路上,听着爸爸讲着许多明孝陵的历史故事,感觉收获很多,也不虚此行!

“明孝陵”,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陵以东1.5千米处,不仅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

在殷商时期,奴隶主死后,奴隶就要作为殉葬品,与奴隶主同埋。周王朝大量抑制人殉,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人殉复燃。及至秦国,便正式废除了人殉制度,开始以俑殉葬。

一号坑缘于1974年3月被农民挖井发现。兵马俑可分为高级军史俑、中级军史俑、下级军史俑、一般武士俑。他们个个都被雕得惟妙惟肖。有的兵马俑手握青铜长剑,准备奋勇杀敌;有的手持盾牌,拼尽全力地抵抗敌方士兵;还有的手拿弓弩,正在拉弓射箭……不知不觉间,我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怪不得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了一张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金字名片呢!

二号坑最为壮观,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有弩兵俑220个,有的立着射击,有的跪着射击,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单元位于俑坑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个个五官清晰可见。有的前蹄飞起,有的蓄势待发,还有的后腿踢着泥土,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由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鞍马俑排成11列。他们都站得笔挺,目视前方。似乎只要听到将军一声令下,他们就会冲出去奋勇杀敌。我不禁感叹劳动人民的妙手。

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项羽的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的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十分鲜艳。从内部布局看有一个指挥部,里面还有许多将军皱着眉头,仿佛在思考军事方案。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据推测,这可能是秦末农民起义造成的。

兵马俑淋漓极致地展现了秦朝时的辉煌,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看着这一排排的兵马俑,一股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现在的长城跨越了天津,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辽宁15个省区市,总长约21196.18公里。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浩大的工程是怎样建成的呢?长城底下是由无数块两三斤重的条石构成的。因为古代没有先进的机器,所以只能靠无数劳动人民伸出勤劳的双手,借助宽厚的肩膀,一步一步地抬着条石,走上陡峭的山岭,再慢慢建成长城。

长城上面是用城砖叠成的,外侧还有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很多口子,口子既可以观察外面的信息,也可以把枪放上去,用来射击敌人。长城里还有一种东西叫城台,每隔300多米就会有一个。在城台里面不仅可以观察外面,而且可以射击,还可以放哨,累了可以住宿休息,是不是令你目瞪口呆呢?

关于长城,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话说,自从孟姜女的丈夫被残暴的秦始皇抓去修筑长城后,孟姜女一直食不下咽,夜不能寐。直到有一天,孟姜女实在忍不住了,就果断地带上粮食,去万里长城寻找丈夫。一路上,她历尽了千辛万苦,中途还病倒了。幸好,她被一位好心的老太太救了下来。但即使这样,还是不能阻止她去万里长城寻夫的脚步。她病还没痊愈,就又走了。终于有一天,孟姜女来到了万里长城,但她看到的不是丈夫,而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孟姜女顿时失声痛哭起来,上气不接下气。有一个神仙于心不忍,也为残暴的秦始皇感到愤怒。于是,神仙大手一挥,刚修筑好的长城便轰然倒下了。不过这只是个传说,但也能说明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民苦不堪言,对残暴的秦始皇感到愤怒,所以想惩罚秦始皇。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的最高点,就可以看到一条“巨龙”,它缠绕在山间,非常壮观,不愧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长城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6

大家好!我是来自快乐阳光旅行社的导游,我姓刘,大家可以叫我刘导,现在就让我带大家走近我国的“世界遗产”——故宫,另外提醒一下,大家不要乱涂乱画呦!

现在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因为时间慢慢的过去,人们就叫它故宫了,它是皇上和皇妃住的地方,里面还有许多中国的宝物、名画和名诗。

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城墙,城墙高约十米,有四座城门,南面是午门,北面是神武门,东西面为东华门、西华门。宫殿是长方形的,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七十多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宫殿和九千多座高低不同的房屋,墙外有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下面我们就到珍妃井去看一看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珍妃井,说到这里大家都听说过珍妃跳井的故事吧!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珍妃井的由来,1887年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威慑下,无奈地选了隆裕皇后和瑾妃、珍妃之后,他渐渐地爱上了珍妃,这件事被慈禧太后知道了,便把珍妃扔下了井,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那口井叫做珍妃井,这就是珍妃井的由来。

我们往下看,现在我们来到了九龙壁,大家看上面有九条颜色不同,姿态各异、非常美丽的九条龙,他们最中间的那一个是金黄色的,它代表着皇帝的尊严,其中有一条红色的龙,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有一块石头已经掉了,是现代的石匠找到相同颜色的石头又后补上的。

各位游客,故宫之旅结束了,很高兴当你们的导游,祝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期待下次的相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7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地点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42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现在说的1420年,后来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的非常的富丽堂皇,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最先的设计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详、陆详等。

我们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和人物建造,现在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把!

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午门、北门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面的墙有10米多高呢!还有护城河宽52米,够宽的吧!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听完了一以那些,你应该对北京故宫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还不知道吧!连皇帝的住所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阔九间的但檐山顶建筑。文化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饭、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清宫和坤宁宫通直御花园。坤宁宫和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正式居住场所,平均面积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

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达到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供则为前三殿的25%,期于宫殿依次递减,主要突出前三殿、后三殿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己被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8

我们的中国,已经拥有五千年历史了。在这五千年历史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财富。而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不了解中国的珍贵的文化遗产,那就不算是一个中国人。

我国的长城,又叫万里长城。长达约21196.18千米。我就会想到,一个爱情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需要10万农民,在秦、燕、赵三国修筑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800里,投海自尽的故事。无知的大人。时不时会感叹道是多么令人震憾啊!中国的北京故宫是清明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是,世界上现有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之一,也包括旅游景点。

还有莫高窟。在小学时就学过莫高窟的一篇说明文,大家都称它千佛洞,他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有洞窟76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

秦始皇陵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园。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而且是规模最大的陪葬坑。我喜欢兵马俑,通过图片,我发现他们个个威风凛凛,简直迷倒个个少女啊!大部分都持着青铜的兵器,虽然埋在地下2000多年了,但经过防锈处理,仍然崭新。只要你细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眼睛眉毛、鼻子和嘴巴大有不同。这就是它们迷倒我之处。

我喜欢中国古人留下的宝贝,不知为我们后人带来了多少的益处,而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我们青年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明天的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9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写一篇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我脑子马上浮现出了气势宏伟的长城,历史悠久的颐和园,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临潼人,秦始皇兵马俑,我还是了解比较多一些,他气势宏伟、规模巨大,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兵马俑有三个坑,先说1号坑吧,坑长230米,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展示了兵马俑8000多种形态,我站在坑上面尽量近距离观察兵马俑,他们个个神态端庄,表情各异,有的凝视远方,像是打完仗后,一定要回家乡与亲人团聚;有的紧握双拳,像是一定要为秦国统一天下;有的怒发冲冠,像是一定要为战死的兄弟报仇血恨。其中一个将军俑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撅得像个半圆,双手合在一起好像讨论进攻的方案,我拿出望远镜,仿佛看见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在进行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

2号坑呈曲尺形,位于1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24米,面积6000平方米,兵种特别齐全,是三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他有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多种特殊部队,2号坑有陶俑躺满1300多件,战马80余辆,做工非常精致,就像其中一个将军,从侧面往下看,一缕缕头发,一根根眉毛,一片片指甲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3号坑平面呈凹字型,面积约520平方米。从3号坑的布局看,这儿应该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古代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没有任何机械,创造了这项令人震惊的宏伟的巨大工程。

欢迎大家都来临潼参观兵马俑,了解伟大的秦始皇,感受那远古的历史,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临潼走向世界!我为自己生长在这感到自豪!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0

我们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将历史文化不间断的传承下来的国家。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许多民族都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终传承下来。在我们国家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文化遗产。在这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几乎说每寸土地上面都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兵马俑在泥土里面埋藏了数千年的时间,但是当一座座兵马俑出土的时候,直接震动了整个世界,也震惊了世人。

这些兵马俑向全世界宣告着我国历史文化是多么的优秀,在数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有着很好的陶瓷技艺。如果说中国给外国人第一印象,我想应该就是长城。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尤其是对于那些外国人来说,来到中国如果不去长城走一趟的话,那么根本就不算到过中国。长城和兵马俑一样,都已经经历过数千年的风雨。他们都是在同一时期被建造的,那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朝。虽然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但是在当时建造的这些东西依然被流传了下来,并且成为我们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种遗产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剥夺的,因为在它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信念和精神。

5000年的风风雨雨,在我们这片广阔的大地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的改变。虽然说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并且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残留这些历史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掩藏在祖国大地的深处,这些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不仅以能够让全世界更深入的了解到我们中国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的传递。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篇11

这些兵马俑向全世界宣告着我国历史文化是多么的优秀,在数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有着很好的陶瓷技艺。如果说中国给外国人第一印象,我想应该就是长城。

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尤其是对于那些外国人来说,来到中国如果不去长城走一趟的话,那么根本就不算到过中国。长城和兵马俑一样,都已经经历过数千年的风雨。

他们都是在同一时期被建造的,那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秦朝。虽然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但是在当时建造的这些东西依然被流传了下来,并且成为我们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种遗产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剥夺的,因为在它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信念和精神。

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12

文化遗产, 它传承了中国几千几百年的文化的传统还有它的人文精神。音乐的文化遗产, 有自身的音乐特性。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音乐文化遗产就产生其中。而在, 随着时间的发展有的音乐得以传承和创新, 有的音乐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中国的音乐文化遗产的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有形的, 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史文物,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像历朝和不同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料文献, 乐器, 乐谱, 还有极其珍贵的图片等等。而无形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像乐器演奏的音乐, 人们唱的歌曲, 就是记录在不同的载体上的文本声音。而无形的这一类它会随着时间而流失和随着音乐载体的消失而消亡。在音乐传承的道路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 音乐在这一过程逐渐被新的事物所代替, 逐渐被遗弃, 然而, 就是在这无形的文化遗产的这部分里面, 却对音乐的生活或背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正是这部分无形文化遗产对我们的音乐生活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无形的文化遗产是音乐文化当中的的宝贵的财富为今天以至于将来对那些创造中国特色音乐的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养分。在我国我们对音乐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都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其中我国的“古琴艺术”“昆曲艺术”“新疆维吾尔的木卡姆”还有“蒙古组长调民歌” (是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 都被录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几部作品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也向世界人们展示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和中国的音乐这当中无不提高了中国的民族地位。也使得中国音乐已经走向世界, 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特有的美丽。而在这我以黄河号子为例介绍一下中国的文化遗产。

二、黄河号子的产生

号子是民歌的一种形式体裁, 是在劳动人们劳动中发展产生的。而号子最早是人们在远古的时期和大自然进行斗争而发出的呼喊声。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收获的喜悦之情, 敲击石块和敲击树枝, 发出欢呼声。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早期的民歌而这已是最早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有属于自己的社会的功能和文化内容。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抒发劳动人民的情感, 抒发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 描绘民族民俗的社会风气。号子的产生说明了号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号子也称为“劳动号子”, 黄河号子就是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黄河号子是属于民歌的一个主要的载体, 黄河号子的作用就是在劳动人民参加统一的较强性质的体力劳动时为了激发劳动人民, 协调劳动者的动作还有提高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鼓舞士气而进行的演唱和呼喊。黄河号子的产生就是在这样激励人心的“嘿呦嘿呦”中而产生的, 黄河号子的产生是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抗挣洪水在一起共同协作, 逐渐的形成了有一定的规律, 节奏起伏的声音这也就是号子。而黄河号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它的独特性, 和实践性。而黄河号子也有自身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下黄河号子的几个简单作用:1.黄河号子具有协调性, 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协调统一的运作是不可或缺的, 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就很需要统一的劳动和步伐。在这过程中就需要用号子来进行指挥。2.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安全, 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重体力活的劳动, 消耗人们体力, 之所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是劳动呼喊的时候不会伤到身体内的器官和内脏, 因为只有这样在劳动时紧绷的肌肉在呼喊的同时得到放松就不会受到较大的伤害, 起到了一定的保护的作用。3.鼓舞劳动者的士气劳动人民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 重体力的活动居多容易劳累疲惫。而黄河的号子就像是戏曲中的“锣鼓”带有紧张的特点, 激发人们的奋进。带动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动力。

三、黄河号子的特点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黄河周围产生了不同的文明和文化。黄河以独特的形式存在中国大陆上。黄河号子就在黄河旁产生。黄河号子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黄河号子的实际性, 它可以激励劳动人民, 组织和集体劳动, 调节劳动者的情绪;在另一方面就是黄河号子有其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的, 而且还相互排除。劳动的过程中劳动的力度和强度越大, 黄河号子所表现的音乐制约就越大, 不好发挥, 相反, 劳动者的劳动越小黄河号子的表现形式越强, 在音乐的表现上发挥的越大。歌唱者就有更大的空间去去发挥音乐。黄河号子有两个特点:1.律动性, 劳动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重复, 带有节奏感, 给黄河号子赋予了生命, 使黄河号子更有律动性。2.一领众和的特点。在黄河号子中领唱是在这集体劳动中的指挥者, 领唱演唱的部分是歌词中最重要的陈述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 音乐形式非常的自由, 很多的曲调的唱的歌词经即兴变化。呼喊的号子在旋律方面, 旋律激昂, 高亢明亮, 并且还带有召唤组织劳动者的特点。在合唱的部分经常重复领唱中的词, 结构感强。经常用同一词进行重复。

黄河号子的种类可分为, 黄河抢险号子、土硪号子、船工号子。黄河抢险号子, 共分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和花号四种。这四种的用法主要是用于在打桩、拉骑马、拉捆枕绳、推枕等方面。骑马号的节奏明亮欢快, 在声调方面特别高亢洪亮。给人一种催人奋斗上进的特点。而相对缓慢的节奏来说, 绵羊号就是节奏缓慢, 而绵阳号的作用就是放松劳动者紧张得情绪, 让劳动者的心情和情绪得到放松和休息。所以绵羊号是在人们疲劳时, 可以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 所以绵羊号的节奏缓慢。而小官号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柔中带刚的特点。而小官号是融入在劳动中娱乐的方面的。花号, 它的演唱的内容多数取古老的历史故事, 而花号的演唱经常适合骑马号相结合的。在演唱时使人们的困意和疲惫减小。船工号子细分下来又可以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和“推船号子”等。黄河边的船工历代生活在黄河上, 创作出了形形色色, 各具特色的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抒发了船工的感情, 喜怒哀乐都把他抒发到号子当中。“一条飞龙出昆仑, 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 惊涛骇浪把船行”这首短小的歌词无不体现了船工们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劳动人民的劳动激情, 和生活美好向往。

四、黄河号子的传承和保护

黄河号子在抗日战争时期诞生, 再由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第一乐章中, 《黄河船夫曲》就采用了劳动号子形式, 民族风格特点鲜明,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力。激发了民族精神。在2008年黄河号子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黄河号子得以保护传承。在经历千年, 黄河号子现在面临失传的困境时。因黄河号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们对黄河号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使得政府和和国家进行对黄河号子的收集整理, 而且还进行宣传, 使更多的人们了解黄河号子。我们应当加大黄河号子的保护。在保护的同时还要黄河号子传承下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的文化, 了解黄河号子了解黄河的音乐文化, 使黄河号子这音乐文化遗产的得以更好的发展传承, 并且了解。也让黄河号子这个在母亲和旁边的音乐文化展现出它永恒的魅力。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作文 篇13

故宫坐落于我国首都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14,建成于1420年,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此可见,故宫规模的宏伟。

来到故宫面前,一入眼帘的便是壮观的天安门,正门是午门,里面便是故宫内部。故宫规模非常宏伟,内有屋宇9000余间,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角楼风格绮丽,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不仅如此,故宫也有很多细节作为装饰:不管是廊道门窗,都有很多的生龙活虎的装饰,十分漂亮。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可是一看到这些美景,我立刻就会想到当时古代人们在建造故宫时的艰辛,在故宫建成之前,故宫不知历经了多少的风雨,经历了多少的重修与改建,但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毫不退缩,用智慧与勤劳,终于将故宫建成了,才形成如今宏伟的样貌。

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篇14

长城,建设于战国时期,是为了防止其他国家进攻我国。它历史悠久,距离今日,已经20xx多年了,在公元前200多年前就开始修了,也是一个老古董了。

长城的修筑十分艰难,秦始皇一共用了180多万人的力量,用了230多年的时间才修好,死了10万多人。长城的一块砖就有70多千克,而且修了2万千里以上,足以想到当时修1千里就有多么难,就别说修两万千里了,但还是被他们修成了。

长城的防守功能十分强,高3~4米,厚4~5米,是相当的坚固。长城围墙上凸起的是掩体,凹下去的是攻击的,可以说当时的长城相当于坦克。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内必有一些柴,因为当时没有手机,所以用篝火冒出的烟来表示有敌人来了或是表示其他什么信息,所以烽火台是当时最方便的通讯。

虽然当时的长城是无比的坚固,但还是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破烂明显,早已不如以前,还有好几处地方都已经看不出这里是长城了,但依不影响我们对长城的热爱。

长城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会有许多外国友人来参观长城,我敢相信他们说了这样的话:“中国人太厉害了。"

有句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年暑假,我一定要去参观一下长城,见见长城的雄伟,壮观。

中国的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15

为更好地把握近期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受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承担了“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两项课题。两项工作都以当前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新型遗产文化线路的认识、申报和保护”以及“中国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课题组在系统地梳理国际已有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中国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面向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文化线路申报和保护的工作,通过对国际已有研究和成功案例的整理,比较分析我国具备申报世界遗产潜力的重要文化线路资源,总结文化线路申报的特点和工作策略,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建议。该研究在内容上分为“文化线路保护国际理论阐释与案例评析”、“我国线路遗产资源梳理与系统架构”、“我国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总体策略和技术措施”三大部分。课题极大地促进我国对文化线路类型遗产的理解,同时,一份基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也将帮助世界同行认识中国丰富的线路资源和相关保护的进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旨在掌握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的总体状况,建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核心评估指标、评价方法,探讨遗产保护对自身和所在城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提出有利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该研究是我国首次从保护经济学角度,关注遗产地与所在城镇的依存关系,系统地收集遗产地及所在城镇相关评估数据(共收集26处文化或混合遗产)开展多方面的分析。内容涉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所在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调查分析”;“重点案例研究”(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福建土楼、泰山、澳门历史中心、敦煌莫高窟和平遥古城五处遗产地);“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及相关案例研究”。

1 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特殊类型遗产的资源保护和申报建议

1.1 文化线路的定义阐释

“文化线路”这一概念最初在1994年的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正式提出,当时将文化线路称为“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s)[1]。在2005年,“遗产线路”的名称出现在《操作指南》的参考类型之中,与当时已有的文化景观、历史城镇与中心以及遗产运河等其他三种特殊类型并列。2008年,ICOMOS-CIIC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使文化线路的定义得到了最终的确认1),并反映出文化线路类遗产具有如下特征:

(1)文化线路是人类有目的创造的具有历史功能的人类交流或迁徙的路线,其形态可呈现多样性。

(2)文化线路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且多样的,因此能够在多文化和多地域上产生足够深远的交流影响。

(3)文化线路具有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意义体系,理解文化线路的意义首先应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其构成元素是多样的:物质遗产(因素)、非物质遗产(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背景)都是组成文化线路的一部分。

(4)文化线路具有动态性,动态性是指文化线路产生的动力和维持文化线路持续的机制都是动态的。它的突出表现是沿文化线路发生的人口、物品、知识、思想的往复迁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种交流和交换所产生的结果。

1.2 中国文化线路资源分析

本课题在参考2003年ICOMOS发布的全球战略的各种分析框架[2]的基础上,结合形成中国文化线路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和历史上相关对外交流活动的特点,提出并分析了以路径形态、年代-文化地域、及文化主题为背景的分类框架,识别潜在的中国文化线路资源。这不仅可以系统地认识、发掘我国的线路资源,而且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分析框架中关于中国部分的空白,为平衡世界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作出贡献。

(1)路径形态组合框架

根据中国的交通条件与交通建造历史研究,可以将中国的文化线路按照路径的不同形态分为:(见表格1线路形态基本组成元素)

(1)呈单线型;

(2)鱼骨型,如中国大运河与阿根廷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山谷;

(3)放射型,如中国秦直道;

(4)网络型,如丝绸之路。

对于一条具体的文化线路来说,可以符合路径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可以是几种路径类型的组合。这种分类方式使我们在认识一条文化线路的时候,能够明确遗产形态,便于更准确进行价值研究和遗产元素的甄别。

(2)年代-文化地域框架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课题引入了“文化区”的概念,即“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3]。以此为依据建立的年代-文化地域框架可以在“文化区(一级文化区)——文化亚区(二级文化区)——文化副区(三级文化区)——(四级文化区)……”的模式下,提供中华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级划分系统。普遍认为,中国的文化区有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种,其下可分为不同的文化亚区,如,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传统农业文化亚区等(表2,中国文化区划的基本框架)[4]。虽然这一文化分区框架是针对当前状况的分析结果,但是其中基本的文化分区在历史中一直存在。而且该系统结构应是开放式的,能为各种已知或未知的文化类型提供补充的空间。以年代-文化地域框架来识别与评估文化线路是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时,首先需要对其所联系的不同文化区(两个或两个以上)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性进行识别。

(3)文化主题框架

ICOMOS提出的世界遗产的“主题框架”,其制定的逻辑是提出世界范围内、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对全人类而言具有普遍性的一系列主题,这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构。该框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来诠释文化线路:

注: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绘制,表格选自《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第156页

注: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绘制,表格选自《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第158页

◆文化线路的目标与功能的分类,即线路存在的主要目的和用途,例如朝圣之路、商贸之路等;

◆文化线路的运输系统形态的分类,如水路、陆路、铁路等;

◆对应文化线路而产生的相关交流主题进行分类,如社会的互动与交流(语言、音乐、文学等)。

本研究按照这三方面的归纳,补充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成果,并将中国文化线路的主题分为表3所示的内容。

注: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绘制,表格选自《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第162-163页

归纳以上分析,参考中国交通史、民族学、水利史、漕运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全国重点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名录中出现的案例,本研究共筛选出中国潜在的文化线路资源26项。其中包括重要的国际/洲际交通路线,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吐蕃尼泊尔交流线路等11处;全国性路线,如,大运河、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等6处;国内区域性交通路直线型陆路线,如,灵渠、川盐古道等9处遗产。

1.3 中国文化线路申报工作的策略建议

对于文化线路类遗产来说,由于其尺度和涵盖的内容可能非常庞大,这类遗产的申报工作需特别关注遗产申报的类型、遗产要素和结构的选择问题。在遗产要素的认定环节,文化线路类型需注意遗产所反映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性、动态性与丰富性,强调环境与非物质元素的意义。而就我国目前文化线路遗产申报工作而言,首先,与文化线路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尚未建立完善。其次,文化线路遗产仍缺乏针对这类资源的保护体系,这使一些线路的历史遗存和相关环境不断的受到威胁和破坏。针对以上现存问题,本课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应组织对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发现、评估、认定以及保护有支持作用的学科研究,强调学科间的沟通与互动。

(2)纳入国家战略,将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申报计划和保护工作与国家大政方针接轨。例如,与中央相关决策部门联合设立研究专题,确立重点项目和总体的战略体系和相关规划,为每一个文化线路的申报项目明确国家层面的根本动机。

(3)完善保护管理,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形成各级保护管理制度;设立国家级文化线路的申报标准和认定程序,给予文化线路遗产类遗产以保护身份;成立相关综合性的管理机构,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和利用进行监督。

(4)引导社会参与,使公众成为遗产价值传播和延续的媒介和保护力量。文化线路应成为社会纽带,起到增进理解,加强沟通的作用,发挥文化线路独特的遗产价值。

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

2.1 保护经济学:正确看待文化遗产的效益与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以保护经济学(conservation economics)为核心理论。保护经济学的基础在于承认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的“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如此,我们可以把文化遗产如普通商品一样置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进行分析。作为一种文化资本,遗产可以产生一系列长周期的成本和效益。其中“效益”应至少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5]一是使用效益,即项目产生的直接产品和服务。二是非使用效益,如:遗产的内在价值;存在价值——遗产的存在、选择价值——为其他人或者后代保存对遗产消费的选择权利;遗赠价值——遗产的价值能可持续地传给后代人。三是外部效益,即对其他经济领域的连带影响。如果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还可以根据影响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在实际遗产项目中,遗产的内在价值和使用效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利用初期,遗产的内在价值会由于人们认知的深入而增加,其经济价值也会由于开发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经过一定时间后,两者都会趋于稳定。而当开发强度达到某一特定值时,遗产的内在价值会受到破坏而下降,这将直接导致经济价值或效益的降低。因此,保护经济学强调,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产,应同等重视遗产的使用效益和非使用效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也就意味着延续和管理我们未来共同的经济收益。

2.2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直接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状况

基于以上对遗产效益的认识,本研究从社会、经济两方面综合地思考遗产地保护带来的效益及其自身发展状况,针对遗产地和针对遗产地所在地两个部分建立了系统的指标体系,由基础数据和核心指标构成(见文末附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评价核心指标)。鉴于篇幅所限,下面仅就我国遗产利用对遗产地范围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状况作一介绍2)。

(1)社会收益

选择价值,当代遗产关注、参与者获得的选择价值(Option value),即为其他人或者后代保存对遗产消费的选择权利,这包含了经济价值的因素,更关系到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

消费者剩余,旅游等相关产业消费者获得的超出实际支付价格的价值,对于文化遗产,它与遗产的“内在价值”和门票价格有较大关联性。如世界遗产缺乏保护而“内在价值”下降,或遗产登录成功后门票价格上涨,都将影响到消费者从世界遗产地利用中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工作岗位和劳务收入,对于社区居民或其他相关人群,遗产地带来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从而为整个城镇的就业率做出了贡献。以承德市为例,在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管理机构就职的人员在2008年即超过2000人。除此,2006年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口达到40000人,占全部从业人口比重的15%;从事旅游业相关行业的人员更达到200000人。这些数据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地旅游的发展密切相关。

邻里关系增强,世界遗产使社区居民获得地方自豪感,增强邻里凝聚力,促进地方文化认同、城市自豪感的形成,这得到调查问卷结果的支持。以泰山遗产地为例3),2009年对于“因为遗产地而产生了自豪感”这一陈述表述强烈同意的居民达到62.19%,表示同意的居民占到34.33%;以承德为例4),75%的居民同意或强烈同意世界遗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主要表现在城市知名度上升、环境改善、就业岗位增多、公共交通改善等方面。

对于遗产地社区教育、交流与对遗产的宣传认知的贡献,调查数据显示,在承德,68%的被访居民表示愿意参与遗产相关的志愿者工作,而36%的居民表示会在工作生活中宣传自己家乡的遗产地。在平遥古城、澳门历史中心等案例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2)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主要指遗产地管理机构所获得的支付价格,包括门票收入和直接经营收入。其中门票收入是我国遗产地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票收入涉及参观人数和门票定价两个方面。

参观人数,综合比较我国各处遗产地的统计结果(图1)可以看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参观人数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除2003年SARS传染使得全国大部分遗产地参观活动受到影响)。90年代以后申遗成功的遗产地,在申遗成功年份左右,由于世界遗产宣传平台和相应活动的推广,多数遗产地参观人数大幅增长。这说明“世界遗产”称号作为名誉或品牌资源,对地方吸引力的显著影响。相似的情况也反应在门票收入的增长状况上(图2),而较早期申遗的遗址地申遗前后门票收入变化则并不明显。

(3)遗产地发展状况

本研究还关注遗产地管理机构的收入、支出的构成及主要内容所占比例,特别是其基本支出(运营支出)与门票收入的比值,将这些指标作为评价遗产地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总体而言,我国世界遗产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主要为门票收入)和拨入专款;次要收入则包括经营收入、国际援助或捐款和其他收入。其中,主要收入一般占到各遗产地每年总收入的60%~95%。而遗产地的主要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共支出,即遗产地自身运营的成本;次要支出由经营支出、税金和其他支出构成。主要支出一般占遗产地总支出的70~95%。

从收集的案例数据来看,多数遗产地的总体收入均逐年上升,不过仍较大幅度地依靠财政拨款与门票(图3)。而遗产地的基本支出与门票收入的比值,如图4显示,早期部分遗产地的基本支出与门票收入比值较高,至2000年前多呈下降的趋势。而此后,大部分世界遗产地的这一比值达到了100%以下,说明遗产地自主获得的收入已一定程度满足了自身运营成本,对国家拨款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1页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4页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9页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2页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归纳了收入呈现明显提升趋势的世界遗产地特点,发现它们多有如下共性:

地理位置,申遗后收入显著增加的遗产地一般地处偏远,距城市有相当的距离,而申遗期间对区域交通等必要基础设施进行了较大改善。

知名度,申遗后收入显著增加的遗产地在申遗前多不尽为人知,而“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宣传平台使得其知名度大为提高,如丽江古城、福建土楼等。

管理运营模式,申遗后收入显著增加的遗产地多有较为清晰明确的旅游发展与经济促进方面的战略措施。

可见,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遗产地价值的宣传、明确而多元化的旅游和经济促进措施都能够有效地促进遗产地的经济发展。不过,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不同的遗产地自身类型和开放条件、参观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导致遗产地之间成本收益的差异。如高句丽(由于参观可达性、知名度和参观吸引力相对低)、敦煌莫高窟(由于遗产脆弱,开放条件受限)等几处世界遗产地基本支出与门票比值相对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本研究建议,国家财政的相关政策、基金支持的分配应根据世界遗产自身特点、相关经济社会效益和成本收益进行相应统筹、调整。

注:卢刘颖绘制,对附表遗产地部分的主要核心指标(年度数据)解释如下:·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上级补助收入:事业单位收到上级单位拨入的非财政补助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门票收入等。·经营收入: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下属独立核算单位经营活动取得收入中上缴部分。·拨入遗产保护/科研专款: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参考《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中的指标解释(p447~459),对附表遗产所在城镇部分的主要核心指标(年度数据)解释如下:·城市化率:城市非农人口数/总人口数5)×100%,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化进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户籍人口数6),反映城镇经济实力的关键数据之一。·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7)/年末户籍人口数,反映城镇财政能力。·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100%·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100%·旅游收入与GDP比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旅游业发展趋势。·人均旅游消费: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旅游业发展程度。·遗产地旅游人数占城镇旅游人数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世界遗产在地方旅游资源中的地位。·遗产地旅游收入占城镇旅游收入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旅游业对世界遗产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文化线路宪章》中对“文化线路”的定义:“无论是陆上、水上,或是其他类型都有实际的界限,并且也因其服务于一个特定而明确的目标而自身具有特殊的动态和历史的功能而呈现特点,都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a)必须来自并反映人们的互动行为,以及民众、国家、地区或大陆间在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多维、持续及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b)必须要在时空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c)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有历史联系和有文化遗产关联的动态系统中。”

[2])如关注遗产地对所在城镇和区域的综合影响,请见《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二章第3节。

[1]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Cultural And Scientific Organization(UNESCO).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Report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Routes as a Part of our Cultural Heritage(Madrid,Spain,November1994)[R].Paris,1994.

[2]Jukka Jokilehto.The World Heritage List:Filling the Gaps-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R].Henry Cleere,Susan Denyer,Michael Petzet.Paris,2005.

[3]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王会昌著.中国文化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春节对联内容下一篇:使用的实施方案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