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翻译及赏析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雨霖铃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雨霖铃翻译及赏析 篇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雨霖铃:唐教坊曲名。宋人借旧曲倚新声,始见于柳永《乐章集》。

②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

③凝噎(yē):欲哭无声,喉中气塞。

④暮霭:晚间云气。

⑤那堪:兼之也。更那堪,即更兼之,更加上。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⑦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沉沉:通“沉沉” 深厚的样子。

⑩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⑾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⑿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⒀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此词在当代流传并不广泛,应不及同为婉约名作的《鹊桥仙》。

这是首咏别情的名篇。柳永的代表作。开头三句写离别环境。都门设帐,“留恋”依依,船老大又催促开船,几个曲折,将别情逐渐推向极致。“念去去”顿作转腾。替行者设想,虚处落笔,自见真情。“更那堪”作一递进,强调惟眼下清秋时节的离别最令人感伤。“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为人称道的佳句。至此意还未足,“此去经年”一句,可见这一对依依难舍的情侣的痴情与真情。情景相生,别意缠绵;写景造境,虚实相生。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赏析二: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北宋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雨霖铃翻译及赏析 篇2

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 尤其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自从事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以来, 一直积极探索、实践课堂有效教学,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为课堂有效教学的一次成果展示, 我为我校旅游系的教师上了一次题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进<雨霖铃>的哀愁与美丽》的示范课。《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 它不仅是一幅凄美婉约的水墨山水画、还是一首细腻委婉的别离情歌, 更是一曲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人生悲叹。

我所面对的教学主体是高职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有过诗歌学习的经历, 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可突破诗词教学朗读与串讲的一般模式, 采取学生自主探究 (侧重赏析与感悟) 的新形式, 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词中, 进入情境, 自己去品诗, 进而独立阅读鉴赏词作。

在第一课时, 我主要指导学生搜集与该词相关的资料, 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 《雨霖铃》这首词牌名的由来、它的感情基调、柳永其人、该词的写作背景, 文意的疏通、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 确定该词“伤离别”这一情感中心, 对学生进行分组———绘画组、评说组、朗诵组, 并对学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第二课时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展示课。该课通过赏画, 感悟别情;通过评说, 品味别境;通过诵唱, 感受别韵。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深入细致地研读该词, 画出四幅与文意非常契合的图画, 绘画组和评说组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合作, 从四幅画中的意象、对应该词的词句、以及它们怎样围绕“伤离别”这一中心展开等问题进行讲解, 同时, 朗诵组的同学思考为了凸现“伤离别”的中心, 在读这几句词时, 该运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一问题, 为最后的朗读做铺垫。

案例叙述:

在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完第一幅“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图后, 学生紧紧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所画的图画进行评析。下面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幅:“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图

学生:在我们这幅画中, 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有一对执手相对的青年男女, 正是词人柳永与他所心爱的女子。两个人四目相对, 没有一句话。因此, 这幅画所对应的句子是“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执手”让我想到“执子之手, 与之偕老”, 但在这首词中, 词人却是要离开心爱的女子了。 (这一点出乎我的意外) 在这时候, 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 泪眼相对而已。

教师:咱们这组同学分析得非常好, 好得出乎我的意外。竟然能想到“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老师竟没有想到, 真是教学相长, 非常感谢咱们同学。但我想, 情感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不可能一下子就喷薄而出。咱们不妨看看前一句,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饮酒没有好的情绪, 其实正是词人当时的情绪, “催发”二字, 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地依依不舍。不忍离别, 而又不得不别, 感情一下子到达高潮。因此,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 欲言又止。

第三幅:“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图 (这幅图本身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本图色彩暗淡, 与词中意象色彩相符, 在图的左上方有一排大雁南飞。)

学生:大家能看出我们这幅画与其他几幅画在色彩上有什么不同吗?对了, 我们这幅画的色彩是比较暗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绵长的烟波、沉沉的暮霭和无边无际的楚地的天空。因此, 我们这幅画所对应的词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大家看, 在我们这幅画的左上方, 还有一群南飞的大雁, 表明秋天到了, 而这也与作者科场失意, 为寻求做官, 到南方四处奔波的境遇相通。 (大大出乎我的意外) 这里, 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想像别后一路所看见景色的描写来表现他的离愁别绪。

教师:咱们这组给我了三个惊喜。第一个惊喜是这幅画本身是如此地契合这句词的意境;第二个惊喜是你们竟会用大雁南飞暗喻词人科场失意, 宦游南方;第三个惊喜是语言组织是如此之妙。但, 咱们同学忘了“念去去”这一句, 这三个字点明了他们从此一别, 去而又去, 远而又远的意旨, 可是比较抽象, 词人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和“楚天阔”这三件事物来加以渲染便衬托出了“去去”的山遥水远与离情的深沉浓重。甚至有的人认为, 词人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他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里不仅仅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 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 归期渺茫, 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因此, 读这一句时应在原有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第四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图

学生:我们这幅画的意象很明显, 主要是杨柳、残月, 但通过杨柳摆动的方向, 还可以猜出晓风。因此, 我们这幅画所对应的词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拂晓的风和残缺不全的月亮都给人一种凄凉、孤独之感。词人在这里设想旅途中的情景, 通过写景, 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这两句是千古俊句, 学生有可能体会得出意境的凄美, 但不一定能说出所以然来, 需要老师的引导与补充)

教师:这两句之所以被人称作“千古俊句”, 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 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 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 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 耳畔清风, 天边残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 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 既然是没有情绪, 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 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 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 往往要写杨柳, 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 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 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 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 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

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 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 残月的光更加清冷, 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 作者就通过写景, 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所以, 词人就设想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因为没有人陪伴, 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 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 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 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 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以上, 我们通过对四幅画的赏析, 感悟到了柳永词中所流淌出的哀愁, 让我们化身柳永, 把自己想象成词人,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朗诵组学生朗诵)

学生朗读:一名女生、一名男生共同演绎。

(这时, 该班一名女生在下面小声说:“我会唱《雨霖铃》。”教师盛情邀请该名我校“校园十佳歌手”之一的徐璐同学演唱。)

学生:演唱《雨霖铃》 (又一个惊喜。我原本准备了一首由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 配以意境较美的Flash, 作为对这首词作赏析的一个升华, 没想到学生竟会自己唱。所以, 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构思, 邀请学生演绎《雨霖铃》, 将教学达到高潮。)

教师小结:人生无常, 聚散不定,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 执手相看, 汽笛声催, 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 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 感受了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和凄美的意境。

案例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灵需要———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需要, 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体验快乐。因此, 学生在老师或其他外在工具的帮助下, 通过朗读古诗词的方式获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然后从把握古诗词的语言、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层面自问自答, 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思维的快乐。

从送别文化角度赏析《雨霖铃》 篇3

【关键词】送别文化 时间 地点 方式

自古多情伤留别,古代的交通不便,通讯也不发达,一朝别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故古人特别重离别。柳永的《雨霖铃》是其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的。这首词实写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虚写别后的设想,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整首词营造了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一、送别文化之时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道出了送别的时间是在傍晚时分。现在的出行一般都会选择在早上,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而这首词的送别时间是选择在傍晚。在柳永之前,唐代的诗人在送别诗中用傍晚作为送别时间的不胜枚举:“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这些送别诗的送别时间选择在傍晚,是诗人偏爱傍晚时分?还是因为别离愁绪与傍晚时分的苍茫气氛相协调?秋后的蝉声异常凄凉,在傍晚时分,作者面对着长亭。心中的离情别绪油然而生。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暮霭”点出别后思念的设想情景也是傍晚时分。预留不能,欲舍不忍,船将会越行越远,暮色笼罩下的千里烟波,在广阔无边的湖面也似乎是暗淡无光了,就如同作者的心情一般,饱含离人的凄楚情绪。

二、送别文化之地点。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者都门外。“对长亭晚”,可知是在长亭送别。“长亭”,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旅行者休憩或饯行送别。“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同时,”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汉?刘熙《释名》),“亭”与“停”谐音,离别之人和送别之人多希望时间能够停留,也希望离人也能停下前行的脚步,只可惜“兰舟催发”,不得不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帐饮”来源于《汉书·疏广传》:“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 “帐”通“张”,汉疏广致仕时,公卿大夫在东门外设置帷帐,宴饮送别。后泛指盛大的送别宴会。设帐在离兰舟不远之处,而设帐又表示对离别的重视,更加凸显出了离人的不舍。

三、送别文化之方式。

古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饮酒饯别,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的踏歌作别,有“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的折柳惜别,有“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王勃《别薛华》)的赠言相别,等等。

“都门账饮无绪”,“饮”可知离不开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在送别文化中,酒具有其特殊的意义,这和中国人饮酒的情境有关。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在团圆相聚之时或是在盛大节日,都会以酒助兴;在悲观失落之时,而是借酒浇愁,消除心中的烦恼愁绪。离别之际,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想用酒浇灭心中的愁思,也希望“酒”能够寄予美好的希望,为之后的相聚寄予美好的期待之情。

“执手想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意思 和现在的握手相似,最早见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表示亲昵的告别行为,也表明两个人的关系之亲密。紧握对方的双手,两眼相对,泪花在眼中闪动,千言万语凝噎在喉间,无法道出。离人即将离开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本来是有很多话想与对方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恨不得把分别后的话都与对方倾谈,可是,在此之境,话语却止于喉间,一句话也说出来。临别赠言,在此时却“欲说不能”,更加深刻表明作者的离情别绪。

四、结语

送别诗有明显区别与其他题材所不具有的特點,如果每种题材的诗歌赏析都从一种方法或者角度去赏析,难免会让有点枯燥。送别文化为赏析送别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赏析角度,对于理解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之际的离情别绪具有深刻、细致的体会。

雨霖铃翻译及赏析 篇4

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

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

9.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情,一作“流”。

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6.更:一作“待”。

17.纵:纵然,即使。

18.那堪:怎能承受。

雨霖铃配乐赏析 篇5

柳永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说]

正长亭送别,一场骤雨延长了饯宴的时间,拖延了开船的时间。

骤雨一停,蝉声又起,分手的时刻也就到了。几句才说账饮,

已觉无绪;正在留恋,又被催发。半句一转,跌宕生姿。

到这份儿上,别说没时间,就是有时间,喉头堵得厉害,

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了。汴河南下,便是楚地,

千里烟波,暮霭霭沉沉,景色中充满了无边无际的离愁别绪。

过片从当前别情中跳出,上升到一个普遍结论-“多情自古伤离别”,

将古今打成一片,以加重悲秋之思。然后再回到具体情事上来,

回应前文账饮,写到行途酒醒以后,面对的第一个清晨。

“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以凄清、优美的.印象,

良辰好景,偏偏到羁旅孤独中出现,反倒令人难受了。

词人着想之妙,在于他不去设想别后可能有的欢乐,

和这欢乐的不成其为欢乐,更深一层地写出了离别的难堪。

此词多用双声叠韵,情景交叉点染,

柳永雨霖铃意象赏析 篇6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寒蝉:蝉在地下生活5年,在地上生活只有秋天里的短短的十几天,十几天后就要死去。更何况这是一只“寒”“蝉”,是一只秋后的蝉,它活不了多久了,一场秋雨过后,蝉就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可以说这是生命最后的绝响,因此蝉在古典诗词里就成了忧愁悲苦的代名词。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此,“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调。

②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雨霖铃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

③骤雨:一阵秋雨一层凉,秋雨过后,更见悲凉。长亭送别,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从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水也。水是古典诗词中象征愁苦的常见意象。

有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选取了千里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楚天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意象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因此,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诗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②“晓风”的意象。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是凄凉的感觉。另外,诗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

③“残月”的意象。“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这一“残”字,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④“酒“的意象。“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酒是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酩酊大醉之后,把一切苦恼抛之于脑后,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经不在酒了。可是酒醒之后呢?“酒醒”即“愁醒”,曾经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无以排解。与情人分别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愁也复醒了,因而“更愁”了。

高二语文《雨霖铃》的教案及原文 篇7

这首词被选编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是唐宋诗词鉴赏。《雨》这首词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之一,此词情真意切,艺术上又颇具特色,后人称之为离别词中的绝唱。教读此词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婉约词风,感受本词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本词的赏析为学生今后学习古典诗词提供一个范例,从而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把握诗词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等,提高朗读技巧。

(2)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与教学用具的整合,引导学生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

(2)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赏析情景交融的词句,准确理解意象与意境能力有待提高。

2.所教的班级是文科班,他们对诗文阅读与讨论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兴趣。

初始能力:

鉴赏能力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一般。

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

信息素养:

1.基本具备收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多媒体声像图文获得音乐美,图画美,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诵读法。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

2.情境法。通过赏析情景交融的名句,展开联想, 体会婉约派词风常见意象,体察营造的意境和词人情境。

3.讨论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别离为导入,创设情境,回忆所学的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伤痛,古道长亭,芳草斜阳,曾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众多的离别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 断句 语意的连贯

2、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3)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四)品读课文,深层探究

揣摩重点文句,进一步抓好朗读,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要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明确: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以“寒蝉”“长亭”“骤雨”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要怎样来读?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一同学试着起来朗读一下。

教师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以寄托眷恋之情。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五)学生听两个雨霖铃的音频朗读,作比较评析后齐读.

(六)从苏词“大江东去”和柳词“杨柳岸”两词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 种 风格的不同

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听两首雨霖铃的演唱并作评论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内涵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雨霖铃专题 篇8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北宋著名词家,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小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永”),在家中排行第七,故而人称“柳七”。出身儒宦之世家,其祖父柳崇,为五代时著名儒学家;其父柳宜,曾仕于南唐,为宋初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柳永弟兄三人均中进士第;其本人曾为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因其科考、仕途屡屡受挫,不被朝廷所用而常年浪迹市井、柳巷;才华横溢;但终身坎坷、潦倒;为人放荡不羁。柳永是宋朝第一个专致写词,并大量制作慢词的词家。柳词在内容上主要涉及烟柳情怨、羁旅行役和市井风情三个方面;亦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以及咏物、咏史和仙游的作品。柳词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音律谐婉,平缓轻约;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常以口语填词;因而词风自成一体;为“婉约派”宗师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特别是,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柳词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宋词都有重大的突破和拓展,推动了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词作广为流传和被推崇;“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之说。著有《乐章集》,其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乐章集》存词210多首(据学界分析推断,柳永应编入《乐章集》的词作还不止210多首,许多俗词已被删除);按宫调编次,共16个宫调150个词调,其中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的或自度的新调,且多为长调慢曲;《乐章集》收录的不仅仅是柳永的词作,而且常常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唱本。

注:(1)、《雨霖铃》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在逃避“安史之乱”进入四川时,正逢霖雨连日,在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而谕令宫中采集此曲;后来柳永首先把它用作词调。(2)、《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本词牌为一百零三字慢词,双调,十八句,上下片各五仄韵,均叶入声,常用拗句。(3)、此调以柳永词为正体;另有黄筌、王安石两个变体,句读稍有区别。

词语注释:

(1)骤雨:急促的阵雨

(2)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3)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一作“留恋处”。

(5)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6)去去:离别后越来越远。

(7)沉沉:一作“沈沈”。指“深厚、低沉”的样子。(8)楚天:南天、南方;古代时的长江下游属于楚国;故称“楚天”。

(9)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赏析一: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和宋词婉约派的名作之一。这篇作品,词人将他离开汴京(北宋京都,今河南开封)时与爱人惜别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抒发离情别绪。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画幕。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并用“寒蝉”、“长亭”、刚停息的“骤雨”渲染环境和气氛。准确地将爱人分别时的心情烘托出来,为整首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字字写景,景中含情。“都门帐饮无绪”,极写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无绪”两字写出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致饮酒索然无味。而正在无绪饮酒,难分难舍之际,“留恋处”却又“兰舟催发”。天色已晚,船夫阵阵催促;出发上路即刻就是无情的离别现实,可想而知,词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恋人,执手相拥,泪眼相视;千言万语,无从诉说。这两句使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失魂伤别的情状,跃然纸上。此处的“竟”,加重气氛;“凝噎”两字把此时的别绪刻画到至极,为神来之笔。而此时,离别的双方虽已“凝噎”“无语”,但词人的内心却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近情远景相融,实情虚景相交。词人把黯淡的心情与沉沉的暮霭融在一起,给别后的思念,抹上了厚重的阴影。这两句表面是写景,但实则句句寓情于景,用虚景烘托出别时、别后的思念心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情人再会将遥遥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一个“念”字,说明写景只是想象的。“去去”是指分别后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奈和无限的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远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抒怀,承“念”而来,设想别后的情景和思念的凄楚。换头起首两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以情起句,叹息古往今来多情离别之可哀;从普遍现象到个体情状,点明“多情”就会“伤离别”。“自古”两字,把“离愁别绪”从特殊提升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个“更”字,强调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比常人、比古人更多。这句用眼前的“清秋节”,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痛苦的程度,同时又呼应上片的“寒蝉”,构成寒秋时节凄冷的协调意象。那么,词人这种甚堪于常人、古人的别痛,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接下来,词人用很具象的言语渲染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其精之处,在于用景写情,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于景;景语即情语。此两句与上片的“念去去”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甚者,“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的“都门帐饮”,足见词人虽“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写出了难留的离情;晓风的凄冷,写出了别后的寒心;残月的破碎,写出了今后难圆的预感。这两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怀人意境;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宋词名句。“此去经年”以下四句,推想别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能熬得过去呢?即使有再多的良辰美景,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也形同虚设;再退一步,即便对良辰美景有些许的感觉,有无尽的缠情蜜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这几句,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反复,又一气贯注,抒泻了无尽的愁思,也传达了彼此关切的心情。词人用反问的形式结句,并嵌入一“纵”一“更”的副词,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这首《雨霖铃》是描写离情别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被列为宋词“十大金曲”之一。它出自柳永之手,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仅因为柳永的文才超强,更与柳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柳永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其兄、其侄及本人均为进士出身。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倜傥不羁,工于词章。年轻时即入京参加科考,常留恋于歌坊柳巷,写了很多流传于社会的“俗词”,为崇尚“雅词”的仁宗皇帝所不喜。在一次贡院科考落第时,柳永又写了一首《鹤冲天》来发牢骚,不想惹祸上身,招致了日后的不幸。当时已是举人的柳永,善为歌辞,性情风流,“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首词很快就被宋仁宗知道。词中的“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文字使仁宗大为光火。仁宗在发榜谕批时说“此人好作‘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因而,柳永连续五次科考都不被录用。直到景佑元年,柳永将名字“柳景庄”改为“柳永”,才被赐为进士身;当时已经47岁。其后在定海、睦洲、余杭等地做过小官。由于其生性放荡不羁,官场屡屡失意,不被朝廷所重用;他在任满进京后,又因出言不逊,得罪朝官,被罢免了“屯田员外郎”;曾有人向宋仁宗举荐柳永,仁宗却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这无疑宣判了柳永的仕途死刑。之后,柳永干脆“奉旨作词”,浪迹市井,行于秦楼楚馆之中。此后,他对社会生活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以及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感受,都成了其词作的重要内容。柳永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秦楼楚馆亲热唱和,其词作多半产生于笙歌艳舞、锦塌秀被之中。由于他的坎坷、潦倒,在与那些遭遇不幸的歌妓们相处时,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切感受,因而能以同情之心,体察那些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歌妓,为她们写词,深得其共鸣,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柳永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扬州),终身未婚;死时一贫如洗;歌妓姐妹们为他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时节,歌妓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会”。其生前,与谢玉英、陈师师、赵香香等名妓交往甚深。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感性的男女情感体验,加之本身出色的文才,方能写就如此经典的《雨霖铃》。

这首词以凄清冷落的秋景作衬托,首先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情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伤恨,层层铺述,情景相生,委婉凄楚地诉说了词人离愁别绪。全词以“别情”为线索,来表达“伤离别”的主题。就时间而言,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从“今宵”设想到“经年”;但不管时间怎样变化,都处处在写“别情”。就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楚天”,到“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而空间变换,仍始终离不开抒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层层推进,突出主题。在表现形式上,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均用白描手法,情景相交,虚景实景相融。“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都是写景词语;情态描写的词语有如:“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几句,则将景物描写虚实相融,很好地寄情于景中。在情景交融方面,前片把黯然离别的心情溶入沉沉暮霭之中,绵绵离恨,犹如空阔无际的楚天;后片把酒醒后的清冷之感,溶入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之中,秋水伊人,天各一方,情中带景,景中寓情。词人使用高超的白描手法,抓住典型的景物,用简洁、明了的文字“线条”,勾画出一幅幅凄美的别情图景,使全词犹如层层转化的剧情场景,依次展现给读者。我们看到了“汴京城外的长亭里,一对爱人难舍难分的饯别”,看到了“悠悠的江水绿波上,船夫紧紧地催促着行人”,也看到了“晓风吹拂的杨柳岸边,离别之人正在痛苦地徘徊”,而在“烟波浩渺的江河上,词人越去越远,直到暮霭沉沉的远方”。这一幅幅凄美的图景,无不展现出词人无尽的离愁别绪。同时,词人在描绘这些图景时,善于“点染”,反复涂抹,使得“离愁别绪”更加曲婉深沉,着色浓重。“多情”已伤离别,“冷落清秋”使其更堪;而染以“今宵酒醒”后的“杨柳岸”和“晓风残雪”,则使“离愁别绪”更为伤心、凄凉。此外,在句式修辞上,亦有独到之处。例如,“念去去”的使用,既示意后面的写景是虚、实交错的寓情句子,有能起到字简意深、美化音律的作用。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又一气流贯。“念”字后的“去去”两字连用,则愈显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幽远。再如,词尾四句中的“此去”、“应是”、“便纵有”、“更”几处文字,均用在每句的前面,既使语义连贯,语气加强,又将“离愁别绪”艺术地推上高潮;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柳永作词,常用市井俚语,其内容多反映男欢女爱、歌妓生活,如《定**》(自春来)、《凤归云》(平康巷里)、《玉蝴蝶》(珊瑚筵上)、《西江月》(师师)等。柳永此类词作,常被归为“俗”。关于柳词的俗,时过境迁,现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尽管他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最本质的生活,深得民间喜爱;但这在当时,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士大夫”和“文人雅士”所不齿;其作品亦有“俚俗”之异议,甚至后人还指责他为“屯田轻薄子”。而这首《雨霖铃》则是雅俗共赏,经久不衰,与其《八声甘州》、《观海潮》同为高古。人们常常把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提并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中含情,委婉寻味;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雄浑旷远,豪迈深沉;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乎分别被看成是宋词婉约派、豪放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赏析二: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上一篇:驾驶员评价考核体系下一篇:厦大国际企业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