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古诗《清平乐村居》(精选15篇)
走着走着,我被一栋低小的茅屋吸引了。只见茅屋的后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清翠的鸟鸣不时的从树上传来,一条清澈的小溪从门前流过,这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我。
屋前有两位老人,远远的听到他们说:“咱家的大儿子呀,到了该到了娶媳妇的年龄,我顺着他拐杖指向的方向看,大儿子正在东边的豆子地里除草呢。他笑着,仿佛在想,等豆子熟了,卖了钱,买些肉给爸爸妈妈吃。
“咯咯”两声响,我的视线转移到二儿子身上,他正在编制鸡笼呢。看着眼前这些调皮的小鸡们,二儿子好像在想,小鸡小鸡,别调皮,等笼子编好了,你们就有新家了。
这是,我眼睛的余光飘到了三儿子的身上,三儿子正在剥莲子呢,三儿子还小,不能干大儿子和二儿子的活,便剥蓬子。不过剥下来的蓬子没有自己吃,而是放在面前的碗里,好像是剥给两个辛苦的哥哥吃的。
一、读——诵出诗味, 表达韵律美
古诗词的教学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与诗词教学学习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 个别读, 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 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 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或一唱三叹地吟读, 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 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滚瓜烂熟, 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 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古诗词特有的节奏、音韵、韵律、情意等特点, 教师可以将品首先落脚在“读”上。这里的“读”意在诵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成功经验之一。诵读不仅是整体感知的有效方法, 更在让学生读出诗味上循序渐进, 章法井然, 技法娴熟, 水到渠成。
1. 读诗先读题, 品诗先品题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词的题目) 要把课题读好, 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生:“乐”的读音在这里读音乐的乐。
生: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师:带着提醒, 读题。
2. 读准, 读通, 读顺畅
(在学生自由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指名读)
学生试读 (学生把“剥”读成bā, 老师纠正)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 这个字请注意, 它一般有两个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去掉外边的皮或壳读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án pénɡ”, 因为诗词要押韵。
(老师对“剥、蓬、亡赖”等多音字结合语境辨音明义, 而后顺势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畅)
3. 诵出节奏味
节奏美是古诗尤其是格律诗特有的美感特征, 只有正确诵出节奏才能正确表达出古诗的节奏美。执教老师采用了范读、师生对读、小组轮读、划分节奏读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反复实践, 所以学生诵出了诗的节奏美。
4. 诵出韵律味
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是讲究押韵的。正因为讲究押韵, 再加上诗词内部的平仄变化, 诵读起来就会有很强的韵律味, 这种韵律味也有独特的美感。词本身就有词牌, 配上相应的词牌曲就可以或低吟浅唱或放歌曼舞。在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 用红色突出“草、好、媪”“东、笼、蓬”等分别押“ao”和“ong”韵的字, 然后范读, 学生有所感受后跟着诵读, 词句的韵律美诵读出来了。
通过这个初读感知阶段的展示, 我们知道老师给学生明确的指向, 一是要读正确、流利;二是要初步读出诗的自然停顿与节奏。这种安排,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读的层次性。老师的范读, 不仅是在为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引路, 也是在为学生展开想象、初步感知诗意作铺垫。学生闭眼想象的一刹那, “诗中有画, 画不有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二、品———析出意蕴, 体验语言美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 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出来。
1. 品词义
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 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 老师就启发学生看图。
师:老两口在干什么?
生:老两口非常亲热, 头靠着头, 在说悄悄话呢!
生:老两口面色红润, 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
师:是啊, 这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 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了, 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
又如在理解“无赖”一词时, 师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 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可以看看图, 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师接着说:“是的, 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 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 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师:他的天真可爱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可以看出来, 小孩是趴在小溪边的。
师:这个“卧”是趴在溪边的意思。还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还可以是“躺在”溪边。
师:一会趴着一会躺着, 很悠闲。
生:小儿子腿晃着, 说明他很放松。
生:腿在打着节拍, 晃来晃去。
师:小儿子真够自在的。要是我的话, 我还会在草地上打个滚。我们看到小儿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师:你来读一读, 读出你的喜爱。
(课件出示关键字, 生读)
师:看来, 这小儿子还真是调皮、可爱。
2. 品词眼
文有文心, 诗有诗眼。抓准了诗眼引导理解, 往往会取得“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
“醉”是很容易被人发现的一个文眼, 老师抓住“醉”, 一是翁媪酒后微醉, 二是翁媪的自我陶醉, 三是作者也陶醉其中。层层深入, 让学生体会到这对翁媪醉大儿的勤劳, 醉二儿的懂事, 醉小儿的活泼顽皮, 醉家居的平和安宁, 反映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所以, 一个“醉”字串起了整首词。
三、悟———激发想象, 感受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 贵在含蓄, 时空跌宕, 跳跃腾宕, 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 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1. 想象画面, 悟诗境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 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 就没有情境, 就没有品味, 就没有创意。大多数观摩课都重视创设情境, 启发想象, 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 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 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 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
师:来到村居,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低小的茅屋, 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 河塘里荷花竞相开放。
生:我仿佛听到小溪叮叮咚咚流向远方。
生: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师:带着你的这种想象把这句词读出来吧!
2. 活化形象, 悟情境
古诗是先文后情的, 也就是说古诗是凭借物象来造境、明志、寓理、融情的。教学时若能在合适的时机, 采用恰当的方式活化形象, 让诗中的物象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活动起来, 鲜明起来,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创设情境说: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想象一下, 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让学生扮演“翁、媪”对话交流后问: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公公老婆婆, 谁来描述一下他们的形象?通过描述, 翁媪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了。同时老师还对三个儿子也进行了形象的再现。如:大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二儿子有着怎样的特点?小儿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中, 让学生感悟到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心灵手巧、顽皮可爱, 进而将农家特有的平静和谐生活情境嵌入了学生的脑海里。
3. 结合插图, 悟情境
语言是平面的, 但它承载的信息有许多又是立体的, 再加上小学生还平面语言描叙以立体画面能力之所限, 这就需要借助画面来解读扁平的文字艺术作品。
《清平乐·村居》课堂中, 教师以“诗中有画”为线, 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走进词境, 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
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 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 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 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 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 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生:在一个幽静的小村落里, 有着一户人家, 他们居住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 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锄草, 二儿子非常心灵手巧在编鸡笼, 小儿子非常顽皮可爱, 正在溪头卧着剥莲蓬吃。
4. 换位体验, 悟情境
换位体验能拉近体验者与诗中物象的距离, 获得真情的体验, 同时能极大地激发体验者的参与热情, 使其在自觉自愿的参与下, 潜能得到开发。
例如:在翁媪的“相媚好”中, 老师请同学们扮演这对老公公和老婆婆, 再现当时的情景。有的学生写说:“老太婆呀, 你真是能干呀!”老头对老太婆说:“当年, 你是那么美丽, 现在虽然我们都老了。在别人眼里都不美丽了, 但在我眼里, 你依然美丽如初。”老太婆说:“是呀, 要说当年你也是英俊潇洒, 如今虽然都老了。但你还是那么能干, 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有的学生这样想象, 老翁说:“你瞧, 这么热的天儿, 咱们的大儿子, 在溪边顶着烈日锄豆, 这个勤快劲儿多像我呀。二儿子织鸡笼那认真样儿, 多随你的脾气啊。”老婆笑眯眯地接着说:“你再瞧瞧咱们的小老儿, 趴在地上剥莲蓬那顽皮样, 多想你小时候那淘气劲呀。”他们说笑着, 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为了强化体验,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着一对老夫妇, 坐在茅屋前, 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 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对名利的淡薄, 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追求, 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 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 仿佛沉浸其中, 接受了心灵的洗涤。
四、探———深入诗意, 理解境界美
今天的孩子大多数对古诗词接触少, 对其形式, 表现方法等比较陌生, 再加上时代久远, 历史隔膜,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作适当资料链接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链接资料主要是为了架设古诗词和学生理解的桥梁, 主要起沟通作用。
老师也应深谙此理。我们可以链接作者生平, 出示配上简介的辛弃疾画像, 在学生的大脑中建构起爱国诗人的形象, 从而加深诗句中爱国情意的感受。简介诗人生平, 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中去深入理解诗意。并通过与《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对比解读, 我们再次了解词人, 他没有一刻不想着自己的国家。所以, 当词人看到吴地江南世外桃源般的农村生活, 他陶醉之余, 谁又不说是心碎之时呢?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所以醉田园———忧天下———爱国家就是此时的辛弃疾!
简陋的房屋里,坐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老婆婆从厨房里端出酒菜,对老爷爷嫣然一笑,给老爷爷倒上一杯酒,老爷爷露出舒心的笑意,给老奶奶斟上一杯。老爷爷一饮而尽,老奶奶在一旁心满意足道:“如今儿女孝顺,生活美满,咱们这一辈子知足了。”
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与大人们一起锄草。当人们累得坐在树荫下休憩时,大儿子并没有停下的意思,还在田里挥舞着锄头。他气喘吁吁,脸上的汗珠亮晶晶的,又是努力地挖土,又是将杂草除掉。大人们见到此状,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他吃苦耐劳。
最细心的要数二儿子。他刚刚帮父母喂完鸡,再次路过鸡窝时,看见鸡笼破了一个大洞,就找来几根竹条,双手在鸡笼上灵巧地来回穿梭,没多久鸡笼便焕然一新了。
最讨人喜欢的要数那个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他没有像大儿子在田里辛勤劳作,也没有像二儿子在鸡窝旁细心编织,而是天真地趴在溪边玩耍。只见他先摘了一朵莲蓬,把躲在莲蓬里的“莲孩子”拔出来,露出一身碧绿,圆滚滚的衣服,莲子既大方又有点儿羞涩,脸上微微泛红。小儿子忍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把绿皮脱掉,看见雪白的“莲子肉”,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吞下。一顿饱餐后,小儿子又奔到小溪里,扔下草鞋,光着脚丫踩在石子上,任小鱼小虾环绕两旁,一阵清凉,一阵痒痒;最后,索性打起了水花,抓起了鱼虾。
辛弃疾见此景,立刻回家,提笔写下了《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田园美,人也美,生活是多么美好呀!
【教师评点】
小作者抓住原词的特点,先描写夏天环境优美的农家生活场景,再略写大儿锄豆,中儿织笼,接着写小儿剥莲蓬,最后点题。在景物描写中,小作者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语言优美,文字如行云流水。在动作描写中,小作者语言活泼俏皮,观察细致入微。篇末的点题也是恰到好处,水到渠成。 王 勤
这对夫妇呢,一起喝了几杯小酒,一起闲聊,这位老头说:“伴儿啊,咱的孩子都怎么大了,老大、老二是那么勤劳,老三既调皮,又可爱,惹人喜欢。我想,咱们可以享清福咯!”老妇听着开心:“对啊,老伴,我们都不用愁吃穿的啦!”他们看着几个孩子,欣慰地笑了。
这对老夫妇的大儿子,拿着锄头去锄草了,并且种下了许多种子,想着以后,喃喃着:“等这些种子成熟了,那去市场卖,就可以赚钱,孝敬父母了。”老大不禁笑了起来。老二呢,正在用他那心灵手巧的手编织鸡笼呢,他想:我可以帮我家的鸡编织温暖又舒适的家。
而老三呢,是几个孩子中的老小,也是最调皮、最可爱的一个。他趴在茵茵绿草上,时不时地还是晃动着两只小脚,有时逗弄着小溪里的鱼儿,有时还会哼几句小曲。大家其乐融融。
我漫步来到这里,一抬头就看见一座低矮的茅草屋,屋里传来了一对老夫妇的声音,他们好像在刚才喝了一点儿小酒,带着醉意用柔美的南方口音互相说话、逗乐。
只听那老翁说:“如今的生活多美好啊,我们有那么孝顺的三个儿子,而且又过着这么悠闲自在的日子。”老妇说:“是啊,我们的大儿子一吃完饭就到豆田里去除杂草了,我们的二儿子,虽然还不到18岁,但是也帮忙编织鸡笼,而小儿子毕竟还小,只有让他玩喽。”说罢,他们望了望在外屋玩耍的小儿子,又一起把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听完他们的话,我往小溪的东面看去,果然看见大儿子在豆田里干活,脸上豆大的汗一滴一滴地流下来。二儿子没成年就坐在树荫下,挥动着手中的竹条,轻巧地编织着鸡笼,或许过后能拿到集市上去卖几个钱,为家里增加点收入。只有那天真、可爱的小儿子人还小,没什么事可做。就在他的`爸爸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走到小溪边,把莲蓬摘了下来,剥着玩儿。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诗人辛弃疾漫步在一座偏僻又秀丽的村庄小道里,不远处,看到了一户人家温情无限的情景,他不由的停下了脚步。
只见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溪围绕在一座茅草屋旁,那座茅草屋又低又小,许多瓜藤盘在屋顶上,屋内有一对白发夫妻,这对夫妻刚刚饮罢酒,正用吴地的方言互相谈论、说笑着。只听那老爷爷略带醉意的说道:“这里多美好啊!虽然我们不富裕,但是很幸福,这就足够了。”老婆婆笑道:“是啊!这里并没有城里那些勾心斗角的人。”说完,老爷爷和老婆婆又陶醉在这幸福的遐想里。此时,在屋外,那对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只见他头戴斗笠,身穿一条白裤子,手里拿着锄头,正十分卖力的锄着豆,干的满头汗水也不停歇。在溪旁,一棵高大粗壮的树投下巨大的阴影,树下坐着一个看上去像是九、十岁的男孩,这是夫妻的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两只大鸡正呆呆的望着他,等待他把自己的房子编好。而这对夫妻最小的儿子正顽皮的趴在溪头的一撮草丛里,两腿一上一下地晃着,在溪头剥着莲蓬,一边剥,还一边塞在嘴里吃。
太阳渐渐的落下了,辛弃疾见此幸福美满的家庭,不禁挥笔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2我曾经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将,但是由于奸臣秦 的陷害,我的官职被一贬再贬,最后只沦落到一个小小县令、。
上任之后几天,我一直无心做事,便到乡村林间散散心。在乡村,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没有城里种嘈杂、喧哗。在小路旁,有一条小溪一直跟着我,好像是我的贴身护卫,小溪的水十分清澈,小溪两旁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溪水慢慢的流着。忽然,从远方隐隐约约地传来一阵阵嬉笑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跟着笑声往前走,声音时断时续、难以捉摸。我仔细的听,慢慢的走,看见了一间茅草屋,茅草屋又低又小。在屋子里,有人正带着酒后的醉意用南方的语音相互逗趣、取乐。我好奇地走近茅草屋,往窗子看了一眼。哦,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其乐融融的老夫妇,他们指指点点,说着有趣的事情,逗得对方哈哈大笑、。房子外面,在小溪东面的大儿子正在田里种豆,可能因为天气炎热,他只穿了一条短裤,戴了一顶草帽在田中干活。二儿子心灵手巧,他坐在下,拿着竹条编制鸡笼,他是那么认真、那么全神贯注、那么一丝不苟。最喜欢的小儿子那淘气、调皮的样子。他帮不上哥哥的忙,就独自趴在小溪边,翘起双脚,抱着莲蓬呢······
太阳已经偏西,落日的余晖照耀在我的脸上,孩子们都回家了,家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离开了这个,令人向往的小乡村。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3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诗人辛弃疾来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面上漂浮着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岸上铺了一层绿油油,毛茸茸的青草。小溪边有一座小茅屋。粗壮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顶,南瓜藤上还挂着几个又大又黄的南瓜。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环抱着。在美丽的农家小院中,住着幸福的一家五口。
诗人隐隐约约地听到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吴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窗边,边聊天边饮酒取乐。
老翁喝了一口酒,骄傲地说:“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老妇忙为老翁斟上一杯酒,颔首称是,心中尽是欣慰。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只见他光着膀子,两只粗壮的手紧紧地握着锄头,弯着腰,一下一下地锄着。虽然他已经汗流浃背,可嘴角还是有一丝笑意。在离豆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二儿子正在编织着鸡笼。他专心致志,手法娴熟,手指灵活。很快,一个精致的鸡笼就完成了。老翁的小儿子呢?原来他正趴在小溪边,翘着两个小脚丫,摘下一个莲蓬,剥出一颗莲子,乐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乐的一家人,汇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多么和谐,多么美妙!诗人被深深地感动了,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4我慢慢地走进了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些低矮的屋檐、宽阔的土地、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像一个纯净的少女一样,没有污染,使人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一所屋檐低矮的茅草屋,紧靠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是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小草,急着看外面的世界。
屋里,一对幸福恩爱的的白发老夫妻很亲热的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你看我们一家五口多么幸福、和睦、安逸啊。我们老了,孩子们就帮我们干活!对了,老伴,我们的大儿子也老大不小了,是不是该找个媳妇了!虽然他们说的是吴地口音,但从语气来听,肯定是很幸福。
我从他们的对话中,听到了他们是五口人,那么,除了他们两个人,他们应该还有三个儿子。我的目光再次开始寻找起来。
不一会儿,他们的三个儿子就被我找到了:大儿子在溪的东边给豆子除草;二儿子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小儿子最可爱,正趴在地上,脚一动一动的剥莲蓬呢!大儿子的一锄头,就是为了让人们吃上更好的豆子;二儿子的每一步做的都很精细,旁边的老母鸡静静的看着二儿子,生怕打扰了二儿子;小儿子虽然很小,但他那可爱天真的模样,谁看了,都会喜欢的。
这清新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情趣、天真烂漫的孩童,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5乡下的风光,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拂堤杨柳醉春烟”,是“树头花落未成阴”。乡下风光,是朴素的,是纯洁的。
你看,溪边有一块田。夏天来临,田地里的草长得十分茂盛,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水里有多少种绿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绿得无以名之。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抹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吧!溪水平静地流淌,绿也跟着流,犹如一面有灵性的镜子。
田边,一座低小的茅草房在一片绿色中格外显眼,里面传出一阵阵说笑。哟,原来是一对老夫妇在边饮酒边聊天呢!“哈哈,今年风调雨顺,看来又要大丰收啦!”老翁说着,举杯干了一杯酒。“是呀,你看这风景多好!咱们的三个儿子多好!”他们的一言一语都带着吴地的方言,让乡村变得更温馨了。
老夫妇的三个儿子正在外面玩耍。大儿子看见田地里长满青草,想:“呀,今天还没锄草!”于是跑到田里,拿起锄头,“嘿呦,嘿呦”地锄草。二儿子看到他们家的鸡从破笼子里钻了出来,急忙抓住鸡,用竹条编一个新笼子。小儿子可调皮淘气啦,他看见溪边有一只莲蓬,开心地叫着:“有莲蓬!有莲蓬!今天能喝莲子汤啦!”于是趴在地上,把莲子一颗一颗剥出来。真叫人喜欢。
三个可爱的孩子,给纯朴的乡村增添了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6在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一天。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旁,有着一座低低小小的茅草屋,茅草屋旁的瓜藤顺着墙根向上攀爬,在屋顶上结了大大的黄灿灿的南瓜。一旁的大树给茅草屋做了顶遮阳伞。主人饲养的小鸡们在树下乘凉散步,悠闲自在地和它们的主人过着安逸的生活。
茅草屋里住着一家五口人。屋里的窗户旁坐着一对老夫妻,看样子,他们像是饮了一些小酒,脸上还微微泛起了红晕。老翁来了口,带着满脸的笑意:“老婆子呀!现在咱们的儿子都长大了,能干了,以后咱们就可以享清福咯!”那老妇也笑了笑说:“是啊!现在的生活多美好啊,丰衣足食,颐养天年了!”说罢,望了望窗外的三个儿子。
大儿子并没有闲着,大儿子依然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他拎起锄头,往下一拨,一颗颗杂草便被他锄起。他时不时放下锄头,用手抹掉额头上豆大粒的汗珠,然后又继续除草,虽然很累,但他从不会叫苦。
二儿子年纪较小,他坐在茅草屋旁树下在编制鸡笼子。他熟练地拿起竹条,一根根地穿梭其中。
三儿子最小,小孩子调皮的天性在他身一一展现出来。只见他伏在溪边的草地上剥着莲蓬,边哼着快乐的小歌。他一会儿在水里逗逗小鱼儿,把鱼儿抓起来,捧起,放在太阳下,笑嘻嘻的。他又把鱼儿放回水中,在岸边拍着手跳起来,高兴地说:“真好!真好!”那调皮的三儿子真是惹人喜爱啊!
这真是个安逸、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生活啊!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7中午,我一吃完午饭,便想去那片小森林里去看看。
我走在小树林里,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头儿,那里的景色如下:在一片肥沃的草地上,有一所既低小又破旧的茅屋;远看有那高低不平的青山;近看是一大片的竹林和树林;还有那条小溪,小溪的水面上还有莲花,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只开了一半,有的开的十分美丽,像一只只在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的莲花已经凋谢了,但溜了莲蓬。
在茅屋底下,坐着一对老人家,他们喝着自己家里酿造的米酒,他们在说着自己家乡的语言,好像在说:“现在都夏天了,豆子也快成熟了,再过一段时间,把豆子给收割了,给孩们做莲藕豆子粥……”他们有说有笑。
他们的三儿子呢?大儿子在田间松土,他擦了擦身上的汗,心想:一定要把土松好,把两三天就可以丰收了。二儿子正在编鸡笼,看着他那皱着眉毛的样子,肯定是做了一遍又一遍。只有那小儿子没什么事可干,在小溪边剥莲蓬。
这使我忍不住吟起了那首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8夏日里,天气晴朗。绿油油的田野里,庄稼长得很茂盛。旁边,一条清澈明亮的小溪正在静静地流淌。溪中,长着又大又圆的荷叶,开着粉色的荷花。荷叶下,几条小鱼正慢慢游着。溪边,有一个又低又小的茅草屋。
茅草屋中,坐着两个正在饮酒的老夫妻。他们略带醉意,在用吴地的方言聊天。那位老翁说:今年风调雨顺,庄稼肯定有个好收成!那位老奶奶又说:对!虽然我们老了,可还有三个年轻力壮的儿子呢!老爷爷接着说:再过几年,我们就可能抱上孙子喽!老奶奶说:有这三个儿子我们就不愁了!他们向外望了望,三个儿子都不闲着。
虽然夏天十分炎热,可是老大仍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大大的汗珠正从他的脸上、身上滴落,可他仍努力工作。
二儿子年纪小,可他并没闲着,而是给鸡编织鸡笼。他的身边,有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找虫吃。老二对它们说:鸡笼快编好了,你们不要急哦!
三儿子最小,他趴在溪边,和小鱼玩。他摘下一个莲蓬,一边剥一边吃,还把一粒莲子扔入洗里喂鱼,可是小鱼却不吃。他调皮的样子真惹人喜爱。
这是一个多么美满的农家啊!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9夏日里,茂密的竹林传来了小鸟清脆动人的歌声,嫩绿的小草和美丽的小花像一幅漂亮的山水画给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远处的山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条明如玻璃、清澈见底的小溪在静静地流淌着。
这是空气新鲜、景色秀丽、栩栩如生的.江南山村。小溪旁边,有个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里坐着两个刚刚喝完酒的恩恩爱爱的老年夫妻,他们略带醉意,互相夸着对方,都高高兴兴的。老奶奶给老爷爷捶着背,老爷爷高兴地笑着说:“想想我们年轻的时候,你那么漂亮,生活条件那么艰苦,如今的生活是多美好快乐啊,我们现在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老奶奶高兴地笑了笑说:“是啊,我们的三个儿子,老大能帮着我们干活,又孝顺,老二虽然还没长大,但也能为家庭出一份力,老三活泼可爱懂事乖巧。”说罢,便望了望外面的三个儿子。
虽然天气非常炎热,可身为长子,老大不怕热地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努力干活。二儿子年纪稍小了些,可他也没有闲着,正在一心一意地编织鸡笼。三儿子最小,他横卧在溪边一会儿逗逗鱼,一会儿又剥食莲蓬,那调皮的样子十分惹人喜欢。
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美满的家啊!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0江南风景好,就连每一家的生活都其乐融融。
在用茅草搭成的房子里,在屋檐下,在小河的两岸,听到了似有醉意吴地方言:
“老婆子,你的针线活可是越来越好了,穿在我身上的衣服,可越来越神气了。”
“你瞧瞧你把我说的,都不好意思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有人夸呢!”
这是哪两位的谈话呢?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位头发已经白了的老翁和老妇呀!他们这么大的年纪还在相互取乐、逗趣。
只见,他的大儿子在小河东边的豆地里干活,豆大的汗珠落下来,连衣服都被汗给浸透了,使我不得想起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儿子也不甘示弱,在房子旁编起了鸡笼,二儿子很细心,用刀子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以免让小鸡在里面不舒服。他一边编,一边对那边说:“小鸡呀,小鸡呀,你们很快就有新房子了!”
最可爱的还是小儿子,一边趴在溪边,一边在剥莲蓬,一边在剥莲蓬还一边在吃里面的籽儿,两条腿在后面踢着,一副调皮可爱的样子。
老翁老妇望着他们的儿子,嘴角挂起了一丝微笑。
是啊,谁不说江南好!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1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里,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溪。再小溪的两旁也长满了青草。
这时,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屋檐下,一对老翁老夫正在这美丽的景色中陶醉和互相逗趣,取乐。因为他(她)们不仅看到了小溪,青草。还看到了他(她)们的三个儿子正在“工作”: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面种田锄豆,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可是自己的小儿子最顽皮和淘气,只见他正在卧着身子,包着莲蓬。可是当他(她)们看到这幅景象时,仿佛聊起天儿来:老翁好像说:“这不,儿子们都长大了,连小儿子都干起活来了,可是不能让老二和和老三两兄弟在干活了,应该让他们读书,否则长大的时候没有出息,没有文化,大儿子也已经长大,也该成家了。”老夫又接上来说:“是啊!是啊!儿子们该上学的上学,该成家的成家,都走了,我们也该享受我们的晚年生活了。”就这样他(她)一句话一句话的说啊说,一直其乐融融……
《清平乐·村居》这是一首多么平凡的事啊!可是诗中的一句一字都体现出了一家人和和气气的生活,和与老人们平平凡凡的一生啊!
朱光潜先生在 《诗论》中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基于此,教学中循着语言的河流漫溯,引领学生想象全词描绘的情与景,欣赏乡村田园无限风光,聆听翁媪畅谈田园生活,追问辛弃疾的田园心声,领悟作者对祥和、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唤起对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句的意思;凭借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首词的情景。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唤起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辨别体裁特点
1.板书: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与清代诗人高鼎的 《村居》相比,你发现词与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根据交流,点评:1词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旋律来吟唱的。一般来说,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2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通过空行表示,朗读时要稍作停顿。3“清平乐”是词牌名,表示它的曲调,就是说“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
二、探究字词意思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提醒要做到停而不断,气息相连。
2.学生交流读懂的词句。相机引导学生说通顺、连贯。抓住形旁表义的特点,初步理解“翁媪”“莲蓬”。
3.重点探究。
(1)出示:1耍赖皮,不讲道理。2淘气可爱。
讨论交流:你认为词中的“无赖”应选择哪个意思?从哪里看出小儿的“淘气可爱”呢?
(2)出示“媚”字甲骨文,讲解:“媚”字的本义是女子眉目传情,取悦所爱的男子。现在引申为可爱、讨好的意思。
学生说说“相媚好”的意思。(亲切交谈,相互讨好。)
(3) 他们用什么话亲切交谈呢?
介绍“吴音”:苏州古代属于吴国,苏州的方言也称“吴语”,听起来轻细柔软。词中描写的农村是指江西上饶,这个地方在春秋时期也属于吴国。
【设计意图:以朗读指导贯穿始终,由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读懂词句,探究重点词语,凸显学习主体性。】
三、欣赏田园风光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放飞想象,就能看到一幅优美的画卷。《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三处写到了小溪。沿着这条小溪前行,你欣赏到怎样的田园风光?
启发想象,自由交流:小溪边,小草……再往小溪东边一瞧,豆苗……溪水流过荷塘,荷叶……溪水流过田野,庄稼……溪水绕过村舍,流向远方,穿过树林……流到果园……
小结:择水而居,有水就有人家。清澈的小溪绕着村子缓缓流淌,溪水滋润着花草,浇灌着田野,哺育着百姓,给农家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好一个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词带给我们的无尽遐想。
2.低矮的茅屋,碧绿的小草,青翠的竹林,挺拔的松柏,一家人生活在这里。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学生描述人物活动,说出夫妇的亲密、大儿的勤劳、中儿的灵巧、小儿的可爱。
【设计意图:针对古诗词语言跳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循着清澈的小溪漫步,欣赏秀丽的田园风光,感受人物的鲜明特点,渐渐地走进词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为感悟意境做好铺垫。】
四、聆听田园对话
1.跨过小溪,一阵阵吴侬软语传来。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正在亲切交谈。他们在谈些什么呢?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聆听。
2.创设情境,师生对话:1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2我们的孩子多孝顺。3你真能干啊!
3.他们住着低矮的草房,为什么还能“相媚好”?他们过着怎样的田园生活?
板书:祥和、宁静、安定、幸福、和美……
4. 指导朗读。多么宁静优美,多么悠闲自得,多么令人神往的乡村生活啊!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古诗词创作虚实结合,能给学生提供艺术再创造的机会。让学生紧扣“相媚好”展开想象,模拟对话,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还原田园生活的鲜活画面,从而在近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景共生,领悟诗歌表达的意境。】
五、追问田园心声
1.言为心声。我们问一问辛弃疾老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
介绍 : 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苦难生活。他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21岁参加抗金起义,但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晚年的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悲愤不已,但他时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时时不忘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父老乡亲。
2.补充诗句,了解背景。
沦陷区的人民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多么渴望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中原,可是望了一年又一年———(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朝廷的官员啊,你们逃到了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哪里还记得沦陷区的人民———(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1175年,辛弃疾途经江西造口壁,想到隆佑太后被金人所追逃亡至此,不禁触景生情,将满怀悲愤化为悲凉的诗篇。
播放音乐《阳关三叠》,教师朗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 经历了二十多年沙场征战的辛弃疾,看着这么安宁祥和的田园生活,思绪万千,心潮起伏……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相机点评。
小结:辛弃疾目睹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苦难,一心想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之中,让天下百姓都能这样安居乐业。面对这样温馨的乡村生活,词中哪个字能概括作者的心境呢?(板书:醉)
5.指导诵读。“酒不醉人人自醉”。是呀,多么令人向往、令人沉醉的田园生活啊!我们就是辛弃疾的知音,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沉醉,一起吟诵。
【设计意图: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通过作者生平的介绍、音乐的渲染、诗句的链接,再现百姓的生存状态,交代词的创作背景,触摸作者火热的心跳。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对话,不仅感受到辛弃疾对农村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更感受到他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唤醒田园梦想
1.岁月悠悠,近千年的时光过去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居住的城市越来越繁华,你愿意体验词中小儿的生活吗?
学生自由交流,发表感受。
小结: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无论物质多么丰裕,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田园生活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
2.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这样说:“当我们生命里面有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田园,不只属于辛弃疾,也同样属于我们。愿我们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在这片田园里自由地呼吸,安静地成长。
3.指导诵读。同学们甜美的声音仿佛从九百多年前的宋代传来,从那山清水秀的乡村传来,这声音还会传到遥远的未来。这就是诵读诗词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
“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漫出来了。茅屋后面有一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老夫妻的大儿子独自一人扛着锄头,带着草帽,去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了。
屋外的空气清鲜,小溪旁长有许多嫩绿的草,小溪里长着碧绿的荷叶,有的还结了莲蓬。鸡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说:“我们的“房子”在哪儿呀?而二儿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编织鸡笼。织啊织,就差一点儿就织完了。鸡好像也知道二儿子正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就在二儿子身旁飞来飞去,有时还友好地啄一下二儿子的小脚丫。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一个僻静而又清新秀 丽的小山村。碧波荡漾的小溪两边,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和晶莹透 亮的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圆盘里开着 一朵朵美丽动人的荷叶,犹如一位位漂亮的仙子,在荷叶中翩翩起 舞。茂密碧绿的小草仿佛铺绿了大地,给它增添了无限生机。每一 棵小草都那么有精神,在微风的抚摸下翩翩起舞,如同一位少女在 微风里欢乐着、舞蹈着。远处的山峰那幽深的竹林也透着勃勃生机。
小溪旁边,有一个又低又小的茅草屋。茅草屋里,有一对白发 苍苍的老夫妻,刚刚饮完几杯甜美的小酒,就略带着醉意,用吴地 的方言有说有笑起来。老翁笑哈哈的说:“如今我们的三个儿子都 懂事了,而我们又过上了美好、丰衣足食的生活,我们可以安度晚 年了。”老妇笑眯眯的说:“是啊!你看,老
一、老二勤劳、孝顺。老三乖巧、懂事、可爱!现在我们可以享享清福了。”说完,他 们抬头望了望窗外的三个儿子。
老一身为长子,就在田里卖力地干活,他心想:要是早点把野 草锄完,豆子就会长得又大又圆,到时候就是大丰收。老二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也没闲着。在一棵郁郁葱葱的桂花树 下,坐在小板凳上,一条条竹片被他那心灵手巧的手编织成了一个 又一个耐用的筐,给小鸡们一个舒服又宽敞的家。
最令人开心的要属老三,他横卧在小溪旁,一会儿逗逗溪里的 小鱼,一会儿欣赏欣赏赞口不绝的荷花,一会儿剥着莲蓬。他那调 皮可爱的样子多么令人开心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乐趣。
3.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境, 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写下来。
教学简案
板块一: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
1.大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2.汇报展示。
板块二: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
1. 轻声读课文, 细心看插图, 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词句, 对哪些词句的意思还不太理解。
2.组内讨论交流, 确定一名发言人, 推荐一名小考官。
3.汇报展示。 (可以汇报本组对一两个词的理解, 也可以说说文中一两句话的意思, 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4.当一回小考官, 代表小组出一道题考考同学、老师。 (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板块三:比一比, 看谁演得像
1.默读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些人物。猜猜他们的语言, 学学他们的动作, 尝试着演一演。
2.在小组内演一演, 听听别人的意见, 并确定本组的汇报方式。 (可以两个学生配合演演翁媪, 也可以表演其中的一个儿子。)
3.汇报展示。
板块四: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
1.自己练习背一背。
2.在组内背一背, 并选择本组特有的背诵方式向全班汇报。
3.汇报展示。
板块五:比一比, 看谁写得棒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写下来。 (以下画面可供选择:翁媪醉聊图、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小儿卧剥莲蓬图。)
以上是李继东老师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简案。一般情况下, 很多教师都不会将诗词与游戏之间建立联系, 两者看上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不然, 追根溯源, 诗词与游戏是同源的。“一切诗歌均诞生于游戏。”荷兰伟大的语言学家赫伊津哈在其《游戏的人》中说:“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功能。它在心灵的游戏场里展开, 有它自己的世界, 即心灵创造的世界。”
或许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 李继东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 采用了“游戏”这一方式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整堂课中, 李老师以“比”为主要手段进行起、承、转、合。方法简单, 却抵达了诗词教学的本质。
一、游戏式比赛
在教学中, 李老师从头至尾共使用了“五比”:比一比, 看谁读得好;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比一比, 看谁演得像;比一比, 看谁背得快;比一比, 看谁写得棒。层次分明, 步步推进, 在简单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同完成了诗词学习的读、解、悟等各项任务。
赫伊津哈在表示“游戏”概念的时候, 挑选了四个词语进行讨论:“玩、争、赛、让。”可见, 竞赛具有游戏的一切形式特征, 也具有游戏的大多数功能特征。这里所说的“竞赛”其实就是“比”, 在这一堂课中, 李老师设计了老师和学生比, 同伴和同伴比, 自己和自己比, 小组和小组比, 比赛读、比赛问、比赛演、比赛背、比赛写, 各种形式, 各个维度, 将“比”进行到底, 发挥到极致, 悄然间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 可谓简单而又有实效。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方式。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李老师顺应儿童的天性,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诗词教学, 使得语文味的课堂中充盈着儿童味。在教学中, 学生小手林立, 小脸通红, 或激动紧张, 或欢声笑语。李老师巧妙地将儿童与语文、游戏与教学融合在了一起, 整堂课洋溢着积极比学、和谐乐学的热烈氛围。
二、游戏式问答
在李学斌博士的《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一书中关于游戏与教育有这样一个生动的说明:同样一件事, 对大人是“按部就班”的“洗澡”, 而孩子则可以凭感觉, 将之置换成“玩水”。“洗澡”是刻板而无趣的“, 玩水”则趣味盎然, 花样百出。上课也一样, 课堂问答是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 纯粹的师问生答是枯燥的、循规蹈矩的。而在本课例第二板块的教学中, 李老师采用了“比一比, 看谁懂得多”的游戏问答的方式, 让学生当考官, 出考题, 完成诗词教学中理解词义的教学目标。在游戏中, 学生不但可以考同伴, 还可以考老师, 其中有两个人来回对考, 相互作答, 也有一人问多人答。
生:我想考考你, 诗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无赖”在诗中的意思是调皮、可爱。我也想考考你, “锄豆”怎么理解?
生:锄豆, 不是把豆苗锄掉, 而是在豆田里锄草。
生:我想问一个小组中的每个人一个问题。“清平乐”中的“乐”怎么读?“翁媪”为什么会“醉”?“吴音”是什么意思?请简单介绍一下辛弃疾。
这一小组的四名学生分别作答。
还有守擂考 (多人问, 一人答) , 竞答考 (一人提问, 全班抢答) 等多种形式, 游戏形式自由, 课堂氛围活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由率性地表达。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解决了诗词中生字、读音、词义等一般问题, 同时还解决了诸如作者背景、文章的中心意图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读懂诗词、理解诗意的教学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得以达成。
三、游戏式表演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诗人所做的事情与儿童在游戏中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
诗中作者辛弃疾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寥寥几笔描绘了一幅温馨生动的村居生活景象图。李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 将此板块设计成表演的游戏, 引导学生这样做:“默读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词中的哪些人物?猜猜他们的语言, 学学他们的动作, 尝试着演一演。”于是, 学生在诗句当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角色, 想语言、扮人物、做动作, 尝试穿越时空的对话。
翁: (捋胡须, 眼睛微眯) 哎, 老喽, 老喽!
媪: (面露笑意) 是啊, 就说那豆吧, 原来是你锄的, 现在大儿子能干了, 能减轻我们的负担了。这烈日炎炎的, 他也不带条毛巾, 你瞧他那汗, 大滴大滴地滴下来, 滴在豆苗上, 再多滴点的话, 都不用浇水了。
翁: (指着不远处的二儿子) 是啊, 是啊, 你说那鸡笼吧, 原来是你织的, 现在你的眼睛看不清了, 二儿子可以接你的班了。你瞧瞧, 那叫一个巧。
媪: (看着远处) 是啊, 还有那莲蓬, 原来是我们有时间才去剥的, 现在倒好, 小儿子也会剥了。他还小, 就让他去剥一剥, 说不定还能培养耐心呢。
翁:儿子们都那么孝顺, 把活都干完了。我俩只好做做饭, 给鸡喂把米, 可真悠闲自在啊!
媪: (靠着老翁) 是啊, 孝顺的孩子们, 就是想让我们好好享受晚年啊!
在这一言一语的游戏中, 学生仿佛就成了诗里人、村中民, 他们放飞了想象, 体悟语言, 感受诗情。在不知不觉中, 诗中传递的村居生活的美好就潜在了学生的心田里。
“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 (柏拉图语) , 村居生活也不例外。李老师通过游戏式的表演, 将学生与宋代村民置于同一时空———课堂, 学生不仅能入情入境, 还提高了语言、想象等能力, 促进了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一天。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旁,有着一座低低小小的茅草屋,茅草屋旁的瓜藤顺着墙根向上攀爬,在屋顶上结了大大的黄灿灿的南瓜。一旁的大树给茅草屋做了顶遮阳伞。主人饲养的小鸡们在树下乘凉散步,悠闲自在地和它们的主人过着安逸的生活。
茅草屋里住着一家五口人。屋里的窗户旁坐着一对老夫妻,看样子,他们像是饮了一些小酒,脸上还微微泛起了红晕。老翁来了口,带着满脸的笑意:老婆子呀!现在咱们的儿子都长大了,能干了,以后咱们就可以享清福咯!那老妇也笑了笑说:是啊!现在的生活多美好啊,丰衣足食,颐养天年了!说罢,望了望窗外的三个儿子。
大儿子并没有闲着,大儿子依然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他拎起锄头,往下一拨,一颗颗杂草便被他锄起。他时不时放下锄头,用手抹掉额头上豆大粒的汗珠,然后又继续除草,虽然很累,但他从不会叫苦。
二儿子年纪较小,他坐在茅草屋旁树下在编制鸡笼子。他熟练地拿起竹条,一根根地穿梭其中。
三儿子最小,小孩子调皮的`天性在他身一一展现出来。只见他伏在溪边的草地上剥着莲蓬,边哼着快乐的小歌。他一会儿在水里逗逗小鱼儿,把鱼儿抓起来,捧起,放在太阳下,笑嘻嘻的。他又把鱼儿放回水中,在岸边拍着手跳起来,高兴地说:真好!真好!那调皮的三儿子真是惹人喜爱啊!
这真是个安逸、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生活啊!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被贬已两月之久,我是多么思念我的祖国啊!这天,我来到一片浓密的竹林中,地上的泥土很潮湿,显然昨日下了一场大雨。周围是不是传来几声鸟鸣,可见这竹林是多么生机勃勃呀。走到湖边,朵朵荷花盛开在湖中,湖水清波荡漾,一束束阳光照射在湖水中,反射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光芒,荷花被碧绿无瑕的荷叶衬托着,又多了几分特有的韵味。
瞧,湖边有一个茅屋,土黄色的围墙上爬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不留一丝一毫的空隙,爬山虎想爬上架就爬上架,想爬上房就爬上房,没有什么人管他。屋外种着一株株美丽多彩的凤仙花,有紫红色的,有粉红色的,有黄色的……甚至还有一些含苞欲放,娇滴滴地不敢见人。旁边还有几只老母鸡正在下蛋呢,几只稚嫩的小鸡正跟着高大魁梧的鸡爸爸学习捉虫的本事,着吃一只虫,那吃一只虫,小鸡们在学习中玩得不亦乐乎!
茅屋里,两个老人的脸上黄里带红,带着几分醉意,他们彼此谈论着年少往事、童年趣事,显得无比欢乐,令人倍感羡慕。闲聊聊完了,这对老夫妇走出房看看他们的三个儿子。
大儿子在烈日下辛勤地干活,挥汗如雨,穿这一件带有补丁的棕色短裤,光着膀子在田里种豆种瓜。二儿子的手小巧玲珑,一根根竹条在他的手里成了一个个精致又简单的鸡笼,几只小鸡仿佛是鸡妈妈派来的啦啦队,在一旁叽叽喳喳地欢叫这,还一直不停地手舞足蹈呢!小儿子最属顽皮,趴在湖边剥这莲蓬,时常还玩水嬉戏呢!
一、有声有色, 在欣赏中感知
语文在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基础学科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说是百科之母。要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就要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更好地捕捉文本知识,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感知课文, 对文本产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呢? 执教《清平乐·村居》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看清画面中的景物并产生兴趣, 首先让学生关注“溪”字, 再引导学生看一看这条小溪有什么特点? 学生围绕小溪, 讲到了溪水的特点、溪边青草的特点及溪中荷花的特点, 自然而然走进词所描写的画面中。随后话题一转, 古人写诗词讲究炼字, 而整首词却毫不忌讳, 一共出现三个“溪“字, 这是什么原因? 由此让学生认识古人居住的选择, 喜欢临水而居, 水是有灵性的, 是生命之源等, 这样学生对眼前的景物更感兴趣, 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也由此对词中老年夫妇生活的环境有了一定的兴趣, 这是多么恬静安逸的环境。再播放一段溪水缓缓流淌的声音,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爱上这美丽的田园生活。
二、有情有趣, 在表达中感受
一首词要上得富有情趣, 是要下一些工夫的。我教过很多回《清平乐·村居》, 也试过不同的上法, 但收效并不大。尤其在理解“醉”字时, 往往会忍不住将答案告诉学生, 省略学生的自由表达, 所以总认为词不是学生自己读懂的, 一首不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诗词, 学生往往会迅速地遗忘。经过反复思量, 我决定仍从“醉”字入手, 先尝试用醉组词, 再引导学生看图, 这对老年夫妇表情有什么特点, 由此推测, 他们是喝了一点小酒后, 带着醉意亲热地聊天的。那么他们聊什么呢? 学生一开始没有什么反应, 我说:“看看图, 想一想! ”有几只手举了起来, 于是我又提醒:“反正你们不是那对老年夫妻, 你们也是猜测, 你们想到的也许他们都有可能聊到, 当然也有可能一句也没有聊到。”几秒钟后, 手举起很多, 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 他们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在这样的基础上, 学生一个个开始了大胆的想象与猜测, 画面也越来越清晰。有的说他们在聊村子里美丽的景色;有的说他们在聊孩子们的勤劳能干、活泼可爱; 有的说他们在聊几十年恩爱的夫妻生活……说着说着, 大家忍不住笑了, 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也水到渠成。再读“醉”字 , 体会和感受就和原来的不一样 , 由酒醉自然升华到陶醉。
三、有张有弛, 在诵读中感觉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自古以来,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其声调、押韵、节奏中, “诗词不是无情物”。在诵读古诗文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 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 把握语脉, 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 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 产生感情共鸣。这首《清平乐·村居》看似是一首田园诗词, 但其实并没有完全坦露作者辛弃疾的写作目的。教学中, 我为了使学生读得更透彻, 不遗余力地创设以下两个情境:情境一:继续研读“醉”字, 让学生正确发现老两口幸福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 并出示各幅动人画面, 引导诵读, 感受画面的温馨感人;情境二:以设问起疑又无疑而问:“此时此刻, 还有谁也陶醉其中! 他就是———辛弃疾! ”学生很自然联系辛弃疾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然后用一段慷慨激昂的语言, 简要总结当时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一种境况:“此时的他, 跨下没有骏马, 手中没有兵权, 身上没有利剑, 再也不能亲自带兵奔赴战场, 收复失地, 但他心中一直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词中没有写, 你能猜出来吗? ”这个名字和这个人的愿望学生呼之欲出, 再次诵读这首词, 就更坚定学生的情感。这样张弛有度的诵读, 使得这首词的内容更丰满、更清晰, 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跃然纸上。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四、有始有终, 在写作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 要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及时间。在写话教学指导时让他们贴近生活实际, 亲近自然, 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从而唤起对习作的兴趣。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 文后有这样的习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显然这是写作教学的一种基本类型, 欲让学生详细写下词中所描绘的情景, 就要让学生再次走进图文, 关注文中的景和文中的情。在梳理整首词时, 我已经在“醉”字上细细引导, 逐渐渗透老夫妻醉在这恬静秀丽的景色中、醉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醉在两个孩子的吃苦耐劳中醉在小儿子的调皮可爱中……这样一种渗透, 再融合课文插图, 伴着诵读, 就自然而然地将词中描绘的情景进行有效的梳理, 这种梳理的呈现就凝聚在写作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十分重要, 要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都有收获与体验, 因为听说读写能力对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语文教学对这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 而且影响到以后的社会生活。
摘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教学《清平乐·村居》这堂课时逐层深入, 不断寻找有效教学的切入点, 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在表达中感受、在诵读中感觉、在写作中感悟。
这时,从草房里传来了含有醉意的当地方言,他们在说什么呢?诗人仔细听着,老翁说:“你看咱们的孩子们多乖呀!”老妇回道:“对呀,呵呵!”
诗人走过去看了看,果然有人,屋外一共有三个人,应该这就是那对老夫妇的儿子们吧?只见一位个儿头较大的人正在小溪东边锄豆田里的杂草,这就是大儿子吧?他头戴草帽,光着膀子,手里紧握锄头,可能是因为天气太热的缘故,大儿子满头汗珠。树荫下还有一位个头不高不低的孩子,这就是二儿子吧?二儿子正在门前织鸡笼,他想多养点鸡。于是更加卖力地去织着鸡笼。
最后这位,定是三儿子了吧?只见他正悠闲地卧在小溪边剥莲蓬,小儿子说道:“我要多采点莲子,然后再把不好的莲子自己吃了,把好的莲子留给大哥、二哥还有爹爹、娘亲他们,嘻嘻。”
老妇人听后开心地笑了,对老翁说:“老头子,快看,儿子们多孝顺呀!”
说着,我习惯性往东边一瞄,果然,豆田里有个熟悉的身影。大哥又在锄地了,不用说,今天一定又天不亮就起床了。他猛一下把锄头砸进地中,我看着都替他累。再累,他也不肯休息的,一直弯着腰,头也不抬一下。
“起来啦!”冷不防冒出来一个声音,吓得我差点扭伤了脖子。“哎呀,是你啊,二哥,又吓我!”说着我后退一步,看准时机,溜到了一棵树后面,藏到一丛高高的草里面,大喊一声,“捉迷藏啦!”哈哈,我暗自得意,看你们谁能找到我!
等了半天,没人过来。我扒开草丛一看,二哥,还正忙着编他的鸡笼呢。大哥的锄头也一下都没有闲着。
不跟我玩?算了,不理你们,我还得弄点莲蓬解解馋呢。跑到溪边,我伸长胳膊,摘下来一个最大的莲蓬,趴在地上,一边唱着:“莲子莲子一大堆,转眼一大堆……”一边往嘴里扔着莲子。真好吃,越吃越好吃,爹娘在哪儿?得给他们尝尝。我趴在地上,认认真真剥了半天,一个都没舍得吃,往衣服里一包,转身就往家里跑。
【改写古诗《清平乐村居》】推荐阅读:
清平乐村居改写故事07-19
清平乐村居改写优秀篇06-29
清平乐村居的古诗10-15
古诗改写作文300字07-09
实用的改写古诗作文09-24
《村居》改写参考09-10
古诗村居教案免费09-21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10-16
改写《乌鸦喝水》06-02
《孤独之旅》改写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