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调研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返乡农民工创业调研(精选7篇)

返乡农民工创业调研 篇1

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张继业书记赴遵义县调研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

为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动态,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张继业于9月12日率调研组深入遵义县开展调研。

张继业书记一行在遵义县人社局刘文焰局长的陪同下,先后到由返乡农民工胡广芬任董事长的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新厂房施工现场、和平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龙坪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查看,实地掌握了有关情况,并与企业和园区相关负责人交换意见。在了解到和平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并已有10家企业入住、将实现2000—3000人就业,龙坪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刚成熟的提子产销两旺时,张继业书记对遵义县人社局帮促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张继业书记在调研中,不时与遵义县人社局及相关企业、乡镇、基层人社中心的负责同志研讨和交换情况,探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张继业书记指出,由于农民工积累的资金、掌握的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非常有限等原因,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过程中仍面临重重困

返乡农民工创业调研 篇2

一、24县农村劳动力状况分析

24县中既有经济强县, 也有扶贫开发县, 还有经济处于湖南省中等水平的县, 共有734.35万人, 占湖南省劳动力总数3167.7万人的23.2%;务农劳动力436.21万人, 占湖南省务农劳动力总数1805.78万人的23.5%;外出务工304.14万人, 占湖南省外出务工总数1361.92万人的22.3%;返乡农民工73.38万人, 其中返乡创业10.82万人, 返乡创业率在20%以上的县是茶陵县、安乡县、沅陵县、洪江市、汨罗市和湘乡市等6县, 占25%, 这6县从总体上反映出经济愈强的县, 其辖区内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愈强, 通过创业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从业状况分析

从整体上看, 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培训后, 从业状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具体说来, 1170名返乡创业农民工中, 培训前以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商业、服务等行业, 培训后的从业范围更广了, 除培训前从事的行业外还涉及到工业、建筑等行业。在种植业方面, 由培训前的603人减少到培训后的536人, 减少11%;在养殖业方面, 由培训前的513人增加到培训后的515人, 增加0.4%;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 由培训前的18人增加到培训后的26人, 增加44.4%;在工业方面, 由培训前的无一人从业增加到培训后的10人, 增加100%;在运输业和商业方面, 均由培训前的2人增加到培训后的12人, 增加500%;在建筑业方面, 由培训前无一人从业增加到培训后的6人, 增加100%;在服务业方面, 由培训前的9人增加到培训后的16人, 增加77.8%;在其他业方面, 由培训前的22人减少到培训后的21人, 减少4.5%。通过分析发现, 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 在从业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是显著的, 集中反映在两方面:种植业和其他业上均有小幅度的减少, 说明这些行业的比较效益低, 劳动强度大, 返乡农民工愿意转向经济周转快, 效益好、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行业, 特别是建筑业和工业, 增幅达到了100%。由此可见, 返乡农民工投身创业, 最大的创业动机在于经济效益, 能带给他们短、平、快的效果就认为是实现了成功创业。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人平纯收入状况分析

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 两个根本性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其创业素质, 增加其创业收入。实践证明, 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人平纯收入呈现显著的差别:1170名创业者中, 培训前人平纯收入在0.5万元以下的是246人, 占创业者的21%, 0.5—1万元的是276人, 占创业者的23.6%, 1—1.5万元的是262万元, 占创业者的22.4%, 1.5—2万元的是176人, 占创业者的15%, 2万元以上的是210人, 占创业者的17.9%。培训后, 创业者的人平纯收入发生了质的变化, 呈现阶梯性向上发展, 即人平纯收入越高, 在这个跨度内的人数越多, 0.5万元以下的是141人, 占创业者的12.1%, 较培训前降低了近9个百分点, 而在2万元以上的达到了436人, 占创业者的37.3%, 较培训前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创业培训的确给了返乡农民工一把“金钥匙”, 为他们增收致富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四、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生产、经营规模分析

通常认为, 一个产业的发展是由少到大逐渐起来的, 零星的生产或经营不会带来快的经济效益, 更不会壮大经济的蓬勃发展。只有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将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和做优, 才是发展规模经济的根本所在。开展创业培训, 培养更多的规模户出来也是政府扶持培训的一个根本性的目的。创业培训一年后的成效已经显示, 返乡农民工对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观念得到了实质性的转变, 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将这种观念转化成了实际行动, 而且尝到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甜头。具体说来, 呈现出以下一些变化:从规模种植户的情况来看, 由培训前的246户发展到培训后的377户, 增长53.3%;从规模养殖户的情况来看, 由培训前的292户发展到培训后的382户, 增长30.8%;从规模经营户的情况来看, 由培训前的22户发展到培训后的88户, 增长300%;从发展企业与合作组织的情况来看, 由培训前的10户发展到培训后的36户, 增长260%。这些变化进一步表明, 正因为实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后, 农民的人平纯收入才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五、返乡创业农民工中规模种植、养殖、经营农户文化结构分析

由表1可见, 1170名返乡创业农民工中, 规模种、养、经营户达到了835户, 占返乡创业农民工的71.4%。这些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以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所占份额最大, 为51%, 其次是初中文化的, 占43.4%, 再次是大专以上文化的, 占4.7%, 小学文化的几乎寥寥无几, 占0.9%。所以说, 文化程度与其从事规模种植、养殖、经营成正相关, 文化水平越高, 说明其驾御市场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抵抗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开展创业培训无疑是提高这两种能力的良策。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

六、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规模及企业年产值分布结构

表2显示, 1170名创业者共办企业231个, 其中容纳3人以下的企业是107个, 占企业总数的46.3%;容纳4—7人的是90个, 占企业总数的38.9%;容纳8—20人的是22个, 占企业总数的9.5%;容纳20人以上的是12个, 占企业总数的5.2%。从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规模来看, 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所办的企业都是一些中小企业, 这说明兴办企业是一个由小到大逐渐发展的过程, 而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办企业年产值中, 5万元以下的企业是49个, 占21.2%;5—10万元的是87个, 占37.7%;11—50万元的是55个, 占23.8%;50万元以上的是46个, 占19.9%。由于企业规模不大, 企业年产值并不高, 以5—10万元的诸多, 比例接近40%, 而50万元以上的还不到20%。因此, 扩大企业规模, 增加企业年产值是创业者继续创业努力的方向。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

七、结论与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 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前后在从业、人平纯收入、生产经营规模上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因此, 要大力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 使其“会”创业。转移创业培训工作重点, 由原来重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向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转移, 拓宽创业培训范围。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创业意识问题, 增加创业意识培训的内容, 语言更通俗, 案例更贴近现实生活。项目选择上提醒返乡农民工要立足农村、结合专业技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以“小”、“特”见长, 树立“大”产业意识。加强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一是要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实践性、适用性和综合性。培训机构要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制定鼓励返乡农民工完成学业与创业的政策, 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要凸显生源地农业产业特色, 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与方法要强调实用技术培养。二是要分层次培训返乡创业农民工。选拔为创业培训的返乡农民工要求都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也就是说在创业上有了一定的基础, 各个返乡农民工在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各有千秋, 为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培训需求, 可以将创业培训分为两个层次:初级班 (普通班) , 即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引导性创业培训, 发动和鼓励他们创业;重点班, 即对有一定规模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发展性培训, 让他们的产业做大, 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在有限的培训资金下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三是要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体系。目前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的创业培训主要是以种养业为主, 与大学生等群体创业有显著的差别, 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扎根在农村地域, 需要对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市场信息等方面有较系统地了解或掌握。因此, 很有必要构建一个培训链条, 编写一套系统的创业培训教材, 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讲师团。

参考文献

[1]王海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创业培训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 (4) .

[2]张广花:优化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对策:以徐州市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 (3) .

全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篇3

一要打造务工平台,为返乡民工谋饭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业园区企业新招收员工的免费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支持省内工业园区接收农民工;对企业新增岗位吸纳返乡农民工达到一定要求的,可给予相当额度内的担保贷款;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以及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雨露计划”,切实提高农民工就业本领;将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到返乡农民工,企业吸收返乡农民工就业比照吸纳下岗人员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招用返乡的4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贫困户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一定额度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同时,要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的社保关系接续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要打造创业平台,为返乡民工谋饭碗。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提供5万元以内的担保贷款;全面落实我省取消12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清理规范好15项涉农收费,切实降低农民工创业成本;对从事生产、经营的返乡农民工,依法尽量延长其纳税期限,对按期缴纳税款确有困难的,实行定期延期缴纳;返乡农民工按期纳税的,营业税月营业额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按规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实行减半征收。

三要打造务农平台,为返乡民工谋饭碗。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意见》,精心落实以下政策措施:继续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增加安排保费补贴;提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等惠农补贴标准;继续扶持特色农业发展,支持“双十双百双千”工程、支持“一村一品”工程;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同时,要统筹考虑城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保障水平。

县返乡农民创业就业调研报告 篇4

农民创业已经成为了农民就业的一个趋势。本文将介绍县返乡农民创业就业调研报告。

县返乡农民创业就业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共计走访企业80余家,召开座谈会20余次,参加座谈企业代表共计260余人,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60余份,通过访、听、查、问等方式(走访创业户、走访相关农户、走访领导、走访项目实施点,听创业户汇报、听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听调研组干部意见,查看创业规模、查看相关部门实施项目情况、查看领导对创业的重视程度、填写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和收集广大创业者的意见建议。

(一)外出务工人员情况:

外出农民工230928人(男129054人,占%;女101874人,占%)。文化程度:小学53313人,初中95941人,高中(职高)26473人,大专及以上20789人。年龄结构:31岁以下66016人,31岁至40岁53041人,41岁至50岁45748人,51岁以上20298人。从事工种:技工25317人、管理13315人、普工80810人。地区分布:广东省48584人、浙江省27706人、福建省15987人、上海市8467人、其他省20009人、省内县外19411人、县内9266人。截止目前,大约有5000余人在县内创业(其中微型企业464家,大约占9%),累计从业人员达46463人(企业10790人,个体35673人)。创业主要为养殖业(猪、牛、羊、鸡、豪猪、野鸡、兔子、鱼、蛇等)、种植业(茶叶、方竹笋、经果林、中药材、蔬菜等)、加工制造(食品加工、衣服和鞋来料加工、水泥制品、家具、电器等)。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特点

1、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数量逐年增加,发展特色产业(**乡种植食药材玉竹、**镇豪猪养殖、林下养鸡等)数量规模不断加大。

2、大学生返乡创业注入新活力,文化程度明显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0%以上。

3、青年、妇女创业比重大年龄偏轻。50岁以下人员占了70%以上。2012年以来,全县共办理微型企业464户,注册资金4640万,带动就业2320人。

4、农民工创业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镇**坝建材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

5、企业联动发展,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利用。新州镇丰利木材加工厂与木炭加工厂合作,实现废料合理利用。

6、搭建交流融资平台,成立青年创业协会。实现会员资源共享,组织会员外出培训,提高创业者的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作用和意义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让荒芜的土地重现生机。在调研中了解,农村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业都是围绕我县产业发展,承包荒山、草坡,流转撂荒耕地,发展农产品的规模养殖、种植、加工、流通服务业,整合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规模化、特色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实体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给空巢家庭带来了阳光。在调研中了解,我县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创业在城镇周边是以发展二、三产业为主,大量就近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民离土离乡,改变了以往乡村十室九空的冷清现象,使老人有人照顾,小孩子有人看管,给空巢家庭带来

了阳光雨露。一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近半数办在小城镇和县城,除去投资于农业经营和谋生型的小企业,规模稍大的工商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办在小城镇和县城。这些企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二是发展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部分回乡农民工在城镇创办教育、医疗、文化、住宿、餐饮等商业服务业企业,发展房地产业,提供多方面的生产生活服务,直接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配套产业发展。许多投资于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的回乡创业者,是一半在外地创业,一半在家乡投资,他们在家乡投资的工商企业,具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企业的发展水平;他们投资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业,既适合当地的需要,又往往具有城市设施和产业的质量和品位。三是扩大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

3、为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富民强县激发活力。我县农民工在沿海

地区进城就业务工,经受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洗礼,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本,他们回乡创业,把资金和发达地区的市场观念、技术、管理带回家乡,一是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工商服务业发展重要力量;二是成为招商引资,承接沿海劳动密集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三是成为结合当地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力量;四是为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提供了一批较高素质人才。

二、返乡农民创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党政领导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能公平对待,缺乏优惠政策

1、没有把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视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要。县乡两级政府把改变当地经济不发达的希望过多寄托在引进外商和大企业上,并为之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小打小闹,交税少,发展慢,只能解决

他们自己就业增收的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甚至不相信农民工返乡创业能成功,没有把服务返乡创业摆上位置。有的支持只是停留在讲话、邀请上,缺少具体的政策措施。

2、政策上不公平。县政府让引进的大企业进工业园区、实行优惠政策或配套服务;而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不了园区,也得不到对园区企业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多项服务,这就形成与较大企业之间的不公平。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的吸收了城镇待业人员、失地农民,更多的是解决农村不能外出的40、50农民的就业。同样是解决困难群众就业的创业,在城市能得到税费减免、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得不到这些政策。这又形成与城市创业的不公平。

3、扶持政策落实滞后。据调查,返乡创业得到政府支持的面偏小,比如扶持城镇再就业的有关政策、妇女创业贴息贷款政策、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有些是难以操作落实到位。

(二)服务机制不健全,部门指导不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1、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导不力、服务不到位。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民工创业就业底数不清,对中央、省、市、县出台的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不到位。很多返乡农民工创业在选择项目时,缺乏相应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帮助予以论证。一些返乡创业项目兴办起来后,后续跟踪服务不够,当初承诺的各项政策落实缓慢、透明度不高。例如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部分返还缓慢、部分养羊补贴、发展大鲵养殖饲养池补助未落实到位;对已成功申报如著名商标等的企业奖励政策未兑现。

2、各项审批办证程序复杂。虽已有一些部门进行了改革,例如商事制度改革,但还有很多部门未简化办事程序。我县目前还未完全实现一站式服务,创业人员办事要多头跑、来回跑,耽误过多时间。有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因办理手续程序复杂而半途而废。例如办理返

乡农民工证需要4个单位盖章,程序繁琐,让办事人员多次跑,来回跑。

3、有些执法单位缺乏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执法态度较差。

4、办事难,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摆正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努力营造适合群众创业和企业发展的公共管理服务环境,还是采取管、卡、压的做法。办事难仍然是创业者面临的问题,对于一些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来说更是如此。有些人说返乡前受到热情对待,办厂时也有人服务,但是企业一旦落地,再想找政府部门办事,解决问题就十分困难。根据对返乡创业者反应,认为审批企业或立项难 政府部门乱收费、企业负担重,开办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手续复杂,程序繁多,辗转多个部门,差不多是环环收费。一些部门甚至去企业吃、拿、要。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加上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多数投资只有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一些政府部门的违规行为无疑加重了创业者的经济负担。

(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调查表明,近八成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发展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开业时主要靠自有资金,把打工中积累的有限资金集中用于租地建厂和设备投资,开业后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比较突出。资金不足基本是依靠民间借贷,到银行贷款的不多。部分企业产品有市场,因融资难,无力扩大规模。90%的返乡创业者反映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返乡创业融资难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资金返流城市,供给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供给渠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家。二是贷款利息高。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月息为 厘,加上贷款申请过程发生的交际费用,月息实际超过1分,年利息超过12%。三是缺

乏信用贷款,只有抵押贷款。初创企业抵押物缺乏。同时,小企业的设备不能抵押,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抵押;抵押折扣高,对抵押资产的评估只能达到资产价值的60%左右,再折半放贷;农业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差,不能抵押,土地不能抵押,贷款更加困难。四是信贷担保体系发育迟缓,担保机制难以适应。一方面是县的富民担保公司、就业局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发挥作用不好;另一方面是忽视对中小企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五是政策性贷款和财政扶持贷款极少。比如农行、农发行对返乡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创业,支持基本没有。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布局。县内缺乏科学合理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布局,没有明确主导的发展目标,各自为阵。一是没有依据市场需求和突出我县产业特色,规划布局产业发展;二是凭经验跟着感觉走,搞重复建设,以致企业规模小,产

业链条短,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往往是产业搞起来之日就是败下去之时,这在种植业养殖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发展。一是政策因素用地难。由于城镇建设造成土地紧张,返乡农民创业用地审批困难,土地供应难以满足企业开办和发展所需,特别体现在一城三区范围内。二是土地流转过程中问题多。返乡创业人员中大多数从事种养殖业,需要大量土地进行规模种植,但在土地流转方面没有相关参考办法,大多数农民不愿流转土地,也存在因土地流转价格不确定而造成合同难以签订情况。三是水、电、路等设施不通畅。发展种养业的一般都在较为偏僻的地方,自然条件很丰富,但普遍存在水资源匮乏、电力和通讯设施差、交通设施跟不上的问题,直接导致生产成本高,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降低了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六)返乡创业者综合素质不高,创业培训工作力度不够。一是创业者缺

乏相关的创业知识。返乡农民工大多数有创业意向,创业冲动,虽然在外出务工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经验,但在工商、税务、金融、科技、管理、劳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市场分析能力、组织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意识,难于适应市场、驾驭市场,造成在创业道路上困难重重。二是创业培训覆盖不广,缺乏针对性。虽然有关部门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开展了创业培训,但存在短期培训的多,长期培训的少;培训内容趋同的多,有特色针对性强的少;培训初级人才的多,培训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少;培训以完成考核目标任务的多,注重实效的少。

(七)缺乏对创业就业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调研发现很多农民工,他们靠流转土地,大规模搞种养殖业和其他加工业,他们解决就业,创造税收,有些一个小微企业同时从事好几样产业发展,其创业很艰辛,意义非常之大,但是少有人去关注过他们,更多的却是

一些服务部门打着服务的旗号去收这要那。党委政府缺乏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激励。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保障。一是把返乡创业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列入重要日程,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制定返乡创业专题规划,专项推进返乡创业工作,细化工作任务。二是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一至少召开两次会议,重点研究协调返乡农民创业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组建专门返乡农民工创业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经费、办公场所等。指导农民工创业就业,对返乡农民工选择的行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引导,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四是加强政策宣传,开展信息延伸。在重点村建设信息公开栏,在县有线电视台开辟用工信息专栏,结合六五普法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保障平台

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中介组织参与到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中来。五是继续运用好523农民工节这张品牌,扩大影响力,积极宣传和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

(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接地气。一是强化政府部门效能建设,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真正的一站式服务,全部审批部门入驻政务大厅,并对各项审批事项和手续办理流程进行公示,切实解决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加大对农民工返乡情况的长期跟踪监测,了解其所需所想所求,协助返乡农民创业项目申报及评估认证申请,开展经常性的返乡创业项目的跟踪调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传输相关信息至县有关部门。同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组织好农村富余劳动就地转移和输出。三是要改进服务方式与手段,要抓好乡镇与县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网络连接与畅通,实现资源

共享,发挥效应。对有资金积累、有市场信息、有管理经验、有创业就业需求的返乡农民工实行特别的联系与服务,为他们创业就业提供方便。四是加强问责和公众监督。针对群众反映办事效率慢、服务态度差、乱收费等现象要严肃处理。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改进资信评估制度,要进一步扩大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范围和金额。特别加大对发展中企业的资金扶持。二是设立创业基金,由县级财政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创业基金由财政部门管理,经贸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民企配合工作,鼓励创业成功人志愿加入创业基金。三是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继续支持信用联社采用的信用证制度、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加强县富民担保公司支农贷款担保力度,金融机构出台相应便民措施,使国家出台的扶

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措施惠及返乡创业者,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所需。四是落实好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三个十五万政策,养殖补贴、小额贴息等优惠政策及时兑现,鼓励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落实好黔微贷微型企业贷款项目,柜员信贷通贷款项目,由政府出资给我县微型企业提供1-2年会计记账服务,建立企业信用,诚信贷款。五是发挥青年创业协会与两家银行签订的保证金贷款协议的作用,帮助一定数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六是根据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合法运作的相关规定,制订相关激活民间资本的具体办法,推动民间资本合法运作,释放出民间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巨大潜力。

(四)大力发展市场主体,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一是认真落实商事制度改革,推行注册资金认缴制,实行先照后证改革,简化经营住所登记条件,着力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工作。释放改革红利,大力发展市场主体,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强化企业自身制度建设,合理规划。鼓励成立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等,让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通过打破行业区域界限、优先安排用地用电用水、奖补贴息、税收优惠、优质服务等措施,因地制宜引进、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完善创业基础平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一是继续完善小城镇、工业园区、各类果业、养殖业基地以及商品流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建议在工业园区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集中建立简易厂房,可通过廉价租赁或限期免费使用等方式提供给初期创业者,以此解决土地征用和环境评估等问题。二是鼓励多种产业共同发展。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例如结合大数据黔北呼叫中心落地我县,大力发

展电子商务产业;充分利用好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富有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或观光农业;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人才、信息、技术、就业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结合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家政、维修、护理等社区服务业。三是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和措施,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议制定适合我县的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四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尽量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道路、用水、用电等问题。

(六)优化培训资源,提高培训实效。要优化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培训的资金、物力、师资等,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充分运用SYB、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职工素质提升等培训平台,建立职业中学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学习。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聘请高校

或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定期不定期地对创业者开展专题讲座和企业管理咨询诊断,现场答疑解惑。另一方面组织返乡创业农民工到先进地区的成功企业参观学习、委托锻炼等形式进行技能、法规、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经济管理水平和创业能力。

(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创业热情。一是政治关心。对返乡创业就业中的优秀者,在安排两代表一委员给予倾斜。二是精神鼓励。每年定期表彰返乡创业典型,在荣誉上给予更多机会。如劳模评选、巾帼创业之星、最美创业女性等等,召开创业典型宣讲会。三是经济激励。对返乡农民工创办并安置农村劳动力达20人以上的企业,由县级财政一次性给予1000050000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奖励,对优秀劳动者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先进个人一次性给予500010000元的奖励。四是协作发展。充分发挥创业协会、促经会等平台作用,鼓励成立合法化的社会团体,促进返乡

返乡农民工创业调研 篇5

助她们克服困难,实现就业或者创业这不仅关系到妇女的个体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我镇和谐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返乡女农民工情况,帮助党委政府做好返乡女农民工工作,3月上旬,xx镇妇联通过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返乡女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女农民工返乡原因

调研发现,xx镇女农民工外出一般是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目的地。较之往年,女农民工集中返乡时间,多在元旦后春节前,而今年女农民工大量提前返乡,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停产。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占用大量的资金,工厂无法正常生产,只有关门停产,工人也只好另谋他路或者返乡。二是企业降薪。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生产的产品销路不好,不敢大量生产,工人都是计件工资,工资一降再降。由于工资少,难以保障正常的基本生活,只有回家。三是企业裁员。由于企业状况不好,只能勉强维持现状,企业只有降低成本缩小规模,进行裁员。裁下的人员无法找到其他工作,只有返乡休息。四是中央惠农政策影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新政策,如新的粮食补贴政策、农机具补贴政策、牲猪大量饲养补贴政策、农牧产品保险等政策对农民工返乡也具有一定吸引力。五是其他原因。部分人员因回家过节、天气变冷等原因返乡回流。

二、返乡女农民工特点

通过对返乡女农民工个体素质调查,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年龄普遍较年轻。据调查,25岁以下的占56%,25岁至35岁的占34%,35岁至45岁的仅占10%;其中已婚占32%,未婚占68%,大都属于青壮年群体,具有较旺盛的精力和体力。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5%,高中或中专占40%,大专以上的占5%,受文化素质偏低制约,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下。三是收入普遍较差。600—800元/月占19%,800—1000元/月占30%,1000—1200元/月占32%,1200—2000元/月占19%,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只能维持基本生计。四是再就业愿望强烈。在与女农民工交谈了解中,问及返乡后的打算时,有26%的想在本地找份工作,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有20%的想在家务农,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文化低,无一技之长且成家生有小孩的妇女。有17%的想在家创业,这部分人有一技之长,年纪相对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要高一些,多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一些经验,回乡后想靠自己的本事立足发展,结束在外漂泊不定的生活。有37%的等待机会再次外出务工,这部分人家庭条件较差,留在家乡也无发展前景,并且长年在外打工且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五是迫切希望得到扶持。对于大多数返乡女农民工来说,务工不仅是她们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她们改变生活方式的主要手段。调研中,有34%的女农民工希望能得到免费技能培训,为再次外出务工奠定基础;27% 的女农民工希望政府能提供就业机会,以解决目前无工作、无收入的现状;25% 的女农民工期望政府能给予创业政策优惠和扶持,为她们解决好后顾之忧,14%的女农民工希望政府能发放部分救助金,以渡过目前难关。

三、返乡女农民工带来的影响

调研中,xx镇妇联认识到:大量女农民工集中返乡,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央1号文件连续六年关注“三农”,国家强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女农民工返乡有助于挖掘农村内部的增长潜力,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有利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和缓解农村存在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主要体现在已婚妇女返乡,将有助于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家庭恢复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态。

另一方面,因女农民工短时期内大量回流而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也纷至沓来:直接影响农民劳务收入,影响农村家庭稳定,加重就业形势和增加社会管理难度等。

四、建议与对策

为及时缓解就业压力,积极促进就业,xx镇妇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山西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 篇6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基本概况、主要类型及意义

(一) 基本概况

近几年,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批又一批曾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 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 不仅正在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潮, 而且正在滋生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 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 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前景广阔, 并正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全省通过扶持引导, 发展二、三产业, 实现返乡创业形成了规模经营的农民工已达15万人, 约占外出打工的3.4%。截至去年, 长治市2.57万个乡镇民营企业中, 由务工农民返乡创办的有1.15万个。全市注册成立农户公司1200多家, 其中有75%是由务工农民返乡创办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 农民工返乡创业类型

1. 依托本地优势农业, 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

农民工返乡后, 依托本地自然优势, 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等, 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群。返乡创业农民工大部分人员在外出打工之前都曾在家乡从事过农业生产, 利用对农业种植、养殖等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加上随着国家对农业开发扶持力度的日益加大, 使这些农民工创业企业成为全省农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骨干, 也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力军。寿阳平头镇石河村的辛俊虎, 2000年返乡后, 应用学到的技术, 种植茴子白, 亩收入600元, 轰动全村。在他的带领下, 茴子白的种植面积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50%, 达到66.67 hm2, 实现了寿阳蔬菜的品牌战略。朔州市返乡兴建特色种养基地和科技示范园的农民工逐年增多。朔城区福善庄村张厚先, 经过10年的外出打工, 有了充足的资金积累, 去年返乡投资150万元建起了一个奶牛养殖园区, 自己购买养殖奶牛80多头, 同时吸收村民300多头奶牛入园养殖。从去年下半年以来, 依靠设施农业搞创业的农民工逐渐增多, 不到一年时间, 农民工就新建蔬菜温室大棚1200多个。

2. 兴办二、三产业。

他们利用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工作的经验、技术, 抓住规模企业产业链条向前和向后延伸的机遇, 主动接受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 积极发展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配件配套企业, 促进一批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3. 成为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

他们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 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 通过农产品的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兴建特色种植业等。

4. 担任村干部, 改变落后的村面貌。

实践表明,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不仅是农村带头致富和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后备力量, 更是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动者、开拓者。壶关县小逢村张召喜30岁前开始外出打工, 10年后回村担任村党支书, 兴办了3个龙头企业, 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 先后投资400多万元, 建起了高标准小学、敬老院、文化大院、篮球场、科技书屋、党员活动室、村党支书办公室等设施, 投资50万元, 完成了“四化工程”建设, 即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 把落后的山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义

农民工返乡创业, 为家乡农民提供了容量大、实惠多、门槛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机会, 发展壮大了地域经济, 促进了农民、财政双增收, 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互动格局, 受到了农民的欢迎、社会的欢迎和政府的欢迎。

1. 农民工返乡创业, 造就了新的产业大军、新型农民和新的一代晋商。

400多万农民工走出家门, 跨出省门甚至国门, 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工人, 形成一支生机勃勃的创业大军, 也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飞出去是小鸟, 飞回来是凤凰;输出去是劳动力, 再回来就是先进生产力。全省返乡创业形成了规模经营的15万农民工中有11.6万人领办企业, 1.3万人从事规模种植, 1.1万人从事规模养殖, 1万人从事其他农业开发。特别是有2326人担任了村主要干部,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外出打工中还涌现出了一批新晋商。仅临猗县就有3000多人在北京、天津加工糕点, 返乡创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就有20多个;吕梁市靠打工起家、资产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老板就有100多个, 资产超过100万元的达1000多人。

2. 农民工返乡创业, 大大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批转移就业, 家庭经营规模相对扩大, 农业的集约化水平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依托打工时掌握的各种资源与家乡的资源进行整合, 他们从事特色规模化种、养业及农副产品加工, 不仅带回了家乡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 而且还起到了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 形成了以销售定加工、以加工定生产的“贸工农”发展格局, 拓展了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空间, 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3. 农民工返乡创业, 促进了城乡经济、社

会、文化融合, 大大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中占到68%, 在建筑业中占到80%, 在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 使城市的资金、技术、文化等现代文明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 有力地支持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永济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达20万人, 农村从业人员达18万余人, 外出4万余人, 返乡创业2097人, 占外出人员比例的5%, 其年龄结构在30-40岁, 占该年龄段外出人员的14%。其中:从事领办企业的22人, 从事规模种植2000余人, 从事规模养殖55人, 担任村主干20余人, 带回资金约1.5亿元, 新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余人。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问题

(一) 管理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在返乡农民创业方面, 没有专门机构指导工作, 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也多为家族式经营管理, 利益分配中矛盾大, 企业人才极为缺乏, 急需的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招不到、留不住。大多数创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质量不高, 微利经营, 难以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 从而加剧了“招工难”。虽然全省为返乡创业农民提供了政策、措施和信息等方面优良服务, 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创优了环境, 但工作缺乏统一性和完整性, 有些部门服务意识较差, 只讲究短期利益或部门自身利益, 全局观念不强, 也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二) 素质普遍不高。

返乡创业农民年龄基本在30—40岁, 其文化程度以初中居多, 高中的很少, 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 由于这些因素限制, 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开拓市场能力差, 创业主要依托热情和经验, 项目选择大多没有经过可行性的科学论证, 缺乏中长期规划, 决策不民主, 机制不合理, 管理不科学, 企业经常处于生产和经营上的困境。

(三) 创业资金不足。

农民工返乡时积累的资金有限, 又不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因此难以实施大的创业项目, 大部分创业初期投资过大, 后续资金不足。调查显示, 有90%以上返乡创业企业缺资金, 而且企业越大资金缺口也越大, 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尤为突出。许多企业因资金不足而致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全省11个市的调查中, 资金不足和用地调配难, 被农民认为是“最头痛的两件事”。农民反映说, 政府偏重于吸引大投资大项目, 而忽视农民的“小作坊”。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议

(一) 健全组织机构, 推进“回归工程”。

成立相应的劳务输出和实施“回归工程”领导机构和服务组织, 使全省开展返乡创业农民工作组织化、系统化, 形成政府职能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群团组织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回归工程”协调管理机制, 形成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劳务输出与返乡创业的良好态势。

(二) 建立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

构建以市、区农业局及农业技术机构为核心, 以社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全省性、全方位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服务机构与社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探索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搭建农业创业项目推介、技术进步、外经贸易和劳务供求等资讯。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工程, 建立农民工创业培训基地,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与创业相结合的培训, 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意识, 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力。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辅导, 积极引导服务机构, 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指导与策划、法律援助、技术支持、财会管理等服务。充分发挥农业行业协会在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协调服务、参谋咨询、桥梁纽带、资源整合和自律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原平市为返乡农民工优先推荐创业信息、创业项目, 优先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服务, 及时解决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另外, 劳动保障、农林等部门还为返乡农民工举办创业培训班, 许多返乡农民工通过再次培训, 又掌握了一至几门家乡创业的新技术。

(三) 大力营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制定科学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宣传工作方案, 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 大力弘扬农民创业精神。大力开展创业文化建设活动, 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艺术形式, 积极营造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和鼓励竞争、激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农民创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对纳税额大、社会贡献大的创业者进行表彰奖励, 激发全体农民工创业热情。

(四) 强化培训机制, 搭建服务平台。在

外创业的农民多数凭的是技术, 其特点是适用性强, 科技含量低, 也就是说, 简单易操作, 而返乡创业则需进一步提高技术, 需要一套管理运营办法, 为此, 在创业的过程中, 政府主管部门要整合资源, 引导农民通过多渠道, 学习先进技术, 或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等形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提升农民技能和素质, 培养创业农民, 实现共同致富。

(五)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农民返乡创业。

全省各级政府在政策上, 要增加农村资金供给, 加快建立完善多种资金来源, 加强银企对接, 推动金融机构扩大对农业创业的融资支持。探索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金融互助社等机构, 多方位多渠道拓宽农业创业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要求的农民工创业者从贷款额度、还贷时间上放宽限制, 改善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服务。对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 在使用方面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倾斜, 促使从事农业信贷工作的金融机构对返乡创业农民领办的企业和从事的养殖业项目以及非农产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摘要:分析山西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概况、主要类型、意义及存在问题, 提出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建议。

重庆涌现农民工返乡创业潮 篇7

返乡创业潮中的三个开县弄潮儿

开县是重庆闻名全国的“打工第一县”,全县170万人口中,近7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十二五”期间,开县每年都有超过1万多名打工仔、打工妹返乡创事业,创办的经济实体已超过2.7万户,投资总额超过275亿元。

谢世洪:“成都小吃”店主玩转新科技

大多数北京人并不知道,京城800多家“成都小吃”,90%都是重庆市开县人开的。这些开县人中,相当比例是——或曾经是——农民工。今年46岁的谢世洪,就曾是“成都小吃”店主中的风云人物。而今,他早已鸟枪换炮,试图在高科技领域分得一杯羹。他和合作者创办的重庆开县特飞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航空特殊动力材料,得到国家发改委“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支持,获得了轻型航空发动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和应用等50多项发明、130余项外观设计、220多项新型实用专利。他们开发的双转子回转式容积泵,目前正在申请国际专利。

1986年,初中毕业的谢世洪成为开县赵家镇长安村第一批“打工仔”之一。他一边为师傅放牛一边学中医,然后去建筑工地拉板车,再返乡结婚——刚步入社会的谢世洪,重复着与其他打工仔大同小异的故事。

看见别人当厨师能“半年前穿补丁衣服出去,半年后打领带回来”,新婚的谢世洪也去镇上学厨师,然后辗转漂泊10多个省打工。在成都锦江宾馆,经过一些类似于电影中“偷师学艺”桥段后,他成了大师的徒弟,成了厨师长,终于可以“打领带回来”了。

有一次,谢世洪出差到西安,走进一家小吃店吃午饭。他看着别人吃几元钱的小吃,而自己吃几十元的炒菜,还喝着酒,心里不免有点优越感。但小吃店老板却不高兴地埋怨:“你坐在这里慢悠悠地吃炒菜,起码让这张桌子少进账好几百元。”谢世洪有些生气,认为炒菜比小吃贵得多。但是老板却说:“这张桌子本来可以坐5个人,吃小吃都吃了几轮了。”谢世洪惊讶地了解到,这家小投入的路边小店,其实比很多大酒楼的利润高得多。

受到震撼的谢世洪,成为最早一批去北京开小吃店的开县人。

2002年,开县人陈代利在北京第一个以“成都小吃”开店并赚了钱,这让在北京的开县人备受鼓舞。谢世洪也向亲戚朋友借了20万元,在北京西站附近开了家近100平方米的“成都小吃”。生意好的时候,每天流水有1万多元。

这一时期开“成都小吃”的开县人,80%都赚了钱,买房买车的都有。谢世洪却决定把钱用来开分店。他一边在北大进修MBA,一边管理着7家店——最大的店有700多平方米。

2007年8月,在京的800多个开县小吃店老板,加入新成立的开县商会。邓文忠任会长,谢世洪等任副会长。一次偶然的机会,谢世洪在一次接待中结识了程中云,两人在“做飞机项目”上一拍即合。他们合开的公司开发出世界首款超轻型、可折叠的水上动力冲浪板,已获得数十项专利和CE等多项专业认证。

肖华:打工仔创办的鞋厂产品销到了国外

42岁的肖华,这名曾经的开县“打工仔”,如今在家乡开县拥有一家鞋业公司的一半股权,而该公司的资产超过1亿元。

1991年,19岁的肖华离开家乡,去福建晋江鞋厂打工,靠勤奋好学做到了销售经理,每月能有两三万元收入。他由此挣得第一桶金。在那个年代,七八十万元的积蓄已经足以为更大的梦想搭上起跑器。1998年,外出7年的肖华回到家乡,希望从正在推进的三峡迁建中找到机会。他承包了开县橡塑公司的一条生产线。在企业整体改制时,他和志同道合的下海青年杨勇一起,买下整个公司,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成立了勇华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老家,人脉、政策都有一定优势,比如有三峡后期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其中一些政策在沿海地区是无法享受的,土地价格也更低。”肖华说,“这让我们能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都是自己做。” 肖华说,每年12月6日至次年1月6日,邀请销售商来公司开会,将来年需要的品种和数量确定下来,支付定金后,公司按计划生产,“经营风险也不大”。产品定位于中低端,每双鞋带来的利润很低,但积少成多,仍能累加出极其可观的数额。

几年发展下来,公司日渐壮大,现有资产1.0157亿元。去年生产了800多万双鞋,其中有一部分出售到西亚和东南亚国家。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84亿元,纳税200多万元。

更大的意义在于,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公司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公司现有员工686人,在农闲时的用工最高峰期间,有1029名工人在这里挣钱,其中以四五十岁的妇女为主。在开县,在鞋厂工作所得到的薪酬,足以让员工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还能兼顾家庭。

曾汉宇:水里养的除了鱼,还有谋求上市的梦想

40岁的开县人曾汉宇,已跻身于重庆水产行业的最前沿方阵。

出生于开县厚坝镇大坝村8组的曾汉宇,1997年从合川水产学校淡水鱼专业毕业后,去师兄创办的通威集团打工。懂技术、头脑活络的他进步神速,很年轻就成为片区经理,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当绝大多数人只能骑自行车时,这个农家子弟就开上了汽车。

nlc202309081154

曾汉宇发现,高温天气时,鱼的损耗非常大,侵蚀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也就是说,如果能减少运输中转,仅仅是节省下来的损耗,就是非常可观的收入。“鱼场必须有规模,但也不能太集中,要靠近市场终端,假如有自己的鱼场就好了。”一个念头在曾汉宇心中腾起。

2009年,开县举办首届乡情会,出台了返乡创业的一揽子优惠政策。曾汉宇听到这个好消息返回家乡,注册成立了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他将厚坝镇闲置的3000亩山坪塘进行改造升级,让“死鱼塘”成了“聚宝盆”,还被授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在湖南,他也有2000亩养鱼基地。

“仅靠能吃苦还不够,科学养殖才是王道。”曾汉宇推行轮捕轮放的养鱼模式,每次放养的鱼种、大小、品类都很有讲究,实现了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成品鱼销售。

2011年,曾汉宇又进行了“水上种蔬菜”的尝试,套养了珍珠蚌,提升了效益。

2012年,一场大洪水让曾汉宇的鱼跑光了。渡过难关后,他再一次加强了对基地的改造,2014年,他又投入七八百万元进行“小改大”“浅改深”的改造,“往后,还会提升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喝着茶就能知道鱼是否缺氧”。

曾汉宇说,他在重庆的基地已经形成了年产量近千万斤的规模,去年的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虽然投入大,但利润也不少。”踌躇满志的曾汉宇说,重庆的水产品每年的市场总量在50万吨左右,而重庆的自产能力不到30万吨。“这是一个直接连结到老百姓菜篮子的行业,有很好的前景。”

曾汉宇的企业吸引了风投的关注,注资额以千万元计。而今,曾汉宇正积极筹备公司上市事宜。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连锁效应

过去,农民工“打工一人,致富一家”,对于社会的效应,被业界称为“做加法”。而今,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一方”,则成为业界口中的“做乘法”。从“加法”到“乘法”,返乡创业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工,成为“全民创业”中一块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在重庆,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究竟有多大?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重庆市累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09万人,“转移就业率超过95%,基本实现应转尽转。”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0.3万人。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说:“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不仅对自己有价值,对整个社会也具有价值。”黎勇介绍,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企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人数规模,相当于市内农民工就业总量的40%。“全市每年返乡的30万农民工中,有近5万人在返乡创业企业就业。”他说,比如开县兴泰电子有限公司,450名员工中,从广东返乡的占80%以上。

“这些人创办的企业,为留守务农的农民而言,也带来了价值。”黎勇说,很多农业产业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和存量劳动力,既发展了农业,反哺了农村,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创收,推动了精准脱贫。如云阳县红霖食品有限公司,与周边1000户养殖户签订长期养殖回收合同,仅养殖一项每年每户农民就能增收1.5万元。

“从更宏观的视野看,返乡创业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黎勇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创业形成的集聚效应优化了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配套和相关产业均得到了协同发展。如合川区农民工李万明创办的“石丫”鸡蛋品牌,产品远销西南各地,其蛋鸡饲料需求,带动了周边300农户发展种植玉米、蔬菜等饲料类配套产业。

忠县、奉节、秀山等地的返乡创业农民工,陆续打造了新型“淘宝村”,构建起云智网商城,将个人网商和数百家企业组织起来,在线下建立实体展示店,打造出覆盖县城、辐射乡镇的24小时物流配送体系。目前,这3个地方约有1万余名农户在家当起了供货商,形成了产业发展集群。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处处长张德祥介绍,出身农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并非一窝蜂地盯着农业领域创业。他们创办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承接了东部地区梯度转移产业,有的是整厂迁移,有的是部分产品生产基地迁移,有的是产销链条的一个环节迁移。“尤其是电子加工、服装生产、小五金等制造行业居多,形成了市内建厂、市外销售的互补发展模式。”而且农民工创业,“并非都是‘大老粗’,有相当部分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张德祥说,比如开县馗旭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验室有博士14名,汇聚了5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成果。可见,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返乡创业农民工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推动力量。

“除了这些经济方面的效应外,我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缓解农村社会问题。”黎勇说,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据测算,全市约有9万留守儿童、11万空巢老人问题,因农民工返乡得到了有效缓解,“社会效益非常突出”。

开县厚坝镇大坝村主任李远林说,村里的年轻人,70%倾向于留在本县打工,“这和以前真的不同了”。

重庆开全国先河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

早在2008年,重庆就开全国先河,率先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文件,此后,13个省市先后前来学习经验。

为了让农民工创业扶持落到实处,重庆在行业准入、行政审批、税费减免、综合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上进行了细化。引人关注的是,微企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三权抵押”等多项“干货”政策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开办个体工商户,除经营建筑业、娱乐业、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行业外,其余均可享受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前几年,只有女性农民工才有资格享受小额担保贷款。重庆突破这一点,在2015年将贷款对象扩大到所有农民工。在贷款额度上,从2008年前的3万元逐步统一提高到15万元。

对于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而言,工业园区门槛高、要求严、入驻难,他们只能望而却步。重庆则另辟蹊径,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市、区县、乡镇三级返乡创业园区(创业街)。在园区,推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吸纳农民工100人及以上就业一年以上的,可享受贷款利息补贴,最高可补贴60万元。近4年来,全市累计为156户返乡创业重点企业贴息5500万元。

重庆还组建市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全市累计为8.9万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73.9亿元。

重庆将农民工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参训人员每人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近年来累计对7.5万名农民工进行了创业培训。

市、区县两级组建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有300余名企业家、大学教授、科研院所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咨询服务。

在返乡创业园区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有人力社保、税务、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进驻,为创业者提供行政代办、综合审批等“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如巫山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标准化厂房第一年免收租金,第二年、第三年减半收费的优惠政策。征收的所得税,属于地方留存部分,实行先征后返。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介绍,“十三五”期间,重庆将集中力量推动返乡创业进一步提档升级。

(据《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寒假里的我优秀作文下一篇:我的美女老师